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共8篇)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篇1

文化是一种磁石,无论你的思想是正面还是反面,你都要受它吸引。文化如同年轮,它带领你前进或后退。一个时代的文化影响一个时代的人,一个地方的文化。

当两张非常明显的具有强烈对比性的图放在我的面前时,我震惊了,一张是美国议会开会是,具有最高权利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居然坐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角落认真的聆听各位议员讨论,开会。而另一张是一个官员高高在上,接受着别人卑躬屈膝的奉承。这是一种多么大的差距啊。

当我看到这两张图时,我有点点脸红,因为我为我们中国那无耻的等级制度而自卑,而羞愧。

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欣赏西方的那种没有等级的,没有身份差距的文化。西方的那种没有等级的,以人为本的文化,就像东方文化中孔子所描述的那相信相爱的大同社会一样,人人都给予爱,人人都得到爱。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因为等级的距离,而刻意忽视,或者特别的崇拜,奉承某人,人人都是平等的。

拥有了千年酝酿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博大精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不过在人人平等,没有等级差异的情况下,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倡导理性,无职观念,公平竞争这些优良的思想精髓深深的吸引我,使我如痴如醉。

在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平等待人是最重要和最受到别人肯定的,强调人作为主体所具有尊严和价值,而东方文化却强调等级观念。

在东方文化中,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但是在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彻底丧失,虽然在东方文化中,孔子有说“仁”,孟老先生也说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老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确是包含了所谓的“民主”,可是,他们提出所谓的民主的这些思想家们极力推崇君权神授,努力的坚强的维护着等级制度,把人与生俱来到可以享有的自由,民主都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从而使人民越来越卑躬屈膝的奉承,越来越脆弱的民主。

而西方文化呢,西方文化并没有像东方文化那么做作,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体现西方文化的民主,不!西方文化不像东方文化那么的虚伪,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只是让政府来行使一种权利而已,所以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可以对不能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可以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

或者在民主制度上,可能西方文化中还有些问题,但无论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中国那些选举真的是“民主选举”吗?

中国文化的等级制度进过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熏陶,可能还不能立刻改过来,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只是为中国这样的等级制度默默痛心而已,希望可以在以后几年里中国的等级制度可以改变。

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等级的差异,这就是中国与美国的距离。西方文化中没有等级观念,人人平等的观念很让人喜欢,希望以后中国也会如此,但愿~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篇2

然而, 中西方的文化生活也有着相通之处, 比如:中国人讲实事求是, 西方人奉行实用主义。所以, 地球就像一个磁场, 而处于同一个磁场的中西方文化生活, 在其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碰撞出灿烂夺目的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智慧火花。

1 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

1.1 谦虚低调与渴望荣耀

中国在其特有的文化生活中从不主张凸显个人获得的荣誉, 而是提倡低调谦虚。可是在西方世界, 人们欣赏孤单英雄般的奋斗历程, 也渴望和乐于享受成功后别人给予的任何荣誉和褒奖。对于他们来说, 这是理所当然的。

自卖自夸式的风格在中国是不受欢迎的, 然而, 在中国盛行的低调和谦虚也时常令西方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中国式的对话:“Your handwriting is beautiful!”“No, just so so.”“Your performance is excellent!”“No, I believe it owes to hard work of our group.”这些话在西方人听来, 不仅贬低了自己, 更否定了他人的欣赏能力。

1.2 大局利益与独立自我

中国文化主张大局为重, 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也鼓励人们为了祖国的利益奉献一切, 中国人在不断思考自己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是否有用, 所以中国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 其个人价值也是在个人之于社会的奉献中体现出来的。

西方人十分珍惜个人自由, 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 对他们而言, 提供帮助就是在干涉别人的隐私, 而接受帮助恰恰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这些都是不能容忍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西方落魄的名人即使饿死冻死也不会接受社会救济的症结所在。

1.3 中庸之道与冒险精神

传统的中国文化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 这就是中庸之道, 它是要求人们不偏不倚, 遇事寻求折中的方法论, 所以中国人善于预测危险, 维持现状并保持和谐, 中国也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五千余年岿然不动。

而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进取, 干出一番前无古人、卓越非凡的事业, 西方人也勇于尝试和冒险, 这才会有哥伦布和麦哲伦远洋探险的伟大功勋。诚然, 改革开放让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也一洗贫穷落后的面貌, 但国家“稳定压倒一切”的心态仍然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随处可见, 与西方大刀阔斧的风格大相径庭。

2 社会关系中的差别

2.1 等级观念与平等意识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的基本构架, 其目的在于维护以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即使中国人历经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洗礼蜕变, 这种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仍然残存于中国人的头脑当中。在中国, 国家领导之于人民、父亲之于家庭、丈夫之于妻儿、老师之于学生都具有别样的权威, 这是西方世界无法理解的事情。

相比较而言, 西方人自《圣经》面世之日起, 就相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 “我们重视校车安全, 是因为你不知道哪个校车上正坐着未来的国家总统。”西方人追求平等, 享受自由, 他们尊重别人, 也认为理应获得同样的尊重, 这与亲情无关、与金钱无关, 更与权力无关。所以在西方, 很少有人以自己出身贫寒为耻, 也很少人以自己家族显赫为荣, 因为他们都知道, 只要自己足够努力, 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2.2 四世同堂与核心家庭

对于西方人来讲, 中国的家庭结构相对复杂, 但最典型的幸福家庭莫过于四世同堂。生活在这样一个的四代人共处的模式之中, 中年人是中坚力量, 对上赡养老人, 对下抚养小孩, 父母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子女上学、成家、立业和结婚生子,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照顾, 其乐融融。这样的家庭模式密切了血源关系的同时, 却忽视了对年轻人独立能力的培养。

西方的家庭结构明显简单了许多, 父母和未满十八岁的子女就构成了西方核心家庭。父母的责任是作为子女的监护人直到其成年或者结婚, 届时, 子女在经济上就会独立, 也会搬到新的住所单独居住。这种家庭模式有益于年轻人的独立自主性格的塑造, 也为其成长提供了必需的自由空间, 但疏远了亲情和血源关系。

2.3“百年好合”与“简单去爱”

中国的传统观念里, 婚姻是“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大事, 一般都讲究百年好合, 一定终身, 所以中国人的婚姻, 是一个人的隐忍、承诺以及对家庭一辈子的责任。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 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即使没有了爱他们也会尽力去维系家庭的完整。

在西方人眼里, 爱就是爱, 很简单。西方人的结婚, 也较为单纯, 体现了个人的决定和权利。婚姻之于他们而言, 是私人的抉择, 是爱的体现, 更是一次个人权利的合理合法运用, 与道德约束无关;如果婚姻不幸福, 他们同样会用权利去争取他们认为的幸福, 任何人不得干涉。

3 社会习俗的不同

3.1 女性的社会地位

社会生活中, 中西方妇女的地位都不是很高。由于传统的文化分工, 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分工即使到现代社会也是主流声音:即男性是一家之主, 是全家的顶梁柱, 承担着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责任, 社会地位也优于妇女。而且历史典故中如“红颜祸水”之类的文学描述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的偏见和忽视。

相较之下, 西方妇女虽然为了更高的社会地位不断斗争, 却因为传统有幸能享受到许多尊重妇女的传统骑士习俗, 如:走路时, 保持绅士风度的男士要走在女士外侧以示保护;下车时, 男士会先于女士下车, 为女士打开车门以示尊重;就餐时, 男士要上前为女士拉开坐椅, 待女士就座后方可回到自己座位等等。

3.2 隐私的保护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较为淡薄, 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 在一起要互相关心, 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分享和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 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所以,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 话题也经常围绕家庭、收入甚至婚姻,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礼貌和关心。

西方人有强烈的个人私密感, 他们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 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自己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 冒失的打听对于他们隐私是极大的侵犯。他们的初次见面话题经常是从天气入手, “Nice day, isn't it?”。最明显也是最经典的例子出现在初中英语教材, “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西方人对自己实际年龄遮遮掩掩, 其实是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青春永驻, 妇女尤其如此。

3.3 餐饮的习俗

在中国, 任何一个宴席会采用圆桌的形式, 大家围坐在一起, 烘托出一种亲密、平等、祥和的氛围。觥筹交错之间, 客人们经常互相敬烟敬酒。为表示好客, 主人有时还会动手往客人的碗里夹菜, 想方设法劝客人多喝酒、多吃菜, 不断地添酒加饭。

西方人更流行的是自助餐, 他们乐于体现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在西方人的宴会上, 饮食只是作为陪衬而存在, 真正的中心是交谊。大家各取所需, 流连于不同的客人之间, 通过不同的话题达到交友的目的。他们尊重个人权益, 也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绝不会发生劝酒或硬往你碗里夹菜的情形。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西方文化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其中由于中西方人不了解当地风俗而产生的笑话也是不胜枚举。然而, 正是这些文化现象折射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它们的存在也必将促进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因此, 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尝试走进不同的文化世界去发现、去认知, 这样, 人类文明才会繁荣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才会交融共存, 人类文明的脚步才会走得更远、更久。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自己特定的环境中, 语言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所以在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的同时, 语言所在的环境必然会在语言上打上烙印, 因此, 只有在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各自文化取向之后才能尽量避免文化方面误解。

关键词:社会生活,传统文化,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2]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

[3]陈中绳.汉英词语翻译漫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齐揆一, 齐晓松.英语词语新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篇3

关键词:价值取向;审美标准;风土人情;象征意义;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213-02

一、引言

就像语言王国中的一道彩虹一样,颜色是自然界中最绚丽的景象。除了描绘多彩的自然界,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环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习俗的不同,对颜色词的理解、表述和使用有着从各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角度上的很明显的特征。

所以我们必须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背景,掌握不同文化中颜色词的含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和翻译这些由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能导致情感变化的颜色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通过比较中英文中的颜色词来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它,人们可以增强他们在中英文中的理解能力,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不同文化中不同价值取向下的颜色词的含义

人们对其他事物的评价,比如美和丑,高雅和庸俗,总是首先反映在视觉里。所以颜色作为一种视觉效果,是一项对事物的重要的评判标准。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颜色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当反映在文化上的时候,这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在西方人眼中,他们的审美标准来自于他们的种族特征、生存环境和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西方文化。首先,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由于欧洲人是白色人种,他们很自然的认同的白色带来的审美效果,相反,几乎所有的非洲黑人崇拜黑色。其次,欧洲的地理环境让西方人更多的接触白色。西方人喜爱表达着善良、美好、纯洁的白色。比如“女巫”这个词本来指的是一个穿着黑衣服,骑着扫帚的女人,而“白女巫”指的就是一个为人做好事的女巫,“一个白色的圣诞节”是人们向往的美好圣诞节。

对于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来说,他们最非常喜欢的是红色。在中国民间风俗中,从古至今在喜庆的场面中从来不会缺少红色。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红对联,甚至放的鞭炮也是红色的,还有红色的中国结,红灯笼等。所以总的来说,红色在中国人眼中代表着吉祥和喜庆。

(二)颜色在禁忌方面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遇到文化禁忌,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以对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例如,有一个送礼物的禁忌在中西方国家同时存在。在英国,如果你把花送给别人的礼物,你不能送白色的花,比如白百合,因为白色的花朵被认为是在英国的灾祸或死亡的象征。此外,红色在西方国家象征着爱的生机与活力,紫色象征着尊敬和美好的愿望,黄色则象征着轻蔑。在中国也有许多禁忌的颜色,比如在中国的葬礼中红色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只有黑色,灰色和白色是允许的。

(三)颜色在服饰方面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衣服的颜色与人的气质、气候、工业因素等多方面相关。大多数美国人喜欢穿浅蓝色休闲牛仔裤,在美国的繁华街道上到处都是,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胆和不受约束的个性。大多数日本人都非常小心谨慎,所以他们的职业装更多的是蓝色或灰色。北欧国家喜欢浅一些的颜色,就像它们的风景一样。非洲人因为它们那里的气候更喜欢显眼一些的颜色,那里的人们很喜欢穿白色衣服。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行业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服装风格,这种服装的颜色也主要跟这项工作的类型息息相关。举个例子来说,军队和警察的制服大多是在草绿色,橄榄色或一些醒目的颜色,如白色和蓝色,因为在草地上的制服,绿色和橄榄可以隐藏士兵以及在战争中。其他行业也会根据它们的行业特征设计自己的行业服装。因此,如果你与这些国家的人接触和交流,你应该穿适合他们当地习俗的衣服。

三、几个主要的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一)红色

在中国,红色一般是作为愉悦和兴旺的意思而具有很高的评价,这是由于古代人民对太阳的崇拜。所以在古代中国,红色的使用率远远超过其他颜色。在英语中,红色也有兴奋的意思,“roll out the red carpet”意味着隆重的欢迎,“A red letter day”意味着一个非常愉快的一天,也就是大喜之日的意思。另一方面,红色也有火和血的意思,所以它可以用来表达危险。在中国,红色有时可以用来描述一场非常血腥战争或者是血光之灾;在交通信号中,红灯用来警告人和车不能通过道路。在英语中,红色也有着残忍、邪恶和失败的含义,“red cock”指的是人为造成的火灾;“red-headed”则意味着愤怒之极;“red revenge”意味着血腥的复仇,而“in the red”意味着亏损。

(二)白色

白色在中文里代表着美好和纯洁。古代中国的童话故事通常用白色来形容神圣的人和事物,比如“白衣天使”指的是医生。在英语中,白色也可以用来描述的清白和正义,“a white lie”意味着一个善意的谎言;“a white day”意为美好的一天;“a white man”的意思一个诚实的人。另一方面,白色也可以表达悲伤、失败以及一些不好的东西。在中国的葬礼上,人们穿着白色的衣服来表达自己的悲伤。在英语中,“white elephant”意味着鸡肋之物;“whitewash”是洗白的意思。所以在中西文化中,白色都有着复杂的含义,使用它的哪种含义要视情况而定。

(三)黑色

黑色是白色的反义词。在大多数情况下,黑色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着痛苦、厄运、不幸和非法。比如在中国的葬礼上,人们一般都在肩膀上佩戴一个黑色的纱巾,黑色也可以用来描述危险的情况,比如将乌鸦的出现作为一个不祥之兆。在英语中,“the black arts”意味着阴谋;“a black sheep”指害群之马;“a blacklist”是黑名单的意思。虽然黑色在大部分情况下代表着不好的事物,但在某些情况下,黑色也可以作为一个褒义词来使用,例如,在汉语中,“黑马”意味着出乎意料的赢家;在英语中,“in the black”意味着处于获利之中,“interest in the black”指应收利息。

(四)蓝色

人们在提到蓝色时一般最先想到的时候天空和海洋,它作为一种安静和低调的颜色给人以美好。由于它是冷静的和低调的代名词,所以它经常被选为某些行业的标准颜色,比如计算机行业。

在英语中,蓝色多数情况下表达了悲伤、空虚和失落, “feel blue”意味着情绪低落;“blue devils”指的是抑郁;“the air turns blue”指的是痛骂;“a bolt from the blue“是晴天霹雳;“till you are blue in the face”指的是你在这件事上尽力了还是失败。有的时候蓝色也有一定的贬义,如“blue film”和“blue joke”。

中国人向往着蓝色的天空,认为这种自然之蓝是吉祥和积极的预兆。相反,蓝色在英文里是一个负面价值取向为主的词汇。

(五)绿色

绿色是草原、森林,大自然的天然色,它象征着生命和青春,代表着希望、和平与安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着双重含义,一方面,绿色是青春、成长和健康的颜色,它可以让人感觉舒适,在交通信号中,它表示你可以通过这个路口;另一方面,绿色有嫉妒、贪婪和卑贱的情感意义,在中国假如一个妻子出轨,那她的丈夫被称为“戴了绿帽子”。

绿色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与植被的颜色密切相关,它是植物、生命的颜色。它象征着青春、生命和能量。“In the green”指的是血气方刚,“a green old age”指的是老当益壮。有时绿色也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缺乏经验,例如,“a green hand”意指一个菜鸟。绿色有时也有嫉妒的意思,如“green-eyed”,“green with envy”,这些话都表示嫉妒。

在大多数情况下,绿色都有着相同的意义,但在某些场合仍有一些不同的象征意义。

(六)紫色

紫色在中西方文化中都代表着高贵和典雅。在古代中国,达官显贵通常都身着紫色的衣服;在英语中,“born to the purple”指出生在皇室或贵族家庭,“purple passion”意味着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

(七)灰色

灰色是黑色和白色之间的颜色,它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都表示消极和节制。在中国,灰色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悲观和消极,在英语中,“a gray day”意味着一个沮丧的一天,“a gray area”指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区域。

四、用不同的颜色词来表述的相同或相似的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是象征着稚气未脱,当表达一个人的时候是傻乎乎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使用黄色;而在英语中,一般情况会使用绿色来表达这个含义。中国人用红色形容婚礼,白色形容葬礼;而英语中则用白色形容婚礼,黑色形容葬礼,举个例子来说,“dressed in black”意味着穿着葬礼上的服装。在中国,人们称不健康出版物为“黄色出版物”,而在英语中,人们大多用蓝色来表达这种含义,比如 “blue films”, “blue jokes” 和 “blue videos”。

五、同一个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拥有不同的含义

在有些情况下,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很难选择使用哪一个颜色词,因为同一个词的意思在这两种语言中经常是完全不同的。“红卫兵”在中国意味着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学生组织,“红色”在这里代指具有革命性的政治方向;而在西方国家,这指的是皇家卫队,并没有贬义。“In the red”不是指“红色”,而是与红色有关的东西,“red ink”表示亏损,“black ink”表示获利;“black tea”是红茶而不是黑茶。

六、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可能拥有相同的含义

虽然大多数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在一些情况下它们也拥有相同的含义。例如,“blue print”在中英文里都代指一份计划或者规划,“blue collar”都代指工薪阶层。

七、结束语

就像语言王国中的一道彩虹一样,颜色是自然界中最绚丽的景象。颜色词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是语言中重要的一份子,他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例子。

掌握好颜色词的意义和使用,能极大地提高人们对社会和文化的感知度,对人们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向晓萍.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对比[J].内江科技,2010,31(2).

〔2〕李群.颜色词与英汉文化差异[J].开封大学学报,2001,15(2):49.

〔3〕薄锐利.论汉英颜色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异同[J].洛阳大学报,1998,13(1):66.

探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篇4

题目:探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实习单 位 校内指导教师 企业指导教师

****年**月**日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摘要

在传统的观念中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的基础,而饮食作为人民生存的首要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饮食结构、观念、方式等因为地区不同,受到环境、风俗、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在烹调方式、餐饮礼仪、饮食习惯上都会有所区别。其中区别最大的就是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面的差异,本文通过探析中西方不同的饮食结构、饮食观念、烹调手法、饮食礼仪等方面来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对这些饮食差异的分析来总结涉外上午活动中应该注重的饮食方面的问题,为更好的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

饮食文化

商务活动

I 装订线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目 录 引言......................................................................................................................................................1 2 不同的饮食观念...............................................................................................................................2 2.1 饮食结构......................................................................................................................................2 2.2 饮食观念......................................................................................................................................2 2.3 不同的烹饪方法..........................................................................................................................2 3.不同的饮食礼仪与方式...............................................................................................................4 4.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5 5.涉外商务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6 6.总结...................................................................................................................................................7 致 谢........................................................................................................................................................8 参考文献.................................................................................................................................................9

II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1.引言

饮食作为全世界人们生活所必须的项目,由于文化、地域、饮食结构的不同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往往反应的是这个国家地区的特点。所以对于中西方饮食文化而言,不同的饮食结构、饮食观念、烹饪方式都影响着饮食文化。不同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方在进行交流时可能产生一定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才能跨越文化的沟壑,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2.不同的饮食文化

2.1饮食结构

中国作为具有着优秀饮食文化的传统国家,在饮食结构上中国还是以传统的饮食风俗为主,这一风俗就是以种植为主的五谷杂粮成为中国主要的饮食结构,大米、白面、小米、高粱米之类的植物类成为中国饮食中主食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中国人会蔬菜和少量的肉类作为辅助的菜品,这一主一辅成为中国的主要餐饮形式。由于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导致,现在中国的饮食结构还是以熟食为主,由中国的餐饮结构也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主食和辅食都是以“熟”的方式,而非“生”的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中。西方国家则是与中国的饮食结构不同,由于西方国家在历史中的多数为游牧民族和航海民族,他们多数以打猎、捕鱼为主要的获取食物来源的渠道,所以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影响着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他们的饮食结果多数是以肉类作为主要的获取热量和体力的来源,以种植类的蔬菜和谷物作为辅助的食物来源,所以这一不同的饮食结构造成了中西方饮食结构上的差异。

2.2饮食观念

除了饮食结构的不同,在饮食观念上中西方也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中国人的饮食风味偏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对饮食的的追求是一种“感性”的追求。在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需要注重的就是失误的味道、在不毁坏食物原本的味道的基础上,加以各种中国传统的调味料,让食物和调味料在支座的过程中加以融合,提升食物的口感,另外中国在饮食观念上注重影响的均衡,荤素的搭配让中国的饮食观念更加的健康,多变。而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的追求就是食物的外在,西餐作为西方食物的主要制作方式,往往知识注重外在而非内在,西方国家对于菜品的原料、搭配、不断的推陈出现,所以西餐往往因为独特的外形和不断创新的食物搭配受到西方国家的喜爱,但是实际上在口感方面可以说是每个地方的西餐都是一个口味,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饮食观念是注重对口感的掌握,而西方国家则是注重对食物外形的不断创新,不断挑战对食品的搭配。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在饮食观念上存在的本质性区别。

2.3不同的烹饪方法

中国对饮食的观念不单单只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正常需要,而且对饮食的一种美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感、欣赏、享受的过程,中国的烹饪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丽宝库,中国的烹饪方式非常的多样化,在制作中他可以出现炒、炸、焖、爆、煎、烩、蒸、煮、烤、拌等多种方式,并且由于地方的差异,中国在烹饪菜肴方面还有这广为人知的八大菜系:川菜、粤菜、鲁菜、苏菜、浙菜、徽菜、湘菜、闽菜。这八大菜系让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师傅手中就能出现各种风味。这些具有特色的烹饪方式让世界都了解了中国在烹饪方面的造诣,这也突出了中国人对烹饪的热情,对食物口感的追求,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体现。榆次相对的西方国家的烹饪手法就相对来说的建档很多,由于西餐的菜肴多数都是以冷盘为主,食物的制作工艺也不是很繁琐,主要的烹饪方式就是烤、煎、炸、烧、焖。西方国家在烹饪的过程中主要的是讲究对菜品的用量和制作时间的掌握。他们在对食物烹饪的过程中注重的是食物营养的流失,通过西方国家的烹饪方式避免食物中原来的营养元素的损失。所以西方国家的烹饪方式是尽量的减少对食物营养的损害,而不是追求食物色香味的口感。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3不同的饮食礼仪与方式

中西方除了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之外,在饮食的理解和方式中也存在这很大的差异,中国在饮食礼仪上讲究的一种合家团聚的氛围,所以在中国的宴席聚会中随处可见的就是以方桌和圆桌分布的宴会场地。这些宴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人们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就餐氛围,另外圆桌能够更好的在宴会中让大家进行沟通,并且在中国的饮食礼仪方面,圆桌能够更好的为客人提供菜品的介绍,表达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美德,在中国的宴会中餐桌上的礼仪主要表现在互相之间礼让、尊重,能够通过餐桌礼仪更好的相互了解。西方国家的宴会方式主要就是以自助餐的形式来进行,在宴会上食品和酒只是宴会上的陪衬,西方宴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来促进互相之间的友谊。而宴会上的自助餐的形式能够更好的让互相之间促进了解,更好的增进彼此之间的共识。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4.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还有着不同对象的差异,由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并没有西方国家人员那么高大,影响这一问题的因素除了地域的差异之外,还因为中西方饮食结构的不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身体素质。对于中国人而言,在日常的生活中主要的饮食就是以谷物和蔬菜作为主要获取营养、能量的来源,一些肉类则是在节假日或者特殊的日子才会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所以在中国的饮食中数次啊和谷物作为主要的主食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食。所以这些植物的额营养也对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饮食结构过于“素淡”。西方国家主要的饮食就是动物的肉类,他们在正常的生活中肉类作为必不可上的菜单成为西方国家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国家人们在饮食的过程中认为蔬菜是用来充饥的,而肉类才是用来获取能量的所以在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中肉类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由于西方国家对时间的把握比较精确所以他们不会话费较长的时间在食物的制作上,对于食物西方国家更加依赖罐头、快餐等一类的速食产品。由于对食物饮食上的不同让中西方国家人们在体质上就有着明显的差异。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5.涉外商务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涉外商务活动中作为接待方,我们要详细的了解客人的房宿习惯、以及对食物的禁忌,由于商务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与外商进行交谈时,需要避免触及到对方的风俗新馆和禁忌,才能与外商进行更好的交流。所以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5.1宗教方面的禁忌

对于伊斯兰的人来说他们在饮食中禁食猪、狗、猫、马、驴等动物的肉,并且他们不吃内脏,而且对于酒喝海鲜一类的食物也有一定的禁忌,所以在宴会时需要主办注意这些方面的安排。

5.2颜色的禁忌

比利时人和埃及人认为蓝色是会给人带来不幸的一种颜色。巴西人则认为棕黄色是凶丧之色。埃及人也忌讳黄色。埃塞俄比亚人亦如此。马来西亚人和阿拉伯人也忌讳黄色。日本人不喜欢绿色。埃及人视绿色为恶魔。英国人也厌恶绿色。法国人和比利时人都讨厌墨绿。

5.3花卉的禁忌

法国人、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忌讳送菊花(尤其是黄菊花)。菊花是用来悼念死者的,也是会给人带来厄运之花;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把菊花看成一种妖花。而德国人和荷兰人对菊花却情有独钟。日本人给病人送花时不能送带有带根的花卉。日本人还忌讳荷花,认为是死亡和不幸的象征。但泰国人却喜欢荷花。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结 论

所以在进行商务活动中需要根据中西方对餐饮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一定的安排,避免出现对外商国家风俗习惯的冒犯。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需要人们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尊重西方国家的礼仪规范,通过跨越文化的交流来解决双方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进行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致 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北京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在广告中的差异 篇5

首先中西方电视广告传播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广告上的表现。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直到21世纪的今天,它仍然奠基着我们思想深处遵循崇尚的道德底线。也正是由于儒家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内心,因此中国人自古就有着一种含蓄、沉稳的传统美德。

在塑造广告的过程中,中国的设计师往往不自觉地走上中规中矩的传统路线,显得有些拘谨、放不开,总是给人留下凝重正式的整体印象。而西方人向来崇尚自由、个性,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奔放,所以他们的广告往往幽默、风趣,给人带来轻松随和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的广告文化是一种内敛型文化,重国、重家、重情。中国的广告文化注重深厚的人情味和体现传统文化的东方价值观,“重群体、轻个体”。中国广告关注的对象往往是群体、团队。做饮料广告常是一群人争着唱着喝饮料,做食品广告常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感叹,做洗衣粉广告则是洗衣服的人排成长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集体的力量、关注众生的利益有关,也与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中国广告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群体的共性观念:强调整体,非常重视家庭与亲情。

西方文化是由多种民族文化汇合而成的。西方人不以国界为念,四处求学,形成了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西方文化史上经常发生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现象,不同国家在战争、贸易竞争中交往,文化在冲突中融合,因而西方文化是多元的。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强调人性、个性的文化特征,影响到西方广告,塑造个性、张扬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凸现个人价值等目标成为了西方广告文化。

西方人由于他们自身的历史文化原因,讲究的是幽默,风趣和个性的张扬。他们崇尚解放思想和跳跃式的思维。所以在他们的广告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澳洲啤酒的一则广告则充分运用了西方的宗教文化,描绘了两个不同教派的人群气势汹汹地向对方阵营挺进,最后竟然绘成了一副巨人喝啤酒地图画,黄色派人的涌进正像啤酒一样“流入”红色人群所组成的巨人嘴中。气势宏伟,创意新颖。再看美国的百威啤酒,则选取一批蚂蚁作为广告的主角,赋予蚂蚁这种动物以人化,以一种夸张、幽默的风格来表现啤酒这一真正的主角。

广告创作是人脑力劳动的结果。广告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也造就了广告上的差异。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文化是传神的,重写意;西方文化是科学的,重写实。中国广告往往不是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一段叙述性语言作铺垫,最后再讲出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而西方广告一般叙述性语言较少,整个广告多为一系列有所寓意的画面,只在最后给出简明精炼的广告语,画龙点睛。中国广告是螺旋式发展,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质,而西方广告是直线式发展,符合西方人直率的特征,中西方广告铺陈方式的不同也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点。

西方文化注重写实,逻辑关联和理性思考,这与中国文化的写意,感性迥异;西方广告更注重画面的铺陈,很少使用过多的描述性语言。它常常在一系列画面后通过一句简洁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广告语点睛。

不少语言对比研究表明,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讲英语和讲汉语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讲英语的人思维呈直线形,一篇文章通常以一个主题句开头,直接点明中心思想,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而汉语中文章的展开多数呈螺旋型,主题往往不是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加以阐述。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在广告中。

另外,在广告创意路径上,两者更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电视广告中多为一种直叙式表白,通过反复述说推销产品,可以说是一种从抽象到抽象的直线型创意路径。比如中国某保健品电视广告就是运用反复诉说的方式,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直接将该产品与中国人过节重视送礼的风俗“捆绑”起来强行灌输给受众。就是说中国广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直截了当地宣传产品功能,总喜欢把一切都说白说透,因而广告表现得非常平淡和直白,不能给受众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电视广告更富有故事性、情节性和原创性。西方电视广告在表现方式上多为故事型广告和情节型广告,可谓从抽象到形象的弧线型创意路径。西方某语言学校的电视广告就颇有特色:在一间小屋里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缸,里面悠然自在地游着一条金鱼。突然,一只硕大的猫破门而入,朝金鱼走了过来。广告音乐从舒缓变为紧张,鱼缸里的金鱼慌张地游动着。正当猫准备扑向鱼缸的时候,金鱼发出严厉的“汪汪”声,猫闻声而逃。电视画面中亮出字幕:“学一门外语非常重要”、“XX语言学校”。西方有很多广告,都是充分利用文字、图像、语言、动作等各种符号系统来帮助受众快速准确地解码。广告内容一般不点明点透,留下足够的空间供你去体味想象。

从这种路径上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信息,即:中国的电视广告往往并非以“画面”为主,而是以“解说”为广告重点,通过解说告诉消费者该产品或品牌的特点,它更侧重于“声音”在广告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观众往往不用看电视画面,只需要“听”就能知道广告的意思。而西方的电视广告讲究情节性,甚至戏剧性冲突,画面与声音结合得非常紧密。一般来说,不看画面“听”不懂电视广告的意思。

虽然说中国的广告也是正在发展中,但却绝对不乏好的作品。只不过是我们现在整体的广告水平不高,很多人依然摆脱不了某些束缚。

不过,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销售,这早已是全世界广告人的共识。我们不能离开中国而谈中国。四川人有句俗话:不管黑猫黄猫,捉着耗子就是好猫。通俗的语言道出了一条真理:评判什么是优秀的广告创意,归根结底应该看广告主是否通过广告能抓住消费者的心从而使企业最终赢利。“农夫山泉有点甜”和“百年润发”未入戛纳评委的法眼,但前者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后者也曾经奠定了在国内洗发水市场的一席之地。一个广告是否成功,更重要的是看它对受众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中国是如此一个泱泱大国,它有着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们并不能盲目地去学习国外的东西,而忘记了自己,丢掉了自己本身的精髓。

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6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团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我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齐,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团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期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经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一样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一样,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一样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经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我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当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经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我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能够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能够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并且中国的古代礼貌,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礼貌,“农业礼貌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礼貌,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礼貌,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并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礼貌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 语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篇7

关键词:文化背景,价值观,平等,个体

一、由文化的背景影响的文化不同

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思想, 道教和其他的观念学。当发展的不同观念彼此碰撞时, 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起来。然后孔子思想变成中国哲学系统的基石。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仁是什么?仁有各种不同地翻译如仁慈, 善意和人性。简而言之, 仁意谓爱。它已经形成而且成形为中国的文明而且发挥极深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二千年来作用在了几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类。

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由不同价值引起的

中国价值的观念是时常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被放在有方价值的反对派之内。因此, 决定于人们如何定义西方价值。现代的西方价值系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开始, 而且把它说成是社会的基准.通常的在那期间欧洲人遵守这个价值。西方价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中国价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关系。孔子思想的原则在人类关系的道德个性中是发现为孔子为他的疾病和邪恶提供了解决。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的五关系:统治者-部长, 父亲-儿子, 丈夫-妻子, 年长者-弟弟和朋友-朋友。这被解释为应该有爱在父亲和儿子, 在统治者和部长之间应该有正直责任感, 区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间注意行为, 在朋友之间应该有信心。"在封建制度超过二千年期间, 统治阶层用这关样的关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个阶级社会。在这种社会中, 一个部长要忠贞他的统治者, 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尊敬。结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没有平等。

不同于中国的是, 在文艺复兴方面时期的英国, 人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而且强调现在生活的重要, 他们宣述男人不只有权利的拥有者, 完美人的信念充满他们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运行奇迹.这是人性的基本。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提及教义, 个体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重视的东西。大多数的西方人相信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应该被辨认出而且承认。因此, 一不能够不了解个人主义的人不能包罗万象西方人和他们的民族。由对个人主义的认识, 我们能了解西方人如何定义家庭, 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的成就.在基督教传统中, 个体对社会和上帝是重要的.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已经被传递下来。因此, 对西方人, 个人主义不是自私。他们强调个人主义如此的很多以致于他们相信无法示范个人主义的人一定有毛病。他们喜欢句子"天助自助者。"然而对中国人, ”个人主义”那个字如自我主义一样的贬义, 因为表现出自私。在传统的中国信念和在孔子思想中, 集体主义被感激。个人主义强调合作, 在团体成员或个别成员之中成功是由于一个单位, 一个组织或一个社区的职员集体努力的结晶。个别利益为集体利益的牺牲被中国人高度称赞。

四、西方家庭主张平等

丈夫和妻子通常有平等的发言权, 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 在孩子的问题上, 也有一张选票的时候。家庭成员被视为朋友和他们每日的生活是平等。在西方人中, 大多数的老人不和他们的孩子或亲戚居住在一起。如果在金钱充足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居住或他们将会在其他的老人居住的地方中买房子或公寓。因为年轻人代表希望, 能帮助他们制造一些方面的积极改变生活。因为他们将得不到老人的荣誉, 尊敬或注意, 所以他们不喜欢变老。在中国情形是不同的, 哪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 家庭成员容易一起居住, 而且年轻者应该尊敬和服从老人。因为人相信一个老人是明智的充满经验的人, 通常, 老人接受荣誉, 特权和满足。家庭成员支持仰赖彼此, 他们要将忠贞展示给家庭成员看而且示范有品德的行为, 以免全部家庭成员丢脸。"脸"的意义应该关于增益家庭的社会地位的损失看, 不仅仅个体。那是说中国文化有个体的生活和行为性质更强调集体的质量。一般而言, 华人跟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较强壮家族感荣誉。

五、民族主义

第五个理由是民族主义。因为远古的中国, 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地。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地。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 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 人们能了解什么。

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的感觉时候, 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在西方人中的时候, 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然而, 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参考文献

[1]《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杨平泽著国外外语教学1995 (1)

[2]《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陈舒著国外外语教学1997 (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篇8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 跨文化交际 ;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97-01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随着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在信息时代的作用日益重要。据报载,世界上互联网中85%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发布的。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感的“网络文化”已经形成,中外文化交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思想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传统英语教学是一种“应试性”的教学,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性的记忆和漫无边际的题海,培养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学生下苦功夫学习的只是能“应试”而不能应用的“英语”。故英语教学必须注意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语言,在交际中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

二、弊端的分析

(一)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犯错误的原因

提到跨文化交际,既涉及文化,或涉及交际。只有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际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同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障碍。

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犯错误有以下几个原因。

1.缺乏对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和理解

2.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俗称Chinese-English。或把中西文化等同起来,忽略了文化差异。当一个文化成员观察另一个文化时,他往往用本族文化模式来理解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当两种文化表达的方式和意义产生差别时,这些学生就很容易用本族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因而常常产生误解。

3.缺乏真实的语境

在我国,英语不是我们的第一语言,学生使用语言只限于课堂上,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由于受传统教学法—翻译法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成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是盲目的记笔记,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他本身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但由于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愉悦的学英语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淡而无味,从而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4.我国传统英语教材忽略了语言实用性、得体性。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学生学了不少孤立的语法的知识,脱离了实际运用,不会听说读写,但其应试能力甚至连英国学生也望尘莫及。

(二)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和中国学生常犯的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1.首先,称呼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是存在区别的。

在非正式场合,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会直称呼人的名字,以示关系的亲密。汉语中这种称呼比英语中的这种称呼显得更深、更密切。所以,当中国人直接叫外国人的名字而不称呼他的姓时,中国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觉得对人不够礼貌。但事实上却大相径庭。

2.其次,通过问候语让我们了解一下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朋友间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英语常常用的问候语“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却很少用,我们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问候的常见方式。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了饭。然而在英语中,这种问候语就不是在打招呼了,而表示邀请对方一块进餐的意思。汉语中另一个常见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或是“你干什么去?”,我们可以随便给个回答,并非真是想了解问候人到哪儿去或做什么事去。如這样去问西方人,他们往往会不高兴的,会认为这样的问题干涉了他们的私事。所以,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误会。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英语问候的差异是尤其重要的。

3.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通常是通过谈话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要注意同外国人交际时要选用恰当的话题才能与外国人愉快的交流,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中国人常常不会选择恰当的话题而遭到外国人的拒绝。中国学生和外国人初次见面就常问:

——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甚至会问:

——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

——How much is your coat?

——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

这类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为个人隐私性的问题,常会令他们不知如何作答,觉得十分难堪,会令这次谈话不欢而终。王宗炎教授在下面的一段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中十分清楚地解释了产生这种误会的原因:几千年来,五分之四的中国人居住在乡村的小城镇,彼此之间非常了解,也注意观察别人的生活,真心关心别人的幸福,因而人们在谈话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值得隐讳的。相互了解,关心彼此的舒适和健康以及对彼此事务的兴趣,这些都是中国乡村和小城镇生活的特征。而这些现象在西方工业社会都很少见。在西方,人与人之间互存戒备,很注意隐私。即使在农村也是“好篱笆创造好邻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在同外国人交流中,应回避婚恋、年龄、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话题,让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4.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反应,中西方人有着明显不同。

在与中国人进行交往中,外国人总是很吃惊地发现,当他们赞扬和恭维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而外国人对于赞扬和恭维时,则坦然的用语言表示感谢。例如,当外国人赞扬和恭维某人的衣裳漂亮时,这人会回答:

——OH, your dress is really nice.

——well, it is just so?鄄so.

甚至有人会用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

——Oh, no, my dress isnt nice, Its ugly.

其实,对类似的赞美之辞外国人用一句Thank you回答就可以了。这都是由于中国人把自谦看作是一种传统美德。因而,在我们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文化差异成为交际中的障碍。

5.对于年老和幼小者的帮助之举,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别。

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有尊老爱幼的。然而,英美国家的人十分看重个人的独立性,要人照顾常常被视为弱者。只要是他们认为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一般不求别人代劳。例如,在外游历,我们的学生会主动向年老的或背着大大的、沉甸甸背包的外国小朋友帮助时,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很难堪。对于这一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英美国家人的想法恰恰相反。

三、结论

上一篇:参观中国流动科技馆下一篇:深松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