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统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教学为例,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发挥教师课程创造者、领导者的作用,开发“探学‘密码’”微课程,在课程实践中着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创生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润泽童心,提升学习效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师传统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传统文化论文 篇1:

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方式探究

摘 要:我国的发展长久以来都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逐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就目前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中国文化也逐步地走向世界。但就实际调查结果显示,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减少。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肩负起更高的使命与责任,积极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将传统文化引入教育中。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提升方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3.008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对学生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其中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与生活经验都有所不足,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大多来自教师的讲解以及对教师的一言一行的观察,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学生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力。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也愈发地重视起来,想要有效地落实新的教学任务,教师就应从自身入手,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构建。由此可见,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華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国文化的构建与中国的民族特点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在56个民族特色文化的汇聚下,构建了具有多样性、全面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不能够割舍的一部分。

二、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养成的问题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构建往往来自在教学过程中的积累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对实践效果具有较大的要求。但由于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教师的传统文化的构建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想要有效地构建传统文化素养,为学生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就必须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认识。

1.传统文化知识难度较高

在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以及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的背景下,教育行业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与素质也愈发地重视起来,在语文教材的编制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并为小学语文教师布置了新的教育任务,力求让传统文化精神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生根发芽。但在实际的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结合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却处处受阻,究其根本传统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有效地消化教师讲授的知识,并且极容易产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致使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工作举步维艰。

2.学生素质能力较低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出现了对孩子的溺爱心理,在家庭教育中鲜少让孩子参与家务,在发现孩子存在的小问题时未能及时给予孩子引导,在潜移默化间向孩子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促成了孩子的负面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孩子逐步地建立起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导致其在步入校园生活,参与课堂学习时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缺乏同理心,无法有效地融入班集体,在课堂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常与同学间出现矛盾,甚至存在打架的行为,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三、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十分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能够通过满足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播的要求,有着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推进力量,而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与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过分析与整合,以下将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进行几点研究:

1.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

德育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具有直接的影响,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有极高的引导作用。但由于德育教育内容并没有明确的科目,进而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无法设立专门的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融合的手段,将德育引入到教育中,为部分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而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最为看重的,在传统文化中不乏大量的德育知识,对此,教师应对此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积极地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间接性地提升自身的德育文化素养,从而带给学生更好的熏陶,并利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向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为学生德育素养的构建提供可靠的支持力量。

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烈士的故事,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德育精神进行思考,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促使学生能够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逐步学会约束自身的行为,降低未成年人过激行为的产生,进而达成在传统文化引导下的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2.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学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家长对学生的溺爱心理导致学生的素质能力存在缺陷的问题较为常见,而通过让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拥有传统文化素养后则能够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逐步地消除学生的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积极引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不断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经验,最终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并带给学生充分的启发,让学生自觉对学习与生活产生反思,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步的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更为优秀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中,让学生逐步获得受益终身的素质与能力。

3.从教材入手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受新的时代环境的影响,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增设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力量。但受教材编制的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多是经过高度的提炼与总结后呈现在学生的语文课本上的,学生直接学习这些知识内容往往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时,应立足与语文教材,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延伸,收集大量的与语文课本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辅助学生理解传课本知识,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达到让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到古诗《元日》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工具播放元旦的街道与人们的生活的变化,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上的刺激,充分地调动学生对这一课的知识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传统节日元旦的由来,讲解传统文化中与元旦有关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思,进而在让教师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同时,达成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对教学价值、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的有效性等都具有突出的影响,教师应对此有高度的重视,明确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不断地收集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文化底蕴,敢于尝试创新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最为优质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建敏《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25期。

[2] 黄遇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年第26期。

作者:庄萍萍

教师传统文化论文 篇2:

“探学‘密码’”教学, 提高教师传统文化微课程创生能力

摘要:以统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教学为例,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发挥教师课程创造者、领导者的作用,开发“探学‘密码’”微课程,在课程实践中着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创生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润泽童心,提升学习效能。

关键词:传统文化;微课程;创生能力

一、微课程缘起:走向学本的课程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课程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经历了从“小”课程到“大”课程、再到“微”课程的嬗变。新课程改革指引着新时代教师与时俱进,走向“学习为本的课程”专业发展之路。

(一)教师与学生均是课程主体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对教师使用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习”视角审视课程的理念、主体的发展、目标的研制以及内容的开发、实施改进和评估革新。在课程主体论中,教师和学生均是课程的主体,表现为学习取向的教师发展和赋权增能的学生成长。

(二)课程创生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

“课程创生”起源于国外学者对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小红博士认为,教师的“课程创生”指教师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优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等,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研究等)中,通过批判反思而实现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文本内容和非文本内容)、课程意义、课程资源和课程理论持续、主动的变革、构建和创造。教师根据实际情境,自觉主动地变革课程各要素,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立足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具有顶层设计的能力。然而,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是: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单篇、单元教学只要依纲而教就行了,《教师教学用书》至上,无须对课程进行二度开发。这种畏难、懈怠情绪制约着教师课程创生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多元的需求,只有教师进行课程创新,才能与现代教育共舞。然而,微课程的开发能从小处着眼,以1~3课时为宜,打造精品课例并有效落实。“微”则小,小则精,精能专。可见,课程创生能力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困境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分学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过程。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经典文化的教学存在现实的困境。

(1)为“考”而教。我们不难发现,统编教材不管是单元课文还是学习园地,都编排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确定课型,进行识字教学或阅读教学等。对于“日积月累”中出现的古诗文,教师基本采用朗读、讨论、理解的方式,要求学生会读、会背。只要学生在单元测验、期末考试中得分就算目标完成,这样就出现为“考”而教的困境。

(2)无“标”而研。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起,传统文化课到底怎么上、怎么评,这是老师困惑的问题。某学校曾开展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展示,三位教师从《论语》《中庸》《笠翁对韵》等文本中节选内容,立足本班學情、本年段语文教学目标,自定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活动。然而在评课中,听课老师提出无“标”而研、难以评课的观点。

以上关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困境,严重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开发的信心,制约着传统文化课堂的高效发展。

二、微课程设计:“探学‘密码’”

为了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微课程创生能力,笔者以统编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教学为例,开发“探学‘密码’”课程,为学生的“学”服务。

“日积月累”的内容如下: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

(一)依纲据本,确定目标

首先,依纲据本,确定课程目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中,第二学段(3~4年级)关于古诗文的要求有两点:第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二,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在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日积月累”的要求是: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教学要求是:学生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学生自由说说这些句子的大致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讲解,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名句抄写在卡片上,把卡片放在自己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不难看出,这样的要求只希望学生初步感受经典文化,理解、背诵、积累。如果以微课程的形式落实,需要结合以上两者的要求,再确定教学目标。

(二)立足师生,巧编课程

1.了解学生情况,明确重、难点。了解学情,是确定目标的关键。近年来,社会掀起经典文化学习热潮,学校、家庭都会自主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因此,学生对于有关“学”的诗句已有所积累。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课程建构就是立足学生所学,为其“联结”,即把课内外结合起来,互促共融。因此,本课程的开发希望学生以“学”为主题,除了学习课文要求的四句名句,增加《论语》《中庸》中关于“学”的句子,作为拓展内容。具体如下: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第十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第二十章》

2.发挥教师优势,突破重、难点。教师是微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课程开发领域中独具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应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特别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注重多方位暗示,引导学生模仿,实现内化。因此,首先需要教师认识自我,审视自己在传统文化教学上的优势。比如,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衣着服饰、书法绘画、情境演绎能力、古诗文的朗诵能力等,发挥特长,为教学设计做准备。例如,笔者列举了自己的优势:喜爱穿旗袍,对古琴、书法、绘画感兴趣,有情景剧的表演能力、微课制作能力等,将优势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使者。

笔者综合学生、教师的情况,初步确定“探学‘密码’”微课程的教学重点:第一,以教师的兴趣营造传统文化教学课堂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第二,以“学”为线索,拓展学习《论语》《礼记》《中庸》等古典著作中关于“学”的经典名句。教学难点是学生对“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3.三种课型设计,有效落实。根据以上分析,以三种课型落实(如表1所示)。

三、微课程成效:师生共探学习成长“密码”

(一)学生获取“联结密码”

“探学‘密码’”微课程的巧妙设计与实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其以“学”为线索,把学过的古诗文、经典名句进行联结,对知识进行有序整理、系统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论语》《中庸》这两部经典著作,内容丰富,对于小学生来说,应从“学”入手,初步了解《论语》《中庸》中拓展内容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给学生打开经典名著之窗,让其充满敬畏与好奇。由此可见,“探学‘密码’”微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关于“学”的古诗文联结和对孔子与子思这两位孔氏家族人物关系、经典文化著作的联结。学生获取“联结密码”后,必将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师获得课程“创生密码”

基础课程专家张华教授曾说:“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必然是尊重学生和鼓励学生独立思想的教育。”同样,尊重和鼓励教师独立思想的教育,才能真正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只有老师逐步明晰自我价值,寻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成为课程的创造者、领导者、开发者,教育教学工作方有意义。

“探学‘密码’”的传统文化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改变了教和学的方式,唤醒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渴望,从微课推送到课堂教学践行,再到亲子互动交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师生教学共长,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更是为了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因此,教师只有立足文本,超越教材、超越自我,才能融会贯通、厚积薄发,为师生成长而教。

参考文献:

[1]曾文婕.走向“学习为本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8(9).

[2]纪德奎,张永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意蕴、困境与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施茂枝.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5]李小紅.教师与课程:创生的视角[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韩晓洁)

作者:黄艳冰

教师传统文化论文 篇3: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与思想品德教学》教学案例

[摘要]思想品德课生命力与活力在哪里?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这与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传统的生文化素养密切相关,本教学案例笔者从思想品德课的具体教学中,选取了三个案例,论述笔者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是怎样处理的,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养 思想品德教学 案例

一、案例背景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与活力在哪里?思想品德课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其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尤为重要,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重树思品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二、案例主题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作用

三、案例呈现

案例一、笔者在上七年级《走向自立人生》中“自立与自主”这个知识点时,让学生总结自立与自主的关系,多数学生只是照本宣读,进一步让学生举例来说明时,课堂一下子鸦雀无声,一片死寂。多数学生还把头低了下来,唯恐被老师提问。以前,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回答就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只能自问自答了事。

对策: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运用典故、成语故事、诗词、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引导激发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积极起来。如在学习“自主与自立的关系”时,笔者运用了一个成语一《邯郸学步》。《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国少年,认为自己的走路样子不好看,就去邯郸学他人走路,他看到小孩,就学小孩走路;看见老人,他又学老人走路;看到女人,又学女人走路。就这样过了半个月,他也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钱也花光了,最后只能爬着回去。讲完这个成语故事,笔者随即就问“这个燕国少年为什么到最后爬着回去呢?”学生们马上就能回答出来。随后笔者又追问“燕国少年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们积极回答做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不能墙头草随风倒。于是水到渠成地过渡到要讲的知识点“自主与自立的关系”。通过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不仅积累了知识,又加强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结论: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一成语、典故、诗词,它包涵着深刻的思想。许多成语、典故,不是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或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就是丰富哲理的阐述。因此,笔者借助成语故事、典故、诗词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广博厚重,而且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案例二、在学习九年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列举爱国的事例,多数学生没有反应,面无表情地看着笔者,有的学生干脆不听课。笔者感觉学生认为爱国与自己离得很远,只要自己学习自己的,爱不爱国也没有多大关系。

对策: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理想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思品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于是笔者临机一动就把岳飞的《满江红》从电脑里找出来让学生齐读,“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读岳飞《满江红》,学生们一下都热血沸腾,深切体验到国家强大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欣赏这首诗,更深刻地理解有国才有家啊,用真实的事例激发了学生爱国情感。

结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就是塑造有思想、有观点的人,而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更好地启迪我们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主义思想是凝结着我们民族力量的思想文化的源泉。教师在有意或潜隐默化的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案例三、在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前一天的下午,有一个学生(不是笔者所带的班级)突然跑进办公室,要笔者给他画一画考试的重点,他好回家背,理由是他班的老师不在,他不知道该怎么复习,不知该背哪些知识点。笔者一下子愣住了,整整五课的知识,笔者不知怎么给他说起?最后我还是给他说了说这几课的重点知识,希望他可以应对第二天的考试。

对策: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只是教書,要在教学中善于应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指导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灵活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点,要做到理解、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结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包涵着丰富、全面的的教学资源,更是有效的思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教学的真理至今仍闪跃着光芒。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许多提升学习效率指导性原则和方法,如“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都可以应用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知识点,做到真正理解,灵活应用,同时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案例反思

传统文化是浓缩的精华,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持久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引导学生反思人生,制定目标,提高自己,培养正确、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成为重中之重,而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就是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思想品德教师,一方面要有经典文化思想,使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成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战场;另一方面要有危机感,承担起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提升下一代人文素养的重任,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尽责!

作者:薛红锦

上一篇:农网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香烟品牌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