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与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以孔子学院建设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和发展孔子学院的时代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在世界各地快速兴起,推广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孔子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新的组成因素。
关键词:孔子学院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孔子学院
建设孔子学院的宗旨是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从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增进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孔子学院的基本任务是:向海外各界人士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提供汉语教学资源、支持当地中文教学;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信息咨询,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开展当代中国的研究。孔子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教育家。用“孔子学院”为学汉语的教育机构命名非常恰当。因为孔子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导师,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天地君亲师”之说,这里的“师”指的就是孔子。
(二)、文化软实力
所谓“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1990 年著文提出来的。他将国家间的文化竞争视为国家竞争的一种重要方式。语言和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世界各国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十分重视,给予大力支持。中国的软实力有三大突出资源。一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既是最厚重的软实力资源,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透过这些为全世界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可以看出中国乐意承担责任,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三是和谐也是硬道理已经深入人心。孔子学院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个由众多部门打造的一个国际文化品牌。同时也是我们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孔子学院传播的中国文化在当今国际社
会达到了这么大的规模,完全出于自愿,也正说明了孔子学院的建设扩大了我国国家软实力的影响,成为我国文化走向国际社会的重要品牌。
二、孔子学院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各个民族和国家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化过程中都在积极提出自己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方案。建设和发展孔子学院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应对之策。
(一)全球化视野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背景
2004 年 9 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确立起来的新的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和谐则是这一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以传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机构。”自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开设以来,至今全球已达150多家,孔子学院“遍地开花”。由此,在内建和谐社会与外促和谐世界的同时,我们要努力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让传统的文化血脉为中国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二)全球化视野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意义
“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国总体外交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孔子学院”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这一主题的最鲜亮的民族品牌。中国政府将“孔子学院”作为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向国际社会传播友好意图的重要渠道与交流平台。中国是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是却难称为“文化大国”。中国在世界各国的软实力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传播得不够。在探寻成为世界大国的长期目标的措施当中,我们发现,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优势和沉淀。而汉语言是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之源。因此,中国要以孔子学院为依托大力开展文化外交,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为指导,按照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尊重不同文明的共有观点,在文化上为世界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专题研究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第一所孔子学院 2004 年在海外建立以来,孔子学院就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和学者对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研究孔子学院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代表了中国的“软实力”。代表人物是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他指出中国的软实力近几年来提升很快,采取软实力提升政策是明智和必要的,而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就是中国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一种最佳表现。
第二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语言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纽约时报》等媒体指出,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教学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第三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是大学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渠道。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副校长杰夫瑞•伯顿。他认为孔子学院能够帮助中国大学参与到国际社会当中去,和国际上的大学开展对话交流,扩大双方交流领域,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第四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是促进国与国相互交流的奠基石。代表人物是日本立命馆大学校长长田丰臣。他说:“没有文化的交流与人民的互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有丰硕的收获,日本的孔子学院将成为中日关系的奠基石。”不过,在孔子学院得到称赞与支持的同时,国外也有一些质疑孔子学院的声音。主要认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输出,主要表现就是中国威胁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国外来说,中国国内对孔子学院的研究要更多一些。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从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管理层面,到传播层面等等都有所涉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华文明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的一个转变,是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员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的表现。
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多边外交的一项重要举措。“孔子学院”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性活动。“孔子学院”的出现肩负着汉语培训与文化交流的双重任务,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与纽带。实际上,中国政府将孔子学院作为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向海外
传递友好意图的重要工具。在海外建设和发展孔子学院已经被提升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第三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的定位不仅是语言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孔子学院需要对语言教学所承担的文化功能充分认识起来,使她的发展真正成为文化交流的手段与媒介。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孔子学院发展速度太快,且是一项短期语言培训项目,作为一种粗放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在通行的国际文教市场上是行不通的。这种观点还认为孔子学院在提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软实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增加异质文明体系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同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第五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只是中国经济发展带动下走热的商贸汉语交流的需求,与中国“软实力”并不太搭界——尤其不具有我们期待的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具有蕴涵丰富的和谐、和睦、和为贵的理念,但是如果不能和外界进行交流与对话,就不能把这些有益思想弘扬出去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误解。孔子学院的建立则弥补了这一欠缺并且强化了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文化是多元的,中国文化需要汲取世界各民族的智慧,世界的和谐发展也需要中国文化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播缺少持久的载体和精美的品牌,孔子学院的诞生解决了这一难题。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由众多部门共同打造的国际文化品牌。为全世界揭开儒家经典神秘面纱,向世界传播灿烂无比的东方文化,既是孔子学院的一大任务,也是孔子学院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陆民, 刘梓红.从孔子学院的兴建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4)
2、郝柯羡.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孔子学院的建设[J].新学术, 2008,(02)
3、陈刚华.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孔子学院的意义[J].学术论坛, 2008,(07)
4、徐丽华.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5、徐守杰.从西学东渐到孔子学院——文化全球化视域的中国范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作者简介:张田(1988.8——)女,河南邓州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625574560@qq.com
电话:***
关键词:全球竞争,文化转向,孔子学院,转型发展
在国际关系话语体系中, 权力存在着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制度权力、知识权力、规范权力等不同纬度。自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全球竞争焦点转向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趋势越加明朗。其后,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1992年 )、弗朗西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1993年)、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年)、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1997年)、汤姆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1999年)、吉登斯的《失控的世界》(2001年)等书籍相继向全球释放着秩序重整的信号,其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化权力”置于后冷战时代民族国家全球竞争战略中给予高度重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表达了一个思想者对后冷战时代世界秩序重构的见解,“在全世界, 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1], 尽管非议颇多, 但毋庸置疑的是文化与文明等“软力量”已毫无争议地在国际权力竞争中占据了更为显要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它为国际社会制定国家文化战略提供了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立足“本土”与“国际”双重视野,纷纷调整文化战略以适应国际文化竞争态势。不同的是,在全球文化竞争的格局中,中国文化战略的实现还面临着美国战略重心不断东移所带来的另一重现实考量。这正是孔子学院在2004年成立的国际环境。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孔子学院
适应全球文化竞争与“重心东移”的形势,文化“走出去”成为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层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和任务,并提出把“走出去”作为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2],其后,中国文化国际战略一直处于探索和完善过程中, 直到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布局才基本完成,其中包括“五位一体”战略举措,即: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格局的形成为目标,重点实施“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构建人文交流机制”“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五个方面的重大工程,至此,我国基本形成全球文化权力竞争的国家战略。
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体系基本确立,汉学大众化传播体系初步建立。初步形成包括“纲领性”文件、“指导性”政策与“专门性”文件三个层面的文化“走出去”政策体系。其中的重要文件包括《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政策;专门性文件方面,从《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到加入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从“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的更名、《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制定和修改到《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等,为包括孔子学院战略部署提供了专门性指导。汉学大众化的传播格局基本形成。我国形成了以国家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带动为主体的“国际汉语传播”“传媒走出去”“文化艺术走出去”“学术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的五大文化传播序列,立体地涵盖了国家文化权力要素的方方面面;并实施了包括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年实施)、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 (2009年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09年启动)、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 (2010年实施)、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年设立)为主体的五个国家重大项目。五个重大项目通过出版资助、翻译资助和渠道建设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文化走出去”战略从提出到基本完善并付诸实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行动和越发明朗的文化战略与文化自觉。
语言与教育输出的诸如国家形象塑造、文化外交、公共外交等方面的功能决定了它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自然也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创领导全球之能力的教育:国际教育和外语教育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等文件将语言教育与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和“世界领袖”培养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德国,“对外文化和教育”是其对外政策的第三支柱,有效调动了政府、社会和民间三重力量参与国际文化传播,联邦外交部、各州政府、教会、工会、体育协会、各政党作为政府力量在文化权力角逐中发挥着顶层设计功能,学术交流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对外关系协会等民间组织执行了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绝大部分任务,各种各样的基金会等中介机构也都执行这方面的使命[3]。而在法国,语言输出是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首要政策工具和政策基石。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文化关系总司司长雅克·德布邦·比塞就宣称,要不惜一切代价在全球推广法语,直到今天,推广法语仍是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核心[4]。
孔子学院是全球竞争形势变迁的国家战略缩影,适应了语言与教育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文化权利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早在1991年, 季羡林先生就在其《21世纪 :东方文化的时代》一书中预言 :“东方文化将在未来岁月中显示出魅力”,“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5]。诚然,经历了十年的探索式发展,孔子学院在以语言输出为基础的规模扩张和渐次展开的质量提升动作初步见证了自身的成长和东方文化品牌的形成,但是,也招致了来自国内外的广泛质疑。英国文化协会负责人马丁·戴维森惊讶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式上“宣传”:“中国人非常清楚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他们想改变外界对中国的看法,用正面的宣传来对抗负面的宣传。他们用的是‘宣传’这个词。”[6]西班牙《对外政策》杂志对以孔子学院为核心的“新文化外交”评论道:“中国近年来发起的文化外交‘魅力攻势’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一切迹象表明,中国要达到欧洲和美国的声誉和软实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7]江村等人提出了孔子学院“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有效推广”问题[8]。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张宽则对孔子学院“在不自觉中有可能适应并强化了后殖民批评所说的‘东方主义’模式”表述隐忧[9]。
应该说上述质疑反思了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启示性,然而又都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事物螺旋式上升的阶段性。单从国际知名语言和文化输出机构建立的历史来看,法国法语联盟建于1883年,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于1934年, 德国歌德学院创办于1951年,即便是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1991)距今也有25年的历史了。相比之下,孔子学院2004年创办至今也仅有十年历程,摈弃“数字崇拜”的嫌疑,十年里在122个国家建立起的445所孔子学院和680个孔子课堂[10]的全球布局及其引发的全球范围内汉语热的持续发酵,至少让“中华文化”这个迟到的世界文化成员跻身于“国际文化占位”领域。而2013年孔子学院发展史上最显著的系列变革似乎也昭示了转型的趋势: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颁布实施了针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五个文件”, 标志着经历了十年探索和积累,孔子学院国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走向成熟;“支持外国高校设立汉语师范专业”举措的推出,则标志着“师资本土化开发”的开始,是孔子学院从“跨国教育”迈向“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要步骤。2教学资源方面,修订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开发了《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简称《指南》)网络平台,两者在孔子学院教材和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前者在弱化“语言本体知识”教学的同时,突出国际汉语教学的“实用性”;《指南》网络平台则依托大数据和数字处理技术,自动生成汉语教学和学习需要的讲义和教辅资料,是各种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和重大突破,将有效解决适用教材紧缺对孔子学院教学质量提升的制约问题。3数字化建设方面, 2013年正式上线了数字图书馆、数字教学案例库,目前“网络孔子学院”已开设包括“学习”“考试”“文化”“在线图书馆”“教学资源”“汉语桥”“教材编写指南”在内的7个频道 ,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内容 ,为汉学大众化奠定了基础。4开发了针对国外高端群体的“孔子新汉学计划”与“青年领袖”项目,开启了“中国研究”的新模式,标志着孔子学院办学路线更加自觉。对孔子学院十年磨砺,许嘉璐指出:“孔子学院事业的第一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第二阶段开始了”[11]。
二、转型的新课题:转向哪里
转型发展势在必然,然而怎么转型?转向哪里?这些都因复杂的政治、文化、教育、外交、经济等因素的杂糅和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 而变得难以一言以蔽之。在这方面,国际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针对中国文化、国家形象的国际误读,倪宁认为“究其原因,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缺乏全方位、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战略”。对此,黄会林、漆谦则提出建立一种不同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的“第三极文化”推广战略;在传播什么样的文化方面,郭可从受众的角度提出“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展示目前我们真实的甚至可能有点缺点的文化现状”的观点。在怎样传播的策略方面,张昆提出“整合传播”策略,认为“国家形象的传播不能仅仅依赖于官方的主流媒介,非主流媒体、非专业性的媒体、文化交流、旅游、体育比赛、影视剧等,都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杨金海则提出文化走出去需处理好“五大关系”,即“把政府的推动和学者的推动结合起来, 把政治交往和学术交流结合起来,把经济交往和文化交往结合起来,把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把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传播结合起来。”1学界较早的实证研究在谋划孔子学院的文化版图时也提出, 应在“淡化官方色彩”“丰富传播手段”“塑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介绍当代中国为主”等方面有所作为[12]。得益于此,笔者主张在坚持“全球视野,本土行动”原则的基础上,以“大文化”观重新梳理孔子学院在“ 做什么”与“ 怎么做”方面的顶层设计。
(一)输出内容:语言教育基础上的“大文化”
语言的工具属性决定了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鉴于此,二战后语言与教育输出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全球文化占位的有力工具。美国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对外援助法》以及“富布赖特计划”“国际访问者”“和平志愿者”等教育与文化交流项目将美国英语推广到全球;伴随着殖民地的独立和国力衰退,法国忧虑于英-美语长驱直入对其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的冲击,因而通过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推动包括法兰西学院、法语联盟等语言与教育组织积极开展以语言输出为基础的文化外交。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抢滩语言势力范围的行动见证了语言与教育输出在全球文化博弈中的重要性。目前,英国文化委员会拥有230家海外分支机构、138家教学中心, 法国法语联盟则在13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140个法语联盟分部,德国歌德学院在76个国家设立了128所分院, 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在23个国家设立38所分院。不仅如此,语言因素还是当今世界诸多区域性组织创设的重要动因。自1986年“法语国家高峰会议”成立以来,“荷语会谈”“西班牙语国家高峰会议”“突厥语国家高峰会议”“葡语联盟”纷纷创设。尽管这些跨国语言区域有着复杂的创设动因,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语言工具属性的跨区域运用。
然而,就一国的全球文化竞争力建设而言,作为工具的语言又显然具有局限性。现代语言学揭示,语言与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即特定的语言并不总是跟特定的文化相对应。”[13]正是出于对此的认识,“输出什么”的论争一直伴随着孔子学院发展的十年。早在孔子学院成立之初,季羡林先生就提出“中国孔子学院的建立,不要只学语言。”王岳川也指出,“现有的孔子学院作为国外的中文学校,更注重语言教学,有些忽视中国文化的教学。”“如果仅仅是在外国教汉语,意义就太狭隘了。”[14]李宇明则从中国国际话语权战略的角度历史地审视了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指出:“百余年来,中国因语言国情所定,一直侧重于从显性工具的角度规划语言。”并呼吁“当此之时,当此之世,语言规划在继续关注语言工具职能的同时,要更多关注语言的文化职能。”[15]应该说,上述针对孔子学院阶段性特征的体认预示了转型发展的方向, 那就是接下来要转变到以汉语为根基,以文化介绍为主的阶段。当然,转型期内涵式发展的种种行动表明孔子学院总部充分注意到了“语言”作为文化的有限性,在其修订版《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国外汉语教学“五级目标和内容”的每一部分都明确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并对其实现途径以“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等子系统加以规范[16],并通过《汉语教学话题和内容建议表》对包括语言与文化、文学艺术、科学与技术、政治历史与地理、价值观念等13个子项目的统筹,将“大文化”观贯彻于国外汉语教学之中,而这正是孔子学院转型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的内容。
超越“语言工具观”导向的文化输出模式有着深刻的国际权力竞争转向的背景。当前,在全球化催生的全球文化博弈中,以本土文化产业为后盾的包括音像制品、电子游戏、跨国旅游、影视作品、艺术展演等为载体的价值观输出成为各国文化权力竞争的重要方式。仅就亚洲的日本与韩国而言,固守“语言输出”阵地,抢占“文化输出”制高点的动作,就显示出这一倾向。得益于音像制品方面的文化输出,“韩流经济”2012年首次出现了8550万美元的顺差 ,其国际文化市场占有率也从20世90年代中期的不到1% 上升到2011年的5%[17]。鉴于成立于1972年的“国际交流基金”因偏重语言教育在推广日本文化方面的有限性,近年来,日本以建设“文化超级大国”为目标,竭力发展以动漫、电子游戏、时装、饮食、茶道、插花、歌舞伎、日本料理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产业。2013年安倍政府又以高于往年10倍的财政投入大力推进“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国际战略”,在全球开设“日本屋”,以进一步增强日本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18]。在这一趋势下,世界各国语言观念和语言政策也正悄悄从单纯的语言学领域向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转变。这趋势与国际权力竞争互为因果、互为动因,催生了语言教育输出基础上的“大文化”输出模式的勃兴。
文化功能转向意味着要渐次释放孔子学院在“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信息咨询”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 ,将其建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综合文化交流平台”。这个平台承载着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 无论是“文化输出三大战役”(王岳川,2011)、“百千万系列工程”(洪晓楠 ,2014),还是“一体两翼” (许嘉璐,2014),都因文化传播的跨国实践,而与以“融进去”为旨归的国外受众战略、传播渠道战略之间存在复杂的纠葛。鉴于此,全面实施、深化拓展《孔子学院章程》的“业务范围”,包括开展以现代传播技术为依托的、“面向社会各界人士”的、本土化的“大文化”输出,是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国际教育课题,更是一个以孔子学院为核心的国家话语权建设的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课题。
(二)目标受众:从精英到精英与大众的结合
与输出内容相适应, 目标受众的调整也迫在眉睫。创建初期,孔子学院锁定关键国家和重点群体的精英化路线,适应了全球占位和规模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最大化地激活了有限资源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作为一个难以量化的指标,相关数据和国外媒体报道及民间的态度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孔子学院精英路线取得的全球影响力。陈静的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多人,汉语被40多个国家纳入本国的国民教育。英国政府要求所有中学在2015年之前开设汉语课。仿照法国,泰国制定的外语教学计划将汉语作为全国中小学的必修课。在美国,汉语已成为第三外语。近年来,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战略在国外精英阶层中引发的“中国文化霸权”论则间接折射出十年规模化发展产生的全球影响。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担忧颇具“威胁论”色彩,他认为,崛起后的中国必将导致西方文明的终结,未来的世界秩序将不得不按照中国文化理念进行重组,并最终形成“中国文化霸权”主导下的人类文明格局[19]。关于国外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态度的实证分析则揭示了国外精英的矛盾心态。刘毅研究了《纽约时报》十年来涉及孔子学院的报道后发现,持消极倾向的报道最多(35.3%),其次为中立性报道(31.4%)和积极性报道(27.5%)[20]。数据表明,尽管消极报道最多,但并未形成一边倒的批评态度。这种矛盾心态在两年前《孔子学院的海外镜像———基于国外媒体报道而对孔子学院运作情况的考察》(林雪,2012)中也得到证实。相关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学院十年发展在国外精英群体中产生的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转型时期, 孔子学院面临新的内外部发展环境。首先,各国文化权力竞争手段更趋多样化。除传统的跨国教育、文化交流和艺术展演等方式之外,音像制品、电子游戏、跨国旅游、网络外交已成为各国文化权力竞争的新手段。这些具有大众传播特征的文化输出方式, 必然带动文化传播受众由精英向大众的扩散。其次,汉学大众化的内外部条件基本成熟。孔子学院全球布局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包括“纲领性”“指导性”与“专门性”三个层面的文化“走出去”政策体系,汉学大众化的传播格局基本形成, 形成了以国家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带动为主体的“国际汉语传播”“传媒走出去”“文化艺术走出去”“学术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的五大文化传播序列,立体地涵盖了文化权力要素的方方面面。从我国对外文化关系建设和孔子学院自身建设来看。我国已与149个国家签订了文化交流与合作协定,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计划;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的文化交流合作关系[21]。良好的对外文化关系为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文化传播提供了外部条件。近年来,孔子学院管理机构日益完善、建设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网络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电视孔子学院”“教材编写指南平台”等数字化建设的提速,适应了“大数据时代”海外汉学大众化的需要。
办学路线转向“精英与大众”,意味着孔子学院在继续关注国外精英群体的同时,更加关注国外大众群体。关注精英群体是因为这个群体在一国观点、态度的形成中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现实中,“意见领袖”往往是指政府、社团的负责人、领袖、报刊主编、评论家、学者、教育家等各类社会名流,他们掌握着各个国家的话语主导权, 对所在国形成对中国的观点、态度和评价起到引导和主导作用[22]。美国的“国家安全语言计划(NSLI)”就明确了“关键区域的政府和人民”作为文化输出的重中之重[23]。然而,网络时代的民众并非传统意义上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特别是当下Web2.0技术在全球的普及,推特、微博、脸谱等社交网络平台大量涌现,将公共空间从现实世界延伸至虚拟世界,这一趋势对各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克林顿政府就强调要用21世纪的方式来解决21世纪的问题,并直言“直接与全世界人民特别是年轻人联系正是21世纪的外交核心。”[24]奥巴马政府更是积极倡导利用所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对外交流,称其为“21世纪的治国方略”。他认为,21世纪的外交已远远超出了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活动, 而成为政府之间、人民之间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交流[25]。可见,网络技术高度发达、大众文化发展较为充分的西方国家,民间话语并未完全淹没于主流声音。因此,在关注“意见领袖”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国外普通民众 ,特别是青少年, 将其作为汉学大众化时期的国外民众基础,因为他们是中国文化“融进去”的“草根”,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民间基础,是网络外交时代中国文化国际运作能力的关键。
(三)渠道建设: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依托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语言与教育输出,以特定范围内的特定群体为受众,具有明显的“小众化”特点;就孔子学院目前开辟的汉语桥、夏令营、参观旅游、留学生计划/项目、节庆活动等特色渠道而言,也显然带有零散化的不足。转型时期孔子学院的重新布局,需要重组各种文化传播渠道,实现全媒体覆盖。这就意味着在继续重视传统渠道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及时跟踪大众传播技术前沿,充分发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兼容了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介功能和媒介内容的大众传媒在功能整合和内容整合中的作用。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国际传播环境,3G技术使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几乎实现了无缝对接,“台网融通”为传统电视开辟了一个多元化的传播新渠道;Wi Fi的全球应用及4G网络的渐次推广,正在推动“媒介融合”走向深入。
适应网络时代国际文化权力竞争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进的步伐,西方国家纷纷转向网络阵地。近年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屡次强调,网络是美国海外宣传的最重要阵地, 美国将争夺网络空间主导权。美国还曾利用You Tube、Twitter等网站创意成功策划了诸如“全球民主短片竞赛”“全球Twitter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旨在通过网络新媒体吸引世界各地年轻人的参与,在全球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2009年奥巴马就职后的首次访华策划的“博客吹风会”,也是美国拓展新媒体传播的成功案例。如今,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国际文化传播,已成为继教育与文化交流、国际信息项目、意识形态较量之后新的文化输出形式,成为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的补充手段。它以国外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作为受众,成为了解、告知、接触和说服国外大众的重要媒体。此外,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3月公布的旨在指引欧洲发展的“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面向教育的“流动的青年计划”和面向数字社会的“欧洲数字化议程”。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文化大国”的目标后 ,于1996年公布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2014年推出了“酷日本战略”,都将其国际战略与互联网发展结合起来。时至网络时代,从语言与教育输出到各类文化产品, 包括影视作品、报刊、广告、广播等纷纷触网,给目标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现实层面上,以打造“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为目标的大众化传播渠道建设,需要结合目标国网络建设的实际,综合考虑以下操作路径。首先是如何与所在国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借船出海”的目的。在这方面,我国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广播公司(BBC)合作,制作播出《美丽的中国》《敦煌》等纪录片的实践具有典范意义。其次是如何与所在国有影响力的营销渠道联合,以开辟网络建设、远程教育、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展等大众传媒为载体的综合文化传播渠道。再次是如何与所在国网站合作,以实现现有文献资料数字化,并提供这些历史材料的永久性访问权。目前,“网络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电视孔子学院”“教材编写指南平台”等数字化建设刚刚起步,线下资源的线上整合仍是未来“综合文化交流平台”建设的需要破解的难题。最后,大众传播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关注国外大众的“期待视野”,在把握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方面,邀请国外专家参与节目制作和栏目策划不失为“内容中国化、形式本土化”的良策。
三、转型发展:给我们带来什么
转型发展为孔子学院提出的新课题,无论是输出内容的“大文化”、目标受众的精英与大众的结合,还是渠道建设对大众传播的诉求, 都因教育、文化、政治、外交、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缠绕而变得极其复杂。如果把“孔子学院”比作即将驶向远方的“文化航母”,那么在起航前,我们需要审慎分析:它的目标是什么?它将展现怎样的文化图景? 这样,就可以将这些复杂的问题整体上归结为“输出什么”和“怎样输出”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而这艘文化航母所能够展现的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面貌也将更加清晰和明朗。
(一)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
“去中国化”与“再中国化”,是基于国际形势变化特别是当代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引发的中国文化影响力变化的概念。前者指世界文化版图中中国影响力式微的现象,后者则是一种相反的文化运动。历史地审视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文化版图中的“去中国化”浪潮,不难发现,那些曾经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圈拥趸者。
明治维新前后, 有两种教育体系并存于日本:寺子屋和汉学塾,两者都以中国经典作品研习作为教学内容,是日本教育史上中国文化最受尊崇的时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脱亚入欧”,再加上甲午海战滋生的民族主义,汉学遭受空前冷遇。二战后,日本“脱亚入美”,日本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采取“对内实行单语制”“对外奉行实用主义”, 汉语教学被完全排除在日本中小学的全部阶段[26]。尽管汉语教学在二战后日本大学中开始实施,但仍是“第二外语”,且受中日政治经济关系影响较大。1945年朝鲜半岛从日本的殖民统 治中解放 出来 , 在美国的 强力干预 下 ,1945—1965年的20年间,朝鲜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去中国化”运动,这场规模宏大的运动的首要目标就是从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消灭汉字”, 禁止在课堂和学校教科书中使用汉字。可见,朝鲜的“去中国化”运动深受美国的影响。1945年后,韩国把学习、使用和精通朝鲜语作为民族主义的重要标志,再加上朝鲜战争后,东北亚军事对抗的存在,韩国国内也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去中国化”运动,直到1992年中韩建交。新加坡是华人社会占主导的国家(76.5%),加上长期的英国殖民历史 ,语言问题、文化问题和种族问题是这个殖民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其中英语和汉语的角逐在1950年后导致华文学校的衰落和英文学校的繁荣, 开始了近代新加坡“去中国化”的漫长历史。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镇,东南亚各国的汉语教育也大致经历了二战后受挫的历史命运。据有关数据,1937年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的学生人数8.6万余人, 缅甸在日本占领前的1942年华人学校达300多所,1941年菲律宾的华校126所,在校生达2.1万余人。二战后,东南亚各国相继独立,其后民族主义思潮高涨, 印尼的汉语教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泰国于1957年下令禁止一切汉语教学,缅甸于1966年将华文学校收归国有,柬埔寨在1970年封闭所有华校[27]。应该说世界文化版图中的“去中国化”浪潮兴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伴随着近现代中国国力衰微导致的文化影响力下降是其根本原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我国综合国力的累积效应,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是国际社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股“再中国化”的浪潮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渐兴起。以孔子学院为核心的文化战略的深入发展所推动的“再中国化”浪潮也初见端倪。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共同的儒家文化观,近年来,韩国国内掀起了被称为“汉风”的“再中国化”浪潮。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目前韩国每天新出版10多本关于 中国的书 籍 , 专门播放 中国节目 的HAOTV、CHINATV和中华TV等电视台大量涌现。据统计, 韩国120所大学均设有中文系,每年的中文专业毕业生约有3000多人。在世界各地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11万人中, 其中7万名考生是韩国人[28]。在日本,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至今,出现了两次“汉学热”,一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次是新世纪以来。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日本783所大学中开设公共汉语课的大学约700所,选修汉语的学生约16万人[29]。目前,日本是学习汉语人数最多的国家。菲律宾、泰国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纷纷将汉语教育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 ,即便是在未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国,汉语教学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随着国际汉语热的持续发酵、汉语的经济性日益凸显,孔子学院的转型发展必将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刺激中国文化的复兴。
(二)从“研究中国”到“中国研究”
姑且将“研究中国”与“中国研究”看作两种有关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模式, 这两种模式因研究立场、主客定位、研究取向等的差异而易于导致对“中国性”建构的不同乃至截然对立。“研究中国”是一个以“他者”立场和视角、以“中国”为研究客体的话语方式,带有鲜明的赛义德意义上的“东方主义”色彩,即西方在研究非西方世界时,以一种“地位优越”的姿态将非西方根据自己的立场设定为落后的“他者”。如果说“研究中国”形成了西方观察中国社会的一种方式和传统,那么这种方式和传统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显然不在于是否有中国学者加入这一论域,也不可能在于其理论观点在中国的传播状况,而在于它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假设与西方经验的逻辑基础,注定这一传统或西方理论在解释中国经验时的有效性悬置。长期以来,西方都以一种封闭的“东方主义”式的论述错误地再现中国情境以巩固自我。新近,美国学者丹尼尔·F.武科维奇在其所著的《中国与东方主义:西方的知识生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书(2012年)中,对西方的“东方主义”展开了审慎的观察,并以“汉学东方主义”的概念描述了“东方主义”的新形态。在“汉学东方主义”看来,“中国处于迟疑不决但不可避免地与‘我们’西方变得相同的进程中:即变得开放、开明、现代、自由。换言之,‘中国’被认为正在变得总体上与西方等同。”这里,武科维奇所要揭示的“汉学东方主义”的核心在于,将过去和当前的中国看做与理性、自由、民主的西方相对立的存在。显然,从赛义德所批判的“东方主义”到武科维奇所揭露的“汉学东方主义”,一以贯之的话语方式主导的有关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关注的并非历史的真相和现实的变迁,而是其预设的优势地位,“中国观察者(或专家)的地位优越性,致使中国或有关中国的事情决不能通过挑战广为接受的思想范畴来获取优势地位。”[30]显然,在西方理论的视野下中国已成为不同于西方的、与理论逻辑不相适应的“悖论社会”。
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建设应对“研究中国”保持警惕,同时,大力推进“中国研究”,真正确立中国学术文化的自主性,避免读着“洋书”了解中国的情景。鉴于此,“中国研究”是以自我立场对自我的全新审视和把握,是一个话语自觉与自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确立的表征。从“研究中国”向“中国研究”的转向,意味着从被动言说到主动言说和话语输出的转型,这正是“中国研究”的精神主旨。在这种知识生产策略之下,政府规划和国内学界的努力不可或缺。把学术走出去作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构成纳入政府规划在当前尤为必要和重要, 学术走出去能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学界的努力应坚持中国主位的立场,既以理论对话又以增进国际社会认识及理解中国为取向。简言之,“中国研究”旨在确立大国的话语生产方式。
当然,“中国研究”还要正视一个庞大的海外军团及作为后备力量的青年学者。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0年,国外共有中国研究机构185家,知名汉学学者1570多人,且主要集中在美、日、德、意、英、韩等国家1, 这些机构和人员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第一接受者,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实践者,但由于缺乏中国作为主体的问题意识,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国外强大的学术传统的影响下, 很可能难以超越既定的预设和框架,其所谓中国研究很可能成为“研究中国”向国内的延伸,很容易沦为“冷淡的冷战战斗士”“过于自信的道德家”(傅高义,2004)。因此,在现实的意义上,增进这个群体特别是青年学者对作为客体的中国的直接接触,无疑是一个长远的战略考量。某种程度上,本土知识背景使他们成为“中国声音”的国际代言人,并且形成一股强力影响西方学界全面分析、阐释当下中国文化现状的有生力量。正是在这个层面上,2013年“新孔子学院计划”的实施无疑是对国外“中国研究 ”的积极回应,它对中国声音的传播也终将在孔子学院未来发展中渐次深化。
(三)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在现实的层面上,文化走出去只是一国文化战略的手段,融进去继而实现文化占位、外交支持和理念博弈才是后冷战时代国际权力竞争的目标。人类文明交流史表明,文化输出的背后其实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即“世界之争表象在‘利益’、在‘势力’,而本质则在‘思想’、在‘文化’。”[31]因此,一种文化要“融进去”才能深入异质文明的内部神经。
然而,融进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方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表明,思想价值观传播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的、非显著性的,而它一旦确立起在异文化领域的地位,其影响又将是持久的、稳定的。美国著名的国际文化交流专家伦纳德·R·沙斯曼曾总结道,“文化交流,然后政治变化,是经过很多年在这些国家社会中发生作用的”,“我们无法弄清楚文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我们深信它是其中一个因素”[32]。中国文化融进去还必须面对一个现实, 那就是西方近500年的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使得整个世界越来越广泛地卷入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而且这一运动在全球化的今天仍在延续扩散。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压力,也是最大的外部动力:遭致外来文化“主导”和“殖民”的巨大威胁,换句话说,融进去面临重重困难。就文化市场占位而言,尽管通过十年的努力,我国基本扭转了文化贸易的逆差,但对国际文化市场规则的突破、创新和超越仍将在一定时期内考验着我国政府的智慧。
当然,“融进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个必然结果,它取决于国际权力竞争转型的实现和中国软实力输出的国家战略。21世纪以来,世界重心的东移和全球实力向新兴国家倾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国际权力竞争从硬实力向软实力地转型,倒逼式地将中国推向了世界舆论的前沿。从理论上看,任何既定的文化结构和中心都是人类行为的后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累积效应, 在为中国话语输出提供全方位的强大支撑的同时,也为在“异文化”间传播中国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在全球化、信息革命,“历史终结”“文明冲突”“文化霸权”, 非传统安全以及“软实力”等后冷战时代的事实、概念和认知,一并塑造着国际社会权力关系新面貌的今天,孔子学院不仅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软着陆的举措,更是向世界发出的和平实现“权力转移”的信号,而依靠自身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融进去, 正是当年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的关键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正是基于对中国文化融进去的判断,而会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33]。
关键词:孔子学院;外国语言文化机构;活动
2004年,首家海外孔子学院成立。孔子学院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截至2015年底,以134个国家、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的规模形成了广覆盖的布局。目前,以商务、科技、职业培训、舞蹈、戏曲、美食、旅游、中医、武术、出版、茶文化等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已有40多所。孔子学院总部推出的“孔子新汉学计划”、“三院”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汉语桥”大赛、国际汉语教材工程、“孔子学院日”等系列创新项目,为提升孔子学院品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让孔子学院在中外文化的激荡中站稳了脚跟。
分布在各国的孔子学院根据不同的国情、校情、院情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本文以各孔子学院交流材料为基础,按照内容、形式和主题,对孔子学院举行的各类活动进行初步概括(以欧洲地区为例),并通过与外国语言文化机构(以在华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为例)开展的活动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
一、孔子学院和外国语言文化机构
开展活动的情况
欧洲地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交流材料共有155份,其中有96所孔子学院明确列出特色活动。笔者按时间顺序对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近期开展的40项活动进行梳理。两者对比情况如下。
(一)在形式方面
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培训(21个)、研讨会(15个)、讲座(11个)、教育体系(11个)①、编辑出版(8个)、俱乐部沙龙(8个)、展览(7个)、演出(5个)、数字网络(3个)。其中,培训、研讨会和讲座三类传统活动所占比重较高,约占49%,数字网络等教学文化活动所占比重较少。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所开展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展览(9个)、演出(6个)、放映会(6个)、见面会(4个)、培训(3个)。其中,各式展览、演出和放映会是最受欢迎的形式,约占52%。
(二)在主题方面
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汉语学习(19个)、经贸(10个)、师资(7个)、认知中国(6个)、期刊(6个)、“一带一路”(5个)、汉学(4个)。其中,创新活动主要着眼于汉语学习、经贸、师资、认知中国等主题和内容,约占42%。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所开展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戏剧(5个)、音乐(4个)、电影(4个)、舞蹈(3个)、摄影(3个)、设计(3个)、教学(3个)。其中,戏剧、音乐、电影、舞蹈、摄影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主题,约占47%。
二、孔子学院和外国语言文化机构
开展活动的特点
将孔子学院与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所开展的活动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对比(见表1),可以发现三点不同之处。
(一)形式不同
培训和研讨会是孔子学院使用频次最高的两种活动形式,约占所有活动形式的38%,而这两种活动形式在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的活动中仅占13%;展览和演出是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使用频次最高的两种活动形式,而在孔子学院的活动中只占12.4%。
(二)主题差异较大
在孔子学院所开展活动的主题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汉语学习,约占19.8%,可见目前孔子学院的活动还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并注重商务经贸、“一带一路”、“认知中国”(三者共占所有活动主题的约21.8%)等国际政治经济问题,文化品牌推广项目较少;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的活动主题多聚焦戏剧、音乐、电影、舞蹈、摄影、设计等艺术主题,语言教学仅占7.5%,直接开展语言教学的需求和压力较小,主要是以文化交流的方式吸引各国受众。
(三)支持力量不均
外国语言文化机构在开展活动时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以歌德学院为例,其开展的20个活动的合作方有36家之多,其中中方23家、外方13家(见表2),涵盖了中外政府、企业、基金会、博物馆、美术馆、高校以及其他文化机构等,多方参与提高了文化活动的专业性,也节约了活动成本;相比之下,孔子学院开展的96个活动的合作方约40家,虽然其活动越来越本土化,注重利用当地资源,但多方支持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对孔子学院开展活动的意见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并举
语言文化机构开展活动的形式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实际效果。相较而言,培训、研讨会、讲座等传统形式在新鲜、灵活和互动性上稍差,孔子学院应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多利用演出、见面会、展览、数字网络等形式,尤其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满足各个年龄段、不同学历层次受众的需求。例如,法国经常以文化年、电影展播、艺术作品鉴赏、奢侈品品牌推广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外文化宣传,并在近年来愈加重视利用数字化科技手段进行宣传:法国文化中心开展的“aFrip did”计划在维基百科上开发用法语表述的内容,法国外交部不遗余力地支持影院数字投影,法国对外文化教育局开发了可查阅世界各地法国文化中心文化活动的手机软件、了解法国电影的视频网站、以地理导航方式定位法国海外文化资源的网络软件、捕捉世界各地最新表达方式的“社交网络公民实验室”、反映法语图书在世界各地翻译情况的平台等。[1]
(二)立足语言教学,加大文化推广
目前,孔子学院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汉语推广和语言教学仍是重中之重,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活动多关注商务经贸、“一带一路”、“认知中国”等主题,整体上文化活动的数量较少、缺少品牌活动。因此,孔子学院在立足汉语学习的前提下,要根据受众需求,增加活动主题,打造品牌活动,发挥好平台作用。例如,英国文化协会将文化交流内容分为电影、文学、音乐、视觉艺术、戏剧与舞蹈、创意经济、建筑设计与时装等主题,集中英国的创意人才和团队专项策划实施。再如,中国文化部主办的“欢乐春节”活动,力图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活动包括“中国序曲” “艺术中国汇” “春节庙会” “广场庆典” “跨国春晚”等11项子品牌活动,海外文化机构和企业等合作伙伴达到300多个,2015年在119国334座城市开展了850多个项目,带动了演艺、影视、图书出版、文创设计、旅游产品等领域的发展。
(三)发动各方,参与孔子学院建设
目前,各国孔子学院开展活动的主要支持来自孔子学院总部和中方承办院校,中外企业、基金会、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高。孔子学院开展的活动易受资金限制,更重要的是缺少与所在地国家相应层次的专业机构的合作,造成活动水平多处于普及和体验层面,无法满足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需求。然而,外国语言文化机构与所在地国家的各机构积极合作,以歌德学院为例,其36家活动合作方中,本土合作方占64%(23家),其中不乏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佛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国”字号机构,还有德国5家顶级基金会和企业,多方支持和参与保证了活动的可持续性和专业性。鉴于此,国家应尽快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逐步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和支持的机制,形成鼓励共建、共享、共赢的良好活动生态。尤其是作为孔子学院活动和项目的策划者、实施者,各中外方院长和管理人员应增强“赞助”“合作”的使命感和大局意识,主动作为。
(四)借智引智,充实专家及项目资源库
孔子学院总部应尽快建立并充实中外专家及项目资源库,为孔子学院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以国家艺术基金为例②,其成立两年来,以基金资助为杠杆,充分调动了相关机构和个人对各类文化项目申请的积极性。2015年,共有3268个机构和个人作为申报主体申报了4402个项目,申请资助资金总额为51.22亿元,共有“舞台艺术创作”“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传播交流推广”和“艺术人才培养”四大类728个项目最终立项(资助金额尚未公布)。此外,还要不断扩充专家数量,目前,专家库专家已达3000多人,主要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人社部“百千万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级文艺协会负责人。
(五)优势互补,加强与外方同类机构协作
目前,孔子学院与外国语言文化机构的合作还不够全面深入,有很多优秀的管理和运行经验还没有为我所用。应充分调研和梳理各机构情况,提前酝酿和谋划,与主要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共同项目或特定领域项目的开展,以及相关人员的互访交流,利用自有资金支持双方关系发展等。比如,借鉴其他语言文化机构的培训模式,在保证中外院长常规性岗前、岗中培训的前提下,选拔国家重点孔子学院院长和专职院长,延长培训期限(3~6个月),专项打造培训品牌项目。例如,歌德学院联合墨卡托基金会开展的“Hu互Tan探—德中文化管理交流项目”,单次实行小规模对口体验式培训,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使中德文化项目的开展更见实效。项目选拔5位来自中国和5位来自德国的文化管理者,分为5个小组,分别在中国和德国各待6周,完成3个月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除了包含理论学习、专家讲座和小组练习外,还穿插对文化机构的参观访问。在实践阶段,实地了解对方学员所在机构正在进行的项目,并有机会参与其中。培训结束后,双方学员若有可实施的项目计划,还将有机会得到一笔项目启动资金。
四、小结
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长远的视角和科学严谨的统筹规划,还需要毫不松懈的持久努力。目前,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活动基本围绕汉语学习和文化推广展开,“创新”“特色”“高度”仍需不断提高,孔子学院创新项目和开展活动的方向是品牌化、本土化、市场化,品牌是孔子学院及项目和活动的生命线,本土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市场化是站稳脚跟的关键。
注释:
①教育体系是促进汉语进入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简称。
②见《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项目评审报告》和《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项目评审监督报告》。
参考文献:
孔子天命思想与殷周文化传统
近年来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已经逐渐由伦理、政治层面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其天命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孔子天命思想所具有的多重内涵,与孔子对殷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关.孔子继承殷商文化原始宗教之天,对之进行了主体性的改造,使之成为满足主体精神慰藉的.道德情感之天.孔子继承周文化代表民心民意、作为政权转移依据的政治化的天,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个体道德的依据.孔子的天命思想相对于殷周文化传统凸现了人在道德领域的自由,但由于脱离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天命又成为决定人事成败、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消极因素.
作 者:成云雷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江苏,南通,226007刊 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SHIPPING COLLEGE年,卷(期):1(1)分类号:B222.2关键词:孔子 天命 殷文化 周文化
On Confucius College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eputation and good image is valued by many counties.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world.Only 7 years, Confucius College is global in scope, blossom everywhere.The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Confucius College opened in? First, on the aspect of culture, dialogues between two different nations can strengthen their relations.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y can make those two nations distant or alienated from one another.The difference in language is the main cause that has made people of one nation to feel prejudice and bias towards other nations or culture.Confucius Colle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and it is to encourage necessary conta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local culture.Confucius College not only help people from various countries to understand China better, but also it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in other countries.Second, at the political level, Confucius College has greatly enhanced the Chinese influence, promoted a deep knowledge of China and mutual exchanges, and promoted world peac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Some people, especially foreigners, however, are against Confucious College.They insist that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onfucious College established, it is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ir own culture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prevent this trend.From my perspective, Confucius College help act as a positive part in the interflow of culture and political.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m to spread and enrich our own.By Elena(杨新卓)
美国有多少家孔子学院?据统计,目前美国48个州已经设立81所孔子学院和299个孔子课堂,是全世界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国家。以下是部分大学孔子学院的开设情况。
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孔子学院
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UB 孔院)由中国国家汉办、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以下简称UB)和中国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首师大)三方合作而办,旨在在西纽约地区推广中国语言与文化教学和交流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纽约州立宾汉顿大学戏曲孔子学院
由国家汉办资助,宾汉顿大学和中国戏曲学院共同成立了宾汉顿戏曲孔子学院(戏曲孔院)。如同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戏曲孔院会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孔院,戏曲孔院也会着重于宣传中国戏曲和音乐。除了在宾汉顿大学开设课程以外,戏曲孔院也会举办讲座、研讨会和其他各种活动。它也建立了在美国唯一的,而且独一无二的演出团《丝之歌》。此演出团的特点是中国京剧,对于在全美大学校园和社区推广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和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
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是北美第一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17日签署协议,合作双方是马里兰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双方设有理事会,由美方院长和中方院长共同管理。2005年3月8日正式招生开课。目前,汉办教师 5名,志愿者2名,他们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截至 2010年9月的5年多时间,该孔子学院及下属孔子课堂已拥有各类注册学员约 460人,汉语推广影响到的学校达30余所,涉及人数几千名学生,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70多班次,汉语水平考试参加人数2010年已超过百名,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近90场,参加人数达 2万人。得益于孔子学院总部在汉语教学方面的自身优势和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汉语教学和文化活动,该孔子学院已成为大华府地区学员及当地居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亦是当地中华文化传播的标志,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每年都有政要、名人到访、考察与交流。据有关统计,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是中外媒体报道最多的孔子学院之一。
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
芝加哥孔子学院(CIC)成立于二OO六年五月十日,是芝加哥市(芝加哥公立学校/CPS)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汉办)以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ECNU)的合作项目。在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是唯一一所设在中、小学里、重点服务于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的孔子学院。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旧金山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作为美国西部地区首家孔子学院,成立于2005年4月15日,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揭牌运行。历年来,我们与合作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及本校教育学院、人文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通力合作,联合当地学区、教育行政部门、各教育文化机构和众多关心热爱中文教育的各界人士,开设各级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主办旧金山湾区中小学生汉语桥杯比赛、北加州地区大学生汉语桥汉语言能力竞赛、为本地中文教师提供专业培训系列讲座和暑期培训班课程、组织青少年中国语言文化夏令营、开办大学生暑期中文班项目、举办汉语水平考试YCT/HSK、推介中文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为社区提供咨询服务并支持社区中文教育及文化活动,积极推动中美中文教学研究与交流。语言之桥连接你我他,文化之窗友谊传天下。
美国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
“汉办”于2006年4月正式批准在华美协进社建立孔子学院,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CI@CI)有幸成为美国的第二所孔子学院。CI@CI的工作重点是为美国中小学职前和在职中文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在中方合作伙伴华东师范大学的支持下,CI@CI在中国和美国提供多种教师培训课程和项目。同时,华美协进社自从1926年成立以来就秉持跨文化理解有助于建立并巩固全球社区的信念,致力于加深美国公众对于中国的了解,因此华美也有很多其他项目关注于教师培训,这也加强了CI@CI对中文教师培训的关注。
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
设立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的协议签署于2006年3月。中方合作方是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5月4日学院正式挂牌。学院位于美国堪萨斯州欧佛兰公园市堪萨斯大学爱德华兹校区。
美国夏威夷(玛诺亚)大学孔子学院
夏威夷(玛诺亚)大学孔子学院于2006年11月6日举行了揭牌仪式,其中方合作院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
美国爱荷华大学孔子学院
爱荷华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6年3月15日,合作院校为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学院课程于2006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密歇根州立大学孔子学院(CI-MSU)于2006年5月在密歇根州东兰辛市成立,其美国总部设立于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孔子学院(CI-MSU)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密歇根州立大学和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创建。其宗旨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将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关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密歇根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孔子学院”。
美国佩斯大学孔子学院
佩斯大学孔子学院是美国纽约市第一所由大学主办的孔子学院,作为身处曼哈顿市区中心、距离华尔街仅两街区之遥的百年名校。佩斯大学孔子学院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所由国家汉办、国外大学和商业机构联合组建的孔子学院。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
俄克拉荷马大学与国家汉办于2006年8月23日正式签约,共建美南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其中方合作院校是中国著名学府北京师范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孔子学院
美国普渡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7年5月14 日,位于印第安纳州西拉法耶市普渡大学内。本院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国家汉办的协助和支持下,致力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发展并推动普渡大学,拉法耶地区和印第安纳州的汉语教学。除提供汉语语言和文化短期课程,举办中国文化讲座,举办口语和才艺竞赛和商务汉语教学研讨会,开展普渡大学与国内高校的学术交流等常规项目外,本院2010年重点推出了上海世博会体验项目,孔子课堂的成立以及印第安纳市长中国圆桌项目。在我们的上海世博会项目中,有158名普渡大学生聚集在上海,通过世博场馆的参观和聆听美国馆馆长的介绍,了解世博会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今年的孔子课堂的成立以及我们市长中国圆桌项目是进一步开展孔院社区活动,提升我们影响力的几个实例之一。今后,普渡大学孔子学院还将一如即往继续为普渡大学和周边社区提供高质量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活动。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北卡州大)与中国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大)联合组建,是全美第7所,也是美国东南部第1所孔子学院。北卡州大与中国国家汉办于2006年10月正式签署协议,确定在北卡州大建立孔子学院。2007年4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代表团访问北卡,与北卡州大签署补充协议,同时举行隆重仪式,正式揭牌宣告北卡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成立。2007年秋季学期,孔子学院开始开课办学。
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
布莱恩特大学(Bryant University)位于美国东北部地区,创建于1863年,是一所在商科、人文及自然科学教育领域享有盛誉并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设备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布莱恩特大学校长梅恪礼(Ronald Machtley)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许琳主任于2006年10月30日在北京签署了在布莱恩特大学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 at Bryant University)于2007年9月14日正式揭牌成立,是全美第十四家孔子学院,也是新英格兰南部地区首家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组织开展了多层次面向不同美国公众的活动,介绍中国语言文化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包括面向美国主流社会的高层论坛和文化交流,面向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中国专题学术讲座、服务于中小学校师生的教师培训、课后汉语班和中文夏令营,以及普及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庆祝等多项活动。近年来,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重质量、创品牌,将中国文化研究与自然科学、艺术相结合多方位、多渠道进行更深入的宣传推广。目前,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建立了六所附属孔子课堂,并成为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唯一的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布大孔子学院的伙伴院校。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孔子学院
洛杉矶加州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7年8月,在中国的合作院校为上海交通大学。洛加大在美国公立研究型学术机构中首屈一指,坐落于种族众多文化繁荣的现代大都市-洛杉矶。洛杉矶紧临太平洋,是美国最大的华人聚居地。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由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和苏州大学合作设立,于2007年5月16日正式运营。
美国罗德岛大学孔子学院 2007年1月20日,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和美国罗德岛大学校长卡鲁茨,在纽约签定协议,同意成立美国罗德岛大学孔子学院。美国丹佛社区大学孔子学院
2010年,丹佛社区大学孔子学院继续进行市场开拓,与科罗拉多各界进行了多渠道的合作,为那些希望了解研究中国、到中国经商旅游的人士,以及正在学习中文的大中小学学生等等,在语言教学、师资培训输送、教材申请、设立中文项目、举办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有效地服务,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下面拟从语言教学、文化推广、特色项目三个方面对今年的工作进行简单回顾。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新墨西哥州立大学(NMSU)成立于2007年8月31,双方签订正式协议的时间是2007年3月13日。这是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与中国河北石家庄语言文化交流学院之间的合作。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孔子学院
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孔子学院(UNLCI)是由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UNL)和西安交通大学(XJTU)合作申请筹建的,UNLCI是建立在两校以往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努力结晶,并且密切配合制定了UNL项目初始计划。2007年3月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签署了合作协议,2007年10月30日举隆重的UNL孔子学院成立揭牌仪式,2008年开始实施各项汉语教学与文化活动。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
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是由匹兹堡大学和武汉大学合作申请筹建的。2007年5月,正式揭牌成立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2007 年10月22日,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主校区,孔子学院揭牌成立。孔子学院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帮助人们长期深入地了解中国所做的直接努力。它是亚省首座以此为目的的学院,将致力于在亚省学校和民众中推广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与四川大学和中国教育部下属的国际汉语办公室合作,属于在全球范围推广中国语言文化的孔子学院系统的一部分。俄勒冈大学孔子学院
2009年11月,俄勒冈大学校长Richard Lariviere与国家汉办签署了备忘录,孔子学院于2010年10月1日揭牌,开始了正式运营。与俄勒冈大学合作的国内高校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孟菲斯大学孔子学院
2007年5月29日,美国孟菲斯大学与中方合作院校湖北大学共同协商,向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申报成立孔子学院获准并签署协议,2007年8月13日,孟菲斯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挂牌运作,成为美国第24所孔子学院。美国伟恩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伟恩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是由国家汉办支持,由伟恩州立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建设的。2007年10月,伟恩州立大学分别与中国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和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孔子学院。2008年1月,伟恩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正式宣告成立。1月31日,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
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是经国家汉办批准,由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罗格斯大学与吉林大学合作创建的新泽西州唯一的一所孔子学院。该学院于2007年11月9日在罗格斯大学New Brunswick校区正式挂牌揭幕。罗格斯孔子学院的管理形式为罗格斯大学执行副校长办公室直接负责制,由理事会实施监督。理事会成员七名,罗格斯大学方四名,吉林大学方三名。中阿肯色孔子学院
中阿肯色孔子学院于2007年建立。当时是全球200所孔子学院之一也是全美国第24所孔子学院。本着宣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宗旨,中阿肯色孔子学院加深了美国阿肯色州和中国的联系,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在汉办总部的指导下,中阿肯色大学和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中阿肯色大学孔子学院,并于2008年9月18日正式启动。华东师范大学代表和中国驻美休斯敦领事馆代表出席启动仪式。不仅在大学内部宣传中国文化,中阿肯色大学孔子学院也与社区合作,在阿肯色州的9个校区开展了汉语教学课程,并与中阿肯色教育部有着进一步的合作关系。美国瓦尔普莱索大学孔子学院
瓦尔普莱索大学孔子学院签署协议时间为2007年7月23日,正式启动时间为2008年2月14日,合作方为中国浙江工业大学。
瓦尔普莱索大学孔子学院的常规教学活动分为两大类——本部课程和各教学点课程。本部课程的上课地点在孔子学院办公房内,利用业余时间如晚上为学员开课,他们大多为在职工作人员或大学生,也有小学生。班级人数不多,教师上课时可以较充分地指导他们,教学效果好。授课教师为汉办所派中文教师。瓦尔普莱索大学孔子学院第二类常规教学活动是在附近几所中小学校联系建立的教学点,称之为Outreach Programs。目前,我们一共有七所这样的学校,其中两所是孔子课堂。这七个教学点大致分三种情况:
一、中文为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是必修课;
二、中文作为兴趣课,课后开设;
三、中国文化讲座,如音乐、书法等。" 美国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
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于2007年7月签约,8月2日举行揭碑仪式,同月开始正式启动运行。中方合作大学是位于中国辽宁大连市、声誉颇佳的辽宁师范大学。美方合作大学迈阿密大学建于1809年,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牛津市,是全美八家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之一。印第安纳波利斯孔子学院
2007年8月,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印弟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印弟安纳波利斯校区(印第校区)签署协议成立印第安纳波利斯孔子学院,中山大学为其中方合作院校。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普拉特维尔分校孔子学院
我校孔子学院在2008年4月12日的盛大开幕典礼中正式展开。威斯康辛大学普拉特维尔分校与中南民族大学的合作关系是孔子学院的特色.两所大学合作已近十年。在中国只有六家大学提供全国56个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而中南民族大学为其中之一。为了帮助本州人民了解 中国人民之间有着不同特点和文化,本校孔子学院所设计的课程也包含了少数民族的介绍。得克萨斯州A&M大学孔子学院
2008年4月28日,德克萨斯A&M大学孔子学院在德克萨斯州大学城正式成立。孔子学院致力于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及社会传统,为德克萨斯A&M大学师生及德克萨斯州人放眼全球、走向世界创造新的契机。作为德克萨斯A&M大学这所重要的研究型大学的一部分,孔子学院不仅以全力推广中国语言教育为己任,而且致力于推动与中国在文化、学术、和科学领域的多边合作。通过赞助和组织学术研究、研讨会,及形式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孔子学院向社区及各社会团体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德克萨斯A&M大学孔子学院的中国合办方是坐落在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正式合作协议于2007年10月签署。孔子学院的德克萨斯A&M大学校内合作伙伴包括人文学院、教育与人力发展学院、亚太中心及国际外联办公室等。德克萨斯A&M大学孔子学院将继续不遗余力地帮助德克萨斯人深入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及社会传统的深刻意义及广博内涵。
美国犹他大学孔子学院
犹他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协议于2007年10月24日签署。孔子学院于2007年10月23日正式启动。四川大学为我们的合作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孔子学院
亚利桑那大学孔子学院于2008年5月由汉办主任许琳与亚利桑那大学校长Shelton正式剪彩成立。亚利桑那孔子学院的正式启动是在2009年的7月。
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
2007年11月11日,韦伯斯特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签署了设立孔子学院的执行协议,并于2009年2月27日正式启动。美国南佛大学孔子学院
南佛罗里达大学是佛罗里达州的第一所、也是美国东南部第一所公立研究性大学建立孔子学院的。南佛罗里达大学孔子学院帮助坦帕湾区的教育界和商界通过进行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发展与中国更紧密的关系。所在城市:坦帕
外方合作机构:南佛罗里达大学
中方合作院校:南开大学
大事记:2007年12月11日 签署协议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孔子学院
明尼苏达大学孔子学院于2008年9月19日正式成立,中方合作院校是首都师范大学。美国亚特兰大孔子学院
亚特兰大孔子学院位于科恩中学,是由私立大学爱默蕾大学、亚特兰大公共教育部和南京大学合作建立的教育机构。阿克伦大学孔子学院
在孔子学院总部的领导、支持下,在阿克伦大学(University of Akron,以下简称“UA”)的积极配合和大力协助下,在河南大学的有力支援下,阿克伦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UA孔子学院策划、主持了一系列研讨会本学年,由孔子学院理事长、副校长Holly Harris Bane亲自主持,共召开了5次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对中国感兴趣的各方面专家,大家集思广益,充分讨论了UA孔子学院的发展方向、思路和策略,为UA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绘出了蓝图。2.孔子课堂建设工作 2月9日,阿克伦大学举办了阿克伦地区“孔子课堂建设战略研讨会”。来自阿克伦地区7个学区及所属中学的21名学校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孔子学院院长林阳教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孔子课堂建设概况、在阿克伦地区建设孔子课堂的意义、孔子课堂申办程序、孔子课堂拟开展的项目等内容。今年6月,从国家汉办传来喜讯:我们申请的第一家孔子课堂——杰克森高中孔子课堂,获得了孔子学院总部的正式批准。蒙大拿大学孔子学院
蒙大拿大学孔子学院是美国蒙大拿州以及北落基山地区唯一的一所孔子学院。孔院于2008年5月获批成立,2009年1月正式运营。揭牌仪式于2010年1月27日在密苏拉市隆重举行。孔院的中方合作伙伴是西南政法大学。
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 南卡罗莱纳大学(以下简称南卡大学)为美国南卡州内第一所得到教育费用拨款的公立大学,也是州规模最大的学府,具有超过 200年的历史,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北京语言大学创办于1962年,是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在中国从事对外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2008年7月1日,南卡大学与其合作方北京语言大学签署了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协议。2008年11月17日,举行了南卡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标志着南卡孔院正式成立,开始启动运营。在开幕仪式上,南卡大学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面向当地的主流媒体,宣布了孔子学院的成立,并高度评价了孔子学院对南卡大学及南卡州的重要意义。
克里夫兰大学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总部与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关于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协议签署于2008年8月28日 所在城市:克里夫兰 外方合作机构:克里夫兰州立大学
中方合作院校:首都经贸大学
大事记:2008年08月28日
签署协议 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肯尼索州立大学于2008年9月与国家汉办正式签订在美国乔治亚州肯尼索州立大学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当月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正式启动。扬州大学为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院校。
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
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由美国费佛尔大学与中国山西大学联合组建,是全美第46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总部与费佛尔大学关于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协议签署于2008年9月。2009年4月,山西大学与费佛尔大学签署孔子学院合作协议。2009年11月6号,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举办隆重的开幕仪式,正式宣告孔子学院的成立。孔子学院于2010年春季学期开班授课。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是由国家汉办、由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和厦门大学合作建设的。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经过89年,该大学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5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创立于 1897年,是圣地亚哥市最大、最为古老的大学,也是和加利福尼亚州第三大大学。2009年3月26日,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举行隆重揭幕典礼、这是美国第51所、也是厦门大学与世界各大学联办的第八所孔子学院。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暨夫人谢淑敏亲临揭幕仪式并发表专题报告《中国的发展与中美关系展望》,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亲自率团莅临揭幕式。圣地亚哥郡政务委员罗伯茨先生、圣大校长史蒂芬.魏博以及来自联邦、郡、以及市政府官员、侨界代表、学校师生近千人到场观礼,十余家媒体对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成立进行了报道。高规格的揭幕仪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美国阿尔佛莱德大学孔子学院
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 2008年12月与汉办签署协议。我们的合作大学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我们于2009年1月开始各项活动。我们的开幕式是在 2009年5月3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孔子学院
石溪大学成立于半个世纪前,它提供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发展进程将改变来这里学习、工作、探索发现人们的生活,从一所为社会培养教师的普通院校飞速转变成一所国际认可的研究型大学,实习大学正在改变着世界。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
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合作双方为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和中国北京语言大学,于2008年10月签署协议,次年4月正式揭牌运营。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最主要的目标是增加弗吉尼亚州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者的数量,共同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与乔治•梅森大学、费尔法克斯学区中小学和弗吉尼亚州的商务部门通力合作。孔院还将长期致力于发展和加强这些地方合作伙伴与中国的沟通与交往,设计完成一系列以长期自我维持为目标的项目,以实现本地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者的数量持续增长。
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在2010年与费尔法克斯县学区多家中小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该学区拥有近200个学校和17万学生,是全美最大的公立学区之一。同时,我们也与弗吉尼亚州的商务机构合作,为整个弗吉尼亚州的商务人士提供商务汉语教学服务,而我们众多的汉语和中国项目也吸引了包括大学教职工在内的众多人员的参与。长老会学院孔子学院 长老会学院孔院(PC)的成立是与贵州大学(贵大)自2003年以来长期合作的成果。2004年,PC与贵大的合作拓展为两校间包括学生、教职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互访交流项目,包括各种语言文化活动。2005年以来,PC邀请了贵大的教师在PC开设汉语、中国文化、中国绘画、太极拳等课程。同时,贵大也邀请了PC教授为贵大学生开设美国文化、美国历史、中美关系及艺术等课程。过去五年来双方从理事会成员、高层管理人员到教职员工的互访频繁。追根溯源,PC的中文项目始于2005年贵大的毛建林教授作为客座教授执教汉语之时。2007年PC学院向汉办提出申请,拟于贵州大学结为伙伴共同建立孔子学院。申请于2008年8月获准,2009年11月6日举办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揭幕剪彩仪式后还以“两个国家,三个聚焦:经济、环境与能源”为题举行了研讨会。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
2009年6月,美国密歇根大学(密大)达成协议,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市密歇根大学校园内创建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大)为该学院的中方合作伙伴。同年11月 5日,经过四个多月的筹备工作后,密大孔子学院举办开幕典礼,开始运作。密大孔子学院的建院宗旨为在密大校园内外全面推广中国的传统及现代艺术文化,促进中美人民的合作及文化交流,配合密大的全球化发展及与中国各高校的合作活动。密大孔子学院将发展成为美国国境内的一所中国艺术文化中心,为美国各地孔子学院提供各种中国艺术文化的资源与信息。
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
2009年7月7日在北京由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博士和西密大校长杜恩博士共同签署。西密大校长与北京语言大校长于同日签署了两校共同创办孔子学院的合作协议。
华盛顿州孔子学院
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州孔子学院是全球第一家全州性的孔子学院。2009年在国家汉办签约,2010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华盛顿州州长Chris Gregoire,汉办主任许琳出席了挂牌仪式。成立以来,华盛顿州孔子学院致力于在全州推广汉语教学,目标是最终建立起涵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以及社区的全方位汉语教学体系。
孔子学院办公室位于华盛顿大学校园内,孔子学院教育中心位于西西雅图的希尔斯国际高中。
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
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于2009年11月签署协议,于2010年4月29日举行成立揭牌仪式。徐州师范大学为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的合作方。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是由中外方共同建立,共同管理的孔子学院,理事会尚未成立,预计理事会成员由迈阿密达德学院和徐州师范大学共同组成。美方院长是余学钧博士,中方院长是张蓊荟博士。西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 城市:肯塔基州
外方合作机构:西肯塔基大学 中方合作机构:四川外语学院 大事记:2010-01-27 签署协议 斯坦福大学孔子学院 城市:斯坦福
外方合作机构:斯坦福大学 中方合作机构:北京大学
大事记:2009-12-15 签署协议 宾州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宾州州立大学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美丽的快乐谷State College,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下一座宁静、学术气氛浓厚的大学城。宾州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于2010年4月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协议,建立孔子学院。正式揭牌定于2011年4月。理事会会长由宾州州立大学执行副校长兼教务长Rodney Erickson担任,外方院长是比较文学系的Eric Hayot教授,中方院长是大连理工大学牛晓春教授。现有外方汉语教师5人。2010年秋季,学习汉语的学生有300人,还有200名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历史、宗教和电影。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
美国肯塔基大学有幸在今年3月份获中国汉办的允准,与上海大学合作建立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两校签署了合作协议。自那时以来,在肯大孔院院长修华静博士(Huajing Maske)及肯大孔院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长达7个月的辛苦筹备,美国第68所孔子学院——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终于正式落户美丽的“蓝草之乡”——肯塔基州。肯大孔子学院致力于中国语言与文化艺术交流。它的建立,将为肯大师生提供更为宽广的中美交流平台,同时也将为整个肯塔基州带来丰富的汉语社区课程,专业的汉语师资培训,以及更多的中美文化教育交流机会,并进一步促进当地人民对中国文化更深入的了解。在中国国家汉办和合作伙伴上海大学的支持下,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将竭诚为肯塔基州公众服务,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特拉华大学孔子学院 城市:纽瓦克
外方合作机构:特拉华大学 中方合作机构:厦门大学
大事记:2010-03-30 签署协议 新罕布什尔大学孔子学院 城市:达拉谟
外方合作机构:新罕布什尔大学 中方合作机构:成都学院 佐治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城市:亚特兰大
外方合作机构:佐治亚州立大学 中方合作机构:北京语言大学 大事记:2010-07-07 签署协议 大事记:2010-06-23 签署协议
1、教师资源匮乏
孔子学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 而是一个在世界上推广汉语文化教育的交流机构。既然是文化交流机构, 教师的数量肯定有限, 而且能够胜任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资源更是短缺。孔子学院的老师主要由国外合作院校汉语教师、中方汉语教师、中方志愿者和中方留学生以及当地聘任的汉语教师组成。
据有关方面统计, 现在全世界约有1亿人在学汉语, 需要400万名汉语教师, 然而, 目前全球仅有5000位这样的教师。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 成为孔子学院的任务之一。教师的严重匮乏无疑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拉美的很多汉语言培训机构, 甚至出现不管普通话水平是否过关, 学识如何, 只要会讲些汉语, 都可能被聘任作为汉语教师, 根本谈不上专业。
2、汉语教材缺乏
汉语教材的缺乏不是指品种的稀缺, 而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缺少像英语推广中的那样“因地制宜”的标准教材, 这无疑增加了孔子学院推广汉语的难度。目前比较通行的是一套名为“长城汉语”的多媒体汉语教材, 是“汉办”专门为各地孔子学院定做的。但是, 现在通行的对外汉语教材除了练发音, 还强调书写的横平竖直, 以及先写点还是先写横。这种教学方法对一个没有汉语基础的外国人来说, 是相当枯燥乏味的。教材的编撰和使用要照顾到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 要开发适合各个国家的中文教材, 这对孔子学院来说, 显然任重而道远。因此, 如何编译各种不同类型的教材以适应各地本土教学中不同程度学习者的需要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3、“文化中心主义”的排斥
文化中心主义是阻碍孔子学院在西方世界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民族中心主义表现为一种民族优越感, 即从本民族文化价值出发判断其他文化的价值, 并认为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比本民族文化价值低。西方人认为, 西方文化价值高于其他一切非西方文化的价值, 这是一种“西方中心论”, 这种观点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西方社会中,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价值判断。一方面, 西方人本能的对于非西方文化“视而不见”, 由于自己身处西方的优越感, 促使他们对于孔子学院所宣传的汉语以及中国文化不屑一顾。另一方面, 由于孔子学院的强劲发展势头, 使西方人感到了巨大的“威胁”, 于是本能的排斥孔子学院对西方世界的跨文化传播。
二、不同理念导致不同跨文化传播效果
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游戏, 不是简单的数量累积, 而应该是关注质量的变化和提升。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高速扩张, 在较短的数年间建立的留学机构就已经超过了歌德学院60年来的建院总数。但是, 跨文化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数量的迅速增长并不等于强效的文化传播, 目标受众对原本陌生或者已经保持有刻板印象的族群形象的形成或者转变, 需要漫长的时间。2010年8月, 孔子学院总部召开了一次有世界各地分院长参加的高级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 外方院长们举出了一些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就包括:如何改善当地人对孔子学院的印象;如何澄清孔子学院、“汉办”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和中国驻外使馆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 迅速扩张后的孔子学院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取信”难题。而这个难题的根源, 有可能来自错误的发展理念和对于跨文化传播过于简单化的理解。
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是差异化的价值观以及由之衍生的文化传统、道德规范, 它深刻依存于具象化的种种外在文化形态、文化产品之中。民族文化的积淀、传承是一个永远不会停顿的持续的过程, 除非这个文化因为某种原因而遭遇毁灭。在鼓励多元化的当代信息社会,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误解、曲解, 矛盾冲突, 但更多地存在着相互沟通、彼此了解、理解的趋于融合的机会。跨文化传播的效率首先取决于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和态度, 尤其在这方面, 德国歌德学院的成功可以作为合适的范例, 也是孔子学院值得学习的一个优秀范例。
三、文化传播的根本在于融合
1、加强与所在地大学的合作
孔子学院的办学力度比较薄弱, 它的发展模式大多挂靠于各所在地的高等教育院校, 该校在校学生是学习汉语的潜在人群。如果在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中与这些国外合作机构对接得比较好, 就可能吸收更多的汉语学习者, 更深地融入到所在地的大学中, 成为所在地大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 国外很多大学实行的都是学分制, 学生学习的课程如果没有得到校方学术委员会的认可, 就没有学分。但是在美国, 校方学术委员会并不认可孔子学院的课程, 很多学生由于这种原因打消了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与各所在地大学教育体制的政策对接和融合, 拓宽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教育渠道。
2、加强与所在地企业的合作
海外汉语热的兴起除了中华文化的吸引性之外, 就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汉语实用需求的增加。这在中国国内跨国企业的汉语学习者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结合孔子学院所在地企业的力量, 合作办学, 不仅是孔子学院产业化发展的机遇, 而且是融入当地文化的有效方式。孔子学院针对企业不仅可以开展商业汉语教育, 还可以提供中国经济发展信息, 促进双方经济发展。这样一来, 孔子学院不仅仅是中国的孔子学院, 同时也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有益的窗口。
3、加强与所在地社会团体的合作
早在孔子学院诞生之前, 世界各地的“汉语热”就已经催生了形形色色的汉语班。这些语言培训机构已经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 而且在生源、社会关系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孔子学院不应该作为这些机构的竞争对手出现, 而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 迅速完成其本土化进程。例如在日本就可以利用公民馆和地方政府组织的汉语学习班。有不少的公民馆都在开展汉语业余学习, 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孔子学院来说, 加强和所在国民间力量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是发展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只有这样, 才能为当地社会所认可、接受并最终融入到其中, 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真正在文化传播中起到沟通和交流的作用, 营造出一个和平多元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立恒.中外合作创建孔子学院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 .
[2]阎海东.孔子学院:陌生语境中的汉语教学[J].世界博览, 2008 (6) .
[3]沈林.日本孔子学院的现状及展望[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5) .
[4]聂映玉.孔子学院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3) .
[5]雷启立, 常冬.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可能——以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9 (7) .
关键词:南非;孔子学院;文化交流;金砖国家教育合作
一、孔子学院发展空间广阔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成立的背景,并谈谈孔子学院给当地学校、学生带来了哪些积极的改变。
阿迈德·巴瓦:2013年,正值金砖五国峰会召开,习近平主席来访南非,访问了南非德班理工大学的所在地德班,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在习主席的见证下启动。在过去两年间,其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
孔子学院让我们的学生明白自己是国际社会的一员。他们有机会出国交流,学习外国语言,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互动,这些都很重要。因为相较于过去,现今世界更为瞬息万变,我们很多的毕业生都会在多个地方工作。迄今为止,我们和欧洲、北美建立了很多的联系。现在,我们正在加强和亚洲的联系,如中国和日本。这是个新现象,学生也很激动,将其视作拓宽国际视野的契机。
《世界教育信息》:什么原因激发了南非人民对于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需求的不断增长?
阿迈德·巴瓦:我觉得有很多原因。第一,全球地缘政治力量发生了变化。中国正在不断崛起,成为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大国。在南非,中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多日用品都由中国制造。很多年轻人认为和中国建立联系是需要考虑的要事,学习汉语至少是建立这种联系的重要一步。第二,我们大学有诸如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和项目,鼓励学生学习国外的语言,他们可以选择学习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汉语等。第三,政策需求,这个因素是新出现的。南非政府现在要求将汉语列为全国基础教育体系的第二外语之选,这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培训教师,因为我们眼下没有汉语教师。这是个大项目,我们刚着手进行准备。我们还不确定这个项目将会有怎样的进展,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也是我们现在必须重点关注的。
《世界教育信息》:汉语教育在2015年已经被南非政府纳入了国民基础教育体系,这一政策的实施会给孔子学院在南非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在未来有什么发展规划?
阿迈德·巴瓦:挑战是多方面的,例如我刚才提到过的师资培训政策,我们需开始培训能够教授汉语的教师,因此孔子学院很快就会形成重大的影响力。这就意味着孔子学院需要开始和学校合作,开办课程、教授汉语。对于我们而言,孔子学院是设汉语课程的最重要的资源,因而孔子学院必须在该项目中发挥核心作用。我认为,汉语师资培训政策将在师资培训方面给孔子学院带来很多影响。
此外,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还与中小学学校合作,让孩子们学习汉语,这项活动已经展开。合作学校中,有的已开设教学点,并拟成立孔子课堂了。孔子学院与中小学校合作开设汉语教学项目,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推广。
我认为,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将有两大重要计划。其一,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将会被列为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择汉语作为其所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这是新计划,此前孔子学院推出的都是非学分课程;现在,孔子学院推出的课程可以被纳入核心课程。其二,将汉语设立为一门专业,学制为三年。这是我们的第二个计划,目前还在筹备阶段。
二、与中国高校建立持续深入的合作,推动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贵校与中国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有哪些模式?
阿迈德·巴瓦:关于与中国院校的文化交流,南非德班理工大学有6个不同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在南非德班理工大学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此外,我们还与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即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商讨在中国教授南非语言和文化的事宜,从而使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实现双向交流。在南非德班,现在已经有超过1000人次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第二个项目为两大院校共同开展研究,确保双方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双方已经设定了3~4个合作研究的领域。第三个项目是本科生的交流项目,即双方互派本科生到对方院校进行交流。第四个项目是共同教学项目,设计双方共同教授的新项目。我们设定了3~4个项目以供双方开展共同教学,大部分共同教学项目是研究生项目,所涉及的专业有环境工程学、信息学等。第五个项目是文化交流,涉及音乐、戏剧等。2016年的展示项目将特别精彩,我校艺术系学生和北京服装学院的艺术系学生拟共同举办联合时装秀,实在是激动人心。第六个项目是试图将德班的华人社区和南非德班理工大学相联系。德班的华人社区与当地居民交流与沟通相对较少,我们尝试使其更多地参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的生活和德班这个城市的生活。这一项目也使我们倍感激动。我们现在和德班的华人社区定期召开会议。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贵校有没有计划在中国拓展更多合作院校?
阿迈德·巴瓦: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建立过多合作关系,以致合作不够专注。我们希望和福建农林大学深化合作关系,但如果福建农林大学没有相关领域的研究,我们就会主动和其他大学建立联系。例如,我校的海事研究项目很强,而福建农林大学没有相应的项目,因此,我们和上海海事大学洽谈相关项目合作,目前已经签订了协议,合作旨在建立两校在海事方面的联系,就海事研究展开合作。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方面是,福建省政府很希望我校和福建省的其他大学,如福建师范大学等展开合作。所以,这次我在福州时,也去了福建师范大学的福清校区,并在那里商讨了合作意向。我们还去了泉州,与华侨大学进行合作商讨。
目前,我校主要的合作伙伴是福建农林大学。此外,我校还考虑参与第三方合作,展开三方共同参与的合作项目,因为我们更倾向于重点和一两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而不是和过多大学同时建立合作关系。
《世界教育信息》:继2014年中国成功举办“中国南非年”后,2015年南非迎来了“南非中国年”,这也是中国与非洲国家首次互办国家年。请您介绍一下“南非中国年”的活动。
阿迈德·巴瓦:2015年德班孔子学院开展了2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举办中国语言与文化艺术展这样的文化活动;福建的学生来我校交流数日,与我校学生共同参加活动,比如表演戏剧、演奏乐器等。可见,在文化交流方面,活动形式很多样。此外,孔子学院举办了10余场讲座,旨在告诉人们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开展了哪些与中国交流相关的活动,以及合作项目,更为重要的是讨论了 “一带一路”战略。可见,2015年的“南非中国年”的活动内容很丰富。
《世界教育信息》:大力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重中之重的基础建设,而孔子学院的宗旨正是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发展孔子学院与实施“一带一路”之间存在许多契合点。未来,南非孔子学院将采取什么措施,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阿迈德·巴瓦:孔子学院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化,还需要再丰富一些。2015年我校及孔子学院与中南政府及智库机构合作举办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学术高级别研讨会,不仅向人们介绍“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一系列研究问题,以便更深入地探索问题,这样,决策者就能在研究的帮助下了解背景,从而有的放矢地作出决策;还重点研究中非关系,要知道非洲和西方国家在发展援助和发展伙伴关系方面的经历并不尽如人意,有些经历甚至是艰难而令人不快的——非洲曾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如何确保未来的中非关系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而不是仅停留在教授语言和文化这一层次,还有好多方面需要考虑,这点非常重要。
三、金砖国家大学建设新进展:建立大学网络
《世界教育信息》:金砖国家致力于合力建设大学网络,请您评价一下其对南非高等教育的影响。
阿迈德·巴瓦:金砖五国建立大学网络势头很强。南非政府派我代表南非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会议,参与了初步讨论。在那次会议中达成的一大决议为,抛却不尽人意的初步想法,即共同建立大学,转而决定建立大学网络。金砖五国都要各自选定5所大学,这些大学形成网络,相互借鉴,这样产生的积极效应会大于仅仅建立5所大学。具体实施方式是专注于金砖五国共同关注的关键领域,如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然后,针对这些关键领域建立大项目,重点放在竞争力研究分析上。南非现正着手选定5所大学。我们对此很激动,不论我校能否被选为5所大学之一,都没关系,我们都会参与其中。
另外,我认为金砖五国高等教育交流还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第一,中国学生和南非、俄罗斯等国的学生展开合作,使他们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金砖五国这五个经济体以及五国的合作是如何运作的。第二,我们还需关注学术界交流以及优化签证政策,因为现在办理签证还较困难。第三,我们需要关注流动性。为研究生和教师提供资源,赴国外交流一段时间。例如,让南非的物理学家在中国的大学里执教,或让中国的物理学家在南非的大学里执教,从而实现知识共享。
【孔子学院与传统文化】推荐阅读: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07-17
孔子学院简介10-19
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工资12-25
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岗前培训总结07-19
孔子与中国文人论文11-28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12-29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相同11-1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比较06-27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工作总结06-13
文化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