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

2024-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精选8篇)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 篇1

高华松(中学高级教师 成都市学科带头人)21世纪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知识经济加速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以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就需要在基础教育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变革,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呼唤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现在社会上存在的职业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一般性职业,其职业专业化要求不高,培训时间也不长,因而工资待遇较低;一类是半(准)专业化职业,对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有一定要求,培训时间较长,因而工资待遇中等;另一类是专业性职业,它对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有较高要求,培训的时间长,一般以数年计,因而工资待遇比较高,在国家和社会的地位较高,其特点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权威性,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是这种专业性职业。但是当前我国的现状却是教师这一职业存在着替代性和非权威性,我们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具有不可替代性、权威性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水平包括:专业知识(即有教育的实践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专业的学科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能力(即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精神(即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情感(即对工作岗位有感情,事业心强)。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就学校这一层面上讲,必须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根据学校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我认为作为学校要对教师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合格――优秀――名师――专家”的培训模式。

即:一年上路,尽快在业务上站住脚,三年教学合格;教学合格后,逐步熟练班主任工作,六年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在校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优秀教师;六――九年达到能“教育、教学、科研”三肩挑,在彭州市和成都市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名

1师”;对特别突出的名师,通过压担子和进修培训,逐步成长为教育专家。,具体做法:

1、学校在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引导教师对自身的专业思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作全面自我诊断,剖析自身专业发展的薄弱点和优势点,从而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点,制定出个人专业成长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具体包括:教师对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选择,对各专业素养的具体目标的设计,对成长阶段的设计,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围绕个人目标,每学期期末召开教师座谈会,就个人制订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落实完成情况,做到分步实施,自查自纠。

2、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确立已成为制约和影响一所学校办学、育人质量和档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课堂教学实践,走的是一种实践性专业发展路径,侧重于教学经验性的自我总结,缺乏的是理论的指导与引领。教师对于专业问题往往从感性经验上加以认识,而没有上升为一种理论的高度。没有高度牵引的教师专业发展,很难自我突破,实现专业的跨越与提升。

因而,寻求专家的引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的指导,是学校管理者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管理者应当与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建立稳固的联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持,帮助教师明晰发展的方向,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目前,我们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总结自身办学经验教训,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逐步确立现代的基础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正确处理好“双主”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尽快完成由近代学校向现代学校、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双重转变。

3、师带徒培养“合格教师”

为了加强新教师队伍建设,使新教师能够以最快速度适应学校教学实际,成为合格教师,学校采取了“师带徒”,具体规定如下:领导和青年教师多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对他们的积极方面,予以及时肯定、鼓励。指定各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其指导教师,并在适当时候安排其担任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学校要确定每学期的集中培训内容,经过集中系统学习和经验交流,使他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方面都能迅速成长进来。

4、学中干,干中学培训“优秀教师”

学校有丰富多彩的培养方式,总结为一句话即在“学中干,干中学”。

(1)赛课:

对能认真钻研业务,热心工作且有一定成效的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一是压担子,鼓励他们承担重点班和实验班的教学工作;二是多指导,多给他们上公开课和比赛课的机会,同行及领导多听课,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在近年内成长为青年教师骨干。

(2)教学观摩:

选派骨干教师献优质课,邀请成都市教科院的学科专家和彭州市教研室领导及各学科教研员到会指导点评,并组织好全校教师听课、评课,写心得体会。

(3)创造科研氛围 实现课题引领。

教育科研是引领教师思考教育、研究教学、提升素养的重要方式。中小学并不缺少课题研究,但课题的研究却没有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被功利性所充斥,研究内容大而空,研究过程浮而虚,课题研究过多关注的是形式,而忽略其实际作用与内涵。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需要细而实、小而精,应当从教师教学实践中筛选,应当指向教师个体本身,适合教师发展实际,而研究的真正目的则在于发展教师,解决问题,而非装点门面。学校管理者应当从教师能力与潜力入手,指导教师做小课题。

(4)评选各类优秀:

在抓好常规课堂的基础上,评选各级各类优秀、先进,总结推广其经验、风格,在思想上关心、业务上支持帮助他们,巩固已取得的培养成果,使他们在各方面更趋成熟,成为青年教师的榜楷模,成为“优秀教师”。

5、抓好继续教育培训出“名师”

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强班主任及管理队伍的建设,使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1)大力鼓励教师紧密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撰写论文,出版著述;

(2)鼓励更多的教师进行高学历,双学位专进修,参加高级研修班学习;

(3)加强教师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等业务培训;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四个一”工程。即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写一篇教学案例及反思报告,上一堂观摩课或示范课,作一次教育专题讲座,带一名徒弟,使他们在引领别人进步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5)以评选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有效激励方式,推广其教育教学经验、关心其生活,为教师树立学习榜样,培训出校外知名教师――“名师”。

6、建立科学实效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各类教师健康成长

(1)学校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教务处和政教处从学生、教师、教务三个方面分别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育工作进行评估。

(2)对在业务上能虚心听取老教师成功教学经验,认真钻研教材、大纲,进行教改实验,取得了较好成绩的青年,学校予以重点培养,教务处领导和学校分管领导应多听他们的课,会同政教处进行指导,争取在教育和教学两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尽可能成为成都市“优青”,“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四川省“特级教师”等实绩称号的教师。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 篇2

一、贯彻落实《专业标准》, 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一) 深入理解《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铸就教师成长之魂

1. 师德为先。

体现的是教师专业的“教师性”特征。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 其培养教育对象是学生。因此自古便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说。就今天的教育而言, 我们的任务远不止“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简单。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必须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 并履行职业规范, 关爱并尊重学生, 为人师表,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感染学生, 成为学生成人、成事、成才的引导者和领路人。

2. 学生为本。

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教学性”特征。学校学生是主体, 以生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起点, 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追求目标, 应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始终, 贯穿于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始终。

3. 能力为重。

体现的是教师职业的“实践性”要求。作为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培养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教学能力, 具体应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教学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利用能力等。二是育人能力, 重点是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会学生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是沟通合作能力, 具体包括与同事合作、与学生合作、与家长合作、与管理者合作及与社会合作等。四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包括阅读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4. 终身学习。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发展性”特征, 这是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

(二) 牢牢把握三个维度, 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专业标准》围绕教师专业成长, 提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培养维度。

1. 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作为教师职业, 由于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职业的限制。因此, 教师必须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同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专业理念和师德是做好教师职业的基础。 (1) 强化对职业的认识与理解。包括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我和国家的关系, 任何人都应具有爱国意识;二是我和职业的关系, 职业是人生中重要的部分, 谁都无法回避, 人一定要通过职业谋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三是我和专业成长的关系, 既然是职业就有其专业标准和专业要求, 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现专业进步与成长;四是我和同事的关系, 教学特点决定教师职业是个人奋斗与集体合作奋斗相结合的特点, 教师职业更加强调互助合作和交流, 否则一事无成;五是我和社会的关系, 教师职业的成功标志之一是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教师的知名度, 大多不是来自学校本身, 而是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2) 强化对学生的态度。首先是关爱、重视和保护学生, 重点则是学生的心身健康和生命安全;其次是尊重、维护和平等, 即尊重维护学生的人格、权益,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最后是学生个体差异和信任, 也就是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 (3) 强化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主要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4) 强化个人修养与行为。教师的修养和职业有密切关系, 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 还承担着联系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教师的修养和行为决定你受学生的欢迎度、学校对你的认可度以及家长和社会对你的信任度。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教师的个人修养突出表现在平和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上;表现在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上;表现在具有优秀的品质, 良好的品格、健康的心态和儒雅的形象上。

2. 具备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中, 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是学科教学知识。而学科教学知识要以通识性知识、教育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三个纬度为基础。 (1) 具备必要的通识性知识。学生对老师尊重和崇拜的原因, 不仅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代表, 同时也包括教师知识的广博, 教师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需要, 也是成为学生偶像的因素。 (2) 具备基本的教育知识。这是做好教师职业的基础性知识。学生是未成年人, 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因此我们只有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 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才能了解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和学生群体特点与行为方式, 才能因材施教。 (3) 具备扎实的学科教学知识。这是教师专业知识中的核心部分, 主要包括对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理解与认知, 教师必须熟练地理解掌握课程标准和考纲, 科学地进行教育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3. 具备驾驭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专业能力 (1) 要有教育教学设计的能力。指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 (2) 要有教学实施的能力。教学情境和氛围的创设能力、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有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3) 要有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的能力。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的能力、运用学科渗透等多种手段开展德育活动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身心、学业、理想发展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要有教育评价能力。包括对学生和自我发展的评价, 建立以激励为主要手段的综合评价方式, 全方位、全过程、多视角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不断提高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的能力。 (5) 要有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包括师生对话、同事合作和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 (6) 要有反思与发展的能力。包括形成良好的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形成持久的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能力。

二、以《专业标准》为基准, 全面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专业标准》, 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 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 提出了打造好五支队伍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一) 加强班子队伍建设, 精心构筑教师队伍的桥头堡

按照“政治强、作风正、懂业务、善管理”的目标和“精心、精细、精干、精品”的管理原则, 要求班子成员不要高高在上, 而要时时刻刻走在教职工前头, 身体力行, 成为引领者、示范者, 增强班子队伍的遵规守纪意识, 提高服从力和约束力。增强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 提高执行力和协调力。增强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 提高思考力和创造力。自觉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文修养, 提高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争做教职工的工作典范和精神楷模。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力夯实学校的发展基石

按照“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目标和“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知识, 有仁爱之心”的要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标上,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以《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为准则, 努力争做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合格教师。思想上, 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 强化担当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上, 以有效课堂为基本目标, 加强教师的课堂管理, 全面规范上课行为, 严肃上课纪律, 加大对师生的课堂管理力度, 确保基本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督导上, 实行全面、严格的检查、反馈和处理制度:校级领导随时抽查, 督导室定期指导和巡视, 处室和年级部领导常态化检查。评价上, 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严格的有利于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教职工工作动力。

(三)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丰富育人功能, 促进学生成事、成人、成才, 把学校变成学园、乐园和家园

按照“品格好、素质高、能力强、会管理、爱奉献”的目标和“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的要求,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基本要求是:第一, 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 乐于奉献, 激情工作, 努力争做地区知名班主任。第二, 严格要求自己, 增强工作的执行力, 认真落实学校、处室、年级部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第三, 对学生加大常规管理力度, 促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第四, 通过经验交流、校本培训、外出学习、领导包联等制度, 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加强培养青年班主任队伍, 加快班主任梯队建设。第五, 建立激励机制, 改进和完善班主任评价体系, 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四) 加强教研组长队伍建设, 面向素质教育, 加快从“教书匠”到“教学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按照“理念先进、知识丰厚、有较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专业引领能力”的目标和“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要求, 加强教研组长队伍建设。强化教研组建制, 建立“学校-教学处-教研组-备课组-一线教师”的教研管理体系, 打破年级部界限, 教研组统筹全校教学教研工作。建立教研组工作机制, 定期开展教研组教学教研活动, 通过教研组活动, 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保质保量完成学校、教学处安排的各项教研任务。立足校本, 遴选教学教研亮点, 由点到面, 打造全市优势学科和学科名师。实行教研组长选拔制度和流动制度, 将教研组长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评优评模、提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发挥教研组的统领作用, 以教研组为纽带, 集聚各年级部备课组优势,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经验分享。

(五) 加强备课组长队伍建设, 提升教学教研的起点, 打造名师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篇3

一、积极培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精神

关于“教育专业精神”,国内探讨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在文章中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有些含糊的感觉。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教育专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那什么是教育的专业精神呢?目前,专业精神一词没有公认的定义。在英文中与专业精神意义相似的是professionalism、career、morale等词。Professionalism指从事专门职业者的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地位或方法,含有专业精神和专业的意义。Moral一词含有士气之意,指高昂和谐的工作精神,也包含有一种道德、道义的意义。教师专业从其本质的内容结构上看,应当包含哪些方面呢?我认为,应当包括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伦理)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专业知能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专业道德是对教师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专业精神则是教师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的充分信念、高度热情和不懈追求的风范与活力。

(一)兼职教师专业精神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

笔者认为,教育专业精神的内在结构具体包含五部分:一是服务性。乐于从事某项工作,不计较物质待遇,而重视对他人及团体的贡献。二是专门性。从事一项工作应具备专业知能,不是仅靠个人体力和普通常识即可应付工作需要的劳工或低层工作人员。三是长期性。有终身从事这项工作的意愿,不见异思迁,且与所属之机构团体有休戚与共的情感。四是创造性。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不墨守成规,并有高度使命感。五是自律性。责己严,待人宽,以身作则,爱护团体荣誉。

外在表现有:专业尊严感、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教育爱心。

(二)兼职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方式

教育专业精神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一是提高兼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是充分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三是完善教师教育模式;四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五是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六是加强兼职教师的自我修养。

二、加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专业知能的建设

(一)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学科水平的建设

作为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师专业知能的提高。加大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为本学科的授课和科研提供保障。密切同其他兄弟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同行的联系,及时沟通,做到所传授的知识是最前沿和最实用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知识讲授工作的教学反馈,根据学生听课的状态和效果,及时增加和删减所要讲授的专业知识。要同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有关知识传授需要的教材、辅导教材、课件等教学用书籍,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提供,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二)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学科技能的建设

职业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初衷,很大程度是由于缺少实践技能的教师,所以兼职教师要想加快专业化的进程,必须加大实践技能的提高步伐。兼职教师、实训教师来自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接触到的都是比较前沿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兼职教师要想给学生上好实践技能课,必须要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实践和磨炼自己的实践水平,积累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并将它们传授给学生。另外兼职教师应该不断革新,创造更多、更实用的实践操作方法,搞好自己的学科技能建设,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优势,为上好课、教好学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实践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抓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教学基础理论的学习

在推进兼职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强调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更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的弱项,就是在以前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学习,尽管兼职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比较高超,但缺乏这一项培训。为了保障兼职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建议院校对于没有受过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训练的兼职教师进行上岗前培训,经过培训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兼职教师一定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掌握

对于兼职教师来说,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掌握高职教学的教学规律,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实事求是,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和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我相信教学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兼职教师能够较顺利地将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高职院校不但要聘请从事教育的专家和学者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讲授,兼职教师自己也要摸索和研究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这样的话,对于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兼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兼职教师专业化的提议,是源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密切相关。提高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是加快专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政府在其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高兼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兼职教师的地位提高不一定表明兼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所改进,但至少可以说,没有兼职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而且平稳,主要是源自政府对兼职实践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保障,使得德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建设进程得以稳步前进,同时也保障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地发展。

(二)衡量兼职教师社会地位的具体因素

衡量兼职教师的地位高低主要有以下因素:经济待遇,它包括兼职教师的工资报酬及从职业中获得的某种物质利益;社会利益,指从业者所具有的社会权力和利益;职业威望,是指广大群众和舆论对职业和从教者的综合评价;还有兼职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发展前景、自身提升的机会。

(三)社会地位对兼职教师专业化的影响

一是职业的吸引力较低,不能吸引社会中的优秀人才和技术专家进入这一领域,结果不能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队伍。二是由于行业的入门标准较低,使一些不具备兼职教师的人混入兼职教师的队伍,影响了兼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进程。三是由于兼职教师队伍分散的职业特点,造成兼职教师行业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的下降。四是兼职教师由于社会地位和待遇低下的原因,使他们缺乏对专业精神和素质的高要求。

四、制定合理的兼职教师资格制度和任用体制

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是当今世界教师任用制度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措施。教师资格制度是一种法定的许可制度,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和分工的结果,在1782年,美国的弗蒙特州最早对教师资格做出了规定。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师的任职资格,并确立了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同时教师资格制度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资格制度表现为由专门机构控制行业的准入制度,使具有专业素质的人进入,将不具备资格的人排出在外。

兼职教师的任用是兼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这些任用机制还不健全。兼职教师的聘用基本上都是短期行为,这对于兼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有关兼职教师聘用的期限还没有通过有关法律和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对兼职教师的聘用实行动态的长期聘用制度、建立比较固定的合作关系,不但有利于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还便于管理。更主要的是长期的合作可以保证兼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进程。

五、完善科学的兼职教师评价机制

兼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有密切联系的,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实现教师专业化就必须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的评价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评价走向应为:一是建立以学校本位为主的兼职教师评价体系。二是充分认识到兼职教师的个体发展价值在兼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的评价体系。由于兼职教师的工作相对复杂,制定比较准确、客观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四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使兼职教师的评价公开化,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来解决。五是通过教师的评价,使参与评价的各方在事后都能进行反思,为兼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完善和提高提出宝贵意见,加快兼职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六、加强兼职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 篇4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而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能带领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并且通过日常教学这一阵地,利用教研活动这一载体,构建为教师发展而研究的教研模式,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打造基于日常教学问题研究的“集体备课”模式

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单位,是教研组中的一个基本细胞。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恰当的教学方式,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疑难杂症。在集体备课中,要求教师们先认真钻研教材,在准备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并能够广泛地收集信息,利用各种资源补充教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组织备课组教师开展集体交流,让教师在讨论中拿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并指定专人形成教案,按照分工,将集体研讨的结果进行合理整合,灵活处理教学方法和过程,并教案成册。在形成教案后,要求备课组其他老师再根据各班的学情,对教案进行深入推敲,添加个性化教学细节,对教案进行进行个性化处理,形成最后的上课教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严禁抄教案现象发生。据此,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钻研教材、收集信息、集体研讨、形成教案、个性处理”五步骤集体备课法。这样的集体备课既融会了集体智慧,又张扬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构建基于解决教学热点、难点的“课堂研究”模式

近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有效课堂的研究,即“研课”。有效课堂要求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框架,突出进行课前预习的研究,突出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有研课的主题,规范研课流程,进行研课活动。在学期初,要安排好整个学年的研课计划,可以分年级备课组开展“每周研课”活动,也可以分各科教研组进行“每月研讨”活动。此项活动,必须要按照规范的浒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初备教案。承担上课任务教师提前一周钻研教材,写出教案。(2)集体研讨。利用每周(或每月)的固定集体备课时间进行集体研讨,备课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作业的布置,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一环接一环进行可行性分析研讨。(3)完善教案。由上课人二次修改完善备课教案。(4)上课评析。在规定的时间内,同组教师进行观课,教研组进行评课。评课时,主要看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程度与思维发展情况,分析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究竟有什么收获,促使教师明确认识课堂上空间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5)同课多构。为了解决在评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难评课中达成的共识,进行同一堂课“二构”“三构”,逐步澄清教学中的困惑。教研组通过开展这样的“同课异构”“同课多构”活动,形成了解决课堂热点、难点的多轮课堂教学研究模式,使教师们的课堂向高效性迈进了一大步,课堂教学实效性有了很大提升。

三、创设基于推广教学经验、扩大研究成果的“网络研讨”模式 为了方便每一个教师及时回顾、参与反思,可以在学校网站设立

“教研在线”论坛,建立各科研讨专题贴。在教研组长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将每次的集体备课记录、上课教案、课堂叙事、评析记录等及时发布到论坛上,并鼓励老师们积极拟定课后反思、课堂心得、从教感言等。学校教研处和教研组长对老师们所发布的贴子进行评论、回复,让老师们在研讨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四、营造基于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业务学习”模式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的更新与完善依赖于不断地学习、汲取。学校应该提供各种专业书籍、杂志、报刊以及专业知识讲座,组织教师有效开展业务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各科教研组可以根据各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内容,固定一个学习时间,组织全组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一是集体学习。集体学习由教研组组织,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学习主要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后要有后续的研讨活动,实践要跟进,否则理论学习无价值。一是个人外出学习。个人外出学习的机会和名额有限,所以,外出学习人员返校后,应该将所学知识以讲座或者示范课的形式传达给该组其他老师,要有一定的幅射作用。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业务学习模式,提高教师理论化水平,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

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5

新世界实验小学 李嬿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教师专业的核心是教学能力。课程是学校得以存在的根本,因为有了系统的课程,学校就有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是教师教学的框架体系、目标标准和评价原则的总称,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对课程的把握能力关系到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教师对课程的执行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学校中应以课程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与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发展

(一)设定课程目标

教师要具备课程的阶段目标、教学目标、课堂目标的定位能力。能够对自 己执教的学科从课程的角度进行教学。因此,2011学年,在确定了“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主题后,学校通过课程培训、研讨、课堂教学观摩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目标定位能力。在专家的引领,我们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团队,每个学科设立了总目标,各年级目标、各学期目标。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课程目标进行细化。细化教学目标的过程,实际是教师研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研究,所有教师心中就会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大体的认识。

对课程目标的细化,除了对知识目标进行分解以外,对能力和习惯目标也 要有规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学习能力,应该养成什么学习习惯。这样的细分,让教师对儿童心理,对儿童在学科中能力的体系有相对清晰的认识。

(二)设计课程配套练习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有效的课后练习设计能更好地优化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根据课程分阶段目标,我们要求老师根据设计自己新授课课后练习,形成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分年级、以学期为单位的课后练习册。

练习的设计,促使教师对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命题能力。

(三)挖掘课程的人文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学科的渗透,于是,在确立了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挖掘学校课程的人文价值,发展学生良好个 性的实践研究》课题。在对于课程目标设定的基础上,老师们根据每册教材的目标设定以及教材内容,编写了各学科的《人文读本》。此校本课程围绕国家课程的不同板块,通过挖掘,延伸、拓展课程中人文知识等形式编写成而成的。

《人文读本》按国家课程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科四大系列。《语文学科人文读本》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为主线,整合单元教学内容,以其中的一课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数学学科人文读本》则以本教材中出现的中外著名数学家的介绍为主线,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英语学科人文读本》以西方节日由来、习俗为主线,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综合类学科人文读本》涵盖了各领域人物、事件,促使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与校本课程的撰写,使教师进一步了解课程的内涵,同时又是教师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增进教师的专业自主与专业能力,并促进课程改进。

二、校本课程的精细化与教师的文化内涵的发展

《2011学年上海市课程计划》提出了“半天活动日”的要求,我们建立了《新世界实验小学课程计划》。我们根据学生的喜好以教师的特长梳理校内外教育资源,统整形成“八大学堂”系列。包括,以两弹一星、武警九支队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的“红色学堂”,以做中学、头脑奥林匹克为主的“创新学堂”,以水资源项目为主的“环保学堂”,以生活技能擂台为主的“家政学堂”,以金融知识为主的“理财学堂”,以南码头敬老院为主的“公益学堂”,以培养学生的健身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形成“一人多技的“健身学堂”,以艺术学习鉴赏为主的“艺苑学堂”,全校共开设了近二十多个兴趣班,满足了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快乐的源泉。教师群体是“八大学堂”的价值引领力量,课程的确定、组织与开展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因此在开学初,我们就向全体教师发放《“快乐活动日”项目意向征询单》,了解教师的特长与爱好,期待开设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再经学校教导处统一协调,这样学校所有任课老师都投入到活动的热潮中,群策群力,各显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资源。

教导处制定了“八大学堂”的教学流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走班的点名、课堂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并都必须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在案,并及时上传至校园网。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篇6

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十一五”,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日前,又出台《 “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趋于均衡发展、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按照“以德为首、学历牵动、面向全员、突出骨干、整体推进”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校本研训推进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为推手,遵循“高起点、高效益、高质量”的原则,高质量完成全市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均接受了以专业化发展为导向、师德为首、师能为主、新课程为核心的不少于24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建立了省、市、县(市)区、校四级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共培训市级骨干教师3520名,县(市)区级骨干教师5697名。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启动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参训教师达2824人;坚持每年对全市公开招聘的新任教师开展岗前培训,采取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和特色校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为新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共培训新任教师4169人;为缩小城乡差距,成功开展“辽西北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模式改革试点班”“特级教师、优秀市级骨干教师送培下乡”等活动,近千名农村教师参加高层次研修,同时结合城乡结对、连片教研、送教下乡、网络远程培训等形式,确保偏远农村地区教师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地区特色和实际开展班主任培训、心理健康培训、英语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为尽快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水平,支持以在职攻读为主、脱产学习为辅,鼓励教师参加函授、远程等形式学历提高培训。完成“一所村小一名大学生计划”,严格按照省“一所村小一名大学生计划”规定,开足村小大学生班全部课程,严格村小大学生班的管理,保证村小大学生班质量,共培训村小大学生300人;与辽师大、渤海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函授学历教育,近千名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历水平;联合师范大学等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网络学历教育,保质保量推进中小学教师的本科化进程,目前参加远程学历教育学员已超过300人;采取多种途径办好教育硕士课程班,鼓励高中教师进修教育硕士课程。

《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要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训工作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达到目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遵循公平均衡、优质高效、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培训原则,积极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基础性、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创新,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趋于均衡发展、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体内容包括: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努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以全力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大规模教师培训的开展。

采取措施:

1、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同时,不断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

2、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探索建立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机制、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

3、加强教师培训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研讨 篇7

一、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分析

近年来, 四平市在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欠开发、欠开放仍然是本市的基本情况。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1. 教师队伍体制尚需完善。由于四平市处地较偏, 开放程序低, 对外交流较少, 竞争意识不强, 一些学校对教师这一战略资源认识不到位, 对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尚未感受到切肤之痛, 对优秀教师的去留漫不经心, 以人才为本观念相对薄弱, 没有认识到教师队伍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没有完善诸如教师队伍考评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等制度, 导致许多有能力的教师不愿留在本市发展, 造成有些重要教师资源流失, 有些人才没有岗位的现象。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 学校也往往会出现“优秀教师引不进、自己培养的教师留不住”的尴尬局面。

2. 优秀教师引进渠道不畅。在学校教师的选拔、招聘、录用过程中, 政策、决策过程漫长, 程序繁复冗长, 职能部门间相互掣肘现象时有发生, 常常因此而错过了选拔、录用专业教师的最佳时机, 导致部分优秀教师流失外地。

3. 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我市受教育人口多, 但研究所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较低, 高、中级职称人数较少, 拔尖的中青年老师和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匮乏, 跨专业、拼专业的现象严重, 与学校服务半径的延伸、服务职能的扩大相比, 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

4. 教师队伍管理方式单一。我市绝大部分教师只是安于现状, 缺少主动的自我提升, 教师竞争意识薄弱; 再加上传统的管理方式只注重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 弱化了岗位管理,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导致教学科研氛围不浓, 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不多, 科研成果较少。

二、几点对策意见

1. 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只有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双优良的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才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因此, 各中小学校要采取得力措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激励广大教师树立强烈的职业光荣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引导教师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 忠于职守, 乐于奉献, 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事业兴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 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 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专题辅导、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时事政策, 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想素质。要不断加强教师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 引导教师主动遵循新时期学生成长规律, 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努力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2. 加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素质的提升, 对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机制, 努力建设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全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 逐步建立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课程改革为核心, 任教学校、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 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结合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要建立教师教育规范化、信息化和终身化运行机制, 多渠道筹措教师继续教育经费, 建立鼓励教师继续教育的奖励制度, 保证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实施。要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 组织优秀教师高层次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 坚持开展教学基本功达标活动。要充分发挥信息和远程教育工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依托, 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开放型教师学习网络,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3. 建设作风严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 机制活则全局活。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切实抓好教师队伍管理工作, 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师聘用、调配、奖惩等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要重点解决好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心不思教、教不认真以及歧视、侮辱学生及其家长,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向学生推销或摊派学习资料及其它用品, 向学生或家长索要钱物, 打牌赌博, 工作期间穿奇装异服等影响教师队伍形象的问题。要带头遵守各项管理制度, 任何人违反制度都严格按章处罚, 维护制度的公正公平, 保证制度的贯彻实施。每学期对在编不在岗人员都要进行一次全面清理, 发现学校擅自批准教职工离岗或不如实上报离岗教职工情况的, 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4.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各中小学校长只有建立健全校长竞争上岗制度和交流制度, 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明确学校管理中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强化管理的领导责任, 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要全面实行学校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 凡重要职位出现空缺, 要坚持竞争上岗, 让那些素质过硬、群众拥护的优秀中层骨干通过竞争进入学校领导层, 以此提高学校决策层的素质和水平。要根据“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要求, 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 采取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的办法, 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对职工通过理论考试和业务考核, 对居末位者进行淘汰。同时, 实行教师告诫制度, 对聘任期内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人员首先进行告诫, 限期改正, 告诫期满仍达不到岗位要求的按规定程序予以解聘。

总之,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命源泉, 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首要财富, 因此只有加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 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才能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论述了教育系统队伍的现状, 提出了四点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问题, 并针对所提问题, 从四个方面就如何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了探讨。

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 专业化教师 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吴敏豪(1964- ),男,江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研究。(湖北 武汉 430016)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52-02

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懂理论,更要会实践;不仅要精熟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还要通晓相关专业或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各种知识和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为了培养成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职业院校必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中关键是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1.教师应提供专业化服务。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从事教育活动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为进入社会从事职业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服务是一种专业化服务。

2.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职教教师生产的“产品”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智力基础、个性差异等因材施教,使之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人。在职业学校教学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是重点,而在知识体系中最容易发生变化的就是直接应用于生产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使自身成为职业实践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成长的能力。教师不仅仅做个“教书匠”,还需要不断探索,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3.教师职业是自身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职业。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也就是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C.Lacey)所说的,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① 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创新的过程。

二、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学科、新课题不断涌现。随着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结构、就业市场变化的新趋势,我国不仅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规划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维修、管理、营销及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一个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用”。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总体上结构不尽合理、实践能力偏弱、培养渠道相对贫乏等情况尚未从根本改观”。③ 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提高认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专业化教师建设的水平,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如在引进或推广先进技术、应用先进设备、解决实际问题等过程中,有较强的消化、吸收、改进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再者,传统教育只看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不仅重视素质、知识和技能培养,而且更加重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小康大业、人才为本。”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加剧,人们必须突破旧体制下形成和积淀的固有观念,切实建立和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学校运行机制和师资队伍,为社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认识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及时掌握教育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现状却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型教师比重较大。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迅速膨胀。许多教师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不少专业课教师也是从普通高校调入,或是从各学科转型而来。大多数教师的实践经历年限较短,实践能力偏弱。有些教师虽然有深厚的教学阅历,但缺乏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这些都影响了职业院校改革的进程。

2.教师无暇深造和提高。近几年的扩招使得多数学校的教师疲于教学,无法顾及学历补偿和实践锻炼。扩招带来办学规模的扩大,而教师编制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到生产建设第一线进行锻炼和提高。

3.师资培训资金短缺。随着我国政企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步减少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加之职业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教学经费异常短缺,同时扩招又使得学校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办学条件的改善或新校区的扩建中,实际上用于教师专业培训和进修的资金少之又少。

4.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职业院校为了缓解扩招和实训所造成的实践指导教师短缺的状况,往往从厂矿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授课教师。这些人员虽然专业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但不少人不善于用应用专业理论来指导学生,不懂得如何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极易产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5.教师评聘标准缺乏特色。现有的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导向侧重于科研论文和专著,与职业院校教师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要求不一致,无法从政策上激励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成长。

四、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的培养途径

在新的形势下,为开创新的局面,职业院校提高专任教师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1.“请进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养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应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的聘用政策,鼓励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采用这种“请进来”的办法,要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增大专业课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比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参与将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教师很可能是非师范专业毕业或曾长期从事非师范工作,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难免欠缺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一定时间的师范教育或培训,提高他们的授课质量。同时,也可有针对性地选送部分兼职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2.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法律保证。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开放型”教师教育体制确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确保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师教育认可制度,建立了多层级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学校只能聘任持有有效证书的教师,否则就要负法律责任。应聘教师也必须持有有效证书才能任教,否则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我国1993年10月通过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动员和部署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2001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面实施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3.“走出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职业院校应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定期安排教师深入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进行实践,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及科技信息,丰富和提高他们的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

临床实习、现场参观、校外实习是教师能够与工厂相连接的三个专业发展活动。(1)临床实习。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工厂的机会,通过与雇主一起工作,从商业的视角得到一个正确评价,并实践团队技能。许多学校利用暑假参加到工商界的合作伙伴计划中,让教师到工厂去实习6周。这些经历不仅使教师观察到工厂里的真实情景,也为他们提供了与雇主建立伙伴关系的机会,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课堂外面世界的机会。(2)现场参观。为教师获得现场的经历提供另一个机会,例如由美国肯塔基州大学、肯塔基州职教中心以及肯塔基州技术中心联合开发的工厂参观项目,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到工作现场参观,以帮助他们认清企业的需求、工作要求以及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的材料。这次参观持续一个星期,每天参观两个行业,参观之后一个月,召集参加者聚到一起,发表并讨论一下自己的参观报告。(3)校外实习是指在给定的时间段、在特定的工厂,为了让教师能够体会工作现场最直接的变化以及工人是如何适应这些就变化而提供的机会。通过这样的经历,教师能够得到将现场的问题与所教课程结合到一起的途径,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概念是怎样被应用于工作现场的。这些经历也有利于确认教师在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中的重要性。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为促进从学校到工作计划而发起的教师校外实习计划,使参加校外实习的教师普遍认同以下好处:一是能够提高对工厂所需能力与态度不断变化的认识,增加相关知识;二是能够认清一个现实的观点:学习技能的学生要在工厂中才能取得成功,获得信息与材料,帮助课程的设计;三是能够增强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学策略;四是能够认清职业领域中潜在的职业路径;五是能够加强与商界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毓秋,崔艳萍.试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0).

[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任毅梅,刘春分.关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5).

上一篇:职称评价论文下一篇:创建二级医院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