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总结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传统文化总结(精选7篇)

一年级传统文化总结 篇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说过说:“一所好的学校每一处都会说话、每一景都能育人。”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所以我校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尽量做到:布局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中华文化相关的景观雕塑、文史雕刻,名人伟人的名言警句,师生的书画作品,校园的整体布局,一草一木都精心设计,校训每天都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形成“文化润心处处有 移步换景总是情”的优良校园文化。且各班级完善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修建“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同学们畅游在书的海洋,汲取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二、扎实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和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通过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篇目使广大青少年了解、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由少先队兼顾安排,在全班学生中展开《弟子规》的背诵活动。同时,学生进行了《弟子规》的践行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沏茶”等践行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行孝的美德。每天晨会和中午的读书时间由班主任安排学生进行20分钟的朗诵经典活动;每周开设一节朗诵课;每月安排一次朗诵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这样系列的朗诵活动,让学生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酷爱祖国优秀文化的优秀品质。除此之外,我班还利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博一搏、更自信。

三、笔墨挥洒 翰墨飘香满

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了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心里,使同学们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加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校在教育教学中确立“国学启迪智慧,笔墨传承文明”的教学思路与宗旨。在中、高年级教学中实行“诗书画一体教学”,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入手,从古老的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再反哺于孩子。力争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

一年级传统文化总结 篇2

———霍懋征

教育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等待, 是教师敞开胸怀的等待。给学生一份期待, 给学生一方晴空, 他们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收获。这便是老师最大的追求、最大的喜悦。 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制定短期班级目标

我今年刚换了新的工作单位, 立刻受到的挑战便是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班主任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将自己的爱赋予每一个学生, 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工作, 加强班级的细微管理, 努力搞好班风学风,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刚开学的第一个月, 每天总看到班级又吵又闹, 卫生也不好, 人又这么多……我自己心里总是乱哄哄的, 头胀胀的、晕晕的。这怎么行呢? 当时正好学到课文《我的家》, 我便得到启发:就用课文《我的家》来引导孩子“爱家、爱班级”, 先从班级的整洁抓起。于是制定第一个目标“整洁”, 口号是:“班级是我家, 整洁靠大家, 我爱我的家! ”每当上课一开始, 我就让孩子们呼喊一遍, 从而规范孩子的行为, 激励孩子们上进, 效果很明显, 卫生好了, 课桌椅排整齐了、排队集合也快多了。可是一个月来, 流动红旗总没有拿到, 同学们十分失望, 看到别班领红旗, 自己班却没有, 心里真不是滋味。因此就有了后面四个月的主题词“光荣、文明、礼仪、成绩”, 这几个词都是根据当时班级具体情况定的, 在定“光荣”这个词时, 连续两次得到流动红旗;“礼仪”是班长定的, 他说:“叶老师, 我发现我们班同学礼仪做得不好, 下个月就用礼仪吧! ”我当下满口答应: “好, 就这么定! ”最后的这个“成绩”其实就是希望孩子们在期末能考好点, 就这么简单。我这样做, 其实是给孩子们定了一个月的短期目标, 比较小, 比较容易达到。在配合好学校全面工作的基础上, 随时向科任老师了解班级学生情况, 尽量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进一步搞好班风、学风, 使班级的总体情况朝好的方向发展, 全班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 凝聚力也更强了。

一学期来, 我们班先后获得了学校组织的“路队排一排”、“洒扫应对———值日我能行”、“洒扫应对———系红领巾、敬队礼”、“庆元旦合唱比赛”、“广播操比赛” 共五个一等奖: 获得“洒扫应对———班级文化建设”、“语文书写比赛”、“数学计算 小能手比赛”三个二等奖;获得“数学写字比赛”一个三等奖。当然,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任老师的密切配合, 成绩是可喜的, 过程是艰辛的。我将以此为新起点, 继续努力, 再创辉煌。我深信, 学生所取得的荣誉就是我们亲手颁给自己的奖。我将继续鼓励孩子, 为孩子更大的进步尽我的绵薄之力。

二、面对学困生、特殊生, 放开胸怀, 学会等待

刚开学时, 我们班有六个不及龄的孩子, 还有“刘家旭、林子镪、黄睿捷”三个比较特殊的孩子, 心里无比着急, 简直慌了。就此事, 我曾几度找学校领导交流沟通, 希望领导能够指点迷津。校长却说:“事实摆在眼前, 我不想听情况, 只想听听你准备怎么解决!”我当时心里直嘀咕:这校长怎么这样呢?咋办呢? 咋办呢? 到底要咋办呢? 这样的事情是我能解决的吗? 心里既烦又无助之后的几天, 我先把这事放一边, 来个冷处理, 在观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后来, 也许是慢慢适应了我们学校的工作了, 心态平和了许多, 开始调整心态, 换一种思维、态度来面对现实。放慢脚步, 用宽容的胸怀包容每个孩子,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 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 不急于求成, 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我总是想:一种好品质的形成、一种不良习惯的矫正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对于孩子,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 不能用同一种标准要求所有孩子。之后, 不管是早操, 还是升国旗, 或是排路队, 我要么牵着刘家旭的手, 要么牵着林子镪的手。学期下来, 我感觉我的努力开始见效了。而对于林子镪这个孩子, 我总是想:我如果教不好他读书, 也希望能教好他做人。放宽胸怀, 学会等待, 花儿即将绽放, 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 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灵召唤, 让学生自由发展, 个性得到张扬。

如今, 一学期已经结束了, 可留给我的还有两点担忧:一是担心六年之后, 把六十个孩子教成一个; 二是“把他变成我”。 (这源于我看的一篇文章《六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

一年级传统文化总结 篇3

一、认真备课,熟悉字经

《中华字经》是我国继过去《三字经》后推出的四字一句并赋予新内容的又一先进识字教材,很受社会欢迎并得到了大力推广。为使学生扩大识字量,提高识字能力,我在熟悉字经的基础上,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挤时间多听磁带正音,只有自己的发音正确,才能正确地教学生,并且在教学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发音,以便及时地纠正错误。课前和其他教师交流、讨论、总结,也是我的必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面对学生,不断使学生觉得老师的知识是无穷的。

在新授课中,我始终坚持语气高昂,声音洪亮,全心全意地用自己的情绪、手势、语气、表情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抓住学生上课时前段时间的兴奋点,在学生精力集中时,快速地把教学内容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让学生熟悉字经,熟悉口诀。然后运用各种游戏,不断地反复复习巩固,加深学生对这些字形的印象,达到认识目的,使学生逐步提高对识字的兴趣,最后,再不断训练,从分句指认到单个指认。

二、创设快乐课堂,培养快速识字

1.游戏识字

爱做游戏是小孩子的共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性。我在识字教学中融入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识字,乐此不疲,使学生始终处于精神集中的状态下。再如,学了一些容易找到图片的字词之后,和学生一起玩“贴膏药”“找地雷”“补补丁”等游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儿歌识字

儿歌一直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因为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因此,对于一些笔画繁琐,难以识记的生字,我们就把它们变成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石头上。”这样学生边读边写,儿歌读完了,字也学完了,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对识字的兴趣。时间长了,学生也逐渐学会了自编儿歌识记生字,如学“坐”字时,学生自己编“两人土上坐”,有的学生用“两个儿小,头上长草”来识记“蒜”字。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互助接龙赛

学生把生字卡带入课堂进行接龙游戏。游戏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自己会读的字一个接一个地读下去,不会的放在一边,请教四人小组中的“小老师”,学生互相帮助,使自己的生字接龙不断地进行下去,最后,以接得最长的为优胜者。这种轻松、有趣的识字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快乐中认识了这些字,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互助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4.有趣的贴字词游戏

贴字词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它引进识字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字与字之间在结构上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如“草”是由“早”字加上一个草字头组成的。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大脑中寻找可以组成生字的部件,一旦找到,那么这个生字就与已识记的汉字就有了联系,也就难以忘记。例如,“拔”与“拨”,因这两个字的字形太相近,所以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运用“部件加减法”,先记住“拔”,然后再加上一笔,就组成了“拨”。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识记,就很牢固。对于部分生字尤其是一些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已失去其原来形体特征的字,我们则通常采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换笔画”等方法。如“动”由“云”和“力”组成,“浇”可把“烧”字换偏旁再根据其形旁记忆。

5.争夺小红花

科学的激励机制也是激发学生快速记忆识字的好方法。我把争夺红花和记忆生字结合起来,学生每记住5个生字,教师就奖励一朵红花;记住8个生字,就奖励两朵红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教师马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字,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另外,我还运用“快速抢答”,利用竞争的形式加快速抢答度,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这样,学生更是信心十足,毕竟是展示自己的时候来到了,谁也不肯落后,声音非常响亮,真是争先恐后,情绪高昂。

《中华字经》学了一学期了,共学习1000字,其中大部分学生的识字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通过字经课的教学,我感到很有效果,自己的辛勤付出有了很大收获,同时也感到学校对《中华字经》的引用是成功的。

识字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可是,它是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基础。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阅读和写作不再困难,使语文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社会的有利工具,为全面开展“快速识字阅读”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

【责编 张景贤】

传统文化一年级 篇4

教学目标:

1、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

3、理解明白课文大意。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搜集对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立翁诗他的号。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2、讲解第一段

(1)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2)苍穹:天空 下响:指下午 高舂:傍晚 青春:指春天

(3)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分组读

(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五、作业

把课文回家读熟,明白其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1、首先大家齐读这篇课文

2、下面男生女生分读。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小组练习,然后男生说上句,女生说下句。)

4、这些句子当中都描写了那些事物?在过春节的时候,家家都要贴春联。春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你能根据课文试着能写几句吗?

三、背诵

1、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2、让我们进行一次朗读,背诵比赛吧!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搜集你身边的对联。教后小记: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

3、理解明白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前准备:

呈现搜集的对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今天大家来学习立翁对韵的另一篇。

二、首先大家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找生起来回答。

三、大家齐背第一篇课文。

四、学习新课

1、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2、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每一个同学的朗读情况

二、首先大家齐读一遍课文,然后老师继续讲解课文。

1、首先大家齐读这篇课文

2、下面男生女生分读。

三、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河对汉,红对绿,雨伯对雷公。„„(小组练习,然后男生说上句,女生说下句。)

四、课文中这些句子都描写了那些事物?你能根据课文试着能写几句吗?

五、1、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2、进行一次朗读比赛!

六、课后拓展

1、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2、留心身边这样的词句 教后小记:

3、小儿语(节选)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2、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教学准备:

准备儿歌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1、《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找出生字词。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二、1、学生一起说文意

2、齐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二、学生练习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小组练习,然后男生说上句,女生说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三、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读的又正确,又流利

四、检查背诵

五、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教后小记:

4、《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治家格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我们生活、学习的各种物品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艰辛劳动的人们?

第二课时

一、解决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

二、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4、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5、《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正确理解课文。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善欲人见„„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孟子的名人名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不知,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课文读熟,并且流利说出其含义。

第二课时

一、解决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

二、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四、课外拓展

1、生活中具有良好品质的人很多,你想到的能有谁呢?

2、古代有哪些品质好的人?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1.复习有关诗词的课文。2.能够背诵所学的古诗词。3.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4.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创设生动自然的语言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

2.通过学课后小诗的活动,复习有关课文。学习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 学习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笠翁对韵》、《小儿语》、《治家格言》,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二、检查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

2、选择性背诵,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熟练的一课进行背诵比赛。

3、分组背诵。

4、抽签背诵。

5、总结背诵情况。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三、从我们学习的这些课文中,你从中受到最深的教育的是那一课呢?

四、谈体会:

五、学习课外小诗

六、教师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说到做到,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6《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准备:

准备名人的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二、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三、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3、领读课文,并且读熟课文。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1)重点字词,重点句子。(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解课文。

二、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小组交流。

4、师生共同放声齐读。总结:

三、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四、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明贤集》的文化,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7《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名人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2)重点句子

三、教师翻译课文。

四、回家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抽查学生读课文。

二、继续解释课文

1、首先大家齐读课文,并且熟读课文。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三、总结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四、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8《逢老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难点:

1、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找出生字词。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古诗《龟虽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逢老人,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古诗《龟虽寿》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我们都有爷爷奶奶,走路蹒跚。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三、课后作业: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第二课时

一、上课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给学生解释,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有那些尊老爱幼的例子?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尊老爱幼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谈话: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逢老人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9《幼女词》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找出不会的生字词。重点难点:

1、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找出生字词。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简介: 作者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女孩在七夕之夜,一本正经的学着大人的样子遥拜新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小女孩的 爱恋之心。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四、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二、1、老师读课文

2、老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三、1、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读正确流利。

4、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四、回家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老师抽查学生读课文

二、学生齐读课文,男女生分读。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2、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3、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三、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内容

四、给学生时间背诵课文,并且进行背诵比赛。

五、给学生引出课外小诗《乞巧》,领读课文,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课文说明了小女孩天真烂漫,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 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

七、课外拓展:

给学生解释七夕的典故。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1、复习有关诗词的课文。

2、能够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3、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4、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创设生动自然的语言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

2.通过学课后小诗的活动,复习有关“课文。学习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 学习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名贤集》、《逢老人》、《幼女词》,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二、检查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

2、选择性背诵,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熟练的一课进行背诵比赛。

3、分组背诵。

4、抽签背诵。

5、总结背诵情况。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三、从我们学习的这些课文中,你从中受到最深的教育的是那一课呢?

四、谈体会:

一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在我们身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而各种文化都有一批忠实的拥护者,但从中我们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传统文化正在悄然淡出青少年一代的视野。青少年一代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们缺乏对青年一代传统文化的教育。想一想,能有多少孩子读过我们的四大名著,很少,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哈利波特;看一看,能有多少年轻人庆祝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很少,因为他们在过着西方的情人节;听一听,能有多少青年传唱中国的古韵京剧,没有,因为他们中间流行着摇滚。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一代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我们不能再忽视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让一代一代的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他是无数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世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的奇葩。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让人敬仰的力量,催人奋进。而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的使命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他们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邃,发自心底的慨

叹才能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将给孩子们讲授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运用各种授课技巧,提高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从知道、了解到深爱、发扬,让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孩子们爱上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他们能影响到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去学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并能发扬光大。

二、教学目标

在西方文化被青少年熟知,中国传统文化被他们忽视的现在,这次活动可以给孩子介绍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将在学生中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我们将通过这门课程,使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用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去影响他们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们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令中国的传统文化世代流传。

由于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的标志,所以进行这样的教育必将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唤起人们的一种意识,一种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心

向,这就使活动本身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但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一种极大的遗憾,所以为了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教育,让传统文化深入他们的心里,这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授课内容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气脉悠长,绵亘中外,面对如此精妙的文化瑰宝,让学生能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学习内容如下:一周常规教育 二周、9《幼女词》 三周、9《幼女词》 四周、10《陶者》 五周、10《陶者》 六周、11《题画》 七周、11《题画》 八周、12《池上》 九周、12《池上》

十周、13《关山月》(节选)十一周、13《关山月》(节选)

十二周、14《棉花》 十三周、14《棉花》 十四周、15《小松》 十五周、15《小松》 十六周、16《神童诗》

(一)十七周、16《神童诗》

(一)十八周、17《神童诗》

(二)十九周、17《神童诗》

一年级传统文化总结 篇6

古诗是传统文化大树上结出的一朵小小的奇皅。它艳丽无比, 光辉四射。它不仅是古代文化精髓的沉淀, 更是一个时代盛衰的见证与标志。小小一首诗, 蕴含着太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仔细研读, 你会惊叹不已, 真是小诗映出大世界。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一直被选在小学课本上。但凡有一点文化的人都能口背手写。“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短短的二十八个字, 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 令人百读不厌。

此诗是写:诗人清明时节到郊外游春, 当春雨下大时, 诗人寻找酒家问路。整首诗清新秀丽, 引人遐想。那么, 透过这首诗, 我们还会发现它自身所折射出来的许多风俗习惯和传统美德。

农耕文化:“清明”是一个节气,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劳动人民特别重视自然现象和气候的关系, 以此来安排农事, 于是有了二十四节气的说法。农谚说:“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 又云“春雨贵如油”。从此诗首句可以看出那又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年头, 是国泰民安的征兆。作者的喜悦, 读者的欣喜荡漾其中。

踏春风俗:清明前后, 山花盛开, 杨柳轻摆, 春风拂面, 浅草嫩绿, 娇莺轻啼, 迎春花鹅黄, 一切都昭示着生命的鲜活与蓬勃, 于是我国便有了踏春的风俗。人们呼朋引伴, 三五成群, 荡秋千, 赏美景, 放飞心情, 陶冶情操。白居易的《丽人行》就是对这种风俗的生动写照。诗人正是因为踏春遇雨, 寻找酒家, 以抒心中愉悦之情, 才有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

谒陵祭祖之风俗:首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表明行人之多, 这么多人都是踏春的?不, 更多的是谒陵祭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 所以对亡者的追思贯穿岁月的始终, 清明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按照我国风俗, 清明这天子孙后代要到祖坟上拜祭祖先, 同时只有在这一天才能立碑、动土修坟、栽树等, 以示对先祖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而作为女儿, 在这一天要为亡者送去遮阴的“花树”, 告诉死者, 天越来越热, 到花树下乘凉。尤其对我们黄陵人来说, 清明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因为我们的桥山之巅, 长眠着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所以, 可以这样说, 一座桥山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一座黄陵就是一条华夏民族的根, 一种黄帝精神就是华夏民族的魂。有地才能生根, 有根才能枝繁叶茂。于是, 这一天, 全世界华夏儿女从四面八方, 千里迢迢, 漂洋过海, 汇聚桥山, 祭拜我们华夏民族共同的始祖。桥山巍巍, 泪水荡荡, 情思悠悠。黄帝, 一个功德盖世、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巨人。黄帝精神, 一条浩浩荡荡、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长河。她孕育了华夏文化, 养育了华夏民族, 强大了华夏民族。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洗涤和感召下, 世界华夏儿女众志成城, 踏过万水千山, 走过坎坷泥泞, 创造出了一个灿烂无比的辉煌盛世。

礼仪文化:“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问”一“指”相映成趣, 令人愉悦。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历来重视人的礼仪之举。谦谦君子, 温文尔雅, 知书达理, 为人礼貌, 做人诚实等。诗人彬彬有礼的一问, 牧童温和可爱的一指, 古人的文明修养, 社会风气的和谐尽在其中。

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中国是礼仪之邦, 也是诗的国度, 但礼仪与诗都离不开酒, 酒文化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自从杜牧这首诗问世, 后人常以“杏花村”作为酒家的代称。山西杏花村所产的汾酒, 扬名天下。由此追溯酒文化的源头, 真是多彩多姿, 目不暇接啊。酒祖杜康发明了酒, 从此酒与文人、与礼仪、与百姓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浇灌的文化一下子醉倒了无数文人墨客, 而且至今酒香不散, 还在不断向外溢散, 飘荡。曹操“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杜甫“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真是欢也酒来悲也酒, 盛也酒来衰也酒。百姓过日子, 逢年过节酒更是离不了。酒代表了一种生活的水准, 生活的品位。一个“酒”字, 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酒”字, 荡漾了多少生活。

一副意境优美的水墨画:中国诗自古讲究诗情画意,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你看, 一川雨雾, 细密的春雨, 轻拂的柳枝, 浅浅的嫩草, 匆匆的行人, 温和问路的诗人, 纯朴可爱的牧童, 这一切构成了一副多么幽雅、宁静、温馨、清新的图画啊。观之令人神清气爽, 品之令人爱不释手, 思之令人心绪飞扬。

这就是《清明》, 一首短小的诗, 其中却蕴含了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 真是小诗大世界。

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必留内容, 从小学就学习, 一直到大学。古诗文除了自身的诗文化外, 它更多蕴含了许多人生哲理、生活情趣等, 它对人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作为我们语文教师, 应该充分认识到古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 正确健康地引导学生, 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长远的目光、向上的姿态去赏析古诗, 去发觉古诗中蕴藏的美, 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 得到熏陶, 体现在言行上, 并能将其传承、发扬。而不仅仅是支离破碎的肢解理解, 味同嚼蜡的赏析, 麻木迷茫的记诵。让学生抛开枷锁, 以真情真性真心去赏析古诗, 品位古诗, 实践古诗的内涵。

一年级传统文化 全册备课 篇7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过春节的时候,大门上都贴对联吧?对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今天 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就是一本诗韵对仗的书。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2、解释《笠翁对韵》

3、出示题目 :笠翁对韵(节选一)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2、领读一遍。

三、释读

1、学生自由读,不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圈出来。

2、讲解:(1)、找学生读韵文(2)、学生提问题(3)师生共同解决。

3、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3、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同桌读

2、小组赛读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4、背诵儿歌

(1)、同桌学生边拍边试着背诵,比比谁背得快。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背熟

2、收集身边的对联,和学生交流。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节选一)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第二课 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对仗语句,培养语感。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下你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搜集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谁先给大家说说?学 生到台上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2、指生背诵《笠翁对韵》(节选一)师导入:同学们,我们上次学习了《笠翁对韵》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 内容吗? 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二)

二、初读感悟:

1、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得做个记号。

2、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生读韵文,师生评价

4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同读

三、理解韵文内容

1、学生借助下面的注释讨论交流韵文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3、提问: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哪些事物?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1、同桌先试着背一背,比一比谁背得快

2、指生背诵

3、师生比赛背诵。

五、课堂延伸:

1、用实物投影出示 7页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谁能对上来?

2、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3、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对子。

4、学生交流。

五、教师总结 : 这节课我们又有了新收获,出示成长袋自我评价。

六、布置作业: 课下再搜集一些相关的对子 笠翁对韵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

第三课 小儿语(节选)教学内容:小儿语(节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选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明白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笠翁对韵》

2、师导入:今天来学习一些有关我们说话做事的儿歌,名字叫“小儿语”。

3、板书课题

二、简介学习内容。《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 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学生自读儿歌。要求:不会的字拼一拼,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4、指生读,同桌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师生评价。

四、了解儿歌,背诵儿歌

1、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解儿歌

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2、师生一块读文意。

3、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①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②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③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教师总结

五、拓展训练

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怎么做?

1、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2、学生演,教师指导

六、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小儿语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 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 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 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 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 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 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

第五课《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治家格言》(节选一)

2、这节课我们将诵读《治家格言》(节选二)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的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人有喜庆„„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 性问题目并随时加以辅导。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后拓展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背诵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第六课《名贤集》(节选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能够顺利的完成本文的活动,并有所收获。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并背诵本片选文的名言警句。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警句 以及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该书语言虽然浅显,但却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二、《名贤集》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二)温馨点击 介绍《名 贤集 》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作者不详,从内容上看是南宋以后儒生所辑, 本书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 读之朗朗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格言,如“人穷志不穷”“年老心未老”,但也有“有 钱便使用, 死后一场空”之类容易理解为糟粕的字句, 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社会都有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世态炎凉的认识及相应采取的对策。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背诵接龙游戏

3、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把它写下来吧,看谁写得多。(可布置学生提前搜集)(1)学生回答,积累名言警句

(2)书写名言警句,看谁写得又对又好(3)学生汇报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资料 袋 板书设计: 《名贤集》(节选一)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七课《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完成“活动广角”中的三个活动任务,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名贤集》的片段。

二、《名贤集》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二)温馨点击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 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

3、联句游戏

自由读、同桌对读、齐读,了解熟悉诗句

联句游戏:教师说上句,学句。师生游戏、同桌游戏。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作业设计

1、把你记住的句子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

2、找找《名贤集》,读一读。看谁记住的句子多。板书设计: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第八课《逢老人》

教学目标: 1.对《逢老人》达到背诵的目标,能够简单理解古诗的意义。

2.能够认识到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运用。

3.通过图片展示和讲故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之中。通过提问和学生自由发言的 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义和包含的道理,引起学生共鸣。4.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精神。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对 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产生认同感,能在生活中应用。教学重点: 能够当堂背诵,并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和老人相处。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敬重老人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生:喜欢。

师: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 生:重阳节。

师:回答的非常好,他还有一个名子叫中国老人节。课件出示:老爷爷,老奶奶图片。师:图片上的照片是谁? 生:老爷爷,老奶奶。

师:那么大家平时都是怎样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其他人是怎样和老 人相处的。(课件图片展示)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

二、由故事引出古诗《逢老人》 1.讲故事。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与老人相处的故事,现在老师也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给 大家听。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路上遇到一位老人”。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 看见老爷爷两只耳朵的头发白得像雪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老爷爷没走上几步路,就要停下 来休息一会儿。到了路口, 我赶紧跑上前去, 扶着老爷爷一起过了马路。老爷爷说:“谢谢你。” 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老师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有意思的师,唐朝有 一个叫隐峦的大诗人他也和老师一样,遇到过这样的老爷爷,而且还写了一首诗呢。诗的题 目就叫《逢老人》。师:出示课件,领读课文,讲解诗意。2.让同学们采取各种形式朗读,争取达到背诵。

3.朗读结束,适当评价并指导朗读。加动作表情示范朗读一遍。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前一边表演一边朗诵这首古诗 ? 请举手。(同学表演结束评价鼓 励。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融入到课堂情景之中。)4.集体朗读这首诗。5.背诵,并表演《逢老人》。

三、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逢老人》 ,一位老爷爷在路上行走。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 助老人,又应该向老人家学习些什么?

第九课《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幼女才七岁,未知巧与拙。”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 1.学生交流

2.揭题《幼女词》。(板书诗题:幼女词)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的小女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幼女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 句。

4、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板书设计: 巧与拙 “巧” 学 人

第十课《陶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 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者“字。给者字找朋友, “作者、记者、读者”。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3、师解释《陶者》课题

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结合插图,师简单介绍怎样烧制瓦片)请生在来完整地说一遍。

4、简单介绍作者。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的。他是安徽宣城人。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 两件怎样的房子?(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高楼大厦 破草房)

6、引读:哪些人住高楼大厦?哪些人住草房?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二.细读,感悟诗意。

1、请生读第一句。

陶尽门前土。尽是什么意思呢?(平常我们说,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那么陶尽呢?我们 说陶就是烧制瓦片的意思,这里的陶也是这个意思。尽,挖完。挖完了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 瓦片。

2、读第二句。屋上无片瓦。

请看插图,那房子上都是些稻草,没有一片瓦。那就奇怪了,陶尽了家门前的泥土用来烧 制瓦片,烧制出的瓦片去哪里了呢?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你就能明白瓦片到哪里去了?

3、读第四句。住高楼大厦的人是那些人呢? 预设:有钱人,有权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达官显贵。鳞鳞:瓦片很密,叠在 一起像鱼鳞,说明房子很漂亮,(看课文插图)

4、读第三句。十指不沾泥 谁来说说“十指不沾泥”的意思?手指都不碰到泥,说明什么?(他们平常不用干活,鳞 鳞居大厦)干活的是谁呢? 我们的劳动人民一年四季,无论酷暑还是寒冷,他们一直都这么干着,辛不辛苦?

5、师:哪个小朋友可以把我们刚才讲的串起来,编个故事?(指名学生讲)

6、尝试着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这首诗。

第十一课《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 , 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二、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板书设计: 《题画》 村落晚晴天, 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第十二课《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 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十三课《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 积累。

2、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过的唐诗: 《咏鹅》、《静夜思》、《春晓》、《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新课

1、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幅月亮从山升起的图画。

2、出示标题《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

3、先老师带感情地读一遍,然后领读,让学生跟读。

4、反复不断地领他们读几遍,当他们有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表扬。

5、让学生单独读,不会之处老师引导,当他们表现比较好时,进行奖励。

6、带领学生分析每句诗的意思。并动笔画一画。

三、全课总结

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希望下一次继续,表现不好的学生,希望改正。板书设计: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

第十四课《棉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关山月。

2.找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二、初读感知

1、示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3.师领读课文。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4.小组练习朗读课文。

5.找学生朗读课文。小组进行练习,看看谁读的好。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童谣《棉花》

2、读一读,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棉花的的资料。板书设计: 《棉花》 五月棉花秀, 八月棉花开。花开天下暖, 花落天下寒。

第十五课《小松》

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教学重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诗的意思,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谁会背古诗?比一比谁背得多。(学生积极背古诗)你们知道的真多!都是背诗小能手!老师相信大家这节课的表现也会如此出色!

二、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课堂上来了一位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你竖起小耳朵,认真听谜 语,猜猜他是谁。

头顶青丝发,身披鱼鳞甲。寒冬不落叶,狂风吹不垮。(学生答)

2、你们真棒,反应真快!

3、大家好!我是小松树,真高兴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欣 赏有关松树的古诗吧,看看诗人眼中的我都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小松)

二、新授

(一)《小松》的学习

1、出示:小松初数尺, 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2、请同学们自己大声的读一读, 看看在诗人王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不会的字多读 读拼音,读流利。(学生自己来读)

3、看看大家读的如何了?齐读。

4、看黑板的出示,老师泛读,去掉拼音,齐读。

5、[借助译文,了解古诗大意,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1)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谁来告诉大家?(2)说的真棒!理解的真好!那我这棵松树有个小小的疑问了:为什么嫌我长得慢呀?(3)看看古人说话多么的简练,我们需要这么说这么长的话,古人 20个字就解决了!中 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6、谁能带着“盼望松树急切长大的心情”来读一下这首诗?

7、做动作、小组合作等多种有趣的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8、播放《小松树》歌曲,休息一下。

三、拓展积累

1、出示陈毅《咏松》。这里还有一位大家都认识的诗人——陈毅元帅;我们知道陈毅元 帅不仅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他还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从他的《咏松》中我们就看的出 来。

2、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3、背诵

4、欣赏《松鹤延年图》

四、实践画松树

1、老师范画、学生练画

2、展示画作,边展示边背诵刚学的诗句。

五、全课小结

第十六课《神童诗(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育学生从小要刻苦学习,要有远大的志向。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要落在你们身上。我们 少年儿童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志向远大。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板书:

16、《神童诗》(一)

二、感知古诗:(1)出示古诗: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2)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3)拼拼音,读诗句。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本诗是宋代的汪洙写的,汪

五、课堂总结:(1)朗读背诵《神童诗》(一)(2)给这首诗配上精美的图画。板书设计:

16、《神童诗》(一)劝学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第十七课《神童诗(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使学生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春光明媚。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诗句,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知道清明节吗?清明节在什么季节?(生:春季,四月四日或四月六日)今天 我们学习的这一课就和清明有关。板书:

17、《神童诗》(二)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4、温馨点击:扫墓的日子,那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人们春游 的好时机,所以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5、活动广角:(1)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2)读一读《清明》。

(3)想一想,我们这里的清明节还有什么习俗。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17、《神童诗》(二)清明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第十八课《绕口令---鹅与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2、理解绕口令意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绕口令的意思 ,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教学难点: 理解绕口令的内涵,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 绕口令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绕口令视频。2.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 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3.出示本课情境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绕口令。

2.教师范读绕口令,请学生认真听,注意每个字的读音。3.领学生读绕口令。

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三、拓展训练: 读课本上的绕口令:水连天、盆与瓶 1.学生自读。

2.比赛读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

四、作业:课下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板书设计: 鹅与河

上一篇:绿化养护个人年终总结下一篇:瞭望人员业绩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