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对“就业难”现状,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作好大学生生涯规划,认识到现在的处境和自身的不足,树立危机意识,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延展能力,不断充实自身价值。同时还应主动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过程中及时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来积极应对就业难这一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论文 篇1: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新常态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却始终是困扰多年的一大难题。从“最难就业季”到“更难就业季”,大学生的失业率仍旧居高不下,似乎更有回旋上升之势。立足于当前中国新常态的现实背景,通过解释现行情况下大学生低就业的表现形式来剖析其失业的原因,并从成本角度分析大学生低就业的不利影响,最后着力提出了在现行经济新常态下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就业;策略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52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不同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提出了“新常态”这一新词。所谓经济新常态就是指经济增速适当回调,但经济质量却大幅提高,即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不断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经济背景下,很多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优质资源却不能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无法在短期内称心如意地完成职业搜寻任务,而无奈地成为了失业大军的一份子,或者成为终日无所事事的NEET族成员之一。

1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表现形式

1.1劳动技能与市场需求失衡——结构性失业

当前,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技能或技能与职业需求错位而无业可就,人才市场俨然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空架子,无法将大学生的技能与企业的职位需求进行合理的匹配。究其根本,大学生在高校中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中固有的辉煌历史,一方面,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具体的实务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课程和专业所讲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存在着滞后的现象。长此以往,学校教育逐渐与社会脱节,使得所学不能致用,最终导致劳动力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形成了“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企业难以雇佣到人”的窘境。

1.2就业质量预期的失落与彷徨——摩擦性失业

当人们跳槽或离开劳动大军,也即自愿失业时,摩擦性失业就会出现。摩擦性失业主要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跟岗位之间存在的时间差形成的。大学生作为刚刚掌握劳动技能,职业方向还不明确的特殊群体,在社会上属于初生牛犊,其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摩擦性的。很多人刚刚接触社会,都是职场新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尝试不同的工作。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达不到他们期望的理想水平,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他们迷茫,不停的在各种职位中穿梭。因而,择业期望值过高的大学生们往往不惜主动待业以继续追求理想的工作,他们在劳动力范畴的边缘频繁的进出,很快得到工作又常常跳槽,换成新的工作。

2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不利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不利影响可以从经济成本及社会成本的提高两方面来进行概括。

2.1经济成本

从经济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表现为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双重上升。

所谓机会成本上升,是指失业率上升的同时,自然损失了本可由大学毕业生生产出的那部分产品和劳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优质劳动力,本是社会财富的新生创造者,如若一直处于失业、无所事事的状态,那么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出和劳务增长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所谓沉没成本上升,是指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未能及时得到回报,甚至部分或全部“打了水漂”。大学生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历经了十几年的“寒窗之苦”后,最终却难以挤进劳动力市场,无异于给他们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且不说他们考入大学前所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单就大学四年的经济成本而言,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加总起来就已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了。再加上精神成本,更是无法估量。无怪乎有些学者要公开质疑上大学的价值与意义,宣扬新常态下的“读书无用论”了。

2.2社会成本

失业造成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用数据估计和衡量,但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绪和家庭生活。应届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一方面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失去了从市场获取的一笔收入,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对于求职者自身而言,由此带来的挫败感更是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经验都还不成熟,面对在职场上屡屡碰壁的窘境,可能会从此自甘堕落,一蹶不振,甚至酗酒吸毒,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这对于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来说,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和摧残,其前景着实堪忧。

3新常态下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

3.1以非加速通货膨胀率为前提

依据菲利普斯曲线,短期内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替代关系,如同杠杆的两端,其中一个比率的降低就意味着另一个的升高。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则是一条垂直于u轴的直线,这种情形下的失业率实现了通货膨胀率的稳定,即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因此,对于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若能够找到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的有效方法,那么便可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此时,在没有通货膨胀压力没有加剧的前提下,社会能够维持最低的失业率水平。简言之,失业率的降低应该以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为先决条件。

3.2宏观政策选择及有效措施

面对当前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仍旧严峻的现状,政府作为市场背后一只“有形的手”,应谨慎出台保增长、稳就业的宏观政策,以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目标。笔者立足当前大学生的现状和政府的已有政策,提出以下几点具体政策及实施措施:

第一,搭建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资源共享平台。大学生低就业主要是由职位空缺与人才资源不匹配而导致的,因而可以通過搭建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资源共享平台的方式来完善市场的信息服务,最终达到减少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目的。如可由政府或企业建立协调运作的互联网站,透明公开择业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使得应届大学生的工作需求和企业的职位需求信息得以共享,甚至可以开展网上面试实现劳动力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帮助大学生能够顺利的一毕业即就业。

第二,以工作式职业培训代替教学式职业培训,实行模拟企业经营模式。现行的大学生职业培训往往是教学式而非工作式,这种职业培训往往效率低下,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无法激起大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倘若能够适当转换模式,实行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办模拟企业经营的模式,那么效果将会大相径庭了。政府为培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企业也分派相关专业高管人员进行实务指导,为求职者构建一个逼真的工作平台。在这样的模拟企业中,受训的应届毕业生形如就业,可以在获取一定的工薪的同时,实实在在的学习到具体工作中的各项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累必要的社会经验,以最大的机会成本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

第三,扩大公共工程建设,强制提高公共消费品所占比重。可由政府出面,加强公共工程的建设,组织新型的公共消费品生产,以达到直接带动就业的成效。罗斯福新政的前车之鉴有力的佐证了公共工程建设对于就业率的积极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一只有形的“手”,完全可以通过扩大公共建设支出、强制提高公共消费品的比重来促进就业。例如,政府可以修建更多的公园、广场等,可以为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以此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第四,大力发展第三、四产业,鼓励私营企业。第三、四产业的门槛虽然很低,但是效益显著,对就业的贡献率很大。过去,依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就业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提高经济增速来实现。但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这条“拇指规则”已不再适合中国国情,正逐渐“变味”、“失灵”,出现了“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水平”的奥肯悖论。其本质原因主要在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逐渐优化,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被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力,从而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急剧减少,就业岗位拥挤,就业弹性自然也就随之下降。所以,在现行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应尽快实现第一、二产业向第三、四产业转型,鼓励服务业、信息业的良性发展,成为拉动GDP的主力军,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面对国有企业劳动力日益下降的现实情况,要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落到实处,给这些私营企业创造一个减税、免税的环境空间,使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五,积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创业拉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攀比、盲目求高、依赖性强等就业的不良心理。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作为促进就业率的内在因素,直接影响着就业率的提高。笔者认为,新常态下在国家层面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际技能,让创业成为新常态;在大学生层面也要尽快调整自身眼高手低、攀比等不良心态。另外,可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相关讲座,指导大学生根据当下的形势需要,先就业再择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的低就业率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解决就业难问题并非能够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要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前新常态的现实背景,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相信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调控,市场信息与劳动力资源的共享以及大学生就业观的合理调整,大学生低就业的难题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杨河清.劳动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美)薩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M].萧琛主译.北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钱律.劳动效用论:《劳动论》再续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梅嘉 丁福兴

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论文 篇2:

新时期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研究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对“就业难”现状,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作好大学生生涯规划,认识到现在的处境和自身的不足,树立危机意识,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延展能力,不断充实自身价值。同时还应主动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过程中及时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来积极应对就业难这一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应对 新时期

随着中国高校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也在连年攀升。在2010年,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发凸显。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面对“就业难”现状,大学生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出发,认识到现在的处境和自身的不足,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来应对就业难这一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状况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应对就业难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积极应对就业难问题的具体做法。

一、大学生应对就业难上存在的问题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应对就业难的现状,特意在整个校区对大三大四的1000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了大学生在校学习状况,课余时间的分配情况,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对未来工作的预期(预期工资,预期就业地区,预期就业单位),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等方面。

通过问卷分析,了解到大学生在校学习现状与生活方式,不难发现大学生在应对就业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问卷调查发现,84%的学生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调查问卷第4题询问你认为你在学习方面A.很努力;B.努力;C.不太努力; D.很不努力。5%的同学选择了很努力,30的学生选择了努力,53%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努力。调查问卷第6题询问你课余分配给学习的时间A.多;B.较多;C.一般或少;D.很少。31%的学生选择了较多,59%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或少,仅有9%的学生选择了多。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学生花在网上的时间很多,但大部分学生上网不是学习而是干了一些与学习没关的事情像聊天,打游戏。调查问卷第10题询问你上网干的最多的是A.学习;B.聊天;C.打游戏;D.其他。只有1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选择上网聊天或打游戏的有26%,61%学生选择了其他。

(二)紧迫感不强,缺少学习、奋斗的目标

调查问卷第3题询问你认为你的大学生活过的A.充实;B.一般;C.不充实; D.很不充实。认为大学生活过的充实的学生有33%,50%的学生的认为一般,有12%的学生认为不充实。调查问卷第5题询问你课余时间干的最多的是A.学习;B.参加校内外社团或志愿活动;C.搞兼职;D.其他。结果发现,课余时间用于学习的学生有37%,参加校内外社团或志愿活动的学生有10%,11%的学生用于干兼职,还有41%的学生忙于其他。调查问卷第7题询问你对自己现在课余时间的分配A.满意;B.较满意;C不太满意;D.不满意。结果发现,仅有17%的学生对自己在课余时间的安排是满意的,31%的学生认为较满意,37%的学生认为不太满意,还有15%的学生认为不满意。这说明现今大学生对于大学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紧迫感。

(三)对就业形势和政策缺乏解,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就业是很重要的也是很严峻的事情。作为大三大四的学必须主动并及时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然而当问及是否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形势对所学专业的就业趋势时,认为了解的仅占19%,52%的同学不太了解,选择不了解的竟有24%。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势必会影响未来就业。

(四)对未来工作预期过高

调查问卷第26题询问你希望你的工作区域在A.大城市;B.沿海开放城市;C.中小城市;D.城镇或乡村;E.边远地区。32% 的同学选择了的大城市,选择沿海开放城市的有47%,19%的同学选择了的中小城市,选择城镇或乡村的仅有19%,至于边远地区一名学生也没选。调查问卷第27题询问你希望你的就业单位是 A.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B.国家机关;C.外资企业;D.私营民营企业;E.自己创办的企业。58%的同学选择了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12%的同学选择了国家机关,选择外资企业的17%,仅有5%和6%的同学分别选择了私营民营企业和自己创办的企业。而且在求职过程中,59%的学生把薪酬与福利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将个人发展空间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的只占23%。调查问卷第30题询问你希望能够得到的月收入水平A.1000元以内;B.1000—1500元;C.1500—2000元;D.2000—3000元; E.3000元以上。73% 的同学选择了的3000元以上。由此看来,学生对未来预期工资收入期望普遍过高。

二、大学生应对就业难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依赖性强,自我约束力差

身处高校的大学生,常年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呵护、督促下走过了小学、中学。进入高校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后,在校期间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这就需要他们改变中学依赖型的学习方式,树立独立意识和自主观念。然而,人的意识具有一种惰性,在宽松的环境中容易松懈下来。因此,就学期间,大部分学生因缺乏很强的自制能力及自我约束力,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生活过的漫无目标、得过且过。再加上受学校“过关率”和“学分制”的影响,相当多的学生平时的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而不是去主动地去学习课本及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 缺少高校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6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够充实,62%的同学不满于课余时间的安排。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内心深处是希望努力学习,拥有积极生活的良好愿望。他们所缺的只是“路径”。良好的高校生涯规划就是一条好路径,然调查显示,只有5%的学生作过高校生涯规划。缺少高校生涯规划,也就很难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常言道:人无压力也就没有动力。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动力,陷入知足常乐、无忧无虑的状态。

(三)善于等待,不愿主动出击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生活环境在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在就业竞争越来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应主动出击,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和用人要求,了解各种职业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为此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加知识储备。然而,现今相当多的学生对未来总是保有一定的幻想,等待机会和运气的降临。当遇到困难时,也就象鸵鸟一样把头插在沙子里,只是消极回避,而不愿主动出击。

(四)预期收益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近年来,随着大学学费的上涨,大学生自己和家人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以弥补上大学时花费的费用,但不是所有大学生 都可以得到。由于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仅仅取决于个人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做什么,而很少考虑社会上需要什么,再加上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全面、正确了解,因而会有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择业期望值。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可采取的措施

(一)作好生涯规划,树立合理目标,获得勤奋学习的动力

大学时代正值青年的宝贵年华,短短几年,一晃而过,经不起浪费,经不起折腾。入学之初,大学生就应该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大学生涯规划,明确学什么,如何学,如何发展自我,这样就会使大学生活过的有目标、有计划。学生通过高校学生规划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分阶段的发展计划,这样就可以激励自己把学习和能力等素质的发展提升为一种自觉自为的修炼。同时,基于自身特点勾画出的美丽的远景,也会对自身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内在动力:只要努力,就能做到。

(二)要树立一定的危机意识

古人云“居安思危”,意思是指人们要具有“危机意识”。现实和理想是有一定差距,现实有时也是残酷的。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危机意识,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理想实现的艰巨性,才可以尽早树立明确的目标,在心理上及实际作为上有所准备,以便更好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大学生只有具有了危机意识,才能理性地面对挫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大学生只有具有了危机意识,才能摒弃“混文凭”的观念,树立“素质”和“能力”的观念,促使自己尽早产生紧迫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大学生只有具有了危机意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扬长避短,使自己把握住竞争的主动权。

(三)充分了解就业形式,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大学生要想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就必须在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四)认清形势,调整预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有道是“事在人为,路在脚下”。大学生择业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如何摆正心态,把握机会,在就业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首先,要认清形式。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正在逐年提高,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增长迅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其次,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在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上有不足,因此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到种种不足,正视困难与挫折的磨练。第三,降低工作预期。当今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不再稀罕。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看成普通的劳动者,自觉自愿选择普通的岗位就业。第四,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要立足于社会需求、重视今后发展,把个人能力、知识和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找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有社会的原因,有时代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的原因。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式,在校大学生如果能对所出的环境进行正确的内归因,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延展能力、充实自身价值,增加就业竞争法码;同时,学时之余主动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转换观念,调整预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有理由相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帮扶下,大学生在就业的双向选择中将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

[3]黄敬宝.自身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实证分析.高教探索.2007.4.

[4]陈宾.浅议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教育研究.2009.2.

[5]杨宁坤.关于我国大学生择业观的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

作者:彭洪臻

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论文 篇3:

大学生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就业难的问题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学生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如何有效地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是一个紧迫而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个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应对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设性、指导性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素质;就业;改革;创业

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会给家庭带来长期的、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也为高等学校招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时会延缓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恶性循环。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长与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产生了“剪刀差”,造成了人才供需的结构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除了客观原因外,大学生自身也存在以下诸多原因:对自我认识不够,造成了职业定位不准,一部分大学生择业时仍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把自己定位在“科技文化”和“白、骨、精”的机关事业的管理层等较高层次;就业的过程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对职业目标的实现存在着明显的“等机会”、“靠国家、靠学校、靠家庭和亲朋好友”的陈旧思想观念,大多数毕业生都想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城市找个好单位,一步到位,缺少竞争意识和打拼的自主创业准备。“90后”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现实中法律意识淡薄,漠不关心时事和经济文化运行规律,忽视了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的动态,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自身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着重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制度,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必须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适应社会需要上下功夫,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欢迎的毕业生,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详细阐述了深化教育改革体制、机制。

2.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切实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由于社会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和管理上的不规范行为,导致了就业信息的不畅通,存在着“用人单位找不到想要的人,就业者找不到用人单位”的人才市场错位现象,交易双方难以对接,未能真正达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影响了毕业生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出台和完善落实就业的政策、法规,培育、规范、发展就业市场。

3.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经济崛起、制造业发达的当代中国,有着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大需求和动力。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能力,切实做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式。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主动适应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专业教学方面,把片面注重课本专业知识教育转移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轨道上来,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用人单位的课题研究,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克服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需求脱节的现象。产学研相结合是解决办学机制问题的根本方法,加强校企合作交流,“订单式”培养,才能提供“产销对路”的优质大学毕业生。

4.树立科学人才观,提高用人单位的吸纳能力。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摒弃各种用人歧视,积极营造健康高雅的企业文化,实施长远的企业人才储备和培训战略,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管理机制,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企业也可以采取校企联动,形成产学共同体,订单式培训吸纳毕业生,储备人才,拓宽企业的人才通道,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

5.扩大内需并扶持国内中小企业,以改善劳动力市场。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已日益显现。随经济增长趋势的长期放缓,就业的持续拉动效用势必降低。为减少国际形势的影响,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同时还需加大对国内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失业者提供再就业机会。

6.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畅通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学校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措施,健全机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使责、权、利统一,奖惩分明,层层推进,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落到实处。此外,高校还应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就业指导队伍;在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增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建构良性发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7.审势度时,分解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随着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增长以及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将于一个时期内处于合理布局和重新调整的动态过程中。作为一名现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审势度时,采取“终身学习”策略,不断学习和进取,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重新确立自己的择业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不能总是盯着当前的“热门”职业,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发现和选择有潜力的就业和创业点,以一种积极的现实的主动的态度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从基层做起”,实现“宽口径就业”,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和自我发展的资本,增加通识和通才积累,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8.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每个大学生就业、发展与成才的主体因素和关键因素。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大学生个人的就业与发展,更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综合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制约其顺利就业的素质缺陷,目前应着重培养以下几项素质:①政治素质,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政治品质、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等,坚定的崇高理想信念,科学的人生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决定着我们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②思想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优秀的思想品德是现当代社会主义高等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决定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③专业素质,当代科技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专业素质基础化、综合化、现代化,以及把专业知识变为专业能力的要求;④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并克敌致胜的重要法宝之一。此外,要认真解决大学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总之,大学毕业生的德与能是综合素质的核心,既是人才的质量内涵和就业的资本,又是人生幸福的基石,还是国家创新的支点。

作者:周奎宇

上一篇:平安创建工作方案优选3篇下一篇:农业农村工作要点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