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是一群思想鲜活的青少年学生,语文教师所承担的不仅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的任务,而且是塑造人并进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历史使命,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思想认识高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意义提出了鲜明的富有时代特色的要求,但其立足点仍然是关注人的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论文 篇1:

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探究

【摘 要】现代教育,在注重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却忽视了基础的核心教育——德育教育。语文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担负的重要文化价值曾经被人们长期漠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语文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让德育教育重新在语文教育中重新为塑造“文德武备”的新世纪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形势所需。本文从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进行探讨,使得德育教育通过语文教育这个有效的载体焕发出新的青春。

【关键词】语文教育 德育教育 文德武备 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国素质教育任务的最主要使命就是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正当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学历提升的同时,无论是国民系列教育还是各种应运而生的社会职业教育,却都在越来越忽视最基本的核心教育——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共性,语文教育的作用在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其基础地位不断动摇,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社会期望也越来越局限于能朗读、能识字以及可以写一篇好的文章,从而忽视了语文的德育塑造技能。原因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社会认同和需要在降低,更是人们对语文教育功能社会期望下降的直接反映。语文教育在多年的发展后,是继续再为应试教育服务,或是重新考虑。

一、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作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总书记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单一结构,单元化的教育模式,各学科与德育教育是相互渗透和反映的,特别是文科类,尤其是语文。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而语文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传授载体的同时,更应去传习德育教育的内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的各种文学题材和优秀美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可以看到,在语文教育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技能教育,更是强大的德育教育载体。而且对于任何一门教育来说,没有哪一门可以像语文教育那样,跨度时间如此之长、教育内容如此之基础。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语文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二、德育教育的迷失及现状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不仅仅是在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在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不以善小而不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是中国博大人文精神的冰山一脚。在西方,众多的学者对充满神秘感的东方文化古国充满向往,众多的中国古典被翻译成西方文字,用来教育西方的孩子。但是,在中国社会变革之后,文化教育的空白却使得很多中国的优秀文明在传世的时候成了空白。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语文是基础学科之一。但是有多少教育者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将教书和育人作为一种长期的事业去认真落实?在这里,有一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云南大学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位名叫马加爵的大四学生残忍杀害了四名同班同学。平时同学们觉得他性格比较孤僻易怒,都很少与他来往。可这些都没有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以致马加爵心理失调,干出了失去理智的行为。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变革。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容易被忽视。尽管这一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从多方利益出发,这种现象似乎已约定俗成。“德育为首”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 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除学校常规教学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共建、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三、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漠视原因

(一)中国科举时代的德育教育价值

科举制度凝聚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向心力,在古代,科举是为国家选拔道德、治国之才。古代科举之应试题目,基本为道德文章和治国文章,对于当代的所谓的科学技术,在古代视为机巧而不得重用。通过古代社会的科举制度及其形成的教育影响,使得中国古代不断涌现为了崇高道德和爱(下转第039页)(上接第172页)国治国理想而奋不顾身的杰出人士。如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和政治实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秉公执行、铁面无私;严于律己,廉洁勤政;“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他以七品知县卑微之身,敢于同钦差大臣较量;他宁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一分钱;他甚至放弃大好前程,也要把贪官拉下马。所到之处,他为民请命,力挫豪强,厚抚究弱,令世家豪强闻风丧胆;他不畏权势,指陈皇帝的过失,言人所不敢言,震惊朝野。海瑞高洁的品格、挺直的脊梁、浩然正气,历来受到人们的敬仰。而且,透过历史的时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贵财富。简而言之,德育教育在人们眼中被认为并不能换来实际的经济收益,人们以短浅的经济价值来判断教育,这是目前社会症结所在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市场经济的德育教育

在改革开发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的教育重眼前轻长远:“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用教育超前的观点来看,“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是我们培养的目标,而我们许多时候只是要一个乖学生和乖孩子,以至于培养出的是价值取向、世界观诸方面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未来的“遗少”;重整体轻个性:传统教派往往过多地注重受教育者的共性,教育过程注重整齐统一,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唯一标准。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这也是创造和开拓的必需。

作者:魏辉

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论文 篇2:

小议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互相渗透

语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是一群思想鲜活的青少年学生,语文教师所承担的不仅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的任务,而且是塑造人并进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历史使命,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思想认识高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意义提出了鲜明的富有时代特色的要求,但其立足点仍然是关注人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师  培养 学生  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等中国社会问题,以及中小学生所处年龄的心理特征,都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犯罪、离家出走、厌学等引起了社会的忧虑和关注。据调查,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近16.4%,初中生达14.2%,高中生达到14.8%。从青少年的发展规律看来,对他们的的教育应是全面的,不能只对他们进行知识教育,还要进行人格、心里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这类教育比知识教育更能影响他们的今后的生活幸福和事业的成功。

利用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条件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语文教师是情感型的人,我们大都是激情满怀,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我们大都有敏锐的眼睛,什么类型的学生,学生处于什么情绪状态下,用我们的火眼金睛一看便知。于是我们可以主动地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把我们所经历过的,我们所感受到的,我们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一些经验教训告诉他们,并不告诉他们他们该怎样做,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并不要求他们一定要怎样做。像朋友似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份关心,一份了解,一份默契,会让他们的心里温暖无比,从而得到走出困境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也得到一份丰富的人生体验,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有着积极的,健康的心理。我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她上课老是心不在焉,我知道她一定心里有什么事在困扰着她。于是我找她说话,她一开始不理我,后来在我的开导下终于告诉我她爱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这个男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让激动不已,现在已无法听进老师讲的任何一堂课了。我明白了她早恋了,帮她走出这个困境是我的责任了。我很开心,学习也觉得特别有劲了。“后来这学生考上了一个重点大学,也找到了她理想的伴侣。说真的,作为老师身上所肩负的担子太重,一不小心就会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慎重呀,我们的老师们,别让问题学生逃出我们的手掌心吧!

利用日记或者是周记让学生吐露他们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和他们成为朋友,开导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有着良好的、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波折和困难。很多学生不敢给老师讲实话,因为一旦说了,有的教师不但不能理解,反而把这些事告诉别的老师,当作笑料来讲;有的会对学生大加指责,当众责骂;有点还告诉家长,好像是配合家长来教育。所以现在很多学生根本不会把自己心事告诉老师,而是采用自己的方式,消极、不学、痛苦、逃学、上网,有的甚至和坏人走到一起而不能自拔。也许他们只是青春期的一时迷惑,也许是一时冲动,也许是一份好奇去做了不应做的事。他们事后也许很后悔,很想找个人说说,希望谁能帮助一下他们。老师好像是不能找,同学也不能找,家长就更不能找了。他们就这样活在自己思绪里,没有谁能伸出一下援助的手,有的说不定一辈子就毁掉了自己。所以我们的教师真的应该去理解学生,做他们心灵的朋友和老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叫学生写日记,叫他们写出他们所想,所感,并且答应他们不把它拿给别人看,不告诉班主任,不管是什么事都替他们保守秘密,在他们的日记本上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用名言、名人的事、自己的或者是别人的人生体验积极地加以引导,思想上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让他们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能够认真勤奋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走得踏实,走得有力。我想我们语文老师应勇敢地挑起这个重担。

利用语文课文所传达也的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乐观的、昂扬的、向上的情感在我们的语文课文里都有体现。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文章来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让他们向那些古代的当今的名人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学习他们的人格魅力,以他们为榜样,以他们来激励自己。那么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了,并且拥有了许多美好的品质。比如我们在上孔子的文章的时候,我们就要教育学生要学习他的”仁爱“主张,学习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精神,学习他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改之“”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等等。新授前,我先设计好了一个导语说:”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曾子杀猪》,‘一天,曾子一家去市场,儿子吵着要母亲买肉,母亲舍不得,骗他说回家杀一头猪给他吃。回家后,曾子便磨起刀来,妻子不解,曾子说在市场你不是允诺儿子要杀猪的吗,我们作为父母的可不能失信于孩子,否则,将来怎么教育孩子呢?他妻子没法只好依了曾子杀了一头猪。’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你们觉得曾子为什么这样做?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诚实守信。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看看一个国家的臣民没有诚信时,这个国家会怎么样?“    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诚信在当今全球市场经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受到思想上升华可以这样说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本的文章没有一篇不是优秀篇章的,每一篇都有我们学习的好的东西。我们语文老师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让他们从课文中和教师身上都能学到美好的人格,良好的品质。

我们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情感体验。培养优秀人格的教育要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去完成。因此语文课可以通过生动的活动,设置特殊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在体验、感受中发生变化,重新调整思维,提高认知、判断能力、实现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语文课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提升自已的人格品质。比如说开展一些著名作家的文学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高尚的情趣;演课文情景剧,让学生自编自演,在活动中去进行情感体验,感受作品中人物的美好的品质,在不知不觉培养了学生的美好的品德;进行各类演讲比赛活动,比如关于品德、修养、人格方面的演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有些知识进行质疑辨论活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知能力;还可以走出教室,投身到社会中去参加实践活动等等。

总之,我们语文是一门最丰富的课程,也是最有潜力的一门课程,更是最具人文性的一门课程,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门课程。所以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优势,尽可能地让塑造出众多的有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学生,让他们成才,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

作者:陈文英

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论文 篇3:

架起语文教育与班集体建设之间的桥梁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一名班主任,如何利用双重角色优势,架起语文教育与班集体之间的桥梁,使两者互为渗透,互为促进,成为一条有效的教书育人之道。本文从语文教育与班集体之间的契合点及两者结合的实践探索出发,探寻语文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语文教育;班集体建设;语文教育氛围;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在学生的各科课程中,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品德、增进修养、激发志向、陶冶情操、开发智能、提高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本应是最有灵性、最具活力、最具趣味、最富有生命力的学科,但事实恰恰相反,许多学生把学习语文看做是一件痛苦的事,这不能不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悲哀。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所教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每天能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我同时又是服装专业班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我希望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井然有序、团结向上、勤奋好学的优秀班集体。班级能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利用自己既是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的双重角色的优势,架起语文教育与班集体建设之间的桥梁,是我长久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我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特点作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索,大胆提出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 积极寻找语文教育与班集体建设之间的契合点

中等职业学校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语文课程要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职高生的生源不如普高,就我所带的班级而言,综合素质较差,且参差不齐,班级中近1/3的学生成绩在400分以下,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语文课,其他的课也没什么大兴趣,他们上职高的目的无非是混混日子,打发时间而已。作为班主任,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最大的任务就是在他们踏入社会之前,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从培养目标上来看,语文教育与班集体建设之间有共性。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不仅出现于课堂,它还广泛应用于生活,而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处在班集体中,也就是说班集体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最重要的场所。另一方面,班集体建设活动中几乎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渗透语文听说读写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主题班会中,运用更为广泛。同样,语文教学活动中也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德育教育,可见,语文教育与班集体建设是互不分离,互为渗透的。

因此,充分利用语文教师与班主任的双重身份,架起语文教育与班集体建设之间的桥梁,使其互为渗透,互为促进,使学生在两者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全面发展,既提高班集体发展的水平,又建立了语文教育的新格局。

二、语文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有一种重专业轻语文思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其语文学习基础就可想而知。曾经的失败让他们对语文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而专业课是从零开始,思想上没有包袱,很多学生进职业高中就是为了学得一门技术。对于语文,他们觉得学不学无所谓,因为将来择业时,用人单位主要看你专业技能怎么样,不会问你语文成绩怎么样,而专业课,不学就不会,多学就多会,效果可直接看到,而且直接关联自己今后的生活。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认为班集体建设中的各项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与载体。

1. 利用班团活动课,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观念

班团活动课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渗透语文教育的最好舞台。作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团课活动课转变学生轻“文”重“专”思想,让学生认识到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本领的同时,必须还要达到相当水平的文化程度,二者本是互为制约又相互依托的。语文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学好语文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我所带的班级为例,我为每星期一次的班团课设立了类似“我的专业素养的提升”“面对择业,你准备好了吗?”“××服装设计师的成才之路”“语文与就业”等一系列主题讨论会,由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资料,自己撰写讨论稿,自己主持讨论,教师在一边只做一般性的指导。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寻找搜集文献资料、文字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讨论探究,也使很多同学从思想深处真正理顺了语文学习与专业素养之间的关系。许多学生感叹,进企事业单位做员工,或自己办厂开店做老板……找工作等都会同语文发生联系,写自荐信、应聘信,自己开店办厂向工商部门写营业申请书;做生意拟定合同等,原来学习语文对今后的工作生活还有这么大的帮助。有了对学习语文的认同感,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增强了不少。

2. 利用班集体建设中的硬件设施创设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

每个班级通常有固定的学习活动场所——教室,作为班主任我们都希望班级里的学生能对自己的班级有强烈的归属感,到教室就像到自己的第二个家一样。因此在班级建设中,我往往会对教室做一定的布置,营造温馨,和谐的“家”的氛围,而在这种布置中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语文教育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生活的细节里接受语文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组织学生精心包装了教室:

(1)在教室的后墙面设立“阅读园地”,哪个同学新近读了什么好书,可以在“阅读园地”向其他同学推荐,哪个同学有了阅读心得,或有喜爱的段落,语句都可以在“阅读园地”发表,同时为了鼓励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我也会经常光顾园地,向同学们推荐好文章,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阅读心得。

(2)充分挖掘班级黑板报的潜力。学校规定班级每两个星期出一期黑板报,与其草草完成任务了事,不如好好利用这个平台,为语文教育服务。我班学生虽然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因为喜欢设计,喜欢绘画才选择学习服装的。因此我在平时就向他们灌输,做一名设计师,就要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出黑板报,我告诉他们这就是设计的第一步,我们是服装班,在别人看来你们就是学设计,出的黑板报应该是最出色的。对于他们的每一期黑板报,我都细心指导,每一次学生都及其认真努力地去排版,绘画,书写,为了让班级的黑板报独具特色,学生们不仅在板报的形式上不断创新,在板报内容上也动足了脑筋,学生们根据学校规定的主题自己撰写文章,择优录取,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候一篇文章需要修改很多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信心,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写作兴趣,锻炼了写作能力。

(3)利用教室后墙的白板,精心打造文学常识角。今天介绍一个有趣的文化习俗,明天请同学们对个对联,后天给大伙儿讲述一首诗作的创作历程。没有背诵默写的压力,不经意间就将语文知识传递给了学生。

3. 利用班集体建设中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听课和写大小作文,语文无所不在,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也只有在人的生活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检验。班级建设过程中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些活动同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语文习惯的土壤。

(1)班刊、班级周记的编辑与写作活动。每个月我们班都会出一期电子班刊,学生用网络上流行的电子刊物软件,自行设计编排,选用自己班同学的原创作品,同学们把班刊看作是班级的形象,每个同学都会为班刊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忙打字的,积极投稿的,每个人都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而班级周记则由轮到值周的同学记录一周以来班级里发生的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在记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很多同学知道他记录了以后要在第二周与同学们分享,于是都格外留心身边的事情,写作的条理性也有很大的提高。

(2)各类的竞赛活动。我们班每学期都会组织演讲赛,诗歌朗诵会,比赛之前学生往往热情高涨,准备讲稿,反复斟酌,教室里时不时能听到他们朗朗的诵读声,不仅参加比赛的学生认真努力,不比赛的同学也纷纷帮参加比赛的人提建议,帮忙改进不足之处。又如班级配合学校每年5月份搞的文化周活动,学生们积极投稿参加寝室征文比赛,为寝室荣誉而战的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外出的实践活动。班级的春游活动,我们学校组织去绍兴,这也是一次渗透语文教育的很好的机会,在出游之前,结合学生学过的课文鲁迅的《故乡》《孔乙己》等给学生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学生带着之前在课本中对绍兴的印象,到了今天的绍兴必然会对迥乎不同的前后景象产生深刻的印象,回来之后常常是感慨颇多,抓住机会,让学生们交流心得,往往收获丰厚。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时空立体化,引导学生把听到的语言,看到的场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随时从生活中体验、品味、感悟语言的魅力,历练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养成在生活中自主学习、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另外,班级每星期都会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我结合语文课本中广告写作,让学生在走进商场工厂开展志愿活动的同时,对商家厂家的各种广告是否规范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进行社会调查,锻炼自我,提高了语文能力,比拿着书本生硬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语文教育与班集体建设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整体,二者的有机结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在活动中,学生既是在语文实践,又是在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语文训练,又是在班级教育。在实践中,要注意处理好语文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的关系,掌握好尺度,不能把两者等同,也不能让学生觉得结合语文开展的活动是在上语文课,这样反而会让学生厌恶语文。活动后要有反馈意见记录,以便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感受,及时调整。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一名班主任,我希望架起语文教育与班级建设之间的桥梁,找到一条教书育人的有效之路。

参考文献:

[1]莫素君.大语文教育与现代班集体建设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4).

[2]史建筑.走进名师课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宁波鄞州职业高级中学)

作者:汪皆健

上一篇:计生半年工作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科技局上半年工作总结(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