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教学风格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育教学风格(通用9篇)

语文教育教学风格 篇1

首先得说说时间支配。每个周两个班的语文课就有16节,再加上品德、阅读、班会就达到了21节,早读天天都有,晚修一周2到3个,除去这些上课和教研时间,我一天能坐下备课休息的最多就两节课的工夫。这学期对于我来说是充实得不要不要的!

其次说说备课上课情况。在白天课多闲暇时间少的情况下,所有的备课都安排在晚修下班后和周末时间完成。作为冉老师的徒弟,备课必须做足工夫,即使时间紧也决不能拿不成熟的思路进课堂。同时,每篇课文都要教两遍,等于我一直在和自己做着“两备两上”的教研,所以这一学期也让我对这一册语文教材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根据不同学情有针对地教学有了更多的想法。这可是其他老师所没有的经验积累和成长机会。

作业批改也值得一提。说到作业,不得不先感谢我的两位得力帮手——马老师和艾老师。要是没有她们的帮忙恐怕我连晚上的睡觉时间都没有了。世人皆知,语文作业总是那么多,《名师经典》、《悦读》、作文、拼习本、听写本、练字、日记等,量多要求又高,还一定得按标准批改或查阅评价,所以说这学期我能从这作业的海里游出来多亏了两位女菩萨搭救,再一次拜谢!

课后辅导是我做的最不到位的地方,这也是两个班语文成绩不如1班和4班的主要原因。这学期我将提升成绩的重点放在课堂,我强调学生的是学习自觉和主动找老师,因为课后我没有了时间。两个班的中等生和优秀生都可以通过课堂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后进生就成了问题,他们还需要老师的课下辅导才能跟上中等生的脚步。看看成绩表,那些需要老师请来辅导的后进生仍然是贫困户,仍然是拖班级后退的主力军。我不是抱怨他们不主动,而是觉得自己愧对他们。教两个班,不仅没有齐头并进,反而误了两边的孩子。

语文教育教学风格 篇2

江苏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学派林立,教学思想多彩纷呈,教学名家群星璀璨。近现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大家,如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叶圣陶等。在苏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苏派的名师们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对苏派名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苏派教学的特点及其优势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进一步促进苏派教学的发展和繁荣。现以中学语文为例,对苏派教学风格尝试作初步的梳理。

特点一:以生为本,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

这是新世纪以来包括唐江澎、董旭午、袁菊等在内的苏派名家的共同追求与共有特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情境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情景为学生而创,为学习而设”,课堂中的学习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研究的世界。苏派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比如南通市著名特级教师袁菊老师,其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创设课堂情境。她认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经典意义”,就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学生就是在“与情境的互相作用过程中学会学习的”。

特点二:重视互动,积极实践“对话式”教学

以高万祥、黄厚江、蔡明等为代表的苏派教学名家,注重在教学中科学地营造“对话场”,使教师与学生处于言语同等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我问你答”的单向传递,把传统教学的“提问”演变为“对话式”探讨,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演绎成双向甚至多向的“对话”了。苏州市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老师认为:一个人有了浓厚的对话兴趣,有了众多的对话关系,有了广阔的对话领域,那么在长期的对话场景中,会变得乐观、合群、机智、成熟……在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满足于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特点三:轻教重导,积极营造“生成式”课堂

谢友明的主体性阅读教学、陈杰的人格语文教学、薛法根的组块教学,都让我们体验到苏派“生成式”课堂的魅力。课堂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宿迁市著名特级教师谢友明老师认为:“生成”应该是有机的,不是随意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不是放任的;“生成”应该是对教学的超越,但不是丢弃教学目标去任意拓展。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需要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教师的教学智慧是预设与生成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教学预设,只有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有血有肉、丰满鲜活的,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特点四:深入挖掘,积极培养“逻辑化”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苏派教学名家王栋生、严华银、王学东等人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价值,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不断尝试,由此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在苏派语文课堂上,教学者注重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累经验,打开思路,求精求细,获得收益,实现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幸福的人生奠基。比如扬州市著名特级教师黄正瑶老师,从她的“语言、思维、审美、创新”的八字教学观中,就可得见。她从事语文教学30年,在扎实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研究 篇3

关键字:中学语文;语文教学

一、 创新课堂

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1]这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较大的影响,以下是几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手段。

(一)情感手段

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成功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决定他们成功的是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并非他们广博的知识,创新的灵魂是内心的热爱和追求。热情、自主、意志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尤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想法,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促进其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学生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展开想象,创设新的情境描绘橘子洲头的自然景观。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有了提升,有了质的跨越,这样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氛围手段

创新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气氛,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形成敢想、敢问、敢说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开放的思维求得多种解答的路径。传统的教学以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已有的知识经验,创新教学则是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讨论交流,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彼此对问题的想法,阐明各自有这个观点的原因;平等地进行讨论以探求出最佳答案。让学生在讨论的气氛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老师在讲解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汉语文第一册第四课《童年的朋友》时,讲到“我”外婆的外貌形象时让学生通过文字描述转述自己的理解,描述自己心中的外婆形象。有感官的描述,这对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有一定的帮助。

(三)方法手段

开放的思维方法与创新紧密联系。创新思维主要指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创造从疑起始,有疑便有思考,有思考便有批判。思维的发散就是多角度的去看待問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教学在讲解《小橘灯》时,让学生学习小姑娘的精神,一件事好似只表现一种精神,坚强 勇敢,等词,其他精神性格或许表现的不明显,教师一般不让有批判、发散思维,把学生禁锢在教材和教师的模式里。而当今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对教材的使用比较灵活,还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在《小橘灯》中,从小姑娘做的一件事中看出几种性格特征,例如,小姑娘独自己去朋友家打电话这件事就表现她的好多性格特征,爱母亲,懂礼貌,坚强勇敢,在字词间都能感受到她的精神,所以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灵活的思维。

(四)知识手段

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石。知识手段就是在不忽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落实到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在认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运用创新方法。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领学生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要引导学生使用创新方法去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汉语学习中字词是基础,在教学中字词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在讲解时应联系相近词或成语等相关知识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学生是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能想到别人所没想到的,创造出前人所创造不出来的。

二、课堂互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自己一个人的舞台,教师一个人在课上的讲解几乎占领整个课堂,学生在下面低着头乖乖“听讲”,课堂环境低沉、无味,学生都像是被霜打了的茄子,发蔫。下课铃声一响,大部分学生都被吓一跳。学生的普遍感受是:从上课开始等着下课。教师和学生间没有讨论交流的环节,他们总是自己孤独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说教师应该注重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去质疑、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吊起学生们的胃口,让他们喜欢学习,自主地去学习,所以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传授,应该多与学生互动,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让一堂课使他们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学习。有一位老师在讲生字词的时候,让学生造句,组词,而不是单单的讲解词的意义,还联系该字去学习成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评价

有效的课堂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新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精彩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无论哪一个学段的学生都需要教师的鼓励,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是不是有效评价,首先要看教师的评价是否发自肺腑,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很在意的,喜欢哪位老师便喜欢上哪位老师的课,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对他的评价是发自肺腑的,是真诚的,学生就愿意接受这位老师,就容易和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好的熏陶。其实,教师除了用言语给学生评价外,还可以对他们微笑、点头,甚至一个爱抚的眼神、一下亲昵的抚摸。这些都能使被评价的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注意评价的激励性与启发性。老师只有给每名学生特别的鼓舞,才能使每名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语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责任,语文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有意识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完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注 释

[1] 丁克诚.浅谈创新课堂教学策略[J].哈尔滨: 林区教学,2010.

参 考 文 献

[1] 高垣麻由美. 教学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5.

[2] 谢少安.大学AIDAS互动式教学的心理过程及其策略[J].哈尔滨:教育探索,2009.

[3] 于漪主编.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语文教育教学风格 篇4

“苏派”教学

“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研究”通过对“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于永正、薛发根、孙双金及本土的陈建先、马建明、陈红等教学主张及风格的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探讨传承他们教学主张及风格的方法、路径与策略,并在学习、借鉴、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地主动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及本土的地域风格等,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特见解,探索自己的教学范式,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及风格,建构教学主张及风格形成的实践与理论体系。

一、探源:为什么是传承?

传承是传递教法的一种传统形式。随着研究的持续和深入,我们在对“苏派”教学认识与研究在日渐逼近本质的同时,目的也更加明朗起来――那就是对“苏派”教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研究”这个单一的层面,还应该聚焦对“苏派”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主张及教学风格等的传承上。

“教育教学主张及风格只有创始人,缺乏传承人,是无法保障教育教学的生生不息的。”所以,要想“苏派”薪火相传,就必须注重传承,尤其是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

二、解构:传承什么?

传承什么?传承的应该是“苏派”小学语文名师的鲜明的教学主张,以及独特的教学。因为,他们的教学主张及风格所指向的教学实践及物化的教学成果,揭示了“教真正的语文”的本质内涵,承载了“教真正的语文”的实践路径,阐述了“教真正的语文”的思想意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启示并引领着小语教学走向“教真正的语文”的回家之“路”。

为此,在研究中我们精心选取了七位“苏派”小语名师作为研究对象,他们都是享誉小语教坛的特级教师――被称为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师旗帜的斯霞,被广大教师公认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坛最有影响的李吉林、于永正,还有在世纪之交崭露头角被称为新生代特级教师的薛法根、孙双金、陈红和陈建先等。以下就是我们对他们教学主张及风格的梳理与对比。

1.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是对学科和教学特质深度开发后的独到见解,它坚定地指向教学实践。

表1:七位”苏派”小语名师代表的教学主张及课例等。

如“表1”就向我们立体直观呈现了七位“苏派”小语名师代表的教学主张及课例等,研究他们的“教学主张”就是在研究如何“教真正的语文”。斯霞“随课文分散识字”、于永正的“五重教学”、薛法根的“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等教学主张也无不揭示着“教真正的语文”的本质内涵。

我们研习这些多样化的教学主张,也是在研习他们课例得失利弊及如何改进,为我们深入探讨“教真正的语文”最本真的教学过程与最基本的教学范式提供了参考,更为我们形成教学主张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2.教学风格

风格是教学的境界。风格也是教师成熟和成功的标志。在“苏派”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苏派”已经初步形成“清简、灵动、厚实、精致”的教学风格。在“苏派”风格的影响下,“苏派”的一些代表性人物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

表2:七位”苏派”小语名师代表的教学风格及课例等

如“表2”关于对他们教学风格的界定,虽然出处不一,但是这些已经为他们大量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已经为大家所公认,是客观存在的。存在即合理。通过梳理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的教学主张及风格、经典课例等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着一代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想和探索,为我们完整地检索新时期各个年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想和特点,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轨迹,传承他们的教学主张及风格提供了系统而完整的参考范式和理论依据,引领着我们正走向“教真正的语文”的坦途。

谁在风格的研究和追求中走在前面,谁就能赢得未来的成功。如果我们也有追求教学风格的强烈意识和扎实的行动,就一定能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教学风格来。

三、策略:如何传承?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如何传承“苏派”名师的教学主张及风格,用冯友兰先生的“照着讲”和“接着讲”尤为恰切,即首先要扎实学习、实践与师承他们的教学主张及风格,把握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其次要深化与创新,形成我们自己“教真正的语文”的教学主张和教学范式,把“教真正的语文”落到实处,教学风格也自然生成。

聚焦“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虽然斯霞、李吉林、孙双金出生的年份各相差20年左右,为“苏派”小学语文的三代核心人物,但是他们各自所标举的教学主张及风格内涵同多异少,且都存在着明显的“师承、趋同、突变与坚守”的现象,这在我们系列研究“苏派”名师教学主张指向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证。不仅如此,我们通过对“苏派”名师教学主张及风格的“认同、融通与实践创新”等路径,寻求到了教学主张及风格的“共生”策略:

1.师承,基于实践的异构

教学主张的生成并非闭门造车,“教学主张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见解,它坚定地指向教学改革的实践。”薛法根老师追求“智慧教学”,其理想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展他的言语智能,于是“为言语智能而教”的教学主张应运而生,“组块教学”更加清晰起来,“清简”的教学风格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如何学习?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同课异构”是学习的最佳路径。基于课例的实践异构,可以系统地融通名师教学思想及我们自己的教学见解,既是“取长补短”的上乘策略,也是“持中致用”的最好形式。如教学《九色鹿》,薛法根老师设置了“三个板块”―― “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我则设计了“四个板块”――“ 默写――习言――批注――练笔”,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说白了这就是在学习,在传承,看似是在形式上的一种模仿,实质是思想上的一种皈依与师承。2.趋同,源于理论的聚合

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之所以走向繁荣,与当下所形成的诸多的教学流派有着很大的联系。如”苏派”的小语代表人物薛法根、孙双金、陈建先等,他们所倡导的“情智语文”“本位语文”„„就诠释着语文教育教学一些“前沿”的理论动态。对他们的这些“前沿理论”我们要认同,认同并不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而是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吸纳,并在对比中形成自己的对语文教学的见解,或者说是主张。如,针对语文教学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困惑时,陈建先倡导“本位语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实践活动。”薛法根倡导“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孙双金倡导“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他们不谋而合。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么这就是方向,我们应该认同,换言之要趋同。因为,这里的“合”诠释的就是“语文教育之道”。

3.突变,重于个性的张扬

教学主张及风格是名师“教育自觉”的关键性标志。一个缺乏教育自觉的教师,很难成长为优秀教师、专家。传承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与融合,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全盘接受与坚持,它也有突变的时候,因为,研究中我们发现:发展性是教学主张及风格的生命,这也意味着教学主张及风格具有时代特征,彰显着时代意义和时代色彩。在我们所开展的“教学主张及风格形成的实证研究――以薛法根教学主张及风格的师承、趋向、突变及创生的个案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用薛法根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模仿、融合、创新,是我在语文教学研究中经历的三个不同的境界,而每一个境界都是一道教育的风景,也是人生的风景。”创新即意味着突变,意味着个性的张扬,意味着我们也需要有“树旗”的意识――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及风格。因为,我们认为教学主张及风格在传承过程最怕的就是“无我”的境界。

4.守正,归于规律的坚持

教学主张及风格在传承的时候最忌讳保守,不思超越。实际上,继承和创新并不矛盾,传承者只有守正,不敢创新,则难以超越,因为传承更在于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合于一身;它不应是封闭的,更应是开放的,创新的。名师的很多理念、规律是融通,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们的理论及课例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借鉴。如研读于永正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我感受了文化支撑的力量,研读孙双金老师执教这一课,却让我感受到了情智共生的曼妙„„对比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两位大家的鲜明的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但在研读中我们也一定能发现:总会有适合自己的东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传承他们的就是这些“适合自己的东西”,其中也同样包括那些关于语文教学最本质、最共性、最规律性的东西的坚持与秉承,这是“传承――共生”的最高境界。

四、建构:形成可以传承的教学主张及风格

无论是本位语文还是共生语文、情智语文等,在某种程度上都传承或师承了老一辈教育家的精粹,为此,我们只有更好地传承、融通与创新我们的教学主张及风格,才能更好地广大语文教学的思想。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等都有自己坚定的教学主张及教学风格,在研究他们教学主张及风格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可以传承下来的教学主张及风格。

如何形成可以传承的教学主张及风格?需要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首先,即必须夯实“核心价值观”。因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其次,必须坚守“儿童本位”。教学主张的立根之本是“目中有人”,即对人的本性的关注与呵护,自觉地对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第三,必须彰显“语用特质”。因为小学语文教学是民族共同语的教学,是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在基础上还要深入研究语文教学规律,要以“热爱儿童”为语文教学目的;以“通过语文学习语文”为教学路径;以“语文课做语文的事”为行动导向;以“丰实儿童语文世界”为最终归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需要坚守“师承、趋同、突变与共生”的规律,践行自己的教学主张的同时,还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在不同的情形中进行多次重复与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风格即人格。

在“苏派”名师教学主张的范式启示下,笔者提出了“语言是其根,思维是其脉,情感是其实,生活是其源”的教学主张,并初步构建了“‘语言、思维、情感、生活’四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范式。“四位”代表语文教学的四个层面,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语言”这根主线,必须在“言语体会”和“言语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的“生活”,力求让语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慢慢向“教真正的语文”靠近,与此同时,“尚简、洒脱、扎实”的教学风格也日渐形成。

教学主张及风格不是少数名师的专利,而应是所有教师共同的追求,因为教学主张及风格具有相对性,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事实上,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一定的教学特色,问题是,其特点还不清晰,其特色还不鲜明,对教学主张及风格的追求还不自觉,如今有名师的引领与感召,我们师承就有“根”,我们的建构就有可能。

语文教育教学风格 篇5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诗歌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2、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学习重点: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难点: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知识准备】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唯,孟浩然。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陶渊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朦胧晦涩),李贺(奇丽)。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明快。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莫过于白居易。特点:不绕弯子,毫不遮掩,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语道破,一语破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

滚滚长江奔涌而来,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表现了历史涤荡千古风浪的奔放气势,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简洁明快,壮怀激昂的气魄如在眼前。

(5)含蓄(委婉)。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简洁。特点: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自主探究】

探究:诗歌中语言风格考查题型的设问模式及答题规律。【典题导航】

1、(2008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2、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本题只要抓住表达技巧(对比写法)和语言特色(语言含蓄,讽刺性强)两点作答,意合即可。参考答案:一是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二是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巩固提升】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解析】宋词的上片往往是写景,下片往往是抒情。从内容上看,上片一二句分别写了浙东之水、山,眼波、眉峰二喻形象生动,突出了景美;下片点明题意——送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极富诗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祝福。

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步骤①刘诗含蓄深沉;吴词温婉悲凉;赵曲明快直露。

名师的教学风格 篇6

于永正,他的语文课堂形成了“五重”教学特点: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重习惯。他的课堂体现他的新、实、活、疑、爱、情、趣、美的教学风格,这也是他语文教学的八字真经。他的口语交际性的作文教学更是作文教学的一朵奇葩。

张化万,他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善于叙写昨天,描绘今天,畅想明天。他的科学实验作文课享誉大江南北。

孙双金,教学中主要体现“一主三性”(即形象性、情感性、求实性,以学生为主),他认为现时的语文教学呈现三多三少即“三多”:呆气、暮气、死气,“三少”:灵气、朝气、生气。他认为语文的课堂应是智慧的课堂、情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工具的课堂和儿童的课堂。

孙建锋,他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彰显扎实、灵活、创新、诗情、人文、激情、幽默的艺术风格,他常常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去,给人以强烈的振撼。他认为语文老师应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本,教中有情,课中有智。他的教学语言是工整的、诗情的、智慧的。

王菘舟,他主张语文应该是精神的语文、感悟的语文、儿童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民族的语文。他提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语言与精神的协同发展而努力,让学生诗意栖居语文的课堂。他认为:语文是功利的,那是学生立身公器;语文是科学的,那是学生的思维之剑;语文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吉春亚,新生代的特级教师,她的教学风格主要体现了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凭借例子——积淀语言,习得规律;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她认为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母语情怀、语文素养。

薛法根,他认为语文因生活而灿烂,课堂因生命而精彩,教学因生成而美丽。他提倡简单的教学语文,轻松的学语文,因此他的教学风格简单而实在。

盛新凤,她的语文课堂追求诗意语文,对话的语文,精神的语文和读书的语文。

窦桂梅,她的课要么太成熟,以至令人不敢随意描摹她的特点,也许她教学的生命太旺盛,人们还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她的教学风格。她的“主题教学”课题的研究成就享誉全国,而她没有止步。她的《宴子使楚》又引得同行们些许争议,但更多的是钦佩与折服。我们可以暂时用些关键词来,点染她:她是热情的,也是激情的;她的课堂是激情四射的,是人文的课堂;她是诗意的,她的课堂也充溢着诗意;她是执着的,我们看到她不断尝试着语文教学的新领域,她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感叹: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教!更有甚者感到望“语文”却步了

不同的风格,却诠释着同一个主题——语文教学。

久久地思考,原来语文课并不需要千篇一面,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教!

无论如何革新,语文是要积累的——积淀语言,语文是要迁移的——运用语言。语文课无论怎样上,但要老老实实的教会孩子口头表达、书面成文、读书习惯。

语文教育教学风格 篇7

一、自然:从文体探寻语文教学本真

所谓自然, 就是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在阅读课上, 我们教的是课文, 是文章, 要自然, 就是要符合文章的本来面目。那么文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这首先要看文章的文体。因为, 文体是对文章的类的规定性, 是某一类文章共性的东西。比如《林海》, 是老舍写的一组文章, 后来编成了集子 《内蒙风光》, 是老舍作为访问团的一员在访问期间写的。既然是访问, 就带有政治目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文体定为政治性写景散文。从文章的第二、三部分来看, 这种政治的意味表现得更加明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 理解这种政治性并不是重点, 领略其笔下的美丽风光倒是重点。所以, 很多教师将教学内容选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是适当的, 是符合文体特征的。

应该看到, 文体并不是僵化的。的确, 有些文体知识很单薄, 很粗陋, 很呆板, 比如, 说到一个叙事的文章, 就是“起因, 经过, 结果”, 那么, 一件事没有起因可不可以写?没有结果可不可以写?当然可以。所以, 一旦把文体当作一种死的东西的话, 文章会变得很没意思。这就是说我们进行文体分析, 并不意味着就要失去文本的个性。相反地, 文体分析也可以很好地分析文本的个性特点。

再以《林海》为例, 从老舍的行文中, “品衣衫、赏银裙、观花鞋及感受形体美”, 作为读者, 就会产生一种直觉: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老舍笔下的林海会有一种女性的美呢?你看, “青松作衫, 白桦为裙, 还穿着绣鞋”, 这完全是一种女性的美丽。这就构成了这一个文本的个性, 在教学中抓住了“青松作衫, 白桦为裙, 还穿着绣鞋”, 可以说是抓住了这一篇文章的个性。那么, 怎样来看老舍这样的写作角度?与文体又有何关系?其实很有关系。我们借用中国画的概念, 这种写法属于“写意”, 古人讲“得意而忘形”“得意而忘言”, 老舍对大兴安岭的描写不是“写实”, 不是写具体的景物, 而是“写意”, 属于“写意类的写景散文”。

抓住了一篇文章在文体上的共性与个性, 我们要善于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 特别是教学设计将自己的这种理解表现出来。因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一定会把执教者对文章的关于文体的判断反映出来, 它会表现出教师潜意识里对文章的文体判断。

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例:伽利略对落体运动作了细致的观察, 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法则”, 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一位教师以一个主问题“通过这件事, 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来展开教学。这个主问题有一种怎样的“文体隐含”呢?看来这位老师是把这篇文章作为一篇小说或者是名人传记来教的, 因为小说与名人传记是以表现人物为己任的。

那么, 这是不是一篇小说呢?当然不是。是不是一篇名人传记呢?看起来好像是。它确实记录了伽利略科学生涯中的一次重大事件。但是, 请注意, 名人传记往往是以专著的形式出现的, 在这么小的篇幅里, 想要展现一位科学家的专业与人生境界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我看来, 这篇文章应该定位于“科学史小品”, 即记录科学史上一些事件的小型文本。它的功能相对单一, 在于阐述一项科学事件、一个科学真理的发现过程。所以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实际上科学发现是具有一定的模式的, 揭示这个模式恐怕就是这个文本的一种使命。为此, 我们对原先的设计作了大改动, 按这样的文体判断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 从课文中选择了“信奉、怀疑、试验、公开”四个词语, 围绕这四个词语, 生发教学内容。这样既完成了词语教学的任务, 同时又建立起了阅读理解的框架, 实际上这四个词语恰恰就是一种科学发现的模式。

我们不仅要进行“文体判断”, 更要做“文体细分”。以《赠汪伦》的教学为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时把《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诗整合到一起来教。听完课之后许多老师觉得这些诗之间的区别太大, 无法“胶合”在一起。原因有二:第一, 诗本身是个性极强的“这一个”, 不容易也没有必要把这些诗整合到一起。第二, 虽然它们都是送别诗, 但是内在的文体特性却是有别的。从内容上讲, 《赠汪伦》着重讲友情之深;《送元二使安西》以劝酒辞讲别后之孤独, “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一种预知的味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篇用“春风吹又生”的草隐喻离情的绵绵不断。所以同为送别诗, 文体的侧重点并不一样。为此, 发现作为“这一个”的诗歌的“独特性”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赠汪伦》以“水”喻两人之间的友情, 以水之深沉喻友情之深厚, 以水之清澈喻友情之纯洁, 以水之无华喻友情之朴素, 使友情因这水意象的独特内涵而呈现出别样的味道, 这是本诗看起来平白如话而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

二、质朴:从文体实现语文教学本真

质朴的教学, 首先要有效, 要能达成教学目标, 达不成教学目标, 什么都是空谈;其次是要有一定的教学效率, 一般而言, 快比慢要好。所以“质朴”是相对于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而言的。怎样从“文体分析”来提升教学效率和有效性呢?有了正确的文体判断, 就一定能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所以, 必须进行元素分析。

仍以《赠汪伦》为例。对于诗歌而言, 第一层元素是音律, 有两个方面:一是格律;二是音韵。同样的格律, 在诗中的不同位置, 读起来味道还是会有所不同的。我们看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 很沉闷, 有一股压抑的味道, 暗示李白心情比较沉重;第二句, “忽闻岸上踏歌声”, 语势一转, 变得节奏很快, 语调一下子提了上去, 因为李白知道汪伦来送他了, 心情一下明朗了;第三、四句语势继续上扬, 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 境界为之而开阔。所以, 这种音律上的微妙, 对于一首诗的成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当然, 对于小学生而言, 这不是讲出来的, 而是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悟出来。

第二层是笔法, 意思是作者是怎样写的, 用什么手法写什么事。诗前两句是叙事, 事中有两个疑点:第一, 李白究竟知不知道汪伦会来送他?从“忽”字上看, 是出乎李白的意料的, 李白没有思想准备, 可是, 作为两个感情很深的朋友, 这样的情况好像不正常, 到底是为什么?第二, 汪伦采用“踏歌相送”这种形式, 到底有怎样的用意?踏歌之中, 到底有什么感动了李白?这是诗歌的空白, 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于无字处读出真情来。诗后两句是抒情,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有两个背景, 第一, 李白此时是一个落魄诗人, 虎落平阳;第二, 汪伦是以一个小把戏把李白引诱来的。没有这两个背景, 就不能理解汪李之间的友情。所以, 诗歌的背景在这个时候出现, 会有一种水到渠成、豁然开朗之感。

第三层是意象。意象就是寄托了人的主观情感的某一个事物, 这个事物在诗中起到代言情感的作用, 而且有一定的稳定性。用“潭水”作为“友情”的写照, 一方面可见友情的至清至纯, 另一方面又可见友情之深。

从文体的元素分析中, 可以生成质朴有效的教学内容。

当然, 自然质朴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更要细品文本的语言。以《孔明智退司马懿》为例, 总体上说, 笔墨是以少胜多, 意蕴丰富的。文中写到三处“笑”。司马懿起先是笑而不信, 这是一种怎样的笑?想想司马懿当时知道孔明手中已无多少人马, 于是大兵压境, 胜利在此一举, 所以这种笑是一种胸有成竹的笑、胜利在握的笑、志在必得的笑。再来看孔明, 孔明的笑容又是一种怎样的笑?在司马懿看来, 这分别是一种诡秘的笑、引诱的笑、绵里藏刀的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笑、充满杀气的笑。可是对于孔明自己来说, 分明又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笑、故作轻松的笑、孤注一掷的笑、命悬一线的笑。两人的“笑”, 通过引导, 细细体味, 可以读出小说的独特意蕴。

找寻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 篇8

一、轻悠课堂不失灵动——真诚、互融

在课堂上,我总是力图让知识渗透再悄无声息一些,让环节设置再别出心裁一些,让课堂节奏再紧而有序一些,让读书方式尽可能多样化一些,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再浓厚一些。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平民课堂、常态课堂、朴实课堂上的灵动音符吧。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传统的套路,将词意、词情、词人情怀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于无声处传递,把“引词源—探词境—悟词情—染词风”这样一条线索散布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在领会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句时,我提出问题:“你认为这是谁在说‘丰年?”学生的思维随着步步深入的讨论被激活了,他们有的说是蛙,有的说是风,有的说是月,有的说是稻,还有的说是众乡亲。当学生的思绪越来越游离的时候,我适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下一环节:“至于谁在说丰年,世人无从知晓,恐怕只有问辛弃疾本人了。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智者理解各不同了。不过,中央电视台‘乡村走基层栏目组听说江西上饶这一带今年稻谷长势喜人,专程奔赴那里进行一个采访,他们来到了乡亲们中间……”于是,我化身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一场畅说心声的访谈随即开始,学生们兴趣高涨,在“醉香醉美醉自然,享年享景享和谐”的背景衬托下畅说丰收年景,共同在叩问、深思、怡情、诵读中幸福行走。

二、轻悠课堂预约生态——轻松、厚重

我的课堂教学遵循这样的理念:语言有生命力,设计有感召力,预约有张力,生成有辐射力。我认为预约课堂不如投入课堂,投入课堂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生成因子,使教学呈现勃勃生机,而不是死水一潭。如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时,我从课题中质疑,让学生以字断义,说说对“匆”字的理解。最后以“勿加一点”意即“一点都不要错过”,引申到你觉得这里指的是不要错过什么。学生从良辰美景、细雨流年说起,不可错过之物比比皆是,但只要不错过时间就能留住绚烂,自然过渡到朱自清先生那一声慨叹“匆匆”上。

语文学习应是开放的,课程开发的外延也是无限的。教学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厚度”,加深学习的“密度”。如在教学《母鸡》这篇课文时,我将母鸡叫声的音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孩子们对母鸡的无病呻吟感同身受,对作者之前对母鸡的误解也心生共鸣。但随着文笔渐行渐远,作者的情却悄悄发生了迁移,于是我将儿时游戏“老鹰捉小鸡”引入,让他们从母鸡奋不顾身的动作中感悟爱子之切。在学生的思绪被母鸡那无私无欲的爱子之情渲染得愈发鲜明之时,我将展示动物界母爱的图片配乐播放,并赋小诗以吟诵,使学生产生共鸣。最后在收文之时,我适时补充老舍先生作品《我的母亲》中质朴情真的语句,再加上曹禺先生对老舍语言特色的评价,让学生在“厚实”的语文学习环境中感悟真情。

中央电视台有一位被称为“气象先生”的主播——宋英杰,有人说他从变幻不定的气象云图后走了出来,使机械枯燥的天气预报有了生机。他在解说天气状况时总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们似乎可以从他的话中悟到一些道理:“科普,或者说一个学科知识的教育,一定要向中国的烹饪方式学习——色香味俱全,而不仅仅是有营养。”作为每次出镜只有短短几十秒的播音员,他都如此精心“烹饪”,更不要说我们这些每天以传授语言文字为生的老师了。

三、轻悠课堂相邀慧乐——弹性、悠远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索和寻找,到底应该用什么征服课堂?有人说是多读书,有人说是多琢磨,有人说是多观摩,有人说是多反思,有人说要用智慧征服课堂,有人说可以用自己乐观的情绪征服课堂,还有人说用专业预设征服课堂。这样的问题也如预见一个孩子的未来一样,你只要觉得他行,他就真的能行。有一句话表达得比较贴切:智慧和享乐相融,赏心和悦情相存。我想,真实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问得真,思得真,共鸣得实,探讨得实。《少年闰土》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不管教材的范本如何与时俱进、变化更换,这篇课文始终受到青睐。的确如此,每每读到这篇课文,都会从鲁迅先生那质朴生动的描述中感受到真诚,体会到“我”的童年生活中那段独留给闰土的精彩。那个片段不仅让“我”多年后依然回味悠长,也让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充满遐想。在进行本节课的设计时,我不断地整合自己的思维,转化角色:假如是我,我想得到怎样的学习“实景”?初读课文时,我提出问题:你了解到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学生可以从文本表面去寻找,也可以从文字背后去探究。默读时对小标题的概括,可以说“千人千悟”,但每一个都是凝聚自己智慧所得,简洁明快,一语中的。在学生品悟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时,我让学生在自悟中寻觅写作的良方,于是,“景中人”这一写作手法融入了我们的课堂。课堂就是生生、师生、生本互动增智的平台,只要不是生拉硬扯,不管是谁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得,都可以共享互惠,这样的“品”,也许来得更真、更实,更有典藏价值。

教师教学风格总结 篇9

一、平实中见思维的严密

平实也是一种美,不需要华丽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必设置热闹的讨论场面,只需要引导学生认真的听、静静的想,师生间、生生间有着平等的互动,清晰的争论。我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实效、实用,更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简约中显课堂的高效

我的数学课堂追求简约。简约不同于简单,是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作秀,从而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深刻,进而达到优质和高效。

要想使课堂简约高效,课前准备充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教材是承载课程标准理念的主要载体,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与学的主要凭借。在感悟教法的基础上,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的某些不足,大胆地改进、补充和重组,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课程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这样才使我的数学教学“活”起来,“实”起来。

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我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课堂气氛,尽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处于最佳状态下的交流,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有一个积极、愉悦的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三、理性中促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粮油新品种及栽培技术下一篇:如何分析网站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