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德育教育(精选9篇)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六个问题,其中第五点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说德育渗透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思品课的教育大不相同,不能简单采用正面说理的形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讲究教育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一、适时渗透国情、乡情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利用家乡建设中“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现实材料”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爱科学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如:在学习圆周率∏的知识时,学习应用时一般都是取π≈3.14,学生要掌握并且应用根本用不了一节课。但是老师可以把∏值发现的历史过程讲给学生听。我国在公元前100多年的《周髀算经》里就记载着“周三经一”,南北朝的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最早精确地推导出∏的7位小数,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鼓舞学生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
如:在教学比例尺的应用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最想去的地方(北京、台湾),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国情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适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学习型的人才”而很多学生思想浮躁不想学习。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真正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他才能真正克服困难去思考、去探索,也才能使学生获得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如:学习完圆的面积计算后,教师随口说:“谁能计算出我们青山小学的大柱子横截面的面积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了,他们积极地进行讨论:挖出柱子底座,用工具测量出底面直径或半径就可以计算出横截面的面积;直接用工具测量外面周长,再计算出圆的半径就可以了。通过上述的讨论总结,可以看出哪一种更符合生活实际要求,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入:“如果要计算出学校操场东边的古榕树的某处截面的面积,我们又该怎么办?”这时,学生就没有锯树的争议,都明白应该用测周长再来求面积的方法来进行计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快乐,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达到教学的大学科化。
通过数学知识学习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三、适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思想,结合数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启蒙教育有其特殊的有利条件。数学的发现,数学的发展,数学内在矛盾的运动,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皆含“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如,教学中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听过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这样设计如下游戏导入新课:“用掌声表示得数”。教师口述: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两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把2瓶饮料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瓶饮料?同学们击掌一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1瓶饮料;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蛋糕?没有掌声。教师问:为什么没有掌声呢?同学们回答:“半个蛋糕不能用掌声表示”。教师夸奖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从而揭示课题。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受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不是数学家们硬性规定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它都是从生活的客观实际和需要抽象出来的。凭着这一点,可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如自然数与零的概念与小数、分数的产生,以及其它很多概念、性质、公式都是如此,教学中可以实例引入知识点,创设实践情景使学生形成概念,理解规律,通过实践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如教长方形面积公式时,可先由用“面积单位”量课本面积引入,再指导学生通过操作推导公式,练习时让学生测课桌的长与宽并计算桌面面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应注重实践第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外,还应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强化学习目的教育,坚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刻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养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养成运用数学的观点、态度观察事物,认识到学好数学的社会价值。
教学中,还可以借助教材中丰富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合作等良好的品质;借助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一、数学素质教育
严士健教授曾强调说:“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语折射出数学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数学素质应从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几个方面考虑,相应的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四个层面。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对大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才。
二、理想化的数学素质
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学生的适应性、竞争能力和潜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质。这种素质,至少应包括理解、抽象、见识、体验这几个方面。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问,所谓理解力,当然包括逻辑推理的能力,还应包括数学中分析、代数、几何等不同语言对应转换的能力,几何想象的能力等。抽象能力,是指一种洞察力,灵活的联想类比,举一反三的能力,特别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见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著名事例。不但要让他们知道数学宝库中的先进武器,而且要使他们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史中的独特贡献。有了这样的见识,才会思路宽、办法多,遇到困难时才会自觉地求助于数学。数学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像转换观点、选择方法、熟悉软件、检验结果、发现毛病、寻找原因等环节,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学到手。
三、进行数学素质教育
高校的数学素质教育应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创造性地发挥、潜移默化地渗透来达到目的。以下是教学中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想法和尝试。
1.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是传统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定位。数学的概念是最精炼,最严密也是最抽象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再像背文科知识那样去死记硬背,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关键是理解,要提取关键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够掌握它。要理解透彻。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善于理解、琢磨、多思考。
2. 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逻辑型、宏观型。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做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做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的数学证明。
3. 注重数学实质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密的科学,它有大量形式化表示方式及严谨的文字叙述,这些形式化数学对数学的研究、交流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数学的本质,更不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分强调数学的表达形式、咬文嚼字追求概念严谨的教法,要把教学的重点及时间放在数学概念实质的理解和整体数学观念的形成上。“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教学主张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主要矛盾、紧扣数学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数学实质上,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数学教育通过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表象、联想变化等数字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数学能力教育过程,也是个数学素质的培养过程。在高度抽象、奇异变化的数学世界里,使学生渐进积累变换的、敏锐的、独特的和创新的思维素质。
摘要:数学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项任务, 数学教育学有责任从理论上对数学素质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数学素质的认识必然涉及到数学观, 数学的时代特征, 以及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等。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时必须重视数学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学,素质教育,数学品质
参考文献
[1]吴自红.数学教育中数学素质的培养[J].理论导报, 2007, (9) .
[2]黄玲花.浅谈数学教育与数学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 .
一、充分挖掘教材德育素材,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啄木鸟吃害虫”、“植树”、“南京长江大桥”、“节约用水、用电、用气”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着环保意识、爱国意识、节约能源意识,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积极引导,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材的例题与习题里蕴涵着思想教育因素,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教学“时分的认识”,先出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钟面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地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在教学“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際,出示学生身边的一些数据,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赋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的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
二、渗透辩证主义观。搞好唯物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以“10以内数”的概念教学为例,为了使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我采用电教手段,配上儿童乐最为幸欢的故事来揭开数字之谜。首先显示一幅原始人类生产、生活、打猎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几万年前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以原始方法记数的情境,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在很早很早以前,咱们的祖先靠打猎、放牧为生,他们为了知道自已捕了多少野兽,放了多少牲口……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老师边讲边演示用石子……绳子打结、刀刻木头记数的原始方法,让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个初步的认识,再展示数的符号演变,抽象、统一过程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实物数数,形象数字到抽象符号表示数的大概过程,初步具有了数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就可顺理成章地进入“1~10数的认识”的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基数、序数及数的组成与分解,加法与减法等概念,完成10以内数概念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摄取有关信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她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五号”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演示“神舟五号”成功返回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是几时?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出现的振奋人心的大喜事来引出课题和收尾,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又如,很多老师在教学统计的知识时,都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小轿车的数量进行教学;或者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金、银、铜牌数进行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德育教学的渗透,即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数学训练中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通过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事情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即注重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简算等,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了及时纠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下次再错,养成周密严谨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的书写必须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方法还很多。但无论什么方式方法,都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特点,深挖教材中所蕴涵的德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使数学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姚
科
数学是一门深奥的科学,但对于小学数学活动来说,要打破数学与生活的隔阂,将趣味引入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们学的更快,学的更好。
数学有一套抽象的理论,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是一门深奥的科学。但对于小学数学活动来说,要打破数学与生活的隔阂,就要试图从观察、寻找身边的数学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数学的兴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的素材,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教学情境,创设教育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数学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欲望的前提,学生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因此,兴趣在数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育必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学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立足生活和游戏,创设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活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不应当以学生学到知识为最终目标,而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经历的学习过程、掌握了多少学习技能,获得的情感体验比只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更重要、更长远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想法设法的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到知识和技能,体会到数学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功和喜悦。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主要用精美的图片来显现学习情境。所显现的许多情境都是学生所喜爱的故事、游戏或具体的生活情境,可是再生动、再有趣,那也只是一幅静态的画,当学生看的次数多了,难免会觉得枯燥。针对这一情况,要在教学活动中尝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游戏,把一些“静态”情境变成“动态”情境。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们可以把它编成一个“看电影”的数学游戏,教师当检票员,每位学生手里有一张“电影票”,每张电影票有两道题,上面一道题的得数是排数,下面一道题的得数是座位号,学生只有算对题才能坐对位置,不然就坐到别人的位置上,然后就被人请走。这个情景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学不好,会带来很多麻烦。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平稳性差。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力争把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当做游戏的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摆一摆、做一做,动动脑子想一想、猜一猜,动动嘴巴说一说、辩一辩。比如:在学习认识几何图像时,老师不要急于讲出物体的名称,而是引导学生随心所欲地在课堂上摆弄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讲、摆、说,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我们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挑战“如果我们把这些不同形状合在一起我们会拼成什么呐?”可以由学生们自由发挥想象力,由简单的几何图像到复杂的实物,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正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巩固了新知识。
二、在游戏操作活动中深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它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是学生最好的、最自然地一种学习方式。结合游戏培养儿童的数学意识,可使儿童摆脱枯燥的数学概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使之形象化和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商店的游戏中,学生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加减法运算。在影子游戏中,可以让学生测量影子的长度,有用尺子的有用绳子的,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生活经验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三、加强互动,建立老师与学生的“伙伴关系”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旧的观念,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关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这种理念下的数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所有的感官,以便不断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即使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应明确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的任务与要求。生活中数学教育的要求是:注意引发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空间等现象的关注和兴趣,利用生活这一途径丰富幼儿的数学感性经验;善于在生活中利用并有意创设让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敏锐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生成相关数学活动的内容等。下面通过案例作进一步的说明。案例:中班儿童正在进行户外活动,有几名幼儿爬到了攀登架的最高处,他们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走了过去,问他们:“你们在上面看到了什么?”“从高处看东西有什么感觉?”幼儿甲:我看下面的小朋友变低了。
幼儿乙:我看到墙外面的东西。幼儿丙:我看到老师的头上面。其他幼儿被吸引了过来,他们纷纷爬到攀登架上,四处张望,七嘴八舌说着自己的感受。从高处看东西与平时的感觉不一样,儿童有了这种感觉,所以很兴奋。教师敏锐地发现了这是进行空间方位教育的时机,她很自然地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幼儿明白:从不同位置看东西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这种感性经验会深刻地映在幼儿的脑海中,有助于空间概念的发展。
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
传统的数学教育重视的是纯理论知识的讲解, 数学知识体系的传授是数学概念, 定义, 定理及基本计算方法的传授。但是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却不能给予足够的训练。不重视如何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不重视建立数学模型能力的培养。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何种人才,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已明确指出要变知识型教育为素质型教育。数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更要教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近几年, 国家教育部已把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作为数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数学的优势在于应用, 出路也在于此。数学建模恰恰把数学与实际相联系在数学教育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数学建模对教学改革的起了促进作用。
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
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 而数学源于生活实践, 最终也将应用于生活。那我们如何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鼓励并推动学生解决一些理论或实际的问题, 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 主要靠学生独立思考, 反复钻研并相互切磋去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 进而分析问题的特点,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得到相关的结论, 并判断结论的对错与优劣。总之让学生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亲身去体验以下数学的创造过程, 取得在课堂和书本上无法寻找到的宝贵经验。毫无疑问数学建模在这方面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实践。
1. 密切结合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 教材这个要素分析的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材的分析有三个层次:首先要理顺教材内容这条明线;其次理顺教材内容的暗线;即教材内容的本质, 教材前后左右的内在联系, 并把教材的知识, 概念, 定理, 规律等作总结, 找出教材内容的主线, 围绕这条主线把知识条理化, 系统化, 去粗取精;在要理顺教材内容的虚线, 即教材中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确定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哪些模型问题, 如储蓄问题, 信用贷款问题则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在如学生对于分段函数的认识不深, 讲授的时候举一些典型的常见的例题,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于分段函数的认识而且又强调了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 这样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 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 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 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教师没有应用建模意识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变化, 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数学理论, 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建模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思考, 探讨, 研究加强他们的建模意识。
3.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密切结合
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数学本身就是为培养专业素质打基础的, 那么教师在讲到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根据专业需要, 适当地进行扩展, 依据所学专业当中的某些问题,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数学模型, 应用数学知识很快就能够弄明白专业知识所反应的问题, 而这样可以对于将来在工作岗位中再次遇到此类问题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由于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的工具而其它学科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 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 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不可忽视的途径。
数学建模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数学建模几乎是一切应用科学的基础。古今中外凡是要用数学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几乎都是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来进行的, 数学模型是对所研究对象的数学模拟是各种应用问题严密化, 精确化, 科学化的途径, 是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和探索真理的工具, 由此我们能发现:
1. 数学建模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建模的教学和实践中, 大多数是没有现成答案, 没有固定的求解方法, 没有指定参考书, 没有规定的数学工具, 也没有成型的数学问题。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并结合小组队员的讨论, 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数学建模本身就是给学生一个自我学习, 独立思考, 深入探讨的一个实践过程, 同时也给了那些只重视定理证明和抽象的逻辑思维, 只会套用公式的学生一个全新的数学概念, 学生在建模活动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想象空间, 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数学建模有助于学生的洞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的题目一般来源于各种生活领域中的经过初步简化加工的实际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从表面上看往往不是数学化的, 需要学生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 进一步明确问题, 分析条件和数据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 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抓住要点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善于从这些实际问题中抓住其数学本质。
3. 数学建模有助于团队合作精神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就“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来说, 队员们比较自觉和努力地学习, 这些来自不同专业或不同班级的队员相互了解, 相互学习, 相互鼓励, 相互配合。队员们在讨论课题上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在模拟练习中能合理分工默契配合, 遇到困难不退缩。通过培训, 队员们掌握了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弥补了自己的不足;队员们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了科学的分析能力, 灵活运用能力, 积累了实践经验, 为竞赛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基础。数学建模教学与实践也广泛的采用分组讨论式, 即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质疑, 答疑, 辅导下同学们自行报告、讨论、辩论。各小组成员知识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各有所长。数学建模的实践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与团队协作。
4. 数学建模有助于学生计算机和相应数学软件使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问题的来源各种各样, 学会比较全面而细致地考虑各种实际问题并给予十分恰当的处理, 不仅要掌握较多的数学知识, 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程序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各种软件包的使用能力。使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是数学建模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对复杂的实际问题, 在建模之前往往需要先计算一些东西或直观地考察一些图象, 以便以此作出判断或想象来确定模型。更重要的是在形成数学模型后求解大量的数学推理运算、计算、画图都需要靠相应的数学软件包的帮助才能完成。直至最后的论文编辑排版, 打印都离不开计算机。因此, 通过数学建模对使用计算机及其软件包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5. 数学建模有助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就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 学生必须经过分析、思考, 然后进行假设, 根据假设来建模, 论述清楚建模过程, 而此过程正是论文写作的过程。通过数学建模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 有助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选择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能遇到的雨中行走为例来分析。
问题一个雨天你有件急事需要从家中到学校去, 学校离家不远, 仅一公里, 况且事情紧急, 你不准备花时间去翻找雨具, 决定碰一下运气, 顶着雨去学校。假设刚刚出发雨就下大了, 但你也不在打算回去了, 一路上, 你将被大雨淋湿, 一个似乎很简单的事实是你应该在雨中尽可能地快走。以减少被雨淋的时间, 但如果考虑到降雨方向的变化, 在全部距离上尽力快跑不一定是最好的策略, 试组建数学模型来探讨如何在雨中行走才能减少被雨淋的程度。
1.假设:
(1) 降雨的速度和降雨的强度不变
(2) 你以定长的速度跑完全程
(3) 风向、风速始终保持不变
(4) 把人体看成是一个长方体的物体
(5) 雨滴下落的速度方向是沿着你前进的方向倾斜的
(6) 雨滴下落的速度保持不变
由假设我们给出这个模型的所有的参数和变量:
雨中行走的距离为S (m) , 雨中行走的时间为T (s) , 雨中行走的速度为V (m/s) , 你的身高为H (m) 、宽度为W (m) 、厚度为D (m) , 你身上被雨淋的雨水总量为C (l) , 雨滴下落的速度为R (m/s) , 降雨强度为I (cm/h) , 降雨的角度 (雨滴下落的方向与你前进的方向之间的夹角) 为β;显然, 前面提到的降雨强度将受到速度的影响, 但它并不完全决定于降雨的速度, 还受到雨滴下落的密度的影响, 我们用P来度量雨滴的密度, 称为降雨系数, 于是有I=P*R, 显然, P≤1, 当P=1是意味着大雨倾盆有如河流向下倾泻一般。
2.分析建模:
在这个情形下要估计你被雨淋湿的程度, 关键是考虑到你在雨中行走雨滴相对你行走方向雨滴下落的方向。因为雨水是迎面而落下来的, 由经验可知, 这时被雨淋湿的部位将是你的顶部和前方。
因此淋在你身上的雨水分为两部分:
A:顶部淋水, 顶部面积为WD, 雨滴的速度分量为Rsinβ, 时间T为S/V, 则你顶部淋水量为C1= (S/V) WD (PRsinβ)
B:前方淋水, 前方面积为WH, 雨滴速度水平分量为Rcosβ+V, 则你前方淋水量为:
则在整个行程过程中被淋雨总量为:
这个模型里的有关的变量是V和β, 我们讨论0<β<π情形下, C是V的减函数.
情形10<π≤π/2
这种情形雨滴从身前落下的, C与V成反比应以最大速度向前跑即有:
情形2 π/2<β<π
这种情形雨滴将从身后落下, 令β=π/2+α, 则0<α<π/2。
(1) 当V>Rsin时, 这时在雨中奔跑的速度比较快, 要快于雨滴的水平运动速度, 这时人不断追赶雨滴, 雨滴将淋在你的胸前, 被淋雨滴总量为:
PWDH(V-Rsinα)/V, 于是全身被雨淋总量为:
综上所述, 我们得到淋雨的数学模型为:
从这个模型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 如果雨滴是迎着你前进的方向向你落下, 这时策略很简单, 应以最大的速度向前跑。
(2) 如果雨滴是从你背后落下, 这时你应该控制你在雨中的行走速度, 让它刚好等于雨滴速度的水平分量, 这时雨滴不会淋到你的胸前和后背, 只淋到你的头顶。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建模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都可应用到, 我们应该重视它、学会它、掌握它、应用它。
摘要:本文根据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的阐述, 通过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及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体现了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并通过具体的例子体现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教育,综合素质,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淑娟, 王家军.试论师范院校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必要性[J].新乡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1) :19-22.
[2]张福利.数学建模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4, 1[4]:101-103.
[3]张小玲.加强《应用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意识[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4, 5[4]:152-154.
[4]林李.数学建模竞赛的实践与认识[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1[3]:38-41.
[5]赵丽娟, 张辉, 蔡锋雷.数学建模课程对工科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J].第四军医大学, 2004 (9) :130.
[6]刘来福, 曾文艺.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33-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里就渗透了许多德育因素,如何能较好地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来源和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媒介和工具。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一、充分利用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以及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远大志向,让学生走进科学家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自觉地去磨练自己的意志。例如,在教学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告诉学生数学家杨辉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二、在教学中创设好的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顾我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这一事件,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爱国热情。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三、利用数学辩证统一规律渗透德育教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思想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根据离心率由 e<1,e=1, 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实践德育的体验。就数学本身而言,数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的始终都与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因而德育渗透还应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每人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还可以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问题,这些都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五、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实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它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快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还包括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如数学符号语言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程序框图的简洁明了性等,都能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使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情操修养得到陶冶,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摘要: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培养积极进取的情感世界,克服消极心理,变苦学为乐学会学,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发现和创新思维。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感培养 心理体验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消极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阻碍力。只有培养学生丰富的积极情感并自觉克服消极心理,才能使学生充满热情地不辞劳苦,不畏困难地去攀登数学知识的高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品质,应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感染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和无穷奥秘的并不多。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在学生获得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会欣赏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数学本身内在美的追求。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既具有科学真理,又具有美的特质。数学的图形、结构、布局和形式因素无不体现数学之美。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是美的,而不是枯燥的运算,不是无休止的问题、问题、还是问题,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持久的、执著的追求。比如,数学最基本的语言是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当学生看到长长的语言文字化作简洁直观的符号后,他们会感到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则谱成了体操进行曲。
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沟通,通过观察、谈心、讨论、调查等方法,了解他们的家庭、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来感受和体验他们的情绪,并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同样,“爱屋及乌”,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去,形成一股积极的力量。因此老师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地追求事业的精神影响学生;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灵活的教育手段去吸引学生;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了解学生,使学生觉得平等、被尊重,感到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老师的一切付出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中来,形成学好数学而必备的积极情感支持。
新版的实验教材十分重视符号化思想。从一年级开始使用“○□<>”符号;学习周长、面积、运算定律时,把计算方法概括成字母表示等等。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展示符号的简洁美,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数学中的美还有许多,比如说思维有序的秩序美,排列有法的规律美,数量关系中的统一美等,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就看教师怎样挖掘,怎样使用,使其发挥作用,感动学生了。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时候,可以引进“黄金分割”,让学生查找资料弄清什么是“黄金分割”;比较“黄金分割”与普通图形给人视觉上的差异,甚至可以选择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学生用“黄金分割”来解释画面带给人的美感。
让学生感受获取数学知识的趣味美,“学数学好玩”,这是在数学家大会上唱响的至理名言。哲学家康德指出:“兴趣是任何思想情感都具有的能力,兴趣滋养着促进施展思想情感能力的条件。”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学生在不断地获得发现的快乐之后产生的情绪体验,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美,不断地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求知识的火种。用数学知识的自身趣味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已不是老师“创设”出的情趣,而是学生自身的感受。
实验教材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如外在的卡通画、漫画、图片、表格;内在的素材选取既有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也有思考空间的预留问题,等等。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使之形成乐学、好学的内在动力。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曾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
让学生探索数学的价值美,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生来就有探究和创造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只是一种发展的条件。个体的创造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不是这种本能的产物,而是后天社会生活的结果。学生探究的欲望、创造性的发展有赖于学校的教育。“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制创造精神的力量”。关键是看有无创造性生长的土壤。
数学作为全世界都通用的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渗透在建筑和技术中,渗透在经济和国家管理中,可以说数学铸造了整个世界。只有让学生感到这就是数学的特点和优点,才能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来。比如几可学来源于土地的测量,数与计算来源于人们对数量认识的需要,在实验教材中有一些有关数的发展的故事,向学生展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数的,数是怎样演变过来的,甲骨文上的记数方法、结绳记数等等。学生应该了解这些数学知识,认识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数学学习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学习,它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和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更深刻地感受生活、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
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美,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所谓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仔细地研读教材。实验教材的许多内容需要用心揣摩才能领悟。比如教材中“人民币的认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点,而学校的教学环境,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很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已往采用一些虚拟手段,将班级假想成为一个超市,形成一个购物场所,再提供一些人民币的图片让孩子尝试购物。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让数学贴近了学生,走进了生活。然而毕竟是假想的,自然是牵强的。为什么不采取数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将来源于生活的人民币,放回生活中去,让孩子们走向社会的大课堂,通过体验主动获取鲜活的知识,真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中的生活呢?
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它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原型的动机,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有机会真正地去体验数学。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实施者。首先教学中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投人情感教育时,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要注重爱护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美好情感的体验,形成不同水平的良性循环,逐步达到共同发展。教师要注重情感投入,事实上,情感的投入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投人。只有学生主动投入情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兴趣、愿望等,使学习心理过程向积极方面转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更应该注重情感的投入,以情感培养情感,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依据规律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认识规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应该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和果断性,形成情感的稳定性。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实验教材在内容上的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进展和时代性较强的内容。相比之下,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就显得十分突出了。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好学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
【数学中的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0-31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09-2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09-11
高三数学德育渗透计划06-18
数学学科 德育纲要学习体会09-23
二年级数学下册德育渗透计划10-15
德育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关系10-29
四年级数学科德育渗透计划11-19
小学二年级数学德育工作计划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