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教育读后感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爱与教育读后感(精选10篇)

爱与教育读后感 篇1

读完了李镇西老师撰写的《爱心与教育》,其间,我曾数次流泪,我为一位教师的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自然地流下了热泪。李老师的文字朴实无华,但正是这样的文字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发现自己要学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读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也不断地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跟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失望,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无药可救的学生,会用 “朽木不可雕”来劝慰自己……

同是为人师扪心自问,我也有“爱”但与李老师相比,我们的“爱”却或多或少地掺杂着一些个人利益。记得1999年5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六,我们按惯例进行一年一度的招生工作。有一位30岁的妇女带着儿子前来报名,在整个报名的过程中,她不停地絮叨着儿子所在托儿所的不是,老师太凶、伙食太差、环境太脏------。一看就是一位很难弄的家长,我默默地记下了孩子的名字,并祈祷这孩子不要分进我的班级。可是万没想到这孩子偏偏分在我的班级里。无奈,我只能对自己说,家长难缠,孩子无辜,我必须像对待其他的孩子一样的对待他。可是没想到,这孩子出奇的皮。游戏时,别人手里的东西总是最好的,必须一一的抢夺过来,抢不到就打人,打不过就用嘴咬。这

样的孩子该如何教育?教育方法稍有不当,可想而知家长将会怎样的兴师动众。于是每次游戏前我都会和他一起讨论,今天你想玩什么,需要那些玩具。首先让他先弄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而不是盲目的去掠夺。其次是引导他,想要的玩具已被别的孩子拿走了怎么办?第一,先找一找看有没有其他的玩具可以替代;其次看看是不是可以用自己不需要的玩具去和他人交换;再次怎样去和他人商借。孩子逐渐有了一些好转,可是我还来不及高兴,就在上级部门来我园督导的第二天,孩子的奶奶突然一早闯进我班指责我:“你为什么要掐我孙子的脖子,你想把他掐死,你是什么用心。------”一连串机关枪似的扫射,弄得我一头的雾水。但我还是强忍着快要冲出眼眶的泪水,耐性的想他奶奶解释说:“昨天我们正好有上级部门来督导,有两个老师跟踪我带班的全过程,因此掐孩子脖子的事绝不可能发生,不然我今天绝不可能再走进这间教室。至于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回家告状,请容我向了解一下,我一定会给你们家长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呀,昨天你们有人检查,我想就是借你十个胆子你也不敢。”孩子奶奶边说边走出了教室。而我为其确实满肚子的委屈,明知道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还要一早跑来吵。但我还是要把事情弄清楚。原来我在孩子每天的午睡时都有一个习惯,我在孩子们躺下后,要一一地为他们塞好被角,同时让孩子抬一下小下巴把被头放在下巴下。可能是小班的孩子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误以为我在掐他。

对待这样的孩子,对待这样的家长,我可以说我给予了他们最大的爱;最大的耐心。但是有一次孩子破天荒的没上幼儿园,我赶紧去家访。原来昨天下午家长接了孩子后就带他到朋友的新居去玩,孩子实在太顽皮,在友人家院子的低矮的护栏上爬上爬下,结果不小心摔倒,护栏刺伤了孩子的睾丸,右手的大拇指指甲盖也掀掉了一半。看

到孩子这样,我很心疼,但是我心中更多的是幸运。会来后我对搭班老师说幸亏这祸不是在幼儿园闯的,不然我们两非得到劳改局不可。

读完了李镇西老师撰写的《爱心与教育》,对比之下,我们对孩子的爱确实掺杂了一些个人利益。我们怕孩子家长的难缠,怕孩子家长的无理取闹,为了避免这写实的发生,我们力争做的做好。

然而在李老师的教育字典里,“爱”是童心,因为他认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并让爱心滋润童心;在李老师的教育字典里,“爱”是关心,他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而喜悦,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为解决这些问题费尽心思;在李老师的教育字典里,“爱”更是平等,他以学生的尊严作为教师尊严的立足之本,他“无视”自己的尊严却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时刻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我觉得这份爱与众不同。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书中,他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李老师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爱就一个字,但让爱这一个字变成感人的篇章却需要爱的践行!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

爱与教育读后感 篇2

一、爱使教育成为可能

教育源自爱, 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取决于对教育的爱有多深。没有爱为基础, 教育可能成为混饭吃的一种营生;没有爱, 教育活动可能成为一种强制灌输, 成为一种压迫、压制的反教育行为。爱之于教育犹如水之于池;无爱之教育, 如同失去生命与活力的无水之池。

“有爱的地方, 就有天堂。”有了爱, 教育活动成为春风化雨般的沐浴, 优秀者更优秀, 孤独者不再孤单, 贫弱者不再贫弱, 问题学生可能成为优秀学生。“要有爱心, 一个人如果不爱他的事业, 事业就将抛弃他;一个人如果不爱他的国家, 也就失去了原动力。”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深情地写道, “要不是老师对我的爱, 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要不是同仁、学生对我的支持, 我的成果不会这么多;要不是我的亲人对我的爱, 我也将一事无成。我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回报所有为我付出无限爱心的人们。”[1]是爱激励他不断追求卓越, 他同样以爱回馈他的事业和学生。

陶行知曾有语:“好的教育可以使人成龙, 坏的教育可以使人成蛇。”没有爱的教育就是坏的教育, 它将教师与学生摆在对立位置, 成为一种压迫人的反教育行为:教师有知, 学生无知;教师思考, 学生是思考的对象;教师作出选择, 学生依从选择;教师选择课程内容, 学生顺应这些内容;教师演讲, 学生听讲;教师执教, 学生受教;教师把知识的权威性与他自己职业的权威性混淆在一起, 使他处于学生自由的对立面。[2]这种教育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学习者被动、服从、缺乏主见和进取心等与身心发展背道而驰的结果, 成为一种压迫活动。“爱人者则人爱之, 恶人者则人恶之, 知得之己者则知得之人。” (《孔子家语·贤君》) 教育中没有爱, 便成为一种悲哀甚至是反人性的教育。悲哀教育可能带来悲哀的结果。2007年11月7日芬兰图素拉镇约凯拉中学的学生奥维宁手持手枪, 对着昔日的同学说:“你们没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 我要毙了你们!”致使多人遇难, 他也随后饮弹自尽。警方发现他遗书上仅写着一句话:“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和我成为朋友?”

二、爱使教育得以成行

弗莱雷这样概括教师的工作:“它是这样一种工作, 要求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培养特定的爱, 不仅要爱他人, 更要爱教学所包含的过程。没有爱的勇气, 没有不轻言放弃的勇气, 就不可能有教育。简言之, 没有长期培养的新鲜而深思熟虑的爱, 是不可能做好教育工作的。”[3]从弗莱雷的观点来看, 教师工作就是爱的工作、理智的工作、严肃的工作。

知识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爱是不断获取新知与尊重知识的心理基础。正如罗素所言:“爱引导明智之士去寻求知识, 以清楚地知道如何使所爱的人获益。”[4]没有对教育、对学生的爱, 获取新知将成为一种外来强加的负担, 成为枯燥的吸收;没有爱, 失去对待知识的严谨和尊重, 获取知识的活动将成为“道听而途说”的“德之弃”的工作。

爱学生, 才能了解学生;了解学生, 方能有效教育。有了对学生的爱, 才会有“各言其志” (《论语·先进》)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 (《论语·为政》) 的“言”“听”“观”“察”“省”的知人之法;才有“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由也果”“求也退”“由也兼人” (《论语·先进》) 的认识;才会有“闵子在侧, 訚訚如也;子路, 行行如也;冉有、子贡, 訚訚如也。子乐” (《论语·先进》) 的快乐;才有“言未及之而言, 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 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 谓之瞽” (《论语·季氏》) 的判断;才有“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不可与言而言之, 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的做法, 才能因材施教, 才有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荣誉。

教育过程是知识传递的过程, 更是人格塑造、情感陶冶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不仅提高领悟能力, 而且规范行为;不仅影响和塑造智力, 同时影响和塑造意愿;不仅对思想而且对心灵进行教化。只有对学生的爱, 才可能有“爱之, 能勿劳乎?忠焉, 能勿悔乎?” (《论语·宪问》) 的反问, 才能抵制“己所不欲”的灌输式教学;只有对过程的爱, 教学才能以“循循然善诱人”的方式展开, 才可能有“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 (《论语·子罕》) 的效果出现。

爱是一种情感传递, 爱的传递使得教育过程得以和谐, 大大减轻管理的负担。所谓“恭而敬, 可以摄勇;宽而正, 可以怀强;爱而恕, 可以容困;温而断, 可以抑奸” (《孔子家语·五仪》) 。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中指出, 爱所要求的情感和谐可以在两种情形下产生:教师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 不让儿童注意到即机警地参加进去;或者设法使学生的情感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接近教师的感情, 教师一旦得到学生的爱, 就可以减轻管理、教学工作的困难。

三、爱使教育有所坚守

“人而无独立之精神, 是之谓奴隶。任教育者, 而不能养成国民独立之精神, 是之谓奴隶教育。以教育为己任者, 安可不知此意。”[5]教育的特质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心智独立, 在追求真理时, 不受不合理的限制, 在表达学识结论时, 不需要检查制度的威胁;具有抗拒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外部控制的能力, 使自身的心智保持独立和自由, 并以养成独立精神之国民为己任;在任何情况下, 他都坚持自己的信念, 正如顾炎武所说:“依仁蹈义, 舍命不渝,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没有爱做支撑, 没有对教育的信念, 这些几乎都不可能。

教师的这种信念建立在如下认识的基础之上:教育是公共事业, 教育有自己的特点、规律。这意味着教师只对教育负责, 不会屈从于某种偏离公共价值的意图、制度、规范;教育以自己的目的为目的, 社会目的通过教育自身审视后成为教育目的的一部分, 但这种选择一定是由教育主体而非其他主体做出;教育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成功教育需要的不仅是知识, 还包括献身精神。教育包含着一种使命, 因而它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一种职业, 而是教师的天职。

正是基于此, 在教师看来, 在教育与社会各要素的关系中, 教育自身是本, 社会各要素是末, 有本才有末, 只有教育正常发展了, 才谈得上为社会服务。教师是使教育成为自己的本、自己的主体的人。对教师而言, 忠于教育是一种操守、一种信念、一种行动, 教师会以自己的良知效忠于自己的志业。九十多年前, 陈独秀就指出:“以执政之摧残学校, 遂无教育可言, 执政倘焚书坑儒, 将更谓识字之汪阔乎?以如斯志行薄弱之人主持教育, 虽学校遍乎域中, 岁费增至亿万, 兴国作民之事, 必无望矣。”[6]

爱使教师有所坚守, 也使教育有所坚守。教师“必须敢于说爱, 以便在我们熟知的条件下长期继续教书, 那就是:低工资, 缺乏尊重, 时时存在的变得玩世不恭的风险。我们必须学会勇敢, 以便对我们天天面对的思想官僚化说不。我们必须敢于说爱, 这样, 即使在不这么做也有很大的好处时, 也能继续敢于说爱。”[7]当教师有所坚守时, 教育就有所坚守。

四、爱使教育得以有效

教育活动始于人, 终于人, 而非制造某种特殊用途的工具。教师知道, 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获得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获得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鉴别力。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8]

教育不是压迫和驯服, 教育目的不在于是制造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不在于培养人的依附性。“在现代社会, 从自由向依附的任何倒退都是精神不健全的标志, 因为这种倒退与人类已经达到的发展阶段不相符合, 而终究导致各种精神病症。”[9]教师知道, 失去了对学生的平等、民主、尊重, 教育活动可能成为一种压迫行为, 使学生被置于受压迫的地位, 成为被压迫者。在学校, 依附于教师;离开学校, 依附于强势人物。作为被压迫者, 他们会尽力改变自己的地位, 但他们改变自己地位的目的不在于消除这种压迫现象和机制, 而在于将自己从被压迫者变为压迫者。一旦成为压迫者, 他们又会强化这种压迫机制, 从而使压迫行为成为一种循环。学校中的被压迫者终将步入社会, 他们会将这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压迫观念和行为带入社会, 使得压迫成为一种社会现实, 并且使得社会处于压迫的循环怪圈之中。跳出压迫与被压迫怪圈的方式是将人当做人, 是爱人, 恭敬地爱人, 因为人是自由的。人的自由只能在尊重、平等、民主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同样, 教育中的平等、民主会被受教育者带入社会, 使得社会不断向平等、民主方向发展。

没有理智的爱, 缺乏力量, 难以持久;不严肃的爱, 则可能是溺爱, 甚至是在爱的外衣之下的反爱行为。所谓“恭者不侮人” (《孟子·离娄章句上》) 、“隘与不恭, 君子不由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爱是教育的基础, 但失去了平等、民主、恭敬的爱, 对教育是一种灾难, 对社会同样是一种灾难。“食而弗爱, 豕交之也。爱而不敬, 兽畜之也。恭敬者, 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 君子不可虚拘。” (《孟子·尽心章句上》) 。若“视学生为群羊, 仁者牧之, 不仁者肉之, 牧之始, 肉之兆也。故牧民政策之下, 个人无位置, 尽群羊而已。教育因尊重个人, 故曰自动、曰自治, 曰个性……一社会之中, 各个人之价值愈高, 则文明之进步愈速, 吾人若视教育为增进文明之方法, 则当自尊重个人始。”[10]

对教育的爱是中国文化教育的传统, 奠定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基础, 这种传统依然是今天教育的守护神。日渐走向平等、民主的中国教育依然需要这种爱, 需要理智、平等、恭敬的爱来守护教育之精神。

注释

1[1]顾秉林.清华园里“一个也能不少”[EB/OL].http://edu.people.com.cn/BIG5/8216/7278180.html.

2[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5-26.

3[3][7]保罗·弗莱雷.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6、6-7.

4[4]罗素.罗素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3.

5[5]佚名.教育泛论[J].游学译编, 1903 (9) .

6[6]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J].新青年, 第1卷第2号.

7[8]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A].爱因斯坦文集[C]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310.

8[9]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69-70.

爱与教育同行 篇3

关键词:学困生;关注;转化

一、学困生现状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1】。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但现实中学优生受到的关注更多于学困生,甚至一些学困生被忽略掉,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面对这些情况,尤其是自己也成了孩子的妈妈后,对于学困生流露出更多的关爱,如何帮助学困生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也成了我教学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我们班级的学困生有以下特点。):

(1)学习不主动,缺乏积极性。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抄袭作业,觉得学习是为家长为老师的一件苦差事,无学习目标。部分学困生沉迷网络、不健康书籍及早恋。

(2)学习缺乏自信心。多数学困生小学就恐惧数学,自认学不好

数学,时常喊难。遇到困难与挫折就退缩

(3)学习习惯差。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课堂练习不

重视,不主动,解题过程杂乱潦草。

(4)学习方法不正确。提问意识薄弱,被动听课,即使听不懂

课后也不主动解决;错题不能及时订正,查漏补缺意识差。

二、学困生成因分析

我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评价单一,家长只关心孩子成绩及排名,而忽视自己孩子的能力,关心少了些,唠叨多了些,甚至一些家长打骂孩子,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逐渐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及厌烦心理,自暴自弃。

(2)社会原因:网络、手机普及,青少年缺乏自控力,很容易沉迷与此,家长对孩子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学习上不上心。

(3)个人原因:小学基础薄弱,即使在初中努力认真的学习,但是一次次的失败,让他们屡屡受挫,打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不善于交流,羞于提问,课堂上“喂一口吃一口”。思想认识水平较差,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习目的不明确。

三、学困生转化策略

1.爱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不要吝啬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困生”的爱,可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

和情感,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学困生”,课堂上是教他们知识的老师,课下可以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由喜欢数学教师,到喜欢数学学习,因此爱的投入是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内在动力。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将分层进行到底

(1)分层教学: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组织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我将学生分成A,B,C三等,平时的备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差异性,组织各类提问,有容易题、中等题、难度题。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教学中对A类学生提“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怎么设?”或要求学生来读题目;对C类学生提“问题中哪些语句反映出等量关系,读出来,并将它用方程表示出来;对B类学生提“该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其次,练习环节中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学生可自主进行选择。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设置如下:

A:解方程组:

(1) (2)

B:解方程组:

(3) (4)

(2)分层作业:

课后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对于学困生、中等生一般布置基础题,目的是让学困生进行强化训练;优等生则以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练习为主,如要求学生多做研究性习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处理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学困生要求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3.生生指导,实施“一对一帮扶”

由于班级中学困生占了将近30%,作为一名班主任兼任课老师,工作时间与精力有限,如何课间课余都能关注到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引起了我的思考。分析所任教的班级特点: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比例约为1:1:1.其中学优生的成绩特别优异,学习能力强,学习轻松,兴趣浓厚,团结同学,有团队精神。基于此,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活动。

“一对一帮扶”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师徒关系融洽。指导生工作认真负责,能力很强,能根据被指导生的学习情况还能为其出题目,考查落实基础知识,希望被指导的学生在考试中能有所进步,行动实在很让人赞赏;被指导生在这股学习氛围中也能够积极配合,认真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班级课堂有序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几次单元考下来,学生的成绩都有稳定的提升,几个学困生虽然成绩还是不理想,但是从学习的状态来看,已经进了一大步!这样的“一对一帮扶”活动势必要继续开展下去!

4.科学指导,培养数学学习习惯。

学困生在小学阶段,就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进入初中,随着知识的增多与深入,学好数学难上加难。因此,要引领学困生学好初中数学,必须要求他们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主要重点培养以下几种习惯:

(1)预习习惯(2)听课习惯(3)书写习惯

(4)作业习惯(5)纠错习惯(6)提问习惯

5.肯定学习成果,激发学习自信心。

每个孩子的学习认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不宜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学困生,成绩落后,受到多次挫折,原本就缺乏学习的自信心。作为任课老师,我们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话语都会使他们在犹豫中受到鼓舞,增强自信。学困生,我们评价的起点与定位都要低,发现他们成果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尤其是每次单元考试结果后,如果学生有进步,我肯定是投以赞赏的眼光,表扬的同时期望他们再接再厉;而对于退步的学困生,通常我会采用“忽视整体,夸大局部”策略,引导他们暂时忽略自己的成绩,发现在考题中某一方面的进步,大力赞赏,加以肯定,积极鼓励。而对于不足的方面进行细心的讲解,直到理解为止,消除对知识点的恐惧。让他们能意识到其实考题没有那么难,只要平时再多努力些,成绩一定会慢慢上来的。虽然很累,但相信这样一次次的坚持与关注,学困生不会在低分面前放弃自己,自暴自弃,而继续保持住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相信在学习的队列中也不会落后太多。

每一个孩子作为一个灵动的生命体,在教育中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尊重。每一个老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生命化教育应该从每一个细节着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有爱心、耐心、细心地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侯一波,《一个都不能落---名师提升学困生的针对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爱与责任读后感 篇4

《爱与责任》书中优秀老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是我学习的楷模。最感人的是一直坚守在教育第一线,从教60个春秋的小学老师——霍懋征老师的事迹,她对爱的教育的理念——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我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热爱学生既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也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反思教师在热爱学生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就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爱,需要宽容。爱有很多种,严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学会宽容。宽容是阳光,能使学生得到感情上的温暖;宽容是甘露,能源源不断滋润学生的心田;宽容是钥匙,能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间的误会。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敞开心扉用赏识去取代惩罚,用宽容去取代严厉,以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的过错,用细致入微的工作去扬起学生奋发向上的风帆吧!

二、爱,需要等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物的生长都有它的自然规律,需耐心等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漫长过程,更何况是育人这个复杂的过程,这更需要我们做教师的怀有一颗爱心,耐心等待。如果没有等待,急于求成,只会换来“拔苗助长”的遗憾;如果只是一味地痴痴等,傻傻等,只会得到“守株待兔”的失望。因此,教育需要等得适时,等得巧妙,才会等来如愿以偿,等来喜出望外。

三、爱,需要发现。爱,需要发现。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多去发现学生的长处,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感受成功的愉悦。

(1)发现闪光点

天下没有相同的树叶,人世间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都有闪光点,即使是最调皮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其不同点,扬其长,让他找到好孩子的感觉,并努力克其短,把工作做好。

(2)发现动情点

学生的内心是纯洁的,感情是细腻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有长远而锐利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真诚,倾听他们真挚的声音,发现学生的动情点,然后进行情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爱,需要智慧。热爱学生,不仅需要我们老师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时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更需要教师有教育的智慧,让学生真正地从“亲其师”开始,达到“信其道”的目的。人生最宝贵的乃是“智慧”,我们每个人都能领悟到智慧的重要性。在班级管理的细节中,能巧妙运用智慧,讲求科学的教育方法,就能拨云雾见青天,教育中的一切问题都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五、爱,需要公正。爱,需要公正。无论表面上有无劣迹,孩子们的心总是纯正的,你播种什么,他就生长什么;你提供了公正与赏识的土壤,他就会繁衍高尚和美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与潜力,某一方面的缺陷决不会成为阻碍他们优势发展的绊脚石。常言道:月圆是画,月缺是诗。只有公正才能辉映出斑斓星空的美,惟有公正才能反映出教育工作的真。教师,要把自己的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分配给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光让优等生感受到爱,也让后进生感受到爱,并使他们意识到,只要努力,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

爱与孤独读后感 篇5

这个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倒有点像她对自己的喃喃自语。她告诉自己世界上只有你自己强大了才能一步一步的走向幸福,她让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反复的告诉自己,放下那些面子,放下那些纠结,不断不断地强化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女人。她让女人呵护自己的精神容颜,告诉女人教养是一生最大的财富。让女人认清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其实外面没有别人,操纵你的快乐和不快都是你自己。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女人味儿,那就是真实、自然、不做作、坚毅和善良,而这份善良不是不设防,而是真诚的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在应该说no的时候说no,绝不拖沓。

第二章讲的是爱的本质,也就是关于爱之间的关系。她说女人要自重,自己要爱自己,不要将爱的主动权交给别人,可以被宠,但不要让自己被宠坏,每个人都会有情伤但不要陷在当中不能自拔,还给爱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把一切交给时间去决定。

我最喜欢她的第三章是写给孩子的。她讲了很多跟孩子之间的“悄悄话”,这些悄悄话都是在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和他人相处,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去掌控自己的人生,如何去做一个有趣的好人。给我的感觉她不是在跟孩子说而是在跟自己的朋友说!她坦诚、暴露,她真实!这里能看出来她平时跟孩子的沟通是非常良好的,她和孩子们亲情链接是非常夯实的,他们是平等和自由的。这也许就是本应该有的母子之间的关系吧,现在很多母子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是争斗和拧巴的关系,是不平等也不可能平等的关系。张德芬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她有智慧是因为她经过了学习和磨练。

爱与教育读后感 篇6

这是《呼啸山庄》中的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凯瑟琳在答应林顿的求婚后对她的保姆说的。她为了虚荣嫁进画眉田庄,内心却是煎熬的。希思克利夫开始算计拆散他们的两家,复仇成了他今后一生的主题。他夺了呼啸山庄的产权,骗了画眉田庄的土地,甚至把下一代的幸福算计在内。他去田庄与凯瑟琳幽会,让凯瑟琳背负着背叛的煎熬死去,他就是个魔鬼!直到最后,老年的希思克利夫也许是因为心中仅存的爱开始忏悔,经历了几日的食后,他在他们曾关禁闭的阁楼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结束了他因爱生恨的生命,读后感《爱与复仇——呼啸山庄读后感》。

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彼此深爱,喜欢自由,却又虚荣报复。希思克利夫这样的个孤儿,在老恩肖的呵护下成长,骨子里所带的那种复仇的心理却并没有消失。而凯瑟琳呢,喜欢希思克利夫,却并没能摆脱考虑身份地位的虚荣心。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吧。

《呼啸山庄》很让人思考,不仅仅是文学,更多的是人性。

论班级管理中的爱与教育 篇7

一、学期初的教育与学期中的爱相结合

在学期初, 接受新的班级, 新的学生。必须制定一系列班级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明确学生的是非观念,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对于“为什么要佩戴红领巾校牌小黄帽”的问题上, 讲清原因, 无需讨论, 没有学生讨价还价的余地。我们每一项新措施的实行, 都会伴随着部分学生的反弹, 当我们进行说服教育行不通时, 适当的专制对于孩子尽快地适应新规定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当学生开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时, 民主氛围应成为班级的主旋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是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这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发扬民主的基石。爱岗敬业是基础, 热爱学生是保证。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应时刻牢记我们管理的对象是孩子, 我们应当允许孩子犯错, 理解孩子。宽容孩子。在民主形成的过程中, 必然伴随着各种挫折和反复, 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 这就需要老师以百分之百的爱心、耐心, 力求建立民主型班集体。

因为这个过程是班级秩序的建立, 学生习惯的养成, 因此需要教师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帮助学生完成。正所谓“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榜样的力量。

二、教育学生中的爱与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因父母的长期溺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他们身上普遍存在自私、任性、执拗等特征, 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爱学生, 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 鼓励帮助他们战胜自己, 取得各方面的成功。另一方面, 要使学生明白, 学校不是家庭, 老师不是父母, 在家里可以通过撒娇耍赖达成的要求, 在学校是行不通的。同时, 还要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 及时沟通, 本着为孩子负责的态度, 共同制定出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 使孩子成才。

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同学, 因家长长期溺爱, 在家里说一不二, 一切事情非得按照他的意愿去办。最后他把这种执拗的性格带到了学校生活中, 导致与同学关系紧张。与部分任课教师也时常发生冲突。甚至发展到有同学指出他吃零食, 他竟然拿出钢笔来甩同学一身钢笔水。我找到家长谈话, 家长直说管不了。我跟他们一起分析了孩子的优缺点, 并制定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当这名同学与同学相处时再一次表现出自己的霸道时, 我及时制止了他的行为, 并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再耐心地讲解造成他没有朋友的原因, 危害以及解决的方法, 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诚心, 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我先在班里帮他安排了几个责任心强的同学跟他做朋友, 帮助他纠正自身的缺点, 再锻炼他的能力, 根据他自身条件给他安排一些班级工作, 培养他的责任心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他真正的应得了同学们的友谊。使民主与专制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三、作业设置中的爱与教育

由于我从事的是语文教学, 所以我对作业设置中的民主与专制深有体会, 语文教学作为一项基础教学, 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保障, 我们让学生全面发展, 必须学好语文, 现在我们讲究布置开放性作业, 反对死记硬背, 机械重复。但是因为我们处于城乡结合部, 只有少数同学家里有电脑, 所以搜集信息有困难。还有就是部分作业需要家长合作完成, 但是班里大约有二十几位家长因工作繁忙顾不上孩子的学习, 甚至不能检查一下孩子的家庭作业完成了没。有的家长早晨七点出门晚上八点回家, 两头见不到孩子。有的家长管不了孩子, 不能督促孩子高质量的完成作业。为了使顾不上孩子的家长放心, 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意民主与专制相结合。基础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读读背背,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拓展性的作业。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 我们应该利用这大好时机, 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勤于动脑思考, 力求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任务。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 不仅需要爱,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更需要规范和纪律, 不是事事都可以讲条件的, 关键是掌握合适的度, 一张一弛, 才是治班之道。

让爱与教育同行 篇8

关键词:爱与教育;孩子;父母;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04

案例一

一直很喜欢一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二里的一首小诗,朗朗上口,寓意美好。“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

因为喜欢,所以在教学这首小诗的时候,也格外投入。带着孩子们朗读了几遍以后,笔者问:“为什么说爸爸妈妈是大树呀?”一个平时很胆怯的小男孩举起了手,他的回答让笔者对他刮目相看,他说:“因为大树是小鸟的家。”笔者顺势引导:“对呀,爸爸妈妈就像大树一样,有了他们,我们就有了家。”也许笔者的解释孩子们听得很懵懂,不过笔者大加赞赏了这个发言的小男生。

这样的课堂气氛,笔者很喜欢,很想考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是笔者问了第二个问题:“你们是一只快乐的小鸟,你还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小手像雨后春笋般,刷刷地举起来。答案也是精彩纷呈,有说勤奋的,有说爱学习的,有说可爱的,不过笔者最喜欢“幸福”这个字眼。

正当笔者笑眯眯地赞赏这些思维活跃的孩子们的时候,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喊:“老师,老师……”哦,是大眼睛于千涵,只见她耷拉着脑袋,小手在桌子上划来划去,嘟囔了两句笔者没听清楚。笔者就走到她身边,问她怎么了。她抬起头一本正经地对笔者说:“老师,我觉得我一点也不幸福,我爸爸妈妈不是大树,爸爸是恐龙,他能挣很多钱,我妈妈也挣钱,但他们经常吵架,妈妈说她要跟爸爸离婚。”说完,她把头又耷拉到桌子上,也不看我。

听了孩子语无伦次的表达,笔者的心揪紧了。原来,她一直生活在父母吵架的阴影里,所以她是不快乐的。笔者应该怎样安慰她呢?笔者想了想说:“于千涵,即使你的父母不是大树,是恐龙,你也要做一只快乐的小鸟,好吗?”她机械地点点头,也许她并不认同笔者的看法,或者笔者的安慰本来就是苍白无力的,只因她的心里住着一只恐龙。

在孩子的眼里,父亲是大山,让人敬仰;是大树,让人依靠;是港湾,给人温暖。但是,在于千涵的眼里,父亲却是一只恐龙,尽管高大,可给他的感觉却不是安全感,而是恐惧和冷漠。

为这些找不到幸福的孩子,笔者的心再一次紧紧地揪在了一起……

真希望,这人世间,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是大树,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小鸟,在大树间自由地飞来飞去!

案例二

我们班的小轩性格比较内向,虽然入学已有一段时间了,但他很少和其他同学一起玩,在班里几乎没有朋友,每次课间活动时,他都是一个人站在那里。

笔者感到很奇怪,一个男孩子怎么会如此“安静”呢?为此,笔者专门联系了小轩的家长,这才知道,孩子的父母在小轩不到一岁时就离婚了,孩子一直是奶奶带着,平常不怎么和别人交流,才导致小轩现在的过于“安静”。

笔者很想让这个“安静”的孩子变得“活泼”起来。于是,笔者开始有意地观察小轩。当看到别人的妈妈接送孩子时,小轩的目光中总会流露出羡慕和渴望的神情。有一次课间活动时,小轩朝笔者喊:“妈妈,我肚子不舒服。”同学们都笑他将教师喊成妈妈,小轩显得有些紧张与无措。听到这声“妈妈”从小轩的口里喊出,当时笔者的心里一阵酸楚,虽然这是孩子无意喊错的一声“妈妈”,可是这不正是因为孩子的心里每天都喊着“妈妈”吗?笔者含着泪把他紧紧地抱在怀里,告诉小轩:“宝贝,你以后都可以喊我‘妈妈’!”孩子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在以后的课外活动中,笔者会主动参与到有小轩的活动中,在排演情景剧《娃娃家》时,笔者会充当“妈妈”的角色,和他一起表演,他高兴得喊我“妈妈”,笔者会喊他“好孩子”,他开心地和笔者拥抱。小轩的朋友越来越多,他也一天比一天开朗,看着小轩的笑容,笔者倍感欣慰。

案例剖析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师应视学生如子女,投入更多的情感,坚持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孩子。“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感染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的。由于父母不和或离异等家庭因素使孩子不能拥有更好的爱,让他们有一种缺失,这种缺失会让他们心灵孤寂,或者叛逆,从而呈现给我们不同的性格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去发现、去引导、去鼓励,让他们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同时,笔者更想呼吁,在离婚率逐渐上升的今天,作为父母,要理性地处理自身的问题,没有完整的或正确的家庭关爱,对孩子成长的伤害是极大的!每一位为人父母者,当你们在为自己的幸福努力争取的时候,请别忘了你们的孩子!父母的彼此相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让爱与教育同行!

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 篇9

——叔本华《爱和生的苦恼》读后

通河忘川学社洪超

论及叔本华之前,想到了被人为推得很高的鲁迅。官方形容这个斗士的论述是:两面作战。指向不同,但这个词组恰好也能概括在我的眼中对鲁迅的定义:他能可贵地本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对自己所在的精英阶层提出过一些指正,但是,这星星点点的闪光很快就被埋没在他代表精英阶层挟太山超北海般对草根进行的所谓国民性批判中。

鲁迅,不能免俗地,和他所在的阶层的大多数人一样,将中国近代贫弱的屎盆子一股脑扣在草根身上——国家的落后在于阿Q想得到一张宁式床。这群精英们在总结祸是草根闯的之后,自己栖身上层的合法性似乎就是不言自明了。

鲁迅是从一个没落的旧上层阶级废墟走出、渴望重拾认可、穿着新学知识精英外套的落魄户,是本没能够“货与帝王家”的边缘知识人。然而,时局变化,危、机并存。谁能痛心疾首地指出社会弊病,谁就能迅速转正、中心化。暴发户的气息是我对鲁迅的刻板成见。

四百字赘言之后,叔本华以一个与鲁迅对立的文化贵族的身份闪亮登场!的确,有人指责叔本华不言社会、寻求僧侣式的说教,而没能给出一个活脱脱的、所谓积极的救世良方——那么,鲁迅给出了吗?鲁迅的劣根性说教至多是另一种消极的鞭策。

叔本华的贵族气质简明两字:坦诚。

“才华横溢之士会以其富有生气的思想摆脱乏味的处境,即使身在荒野也不会寂寞。”叔本华毫不讳言自己内心的孤高,并没有违心地逼自己俯下身站到与平庸的大多数同样的高度。他所期待的是理智与知识驱散烦恼,获得个体的自由。他并没有流露出一点点哀叹草根的意思、也没有流露一点点启蒙拔高草根的意思。或许,人类的烦恼并不比他一个人的烦恼来得更让他揪心。然而,他并没有以遮遮掩掩、道德家的面孔自居。卡莱尔说过:“真诚是英雄的首要条件。”他真诚,不是给与,而是真诚地任人获取,不是把一个模糊的“人民”提升到与自我同等甚至凌驾于自我之上的位置,而是真诚地吐露自己对自我实现的终极企盼。不强求世人的歌颂、自娱自我超越过程中诞生的哲思不指望强加给他人也不吝啬于展示给他人,叔本华又有什么理由觉得自己有一些惭愧呢?

这段才华与不寂寞的妙语同时指明,美酒佳肴、声色犬马的狂欢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感官欢愉,但是在这些娱乐程式化之后,人们难免会觉得贴得很近的个体间难以派遣的生疏。相聚狂欢的每个人都感到一丝寡淡、一丝无趣。

于是,叔本华将思想放在人自我实现的重要位置,将知识与理性的哲思视为实现自我、不断超越的工具。人因为“心灵财富”而挤出有损于自己的“厌倦”。

更进一步,叔本华将天才定义为探寻知识的无畏者。他说:“他能投入全部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表达他对生命的看法。这类人将重心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他们只要有真正的自我,即使失去其他一切也无所谓。”主观上,人是自利的、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的,在公共利益中消解个人价值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病态心理。客观上,每一个个体又是有限的,“除了眼前现在的这一点点生命之外,我们其他一无所有”,宝贵的生命应当首先不让自己懊悔。因而,将人类这个沉重的概念压在某一个个人的身上是不公的,即使是一个人文学者。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表象,对于个体而言,依照个体的期望实现超越才是最为重要的。知识的需求是为了超越的需要,知识和知识带来的充盈、自我的满足或许是叔本华所认为莫大的幸福。若是叔本华看到鲁迅之流看上去要为大众谋取福利却只是流于形式、只探讨到问题的皮相、将治愈社会病症的责任推给后人的伪善行为,定要贬斥其虚伪。鲁迅向铁屋子首先或者说是自称首先呼喊,告诉大众他们有病,但是却说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没能力治愈大众——似乎暗示自己是一个与这群病夫们对立的、健康十足、带着殉道精神、不怕感染来到你们中间的先锋,将病例分析的头头是道后开不出一张药方——就算勉强说是有,也需要这一代人的自我消解后期待新生的、无菌的新一代人拥有璀璨的明天,最后好似武侠小说中将七十年功力尽数注入徒子徒孙体内的世外高人一般,相当“隆重”地将这一副重担交由给一群“希望之星”。

叔本华说:“„„冒险犯难、刻苦努力、奉献生命抬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连知识、艺术一切努力都为了获得尊敬„„人类愚昧的极度扩张”。叔本华若是了解鲁迅,定当将其归类到自己不满的“为了争取荣耀而牺牲了宁静与和平、财富与健康”的一类人。当然,财富这东西鲁迅对胞弟等家人十分慷慨、对外人略施恩泽就偏要记下一件“小”事。

哪怕给了车夫几个银元,就是莫大的阶级关怀?鲁迅本来就是一个在巨富中死去的人,他损耗的大多财物不是因为慈善,而是因为不善理财。当然,鲁迅也有相当完美的投资,诸多文化活动都有他的赞助。但是,或许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在新生一代文艺青年尚未发迹之前做了垄断性的投资。果不其然,他资助的一群有所成就的新生一代成长起来自然而然将其做为前被高人捧上了天。没有直接受惠的,也从他的文学遗产中寻得养分,比如五四之子毛泽东。鲁迅果不其然,生前便为自己攫取了巨大的荣誉。但是,他的内心无疑是让大多数人陌生的、感到凉意的,他不觉得革命只是一个手段、生活的进步才是目的,于是为了一个大而空的“革命”,如果想要摆脱劣根性,好,阿Q成家的念头是万恶的、割好了米与麦不能自己享用,赶快撑着船送给那个宏伟远大的理想、然后回到土谷祠饿死。

诚然,叔本华不见得是悲苦民众多难的。但起码,他不会昧着自己的良心非要模糊自己的阶级属性,做出一副悲悯的超越阶级的博爱嘴脸,实则暗中巩固自己既得利益。提出问题绝非解决严峻事实,鲁迅不过提出问题、甚至毫不思考精英阶级提供的现实环境允不允许草根们为伟大空乏的理想效劳、甚至淡化是谁奴化、愚化大众。然而,因为他提出了中国有问题,所以非理性的盲从者欢呼找到了病根,却在群体的庆祝中忘却了应该去解决这个毛病。即使有,鲁迅的孝子贤孙也马上会发觉这个问题太尖刻、力所不能及,于是马上缩回狂欢的人群中继续嘟噜:伟大的鲁迅!问题被我们发现了!好像发现了就能迎刃而解。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因为趋利避害,所以鲁迅们获得了先觉者的名声后就见好就收或者发动着各种文体与写作技巧、变换着农村乡镇都市海外多个视角旧事重提。因为趋利避害,所以鲁迅们静默了,他们明白既得利益、既得利益集团是他们无法撼动的东西,权衡投入与收益,他们选择了最多嘴皮子上抱怨一下不公秩序,选择了饱含感情怀想一下柔石那样失去的“战友”,然后继续过着远远优于一般劳动者的日子乐活。

鲁迅也承认尼采不是太阳所以疯了。但是他无意识地还是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太阳。我说,叔本华是一束从阴郁的泥潭飙出的光。他虽维护自身阶级利益,但至少,他不说昧良心的话粉饰太平。他坦诚地表明外物都是浮云,他坦言自己寻求的不是一群人的幸福而是自己的超越,他坦言自己仅有能力也只想获得自己的乐——并且,他不会要别人的痛苦铺垫衬托自己的乐。漠视草根总比洗钱般推脱精英们的历史过错,盲目贬低着草根攫取生前身后名强。

“一个人耗尽毕生精力,不畏艰难和险阻呕心沥血所积累起来的财富,自己却常常无法享受„„对他来说,幸福来得太晚,从另一方面来说,他自己抵达得太迟,无缘享受幸福。”我震撼于这段话。到手了,却芳香不再,何其痛苦。你可以说叔本华的哲学是印度佛学的变体,为了从“不断的苦恼与死亡中”解脱贯彻否定意志——涅槃。心灵能够忘却自我达到宁静与喜悦,但是这就一定像批判者们所言对上进心、事业心、理想追求的消解吗?既然通达了,一件充满执念的事的确没有必要做,但同时,难道不是没有必要不做吗?般若既开,还认为自己不要执着于无动于衷表明自己斩断欲望,岂非另一种执念?

爱与孤独的读后感600字作文 篇10

在心情低谷时,听张老师和樊登讲了这本书,一遍不够深刻,听了两遍,期间两人谈论的并不是书中的细节,而是主旨,或者说张老师想表达出来的思想,惊奇的是,我的内心变得平静。早上还未干的泪水,此时也变得像汗水,无足轻重。

无论读什么书,我们想要探寻的并不是作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而是作者的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就像两位老师说的,每一位读者,理解力是不一样的,刚好需要书中的思想的读者,读来醍醐灌顶,没有遇到此种障碍的读者,读来如过眼云烟。

而我,刚好就是前者,我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成为我的手铐和脚镣,负重而舞,滑稽难看。张老师说要多观照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脆弱与情绪,然后想办法让自己变得舒适,变成自己像要的样子,而不是破罐子破摔。对自己对孩子对伴侣高要求,就是我继承自原生家庭的魔咒,我读很多亲子养育的书,也解决不了孩子不听我的这一事实。

其实对于孩子,张老师给两样财富,一是无条件的爱,二是安全感。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孩子是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他们的成长有自己的样子,不要去试图改变,哪怕是缺点,天生的性格因素,并不是我的错导致的,能引导的则引导,非常执拗的,则去接纳,去认同,去给他高自尊,就不会自卑。

对于亲密关系,女人和男人都要学会独立,不仅仅是经济上,而是心灵上,灵魂伴侣不是灵魂捆绑,不是你死我活,各自要把自己过好,要让自己发光,而不是把让自己发光的能力交给对方,不去对方身上找爱,找安全感。爱和安全感都是要自己给自己,会爱自己的人才能去爱别人。才能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不是期待别人的回报而去做经过衡量认为值得的事。

上一篇:家乡的路-家乡的作文800字下一篇:行政工作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