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与《小学德育纲要》的实施(通用10篇)
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中心的《小学德育纲要》所提出的首位意识,现就如何以榜样教育为主线、实施《纲要》提出的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教育途径、教育原则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纲要》提出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并从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二年来我们从《纲要》实施和长期的经验中总结出,榜样教育是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从榜样教育着手,是实施《纲要》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什么是榜样?榜样就是人们头脑中的先进典型和突出的人物形象,而榜样教育则是通过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定的道德范例,以他们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行为,从而达到预想的教育目的。
由于树立的榜样总是一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或富有情节的事,看得见、模得着,因而它不同于空洞的说教,而小学生由于思维的直观性,他们对榜样的形象感到乐意接受,易于模仿,也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学校每年一次,用英雄名字命名中队,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想一想:英雄是怎样做的?如果英雄在这里,他将会怎样做?由于英雄榜样的事迹在孩子心中扎下了根,一经教师诱导孩子们就会懂得该怎样做,对《纲要》提出的要求就会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深化,达到理想的效果。
由于榜样是在特定环境和矛盾冲突中把人的优秀品质充分地展现出来,因而它使榜样教育不仅能影响人的行为,而且还能影响人的道德认识与情感,使榜样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小学生感情控制能力比较薄弱,做事很易受感情影响,榜样的树立,首先使他们感情受到感染,产生模仿的强力愿望和动机,使榜样教育的成功有充分保证。在对学生进行爱人民教育这个专题中,雷锋中队队员从雷锋是怎样在行动中落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又是怎样人身边做起做到热爱人民的事例引导孩子讲自己象雷锋叔叔那样从身边做起做到热爱人民的事例引导孩子讲自己象雷锋叔叔那样做到了那些,也找出了差距。当孩子们正为自己与雷锋叔叔差距太大而犯愁时,辅导员抓住了学校党支部书记顾德桢老师去抚顺参加“全国基础教育学雷锋理论研讨会”前夕这个时机,问孩子要不要捐几向话给雷锋班叔叔?孩子们一下振作起来了,在他们眼里站在教室前的党支部书记就要见到雷锋叔叔似的。他们为雷锋叔叔马上会知道自己的缺点而难为情,但又有许多话要讲给雷锋叔叔听,只是要支部书记问:“雷锋班战士怎样学雷锋的?”“雷锋小学四年级的队员怎样学雷锋的?”总之要从“怎样”中寻找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辅导员的诱导下,千句并一句:“雷锋叔叔放心吧我们一定象你那样做人”,当即每人写了一名悄悄话给雷锋班战士,绝大部分写了自己决心改正一个缺点,或为人民做一件好事,让雷锋叔叔放心,书记开会回来,正是期中复习迎考阶段,辅导员特地安排,等考试后,看看学习成绩进步多少,然后再听支部书记的传达孩子们在学雷锋、刻苦学习方面又为自己树立了学习榜样。由于榜样教育总是在一定具体情景中得到确立的,因而榜样教育就把抽象的政治信念,理想、人生价值、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它具体告诉人们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模仿性,《纲要》的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培养爱国情感,振奋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理想教育的起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就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重要。在**的关键时刻,我们开展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山河壮丽,英雄辈出》主题队会,把各中队命名的英雄,分成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把歌颂英雄事迹和他们的力量源泉——爱伟大祖国的共同精神贯穿起来,激起孩子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由于榜样非常形象,具体,适合儿童特点,并易被接受,“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响彻校园,与社会上**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到了可喜的效果。
二、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校、班、少先队教育、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等途径,以《纲要》为指导创设良好教育环境,完成德育任务。二年多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以榜样教育为主线把各途径互相串起来,共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创设良好教育环境,完成德育任务。
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小气候与大气候的问题,但我们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默认这事实,而是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把外界的不利因素,降到最小程度,把德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我们提出每个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动员全校力量,把榜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
在校内形成“举英雄旗,走英雄路”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优化环境。每学年在英雄命名的庄严时刻学生宣誓,表举英雄旗走英雄路的决心。党支部提出一学年走英雄路的目标,如:争十佳队员,争当赖宁式少先队员,争创赖宁中队等。学生以英雄为榜样,自订奋斗目标,开展“象英雄那样„„”的活动。通过黑板报,编小报,演讲会,故事会等不同形式,突出了英雄榜样人物的宣传,学生牢记:我们是英雄命名的中队,每位英雄的生日,牺牲纪念日,都有传统的活动。各中队都与英雄生前的部队或家属通讯,聘请英雄生前战友或家属当校外辅导员,形成一个了解英雄,寻找英雄足迹的最佳环境。各科教学中更是密切配合,在鸦片战争150周年纪念活动中,历史教师按各年级不同特点作林则徐的讲座。六年级学习历史后把课本上从古到今的历史英雄编成节目,向全校同学汇报演出。地理课上,不仅了解地形、特产作林则徐的讲座。六年级学习历史后把课本上从古到今的历史英雄编成节目,向全校同学汇报演出。地理课上,不仅了解地形、特产,还要找一找自古到今在这块土地上的英雄。在“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队会上,从歌颂家乡到全省全国各地的英雄,从歌颂家乡的“全国之最”到全省和各地的“世界之最”,无不都联系着自古到今英雄创造的奇迹。孩子们深感祖国在英雄心中,英雄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而歌颂的英雄事迹,世界之最等节目内容都是密切结合教材,深入学习后,自己编写的。
在校外我们把榜样教育深入到家长中去,社会上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造就人的三大要素,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不仅是起始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特别是学生思想品德表现与家庭教育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实施《纲要》中,榜样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向家长宣传。每学年开学第一周就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讲英雄事迹,班组争取命名英雄中队的措施、学生个人学英雄小目标,家长要在学生小目标后面当即写上对孩子的期望,绝大部分家长写上了做英雄后代。根据高年级学生与家长思想开始有距离的情况,每年“三八”节,开展“妈妈的知音”活动,通过书信方式让孩子向母亲祝贺节日,汇报学英雄的成绩,让母亲写信给孩子,当队员们读着母亲的期望时,有的流泪了,他们想不到家长会如此爱他关心他。许多母亲希望孩子成为英雄后代。我们感到:是学英雄的共同目标,沟通了两代人的思想。十月二十日是赖宁生日,为让榜样精神落实在行动中,开展了“与赖宁哥哥同过生日的活动,邀请部分家长来校参加。家长象赖宁家长一样带来了有意义的生日礼品——书,孩子们用零用钱拼起来买一个蛋糕,家长、学生共分享,孩子们说:“象赖宁哥哥一样,这样的生日过得有意义,”家长们说:“学校榜样教育做到了实处”。
由于各中队在英雄命名后,都聘请了校外辅导员,有烈士亲属、生前战友、同窗好友,也有离退休老干部、现役军人等,校外教育这支力量配合得辅导员汇报活动的收获,在社会上有着很大的影响。许明清中队校外辅导员是中央一级干部,在出国回来后,写信给孩子们:要为祖国争气,努力学习,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离休干部参加了学校英雄命名中队的活动后,激动地说:用英雄精神,教育孩子是好办法,英雄精神代代传。还主动向县委领导介绍学校用英雄精神教育学生的成果。在与“赖宁哥哥同过生日”活动后,离休干部告诉我们: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为扭转社会风气出了力,我再也不必年年担心为小孩买生日礼物了。
三、从实施《纲要》必须遵循的原则来看,榜样教育也是贯穿始终的。小学生年龄小,他们不太懂得怎样从本质上理解学习英雄人物的模范行为。我们在榜样教育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实践,使德育教育中所提出的要求,演化成为在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落实到对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我们感到对小学生而言,就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存在什么明显的大事、小事之分。再小的事,处理不当也会对学生今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对学生教育中,用英雄的成长之路,下面积极诱导,让孩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对任何事都以英雄为榜样,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将榜样人物的行为与自已今天的精神面貌、学习活动、行为习惯紧紧挂起钩来,从具体到抽象,循环反复,不断加深,提出一些合理、适充、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严格进行管理和训练,引导他们在榜样的行为感召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学校在榜样教育中,十分重视寻找英雄成长的足迹,向亲属、战友了解英雄少年时代,向英雄生前的学校了解英雄学生时代。学生感到英雄就是学习的榜样,王国华烈士的父亲每学年开学第一天向新命名的队员讲王国华的学生时代,邱少云的三弟来信告诉孩子邱少云仅读过几年书,他学习是如何刻苦,许明清同窗好友现退休教师陆汝昌讲许明清学生时代的故事,从雷锋纪念馆带来的雷锋生前讲话的录音等,这些生动的小故事,有许多是没有收集在书本上的小事,可孩子们认为跟自己很亲近。孩子们都懂得:这些小事就是英雄成长的足迹“沿着英雄成长的足迹前进”这句话落实在行动上了。
由于用英雄命名中队,孩子们把接过英雄旗帜这个活动称之谓“庄严的时刻”,为英雄中队增添光彩这一点深深记在孩子们心中,每月的一朵小红花、每做一件好事、参加每次集体比赛都是为英雄中队添光彩的具体行动,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作用,调动了每个孩子的积极性。
更由于学校连续几年来保持了英雄命名活动的特色,英雄中队一代传一代,每传接一次都得介绍原英雄中队的光荣历史,而学生从三年级起,每年重点评学一位英雄,整个学校德育教育承上启下,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取得实效。
四、在实施《纲要》中,不断扩大榜样教育的范围,深化榜样教育的效应,榜样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手段,长期以来,榜样的精神不断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培育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英雄,雷锋的日记里充满着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爱戴,三十年来他的思想和行为已成了人们心中的楷模,人们从雷锋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支撑点。是雷锋精神哺育出八十年代的英雄少年赖宁,赖宁的第一篇日记就是写学习雷锋的体会。赖宁的家长自己从小学雷锋,又用雷锋精神哺育了赖宁,成为八十年代英雄少年。如今九十年代的少年沿着赖宁的足迹:“学赖宁争当九十年代小雷锋。”历届毕业生学国权是当年小雷锋,现在是部队学雷锋积极分子。所以把传统榜样与现时代榜样相联系、相结合,不断扩大榜样范围,能哺育出一代又一代英雄。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少代会上提出“赖宁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和发扬,赖守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为准则,为全国少年儿童树立了学习榜样“,同时又希望少年儿童要继承先烈遗志,学习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献身精神。江泽民同志肯定了少年儿童学习先辈榜样的重要,指出了明确方向。我校几年来榜样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英雄精神鼓舞下,学英雄的先进人物不断涌现,所以必须不断用英雄的模范人物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行为不断教育学生,以扩大学英雄的范围,让学生从跟着别人学英雄,向自觉主动学英雄转化,使榜样铭刻自己心中,时刻激励自己成为一代新人。师生在经常不断学习中收集当今英雄事迹,在“自古英雄知多少”活动中,了解许多英雄事迹,特别是学赖宁活动中,不生象赖宁那样与书交朋友,读雷锋、赖宁日记,读英雄原著,续写英雄日记,已成为学生自觉行动。英雄榜样成了学生心的丰碑,各地出现许许多多的先进模范人物,成了学生收集信息主要目标,谁都愿在信息交流中谈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让同学分享学习的感受。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 是要真正培养出知识、品德、性情俱佳, 具有完整健全人格的学生。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传授学生基本知识的能力, 更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作为小学班主任, 将班级管理者与心理健康医生的角色有机融合, 将对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产生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 促使教育观念更新
传统的教育方法中, 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大多停留在说服教育、确立规范等层面上, 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从者”“执行者”。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使小学生班主任惯用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质的转变。它要求教师必须“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为基准, 要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学生、看待学生、教育学生。
2. 促使工作重心调整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班主任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班主任, 固然要管理好学生的学业, 规范好学生的行为, 然而重中之重的任务却是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施, 帮助这些几乎没有涉世经验、身心处于发展变化特殊阶段的学生, 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3. 促进健全人格塑造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塑造小学生和小学班主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活动中,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将是双管齐发、相辅相成的。不仅学生能在其中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一样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使自身的心理品质得到提升和完善。
二、小学班主任有效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1. 基础性渗透方法:营造和谐融洽的班集体环境
和谐融洽的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环境虽然看不到, 也摸不着, 但是却能给人以无形的压力和影响。作为小学班主任,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营造宽松愉快的班集体氛围、和谐美好的团队环境。良好的集体氛围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熏陶小学生的创新创造力,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小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引导, 并逐渐走向完善。
2. 拓展式渗透方法:课堂教学渗入心理辅导艺术
目前的教育机制中, 小学班主任一般都兼有专业学科的教学。这为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更有利的拓展途径。在课堂教学中, 班主任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洞察学生的微妙心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小学班主任要把握好机会, 积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结合教材, 充分激发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 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心理浇灌,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亦能得到心理品质的良好锻炼和培养。
3. 针对性渗透方法:开展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指心理辅导课等有针对性的主动渗透行为。作为小学班主任, 在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均不成熟的情况下,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经常性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活动的过程中, 班主任应注意操作要领, 使活动的形式、内容更贴近学生心理需求, 并从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 纠正问题, 总结经验。
4. 全面性渗透方法:建立三维立体化心理教育网络
小学生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基本环境。为此, 要有效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班主任还要扮演好协调三方积极合作的角色, 使三方各自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形成网络, 整合为系统, 保证小学生知识、品德、性情发展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是小学生在成长阶段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必须懂得, 我们的使命是教书, 更是育人。为此, 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修养, 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有义务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通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结合, 不断探索、实践并切磋这些方法, 共同推动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四清, 刘金明.通过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提升学生思想品德[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 (3) :44-47.
关键词:榜样;榜样教育;德育;集体榜样
2009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由各地群众推荐自己身边的道德模范,包括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五个方面,旨在发挥道德模范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导作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需要用道德楷模的激励作用来激发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行为,同样,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构建。和谐的校园风气,也需要用发挥模范的作用,利用榜样教育的方法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方式,帮助其全面成长成才。
一、榜样教育的理论分析——榜样教育是对高校德育的激励
榜样是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的、具有肯定意义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是社会先进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典型人物身上的集中表现。榜样应该是社会主体完美形象的统一,代表着人的价值追求,具有能够触发人们仰慕、效仿的特征,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语)。榜样激励作为激励教育—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是把抽象的说理变成生动的形象教育,变德育由虚为实的一种方法。
与榜样学习不同,榜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相应的榜样,启发、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榜样的行为习惯、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的过程与方法。榜样教育具有主动性、引导性、渗透性和针对性,通过教育者对榜样的选择、树立、宣传和运用,让外在的榜样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使教育对象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最终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一般而言,榜样教育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激励作用有以下表现:
1价值导向。榜样人物是社会先进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典型人物身上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完善的年龄阶段,榜样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其确立社会需求的、有利于自身成长的科学价值观;
2行为参照。榜样教育的激励原理在于干预人们的行为动机,使人的行为指向社会预期的目标。大学生依照一定的个性模式知道自己的日常行为,并以其反馈效果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3动态强化。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外界的强化因素可以塑造行为。而榜样行为就可视为一种强化因素,当大学生习得并表现榜样行为时,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奖励的强化,这种效仿榜样的行为就会得到加强并反复出现,从而激励大学生进一步与榜样行为保持一致;
4自我教育。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把这些道德规范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榜样教育的激励作用也在于让大学生以榜样形象对照自己,自觉控制自己不符合榜样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自觉组织自己的行动。
二、榜样教育的现实分析——榜样教育的困境及成因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榜样教育还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榜样的选择与树立缺乏针对性和认同度
榜样是作为一种外部刺激而存在的,而刺激对于个体能否产生唤醒作用,则完全要看个体是否选择了这种刺激,以及这种刺激是否能够符合他的需要。因此,榜样的选择只有在符合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和价值取向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激励作用。在现实的高校德育教育中,教育者通常注重榜样的多元化而缺乏针对性。教育者在榜样的选择和树立上可谓不遗余力,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但榜样的多元性并不意味着具有针对性。榜样的选择通常会犯下高、大、全的毛病,在对榜样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将榜样提升至道德符号的高度,忽略了榜样的发展轨迹而过分宣扬其优点和成绩,使榜样不具备亲和力,也使学生很容易对榜样产生质疑。
2榜样学习缺乏长效性
高校榜样教育虽然一直在开展,但时时树榜样、事事树榜样的现状反而使得对榜样的學习缺乏长效性。榜样的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化,一般采取召开榜样事迹学习研讨会、开展榜样宣传等形式,榜样学习即告一段落,缺乏长效性、流于形式化的榜样教育使其对学生而言完有走过场的嫌疑,难以对学生的内心需求产生较深的刺激。
3榜样教育的实效性较低
当前我国社会中虽然还在大力倡导榜样教育,但是榜样教育的实效性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榜样与偶像并存。社会上的“杨丽娟事件”就是偶像崇拜的极端例子;(2)对榜样的认同度不高。有些大学生没有自己的榜样,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树立和宣传的榜样不愿或不屑于学习;(3)榜样教育方式单调,不易规范学生行为。教育时往往以一刀切的方式,忽略了榜样教育的层次性。
4榜样教育的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多方面冲击,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也增加了榜样教育的难度。一些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道德原则等便通过电影、电视、因特网等大众传媒大量涌入,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置身其中,难免耳濡目染。榜样教育的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由以上不足可以看出,阻碍榜样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榜样教育形式化现象严重。高校榜样教育还存在树立高大全的榜样、走过场式的榜样学习、单调陈旧的榜样教育方式等缺陷,榜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化;(2)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逐步树立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不少大学生对榜样教育所宣传的重集体、轻个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易接受,造成对榜样认同感低,榜样教育实效性也受到了影响。(3)、社会道德环境和学校德育环境影响。社会道德环境良莠不齐,消极思想借助各种媒介从多方面侵蚀大学生的思想,相对于大众传媒的强大力量,我们对正面榜样人物的宣传则显得十分微弱。同时,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层次性,教育者思想意识和道德准则的差异性也会对榜样教育的效果产生影响。
三、榜样教育的构建分析——榜样教育的推进与原则
(一)榜样的选择与树立要有针对性、挑战性、可超越性
大学生在年龄上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同时,由于时代的特点和青年人的特征,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竞争意识,对人和事往往有自己的观点与立场。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时代对高校德育的要求,针对大学生对榜样的要求树立合适的榜样。
大学生普遍认可并接受的榜样类型一般具备以下特征:(1)年龄层次相近。大学生普遍容易接受25-35岁的青年榜样。这是年龄段的榜样一般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并在所在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符合并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和期望;(2)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大学生青睐具有时代感、挑战性、个性十足的榜样,同时,大学生在榜样选择上也会受所学专业的影响;(3)职业呈现多元化。大学生对榜样的喜好和接受不仅仅限于劳动模范、英雄人物等,对于平凡岗位上有卓越表现的普通个人也容易受到感染并成为其努力目标,反映出大学生在榜样选择上比较理性;(4)具有可模仿性和可超越性。以往的榜样教育,在榜样宣传方面常常有所拔高或渲染,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反而很难激励其挑战榜样的冲动。大学生对学校的模范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一类“身边的”榜样不仅对大学生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其学生身份也具有模仿性和可超越性,对普通学生的借鉴和激励作用更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把科学的理论、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与身边的榜样结合起来,学生榜样的树立与学习值得提倡。
(二)设立集体榜样的学习机制
在传统榜样教育中,通常会选择典型的先进个体开展教育,但由于榜样树立和宣传力度的差异以及大学生对榜样接受程度的差异,榜样的渗透性和感染力较弱。为了更好的发挥榜样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强化榜样对大学生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就有必要重视利用集体榜样开展榜样教育。集体榜样,顾名思义,就是说树立的榜样不是个体,而是集体,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多人榜样。在现今社会及高校,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集体组,大到全国优秀集体,小到学生创新团队,这些集体组织不仅个体成员出色,值得学习,而且成员内部配合、协调的团队精神也值得借鉴。相对于个体榜样而言,集体榜样有以下优势:(1)更具有影响力,多人的先进表现与集体的典型事例,在教育时能对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刺激;(2)更具有层次性。据调查,90%的学生倾向于自选榜样。集体中个人的个性差异使得在集体榜样的教育中,学生能在集体榜样的大框架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榜样,既保证了榜樣教育的方向性,又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受教育;(3)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优秀的集体除了个体的先进性,集体成员内部的配合、协调和人际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集体榜样的学习与宣传,也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三)优化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榜样学习的长效机制
高校榜样教育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有:(1)开展以榜样学习为主题的学习研讨会;(2)举办榜样事迹报告会;(3)开展榜样人物事迹宣传图片展;(4)纳入两课教育;(5)开展与榜样教育有关的文体活动,宣传榜样形象,提高榜样影响。
这些形式作为目前高校榜样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不足,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仍有待提高,榜样教育渗透性较差。因此,有必要对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1)在以两课学习和学习研讨会议形式开展的榜样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增加学生对榜样学习的热情和动力;(2)以系列活动为依托开展榜样教育,扩展榜样宣传学习周期,增强榜样教育的持久性和渗透性;(3)选择学生身边的榜样进行教育;(4)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榜样教育。目前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德育创新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有必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加大榜样教育力度。
导作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基本内容和要求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特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现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尚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三、热爱人民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知道我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我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热爱和平等传统美德,培养热爱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先进人物学习,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助人为乐、与各族少年儿童、外国小朋友友好相处。
四、热爱集体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公民的义务;初步懂得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离不开文化科学知识,从小把自己的学习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理想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勤学好问、刻苦努力、专心踏实、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七、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八、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教育学生懂得在集体中要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在少先队组织里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行使少先队员的权利,学习过民主生活。知道国家有法律;法律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公民要知法、守法,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中与小学生生活有关的规定。
北关小学王艳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一点放松不得”。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中小学校作为最主要的教育阵地应充分挖掘学校德育教育的渠道,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我就中小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墙壁也说话。”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爱那个不容忽视。确实,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心理品质,养成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的一切看作是与人的阵地。如:我校在院内建立专门的德育橱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敬校爱校教育;使操场的四周的围墙变成绘有各类奇思益智壁画的文化墙,在醒目的位置修建庄严的升旗台,在显眼的地方写上校训、校风,让广大师生在犀行校训、校风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爱校、爱集体的责任感;楼道内精心设计了《热爱祖国》、《了解家
乡》等各类图文并茂的牌匾,在教室内张贴学生《守则》、《规范》、名人画像、格言、标语班训和庄严的国旗,以名人事迹激励学生,以名人格言引导学生,以标语班训要求学生……这样,通过环境建设,让校园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说话,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
二、施教主体表率育人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他没有特权的独断专行,却有皇权一样的让人顶礼膜拜”。学生由于年纪小,见识少,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等还没成熟的观念和切身的体会。在他们心目中,教师就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的标准。他们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效仿的榜样。因此,学校必须特别重视德育工作主力军——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和表率作用。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同时,教师要深刻认识自己的职业特点,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要迟到,自己就要早到;要求学生生气是严肃认真,自己也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明理诚信,自己就要“说话算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平时就要礼貌待人……这样,教师从思想到作风,从言行到举止,处处带好头,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对抽象的规范和要求有“范”可依,让学生在富于形象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三、学科教学渗透育人
课堂教学不仅是实施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通过各学科,使学生掌
握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道德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实际找准文化知识和德育结合点,上课时找准德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科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效。如教学思想品德课《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时,可让学生分别模拟盲人过马路、瘸子挑担、哑巴求救……是他们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正常人多得多,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产生同情残疾人的良好愿望,并养成自觉帮助残疾人的良好行为。由于思品课德育因素丰富。且一事一理,因此我们可以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情感,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其具体行动。
德育与智育高度结合的学科应属语文,对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教育,更能促使学生产生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篇篇课文都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草原之歌》《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可用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周总理的睡衣》《一件棉衣》《一夜的工作》教育学生要有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感受资本主义的冷酷与不平等,体会我们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志向,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这样,把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健体的同时,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收到潜移默
化的效果。教师还要主动自觉研究所任学科的德育规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文道结合。
四、开展活动,行为育人
课外教育活动由于范围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特点,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能发挥特有的作用。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多种主题鲜明的活动。组织《迎国庆手抄报比赛》,组织学生观看“百部优秀爱国影片”,用革命先烈为新中国英勇献身的实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九月“推普宣传周”组织上街宣传、校内比赛等活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除此之外,还可经常组织演讲会、故事会,开展体育、书画、征文等比赛活动。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
这样,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让课外教育活动真正发挥其德育作用。
一、及时学习《纲要》,提高思想认识。满腔热情地宣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反映新时代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
始终坚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不懈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不息。
二、深入开展调研和政策宣讲,提高政治站位。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学习班、读书会、报告会、讲坛讲座等等多种形式传达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和举措,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深入了解国情民情,遇到问题共同探讨;
继续做好形式政策和国情宣讲。持续深入基层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国情、形势政策教育纳入各单位、各部门、各高校,使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始终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引导人们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伟大斗争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始终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全面塑造干部职工新时代崭新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德育元素,发掘,运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课纳入大学本科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以历史课面目出现的思想政治课, “纲要”课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帮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领会四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有论者指出, 该课程的主要功能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其德育作用1。“纲要”课以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历史作为载体,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 在德育教育中具有特殊价值, 值得我们发掘并运用于教学中。以往的研究多围绕该课程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学实践创新等方面展开, 本文拟就德育元素的发掘与运用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发掘德育元素, 凸显德育优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有人们在其中活动的历史, 它像一个大舞台, 上演着无数历史活剧。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当代中国联系最切近、最紧密,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德育价值。走进中国近现代史, 能给学生激情的陶冶。德国文学家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中国近现代史, 也最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残酷的军事侵略、政治奴役、经济掠夺、文化侵害, 让学生无比义愤;清政府和反动派腐败无能、屡战屡败、丧权辱国, 让学生无比激愤;革命先贤和中国共产党前仆后继、义无反顾、探索奋斗, 终于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光明大道, 让学生无比振奋。走进中国近现代史,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热爱中国的热情油然而生。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针对今天一些大学生国家民族观念淡薄现象, 中国近现代史对于爱国热情的激发更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穿越100多年历史时光, 浸润着无数哲理, 需要青年大学生去解读、去领悟。有人说,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确如其言, “鸦片战争”、“黄海海战”、“旅顺屠城”、“南京屠城”等一系列惨痛的历史教训, 印证了一个道理和规律:“落后就要挨打”。正如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文中对中国的分析:“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 不顾时势, 安于现状, 人为地隔绝于世, 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毛泽东则进一步分析, 近代中国之所以屡次挨打, 究其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腐败, 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明确这一哲理, 就会清楚地认识到, 近几年国际敌对势力屡屡进行边境挑衅, 目的就是妄想阻碍中国现在的快速发展。“落后就会挨打, 发展才能自强”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世人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穿越中国近现代史, 更能给学生以品行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历史叙述应当始终用丰富的鲜明生活的事实来揭示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李维 (古罗马) 说:“研究历史是医治心灵疾病的良药。”“纲要”课中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德育素材。比如, 林则徐虎门销烟, “苟以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邓世昌誓与座舰共存亡, “我们就是死, 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他们在国难当头之时, 大义凛然, 威武不屈, 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他们以天下为已任、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 展示出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这些传统美德会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摄、品行的升华, 特别是在社会上拜金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丑陋现象时有出现的今天, 仍不失其现实价值。
习近平同志曾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多学习多重温, 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 尤其是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负面影响和西方敌对势力的蓄意颠覆, 更需要追根溯源、有的放矢地探求最佳的德育资源。让学生走进、穿越中国近现代史, 吸纳民族精华元素, 联系现实国情和个人思想实际, 能够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 自觉抵御负能量, 增进并激发正能量。
二、运用德育元素, 发挥德育功能
如前所述, “纲要”课具有独特的德育优势。怎样运用德育元素, 充分发挥德育功能, 则是应该深入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 从紧紧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德育教育特点、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实际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质疑探究、联想充实、感悟反思等方式, 能够引导学生透过繁杂的历史现象理解思想内涵, 产生情感共鸣, 进而转化为优秀品质。
1. 比较分析中明辨真谛。
历史是社会生活的综合, 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历史穿越时空, 连缀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法国年鉴派史学家布洛克曾说:“我使用了一个有神力的魔杖, 其名即比较方法。”比较分析是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之一。历史的可比因素特别多, 纵向比、横向比、经纬交织比、宏观比、微观比等。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穿越历史, 回应现实, 对比历史事件, PK历史人物, 能够使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 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比如, 邓世昌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 —方伯谦 (苟且偷生、贪生怕死的历史小丑)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 (攘外必先安内) —共产党 (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 ……通过这些比较分析, 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感情自然会加深。
2. 质疑探究中挖掘实质。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在曲折、迂回中探索发展的奋斗史, 其中充斥着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的疑惑。创设历史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发掘实质、获得教益也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问“是深入的阶梯, 是长进的桥梁, 是触发的引信, 是觉悟的契机”。例如, 针对学生面对近代中国选择了暴力革命而非和平改良之路产生的疑惑, 引导学生回归历史情境, 寓情理于史实, 指出当时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者并非一开始就主张暴力革命, 而是经历了一条从改良到革命的道路。这样, 在疑问中探究, 在探究中挖掘实质, 步步深入, 最终解疑释惑, 就更能使学生理解革命之不易、先驱之伟大。
3. 联想充实中丰富内涵。
历史全面反映社会生活, 是一面经纬交错、力张四维的立体多棱镜。马克·布洛赫说:“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对象, 它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千姿百态, 令人销魂, 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受教学目标限制, “纲要”课教材只能简明扼要地记载历史现象和过程, 不可能对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历史事件进行具体描述。这就需要我们恰如其分地运用想象完满历史图景, 通过补充拓阔历史现象, 从有血有肉、显豁鲜活的历史中让学生受到鉴戒、启迪和教益。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多媒体、补充辅助材料、文史串联等方式, 能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将教材的简洁叙述变为丰满的历史画面。例如教学“辛亥革命”一章, 可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观看《辛亥革命》电影, 在史诗般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中体会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大无畏的精神, 以及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开创的历史意义。还可推荐学生重读鲁迅的《药》、《阿Q正传》等, 体会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严重脱离群众和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样, 在联想充实中, 教材由死变活、由静变动、由平面变立体, 丰富了历史内涵, 无形中增强了德育效果。
4. 感悟反思中完善自我。
古希腊史家戴奥尼西认为, “历史是一种以事实为训的哲学”。“训”即训诫、教导。历史具有史鉴垂训功能, 运用感悟反思, 沟通历史与现实、联系社会与个人、表象与实质, 能够实现个人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因此, 教师可在教学中瞄准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提出问题加以引导。例如, 针对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彻底清除腐败现象这一热点问题, 回归我党历尽艰辛建立丰功伟绩和不断克服自身错误、勇往直前的史实, 引导学生体会认识:在近代中外反动势力重重压迫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卓绝斗争, 推翻三座大山, 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人间奇迹, 证明共产党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气魄;就自身发展而言, 早年在与“右倾”、“左倾”错误路线斗争中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纠正反“右”、“大跃进”等失误, 粉碎林彪、“四人帮”的反党阴谋, 结束了动乱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等, 表现出光明磊落、知错必改的特质;对于腐败问题, 共产党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积极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活动。在这一系列感悟反思中, 引导学生坚定共产党一定能够杜绝腐败现象的信心。
综上,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教科书, 对当代大学生陶冶情操、培养美德、铸造中华民族之魂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一面知兴替明得失映照现实的历史宝鉴, 能够激励当代大学生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陈旧弊端、提炼历史智慧、推进国家进步;中国近现代史还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具有长精神、增智慧、激发正能量的作用, 激励青年大学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 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与百年近现代史同行, 吸纳德育元素, 当代大学生会坚信,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毛泽东语) ;学生们也会义无反顾地“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李大钊语) 。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 班主任 激励策略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人们关注人才的思想素质的培养。小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培养出高尚得到的情操。而这与我们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
一、激励措施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激发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关注
在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采用激励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和直接的激励联系在一起的。教师采用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则能够让学生更加的关注德育教育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像学校举办的各种德育活动竞赛是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尤其是那些获奖的学生甚至会终生的记忆这些德育的内容。比如在小学的教育活动中,给学生评定的等级和发出去的奖状会让家长张贴在家中显眼的位置,作为学生进步的一个证明。
(二)引起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有还很多的琐事要处理,所以很容易就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激励机制的引入会让学生的德育学习情况成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教师就会更加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学生的德育成效也就成为了教育活动关注的重点。因为有了激励所以就需要考核前提,一旦将德育教育纳入了考核中教师就会直接的关注。
(三)调动了学生之间的竞争
有了激励措施,小学生之间会进行竞争。每一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别人的关注。而德育教育的激励措施中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通过这种奖励或者典型的树立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尊和自豪。那么,激励措施就能调动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我们常听学生说“xxx做的很好” “xxx是标兵”等言论,这实际上就是学生之间竞争心理的体现。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激励措施的窘况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德育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采用恰当的德育教育实践,进行学生的爱国教育、理想教育、三观教育等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但是在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却存在这现实的困境。这些困境往往会带来德育教育的窘迫之态,导致激励效果无法达到。
(一)形式主义占据了上风
小学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也没有意识到小学生德育教育对学科知识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比如每年的三月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时候,教师会按照惯例办黑板报、检查学生卫生、评定学习雷锋小标兵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落实到学生教育之中,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组织的活动,甚至典型都是教师直接任命的。
(二)过于侧重负向激励
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活动中有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负向激励措施过多。比如在检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時候直接的让学生背诵条例,不会背诵的直接罚抄。长期的负向激励会使学生失去了对德育内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很强的叛逆心理。导致了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这都不利于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三)公平性得不到保障
很多时候学校并不会对激励措施的公平性进行监督,即使有的学校制定了学生评议表也让学生填写了,但是基本上学校不会将此作为教学考核的参考。而很多我们看上去的“坏”孩子并不是没有闪光点的,但是却往往因为不公正的对待而被忽视。这就让德育教育的激励措施的优势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三、抓住激励措施,促进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措施
激励措施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能够带来很多的好处,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间又是相互促进的。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促进小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就需要借助激励措施这个手段来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树立小学班主任的正确认识
小学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班主任需要对德育教育工作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要认识到德育教育在小学生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价值;认识德育教育对小学生文化课程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认识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作用。有了这些基础性的认识以后就需要在教育实践中采用扎实而有趣的教学形式来提升小学生德育教育成效。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活动中要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以模范带头作用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尊老爱幼的时候可以讲述自己曾经做过的尊老爱幼的事情;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上课的时候着装典雅,话语轻柔,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形象。
(二)保证激励措施的公平性
不管怎样的激励措施的实行都需要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激励措施包含了对教师的激励和对学生的激励两个方面。不管是针对教师还是针对学生都需要实事求是的去展示学习情况,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保证激励措施的公平性首先要尊重学生。教师需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德育亮点,发现他们在人格、品德方面的异常之处。然后给出相应的评价。而教师的激励措施的公平性需要在学期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实现。学校可以安排教师的自评、互评,甚至考核等方式来确定教师德育教育工作的情况。另外,学校还要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考核与评价进行监督和管理,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保证教育考核的正常化、公平性。学校可以组织领导和学生小组来监督每一个班级德育教育的情况。在每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量化管理,然后将各种材料汇总来衡量学生的德育学习情况,并且对考核结果进行管理和检测,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三)激励措施的多样化发展
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激励措施是非常的丰富的。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非常有必要。单一的激励措施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考核和评估是不利的,因为单一的激励措施很可能无法发现学生的德育学习的实际情况,也不能真正的起到激励全体学生的作用。那么,就要在具体的考核评估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将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措施结合起来运用。正向激励包括了典型的树立、奖品证书、经济奖励等;负向激励措施包括惩罚;布告公示等。侧重正向的激励,适当加入负向激励措施。这样就能促进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蜀民 甘霖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分析[J] 中华少年. 2016(20)
[2]姚中华 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才智 2015(23)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德育统整实施的策略
1. 综合实践活动与品德课统整
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而无论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都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强调课程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注重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这一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非常吻合。事实上,有不少品德课程的内容就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开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这个单元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春天”的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春天的植物”“ 春天的动物”“ 春天的食物”“春天的保健”等主题的调查、种植等活动,更全面地认识春天。
2. 综合实践活动与主题班队会统整
主题班队会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根据当今德育要求,很多的专题教育活动要通过主题班队会的形式来进行。
如“交通安全教育”的专题,通常都是班主任在班会上出示一些违反交通安全的案例,强调遵守交通规划的重要性,组织学生了解一些交通标志、交通规则,教育学生要时刻遵守交通规则,把交通安全放在心上。40分钟的说教可以说并不能给学生留下多深刻的印象。而如果组织学生通过开展“交通安全知多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则效果会大不相同。学生可以分组从“交通标志辨认”“交通事故原因小调查”“采访交警叔叔”“交通安全知识问答”“交通安全倡议”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知识问答等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真正地了解到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规范交通安全行为的重要性。又如“禁毒教育”的专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向毒品say no”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从“毒品的种类和危害”“明星吸毒以后”“参观禁毒基地”“毒品预防知识竞赛”等方面分成小组开展调查研究,最后通过小组的汇报、展示,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毒品的相关知识。
3.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统整
对比专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活动。如“中秋节”庆祝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开展“中秋节由来”“中秋节习俗”“中秋节美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花灯制作、灯谜竞猜、自制月饼等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节日文化。又如“读书节”活动,除了开展常规的“好书推介”“好书交换”“书签制作”“诵读表演”等活动以外,可以让学生从“同伴阅读情况小调查”“逛逛购书中心、图书馆”“电子产品对阅读的影响”“网购对实体书店的影响”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使读书节活动更有内涵,更能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德育统整实施的原则
1. 实践性原则。德育要改变从而论道的现状,必须要把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被动听教与亲身的实践探究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德育“知情意行”统一的价值追求。
2. 适切性原则。要关注两者统整的适切性,包括内容的适切性、形式的适切性、组织的适切性等,充分发挥统整的作用,实现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两者的双赢。要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避免为统整而统整。在两者统整中尤其要选好主题。德育课程或德育活动的内容繁多,不可能每个教育主题、每项活动都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统整开展,所以主题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在选择主题时,要结合学校的资源、学生的实际,选择比较值得让学生去研究、实践和体验的主题。
笔者在探析《纲要》中对民办教育政策方针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就未来民办中小学可持续发展道路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一、《纲要》对推动民办学校发展的政策亮点
如果说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是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转折的话, 那么2010年《纲要》的颁布对于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次新的契机。《纲要》在第三部分体制改革部分对办学体制改革进行了详细说明, 重点说明了对民办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和方针。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强调民办教育的重要性
《纲要》中指出,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 鼓励出资、捐资办学, 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长期以来, 在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定位上, 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就是把民办教育的发展定位限制在公办教育的补充上。它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是为了弥补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为人民群众提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公办学校力量和资源的不足, 或者叫做“拾遗补缺”。民办教育曾经为地方政府分担教育经费不足的困难, 为缓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突出的贡献。为扭转这种误区国家不止一次颁布政策来强调民办教育的重要作用。比如2002底年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民办学校的合法地位, 从学校发展宏观层面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做了政策性的指导, 以期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时隔几年又一次颁布成文性的文件来保障民办学校的地位, 大力倡导发展民办教育, 指出发展民办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 提倡教育公平, 保障民办教育的平等权
《纲要》中指出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 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早在《纲要》正式出台之前, 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承办了“清纠歧视政策”调研会议。该会议主要反映了20多个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方面的问题, 包括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合理回报、教师待遇、政府专项经费、办学用地、税收、贷款、学费标准、招生、政府监管和年检、评奖、奖 (贷) 学金、事业性收费收据、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
(三) 提供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师资匮乏和资金来源单一影响着我国的民办教育。与公办学校资金相比, 民办学校无国家的财政支持。正如“民办教育”的内涵一样, 民办学校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 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无法享受到公办学校的待遇。我在一所民办学校见习时亲历了民办学校资金紧张的问题。在一次会议上, 校长向各位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 要求教师组织各班学生每天处理好自班的垃圾。以往学校每天雇工人对垃圾进行集中外运, 由于物价上涨, 新学期每月的垃圾运输费由300涨至1000元。为了节省开支, 经学校领导商议做出了各班自己处理本班垃圾的决定。我认为要是在有国家财政支持的公办学校, 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民办学校经费的紧张程度。因此, 《纲要》中提出要对民办教育提供公共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民办学校资金缺失的问题。
(四) 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纲要》中指出, 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
二、民办中小学的现状分析———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 民办学校数量逐年减少, 学生数量增长比例减小
从2006年开始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8年各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该省 (区、市) 2005年秋季学期开学前颁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扩大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各省 (区、市) 制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低于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 当年安排50%, 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免学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2010年,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在市场经济和教育竞争加剧的今天, 随着国家财政对公办学校投入的增加, 公办学校义务教育学费的减免使得一些基础薄弱, 资金来源单一的民办学校在竞争中败于公办学校之下。因此《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提供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是针对现阶段民办学校发展现状的一个清晰认识并且缓解其生存危机的一个正确之举。
(二) 由于传统思想和各种歧视政策尚未完全消除, 民办学校缺乏足够的社会认同感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对“私”这个词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见, 民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算作是与“公办学校”相对的“私”的事物。首先是传统思想的影响, 现阶段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一些文化程度高的人都对民办学校存在一定的偏见。其次各种歧视政策的存在更是使民办学校的发展步履维艰。民办学校在法律地位、合理回报、教师待遇、政府专项经费、办学用地、税收、贷款、学费标准、招生、政府监管和年检、评奖、奖 (贷) 学金、事业性收费收据、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存在着和公办学校不等的待遇。
(三) 教师梯队建设不健全使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受阻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 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民办学校中, 教师这一主体成了制约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主要问题在于教师梯对建设不健全, 造成学校教师出现断层现象。所谓人才梯队建设, 就是当现在的人才正在发挥作用时, 未雨绸缪地培养该批人才的接班人, 也就是做好人才储备, 当这批人才变动后能及时补充上去、顶替上去, 而这批接班人的接班人也在进行培训或锻炼, 这样就形成了水平不同的人才, 仿佛站在梯子上有高有低一样, 形象地称为梯队, 为的就是避免人才断层。而在实际的民办学校中, 教师队伍建设不容乐观。
我所见习的民办学校一共有教职工80多名, 除了几名退休教师外, 剩下的一半以上的教师年龄在25至32岁之间 (其中很多是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 。我曾对几名教师进行访谈, 其中一名63岁的物理老教师说其是退休以后从外地过来的, 民办学校工资待遇还不错, 在这所学校工作5年了, 不过什么时候想走就走, 完全由自己决定。这位教师还说他在这所学校算是呆得比较久的了, 单单其所在的办公室12个教师中去年就有3个离职的。还有一名25岁的年轻教师说其是两年前大学毕业来到这所学校的, 现在担任高二的课程, 但是他决定等带完这届学生就辞职。如此大的教师流动性严重导致教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不足, 进而导致民办学校教师梯队建设不健全, 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 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
由于国家对民办学校不提供财政支持, 民办学校只能自筹经费来维持其基本的教学活动。过去我国在发展民办教育实践中推行“办学经费自筹”原则, 对民办学校的资助有限。从我国发展民办教育现实条件和政策来看, 由于个人的财力相对有限, 社会投资力度又很小, 自筹办学经费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仅靠收取学费来求得发展。由此看来, 民办学校的发展缺少物质保障, 致使学校在很多方面难以正常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民办中小学的未来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针对民办中小学的种种生存危机, 其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社会的思考。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民办学校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民办学校的发展战略与趋势中也有学者做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如王焕斌、李和平在其《民办学校管理引论》一书中指出制度推进策略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质量、特色立校策略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教师专业引领策略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文化提升策略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赵敏教授在其文章《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一文中指出要实现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民办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领导者必须遵循并实现公正性、延续性、共同性的原则和导向。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在长三角民办教育论坛上指出民办教育发展要知快守慢。所谓知快守慢, 就是说我们既要认识事业的紧迫性, 同时又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不能够要求所有问题一夜之间就全部解决。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来不断推进的。民办学校已经在教育体制、专业设置、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创新上迈出很大的步伐, 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不断提供新鲜经验。我认为所谓的“知快守慢”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实践。
针对我国民办中小学的发展现状,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推进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设, 坚持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校的发展也不例外。民办学校一方面在贯彻落实国家大的办学方略的前提下, 还要重点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 民办学校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才能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免遭淘汰。
(二) 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教学环境
民办学校教师不稳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严重制约了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教学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从最大程度上保证教学质量。
(三) 抓质量、突特色
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保证教育质量, 学校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在质量提高的基础上, 民办学校还要集中力量形成特色“以质量取胜, 以特色见长”。民办学校的特色可以体现在办学模式、教育方式、教学特点、课程设置、管理思路等方面。只有把民办学校办出特色, 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中占领教育市场, 才能取信于社会。
中国著名教育家成思危先生说:“中国的教育就像一只鸟, 它的双翼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它的双腿是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 双翼都健壮才飞得高, 双腿都健壮才跑得快。”
正如许多学者所说的, 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 其更是一个漫长而庞大的工程。如今《纲要》的出台从政策上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保障, 使民办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要想解决民办学校已经存在的一些“痼疾”, 实现可持续发展,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长、教师等协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郑雁鸣, 《民办教育发展定位的“三个重要原则”》[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0 (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3)
[4]http://baike.baidu.com/view/2827922.htm.
[5]徐克, 《民办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分析》[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
【榜样教育与《小学德育纲要》的实施】推荐阅读:
小学生身边的榜样演讲09-16
适合小学生的榜样励志小故事11-05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方案10-28
榜样的力量素材09-20
关于人生榜样的名言10-11
时代的榜样信仰的旗帜11-06
论新时期的榜样作用05-25
我的榜样作文350字05-26
关于榜样的作文800字07-05
观看榜样心的体会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