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华民族音乐不仅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赞赏。它在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了某些难以避免的问题。本文就从民族音乐对当代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作用进行论述,以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民族音乐;小学音乐教育;民族精神;美育;德育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有着56种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这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瑰宝。但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网络的盛行,西方、日韩音乐的冲击,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大一部分大中小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追星与成立“粉丝团”的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中小学生迷恋超级女生,快乐男生,却对我们民族音乐知识知之甚少;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犹如在夹缝中生存。李岚清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说:“中华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艺术精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它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作用。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因此要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重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他。而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就是民族音乐,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具有非常鲜明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媒介。
通过民族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小学中开展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欣赏,演唱或演奏民族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从小树立学生民族荣辱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在小学的音乐课本中,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音乐课本的首课都必须有我宣传爱国情怀的歌曲,而且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会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音乐本身的创作特点,引导学生自豪、严肃、情感真挚的演唱,并呼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而且当代的小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了解大多来自父辈和老师的传授。由于现在网络技术的发达,不同文化的冲击,难免会给他们造成歪曲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苏武牧羊》、《满江红》等古曲让学生了解历朝历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的忧国忧民精神。音乐是不仅是听觉的艺术,而且比起直白的言语它更能起到激奋人心的作用,所以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小学生的民族精神的培养是我们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
二、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要明确知道我们的教育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而不是专业教育。而且,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当代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过分追求自我价值、集体观念淡漠等问题,所以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通过民族音乐的深层内涵来影响学生的品德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品格和思想境界。卡尔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2]所以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例如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可以选择一些欣赏的曲目进行教学,在欣赏的基础上,教师对乐曲的乐段进行讲解分析,学生通过聆听,然后可以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途径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要加以鼓励和给予客观评价,并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如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本中歌曲《小熊过桥》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团结合作,去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及形象,体验小熊勇敢战胜自己的精神。在音乐课通过歌曲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了思想教育与民族音乐艺术的统一性。另外,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开设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等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而且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更好的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一些以民乐办学特色的小学校发现参加民乐团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文化学习方面都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如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由此可见,通过用陶冶、隐性、深入学生灵魂深处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于直接采用灌输、显性、表面化的方式。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民族音乐情感教育艺术的优势。
三、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及民族音乐感情。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柯达伊认为,如果没有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所有的音乐教育就毫无意义,就只能是为外国音乐提供一个“容器”而已。[3]众所周知,中国是个泱泱大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教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有驾驭中华民族音乐教材又能脱离教材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能力,且本身必须热爱民族音乐,熟悉民族音乐,具备丰富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和强烈的弘扬民族音乐精神的使命和热情,才能保证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正常进行。
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各地音乐教材中也都增加了乡土教材的内容,这表明编写教材的基本方针是正确的,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就是要从小学音乐教育做起。所以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途径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音乐特点,通过了解各个民族的歌舞、器乐等知识来了解我国的各个民族的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随着年级的增长,教师应试着让学生大量演唱如《茉莉花》,《鄂伦春族小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耳熟能详民族歌曲,然后通过学习、了解、分析各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征、调式特征、结构特征和音乐材料发展的基本手法等等,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会使用他们所熟悉的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中国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善于利用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教学,比如欣赏《春节序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律动,声响,身势等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最后让学生通过打击乐器有感情的表演。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优秀作品是中小学生必须了解和熟悉的音乐常识,不仅可以扩大了他们的人文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了浓厚的民族音乐感情。但是,学生在欣赏这类乐曲时,由于生活阅历较浅,加上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不熟悉,因此难免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作品的内涵,无法产生共鸣。音乐是情感艺术,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欣赏的最终目的是要锻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表达的情感及内容。如在讲授《二泉映月》的欣赏课时,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乐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阿炳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到在那世态炎凉的时代里阿炳一生极为悲惨,4岁丧母,自幼随父当道士并学习音乐,在创作《二泉映月》时已双目失明,流落街头,以卖艺乞讨为生。这首乐曲作者运用了“鱼咬尾”连环扣的创作手法,体现出民族音乐的特色,旋律悲怆、跌宕、委婉,曲调忧伤、凄凉、缓慢,表达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这首乐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理解和感受音乐,从而达到把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学习民族音乐艺术的过程中。
四、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小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随着社会上一些“选秀活动”的盛行,“快男超女”成为了中小学生的追捧对象。由于网络的发达,网络歌手应运而生,铺天盖地的网络歌曲也迎面而来,另外外来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冲击,也使受现代教育的青年一代沉迷其中,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校园甚至幼儿园的学生几乎都会唱《老鼠爱大米》、《有没有人告诉你我很爱你》、《好姑娘》、《东风破》、《香水有毒》等爱情流行歌曲。可当问及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是谁时,却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许多中小学生觉得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很老土,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流行歌曲,它的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但是流行音乐大多以渲染爱情为主题,而小学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育阶段,还不能很好的去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如果引导不正确的话容易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如早熟,早恋等。柯达伊认为,好的鉴赏力不是靠遗传获得的,而需要认真培养。[4]中小学阶段正是人的成长的敏感时期,也是艺术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通过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等能力。如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美的意境,也可以让学生欣赏我国的各种地方戏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方戏曲的风格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戏曲中生动的角色表演等提高学生分辨美的能力,如京剧被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中,并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智斗》、《儿行千里母担忧》等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从将京剧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举措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的问题感到焦虑,因此这一决议的出台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北京京剧院院长王XX在接受《中国教育报》的采访时说:“京剧是中华民族戏曲表演艺术的代表,是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艺术。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体现了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学习京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欣赏能力。”[5]教师还可以把歌词意境深邃、深情而富有朝气,旋律优美动听、琅琅上口的《长江之歌》、《爱我中华》等艺术歌曲与消沉悲叹、曲调过于缠绵的《东风破》《香水有毒》等流行歌曲进行比较,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流行歌曲中某些表现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爱情至上的低级庸俗的艺术价值是对人有消极影响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不仅要在小学中加大力度弘扬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的音符真正嵌入学生艺术修养的体系中,而且还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的精髓融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也使更多的社会群体接触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同时,通过民族音乐的熏陶,增强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使全社会都意识到民族精神对下一代孩子的影响并通过民众的力量大力推广民族音乐,这样不仅使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具有强大动力,也促使民族音乐对小学生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一、在音乐教学中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 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独特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 并为学校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同时,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寓德育于美育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例如,在学习《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特别注意问:“老乌鸦生病了,小乌鸦如何照顾妈妈,都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把爱妈妈的情感真切感人地表达出来。”扮演小乌鸦的学生说,表演时想起了自己生病时被妈妈照顾的情景,有的说自己说的台词就是妈妈说过的。老师及时问:“如果你们的妈妈就在这里,你最想和妈妈说些什么呢? ”有的学生会说: “妈妈过去总觉得您照顾我是应该的 ,现在觉得您是爱我才照顾我。我想说,我也爱您———妈妈。”有的都流泪了,说:“妈妈我想您了。”还有的说:“妈妈等您像老乌鸦一样老了,我一定会像小乌鸦那样照顾您。”从孩子们的表现中不难看出他们已经从麻木地接受妈妈的爱转变为现在真正理解妈妈的爱,这一变化是多么让人感到欣慰。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 可以充分发挥音乐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 美化人的行为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需求,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创新教学策略,凸显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情感,发挥音乐学科的审美功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滋生情感、创新思维,形成人文素养,从而全面发展、成长进步。
可以在唱游学习中感受美, 以美塑形; 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乐曲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音乐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怡心;音乐实践中表现美,以美导行。如在课堂上,注重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作曲家在每首音乐作品里面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它像一个个谜藏在乐曲里面等着我们发现,你能发现? 谁能成为作曲家的“知音”? 想一想,你可以怎样把这种情感用音乐方式表现出来?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理解音乐作品,做到用心演奏、用情歌唱,努力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进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对美的爱好和追求。
三、发挥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此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树立好的榜样非常必要。就拿周杰伦来说,既是榜样又是偶像,他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积极向上的精神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因为他们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努力获得幸福人生。在学校里老师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 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熏陶。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听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理解、想象的过程。“听”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听音乐的方法,养成认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随着参与听赏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从感官的欣赏到理性的分析, 根据旋律的起伏与平稳、节奏的紧凑与松弛,以及不同的力度、速度、节拍、调式、演唱形式等,“听”出音乐作品表现的不同情绪、风格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在教师熟悉教材的前提下, 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挖掘出来时,学生会对聆听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由被动的“要我听”变为自觉的“我要听”,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
“美”是指动物体的生命运动与客观世界总体运动取得协调的感觉标志,审美教育的最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看待和区分美与丑,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自身的修养。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新艺术的发展,少年儿童求美的热情不断高涨。他们渴求真正美好的生活,探索着什么是真正的美与丑。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还在于通过音乐艺术的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鉴赏,陶冶情操,使其成为品德高尚,才能机敏,积极进取,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音乐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幼儿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器乐教学,无疑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方法。
二、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声乐与器乐是音乐艺术的“孪生姐妹”,通常器乐是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音乐艺术形式。
1.器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其综合音乐素质。器乐常以它新奇的吸引力与旋律美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断扩大其音乐视野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欢乐。
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尤其是男同学,他们对于音乐课中的视唱、唱歌已经失去了低年级时的那份感情,加上好多歌曲远离他们实际的学习、生活环境,因此,他们唱起歌来索然无味,且容易厌倦,致使对音乐的兴趣大为减弱。
当我第一次把口琴带进课堂,当场吹奏几首幼儿熟悉的乐曲时,他们高兴得几乎跳起来,他们产生了学习口琴的极大兴趣,给音乐课带来了新的生机。
器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获得音准感、节奏感、协和感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其识谱、欣赏、演奏的能力,进一步获得音乐表现能力的手段。连贯的吹奏,使幼儿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唱歌方法。幼儿在演奏乐曲的同时也进行了听赏。
通过体验,他们能选用适当的音乐表现手段进行音乐的再创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由此可见,器乐教学对全面提高幼儿综合音乐素质,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器乐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而且能促进其智力的积极开发。幼儿在欣赏与演奏乐曲时,可以发展联想能力和想象力。好的音乐不仅能开发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科学研究证明:幼儿学习与演奏器乐不仅使大脑的右半球得到积极发展,而且对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极大的作用与影响。
器乐教学在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既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极好途径。同时对于提高整个音乐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器乐教学活动,能使学生从中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受到美的感染,培养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运用器乐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和能力,不仅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而且也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禄丰县城南小学 台艳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能表达感情的艺术,《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而道德教育的关键则在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没有感情因素,就不可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去,不仅会使得教学效果深刻而有力,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音乐教学中的德育主要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让学生从音乐课学习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会如何做人,这才是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
一、从教材及备课入手,挖掘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基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全册教材进行德育渗透的分析,力求吃透教材,明确渗透德育的着力点,达到音乐学科德育渗透的预期目的。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首先,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在祖国怀抱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祖国印象》、《多年以前》等。如:歌曲《多年以前》表现了多年以前地球拥有“蓝天、森林、小鸟”,后来“森林消失,小鸟一去不返,”再描写现在孩子们对小鸟“轻轻呼唤”,唱出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真挚而美好的愿望。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歌词大意,还应联系现在环境现状,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自从那森林它突然消失”的深刻含义,从而引导学生做一名环保小卫士。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多快乐呀多幸福》、《小青蛙找家》,《小乌鸦爱妈妈》、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小乌鸦爱妈妈》歌曲的旋律合着有规律的节奏,有着朴实、幼稚的特点。第一乐段句尾旋律呈下行的趋势,流露了乌鸦妈妈年老体弱不能飞翔的伤感情调。第二乐段句尾上扬,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Ia,旋律变得明朗而有生气,表现了懂事的小乌鸦对年老妈妈的关爱。这首短小的儿歌以拟人化的笔触,勾勒了一幅动人的图画。引导儿童通过了解乌鸦反哺的现象,明确尊敬爱护老人的道理。
二、在音乐艺术美之中渗透德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老师最理解我》是一首以尊敬教师为题材,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问候和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歌曲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是您把知识的雨露,洒在我心我哟洒在我心窝„„”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1、课堂前奏引领渗透
如:在课前学生进入课堂我编了一段很有韵律感的儿歌“上课铃声响,小朋友坐好,小朋友你好,老师您好,手拉手、×× ×∣(同桌按节奏拉拉手),跳跳舞、×× ×∣(按节奏伸手律动),我们多快乐多快乐。”让学生边唱边律动,在律动表演中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明确课堂要求,又让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音乐课堂本身。
2、在歌唱教学中引领净化学生的心灵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歌曲以它独特的美———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扎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
例如:《踏雪寻梅》(五年级上册第十课)这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歌曲中以“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吐艳枝头”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和依托,抒发和赞美这样的雪梅精神。《踏雪寻梅》表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歌曲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这首歌曲活泼明快,歌词具有教育意义,教育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年华。小学高段的学生正值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初步时期,这首歌曲引导学生于欢乐、健康中步入青春期。
又如:《小鸟,小鸟》(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是电影《苗苗》的主题歌。歌曲描写了小鸟在蓝天阳光下,自由自在地飞翔,抒发了对小鸟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人们渴望自由的心情。在这个单元里选材都与动物有关,其目的就是启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教唱这首歌时,要把亲切深情的感情教进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美好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现在必须努力学习。
2、在音乐欣赏课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如:在欣赏《嘉陵江上》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或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嘉陵江上》的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料,这是一首为大众熟知的抗日救亡歌曲。歌曲寄托了作者对失去的家园--东北三省的怀念,唱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它问世以来,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并作为男高音独唱曲目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唱。深情地表达了成千上万流亡到大后方,悲愤地“徘徊在嘉陵江上”的同胞,对强占了自己家乡的日本侵略者的切齿痛恨,对沦陷在敌人铁蹄下的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在欣赏之前,教师先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歌曲的创作过程,以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使学生感受作品的宏大气势,体会山河破碎,流亡的苦难,国恨家仇,一股脑儿热血激荡胸间,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精神。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乐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乐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律动表演、乐理知识、识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欢迎你》、《好朋友来啦》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嘉陵江上》、《我和我的祖国》、《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乐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在各种教学手段之中渗透德育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 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教师的人格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能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因此教师在各方面要率先垂范,用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情动情、以爱育爱、以德育德,有效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点滴谈
禄丰县城南小学 邹斌
摘要: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它能使人感到一种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此外,它还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最为直接和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学习、爱劳动,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以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在教《卖报歌》时,我首先介绍这首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挂图、配合音响,讲述旧中国上海报童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揭露旧社会民不聊生、腐败黑暗的现实。通过这首歌的学唱,激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强烈热爱,对反动、黑暗腐败是旧中国无比憎恨的感情,学生们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再如:在教唱教材中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先让学生通过听演唱,看视频表演,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简单介绍京剧在我国的影响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唱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老北京,使学生体会出歌曲表现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他们的民族文化底蕴,鼓励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而献身。
二、渲染情景,激励学生热爱生活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民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优美的动人的民族音乐旋律,使学生感到存在于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大量的音乐财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如,在欣赏贺渌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告诉学生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再利用课本上直观形象的插图,通过故事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变化,使学生仿佛看到农村少年儿童骑在马背上,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悠扬清丽的琴声,让学生为之陶醉,更加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如《国歌》是一首雄壮、高昂、激奋人心的歌曲,它鲜明的节奏和号角式的音调及催人奋进的音符,塑造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英勇奋战的音乐形象。过去它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奔赴抗日前线。而今,又以新的姿态与活力鼓舞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扣人心弦地讲述这首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并结合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激起学生的满腔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教材的曲目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来 选择的。用反映学校学生精神面貌和健康生活的歌曲,及适合学生歌唱的我国民族和部分外国优秀歌曲作为基本教材,以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作为补充教材。这些歌曲以其特殊的魅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与感情,健康向上的歌词内涵使学生受到教育,学生在反复地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过程中,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中不断地将艺术作品化为自身的内动力,把以往教师单调的思想品德教育溶于音乐教育之中,寓教于乐,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启着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唱《绣红旗》一课时,学生对剧情了解后,听着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时,学生仿佛看到江姐与男友们在监狱中,不顾自身安危,将生命置之度外,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含着热泪绣红旗的情景,此时,师生与作品的共鸣激起师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激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逐步升华到思想美的境界。再如:教唱歌曲《顽皮的杜鹃》,边听音乐,教师边讲述孩童在美丽的山林中与顽皮的杜鹃相互欢乐嬉戏玩耍,充满童趣的情景。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让学生感受到杜鹃声声在青山翠谷之中回荡不息,感染那连绵不绝的快乐,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得到了培养。
四、结合课外艺术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都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里特征。借助这一特征,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可以充分结合他们热衷于表现自己才艺的心理,在校内组织小合唱团队,舞蹈队,使学生懂得,只有协调一致,团结协作,才能唱出统一和谐的音调,才能使演唱、演奏得以成功。因此,我们组织舞蹈队,排练了以反映儿童思想、学习生活为内容的多种表演形式的小节目,使学生在排练演出过程中受到寓意深刻的思想教育。音乐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鼓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例如,在鼓乐队的训练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鉴赏力;通过练习,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 努力地训练,使学生知道,美的声音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同时对学生的集体主义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爱在心头,情满教室
――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禄丰县城南小学 尹丽
摘要:音乐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效课堂创建中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入,此刻的各门教学学科,更是育人的精彩载体,也可以说是:科科能育人,课课能育人。而音乐教学更是“美”的教育,它绝不仅纯挚为了娱乐,更主要的是经过程对学生审美不雅概念和鉴赏美、缔造美的能力的培育,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净化学生的幼小心灵。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讲到:“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高尚起来。”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师如何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旋律、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要素,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呢?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寓德育教育于歌曲教学之中
以“ 思 ”入境。“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
小学教材中的唱歌教学所选歌曲内容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学内容最易被儿童接受。例如:《生日》、《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等歌曲,学生在学唱的同时,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对人有礼貌。歌曲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又例如:在教授《时间像小马车》一课时,歌词写到: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向前跑,大家各自做什么,大家各自做什么,那就不同了。从歌词中引导学生感受无形的时间是多么可贵。时间是不会停止的,同样的时间,有的人成绩卓著,有的人则一事无成。从而使学生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道理,从而激励他们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多学本领,将来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二、把握音乐要素,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以“ 情 ”入境。音乐是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以自身的独特的音波来穿透人的心灵,从而使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五彩缤纷的感情波涛。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歌曲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综合训练、器乐教学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如在欣赏教学是听觉艺术,使人们在平静的状态下感受着音乐的魅力。可以说音乐本身就具有“教化”作用。在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欣赏音乐童话《彼佳与狼》,《乌鸦和狐狸》《小乌鸦爱妈妈》等歌曲时,学生通过倾听,不仅认识了几种乐器及其音色的特点,还通过视听效果的辅助教学的引导认识到: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要学习少先队员彼佳用聪明的智慧去战胜困难。欣赏教学时,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的谴责,去激情的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感到劳动的光荣、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使其心灵得到净化。又如在教学《我的祖国》,《祖国印象》等歌曲时,在雄壮、抒情、美妙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味祖国山河的绚丽,人平易近的勤恳勇敢,唤起他们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培育他们爱祖国、爱人平易近的深挚激情。然而,这些丰硕的德育内在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发现、理解和挖掘,然后教给学生,经由过程活跃的音乐形象,动之以情,晓知以理,不竭培育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德育寓于形式中
以“ 趣 ”入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 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环节,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采纳多样的教学手段,联系现实指导学生入情入境,使之发生强烈的激情共识,为学生供给更宽敞的内容和前提,不仅使课内教育获得延长和升华,而且丰硕了德育的内容,开辟了思想教育的新路子。例如,我们可以经由过程讲述音乐故事加深学生印象;联系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兴奋的音乐空气中轻松地欣赏音乐;操作歌曲表演培育学生的信念并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经过指导朗诵歌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经过指导赏识旋律使学生在旋律的赏识中,体味、感应感染和贯通音乐的无限力量,使心灵得以净化,激情不竭升华,从中提高审美能力;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陶冶等等。如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
又如,音乐课外兴趣活动丰富多彩,如合唱、舞蹈等。学生在兴趣活动过程中,都将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单调枯燥的发声练习、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等。遇到这些情况,教师要及时地鼓励,教会他们正确面对困难,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当别人有困难时应该如何去帮助。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摘要:从事物的本质来思考,哲学是探索和寻求事物的内在的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是一项教育人的实践活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依据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是从音乐与人的发展两个层面上来说明音乐教育的内在实质、内在价值以及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经拥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是由不同时期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所决定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实用主义;审美;多元化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结果,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广为流传,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音乐价值观,下面就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向审美主义阶段,再向多元主义音乐教育阶段的转变过程,来说明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音乐课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中的一门课程。我国音乐教育实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个条件下开始的,现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年的时间里,由于西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当时的社会大半是西方人的天下,那时的文化和教育也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教育体系成为国际的以及中国普遍的和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的发起者是一些思想家或社会的领导者。由于他们不懂音乐,却谈论音乐,发展音乐教育,导致音乐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把音乐教育当成工具,这也使在众多的学科中音乐成为不是很重要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音乐的教育不是更加注重对音乐的深层理解,而是更加注重音乐对于人的实用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找到音乐的痕迹,在官方的教育政策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内在的意义,都是利用增加音乐课程让学生学唱歌,来愉悦身心,振奋精神,所选用的歌词必须是体现日常生活的,这是当时音乐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基地,音乐在宣传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它的实用功效很容易就可以表现出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此阶段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性。在刚进入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教育政策不能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考虑在其范围内,使音乐课在中小学教育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时的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音乐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恢复了音乐教育在艺术方面的注重培养,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启发革命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感情。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整整一百年里,我国音乐教育重点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提高道德建设方面的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的和本质的价值,音乐教育的定位成为培养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音乐学科可以在众多学科中提到调味剂的功效,这些都使音乐教育处于音乐的不是主要地位的位置,在音乐教育思想之中,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色彩。
音乐基础教育的审美主义哲学阶段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出现,是受到国际上音乐教育的非音乐价值观思想的影响。音乐的审美教育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品质,不像历史中音乐教育注重的是音乐的外在的其他品质,它更加注重音乐的内在价值,音乐教育摒弃了很多年以来把其当做工具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音乐的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从此,音乐教育从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阶段转向音乐学科的内在价值。
在国际的审美主义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哲学注重音乐的审美本质。在我国实施音乐教育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特性,来迎接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顺应全球的发展,进行一场全面的自上而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随着把审美作为音乐基础教育实施的中心,改变了音乐在以前的历史条件下的不是很重要学科的地位,使得音乐学科不再是其他学科的点缀,此时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音乐带给人的心里感受,也就是对音乐审美的感受,它是根据众多的音乐听众对音乐作品审美的真实表现。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基础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的旋律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得到触动,就是对人们真实生活的反映。
从我国音乐教育的主体哲学上来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符合哲学的思维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了发展,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不再为艺术之外的其他功能服务,而是开始向音乐教育的音乐学科的主体地位发展,从而使音乐教育实现了由实用主义功能向内在的主体地位的方向转变,真正的使音乐教育成为人类的情感教育,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次伟大的改革。
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化阶段
如果从音乐的主体地位考虑,音乐的艺术之美和艺术的内在价值,似乎不仅仅只有审美的艺术,以审美为主体地位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属于本质主义的哲学范畴,它是把音乐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的层面上,而我们是有精神世界的,并且在现实中生活着,而音乐教育却不能使我们表现这些,这就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以情感为中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人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有差异的,因个体的差异对音乐的体会是不同的,这就推动了基础音乐教育哲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由此看来,在以后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体会音乐内在的本质,同时更应该明白,其实音乐教育是一种五彩缤纷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增加的环境下,音乐学习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或者音乐教育的技术,现在的基础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文化和人的精神的全面升华,通过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和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理解和尊重音乐教育多样化,使其知识面更广,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音乐教育中得到良好的社会发展,养成有道德、有理想的高素质的音乐品质,更加说明了音乐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在国际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依次经历了从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主体地位思想向基础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转变,再向基础音乐教育的文化思想不断转变,当前,国际音乐教育思想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方面是富有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和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化,正是这些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产生了影响,音乐教育工作需要尊重和学习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仔细研究国际音乐教育哲学的伟大贡献,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中吸收其精华所在,推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鑫鑫;论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教师素质[D];曲阜师范大学;
[2]刘鹏;山东省高等师范及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D];上海音乐学院;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一】
【摘要】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幼儿 音乐 氛围 方法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就幼儿音乐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幼儿的音乐情趣
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情趣。如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选取适合幼儿的音乐教材,带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小班可采用活泼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如《走路》。中大班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做游戏,如《谁的尾巴灵》。幼儿在听听、动动、说说中,培养和发展了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另外,在选取音乐教材时,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幼儿。
二、选择适当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因此,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考虑的是教材的趣味性,如《大马告诉我》、《郊游》、《加油干》这些有趣的教材,幼儿特别喜欢;其次考虑的是教材的多样性,有民族风味的《北京的金山上》、《小牧民》、《送你一朵玫瑰花》、《瑶族舞曲》,有地方风味的《小看戏》、《喜洋洋》、《拔根芦柴花》,有外国风味的《土耳其进行曲》、《水仙花圆舞曲》,最后考虑的是教材的难易度,也就是说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选择教材,如果教材太难,幼儿学习困难,必然会失去参与活动的信心和兴趣;反之,幼儿一学就会,就感到没劲。所以,每次制定教学计划我们都遵循这几个原则,让幼儿由易到难逐步增强对打击乐的兴趣。
三、创设音乐的氛围
幼儿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是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引人“入境”的氛围,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来指导幼儿感知、理解活动节奏的音乐;让幼儿通过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的联系,以体验音乐所表现的风格和情绪。在倾听《小牧民》的音乐时,我画了一幅辽阔大草原,远处有隐约可见的蒙古包,由远而近突出牧民骑马的雄姿,幼儿看着图,随着乐曲中的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的展开,仿佛来到了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很快从乐曲中听辨出由远而近的骏马在奔驰,强烈感受到乐曲热烈、欢乐气氛,随即产生“动”的欲望,这种“动”是对音乐感受的深化。因此,幼儿随音乐旋律的节奏、节拍做出了相应的动作,有的随着音乐哼唱、有的做骑马动作、有的做抖肩、仰看天空的动作……幼儿的种种表现,正是他们感受到音乐形象的表现。
四、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教师在进行音乐活动课时,应以幼儿为主,采用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在让幼儿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对其产生兴趣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这样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同时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例如,在小班开设音乐课时应以音乐欣赏为主,通过音乐的快慢来做动作,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到了中班就可以教他们简单的节奏,“妈妈”就可以拍两下手,“你很棒”拍三下手。到了大班就可以要求幼儿对所学的歌曲进行打节奏,并教一些简单的节奏型。这样循序渐进的教授可以让幼儿对节奏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五、音乐教育贯穿生活之中
幼儿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幼儿园的音乐课中,应当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音乐的感染力和震慑力是强大的,唱歌、跳舞、节奏、儿歌几乎被所有孩子所喜欢,而且玩起来乐此不彼,成人眼中的协调与美观在快乐的心中是那么渺小,我们所做的就是用音乐打开孩子的心门。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以高高在上的“长者”身份和“指令、要求”的口吻来组织孩子们的活动,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进出活动室我们用音乐来指挥,就餐、入寝我们用音乐来安抚。在幼儿园中,教师创造多样化得环境,使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休息、游戏都有优美的音乐相伴。将幼儿的歌曲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幼儿园分科教学中的缺陷,有助于将各种教育因素全面整合地利用起来,促进幼儿在音乐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二】
【摘 要】幼儿音乐教育由于教育的对象还处于不太成熟的发育初期,对事物的认识和学习方式还显得很稚嫩,因此必须采取更多有趣、有效、有新意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幼儿的基础音乐素养,为今后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欣赏
一、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有一次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须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二、寓音乐教育于情景之中
为音乐作品创设一定的情景,将抽象的音乐形式以可听的、可视的、可说的、可演的形式展示给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接受它。如教幼儿学习歌曲《猪小弟》,老师若只是按传统的方法教幼儿打打节奏、按节奏套歌词,老师教唱、幼儿学唱,势必提不起幼儿的兴趣,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困难。但如果换一种方式,老师先不急于让幼儿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而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了解“猪小弟”这个形象,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而模仿角色。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将不仅仅是在学习唱歌,而且还在享受唱歌,因为他们不再是被动群体,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孩子高兴,老师也轻松。
三、音乐欣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丰富音乐想像力。我们认为,音乐欣赏具有以下作用:
(1)音乐欣赏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即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欣赏则能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如《进行曲》(选自《胡桃夹子》组曲)是一首很美的作品,乐曲中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风格截然不同的三个乐段的鲜明对比,描述了小丑进场、小丑变魔术、观众欢笑的欢乐而幽默的场面。幼儿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体现音乐的真、善、美。
(2)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提高幼儿音乐听觉能力。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幼儿年龄小,声带短而窄,音色单
一、稚嫩,发声器官尚未成熟,难以表现各种体裁、风格的歌曲,教师在选曲上受到局限。音乐欣赏往往可以弥补其它音乐活动所选曲目在风格、体裁及艺术手法上的不足,让幼儿充分欣赏、接触大量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中外音乐作品,能提高幼儿的音乐品味,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但音乐活动中音乐欣赏的这一部分一直是我们老师们困惑最多的环节,不是渗透的不够没有让孩子们尽兴,就是渗透的太多让孩子们没有放开思想与手脚。所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往往过于肤浅,仿佛“蜻蜓点水,一触即飞”,流于表面和形式,没有实质的内涵。有时甚至就是一种无动于衷,看起来活动过程热热闹闹,而其实孩子们的情绪体验都处于浮躁状态。
音乐欣赏的对象是音乐,而音乐是抽象的、流动的、非直观性的,必须通过聆听来完成欣赏的活动,而儿童认知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可视性的特点。因此,音乐欣赏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孩子的认识特点与音乐的特质所产生的矛盾也给教学带来了许多的问题,这是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必须解决的教学矛盾。因此,欣赏活动进行前首先要让幼儿学习倾听声音,分辨声音。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了各种声音,应该充分利用日常的点滴时间与机会,让幼儿去听一听各种不同类型的声音,例如:关门窗的呼呼声、风吹的呼呼声、下雨的……在快乐中接受音乐的熏陶。
总之,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老师们把音乐中感悟到体验到的情绪、想象、感动用语言有的放矢地表达出来,在老师的活动上孩子们作到了领悟音乐的轻快缓急、张弛有序,在音乐和肌肉运动的和谐契合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享受。音乐或是轻柔浪漫的,或是铿锵激昂的,孩子们的动作和音乐相融相合更好地表达了音乐,音乐便能分享,成为了儿童的依托。教师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处于合理的进退,语言优美而不平白,使音乐变得美和神秘,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三】
心灵天然的好奇心。音乐教育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饱满,、获得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
1多方位创造演奏乐器,让幼儿体验节奏活动的乐趣
乐器是幼儿表达节奏的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演奏乐器也是令孩子感到快乐的活动。在各种乐器中,打击乐器是孩子最容易掌握的乐器之一,因此,幼儿园也为幼儿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有碰铃、大鼓、三角铁、沙球等等。这些乐器演奏方法简单,音响效果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选择几种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打击乐器进行教学。
这些乐器固然对孩子的节奏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我们也不能丢弃生活中的“乐器”。其实,孩子对所有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充满着强烈的兴趣,穆希德、桑德威克和威特所说:“当给幼儿一个简单的乐器时,他们使用它就像玩积木和画笔那样自然......孩子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用身边的东西创造出来的声响成为他们音乐经历的一部分。”这个“简单的乐器”,可以是铃鼓,当然也可以是锅、碗、瓢、盆,甚至是身体的一部分。教师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锅,并用它们拼搭组合来代替爵士鼓,把许多不同的盆子吊起来组成云锣,用大小不一的小瓶子做成编钟,旁边还有许多装满水的玻璃瓶等等,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音乐区域谁都会想要进去尽情地敲打一番。
尽管这些自制乐器的音色并不如专门乐器来的动听,但是这种来源与生活的创意一定能够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事实也证明了一点,每一次开展区域活动时,这个小小的音乐天地的人气也总是最旺的。生活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成人也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掉,但是天真的孩子们一定能发现生活的秘密并热情地投入其中。那么我们就不该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乐器演奏了,和孩子一起共同寻找生活中美妙的声音,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节奏天堂。
2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音乐创造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去表现美,更应该去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音乐教育不同于成人音乐教育,这是由幼儿的个性特点所决定的。大家知道,幼儿的基本个性特点就是好奇,爱听、爱看、爱动是这一个性特点的基本特征。幼儿认识了解事物与成人不同,他们往往是在随意中通过听、看、触摸等动作认识了解新事物、增强兴趣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为一名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幼儿的这一个性特点,在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要坚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地开展音乐教学。教育现代儿童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育,而不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的教育。现在的儿童思维灵敏度高,吸收知识的能力强,单一的老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是满足不了幼儿的欲望和要求的。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幼儿的个性特点出发,创造一种完全没有束缚、极为宽松的气氛,让幼儿参与其中,去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最大程度地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增长知识。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诚实的良好品德
通过音乐活动教育幼儿: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美国作家劳伦斯沙皮罗指出:“善良和体贴是孩子遗传基因中就具备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育,那么就会消失。”可见,培育幼儿关心、帮助他人等体贴善良品性是多么重要。在音乐活动《让座》中,就充分体现了小朋友和老婆婆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情感。这一首以小朋友为主人公的叙事歌曲,选择的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乘客实在多”的公共汽车上。歌曲以上行又下行的旋律唱:表现了小朋友对叔叔让座的感激之情。第二段节奏平稳,感情真挚、纯朴,表现了小朋友和叔叔一样的心情,把座位让给老婆婆。最后,歌曲以小朋友第一次请婆婆坐的同样旋律来唱:表达了小朋友和老婆婆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共同心声。演唱时,要求幼儿用歌声的起伏变化来传情达意,另外,还采用了角色表演形式:让几名幼儿分别扮演老婆婆、叔叔、小朋友。这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亲身体验,激励了幼儿的情感,收到了以情育人的艺术教育效果。
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与幼儿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听觉、视觉、动觉充分调动起来,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将每一个幼儿带进音乐美好的境界中,在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纯洁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四】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学中一项主要的教育课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幼儿情操,增强幼儿对美的意识和理解,还能够激发和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对于孩子一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老师引导得好,孩子的音乐素质可能就大幅度提高了,而且从此对音乐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了,那么,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的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引导幼儿理解、感受音乐的内容和情感,并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是使音乐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除了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还要将音乐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而且对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工作都有所帮助。所以,教师只有在音乐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教材,以发展幼儿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为目标,用多种方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进幼儿在音乐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尽管幼儿天性喜欢音乐,但对这种兴趣爱好仍要注意培养,并给予发展。这不仅仅是为了在幼儿园生活的短短几年中,使幼儿能对音乐抱积极态度,而且要使这种兴趣得以巩固、保留,并成为终生的一种需要。要想更好的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呢?
1、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散步时,只要一听到音乐就想扭动,正如我们为幼儿播放音乐时的现象,如放进行曲时,他们马上会甩起臂膀,雄赳赳气昂昂的学起解放军齐步走来;当我们为他们播放欢快、激烈的乐曲时,他们马上会手舞足蹈,随音乐欢快的摆动身体——————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时刻观察,并进行保护并予以鼓励。
2、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
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后,就应该及时的激发和培养。首先要让幼儿更多的接触音乐,增强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为此,我将音乐贯穿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游戏后休息时,为幼儿播放优美、抒情的轻音乐,让幼儿在安静、舒适的音乐中放松;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我们专门创设了一个“音乐台”,里边有各种乐器和演出用的道具,幼儿可以随自己喜欢的音乐自由的演奏和舞蹈;在幼儿午睡时,我为他们播放催眠曲,让他们更快的进入梦乡——————另外,我还经常组织幼儿玩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充分调动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教学
幼儿园的音乐教材,无论是歌曲、舞蹈,还是音乐欣赏、律动,都韵含着一定的教育内容。每当我们拿过来一节课,分析教材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1、情感教育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所以,我们在演绎音乐作品时,就应该把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充分的表现出来。针对这一点,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注意从情感入手,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表现力。
例如:庆元旦联欢会时,我们班集体表演的手语《感恩的心》,孩子们在音乐中用充满感情的手语动作表达出心中的感恩,在音乐中进行表演,孩子能非常的投入,能置身于整个音乐中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如:幼儿歌曲《小兔乖乖》是一首欢快的歌曲,在学习之前,我们先给幼儿把这个故事讲述一遍,让幼儿在故事中感受小兔子的可爱,兔妈妈唱歌时的心情和轻快的声音,以及与后面大灰狼的沙哑的嗓音形成对比,幼儿在表演时就更能把握好歌曲的节奏和语气。唱兔妈妈的声音时轻快缓慢,模仿大灰狼时声音低沉沙哑。
2、品德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材中的品德教育,使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幼儿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理解其教育内涵,是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根本问题。
例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讲述了小乌鸦长大以后不忘妈妈的养育之恩,叼来虫子为妈妈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班有好多孩子都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对自己的父母没有礼貌。稍有不顺心意的是就大喊大闹。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着重向幼儿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连小乌鸦都知道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爱护妈妈,照顾妈妈,拿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在幼儿之间展开了讨论,使幼儿充分认识到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行为。
3、音乐技能的培养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要一点就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启发引导幼儿积极参加音乐艺术活动,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中,培养幼儿对音乐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幼儿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通过教学,教给幼儿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乐器演奏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训练幼儿的音高感、节奏感、音乐感、力度感和曲式感等基本的音乐素质。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表达力及创造力等方面的音乐能力,促进了幼儿音乐素质水平的提高。
通过启发引导幼儿参加音乐艺术活动,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身体、语言、认知、意志、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除了好的教学设计和幼儿的良好配合以外,教师的主导因素只关重要。一节课能否上好,能否达到教育目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表现是分不开的。
在教学中,模仿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手段。所以,教师的示范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幼儿能否正确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如:教唱歌时,教师准确、清楚的范唱对幼儿正确学习歌曲、掌握歌曲内容、了解歌曲节奏有很大帮助。特别是教授新课时的示范,会给幼儿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游戏, 经常性地组织一些音乐游戏, 能让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寻求快乐, 在快乐的氛围里掌握音乐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本文就针对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展开讨论。
一、在音乐教学中进行音乐游戏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游戏教学比其他学科更具有优势, 它可以将枯燥的知识传授过程和那些抽象的音乐符号转化为富有情绪的、更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不仅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中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而且学生还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这也满足了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教学形式, 这样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还可以成为活动的创造者, 使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 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 还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可以及早地发现一些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
二、音乐游戏在教学中带来的积极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音乐游戏有其独特的优势, 它可以将原本枯燥的知识传授过程与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富有情趣的、形象的游戏教学, 这样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 还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好动、好玩的特征, 充分体现出了愉快教学的含义。所以说,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实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根据小学艺术教学大纲中的规定, 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要增设唱游内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游戏是唱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比如:老师在讲解《小企鹅》这门课的时候就可以创设“传电波”游戏, 这样的游戏形式可以将枯燥的节奏练习用接龙传击的形式来进行, 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听CAI传出的电波节奏, 然后学生再自己动手模仿并且想象电波的内容, 再以组为一个中转站, 每个人都参与到电流传送工作中去, 给每个小组中的第一个学生发一张电波节奏的纸条, 让老师来做裁判, 比较哪组学生做得又快又轻又准。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很快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这些节奏, 充分显示出了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使学生成为活动中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使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游戏教学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使那些不爱学习音乐的学生喜欢上了音乐课, 另外, 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上课状态
要提高音乐课的课堂质量, 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老师在准备上课的时候要注重倒入部分, 一节课不是老师说一句上课就可以直奔主题了, 这样的上课形式只会导致课已上完而学生还没将注意力转移到上课中来, 所以说, 这种开门见山的上课形式是没有效果的。如果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适当地倒入一些音乐游戏, 效果可能会有重大改变。
三、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游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游戏并不是每节音乐课所必须进行的程序, 对于有些课程而言, 音乐游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课程而言, 这样的教学形式反而会使课堂变得一团糟, 会使学生迷失方向, 不知道该学什么。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音乐游戏无法实现的教学目标呢?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 其内心一定要清楚音乐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游戏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但不能让游戏喧宾夺主,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不利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对局面的控制, 防止出现游戏占据主导, 而音乐只成为了背景的情况出现。
每个年级的学生其心理特征也是不同的, 所以老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音乐及音乐游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老师要想使用音乐游戏来实现音乐教学目的就需要进行好学情分析。
总之, 老师在按照新课标要求实施音乐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方法得当,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进行音乐游戏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 为不同年龄的学生编排不同的游戏,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在新课标的不断改革之下, 音乐课堂也有了较大改善,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 享受音乐, 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关键词:音乐游戏,小学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刘遂平.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青海师专学报, 2007 (S1) .
一、为人师表,树立师德风范
“尊师必须师自重。”德育需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教学中,教师自身的思想美、语言美、形象美、行为美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严于律己。要求学生不穿奇装异服,教师首先穿着要大方得体;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教师首先必须在上课前站在教室门口;要求学生不说粗话,教师首先必须得语言文明,总之,教师首先得处处给学生做表率。
二、选择歌曲,进行审美教育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中学生记忆力强而永久,喜欢“追星”,对流行歌曲感兴趣。如果不文明的东西占领了他们的思想领域,他们会记忆永久,后果不堪设想。同样,健康的东西占领了他们的思想领域,他们也会记忆深刻,永远不忘。我们上课,必须有目的地精挑细选音乐歌曲,既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所爱,又要注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唱歌中体验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歌曲,如《中国娃》《中学时代》《大中国》《走进新时代等。让他们在歌词讲解、乐句分析中感受美德教育。选择一些革命歌曲,如《毕业歌》《王二小》《学习雷锋》《国歌》等进行歌咏比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有了文明爱国等歌曲吟唱于口,无形中他们不文明、不健康等坏习惯就不见了踪影。
三、趣味教学,陶冶情操
在音乐教学中,除唱歌以外,还有乐理、视唱。我认为,枯燥的东西变为趣味教学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在节奏练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创作“骏马奔腾”“水上轻舟”“火车行驶”等节奏,他们会感兴趣的。比如,我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创作“劳动号子”的节奏并填了词:
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学 们哪, 哟 咳! 加油 干 哪 咳 哟!齐努 力 哪!咳 哟!永向 前哪
× ×……
咳哟!……
学生创作出了类似这样的优美动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节奏,缓解了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消除了心理焦虑,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热爱劳动的激情,因而逐步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
总之,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黄金时段,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让音乐之花在德育的渗透过程中绽放吧!
【谈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07-17
浅谈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情境创设策略10-08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06-18
浅谈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研究06-20
音乐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作用很大06-28
谈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整合论文07-26
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07-03
浅谈中职学校的音乐课教学09-23
《谈音乐》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