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政策优化模式研究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制定和实施宏观信贷指导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在金融调控以间接方式为主的情况下,人民银行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了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并在地区层面和全国层面开展了实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银行信贷政策优化模式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银行信贷政策优化模式研究论文 篇1:

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研究

摘要:贯彻落实信贷政策是基层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能。如何引导和督促辖区金融机构贯彻执行信贷政策,疏通政策传导渠道,实现信贷政策的独立性、权威性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协调性、均衡性的统一,始终是基层人民银行不断探索的主要课题。本文结合本地区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工作的实践经验,从评估机制、原因分析、政策建议等角度对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信贷政策;货币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研究

信贷政策(Credit Policy)是指中央银行为管制信用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调节社会信用总量,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调节社会信用量的构成以及信用的方向,做到合理的分配资金使社会的资金运用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2008年人民银行总行发布《关于试点建立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报告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建立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报告制度以来,此项工作已经有序地在全国人民银行系统内开展。

一、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模式及实践

(一)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模式概述

近年来,各地基层人民银行以总行《关于试点建立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报告制度的通知》为依据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各地的评估机制也各具特色。综合来看,各地评估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设置评估指标,主要包括选择指标和设置权重两项内容。这部分是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制度的核心部分,评估指标的设置决定了评估的内容。二是运用评估结果。这部分是信贷政策评估制度的激励机制,评估结果的运用方式决定了评估制度的效果。目前各地的评估制度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评估指标的设置即评估的内容上,根据评估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专项评估模式和全面评估模式两种,

专项评估模式选择某一项或一方面的信贷政策作为评估制度的内容,在评估指标的设置上只选择与一项或一方面信贷政策有直接关联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该模式一般用于评价扶弱类信贷政策的执行效果,通过运用评估结果推动金融机构开展扶弱类信贷业务。

全面评估模式在选择评估内容时统筹考虑了基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的基本范围,在评估指标的设置上将信贷政策、货币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信息反馈、配合人民银行日常工作等方面的内容纳入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的设置上对与扶弱类信贷政策相关联的指标赋予较高的权重。该模式通盘考虑了基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的整体要求,有利于疏通信贷政策在基层的传导渠道,提高基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忻州市建立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实践

忻州市是山西省内的一个农业大市,辖区国家级贫困县和农业县较多。建立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必须结合辖区实际情况,2008年人行忻州中支在学习湖北宜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忻州市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办法》。该办法以综合模式为基础兼顾了专项模式的优点,在整合基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将辖内金融机构实施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的重点放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采取了市县两级分层评估的方式,一方面调动了人民银行县支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对信贷政策县域执行效果的评估,

评估办法采取百分制,在指标设置上通过对辖内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支持农业生产情况、支持农村基本建设情况、支持农业服务业情况、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等六大项内容的考核来衡量信贷政策在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提升农业总体经济效益方面的效果。在具体评估时采取了“区别对待、有统有分”的做法,初步构建起了一个对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政策实施情况在全市范围进行评估,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实施情况在县域范围进行评估的双层评估体系。办法实施两年来辖区先后有四家人民银行县支行将县域评估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

采取市县分层评估,一方面是因为农村信用社县联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大,经营活动也主要集中在各县范围内,由熟悉当地经济金融情况的人民银行县支行对其进行评估较为适宜。另一方面允许县支行根据当地实际对中心支行制定的评估办法进行修改补充,既可以调动县支行的工作积极性也避免了评估工作中的“一刀切”,使评估的结果更加客观准确。从实际情况来看,试点县人民银行在评估过程中均根据实际情况对办法进行了修改,这些调整使评估结果更符合该县的实际情况。

从评估结果看,辖区涉农金融机构近三年的评估结果总体位于良好区间,信贷投放情况与近两年来的信贷政策导向基本吻合。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也起到了疏通政策传导渠道,增强窗口指导效果的作用。推动了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全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短期余额2008年、2009年分别较年初增加7.77亿元和11.9亿元。2009年农业银行忻州市分行成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积极扩大自身业务领域,金穗惠农卡发卡数和激活率在全省名列前茅,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在全省农行名列第一。农业发展银行忻州市分行累计向11家涉农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1亿元。2008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创建省级信用村27个,支持县域经济企业85个,可带动14035户农户实现增收。2009年共支持基地(园区)19个,涉农龙头企业9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2个,支持农村青年创业项目618个,创建示范信用村144个,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2008年以来忻州市和其他地区基层人民银行开展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的情况来看,现有评估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法律定位模糊。信贷政策权威性不足。从职能定位上看,国务院2008年底公布的人民银行三定方案中,明确了人民银行“拟订宏观信贷指导政策,承办国务院决定的信贷结构调节管理工作”的职责。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没有明确确认人民银行制定和组织实施信贷政策的法律地位,影响了信贷政策的权威性。实际情况是信贷政策往往政出多门。地方政府也会干预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信贷政策执行过程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为推动信贷政策的顺利实施,基层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搭建了众多沟通协调平台。这些平台对于促进信贷政策有效实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人民银行制定信贷政策、建立和执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法律依据不足,政策执行的效果也受到影响。

二是政策内容较为分散,统一性不足。主要表现

在:第一,人民银行、监管部门、政府职能部门都出台信贷政策。由于人民银行与监管机构、人民银行与政府部门在阶段性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各自出台的政策必然会发生矛盾,使金融机构无所适从。第二,现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结构调整任务繁重。在这一背景下,信贷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政策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政策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但从整体来看尚显分散凌乱,整体性较差、统一性欠佳。第三,目前出台的各类信贷政策多以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缺少较高立法层面的指导性法律、法规。由于信贷政策内容分散,变化较多,基层人民银行在制定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制度时难以达到全面性和准确性的平衡。

三是刚性调控手段较少,信贷政策的约束性较差。信贷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需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支持。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人民银行在实施信贷政策时,面临任务重、手段少的困境,特别是缺乏检查监督权等刚性调控手段。在目前金融市场不发达的背景下,没有刚性调控手段为依托的“窗口指导”效果会大打折扣。基层人民银行没有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权,其结果是现有的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很大程度上要靠金融机构的自觉配合,无法对金融机构执行政策情况进行有效约束。

四是评估结果的运用方式有限,缺乏激励措施。近年来再贷款、再贴现规模大幅萎缩,业务权限上收,基层人民银行通过其引导信贷投向的作用明显下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特种存款工具使用权集中在总行,基层人民银行基本没有对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措施。从实践来看,现有的评估结果运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报方式。由基层人民银行以正式文件形式向地方政府、被评估金融机构的上级部门通报评估结果,必要时也可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布。另一种是奖励方式,由地方财政出资对评估结果良好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由于现阶段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发展程度日益关注,实践中采取这种方式的地区较多,还有部分地区将通报与奖励结合起来共同运用。奖励模式虽然运用较为普遍,但由于该模式由财政出资、政府主导,这实际上是将执行信贷政策的主动权交给了地方政府,必将强化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干预,削弱基层人民银行执行信贷政策的独立性,扭曲信贷政策的执行效果,

五是客观性、准确性不高,评估方法还需改进。现有评估方法虽然在评估指标选取和设置权重时也综合参考了各地历史经验数据,但由于受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质量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指标选取特别是在设置权重时,主观因素较多。现有方法虽然有操作简单、原理清晰等优点,但指标权重受主观偏好影响大,构建的权重系统缺乏稳定性和说服力,客观性、准确性有待提高。

三、对构建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是科学认识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关系,充分重视信贷政策的重要性。首先就总量控制而言,总行可考虑将社会信贷总额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一,组建价格型中介目标和数量型中介目标相结合的中介目标体系。其次就结构调控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在初级阶段,经济运行中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市场化,信贷资金的结构配置和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社会的资金配置结构和运行效率。信贷政策发挥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改善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是完善法律体系,提高信贷政策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明确人民银行制定执行信贷政策的主导权,首先,要从法律层面明确信贷政策由人民银行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明确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在信贷政策管理方面的权限范围。其次,借鉴国际经验系统梳理现有信贷政策规范性文件,按内容分别立法。从西方主要经济体国家经验看,信贷政策大都以政府立法的形式出现。中国现阶段信贷政策可以按照总量类信贷政策、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类信贷政策、限制类信贷政策、扶弱类信贷政策、鼓励创新类信贷政策分别加以整合,通过立法程序以国家法律或人民银行部门法规等形式出台。特别是应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立法经验,与近年来各地建立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实践相结合,构建对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政策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效约束机制。

三是完善调控手段、健全激励机制,确保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制度的实施效果。首先。要赋予基层人民银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权,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与“窗口指导”相结合,引导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信贷政策,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其次,适当下放差别准备金率、特种存款等工具的权限,或是采取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等方式,完善基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激励措施。第三,在评估结果的运用方式上坚持以人民银行为主导,采取通报与人民银行正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地方政府的影响,有效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

四是统一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基本规则,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至少以省为单位统一制订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制度的基本规则,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分值计算方法、信息披露制度等。在统一规则下,基层人民银行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评估内容进行选择性评估。这样一来有利于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二来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跨区域横向比较,可以提高全国性金融机构总行对信贷政策效果评估制度的重视程度,并有针对性的对分支机构加强指导。至少从省级层面组织有针对性的统一培训,对信贷政策、调查方法、分析技术、监测方法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汇编相关资料下发基层评估人员,提高基层人员实际工作能力。

五是改进评估方法,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选择评估指标和设置权重这两个关键环节上要将主观因素影响降低到最小,提高评估指标体系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可信度。在选择指标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全国或全省的平均水平;(2)当地平均水平或实际水平;(3)统计部门统计指标和监管部门监管指标:(4)历史数据及当前数据的可得性。实践中在设置权重时,主要困难是指标数量多、结构复杂,数据可得性较差、数据质量不高,客观准确地赋权较为困难。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进行赋权。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课题主持人:朱维平

课题组成员:韩希军苏永新刘佳林

执笔:刘佳林

(责任编辑刘伯酉)

作者:课题组

银行信贷政策优化模式研究论文 篇2:

我国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制定和实施宏观信贷指导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在金融调控以间接方式为主的情况下,人民银行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了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并在地区层面和全国层面开展了实践。在“十二五”时期,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信贷政策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是一项长期性制度建设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评估体系。

关键词:中央银行;信贷政策;评估

JEL分类号:G32;E51

一、我国建立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的背景

信贷政策是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在尊重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下,以货币政策为依据,以产业政策为导向,配合国家社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引导和规范银行信贷资金投向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总和。与货币政策着眼于调控货币总量相比,信贷政策着眼于调控银行信贷资金投向的比例、结构和期限,具有结构性的特点。可以说,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组成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左右手”。

从各国情况看,尽管不一定名为“信贷政策”,但多数国家都有从结构上调控资金流向,从而事实上履行信贷政策的职责的机构。比如,为鼓励金融机构将在社区内吸收的存款更多用于当地社区发展,美国制定了《社区再投资法》;又如,为支持中小企业,日本成立了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制定和实施宏观信贷指导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我国信贷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与产业政策配合的信贷政策,如金融支持服务业、文化产业,限制向“两高一剩”行业贷款等;二是与区域发展政策配合的信贷政策,如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三是支持社会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政策,如金融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等;四是涉及民生的信贷政策,如金融支持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贫信贷政策、助学贷款政策等;五是消费信贷政策,包括房地产和汽车金融等;六是应急性信贷政策,如金融支持抗震救灾、应对禽流感等。

从我国信贷政策操作实践来看,信贷政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直接调控阶段(1998年以前),中央银行通过严格的贷款规模控制和利率管制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的业务,信贷政策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实施效果“立竿见影”。二是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型阶段(1998年——2004年),中央银行取消贷款规模限制,信贷政策行政干预的色彩在淡化,“窗口指导”的成份逐步提高,信贷政策实施效果总体上比较好。三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的阶段(2004年至今)。2004年银监会从人民银行分设,人民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银监会专注于银行监管,这种体制安排在强化调控和监管专业分工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民银行对信贷政策的实施主体制约力减弱,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政策不到位,自觉性不强,信贷政策实施效果与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目标有偏差。特别是当一些信贷政策支持鼓励的业务利润空间有限、风险也相对较大,与金融机构在市场化原则下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冲突的时候,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政策动力不足,人民银行没有更好的手段去推动金融机构予以落实,信贷政策实施效果不佳。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需要创新信贷政策手段和方法,探索在间接调控的方式下,如何加强外部监督和约束,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兼顾市场化目标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

完整的政策体系一般包括政策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三个环节。之前对前两个环节讨论较多,对效果评估重视不够。只有客观真实地评估总结政策的实际效果,才能借鉴好的经验,并对暴露出的工作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就是从政策效果评估角度对信贷政策制度的创新,力图通过建立一套指标和方法动态跟踪监测和评估金融机构实施信贷政策的态度、措施、效果等情况,达到以下目的:一是督促和引导各金融机构更加有效地落实信贷政;策,提高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二是及时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使信贷政策决策部门改进和完善信贷政策,提高信贷政策制订的科学性;三是加大政策的宣传沟通,增加社会各界对信贷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二、我国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的探索实践

(一)区域试点

200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试点建立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报告制度的通知》(银发(2008]29号),尝试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为主体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试点。在促进信贷政策贯彻落实,促进信贷产品创新,促进改进信贷文化,促进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公平竞争的试点原则下,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因地制宜,创新性地推进评估工作,各地评估内容各异、方法多样。

根据评估覆盖信贷政策的范围,全国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专项评估,即只对一个或多个专项信贷政策开展评估。如:南京、广州评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成都评估金融支持灾后重建;兰州评估国家助学贷款;石家庄评估绿色信贷政策等。二是综合评估,即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专项信贷政策进行综合评估。如西安的评估项目既涵盖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支持,也纳入对弱势行业、弱势产业、弱势群体等涉及民生金融的支持。具体包括金融支持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弱势群体住房、支持居民消费、支持就业再就业、支持助学贷款、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林业发展、支持文化企业发展、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11项信贷政策实施情况。三是专项评估与综合评估相结合,即先分别对若干专项信贷政策评估,再汇总专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如重庆的评估方案包括6个专项信贷政策,并根据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差异建立了“4+2”的计分模式。又如,太原的评估方案则从8个专项内容中选取得分较高的5个单项进行评估。四是综合评估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如上海评估宏观审慎货币政策的实施和信贷结构优化。多数地区以中资银行为评估对象。上海的评估对象范围最广,除银行外,还包括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外资主报告行等。

从指标体系看,大部分地区的评估指标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的方式,定量指标的权重在70%-80%左右。定量指标一般包括增速、增量、结构、份额、资产质量等;定性指标包括报表报送、政策反馈、内部管理、产品创新等。多数地区关注的是被评银行的表内资产情况,部分地区(如南京、郑州)将表外融资也纳入观测范围。

从指标计分方式看,多数地区采用百分制打分。但计分方式各有特色。如沈阳、广州将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和一致化处理,使原始数据转换为趋势相同的无量纲数值,再进行线性加权计分;西安、杭州采用采取区间赋值法;重庆采用排队计分法。

从数据来源和评估频率看,评估数据获取来源有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数据、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货币信贷专项监测数据、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金融机构上报数据等。评估频率有一年一评的,也有半年一评的,还有一季度一评的。

从评估结果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分档法,即按照得分结果排名分为不同等级,大多数地区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是排名法,即按照得分结果顺序排名,不再区分等次。评估结果的发布形式是由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下发正式文件,向地方党委、政府、被评金融机构及其上级行等有关部门通报。

从奖惩机制看,对于落实不力的金融机构,采取约见谈话、限期整改等措施;对于落实较好的金融机构,采取通报表扬、颁发奖牌等措施。有条件的,由地方政府给予奖励或奖金。

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基层试点获得以下经验:一是信贷政策内涵丰富,涉及领域宽泛,在一个评估体系内综合评价所有的信贷政策可能比较困难。此外,信贷政策有较强的时效性,不同阶段信贷政策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因此,从现实情况看,考虑先以专项信贷政策评估为主,构建动态调整的评估体系可能是一个务实的选择。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再考虑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和重点,动态调整信贷政策导向评估的重点内容。二是评估方法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概念明确,统计口径标准、数据容易获取,计分方法科学,模型易于理解。三是便捷地获得精确、可信的数据是评估工作的基础,有必要开发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数据信息系统,建立评估基础数据库,利用数据处理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可尝试探索建立规范的评估结果信息披露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保证信贷政策评估工作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可持续性发展。

(二)全国实践

2007年和2009年,《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和《境内大中小型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先后出台。自此,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有了统一、权威的数据口径,也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涉农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在总结区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人民银行于2011年印发了《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指引》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指引》,开始尝试用全国统一的框架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涉农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进行评估。

从形式上看,“两个指引”均分为总则、评估指标和方法、评估程序、评估结果和运用、附则五部分内容,共十九条。评估的核心思想:一是采取分级评估模式。即人民银行总行负责全国性金融机构法人的评估,人民银行省级分支机构负责辖区内全国性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评估。评估每年开展一次。二是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评估权重为80%,主要从贷款总量、贷款结构、市场份额、贷款质量等四个方面设置定量指标;定性评估权重为20%,主要反映政策实施、制度建设、金融创新、外部评价等难以通过定量指标反映的内容。定量指标由人民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涉农和中小企业专项统计数据计算得分;定性评估主要是人民银行参照参评金融机构填报的评估问卷、日常监测等情况确定。三是设立两级定量指标体系。根据涉农、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的侧重点不同,一级定量指标项下分设了多个二级定量指标,主要包括绝对值指标(如余额、增量等)和相对值指标(如增速、占比),以平衡可能存在的大小银行因基数不同产生的增速不可比问题。四是参照纵向基准和横向基准。纵向基准是被评金融机构自身跟自身进行纵向比较,反映被评金融机构的努力程度。为了消除跨年度指标的大起大落,纵向基准原则上用金融机构各项指标最近三年的平均值确定。横向基准是被评金融机构跟其它所有参评金融机构横向比较,反映金融机构的“贡献”程度,使用所有参评估机构的指标平均值。为平衡不同业务重。点的金融机构的不可比问题,纵向基准评分和横向基准评分的权重设置比较均衡。五是定量指标的计分。为平滑统计数据波动,在定量评估中,首先使用季度平均余额法计算各项指标值;然后将指标值以评分基准线为界,划分连续区间;最后使用投影法计算具体得分。六是按照“均值一标准差”法,确定评估等次。七是评估结果可作为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和完善相关信贷政策、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等有关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一)建立与信贷政策业务契合度高的信贷结构数据库

及时获取结构精细、口径明确、层次清楚、时效准确的信贷结构数据是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前提条件。目前调统部门的分行业信贷数据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统计的,这种分类与日常的信贷政策业务口径不一致,数据利用率不高。了解一些重要的信贷政策效果,比如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金融支持服务外包、金融支持“走出去”、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等,有时采用专题调研的方式。这种方式时效性不强,而且各金融机构数据口径不统一,数据可比性不高,并且管理部门无法核实,数据真实性也有问题。建立信贷结构数据库,积累信贷结构的历史数据信息,有利于加强业务分析,观察政策执行情况和成效。

(二)开发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初步建立了一套量化指标体系,其中涉及大量数据信息的处理。为提高评估效率,方便评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建议尽快研究开发全国联网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信息管理系统。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应实现基础数据录入后,根据评估制度中的计分标准自动计算出最终得分,并进行档次划分,以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

(三)探索合适的评估结果披露制度

合适的评估结果披露可以加强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政策的外部约束。目前在各地区试点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结果披露有几种方式:一是向被评金融机构上级行通报;二是向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如当地银监局、财政局等)通报;三是在内部会议上通报;四是向新闻媒体通报。全国层面的评估指引没有对评估结果的披露方式进行规定。总体上看,目前的结果披露大多限定在内部范围,但从长远看,应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基础上,探索向公众披露相关评估结果的内容。

(四)完善评估约束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信贷政策与中央银行其他政策手段的配合,如将评估结果与银行间市场业务准入管理挂钩;另一方面,要加强信贷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的配合,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评估结果的认同度。引导政府相关部门将评估结果作为财政奖励支持、税收优惠、差别监管政策的参考。

(五)适时开展信贷政策绩效评估和影响评估

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属于公共政策评估的范畴,而完整的公共政策评估包括政策执行评估、绩效评估和影响评估几个层面。我们目前开展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主要是对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考察的是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执行过程和直接效果,尚未针对信贷政策的成本收益情况开展绩效评估,也没有对信贷政策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效果进行影响评估。下一步,可开展信贷政策绩效评估和影响评估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

(责任编辑:姜天鹰)

作者:汤莹玮 洪波

银行信贷政策优化模式研究论文 篇3:

转型时期下中央银行信贷政策探讨

【摘要】国际金融爆发为转折点,中国市场经济已经开始转型,整个中国经济陷入困境。在这段时期,我国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信贷政策是我国中央银行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变动下,信贷政策出现了职能偏弱,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金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有着不小的影响。本文从中央信贷的由来和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模式结合谈起,提出如何让中央银行金提高金融信贷的有效性的意见。

【关键词】转型时期 中央银行信贷 政策

一、引言

市场在转型期很容易出现失调和失控的状态,自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央银行针对经济开始实施宏观调控,通过颁布政策和相关法规来调整经济的架构。信贷政策就在这个时期被推行,信贷政策成了这一时期中央银行配合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架构调整的主要工具。信贷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信贷政策在中国经济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此,笔者作出一些探讨。

二、信贷政策

(一)信贷需掌握在国家手中

信贷政策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传统的信贷政策会对金融起到压制的作用,不利于金融经济的发展。不少人反对国家对信贷的调控,因为一旦国家的宏观经济走上正轨,那么政府就没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微调控。但有关专家表示,现在中国经济,并没有走上正轨,中央银行依然要用政策来对经济进行调控,中国现阶段处于发展中国家,信贷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信贷政策必须要掌握在国家手里。

(二)国家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

信贷政策最为关键的就是利率的问题,如果市场来调控利率,那么资金对市场的反应就会变了迟缓起来;没有政府的干预,信贷资金的流向和筹划就会出现问题。目前国家还没有对市场的信贷公司做出评级,市场信贷公司会出现信誉问题和货币市场的“乱象”。同时国家还推出一些公益和环保的信贷项目,因为这样的项目其商用价值不太,信贷公司不会支持这样的项目,但政府会作出信贷。

三、信贷经济政策

(一)两种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中央银行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两种方式,不少人认为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但其实货币创造和信用扩张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不会存在包容关系。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政策,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加以区分和对待。货币政策的职能当中控制总量是在第一位,在社会中可以帮助我们稳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有着关键的作用,而信贷政策是只对特殊市场有着影响[1]。

(二)两种政策的结合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政策却在不断的交汇中,彼此影响。中央政府推出过了一些租金性质的信贷政策,它们不是为了刺激消费、增加市场,而是针对一些特殊人群所设立,这些人群在生活中比较弱势,比如是贫困学生,下岗员工再就业人员。这一类政策在现实生活中也解决了一部分就业,就学问题,比起货币政策更能起到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的作用。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子作为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两种手段,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能,帮助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三)信贷政策必须适应环境

在不同的国家,信贷政策和颁布,实施内容也有着差异。信贷政策的成功很取决于政策与市场环境的结合程度。當传统借贷方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时候,就会产生金融危机。这时,资源配置借助非市场的手段进行分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资金的发展,并且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出现低迷状态,这些问题是在传统借贷已经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家做出政策的调整,开始逐步淡出市场,中央银行不再对市场进行严密管制,转而使用法律对借贷公司进行制约。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中央银行增加自己的威信,同时也有效调节好金融体系和民间部门的利益需求,把市场资源最大化利用。

四、提高信贷的有效性

(一)学习他国成功案例,结合自身国情

各国的国情不同也代表着各国政府在信贷政策的侧重点不同,但在如果有效的实施,和提高信贷化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政策,再结合自身的国情,做出调整。

美国政府在信贷政策立法比较完善,也值得我们学习。其中《社区在投资法案》、《高等教育法》、《学生贷款改革法》、《农业信贷法》等法律条文保障了不同阶级、不同人群都能享受信贷,而且提供法律保障。我国信贷政策在各个层次,各个人群的政策并不够完善。下一阶段,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信贷政策完善体系较好的案例,将信贷政策深入各个阶级,各个人群当中,并且提高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2]。

(二)金融环境

金融机构是在信贷政策施行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而决定金融机构的创新和格局的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其中包括与各个部门协调,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而金融生态环境是由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等诸多因数决定,其中信用环境直接影响信贷政策,所以改善金融环境会使得信贷政策得到更高效的执行。

(三)创新信贷产品

信贷政策是对信贷产品的一种约束,信贷政策保持着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之间的平衡。通过创新中的信贷产品,投入前期资金,并引导市场投入,再通过市场分配信贷资源,最终实现政府的意图。近年来,科技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信贷产品也开始向着网络发展,信贷政策更需要对科技,网络的信贷产品做出调整。

五、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贷政策在未来有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信贷政策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不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信贷问题。信贷政策必须得到法律的约束,明确规定信贷公司在法律上的可行区域和禁止区域。遵循市场发展,完善商业银行借贷政策的执行力度,并鼓励商业银行和市场的竞争,促进市场和银行的良性发展。同样中央银行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环境做出适合当地市场经济的信贷政策。

参考文献

[1]施华强.银行重组、金融稳定和软预算约束: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银行关系及其政策含义[J].金融评论,2010,01:33-48+122+124.

[2]李虹檠,杨喆,陈芳.中国货币政策在不同产权结构企业间的差异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0,09:51-56.

作者简介:王小宇(1985-),男,汉族,江西省男南昌市人,学历:本科,职称初级,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王小宇

上一篇:股份公司员工培训方案下一篇:车站环境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