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主体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新发展育人机制是高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的关键,而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是产学研创新发展背景下育人机制创新的重要形式。当前,由于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滞后、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缺乏、校企协同育人内容单一,导致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偏低、校企协同的实效性不强、参与学生的获得感欠佳等困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企双主体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企双主体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篇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双主体模式下教学做一体化研究

[摘 要]笔者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商务教学企业“网商创业中心”为例,研究了高职教学企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内涵和困境,分析了教学“网商创业中心”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几个阶段,构建了教学企业教学做一体化框架。研究得出:高职教学企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必须要依靠政、校、行、企平台,推动教师服务企业,积极修订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系列围绕教学企业的教学改革,使教学做一体化落到实处。

[关键词]教学企业;教学做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电子商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4.0182

1 校企双主体及教学做一体化的内涵

校企双主体是指企业和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两个主体,二者结合即校企双主体,校企双主体关系就像太极图中阴阳关系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校企双主体关系的本质所在。所谓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双方不再是互相帮助和支持的松散合作关系,而都是以主人的身份和平等的地位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在人才需求分析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的讲授与实训等教学任务的完成,课程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就业指导等,都全程参与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效益的双赢。

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围绕职业技能训练要求,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二是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注重感知、操作,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 教学企业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主要困境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经过几年的投入和建设,尽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建校时间短,底子薄,缺乏资金的积累和经费的支持,综合实力弱。特別是实验实训设备,仍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条件好一点的院校,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或则做仿真模拟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也难以真正体现教学环境的企业化。

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依然还在探索阶段,存在着如何深化和融合的问题。“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项目的设计上很难找到真实的企业项目。尽管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了项目化教学在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许多院校也开发了数量可观的“项目化”课程,但最终结果却与预期相差甚远,改革后的课程与原课程似乎并无太大区别,或只是形式方面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参与,在项目化设计上找不到“载体”,因而不能很好地体现校企合作内容,内容组织上没有以真实项目,另外就是传统教师团队“双师”的比率不够,真正的企业教师参与度不够,因而产生了课程开发中的“回归现象”。主要突出问题如下:企业主体的关键问题:与学校合作的动力,利益保障、资源互补、企业收益、可持续性差。

专业教师主体的关键问题:如何将企业的业务转变成教学项目,项目难度要适当,确保知识性、可行性,有效组织、跟踪指导,科学考核评价,专兼职教师的有效合作,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满意度,扩大学生受益面。

学生的关键问题:学习兴趣的激发,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搭便车问题的处理,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就业及创业能力的提升。

3 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构建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电子商务专业“网商创业中心”教学企业成立于2010年,其主要发展经历了如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少量学生在教学企业内从事淘宝创业,这些学生可以用创业成绩替代《网商创业》课程学分。少量的创业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很多实际经验不足,指导老师也缺乏实战经验,很难推动教学企业的发展,当这批优秀创业学生离开后,后续运作难以持续,实际上该教学企业在此期间承担的只是一个创业孵化的功能。

第二阶段,2011年引进了珠海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进驻该教学企业,企业派2名企业管理者进驻教学企业指导和管理开展项目,试图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展,进一步将课程融进企业,通过企业的引入在教学企业内开展教学做一体化实践,使大部分学生能受益。在此期间,学校派专任老师授课,企业老师负责项目辅导,并继续与《网商创业》课程对接,学生采用轮训的方式进驻教学企业学习和项目实操。同时,制定了各项教学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运营流程,和企业共同开发了《网商创业》课程。这一模式一直运行到2013年,推动了教学企业内课程的改革,扩大了学生的受益面。但由于企业承担了大量的项目辅导工作,学校资源除了学生的人力资本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以外,企业的利益并不能有效的满足,可以说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更多一些。由于只有一门课程植入教学企业,学生采用轮训,单个学生在教学企业内的项目培训时间有限,未能真正融入教学企业,并且项目比较单一,造成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

第三阶段,2014年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积极争取了珠海市政府的支持,构建政校行企合作平台,集团加盟100多家单位,包含了珠海市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珠海市职教集团是统筹珠海市职业教育发展各类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旨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政、校、行、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一个全面对接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批紧密对接珠海行业企业发展的企业服务或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持。同时,学校与珠海市金湾区政府合作建设“金湾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企业电商代运营、建立金湾区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方式,构建促进金湾区电子商务发展、承接政府外延智能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服务范围覆盖电子商务代运营服务,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服务,电子商务产业研究服务,电子商务产业宣传服务等方面。

這一时期,教学企业“网商创业中心”依托珠海职教平台和金湾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平台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吸引威丝曼服饰、珠海网商协会旗下10多家企业长期进驻,学院电子商务教师组织项目运营团队进行项目运营,共有一期100多名电子商务学生进入教学企业实操实训。

在此期间,教学企业主要有如下几个发展:吸引了大量企业进驻,不仅解决了教学企业项目单一的问题,同时将很多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

通过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服务,电子商务产业研究服务,电子商务产业宣传服务等方面,构建了一个电商发展生态圈。中心运营一年以来,为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而且在电商人才培养培训、区域电商发展调研及政策研究等方面成效显著,企业能享受的资源更多,保证了企业的积极性。

积极推动教改,进一步促进教学企业内的教学做一体化。在此期间,制定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确定了以教学企业为主基地,以真实项目为主载体,以实施项目化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一起编写出版了系列教学企业教材,使课程全面融入教学企业的教学。

在2014年双十一期间,有16家企业进驻教学企业开展双十一活动,120多名电商学生参与实战,其中,广州昊王皮具有限公司当天的盈利额就达到400多万元,珠海罗西尼公司的营业额达到850万元。同时还成功举办了“金湾区传统企业电子商务转型升级”培训班,吸引了40多家企业150多名企业人士参与培训。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在教学企业中,由校企共同执行教学生产实训社会服务等任务,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享管理,共抓质量,共监就业等措施合作育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达到了双赢,推动了教学企业内教学做一体化的发展。

4 结 语

教学企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推动必须要解决企业的利益、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融合以及学生积极性这三方面的问题。如果靠单一的教学企业单打独斗很难有效地推动教学做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依靠政、校、行、企共同去打造平台,同时要积极地推动教师服务企业,积极修订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系列围绕教学企业的教学改革,才能使教学做一体化落到实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勋.教学做一体化下的学生学习与考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作者:刘电威 严中华

校企双主体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篇2:

产学研创新发展下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策略研究

摘 要:创新发展育人机制是高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的关键,而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是产学研创新发展背景下育人机制创新的重要形式。当前,由于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滞后、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缺乏、校企协同育人内容单一,导致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偏低、校企协同的实效性不强、参与学生的获得感欠佳等困难。因此,必须以创新思维转变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以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创新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继而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领域的积极作用、落实校企在人才培育领域的协同政策、确保学生在校企协同教学中学有所成,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育贡献积极力量。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发展;校企协同;人才培育;资源整合

引言

随着我国对应用型人才培育的重视度提升,高校的人才培育模式也在创新发展,以期满足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企业转型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在立足学术型、基础性教学的同时,也在广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应用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潜能的激发贡献积极力量。本文立足创新发展的研究视域,剖析当前高校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普遍存在的困难,继而有针对性地探究在创新发展视域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可行策略,以期能对高校创新发展人才培育模式有所裨益。

一、产学研创新发展下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的困难

创新发展育人机制是高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的关键,而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是产学研创新发展背景下育人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模式是基于产学研创新发展理念而发展壮大的,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的弊端与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首先,校企协同中,高校与企业在协同人才培育的理念上都有滞后性,进而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实效性不强。其次,在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好的抓手去落地,没有联合培育人才的平台。再次,在实践中,就业实习是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主要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可以广泛扩展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

(一)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滞后,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偏低

在产学研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滞后是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的首要困难,这直接导致了校企协同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偏低。对于学校来说,引入产业联盟、企业来赋能人才培育,主要目标是瞄准学生的就业而开展合作,主要期待企业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政策倾斜和机会。同时,若能拉到一些捐赠来推动学科教学,那就算锦上添花。对于企业来说,愿意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目标是吸引人才或者通过回馈母校来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由此可见,两者协同人才培育的目标并不统一,这充分说明双方对于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认知仍存在不足,协同育人的理念相对比较滞后。在实践中,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初衷都很难高效地达成,因而在执行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积极性在持续降低,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质量难以持续提升,这对于通过校企协同培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来说也并非好的局面,会降低人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理念更新。

(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缺乏,校企协同的实效性不强

在产学研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缺乏是校企協同人才培育存在的核心困难,这直接导致了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实效性不强。缺乏科学、高效、稳定的协同育人平台,学校和企业都难以真正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培育人才。第一,缺乏育人平台会限制高校和企业协同人才培育的方式,最终造成校企协同变成学校给企业输送实习生的浅层面合作,高校、企业及人才三方都没有达到自身期望的协同育人目标。第二,由于缺乏协同育人平台,双方的资源投入分散,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第三,缺乏标准、系统、高效的协作平台,人才很难系统化地接受校企协同育人的各项内容,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受到抑制,这不利于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由于校企协同育人缺乏平台来实施日常运作,进而使得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效性难以考核和评价,故而无法对联合培育工作实现量化,最终不利于将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工作做实、做细、做优。

(三)校企协同育人内容单一,参与学生的获得感欠佳

在产学研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内容单一是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的重要困难,这直接导致了校企协同参与学生的获得感欠佳。在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中,高校和企业两大主体的参与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才自身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必须要确保学生的获得感高,才能使得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更持续、更高效、更科学。但是从目前校企协同育人的情况来看,由于内容非常单一,主要是企业给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鉴于此,本文认为,高校与企业在设计协同育人计划方案时,必须要注重方案的多元性、科学性、高效性、丰富性,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感、需求性及可执行性,真正提升学生的获得感,确保协同育人模式更高效。

二、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策略

产学研创新发展的视域下,校企协同人才培育要真正探索出一条高效、持续、可执行的新路径,必须要从产学研三个环节的衔接与落实上做文章,不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要辩证、科学、合理地考量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实现多方共赢。本文认为,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策略应该以创新思维转变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以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创新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充分调动高校、企业、学生三个主体的优势资源和主观能动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全面推动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工作的扎实推进。

(一)以创新思维转变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领域的积极作用

以创新思维转变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是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基础性策略,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领域的积极作用,继而真正提升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价值与作用。第一,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中,要避免只关注学生就业率提升和相关项目赞助,要立足产业发展、研究创新、人才培育的创新思维去开展校企合作,以促进产业发展来锻炼人才,以推动研究创新来发展科研,从而使得高校学生能学到真本领、获得真经验,从而高校就业率与科研水平也会顺其自然地快速提升。第二,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要立足长远的校企合作观念,应将校企合作的目标锚定在促进企业技术研究和人才储备与培育两个方面,因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既要引入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也要注重引导高校的研发力量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更要针对优质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引导其走向更高的研究岗位。第三,学生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更加认真,聚焦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的学习和积累,同时也要提前适应职场的工作环境,为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落实校企在人才培育领域的协同政策

以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是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关键性策略,其核心目标是落实校企在人才培育领域的协同政策,继而真正使得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最终增强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首先,要以学校为主导,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构建“1+N”的校企协作模式,学校作为核心的“1”,要负责协调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吸引诸多企业参与建设,既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也可以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效能,更能使得该项工作可执行、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注重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队伍建设,明确平台的价值和地位,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年轻化发展,提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队伍的入职门槛,避免成为高校的边缘化部门。再次,要将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纳入高校发展规划中,确保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发可持续展。最后,对于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要强化管理,明确其运转的制度,加强考核和评价,尤其是要突出企业和学生对于该平台的评价,从而构建权、责、利统一的运营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和功能。

(三)以创新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确保学生在校企协同教学中学有所成

以创新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是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重要补充性策略,其核心目标是改善校企协同育人的软硬环境,继而确保学生在校企协同教学中学有所成,真正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模式中高校的科研和育人工作成效显著、企业的科技研发与人才培育取得进展、学生的求学生涯和综合能力得到充实与提升,最终实现三方共赢。第一,高校要倡导成立校企协同育人基金和产学研扶持基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强化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经费支持,尤其是产学研协同的经费支持,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产学研实验平台。第二,高校和企业要将自身的科研力量引入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发挥彼此在科研层面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起到了智力支撑的关键作用,并借助科研实践,人才也迅速成长,这样就能使得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不是一个就业平台,而是一个真正的产学研平台,能真正地确保高校、企业、人才三大主体都能不忘初心,实现内在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第三,强调学生在校企育人模式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在创新资源投入过程中,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要综合考量高校、企业、学生三方的需求,尤其是要注重学生需求的满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模式实现跨越式、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学实效、提振学生信心的重要方式与有益探索,高校必须立足创新发展的思维、机制及资源来助力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真正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领域的积极作用,全面落实校企在人才培育领域的协同政策,务必确保学生在校企协同教学中学有所成,要让企业有“存在感”、让学生有“获得感”,能真正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模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层面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协同培育模式的个体积极性,从而使得校企协同发展真正落到实处,使得学生更好地高质量就业和创业,使得企业能获得支撑经营发展的优质人才,高校能持续培育出优质的人才和研发出先进的科研成果,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育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璟.校企协同培育“渝派”纪录片人才动力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5):25-26.

[2] 阳葵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校企协同培育会计人才的抓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2):191-192.

[3] 孙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6):101-106.

[4] 陈国杰,谢嘉宁,陈伟成,余奕聪,袁健,张莉.建设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协同培育新工科人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53-57.

[5] 陈国杰,谢嘉宁,陈伟成,余奕聪,袁健,张莉.建设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协同培育新工科人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53-57.

[6] 朱建平.“校企协同,学训交替,双导师培育卓越工匠”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科技风,2019,(24):78.

[7] 韩建海,薛进学,杜辉.企业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协同培育卓越技术人才——河南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做法与效果[J].河南教育(高教),2018,(4):27-30.

[8] 李颖,任怡,张瑞凤.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的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育与实践——以邮政通信管理专业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9,(12):70-71.

[9] 周凌云,罗建锋,赵钢,栾琨.面向道路运输行业的交通类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评价体系[J].价值工程,2016,(10):199-201.

[10] 于洁.多维协同环境下的流通产业人力资源培育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128-129.

[11] 谭璐.基于多主体协同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构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1):79-82.

[12] 林宇,李博,黄思琪. 强化人才引领 激发电商活力——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4.

[13] 吴建伟.构建“五位一体”培育机制建设高素质煤炭营销专业人才队伍[J].河北能源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51-53.

[14] 中科大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创新科教融合体制机制 协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J].山东教育(高教),2020,(10):14.

作者:姚星宇

校企双主体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篇3:

基于“校企双制”示范园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双制”人才培养内涵,梳理总结“校企双制”运行机制建设和基于“校企双制”示范园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校企双制”示范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校企育人一体化、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为各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校企双制 示范园 技能型人才 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2017年广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编号:KT2017028,主持人:冯为远)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巨大发展,然而技能型人才素质不高,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需要。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单纯由职业院校独立开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造成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采用企业和学校相结合、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根本上消除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社会实践相脱离的“顽症”的必然选择。然而,各地、各职业院校所构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却不太相同。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院自2012年开展“校企双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特别是开展基于“校企双制”示范园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为各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校企双制”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一种模式。早在2012年,广东省人社厅就在《广东省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办学指导意见》(粤人社发〔2012〕178号)文件中,明确了“构建以‘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双制’办学制度”,提出了“校企双制”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八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制订招工招生计划、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搭建管理队伍和共同开展考核评价。“校企双制”的提出,正是广东省人社厅根据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转移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提出的,在全国是首创,它引领广东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趋势。

2017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中明确:“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成为技工教育的特色,也是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着力点和重点。

2018年8月,由人社部组织编写的《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校企合作指南》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在技工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该书中,明确定义“校企双制是指技工院校和企业以共同培育技能人才为目标,双方通过有效的合作机制,将教育、就业制度与企业生产、用人制度有机结合,学校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互融合,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共育、工学一体的办学制度和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校企双制”是一种实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共育、工学一体的办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它是以共同培育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制度和文化融合为引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强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相互融合一体。

二、“校企雙制”运行机制建设

学院对接广东省优势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技能联盟办学格局(广东机械技能联盟现有加盟单位137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2家),构建“政府、学院、行业与协会、企业”四方共商,“学院—教学系—校企双制示范园(基地)”三层配合的运行机制,完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制度文件,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建、过程共管、机制共创、利益共赢、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学院与西门子、德玛吉、卡尔蔡司、山特维克、海克斯康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中航工业、一汽大众、风神汽车、沈阳机床厂等大型国有企业、高新尖优质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携手高端企业共建机电工控、精密制造园、汽车技术服务园等7个“校企双制”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全面实践和探索基于“校企双制”示范园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三、基于“校企双制”示范园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

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成功经验,六个教学系在校内均建有1个以上“校企双制”示范园或示范基地,在企业建有8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依托“校企双制”示范园(基地)全面推进“校企双制”人才培养工作。2018年共有在校“校企双制”班35个,占全校班级数的22%。

1.探索招生与招工一体化

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校企双制”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学院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共同研讨并制定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工作方案,并将专业对应的合作企业信息公布在学院对外发布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注各专业的就业对口企业和岗位等信息。学院根据各专业的差异性开展不同的招生招工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招生即招工,学生在注册报到时须经过校企联合考核,被学院录取的同时也被企业意向录用,学生、学院和企业三方签订毕业就业意向协议,机电工程与智能制造系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校企双制”人才培养合作采用这种模式。二是先招生后招工,学生先按学院原有的招生渠道报名注册入学,经过一定时间(如一个学期)的专业基础学习后,合作企业通过宣讲、考核等程序,在相关专业学生中择优招收“准员工”,学院为其单独开设班级,企业与学生签订定向就业合同,企业每学期为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工业设计与模具制造系光电技术应用专业与广东创可激光公司。数控技术与质量控制系数控加工专业与海克斯康公司等的“校企双制”人才培养合作则采用这种模式。

2.探索“校企双制”示范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一体化

校企共建“校企双制”示范园(基地),弥补校外实训基地的局限性,为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校内实训和工学一体化教学提供基础平台,学生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随时模拟在企业现场的实践操作。“校企双制”示范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一体化建设,构建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校企合作新局面,保证学习与工作内容完整性,实现学习与工作方式的协调统一,达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工作目标,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各专业与企业共建“校企双制”示范园(基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机电工控园借鉴企业员工培训中心模式建设,打造成企业华南区最大的技术培训中心;汽车技术服务园按照汽车4S店标准建设,构建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的学习环境;精密制造园将“数字化工厂”建到学校中,搭建智能制造的学习空间;工业创意园建成企业产品设计与研发分中心,建有企业大师工作室、3D打印工作室等,并将创新元素和非遗元素加入到园区氛围中;O2O电商基地建成“市场调研—网店开设—详情页制作—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的全流程综合性实践场所,并将创业元素贯穿电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智慧财商基地构建集银行、工商、税务、企业为一体的模拟空间,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模拟操作。

3.探索校企育人一体化

“育人”是根本,也是最终的落脚点。学院以技能联盟为依托,以“校企双制”示范园(基地)为平台,引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或企业项目培训课程,深入推行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共育,工学一体”,极大提升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校企共同组建专业队伍。一方面学院与企业的骨干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专业开设与调整研讨会(重点研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重点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把脉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里程碑文件,确保专业方向的科学性和培养方案的可行性。一方面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学,如电商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合作企业派出技术骨干长驻学校,在完成相关应用系统平台维护工作之余,兼任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授课工作,周课程达12节。另一方面企业为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提供对口岗位工作,并与学院进行联合考核。同时,学院以教师企业实践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按照人社部三个级别的一体化教师标准开展一体化教师考核认定。

二是校企共同设计开发课程。学院按照人社部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范,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校企合作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设计开发各专业课程,将企业真实工作项目或企业项目培训课程内容转化为专业一体化课程内容,学生既接受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教育,又接受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教育。一方面,通过“校企双制”示范园(基地)平台,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完成学习和工作,确保工作要素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PDCA(“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的科学工作程序完成工作与学习项目的实践,确保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在专业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中,机电一体化专业尝试引进德国西门子柏林学院的项目课程和西门子公司的技术培训课程。

三是校企共同实施教育教学。一方面,学院依托“校企双制”示范园(基地)的深度校企合作,结合学院技能竞赛的特色,构建“以传统与时代文化驻校园为根基,以企业文化进校园为亮点,以竞赛文化遍校园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一方面,企业技术骨干通过指导项目实施、技术讲座、技术研讨、兼职授课等方式,深度参与学校专业教学工作,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另一方面,学院采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产学研教’实训实践管理(校内)+顶岗实习跟踪服务(校外)”的实习实践管理平台,实现“互联网+大数据”的实训全方位管理。

四是校企共同开展学业评价。利用“产学研教”实训实践管理系统,企业技术骨干与学院骨干教师在线联合检查学生学习与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并批改和點评;利用顶岗实习跟踪服务系统,学院班主任在线跟进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加上学院校企合作与就业中心和教学系的不定期的顶岗实习巡查记录,结合企业导师的评价意见,形成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同时,学院引进西门子技术国际认证和华为认证等含金量高的企业认证,构建丰富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立体化、评价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

4.探索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

为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学院和企业以“校企双制”示范园(基地)为平台,联合开展技术与师资培训、技能扶贫、创新创业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一是开展技术与师资培训。学院利用机电工控“校企双制”示范园,每年开展西门子客户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安排全国各地职业学校教师来校参加SCE培训。2014年以来已完成7批200SMART企业客户培训、全国教师SCE培训。同时,学院与顺德区民政局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签订“智能装备及机械制造技能人才合作培养项目”框架协议,合作对全区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一线技能骨干开展“机电一体化”高级培训,共育具备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的高技能人才,2016年以来,共开办机电“工匠班”2期。

二是开展技能扶贫。落实广东省政府帮扶林芝市建设工作,学院与企业合作,利用工业创意园为林芝市技工学校教师举办4期3D打印技术培训班,与企业合作支援建设林芝市3D打印创意工作室,并指导开发先进技术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四十余种。

三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笔者所在学院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广东省机械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建广东首家技能型特色创业孵化基地,以机械行业智能制造为主线,建成集智能制造类、工业设计类和电子商务类三大创业孵化区为一体的技能型特色创业孵化基地,着力打造“创新工作坊”,营造具有智能制造特色的创业环境。

四、结论

近年来,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别是开展基于“校企双制”示范园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高。在近两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学院共获得4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供不应求,每年均有20%的学生在西门子、一汽大众等世界500强企业就业,有多名学生被中空导弹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航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等国家重点军工企业录取。同时,笔者所在学院委托广东省技能人才网开展就业质量调查,其报告显示:笔者所在学院2017年就业率98.60%、工作与专业对口率83.9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5%,2018年就业率100%、工作与专业对口率85.8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2.7%。

参考文献:

[1]杨红山.广东省人社厅:围绕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探索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J].职业,2018(17).

[2]刘倩云.技工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J].职业,2017(27).

(作者单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

作者:冯为远

上一篇:度行政文员工作总结下一篇: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