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才危机;尖端人才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尖端人才在文中主要指管理人才、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图书信息技术人才等三种高端专业人才。尖端人才稀缺、流动量大、尖端人才“本土”生成的内驱力缺乏,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尖端人才危机的主要表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论文 篇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策略探究

关键词:用户需求;高校图书馆;管理策略

摘 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担负着为教学、科研等提供信息的艰巨任务,因此服务用户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然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用户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日益增加,这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文章在分析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策略,以期对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有所启迪。

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对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以纸质资源为主要馆藏内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以电子信息资源及网络数据库信息资源为主的新的馆藏内容,信息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征及用户需求的特点

1.1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征

首先,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对象明确,即高校的广大师生,所以其提供的服务要结合广大师生的专业需求、兴趣爱好等开展。其次,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具有针对性。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是学校师生,他们的文化层次不一,有博士、硕士、本科及专科等,所以图书馆要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差异性的服务。再次,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具有明显的专业性。由于高校师生的专业不同,所以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也要区分专业。最后,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在目前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包括纸质资源、电子信息数据库,互联网资源等多种形式。

1.2 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的特点

1.2.1 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具有广泛性。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为全校师生,教师与学生的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差别较大,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多样化。因此,高校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包括学历层次、年龄阶段及专业知识等方面。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信息资源,还需要电子文献资源、网络文献资源等;除了需要国内的原始文献信息资源,还需要国外的文献资源。同时,用户还希望图书馆不仅能够提供过去及现在的文献资源,还能够提供对未来进行展望的文献资源[1]。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在时间、地域上都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另外,用户对信息资源的种类需求也日趋多样,不仅需要专著、论文、专业书籍等公开发行的文献资源,还需要会议论文、内部资料等非公开发行的文献资源,這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1.2.2 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具有高效性。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如何在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切实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用户需要图书馆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通过图书馆的导航系统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不是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对大量信息的甄别中,提高检索效率,为自己的学习及科研工作节省宝贵的时间[2]。另外,高校图书馆用户还需要图书馆能够实现一站式系统化的信息服务,将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分类、整合优化,建立专业分明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使其随时随地都能够便捷、快速地获取信息资源。

1.2.3 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还具有互动性。用户在进行信息资源检索与查找的过程中需要与图书馆管理人员实时互动,实现无障碍交流与沟通。通过与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互动与沟通,可以减少用户查找资料的时间。高校图书馆用户希望图书馆建立互动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与用户进行有效互动,接收用户的建议,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另外,用户还希望高校图书馆能够举办一些电子数据库的培训活动,通过相关培训,用户能熟悉掌握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检索技巧,了解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等。

2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必要性

2.1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

用户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用户的需求,高校图书馆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用户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只有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才能不断满足其需求,获得其认可,高校图书馆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2.2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在信息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而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僵化的管理模式,很少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进行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建设,服务意识淡薄,定位偏颇,导致与用户需求不适合,不仅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及服务水平的提升[3],也不利于用户获取信息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从管理制度着手,建立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突出图书馆服务用户、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与职责,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2.3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图书馆管理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必然趋势

信息时代,用户的需求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至关重要,忽略了用户对信息的实际需求,高校图书馆将会失去自己的存在价值。用户是高校图书馆的最终使用者,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及信息资源等是否到位都应以用户的评价为依据,用户对图书馆管理的改进具有最终评价的权利。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与优化用户的使用环境,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3 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现状分析

3.1 高校图书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

在信息与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已经告别了传统单一的信息需求,逐渐趋于网络化、个性化、知识化、专业化及便捷化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对信息服务的内容、形式及手段等方面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高校图书馆用户逐渐转变了对传统纸质文献的单一需求状态,呈现出对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及网络文献等多种信息资源形式共存的需求现状。目前,高校图书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网络信息资源方面。在信息获取方面,用户的需求重心逐渐转移到了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及广度上,信息获取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信息需求的范围在扩大,用户需要图书馆提供移动化信息服务,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询并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个性化信息需求在不断增加。

3.2 高校图书馆用户对空间的需求更加迫切

随着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的不断变革,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的标志,其属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由传统单纯的以馆藏图书资料为主转变为具有自习及查阅资料等综合功能。高校图书馆为学生自习提供了优良的空间环境,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到图书馆自习,这就使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异常紧缺,自习室常常是一座难求。

3.3 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因其身份属性不同而存在差异性

高校图书馆用户主要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因其学历层次、专业不同,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用户群体主要是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等,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主要以研究型教育为主,本专科的教育主要以学习求知为主,其需求表现出直接性、大众性、目的性及多样性等特点[4]。这类用户群体的需求,一方面是以辅助专业课的学习、加深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专业知识视野等目的进行资料的检索与查找;另一方面是个人为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及综合能力进行的广泛阅读。此外,还有的学生用户是为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及撰写毕业论文而进行专业资料查阅。而高校教师用户群体是为了教学、科研项目而对专业、前沿及先进的学科资料进行查阅与检索。

4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策略探析

4.1 创新服务理念,优化组织管理

在當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更加专业化、精准化及多样化,面对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冲击,高校图书馆要想满足用户的需求,就要与时俱进,因势而变,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应转变服务理念,加强服务理念的创新,对组织管理进行优化与完善。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组织整理文献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库管理员要及时与用户进行对接,完成对用户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对图书馆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与整合,对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压缩,对重复、烦琐的环节进行优化重组,完善并简化图书馆信息服务业务流程,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5]。

4.2 注重以人为本,强化资源管理

以用户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人为本,二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用户要以人为本。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保障,对人力资源管理应以人为本。首先,高校图书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服务能力强的专业化人才,为高校师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做好辅助工作。其次,高校图书馆要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优化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做好他们的职业技能及专业知识培训工作。最后,高校图书馆还要建立长久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图书馆员的工作热情,致力于服务用户[6]。高校图书馆服务用户要以人为本,就要结合用户的需求进行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如图书资料的采购、文献资源数据库的购买等都要以用户实际需求为主。

4.3 不断开拓创新,加强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逐渐向数字化、现代化、自动化管理服务模式转变。信息技术日益发展,高校图书馆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加强技术管理,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信息需求。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并完善网络信息资源库,根据用户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导航,以便用户能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途径、改进服务方式等优势构建移动图书馆,开展多功能信息服务,结合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如:订阅提醒、通知公告、移动检索、信息查询等,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检索到所需信息。

4.4 兼顾基础与拓展,完善空间管理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为用户提供教学科研及学习的文献资料。但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均难以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及学习需要,高校图书馆的虚拟空间有待增加。二是为用户提供学习的物理空间环境。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的自习室座位供不应求,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有待进一步增加。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兼顾其基础功能与拓展功能,完善其空间管理。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合理规划物理空间,为学生用户提供充足的自习空间,优化图书馆自习室座位预订系统,避免因抢占座位而产生不必要的冲突,还要为教师用户提供研讨室、会议室等物理空间。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是高校的教师与学生,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有所差异,高校图书馆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调整馆藏资源的规模与种类,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5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用户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给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呈现出广泛性、高效性及互动性等特点,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对空间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高校图书馆一定要把握用户需求,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完善组织管理、资源管理及空间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提高自身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宏亮.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与策略研究:以内蒙古Y大学图书馆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 王笑辉.泛在知识环境下以用户为导向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构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3] 李步德.探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6(9):142.

[4] 曾瑛.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策略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5.

[5] 孔为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6] 郑志军.用户需求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必须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策略[J].商,2014(10):235.

作者:陈臣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论文 篇2:

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尖端人才危机及其成因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才危机;尖端人才

摘 要: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尖端人才在文中主要指管理人才、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图书信息技术人才等三种高端专业人才。尖端人才稀缺、流动量大、尖端人才“本土”生成的内驱力缺乏,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尖端人才危机的主要表现。尖端人才的才智输出回报率低与才智成就感低、馆员的自我成才欲淡漠、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边缘化及自身缺陷等是导致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危机的关键因素。

作者简介:周漩(1979-),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地方高校,即省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所谓人才,是指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对于图书馆而言,他们具有本行业丰富的从业经验及杰出的管理才能,他们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所谓尖端人才,在文中指掌握了特殊技能技巧或具有特殊素质、影响着图书馆日常运作与整体发展的知识分子。与重点高校及一般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相较,地方高校图书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危机的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应对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危机,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新课题,本文分两个层面讨论这一问题。

1 尖端人才的构成及其作用

对于一般的高校图书馆而言,员工整体构成了一个人力资源的金字塔:普通馆员是金字塔的底座,专业人才是金字塔的塔尖。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专业人才即尖端人才。笔者所在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84名,图书馆科班出身馆员仅7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馆员30名,初级职称50多名。许多统计资料也说明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构成缺陷。闵小冰在谈及地方高校图书馆人才状况时指出:“我馆员工32个员工中没有硕士研究生及其学历以上的人,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有2人,占6.3%,具有全日制专科学历的有6人,占18.7%,其余的24人都是高中或中专学历,在32个员工中,没有真正图书情报专业的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只有1人是计算机专业的。”[1]从某种意义上说,尖端人才决定了地方高校图书馆运转速度的快慢、运作质量的高低和现代化转化的快慢。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尖端人才主要由三种人才构成:管理人才、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图书信息技术人才。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具有各自不同的素质,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尖端管理人才是集专业才能与行政管理才能于一身的人才。这些人才接受过现代图书馆专业的正规教育,熟悉现代数字图书馆内在结构与运作方式,能构建图书馆整体信息体系,具有宏观配置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能力和协调图书馆各子系统正常运转的能力。这种尖端管理人才往往决定着地方图书馆的战略发展方向及图书馆的日常运转效率及效果。

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一般的计算机技术,又要掌握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知识,既要有硬件层面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如机件的组装、拼接,网络的构建、改造、维护等),又要掌握相关的软件层面的理论知识,如了解相关软件的内在结构与工作机理等。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小而全”特点决定这类人才的“复合性”,同时也决定了这类人才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关键性作用及特殊价值。这类人才多少与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日常运转。例如:一个关键性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导致整个图书馆电子信息系统瘫痪,此类人才自身素质的某种欠缺,可能导致传统图书馆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某一方面的滞后。

图书信息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核心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一般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具有图书馆信息系统技术处理与管理的能力(处理文献采集系统与图书馆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了高级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能构建索引、数据库、指引库等信息体系,能在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等方面发挥示范与指导作用。我们说图书信息技术人才是“核心技术人才”,是因为这些人才拥有的是图书馆“专业对口知识”,直接控制着“数字图书馆”的运作,是因为这些人才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业内权威”。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对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日常运作与长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 尖端人才危机的表现及其成因

2.1 尖端人才稀缺

尖端人才在图书馆整体员工中所占比例极小,是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员工结构的一般状况。笔者通过同行对湖北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数量进行过简单调查,调查得到的基本数据是:每所学校的尖端人才没有达到图书馆员工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管理人才约1名或者空缺,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约1~2名,图书信息技术人才约2~3名。尖端人才稀缺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运作与发展。例如:尖端人才稀缺导致部分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缓慢、数字化程度低,查询系统升级慢、故障率高、图书馆网络系统的独立性差(个别高校图书馆的网络查询系统甚至由所在学校“现教中心”兼管),部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独立性与创新性差——在许多方面依赖、“模仿”、“抄袭”重点高校图书馆等等。

排除人才流失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稀缺,主要是因为尖端人才的“基数”小或“绝对人数”少。导致“基数”小或“绝对人数”少的主要因素有两个:①“先天不足”。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有史以来”在整体员工中所占比例一直不高。地方高校一般都是“专升本”的高校,专科学校的整体结构、办学理念、运作方式、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等因素决定了尖端人才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基数”。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专科学校刚刚开始尝试使用“远程包库”、“本地镜像”等电子文献资源,这些电子文献的接入与使用一般“挂靠”于“现教中心”等部门,因此,这些学校“专升本”后,往往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奇缺。②“后天不足”。所谓“后天不足”是指尖端人才“基数”的增长与学校的整体发展中相对滞后,即尖端人才的“基数”并未随着高校整体发展而同步增加。目前,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方面,地方高校优先考虑的是科研人才与教学人才,往往无暇顾及图书馆等教辅单位的人才建设,因此图书馆尖端人才“基数”增长较慢。

2.2 尖端人才流动量大

尖端人才流动量大是指尖端人才流动频繁和流失严重。我们说高校图书馆员工整体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尖端人才是金字塔的塔尖。然而,在地方高校图书馆,构成金字塔塔尖的人才群体是极不稳定的。全国高校图工委曾对北京、武汉、广州等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安心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只占47.8%,想调走的却占了39%,另有资料显示,各大专院校近几年来将三千余名非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图书馆,目前已有两千多人外流。[2]以上数据反映的主要是重点高校或位于大城市的高校的“工作人员”流动情况,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的流动情况则另当别论。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馆“工作人员”流动是常态,而图书馆尖端人才的流动则更加频繁。在地方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往往是高端人才的过渡站,那些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对口的馆员把图书馆当做临时的驿站,一旦物色好了岗位就马上离开。从总体上看,尖端人才流入量总是小于流出量,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流失严重。尖端人才主要流向是:进入学校行政管理行列,进入具体院(系)任教或任职(担任党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甚至担任教学秘书),通过考研等途径更换职业或单位。

尖端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不外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从物质方面看,劳动回报率低是导致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流失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地方高校在分配“业绩工资”与“年终奖”这两大块“蛋糕”时,教学单位大致按劳分配,而图书馆属于典型的教辅单位,由于工作性质与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图书馆很难实行按劳分配,所以图书馆职员所得份额一般以行政人员为参照进行宏观的粗略划拨,图书馆内部仍然是吃“大锅饭”。因此,员工劳动的知识含量的大小与劳动报酬的多少没有直接关联,这种分配方式使图书馆尖端人才感觉到自己的才智输出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与内部员工比较,他们觉得分配不公;与院系高端人才比较,他们觉得自己的才智输出没有得到认可。于是,尖端人才流出成为必然。从精神方面看,才智成就感低是导致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成就感是一个人完成某种工作或者做一件事情后的满足感与成功感。才智成就感是一个人通过智力活动而完成某种工作或者做好某件事情后的满足感与成功感。在以才智输出为主要劳动方式的高校,才智成就感是激励知识分子敬业爱岗、不断进取的关键因素。目前,地方高校因地制宜,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对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进行量化评估的方式方法,如:按照教学课时付酬,根据评教“优良率”衡定教学质量,通过统计论文“影响因子”或“引用次数”、“下载次数”评估论文学术水平,按照论文篇数给予科研补助,教学与科研的成果数量、质量达到既定标准之后即授予称号或给予物质奖励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种特殊的激励机制促成了地方高校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才智成就感,同时也控制了地方高校高端人才的流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至今还没有制定出对图书馆等教辅单位员工的劳动进行评估的方式方法,因此,图书馆尖端人才的才智输出在无法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的同时,还不能得到群众舆论的价值认可与应有的精神奖励,也因此,图书馆尖端人才无法获得应有的才智成就感,使尖端人才“见异思迁”,于是,流失产生了。

2.3 尖端人才“本土”生成的内驱力缺乏

成才,既需要外部条件,也需要内部动因。对于高校人才而言,成才主体的自我成才欲是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的内驱力。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的成才内驱力缺乏,而成才内驱力缺乏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尖端人才的“本土”生成率较低。两种因素导致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生成的内驱力缺乏。

2.3.1 地方高校大环境层面的因素。由于条件局限,地方高校的许多重要人才不是依靠引进,而是主要靠高校自己培养,如外派进修、教职工在岗自修等。对于一般教职工而言,无论是外出进修深造,还是在岗自修,都需要自我成才欲的驱动,即自我成才欲是普通教职工升华或生成高端人才的内驱力。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地方高校教职工的自我成才欲远远低于重点高校的教职工。导致自我成才欲淡漠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机遇效应”的刺激。重点高校的教职工一直面对某种“机遇”,如出国讲学或进修、获取特殊津贴(“国务院津贴”)、被授予特殊称号、晋升特殊职位(二三级教授),这些“机遇”所致的“机遇效应”诱发强烈的自我成才欲,因而重点高校常常出现群雄逐鹿、百舸争流的局面,其结果是“人才辈出”。然而,地方高校教职工的“机遇”极少,大家“安贫乐道”,“平淡度日”,所以,缺乏“机遇效应”的激励,地方高校教职工的自我成才欲淡漠。受大环境的影响,图书馆员工往往安于现状,尖端人才的生成缺乏应有的内驱力。

2.3.2 小环境层面的因素。在小环境层面,有两种因素导致尖端人才生成的内驱力缺乏。首先,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校内的边缘化位置导致尖端人才生成的内驱力疲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与重点高校的作用略有不同。因为地方高校一般不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教师科研一般没有设定硬性的具体任务,高校整体学术氛围较淡,所以地方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整体运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及重点高校图书馆,因此,其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及重点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较少、舆论关注度较低、社会认同度偏低等。图书馆的边缘化导致馆员整体自信心不强,成就感低,馆员整体工作激情与劳动积极性不高,因而,馆员自我成才欲淡漠,尖端人才生成的内驱力疲软。其次,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条件也导致馆员自我成才欲淡漠。地方高校图书馆一般数字化程度低,服务对象层次低,服务项目少,服务内容单一,因而馆员劳动的技术(知识)含量低,工作不具挑战性;图书馆内部管理松散,劳动报酬区分度不大,因而内部竞争力度小,馆员自我升华欲望低。这些因素直接淡化了馆员的自我成才欲,导致尖端人才生成的内驱力疲软。

总之,“大环境”与“小环境”两个层面的多种因素导致尖端人才生成的内驱力缺乏,从而导致地方高校图书馆尖端人才危机。

参考文献:

[1] 闵小冰. 地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8(28):93.

[2] 魏红伟,李立艳.高校图书馆人才流失危机的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4):137.

(编校:马怀云)

作者:周漩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论文 篇3:

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与发展研究

[摘 要]高校图书馆联盟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充分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有效组织形式,是高校图书馆 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意义,并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状况 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未来发展策略方向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niversity Library ConsortiumGuo Xiao

(Library,Dalian Jiao tong university,Dalian 116028,China)

图书馆联盟是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促进图书馆整体化发展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以若干图书馆为主体,联合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系统,根据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结构,执行一项或多项合作项目的图书馆联合体。英文称为Library Consortium。图书馆联盟作为一种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各国图书馆界的重视,成为目前图书馆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图书馆联盟按照不同的合作区域范围可以分为国际性图书馆联盟,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地区性图书馆联盟。按照合作的主体性质又可以分为公共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联盟,科研图书馆联盟以及混合图书馆联盟。1 建设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意义

1.1 增强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购买能力,避免重复建设资金浪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献信息数量每年都在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文献价格也在节节攀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高校图书馆文献建设费用的增长速度却很缓慢,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怎样将有限的采购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实现文献资源建设的最优化。成为摆在图书馆从业人员特别是采访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而通过建设高校图书馆联盟,实现联盟内各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一方面可以利用集团采购的优势迫使书商降低文献价格,用不变的资金买到更多的文献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联盟内部各成员馆的文献资源传递共享,有效的避免重复采购造成的资金浪费。

1.2 促进各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建设高校图书馆联盟,实现联盟内部各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使得联盟内各成员馆能够针对本校的特色专业及重点科研课题来合理分配采访资金,更有目的性得配置文献资源,从而形成各自的特色馆藏。更好地为本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提升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增加学校对图书馆的扶持与投入。同时各成员馆特色资源的建设也为高校图书馆联盟内部的文献资源传递共享创造了条件。

1.3 增强高校图书馆满足读者文献需求的能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信息总量不断增加,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逐步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单一一所高校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读者越来越多样化的文献需求,加入图书馆联盟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必然的选择。图书馆联盟能够打破地区乃至国家间的地理限制,破除各高校的专业壁垒,通过虚拟收藏、联合共建实现各个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实现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在联盟内的全面共享。在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的基础上,联盟可以充分体现每个图书馆的资源特色,使原本闲置或分散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多样化的综合信息资源库,满足读者对各类型文献信息的需求。

2 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

高校图书馆联盟在英美发达国家由来已久,20世纪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许多的高校图书馆联盟,1933年,美国建立了最早的大学图书馆联盟之一“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TRLN:Triangle Research Library Network)。1989年,Ohio LINK成立,有55个成员馆,包括全州公、私立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Ohio LINK已经成为当今图书馆合作的楷模。据记录,在1931-1971年间美国已经有125个图书馆联盟组织,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个,英国也有一个10个地区图书馆系统组成的地区性联盟体系。目前国际图书馆联盟组织(The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成员已经超过了150多个。

期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与发展研究Feb.,2010Vol.30 No.22.2 国内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

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至今已经出现了许多比较成功的联盟模型。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家教育部领导下,由北大、清华、复旦等119所高校图书馆共同组成了中国高校最大的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CALIS是教育部“211”重点工程项目,它通过“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的三级保障结构将全国各高校的信息资源融合为一个整体,来实现全国各省市高校信息资源的联合保障与共享。在建设国家级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同时,各省市也都在建设地区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如江苏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iangsu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JALIS);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广东网络图书馆等都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比较成功的地区性高校图书馆联盟。这些地区性联盟与CALIS相互补充,模式灵活,功能各异,协调发展。共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有效的高校图书馆联盟体系。为实现高校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方兴未艾,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应该看到,同英美这样的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内部的合作模式主要还停留传统的图书馆服务项目上:借阅特许(给予成员馆的读者借阅权,并在借阅数量上予以优惠);馆际互借服务;联合目录或资源目录共享;复印优惠;参考咨询服务协作;传递服务。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资源的增加,高校图书馆联盟也必须改变传统服务的过程与方式,增加新的合作内容。才能够适应和满足新时期读者对信息资源的新需求,也使高校图书馆联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3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策略

3.1 明确发展指导原则

高校图书馆联盟要健康,迅速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建设指导原则,一要明确政府参与引导的原则,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投入与支持,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指导有利于整合分散的图书馆资源,保证各地高校图书馆联盟能够建立和发展。二是地域性原则,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工作模式各异的特点,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应该注重地域性原则,在寻求联盟成员时先考虑本地区的各高校,进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形成大规模的图书馆联盟体系。三是统一性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协调,既注重各馆特色资源的建设,又要发挥联盟整体性优势,统一配置文献信息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3.2 确保建设资金保证

资金的保证是建设高校图书馆联盟的重要前提。没有充足的资金做保证,再完善的构想也会变为空中楼阁。联盟资金项目主要有电子信息资源购置费、维护费和联盟的日常工作费用等。图书馆联盟必须制订适合自己的多元化的资金筹集计划,拓展融资渠道。目前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上级部门的拨款,因此必须扩大图书馆影响力,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使得上级部门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增加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另外图书馆联盟内部也要积极探索多种资金来源途径,可以通过开展有偿服务等方式来增加图书馆联盟资金。

3.3 加强联盟标准化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

要实现图书馆联盟各成员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标准化建设是前提。没有统一的数据与技术标准,资源共享就不可能实现。目前我国各高校图书馆所使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各不相同,并不统一,受其影响,图书馆联盟内部不能实现联机编目共享编目数据,阻碍了高校图书馆联盟内部的文献传递和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联盟应该尽量协调内部各成员馆共同购买硬件设备,统一采购或开发自动化管理系统,工作中相应的采取统一的标准规范,统一管理服务模式。从而实现资源的标准化,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4 加强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包括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读者的教育,在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本馆馆藏资源结构,能熟练的利用本馆资源为读者服务,同时还应该要对整个联盟各成员馆的馆藏资源,服务模式,工作方法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这样在本馆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的时候,才能发挥图书馆联盟的整体优势,利用其他成员馆的信息资源满足读者的需求。高校图书馆联盟内部应该创造机会对各成员馆工作人员进行系列的培训,并且定期的开展联盟内部交流活动,各成员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读者的教育宣传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读者能够认识到高校图书馆联盟较之以往单一图书馆的优势,并熟悉联盟馆藏资源,了解联盟服务模式,能够利用高校图书馆联盟满足其对信息资源的各种需求。

3.5 小范围,低起点发展原则

针对我国地域辽阔,高校图书馆众多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建设高校图书馆联盟应当从小范围开始,先在局部地区,小范围内建设高校图书馆联盟,等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逐渐发展成熟之后,再逐步扩大,形成全国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体系,建设初期应注意规范化,标准化,以便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将小范围的高校图书馆整合为大的图书馆联盟体系。低起点的发展原则是在我国目前高校图书馆目前技术水平基础上发展图书馆联盟,目标不宜过高,不能一味强调要以“高起步,大而全”为前提,重要的是通过强化图书馆联盟的理念和图书馆之间优势互补的思想,打破许多高校图书馆“小而全”的组织建设格局,推动高校图书馆注重建设好拥有本学校特色的图书信息资源库。在起步阶段,并不一定强调非要达到像印度理工大学图书馆那样实施全面联盟,也可以通过馆藏主题协作、馆藏组织协作等方式实现联盟。

3.6 重点建设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重点建设原则是针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高校之间层次结构多样等情况提出的,具体指的是重点地区,重点院校先行发展,发达地区资金投入多,发展速度快,可以作为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样板,以先进带动后进。在局部区域内应该以重点院校图书馆为联盟核心。依托重点院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动区域内其他高校图书馆,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均衡发展一方面指的是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一般高校图书馆的政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发展速度比较快,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和重点院校也要对其他地区其他院校提供各方面的帮助,提升其发展速度,以达到全面均衡健康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联盟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图书馆联盟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我们广大的图书馆从业人员一起努力,共同促进高校图书馆联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地,郭秦茂.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浅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9,(3):170,172.

[2]周红卫.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盟合作馆藏发展探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9(1):32-33,39.

[3]董志刚,范艳芬.辽宁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探要[J].图书馆学刊,2005,(3):10-11.

[4]关红,田苍林,王浩.论我国省域级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J].情报杂志,2005,(8):133-135.

[5]陆地,郭秦茂.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9(3):18-19,22.

[6]李朋琴.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对策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154-156.

作者:郭 效

上一篇:乡镇党校度工作总结下一篇:经济法专业实践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