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精选9篇)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篇1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作者:代冬凤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为加强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水平,近年国内许多高校本着优势互补与平等协作的原则共同组织成立了区域性的高校图书馆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同时,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馆际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区域性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是,当前联合体建设中依然存在成员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建设,共享能力较低,馆际服务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从而造成资源无法最优化利用,制约了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针对联合体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联合体建设方面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联合体共享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23-0联合体建设现状

(1)沟通不够,共享意识不足。联合体成员中开发的一些特色数据,比如毕业生论文、教师学术论文、重要报告等,出于版权和投入等因素的考虑,也不愿意放在网络共享。另外,各高校图书馆之间没有系统的协调,缺乏深入的沟通交流,就无法在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上达成共识。目前,图书馆数据库基本上以CNKI、维普、万方、超星、IEEE等为主,其中尤以CNKI和维普最多,但实力规模较小的成员体只有一种数据库,而在访问兄弟成员的其他数据库时往往会因IP地址限制或其他权限限制方式导致无法使用,如此无法保障共建共享的制度化、系统化、可持续发展,与联合体组织的宗旨背道而驰。

(2)资源重复,无法最优利用。实际上联合体内部还是各自独立,因此在各自建设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其他成员是否在这一领域已建设成功,是否有现行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闭门造车似地进行重复建设,势必浪费人力财力,比如维普数据库是联合体成员普遍使用的付费型数据库,馆内纸质、移动介质类和电子类资源馆际间存在严重重复现象。即便是同一图书馆内部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也是相对独立的,缺乏统一有效的查询去重接口,由此也会造成本馆内部资源的重复建设。各类资源达不到均衡分配和最优配置,势必会造成资源无法最优化利用。

(3)经费紧张,缺乏有效支持。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很不均衡,特别是在经费、人力、技术等方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特别是高职高专类高校图书馆纸质类等资源馆藏不够丰富,数据库较少,但随着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教研能力的提高,对文献资料的需求也势必会相应提高,但是资金等各方面的缺口无法对图书馆的自身全方位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4)馆际服务依然得不到保障。基于本地化服务的馆际文献资源通借通还服务是联合体一直在着力解决的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真正意义上的通借通还服务还有很大的距离。例如读者需要申请新的借阅证;借阅手续需要到对方馆办理;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等。联合体建设建议

2.1 资源共享

(1)联合体成员间要加强沟通交流,转变观念,积极谋求馆际资源共享合作,从只关注本馆的资源建设的狭隘思想中解放出来,站在高层次上积极谋求馆际资源共建共享。可建立共建共享协调中心对各成员馆工作进行统一指导[1]。

(2)可考虑利用现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联合体成员的各类资源汇总并进行数据集中,建立联合体数据中心,使用CDN或远程镜像技术将集中频繁访问的数据推到各联合体成员的本地服务器上,提高访问效率,增强共享能力。

2.2 联合体管理

(1)建设资源共享联合体网站,用于发布联合体的最新信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合作进展等内容,便于联合体成员读者及时了解可享受的服务,获取更丰富更快捷的资源服务。

(2)建议统一使用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以此为统一整合、揭示、检索各联合体成员的文献资源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做进一步开发提供统一平台。

(3)在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统一的基础上,可尝试在联合体成员馆间开展文献传递,特别是具有本单位特色的资源。在传递的文献数量、范围、周期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定,如中外文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等各类印刷及电子信息的复制品等可完全开放式传递。对具有保密性和专利性的资源,各按规定执行[2]。如此,联合体成员间可利用的馆藏资源剧增,极大地提高了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使知识的宝库更丰富,创新的平台更坚实。

(4)联合体可以通过团购等方式统一对期刊资源特别是外文期刊协调采购,有利于节约各馆经费,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外刊资源。

2.3 注重人才培养

积极联合组织对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丰富的规划、组织、实施项目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多年从事图书馆业务和管理的经历,对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理念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实现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人才队伍,以加快联合体的可持续发展。

2.4 提升馆际服务

异地文献资源的借阅、归还,数据库资源的查询、下载,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工层面,要进一步扩大到联合体成员单位所有师生,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借通还服务,真正实现异地资源本地化,使联合体内的读者“足不出校”即可享受本单位读者同等的服务和权利[3]。基于统一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着力解决成员馆读者本地借还异地馆资源,创新“书动人不动”的管理规范,构建新的馆际读者服务体系。如此,可缓解图书经费投入与读者需求的矛盾,经费投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加大宣传力度

联合体成员间积极开展类似“资源共知、服务共享”等主题的读者服务活动,联合举办各种讲座、报告,面向联合体内所有读者,普及电子资源利用和查询等方面的知识,以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强化图书馆“以人文本”的服务理念,使图书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的文献保障作用。

2.6 多方支持

建议同联合体所在地市公共图书馆以及外省市联合体加强合作交流,联合开展馆际学术研究,对图书馆相关领域进行研讨,适时举办联合体学术研讨会,以达到交流经验、共同进步的目的。结语

随着联合体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有更多的高校(高职高专)加入联合体共享体系,联合体成员间应积极沟通协调,拓展信息资源,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使图书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的文献保障作用,为区域教育、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篇2

在互联网时代,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与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结缘,使得可移动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成为可能。而依托高校图书馆,建立的区域性移动图书馆联盟正是对图书馆联盟创新发展的体现。

1构建河南省高校移动图书馆联盟的可行性

互联网的普惠、便捷、共享特性,已经渗透到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广大公众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互联网工具开展交流沟通、信息获取、业务管理等日常事务工作。互联网不再是单一的辅助工具,人们开始将“互联网+”行动计划纳入平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移动通信技术便捷、智能化的迅猛发展,公共区域无线网络的迅速普及,也使得移动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成为可能。

1.1丰富的高校图书馆资源,为移动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

据最新统计,河南省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已达120多所,教育性质涵盖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艺术等相关学科。每所高校都建有信息侧重不一的图书馆,且全省高校图书馆的总体馆藏信息资源量丰富。另外,河南省区域内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分别设有教育部综合科技查新工作站和教育部理工科科技查新工作站,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这些都为河南区域内建立高校移动图书馆联盟奠定了坚实的信息资源基础。

1.2部分高校试行的移动信息服务,为新的移动图书馆联盟建设提供了参考

在河南省丰富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当中,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试行了数字信息服务和移动信息服务。如郑州大学图书馆,在2014年就已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该馆可为用户提供手机借阅查询、自助获取电子期刊、文献共享云服务、个人中心等服务。积累了一定的图书馆信息移动管理和移动服务经验,对全省区域性移动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模式。

1.3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移动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

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而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手机已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可移动的)手机端集中。目前,随着国内大力开展的“智慧城市”与“无线城市”建设,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迅速普及,Wi-Fi无线网络已成为网民在固定场所下接入互联网的首选方式。网络环境的逐步完善和手机上网的迅速普及,使得包括移动图书馆联盟构建在内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成为现实。

1.4庞大的用户群体为区域性移动图书馆联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移动图书馆联盟是信息资源的所有者(包括不同的图书馆主体)与信息资源的传输者(包括数据库开发商、移动通信技术供应商、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商等)合作建立的联合体,其共同建立的服务平台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合作联合体。市场需求是移动图书馆联盟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基础。而河南省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大学生既是手机拥有量最多的人群,也是最忠实的网络用户。可以预期,快捷、价廉的手机上网方式将成为未来大多数网民上网的首选。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特别是手机网民的急剧增长,移动图书馆潜在的用户群也在迅速扩张,这些为移动图书馆联盟发展所需要的市场空间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河南区域内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开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海量、快速需求,也是构建移动图书馆联盟的助推器。

2依托河南高校开展区域性移动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思考

移动图书馆联盟因信息传输者的特殊性,决定了联盟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因此,联盟构建之初就将面临文献资源配置、数据更新、人员保障、信息传递方式、网络维护、资金供应、利益分配等具体问题需要考虑。这就在管理上要求,改革传统图书馆的非营利运行模式,为图书馆联盟的盈利运行模式。

2.1设立专业管理机构管理和协调图书馆联盟的筹建和运作

为保障全省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健康、顺利构建,在联盟成立之前,应设立专业管理机构。专业管理机构作为联盟与成员馆之间沟通的桥梁,要发挥主导、协调、监督的作用,促进联盟健康运行。专业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有效地规划、组织、联络省内各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联盟;牵头协商各成员馆和信息资源传输者(包括数据库开发商、移动通信技术供应商、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商等)的资金投入比例和利益分配方法;协调和落实图书资料管理员、联络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组成;负责行政管理事宜、协调和联络联盟内的业务工作。同时专业管理机构还应积极收集各成员馆的不同需求,反馈给联盟,便于联盟配置图书资源。

关于河南省高校区域性移动图书馆联盟的设置范围,可以郑州高校图书馆为中心,联合河南省内所有大、专院校,选出其中文献资源丰富、馆员素质好、服务水平高的一所高校图书馆,作为中心图书馆,在该图书馆内设置专门机构,负责联盟工作。为了便于图书馆联盟建设,在全省性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成立之前,可以探索性的开展更小范围内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如将省内高校划分成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每大区域可以联合其内的高校图书馆率先成立区域性图书馆联盟。

2.2构建河南省高校移动图书馆联盟的网络平台

移动图书馆网络平台开发与构建是开展移动图书馆业务的基础条件。但建设初期,移动图书馆联盟将面临技术、人才、费用、管理等诸多难题。因此,开发与构建移动图书馆网络平台需要专业管理机构、联盟馆与信息资源传输者(包括数据库开发商、移动通信技术供应商、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商等)等联盟成员共同协商,合作完成。目前河南省内高校图书馆已有四家图书馆,包括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等,通过自筹的方式解决了构建联盟中的部分问题,率先自筹、自建了移动图书馆。因此,在开展更大范围的移动图书馆联盟建设时,应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四所高校图书馆开发的资源和取得的经验,充实到新联盟的建设中去,同时对已经实际投入的成员图书馆给予补偿。

2.3制定河南省高校移动图书馆联盟的管理章程和发展规划

图书馆联盟成立之初,首先拟定图书馆联盟的管理章程,章程中要明确移动图书馆联盟的性质、宗旨,服务范围,成员资格,成员职责,联盟运行管理办法,利益分配原则等。制定联盟短期与中长期规划和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定期召开联盟会议,收集、反馈成员信息,解决联盟发展、运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难题。

3保障河南省高校移动图书馆联盟健康运行措施的思考

3.1国内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1职能单一。目前,国内区域图书馆联盟的职能大多停留在联合编目、馆际互借、电子数据库共享等传统图书馆业务领域。联盟成员馆之间的合作程度不深入,致使新建联盟的职能表现单一。

3.1.2发展经费不足。由于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和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使得图书馆联盟的资金供给单一,经费投入不足。

3.1.3开放性不足。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建设目的就是要整合区域内的图书、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和服务共享,但当前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大多数没有能够做到开放性的要求,其开放性明显不足。

3.1.4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还没有科学和完整的量化数据来反映联盟的绩效。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绩效评价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3.2维持河南省高校新建移动图书馆联盟健康运行的具体措施

3.2.1采用移动数字图书馆技术,积极开展网络展馆运作。新建移动图书馆联盟的成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各成员馆的数据库和文献资源,引进和采用新的、与移动阅读设备相匹配的图书馆数据资源平台系统,使不同类型的手持移动设备(如电子阅读器、IPAD等)和不同型号的手机用户都能方便地使用移动图书馆联盟平台,减少不同系统和设备之间转换,方便读者移动阅读,从而促进新建移动图书馆联盟的健康运行。另外,采用移动数字图书馆技术,积极开展网络展馆运作,也是拓宽图书馆联盟服务范围的有效尝试。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图书馆馆藏资源与网络相结合的展示,即网络展馆应运而生。网络展馆,是将图书馆馆藏资源以电子图片的形式,通过网络技术展示在网络公共空间上的信息传播形式。这一新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加之移动阅读终端的应用,可使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受时空限制选看联盟内各图书馆成员所拥有的图书信息,是资源利用和共享的不错选择。

根据联盟馆成员各自的特色优势,网络展馆可分别办成综合性网络展馆、专业性网络展览馆和个人网络展馆。此外,在推介网络展馆的过程中,联盟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即时交流和在线咨询平台,增强与读者的互动,以达到提高大众对图书馆联盟的认知度,扩大馆藏资源影响力的目的。

3.2.2深入开展推介服务,扩大移动图书馆联盟的受众范围。移动图书馆联盟能否健康运行,深入开展推广、推介十分重要。首先图书馆联盟要有详细的推广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推广措施;其次要依据制定的方案和措施狠抓落实,如将图书馆联盟的使用流程制作成多媒体视频放在互联网上,方便受众学习、使用;走进受众单位(如校园、企业和社区)现场展示移动图书馆在移动学习、阅读、辅助教学和海量资源下载中的应用,使读者真正感受到移动阅读的方便、快捷。

3.2.3加大特色馆藏建设,提高特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河南省由于特殊的地域文化比较丰富,不少院校都将地方文化作为特色,设置了特色馆藏。如郑州大学图书馆的《河南文献数据库》,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宋代文化数据库》,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河洛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安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殷商文化数据库》;也有院校则将本校特色学科作为特色,设置了特色馆藏。如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齿轮轴承数据库》,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的《粮油食品特色数据库》等。还有高校将硕、博论文作为特色馆藏进行收藏。这些特色馆藏资源对丰富联盟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总体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各校对特色馆藏的建设和挖掘力度还不够,特别是将馆藏特色转化为特色数据库方面尤为薄弱,在宣传和利用上相对较少。因此,为增强移动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活力,加大联盟成员当中特色馆藏建设和特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十分必要。

3.2.4培育健康的联盟文化,促进联盟良性发展。新建图书馆联盟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坚强的凝聚力和强大向心力来维系,而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培育是通过联盟的文化建设逐步实现的。只有健康、健全的联盟文化才能不断地培育联盟成员自觉地将自己的管理目标与联盟的总体奋斗目标联系到一起,才能使联盟成员自觉地提高服务水平和自身素养;也只有健康、健全的联盟文化才能使联盟成员自觉地提高服务水平和自身素养,促进联盟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可见,联盟文化是联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培育健康的联盟文化,对促进联盟的良性、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梁欣.移动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未来的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12(2):65-69.

[2]王英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与资源共享初探[J].图书馆学刊,2010(2):77-79.

[3]刘佳,周听,李贺.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9):81-86.

[4]程焕文.图书馆联盟——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大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04(7):5.

[5]胡尚明.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7):42-45.

[6]张晓青.网络环境下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构想[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5):68-70.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区域高校图书馆联合体 联盟采购 资源共建

分类号 G258.6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University Library Consortium Digital Resource Co-Construction Platform

Yang Xiaoli, Xie Youni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gional university library resources consortium building, this paper designs a platform which can be widely used in regional university library consortium for digital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The platform is divided into the basic layer, service layer and portal layer, including information release, resource evaluation, resource recommendation, resource acquisition, negotiation, statistics and query, evaluation report of seven modules, which breaking the information barriers between members, suppliers and readers, and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smoothly. In addition,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noteworthy problems, such as the platform management, operation,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 Regional university library consortium. Consortium acquisition. Resource co-construction.

1 问题由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单体图书馆已经很难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纷纷达成合作协议,以区域为中心建立不同类型的区域联合体,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江苏高校为例,从2004年起先后成立了南京仙林大学城联合体、南京高校(江宁区)图书馆联合体、南京城东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常州大学城联合体以及淮安、徐州、盐城、南通、镇江、连云港等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1]。当前,区域高校联合体基本搭建了共建共享子系统,初步实现了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功能,但是,少见有平台整体构建,且不具备联合采购功能。

因此,在整个采购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成员馆之间、成员馆与供货商之间、成员馆与读者之间资源采购信息交流不畅。为解决这一问题,图书馆界做了一些努力,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协调开展成员馆引进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为成员馆、数据库商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刘朝晖[2]在传统联合采购的基础上设计了网上联合采购平台,但这些平台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区域高校联合体,且均未考虑读者的评价,作为数据库最终的使用者,我们认为资源共建过程中读者参与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通过会议、网络、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区域高校联合体数字资源共建中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缺乏共建统一平台。通过对2006—2011年我国图书馆采购研究论文计量分析发现,高校图书馆及其有关的技术人员对采购技术研究不足[3]。区域联合体采购通常以召开会议为主,QQ交流为辅来解决采购问题,没有区域合作统一建设平台。

(2)缺乏读者参与方。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数字资源的整体评价上,鲜有对单个数字资源评价的研究[4],采购人员对于大多数读者对数字资源评价情况缺乏了解。

(3)与读者荐购结合度不够。读者网上荐购系统类型多,功能较弱,信息反馈不畅,与采访工作实际结合度不高[5]。

(4)商务谈判过程中,各成员馆信息黑洞明显。

(5)各成员馆间数字资源建设、使用情况数据不透明,缺乏了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经过研究,设计了一个可适用于区域高校图书馆联合体的数字资源共建平台(下面简称“平台”)框架,以打破成员馆、供货商、读者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信息流通,使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顺畅,让采购变得更加透明、准确。

2 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在资源建设平台系统中,参与方主要由数据库商、图书馆和读者三方面构成,各方需求的最终实现,实际是这三方面博弈的结果。平台信息流可分为基本要素、数据结构和实现功能三大部分,具体见表1:

表1 区域高校图书馆联合体资源建设平台信息流分析表

nlc202309041221

其二,数字资源采购方式通常有两种——联合采购和独立采购。联合采购流程由某个图书馆针对某一数字资源发起团购,其他有采购意向的图书馆申请加入团购,统一向供应商提交订单,进行试用,试用后根据用户反馈和专家意见进行评估,最后通过谈判后签订合同,完成采购工作。独立采购流程则是单一图书馆根据采购意向查询相关资源,到兄弟馆调研使用情况,确定意向后与资源供应商沟通,开通试用,试用后进行评估,最后通过谈判后签订合同,完成采购工作。

3 平台构建

基于平台信息流和采购方式分析,我们设计了以下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

平台预留接口,可用于与其他区域高校图书馆联合体资源共建平台之间的各类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全国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横向了解。下面详细描述平台的具体构建:

图1 平台设计框架

3.1 基础层

基础层平台基础设施和基础数据库组成。平台基础设施由大量的节点组成,通过各类型网络方式如WLAN、3G、WIFI等将基础层的节点连接。节点通常包括搭建平台的虚拟机或者服务器以及接入平台的各类终端如计算机、PAD、手机等。基础数据库包括各成员馆的机构信息、用户信息,各数字资源的出版信息、市场信息、法律信息、服务信息等。

3.2 服务层

服务层主要包括七大模块:

(1)信息发布模块。负责各类信息的发布,包括新闻、通知公告等公用信息以及数据库、多媒体、相关技术与产品信息、培训等的发布。

(2)资源评价模块。负责各数字资源的评价信息的收集、管理。使用收集引擎定期抓取因特网和平台上各用户对各数字资源的评价数据,经过处理后构建数字资源评价知识库。基于该知识库,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询感兴趣的数字资源的社会声誉、专家评价、用户评价等信息,对该资源情况做出初步的评估。

(3)资源荐购模块。具备资源荐购,荐购信息处理、汇总、挖掘等功能。各高校读者登录平台后可向所在高校图书馆荐购资源。成员馆用户登录平台后可查看本馆读者的荐购情况,并基于平台与用户交流,及时对荐购信息进行处理,同时还可对荐购信息进行查询汇总,进一步挖掘用户需求。

(4)资源采购模块。模块集成数字资源联合采购、独立采购等两种功能。成员馆用户可根据采购意向发起团购申请,汇总参与团购的成员馆信息,最终实现联合采购,也可根据本馆需求进行独立采购。

(5)商务谈判模块。包含上传、下载、查询商务谈判资料(招标、投标、价格、用户案例等)功能。各成员馆用户可方便地获取相关资料,并基于平台互动交流。

(6)统计查询模块。为各成员馆提供已购买的数字资源月度、年度使用量情况查询等功能,并具备使用情况监测功能,当使用量发生异常时及时提醒各成员馆的管理用户。

(7)评估报告模块。发布月度、年度评估报告,包括经费、使用率、案例、社会效益等内容。

3.3 门户层

平台建立个性化的门户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高度交互式服务。用户可根据兴趣进行定制,如新资源提醒、资源新功能提醒、资源在线培训等。用户可在平台上进行实时咨询、bbs交流、邮件等交互。同时,平台建立联盟统一认证系统,将各成员馆的用户信息集成到平台,读者可直接利用所在高校注册信息进行登录。

4 平台管理

平台管理可分为数据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几大部分。数据管理涉及数据的规范建设,数据的合法使用,数据的存储、备份。系统管理涉及系统的漏洞补丁,系统的运行速度,信息的稳定、安全,等等。

平台用户分为四种:成员馆、供应商、普通用户、管理员。成员馆指加入区域高校联合体的图书馆,供应商指数字资源供应商,普通用户包括各成员馆馆员、高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管理员指平台后台的系统管理员。不同的用户登录平台后获得不同的访问权限。

成员馆用户主要权限包括:(1)可查看各数字资源基本信息,相关动态等。(2)可查看用户对各资源的评价情况。(3)可查看用户荐购信息,并综合根据荐购情况、用户评价、资源建设需求等发起试用、团购、独立采购申请,同时可在线查看本馆及各馆的采购情况。(4)可上传、下载、在线查看某数字资源商业谈判相关资料。(5)可查看、下载各资源使用情况。(6)可查看各资源月度、年度使用报告。

供应商主要权限包括:(1)可提交本公司产品的相关资料,如商务方案、使用案例、使用方法、培训通知等。(2)可在线接受本公司产品的试用申请,并基于平台交流试用开通相关事宜。(3)可查询统计各成员馆对本公司产品的采购订单情况。(4)可查看各用户对本公司产品的评价情况,对产品情况有直观的了解。

普通用户主要权限包括:(1)可查看各数字资源基本信息,相关动态等。(2)可向所属高校馆进行资源荐购。(3)对资源使用效果进行评价。

系统管理员主要权限包括:(1)对成员馆、供应商用户进行审核。(2)查询统计各用户情况。(3)定期进行系统备份。(4)对平台的访问情况进行统计,深度挖掘用户使用习惯,了解用户需求。

5 平台实现

首先是平台的运行与维护。平台日常运行应当由中心馆执行(承建单位),谁建设谁负责。数据维护应当由参与方负责,包括数据库商、读者及成员馆。具体可参照项目管理方式进行,读者数据亦可采用委托方式管理。

其次,资源采购运行。(1)联合采购流程。成员馆登录到平台后可以根据采购意向发起团购,其他馆可自愿参与,订单汇总后统一由发起馆向供应商提交试用申请,供应商受理后开通试用。参与团购的成员馆可以组成评估小组,根据平台上读者反馈意见和专家评价进行评估。评估通过后,可以在线查阅相关商务谈判资料,与供应商进行谈判,签订合同。(2)独立采购流程。成员馆登录到平台后可以根据采购意向查阅相关资源的基本信息,查看各类用户的评价、荐购信息等,无需再通过繁琐的调研过程。确定意向后可通过平台向供应商提出预采购申请,供应商受理后开通试用。本平台中,图书馆可以方便地根据读者反馈和专家意见进行评估。评估通过后,可以在线查阅相关商务谈判资料,与供应商谈判,签订合同。

nlc202309041221

最后,提高透明度和运行效率是平台建设的宗旨。基于平台的采购流程克服了以往数字资源采购的诸多弊端,加入了供应商和读者元素,使供应商和读者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资源采购环节,打破了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与供应商、图书馆与读者间的壁垒,使交流变得更加直接、顺畅。

6 平台评估

平台评估亦称平台运行效益的评价,这是从实践中反馈参与各方对于平台体验的信息,是重要的信息回路,有利于今后平台的升级和更新。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平台的评估主要涉及平台建设的战略价值;平台建设的信息生态圈构建;平台建设互动交流便捷性;平台数据分析可视化程度;平台的新技术应用状况;平台建设的开放性程度,等等(见表2)。

当前,值得重视的是信息生态圈建设和开放性建设。在大数据环境之下,平台能否运行高效,实现一网打尽,关键在于数据的仓库和结构关联,信息超市,数据集市等,指的就是这些。另外,开放性平台建设也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开放性、兼容性强的平台,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表2 区域高校图书馆联合体资源建设平台构建

评价指标一览

7 平台建设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区域高校联合体数字资源共建平台为联合采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行的技术路线。基于平台,联合体成员馆可轻松实现数字资源的联合采购,成员馆、供应商、读者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采购变得更加透明、公正。为保证平台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7.1 加强成员馆之间的信任,采购信息公开

平台建设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在于各成员馆是否消除思想顾虑,彼此信任,真正做到采购信息公开。如果成员馆用户对采购信息持谨慎的态度,不愿意公开本馆信息,平台很难长期正常运行。因此联盟应制定相关的协议和标准,成员馆在加入平台时应认可并签署相关的协议和标准,采购信息向其他成员馆公开。

7.2 消除供应商的抵制问题,诚实、信用

联合采购常常会使供应商被迫以降低价格的方式达成交易,降低了供应商的利润。供应商可能会采取遏制图书馆采购联盟的措施。消除供应商抵制,形成双赢,既对成员馆用户有利,也对供应商有利,是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

7.3 提升平台影响力,多渠道吸引读者,多手段留住读者

读者的参与是平台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平台应采取多渠道吸引读者,比如在各成员馆各种宣传平台上(图书馆门户网站、学校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提供链接点,读者采用统一认证方式登录平台。其次采用多手段留住读者,广泛采集用户需求,分析资源使用情况,通过与读者的信息交互,不断根据用户需求,推送最新资源;重视读者评价意见、荐购信息等,积极与其沟通,对于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平台设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注重用户体验等等。

参考文献:

[ 1 ] 苏坤.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区域联盟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3(4):31-33.

[ 2 ] 刘朝晖.图书馆网上联合采购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52-55.

[ 3 ] 刘华,付禄.2006—2011年我国图书馆采购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8):38-40.

[ 4 ] 曹异卿,唐俊.基于第三方平台的数字图书馆资源评价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3(6):947-951.

[ 5 ] 陈漫红,卢小玲.高校图书馆网上荐购系统与采访工作的无缝连接[J].图书馆论坛,2013(1):126-129.

杨小莉 河海大学图书馆馆员。江苏南京,210098。

谢友宁 河海大学图书馆数字化技术部主任、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98。

(收稿日期:2014-04-18 编校:刘勇定)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篇4

对加快区域性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思考

在办大教育、办大职教旗帜下,各地职业教育发展似雨后春笋,如火如荼,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能的职校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又在思考,如何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本校及当地其它一些职校实际认为,内涵建设已经成为职校在新时期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职校的内涵建设上做文章.

作 者:夏端武 作者单位:宿迁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宿迁,223800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G642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职校 内涵建设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篇5

高校图书馆与学生社团联合共建校园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与图书馆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图书馆应该主动与学生社团联合,根据各社团的.发展特点,为其提供尽可能的服务,促进彼此的发展.

作 者:郭文霞 Guo Wenxia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图书馆,山西,太原,030051 刊 名:机械管理开发 英文刊名:MECHANIC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6) 分类号:C23 关键词:学生社团   图书馆   校园文化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深刻系统阐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

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在党中央和省、市政府号召下,**区政府于 2006 年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编制了《**区村镇体系规划》,以解决当前村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优化村镇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村镇发展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不少困难与问题涌现出来,亟须加以引导与解决。现以**区为例,进行一些探讨。**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1.1 区域村庄现状问题分析

1.1.1 自然村聚居程度低

**区现有村庄 433 个(5 个街道办的纯社区除外),其中规划建成区之外的村庄共有 379 个。目前,在区域现有村庄中,1000 人以上的大村有 151 个,500 人— 1000 人的中等村有 190 个,500 以下的小村有 92 个。村庄在区域内的分布相对均衡,南部山区村庄分布稀少,北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较密,村庄小而散的居住状况,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

1.1.2 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村庄经济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现象,南部山区和北部偏远地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部平原地区依托城区优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村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引导。

1.1.3 村庄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区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南部山区及东南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村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村庄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作为齐国故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古迹遗址分布众多,但是这些古遗址受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区地下水含量丰富,西部有化学工业区和齐鲁石化公司,工业用水量较大,而且缺乏对工业废水的处理,直接排向河流,部分河流已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沟,严重影响部分乡村居民及牲畜的饮用;部分工业重镇的地下水开采过度且污染也相当严重,严重威胁着广大村民的生命安全。

1.1.4 村庄内部环境 “脏、乱、差”现象突出

目前**区农村居民点分散,规模过小,布局凌乱,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和示范引导,建筑面积越建越大,房屋外形仿效攀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源浪费惊人。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村庄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极其脆弱。

1.1.5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偏低

一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一度被公共财政忽视,基本上靠农民投工投劳自力更生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基础设施配套,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等问题,而且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相应的处理设施缺乏。

1.2 农民生产方式和传统意识问题

**区村庄分散,浪费土地的问题比较突出,形成目前的现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多次提出要求抓好新农村规划。但在基层,农业生产的方式还基本处于传统的、落后的手工耕作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依靠第一产业为生,客观上对耕作半径有较大限制,给大幅度的村庄撤并带来实际困难,加之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农民对就近建房的愿望还比较强烈,导致上层与农村基层之间认识和重视程度上严重脱节,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1.3 相关制约因素分析

在**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四大主要制约因素:(1)土地政策制约。三十年土地承包责任制要求农民承包田相对稳定,这对跨户、跨组调地造成很大难度,村级组织对土地的调控能力又相当差,往往遇到此类问题就束手无策。还有农民放弃旧宅基地,到新安排的位置建

房,如占用耕地,除新宅基地自身建造比老宅基地造价高外,还需多交上千元的耕地占用税,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另外新农村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问题,土地利用规划以原有居民点为主布置,布点数量多、规模相对较小,而新农村规划布点少,规模相对较大,两者差异比较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难调整,农房审批时两个规划依据时常发生矛盾。加之国家土地政策的严格调控,使农村用地紧缺,造成村庄整治用地指标难以解决,大部分整治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无法启动,并且旧村改造政策迟迟未出台,影响一些地方旧村改造的积极性。(2)规划制约。目前,在全区 433 个行政村中,虽然有一部分村庄曾做过村庄规划,但未予以实施,乱搭乱建乱占现象随处可见。大部分村庄历史上从未做过规划,仍属规划空白点。村民对规划意识比较淡薄,一说到新农村建设,就想着要盖新房,使得村庄建设的定位、基本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难以得到明确。(3)财力制约。**区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庄经济发展缓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资金筹措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新农村建设,并且政府财政投入也不足,扶持力度不大,在公共基础设施上历史欠债较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力。(4)思想制约。对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等待、观望、应付的思想,工作只停留在会议上,对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考虑,把新农村建设视为短期工作目标,缺乏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对策措施

2.1 加强规划建设引导力度

2.1.1、规划方面

(1)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尽快实现**全区 668平方公里规划全覆盖。树立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按照产业发展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形成中部城区、东部齐文化旅游区、西部工业区、北部高效农业区、南部自然生态区“一城四片区”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2)制定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全区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各乡镇、街道办编制完成镇、村建设规划。

村庄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规划村内居住、供水、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充分考虑不同行政村的自然禀赋、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选择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城郊区农村要立足城乡产业的对接,可建设城郊社区型新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村庄整合和人口聚集,建设社区聚集型新农村;村级集体组织经济较强的村可建设村企合一型新农村;山区农村要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建设生态环保型新农村。统一安排编制村庄规划,组织力量设计多种类型、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图样供农民无偿使用。依据国家发布的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合理确定国家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

(3)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

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区、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2.1.2 建设方面

(1)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村庄旧村改造宜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运作,有效集中处置闲置宅基地。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统一投入基础设施,统一安排地基,统一建设。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在村庄迁移新建和旧村改扩建的过程中,可采用 “土地置换”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即把现有农业用地征用为建设用地来进行村庄改造整治,而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对于整合后的农村土地资源,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

(2)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措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在村镇建设过程中,规划应先行,统筹安排村镇各项建设,建立合理的村镇体系,形成合理的村镇布局和产业布局。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城乡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

合理编制村庄居民点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农村产业布局规划,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优势产业区、特色产业区的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划一经确立,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2.2 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加大监管力度

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进和完善村镇供地结构,合理利用土地,开展土地整理,将闲置土地加以利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也是决定新农村建设具有成效的标志之一。

2.2.1 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乡镇人民政府要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鼓励农民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等级,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非农业建设一般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必须严格审批程序,控制占用面积;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弃耕、抛荒者,由农村集体组织收回承包经营权。

2.2.2 整治空心村,合理布置居民点

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管,村庄建设规划应立足于旧村改造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活居住环境。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将农村闲置土地加以改善利用,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2.2.3 通过迁村并点,实现村民宅基地集约化

引导自然村和区域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

2.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央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 21 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又组织了百村调研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同时与地方政府为示范村(场)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典型案例,结合**区实际情况,为优化**区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一些借鉴。

(1)城市郊区村:规划锁定“有机农业 + 旅游” , 定位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一个村的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的规划,实现最小范围的功能布局。按照生态产业为主的发展目标,村域土地分为设施农业生产区、养殖区、休闲采摘区、居住区、基本园田、基本粮田和其他区。如稷下街道办事处,位于**城区北部,辖 33 个行政村,1 个社区居委会(纯社区)。利用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的优势,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2004 年发展花卉苗木基地 8 个,占地 133.33 万平方米,1000 个蔬菜大棚实现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下一步应从本身特色出发,发展相关休闲观光农业。

(2)农业产业村:规划瞄准现代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建成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其规划的重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示范建设,二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三是绿色食品加工区建设,四是观光农业示范村建设。如梧台镇,南部有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 2001 年 7 月,是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南靠济青高速路,北依张皇路,东靠辛河路,西至博临路,规划面积 1000 公顷。设有新技术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 4 个功能区。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被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列为 “ 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

(3)特色产业村:规划选择“一村一品”模式 ,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其规划的一大亮点。如皇城镇,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已建成列入省三 o 工程的蔬菜新品种科技示范园一处,市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6 处。全镇新建改建高标准蔬菜大棚 5000 余个,全镇瓜菜种植面积 4300 万平方米,总产量 459885 吨。此外全镇的畜牧养殖业逐渐成为继蔬菜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村域。布局分为生产区、商业区、居住区和产业园区。此类村庄推进“一村一品”的具体措施有:一是树立发展重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质精品村。二是开始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三是延长产业链。四是发展运销服务组织,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能力。五是以主要产业为主开发乡村旅游业,重点开发以农业科技园、“农家乐”和民间传统艺术展示为主题的都市观光农业圈。

(4)特色保护村:即具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特殊性质(水源地)和古遗址周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规划提升特色旅游品牌,以开发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为主业。如齐都镇,辖区内古文物遗址分布众多,辖区内有齐故城遗址、桓公台、殉马坑、齐都博物馆、孔子闻韶处等古迹,另外辖区内还有大小的古墓遗址多处,风景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广阔。村域布局应在保持村庄原有基本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的建筑,改善村庄居住环境,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将居民点规划为搬迁型、控制型、缩小型和聚居型四种基本类型。

(5)贫困山区村:规划推行“整村推进”,把重点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如边河乡,地处**区南部、沂蒙山区的北缘,位置偏远。规划应以“整村推进”的理念,以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为中心的农村能源建设。配合沼气工程,进行改圈、改厕、改厨,形成以户为单元的“畜—沼—菜(桑、烟、果等)”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美化村容村貌;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村物业服务站;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结语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篇7

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已经无法凭借自身资源完全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用户的信息需求往往具有地域共性,与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可以实现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满足用户需求。信息用户所用的大部分文献是从其所在地区获得的,只有少量信息从全国性系统获得[1,2],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是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

1 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的现状[1,2]

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是指某一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按照一定规范和模式所组成的图书馆联合体,各馆地位平等、互助合作、共建共享。我国1998年开始建设图书馆联盟,现已建成了全国和地区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和“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CLINET)等全国性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则呈现出学会组织、行业图书馆联盟、跨行业区域图书馆联盟等合作体系共存的局面。图书馆学会组织和行业图书馆联盟是我国目前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基本形式,而跨行业区域图书馆则是地方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和全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趋势,但我国高校区域图书馆尚不及发达国家的联盟的高效和专业化。

2 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地区发展不平衡[3]

我国的经济发展、信息资源的分布和需求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因而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和分布也不均衡。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但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区域图书馆建设则相对滞后。国家需要调整政策,加快经济落后地区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利用。

2.2 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的法规和政策缺失[4,5]

我国图书馆联盟发展受到政策和体制的制约,依然保持“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没有经费来源,而各高校图书馆经费紧缺且对联盟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对联盟建设的投入不够。我国虽已制定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政策,但是其行政管理体制却缺少法律和政策的依据。因此,区域图书馆联盟长期游离于法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之外,处在非正式组织的地位,无法摆脱自发、松散和无政府的状态。这些因素制约着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

2.3 高校区域图书馆的管理不健全、共建共享建设不完善[6,7]

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行业政策、行政体制和联盟模式,也取决于有效的管理体制。我国许多区域图书馆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联盟条块分割,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平台,缺乏协调、监督和管理。联盟成员馆的权利和义务难以保障,无法发挥联盟的协同作用。部分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由于自身管理不善,未能形成特色和品牌,在一段时间后名存实亡或解散。由于我国图书馆是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高校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意识淡薄,加上图书馆经费、技术、设备、人员和管理等存在着差异,各成员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不一致。这些都给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带来难度,影响了联盟作用的发挥。因此,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共建共享建设,充分发挥现有高校区域图书馆的作用是当务之急。

3 高校区域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3.1 完善政策和法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1,2,3]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也已经进入区域整体协同发展的时期。1999年“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为区域图书馆协作制定了政策依据。但是,由于没有法律和法规,“会议”文件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高校区域图书馆建设并不理想。图书馆事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稳定的经费和行政上的支持,确保图书馆事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利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3.2 建立管理机构,制定合理的联盟制度[8]

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内的各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学校,难以有效地管理。建立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是改善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的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管理机构依据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定合理的联盟制度,对联盟建设进行规划和指导。管理机构可以明确各馆的义务和权利,建立效益平衡机制,确保各图书馆都能通过资源共建共享获得利益,提高图书馆参与资源共建共享的积极性。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专业化小组,如资源采编组、技术保障组、信息服务组等,确保顺利完成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各项建设工作。

3.3 提高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共建共享水平[7,8,9,10]

高校图书馆联盟必须加强协作,提高在技术、人力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建共享水平。

3.3.1 加快数字化和特色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提高数据库的标准化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馆藏特色和资源优势,选择馆藏的最具特色且用户最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目前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数量少、规模小,数字化的馆藏文献更少[8,9]。没有特色,就没有共享,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地区特点和用户需求,以本校专业和重点学科为依据,结合教学科研情况,建立特色信息资源,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性与权威性。高校区域图书馆的需要开放互联和资源共享,但各馆以前只注重其内部标准化建设,而忽略了馆际的标准化建设。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需要将各成员馆的系统整合,使之相互兼容,建立区域网的标准数据库,方便读者利用。

3.3.2 培养新型的图书馆人才

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技术的新型人才是高校区域图书馆建设中最重要的资源。高校图书馆需要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培养新型人才,提高人员素质,推动图书馆联盟的建设。

3.3.3 注意保护共享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

在高校区域图书馆建设中,知识产权主要涉及非书资源和馆藏文献的数字化产品两个方面。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需要充分遵守知识产权的法规,解决好信息共享的知识产权问题,确保联盟建设高效有序。

4 结论

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为本地区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发展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主动地参加联盟建设,做好联盟建设工作,为振兴区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程宏利,方小容.城市区域图书馆合作刍议[J].情报探索,2010,(2):113-114.

[2]陈会谦.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趋势及经验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4):75-79.

[3]王林.公共图书馆事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量化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25-26.

[4]曹志梅.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建设内容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1(6):797-799.

[5]周维彬,董成娣.区域数字图书馆的构建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2):23-26.

[6]李洁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的构建[J].现代情报,2009,29(2):25-27.

[7]张志宏.区域图书馆联盟模式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5):70-71,66.

[8]秦卫平.信息资源共享与区域图书馆联盟运作模式探析[J].现代情报,2010(2):35-37.

[9]朱亚玲,程华.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机制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9(12):16-18.

关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C25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124—02

引言

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发展,数字图书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虽然21世纪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暂时不会退出,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关系着图书馆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加快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是一项紧迫任务。

一、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目前,在图书馆学界还没有广泛认可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的。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一)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

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二)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三)数字化资源集合

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实现数字图书馆以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四)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发布功能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发布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三、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数字图书馆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是:

1.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他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3.数字图书馆建设主要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为目的,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国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4.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5.数字图书馆有效地扩大了读者群,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而数字化图书馆化是一个无限的、开放的、有组织的信息资源库大系统,本地和远程用户可以在网络化的环境中,对系统内的信息资源进行一致性访问,获得自己所需的最终信息,从而使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不再有时空的限制,用户不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通过其联网的电脑,便可纵览天下群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四、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关问题探析

(一)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只有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二)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要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三)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四)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五)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硬件先行是数字化发展的条件,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多媒体阅览室及书(刊)厅电子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杜宝娟.试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

[3]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1,(3).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论文 篇9

1.前言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文化作为平台,同时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也是高校图书馆实现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应该从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文化领域出发,建立起适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信息文化体系,做到对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有效支撑。

2.建设高校图书馆的物质文化

唯物主义将物质看做是第一性的要素,建设高校图书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是新时期建设目标的基础。在高校图书馆物质文化的建设中要看到过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要从硬件建设上满足高校师生对高校图书馆的客观物质需要,要建立高校图书馆的投入机制,从物质上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基础,做到对师生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效率保障。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建筑风格、设计艺术和综合格局,根据高校办学特色和学科设置建立起差异性和特殊性的高校图书馆,做到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读者需要的有效满足,在物质上确保高校图书馆的持续建设与发展。要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料和信息的实际建设,要在专业教育、通识知识和科研信息三个主要方面取得平衡,通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实现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综合提高的有效支撑,要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出发点,展开深化高校图书馆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考,建立起高校图书馆物质文化的整体格局,做到对高校文化进一步地丰富和扩展。

3.建设高校图书馆的行为文化

行为是文化的根本反应,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高校图书馆进行文化建设中行为文化是根本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在高校图书馆行为文化建设中,工作人员要将自身工作进行常规化和规范化处理,把行为文化的观念融入到为高校师生服务的细节过程之中,将整个精神和注意力倾注在为师生提供服务的关键环节里,使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变得更加顺畅,从阅读、浏览、借阅、咨询等环节出发,建立起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行为文化,维持高校图书馆的长期发展,做到对高校图书馆的健康成长的保证。高校图书馆应该通过对自身工作的重新认知来建立起新型的方式,例如:通过多样化服务体现高校图书馆的价值,重新定义和解读高校图书馆的行为,做到对高校图书馆行为文化更为持续地构建与丰富。

4.建设高校图书馆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组织特色的反应,制度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建设新时期图书馆文化的平台,是构建新型服务关系、组织关系、领导体系的基础。建设高校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应该从高校图书馆服务和管理两个重点环节入手。要继续完善高校图书馆读者相关的服务制度,对阅读制度、借阅制度、补偿制度、赔偿制度要加强建设,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更能适应读者的现实性需要,做到在规范的前提下,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要继续加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制度体系建设,要建立适应高校图书馆实际的考勤制度、选拔制度、进修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在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下,更好地确保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起严格和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做到对高校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有效支撑。此外,高校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对时代发展的重视,要从先进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出发,吸取高校图书馆制度改革中可以借鉴的部分,创新高校图书馆制度体系,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做到对高校图书馆制度的不断改进,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做到对高校图书馆文化总体建设的保证。

5.建设高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灵魂,内在地反映着高校图书馆制度、行为和物质等文化的内核,是体现高校图书馆价值观念、办馆理念、立馆精神的集中代表。新时期推进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振兴和建设应该围绕满足师生的各类需求为出发点,要构建高校图书馆新一代的服务理念和价值观,使读者感受到高校图书馆的精神内涵,在提高读者舒适度和自由度的基础上,继承发扬高校图书馆的精神力量,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精神内核,在锻造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丰富和构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样式。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应该突出自身的特色,要自上而下地建立起精神文化建设的体系,使全体员工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实际过程之中,通过树立榜样、回顾历史等方式,激励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情感与精神,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做到对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要建立与高校图书馆相符合的形象工程和精神载体,通过形象来展示高校图书馆的精神内核,通过精神载体的建设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观和表现状态,在遵循发展规律和人性化原理的基础上,全面将心理学的知识、人体工程学的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实际,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形象和感染力,为师生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为高校建立更为合理和科学的校园文化提供专业的、服务的基础。

结语

上一篇:守法主题班会活动总结下一篇:行政公文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