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原则下医学检验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当中,大专医学院校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有一点不同:即大专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除了传统的5门课程以外,还有一门《医学伦理学》的课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伦理原则下医学检验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伦理原则下医学检验论文 篇1:

生物医学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促进医学伦理教育的思考

[摘要]医学伦理对生物医学技术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目前存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及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的状况。随着人类器官移植、辅助生殖技术等生物医学高新技术广泛临床应用,对医学伦理教育与研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医药院校应不断深化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确立科学教育理念,创新医学伦理学课程设置,调整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推进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变革,建立优秀的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大力提高医学伦理教学水平,以适应当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出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需求的合格医学人才。

[关键词]生物医学高新技术 医学伦理学 教育

[作者简介]李义军(1955- ),男,河南淮阳人,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南 洛阳 471003)

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福祉,但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基因技术、人类胚胎干细胞技术等广泛研究与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远远超出了生物技术本身,需要相关人员合理运用伦理学的方法作出理性的思考和道德的判断,促进生物医学技术的健康发展。这对我国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发展机遇。适应现代生物医学高新技术发展,优化医学伦理学教育模式是医药院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生物医学新技术发展背景下加强医学伦理教育的意义

1.当代医学伦理理念指导着生物医学技术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医学伦理能以一种理论体系、一定文化氛围作用于生物医学技术应用,在实践上对整个生命科学发展和社会卫生事业进步以伦理指导和道德控制,进而影响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医务人员职业行为及涉及个体的生命、死亡、器官、性别等许多方面的医学选择。通过生物医学科学技术进行伦理指引和把握,可让以呵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主要目标的生物医学科学和技术领域印映人文和哲学之光,能站在道德哲学的高度以一种无形的专业理念强有力地制约关乎人类健康的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方向和路径选择。

2.当代医学伦理原则可规范生物医学技术的正确运用。科学上某些发展应用不当而导致对人类伤害的事例不胜枚举。最显著的是原子能的开发,它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但也被应用于军事,成为屠杀的威慑武器。生物医学高新技术临床应用,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福祉,另一方面应用不当会带来极大伤害(如基因技术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应用)。只有遵循医学伦理原则,才能保证现代生物医学高新技术正确运用。

3.当代医学伦理学对培养医学人才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医为仁学,是直接服务于人的生命科学。高尚的医德医风是成为一个合格医生的前提,是医生职业精神的灵魂。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广泛应用临床的工作环境中,对医务工作者伦理道德素质要求提高,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尤其是生命伦理学,才会给医学人才提供解决医学高新技术道德难题的正确方向和思路,只有把技术与伦理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医学决策,充分发挥医学技术的作用和设备的潜力,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医学伦理教育只有适应了当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需求的医学人才。

二、当前医学伦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理念落后当前医疗实践。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受种种因素影响,我国医药院校在相当长的时期课程设置仍停留在生物医学的模式上,虽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但在具体的实施中,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于目前的医疗实践,没有给予医学伦理学课程应有的重视。

一是课程定位模糊。早在1993年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发表的《明日医生》就提出,医学伦理学应列为英国医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伦理学是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主干专业课程。而在我国,许多医学高校将医学伦理学课程划归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医学伦理学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专业性、特殊性、重要性认识远没确立;我国医药院校医学伦理授课学时普遍偏少,总课时一般在18~36学时之间,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为学生在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领域作较为系统的讲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二是教育目标空泛。欧美国家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均有着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如“掌握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训练解决伦理问题的技能、内化职业价值、促进沟通技能等”。而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多以提高医学生医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为目标,教育目标较为空泛,没能体现出医学伦理学应有的课程性质及作用。三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多在基础课教学阶段单独开设,未能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临床课程的教材和教学中,极少涉及伦理学内容,未涉及器官移植、基因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等生物医学高新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学生学完课程后,最多只能了解一些医学伦学的基本理论,很难培养医学生的正确临床伦理思维理念及解决临床一系列伦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西方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广泛而针对性强,涵盖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从业法规、生命科学、沟通技能、与卫生保健相关的社会问题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等诸多方面。课程教学内容则显得抽象和空洞,偏重医德理论说教,不能与医学很好交融,未能重点围绕医疗实践中产生的与社会公众关系密切的医学伦理学困境和难题展开,不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医学伦理学教学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3.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欧美国家医学伦理学教学多采取主动参与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灵活多样,非常重视结合医疗实践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如进行医学伦理临床查房、临床病房教学等。而我国此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手段上较单调,几乎都是大教室、大班级传统灌输知识的理论教学方法,不能紧密联系医疗实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4.缺乏具有临床经验、医学科研实践背景的师资。医学伦理学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师资背景应为接受过医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训练培养。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师专业背景主要为医学专业或是哲学类专业,还有少数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共同不足是欠缺将医学伦理的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教学能力。一部分医学院校至今仍无专门的教研机构,更无专职教师,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甚至是行政管理人员承担,虽然现在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越来越高,师资整体学历水平有了提高,但具有医学实践经历和伦理学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教师依然匮乏。

三、改进医学伦理教育的对策

1.确立科学教育理念。医为精光之道,一个合格的医学人才,具有良好医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伦理学应是医学专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特别在当今生物高新医学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医学伦理学教育更为重要。医学教育主管部门、医学院校行政领导、教务部门、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医学生应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借鉴欧美国家做法,将该课程作为医学教育主干课程开设,加大课时、师资及其他教学条件的投入力度。根据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发展,结合医学职业的内在要求,确定注重素质和能力提高的课程教学目标,即通过教育,提供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人文关爱精神;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意识,锻炼其伦理分析、决策、评价和对临床行为的指导能力。

2.创新医学伦理学课程设置。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应用伦理学学科,研究医疗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乃至公共卫生活动中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及道德规范,其本身和医疗科研实践紧密相连。我国医学院校应创新医学伦理学课程设置,逐步实现医学基础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课程的有机整合,实现伦理教学的“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应增加相应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中隐蔽课程的应用研究。伦理学课程设置可以灵活多样,低年级医学伦理学教学主要是对医学伦理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及围绕医患关系主题安排“医学伦理学基础”“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课程,掌握医学伦理基础知识及与病人沟通的技巧。高年级可以安排“生物医学技术伦理”“医学与社会”“医疗卫生管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伦理学辅导”等医学伦理学相关课程,实习阶段结合医疗临床伦理难题进行相关“医学伦理讨论会”等。

3.调整教学内容。首先,应结合医学发展需要,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在保证课程体系结构完整前提下,充实对基因技术应用、现代生殖技术及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卫生保健、公民医疗保障等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医学伦理问题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贴近时代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其次,要针对不同专业(临床、护理、检验等)、年级、学习阶段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的重点,使课程内容和专业紧密联系。

4.推进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变革。学习发达国家,建立新型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努力改变大班级、大课堂满堂灌输的单一课堂讲授教学形式,在保证一定理论教学前提下,探索案例教学法、医学伦理难题讨论、医患角色扮演、医界楷模讲座等在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增加医学伦理学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如医患冲突原因及调适专题调研、临床医疗医学伦理查房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医德理论的理解、内化和践行,锻炼其实际的伦理决策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5.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应用于医疗实践规律的学科,是对医学领域进行道德审视的科学。应用伦理学的特点要求讲授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师应将医学伦理学理论和临床科研实践密切结合,既具有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训练经历,又具有较高伦理学知识背景。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中复合型教师极少,建立一支优秀学科师资队伍是保证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各医药院校应建立、完善专门教学科研机构,配备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博士生、硕士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适当的师资队伍;其次,发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及各省医学伦理学会的作用,制度化举办全国性或本省的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和医学伦理研讨会,进行医学伦理学临床问题研讨及教学研讨,提高师资教学科研能力;再次,鼓励医学伦理学教师兼职医疗机构成立的生物医学新技术伦理委员会,经常参与临床器官移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运用等伦理问题讨论及处理,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后,医药高校应制度化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进行国内或国外(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1).

[2]申逸彬.医学伦理学教育的进展:目标和内容[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

作者:李义军

伦理原则下医学检验论文 篇2:

《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当中,大专医学院校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有一点不同:即大专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除了传统的5门课程以外,还有一门《医学伦理学》的课程。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BB%E5%AD%A6/843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它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对于培育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掌握医学伦理学,是医学生日后从事医学专业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醫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杀人的事件已经有多起,例如2013年轰动全国的复旦大学医学生林森浩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技术将同寝室的黄洋杀害就是典型。根据公安机关的调查,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硕士生林森浩与黄洋二人都是青年才俊,同为高材生,按理来说应该惺惺相惜。谁知,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一些琐事,林森浩对黄洋心存怨恨,于是,它利用身份便利从实验室拿出了一份药品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这种剧毒化合物投入了饮水机,黄洋喝水以后很快就发生了呕吐反应,神志逐渐昏迷,最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据林森浩在法庭上的供述,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精神空虚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学过医学人文方面的知识,所以他在临刑前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特别鼓励弟妹们克服自身性格缺陷,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好好生活,展望未来。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医学生来说,培育健康向上的人格非常重要,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但是没有健康向上的人格,医学就有可能变成杀人。这正是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伦理学》的意义所在。

一、《医学伦理学》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尽管《医学伦理学》是我国医学院校的必修课,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这门课在许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

1. 师资力量跟不上。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课堂设置里面,《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主要面对医学院校三年级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多院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课的教师。目前,我国的学科专业设置上并没有专门的医学伦理学,我国学科培养体系中对于硕士、博士的培养也没有医学伦理学专业。从学科的分类来说,医学伦理学属于边缘学科,涉及医学与哲学(伦理学)的专业知识,但又涉及医学方面的知识,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大多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应该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老师对于伦理学有很好的掌握,但是因为医学从本质上说是属于自然科学,而且面对很多专业术语,限于专业的阻隔,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要全面领会这些内容还是比较吃力的,这就导致了医学伦理学教学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衔接,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伦理学的实际运用等,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2. 缺乏统一的教材。《医学伦理学》目前没有统一的教材,在市面上尽管出现许多《医学伦理学》的课本,但它们都是某个学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者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自编的,许多编写教材的作者在素材的搜集、内容的取舍、逻辑的审定方面不尽相同,这固然体现了我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生态,但是每个作者的教学经验不同,面对学生的层次不一样,对内容的把握也不相同,因此这些教材尽管编得很好,但未必适用全国个院校的医学生教学。作为对培育医学生人格成长的一门重要课程,笔者认为《医学伦理学》课程有必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由国家层面组织专家编写统一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在把握统一教材“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展开多样性的教学,做到统一性与多样的性的结合。

3. 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高。由于目前我国的高考实行文理分科,参加高考后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特别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是理科生,他们在高考时选择的科目是生物、自然、化学、物理,对于政治、历史、地理的知识了解甚少,对文科的知识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心理。例如,一些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没有用,与期花费时间在医学伦理学上,不如把时间花在专业课上。因此,对这门课的认可度比较低,以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出现怨学、弃学的现象。笔者曾经经历过不少下面的场景:在上医学伦理学的时候,学生害怕老师点名不得不到教室,但由于学生对该课的兴趣不高,就出现了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整堂课中低头看英语书、专业书的情况。这种局面又进一步打击了老师授课的积极性。

4. 授课方式单一。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不仅课时少,而且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正如上文所说,医学院的学生大多出自自然科学,与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但医学伦理学课程并没有安排实践课,这使得许多学生缺少不同医学情境的体验和经历,导致道德的敏感度相对低。医学伦理学作为交叉学科,理应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医学专业人才保航护架,必然要求这门课对课堂外的延伸拓展和自主学习实践提出更多要求,需要大量的实践课作为支撑。

总体而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消除医学学厌学、弃学的任务还很重,为此,有必要重新把握这门课的内涵与外延,精确发现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摸索一条将医学伦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更好地推进该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有所受益。

二、《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

事实上,高等医学院校的许多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医学伦理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系列问题,也为此进行改革的尝试,总体来说,大概有三类方案。

1.内容改革。张铭等老师认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授课方式的变化调整,但调整的目标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也不是随意删减知识点,而且确保教学本来定下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他们以“生殖伦理学”章节为例进行了说明。生殖医学实践中既要贯彻“尊重、不伤害、自主、公正”的四项基本医学伦理原则,但关于堕胎、代孕、性别选择、供精/卵等,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又分别有不同的解读和争议。因此,要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学习模块,并选择具体的案例由浅入深、有侧重点的串联各种知识点,比如从意见分歧小的“基因编辑婴儿”“非知情同意下的人工助孕”重点谈“不伤害原则”“尊重原则”等,到意见分歧大的“超 高龄生育”“代孕”的综合伦理剖析和辩论。注意理论与实践并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保证知识的获取量,又保证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2.汲婧等人提出充分利用在线教学的灵活性、共享性、延展性,确立“突出重点、强化实践、 高效沟通”的教学思路以提高《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质量。,他为此设计了一套包括问题唤醒的前测预习、模块化的录播教学视频、学生主导的案例开发建设、便捷高效的资料推送和兼具活跃性与隐私性的多样化交流方式在内的在线教学方案,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方案,以及在线教学积累的模块化教学资源,为多模态的教学手段服务于伦理学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3.李红文老师主张把医学伦理学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出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新教学理念,认为医学伦理学教育有必要实现从“小思”到“大思政”、从显性 思政到隐性思政、从意识形态到立德树人的“范式转换”。医学伦理学的“课程思政”模式有指导论、融合论与加强论。在实践中索好這些模式必须避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灌输说教与指标单一等问题。医学伦 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要眼于课程本身的专业特色,在此基础打造全方位的立德树人目标体系。

上述主张和实践为众多学校的《医学伦理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参照的路径,

但在笔者看来,这些主张注重的是理论课,笔者认为,对于《医学伦理学》来说,实践才是这门课程的生命力。因此,《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改革不光聚焦于理论课,还要思考如何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使医学伦理学能够成为指导医学生从事医学专业提供素质支持。

三、《医学伦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要求内容上要能够构建起课程的整体框架,又能培养解决本学科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应充分掌握国家的教育政策,把握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的基础对增强师资力量,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探究医学伦理学的应用性。为此,笔者以自身所在的广东医科大学为例,提出一些设想。

第一,融入思政课程。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没有实践学时,课程的改革可以考虑将《医学伦理学》的28个学时分为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占18个,实践学时占10个,然后将实践学时与传统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融合成一体。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配置相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学校特色与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来设定。医学院校开设的每门思想政治课程都设置有2个课时,5门课一共是10个学时,如果改革把思政课的10个实践学时完全融入《医学伦理学》的实践教学中,就能充分体现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实践课的特点。第二,聘请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委员参与课程讲授。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授课从自始至终都是由1个教师讲授。但事实上,该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并没有这样的专业教师。课程的改革可以考虑邀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委员分别参与讲授。许多医学院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医院设有医学伦理委员会。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伦理委员会(Ethics Committee)由医学专业人员、法律专家、社会学家等其他专业人士组成,人数不少于7人,其职责为核查临床试验方案及附件是否合乎道德,并为之提供公众保证,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受到保护。委员会的成员来自各个学科的专业人士,对涉及医学的某个具体问题上有深刻见解,而且具有实战经验。改革以后的课程可以考虑让每个委员以开讲座的方式给学生授课2个学时,授课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第三,全体思政教师参与学习。由于医学伦理学彻底嵌入思想政治的教学环节,这就要求全体思想政治教师参与到该门课的建设。每个思政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集中攻克一两个医学伦理学的知识点,通过现场听课、集体备课、相互探讨等多种方式,经过一定周期就能从非医学伦理学专业人士转变为医学伦理学的专业人士,具备相关的知识,能够为学生上课。上述改革设想可以将医学伦理教学和传统的5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朝着应用性的目标迈进,其理由在于:《医学伦理学》从根本上分为分析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简单地说,分析伦理是对医学职业道德的分析,而规范伦理是强调医生应遵守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很显然,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后者更重要。这便是在《医学伦理学》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依据;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课也比较宽泛,目标不明确,此次改革将医学伦理的应用性植入期间,也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更具应用性。举例说明如下: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向无良老师敬礼”。“无语良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自己的身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促进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实践内容安排在医院的遗体捐赠室,学生手握黄白相间的菊花,庄严肃立,默默向“无语良师”致敬,鞠躬感谢。思政教师则结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祖国奉献的精神,阐述新时代“无语良师”的价值与意义,弘扬无私与大爱。在《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模拟法庭,即选择在社会影响较大的涉医案件作为原型,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对其进行剖析,以提升同学们的法律素养。此外,还安排同学们到殡仪馆体验死亡、到安宁院做护理,到医院做志愿者等,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能够直接应用于社会建设。

医学伦理的思政教学实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精神也得到升华,医学伦理学的知识通过思政教学实践彻底获得了贯彻。

四、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上述提出的种种改革措施有下面诸多理论支撑,首选,在理论教学方面,改革以后承担教学工作的都是来自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委员,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比较能把握医学伦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这时候的教学就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更具有针对性,目标明确,应用性更强,取得的效果比起之前由一个老师专门教授的方法要好。其次,就融入思政课而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能够与医学伦理学课程融合,因为思政课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关,价值观,提倡爱党爱国、遵法守纪、为民服务的道德情怀。而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培育医学生从事医学的职业道德,从根本上说,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行为表现。因此,将医学伦理学的知识融入思政教学实践,本质上没有改变思政实践课的内涵;而思政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医学伦理学的知识,在另一个层面上拓展了思政知识。最后,改革后的思政课与医学伦理学课程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将得到提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承前所述,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安排同学们到安宁院做义工,到医院做志愿者,陪伴、照护、关怀临终病人等,这些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直接应用于社会,获得了各大医院的好评。医院的医生、病人和家属也借此机会了解思政课,理解了什么是“思政”。医生了解到了“思政”是可以参与到医学工作的,病人则切身体会到了“思政”对他们的关怀。

五、结语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风顺的,就《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而言同样如此,我们需要提前估计到改革的困难,例如在软硬件的配置方面会涉及到学校管理体制,财力方面的限制。包括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工作室,拨出相关经费支持工作室的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和对外交流。把排课、调课的权力下放到具体负责上课的责任老师身上,由责任老师全程负责课程内容的设计,并根据项目进展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责任老师只需向教务处报备即可。由于此项改革需要邀请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委员给学生讲课,学校大幅度提高委员们的课时费。教学实践环节需要用到医院、解剖室和殡仪馆等敏感场合,由学校出面联系。总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医学伦理学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完全融合为一体。

作者简介:叶远飘,男,1978年12月生,广东医科大学副教授

作者:叶远飘

伦理原则下医学检验论文 篇3:

学科大学英语教学与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培养

摘 要: 医学伦理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应,需要人文学科的支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英语教学与医学伦理学结合模式,以实证研究佐证了超学科大学英语教学对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影响。

关键词: 医学伦理素养 超学科 大学英语教学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医学伦理学对学生医疗决策、道德行为的选择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1]。也就是说医学伦理学是德行和德行的结合统一,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指导医学伦理实践的学科。当今社会的医学人文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过去以“仁者爱人”为基本的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有很大的差异。医学伦理学教学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需求。

一、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担负着医学伦理教育的使命

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自由、平等、公正就是当代人文精神的内核。医学伦理学最浓烈地凝聚着正义、平等、自由和真善美[2]。我国所有医科大学或学院均开设医学伦理学,但是课时只有18课时至36课时。正义、平等、自由这些德行、德行的培养是长期而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人文氛围的浸润和教化。因此,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医学伦理课程一门学科的责任和目标。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人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培育,创造医学院校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氛围,打好医学生医学伦理的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评判能力,树立从事医学最坚定的信念。大学英语作为医学院校课时最多、最重要的人文课程之一,理应担负起在课堂中注入医学伦理教育的责任。

二、以超学科理念打造大学英语与医学伦理教育结合的模式

当代医疗卫生系统和医疗问题呈现极为复杂的模态。医疗资源紧张,令医生的工作压力巨大,接诊人數日均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问诊时间自然受到压缩,问诊的话语更简单直接,令患者的看病体验不好。医患间缺少人文关爱的润滑剂。再者,医生的收入和付出还不对等,没有对医学美好价值的深层了解和信念,是难以克服困难,时时为病人着想,永无止境地追求医技的精进的。另外,医学伦理中有着道德原则运用的两难。医学伦理原则包括尊重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行善原则和公正原则[3]。在实际医疗中,公正和其他三原则常常发生冲突,需要医生以极高的道德判断力在短时间内做出恰如其分的取舍。这种取舍里涉及医学、生命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学科。医学伦理学本质是交叉学科,因此,培养医学伦理素养时,必须超越学科界限,引入超学科概念。

“超学科”是高级别的跨学科,是高等教育系统内所有学科和交叉学科协调产生的整体效应。超学科性的学习是从具体各个学科或非学科问题开始的,然后利用教育者所占有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资源分析、解决它[4]。

为了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合医学伦理教育,同时顺应医学伦理学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原则运用的多学科属性,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探索并实践了超学科的实际操作形式,探究了医学伦理观塑造与超学科教学结合的模式。

三、以超学科大学英语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实践

1.方案

此次实践,教学对象为笔者执教的医药大学2016届两个医科教学班,将他们设置成实验组。另外两个医科教学班则设置成对照组,不进行超学科学习。实践跨越近两个学期,每周教学时间均为4学时,其中超学科时间占20%。学习内容以多个超学科伦理问题为中心,以英语为载体,内容为超学科资料,涉及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电影、舞蹈、摄影、美术、政治经济等各学科及非学科。具体内容有医学伦理影视单元:《儿童法案》——宗教、道德、生命,孰轻孰重?《医龙》的伦理冲突、《医家兄弟》生命伦理、《沉默的羔羊》中女警察与红龙的伦理关系,《后天》之大灾难时期的伦理。伦理电影解读系列:《罗马假日》的爱情与责任孰轻孰重?《死亡诗社》与自由伦理。海内外公开课伦理系列:《先秦诸子的理想人格》、《老子的人生智慧》。艺术与生活伦理话题系列:“我们有无生活方式?”“自拍时代读读《论摄影》”。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尽量以多视角、多元思维讨论,全面理解伦理问题,做出伦理判断。

2.教学实例

本课的超学科材料为电影《闻香识女人》,这是1992年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美国影片。高中生查理撞见了其他几个学生准备戏弄校长的过程。校长让其说出恶作剧的参与者,并以哈佛大学保送名额利诱,查理因此陷入两难。他来到退伍军人弗兰克中校家中,照顾他度过感恩节。中校双目失明,早就做好了自杀的准备。他带着查理来到纽约,在相处过程中,查理令他产生了活下去的勇气,弗兰克用一场雄辩维护了因为不愿违背承诺取利而即将受到开除处分的查理,令他得以继续学习。

在本课前,学生已参与了多次电影伦理讨论,有了基本电影学知识。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以多视角切入电影分析与解读。学生分组各自观赏电影,进行讨论。在课内轮流进行课堂讲演。

课堂讲演概录如下:

学生共分成了十二个小组,分别从医学、社会学、叙事学、音乐、舞蹈、公正伦理、生活哲理、演讲视角分析电影的伦理主题。因本文篇幅所限,选择其中五组讨论作概述。

第一组学生解读了电影中展现的如何面对残疾人生的问题。认为男主角弗兰克中校不仅是因为失明,更重要的是他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只与侄子一家为伴。他唯一的表兄对他也不理解。因此,弗兰克上校内心寂寞。电影里,他从女性身上散发的香水味就可以判断她的身高、样貌,表现了他的感性和对生活的细致考察。这样的人显然还有对生命的热情。查理就是以这一点成功说服弗兰克中校将手中准备自杀的枪放下。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病人,一定要给予他人文关怀,与之交流,产生共情,与他一起发掘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第二组学生以电影中的探戈舞曲为视角展开分析。认为影片中弗兰克中校与美丽的陌生女子跳的探戈是全剧的高潮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弗兰克中校性格中的真善美的情节。探戈舞曲名为“Por Una Cabeza”——《一步之遥》。学生讲述了舞曲中用到的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手风琴、钢琴等及各乐器在舞曲中的功用,全方位解读舞曲对于角色心理变化和影片气氛烘托中的作用,他们的结论是:音乐对病人心理的抚慰作用,在生活中对情感的释放功能。

第三组学生仍然选择了电影中的探戈作为视角。然而这次他们聚焦的是跳探戈的男人和女人。女子一开始舞步拘谨,没有与男子的眼神交流。随着弗兰克中校的引导和音乐从B调转小调之后,她的肢体开始放松,两人舞步开始呈现默契,变得缠绵,很好地展现了阿根廷探戈特有的对男女缠绵悱恻的情感的表现力。学生认为,影片选择阿根廷探戈,首先是象征电影的两位主角身陷困境的悲剧,同时,阿根廷探戈特有的男女上身距离比较开,下部肢体接触紧密的舞步预示了片中人物间至亲又至离的关系,更预示了所有人之间的联结与陌生的关系。查理对弗兰克而言仅是陌生人,却最终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也就是医者的角色,可见医生和病人之间虽是陌生人,但是疾病之下,他们的关系至亲。

第四组学生选择了医学伦理原则的视角切入电影阐释。影片为我们展示了典型的医学伦理困境。失明代表了生命尊严的缺失,依照医学伦理的尊重自主原则,查理应该尊重弗兰克自杀的决定。然而这和医学中的不伤害原则又背道而驰。生命本身至高无上,生命的神圣性是否应该让渡给生命的尊严性?尊重自主重要还是不伤害重要?影片把生命伦理学的两难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之间的当堂辩论。最终,选择生命的神圣性的持方同学以微弱的票数取得胜利。但是,学生还是在课后,以朋友圈、微博、日记等形式对此话题争论不休。

第五组学生就影片中的正义和公正主题展开议论。即使校长威胁其退学,查理最终也并未说出参与恶作剧的学生,这是查理的正义感使然。学生认为有人不认同查理的选择。因为参与恶作剧的学生并不是他的好友,确实应该受到处罚,即使他作证,也没错。然而,我们应该看到首先查理做出了承诺,他作证是违背承诺。其次,校长以保送哈佛大学为利诱,如果查理作了供,无异于卖友取利,这和社会上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人无异。因此,他的选择是正义的选择。校方如果不處罚恶作剧的学生,反而处罚无意中卷入风波的查理,那么在公正角度上是站不住脚的。

整个学习单元,学生从各个学科发掘支撑论点的答案,整个过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和伦理性,显示了超学科学习对学生人文思辨力、伦理学判断和决策的促进作用。

四、量表测试及分析

在一年超学科教学后,笔者对参与学习的269名学生进行了量表测试,测量他们伦理决策能力的发展,以此判定超学科教学对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培养的影响。采用的临床决策能力测量工具是由叶旭春等[4]研制的。测量结果经过t检验如下: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决策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各项目能力分都高于对照组。p<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实验组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和决断方案能力与对照组相比相差较大,实施决策和评价反馈能力有差异但不明显。这一测量结果肯定了超学科学习对学生医学伦理意识和能力的影响作用,学生对伦理的敏感度和意识有增强,伦理判断和决策能力也有提升。实施决策和评价反馈能力差异不明显则是由于超学科学习还处于理论学习阶段。

五、结论

本实证研究探索了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引入超学科理念促进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发展,从而突破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壁垒,使学生拥有学科融合视野下的伦理道德观念与判断。

参考文献:

[1]李艳.医学伦理学教学应以医德教育为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42-43.

[2]石大璞,喻琳.医学伦理与大文化论[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5(3):4.

[3]李本富,李曦.医学伦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8-40.

[4]叶旭春,姜安丽.护理专业本科生临床决策能力测量工具的研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12-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研究课题《超学科大学英语教学对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培养的实证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16SCG393。

作者:赵婕超

上一篇:政教处工作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行政半年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