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伦理(精选8篇)

科技伦理 篇1

在关于科学技术是否可以进行伦理评价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是一直被忽视的.,即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实质上同时是一个对科学技术的伦理预见的问题.对科学技术而言,伦理预见优先于伦理评价.现代科技的发展迫切地提出了对科学技术伦理预见的必要性;同时,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是不可能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

作 者:张扬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76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0(2)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现代科技   伦理预见   伦理评价  

科技伦理 篇2

关键词:科技伦理,问题,责任

一、科技伦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科技伦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是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之所以能够联系起来, 形成—门独立的学科———科技伦理学, 是因为作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与利益问题分不开的, 关系到人类的利益, 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则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这样, 利益问题就成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统一的基础或联系的桥梁。科技伦理学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指出, 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概括地说, 作为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科技伦理学, 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科学技术的伦理本质、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互动及其机制。

二、常见的科技伦理问题

(一) 生命科学的伦理问题

1、克隆技术与科学伦理。

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最令人关注。克隆人也许为人类实现长生不老的千年梦想提供了有科学依据的可能, 但祸福总相依, 克隆行为将会损害被克隆者的公民权益, 使被克隆者的唯一性、独特性大大降低。同时, 自我欲求、需要、生存价值受到限制, 与他人同样所应有的自主权、自决权将会遭到否定。科学家在控制生命、实践生物技术的过程中, 其行为时刻面对着道德选择。由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与“克隆人”仅仅是一步之遥, 在人类胚胎中收集胚胎干细胞必须要考察行为人的动机。人的胚胎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它具有发育成一个个体人的潜力, 随意破坏人的胚胎实际上是在扼杀人的生命, 是不道德也是非人道的。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克隆人”技术表示强烈反对, 但是对于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技术应用于人体医学科技领域则给予高度关注。

总之, 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的制约是确保生物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科学家的个人行为范式是确保生物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家的个人觉悟、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献身科学的勇气及高尚的人文精神, 都将对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基因研究中的科学伦理。

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从分子水平直接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伟大科学工程, 是人类认识自我、追求健康、战胜疾病最为重要的科学研究行为。它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 除了其自身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伦理、法律等构成了挑战。

按科学家的设想, 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旨在建立起全球性的人类基因多样性资源库 (包括生物样品、统计数据、相关的信息等)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目标与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探讨人类的起源, 了解和说明人类进化的历史, 从微观层面深化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为寻求导致疾病与防治疾病的遗传因素以及为这些因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供更基础的信息。但是, 人们在享受这一成果的同时, 不能不思考它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 如基因争夺与基因殖民主义;基因隐私与基因歧视;个体自决权问题;基因治疗与基因犯罪等。

此外, 还有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 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尽管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但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 至今尚无定论。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担心有:含有抗病虫害基因的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的健康、转基因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产品是否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和转基因产品带来的伦理问题等。

(二) 生态环境伦理问题。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 自人类出现就已经存在。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 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 人与自然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的关系。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以自然的主人自居, 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 往往会违背客观规律, 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

实践证明, “人类中心论”漠视自然客体, 过分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 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思想, 已逐渐失去社会思维主体地位。生态环境伦理学是人与自然道德生活的理论基础, 它根据生态学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 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它突出强调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 要尊重和保护环境, 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

当前, 建构生态环境伦理要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 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 既要求代内平等, 也要求代际平等。所谓代际平等的道德原则, 就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享用自然、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权利要均等。解决代际不平等现象, 必须建构生态环境伦理, 用理性约束人类的行为,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观念。

(三) 纳米等“新材料”的科学伦理问题。

自20世纪九十年代纳米产品进入人们生活以来, 纳米材料已经应用于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纳米技术是对大小在100纳米以下的物质进行操作, 利用物质在这一尺度上表现出的独特性质来制造新产品。目前部分计算机芯片、防皱的裤子、DVD播放机、自洁玻璃、防晒霜中的遮光剂等产品, 都是应用纳米技术的实例。

但近期, 纳米技术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成了科学界研究的新课题。在美国化学学会2003年年会上, 有3个研究小组分别报告说, 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毒性。美国航空航天局太空中心的研究小组发现, 向小鼠的肺部喷含有碳纳米管的溶液, 碳纳米管会进入小鼠肺泡, 并形成肉芽瘤, 而用聚四氟乙烯制作的纳米颗粒毒性更强。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让大鼠在含有这种纳米颗粒的空气中生活15分钟, 会导致大多数老鼠在4个小时内死亡。研究人员指出, 这只是初步结果, 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开展纳米技术的安全性研究, 并不是要限制纳米技术的发展, 而是要更科学地发展纳米技术。研究发现, 纳米技术一旦渗透到生物学领域将迅速改变农业和医学的面貌, 人类生活方式也将在纳米技术与计算机和基因生物学的结合中迅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同时, 在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会引发诸多问题。

(四) 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问题。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以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迅速转变, 引发了信息传播在媒介形式、报道方式、受众地位、受众行为等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伦理问题。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文化和价值观各异的人们参与到网络中来, 在网络交往活动中, 首先面临的是对个人隐私的挑战, 如何保护合法的个人隐私、如何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 成为网络时代的主要伦理问题。虚拟与现实之间, 一系列其他新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安全、信息垄断、网上知识产权, 以及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恐怖活动和发动信息战争, 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威胁国家安全等随之产生, 这些都引发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伦理的激烈冲突。

专家指出, 要构建新形势下的信息伦理, 必须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提高公民的信息伦理意识;二是制定出清晰的信息伦理准则;三是超前预示各类信息伦理问题;四是进行信息立法, 互补信息伦理。

(五) 基因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军事伦理问题。

世界上任何的高新技术一经开发, 很快就会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像美俄两国始终致力于把最新技术引入核武器系统中, 以实现其核武器的现代化, 奉行对别国的核威慑战略。典型的还有基因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军事伦理问题。

基因武器还可以根据人类的基因特征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杀伤对象。原理是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有一些差别, 将基因表现不同的产物当作攻击目标是完全可行的, 因此科学家们也称这种“只对敌方具有残酷杀伤力, 而对己方毫无影响”的新型生物武器为“种族武器”。

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比, 基因武器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成本低、产量高、杀伤能力强;二是使用方法非常简单, 难以防治。基因武器从使用到发生作用都没有明显征候和特殊标记, 因而很难迅速隔离和及时救治。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是“上帝”又是魔鬼, 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 也使战争的最基本要素———武器的研制和使用得到了飞速发展。自武器进入热核时代、生化时代以来, 不管是用战争手段维护正义, 还是用战争手段夺人城池, 都产生一个非正义的结果, 那就是对地球、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造成巨大的毁坏, 因此必须要用正义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和制止。

三、科技伦理的道德约束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一切危害都不是它本身的过错, 但科技方法、科技活动、科技成果以及成果的运用, 明显渗透着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因素。科学上“能够的”并不是伦理上“应该的”。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伦理道德的发展方向对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建立和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科技伦理是对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 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科技伦理不仅蕴含一般的伦理价值, 而且包容科学技术真价值。如果一个科学家明明知道某项科学发现将会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 那么他就不应该把这一发现公布于众;另外, 不论科学研究还是它的社会运用, 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而这一舞台的导演是各国政府, 因此政府必须规范科技运用, 采取措施加强科技发展中的道德伦理约束极为必要。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 全社会必须关注科技伦理和科学家群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在面对种种新的技术成果的同时, 不能忽略其自身涉及的种种现实及潜在的危险, 必须正确地利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不当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约瑟夫.P.德马科理查德, M福克斯.现代伦理学的新趋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2]方福德.科技与伦理[N].光明日报, 2000.9.18.

[3]甘绍平.科技伦理:一个有争议的课题[J].哲学动态, 2000.10.

论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演进轨迹 篇3

收稿日期:20131206

作者简介:潘建红(1972-),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技伦理与科技文化研究;

文涵(1988-),女,湖北省荆州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FZX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NCET120913)摘要:西方科技伦理思想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中初见端倪,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受到宗教势力的反抗压迫,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后期丰富发展起来,并日趋成熟,20世纪后达到全面繁荣,如今,科技伦理已在应用伦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西方科技;伦理思想;演进

中图分类号:B8205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4.006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7卷第4期潘建红等:论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演进轨迹

科技与道德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科技伦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从古代提出科技与道德的问题,到近代激烈讨论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到现代确定科技与道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可以看出西方科技伦理思想演进的主线。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丰富和充实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开阔了人类的道德思想,但同时也带来了重重难题,冲击了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观,一系列的道德冲突必将越来越深刻地波及人类的伦理生活。在当代,科技工作者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全方位审视人类的精神文化,不断地更新观念,以充分的道德准备,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发展迅速,功能日益增强,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西方科技与伦理演进历史轨迹的探讨,从一个侧面把握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发展的脉搏,探讨它的主要内容及演变规律,对我国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古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经历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在这整个发展过程中,其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的科技成果是举世皆知的,当时,各学科的分工还不清晰,科学包含在自然哲学中,古希腊人在科学研究方面进行着开创性的活动。到了古罗马时期,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科学成就,注重实用的精神,技术与工艺非常发达,但理性思辨的成果却比较少。在这一时期,科技伦理思想呈现出重道德轻科技的特点。尽管如此,西方科技伦理思想还是初步形成了一个轮廓,为后面近现代的科技伦理思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西方科技伦理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开始关注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所持有的伦理思想也随之丰富起来,人们开始关注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并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在古代的西方,自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往往一身二任,他们都认为拥有知识是一种德行。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每种技艺,每种科学以及各种经过思考的行为或志趣,都是以某种善为其目的的。”\[1\]282他认为,“在科学的理智活动中,凡是思辨所及之处都有幸福,思辨力强,享有的幸福也就大,因为思辨本身就是荣耀。”\[2\]228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指出:“数是万物的本原,善是和谐与秩序。”\[3\]72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善的标准、善的根据问题尽管没有直接谈到科技伦理问题,但他们一再强调善是人的自我完善,强调只有通过知识和理性才能达到善。在古希腊人那里,理念、知识、理性既与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有关,也与规范人行为的伦理教条有关,伦理教条有向自然知识寻求支持的倾向,导致在对自然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其二,崇尚科技道德精神。尽管古代西方科技还不是很发达,但是,从事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者们开始逐步关注科技的价值,并进一步肯定其功能所在,这是科技道德精神的重要表现。例如,他们认为懂得医学是“最有智慧的”,即懂得知识是“最有力量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注重自己的道德精神修养,认为要想达到身心健康,成为最优秀的人,就应该经常沉思和默想所作所为,从而去除其精神灵魂的污秽,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例如,德谟克利特提出了自身的道德修养目标——成为一名“贤智的人”,即有道德、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希波克拉底在处理医生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时,提出了“尊师重道、同行相敬”,“为病人服务”等服务宗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处理医生与患者关系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制定了一系列的崇尚医德精神的要求和目标。

其三,制定科技道德准则。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技道德准则这一问题,为了达到协调他所组织的富有宗教特质的科学团体所属成员之间的关系,他规定了成员间必须遵守和执行的一些具体的道德准则,如保守秘密、友好、谦虚等;希波克拉底制定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就系统地规定了医生行医过程中的医德标准;赫拉克利特更是放弃了王位继承,专心探索科学真理,充分体现了他重视科学的道德准则,轻薄名利的情怀。除此之外,德谟克利特、柏拉图等也提出一些具体的道德准则,如注重观察与实验、保密、为国家服务、经常地自我反省等。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更多地关注科技人员的道德准则问题,并出现了一批专注于研究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研发人员和道德活动的组织,科技道德的准则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活动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古代西方的科技伦理思想,虽然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多数还比较零散,科学活动的社会价值以及相应的道德问题,几乎很少有人论及,科学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当时的思想家们还没有注意到如何应用伦理道德来调整科学工作者的彼此关系。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思想家、科学家都开始重新思考新的伦理道德,并由此产生了新的伦理学分支。而这些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教会垄断了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欧洲科学遭到了基督教神学的压制和迫害,只要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思想违背宗教教义,就会被斥为异端学说而遭到镇压。伦理道德寓于宗教神学中,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而被重视,而科学只是宗教神学的仆从,遭到教会的鄙视和封杀。尽管如此,古希腊思想和文化还是保存了下来。“十字军东征”使人们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到了13世纪就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如造船、火药制造等。这些技术促进了当时欧洲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思想大解放的进程。

近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在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后期逐步地丰富与发展起来的,并日趋成熟。在科学领域,17世纪下半期,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和航海、贸易的需要相同步,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方法论革命、物理革命及数学革命等拉开了序幕。18—19世纪,发生了第二次科学与技术的革命,极大地加快了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如在天文方面,康德和拉普拉斯发表了星云说;生物学方面,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化学方面,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拉瓦锡提出了氧化说;物理方面,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理论等等。这时期科学技术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也能间接地反映出科技对伦理的促进作用。在思想领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人们普遍认为,自然规律是上帝的法律,上帝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也日益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即是其最有力的证明。培根明确指出,知识就是道德,他说:“真理同善的区别,就像印章同印文的区别一样,因为真理能够印出善德,而谬误的乌云却降下激情和骚扰不安的暴风雨来。”\[4\]56他的这一观点使人们在思考善的问题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从科学的社会功能出发,更能看清人的本质,看清道德对人的物质活动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实用主义代替、继承和突破了原有的功利主义。以詹姆士、杜威等为代表的美国的实用主义对近代西方的科技伦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詹姆士曾给伦理学规定了两条最基本的原则:“善是符合某种需要的东西;每一种道德情势都不会重复,因而每一次都要求一种全新的决定。”\[5\]307308实用主义非常强调科学技术在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技术,才能在多变的道德形式中作决定,才能对行为的目的及到达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作出选择和评价。实用主义论证了科学与伦理、真与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实用主义鼓吹的科学救世主义,是为资本主义的长治久安服务的,它不可能解决资本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这一时期科技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些方面:

第一,深入探讨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关于两者的关系,西方学者有以下几种观点:如在初期,以卢梭为代表的“排斥论”占据了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地位,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指出,一切卑劣行为和道德败坏的根源都归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他还认识到,科学的发展还会促使道德品质的沦丧和人性的全面堕落,并指出:“科学和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愈来愈坏了”\[6\]7。这些观念充分说明科技与道德是不相容的。而随着科技与道德的不断发展,这种思想逐渐被休谟的“无关论”所取代,休谟法则的余波一直延续到现代。英国思想家休谟在《人性论》中说:“德和恶既不是关系,也不是事实,它们是感情的对象,不是理性的对象。”\[7\]501也就是说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的科学技术与对人类价值观念与行为进行判断的道德,两者是相互分离的,从“是”无法推出“应该”。在这方面,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代表维特根斯坦也坚持这种观点,认为科技与道德毫不相干,没有交集。

第二,科技道德从宗教道德中解放出来。宗教神学严重阻碍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权利,而科技道德把人类从认识中解放出来,还给人类反思和怀疑的权利。近代,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指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猛烈地抨击了宗教神学的权威,从而掀起了追求科学的热潮,随后,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拉瓦锡的氧化说,道尔顿的原子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等,相继问世。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例,证明了人是从高等生物进化而来的,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人说。而进化伦理学的创立更是揭穿了基督教神学的欺伪,证明了道德起源和宗教的区别。这些科学事例无一不说明:人类要想认识自然界,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舍弃传统的宗教思想,而利用观察、实验等新的科学方法与手段。

第三,科技道德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经过中世纪的渐进发展,科技道德的基本精神在近代得到了科学家们的普遍认同并最终确立下来。这其中包括:一是怀疑与批判精神。英国皇家学会会徽上的箴言为:“对任何人的话,都不要信以为真。”这句话表明,对任何你所看到、所听到的事实,都要采取怀疑的态度,而不能盲目崇拜和相信,要仔细探讨,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求实求真精神。即要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发展的规律,要克服主体的主观臆断。在这一时期,从古希腊罗马开始,科学家们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和工厂主、发明家一起,努力探究在现实生活中亟待克服的一些技术难题,并获得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三是创新精神。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是科学能取得一定成绩的内在动力。这一时期,由于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科学家们都充分地发挥其科学创造力,从而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四是献身精神。即为了获得科学的真理和探求科学的真相而不惜贡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如为了坚持与弘扬日心说,哥白尼敢于和教会相对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诺贝尔多次冒着被炸死的危险研究炸药;富兰克林为了研究雷电,也是完全不顾及自己的生命。所有这些科学家都能做到不为名利,心系科学,他们的名字因而能流芳百世,成为科学史上的典范而受到后人的尊敬与爱戴。

第四,完善了科技道德的准则。科技工作者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形成科学理论,在整个科学活动中,道德准则始终贯穿于其中,并时刻规范着科学家的行为,调节着科学家之间、科学家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行为。如“麦克斯韦提倡互助合作、民主讨论、自由探索等科学团体的道德准则;爱迪生奉行为人类发明、刻苦钻研、奋力拼搏、艰苦朴素等技术发明的道德准则;达尔文遵循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不重名利与科学优先权、忠于事实、谦虚谨慎、尊重他人意见、善于自我批评等科学研究的道德准则。”\[8\]这些道德准则成为科技工作者们进行科研活动的行动指南,也促使科学家们提升自己的科技道德修养。

随着宗教道德与科技道德的不断斗争,科技道德逐步发展起来,科技与宗教从产生时起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爱因斯坦曾说:“在我们这个唯物论的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9\]282283科学和宗教互为依托,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然而,也正是在对宗教与邪恶势力迫害的不断反抗与持续斗争中,才磨练出科学家的崇高科学精神;正是科技队伍内部利人与利己、忠于事实与迷信教条等互相对立的道德观的斗争,才使得科技道德得以确立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科技与道德相辅相成,呈现出重道德、重科技的特点。一方面,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各门学科在科学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逐渐从大一统的学科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分支,并得到快速发展,而且初步具备了各学科自身所拥有的体系特征。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统治者对伦理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封建社会来说,也适度地放宽了对人民思想的统治,使伦理道德的适用范围变得更广了,原有的封建伦理思想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开放起来,转变为新的形态,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发展和道德进步成为衡量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典型的特征。

从 19 世纪末开始,现代科技的发展风起云涌,现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也进入蓬勃发展与全面繁荣的时期。而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革命首先以物理学的三大发现为开端,引起了化学革命,导致了许多分支化学的产生;而物理学革命和化学革命又导致了生物学革命,由此产生了分子生物学,为生物遗传工程奠定了基础。伴随着这三大革命,又发生了一场以材料、信息、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从20世纪40年代起, 以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发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这些科学技术的成就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理论思维与伦理观念。科技在文化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类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科学技术取代上帝日益成为现代人顶礼膜拜的对象。随着宗教神学的被去神圣化,人们开始改变思维方式,科学主义盛极一时,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出现了彻底逆转,人类生活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介入而发生剧变。恩格斯指出:“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10\]1516这一时期科技伦理思想的演变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与道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贯穿于科技与伦理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论,从古至今出现过科技与道德等同论、科技与道德排斥论、科技与道德无关论、科技决定论和道德决定论等,这些理论与观念扑朔迷离,无法揭示科技与道德的内在关系。然而,这些理论在现代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已经慢慢过时,人们开始逐步接受科技与道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的观点。以杜威为代表的哲学家更是把研究科技与道德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把哲学研究的热点从过去的认识论转变到实践论上,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第二,科技工作者开始关注对伦理道德的研究。20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科技革命浪潮的不断推进,科技在20世纪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革命性飞跃导致了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整个社会形态的变迁。以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为开端,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一批高技术集群的迅猛发展。这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为持久和深刻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对世界发展变化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更直接,更有力,更深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科技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重重难题。人类也遭到了自然界此起彼伏的报复,人被沦为纯粹的物质存在,对生命的畏敬荡然无存,人类的伦理价值观念面临深刻危机,人们过度沉浸在科技发展带来的利益,伦理道德被忽视和冷落了。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性问题冲击着西方社会,科技凸显出双刃剑作用。科技工作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伦理道德的研究上来,具体来看,他们把现代的科技成果和方法延伸到伦理道德的问题上来,把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各样的科技研究方法运用到研究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现象上。许多科技伦理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应运而生,在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就提到,科技工作者们从事科学不应该以科技工作的丰厚收入为前提,而是应该以“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奉献”为研究动因。“我们不希望人们决定当科学家仅仅是由于科学工作收入丰厚, 或者……由于科学家能摆脱商业工作的许多令人不快的限制。”\[11\]274与此同时,对科技工作者有着深厚心里基础的科技创新精神也被得到了重视。

第三,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和道德责任逐渐提高。这一时期,人们认识到,人须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追求德性和智慧,走向精神成熟。要想让科学的社会建制得以正常运行,就必须制定和规范一定的伦理原则。“要使科学社会建制内部协调一致,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攻关力、创造力,必须借助一定的伦理规范和一定的伦理方法和伦理评价等伦理运作方法,将科学群体的有关伦理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求,才能保证科学群体之间竞争的合理性、个体对于科学群体的信念的坚定性,从而保证探求真理和创新活动顺利进行。”\[12\]121反映在实践中,科技工作者们日益重视科技道德,普遍认为,其科研目的和成果开始受到道德的制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13\]292他进而指出,在他们那个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都身负道义的重任,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要想让自己的工作有利于人类,不应该只关注科技本身,更应该多关心人本身,并以此作为自己科技奋斗的目标。在这一时期,更是涌现了大批的重视道德责任的科学家,他们追求的目标即用科学来造福于人类,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科研不利于人类发展,就会果断放弃,并公开反对。科学工作者明确科学研究中的工作责任和道义责任的重大意义。

第四,系统的科技道德准则与规范形成。在现代,为了保证科技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了保障其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 ,越来越多的科学共同体和科技组织为科技工作者们提出了具体的道德准则规范。如,1946年7月,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就公开发表了其制定的工作道德准则:(一)充分利用科学,解决急需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二)通过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来促进科技间的国际合作。(三)鼓励和维护各国科技工作者们国际合作和交流。(四)鼓励改善科技的教学工作,促进各国人民科技知识的提高。(四)促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亲密结合。(五)鼓励科技者们多参加社会上的公共事务,从而自发的关心社会中的进步力量……除此之外,对特殊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也提出了特殊的道德准则,这些具体的规范得到了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并执行,充分展现了现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特色。

第五,科技伦理学思想体系不断成熟。由于实践需要理论作为回应,伴随着伦理学应用的日益明显,作为应用伦理学的核心问题科技伦理的研究,在这时期,产生了众多的科技伦理学相关学科的分支,科技伦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生命伦理学,是指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研究生命科学及人的价值本质的应用伦理学分支;生态伦理学,是以生态伦理或道德为其研究对象,从伦理学的视角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伦理学、生态学、生物学等相互交叉而共同形成的一门伦理学科;工程伦理学,是对工程实践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所涉及的道德价值、问题决策进行研究的伦理学分支;核伦理学,是关于研究在使用核武器过程中所发生的道德问题的学说;宇宙伦理学,是研究人与宇宙关系的一门新伦理学科,它既包括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又包括地球上的人类与其他假想星球上生物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82.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28.

\[3\]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2.

\[4\]戴茂堂.西方伦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56.

\[5\]伊谢康.伦理学词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307308.

\[6\]卢梭.论科学和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

\[7\]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01.

\[8\]宝兴.近代西方的科技伦理思想\[J\].道德与文明,1996(4):27.

\[9\]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C\].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2283.

\[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16.

\[11\]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4.

科技伦理 篇4

科技伦理--从学术道德到人本道德

概括科技道德的`演进历程;挖掘学术道德和人本道德产生的历史根源;阐发科技伦理两大内容、两种精神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作 者:韩跃红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650224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年,卷(期):22(1)分类号:B82关键词:科技道德 人本道德 科学精神 人本精神

浅论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篇5

浅论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科技对人们的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必然与维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发生种种正面或负面的相互作用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相互间的.正面影响将会逐渐加强,而负面影响将会逐渐减弱,并逐渐走向科技与伦理道德共同促进、协调发展的人类美好的社会.

作 者:吴志成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HUBEI 年,卷(期):2001 “”(11) 分类号:B82-057 关键词:科学技术   伦理道德   辩证关系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科技伦理 篇6

科技活动是人类认识客观外界和自身的最高类型的行为方式.然而,科技活动的后果往往具有两重性--既可造福人类,也可由于科技成果滥用而作恶于人类.科技工作者是否应该遵循一定规范来选择自己的科技行为,科技工作者在因研究成果遭到滥用而给人类造成伤害,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与伦理责任及他们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抑制科技成果的滥用等等,探讨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 者:潘建红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自然辩证法通讯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2005 27(4) 分类号:B0 关键词: 

★ 小班社会与健康教学计划

★ Unit 16Social and personal(社会与个人)

★ 中专生的个人社会与工作实习总结

★ 因特网社会与生活(Internet,society and our lives)

★ 高三政治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

★ 美好生活散文

★ 浅谈生态伦理及其教育问题

★ 信息时代美好生活作文

★ 美好生活的句子

科技伦理 篇7

关键词:生态伦理观,科技异化,负效应

蕾切尔 ·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的著作, 一本引发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 其贡献在于迫使政府部门将解决生态危机作为首要任务, 并促使了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成立;使人类认清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重新审视科技的价值, 重建现代生态文化价值观, 重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一、杀虫剂的滥用——科技生态伦理观下科技的异化

《寂静的春天》所获得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卡逊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向人类揭示了杀虫剂对整个生物圈包括人类的危害, 更主要是因为卡逊质疑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待自然的态度, 帮助人类树立了科技生态伦理观。科技是人类智慧的果实, 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科技的高度发展使人类狂妄自大, 助长了人类妄想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野心, 以盲目依赖科技来发展经济的野蛮行为, 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杀虫剂无疑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人类生态伦理观的缺失造成了杀虫剂的滥用, 使杀虫剂成为科技的异化物。“这是一个专家的时代, 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问题, 而意识不到或不愿接受更广泛的层面。”在人类利用科技和医疗手段苦寻治疗癌症的同时, 科技的滥用却使致癌物质通过水资源潜入人的身体之中。“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已经受到杀虫剂和其他化学品的污染, 不仅有毒而且致癌的物质正进入公共水资源, 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危险。”, 卡逊在书中转述休伯博士的警告:“在不久的将来, 饮水污染引发的癌症危险将大大增加。”卡逊是以生命在谱写篇章, 她忍受着切除乳房的痛苦完成了旷世之作《寂静的春天》。最终, 乳腺癌夺走了她的生命, 正如卡逊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一样, 新的研究有力证明了癌症与接触有毒化学品有关。

自然界仿佛存在一面隐形的镜子, 人类手持充满有毒化学品的喷枪, 自以为将枪口对准了所不喜欢或认为无价值的生物, 事实上, 这把科技异化物的枪口不偏不倚地指向了人类自身。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毋庸置疑, 卡逊倡导科学技术应绿色化, 警示人类, 若狂妄地利用科学破坏自然就等于破坏人类自己。人类应该正视科学技术为我们生活所带来的负效应, 坚决反对科学技术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破坏, 树立合理的科技生态伦理观, 以科技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 帮助人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二、人类道德文化的缺失——科技生态伦理观下精神的异化

一些商人和大型的化工公司曾大力抵制《寂静的春天》的出版, 或许他们已经预知《寂静的春天》会促使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 最终会减少他们从环境污染中获得的不道德利益, 他们诋毁卡逊是歇斯底里的、极端的女人, 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正是高度发展的西方工业文明造就了人类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从而导致了人类精神的异化。“这也是一个受工业主宰的时代, 不惜代价赚钱是不容批评的首要原则。当人们知道一些使用杀虫剂造成破坏的明显证据而进行抗议时, 含着半真半假事实的镇定药片就会给他们服下。我们迫切地需要结束这种虚假的安慰, 停止为丑恶事实裹上糖衣的行为。”民众面对动物不明原因地突然死去、果树再也不能开花结果的奇异现象, 曾经对杀虫剂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提出质疑, 而美国农业、商业, 甚至政府部门为了掩饰事实, 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而独断专行, 对民众的呼声不予理会, 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然而, 那些本应该懂得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价值所在的人们又去哪里了呢?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在替除草剂作‘无害’辩护, 因为他们认为除草剂的毒性弱于杀虫剂,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除草剂无害。”水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地位举足轻重, 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资源, 然而人类却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在水资源中投放化学药物, 目的仅仅是为了娱乐提供便利条件。“一个地方的渔猎爱好者们希望在水库‘发展’渔业, 他们说服政府在水里实施药物, 以杀死不想要的鱼类, 为他们喜欢的鱼类创造温床。”《寂静的春天》促使人类反思, 如何解决人类的生态危机, 首先要从人类的精神意识入手, 摒弃工业时代造就的异化产物——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同时政府也应该起到监管作用, 还公民一个真正的知情权, 共筑美好和谐的生态环境。

结语:

“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卡逊将《寂静的春天》的最后一章命名为“另一条路”, 希望人类在发展道路上能够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途中也许充满荆棘, 但“另一条我们很少走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一个机会。”卡逊在书中严厉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 打击了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助长的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嚣张气焰, 戳穿了商家唯利是图的真正面目, 毫不避讳地严厉抨击了当时美国政府的不作为态度, 倡导人类在科技生态伦理观的指引下, 正视科技的发展, 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参考文献

[1]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许亮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

[2]陈小红.什么是文学的生态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科技伦理 篇8

关键词:科技发展;伦理道德;常见问题

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伦理学最初是把道德视为人类专属,因此传统的伦理道德学也就只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现代伦理道德学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将人类的道德关系扩展到人和所有物种之间的关系。针对现代伦理道德学的不伤害和自主、平等基本原则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却在很多方面由于违背了这样的原则造成对于伦理道德的矛盾问题。

一、科技行为和伦理道德相互之间的负面影响问题

(一)科技行为对伦理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腐朽思想随之而来。这类腐朽的思想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升,危害变得越来越大。并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环境的污染、军备武器的竞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引起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纷争。其次,科学技术在进步的同时,也促进着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以及不同的人之间贫富差异大,两极分化严重,这些因素往往会加深各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随着这些矛盾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发挥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二)伦理道德对科技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

伦理道德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其在发展期间会产生一些必然的腐朽思想,也或者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道德规范已经不合时宜了,从而禁锢了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人们进行科技创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就如中世纪的欧洲,当时所宣扬的宗教思想对科学的发展就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二、常见现代科技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分析

(一)现代生物基因科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

以基因技术的发展作为例子来说,很多人都醉心于“生物政治”,想要根据基因技术来完成人种的培育,从而推出具有优良基因的新人类,这都是因为对现代人性的失望。不过想要战胜人性的不健全和弱点,就必须调节好社会机制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决不能对人性全面否定、剥夺公民选择的自主权利、推翻现存的所有道德理论为代价。从家族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说,其主要思想就是长幼有序、两性的结合以及近亲婚姻的禁止。而科学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对这三种思想就等同于一定程度的颠覆。就比如克隆技术,自从发明了克隆技术,人类打破了种属的限制对基因进行操作,从而改变了物种的机能以及基因构成。因此克隆人的发明对人类自然发展有一定的阻碍,打破人类传统的生育理念和模式,使人类亲缘关系发生改变。可以说这些冲突甚至比生命技术曾经带来的冲突更深刻、更严重。

(二)现代生殖繁衍科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

现代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冲撞着传统的道德理论观念,从而引发了社会理论新问题。比如:代受孕、人工受精以及试管婴儿等,这些虽然可以对人类的生殖过程进行控制,使生殖功能的障碍得到解决,但也使自然性的生殖过程以及夫妻之间本有的伦理道德得到了破坏,更使家庭的稳固、家族的血统联系等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而成为了科学发展对伦理道德冲击的主要类型。

(三)现代网络科学技术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

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人类的安全隐私有极大的冲突。比如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许多网络犯罪者就是利用了网络开放、无序等特点进行网络犯罪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网恋”,在网络世界中男女进行虚无缥缈的恋爱,由于对现实生活缺乏了解,而常常出现骗财骗色这种不道德的现象,并且这些行为难以进行控制和监督,当个人的隐私受到侵犯,人们的责任感和信任感便会出现危机,从而使人类精神秩序以及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干扰。高科技的运用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核能的开发使世界和平以及安全受到威胁,这些都对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密切相关。

三、解决科技伦理道德问题的策略建议

(一)倡导建立新科技伦理道德观,构建良好的科技伦理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在历史的逐步发展中,从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是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化逐渐成熟,而形成的高度概括我国国情的科学理论。要想解决伦理道德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突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心思想来指导我国的伦理和科技的发展。

所以,对待科学技术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态度。伦理道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冲突并不是科技的过错。只有我们树立好正确的合作意识、坚持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好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构建出良好的科技伦理环境。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大文化观,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

(二)建立严格的伦理道德约束体系,提升社会科技伦理责任感

法律建设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运用法律手段来引导和组织科技活动,鼓励创造发明,有效调节社会与科技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创造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第二方面就是运用法律手段来禁止和预防科技成果被非道德人类的利用。

加强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严格规范道德伦理。其中包括社会以及科技工作者等的伦理道德职责,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对科研成果客观公正的提交,对即将走入社会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地评估和分析,并让公民了解科技成果会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科学家应该尊崇以人民的利益为原则,以人类以及世界的幸福和和平作为研究的基准点,使人类获得更长远的利益。

(三)以经济手段促进对科技人员的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深入发展

科技人员作为科技前进与发展的主要载体,应该加强自身素质,并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科学技术道德伦理观作为行动的纲领,使其在研究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自身的言行和思想。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三项合一的时代,伦理并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把经济形态作为基础把经济社会有效地折射出来。科学工作在进行科技活动的时候是带有目的的,而根据目的进行的行为往往会触及到利益关系,因此伦理道德与利益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技术的道德利益与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科技有效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对道德的变革又有着一定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教育日益密切的趋势,伦理道德教育是处理道德问题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主要方式,通过经济调控,适宜的进行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应用经济手段来推进深入开展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教育,让科技工作者能够以充足的精力进行科研工作,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当今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需,科技发展和伦理道德相互之间的矛盾问题也日益明显和激烈,并且表现形式也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广泛多样。因此更应该科学客观的看待和解决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问题,在发展和提高科学技术的同时不忘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以此促进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智娟、李志强.论高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1.

[2]刘硕.浅析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相互关系.科学时代·下半月.2011,12.

[3]杜恒辉.科技时代的伦理反思与道德建构.商情.2014,32.

上一篇:“315”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下一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