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原则毕业论文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会计原则毕业论文(共8篇)

论会计原则毕业论文 篇1

一.选题基本要求

1.专业性

所谓专业性是指毕业论文题目不能超出财会专业领域。

2.学术性

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的论文,其学术性主要体现在要求论文努力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学生应在本科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之上,使毕业论文的立论和论证能够尽量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尽量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要做到这一点,选题的学术性至关重要。

3.创新性

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你”的论文。这同时也是对学生平时所学理论的一种检验,只有对理论有了本质的认识,对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把握,你才会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毕业论文才会显得有个性。创新性是毕业论文的真正价值所在,是论文的生命力所在。因此,论文题目的创新性是一篇好论文的开始。

二.选题原则

1.大小适宜

理论性或现实性太强的大题目,可能会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一般来说,不适于本科毕业论文。因为,本科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的科研训练,只能说初步地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毕业论文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高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题目过大,不易分析得深入透彻。同时,因为题目涉及面广,搜集材料过多,问题复杂,千头万绪,容易使论文显得零乱,不得要领。此外,选题过大,容易大而空,不能切实提出和解决理论和现实中的一些新问题,而只能泛泛而论。所以,毕业论文选题力戒太宽泛,太空廓。反之,若论题选得过小,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三言两语,应付了事,就会欠缺学术性,对自己的学习也不会有帮助。因此,毕业论文选题原则就是应该选择一个适中的,既是自己可能写好的,而又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写好的的内容。

2.量力而行

毕业论文选题要防止盲目性。克服盲目性,要考虑两点: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所谓必要性就是你确定的毕业论文题目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或意义。而所谓可能性,就是要充分估计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

好题目未必每个人都能写出好论文,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存在差异。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独立研究能力、对所选题目的熟悉程度等等,是主观条件。而资料来源、图书设备、所选论题的研究现状等等,是客观条件。在写毕业论文时,这两方面的因素要认真分析一下,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量力而行,就是选择大小适宜,自己把握得了,材料比较丰富且易于收集的题目;量体裁衣就是选择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3.现实性强

财会专业实践性强,毕业论文如果是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就容易出新,其研究成果也更容易服务于现实工作。

论会计原则毕业论文 篇2

会计原则又称“会计准则”。它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会计原则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准则下只有8个基本原则, 取消了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其中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 (第十七条) 、谨慎性原则 (第十八条) 、实质重于形式 (第十六条) 原则, 也强调了可比性 (第十五条, 把原准则的一贯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 、相关性 (第十三条) 、明晰性 (第十四条) 、及时性 (第十九条) 、客观性 (第十二条) 原则。另外。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并入会计分期基本假设, 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 (历史成本属于会计计量范畴, 因此将历史成本原则在新增的第九章“会计计量”中进行了规定) 。

二、会计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作用

(一)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真实性原则也称为客观性原则或中立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处理需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计量经济业务、制定会计政策、选用会汁方法必须忠实表达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 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 要以客观确定的证据作为会计记录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整个社会的经济法律环境日趋规范化和透叫化, 社会各个阶层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是, 并非所有信息绝对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各个会计信息的需求阶层。会计信息失真按其原因可分为三类:违法性失真、规范性失真和技术性失真。

(二)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方面

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该区分为不同的情况, 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而具体是运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进行核算, 与投资方的持股比例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 当投资方拥有被投资方有表决权的资本总额达到20%及以上时, 就可以被看成对被投资方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施加重大的影响, 应该采取权益法进行核算;反之, 则采取成本法进行核算。然而, 持股比例只是判断企业是否有控制权或者有重大的影响而已, 它只是形式上的一个参考标准。因此,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按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控制程度来决定采用的核算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如果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控制权或共同控制权, 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核算法;如果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重大决策具有控制或共同控制权, 或者可以施加重大影响, 那么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三)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 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 也可能不转移。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在承租期内, 虽然其所有权在法律形式上仍属于出租方, 但由于资产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 承租方因拥有该项资产可获得经济利益, 相应地也承担了有关的风险, 其经济利益实质上属于承租方。因此,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如果租赁期满租赁资产归承租方所有或承租方有廉价购买权, 且在租赁时可以判定其行使购买权, 在此类情况下,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理应作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

(四) 自建固定资产

自建固定资产包括企业自行建造的房屋、建筑物、各种设施以及大型机器设备的安装工程等。自建固定资产应从何时起计提折旧, 其长期借款利息何时停止资本化, 何时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等的核算, 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以前是根据形式上的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为标准。《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 是否“达到预定的可使用状态”是对自建固定资产进行以上核算的关键所在, 这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五) 无形资产确认

无形资产确认要解决的问题是, 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入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 无形资产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 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根据这两条标准, 企业自创的非专利技术、自创的商誉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然而, 经济发展的现实对这一看法产生了冲击。自创商誉是过去若干交易的综合结果, 是企业经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并加以维护发展的, 为企业实际所拥有和控制的超额经济利益, 因而它同外购商誉一样, 都符合资产的定义。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其就应当加以确认。

(六)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 企业的各项资产, 都应该对计提资产减值做准备, 使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资产价值真实可靠。其中, 对固定资产的减值规定: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质上已经发生了减值, 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其它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应当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可以看出, 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条件是这项资产是否符合资产的定义。

摘要:会计原则是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方法选择、会计数据搜集、会计报告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在会计基本原则中有一些是适用于存货的, 它们包括会计主体假设、一致性原则、披露原则、重要性原则和会计稳健原则等。会计原则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会计原则,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试论管理会计控制的原则 篇3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控制 原则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第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

二是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第三,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第四,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第五,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

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

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第七,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第八,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體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第九,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业的总目标是分解和制定各责任中心目标的依据,各责任中心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当一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对企业有利而对国家不利时应当坚决放弃这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相反,当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不利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一贯性并非绝对的一贯,随着决策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决策与控制的方法可以适当变化,使产生的决策与控制更为有效。

第十,可验证性原则。可验证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贺妍,责任会计当中若干问题的建议,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4,6:15-18.

论会计中的诚信原则 篇4

[摘要]近年来会计诚信缺失,会计假账非常普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不仅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造成巨大的伤害,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成为阻碍我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巨大障碍。如何维护会计中的诚信原则,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会计问题。本文分析了现实中会计诚信原则缺乏的几种主要原因,进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

[关键词]诚信原则会计信息会计造假诚信缺失维护会计诚信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诚信在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换方式的发展,人们很难再游离于社会经济之外,因而具有更为明显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从道德追求进入到物质生活领域。这种诚信理念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果传统文化的诚信强调内在品德修养,那么现代诚信则更强调“互利”和“双赢”。因此,诚信在伦理学家看是道德资源,在经济学家看则是经济资源,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矗在经济活动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坏,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链条中断。如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银行,信用就是其发展的基矗离开信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也都无法发展。而且市场经济越发展,诚信的作用越重要。纵观中外的成功企业,都把诚信作为追求和必备的品质之一,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而发展壮大的。如被誉为“腌菜之王”的海因茨,他成功的哲学就是“忍耐加诚实”。在1875年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为了守信,他赔本收购,后来连自己的企业也破产了,但他坚信“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在商场上倒下”,仍在四处借债履行合约。后来他成为商场巨人,他的腌黄瓜、蕃茄酱全球闻名,他的成功是经营理念的成功,也是诚信品质的成功。

诚信原则在会计行业中更显得尤为重要,正像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更与重大利益相关。守信者将得到更多的利益,失信者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对会计行业而言,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还是财力。诚信是财富,是指它有助于会计业务的开拓,市场的占有;诚信是财源,是指它不仅可以使客户增多,扩大实力,而且可以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取得利润;诚信是财力,是指诚信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诚信一旦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也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而现实社会中,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违反诚信原则的现象却大量存在,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严重干扰着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题词,并多次强调“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其实,诚信对任何人都很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都以诚信待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诚信的社会,和睦的社会。所以说诚信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而会计诚信更是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一、会计丧失诚信原则的原因分析

现实中,会计诚信原则缺失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益的驱动是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关于公司会计造假的案例早在1720年的英国南海事件就已发生,为什么到现在还有不少公司铤而走险,屡禁不止,甚至在美国一个拥有成熟市场经济体系,法制健全的国家,都有公司进行会计造假。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动力。会计造假的受益人很多,单位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可以因为“业绩优秀”而谋取更高的职位,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帮助做假的中介机构可以因为“增加业务”而得到更多的收益;甚至职工也可以因为单位“效益好”而多拿工资奖金…,同时,非诚信行为的收益高而成本低、风险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自觉地恪守诚信原则呢?在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时,非诚信行为就会增加。两者的差距越大,社会平均的诚信水平也就越低,整个市场的诚信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会计诚信水平的下降。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目的是利润,只有当诚信能带来利润,不诚信会带来损失时,它才会讲诚信;对于个人而言,他们的目的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只有当诚信与自己的最终价值相等符合时,他们才会诚信,在利益的驱使下,关键时刻就出现了诚信的原则问题。虚假会计信息能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2、内外监督约束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到位

从内部看,一些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缺乏透明度,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

制约和监督机制。有些会计主体虽建立了一些内控制度,但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形同虚设,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履行会计职能,致使人为会计造假行为不可避免。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缺乏独立性,其对会计的监督很难有成效。

从外部看,外部监督包括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政府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管理和监督主要通过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等职能部门实施。其中政府审计由于编制、人员限制以及职能的转变,监督重点由原来审计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向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因而对企业的会计监督有所弱化;财政、金融、税务等专业监督部门又受到工作职责范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这就需要强化社会审计对企业的监督。但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审计机构的规模和质量还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现行体制下社会审计委托关系存在实质性缺陷。审计关系的确立离不开审计人、被审计人、委托人三个关系人。但在我国很多时候经营管理者是被审计人的同时又是审计委托人,这种双重身份,使得被审计人有权决定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被审计人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这就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住客户而产生偏离客观公正方向的可能。

3、屈从外部压力,会计人员被动做假。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拥有着领导权和管理权。也就是说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诚信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而这种从属性又与所在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目的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虽然《会计法》从法律上给予了会计人员一定的保护,但企业会计在厂长、经理负责制下仍经常面临“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妆的尴尬局面,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因为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在单位负责人的压力下,会计人员要严守会计诚信职业道德是很难做到的。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做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是没有主观故意的,如果他们没有接到授意、指使、强令,一般是不会主动造假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搞花架子,盲目地下达经济增长指标,或者为完成国有企业扭亏任务和其他任务,逼着企业会计人员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不得不偏造虚假的会计报表。

4、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少数人员业务素质差。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步抬头,私欲不断膨胀,削弱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诚信原则。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财会人员不讲诚信,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及时和正确反映经济活动,乱用会计科目,甚至故意伪造、变造、毁损原始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恶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以达到贪污、挪用公款等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也有的会计人员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的经济业务,凭想象和感觉处理会计业务,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行为失范。

5、会计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会计人员为一分钱的差错而折腾半天。会计给人们的感觉就像是一门非常精确的科学,但事实上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但并不很精确的科学,这是因为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不同的选择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一是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虚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得(或相反)来操纵利润。

二是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

二、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措施

从会计诚信原则缺失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维护会计诚信,一要靠人,而人应是有信誉之人;二要靠法规制度;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会计是要人来做的,只有诚信的人,才能使会计诚信恢复;但没有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即使是诚信的会计人也会陷入“囚徒困境”。而法规制度不仅指会计法规制度还应包括政府监管制度,法人治理制度、审计制度、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等等。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提高造假成本。

论会计原则毕业论文 篇5

摘要:会计理论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运动所产生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理论体系是当前会计界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我国会计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随着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实施,具体会计准则的草拟、征询、听证即将陆续颁布,我国会计理论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会计及会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了更为明确、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会计理论界、学术界对会计理论诸要素的研究、表述已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比如,对会计的定义、对象、职能、基本方法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可谓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健康与完善。然而,客观地审视社会现实,虽然会计准则已经颁布施行,会计法规层出不穷,会计行为结果――即会计信息失真却越来越严重。会计信息对管理者们和有关的利害集团或个人做出有关的决策影响力不大或根本没有影响力、甚或起到反作用,会计报表、会计准则中有些地方相互冲突、不能够前后一贯,政府机构不得不频繁地补充各种规定,这是为什么?除了我国经济体制固有的弊端和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局限性以及会计队伍素质较低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会计理论界没有很好地从整体上对会计理论进行系统地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由于会计理论导向的偏差与漏缺,难免有些会计实务工作者乘虚而入,假账百出、信息失真,有关部门不得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没有依据会计固有的规律性构建与完善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没有形成系统的会计思想和人们普遍接受的权威性整体观念,因而代表一个国家会计理论水平和实务水平的会计准则,有些地方不能较好地相互衔接和一致,甚至出现矛盾与冲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认真地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进行系统、完整地研究。因此,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并且,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也是完全可能的。

二、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我国会计理论

首先,要构建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必须对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全面认识。总的`来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因而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认识也不一致,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要素的科学归类。目前,理论界既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将其进行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加以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因而不成为体系。

2、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按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排列组合,对每一项要素也没有系统地研究,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也不成为体系。

3、缺乏首尾一贯性。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首尾一贯。

4、缺乏国际相似性。现代会计理论起源于西方会计理论,然而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有时与西方会计格格不入。

在认识我国会计理论结构缺陷的基础上,再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推衍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是符合认识论的。在着手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之前,首先应确立构建的起点和基本思路,即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构建应从何处入手。关于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起点问题,目前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会计本质论。即认为构建现代会计理论框架应从会计的本质开始。首先要回答会计是什么,在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其他理论问题;二是会计理论对象论,即首先应明确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对象,才能使会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才能进一步研究其他理论问题。两种观点是典型的规范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即传统的研究方法;随着西方会计理论的导入,人们开始关注会计目标理论,因而近几年出现了第三种观点:会计目标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必须要明确会计目标是什么,会计目标决定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其他要素。没有确立目标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无意义的研究。这种观点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影响较大,似乎已成为权威性的观点。但却忽视了一个较为关键的环节,即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的。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无论会计本质、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出现。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是一项艺术;而到了八十年代,由于“老三论”和“新三论”的应用,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而我国会计学家在八十年代初认为会计是一个管理工具,到八十年代末则认为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所以说,在研究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时只有从会计环境入手,只有对会计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

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而构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两大模块:

1、会计本体理论。

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会计理论问题及由此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它是具体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的会计理论,而不包括其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追溯或拓延,它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会计本体理论又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性的会计理论问题,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如果再加以详细划分,基本理论还可以分为具体理论层和抽象理论层。具体理论层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容上相对稳定,与会计实践结合较紧密,在会计实践中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这一层次中,会计环境对其他理论要素起着决定作用。它首先作用于会计目标,并通过会计目标间接作用于其他要素。会计目标对其他各要素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其具体包括的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信息、向哪些人提供信息四个方面,分别决定了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抽象理论层主要包括会计本质和会计职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概念性、主观性较强,与会计实践关系不紧密,在会计实践中难以操作。会计本质实质上是对整个会计系统的定义。而作为定义,自然是在具体事物基础合适的。它产生于具体理论层并对具体理论层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会计应用理论。主要指由基本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准则与制度,它们是人们为了保障会计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由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决定,并对会计具体目标的实现手段(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及会计实践过程起指导与限制作用,实际可操作性很强,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接口,与具体理论层一起决定了会计行为的方式。

2、会计外延理论。

主要指由会计主体拓延和派生出来的各种会计理论。它又可分为会计事项理论、会计教研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等不同的部分。会计事项理论包括会计工作组织理论、会计管理体制理论、会计法制理论和会计改革理论等;会计教研理论包括会计教育理论、会计学科设置理论、会计研究方法理论、会计思想发展理论、比较会计理论等;会计行为理论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理论等。

三、结论

我国当前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模式也正在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以前对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往往脱离于环境来讨论会计理论,一方面使会计理论过于空泛,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使所设计的会计理论体系残缺不全,缺乏应有的理论完整性和逻辑性。因此,只有把会计环境纳入会计理论体系,并以其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理论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七光。金融稳定视野下的会计政策选择[J].新金融,.7。

[2]朱七光。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研究:基于政治参与者的视角[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10。

[3]何米娜。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毕业论文 篇6

论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学生姓名: 班 级: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年**月**日

第1页(共14页)

论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这些行为准则规范是会计人员诚信的表现。随着经济国际化的日益形成,各种经济形式的不断涌现,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收益,也给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下滑而引发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会计行业如今正面临着空前的“诚信危机”。作为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会计人员,企业的发展和会计人员自身息息相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不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同时,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腐朽思想的诱惑,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会计道德;道德建设;目前现状;形成原因;完善对策

第2页(共14页)

目 录

1会计职业道德概述„„„„„„„„„„„„„„„„„„„„„„„„„4

1.1 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4 1.2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4 1.3 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5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6

2.1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6 2.1.1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意识淡薄„„„„„„„„„„„„„„„6 2.1.2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缺乏钻研业务精神„„„„„„„„6 2.1.3追求私利,监守自盗,违背准则,弄虚作假„„„„„„„„7 2.2会计职业道德现状的形成原因„„„„„„„„„„„„„„„„„7 2.2.1会计职业道德法律体系尚未建立„„„„„„„„„„„„„8 2.2.2影响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客观环境需要改善„„„„„„„„8 2.2.3政府监督体制不健全„„„„„„„„„„„„„„„„„8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9

3.1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9 3.2营造良好道德氛围,加强会计职业道德„„„„„„„„„„„„„9

3.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10 3.4 健全监管机制,完善奖惩制度„„„„„„„„„„„„„„„„„10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第3页(共14页)

1.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社会上各种行业都有其自身形成的职业道德,只有遵守其中的职业道德,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才会井然有序的工作。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一书中介绍说,职业道德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狭义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作为一名未来的会计人员,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问题。

1.1 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与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客观公正、提高技能和参与管理等。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不搞虚假,遵纪守法。同时,还要求财会人员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当然会计人员要时刻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还要熟悉服务对象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以便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1.2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会计职业道德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稳定性和社会性。(1)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是为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市场经济的客观性是通过价值规律表现出来的。任何社会和个人,对于客观经济规律,只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去主

第4页(共14页)

动适应、掌握和运用它,而不能去改造它,更不能违背它。正由于人们面对的是共同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会计职业道德主要依附于历史继承性和经济规律,在社会经济关系不断的变迁中,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性。

(2)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人们对会计职业行为的客观要求。从受托责任观念出发,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医生职业道德的优劣影响的是一个或几个患者,而会计因其服务对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所以会计职业道德的优劣将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1.3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只能对会计人员不得违法的行为作出规定,不宜对他们如何爱岗敬业、提高技能、强化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如果会计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热情和态度,没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则很难保证会计信息达到真实、完整的法定要求。很显然,会计职业道德可以对此起很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2)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3)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

第5页(共14页)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今,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广大会计人员职业态度是端正的,职业表现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一些欠缺和失范。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国外,会计职业道德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国内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不容忽视。

2.1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会计法制和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存在的问题。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2.1.1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意识淡薄

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道德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由于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往往难以抵挡各种诱惑,不能坚持准则,在处理会计业务时经常为他人所左右,不能公平地对待利益各方,甚至通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编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使会计行为偏离了既定的会计目标,经常以牺牲国家利益换取局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例如,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广厦(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广厦)会计造假丑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上市公司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该公司的股票在其会计造假丑闻败露后股价大幅下跌,使广大股东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由于该公司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而造成造假案的发生。可见,意识淡薄是造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表现。

2.1.2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缺乏钻研业务精神

第6页(共14页)

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较长时期片面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在会计大中专学历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而在参加工作以后,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内容,大多只是走走形式,但实际上很少进行职业道德培训,造成了我国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缺乏钻研精神。目前我国1000多万财务人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20%,其余大部分都为初级职称人员,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业务素质的低下,还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账不符合规范,账簿混乱、账账不符等的现象。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质量,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可见这一点也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表现。

2.1.3 追求私利,监守自盗,违背准则,弄虚作假

一些会计人员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还有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未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例如中国果汁行业三巨头之一,沪市上市公司国投中鲁果汁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季报一出炉,网上立即爆发出一片质疑声。一位看上去相当内行的网民留下刺人眼目的文章,直斥国投中鲁“惊天大造假”,该公司为了达到增发股票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回报的目的极力压低股价,甚至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编制虚假的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确,相比该公司第二季度每股盈利0.42元,环比增长859%的抢眼表现,国投中鲁第三季度的每股收益0.01元的业绩实在出乎意料。不仅普通投资者感到失望,就连部分机构投资者也大跌眼镜。该事件的发生一时在社会上引起重大舆论。可见上述人员为了追求私利,监守自盗,弄虚作假,违背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成为了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表现之一。

2.2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的形成原因

在现代企业建设中,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诚信制度,是建设现代企业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但我国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

第7页(共14页)

要,在组织机构、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2.2.1 会计职业道德法律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法律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执业准则是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的基本行为要求,然而对于目前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其内容过于概括、简单,并没有明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应该遵循的标准,也没有明确说明会计人员应该具体保持怎样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违法之后要受到怎样的惩处,过于空泛的法律条文无法具体指导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而且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没有实现企业会计职业道德从一般化向量化、规范化、科学化转化。会计人员信息数据比较分散,没有具体的统计信息,与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评价配套的制度建设还未完善。同时我国的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没有涉及会计人员在执业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利益冲突,因而不可能给出处理冲突的具体原则,致使其可操作性较差。可见,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而致使广厦公司会计造假丑闻事件的发生。

2.2.2 影响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客观环境需要改善

当今社会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膨胀,许多会计人员在利益的诱惑下不能严格约束自己,腐败、特权及公司上市的暗箱操作等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诱因。他们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造假者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上述国投中鲁“惊天大造假”这一案例中,由于其公司会计人员在利益驱动的客观环境下,没能遵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可见影响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客观环境需要改善。

2.2.3政府监督体制不健全

政府监督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为核心,辅以大量规章制度的多层次监管体系,但还不完善。首先,作为基本法的《会计法》和《证券法》则未做出任何有关强制审计的规定。其次,对法律责任的关注不够,不是处罚太轻就是处罚条款

第8页(共14页)

模糊。最后,由于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之间各自的范畴没有清晰界定,导致在监管中政出多门、职能重叠、监管效率不高、监管时效性差。可见,政府监督不健全是造成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由于造成会计人员道德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标准也应当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3.1 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会计职业道德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引导和制约着会计人员的行为,调整着会计人员与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建立完善的相关的规范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法律法规,要针对社会现象对现行法律法规查缺补漏,对于具体行为应该制定更为详细得规章制度,使每个会计从业人员都能够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关于会计职业道德得相关规定,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加大惩罚力度,实施奖罚机制。建立起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是会计职业道德他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时,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使会计人员认识到,丧失道德的成本大于获得的收益,从而使其出于利害关系考虑,为获得奖赏,或为免于受到惩罚而不得不遵循原则和规范。因此如果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话,上述事例中的广厦公司就不会钻法律的漏洞,编制错误报表,弄虚作假,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为此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之一。

3.2营造良好道德氛围,加强会计职业道德

良好的道德氛围会对会计人员的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要优化社会环境就必须提升社会环境的自洁和抗污能力,造就良好的社会局面,必须重视以诚信为中心的伦理道德建设,有章可循,促进企业道德环境的改善。正如国投中鲁这一事

第9页(共14页)

例,如果改善了追逐利益的客观环境,其公司会计人员就不会因为利益的趋势而弄虚作假,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说,营造良好道德氛围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又一重要举措。

3.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要加强在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弥补“先天不足”各类学校的会计专业都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责任感、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自我保护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职业判断和职业道德准则的能力。其次,开展诚信教育和警世教育,财政部门及各单位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在职会计人员上职业道德课,经常印发一些正反典型的材料以及观看警世教育录像,开展诚信教育和警世教育,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准则来矫正、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确实提高财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最后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就是要使会计人员知法、懂法,在工作中时时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4健全监管机制,完善奖惩制度

首先,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监管组织,监管组织的建立,根据我国的实际,可以分两步走,在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组建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这一步相对容易做到。待条件成熟后,建议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单独组建中国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权威性较高,负责全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管。其次,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追踪记录制度,建议结合会计证的检查,对全国的持证会计人员进行注册登记,建立道德行为档案。对在各种财政、审计、税务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人员,进行量化记分,在会计证年检时根据档案记录,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另外,还要重视舆论的作用,对诚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诚信缺失的单位和个人在媒体上公开曝光,达到警示和教育的目的。

自上个世纪以来,潘序伦先生就在中国会计界最早倡导了诚信理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会计执业界人士的心中,成为忠诚敬业的座右铭。

第10页(共14页)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讲求会计诚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加强我国会计伦理道德建设也势在必行。

第11页(共14页)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02),1-2.

[2] 项怀城.会计职业道德[M].人民出版社,2003:20-22.

[3] 李翠霞.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治理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1),1-2. [4] 潘胜杰.浅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J].财经政法资讯,2008,(01),1-2. [5] 姚海燕.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20-23.

[6] 杨兵.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的探析[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12-15.

[7] 袁振刘.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企业经济, 2006,(11),1-2.

[8] 周雪莹.怎样构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新体系[J].现代审计与会计, 2008,(01),1-2.

[9] 叶婷婷 会计诚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6,(05),1-2.

[10] 邓雪 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1-2.

第12页(共14页)

致谢

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写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烦躁、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

在此我要感谢在此期间帮助我的所有朋友和同事,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有的要忙工作,有的要准备考试,他们都在百忙中抽出部分时间帮我找资料,以及指导我的论文写作。非常感谢他们的帮助,让我一个“论文盲”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论文。

论文的书写是一个很巨大很复杂的工作,通过论文的撰写,使我更系统、全面地学习有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规范,并得以借鉴众多专家学者的宝贵经验,这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和我为之服务的企业,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由于本理论水平有限,论文中的有些观点以及对企业示例的归纳和阐述难免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欢迎老师们指正。

论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篇7

1. 意义。

管理会计的假设含义即是当出现一些未得到确切认证或无办法正面进行论证的各类会计事项以及经济类事务时专业会计人员要通过客观的常规情况以及事态的发展来作出符合常理的判断及解释。

由于管理会计的假设在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不仅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是完成管理会计目标的先决条件, 管理会计的假设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因此管理会计的假设一方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一方面依然需要专家学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完善其中存在的不足。

2. 管理会计的假设基本内容。

(1) 会计的实体假设。会计的实体假设即限定了被管理会计者的操作空间、范围以及运行各项活动的立场。与此同时, 管理会计会提供指定的、可选择的或企业中的内部会计给企业各部门的管理人员, 由此可见, 管理会计的主导方向层次分明。 (2) 会计的分期假设。会计的分期假设即限定被管理会计者的操作时间的大体范围。与此同时, 将企业正在运行的生产项目以及融资、集资等活动, 规定成一定限制空间的活动, 其目的在于随时有效的提供出企业的管理信息。根据企业自身的运营状况以及企业需求及时变更企业会计的分期时间, 及时有效的拟出管理会计内部报告, 用来监控和审核各单位部门的一切经济流程。 (3) 持续运作的假设。持续运作的假设即限定了被管理会计的操作基本方法, 也就是无限的延续企业和各级责任制单位的正在运行的生产项目以及融资、集资等活动。长期这样下去, 确保了管理会计的预判、决定并控制了与工作绩效有关的所有工作所采用的方式稳定、有效。 (4) 计量单位的假设。计量单位的假设即企业中管理会计控制、规划以及工作绩效评定时, 其计量方法不仅局限于货币计量, 还可通过时间量、实物量等方法进行考核计量。 (5) 成本性态的可分假设。成本性态的可分假设即指将所有成本均可通过性态划分成可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成本性态定义为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变动的数量关系。当然, 成本性态的成立有一定的前提假设条件即“在一定的期间内以及一定的业务量范围内”, 若超出了此限制, 那么固定成本也会随之改变。此外, 实际业务中经常出现混合成本, 这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 因此在决策时要先采取一些手段将其分解, 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所以, 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界限不是绝对的, 其具有一定的假设性存在。

3. 管理会计假设的类型。

根据管理会计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来看, 可将管理会计的假设分为基本假设和具体假设两项内容。

基本假设即是指该假设已对管理会计的实际理论与操作均产生了全面影响, 基本假设的深入研究有利于重新建构整个管理会计体系。基本假设包括风险价值可估量假设、会计的实体假设等。

具体假设即是指对管理会计的实际理论与操作中的某一部分产生了影响, 该假设有利于管理会计中某一部分内容的提升和完善。具体假设包括:成本性态的假设、本—量—利的假设等。

二、管理会计的原则

管理会计的原则与其性质和目的息息相关。管理会计可以为管理进行当局服务是因为可以及时提供给管理当局优质的, 各项指标均达标且符合管理要求的信息。进而相关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已成为管理会计的原则。有利于管理的信息生成是根据搜集到必要的有关的相应资料在通过适合的方法进行加工和处理。所以, 对于财务方面的处理以及按规定获取原始资料也属于管理会计的原则范畴。在获取及处理原始资料上应注意以下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稳健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中立性原则;在信息质量上应注意以下列原则:客观性原则、可验证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可靠性原则。

三、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中存在的缺陷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高科技技术不断引入, 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运营中的需求, 目前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依然有一定的缺陷。第一, 如今没有达到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相适应, 因此一些基本理论无法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作用, 例如:企业中各部门管理层对信息质量的需求各不相同, 甚至会产生冲突。第二, 关于基础理论的内容, 例如:管理会计的假设、原则等, 没有比较系统的组织, 仅仅是在少数文献中有过提及, 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第三, 随着相关科学内容的引进, 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被扩宽, 一些不合理的假设也随之被订正, 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但现阶段所引入的内容并不全面依然处于试用分析阶段, 缺乏实际应用的考察。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成为了当今该行业炙手可热的问题, 前景不容乐观。所以, 这就需要大力发展该行业有实力的人才来建立现代化企业中管理会计体系制度, 深入系统研究管理会计中的假设、原则等问题, 经验研究可充分体现其客观、科学的特点, 规范研究可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 两种研究办法的有机结合大力促进了我国企业在生产中运营, 同时也更加有力的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为我国会计行业的实际应用夯实鉴定的基础理论。

摘要:管理会计在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被引入会计行业, 一些专家、学者根据资源和经验逐步深入研究并丰富了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 使管理会计的运用得到了有效的促进。本人根据多年上岗经验, 针对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进行讨论和分析, 以有效的解决其中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管理会计,假设前提,原则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管理会计的理论思考与架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 .

[2]陈工孟.管理会计前沿[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潘学模.管理会计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6)

[4]郑卫茂.管理会计实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6)

[5]丁元霖.财务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1) .

[6]胡玉明.高级成本管理会计[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8) .

[7]刘运国等.管理会计前沿[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2) .

[8]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6) .

[9]余绪缨.管理会计[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6 (1) .

论会计原则毕业论文 篇8

摘 要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十分广泛。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运用谨慎性原则对企业既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意义 会计核算 运用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保守原则、审慎原则,它是指对那些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的交易或事项,在不影响合理、公允的前提下,选用谨慎稳健的做法。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企业经营者在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必须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不确认或有资产或只是可能发生的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经济活动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一、会计核算中应用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意义

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意义不可忽视,它可以使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满足内部经营决策的需要,从而提高企业的外部竞争力。这个原则就是使企业对风险及时做出合理估计,正确地评估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如果不能够严格地遵循谨慎性原则,企业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的风险,甚至会使企业破产,从整个市场角度考虑,谨慎性原则的普遍应用也能够使整个经济秩序合理有序。

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在会计核算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应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相当程度的主观随意性,所以研究该原则如何进行把握和运用,能够较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谨慎性原则对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并最终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能起积极作用,同时它还可引申为经营者的一种经营观念。企业要使自己有效地保持竞争优势,拓展生存空间,在经营决策中应保持谨慎性并充分估计各种因素。

二、谨慎性会计原则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具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谨慎性原则的主观臆断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在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中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企业本期利润稳健,但后期却不一定稳健。例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小企业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同时,由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采用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很容易导致资产价值和利润的不实。会计人员应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会计管理部门可以考虑按行业制定出一些指导性标准,为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某个会计事项的判断提供参考。

(三)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冲突。客观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發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客观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难以辨认的主观因素,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此外,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

(四)谨慎性原则同税法规定相矛盾。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处于稳健性的考虑,在某些会计方法的选择上会同税法规定相矛盾,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虚减,例如:当期产品保修所产生的费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而税法则规定于实际发生时扣减;此外,根据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当企业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当期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从而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一)要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存货按先进先出法计价,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掉的资产就无法从实物形式上得到补偿。如果这些资产是企业持续经营所必需的,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就无法进行或只能在缩小规模的基础上进行。而按后进先出法则比先进先出计价法更多的体现了谨慎性原则,通货膨胀,材料成本呈急剧上涨趋势,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造成材料成本偏低,虚增利润,而后进先出法计价则可以避免此问题的发生。它使得存货得到补偿的价值接近于重新获得它们的价值,从而使资产的实物补偿成为可能,而且"后进"的价格也容易确定。

(二)要注意提取坏账准备。坏账是指因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及破产或遗产消偿后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或者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投资环境的变化,商业信用的推广,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日趋复杂,相应的坏账也就越来越多。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国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可以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经法提取坏账准备金,以抵销坏账可能对企业带来的损失。提取坏账准备,是谨慎性原则较为典型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优越性。通过计提坏账,使企业能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促进企业及时处理坏账带来的损失,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

(三)充分运用资产减值计提。新制度中提出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减值准备。例如固定资产,如果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一味用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核算,将会导致企业的实际资产和账面资产产生较大差距,企业的会计信息也会出现严重失真。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保证了各项资产的真实性,充分体现了谨慎越来越多,市场的多变性要求会计人员不得不采用会计估计的方法确定特定会计期间的收益。为了减性原则的应用。

(四)在会计报告中披露存在的风险。在会计报告中,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披露,还要充分揭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对于那些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风险,依据谨慎性原则,应在会计报告中适当披露。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或有负债的披露。或有负债是一种最终结果需视某种事项是否发生而定的债务,由于它是一种潜在义务或者是一种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以不能被确认为负债。对企业而言,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是存在发生风险的,基于谨慎性的考虑,应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相反,或有资产则一般不应披露,这正是谨慎性原则的典型体现。

(五)要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虚列成本费用,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把谨慎性原则当作成本、利润的调节器,就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同时,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

总而言之,谨慎性原则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并不意味着保守和消极,而是在保持其均衡和稳定的同时,使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关军.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

[2]轩庆明.刍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5).

[3]王红蕊.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探析及在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07(19).

[4]柴金龙,蒋伟.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6(24).

上一篇:中考英语作文一下一篇:西餐每日人员安排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