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工程伦理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航工程伦理(精选8篇)

北航工程伦理 篇1

一、考试要求

交通工程综合考试涵盖《运筹学》、《交通工程学》和《交通运输学》。《运筹学》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运筹学分析、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工程学》要求考生对交通工程中有关的参数及其测量方法有明确的认识,掌握交通流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分析计算交叉口延误、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能力;《交通运输学》要求考生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概念有明确认识,理解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初步掌握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组织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二、考试范围:

 《运筹学》部分考试范围(占40%)

1、线性规划:单纯形法、对偶问题、灵敏度分析。

2、运输问题:数学建模和表上做业法。

3、整数规划:分支定界法和0-1规划的建模与求解。

4、动态规划:利用逆推和顺推法求解动态规划问题。

5、图论:最小树和最短路径的求解。

6、排队论:排队论问题的建模以及主要参数的计算。

 《交通工程学》部分考试范围(占40%)

波、疏散波、服务水平、通行能力等;

2、交通参数测量:交通量、流率、车速、车流密度、车头时距等交通参数的主要测量方法及各量间的相互关系;

3、交通流理论基础:交通流三参数的基本关系,线性跟车模型,车流连续性方程,泊松分布、二项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及其在交通工程领域的应用计算;

4、车流波动理论:车流波的分类、判别及其应用计算;

5、延误分析:交叉口延误分析与计算;

6、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分析: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分析,道路交织区分类及交织区服务水平分析计算,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

 《交通运输学》部分考试范围(占20%)

1、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概念:交通运输的定义,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功能、特征。

2、运输市场和运输管制的概念和原理:运输市场的构成和特征,运输管制的必要性和可采用的措施。

3、进行运输量预测的主要方法:分类、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4、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的经济效果和特征。

5、铁路运输:编制列车运行图,设计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6、航空运输:只有到达形式的跑道通过能力计算,机场机位容量的计算方法。

7、公路运输:汽车运用指标体系、汽车零担班车运输开行条件及组织。

1、交通工程的基本概念:交通量、流率、车速、车流密度、延误、车头时距、车头间距、车辆占有率、集结

三、题型

1、基本概念题;

2、计算题;

3、综合分析题。

四、参考书目:

1、《运筹学》(第三版),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新编交通工程学导论》,任福田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北航工程伦理 篇2

一伦理困境之思:责任冲突

现代工程活动日益复杂化,涉及更多的利益团体,相应的工程事故和风险的责任承担问题也显得更为复杂。这些责任只应由工程师来承担吗?工程师自身能够承担起吗?邦格提出过这样的“技术律令:你应该只设计和帮助完成不会危害公众幸福的工程,应该警告公众反对任何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工程。”这一律令似乎也适合于工程技术管理者(投资者)和政治决策者(政府官员),只需将其中的“设计”变通为“执行”和“批准”。公众在这里也负有责任,如他们对科技的可能结果是否关注、对危险的科技活动是否形成了足够的压力,以及以消费者及用户的身份对科技产品形成什么消费指向。[5]工程活动中的各类工程共同体都应该对工程活动(包括过程、影响与后果)负有责任,而且这些责任也交织在一起(Intertwined responsibilities),使得责任承担更加复杂。[6]

关注工程风险,维护工程安全,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工程师,在工程设计、工程建造和生产、工程维护和保养阶段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样,其他工程共同体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承担着无可推卸的责任,他们与工程师一起共同维护并促进工程安全,这是他们责任相一致的一面。然而,工程师与其他工程共同体在对风险的关注上,也存在着不一致,甚或相互冲突的一面。

在工程设计阶段,工程师作为工程设计的主要承担者和执行者,设计符合工程规范、建设指标和法律规定的设计图纸或样图,既是其职业规范的要求,也是雇主利益的要求。然而,工程师与雇主(包括管理者)在关于设计的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冲突。首先,在设计标准的选择上,可能存在多种设计方案。在设计标准的选择中,工程师可能偏好于选择风险较小、安全系数更高的设计方案,而雇主则偏向于安全系数稍低,但能够降低成本,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设计方案,而在许多情况下,这两种甚至多种方案是矛盾的。其次,在设计后果的关注上,由于许多设计产品的影响是潜在的、未定的,而且可能是长期的,工程师可能更关注于产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在态度上更为保守,在技术设计时更强调遵从设计标准和工程规范要求;而雇主则更关注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在态度上更为开放,在技术设计的选择上可能要求工程师采取违反或者间接违反工程规范或标准的设计方案。这就造成工程师在工程设计活动中在风险关注时面临的是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和工程标准,还是服从于、忠诚于雇主的冲突。

在工程建造和生产阶段,工程师着眼于工程材料的选取、技术方案的选择、对施工的进展进行监督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然而,在此活动中,工程师一方面需要对于雇主负责并履行职业义务,监督工程实施过程,检查工程是否按照工程标准施行,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另一方面,雇主或管理者可能要求工程师漠视或忽视工程标准的执行,可能降低工程施工标准或者偷工减料。同时,为了赶超工程进度,雇主可能要求工程师修改工程施工标准和进度计划,以保证工程按期完成。这时,工程师面临着是服从雇主的命令和要求,还是忠诚于职业规范和工程标准的冲突。服从前者,可能得到晋升或加薪,而同时却可能违反了职业准则;服从后者,当然会得到职业认可或认同,但却可能有被解雇或失业的危险。

在工程维护和保养阶段,工程师的任务包括继续关注工程产品对于社会或环境造成的影响,发现报告可能的风险,包括可能带来的公共安全、健康和环境等问题。在这一阶段,工程师有义务和责任对于工程产品的缺陷和问题加以改进,并向管理者汇报可能的风险,要求管理者召回或回收产品。但是,管理者(或者雇主)可能由于资金、收益等方面的考虑,忽视或压制工程师的想法和建议,甚至要求工程师保守秘密。这时,工程师就可能面临着最为尖锐的冲突,一方面,认识到工程产品造成的可能危害,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手段汇报或报告风险给管理者,从而降低风险,减小危害,同时尽可能回收产品;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这种举措极可能遭到雇主或管理者的反对和质疑,违背了雇主的利益。因此,工程师需要在遵守职业规范,保护公众安全与遵从雇主要求之间再一次作出选择。那么,工程师为什么会在关注工程风险、维护工程安全问题上遭遇如此之多的伦理困境呢?

二伦理困境之因:主观客观

工程师在工程风险关注上遭遇到伦理困境或伦理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工程安全方面(工程风险的潜在性、不确定性、长远性)的固有特性,以及工程活动本身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变化性等特征;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工程师与管理者角色与身份的差异,造成他们对工程风险认识存在差异(甚至与普通公众对于风险的认识存在差异),而由于工程师自身知识的有限性,也造成在评估和降低风险方面困难重重。这些因素一方面可能造成工程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促使工程师在风险关注上遭遇到伦理困境。

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这样一个社会无时、无地不充满着风险。在现代社会中,工程的实施范围广、单项规模大、涉及领域多,造成的工程风险也更为复杂、长期。例如,一项工程项目的实施,从“内部要素”来看,它包括了立项、设计、实施和运行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许多科学原理的运用和众多技术的集成。从“外部关联”看,工程不仅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而且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和伦理的关系也很紧密。所以,无论从“内部构成”还是“外部关联”来看,涉及的工程风险因素很多。与此同时,工程风险的产生,包括从隐患的出现到安全事故的爆发可能有一个过程,而消除工程安全事故的影响更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7]例如“切尔贝利核灾难”,对于承受风险的人和地区所产生的危害难以计算,而且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受害者本人,还可能遗传给下一代或几代人。所以,工程风险的这种长期性、潜在性特征,不仅使得工程风险难于评估,而且也促使工程师与管理者对于风险的认识产生重大的差异,造成在风险责任的承担上带来责任模糊。

工程师与管理者对于风险认识的差异,在工程项目中是非常显明和深刻的。例如,在挑战者号灾难发生之后,科学家R.费曼(Richard Feynman)会见了一些NASA的官员、工程师和管理者,调查他们对于O型环风险的认识。在调查过程中,费曼受罗杰斯审查委员会(Rogers Commissions hearings)的委托做了一个试验,他把O型环放到冰水瓶中,发现调压器失败的概率预测是从十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根据费曼的解释,在亨茨维尔(Huntsville: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偏东的城市,位于休斯顿市以北)的NASA工程师主张失败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而火箭设计者和建造者认为是万分之一,一个独立的顾问公司认为是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而在肯尼迪发射中心NASA的安装人员认为失败是十万分之一。实际上,根据许多分析,成功只能说明失败的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所以,最终在NASA中,许多管理者预测了一个非常小的失败概率———十万分之一。每次成功的发射就被说明为下次发射的风险降低,并且在24次发射成功后,对于失败的概率预测会变得更小。[8]我们发现如同对于发射失败的这些冲突性的统计,每种职业者处理同一或相似数据的方法是不同的。这些冲突性分析或认识,部分是由于对于如何解释统计的可预言性的理解不同,同时也是由于角色责任不同或者最起码管理者和工程师的角色责任的不同认识造成的。一般认为工程师是微观的(microscopic vision)观点,即从技术观点来认识风险,考虑从风险与风险之间取得平衡;而管理者则常被描述为“宏观上”(big picture)的观点,考察总体上的条件、事实和利益,考虑收益与风险、成本与风险的平衡。所以,对于风险认识的这种差异,造成了工程师与管理者在风险态度上的冲突,直接促使了伦理困境的产生,即是服从和忠诚于管理者的规定和命令,还是遵从职业操守,谨慎从事。

同时,由于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工程师对于工程风险认识的狭隘性和偏好性,都有可能造成工程风险的加大和伦理困境的加强。而这种知识的有限性,一方面为工程师自身的专业背景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科学进展和认识水平决定的。同时,工程还涉及许多项目和环节,更涉及许多技术的集成和创新,这些都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和关联,从而产生多种风险,使风险系数加大。工程师仅作为某个专业甚至是专业方向上的研究专家,对于这些风险的认识无疑也是有限的。此外,由于工程师的生活习惯、个体秉性和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及研究爱好的影响,对于风险的认识也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向,这种偏向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9]这种偏向有时会有助于降低风险,有时候,则可能加大风险。这种对于风险认识的缺陷与偏向,对于直接受到风险影响的公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公众对于工程风险也有知情同意的权利。所以,工程师需要了解和明确公众对于风险的认识,以及他们对于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工程师有义务保护公众的安全和健康),同时工程师也需要了解管理者对于风险的认识(工程师有义务服从管理者的规定,忠诚于雇主),但是工程师对于风险认识的这种偏好与狭隘,极为可能加大协调公众风险与管理者风险之间冲突关系的难度,从而促使他们面临着更大的认识困境和伦理困境。

无论工程师与管理者对风险的认识存在何种差异,他们都在一定条件上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而这种组织或者制度文化对于伦理问题的争论扮演着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角色。[10]在一定程度上,工程师在安全关注上伦理困境产生的根源来自于组织文化。一个明显的事例,是在讨论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的O型环问题时,莫顿-聚硫橡胶(Morton Thiokol)的J.莫森(Jerry Mason)对于寒冷天气作出的回应,由于害怕他的工程副主席R.兰德(Robert Lund)的“摘掉你工程师的帽子,戴上你管理者的帽子”[11]这简单的一句话,莫森按照其组织的基本文化标准,履行了公司规范,同时也就造成了这场灾难。所以,如此的组织文化会造成管理者或者雇主对于工程安全或风险关注的漠视或忽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工程师在关注安全问题上受到压制;同时也可能造成工程师与管理者对风险问题认识产生冲突和分歧,使工程师处于一种艰难的地位:过于关注安全问题,有可能遭到管理者的反对,更可能受到组织文化的抵制和不认同,甚至更可能因此而被解雇;而不关注安全问题,则违反职业规范,可能承担安全责任,更可能使自己的良心不安。而对于处于伦理困境的工程师们来说,如何才能妥善地解决伦理困境,尽可能消除风险,更好地促进工程安全呢?

三摆脱困境之策:协商参与

工程师在关注风险上伦理困境的消除,不仅需要提高工程师自身处理风险的能力,还需要提高其道德敏感性和处理伦理问题的技巧;同时,也需要加强管理者对于风险问题的认识,重视工程安全的制度和组织文化,促进工程安全文化的发展;更需要尊重公众对风险的知情同意的权利,促使公众参与到对工程安全的关注中来。

首先,加强风险管理,促使管理者和工程师对风险认识趋于协调一致。在风险管理上,不仅要完善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建设,而且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前者使管理者重视风险问题,增强安全意识,并且制定规范化、可操作化的管理程序;后者则需要加强安全法规的建设和实施。例如我国已经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2007年底出台的《中纪委出台解释惩戒安全生产违纪行为》都能够促使风险管理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工程师在风险问题关注上不仅能够依赖于职业规范,更能够依据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在风险管理方法上,需要管理者在风险问题上,不仅仅能够从成本、收益和风险方法进行分析,不仅仅依据工程进度、工程成本进行考虑,而且更需要考虑到可能造成的技术风险以及安全隐患、工程危害等;与此同时也需要工程师不仅仅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关注可能造成的风险,也需要关注和衡量所需的成本与收益,努力使这种风险规避与收益能够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工程师与管理者需要经常地协调对于风险问题的认识和安全关注上的差异,争取能够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达成一种共识,减小工程师在关注工程安全问题上的压力和阻力,尽可能地消除因与管理者冲突而造成的伦理困境。

其次,提高工程师的工程设计能力,降低并消除工程风险。为了更好地降低和消除风险,工程师在设计产品时必须考虑到安全出口(safety exit),也就是(1)它可以安全地失效;(2)产品能够被安全地终止;(3)最起码使用者可以安全地脱离产品。[3]142而这样一种安全出口的设计关注,在一般的工程设计中,必须符合四个方面的设计原则:(1)固有的安全设计(Inherently safe design)。即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内在的危险。例如,危险的物品或反应要被较低风险的物品所取代,并且当首选使用危险的物品时,也需要有一个防护性的过程。如用防火材料来取代易燃物品,并且在使用易燃物品时要保持低温。(2)安全系数(Safety factors)。结构应该坚硬到足够抵抗住超出预想的一定负载量和干扰量。例如,在修建一座桥时,如果安全系数是2,那么桥就被设计成可以承受住它实际设计最大承载量的2倍。(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引入负反馈系统,在设置失败或当操作者操作失控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关闭。例如,在蒸汽锅炉中,当压力过高时,安全阀就放出蒸汽;或当火车司机打盹时,自动抱死把手(the dead man’s handle)就会停火刹车。(4)多重独立安全屏障(Multiple independent safety barriers)。安装一系列的安全屏障,目的是使每个屏障独立于它的前者,以至于第一个屏障失效了,第二个屏障依然不受影响等。例如第一个屏障是用来预防事故,紧接着下一个屏障就是限制事故的结果,并且把最终挽救设置作为最后的求助手段。[12]当然,工程安全设计是多方面的,以上四个原则只是核心原则,同时还需要加强操作者的培训、保养设备和装置,及时报告事故也是安全实践中重要的手段。这种降低工程风险的安全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自动地消除工程师与管理者在风险问题上的冲突。

再次,促进公众参与,保护公众对于风险的知情权。由于工程风险的潜在性、长远性,以及工程师对于风险的认识和把握的有限性,必须保证承受风险的普通公众有知情同意的权利。正如马丁所指出,工程师的一个基本义务是保护人类主体的安全和尊重他们同意的权利。[3]96这就要求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一方面必须告知受到风险影响的公众所需要的信息,让他们获得能够作出合理决定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另一方面,承受工程风险的公众应当是自愿的,而不是服从于外力、欺诈或欺骗。例如,北州电力公司(隶属明尼苏达州Minnesota)计划建立一个新的电厂,在它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预制设计研究之前,首先与当地居民和环境组织相联系,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表明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电厂,并建议了几个可选择的地点,由当地居民群体对他们建议的地点作出回应,最后公司再协调并选择多方都可接受的计划。这种建立在受项目影响的群体的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的方案避免了众多的潜在冲突。通过促使公众参与,不仅是尊重公众的知情同意权利的体现,也能弥补工程师在风险认识上的不足和知识有限的缺陷。同时,工程师能够把关注风险的信息和要求通过公众传递给管理者或公司,工程师安全关注可以通过公众来表达,减小了工程师与管理者在风险关注上的直接冲突。

工程师伦理责任浅析 篇3

关键词:工程师;伦理;责任

一、引言

现阶段,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几乎我们视野所及的一切都已经被工程技术改造过,或正在改造着。科学越前进,技术越进步,一方面从理论上为未来科技化的生活提供支持,使之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通过工程技术是这种可能得以实现,不再是一种可能,并最终促进促进社会的“工程化”。在工程活动过程中,由于科学的不确定性、技术应用的不稳定性和工程人员伦理意识薄弱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整个工程活动过程都处于风险之中。工程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风险问题,许多都是工程师伦理问题,所以单纯靠科学与技术手段是无法从根本上预防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与提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中的风险问题,对工程风险进行工程师伦理维度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工程师伦理概述

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而由于伦理本身包含很多方面,所以工程伦理研究的范围也相应的包括较为广泛的含义。伦理学家Floman认为工程伦理是工程师的个人信念、个人道德良心,但由于道德良心并没有一个客观公认的衡量标准,所以工程伦理问题的解决要不能只靠伦理道德的约束,更多的应该靠法律制度的制约;肖平认为,工程伦理的是在探讨在职业活动中,工程师对雇主、对公众、对环境、对社会、对未来所负有的责任,当各种利益互相冲突时,工程师应该如何选择。

三、工程师面临的伦理关系

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工程施工施工过程中,还是在工程评估、工程检测阶段,有扮演者主导性的角色。但在每一阶段工程师扮演者不一样的角色,所面临的公正伦理道德是不一样的。

(1)工程师对雇主的关系: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制度下,工程师大多数是是受雇于公司、企业,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忠诚于雇主”顺理成章的称为工程师的一个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如果由于雇主的决策、设计方案存在问题,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为追求经济利益、提高工程效率而托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管理者收取商业贿赂等原因将会造成工程事故,从而对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造成危害时,工程师就会需要权衡这之间利益而陷入道德困境:是选择“忠实于雇主”,对社会、公众保密,还是选择冒着被解雇的风险投诉、举报雇主的错误行为,保护工程及社会、自然及其他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害。处理好工程师处理好与雇主的关系,是工程师道德要求的主要内容。所以工程师一定是要忠诚于雇主,为雇主真诚服务,同雇主互信互利。

(2)工程師对社会的关系:近现代社会依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这些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各种工程活动也就相应的产生,但是科学技术具有可错行,并且工程活动也是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工程师们很难完全预测出工程的最终用途,所以总是会产生出乎意料的后果,比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伦多的烟雾等,这些都对公众、环境产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以此来看,工程师应当将公众的人身安全、健康,环境生态保护放在首要地位,利用自身的技术知识“为人类造福”。然而,公众对于工程师个人并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当工程师面临是选择对社会负责还是选择规避责任,也会陷入伦理选择困境。

(3)工程师对同行的关系:工程师同行之间既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又是互相竞争的对手。为了经济利益、职位晋升、个人价值,是采用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手段贬损和打压对方,还是会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同行?在某一些工程项目竞选过程中,是否存在贿赂同行的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现代工程项目的实施必定需要许多不同专业的工程师互相帮助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在工程的设计、决策、建造实施、监管评估过程中,工程师应该与同行之间相互学习,通力合作,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共同体。

(4)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工程师也一定具有创新精神,然而,工程师在创新进取的同时,有没有敬业守本,比如,在工程产品设计时,考虑产品的有用性了吗?是不是非法的?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时,是否存在随意篡改和捏造实验数据的情况,是否会为了奖励和研究经费而抄袭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仿造产品?在检测和评估研究成果时,是否存在会故意隐瞒对工程研究和检测结果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四、工程师伦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面对不同的伦理关系,就要求工程师具备相应的工程伦理责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加之,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师要面临更多的利益诱惑,因此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工程师伦理道德责任意识。

(1)明确工程师的伦理道德责任。各种类似“短命桥”的案例已经不在少数,造成这种事故的原因各式各样,却都与部分工程师的道德观念崩塌有着巨大的关系。明确工程师伦理道德责任,首先要明确工程师在科学技术应用方面的责任,科学技术本身存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科学技术应用产生的对社会、自然环境、人类本身可能产生的结果应该经过科学的测量和实验;其次,明确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对工程规划、工程质量检测、工程评估等中的责任,科学规划,合理检测评估,对整个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工程责任评价和追究机制。在中国,由于工程师大多受雇于公司企业,或者是政府,因此针对一项具体的工程,工程责任很难清除的划分到具体的人,这种责任划分不清楚,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给工程活动主体一个推卸责任的可乘之机,因此,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工程责任评价和追究机制,能够从制度上划分明确工程活动主体的责任,减少工程悲剧的发生。

(3)加强工程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工程师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对工程师而言,提高工程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意识,加强工程师伦理道德责任方面的教育。工程是自身也要注意时刻省察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工程师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坚守“造福于人们”的宗旨;其次针对在校工科学生来讲,应该开设工程伦理道德责任方面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明确未来职业的责任,提高担负社会安全的责任意识。(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喆 .建筑伦理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 唐军 .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判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则渊,王续琨.工程·技术·哲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 徐长山.工程十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 (美)马丁 著,李世新译.工程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北航工程伦理 篇4

我是今年刚考上北航材料学院的研究生,来自外校,专业课考了132分。我感觉北航不难考,只要有信心,有努力就一定能考上,北航不歧视外校的学生,它重视你的初试成绩,只要你的初始考的高,复试时是不会刷掉的,况且在你复试时的笔试试卷上它还规定把你的初试成绩写在试卷上,可见初试如此之重,所以在初试之前你只须把心思完全放在初试上,争取专业课考高分!

我觉的专业课考高分的方法是:首先第一遍看课本+讲义(课本是天津大学的物化和王富耻的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课后题我的建议是全做,真题要仔细的研究,最好找一份真题答案,方便参考,也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找答案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份详细的答案,本人买了一份答案,结果都是做在试卷上的痕迹,很多是错的!太误人子弟了!!

北航工程伦理 篇5

模拟电路部分(满分60分)

一.复习内容及基本要求

1.半导体基础

主要内容:半导体基础知识,PN结和半导体二极管。

双极型三极管BJT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小信号模型及频率参数。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小信号模型。基本要求:掌握原理,理解概念,会计算基本参数。2.基本单元电路和输出级

主要内容:BJT和FET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静态工作点,放大器的性能参数的计算。

BJT和FET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的交流小信号分析、性能特点。

电流源电路,有源负载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其交流小信号分析。

差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差模和共模交流小信号分析。

MOS模拟集成基本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

多级放大电路输入电阻、输出电组、电压增益计算。

乙类,甲乙类推挽功放电路的工作原理、参数计算,性能特点。基本要求:掌握原理,理解概念,认识电路,会分析计算电路参数。3.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主要内容: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零点、极点与波特图的绘制。单管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分析。

基本要求:掌握原理,理解概念,绘制幅频和相频波特图,会分析单管放大电路频率特性。

4.集成运放及其应用

主要内容:集成运放的主要技术参数,典型集成运放的电路及原理。

集成运放应用电路的参数计算,包括:反相、同相、差动放大电路,积分、微分电路,仪表放大电路。

基本要求:掌握原理,理解概念,能够计算各种典型电路的参数。

5.反馈放大器原理与稳定化基础

主要内容:反馈极性,理想反馈方块图及基本反馈方程式,环路增益与反馈深度,四种反馈连接方式,负反馈对放大器的性能(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增益,增益稳定性 非线性失真,噪声特性及频率响应)的影响,负反馈放大器的分析方法,四种负反馈连接方式放大电路的计算。

负反馈放大器的不稳定性与自激振荡条件,负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判据与稳定裕度。基本要求:掌握原理,理解概念,四会(会看,会连,会拆,会算),能够判断反馈电路的稳定性,并进行相位补偿。6.直流稳压电源

主要内容:稳压管稳压电路 串联型稳压电路 基本要求:掌握原理,理解概念,认识电路。二.建议参考

1.张晓林 张凤言编著,电子线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华成英 童诗白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祥旭www.xxxedu.net

信号与系统部分(满分45分)

一.复习内容及基本要求 1.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信号的表示、分类及运算;一般信号的典型信号表示;系统的分类及其判定;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点等。2 连续时间系统分析

1)时域分析:用微分方程求解连续时间系统完全响应;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卷积的定义、性质和计算。

2)频域分析: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形式的表示,信号频谱的定义、求解及作图;傅里叶变换的定义、性质,频谱密度函数;典型信号的傅里叶变换;抽样定理;无失真传输的定义;系统因果性的频域判断;幅度调制与解调;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的定义;相关函数及相关定理;能量谱、功率谱的定义及其与信号相关函数的关系;线性时不变系统输入输出信号的相关函数、能量谱/功率谱的关系;帕斯瓦尔方程。

3)复频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定义、性质、收敛域及逆变换;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电路;s域元件模型;系统函数定义及计算;系统函数零、极点与时域响应的关系;系统函数、极点零与系统频率响应的关系、系统稳定性判定;全通网络和最小相移网络的零、极点的特点。离散时间系统分析

1)时域分析:序列的表示及运算;典型序列;差分方程与系统实现模型;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时域求解;单位样值响应;序列卷积和的定义、性质、计算。

2)变换域分析:z变换的定义和收敛域;典型序列的z变换;z变换的性质;逆z变换的求解;离散系统函数的定义及求解;序列的傅里叶变换及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的定义、求解及作图;离散系统函数与系统的因果性、稳定性、及频率响应的关系;数字滤波器的基本原理与构成。

二.建议参考

1.熊庆旭,刘锋,常青,《信号与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2.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信号与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第二版。3.A.V.Oppenheim等著,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第二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新祥旭www.xxxedu.net

电磁场理论部分(满分45分)

一.复习内容及基本要求 1.电磁场基本概念

要求掌握如下基本概念:

库仑定律,电场的通量;

毕奥—萨瓦定律,磁场的环量;

下面各量的物理含义:电场散度,静电场旋度;磁场散度,恒定磁场旋度方程; 物质中电磁场的构成方程,介电常数和磁导率; 媒质的性质:线性和非线性,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色散和非色散,均匀和非均匀媒质,简单媒质;

电磁场切向边界条件,电磁场法向边界条件;自然边界条件,趋势性边界条件; 坡印廷矢量;坡印廷定理:瞬时值形式、复数形式,积分形式、微分形式; 麦克斯韦方程组及物理意义:积分形式,微分形式;瞬时值形式,复数形式;

静电场的标量位及物理意义,标量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边值问题的唯一性定理;平面波、柱面波、球面波、均匀平面波的定义,TE波、TM波、TEM波,行波,相移常数,波长,相速,振幅,波阻抗,线极化波、圆极化波(左旋、右旋),椭圆极化(左旋、右旋)。

纯驻波、行驻波、表面波、表面波的概念; 全发射、全透射的概念

2.恒定场边值问题的求解

用分离变量法求解直角坐标、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下的拉普拉斯方程。

用镜像法求解特殊边界,如无限大平面、无限大的劈、无限长的圆柱及圆球边界的静电场问题的求解。

3.平面电磁波

电磁波的极化,极化的工程判断方法;

沿任意方向传播的均匀平面波:波的数学表达式;波的特性; 两种媒质交界面入射、反射问题的计算; 导体表面电磁波的入射、反射问题计算。

二、建议参考

1.苏东林等,《电磁场与电磁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购书请联系高等教育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电话:58581100)

2.苏东林等,《电磁场理论学习指导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9)(购书请联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话82314905,崔老师。)

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辨析论文 篇6

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性质的学科,在美国己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到现在己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而且在美国工科院校中一般都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当前在我国,顺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随着工程哲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伦理学作为哲学学科群中的一个分支学科,顺理成章也开始关注起工程问题,工程伦理学得到了发展,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随着工程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普及,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等相关学科有什么不同?毫无疑问,这个问题无论对工程伦理学,还是对技术伦理学,无论在学理研究方面,还是在现实作用方面,都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本文就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一探讨。

1由研究对象的异同看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的异同

说到工程,人们常想到建筑工程,所以把工程伦理学想象为是研究房地产、城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造的伦理学。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工程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包括所有技术门类,不仅有土木建筑工程,还有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航空工程、环境工程等许多种类。工程伦理学所研究的工程不限于建筑工程,而是横贯各个工程领域的一般工程。

工程伦理学在我国遭遇到的另一个误解是,把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混淆起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误解与我们的语言有关。我们习惯使用“科学技术”这个概念,把工程等有关概念都装在里面,把工程师装在“知识分子”这个大概念里,以对科学技术、知识分子的一般性论断代替、遮蔽对其所内涵的丰富内容进行研究,没有对工程、对工程师做进一步深入具体的研究。

顾名思义,技术伦理学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工程伦理学以工程为研究对象,这是两者外显的区别。工程伦理学之所以与技术伦理学不同,首先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即工程与技术存在着不同。弄清工程与技术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弄清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之间的异同。

把工程与技术做出界限清晰的区分,确实很困难,以至德国哲学家波塞尔教授认为,工程与技术相互之间没有必要区分,也很难区别开来,工程哲学与技术哲学是等同的〔1]。

但是,面对现实,我们似乎可以指出以下两点:

第一点,当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把工程看作是工程技术(即工程中的技术)时,工程属于技术,是技术的一部分。从这方面看,我们承认工程技术属于技术大类之中,这样技术哲学(包括技术伦理学)从一般技术(或“技术一般”)研究问题所提出的关于技术的“元命题”和全称判断,例如,技术是生产力,技术有直接经济效益,一切技术和技术应用都有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技术有环境责任,技术活动需要伦理导向,等等,也都适用于工程,这些思想成果可以为工程伦理学吸收和采用[2]。

美国著名学者米切姆在列举技术伦理学研究领域时,把工程伦理学作为其中一个部分就是遵循着这样的思路。

这是从工程属于技术的角度来看的。由此看来,工程伦理学研究似乎没有超出技术伦理学范围。但是必须指出,即使这样理解工程和工程伦理学,工程伦理学研究还是深化和丰富了技术伦理学所提出的一般性结论。例如,技术伦理学研究技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常常把技术当作黑箱,主要从外部对技术进行道德判断,或者将技术与其应用分开,认为只有在技术应用阶段才出现伦理问题。再如,技术伦理学讲技术是负载价值的,大多是从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己经造成了正反两方面作用的事实这种事后的角度来论证的,而对于技术究竟如何负载价值的却语焉不详。而工程伦理学通过对工程活动的分析,明确提出工程的核心是设计,正是在设计这个环节,工程主体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得到反映,并转化为工程目标进而落实为工程方案〔4]。并且,欲改变工程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可以从设计环节入手。

第二点,现实工程活动是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集成,不仅包含技术因素,还包含其他因素,除了技术上合理可行之外,还富含着社会伦理因素。这里重点指出以下几点,就足以看出工程较之技术具有更强的社会伦理意义:

(1)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工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各领域的技术,而且,工程不限于技术一个方面,它还有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生态环境方面等。可见,与技术相比,工程的社会性更加突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

(2)从学科结构上看,技术科学的抽象层次要较工程科学的高,涉及若干工程领域的共同技术问题,而工程科学作为知识体系,要比技术科学更加具体,具有更强的对象性〔5]。但工程绝不是技术科学(以及基础科学)的简单应用,它具有独特性,不是己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所能完全涵盖得了的,所以,“失败是一切有用的工程设计中所固有的”,工程中难免存在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风险

(3)项目是工程活动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活动单元,目标比较明确,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需要周密的分工合作和严格的组织管理,牵涉到人、财、物,以及组织、管理、文化等社会因素。

总之,工程是组织化的技术一经济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质量要求、实施机构、预算和工期限制等,其现实社会属性更加突出。在当代,工程实践成为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运作形式。可见,工程与伦理的关系要比技术(以及科学)与伦理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对于考察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问题,工程伦理学是比技术(及科学)伦理学更为切近、更为合适的视角。工程伦理学的独特视角,能够提出一些与技术伦理学不同的研究问题,获得不同的理论成果。一方面,在一般技术伦理理论中热烈讨论的某些观点可能在工程伦理学不再适用了。例如技术价值中立、技术自主等,对于工程而言,恐怕难以成立,甚至可以说,在工程伦理学里它们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另一方面,工程伦理学提出了被技术伦理学以及一般伦理学所不曾研究或者严重忽视的问题,得出了一系列重要洞见。这更是工程伦理学的重要理论贡献。

2从实际研究状况看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的不同

直到目前为止,在国外,技术伦理学似乎还没有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形成比较完善的研究范式。相关问题大多是在“技术与哲学/文化/伦理”、“技术与人/社会”、“技术时代/社会的伦理”等名义下来研究的。这里我们只能通过总结和归纳我国技术伦理学实际研究了什么问题,来大致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

国内技术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探讨“技术一般”与人性、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探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科技时代、科技社会中的伦理问题,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

(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互动关系。科技与伦理是等同还是排斥?科技决定伦理,还是伦理决定科技,抑或是两者无关?

(3)对各个技术领域尤其是现代高技术领域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具体涉及医学、生命、计算机、信息网络、核能、航天等新兴技术领域。

在对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大都立足于宏观层次,从大的历史跨度来进行,基本倾向是肯定技术发展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在对技术与人性关系的研究中,出现了人文主义者对技术进行批判的倾向,也引起了科技界对这些批判的反驳。

陈昌曙教授指出,研究技术问题,可有三个层次:一般技术(或“技术一般”)工程技术(及产业技术)一具体技术。由此看来,目前的技术伦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的第一个层次及第三个层次上,中间第二个层次的研究还严重缺乏。所以,工程伦理学对工程及工程技术的伦理研究,在理论上具有重要地位。这里,仅以对责任问题的研究为例,从研究内容上粗略地探讨一下工程伦理学的独特理论贡献。

在以往的伦理学中,责任范畴不占什么地位,而在当代工程中责任问题极为突出,工程伦理学对责任范畴及责任问题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因为:不仅工程的建设目的蕴涵着丰富的伦理问题,工程决策者对工程的目的、方向和性质负有价值定向的责任,而且工程中更为独特的伦理问题是,即使出于良好动机的工程项目仍然存在造成伤害的风险,表现在对第三方、对社会公众、对子孙后代、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所以说,在工程中责任问题既极为突出,又非常复杂。

―工程的实际效果错综复杂,有好有坏,因而以往简单的要么好要么坏的价值判断对现代工程不再适用。那么,一项工程到底是建设还是不建设呢?在当今民主社会里,这只能民主决策,吸收受到工程影响的有关各方(stakeholders)参与到工程决策中来。这时,工程师的职责就不是代替社会公众作出决策,而是要把有关工程的信息传播给社会公众,以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可见,现在工程师的责任范围扩大了。

―工程研究和实验中大量使用动物(如对新开发的药物进行试验),工程开发、利用和改变自然的力度不断大,对生态的影响也在加大,这些都涉及到人与动物、生物及生态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等要求扩大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将动物、植物甚至无机物以及整个生态环境都纳入进来,这样工程就不仅有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来为人类造福的责任,还负有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传统伦理学关注的重点是个人行为,而工程项目一般都有一定规模,需要许多人协同合作。

另一方面,规模巨大或数量庞大的工程,对气候、环境、资源的影响,己超越国境,产生所谓的全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集体责任、社会责任甚至全球责任,变得突出了。而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是什么关系?集体责任是否可以减轻或免除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如何归属和承担?等等,对于这些长期被忽视或者争论不休的哲学、伦理学问题,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能够提供富有成果的新认识。

米切姆在总结国外技术哲学发展历史时,曾指出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和人文主义两种传统,其中人文主义传统倾向于反技术,我国的技术伦理学研究也出现了这样的倾向。而工程伦理学对工程不仅进行批判和反思,而且具有建设性的作用。在这方面,德国工程师协会(VDI)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它组织工程师和哲学家合作起草技术评价方面的文件,提出技术评价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受到工程师的欢迎和采纳。所以,工程伦理学绝不仅仅是要限制和约束工程发展,它要为工程发展指出新的方向(如环境友好型工程、资源节约型工程、绿色环保工程、以人为本的工程,等等),在创造这些新的工程中工程师大有作为。

3工程伦理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当前技术伦理学研究存在的一个缺陷,是流于空泛,伦理主体落空,成为无主体的伦理学,或主体泛化(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技术”或者‘社会”)。而工程伦理学研究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工程伦理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人们认识到工程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其突出的负面效应,期望通过工程伦理来规范工程建设活动和工程师的职业行为,以降低或消除工程的负面作用。工程伦理是对工程实践的伦理思考,反过来工程伦理理论对工程实践具有反作用。如果工程师等工程实践者了解了工程伦理思想,接受其影响,自觉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就可以塑造出新的工程。

这里涉及到工程伦理学与工程师伦理学(即工程师职业道德及其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否认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工程伦理学就是工程师伦理学。

我们认为,一方面,工程伦理与工程师职业道德有密切的联系,工程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而指导工程师的职业行为,引导工程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工程伦理学又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工程师伦理学。

工程师职业伦理,主要是处理在工程实践中工程师与有关各方(其他工程师、工程职业、客户、雇主、企业、政府、社会公众以及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这些内容在以往的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教材中都有所涉及,例如,从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出发,提出了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主要内容是热爱祖国、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不畏艰辛、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等)。不足之处是这些规范比较抽象、笼统,尤其是把工程师混在科技工作者中,没有独立出来,因此没有反映出工程的作用和特点,以及工程师的独特作用和社会责任,对工科学生及工程师缺少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美国,一种比较普遍的工程伦理学研究方法,是以职业伦理学的学科范式进行的,主要介绍工程师协会伦理准则的内容,研究这些伦理准则在具体情况下的适用与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相比,工程师职业伦理规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工程研究和实践中,怎样的具体行为(例如篡改数据、隐瞒信息、论文剽窃)违反了实事求是原则?如何保证工程师作出独立的专业判断?什么是利益冲突?如何防止利益冲突干扰工程师的专业判断?如果企业经理的要求威胁到社会公众的安全,工程师应怎么办?……在我国,由于缺乏现代职业精神(professionalism),很有必要借鉴国外职业伦理思想,尤其是工程师职业组织管理和规范工程师职业行为的一系列做法。

但是,这种工程伦理学研究一般直接给出伦理规范,对这些规范本身缺乏深入分析和理论论证。而另一种工程伦理学研究方法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它以工程实践(而不是工程师)为中心,重点考察工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工程中所蕴涵的伦理意义以及其中的伦理问题,提出解决这些工程伦理问题的指导性建议。它不仅涉及工程师在工程中的责任,还涉及工程共同体中其他有关人员的责任(如管理层对工程的决策,政府组织实施大工程的作用及弊端,大众的消费需求引导工程发展方向等)。

论工程伦理的境域问题及启示 篇7

工程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它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工程活动是一种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方式,如果没有工程活动,现代社会就要崩溃或瓦解。工程活动中内在地包含着许多复杂、多样、重要的伦理现象和伦理问题。

1 工程伦理学概述

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工程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制度构建和研究领域等方面日趋成熟和完善。但在具体的工程伦理实践中也存在不足和缺陷,比如:大多数工程伦理规范限于一般性抽象条款,而且条款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不可能直接解决实践情境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换言之,伦理道德规范与实际道德境域发生矛盾和冲突。作为一种实践伦理学,“工程伦理学则强调从具有重要伦理意义的实践问题开始。在实践伦理学中,考察的焦点是具体情境以及来自实践者的带经验性的伦理和受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带经验性的伦理”。换言之,工程伦理不是一种抽象的职业伦理规范和孤立的个人决策,它必然会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必然会与具体社会政策与社会境域紧密相连。因此,无论从工程伦理学教育还是具体的工程实践方面,都要求我们必须足够关注和重视工程伦理研究的境域问题,从而回到生活世界本身,灵活地面对和处理工程伦理主体(包括个人或共同体)与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工程实践场景中提供的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进而摆脱传统工程伦理规范的灌输性说教。境域问题一直是工程伦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2 工程伦理的境域问题

境域性问题,一直是美国工程伦理教学和研究中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定义境域(context),这一概念,可以说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按国内研究工程伦理的学者张恒力、胡新和的看法,境域这一概念,包含诸多层次和要素:(1)是指工程实践中主要是工程师、工人、工程科学家对潜在的工程伦理问题和工程道德规范和道德责任的认知和整体把握;(2)是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辨别、解决和处理伦理问题时的具体环境状态;(3)是指工程活动外部的相关实际状况,如普通公众对工程活动中存在着伦理问题和伦理现象的关注和认识,以及他们的工程伦理认知水平。(4)工程师工程实践活动中面临的生态性环境,包括诸多要素: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国外学者古德曼(Steven L.Goldman)同样也认为:“工程实践正在被社会所建构,也被公司的管理层所控制,而不是由工程职业自身进行管理。换言之,工程实践是被技术行为的社会决定因素所约束,而技术行为是人们有选择性地利用工程技术,因此限定了工程师所关注的问题和选择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这就说,在工程实践中重大的工程政策和技术决策上,是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和决策的结果,不光是工程师或管理者单一主体决策的问题。这恰好印证了工程伦理中的境域问题的重要性。正如德国伦理学家尤纳斯指出的那样:“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与整个社会的行为整体相比,可以说是零,谁也无法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本质性的作用。当代世界出现的大量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个体性的伦理所无法把握的,‘我’将被‘我们’、整体以及作为整体的高级行为所取代,决策与行为将‘成为集体政治的事情’。”现代工程活动和工程科技的发展,显然不是靠传统的科学家个人奋斗的研究模式而是由科学家组成的联合体进行集体合作的结果。在这个意义说,现代工程更是一种集体参与和合作的社会化活动过程,组成成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投资方、管理者、决策者、工人、验收鉴定专家等各个层次的共同分工和参与合作。同时,在复杂的工程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工程责任也出现了模糊化、深刻化和集体化的倾向,这样,作为工程活动的决策者、参与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工程影响必然对有危害性的工程结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见,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履行责任时同样面临道德困境,同时工程共同体的伦理困境也会逐渐凸显出来。这就要求科学家、工程师、投资方、管理者、决策者等必须共同参与进来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提高其道德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工程师作为工程实践的主体,面对工程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必须清晰认识和定位工程伦理的境域问题,实现工程实践和工程师个人行为的同一。在同一中着重处理好工程师与其他职业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本质关系。首先,处理好关爱工程师自身和自己的成就之间的关系。自我关爱不同于自私自利,而是展示为在工程伦理境域中肯定工程师自身的存在价值并履行自己的责任。“自我责任”意味着工程师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完善和发展自我作为价值目标,使内在的道德法则成为约束自我的内在动力。其次,承认和肯定必须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之所以负责是因为工程师与利益相关者存在同一个利益共同体或处于同一境域,对他人负责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自己负责。最后,随着复杂工程活动的运作和技术不断进步,有义务推进人类社会的福祉和文明进步,从而阻止或避免重大事故和灾难的发生或重现。比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当时堪称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突然失火引发爆炸,迄今已经致使乌克兰250多万人因核辐射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万多儿童。这就告诉我们,在具体工程实践情景中,工程师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必须以人为本,以人道关怀为基础,承认并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在促进人类繁荣和进步的同时,维持人和自然、人与人、人和社会之间的有机和谐。

3 工程伦理学的相关启示

通过对上述工程伦理境域问题的探讨,给予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1)大力发展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不仅可以推进工程伦理学向深入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工程师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敏感性。要借助各种媒体和教育平台推进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质性进展和开拓。例如在高等教育的工科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适度地、高质量地对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工程伦理意识和道德水平,增强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境域性问题也昭示着工程伦理是一种实践伦理学,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分支学科。当前,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实践相对缺乏宏观指导性方针以及具体的操作原则与实用标准。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必须注意把工程伦理与其他伦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注意把工程伦理研究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机地统一起来。诚如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应该说马克思这句名言话对我国工程伦理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依然具有可借鉴的指导性意义。

2)工程伦理教育对象由工程师个体扩展到与工程活动相关的共同体以及利益相关者。工程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使得工程伦理责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由于工程伦理主体由单一变得多元,这就使得工程伦理教育对象不能囿于单个的工程师,教育对象和范围必须扩大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重大工程活动和工程项目的实际要求。显然,在今天单纯地讲工程师伦理道德规范,仅仅从职业伦理的视角去看待工程伦理问题显得也不合适宜。公众也有责任反对不满足工程技术条件的工程,从而减少危害公众幸福的工程。在工程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然会要求工程伦理的多元主体的道德观念和范畴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从而实现伦理理念良性互动和完整的革新。

3)在一定意义上说,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与其说是伦理问题,不如说是社会问题,离不开公众、政府、团体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合作。我们知道,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极易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工程事件消极后果的不可逆转性。对社会公众来讲,为了避免工程活动可能导致的不良伦理问题,就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到工程实践中来献策献计、舆论监督,从而消除工程活动的潜在伤害或负面影响。比如全国各大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问题,除了道路交通施设落后这个客观原因之外,从伦理意义上说,这也是一个工程伦理问题。假如大家都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情怀,尽量不开车出行而选择公共交通,那么交通拥堵的现象就会逐渐改观。如果一味地从交通工程技术的视角思考问题,那么可能会使交通拥堵现象更加严重。因此,必须充分尊重社会公众对工程活动特别是重大工程活动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甚至反对权。特别是公众的参与权,能使公众的意见得以表达,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促进公众参与而求得共识。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众的参与度较高,我国公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有待于国家法律、政策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北航工程伦理 篇8

关键词 工程伦理 渗透式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启动以来,许多高校对工程伦理教育的研讨和实践不断推进,呈现出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在教育方法方面,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显性的主渠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到工程教育目标及课程改革中,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将工程伦理教育课成为工程教育的必修课、选修课。另一种模式是隐形的渗透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将工程伦理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校园文化、大众传媒、教师人格等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或活动中,通过这些事物或活动,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伦理道德的熏陶和渗透,从而增加学生的工程伦理认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渗透式教育可以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因此,应当进一步探讨工程伦理的渗透式教育的载体与途径,使之与显性教育互相弥补、形成合力。

1 加强工程伦理渗透式教育的必要性

工程伦理渗透式教育是指在理工类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渗透到专业课程、校园文化、大众传媒、教师人格等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或活动中,通过这些事物或活动,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伦理道德的熏陶和渗透,从而增加学生的工程伦理认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工程伦理渗透式教育是适应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变化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理论,特别期望能够主动探讨他们所关心的社会、人生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去寻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答案,厌恶单一的理论灌输。因此,只有当他们真正从心底认可这一观念时,才会心悦诚服接受。传统的灌输教育则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改变,迫切需要与改革的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方式适应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新要求。

工程伦理渗透式教育是思想教育方式创新的需要。渗透式教育以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为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作为独立、平等、自主的个体参与进来,被灌输的意识自然淡化了,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渗透式教育的主要载体不在课堂,而是在校园里,在亲身参与、关注的社会实践中,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中,尤其是在不良的工程行为给个人、家庭、社会和人类带来的损害和反思中。通过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真正领悟出工程伦理的价值。在工程伦理教育实践中,采用渗透式教育方法的效果比较好,逐步成为一种潮流。

2 工程伦理渗透式教育的主要载体

渗透式教育具有与渗透式教育的互补性,将渗透式教育融入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寻找有效发挥渗透式教育的载体,挖掘渗透式教育资源,是当前实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新契机。

发挥渗透式教育的优势,改革工程伦理的课堂教学。在显性教育中的注入渗透式教育,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肖平教授指出:“工程伦理学的目标是帮助那些将要面对工程决策、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的人们,建立起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价值眼光和对工程综合效应的道德敏感,以使他们在职业活动中能够清醒地面对各种利益与价值的矛盾,作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要求的判断和抉择,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与踏实的敬业精神为社会创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①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应当结合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基于此,工程伦理教育应渗透于学生所修的所有课程,并贯穿于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在不同学历、不同阶段设定相应的伦理教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趋向性、连贯性的引导和教育。例如,专业概论课至少应该把工程责任感等内容作为重要部分来讲解。在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中,除了通常包含的专业介绍、校纪校规教育等内容外,应增加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更应安排特定的章节做工程伦理专题教育。教师也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工程伦理的内容渗透到各门政治理论课中。

及时开展以重大事件为主题的工程伦理教育。徐匡迪在谈到工程师的培养问题时指出:“新一代工程师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有新的工程理念和新的工程观。在培养新一代工程师时,必须重视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而不能只注重技术,不能忽视文化传统和社会责任,工程師不仅要改造社会的物质面貌,而且必须为整个社会和人类的福祉服务。”②近来,关于路桥的坏消息接连不断。从江苏到浙江,再到福建、黑龙江等地,近几年相继出现了多起桥梁坍塌事故,损失之惨重,让人触目惊心。面对这样的重大安全事故,工科院校理应就此重大事件进行主题教育并展开工程伦理的大讨论,让学生深刻感受责任感、使命感对于工程师的重大意义。

培育积极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中,充分挖掘、利用校园文化中的育人因素,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实现渗透式教育,旨在构建陶冶式的教育模式。所以,校园文化在隐性的、间接的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大到校园建筑、亭台雕塑,小到一草一木,上到校长教师,下到每个学生,都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优化校园文化,使其成为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的一个载体,是我们在工程伦理渗透式教育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充分利用校园传媒。学校的校园传媒,包括校园网络、广播电台、电视台、LED屏幕等,具有传播快捷、受众集中、学生乐于接受等特点,这无疑为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发挥校园网的工程伦理隐形教育载体功能的过程中,我们应继续努力研究如何才能使校园内网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自愿浏览校园网页的规律,采取措施,使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入眼、入耳、入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效果。

总之,在有效发挥显性教育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充分发挥渗透式教育的作用,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才能形成合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伦理素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卓越工程师,开创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本论文为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批准号:ER2011-C53)

注释

① 肖平.工程伦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32-33.

上一篇:广州市《2013年公职人员学法考试》题库下一篇:岗位聘任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