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共9篇)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篇1

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是指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伦理道德要通过制度资源和制度设计体现出来,以制度的威力来规范公共管理人员履行自己的职责。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即公共伦理制度化,是时代的大趋势。是公共管理的历史性进步,是《公务员法》实施的必然。

任何一种新的理念的提出都有坚定的理论为依据和基石。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是以英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为理论依据。即不论社会性质和制度如何。制度建设的根本在于其社会是“人治”社会还是“法治”社会。但一个社会是“人治”还是“法治”,从理论说。与对“人”的假设有关。“人治”把“人性善”作为前提,这是我国奉行千年的孔子的管理理念,笃信每个人经过教育可以克服自私心和自利行为,而不必要进行制度化的约束与管理。“法治”的前提则承认人并不善,还藏有私欲,用黑格的话说,甚至是恶的。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制度,使人生活于制度环境中,由于有了制度的约束和制约,人就是有自利之心,也会做出对整个社会有利之事。而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面前,制度的约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公共伦理制度化建设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结果。

除此,我们还必须看到,在社会中个人的心理伦理和道德理性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下表现为有限性,这也要求并决定公共伦理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个人心性伦理侧重于从个体方面来解决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表现为通过伦理教育促使个体行为自律,并在发生不道德问题时追究个体的责任。从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角度看,也要承认个人心性伦理道德具有极其重要的自律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必须看到,个体的道德理性、意志和能力是有限度的,它仅是一种软约束。因此,在个人心性伦理之外还必须配之以制度伦理。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2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一步扩展,血缘宗法关系和地域狭隘性逐渐被打破,人们的伦理道德获得新的形式、新的内容。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其巨大的利益驱动和利益的引诱,社会主体仅靠自身的自律及伦理道德规范已不起多大的作用。所以有些人为某种私利,也铤而走险,进而出现了官场的腐败。这样就需要建设和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符合的公共伦理和制度伦理。以制度性的力量来建立和维系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公共秩序,这是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区别于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条件下道德体系的根本特征,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内在要求。

公共伦理在少数行政主体身上失去应有的调控作用,数使公共权力偏离了权力运行的健康轨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反面说明了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一是公共行政成本高,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严重。二是干部人事体制上的委任制导致的官场腐败,权力寻租现象严重。三是少数公务人员道德败坏,以权谋私。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篇2

农业生态伦理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 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伦理学原理指导农村生产和再生产, 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 促进物质的多次重复和循环利用, 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 建立起多业并举、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立体网状农村生态经济系统, 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本质上说, 农业生态伦理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 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 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 农业生态伦理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 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农业生态伦理作为一门新的伦理学, 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一支积极力量。

农业生态伦理可以促进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转变

现代哲学强调主客二分。它认为人而且只有人是主体, 生命和自然界是客体, 是人利用和改造的对象。这种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 主张人类主宰和统治自然, 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而农业生态伦理学则促进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转变, 确立农业自然资源价值论, 并为建设农业生态伦理服务。

传统的工业文明价值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在理论上它表述为:人是宇宙 (世界) 的中心, 因而一切以人为尺度, 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 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但在现实中, 人是具体的个人或利益群体, 因而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个人中心主义, 从来都没有而且也不是以“全人类利益为尺度”, 而是以“个人 (或少数人) 利益为尺度”, 即从个人 (或少数人) 利益出发。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世界观, 是20世纪人类行为的哲学基础。

但依据农业生态伦理学价值观, 不仅要承认个人和团体的价值, 而且要承认全人类的价值, 承认子孙后代的价值;不仅承认人有价值, 而且承认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价值。农业生态伦理的价值观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不是人统治自然, 它的本质是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 人与农业自然资源的生态和谐。农业生态伦理的目标是, 通过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而实现人与农业自然资源的生态和解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和解, 建设人与人和谐、人与农业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社会。

同时, 农业生态伦理学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非线性和循环的动态观点研究现实事物, 观察现实世界并认识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而新时代需要新的哲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只有那种最充分地适应自己的时代、最充分地适应全世界的科学概念的哲学, 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哲学。时代变了, 哲学体系自然也要随之变化。既然哲学是时代的精神结晶, 是文化的活生生的灵魂, 那么迟早总有一天它不仅从内部即内容上而且从外部即形式上触及和影响当代现实世界。现在哲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哲学, 而世界则成为哲学的世界, 哲学正在深入当代人的内心, 使他们的心里充满着爱和憎的感情。而农业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生态文明时代的哲学, 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作用是值得期待的。

农业生态伦理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生产方式方面, 传统的工业文明社会依据“只有人有价值, 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的观点, 在生产过程中无偿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 采用最简便、最“经济”的生产工艺。它的模式是“原料—产品—废料”。这是一种线性非循环的生产模式, 以排放大量废料为特征。在该生产工艺的运行过程中, 投入物质生产过程的资源只有不到10%转化为产品, 而90%以上则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这是一种资源高投入、产品低产出、环境高污染的资源浪费型生产, 它是不可持续的, 也是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

农业生态伦理观念依据“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的观点, 主张社会物质生产对资源的利用需要付费并计入成本, 因而采用绿色的资源利用技术, 实行资源节约。它的技术形式是生态工艺。所谓“生态工艺”, 是把自然的法则应用于社会物质生产, 模拟生物圈的物质运动过程, 设计无废料的生产工序, 以闭路循环的形式实现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 使生产过程保持生态学上的节约和洁净。它的生产模式是“原料—产品—剩余物—产品”。这是一种非线性的和循环的生产模式, 以资源分层多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为特征。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 农业生态伦理观念指导下的经济形态是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与传统农业经济根本的区别在于:传统农业经济是一种由“农业自然资源—农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 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 然后又把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 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 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其运行的轨迹是一种线形模式, 即:

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消费→废物排放→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农业资源短缺 (至枯竭)

线型模式最大的缺点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直接危及到人们生存的空间, 不仅导致经济停滞、下降, 甚至于也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

农业循环经济则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我们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是要达到三大零增长率, 即人口的零自然增长率、资源能源零消耗速率、生态退化零增长率。可见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规范, 从而有可能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这里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词之变表示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转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协调, 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农业生态伦理能够全面推动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 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 那么, 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 (或产业生态化) 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包含着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农业跟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 可以说农业就是一种生态产业。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现代农业阶段。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是一种完全的生态化农业, 但是其效率低下。工业革命以来, 科技进步的成果使农业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极度依赖, 却一度走向了“控制自然”的极端。工业革命使农业摆脱了传统靠天吃饭、效率低下的问题, 迎来了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技术化、商品化、工业化。工业化农业开始于20世纪中叶, 工业化农业以美国“石油农业”为典型, 其农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高产出, 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基本特征, 需要大量的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和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工业化农业的出现改变了全球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在消灭饥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 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高能耗和高成本。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 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现代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变动、生态资源丰富程度的依赖越来越强。同时, 农业的经济效益在生态环境恶化中相对降低,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日益明显, 且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快速发展。此外, 农业还承载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功能,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篇3

【关键词】 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 G64.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02

随着18世纪蒸汽机的轰鸣声在日不落帝国的每个角落里回荡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便已经席卷全球,并迅速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明现代化朝着更高的境界不断发展。但是,工业发展随之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人类正遭受着自然界给予的报复: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等污染环境的公害问题和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森林与物种急剧减少和灭绝、酸雨、沙漠化、水土流失、淡水不足等生态问题。全球的空气、水、生态环境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因子正在朝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着。这些改变促使人类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想法中醒悟过来,并思考着如何利用智慧使被改变的地球恢复美丽的容貌,这场“拯救行动”牵动着全人类的心。

中华传统文化在这场行动中不可避免且义不容辞地发挥着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努力着把中华传统文化放在世界文化发展的高度,从老祖宗的智慧中找到思路,来解决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自春秋时期开始,经历数次波折起伏,始终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泯灭的地位。因为生态伦理思想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能够随着时代的需要变化而改变自己,满足人们对于自然探索的需求。而生态伦理思想先贤所倡导的许多思想也正是解决如今环境问题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良药。

一、生态伦理思想的概述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先贤所创立的哲学范畴。儒家最早是由董仲舒将阴阳学说糅合到儒家思想中,从此不断发展完善。董仲舒认为,天下有祥瑞的现象出现时,是因为君主有德,人心向善,而感动了天地;天有不详之兆时,例如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必是人们做了对不起上天的行为,上天会以灾害的形式,来警告人们,要人们赶快自醒。此为“天人感应”学说。而儒家天人生态伦理学八大原则之一中也提到,阴阳自然创生原则。《荀子·论礼》中提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世间万物是依靠天和地才得以生存,如果天和地遭到破坏,则万物都要遭受到破坏。放之当下,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生态稳定,所以出现许多自然灾害来提醒人类,万物皆有规律,阴阳相生相克。

(二)“天人合一”思想

生态伦理思想当中,最为突出的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它建立在扎实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它们的核心即为“仁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因此儒家认为,对待世间万物都应该友善,都应该爱护,都应该和谐。《论语·颜渊》中提到: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于礼,才是仁。这与孔子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应该建立起一种相互关爱的关系。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共生共荣,据《后汉书》记载,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众所周知,孝是为人之本,这就意味着孔子已经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了道德要求的高度。想我们还有多少人为了利益伐木、杀兽,这就是对地球母亲的不孝。

儒家思想中最根深蒂固的“敬畏”理念和天命思想,儒学家多认为人道与天道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天和地不仅仅是万物的主宰,更是道德与义理的根据。因此人类应该敬天地、知天地。这种思想给后人在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性的思维和启发。即倡导生态道德,遵循自然的规律,节约自然资源,尊重世间万物。

(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

儒家尊崇依照自然規律办事,节约自然资源,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和主要价值。儒家强调,“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说明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头都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正是从这个层面的意义上说,儒家建议人类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便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所馈赠的资源,让自然资源的储备和消耗达到良性循环的状态,而非竭其所有。

儒家的生态理论思想认为,人类本质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生命。但在事实上,人类很少能够尊重自然,更多的是挑战自然,与自然对立,不能从长远和全局考虑怎样更好地与地球和谐相处,怎样更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随着人类意识到资源的急剧减少,也验证了儒家节约资源思想的正确和先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通过技术的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可能维持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这也是中国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最早的思想雏形。

二、生态伦理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为准则,全面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将生态伦理思想中优秀的成果应用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利于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的能力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三、基于生态伦理思想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一)开展生态伦理思想推广与普及教育,养成公民生态意识

许多地方的捕鱼业都强调“休渔期”,这也与孔子所反对的竭澤而渔、覆巢毁卵行为的思想相一致。生态文明建设或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关乎人类,关乎子孙后代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普及和提高全人类的生态伦理意识,让人们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文化氛围。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执政者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推广宣传力度,构建公民的生态意识,让人们自觉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

(二)取生态伦理思想之长,确实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世间的万物之间都存在不可忽视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有其自身的发展消亡规律,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孟子明确提出了“取物以时”和“不违农时”的思想,倡导尊重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不要破坏、改变或企图控制自然规律。取用有节、物尽其用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和主流,更是现代社会解决资源短缺和合理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一项合理而且正确的对策和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取生态伦理思想之长,借鉴生态伦理思想,消费有度、取予有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可再生的资源和非耗竭资源,同时关注环保,维持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三)应用生态伦理思想,改善生态环境

孔子所推崇的“和谐”思想不仅仅可以用来处理人际关系,更可以借鉴用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儒家中关于天和人关系的思想中,尤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以孔子的“和谐”思想为原则,提出了自己关于和谐的思考: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能够与自然和睦相处,共进共退,要求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除此之外,自然界所馈赠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我们只有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厉行节约,才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且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儒家人自古以来遵循儒家文化的思想教育,敬畏天、敬畏自然,遵从自然规律,适度取给。儒家天人和谐的仁学思想在生态环境伦理观中的独特认识,可以帮助我们追赶且超越西方思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矛盾,为现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和传统思想资源,从本质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寻求生态伦理思想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伦理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天人一体,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互惠互利的,并不存在谁主宰或控制谁;天人共生共荣,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人类才能长久生存在这个星球上;人们应该根据客观的规律能动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伦理思想固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归根到底是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索取要有所改变。这样才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余卫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和出场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4-15

[2]王雷松,曲岩.析儒家思想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启示意义[J].新疆社科论坛,2005,4。

[3]吴晔.生态伦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14(6):64-65

[4]陈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伦理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04-15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篇4

教育伦理问题实质上是价值问题,它所要解决的是教育应该是什么和教育应该怎么样的问题。教育伦理作为在培养人的活动过程中的伦理道德,既不是从某种绝对的道德理念推导出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先天固有的善良意志在教育活动中的表达,而是产生和形成于现实的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伦理对教育的作用,即教育伦理的价值,是由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者的美德与善行是教育伦理价值取向的两个维度,是教师教育伦理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

一、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省思

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是道德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伦理学理论的基本类型。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可以成为人们行为导引和品德塑造的价值取向,但两者具有不同的伦理品性、伦理旨趣和实现机制。

规范伦理研究道德规范及其性质、结构和发挥功能的方式以及规范的论证等问题,它主要以人的行为及其道德标准为研究要义,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给人们行为提供准则指引,为人类社会探索理想的规范系统。它具有最广泛的可行性、可接受性,甚至具有某种必须性,是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最基本的伦理需要。无论是功利主义,还是康德的绝对命令的义务论伦理学,乃至现代西方以罗尔斯正义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或个人主义等等,都是一种规范伦理学。它们都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之上的,认为人们选择一种行为,可能不是因为他们愿意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必须按照规则而行为。

美德伦理本质上属于一种“人格伦理”,即是一种指向更真人生尽力、更善人生价值和更美人生境界的人格的自我完善。道德不只是外在的遵守,更是内在的实现、内心的诚服和以此为基础的行动。儒家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美德伦理或者说德性论点的典型代表,以美德和修身为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起点,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希腊罗马伦理学围绕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前苏联伦理学学家季塔连科因此认为“古希腊罗马伦理学可以说是关于德行的学说,’(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美德伦理“重视美德,并把人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在关于美德问题上,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的理论侧重和实践导向不同。规范伦理侧重“美德是出于规则而行动的愿望”,认为美德源于规则;美德伦理则侧重“应当通过美德来定义规则”,坚持规则源于美德。不同的伦理导向将塑成完全不同的人才规格。内心的诚服和以此为基础规范伦理的价值取向体现的是一种以规则为本位的知性人才培养模式;美德伦理的价值取向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以人格健全发展为本位的德性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一种重视规范伦理而轻视美德伦理的倾向。重视规范伦理的观点主要有“底线伦理”论与制度伦理论。上述两种观点均是从社会伦理之视角与维度出发,强调在当代道德建设中首先要注重规范伦理建设,不过前者强调了这种规范的基础性即底线性,后者则强调了这种社会规则的制度维持手段。但是如果现代道德把伦理学几乎变成纯粹外在约束规范的设计,使伦理道德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的规则体系,会不会使道德规范本身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因为没有现代人自身的德性品格作为现代伦理运作的内在主体基础,道德规则又如何得以实施?美德和规则本来是一个完整的伦理学所应当必须涵盖的内容,合理的选择应当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有机整合,既提倡既通过遵循规则,规范行为,指导行为,同时又高扬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自主自愿的主体精神,通过培养优秀的美德和塑造良好的人格,提升德性,规范行为,指导行为。

二、当前我国教育伦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中国教育伦理既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深的理论资源,也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然而,面对利益追求和实用理性的挑战,我国的教育道德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育目标选择的道德缺失

我国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要求学校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然而考试选拔学生的重要方式,使得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方式主导了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能力训练,轻素质养成培养。考试在教育实践中居于核心地位,并被赋予“指挥棒”的尊称。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不但抑制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而且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学生在准备大学人学考试过程中,是“以智害德”、“以智害体”、“以题害智”。教育在培养人的招牌下却在摧残人,这已是教育目标道德迷失不争的事实。

2.教育伦理中师生关系的生态失衡

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中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因子在系统结构中的存在和有效运行,都与其它相关因子相联系,都与结构状态和周围环境紧密相联。教师、学生作为教育伦理生态的重要两极,每个人都应有利于各自生存发展的生态位,二者之间要保持一个合理的空间,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和谐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政治特质和教育领域中“政教合一”的形式以及师道尊严的历史渊源,形成了教师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性,形成了具有强烈权威主义色彩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居地位优势以及自身拥有的知识优势常常被异化为权威的象征。这种师生关系在教育伦理生态中是一种单向度的“授一受”关系,全然忽略了教育活动是“动态成长”的双向活动。

3.功利主义与精英教育的道德旁落

功利主义是指一种以眼前利益的获取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典型表现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完全无视教育在提升人性方面的价值,功利主义教育理念虽能带来教育的表面繁荣,但却不能使教育处于真正的发展之中,同时也妨碍教育道德理想的实现、教育完整意义的展开。

精英主义教育是一种认为教育主要应以培养少数英才为目的的,学校的设立并不在于提高全民素质,而是以培养政府所需人才。这种教育实际上是通过学校教育实施的社会分层。中国的传统教育从来就是一种精英教育,时至今日,在我国教育中的精英主义色彩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大批精英,然而培养精英不能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教育道德效益实现的重要标志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不应仅仅是专家群体的形成。

三、提升德性,规范行为:加强教师教育伦理道德建设

在教育伦理建设中,要使教育的内在伦理精神得以体现,要使我们所设定的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得以实行,我们必须对教师的德性和行为进行磨练,提升德性,规范行为。

1.培养教师教育伦理理性,提升教师教育伦理道德意识

教育者总是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从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出发,对社会所昭示的教育伦理进行理性认识,对行为准则给予填密的审视和斟酌,从而做出一种合理性、合目的的正确选择。因此教育者的道德意识其本质可以看作是对教育伦理合理性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认同,它是教育者实现道德行为的内在条件和认识论前提。所以,若要通过教育者的自觉实践而实现教育伦理向教育善行的有效转化,就必须唤醒教育者的教育伦理道德意识。坚定的教育伦理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伦理价值目标坚定不移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的精神动力,是促使教育者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力量源泉。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不可缺性,以及自己职业道德的社会性、塑造性和未来性,进而产生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历史感和光荣感,赋予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道德价值。另外教师要拥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要真正理解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坚持教育向善的伦理价值取向,有效地抵制各种不正确思想的侵蚀和影响,不断提高教育者的思想境界;此外还应了解一般的教育道德规范,而且能够透过规范看到其背后的伦理信念。教师的“执教之道”是以教师职责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行为规范和道义信念,取决于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教师也要对教育伦理关系有正确的把握,解决好知识与德性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就是知识”,培养教育者的道德知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是实践教育善的理念之开端。人们只有对一定的道德关系及其道德要求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才能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2.加强教育道德规范制度化建设,规范教师教育伦理道德行为

伦理道德建设归根结底是要把正确的教育伦理理念自觉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教育伦理道德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力量和活动创造的,离开教育实践活动无所谓教育德性,因此,良好的教育伦理行为和习惯,既是教育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所在。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履行教育伦理行为,检验伦理认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一步步实现从观念向行为转化。

另外,伦理道德其本质上属于自律道德,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并且靠社会舆论、教育及人们的自我修养来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因此,道德的规则要求是带有倡导性和建议性,而不是带有强制性的命令。伦理道德的自律性要求大家自觉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它对教育者、教育活动的规范制约常常是一般的导引,而不是具体的严格规定,因而,教育道德法则通常是笼统的抽象性原则。在社会秩序体系不稳固、人们觉悟水平不平衡的社会环境下,教育道德的劝导性就会缺乏感召力。并且道德教化对人们品行的塑造,常常是一种主体的内化过程,一旦教育道德不能很好地被个体内化接受,其作用状况就很难显现。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其教育伦理道德自身具有不完满性。

与教育道德自身的不完满性相比较,制度对人们品行则具有强大的形塑功能。由于制度是明确的标准,因此对人们品行的塑造就是直接而深刻的,制度有详细的规范要求和操作程序,便于人们掌握和遵守以及做出明确的道德判断。另外,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特点,对违法背德行径的发生具有遏制作用。因此,通过教育道德制度的建设来规范教师的教育伦理道德行为就成为必要了。

3.提高教育者教育伦理道德能力,实现美德与善行的和谐统一

教育伦理道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伦理认同提高、伦理情感熏陶、伦理信念培养,伦理品质锤炼、伦理行为实践的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伦理认同对于教育者个体人格的塑造,德性磨练具有基础意义。滴水穿石、积善成德,是教育者个体在追求教育德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正是如此德性的磨练在教育者的教育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要塑造教育者内在的教育人格,还应当有外在的拓展和建功立业的能力,将内在的人格转化为外在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实现教育者德性与行为的和谐统一。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5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篇6

根据闵行区“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围绕“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的工作主线,为认真落实区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关于加强社区公共安全建设的议案”,以及《闵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闵行区加强社区公共安全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闵府办发[2011]20号),进一步推进浦江镇社区公共安全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原则,通过不断深化、落实公共安全责任制度,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各级排查整改机制,推进公共安全基础建设,有效预防发生各类公共安全事故,确保为全面建设“智慧、生态、宜居”闵行提供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二、工作目标

全民普及以消防和治安防范为重点的公共安全知识,提高广大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社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公共安全隐患。制定完善有效处置各类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预案和演练机制,提高应对和处置公共安全灾害事故的能力。

三、组织体系

成立浦江镇推进社区公共安全建设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责任单位:社区中心、各村。

4、各类中小学、幼儿园确定至少1名消防安全课教员,有条件的选聘消防人员担任兼职辅导员;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课时的公共安全教育,组织不少于1课时的紧急疏散和逃生演练。

牵头单位:安全办;

责任单位:社事办。

5、加强公共安全宣传工作,通过各类新闻媒体积极刊登和播放相关公益广告和消防、治安安全防范节目;扩大消防公益挂图在社区的覆盖面。

牵头单位:党群办(宣传);

责任单位:社事办、社区中心、各村。

⒍ 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安全日、“11.15”上海城市公共安全日、“安康杯”知识竞赛等活动。

牵头单位:安全办;

责任单位:镇安委会相关成员单位。

㈡ 加强社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

切实加强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公共安全硬件设施水平,尽快改变部分老旧小区社区公共安全设施不配套的现状,重点做好3个项目:

1、大力推进社会消防“防火墙”工程建设,着力开展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

牵头单位:安全办;

责任单位:陈行派出所、杜行派出所、鲁汇派出所。

2、2011年6月底之前,对全镇缺少、损坏的消火栓做好补缺、维修、保养工作。

牵头单位:安全办;

责任单位:规建环保办、农管中心、消防支队、水务站、房管办。

3、认真完成区政府实事项目,在12个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社区实施消防安全工程建设。

牵头单位:安全办;

责任单位:房管办、社区中心。

㈢ 加大公共安全隐患综合治理

充分运用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对各类公共安全隐患的滚动排查、上报、整改机制,加强社会前端管理,将可能危及社区公共安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重点做好3个项目:

1、依托“大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入开展对社区公共安全隐患的滚动排查、上报、整改,加强前端管理,提高处置整改实效。

牵头单位:大联动分中心;

责任单位:消防支队、城管中心、房管办、安全办、农管中心、社区中心。

2、认真排查整改物业管理和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消防和治安防范等社区公共安全隐患,全面整改消防设施年久失修、消防通道堆物封闭、地下空间违章挤占使用、防盗技防设施不配套等问题,确保社区消防应急通道畅通。

牵头单位:综治办;

责任单位:大联动中心、社区中心、规建环保办、房管办、安全办、城管中心、陈行派出所、杜行派出所、鲁汇派出所、消防支队。

3、保障社区消防应急供水,加强消防水源日常检查维护,在旧村宅和“城中村”改造中加强消防水源建设、管理。

牵头单位:水务站;

责任单位:规建环保办、农管中心、消防支队。

㈣ 提升应急指挥和处突整体水平

通过制订完善各类公共安全的预案和演练机制,提高应对和处置公共安全灾害事故的能力,最大程度保护生命、减少损失,重点做好3个项目:

1、制订可操作性、具体化的社区公共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镇职能部门参与的统一指挥处置体系。

牵头单位:大联动分中心;

责任单位:陈行派出所、杜行派出所、鲁汇派出所、规建环保办、安全办、房管办。

2、推进城市安全单元建设试点,科学设定单元方位,整合单元资源,落实救援力量,梳理单元应急救援的组织架构。

牵头单位:大联动分中心;

责任单位:安全办、消防支队。

⒊ 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和保安队伍的培训,提高应对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牵头单位:综治办;

责任单位:房管办、社区中心、消防支队。

五、工作要求

㈠ 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社区公共安全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将社区公共安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项目责任分工,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交镇综治办,扎实完成工作任务。其中隐患排查整治、公共安全教育和应急预案的制订完善,各单位要结合之前工作,不等不靠。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规划的,各牵头部门、各责任单位要迅速进入方案设计、审批流程等环节。按照区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稳步推广,全面落实。

㈡ 强化考核、加强督查。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篇7

1、人类的社会生活, 也就是人的活动的开展过程或活动体系。

竞技体育的开展, 在伦理道德的功能建设性方面应怎样加强呢?从何入手呢?怎样才能让我国的竞技体育得到快速的发展呢?在这个意义上, 道德的因素的构成是人类在竞技体育中的一个内在因素, 没有道德也就没有具有人类特性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竞技体育的伦理道德的功能建设。

2、体育伦理道德准则的社会制约性和历史制约性

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 就相应地具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中国封建社会体育的等级性和非竞争性是主要特点。“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体育道德基本原则是资产阶级的体育道德的核心。这是因为它贯穿于资产阶级体育道德发展的全过程, 体现在一切规范和范畴之中。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特别强调民主, 他要求在体育运动竞赛中公正地进行比赛。公正地比赛, 意味着竞赛双方都光明正大在平等的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 反对一切不正当的手段, 这对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 这个规范同样受到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原则的制约。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公平竞争符合资产阶级的平等原则, 它是实现自我价值、维护个人利益, 达到个人目的的重要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体育运动日益商品化, 金钱成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 成为道德判断的标志。社会主义是从傅立叶、马克思到毛泽东和胡锦涛等所追求和致力于建设的理想社会, 然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无法超越性, 我们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并存决定了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道德觉悟的多层次性和体育道德的多元化。

3、当前体育伦理道德的主要问题

当前体育领域中主要的体育道德问题, 是由中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在不规范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所导致的失范引起的, 是与自身传统文化的断裂和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疏离的结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对于我们的党和国家来说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 从改革初期的“两手抓”到“三个文明”再到现在的“四位一体”,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入和驾御能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文化虽然有其历史进步性, 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了他只是富人的天堂和其唯利是图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 我们既要发展经济, 又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我们要兼顾“公平和效率”问题,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讲的那样, 要致力于解决“公平和正义”问题。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往往与社会制度有关。我们确实到了需要规范市场, 解决“公平”和“正义”问题的时候了。体育领域内的诸多道德问题, 实质上是社会道德问题的一种反映和折射, 近几年我们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和“个人价值”, 应该是理智地反思的时候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 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和道德体系加以规范, 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瓦解, 尤其是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

4、道德的功能建设是竞技体育的重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一个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 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 也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发展、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归纳起来, 道德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功能:第一认识功能;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 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第二调节功能: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第三教育功能;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

5、小结

竞技体育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负有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引导人们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及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等使命。竞技体育运行机制与道德的统一和兼容, 反映了二者的共性和可结合的基础, 这是加强伦理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可能, 而竞技体育运行机制的局限、缺陷以及道德价值取向和调节的特点则提示伦理介入竞技体育的必要, 即竞技体育运行中的局限性、负面效应、行为规则都需要道德来弥补或克服。建构竞技体育运行体制不同时注入道德精神, 这在理论上是荒谬的机地融入竞技体育运行发展中, 包括战略规划、决策, 在行为上是短视的, 在后果上是有害的,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伦理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 (3) 教育学与心理学.[1]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 (3) 教育学与心理学.

[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382-3.9.[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382-3.9.

[3]郑斌.盐湖城冬奥会兴奋剂检查综述[J].反兴奋剂态.2002, (3) 5.[3]郑斌.盐湖城冬奥会兴奋剂检查综述[J].反兴奋剂态.2002, (3) 5.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篇8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区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文化资源不断整合,文化建设初具规模,文化室、图书室,计算机、音响设施成为许多社区文化室的基本设置,大部分住宅小区配备了宣传栏和读报栏。同时,文化队伍发展壮大,各社区组织本区域内的各类文艺骨干,在文化馆等上级部门的扶持指导下,成立了以合唱队、舞蹈队、腰鼓队等为主的文艺小分队,长期坚持为群众演出,活跃在社区文艺舞台上。社区还常常开展一些主题性的文化活动,配合政府宣传中心工作。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不足

尽管近年的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各地发展水平不均,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资金投入不足,困扰社区文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虽然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所拨经费也常常只够购置计算机、桌椅等设备,勉强保证最基本的办公需求。不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起来后,设备得不到有效的更新、添置,更没有多余的经费用于聘请专业教师,文化活动和培训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另外,社区聘用干部工资待遇较低,使得高素质、稳定的社区干部队伍的形成难上加难。

(二)社区文体活动场所、设施不足,档次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成为了城市居民最主要的户外活动、休闲场所。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又必须依托相应的文化设施。当前,在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社区文化设施缺口仍然较大,活动场地、活动器材和设施短缺。全国6524个街道中,共有街道文化站4545个,没有文化站的占30.33%。全国83370个社区居委会中,共建有社区文化活动室37732个,没有文化活动室的占54.74%。

(三)文化专干不专,身兼数职现象普遍。

目前,社区中文化干部身兼数职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文化干部在承担文化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兼任团委、计生、办公室等多项工作,无法专干专用,能够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十分有限,对社区文化工作无法进行有效地指导、协调和服务。

三、参与人员老龄化,年轻人参与率低

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是衡量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当前,日常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人员大部分是退休的老年人,年龄结构偏大。年轻人对社区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年轻人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给社区文化活动的推广带来很大难度。

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投入,保障社区文化事业发展。

首先,建议各级政府把社区文化投入纳入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以保障社区文化软硬件建设的资金来源,且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增长水平,确保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其次,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

在这一方面,海沧区政府进行了积极的尝试。2012年,海沧区邀请厦门市歌舞剧院在区文化中心广场举办了48场“温馨海沧”假日广场专场文艺演出。该演出是在区政府主导下,由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进行独家冠名赞助的。同时,作为企业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鼓励措施,企业当年的应缴纳税款可依据该年度的赞助费用数额做相应的减免优惠。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当地企业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多高雅艺术。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区文化事业发展

首先,要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社区乃至整个城市建设规划中来考虑,在小区规划初始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配备相应的文化设施,按人口比例配建社区文化活动室,保证社区文化设施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次,要加大公益性文化场所及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例如,兴建社区文化广场、报刊栏、文体活动室、图书室、棋牌室等,为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场所。另外,要重视社区内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推动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其文化场所,实现资源共享。

以海沧区为例,近年来,加大了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海沧湾公园、区法治文化公园、彩虹公园建成并对市民免费开放;由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青少年宫和文化中心广场五个部分组成的区文化中心,共投资1.2亿元,总用地面积3.5万平方米,全部免费开放;投资5.2亿元,建设用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海沧区体育中心;全面铺开村、居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镇街及各村居已有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场所近10000平方米;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形成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三)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增强后备力量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就必须建立一支文化素质较好、业务知识较为全面的文化队伍。首先,加强社区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社区聘用干部工资待遇,通过选聘,竞争上岗,建立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的社区专干队伍。其次,加强社区文艺骨干队伍建设。对日常社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文化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建立社区“文艺人才库”,并及时吸收到社区文化工作队伍中来,使之成为社区文艺骨干。第三,还必须注重对文化管理建设干部及社区文艺骨干进行定期培训,使社区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海沧区是厦门市最早执行文体协管员聘任制度的先行区,现共有专职文体协管员37人。自2011年起,海沧区村(居、场)级文体协管员工资由每月500元提高到每月1100元。目前,这支队伍已经成为海沧区基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海沧区文化馆定期指派专业教师深入各个社区,举办秧歌、排舞、交谊舞、合唱及如何组织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如何协助搞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等各类培训。

(四)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模式,提升年轻人参与热情。

目前,由于工作压力大、缺少时间,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单一是年轻人远离社区活动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激发年轻人的参与热情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开展适合年轻人的活动。目前社区开展的广场舞、腰鼓舞等活动大多适合中老年人,年轻人感兴趣的很少,参与的人数少之又少。我们可以多举办一些歌唱类比赛、球类比赛、户外远足及登山类的年轻人喜欢的活动,也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举办适合年轻人的公益讲座,或者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吸引80、90后父母参加;二是创新模式,从“新”上下功夫,改变活动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例如开创网络社区、微博或微信平台,每次社区搞活动可以在网络论坛或是微信群上提前发出“帖子”,公布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方便青年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时间来取舍,年轻人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对社区活动进行推广。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与管理 篇9

——西岗区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介绍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卫生服务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工作重点,这就要求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不断的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绩效考核管理,在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指导下,切实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让政府放心、居民满意、职工舒心。

近年来,西岗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为需求,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为宗旨,以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原则,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为主体,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为方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具体量化,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全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解决居民的重要举措,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和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和辽宁省有关文件规定,按照《大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的相关要求,我区提出了以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主线,以

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服务为主要任务的改革措施。

(一)落实国家药物制度,扩大基本药物覆盖面

2010年2月25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区正式启动,区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签订了国家基本药物购销合同,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中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销售国家基本药物和辽宁省增补非目录药品。截至目前,共配送国家基本药物2,217个品规,平均配送率为86.41%。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来,我区总体上出现了‚两降一升‛的良好态势,即:门诊同类药品平均处方金额为31.35元,下降了5.35%,门诊同类药品价格下降了13.27%;门诊量上升了3.21%。国家基本药物已成为广大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医改实惠。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领导视察了我区香炉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对我区医改工作落实情况给予了肯定。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步入正轨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面广,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全民健康水平。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等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等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全市统一样式重新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及微机录入率达到70%以上。

(三)、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医疗救助政策

为建立适合我区老年人口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使每名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健康服务,在对辖区老年人口情况调查及疾病谱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出台了《西岗区老年人口基本医疗服务实施方案》,制定老年人体检、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为上述老年人群进行基本医疗保障、康复医疗、家庭病床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并对困难家庭提供免费临终关怀服务,极大的减轻了老年人的医药负担。

(四)进一步完善片儿医巡诊制度

完善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加强‚片儿医‛的管理机制,推广具有我区特色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户籍(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实施方案》中明确了社区责任医生(‚片儿医‛)服务范围,划分了‚片儿医‛服务区域。为了让居民了解身边的‚片儿医‛,制作了社区责任医师公示板悬挂在社区居委会,上面有‚片儿医‛的照片、简介、联系电话等。

目前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建立了‚片儿医‛制度,各机构按照本辖区社区居委会或地域状况组建了若干个由一名全科医生和一名社区护士组成的‚片儿医‛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分片包干辖区内的家庭健康管理,每个团队管理户数不超过1500户,深入居民家中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了70%以上,回访率达到了60%以上,特别是针对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回访率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同时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管理制度,在制度中严格规定了团队的职责、工作范围、管理要求,使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管理更加规范。

‚片儿医‛制度的建立,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满足广大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使‚让医生走入家庭、让家庭拥有医生、人人享受卫生保健‛不再是既定目标,让辖区居民真正体会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惠与方便,真正感受了‚片儿医‛的人性化服务和感动式服务。

居民足不出户,便利就医,居民需要时一个电话,‚片儿医‛不超过十五分钟就可以免费登门看病。以前,到医院挂号、排队、检查,一次就得半天时间。现在有了‘片医’,平时出去买菜、散步的工夫,就在门口把血压量了,有什么不舒服,一个电话医生就到家里来了,能享受到过去奔波大医院才能得到的医疗服务。等于把传统的医疗机构职能分解‚搬‛到了社区门口。

去年12月省政府民心网以‚社区医疗新模式 大连片儿医受欢迎‛为题进行了宣传推广。

(五)开展自助式检测室——健康驿站的试点工作

为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为广大居民创造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控制医疗成本,引导居民关注、参与、管理自身健康相关问题,全面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 在香炉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自助式健康检测室(‚健康驿站‛),结合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基本情况配备必要的体检仪器,用于社区居民常见健康指标的自助检测,同时配备健康管理系统,居民的自

助体检相关数据将被自动归集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内,作为开展社区疾病筛查、确定高危人群、对指标异常的居民进行健康干预的依据,为医学检查和临床分析提供方向指引。此项服务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并将在此经验的基础上,逐次在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不同项目和内容的‚健康驿站‛。

二、建立了长效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

(一)对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兜底‛管理 新一轮医改工作正式实施后,对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了‚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财政补助‛的管理。就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与任务、编制核定、人事管理、运行补偿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等项改革内容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以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目标,打破了‚以药养医‛现状,公开招聘机构负责人,实行服务机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按照‚定编定岗不定人‛的原则,实行了全员岗位聘用制,推行聘期岗位管理实名制、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和全员信息备案制等人事综合管理机制,真正实现了机构的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二)卫生经费按需投入

区委、区政府为了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经费投入,完成了公共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其中疾控中心、防治站、西岗社区医院、石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香炉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改造达到了全市领

先水平;启动了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设立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由区疾控和社区健教专干对高危场所的高危人群进行了外展干预;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免费为全区45岁以下人群接种麻疹疫苗,免费为全区15岁以下儿童接种乙肝疫苗,麻疹和乙肝减免费用;按照人均标准,投入公共卫生补偿经费;为了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在区内实行110种药品零差率销售,政府给服务机构15%补偿。

我区在及时、足额保障省、市规定的各项卫生经费按需投入的同时,区委、区政府在全市率先对区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销售基本药品按照销售额15%给予补偿、对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编制人员实行工资补贴。

三、逐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保障体系

(一)加快‚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指导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了通讯网络专用系统和终端机,并同大连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相连接,形成网络平台、数据平台。在市卫生信息中心指导下筹备建立全区统一的医疗数据中心、生命周期健康档案中心,使居民健康档案活化管理。目前,该系统正在调试运行中,2010年底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率已达到50%以上。

(二)积极开展‚中医中药服务进社区‛工作

以创建‚辽宁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特色示范区‛为契机,指导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的要求,逐步在机构内部建立了中医饮片、中医康

复等科室,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作用。目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100%。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2009年区残联在白云民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西岗区残疾人医疗康复中心‛,利用中医传统疗法,结合现代医学,指导患者康复理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中心在201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治未病工程‛试点单位。

(三)全力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我区根据《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内容,先后五次组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广泛社区宣传,所有单位均在药局醒目位置摆放有区卫生局统一制作的药品目录公示手册,设LED宣传屏的单位还通过该媒介进行了不间断滚动字幕宣传。

四、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临床医师取得了全科医师理论及实践培训证书,护士取得了社区护士理论及实践培训证书。并安排了社区骨干医师进行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2011年3月,按照《卫生部科教司关于印发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基本要求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区启动实施了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设方案,重点支持我区香炉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全科医生培训的能力

和水平。

上一篇:楚乔传第28集剧情简介下一篇:《大人国和小人国》读后感茹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