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工厂的伦理追问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生命工厂的伦理追问(精选7篇)

对生命工厂的伦理追问 篇1

摘要:敬畏生命的伦理是第一次尝试将伦理学当中的内容和观点拓展到自然界的生命当中,这种以避免和减少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为主要议题的内容需要进行更为深层次和广泛的分析。用敬畏生命理论为指导,让生命在时间和生活过程中有更多深刻的价值观反应,使其与传统的价值观融合,可以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他人进行关心和关爱,奉献社会,团结队伍,建立起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内在精神的形成。以下对敬畏生命伦理的内涵及其对生命教育的意义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敬畏生命;伦理;内涵;生命教育;意义

敬畏生命是在上个世纪被创立起来的,主要是把伦理学的内容扩展到自然界当中,反对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学说,也是促进人类思维方式转变以及敬畏他人的一种学说,对动植物内部的生命都含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敬畏生命伦理对我们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对进一步提升对生命教育意义具有指导性作用。

一、对敬畏生命伦理内涵的分析和研究

敬畏生命伦理是阿尔贝特 史怀泽在上个世纪产生的独特性思想,这种伦理学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社会上各种矛盾凸显以及各种思潮涌现的一种反应。在经过二次大战时也产生了浩劫,特别是以武器的制造和使用,这些活动让史怀泽对生命产生了不同性的影响,并且将其转移到人类命运的相关思考上。史怀泽主要是以西方长期统治基础上一种怀疑,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反思过程中让史怀泽感受到人类可能面临着毁灭性的灾难,因此要反对战争,也不放弃任何对反对战争的任何性尝试,其中包含了伦理的尝试。敬畏生命就是善于对生命进行思考,保存生命、促进生命、并且让生命的存在能够实现应有的价值。人性中的恶是对生命有毁灭性的,对生命产生伤害,也会对生命的发展产生压制性的作用,这种是必然和普遍性的伦理原理,也解释出敬畏生命伦理的内涵[1]。

敬畏,本身具有畏惧和崇敬的意义,敬畏生命的表达就是对生命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更是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的解释。敬畏是人类最为基本的道德要求,那么为什么要敬畏生命?主要是源自人的一种理性的直觉,人和自然不同,人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利己主义和竞争方面,可能对生命施加各种影响,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显示出敬畏的含义。敬畏生命的伦理就是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中,拯救生命,其中包含自己的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命,然后把这种奉献当成是最大的幸福所在[2]。

二、敬畏生命的伦理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1.在敬畏生命伦理下,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生命本身是非常神圣的,生命的?W秘也是无穷无尽的。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学习压力的影响下,很多同学会习惯接受更多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感官性刺激,也愿意沉浸在这种物质性的享受当中,因此对生命缺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经常有沉溺于网络,将网络游戏成功当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表现,轻视生命也将杀戮当成是一种儿戏。在生命教育的背景下使用敬畏生命的伦理,能够让我们对生命有重新的认识,让生命更有价值,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奇妙以及珍贵。在了解生命的背景下,珍稀生命,改变以往对生命的蔑视性态度,并且对生命的好坏有一定的划分,有等级性的观念,这样才能真诚的善待一切生命,才能产生敬畏生命的感受。作为一名学生,在生命理论的影响下,要敬畏生命就需要有不同性的指导[3]。

2.敬畏生命,奉献他人 在学习和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发展,会体验到和感受到社会的竞争,也会感受到社会利益分配上的不均匀性,这样就会自我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物质和成功的追求,对于社会的奉献、同情以及爱和合作等等有所忽视,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状态就需要了解和生命有关的理论,敬畏生命,不允许他人对自己的生命有践踏,对他人有爱和关怀,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责任。作为青年学生,在了解我国千古传诵的英雄事件以后,要对生命这种无畏的精神有所感悟,在古代以及近代战争当中,有很多民族英雄为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和个人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我,奉献自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敬畏生命的伦理下,就需要学生重新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民族和谐的今天,不需要奉献我们的生命就可以给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但是可以团结、有爱以及关系和照顾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例如,国际上的英雄,拿破仑,他曾经说过,他要比阿尔卑斯山还高,从来没有惧怕过什么,喜欢挑战,因此在他的一生中打过无数次胜仗。作为今天的学生,需要学习拿破仑这种敬畏生命,不畏其他的精神。但是风险社会关爱他人也需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很多方面自己无法确切的把握,要从自己的现实出发去敬畏生命。例如,在新修订的《中学生守则》当中就取消了“见义勇为”的相关条款,这主要是让中小学生能够有意识的保护自己,在能力不允许的条件下要和敌人斗智,这就是对生命,对健康的一种敬畏和保护,是珍视生命的表现[4]。

综上所述,本文对敬畏生命伦理的内涵及其对生命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敬畏生命是健康生活的表现,是让生命更有价值的途径,在物质日益发达的今天,需要更多的精神慰藉,以此对已经被漠视的生命灵魂一定的安抚。作为学生,在学习生命伦理之后,还需要对生命进行重新的审视,并且关注生命给我们带来的不同变化,以此促进生命价值的实现,让生命更有方向感和使命感,有效的抵抗外界的浮夸之物。

参考文献:

对生命工厂的伦理追问 篇2

《那树》首先抒写了大树不凡的外貌:“那树有一点佝偻, 露出老态, 但是坚固稳定, 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 霉黑潮湿的皮层上, 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 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 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远看、近看, 粗看、细看, 大树都是与众不同的。像寓言故事中饱经忧患的老者、智者。与众不同的外貌意寓不同的生活经历和高贵的品格。沧海桑田, 世事变迁, 那树经久屹立, 抗御了大自然的各种灾害, 幻化成了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 荫庇百鸟, 护佑人类, 无条件默默奉献着。那树是作者情感与希望的某种寄托和外化。因而它在文中, 从头到尾被赋予了一种优美的诗意, 一种深刻的意象, 它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 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可以这样说, 大树就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一种象征。大树不见其利己, 只见其利人, 默默庇护芸芸众生的精神, 更是一种守望, 这种守望既是精神上的, 更具有一种原始的执着与美丽。

大树的生存环境遇到了现代文明的攻伐,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 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 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大树依然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没有抱怨, 没有退缩, 反而“绿得更深沉”, “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环境的改变没有改变大树诗意的生活。大树把人们的生活点缀得有声有色, 精彩纷呈。

面对工头和公务局的科员不怀好意的“端详”, “他依然绿着”, 面对他施恩过的人们的误解“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那树依然屹立不动, 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 绿得很。”很明显, 大树意寓一种坚守的道德情操, 虽然这种坚守带着浓浓的悲剧情怀。因为“树是世袭的土著, 是春泥的效死者”。大树明知自己将被砍伐的悲剧结局, 但他仍然愿做土地一生一世的守护者。如果说过去的守护不乏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 但面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攻伐, 大树的守望更多的带有一种寂寞的、凄婉的、哀伤的、无可奈何的悲情。

就是被人类“屠杀”后, 大树仍把自己的最后的绿色献给了这个世界。“早晨, 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 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 绿着死。”大树是人类的恩人与导师。每读这篇文章, 总让我想起电视连续剧《狮子王》, 在丛林之王辛巴的成长过程中, 每次遇到危境, 总是大树爷爷指点迷津, 大树爷爷还送给辛巴一面斗风, 使它在危险的时候能够隐身, 对于我们人类, 大树所赐予我们的不是比这还多吗?轰然倒下的大树了结了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层诗情画意, 引发了作者对人类和自然生命与生存的深邃的哲思。对大树最终命运的描述, 隐含着作者愤恨、悲哀、幽怨而又无奈的心情。

但是作者决不是要求我们回归到古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思索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 以及人类社会中间各种形形色色的摩擦时, 应该具有一种健康、智慧和追求, 和谐地向前发展的心态……” (1) 作者就是要引发我们思索在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中, 人的精神困境和尴尬的地位, 引导我们思索生命与生存的深层内蕴, 让我们追求更为人性而理性的生活。人与树的关系, 说到底, 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城市化与生态保护、古老的道德理念与现代文明心态之间既为矛盾又互相依存的哲学关系。对于因人为原因而葬身的大树, 作者是充满哀伤和缅怀之情的。人们何时才能不干这灭树毁绿的傻事?爱树就是爱人类自己啊。

对大自然的挚爱, 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类文明深切的关怀。使全文的气氛与节奏, 就像一首悲情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又像阳光炽热的夏日午后, 独自的鸣蝉, 深邃而安静。它是生命与生存的哲学追问。

这样的阐释和启示是作者恰切地借助于寓言性叙事的手法。“他将一般的寓言象征, 改造和廓大成世界本体的象征, ……在想象的方式上, 他还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输入以前, 就不时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 抒情中常常错杂进奇警的幻觉和错觉。” (2) 作品鲜明的寓言性叙事不可忽视, 对这种寓言性叙述的细品和把握,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主题。“散文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直接的语言文字形式。” (3) 《那树》主要由作者以第三人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文中有几处以别人之口引起的话题:

“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 ……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

“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 一声又一声, 像严重的哮喘病。”

“老树是通灵的, 它预知被伐, 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 ……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

这些描写为作品创造了一种悲壮而又神秘的气氛。意寓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自然孕育了人类, 哺育着人类, 从古至今一直荫庇着人类, 但人类对自然没有回报之心、感恩之心, 甚至连一点敬畏之心也没有。人与树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整个人类生命与生存的哲学意义。作品足以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和深思。那些被“高贵”的人类视为无生命的动植物却有情有义有爱, 与此对比, 人类倒是鲜情寡义, 甚至忘恩负义。

敬畏自然, 善待自然, 处理好与大自然的关系, 人们才能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一切成果。

注释

1林非:《<当代散文精品1998>序言》, 见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楼肇明:《谈王鼎钧的散文》, 见《王鼎钧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 篇3

“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人飞翔。”成长就是一种带泪的凝重,就是一点点地被粉碎,再一点点建立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拥有生命,拥有生命也就拥有了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是从八九岁时因患病而导致下半生都在轮椅的陪伴下度过的张海迪,内容都是她对生命的回忆,让我认识了这么一个面对困难从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放弃,笑着走过人生每一秒钟的她,让我明白谁也无法拒抗衰老,谁也无法逃避死亡。

面对残酷的现实,有人恐惧了,他们感叹人生的短暂,便一味享乐;有人无知地用荒唐的举动为人生画了个草草的句号;还有人却依然把握住了时间的尾羽,他们用汗水甚至生命去与时间竞赛,一直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感到心满意足,而不是碰到困难就知难而退半途而废。就如张海迪所说,我们应该做与时间竞赛的人,在时间之剑射入黑洞之前,无论经历过多少痛苦,我都是幸运的,因为我曾飞翔在时间之中。

我感叹于作者的坚韧,更感叹于她的博爱和惊人的毅力。我从她的脸上,分明看出了病痛留给她的印记;我从她呈献给我们的这本厚重的书本中,分明看见了她用激情热流融化了自己心灵的痛苦后,以文字的永恒魅力所展示出来的她的心灵美丽;我从她那没有知觉的躯体中分明看到了那钢铁般的保尔柯条金;我从她那坚强不屈的性格中,分明看见了生命的追间在大放导彩。生命是什么?是拼搏,是奉献!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作文 篇4

还记得那个雨天,顷刻间毛毛细雨变成滂沱大雨,滴滴雨珠重重地砸在我的心上,打破了原有的平静,躁动不安的我踱着脚步漫无目的地穿梭在书架间,轻轻地抚摸每一本书,走过拐角处,指尖停留在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上,出于对海迪的崇敬,抽下书静静地阅读。却不想这本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

《生命的追问》是海迪的一本回忆录,海迪以细腻的手笔追忆了她童年至青年的往事。5岁的海迪因病而人生从此被定格在轮椅中,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她有着对自由的无限渴望,有着像鸟儿,蝴蝶,气球那样自由翱翔于天际的梦想,却从未从书中看到她对命运不公的埋怨,展现给人们的始终是她的坚强,勇敢,乐观,对生命的敬畏,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海迪拖着病残的身躯与父母来到农村“改造”,自身的不幸,家庭的变故让小海迪变得像一个大人,总能给失落的父母以信心与安慰。每每看到这里,一阵深深的惭愧与自责便会将我的心重重包围起来。想起那个黑色的六月,奋战多年的我却在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狼狈败下阵来,匆匆收拾行囊带着还未愈合的伤口来到这所农业大学。总感觉自己如同一只在漆黑的夜晚独自航行的小船,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只有孤独与迷茫。每天过着近似“高四”般四点一线的生活,封闭自己的内心,只知道自己的郁闷,却从未感受到电话另一端父母的焦急与担忧,从未让父母在结束一天疲惫的劳累后可以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与海迪的不幸相比,高考的失败又算什么,不是还没到世界末日吗,自己就还有希望。于是,我开始尝试放低视角,放平心态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博大精深的校园,和蔼可亲的老师,阳光可爱的同学……原来换个态度生活便是如此美好。

《生命的追问》不仅让人感受到海迪的人生态度,更让人感受到海迪的坚毅,面对挑战时的勇敢与无畏。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海迪才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让自己的思想摆脱疾病的束缚走地更远。坐在轮椅中的海迪自学成才,拿到硕士学位,自学日语,英语,韩语等多门外语,多次代表国家出席国际妇女会议……最震撼人心灵的还是海迪参加国际气枪比赛的历程。在亲友的质疑声中海迪毫无畏惧地接过从未接触过的气枪,备战两个月后的比赛。七月的北京烈日炎炎,在没有风扇而又封闭的训练室内,海迪每天重复着单调而又枯燥的动作,举枪,瞄准,射击,放下,举枪……直到自己累得再也端不起枪。她的成绩也由0环增加到326环到360环,再到371环,她打出了一个正常运动员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打出的成绩!敬畏的同时,不得不说,面对严峻的挑战时,必须铸造一颗非凡的心,非凡的心才能产生非凡的勇气,非凡的勇气才能喷涌非凡的激情,富有非凡的激情的人才能创造非凡的生活!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富有挑战性的机会,能否提升,能否把握住机会,就要看我们是否拥有如同海迪那份勇气与坚毅。我也尝试向海迪那样勇于接受挑战,每当遇挫想要放弃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海迪打枪的画面,想到海迪的坚毅,坚持再坚持直到成功,再回首,已只有成功的喜悦和逐渐沉积的平静!

关于儒家生命伦理思想探析 篇5

[论文关键词]儒家;生命伦理;贵生;仁爱;生命和谐;超越生死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这一精神决定了关注人类生命的存在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与现代生命伦理学以现实问题为取向,侧重解决现实的涉及生命的技术伦理问题不同的是,儒家倾向于从形而上的高度反思生命,它关注的是对生命的最深层次的看法,比如人类如何看待自身生命的价值,怎样处理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应该处于何种生存状态,如何面对短暂而又脆弱的生命,等等。本文即对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予以挖掘和分析,以期为现代人如何道德地对待生命提供启示。

一、天道贵生

如何看待人类生命的价值是儒家首先关注的生命伦理问题,对此儒家予以大力推崇,表现出一种贵生精神。作为一种主体价值,人类的生命价值必须在生命主体和生命客体的关系中得以确立。积极人世的儒家选择社会作为生命客体,它侧重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来考察和确定人的生命价值。

儒家首先将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的生长视为天地的本性:“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系辞上》),同时也将其定性为天地之大德:“天地之大德日生”。(《周易·系辞下》)对于天地万物生生不已的自然现象,儒家创始人孔子赞叹不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既然生乃天地大德,根据天人合一的道理,人道效仿天道,因此贵生是必须的。

儒家十分强调人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和天地之性,《孝经·圣治章》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类又何以成为万物之灵呢?儒家的回答是因为人具有伦理道德意识,《苟子·王制》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并且,正是因为宇宙中只有人有伦理道德意识,因而儒家认为“人贵于物”。《论语·乡党》记载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后问“伤人乎”,而“不问马”。在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看来,人类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出于贵生精神,儒家反对任何亵渎人类生命的行为。如《孝经·开宗明义》就反对自杀轻生的作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则对当时的陶俑殉葬发出尖锐的诅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儒家认为,生命如此珍贵,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珍惜它,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活着,造福于国家和民族。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儒家重视的不仅是人的肉体生命,还包括其精神生命。相对于人的肉体生命而言,精神生命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儒家护敬父母所赐予的身体其前提是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没有发生冲突,一旦它与更高的社会价值发生冲突,儒家就要求人们“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这不仅没和儒家的贵生精神相矛盾,反而再次证明儒家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确定人的生命的价值。

虽然儒家只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确定人的生命价值,这种单一的视角难免片面,不能全面揭示人类生命主体意义,因为人类面临的不仅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我们还是应充分认识儒家贵生思想的重要价值,它高度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赋予人类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这对于当今我国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仁爱为怀

仁爱生命也是儒家生命伦理的重要观点。儒家认为,既然天道贵生,人道亦应顺应和遵循天道,将生命视为道德关怀的对象,懂得仁爱为怀,这正如朱熹所言:“天地别无勾当,只以生物为心。如此看来天地全是一团生意,覆载万物,人若爱惜物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朱子文集·仁说》)

基于对生命的仁爱精神,儒家自然坚决反对杀人的作法。《论语·颜渊》记载季康子问孔子搞政治是否要杀掉坏人而亲近好人,孔子答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意思是说搞政治为什么要用杀人的办法,你如果想做好人,老百姓也就会跟着好起来。孟子也宣扬“杀一无罪,非也”(《孟子·尽心上》)的思想,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告子上》),即只有那些热爱生命的人才能赢得天下。

儒家的仁爱对象不仅限于人类生命,还推及自然界中其他生命,此诚如董仲舒所言:“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仁?”(《春秋繁露·仁义法》)儒家对其他生命的仁爱之情主要体现在对这些生命的恻隐之心和“无伤”的悲悯情怀。如孔子主张“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就是说人可以钓鱼但不要用绳网捕鱼,而要留有活口和生机,以利鱼的繁衍生息;人可以射鸟但不要射栖宿巢中的鸟,这样能让母、刍团聚或使嗷嗷待哺之幼鸟得以喂养。宋儒张载甚至将仁爱精神推广到非生命物质,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的思想,认为天下所有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外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儒家的仁爱之情遍及人和物,但儒家并不认为这两者享有同样的道德关怀,因为虽然人与物一体,但是它们的重要性不同,因此人和物享有的爱不应该是同等的,而是应该有先后及厚薄之分。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是以人为中心而向周围动植物等其他事物辐射的爱,这一思想使得儒家有着人类中心主义之嫌。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因此否定儒家仁爱生命思想的伦理价值。

对生命工厂的伦理追问 篇6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哲学主张天人合一,提出自然无为的总原则,并按此原则提供了具体的.要求,对于现代人类正确认识自己、化解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及对于当今的生态伦理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 者:夏涛 吕银枫 作者单位:夏涛(咸阳师范学院,社科部)

吕银枫(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陕西,咸阳,71)

对生命工厂的伦理追问 篇7

李威娜,胡新峰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上一篇:干部考察近三年个人工作总结_总结报告下一篇: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