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与人生学习心得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伦理学与人生学习心得(共10篇)

伦理学与人生学习心得 篇1

人生很深奥,关于人生每个人都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思考,我也一样,总是试图寻找人生的真谛。我想,在伦理学与人生课堂上学到的幸福与快乐的辩证关系将会给我的人生指明一条正确的方向。

快乐和幸福都是心理需要的满足状态的体验,快乐是低层次的,幸福是高层次的。快乐是简单的,幸福是复杂的。孩子有快乐体验,成人有幸福体验。快乐的感觉是微笑,幸福的感觉是美好。快乐体验比较容易,幸福体验却不容易获得。比如性就是快乐体验,但是真正的爱情才有幸福体验。金钱可以有快乐体验,但是富有才有幸福体验。占有可以得到快乐体验,但是付出才能够得到幸福体验。

快乐是物质的,幸福是精神的。快乐是非社会关系的,幸福是社会关系的。快乐和吃、穿、用的满足有关系,幸福和家庭、婚姻、理解有关系。毒品能够给人快乐,但是不能够给人幸福。快乐需要自己去体会,但是幸福可以幸福着别人的幸福,幸福着别人的快乐,像孩子快乐,恋人快乐,友人快乐,可能就是自己的幸福,甚至 自己还痛苦着时。当然快乐多时,幸福可能多些,也可能少些,甚至没有幸福。但是幸福多的人,快乐一定就多。快乐时不见得能够忍受痛苦,但是幸福时,可以忍 受许多难以忍受的痛苦,甚至为了幸福可以牺牲许

多。

快乐和钱一定关系,幸福和钱的关系不大。因此花钱可以买到快乐,但是很少能够买到幸福。现在许多人富裕了,快乐了,但是幸福却越来越少。这些和人际关系问 题有关系,和人际压力,信任下降,感情淡莫,婚姻危机等有关系。许多人因为人生失败,放弃了对幸福的追求,甚至想用快乐来代替幸福,结果发现是困难的,甚 至发现这样的快乐带点痛苦无奈,是外表快乐而内心痛苦。因此快乐是可以伪装的,但是幸福伪装起来就困难了,这些人的快乐微笑多少有些变

形扭曲。

快乐是暂时的,容易忘记,瞬间刺激。幸福是永远的,达到永恒,长久回味。因此,快乐需要不断刺激才能够重复,甚至需要不断加强刺激才能够保持,就象毒品一 样需要增加剂量。但是,幸福更多的需要心去体验,去体味,去感受。那有回忆的幸福,瞬间的目光,轻轻的接触,温暖的语言,发黄的照片,都能够得到幸福感,是那么神奇美妙。因此,快乐需要不停地对外索求,才能够满足欲望,甚至犯罪不惜。而幸福需要不停对内感受,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付出。

从大小来看,快乐是由某种需要或欲望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的情感,而幸福则是有那种根本性的,总体性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感。快乐总是即时的,间断的,它来得快,去得也快;而幸福则是持久的,连续的,深沉的,来之不易去之也不易。作为一个人,他是受不了整日沉浸在快乐而热烈的气氛中的,因此,快乐不能作为一个人追求生活的目的,也不能成为生活的本身,而只能作为生活的调剂。我们常说“祝你节日快乐,祝你一生幸福”,而却不说“祝你节日幸福,祝你一生快乐”,事实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幸福和快乐的大小关系,那就是幸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快乐却是瞬时的。从层次上看,快乐是单一的,而幸福是丰富的,多层次的,追求快乐是人趋乐避苦本性的自然倾向,比如在几天没有吃饭的情况下,能够吃上一顿馒头是快乐的。因此,对快乐的追求和获得往往就有自发性,盲目性,道德的,合法的对快乐的追求固然就是合情合理的,而非道德的,不问手段的方式也可获得快乐;但是,对幸福的追求是经过人的理性思考,和选择确定的,也可以说是人的社会本性的客观要求,因此,对幸福的追求也往往具有自觉性,比如有的人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锻炼身体,而有的人却想,在家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多好啊,何必去受罪呢?但是,前者却是有着对幸福的理解,而后者有着对短

暂快乐的向往。

另外,从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面来看,快乐未必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比如,饱餐一顿,暴饮暴食,吸毒,连夜上网,有些人正在做着这些事情,感觉到了快乐,然而,这些最终带来的是痛苦和麻木;而幸福去一定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它意味着生存和

发展的价值追求。

伦理学与人生学习心得 篇2

一、“2013 修订版”教材结构体系的不足

( 一) 在教材结构体系的构思中没有将大学生作为主体

“2013修订版”指出,“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1]。这里的主线,一是体现了教育者导向的思维,二是体现了教育内容导向,而不是以教育对象———大学生人生历程以及人生伦理为核心的自然性系统主线。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乏学生导向思维和意识,没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自然有机地贴近大学生,并服务于大学生,满足其人生需要。受内容服务于特定目标的约束,教材内容安排缺乏自然顺畅的逻辑结构( 不是没有逻辑结构) ,理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合性生硬,不能体现出理论服人的逻辑思维力量,说教性、灌输性意味较浓。同时,此种思路也导致教材内容结构与框架体系随时政变化而变化,进而影响教材体系的稳定性。

( 二) 教材内容有机整合程度不够,知识的模块化色彩浓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四大学科领域。由于缺乏人生伦理的受教育者导向的主线思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思想”、“政治”“道德”与“法律”部分知识的独立性、完整性较差,尤其是“道德”与“法律”两部分,其在排序、章节安排上碎片化、模块化。从该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名称表述上就可以看出知识模块化痕迹,这对法律部分的有机融合不利。

( 三) 未能涵盖大学生人生历程所涉及的思想和行为领域

中国当下的社会思想正处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权衡取舍与综合考量中,为此,我们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此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既要吸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髓,体现民族性,又要有现代化前瞻,借鉴西方现代文明。对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2]

“2013修订版”教材体系内容视野仍不宽广,缺乏对大学生有关种族、民族、宗教、文化、国际社会( 如关于国际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 、生态环境( “2013修订版”已涵盖了此内容) 等人生问题的关注、审视与引领,也缺乏广阔而具有高度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感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历史性、民族性的借鉴不足。对于一些现实问题还缺乏回应,现代化思考不深。

此外,由于教材结构体系构思未能以受教育者大学生为导向,使得语言风格以说教为主,缺乏互动性交流与沟通的项目内容与形式设计( 如缺乏任务驱动型、材料探索思考型的设计) ,亲和力不足,不利于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索。

二、人生伦理视角的立论依据

( 一) 人生本质与状态的解析

自人类产生以来,随着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关人的本性、本质以及生存状态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自我认知的古老话题。真正科学而又深刻回答人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马克思认为,人生活在一个关系世界中。人生历程中要与个体内部( 自我认识) 和外部世界( 自然界、社会) 发生各种伦常关系。

这里的伦常关系是广义上的,是以个体人生为中心,在人生成长过程中与内部自我、外部世界( 自然界、人类社会各个层次) 发生的带有价值性质的,主要以道德、法制等为规范手段的社会关系。

这种伦常关系是以个体人生为核心,随着个体成长而逐步放大扩展的。是以个体人生历程为轴,从个体出生开始,按生命历程拓展而逐渐扩大并面对的,以内、外部世界为扇面而展开的社会关系网。如何正确认识( 按主流价值观要求) 并处理好( 符合道德与法治要求) 这些社会关系将成为人生所要面对的主要任务。这就必然涉及到个体人生在面对、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要遵循各种思想、行为规范( 如道德、法律、宗教教义等) ,表现为人生的受约束性。而对此人生恒常状态最精恰描述的是卢梭。他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4]这是卢梭对其所处社会时代人的生存状况作出的概括性论断。从应然的角度而言,人生而自由,但从实然的角度而言,人又受到各种规范约束,又是不自由的。

( 二) 人生伦理的规范性要求

人生个体的主体性及自我意识,是一个存在事实。由个体人生出发,向内反观审视自身( 心理学领域) ,向外面对外部世界(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由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国际、自然界等构成的人生环境,人生需要处理协调好与这些外部环境的关系。

处理好诸类社会关系,要依赖认知的客观正确、道德法制等思想行为规范的调整约束功能。认识各类社会关系( 包括内部自我关系) ,由己及人,外推诸物,获得正确的伦理关系认知( 表现为各种观点,如人生观、世界观、自然观等) ,用以引领相应思想行为规范的选取,从而约束自身行为,处理好诸类关系。伦常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而发展出来的。因此,对个体而言,从出生开始,随着智力发育成熟与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参与社会意识愿望的增长,导致社会关系面的扩大,认知与规范伦理关系成为必要和可能,尤其对于个体人生历程的当下———大学生所处的大学时代更是如此。

对此,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认知问题,涉及到实然性认知与应然性认知,规范性认知即价值认知最终要达到必然性认知,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必然王国; 二是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即道德与法制等。立足个体当下人生,将人生历程阶段化,可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过去反思由来,在当下审视内部自我( 心理学解决) 和外部环境( 世界与社会、自然界) 间的关系,面向未来规划人生目标。

( 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属性判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个价值性( 含有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内容) 的人生引领( 树立正确的观点) 与行为规范( 思想意识引领与道德法治规范) 的课程。集思想性、政治性、道德性、法制性等内容于一体,是关于人生认知、规划与规范的课程。注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一般性,解决人生课题,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认知引导、调整规范社会关系的功能。从广义上看,是人生伦理观,或简称人生观。观者,思想认识也; 而修养者,践履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实质是,使受教育者在所获得的正确思想认识基础上,自觉按照道德法治等规范性要求处理并解决好人生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关系。

此外,党和国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都提到了人生历程( 成长成才过程) 以及处理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的要求。这是我们以人生伦理视角来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的政策依据。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之重构

( 一) 路径选择

1. 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思想

传统儒家文化在人格发展目标上有一条明确的修养与成长路径,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以此为个体人生修养与成长目标的驱动,这一古老信条被诠释为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的自我完善理论[5]。这种使一个人由内发乎外的修养历程的统合也就是“内圣外王”[6]。强调以自我修养为途径,以道德为手段,内外兼修,将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结合。按当代新儒家学者余时英的观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采取了“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知其天”的“内在超越”途径,重要的是“自省”“自反”“反求诸己”“反身而诚”方面的功夫,即所谓修身或修养。这种注重个人修养的人生态度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5]。

2. 以大学生人生伦理为视角,有机融合认知与规范内容

以大学生当下人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 大学生作为成人个体,具有能力与需要,必然会思考人生状态与目标) 为起点,以人生历程为轴线,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驱动,以人的生命历程所面对的内、外部世界所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为扇面,以认知(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点) 为基础,以道德与法制为约束规范,将道德与法制应用到人生历程所面对的外部世界与环境的接触中。即把人生观( 自我认知与规划) 、世界观( 个体以外的世界:社会与自然界) 、价值观等作为认知目标,以道德与法制为规范目标。前者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后者解决思想、行为约束问题。将认知目标与规范目标有机融合在由各种伦理关系所构成的人生环境中。拆解道德法制模块化知识内容,不再单独列出知识性与专业性模块,尤其是法律知识内容,而将其交由专业法制课程讲授或重新开设法律基础课来解决。

( 1) 认知领域

通过对当下实然实证性描述,使大学生了解人生状态,分析人生伦理关系( 内部自我认识与外部环境认识) 。作为一种对人生的静态思考,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人生目标与价值认知,通过规范价值性引领,解决内部自我认知,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进而完成对当下及未来人生的动态思考,回答人为什么要活着?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 2) 规范领域

通过对当下人生伦理关系以及各种伦理规范的认知,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生自由与目标发展受制于伦理关系,必须要解决好、协调好、处理好当下伦理关系,适应社会规律,遵守社会规则,以完善自我人格,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对“人生而自由,但无不在枷锁中”的现实解读。重点介绍人生思想行为所面对的各种伦理关系及其所受的约束性和规范性,完成对人生伦理关系及其道德、法制等的规范认知与践行,回答人如何活着? 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就大学生当下人生伦理关系而言,上述认知与规范可以分成两个层面:

一是人生微观环境( 微观伦理关系) 的认知与规范引领,解决生命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和道德与法制规范,亲情观和道德与法制规范问题。

二是人生宏观环境( 宏观伦理关系) 认知引领与规范,解决社群观和道德与法制规范问题( 包含人际交往、友情、职业( 学习) 组织、社区———公共场所、民族种族、国家观、国际观、自然生态观) 。

3. 修改教材名称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

基于大学生人生伦理视角,有机融合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认知与规范内容考虑,建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名称修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法律修养”一词曾在2010修订版教材中使用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修订版第175、197页) 。用“法治”取其广义,涵盖法律制度以及运行环节与和谐秩序目标: 一是体现知识内容的基本领域以及相互融合,克服模块化组合印象; 二是突出传统文化“修养”的实践途径,重在践行; 三是精炼语词。

( 二) 教材的章节体系框架安排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总体要求,以“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材核心内容,并将其贯彻到教材中。以大学生人生伦理为视角,有机融合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认知,规范思路,构建“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教材的章节体系。

依据由个体人生出发,向外推展辐射个体及其以外的外部世界。向内反观审视自身( 心理学领域,此部分由心理辅导课程专项完成,“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不再涉及) ,向外面对外部世界(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展开的各种社会伦理关系,表现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国际、自然界逐渐扩大的外部人生环境。这些社会伦理关系所构成的外部人生环境是大学生现在或将来所要面对的,需要正确认知并依据符合主流要求的思想行为规范来加以处理调整,教材内容体系包括:

绪论: 人生伦理关系( 人生环境) 认知及其处理方式途径———道德与法治。重点阐述大学作为人生新阶段存在的各种伦理社会关系,如何认知识别这些伦理社会关系属性以及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性要求,通过何种途径来处理这些伦理社会关系。将道德理论与法治理论纳入其中,不再设立单章独立介绍道德与法治基础理论。

第一章人生价值: 解决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章理想信念: 为实现人生价值,应坚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动力。

第三章人生微观环境( 微观伦理关系) 认知与规范引领: 生命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 含个人品德方面) 、恋爱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婚姻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家庭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亲情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此部分涉及上述内容的认知与思想行为规范。

第四章人生宏观环境( 宏观伦理关系) 认知引领与规范: 以公民教育为主旨,解决社群观和道德与法制的规范。具体包含: 人际交往、友情、职业( 学习) 组织、社区———公共场所、民族种族、国家观、国际观、自然生态观及其道德与法制规范,将人际关系教育、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教育、职业教育( 道德与法治) 、种族民族教育( 文化教育、宗教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 全球化思想教育、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教育) 、生态教育等所涉及的认知和道德与法制规范纳入其中。

合作学习的心理学依据与教学策略 篇3

一、合作学习的心理学依据

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

1、集体动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上述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其次,合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从集体动力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当所有的人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

2、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的动机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道奇曾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合作性结构,竞争性结构,个体性结构。合作性结构中个体指向目标的努力有利于他人的目标达成;竞争性结构中个人指向目标的努力会阻碍他人的目标达成;个体性结构中个人指向目标的努力对他人没有任何影响。从动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二)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

1、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的创造者哥拉斯认为,青少年学生有4种需要值得认真关注,这就是归属(友谊)、影响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并指出,虽然今天的学校教育过于压抑,不够愉快,但这不是问题的焦点。他相信,学校的失败不在学术成绩方面,而在培育温暖、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这一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问题),而是他们“不愿意学”(软件问题)。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2、课堂教学工学

课堂教学工学认为,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及社会心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任务结构、奖励结构、权威结构。斯莱文认为:“课堂教学工学可以描述为三个要素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的统一体。仅就奖励结构而言,它一方面是指运用何种方式来强化学习行为的结果,它涉及:(1)奖励类型(2)奖励频率(3)奖励的可接受性(4)奖励的对象。另一方面,奖励的结构是指人际间奖励的互赖性。合作学习的奖励结构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帮助别人成功,学生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正性的互赖关系。合作学习主要是利用了正性的奖励结构来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1、发展理论(developmental)

发展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她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更高级的行为。

2、精制理论(elaboration)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需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势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且也是顺应教育社会化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技能并根据合作学习本身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最大限度的体现合作学习的优点和让学生确实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学会合作。

(一)教师要平等、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新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亲切、和蔼的态度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之中,才能更好地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及时地了解合作学习情况,不断地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自主探索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对于某个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才算具备了交流的条件,交流起来才有话可说,有思想可以交流,才有可能通过努力解决问题。

(三)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当问题产生之后,教师先不应急于表态,应留有相应的时间让学生认真思考,充分讨论,形成各组的意见,还要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各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达成共识。

伦理学与人生学习心得 篇4

石嘴山市第十九小学 魏秀春

学习《教师伦理与教师礼仪》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了《教师伦理与教师礼仪》,我对教师这一神 圣的职业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 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我决定从 以下几方面努力完善自己。

一、在举止上做好榜样 原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从小小 的鞠躬礼到文明用语,似乎我们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在平时生活中 鞠躬礼不标准、文明用语声音太小、面部无表情等常见问题我们好象 都没有多加注意举止方面,我认为应该从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 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方面来要求自己。在我看来,教师仅仅注重了自己 的着装,但是在坐、立、行方面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也是非常难 看的。所以,我要求自己坐就坐正,站就站直,走就走稳。努力做好 学生的榜样。

二、语言上贴近学生 教师为人师表,是率先垂范的角色。但事实有时并非如此:楼道 里,学生见到老师,热情地走上前向老师问好,而老师却无动于衷; 上课了,学生齐刷刷地起立,向老师鞠躬问道: “老师好”!老师面无 表情地说了一句“坐下” ;课间,学生到办公室里找老师交谈,而老 师没有意识到,依然忙着自己的事…… 语言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因此,教师的语 言必须规范、准确、生动,我会努力运用语言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拨动学生的上进心,把知识和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知晓 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后,再指导其行为,以加强自己的 人格素质。

三、从仪表上展示修为共 2 页1 仪表是教师的教养与形体给学生的整体感觉。在日常工作中,我 对自身的着装及修饰等方面还是比较注重的。首先说发型,我从不披 散着,一贯梳成马尾辫,简洁利落。其次衣着,我总会保持干净整齐,另外,服装的式样也较朴素大方。以前我对教师穿无袖无领的衣服一 直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现在通过学习该书,我对这一点有了新的认 识。我觉得,教师应该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 他人的尊重,从而给学生良好的影响。开展“四个一”工程,即:一 张笑脸、一声致谢、一声问候、一句道歉。努力为学生做表率,从而 体现教师的示范性和率先性。其实这是待人接物的礼仪之基本,不管 在哪里,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必须具备的。“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因此 教师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都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后 的工作中,我一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 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啊。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人和塑造人 的神圣使命。毫不夸张的说,一个民族的希望,是通过教师托起的。教师不但教人以知识,使人从无知到文明,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人以德,使人学会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民族的素质直接折射出这个民族 的教育程度,反之,要提高民族的素质就必须有一支良好的教育队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内在修养一样重要。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必须“铸师魂、倡师德、练内功、树形象”。作为一名普通的人 民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共 2 页2 务水平是根本,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能说你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做为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人格塑造,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着良好 素质的人,这样你的一言一行才能感染你的学生,美化他们的心灵,否则,也可能污染他们纯洁的灵魂。具体来说,我认为,良好的教师礼仪应从以下几点体现:在不 断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敬业爱岗,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甘于奉献; 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言行谨慎,在课堂上或公共场所不讲一些 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和观点;有工作责任心,安心本职工作,重视校内课堂教学; 有进取精神,注重获取新的知识,不断钻研业务; 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心态平和,治学严谨。所有的一切都表明,我们 现在非常重视良好师德师风的塑造,也意识到目前在教师队伍中存在 的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 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自己首先是个明明白白的人。我们对教师的礼仪可谓知之甚少,通过学习,使我们懂得了教 师礼仪的方方面面,细枝末节,的确值得遵守和学习。我主要学习到 的有: 1.表情礼仪:微笑:是善良、友好、赞美的表示,能迅速缩小彼 此间心理距离,创造出沟通得良好氛围。目光:教师的眼睛是重要的 教学“工具”之一。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目光是:慈爱、鼓励、祥和 和期待;不喜欢看到老师的目光是:瞪眼、盯视、责怪、蔑视和斜视。2.语言礼仪:教师语言不仅体现了她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也是 进行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语言的礼貌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学习的效共 2 页3 果如何。而在教师语言礼仪中提到了:教师的音量要适中,称谓要得 当,语言要简洁,表达要准确,温文尔雅,持重沉稳,切忌不要偏激、炫耀、挖苦、谩骂和清高。3.手势礼仪:教师的手势礼仪要幅度适当,自然亲切、适量适 时,简洁准确。4.师生礼仪:与孩子交谈时要提前通知,热情迎候,神情专注,语言简洁,注意场合,耐心倾听和适当反馈。禁忌随意打断,讽刺挖 苦,长篇鸿论,居高临下。5.与家长沟通的礼仪。又包括家长会礼仪、家访礼仪和电话礼 仪。教师在和家长的沟通中要做到问候先行、语气友善、语言简洁、平等协商。

伦理学与人生学习心得 篇5

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

学习第一天,7点多一点,我们便早早地来到了南阳十三中门口。从车窗望去,大门还未开,门前已经聚集了好多人,排了长长的队伍。昨天陈主任已经通知让我们早些到,我们应该已经属于很早的一批人了,因为距离开场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没想到居然还有更早的人。下车后,排队,排了一排又一排,老师们的学习热情深深震撼着我,求知的热情不减当年上学的时光,我马上拿起手机记录这热血沸腾的一刻。

大门打开,我们依次往里面走去。猛然一抬头,咦!人呢?怎么都跑了,他们居然为抢占前面一个座位而奔跑于会场,“哟,穿高跟鞋的这位同志,别把鞋跟跑掉了”;最前面那位老师看起来那么优雅,竟然不顾一切往前疯跑。在他们的匆忙中,我也不由加快了脚步,“奋不顾身”向前跑去。还好,坐在了中间位置。看舞台,听声音似乎还能让自己满意。刚刚坐好,后边一排拿凳子的老师们竟然把凳子搬到前面去坐,又形成了新的一排,中间的过道仅仅可以过去一个人。此时,听见前边一女教师喊:“坐侧边吧,侧边还有位置,人都太快,来不及占一个座位。”一脸的无奈。

默默站起身,往后看一眼,人山人海,没有一个空位,黑压压的。往前看,一排排人正在趁着舞台拍照、留念。整个会场被老师们的热情包围着。听着激越的音乐,看着闪烁的霓虹灯,感受着现场的氛围,我不由得内心振奋,随赋诗一首:

这舞台

有多少故事的精彩

这舞台

有多少教育的情怀

这舞台

蕴蓄着多少惊叹

这舞台

历经多少时日的等待

舞台霓虹闪烁

韵律铿锵澎湃

听到掌声再次响起来

又是一个金秋十月

迎接又一个智慧力的到来

蓝蓝的天

和煦的风

心中那片海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淘尽

万马奔腾

奔流时空之外

默默望着你

似乎

你一直都在

伸出优雅的手臂

相邀

教育时报

这舞台

紧接着智慧力班主任演讲答辩便开始了。第一个出场的是驻马店第一实验小学的马春霞老师,这位老师落落大方,颇有浓郁的文学之气,一上台就赢得大家的好感,流畅的演讲,精彩的答辩,不时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舞台上彰显的是这位老师稳重的心态,智慧的素养!一切因爱而生,一切因爱而发,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来解决,别致的班级处理方法让我对马哲老师记忆犹新。还有一位英语老师王鑫,男教师,一上台就带上一串英语字母,本来我还以为他在作秀,演讲到结尾处,把这串字母的代指及意义解释得非常清楚,今天台上的所有演讲内容全部都是围绕着这串字母进行,并且做了最好的总结。创意,是所有舞台精彩的拔高点。参加任何一种比赛,首先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融进去,并且要恰到好处,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做无谓的哗众取宠,这才是真正的高人。

孟津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古巧丽老师,提出“人人当干部,忽悠忽悠再忽悠”班级管理办法,别出心裁。在所有的班级管理中不能离开“爱”这个字,爱是教育的灵魂,智慧是教育的源泉。特别是她在处理一个身体有残疾的违纪学生的时候,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身体残疾已经够不幸的了,我们不能再让孩子思想残疾了。”我们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也会遇到像古老师说的这类学生,有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盲目地照看,格外地管辖,与一般学生不一样对待,导致这类学生在纪律面前为所欲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所以我觉得这个例子给了我们很多老师一个格外的警醒。认真听演讲之余,猛然发现,哇塞,太令我惊叹了,这位老师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甚至把演讲老师说的话都给记下来了,我快速拿起照片,拍下了他的笔记。还有什么比愿意、执着、认真更让我们惊叹的呢!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用一颗心的关注,是对一件事的痴迷,是奔跑的步伐,是记录的那一页页笔记。我相信,接下来智慧的舞台上一定会是这一群对教育执着的老师们。清泉爱江湖,流进去绝不复返。

黄河之水台上来,奔流至此心澎湃

源头至清,木生木荣。作为老师,有了这么好的学习优势和学习条件,我们更应该学到更多的东西,丰实自己,让自己成为源源不断的水流,洒向每一片干涸的土地。柳袁照校长做了《做一个内心丰盈的班主任》的讲座,他从一个教师内心的素养出发,阐述应该做一名什么样的班主任。人要有高贵的内心和美妙的肉身,教师需要读书与行走,聆听、对话、感悟、和有思想。他从唐宋八大家入手,来讲述古仁人之志。他一路走来一路诗,诗意充满自己整个生活的范畴。他还说一个人一定要学会思考,看到世间草木、天空星月都要学会感悟到自己的内心。看到他们,想到人生;看到它们,想到岁月;看到它们,想到阅历;看到它们,想到自我。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会思考,那么我们的课堂还会肃然无味么?那么我们的学科还会浅显鄙陋么?

过一路有风景的教育,做能超越常态的教育,做阳光下绽放的教育,做甘于平庸的教育,做能在静谧中坚守的教育,做有一份迷蒙与神秘的教育。

心理学学习心得 篇6

我认真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学习,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深有感受。

首先,我了解了一些理论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等。也将学习本身当作一个学习的内容,讲述了学习的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以及不同类别的学习运用于不同的知识和采用不同的方式。接着又对学习的流程进行分析,以及学习的动机等。书中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是否受学生热爱,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再有,我明白了学习的动机问题。这是自己成长和以后组织学习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兴趣保存下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前者是自己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当一个好的老师需要的能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内部动机;也有来自于外部,比如学校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等的外部因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本身又是由一些因素所影响的,这些影响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教学中出现问题所要考虑的。现在的教学中如何对待对学生进行的奖励?原来我认为奖励可以带来学习的动力,但是这是外部的,不能持久。在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伦理学与人生学习心得 篇7

l

关键词:高师院校;心理学;兴趣;激发

心理学课是高师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各类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修读的一门课程。其设置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教师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教育对象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任务。同时,也让未来的教师在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时,以及在压力日增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说,公修心理学课对于高师院校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修心理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公修心理学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专业基础课及实践课开设比例的逐渐增加,承担着重要任务的公修心理学课在实际教学安排中占有的学时非常有限,大多数院校是54个学时,有的院校甚至更少。而且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公修心理学课普遍缺乏兴趣,学习中存在被动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公修心理学课的学习与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没有直接关系,公修心理学课的成绩在高校整个学生评价体系中并不占重要地位。另外,心理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同时,限于现有的教学条件,很多高师院校心理学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

如何在当前公修心理学课的状态下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实现课程目标,已成为高师公修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二、公修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

在心理学课程开课前,很多大学生都会对该课程充满好奇,认为它是一门“知心术”,或者认为它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心理学课起初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会出现失望情绪,主要原因是他们发现心理学内容中存在很多枯燥的基本理论。于是学习兴趣大幅度降低。在这种状态下,怎样维持学生起初的兴趣成为心理学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充分运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课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与陌生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心理学教学来说,第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怎样将学生在第一堂课中对心理学的兴趣转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并长期维持下去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科学认识心理学。对心理学没有较多认知的学生,在最初学习时,其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面对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教师要在不降低其好奇心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引导,强化他们对心理学学科知识的好奇心。例如,教师上课时给学生展现几幅有趣的图片,从侧面反映人们对心理学常有的几种错误认识。展现有趣图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心理学的神秘感全部表现出来,让他们在欢乐中反思自己对心理学的错误认识。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心理学究竟是什么,让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要注重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有些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科学内涵后,难免会有些失落。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做一些活动或呈现几个教学案例,体现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神奇功能,如提问学生“老师在板书生字时为什么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等。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因为符合人们的知觉选择性规律,是心理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一种运用。这样,学生从潜意识里认识到心理学并不仅仅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而是一门有趣的实践课,从而使他们喜欢上心理学课。

最后,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拓展。在心理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喜欢并充满兴趣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在讲授第一堂课时,要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讲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到平时不留意的很多东西都能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如“酸葡萄效应”“蝴蝶效应”“马太效应”等。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这些有趣的故事的剖析,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较高的成就感。

2创设教学情境,让心理学课堂“活”起来

好的开始预示好的结果,但是能让学生在心理学课堂上一直有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兴奋度才是教师努力的目标。

一是精心准备“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在上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精心准备“先行组织者”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使课堂开始便形成一种活跃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方式有很多,音乐、图片、文章、现实生活事件都可适用。教师可以经常变换一些方法,使之不拘于老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是寓教于乐,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丰富的教学内容、宽松的学习氛围是每个学生都向往的。但是,心理学的内容却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这可能与人的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有很大关系。怎么才能让沉闷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呢?笔者认为,教师只要采用开放式教材——以课本为主,借助各种相关书籍,同时利用现代网络的强大功能。做到这点并不是一件难事,网上的图片、故事、视频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辅材料。例如,教师在讲到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时,可通过“冰美人”“国王和宰相”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学会宽容、寻找快乐对积极情绪状态保持的特效。在讲到调节与控制不良的情绪时,可以通过“老太太和她的两个女儿”等故事让学生知道转变观念、重构认知、改善情绪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理解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幽默风趣的故事不仅让课堂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更准确、更牢固。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而对关键的知识却一带而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违背了教学的宗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也不能忽略其授业的本职工作。我们所说的教学氛围的轻松是在务实基础上的轻松,是以学生专业知识讲授为主导的轻松。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的同时,教师也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模式化的教学总会让学生感到沉闷,而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却总是受到学生的喜欢。如何做到教学方式的“新”“异”呢?正因为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普遍适用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把一套创新的模式长期延续使用。创新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有的课程都搞创新更是很困难的。但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博采众长。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教师自身特长以及授课时间选择所需要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上课时,教师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发现法、练习法、实验法等)进行创新,综合利用。这样,就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心理学课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心理学学习心得 篇8

1 、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 、狭隘 表现为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 、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 、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 、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 、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管理学学习心得 篇9

人是决定事和物的主导,提高人的思想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6S”管理对企业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自觉的遵守各项管理制度,使之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20xx年以来,我们公司大力发展三位一体项目,6S作为其中的子项目之一,也得到了超前的重视。产线上面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识。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保持环境处美观。

从杂乱无章的场所到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所有的一切,无论是谁都明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然而,6S实践正处在攻坚阶段,今天的成绩并不意味着明天的成功,一段时间的纠正也并不代表优秀的素养已经养成。6S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员工品质,巩固好攻坚的成果,让优秀的道德品质习惯化,使公司拥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们要在工作上推进6S,形成处处6S,时时6S的大环境。没有,只有更好!让先进代替落后,让时时警醒赶走麻痹大意,让坚持到底消灭半途而废,形成良好的督促氛围。

法理学学习心得 篇10

法律规定了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相对来说就是自由与限制,绝大多人都是向往安定的生活,但是每个人都各有其个性、欲望,只有对那些超出某个限度的约束起来,社会整体才能得以正常运转。因此法律成了我们社会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始终将所有人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中,在这之中给予人自由生存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也同样限制个人的行动以维护整个国家的稳定。

为了达到安定的目的,我们就得完善我们的法律,但是法律毕竟是人来制定的,人无完人,人制定的法律自然也就不可能完善。因此,为了维护法的公正性,我们就得有一个原则或是中心,让法律围绕着它,当法律出现不合理的时候就按照它来判别,这就是法的价值。

而法的价值主要有三个基本价值:第一,安定性的价值;第二,正义性的价值;第三,合目的性的价值,其又分为符合社会发展的目的与符合国家发展的目的价值。任何法律制度的确立和实施都离不开这三种价值之间的平衡,三项价值之间的冲突与博弈的结果就是让法律具有合理性。

只要在制定法律或是实施法律的时候对社会或事实情况进行分析,基本上就能制定出公正的法律和合理的判决。

但法律存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当今的法治社会,法律可以说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规范了所有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对于违反法律的人,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正是这种强制措施才能保障所有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法律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成是道德的底线。

所以法律永远不是第一位的。法律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我们构建想要的理想社会,所有人在规则下行事,而终极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伤害成本。如果单纯为了执法而执法,这将是法治路上一个最大的误区。信仰法律,并不意味着要愚忠于法律。轻判案例在国外并不罕见,法律背后有许多当事人自身无法承受的现实之重,但为何在我国却引起连番呼声原因在于,在我国司法状况并不理想的今天,民众时常难以辨别什么是法律合理的妥协,哪些又是法律不合理的让步,既然难辨真伪,还不如一网打尽来得干脆。

法理学学习心得体会5篇法理学学习心得体会5篇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我们在传统观念中认为法律是限制人的、束缚人的,其实不然。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是这样说的:“法律的目的不是取消或限制自由,而是维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所有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这种自由在不存在法律的地方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如我们所被告知的那样,这自由并不是每个人为所欲为的自由。(因为当其他人的意志支配某人的时候,该人又怎能自由呢?)但是,一种处分或安排的自由,一如他所列举的那些包括对他的人身、他的行动、他的所有物以及他全部财产的处分,乃是法律所允许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法律下,他不受其他人的专断意志的支配,而是能够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

在400前的英国说出这样精辟的话是多么的伟大啊,我们认真的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新的认识。法律事实上是保护和扩大我们的自由的。没有法律的情况下,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的权利在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得到公力救济的,而私力救济往往是非常危险的。法律的存在为我们得到公力救济提供了可能。法律可以使企图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人心怀忌惮,使我们的生活和安全有了保障。所以法律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我们需要法律。没有法律,我们的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我们的财产、安全没有保障。法律是重要的。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法律是限制人的呢?这和我们国家的传统有关,我们国家在传统上的法律,是以刑为主,法律调整的方式是惩罚,刑罚的方式。而不是民法的方式,大量的民法上的关系是由道德来调整的。中国的法律传统是这样的,因此我们中国人讨厌和法律有关系。与法律有关系一般就是监狱、刑罚、斩首,总是没有温情的东西。

而在清朝末年,我们引进了西方的法律,我们的传统的法律体系改变了,但是我们的传统还是根深蒂固的。许多执法者也没有现代的法律意识,我#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www.gkstk.com end#们现在学习法律基础。法律知识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同时我们明白法律的意义更是重要的。所以我们了解到了法律的意义是为了保证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这个是至重要的。有了对法律的目的的正确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法律,更好的知道学习法律的意义。学习法律就是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避免不法侵害。

上一篇:建筑工程的服务承诺书下一篇:大学英语四级作文: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