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工学的哲学思维研究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国运昌盛、系于教育。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突出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哲学思维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示范”建设为引领,正确处理好质量、效益、人才培养及其社会关系,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态水工学的哲学思维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水工学的哲学思维研究论文 篇1:

我从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还有一个月,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拉开大幕。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重大国际盛事。国人关注,全球瞩目。上海世博将向我们展示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多样化的建筑样式以及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形态。今天我们在这里介绍的人物,是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让我们通过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点滴记录,感悟人生的精华、感受世博的精彩、感叹时代的伟大!

求学时代 代品学兼优

1960年8月,吴志强出生于上海。少年时期赶上了“文革”,“整个中学,我学了七次工、五次农,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但是这没有扼制他养成酷爱读书、勤学不倦的良好习惯。关于吴志强的好学,还有一个在上海流传的小故事——说的是年少的他最喜欢泡在上海静安寺新华书店,因为去的次数多了,呆的时间长了,几乎所有的店员都认识他,还有好心的店员甚至允许他晚上把书带回家看,等到第二天再还给书店。

“文革”结束了,吴志强高中毕业,正好赶上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无比兴奋,以致在当年高考的考场提议全体考生向监考老师鞠躬表示感谢,并主动将考场打扫干净,而这段发自肺腑的感激也上了当年报纸的头条新闻!

多年的读书习惯和文化积累,让他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同济大学,攻读城市规划专业,并于1985年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为什么在当时会选择城市规划专业呢?吴志强说,“那个时候十七八岁的男孩子,大都有一个梦想:盖一片房子,然后修一条很长很长的马路。另外,同济大学的招生广告很吸引人,当时城市规划专业还是国家保密专业,听说很多图纸涉及国家和军事机密。这些颇具神秘感的色彩,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所以当时也没跟父母商量,就报了志愿。”

入校以后发现学的东西很杂。一方面需要学素描、水粉等,艺术性很强;另一方面要学纯技术的内容,什么钢筋混凝土、石头的承重、地质、力学等。到了大三,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方面的课程。还要上专业的摄影课,此后摄影成为吴志强的一大爱好。

许多年以后,吴志强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涯时,感叹学校的课程配置将科学性与艺术性融洽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工科背景的学生拥有了更多的人文底蕴。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人才,这样的知识结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眼光的,也是科学合理的。

1985年到1988年,吴志强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任助教、讲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中国律师函授学院律师专业的函授学习。律师专业的熏陶,使吴志强对中国现实社会和法制环境都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德国留学奠定人生方向

1988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名公派留学生,吴志强远渡重洋来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德国不久,他便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的研究员,并开始授课,同时他完成了多项欧洲各国城市比较研究。几年后,作为他本人留德期间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也是他本人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学术专著——《千年纪转折点上论大都市全球化》在德国出版了,这本书现在被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认作必读书目。

在《千年纪转折点上论大都市全球化》一书中,吴志强提出了“大都市全球化理论二元论”的学术观点,并以此获得了德国工学博士学位。这个理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因为在吴志强出这本书之前,欧美的大都市全球化研究都是以欧美为中心。吴志强认为这个视角有问题。他指出,我们固然可以看到伦敦这样的大都市,但同时我们更可以看到,很多城市正在衰老。这是为什么?因为全球化是资金、技术的大转移,中国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完成工业化,而西方城市是通过全球化完成了非工业化。这是两元的,不存在谁中心、谁边缘的问题。这里隐含着的观点,就是大都市全球化进程,并非只有欧美的样板,或者说也许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模式,中国完全可以走自己的大都市全球化之路,走出自己的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规划建设之路。这一思想,基本奠定了吴志强城市规划建设的哲学基础,为其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吴志强在德国总共呆了9年,这9年对他的人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9年。在这9年里,他一方面通过在柏林工大的研究和教学,大量阅读全球化和城市发展理论方面的书,深入调查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制度的利弊,另一方面通过规划设计实践,接触到了欧洲尤其是德国城市规划管理制度运行的内部实践,并有机会在老城保护和城市生态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

想想这是些多么宝贵的知识和实践财富,想想1988年时全球化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汇,由此可以想见吴志强是站在一个多么高的起点上,它将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中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

获得博士学位后,吴志强担任德国环柏林城市与建筑研究事务所首席研究员,从事德国东部和东欧的重建规划设计研究工作。虽然身在德国,但他时刻思念着祖国,1997年,在德国已经拥有成功事业的他在同济导师的召唤下,怀着对祖国的一腔热爱,回到母校担任教师。

世博机缘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多年以后,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回国时,吴志强很坦诚地说,最主要的有两个原因,一是父母年事已高,很想回来好好孝敬他们,陪着他们颐养天年。二是希望把自己在德国学到的东西引入国内,为国家的城市化建设多出一点力。当时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作为一名城市规划设计学者,最好的时代在中国,最好的机遇也在中国。最初回国时想法很简单,回来只想做个参谋,做个幕后的智囊。但没想到遇上了世博机遇。

其实吴志强与世博的机缘很深。早在同济念研究生时,他所在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受上海市政府委托,进行了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可行性研究,吴志强就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头“扎”进学校图书馆,寻找世博会的资料。当时相关资料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是英文,他一篇一篇整理、阅读,心头,世博会的梦想也生根发芽。

在1 984年上海城市发展战略优秀青年论文颁奖仪式上,一位睿智的老人给了他一本《辞海》,并说, “你是学规划的,可关注一些世博会的情况,收集一些资料,为将来上海举办世博会做些工作。”这位智者就是上海的老市长汪道涵。从此,世博会的种子就在吴志强的心中深深扎下根,不管是负笈海外,还是在国内研究,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

2000年,吴志强自费前往德国汉诺威世博现场,收集所有能收集到的资料,一张票子,一份宣传海报都不放过……“当时只想着寻找更多材料,为上海申博准备得更充分些”。

当人们偏信外国建筑师的设计才代表国际水平的时候,他率领团队,夜以继日,殚精竭虑,拿出了一套精彩、完备的设计方案,最终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规划竞赛中脱颖而出,2004年被聘为中国20lO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此时刚巧是他开始收集世博会资料的20年整。他创造性地提出“和谐城市”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措施,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具体形象化,得到国际展览局专家和官员的肯定和赞赏,成为指导上海世博会建设的实践总纲。

曾经有人问过吴志强,在世博史上,从来没有教授出任过总规划师,你是怎么做到的?实际上吴志强回国后,一直致力于将自己的城市规划理念付诸城市建设实践。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联洋大型社区的规划建设,就有他的身影。他还参与过北京、武汉、沈阳等城市的旧区改造规划设计。这些实践经验与积累,为他最终走上世博总规划师这个令人瞩目的位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吴志强身上,再次得到验证。

世博规划理念和谐城市与中国智慧

吴志强认为,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选得非常好。我们探讨的是人类最需要关心的问题:城市应该怎样发展?怎样发展更好的城市,给全人类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在世博规划的理念中,吴志强和他的团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设计理念——“和谐城市”。这个“和谐城市”项目包含了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遗产和未来新技术、未来城市发展的和谐。要完成这三个和谐必须做到三条:一是生态城市设计;二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再现设计;三是人与人和谐的通盘规划。

关于生态城市的设计,他们完成了世博园区的大规模生态模拟。比如,风向的模拟。生态节能的前提条件是生态节能的城市布局,假如整个城市不透风,那就需要使用大量的空调,很不环保。他们的风向模拟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风能实验,所有的建筑在一边调整一边做模拟,最后的方案是以上海东南风为主导风向,所以世博园区整个建筑布局就是组织风的导向,使得风吹到整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栋建筑都有自然风的时候,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他们设计了遮阳系统,按照不同的绿化、生态功能进行组织。他们做了大规模的室外降温技术,现在可以做到在室外两米左右人工降温6摄氏度,这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做了一条滨江湿地,人工创造的都市中间的湿地。黄浦江的落差水进入湿地,再通过生态自然过滤得到干净的水,可以让孩子们在里面嬉戏,最后这些水再流回黄浦江。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再现设计。在这次世博会园区建设上大规模使用“留”字,一共留了38万平方米的建筑,其中有25万平方米是工业老建筑。他们提出了大规模保护上海工业建筑遗产的想法,把每一栋重要的工业建筑都进行重新设计,让它们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比如上海发电厂被改建为未来城市的发电馆,将用来展示风能、水能、地下能等能量的使用。通过大规模的改建,把历史老建筑改造成我们未来的展厅,体现了世博会场馆规划设计理念中的文化思考。

关于人与人的和谐。这是世博规划的终极目标。规划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生活,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在世博规划中,他们通过联动规划,实现了上海的老城区的深度改造,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建设了儿童游乐场、老人关爱场,这些地区的群众成为世博会的第一批受益者,也成为第一批实践者。

他们更坚持“勤俭办世博”的宗旨。世博规划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勤俭”,坚决防止大拆大建,坚决反对“与民争利”,将世博会园区最宝贵的土地、江水、绿地等资源留给老百姓,促进社会和谐。

吴志强说,世博规划理念中处处彰显中国智慧。这种智慧既体现在技术含量上,也体现在规划的哲学思维上。巴黎世博会留下埃菲尔铁塔,美国世博会留下了月球上的一块岩石,那中国世博会将留下什么呢?有人说我们有“神八”,还有刚刚飞天的“嫦娥”,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大家,我们是把整个世博园区、整个的规划作为我们中国人最大的一个礼品献给全世界。我们是把整个世博园区作为未来城市的实践来规划的。比如园区里面的一条河,它不光是一条河,而是展示我们如何对待人和城市关系的一条河流;我们看到的路灯也不光是路灯的概念,也是作为未来城市体系的一部分。这些都集中了未来城市建设的经验。上海世博提供给世界的是中国智慧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吴志强饱含感情地说,上海世博会不仅要拿出世界一流的展馆和独具匠心的创意,更要在破解城市发展和世界文明亟须解决的难题上有所贡献。这是上海世博会的真正意义所在!

世博规划细节决定成败

世博规划是一篇大文章,谈生态世博、绿色世博、低碳世博,这些话题几天几夜可能都谈不完。但吴志强心里明白,任何动听的世博概念,最终都要落实在扎扎实实的细节之上。重视细节,在细节上下足功夫,是吴志强及其团队在规划设计世博过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世博的规划设计师在想什么?吴志强说,我们想的其实都是很具体的东西,很细很小的细节。比如,一个人在世博园区里待12小时,从早上九点钟到晚上九点钟,如果你一天要喝两罐水,就要留两袋垃圾,假如有40万人,就有80万袋垃圾,假如下场雨的话,40万人每人带把雨伞,要多大的地方来堆这些雨伞?要多大地方来堆喝的饮料?多大地方来堆吃的食品?……怎么处理这些具体情况,需要规划设计师想许多办法来解决。

再比如一个很小的细节——厕所问题。大家知道日本爱知世博会样样做得非常地道,而且百姓非常守纪律。但是还有一个细节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女厕所,每个地方的女厕所总是排队,而男厕所不排队。女厕所的队排到什么程度,吴志强拍过一张照片,都排到50米开外去了。如果1米排3个人,50米就是150个人在排队。最后他把所有相关数据都翻底查,发现里面有一个小系数发生了错误,以致所有配备全部错误,男女厕所的百分比配值错误,所以就造成了这些女人们受不了,竟然发生往男厕所冲的现象。所以工程数字就是这样,一个小数字错掉,就会造成非常大的问题。国际展览局对日本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批评。吴志强和他的团队花了大量时间调查一手资料,几乎在上海所有的各类女厕所和男厕所都做了调查。最后确定下来,女厕所的比例要是男厕所4倍以上,约4.5倍。只有达到这个比例,才不会出现日本爱知世博会的那种情况。

规划设计师们还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吃饭”。吴志强找了很多助手,到各个餐馆去吃,统计快餐吃了几分钟,

美食广场吃了几分钟,特色餐吃了几分钟,盒饭吃了几分钟,茶座吃了几分钟,统统统计出来。他们做了动态模拟菜馆,包括吃饭的时间,就餐人流分布的时间。把这些精确计算出来后,就为我们的场馆设计提供了人们活动的时间依据,对于调节分配参观人流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工作,参观的人们或许注意不到,但背后却充满了规划设计师的辛劳。

再举一个例子,吴志强的团队认真地完成了中国馆一年365天的日照情况的模拟,进行了大量模拟实验,确定了中国国家馆在场地上的最后朝向角度。“东方之冠”斗拱斜角的角度正好是夏天太阳的斜角和冬天太阳斜角之间的角度,这样一来,夏天整个屋顶会落下一片阴影,所有排队等候的人都会在阴影中间,而冬天的时候,所有阳光都能透进来。如果那时你的背上感受到一缕温暖的阳光,你要感谢吴志强和他的团队的东方智慧。

家庭生活和谐美满幸福

吴志强有一个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吴太太原来是上海外贸学院的老师,两人是经人介绍撮合而成的。吴志强爱人的能力很强,1985年就率先在上海外贸学院用英文上战略管理课。吴志强说,谈恋爱的时候,我跟她说我要当马克思。因为马克思研究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这很有意义。她嘲笑我说“马克思可不是随便当的,背后还有恩格斯呢”。后来吴太太去荷兰商学院读MBA,毕业后在跨国集团当老总。“收入比我多很多。到现在,我有时还需要她发扬‘希望工程’精神呢。”

吴志强的两个女儿,都出生在德国。大女儿叫吴易难娜,易难娜的意思是人生无绝对的容易,也无绝对的困难,难事要当易事做,易事要当难事做,全靠自己把握。发音和希腊文ELLENNA相同。ELLENNA是城市保护神的意思。吴志强说因为自己是搞城市规划的,所以就取这个名字。小女儿叫吴圣凡伢,圣凡伢的意思是,人没有神圣与平凡之分,平凡的事中有神圣,神圣的事中有平凡。外文名字是SOPHIA,希腊词根意思是智慧。两个女儿的名字起得特别中国古代哲学,又充满人生智慧,大俗大雅。

吴志强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爸爸。2009年6月20日,在世界外国语小学举行的首届父亲职业论坛上,家长们纷纷向孩子介绍自己的职业和梦想。作为学生家长的吴志强的开场白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兴趣:“现在,我带领一个学院的3000多名学生,分成100组分别搭不同的积木,这些积木聚集在一起就是城市。最近,我们搭的积木叫‘世博会’,那里将有一个特别的积木,一座地下的地铁站,我们在黑暗的地方也可以看到阳光、绿草、鲜花、雨水……我跟你们一样,小时候最喜欢搭积木,现在我还一直保持自己的梦想,在大学里教大学生搭积木。”

吴志强说,由于工作繁忙,半夜回家时,女儿已经睡着了。女儿早晨6:30上学时,他还没有起床。世博会筹备期间,他经常出差,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一次,他给女儿整理书桌时,无意中看到女儿的日记: “为什么我永远看不到爸爸? ”这让他受到很大的触动。于是,从那儿以后,在吴志强每天的日程表上都有一个固定的安排,19:00--19:30回家陪女儿吃饭。“尽管日程表上一直写着,但半个月只能陪女儿吃一两次晚饭。吃完晚饭,我还要马上赶到学校去辅导博士生做论文。”吴志强笑道,尽管自己陪伴女儿的时间很少,但每天的日程安排一直提醒自己:尽量多抽一些时间回家陪孩子吃饭、聊天。

吴志强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非常体谅父母、孝敬父母。他的父亲现在已经90多岁了,尽管他的工作很忙,但他仍然每周坚持抽出时间和父亲一起吃顿晚饭,而这一直没有中断过。

教书育人为了学生眼睛的“一亮”

在众多学生的眼中,吴志强绝对是个好老师。2007年11月,吴志强在做客东方网时说: “在那么多的头衔当中,我最看重的是老师的身份,哪怕让我去一个小学或幼儿园,我都会认真教书的!”

作为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的工作千头万绪,可即使这样他仍不愿放弃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为本科生开出城市规划导论、城市规划概论两门课,主动要求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回国十多年了,还一直为研究生开着《城市发展理论与政策》课程。

或许是近水楼台的缘故,他还带着一些本科毕业班学生到世博园区的工地,让他们实地学习建筑知识,亲身感受世博的气氛,过一把做工程师的瘾!吴教授的硕、博研究生也大多接受他的建议,选择了和世博相关的论文题目,如“世博设计团队之间如何进行协调”、 “世博大规模施工队的空间规划”和“世博建筑如何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等。

在学生们眼中,这位总是自称“年轻人”的总规划师,是个追求时尚、精力永远充沛的“吴三点”。这个绰号整个同济出名,因为吴志强总在凌晨三点才能睡觉,干个通宵也常有。为什么如此敬岗爱业?吴志强说: “我小时候的梦想可不是老师,而是跟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喜欢造房子啊,造马路什么的,被分配留校才站上讲台,是学生改变了我。你注意看学生的眼神,不懂和懂了是不一样的,学生理解了你讲的东西,那一瞬间,他的眼睛就会一亮……每次看到那‘一亮’,就乐在其中,看来我当老师是‘命中注定’的。”有一年,城市规划学院的学生把他选为“最可爱的老师”,吴志强抱着奖来的毛绒娃娃哈哈大笑,“这是我得到的最珍贵的奖品。”

为有困难的学生无偿提供助学金、为国外交流回国的学生找住处……吴志强有“可爱”的一面,也有“恐怖”的一面——“专业上想偷懒,门儿都没有!”研究生们异口同声。对本科生,他同样严厉。为修改学生的毕业设计图纸,吴志强常常干到半夜12点,一根线、一个角度的瑕疵都不放过, “他们马上要走出学校,毛病再小也得纠正了再‘出厂’。”

在他看来,培养优秀设计规划人才,要考虑到国家15年后的发展需求,要让未来的规划专才们拥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要帮助年轻学子掌握永不过时的团队作战能力,更要将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与现代规划思想相融,使之成为城市发展旋律中最激越的节拍——

回首自己50岁的人生历程,吴志强说得最多的是“感激”二字。他总是说,我是个时代的幸运儿,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碰到了人生的一次次的重要机遇。“幸运构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最显著的特征,我从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回馈社会,肩负责任,是我们表达这种‘感激’的最好方式!”

最后,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总规划师,吴志强专门给《人物》的读者朋友,提供了几条参观浏览世博的建议。 首先,建议大家应该多去看看那些以后不太会有机会访问的冷门国家的展馆。比如,中北美地区的哥斯达黎加、牙买加展馆,还有一些非洲国家的展馆。因为像英国、法国这些国家的信息,在互联网上都很充分,而且大家以后也有机会去实地感受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而那些未建交国家的展馆,大家了解得不多,去的可能性也很小,反而会得到很多惊喜。

其次,建议大家提前做好“功课”,先好好看看“网上世博会”,了解一下自己参观的那天园区和各个场馆内有哪些活动, “打有准备之仗”。如果只是在世博园区里呼朋引伴“挤热闹”,就无法看出多大的门道。

另外,大家也可以考虑购买夜场门票。夜场既便宜,又没那么多人,在黄浦江边吹吹江风,看看演出,夜晚世博园区的焰火,也别有一番风情。

作者:梁 玲

生态水工学的哲学思维研究论文 篇2: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哲学辩析

摘 要:国运昌盛、系于教育。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突出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哲学思维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示范”建设为引领,正确处理好质量、效益、人才培养及其社会关系,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辩证统一;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苏小柱(1955-),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现代科学管理理论。

强国必先强教。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国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为努力实现我国到2020年進入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方法和立场是指引我们科学发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此达到目标的先决条件。

一、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构思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它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运动促进了事物的转化。

(一)逻辑依据:它是指一种思维的开端。比如在做事之前得思考需要准备什么,这种思维过程的开始就是逻辑依据或逻辑起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经济指标增长跃居世界水平。我国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然而发展是不平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出现了需求旺盛的局面。这反映出中国教育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充分表明教育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确定目标: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矛盾运动的结果。教育、经济、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事物。中国古代兴修都江堰宝瓶口水利工程就是证明。在当时条件下没有采取堵截的办法,而是采取疏导的办法。修堰筑渠,疏通流沙,合理解决土壤耕种,改变农作物生态环境,使得成都平原年年丰收。孙子兵法也研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教育为经济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社会经济基础的夯实决定人才需求的总量、结构质量。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类型也要求教育不同类型与之相适应。否则,教育的发展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工,人力要跟上,金融风暴来了,要迎头搏击。教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只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推进国家现代化。

(三)科学定位:事物发展的轨道是目标方向定位的运动。高等职业教育需办出自己的特色,除了要有符合教育规律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外,还必须对学校的科学定位。美国教育学家博耶指出“绝没有简单的‘好大学’模式。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方面肯定是大相径庭的”。鉴于每所高职院校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不同,他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可以借鉴和学习,但不能相互“克隆”。据相关资料表明,厂矿企业所需的人才中,从事生产实施、设计开发、经营销售和管理类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很大。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和教育自身发展,使得从业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这突出反映在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相对滞后,没能满足现阶段产业升级以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立足中国国情、世界眼光,从2006年开始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百所示范院校的遴选和建设过程,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政府推动、社会认同,极大的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积极性。

(四)促进发展: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遵循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发展是唯一的,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双向互动、和谐发展,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持的发展。一是要做到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或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匹配;三是发展的速度和社会、人民群众可承受的力度相吻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办学,学校主导,地方扶持的关系。国家、政府应把握好宏观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常运行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来解决好自身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及其战略决策等问题;地方和行业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植,高职院校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在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显神威。

二、运用对立统一转化原理来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内外发展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是事物矛盾运动发展的特征,如平安与灾害、健康与疾病、城市与乡村之间等都存在着各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健全机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依托行业办学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从学校方面来看,充分了解并满足行业企业的利益和需要,才能使行业企业更加的关注教育,才能更深度地参与教学。从行业来看,学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企业输送了合格的人才“产品”,注入了活力,生产发展了,壮大了企业经济。实现合作共赢为基础,建立健全利益共存的政策导向机制;行业与学校联动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等。

(二)质量保障: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质量是事物客观属性的反映。高等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统一,个人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相统一,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以市场调研为起点,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高职院校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办好社会需求量大、技术相对稳定的长线专业,积极开发一些社会紧缺的短、平、快专业。组建校企联合办学基地,学校仿真或实验实训中心,创建真实环境。通过“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工作室式”、“项目式”等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就业、学校与职业、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使“技能性、立体性、导向性”融合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依据社会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进行人才评价。施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确保人才质量的制度性保障,大大提升了高职人才培养水平。

(三)内涵凸现:高职院校要强化内涵建设,大力推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引进ISO9000认证体系。走出一条既科学规范又开拓创新的办学之路。一是以管理效率为目标,建立效率型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民主参与型领导制度和过程质量管理制度。二是以良性互动为目的,建立自我调适型管理决策机制,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互动整合机制,真正发挥合力。三是以人才选拔为标准建立竞争型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激励、竞争、淘汰机制,营造有利人才“能是能下”的良好用人环境。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全面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打破常规,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用科学管理标准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及其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

(四)外延扩展:高职院校外延发展要求具有战略眼光,要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大势,遵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人才“准入制度”。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类中的分类型,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与其紧密相连,要与教育内部结构、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密切相关。根据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努力构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衔接发展”的人才培养“立交桥”。高职院校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提升自身知名度,努力创建“内引外联”的生动氛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努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经验为我所用,争创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联系,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发展宽松的对外环境,切实解决好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营造生机盎然的一方沃土。

三、运用质量互变的原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事物发展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曲折前进和螺旋式上升,变化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不变化、不发展是暂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必须把握好“度”,关注量变过程,重视质变结果,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长足发展。

(一)健全完善制度与标准建设: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标准是评判的依据,有了健全完善的制度和标准,才能推进高职院校各项建设。高职院校要运用分权、授权、协作、团队等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技术,来构筑学校内部的新型关系,使学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具体情况来决定专业设置与调整。开发体现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克服“官本位”、去“行政化”,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作用,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使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办学,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根据社会需要,竞争规律,价值规律要求,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和配置好高职院校的人、才、物等各种资源。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规范;坚持以管理标准为定位,统筹思想政治工作标准、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标准、教师辅导员队伍培养标准、学分制标准、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科标准、课程质量监督标准等等。

(二)正确界定规模扩张和稳定发展的关系:根据中央决定,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十二·五”规划稳定发展的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要认真加以科学思维,正确处理好生源数量与生源质量、学生入口与出口、德育与智育、社会需求与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前提下,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本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兼顾知识能力与职业资格能力;统筹考核评价,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業标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毕业生真正成为复合性、应用性、操作性高技能人才。以人才质量为核心,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广泛深入地开展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使高职学生增加社会认知,增长实际锻炼,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发展动力和后劲。

(三)正确处理好基本建设和改善教职工福利的关系: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学校利益与广大教职工利益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基本建设规模投资应与改善教职工生活福利同比例增长,实现教职工人人“体面劳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要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宏观决策与微观搞活等方面统筹兼顾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以和谐促稳定。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教育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科学规范绩效工资改革制度下,考核与管理同步,基础绩效与奖励绩效相协调。完善学校财务制度和监督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防范财务风险。

(四)实现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重视对外引进人才的良性运转:“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高职院校要着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放水养鱼”鱼儿欢,“筑巢引凤”凤凰来。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另一方面也必须花大力气加强自身内部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内部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各种创造性活力不断迸发,让各种创造源泉不断涌流。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本,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能脱离教学一线,注重把科研优势和最新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必须引导、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深度参与到企业顶岗锻炼,真正构建“基地或学校”+“企业的高职院校师资培训模式。当前、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类型问题。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诞生的,为满足社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培养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尤其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开展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加强对人才选拔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办出层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广大教师才能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提升水平、打磨品格、历练本领,为科教兴国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

[2]袁贵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1).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作者:苏小柱

生态水工学的哲学思维研究论文 篇3:

质量生态学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问题探究

摘 要:如今,提升质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然而,教育质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涉及诸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价值,忽略任何一方都难免有失偏颇。在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将高职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置于系统演化的时间轴上,借鉴质量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探讨其质量个体间的质量竞争与协同进化,可为多元化时代的高职教育质量改善与提升提供一种路径选择。

关键词:质量生态学;高职教育;质量竞争;协同进化

作者简介:王全旺(1975-),男,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赵兵川(1974-),女,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主体功能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劳动力市场适切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YJA880103)主持人:王全旺;山西大同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资助。

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的、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这也是高职教育在经历了规模扩张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诉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职责和使命。然而教育质量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涉及层面甚广,无论考虑哪几个因素都难免顾此失彼。在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市场对高职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时跟踪各类市场主体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如何在以质量为内涵的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是高职院校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质量生态学可为科学衡量职业教育质量,全面系统地探究高职教育质量提供独特的视角。

一、质量生态学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非线性、不稳定的系统,质量系统也逐渐演化为复杂网络,不仅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而且在市场环境中失去了稳定演化的条件。基于生态学与质量系统研究对象的相似性,质量生态学主要以生态系统演化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质量系统,并把质量生态系统作为质量系统的最好描述,进而对其内部结构和功能属性的形成、演变与质量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对由质量生态位所表达的质量系统在质量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质量群落中质量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对质量群落中相互关联或相互竞争、共生以及协同进化规律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1]

藉此,以质量生态学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质量的可行之处在于:

1.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对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的高职教育质量系统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一种为持续改进教育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科学的思考模式,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产品(高职院校毕业生)和服务(高职教育服务)的质量,改进组织内的所有运作过程,以满足高职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家长和劳动力市场的现实与未来需求。

2.高职教育质量的改进与提升是一个循序渐

进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具有典型的需求驱动特征,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十分明显。高职教育的诸多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无法实现在短期内满足学生、家长以及企业的需求和期望。质量生态学所关注的质量生态系统的演化同样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3.质量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单元是质量生

态系统。从系统的视角出发,该对象单元又可看作是由其子系统构成。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竞争与协作过程。质量生态系统中某一子系统相对于其他子系统在竞争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优势用质量生态位表示。如果把高等教育系统看作是由高职教育系统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两个构成要素的话,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内部”竞争,如高职院校之间为获得共同利用的有限资源而开展的竞争;同时也存在着“外部”竞争,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在生源、经费等方面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高职教育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高职教育系统内某一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可用质量生态位来描述。

二、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构成

质量的话语最先来自于企业,然后迅速扩展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虽然有别于企业,但二者之间也并非没有共同之处。伴随高职教育规模“半壁江山”地位的相对稳定,而其在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形下,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在“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下,高职教育系统必须跨越系统的界限,在质量建设的道路上摒弃教育与企业的“异”,学会借鉴与分享企业质量科学的最新成果,逐渐创立并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有鉴于此,将高职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置于系统演化的时间轴上,借鉴质量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探讨其质量个体间的质量竞争与协同进化,对于多元化时代的高职教育沿着质量文化的逻辑推行改革,保持生存和发展的旺盛动力具有积极意义。

任何系统都与外部环境之间有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可看作是由影响和调节高职教育质量的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构成。

宏观系统指从宏观层面对高职教育的质量产生影响和发挥调节作用的环境要素,主要涉及:(1)社会-文化环境。高职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各种因素及其发展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学校是一个文化组织,质量对其而言是一种实质性的潜结构。[2]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职业院校师生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以及质量标准。(2)政治-法律环境。在我国政府行政命令推动,也即通过政治权力与权威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施加影响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诸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针对职业教育的相关立法,均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基础性质量保障作用。(3)人口-经济环境。毋容置疑,人口中高职教育适龄人口的素质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不仅如此,人口中高职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在作为影响高职教育规模的重要因素的同时还影响着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形成。另外,职业教育体系的产生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结构变化。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结构的优化本身就是质量提升的一种体现。因此,经济环境表面上影响和改变了高职教育的规模与结构,实质上实实在在的对高职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调节作用。(4)技术-自然环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变革有着密切联系。科技革命和进步需要高质量的高职教育为其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就自然环境而言,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均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按照美国学者鲍恩的观点,高等教育生产过程的起始点是高等教育系统环境的资源输入,学生及其社会关系的变化是高等教育生产过程的主要结果,其社会意义就在于通过这种变化使自然环境得以改造。[3]与之相似,随着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微观系统指从微观层面对高职教育质量产生直接作用的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1)政府。政府主要通过制定高职教育相关政策、经费划拨、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手段对高职教育质量产生影响。(2)学生及家长。学生与家长通过对高职教育消费的选择权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迫使质量不高的高职教育机构努力进行质量改进。(3)高职教育机构。作为高职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机构,高职教育机构的师资、教育教学过程、以及管理者所秉承的质量管理理念均显著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质量。(4)劳动力市场。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就业成为高职教育的根本导向。在劳动力市场适切性以及产业结构匹配性的质量新标准下,高职教育作为“教育”,其固有的内部质量观,面对市场的强制性要求,不得不转向外部质量观{1}。(5)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并建立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机制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质量竞争与协同进化: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

高职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高职教育的规模大增。然而,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在市场原则成为社会活动的首要原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高职教育作为一类服务活动,各教育机构之间为了获得有限的教育资源,必将以竞争和提高效率作为基本的生存法则。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中高职教育的生态圈有别于计划经济。高职教育机构必须面对顾客可以进行开放性选择的教育市场的形成与随之而来的高度市场竞争。[4]

从质量系统的一般构成角度看,质量生态系统是由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员工、股东以及社会五大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价值交换和利益相关的复杂系统。[5]从质量生态系统的构成看,可以把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主客观因素概括为顾客(学生及家长)、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高职教育生源供给机构、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员工(教职员工)、股东(高职教育出资方)以及社会五大利益相关方。这些利益相关方构成的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一)质量竞争: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永恒话题

任何复杂系统内都包含着各子系统的独立运行。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可看作是由各子系统构成的质量群体。同处于一个质量群体中的各高职教育质量子系统对于质量环境的依赖程度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影响着这些质量子系统在质量群体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影响到各质量子系统内部结构特征和系统功能属性。高职教育系统提供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服务活动,这一活动本质上也是一个质量过程。一种质量过程可由不同的服务活动实现,而为了达到同一内涵的质量,不同服务活动个体在质量群体中所展现的质量过程特性又有所不同。所以围绕同一质量过程,不同类型的服务之间在质量集合中必然存在着质量竞争。高职教育质量过程以增进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知识为根本目的,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为内涵。因此,在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群体中的各质量子系统必然会为获得有限的稀缺高职教育资源而展开质量竞争。

对于高职教育系统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质量过程实际上需要满足整个质量生态系统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要求,并且在相互的认可过程中形成相对固定的既得利益。系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为了保持和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并使其最大化,某一种质量的含义就会被坚持,某一种判别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有存在的合理性。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各利益相关者是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质量个体。质量个体在质量群体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该质量个体在质量竞争及与质量环境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确立的。质量竞争是一个博弈过程,质量个体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因此,各高职教育个体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在质量群体的地位,选择合适的发展规划,并且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做出动态的调整,选择最优的竞争策略,以期获得在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中的较高质量生态位。

(二)协同进化: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

尽管各质量个体在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的处于主要地位,有的处于次要地位,但作为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彼此之间在竞争的过程中也不乏相互协作。协同进化是质量系统一种重要的演化方式。质量协同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协同系统的整体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质量本身具有一种整体性的特质,质量是某种产品或服务所呈现的整体属性,并强调服务过程。

怀特德的过程哲学认为,作为有机体的组织是处于不断进化过程之中的。主要表现在组织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进化以及组织本身内在的创生环境的过程。高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有限资源的竞争可能导致协调效应。质量协同系统的稳定性与质量协同个体在质量群体中的质量生态位以及质量协同环境有关。就高职教育机构这一特定质量个体而言,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在质量群体中都有自身的质量生态位。当个体之间的质量生态位属于结构性互补时,就是形成质量协同体的最佳时机,互补性越强所形成的质量协同体稳定性就越强。因此,高职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自身办学条件与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在尽量确保质量生态位结构性互补的前提下,通过协同进化不断提升自己的质量生态位。

协同进化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哲学思维过程,即对事物的分析不能孤立地进行。在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中,尽管质量个体之间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但不能由于存在竞争,就忽略对系统的整体性把握。作为一种有机体组织,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会不断自我生成、自我进化。在质量生成过程中,各质量个体及相关利益组织为了组织的质量战略必须相互配合,并形成协作共同体。当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才会呈现出有规律的有序运动状态。[6]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高职教育生态圈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其要给高职教育的质量下一个定义,还不如真正地审视不同利益相关者用来判别质量的标准。假使质量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受益者的偏好与各种不同的质量概念被识别和得到尊重,或许也就寻找出复杂的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中高职教育质量实践改善和提升的哲学解答。高职教育才有成功渡过质量危机的可能。

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质量提升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按照质量就是适合目标的推理,高职教育质量就是高等教育目标的达成度,然而这不是一个对高职教育质量的科学定义,因为目标未必与质量有关。[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涉及诸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与权利,使得高职教育质量的含义变得十分复杂。换言之,高职教育生存的生态圈发生了变化,因此,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应从质量生态系统的视域出发,通过质量个体间在质量竞争过程中的质量博弈,在动态的质量演化过程中,实现质量的协同进化。

注释:

{1}此处“内部质量观”与“外部质量观”中“内”、“外”的客体均是高职教育。作为教育,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单从教育而言,其“教与育”的质量标准称为“内部质量观”; 而劳动力市场适切性以及产业结构匹配性的质量标准称为“外部质量观”。

参考文献:

[1][5]韩福荣.质量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王建华.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J].复旦教育论坛,2010(02):67-72.

[3]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2.

[4]温正胞.市场与学术的对话:高等教育导入ISO9000的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3.

[6]李枭鹰.运用整体思维审视高等教育若干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10(02):39-43.

[7]林正范,贾群生.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04):61-64.责任编辑 肖称萍

作者:王全旺 赵兵川

上一篇:护士思想汇报2篇下一篇:全县燃气专项整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