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精选13篇)
2013年7月9日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玉树县联合执法大队:
在4.14的强烈地震后,为了保障灾后重建期间的石料供应,加快重建的步伐,我千户祥砂石厂加入到建材料供应组,该项目组地于青藏高原腹地通天河谷间,采挖后,项目地区环境恢复首要任务是通过采取覆地坑填整措施在不破坏原有的基础上开采,将拟治理区高低不平的落地整理成一定坡度的平顺地面,减少控制水土流失,然后利用土改,客土回填等于段改善裸地的土壤状况,为设有土壤或母质的裸地皮面创造土壤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产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尊重当地民俗,保障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切实采取措施确保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并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加强周边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对于工程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及其效果,应主动接受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验收检查,以利于本工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山体崩塌,泥石流、尾跨坝等应作出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测预防措施。
2、要做好本工程的施工组计划,明确工程可能扰动和破坏的范围,应做到少占地。
3、加强开采砂石施工期间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减少认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
4、加强对生产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增强的环境保护意识。
5、在原有的生态基础上加以保护及时平整压实,黑土尽可能集中堆放,防止到处散落,影响生态景观。
6、确保场地坡脚稳定,必要时加强挡护,防止地质灾害发生。
7、高山的植物是世界既有的草植物,为了留下美好的三江源自然风景,不擅自开采不属于砂石的范围,我公司将予以平整,在规定开采砂石内进行采砂,不随意采挖,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8、自觉服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鉴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协议,落实管理制度和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破坏植被,同时车辆不得下道行驶。
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1、使用工程措施,平整弃料堆和恢复植被工程,防治土址砂化,临时堆的废石全部回填采砂坑改善当地牧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牧民的生产条件,消除开采点地质灾害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在植被破坏干拢区通过播种牧草建设植被,多草种混种,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治了土址沙漠化的发展,提高土
地生产力,有利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安全。
3、场地进行全面清理,不得留下杂物,将预先剥离的植层重新覆盖在受工程破坏的区域,以尽快护肤当地生态,消除因弃土石堆放点引起的生态斑点。
4、施工时布设的简易平流沉淀池撤除,并将产生的泥浆(自然硬化后)用作矿区道路修整。
5、重建砂区草物,恢复草地资源,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6、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填埋,搞好场地区营地周围环境。
玉树县千户祥砂石厂
一、甘孜州地理、气候、文化等基本情况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境内, 是四川省内最大的藏族聚居区。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 其境内山川主要呈南北走向, 代表名山为贡嘎山, 主要河流为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等。
该州具有明显的青藏高原气候特点, 冬季时间较长, 气温偏低, 雨水不丰富, 但日照十分充足。
境内共有九十万左右的人口, 由多民族聚居组成, 其中以藏族为主, 约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甘孜州文化底蕴深厚, 历史悠久, 有多元性文化印记和明显的地域交织特征。宗教文化盛行, 又以藏族文化为主。
二、甘孜州宏观生态环境变化
(一) 甘孜州生态环境的特点。
甘孜州的生态环境系统从整体上分析, 是较为脆弱的。第一, 气候四季变化莫测, 再加上较高的森林覆盖率, 极容易导致火灾的频繁发生。第二, 当地居民活动范围的不断增加, 畜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 造成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进而导致水土流失, 发生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第三, 地处江河发源地, 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洪灾频发。第四, 其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气候, 部分地区积雪长年不化, 形成冻土。第五, 位于地震带, 地质灾害的爆发几率较大。这些因素导致甘孜州生态环境系统较为脆弱, 极容易向不可控方向发展, 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甘孜州江河星罗棋布, 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 水力资源更是丰富, 总蕴藏量占到全国总蕴藏量的百分之六, 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储量也极其丰富。这些条件为甘孜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即资源优势。为了追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 甘孜州地区加大了对矿物的开采和水电站的兴修, 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果超出一定范围, 这种破坏将是不可逆的。
三、甘孜州宏观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
甘孜州地区草原面积广阔, 但近年来沙化的现象较为严重, 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气候原因。气温较低, 年降水量较低且分布不均匀;二是人口激增, 放牧业过度发展。人口数量是增长了, 但经营方式并没有取得明显进步,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手段仍然野蛮原始, 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三是文革时期的破坏。文革期间, 过度追求粮食生产, 进而导致农村经济机构呈不合理发展趋势。不合理、过度地开垦土地, 限制了林牧渔等产业的开发, 致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都向单一化发展。跟风式的开荒种地, 破坏植被, 让水土流失情况更加严重, 土地沙漠化一年比一年严峻。
四、甘孜州生态恢复策略
(一) 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觉悟与管理能力。
想要控制甘孜州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并逐渐恢复, 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思想觉悟与管理能力是必要的手段。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深入基层, 了解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特点与状况, 并积极研讨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条文, 理论联系实际, 切实做好管理工作。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动群众, 互相学习, 互相监督, 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定期自我检讨, 找出不足, 为下一步工作积累经验。
(二) 植树造林, 防止森林火灾。
一是在工程造林工作中, 应该对质量进行严格管控, 在工程建设前需采用事前招标的策略, 在过程中严格监督, 事后核实准确再报账。对于承包商的造林质量应该用合同加以约束, 落实彼此责任。树苗的采购要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对物美价廉者进行购买, 防止关系苗、人情苗影响造林的大计。二是对于森林的管理与看护, 要责任到人, 并签订责任书。林政、林业公安要积极巡视, 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各级乡镇政府也应该大力配合。同时确立奖惩机制、制定奖惩规则, 对于出色完成任务的给予一定的经济或者声誉上奖励, 对于工作完成情况不佳者, 进行相应处罚。三是充分发动群众, 增强他们的生态意识, 提高他们保护森林资源的能力与思想境界, 将防止森林火灾看做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并且惠及子孙的大事。
(三) 从环境文化的角度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环境文化要达到的目的是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可以和谐发展,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场思想方面的变革, 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思考, 更是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环境文化提倡经济的发展不可把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讲究人同环境相互依存, 协调发展。这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思想, 体现了我国先进的科学发展观。环境文化是生态文明的一部分, 是具体表现。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以环境文化作为切入点, 将其升华为一种理念, 一种意识, 一种向导, 促使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够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由此可以看出, 依靠发展环境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条可行之路。
1. 宣传环境文化理论。
实地考察, 以事实为依托, 得出考察结果, 对当前的环境文化的规律进行研究探索, 构建符合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文化理论体系, 为科学的、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要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明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因此生态环境相关的宣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借助现代化的宣传手段与形式, 提高民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拥护, 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的建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
2. 积极鼓励环境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要充分发挥有关部门 (如宣传、环保、新闻出版) 的联合优势, 支持、鼓励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作品创作, 积极推出反映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以及效益的电影、戏曲、图书、报纸等刊物。并将这些作品融入到当地民众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在潜移默化中, 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 并将思想化为行动, 从精神的高度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环境保护中去。
3. 对环境文化建设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环境文化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政府机关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人力与物力投入。吸引专业的人才, 建设一支优秀的队伍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并对这支队伍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 以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法律、法规, 对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巨大的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奖励, 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和制止, 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还应该为环保资金的注入提供有利途径, 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五、结语
通过对影响甘孜州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从中可以得知, 人口的增加和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造成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如增加森林、草地面积, 防止土地沙化, 草地退化以及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总之, 要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 离不开舆论的广泛宣传、政府的大力支持, 人们群众的积极参与, 只有这些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甘孜州生态环境的恢复, 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世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研究[J].思想战线, 2006
[2].王小龙.完善立法保护广西沿海红树林[J].环境保护, 2011
[关键词]:矿区土地植被恢复对策新邵县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97-02
新邵县位于湖南湘中,县域内寸石镇花桥村是湖南省地理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该县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露天开采剥离表土、挖损林地、破坏地被及废弃物堆集等,部分地段甚至彻底被毁,成为新的原始裸地。不但影响自然景观,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巨口铺板竹山采金矿区(高家坳和白云岩金矿)、新田铺三郎庙采金矿区、新龙矿业金锑矿区、小塘和新田铺小型锰矿区、龙溪铺十字路煤矿区、龙溪铺田心采石场、严塘采石场等八大矿区(场)山体面貌变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直接影响景观的环境服务功能。目前,全县占用林地兴办的生产矿达46个,关闭矿(点)64个,共计110个,总破坏面积达292.92hm。据测算,该县因各种类型采矿造成年水土流失量1.48万吨,致使大面积耕地因泥石堆积或因土壤流失而弃耕,许多溪沟、山塘、引水沟渠因泥沙淤积而降低效能。
1.自然地理概况
新邵介于邵阳盆地与新涟盆地之间,111°8'-111°50'E,27°15'-27°38'N。境内整个地势中部高、南北低,地貌以山丘为主,土壤以红壤与山地黄壤为主。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6.7℃,无霜期276d,年降雨量1309.7mm,年日照1387.4h。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雨量54.7%。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树种93科421种,灌木50科147种,竹类10种,草本植物88科344种。每种立地土壤均有适生状况好的乡土树种,如在一些石灰岩地带柏树、枫香、栾树等生长良好。
2.采矿破坏林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产开采前,林地生态系统通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自我调整过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具有正常的生产和保护功能;开采后,林地景观功能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环境的改变影响物种的适应能力。这些因采矿活动破坏的林地,不经治理无法使用,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采矿占用林地导致矿区范围林木消失,森林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降低,林木蓄积量减少,森林资源的年龄结构、树种结构、蓄积结构等会改变,同时影响森林景观和美感。
2.2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林地内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彼此之问及其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采矿区及周边区受到物种、栖息地破坏,种间关系改变及原物种灭绝、迁徙和新物种入侵等方面影响。乡土植物群落遭受破坏,野生物种数量和种群急剧减少,降低生物多样性。
2.3对生态效能的影响
矿区内林地破坏对生态效能的影响,是以人为主导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成,林地消失后可能会造成林区植被消失,导致采矿区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低下,不仅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还导致水土流失。同时,植被的消失可引起崩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另外,森林的消失还会导致局部地区的气候、水循环发生改变。影响人类健康生活。
3、矿区植被保护举措
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资源的破坏已逐渐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2003年,新邵县通过整合资源关闭了龙山矿区露天采金矿点32个,2005年关闭龙溪铺十字路、雀塘范围内个体小煤窑10个;2006年关闭小塘、新田铺范围内的小型锰矿14家,2007年3月又关闭了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的8个采石场。此举可减少对林地的占用和对生态的破坏,同时,还应着手植被保护举措。
3.1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优化配置
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或联合,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功能的统一。
3.2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政策
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政策制度,认真搞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不断改善矿山生态环境质量。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职责及任期目标考核阿容,规范植被恢复费的征收和使用,建议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制度。
4、矿区植被恢复措施
随着湖南“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邵的矿山环境治理经历了从不加治理、到物理性治理、再到生态治理的过程。增加绿色植物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是从根本上改变矿区生态环境的行之有效措施。
4.1生态治理模式
在生态治理施工前,应考察、分析其原有植被的物种结构,在治理中尽可能使用原有植物种类(乡土树种),遵循多树种合理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的原则;如引进新的物种,须经生态评估,防止产生生态入侵。所选物种应易于成活,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应注意治理成本核算,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4.1.1平面面积的治理
4.1.1.1修建工程设施
为防止矿区砂石对下游的破坏,在采区的下游河谷口修建挡沙坝,阻挡、淤积从废石、废土堆场冲下来的泥土。如2006年11月高家坳金矿投入资金240余万元,分别在下游的刘家村、石板桥村修建两座挡砂坝,并在2007年3月竣工运行。对一些地质结构差、堆场压力大,有滑坡体或潜在滑坡体的地段修建成挡土墙或混凝土墙(桩)。
4.1.1.2植树造林
对土壤环境好、可直接植苗造林的地段选择适宜树种进行造林,在造林时注意树种搭配,加大造林密度,促使尽早成林郁闭。
露天采矿作业区地面成石面,含土量少,水分难以保持,太阳辐射导致高温、干旱或水涝等极端环境条件,可采取客土回填造林,用全面覆土、大穴整地填土和水平沟撩壕填土(覆土厚度0.5m)等方式,可以植苗或用种子撒播,树种选用马尾松、国外松、刺槐、枫香、石栎等易成活树种,可伴拔葜、槛木等灌木种子与白茅草混播,以尽快覆盖地表;植苗可选用泡桐、刺槐、南酸枣等速生树种,既生长快,同时落叶又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4.1.1.3封山育林
对周围有种源和具有天然更新条件的矿区,进行封禁,能促进植被的自然恢复。
4.1.2直立岩面与废石堆坡面
2007年6月,在对该县工矿破坏土地本底调查中,发现
已关闭的龙溪铺下源采石场直立岩面和废石堆附近,野生葛和马鞭草生长茂盛,所以对直立岩面和废石堆植被恢复,可采取下述方法进行。在直立岩面和废石堆外1m处用碎石垒宽0.3m、高0.5m的护土石墙、客土0.5m的厚度,种植藤蔓植物(如:葛、爬墙虎等)。利用藤蔓植物攀爬、匍匐、垂吊的特性,对直立岩面和废石堆坡面进行垂直绿化。
4.1.3开发成建设土地
对交通便利、破损严重、面积大且无保留价值的严塘镇石灰石采石场的一些山体,宜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限期开发成建设用地,合理规划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4.2加强矿区植被恢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邵县实行“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突出管护”的营林方针,实现了“三年消灭荒山,五年绿化新邵”的林业工作目标,并荣膺“邵阳市消灭荒山第一县”的殊荣,林地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97.8%,林分郁闭度由原来的0.3提高到0.6。通过对废弃矿点调查,经过封山育林,废弃在10年以上的矿点,绝大部分草本植被覆盖率达到75%以上,林木郁闭度达到疏林地标准。封山育林不失是矿区植被恢复的主要手段之一。
5.结语
针对新邵县工矿破坏土地现状,作者提出了几种治理模式,期望对矿区治理工作有所启迪。矿区的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应坚持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以人工促进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对植被物种结构实行乔、灌、藤、草本搭配;在植物选配上尽可能选用原来的植物种类(如乡土树种),考虑物种问的竞争关系,应审慎引进新的物种并经生态评估,因地制宜人工植苗和注重封山育林,以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彭长发,陈康民,刘跃成等,新邵林业志[M],新邵,湖南省新邵县林业局编印,1997,12
[2]廖国柱,何智慧等,新邵统计年鉴(2003)[R],新邵,湖南省新邵县统计局编印,2004,4
[3]朱忠保,森林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4
[4]吴建国、吕佳佳,土地利用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17;(3)
[5]郭宗峰等,人类活动对流域森林景观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
[6]孙三喜,石小林,彭群等,新邵县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本底调查报告[R],新邵,湖南省新邵县林业局编印,2007,8
[7]陈晓萍,山体滑坡区的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J],湖南林业科技,2007,(1):8-9
海水入侵对生态影响及恢复措施研究--以山东昌邑市为例
海(咸)水入侵是一种缓慢性地质灾害.它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为超采地下水)的影响,滨海地区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地下淡水与海、咸水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高矿化咸水沿含水层逐渐向内陆侵染,造成入侵带内水质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或过程.昌邑市是我国海(咸)水入侵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水量的急剧增加,以及连续多年的干旱少雨,地表水严重不足,大量超采地下淡水资源,诱发了严重的成水入侵灾害.
作 者:辛良杰 张祖陆 Xin Liangjie ZHANG Zulu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级硕士研究生刊 名:小城镇建设英文刊名: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年,卷(期):“”(12)分类号:F1关键词:
方案包括文本和相关附图。
文本要求重点突出、文字简练、层次清楚,具有可操作性。基本内容包括:(1)总论
说明任务的由来、编制依据、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方案涵盖范围、执行时限、技术路线等。
(2)区域概况 主要内容包括: ① 区域自然条件
企业位置、井田范围及交通状况;矿区气象、气候;地表水、地下水等。②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及地层、地质构造等。基本图件:地理位置及区位图、地层综合柱状图(3)企业生产及工程概况 基本内容:
① 矿山开采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生产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趋势,资源状况、生产能力,与周边小煤矿的关系及煤炭资源整合等基本情况;
② 项目基本组成,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及环保工程等; ③ 生产现状,包括总图布置、开采工艺、开拓布置等; 基本图件:总平面布置图、开拓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4)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及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分析
定量分析煤炭开采生态破坏类型、程度、范围等。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明确本企业导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煤炭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矿井排水)及其环境污染状况;掌握目前采煤生态环境破坏的控制、恢复治理重建情况,了解其综合利用及恢复重建水平。
基本内容: ① 生态破坏
针对煤炭企业生产特点,分区说明生态破坏情况(新建企业,根据环评预测结果说明方案实施期内生态破坏情况)。
a、采空区分布情况,包括位置、范围、采空时间、采空煤层,采空区内地下水存积情况;结合采空区情况,查明地表沉陷分布位置、沉陷形式、破坏地表植被及其他地被物情况;
b、矸石场生态破坏和影响; c、工业广场生态破坏和影响; d、运煤、运矸道路生态破坏和影响;
e、结合区域生态状况,说明企业生产造成的主要生态问题,以及需要优先解决的生态问题。
② 环境污染
a、调查企业目前环保装备水平、运行状况、是否满足现行环保要求等;
b、根据调查结果,说明企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需要优先解决的污染问题。③ 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分析
结合煤矿开拓布局、采掘规划或计划,采用科学方法,对采煤在规划期内不同年份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预测分析。
基本图件:
生态环境现状图,图中应注明项目位置、井田境界、主要道路、主要水系、河流与湖泊、土地利用、植被、水土流失情况等信息。
生态破坏现状图,包括地表沉陷、矸石场占地等信息。规划期地表沉陷预测图(5)综合整治目标、指标
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政策,确定企业综合整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及其指标体系,可参照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结合企业实际合理增、减有关指标。
基本指标:“三废”达标排放率、破坏土地复垦率、工业广场绿化率、专用道路硬化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煤矸石安全处置率、矿井水重复利用率。(6)主要任务
根据现状调查及有关预测结果,结合综合整治目标、指标,明确各时期主要任务。(7)治理工程及投资估算 基本内容:
按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情况,分轻重缓急设置工程内容。明确工程范围、建设内容、施工方法、施工工程量、施工质量要求、施工工期与进度以及投资概算。说明建设目的及预期达到的效果。附恢复治理工程总表。
基本图件: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总体布局图。图中应包括方案中综合整治工程的主要信息;综合整治方案中各项工程的配套专业图件。(8)方案实施效益分析与评价
明确经费来源及数量。对项目预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9)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提出实施方案的组织管理、工期及进度、工程质量、工程安全、生态安全以及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措施。(10)方案附图要求 A:各分项要求的附图
B:生态环境恢复综合整治效果图
白家梁煤矿位于准旗纳日松镇,井田面积3.6 k㎡,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5万吨。
为了搞好矿井技术改造,同时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达到环保要求,制定本矿生态治理恢复方案。
一、建立环保组织机构,使环保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常抓不懈。
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组
长:王 治 明
(矿长)副组长:屈 三 其
(副矿长)成员:张 立 琴、李 成 云、李
靖
二、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要建立环境保护工作制度,使环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制定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
1.车辆行驶时必须按规定线路行驶,禁止随意设置临时施工道路,不得随意碾压空地,尽量减少地表风蚀破口。
2.合理绿化办公区、工业场区、恢复植被,选用本地优势物种,树草结合,提高原地生态等级。
3.矸石要定点堆放,掩埋覆土、浇水,防止风化自燃,造成环境污染。
4.正确处理生产和生活废水,井下水要先抽入井下沉淀池,再进入水仓,排至地面蓄水池,净化后用于井下洒水、灭尘,地面洒水、灭尘等项工作。
生活污水的处理:
矿办公区、生活区要分片建渗水井,生活污水集中倒入渗水井,集中处理。
5.采掘工作要注意留足保安煤柱,防止地表塌陷,确保公路、建筑物等地面设施安全。
6.规范储煤场建设,主斜井前面的储煤场为技改后的储煤场,储煤场东、西两侧要建防尘网,储煤场中的皮带转载点要设喷淋、喷头,煤场内和矿区内公路要每天洒水,防止煤尘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1 澄合矿区概况
澄合矿区地处陕西省澄城、合阳县境内, 位于渭北煤田东部, 区内煤炭开采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矿区东西长60km, 南北宽30km, 面积约1686km2。西自洛河, 北与蒲白矿区为邻;东部濒临黄河, 同韩城矿区相邻;北部以黄龙山南麓为深部边界, 南部的煤层及风化带为自然边界。矿区煤炭总地质储量为85.8亿t, 其中详查18.6亿t, 精查3.8亿t。区内主要有:董东煤矿、董家河煤矿、王村煤矿、王村斜井煤矿、澄合二矿、权家河煤矿等。
2 澄合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生态问题
澄合矿区位于渭河两侧黄土台塬农业生态功能区, 陕西省水土流失渭北黑腰带重点监督区和渭北高原沟壑重点治理区,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多黄土台塬、沟谷地貌, 区内以旱地、草地为主, 土壤多为黄绵土与褐土, 矿区社会经济较发达, 以农田生态系统与草地生态系统为主, 植被群落类型为人工刺槐林及铁杆蒿、酸枣、冰草、长芒草、披碱草、白羊草等所构成的灌草丛, 受人工干扰程度较严重。
由于缺乏长远的生态环境治理规划, 澄合矿区经过多年的开发, 对矿区群众生活、健康及农产品质量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主要为以下5个方面:
1) 开采活动对矿区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等;主要交通干线、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及其它各类建 (构) 筑物等的影响与破坏。
2) 开发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包括压占、毁损不同类型的土地, 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等。
3) 开发活动对地表形态、植被、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和破坏及地表景观影响等。
4) 开发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包括采矿活动引起的含水层破坏范围、规模、程度, 地下水系统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及地下水资源减少等, 对生产生活用水的影响等。
5) 矿山企业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及固体废弃物排放情况及其环境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及对生态环境的种类、范围和程度的影响 (包括煤矿地下水体, 土壤等污染) 。
3 澄合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与任务
尽可能减小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或破坏, 保护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从而维持澄合矿区生态系统平衡。对塌陷区应及时充填裂缝, 平整土地, 恢复土地功能;减缓水土流失和土壤破坏, 保护区内土地资源, 及时栽、种植林灌草植被, 维护矿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避免物种入侵, 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地面各污染源必须配套建设高效达标的污染防治设施, 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逐步探索合理的采煤工艺,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
4 澄合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4.1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1) 避让措施。根据矿区煤矿不同开采时序预测[1]煤矿开采后的地表沉陷情况, 通过现场勘查、环境敏感目标识别、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等综合分析, 工程选址选线时避让开居民集中区、洽川风景名胜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敏感目标;合理规划开拓方案, 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县城区、乡镇所在地、高速公路、洽川风景名胜区等敏感环境目标下不留设保护煤柱, 并划出相应的禁采区, 避免或减缓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及重要地面建 (构) 筑物造成的影响。
2) 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以“景观相似、功能恢复”的原则, 优先选择乡土物种, 研究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为澄合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在矿区生态环境建设中, 应根据矿区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 充分体现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协调性、环境的美观性, 乔、灌、草配置的立体型, 植物选择的适生性及四季景观的和谐型。
塌陷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中,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要以区域性乡土种为先, 因地制宜建立能自我存在和稳定的植被。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2], 根据本区域的适宜范围、生长条件, 对固体废物的分解、熟化程度和土壤的理化性质, 以及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降解程度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选择和配置植被的建群模式。塌陷区在适地种树的基础上丰富配置乔、灌、草立体结构性, 建立多层次的林分结构, 提高植被覆盖率, 尤其要增加陡坡或者滑坡裸面植物的垂直结构, 也可栽植藤被植物, 更有效的发挥生态效益, 增加景观变化。
矸石场植物种类的选择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以乡土种树为主, 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选择树种要有利于矸石山的水土保持和土壤的改良, 优先选择抗旱和耐贫脊的肥料树种, 如一些豆科植物;要考虑乔灌草植物品种的合理选择, 尤其要考虑优良的灌木树种在植被的防护和土壤改良功能方面的优势, 可以使矸石山提早郁闭, 加快绿化和生态恢复的速度, 并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3) 土地资源治理。塌陷区土地资源整治主要针对塌陷稳定的区域, 进行裂缝充填[3], 利用裂缝周边或者裂缝上坡方向的土壤, 对塌陷区的耕地、林地、草地进行治理恢复[4];采取适宜的整地措施, 选择适宜的品种 (尽量恢复原有土地利用类型) , 适地造林, 增加植被覆盖度;在10°~20°的坡面上, 进行隔离耕翻, 施用磷肥, 栽植油松, 落叶松, 复叶槭和小叶杨等以针阔叶林为主的人工林类型;在20°以上的的坡面进行鱼鳞坑整地栽植, 以连翘, 黄刺玫等为主的人工灌木林类型, 还有适宜种植的牧草, 采用撒播和直播法进行, 可以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型生态环境。对耕地, 尤其是水浇地必须修复配套的灌溉水渠等农业设施, 同时对与居民生产生活相关的道路、管线、地面构筑物等也要进行相应维修。
4)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根据矿区的地下水分布情况, 划分矿区“富水区”、“缺水区”, 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采煤过程中, 采取合理的开拓方案和采煤方法, 确保采煤导水裂隙不对该区具有供水意义含水层产生影响, 开采技术层次上, 应根据各井田煤层埋深、厚度、地层结构、含水层性质等进行设计, 必要时采取限采高、条带开采、分层开采[5]等降低采煤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采煤方法, 确保煤层开采不对第四系潜水构成影响, 开展植树种草活动, 尽量扩大矿区内植被覆盖面积, 发挥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 保护地下水资源。
4.2 污染防治措施
矿区各煤矿生活污水处理后应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要求, 并尽量全部回用于地面生产用水、绿化用水, 做到煤矿生活污水“零”排放。
矿井水主要为延安组含水层和直罗组含水层水, 处理后达到相应的行业和回用标准要求, 回用于井下防尘及消防洒水、地面生产用水等生产环节, 余量可用于矿区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等, 必要时可采用反渗透脱盐工艺处理, 用于日常生活用水。
针对煤矿工业场地生产、储存、运输等运输环节产生的扬尘, 可采取封闭地面输煤系统、仓式储存、洒水降尘、密闭运输等措施, 减少粉尘排放量;燃煤锅炉烟气采用高效除尘、脱硫技术净化, 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3271-2014) 二级要求。
改革采煤工艺和方法, 根据煤矿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采高[6], 减少矸石产生量;力争做到掘进矸石不出井, 地面洗选矸石进行综合利用。减少排矸场占地, 矸石场应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控制标准》 (GB18599-2001) 及修改单的选址及运行要求。
4.3 资源综合利用措施
避免设立永久性排矸场, 应积极寻求矸石综合利用途径, 澄合矿区煤矸石发热量在8MJ/kg左右, 灰分在60%~70%, 矿区洗煤矸石、煤泥、灰渣应力争全部综合利用[7], 采煤掘进矸石可以用作筑路材料、场地平整充填材料等, 锅炉灰渣可用于建材等, 生活垃圾收集后全部依托现有的垃圾处理场处置。
5 建议
1) 加大治理经费的投入力度,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将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贯穿于煤矿开采全过程中。
2) 在生态建设和治理中尽可能的结合国家人工造林,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策, 坚持“景观相似、功能恢复”的原则, 根据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矿区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技术经济条件, 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功能。
3) 针对矿区开采特点及不同开采时序, 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8], 对造成的不同生态环境影响提出针对性的补救与恢复措施。
4) 适时建立生态监控系统, 选取最具代表性或最能反应环境状况变化的区域和生态因子作为监控对象, 掌握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跟踪监控在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后的效果, 并及时调整措施, 达到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200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66-167.
[2]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20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42-343.
[3]董雪玲, 刘大锰.煤炭开发中的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J].煤炭科学技术, 2005, 33 (5) :67-69.
[4]刘建忠, 韩德军, 顾再柯.煤矿采空区的灾害预防与生态修复措施[J].中国矿业, 2008, 17 (8) :46-48.
[5]王娇雯.浅谈煤矿开采区的水土流失与防治[J].污染防治技术, 2010, 23 (5) :49-51.
[6]牟长波.煤矿地下开采项目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J].广西轻工业, 2008 (9) :117-118.
关键词: 煤炭开采; 生态破坏; 原因分析; 治理对策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煤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同时与国家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生态环境的优劣又决定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健康情况的好坏,也是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保护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就是确保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进一步推动生产速度的加快。随着我国现代技术的加速发展,煤炭资源的开采已经很大程度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此时,我们更应当关注煤炭资源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共同发展和协调,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的开采煤炭能源。
1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被占用主要是因为开采出来的煤炭和沙石堆积起来而占用的土地,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是指煤炭开采之后所造成的土地大面积深陷以及开采过程对土地的损坏。我国只有5%以下的煤炭不是通过矿井开采出来的,而矿井开采会极大程度上的造成地面塌陷,对土地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因为地表塌陷造成国内东部平原矿区的土地受到水淹的大面积破坏,不但是农村的土地耕种面积大幅度的减少,更使土地与人口之间、土地与煤炭之间的矛盾日渐扩大化。而我国西部地区的土地塌陷则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速度,同时使土地的水土流失情况更加严重,就拿宁夏灵武煤田来说,对煤炭进行开采以前,土地的荒漠化大约占地区总面积的60%,而开采十多年以后,荒漠化的面积已经扩大到接近84%,由此看来,煤炭的不可理性开采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土地荒漠化的严重性。
1.2林草植被和湿地资源
煤炭开采对植被的破坏性也比较严重,其具体表现在开采煤炭会降低植被的生长和存活能力,增多了植树种草的资金量,而且加大对植被维护和管理的难度系数等等。煤炭开采的过程也是水土流失日渐严重的过程,影响和阻碍了草木的生长和生存,严重时甚至会使植被逆向演替,造成大面积的资源流失。在诸多矿区当中,因为煤炭开采不合理而导致地下水泄露的事件举不胜数,严重影响了我国地下水资源。
1.3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煤炭资源的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性,使地表植被和大量的土地资源都遭到破坏,也是水土流失情况更加严重。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因为煤炭开采加剧水土流失,进而造成土地塌陷的面积已经占山西省总面积的10% ~20% ,,平均每开采出来一亿吨煤就造成约245 k m2地面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则会影响生态物种多样性、破坏植被的生长规律和生存环境,加剧能源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得不到实施。
2煤炭开采区生态建设措施与对策
2.1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我国在20 世纪 80 年代的时候颁布了很多关于矿产生态补偿的法律政策,但通常比较倾向于谁污染谁治理的管理举措,而对于谁获益谁补偿的理念尚未具体的应用到环境治理中。尽管国内出台了这么多有关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性的法律政策,但关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的补偿方式和具体措施还没有进行量化考核和监督,也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使得矿企业对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意识较为薄弱,没有达到强制性治理和补偿的目的,也没有使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得以改善。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因煤炭开采而造成的环境破坏情况进行实地的调查,并作出最权威的判断和评估,并将能够有效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加入到法律法规当中,成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治理基金的委员会,并由政府直接管理,加大对企业进行环境治理的强制性和科学性。
2.2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我国的林业建设从最初的国家投资到集体承包再到个体承包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涌现了很多组织能力过硬和实干精神过强的基层干部和领导,例如石光银、杜芳秀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造林模范,不断为人民群众树立防沙治沙、建设绿林的信念和决心,从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大量有效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和方法。现阶段我国生态林业建设大多为非公有制林业建设,承包建林已经成为林业建设的主要方式。
2.3大力调整煤矿经济结构
首先,依据我国先关法律条视具体的污染情况而定,整治和取缔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能源流失以及威胁人身安全的矿井,合理的控制原煤总产量,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其次,对原煤产品依次进行粗加工、细加工和精加工,使原煤产品品种更加丰富,提高原煤利用率和产品质量,并适当延伸矿产产业链,不直接处理毛煤,尽量降低二氧化碳和煤灰的排放量。最后,调整矿产设备、矿产技术以及矿产结构三者之间的协调性,有效的提高煤炭开采的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更新煤炭开采设备,进而减少土地塌陷面积,并提高煤层的利用率,逐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2.4加强环保行业管理
煤炭企业在国内分布情况比较复杂,大小煤矿约有218万,所以煤矿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煤炭企业必须创建有效的煤炭环境管理体系,针对煤炭清洁型生产与环境维护治理两方面构建管理体系,使二者相辅相成。清洁型生产从煤炭开采的角度,改进和优化开采方式,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降低煤炭开采危害性为目的,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在保证环境免遭破坏的同时,加强对开采过程的管理手段,保证环境和煤炭开采二者之间的协调、稳定发展。
总而言之,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稳定、共同发展和进步是一项持久的、复杂的、系统的大工程,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严格的、有效的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将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李新平, 朱金兆, 常建国. 煤炭开采对山西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 ( 3).
[2] 卢建斌. 浅析煤炭开采对晋中市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 J ].地下水, 2009 ( 3).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息息相关, 兴建水利工程大多需要对河道等进行改造, 极易对其水文环境造成影响。一是水利工程通过截流等进行施工建设, 致使靠近河坝的水流量增加, 对河流的水流速度产生影响, 导致下游流速减缓, 泄水量减少, 下游地区河流在枯水期水流补给缓慢, 延长了枯水期;二是水利工程水文条件的影响, 通过对河流上游进行堵截放行来调整河流流速及下游水量, 日积月累会使上游水位升高, 下游水位因水动力的变化产生下降甚至断流, 导致一些池塘或湖泊等因水源缺失而干涸;三是水利工程对水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河流上游的建造使得水速产生变化, 水流由动水变成了静水, 水温也随之改变;四是施工过程中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也会对水质造成影响。将大量施工垃圾倒在河流中, 破坏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导致河流水质浑浊, 甚至可能因常年污染物质沉积而使河流中含有大量的有毒危险物质, 威胁河流周围居民的安全与健康[2]。
2.2 对气候和局部大气的影响
水利工程会对局部的气候包括降雨、气温等产生影响。水利工程对河道的改流将使区域生态水循环发生改变, 使与空间的接触面在工程区域因人为的干涉由陆地转变成了水面, 从而改变了该地区的空间能量转换方式, 导致空气中水分增多, 空气强度发生变化, 年平均气温将会增高。另外, 水利工程建设对大气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在我国普遍得到了较好的控制[3]。
2.3 对土壤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周边地区水流速度减慢, 造成地下水位升高, 引起沼泽化等问题。生态循环将会减少土壤中的含氧量使土壤肥力下降, 影响该地区农作物的种植;植物生长环境也会因沼泽化而过分湿润, 产生植物的衰败, 甚至会引起该地区整体环境的衰败, 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发展。
2.4 对地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易使周边土地在长期湿润状况下发生地质疏松, 导致土壤稳固能力降低, 在暴雨等恶劣自然天气的影响下较易出现塌方及滑坡等灾害事故, 严重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此外, 一些较大型的水利工程蓄水能力较强, 蓄水较多会使该工程区域岩石因不断增大的水压而产生破碎, 将会引起地壳不平衡甚至地震。
2.5 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文件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命名的通知
(环函〔2006〕418号)
东北师范大学:
你校《关于对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验收的申请报告》(东师科字〔2005〕第8号)收悉。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局组织验收委员会对你校提出申请的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经验收委员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认为该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内,能紧密围绕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景观生态设计与植被恢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生态系统过程模拟与监测的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完善必要的实验设施和条件,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了较高的研发能力,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管理、湿地保护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完成了预期建设任务,达到了验收要求。经研究,同意对该重点实验室予以正式命名(见附件)。
请你校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验收委员会所提建议,继续做好对该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和保障工作,加强该重点实验室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之成为具有创新能力、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的科研实体,成为国家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附件: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名称
二○○六年十月二十六日
附件: 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名称
名 称
实验室主任
依托单位
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
盛连喜
东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柴窝堡湖;水质恶化;生态退化;成因分析;治理措施
1 柴窝堡湖环境概况
1.1自然环境 柴窝堡湖位于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境内,距市区东南约45km处,是一个天然的半封闭冷水性微咸湖,为山间盆地集水洼地型湖泊,形似核桃形,湖盆呈浅碟状,湖底平坦;南北长6.37km,东西宽5.75km,水深3-5m,最大水深6.1m,湖面面积30km2,蓄水量1.25×108m3(以上数据为上世纪90年代初情况)[1]。
1.2补给和排泄 柴窝堡湖水系无干流,湖水主要补给来源为湖南侧发源于天格尔山北坡的乌什城沟、张家沟和小东沟一半的水流汇入,湖北侧有发源于博格达山南坡的三个山沟、白杨沟河、柳树沟和苏拉夏沟等水流的下渗补给。自1992年以来,乌鲁木齐市将柴窝堡划为城市饮用水源地,1992年、2000年相继建成的第六、七水厂,供水能力分别为8×104m3/d和7×104m3/d,目前供水量合计5400×104m3/a,位列全市5个自来水厂的第二位,水质最优,对全市供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柴窝堡湖入湖补给的是淡水且水质优良,在正常水位条件下,向东流入盐湖的水是微咸水,90%的盐分通过湖东沙坝向大小盐湖排泄输出,是柴窝堡湖盐分排泄的主要方式[2]。
2 柴窝堡湖生态现状
2.1 湖面萎缩严重
柴窝堡湖湖面面积从1975年至2002年一直变化不大,维持在30km2,之后湖面逐年萎缩,以2011年至2014年萎缩尤为迅速,水面面积从27.5km2缩减至2014年4月(丰水期)的14.8km2。通过卫片解译,见图1。2014年10月(枯水期)湖面面积为2.5km2,畜水量降至100×104m3,湖东最深处水面后退明显(见图2)。卫星影像中湖面深颜色部分是实际汇水区,浅颜色部分湖面已蜕变为沼泽湿地,大片湖底裸露,已丧失渔业养殖功能。
图1 2014年10月柴窝堡湖遥感影像 图2 2014年10月湖东最深处现状
2.2 水质污染加剧
2.2.1 历年监测情况。 柴窝堡湖的常规监测点位有五个,分别是进水区、岸边区、浅水区、深水区和湖心区。历史监测情况为1986~1990年,每年监测一次;2000~2013年,每年监测两次,分别在丰水期和平水期。2014年,由于柴窝堡湖湖面锐减,原进水区、岸边区、浅水区及湖心区设定的监测点位均已成为陆地,深水区水深达不到采样要求,因此,2014年柴窝堡湖常规水质监测无法进行。
2.2.2 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乌鲁木齐市环境统计年鉴》1986-1990年本、2000年-2013年逐年的柴窝堡湖水质监测数据,经过加和求平均值处理后,获得1990s、2000~2013年各个指标的逐年平均值。
2.2.3 数据处理[3]-[4]。 评价标准:依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柴窝堡湖按照渔业用水区要求进行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确定水质类别,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水质污染程度分级评价,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
(1)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i=Ci/Si 对pH:Pi=(7.0- Ci)/(7.0-Sid),Pi=(7.0- Ci)/(Siu -7.0) 式中:Pi为某参数的污染指数;Ci为某参数的实测浓度;Si为某参数的标准限值;Sid为标准中pH值的下限值;Siu为标准中pH值的上限值。
(2)综合污染指数法。 式中:P为某水体的综合污染指数;Pi为某参数的污染指数。
污染综合指数分级:依照P值大小与综合污染指数水质级别标准(见表1)对比,确定水质级别。
表1 综合污染指数法水质评价分级表
分级一级
(清洁)二级
(尚清洁)三级
(轻污染)四级
(中污染)五级
(重污染)六级
(严重污染)
P值≤0.200.21-0.400.41-0.700.71-1.001.01-2.00>2.00
(3)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湖库富营养化程度,参评指标有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a)、透明度(SD)。公式为 式中: 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j)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Wj为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以chl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 式中:rij为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的相关系。中国湖泊(水库)的chla与其他參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ij及rij2见表2。
表2 中国湖泊(水库)部分参数与chla相关系数rij及rij2值
参数SDCODMnTNTPchla
rij-0.830.830.820.841
rij20.690.690.670.711
各项目营养状态指数的计算公式:TLI(Chla)=10(2.5+1.086lnchla);TLI(TP)=10(9.436+1.624lnTP);TLI(TN)=10(5.453+1.694lnTN);TLI(SD)=10(5.118-1.94lnSD);TLI(CODMn)=10(0.109+2.661lnCODMn) 式中:Chla单位为mg/m3,SD单位为m;其他指标单位均为mg/L。湖泊营养状态分级,见表3。
表3 营养状态指数计算结果分级
综合营养指数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 >50
分级
标准0< ≤30
30< ≤50
轻度富营养50< ≤60
中度富营养60< ≤70
重度富营养70< ≤100
2.2.4结果与分析。
(1)水质变化情况 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限值,柴窝堡湖1990s-2013年水质状况统计见表4。
表4 1990s-2013年柴窝堡湖水质状况统计
水质达标类别(23个基本项目)
年份监测类别达标类别超标类别综合污染指数水质分级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
1990s188541000.76四级中污染
2000135122031.34五级重污染
2001166331121.29五级重污染
20022112122131.82五级重污染
20032315220042.10六级严重污染
20042312340131.61五级重污染
20052313321131.61五级重污染
20062312403131.29五级重污染
20072317011131.34五级重污染
20082315121131.42五级重污染
20092312314031.53五级重污染
20102311411243.26六级严重污染
2011135012142.29六级严重污染
2012134210154.35六级严重污染
20132315101065.71六级严重污染
由表4可见,柴窝堡湖2000年-2013年均为劣Ⅴ类重度污染水质,1990s为Ⅳ类水质,均不能满足柴窝堡湖渔业养殖用水的Ⅲ类功能区水质要求,综合污染指数为0.76-5.71,水质级别除1990s为四级中污染外,2000年-2002年、2004年-2009年均为五级重污染,2003年、2010年-2013年均为六级严重污染水质。
(2)主要污染物单因子指数 筛选柴窝堡湖历年监测数据中的主要污染物CODMn、CODCr、BOD5、氨氮、总磷、总氮,绘制单因子指数年季变化情况见图3。
图 3 各主要污染物单因子指数年季变化图
由图3可知,柴窝堡湖主要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和盐污染。
(3)富营养化状态 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绘制的柴窝堡湖1990s-2013年水体富营养化变化趋势见图4。柴窝堡湖1990s-2013年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3.05-77.23,总体呈上升趋势,属于重度富营养化。其中:总磷(TP)、总氮(TN)呈现跳跃式变化,基本为中度富营养,可见人类生产活动是影响水泥富营养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透明度(SD)2001年开始营养状态指数均在80以上,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水体透明度下降,与柴窝堡湖水深较浅、湖面常年风速较大、水体加速混合有关,可通过DO监测数据(1990s-2013年为6.27 -8.38mg/L)来印证。
图 4 水体富营养化年季变化图
(4)矿化度 随着湖面迅速萎缩和水位的持续下降,柴窝堡湖湖体盐分无法向东侧大小盐湖排泄,导致湖底大量盐分沉积,水体矿化度不断飙升。1996年柴窝堡湖水体矿化度监测值为3.62g/L,至2010年基本维持在4.0g/L,2013年监测值则高达46g/L,已是名副其实的“盐湖”(矿化度高于35g/L可称为盐湖)。
2.3 生态问题突出
2.3.1 生态系统改变 随着柴窝堡湖湖面的急剧萎缩,自然湖滨湿地消失,原有水生、沼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水位不断后退加上常年风大的自然因素,使裸露的湖面和沼泽迅速沙化、盐渍化,大量植被死亡,生态系统已演变为荒漠生态系统。
2.3.2 生物多样性锐减 水体迅速咸化使柴窝堡湖水生生态功能大幅下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鱼类、浮游动植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原有水生生物种类消亡并出现向咸水种类演替的趋势。
2.3.3 次生生态灾害显现 由于缺水,柴窝堡湖及周边植被大量死亡,土地沙化严重,加之防沙、固沙措施不到位,每逢刮风,漫天黄沙遮天蔽日;更为严重的次生生态灾害是裸露的湖底在太阳暴晒和大风天气下引发的盐尘暴,碱性盐尘随风飘散,落在哪里都带来严重的腐蚀危害,对下风向的乌拉泊水库水质及供水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必须尽快引起足够重视。
3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3.1 自然因素
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柴窝堡湖水源主要流域的冰川融水、大气降水持续减少,上游河流来水减少;同时由于柴窝堡湖处于博格达山南坡的洼地之中,属于半封闭型内陆湖,湖水主要靠水面蒸发和湖底渗漏排泄[5]。加之该地两山之间孔道的廊道作用[6],湖面常年风多且大,湖面蒸发作用显著,造成柴窝堡湖总硬度、硫酸鹽等污染物指标本底值较高。又因为这一特殊的自然因素,使得湖区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机物不能及时排出而沉积湖底,导致水质有机指标居高不下,加剧了柴窝堡湖内源污染。
3.2 人为因素
3.2.1 地下水超采 1992年柴北水源地的第六水厂、2000年柴西水源地的第七水厂的相继运行,截取了柴窝堡湖的地下径流补给,柴窝堡湖的水量平衡被打破。加之近几年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增加,第六、七水厂每年超采量不断翻新,2013年总开采量为5412×104m3,超出允许开采量3096×104m3的75%,属于严重超采。连年超采导致湖面水位下降3m,地下水水位下降显著,多年形成降深5m的漏斗区域约为1157.32km2,下降超过10m的漏斗区域约为188.71km2。柴西、柴北水源地对地下水水位下降有直接贡献,井群中心位置下降明显。地下水超采使柴窝堡湖补水量锐减,导致湖面缩小、湖水污染越来越重,并引发湖周生态问题。
3.2.2 人类排污 该湖有组织排放污染源为距湖西岸15km处以新疆化肥厂为主的工业废水和乌拉泊街道生活污水,两股废水排入红卫湖,经一条12km长的自然冲沟向柴窝堡湖排泄,对其造成污染。围绕湖区的柴窝堡林场、104团、天山牧场等单位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氮肥、磷肥随降水地表径流进入湖中,以及柴窝堡湖1991年-2001年的渔业养殖带来的饵料残渣和鱼类粪便沉积湖底,成为湖水有机物污染及富营养化的根源之一。
4 已采取的对策及措施
4.1 三个山引水工程 为遏制柴窝堡湖水位下降问题,保障入湖水量,2003年乌鲁木齐市建设了三个山引水工程,计划每年引水1000×104m3补充柴窝堡湖,渠道设计水流量1.5m3/s。但由于沿线柴窝堡乡、天山牧场等单位的农业生产引用及其他原因,该工程未能达到补湖效果。
4.2 污染源治理 2013年底乌拉泊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收集新疆化肥厂片区乌拉泊街道的生活污水,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实现了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同时要求新疆化肥厂通过改进工业污水处理工艺和中水回用水平,切实减少工业排污对柴窝堡湖的污染影响。
4.3 实施“压粮保水”政策 2014年对柴源村、天山牧场定居点及白杨沟村19206亩农田实施休耕,按照480元/亩进行补贴,连续三年不变;同时停止三个山沟、白杨沟地表水用于农业灌溉以及关停柴窝堡湖区域37眼分散农用机井,减少了220×104m3/a地下水开采量。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农田休耕后没有进行必要的生态保育,失去了附着物的土壤层,受风大、缺水等双重影响,仅一年时间已出现严重的土地沙化。
4.4 水厂限采 结合城市供水实际,2014年市政府已对柴西、柴北第六、第七两个水厂的取水量进行压减,4月~10月(夏季)日供水量由15×104m3降为7.5×104m3,10月~4月(冬季)日供水量降至4×104m3以下,将柴西、柴北两个水厂调整为备用水源。较往年同期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共计2160×104m3,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的蓄水量。
5 生态治理措施
5.1 加快推行“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利用“引额济乌”水源,加快推进“500”水库扬水工程并将供水范围扩大到城北更多区域,在“500”水库扬水工程、大西沟供水管线工程、南郊水厂工程和西山水厂扩建工程完成的前提下,逐步对第六、七水厂所有机井群实施关停,将柴西、柴北水源地由备用水源地改为应急水源地,只在紧急情况下且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启用应急备用井。
5.2 推进引洪补湖工程[7],在甘河子大桥上游4.8km、乌拉泊水库上游10km处,修建拦河渠首,在界定为只在丰水年汛期调水的前提下,将乌鲁木齐河和白杨河的洪水引入柴窝堡湖,湖水水位升高1m,库容增加3000×104m3。洪水蓄入柴窝堡湖,可改善湖面萎缩、水质恶化和湖周生态环境,使柴窝堡湖区域生态环境朝良性方向发展。
5.3 探索实施引达济柴工程,将达坂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白杨河源头的水引到柴窝堡湖。据水资源局自治区水文总站水文大队调查,白杨河流域水资源量约有2.4×108m3/a,达坂城境内的水资源量约占1/3,水资源将由2014年4月成立的新疆白杨河流域管理局实施统一管理。在不影响下游托克逊用水、保障达坂城区域正常农业用水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引达济柴工程的可行性和可达性。
5.4 取缔新疆化肥厂污水排放口,禁止工业废水排入湖区;禁止乌拉泊生活污水经红卫湖排入湖区,污水处理厂出水夏季全部用于天山野生动物园林地绿化,冬季储存在天山牧场水库,来年用于吐—乌—大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绿化,削减入湖污染物总量。
5.5 对湖周已沙化的修耕农田进行生态修复,种植耐旱固沙植被,防止沙化区域进一步扩大;科学指导天山牧场一队、白杨沟村及104团九连7763亩继续实施休耕的农田进行生态保育。通过种植抗沙、耐旱、耐盐碱、耐粗放管理的沙打旺、锦鸡儿等灌木,保证休耕农田植被盖度,防治沙化,避免次生生态灾害。
6 结语
通过对柴窝堡湖实施截污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禁止超采乱用、严格控制分散开采[8],在尽可能返还人为截取柴窝堡湖补给水量的同时,对湖区及湖周已出现的生态问题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生态恢复措施,遏制湖泊水质恶化、生态退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马超,纪元.乌鲁木齐市柴窝堡湖水质变化趋势与原因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2012,26(3):153-157。
[2]吕春玲,祁士华,龚香宜.新疆柴窝堡湖水质污染控制与恢复方案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8):15-16、50。
[3]韩芹芹.近3年乌鲁木齐主要湖泊水库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4):62-67。
[4]郑松林.新疆柴窝堡湖水质变化趋势及控制措施研究[J].大陸桥视野,2011,2(下半月刊):11-12。
[5]王翔.柴窝堡湖湿地保护与恢复[J].农村科技,2012(8):74-75。
[6]袁国映,陈丽,程艳.柴窝堡湖的生态功能价值及其保护[J].新疆环境保护,2012,34(2)9-15。
[7]侯刚.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8):9,16。
[8]王雪冬,刘彦林,邢健.柴窝堡湖水质污染与控制[J].干旱环境监测,2003,17(4):225-226,232。
作者简介:张新莉(1982-),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科研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1.1 缺乏法律监督, 保护力度不足
现阶段, 虽然我国颁布了林业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 缺乏科学的监督和管理, 导致林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重采轻保、乱采滥伐等问题。再加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 衍生了泥石流、火灾等灾害, 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2 森林资源锐减
现阶段, 北方森林覆盖率逐渐降低, 以活立木蓄积为例, 北方某省建国初期的活立木蓄积为17.8亿m2, 现阶段仅仅只有3.8亿m2。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 对林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再加上人们乱砍滥伐、重采轻护, 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 导致森林资源锐减, 可采资源显著降低。同时, 随着森林资源的锐减, 造成了一系列灾害, 例如, 对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加快了湖泊的富营养化, 减少了湿地面积以及降低了湿地生态质量、水体功能等。
1.3 水土流失严重
现阶段, 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沙化现象严重, 自然灾害频发, 并且降低了土壤肥力, 为林业种植以及森林资源恢复增加了困难。
2 加强北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分析
2.1 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管理, 不断扩大森林面积
保证足够面积的森林资源, 才能够保证林业充分发挥绿色屏障的作用, 同时, 为绿色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保证林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做好林业资源的培育、保护以及管理工作。森林资源和现在、未来的利益存在密切的关联。因为林业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 一旦遭受破坏, 想要恢复不仅难度较大, 而且需要很长的周期。这就要求在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 做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以及保护管理, 不断扩大森林面积, 以此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2 增加资金支持, 加强政府部门管理
政府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需要有专业化的人才以及机械设备, 上述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因此, 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 应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 社会其它部门和企业也应多方筹集资金, 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显著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3 创建良性的循环机制
为了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效率, 应该创建良性循环机制, 以此降低森林的消亡速度, 为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林业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林业补偿工作, 对于认真贯彻与落实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人群给予一定的奖励,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人们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长远角度来说, 为了实现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 还应让人们养成遵守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习惯, 同时, 将林业生态环境、水资源生态环境相结合, 创建科学、统一的整体循环保护机制, 以此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2.4 创建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应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 从长远的角度, 创建科学、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 创建新的国有林区专门管理部门, 重点管理国有林区, 在管理林业资源的同时, 承担出资人的职责, 同时享有所有者的相应权益。通过开展林业分类经营, 根据利用目的的不同对森林业进行分类, 即商品林业与公益林业, 分别创建符合各自特征的政策措施、经营机制以及管理机制, 商品林业应实施企业化管理, 公益林业应以政府投资为主, 以此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 森林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采, 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林业资源在消除污染、防风固沙以及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应采取多样化、有效的措施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促进林业生态环境以及实现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春艳.浅谈林业发展现状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J].农业与技术, 2013 (5)
吉林省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探索
摘要: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的`生态补偿还存在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矛盾及问题,比如认知领域中对生态环境无价、生态环境利用无偿的认识,生态价值观取向和生态价值货币化问题,机制建立中的生态补偿对象确立和机制完善度的问题等等.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精神,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吉林省积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尤其是在矿山生态恢复补偿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作 者:谢忠岩 作者单位:吉林省环保局 期 刊:环境保护 PKUCSSCI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2006, “”(19) 分类号:X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推荐阅读: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及对策09-21
矿业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09-26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10-24
生态环境优化的工作方案07-28
辽宁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11-26
保护生态环境06-06
保护生态环境作文09-13
请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作文500字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