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生态建设(精选7篇)
市水利局:
巨野县共有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县级河道21条,目前我们正在对友谊河、老洙水河、杨庙水沟进行水系生态建设,其余18条河道还未治理。水系生态建设在我县刚刚起步,尚处于萌芽状态,离省厅和市局领导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全面进行水系生态建设工作艰巨,任重道远。
一、友谊河水系生态建设情况
按照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厅《关于转发下达2010年重大水利工程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鲁发改投资
【2010】1512号文)要求,巨野县水务局于2011年3月实施巨野县章缝镇友谊河水系生态水土保持工程。该工程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2.65km2,水土流失面积7.9 km2,以治理面积1.6 km2,本期治理面积5.8 km2,治理措施采用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有:清淤排灌沟渠、河道长度共16.5km,新建拱桥15座,新打机井96眼,新建砂石生产路4.0 km。林草措施有:整地改土230hm2,水土保持林42 hm2,发展农田林网147 hm2。工程总投资27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9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80万元。该工程各项措施实施后,项目区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9218吨,保土率达到64.6%,林草覆盖率达到31.7%,年平均效益64.3万元,蓄水效益24.3万方。
该工程于2011年3月开工建设,已完成了河道清淤3.2km,排灌沟渠清淤10.5 km,植树1.8万株,新打机井72眼,整地改土230 hm2。目前,道路工程正在施工,桥涵工程将于7月中旬开始。
二、老洙水河水系生态项目建设情况
老洙水河位于巨野县城北部,目前我们正在结合城市建设对该河实施水系生态风景区项目治理,项目以老洙水河为依托,总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2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宽约320米,平均水深4.5米。该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总投资2.98亿元,二期工程正在建设,计划投资4.1亿元。项目结合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解读,以洙水河河流作为生态景观轴,自西向东将生态与景观两大功能串联,形成“一轴三区多点”的规划结构。“一轴”是以河流为廊道形成城市复合功能中心,以各片区完整的主题和复合的功能,为市民提供有机结合滨水休闲、商务、旅游等完整配套,使该区域成为城市的绿色生态之河;“三区”是指运动娱乐休闲区、自然生态游赏区、生态保育核心区;“多点”是由多个主要景观节点组成,有水滨休闲广场、古流新渡、缤纷假日广场、水中情缘、烟水渔庄、水鸟天堂等。
目前,二期工程的河道治理、桥梁、道路、航道、岛屿等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预计到2013年完工。今年4月,省厅经管局组织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了考察评价,同意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并对项目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
三、经验做法
1、科技推广应用以科技为先导,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种植经济价值高、水保效益好,便于管理的优质树种。
2、创新投资机制 坚持国家、地方、群众一齐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群众投资经营,用足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充分调动群众保护和建设水系生态工程的积极性。
3、创新治理模式坚持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项目区内沟、渠、田、林、路的统一规划,全面搞好农田排灌、农田林网的建设,发展林粮间作,提高项目效益。
4、创新管护模式实行绿化权拍卖。本着“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对种植在河堤上的水土保持林进行拍卖,买受人对水保林进行管护、经营,待树木成材后实施轮伐作业,轮伐后重新栽植新树苗,拍卖所得再用于水系生态工程的维护等,合同期限一般为10年。
四、存在问题
1、水源问题友谊河上游通过丰收河连接万福河,目前万福河 受上游薛庄涵洞的制约,来水量较小,加之该流域降雨量偏少,水量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2、水质问题近年来,流域内经过初步治理,水质有所改善,但是要达到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
3、资金问题友谊河水系生态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列入2010年山东省重大水利工程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工程总投资270.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9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80.3万元。二期、三期工程将于三年内完成,总投资2000万元,需地方配套1300万元。由于巨野县经济尚不发达,解决地方配套资金有较大难度。
4、确权问题河道土地权属不清是历史遗留问题。河道滩地属于基本农田,而不是水利工程建设预留地,这就给河道的拓宽、清淤、水系生态建设带来很多障碍和麻烦,甚至无法实施项目建设。
五、搞好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解决水源问题,必须打破地方、区域界限,站在全市的高度,进行水资源的统一调配,改造成武县薛庄涵洞,扩大过水断面,增大下泄流量。
2、改善水质问题,需要继续加强上游水源涵养措施和水质净化工程,兴建污水和废水处理回用工程,关闭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时可以考虑通过经济补偿等手段调动上游地区污染物排放控制的积极性。
3、加大项目投资力度。水系生态建设是一项惠及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尤其是对我们经济欠发达县,建议继续加大国家投资扶持力度,减少地方配套资金规模,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体与主导作用,以带动地方与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切实做好项目建设。
4、抓紧实施河道确权划界,尽快协调有关部门,改变河道滩地的土地性质,将滩地划定为水利工程建设预留地。
1.1 生态水系设计的提出
生态的概念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被越来越多的提出,生态水系建设不但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也是利国利民的举措,更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1.1.1 生态水系设计提出的背景
城市水资源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生活安全的保障。城市水资源短缺不仅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兴衰。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水资源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体现为城市水资源日益短缺与城市用水不断增加之问的矛盾,城市水环境不断恶化与城市人民用水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因此,科学配置城市水资源,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水资源优化调控能力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中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工景观湖河,水以其独特的性质在城市园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些人工的水系普遍令人感到遗憾———没有清澈见底、没有绿色、没有蜿蜒曲折的水的宜人感受,只有呆板生硬的线条、死气沉沉和遇到恶劣天气就会水藻爆发继而水质变臭……这些困境究其根源其实是沉积多年的固有思想———人们总是试图驾驭水,而不是尊重和善待水。因此在园林中,水系设计遵循生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价值。
1.1.2 我国生态水系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果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因此生态水系设计的概念被推广。如杭州水系,太湖新城水系,河南郑州水系规划等,在传统的水系结构基础上,引入生态的概念,使水系在满足城市供水的基础上,同时满足市民利用滨水空间进行文化与游憩体验的需求。
1.1.3 国外生态水系设计的发展
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过去在水系整治中,河流被裁弯取直或浆砌护岸铺底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许多动植物因缺少足够的栖息之地,致使大量物种不复存在,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如今,他们重视河湖的生态保护工作,并将实行恢复和维护河流生态平衡计划纳入国土规划之中,对原直线式浆砌护岸改造为自然生态护岸。一是严格控制河湖(水库)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二是保护湖滨带。他们认为,湖滨带连接陆地与水面,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保持湖泊生态平衡的核心地带。他们有计划地把湖边恢复为芦苇,并建立自然保护区。三是减少面源污染。在距离湖面一定距离内规定严禁施用磷肥等的同时,提倡在湖区周围弃耕和生态耕作,政府对由此造成的损失给予补贴。四是大力恢复河流生态。逐步拆除河流两岸的水泥护坡,代以灌木、草本,对曾被裁弯取直的人工河段,逐步恢复弯曲原貌,恢复河流的生机和活力。
而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就注意到了水系的生态保护,利用植物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来保护水系的生态平衡,更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水系的保护中,如GIS等。
1.2 生态水系设计的意义及目的
1.2.1 生态水系设计的意义
我国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水系在城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故生态水系的建立是城市发展生态型的必经之路。
生态水系的设计不仅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水源,更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提供了场地。如利用生态的原理设计滨水景观,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美化了环境,更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空间,使人们在拥挤的城市中的寻到了一方净土。
1.2.2 生态水系设计的目的
(1)合理的利用城市(公园)外围的水源,创造纯自然的水生态系统;
(2)创造良好的水系环境,为城市(公园)提供景观载体;
(3)缓解城市水资源日益短缺与城市用水不断增加直接的矛盾,达到节约城市绿化美化用水的效果,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生态型;
(4)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保护土地现状,从而达到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化脉络的作用。
(5)缓解城市水环境不断恶化与城市人民用水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保护水资源。
2 生态水系设计的相关概念及其发展趋势
2.1 生态水系的概念
简单地说,生态水系设计就是在水域中人为地建立起一个生态系统,无需人类的外在干预,整个生态系统能适应外界环境对它的影响,处在原始的生态平衡状态,和人类共生共存。
水生植物是这个生态系统的基础。水生植物中沉水和挺水植物的发展抑制浮游藻类,减弱了风浪强度和对湖底的冲刷,增强了水体的污染自净能力,污染物质通过沉积、生物转化、生物产品收获等途径离开水体,水体清澈,这种高度有序状态称为“大型水生植物占优的清水状态”。
2.2 生态水系设计发展趋势
(1)将可持续发展融于生态水系设计中: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的。生态水系设计必将结合生态景观学、生态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把水系设计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使水系设计在生态和景观上协调,达到水系优化利用。
(2)预测预报功能加强:水系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水系变化是绝对的,无论是量变、渐变还是质变突变,水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中,这是水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水系设计具有动态的特性,把水系状态作为时间的函数,预测预报水系变化的结果,从而保证水系的健康,增强水系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水系设计在预测预报功能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生态合理性与实效性更强:生态合理性是一个合理规范人类生态行为的科学实践概念。水系设计强调生态合理性,但不是无条件地遵守自然规律(环境决定论),也不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人类决定论),而是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与设计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实效性指成果能直接或间接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就说明,如何实习设计的生态合理性与实效性的高度统一,是水系设计需要和好解决的一个问题。
(4)定性向定量模拟发展,方法与技术更新:随着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水系的自然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的加深,以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在水系规划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和新的数学方法(模型)的引用,使得都属性、大范围的水系空间分析和规划、设计的景观变化模拟成为可能,其模拟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验证规划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确定水系结构和利用的最优模式,从而推动定量分析与模拟在水系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3 生态水系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3.1 生态水系设计的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是景观持续性的基础,因此水系生态化规划时应该优先考虑自然现状。
(2)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是指人与景观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上的扩展,这种协调性应在满足人类的各项基本需求下和景观格的生态整合性基础之上,能使景观整体达到优化利用。
(3)针对性原则:即是指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现状规划设计不同的景观方案。
(4)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指在一个特定的系统中环境资源的变异性和复杂性。多样性既是生态景观规划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
(5)综合性原则:生态水系的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任务,在符合景观要求同时满足生态要求,而生态的概念不仅是一个驳岸,还包括各个层面的因素。
3.2 生态水系设计的方法
(1)确定规划设计的范围与目标;
(2)生态调查(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文化等因素);
(3)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4)生态分类和制图;
(5)生态适宜性分析;
(6)功能区划分与分析;
(7)水系生态设计方案评价及实施。
4 生态水系设计———成都中华情公园设计
4.1 项目背景
4.1.1 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成都市光华大道南侧,外环路以东,江安河(河道宽度60 m,河道防护绿带50 m)以北,城市规划次干路以西,如图1所示。基地西北高东南低,地块内相对高差约3米,区内地势相对平坦,周边自然环境良好。
本阶段公园设计范围用地为744.76亩,如图2所示。
项目具体设计如图3所示。
本项目红线范围内总用地面积:约831亩;
创意总部基地:152亩;
市政公园:679亩,其中:江安河50 m绿化带:131亩、绕城高速路150 m,绿化带:272亩。
4.1.2 设计定位
(1)创意总部基地是整个青羊绿洲项目的核心价值部分,本次设计的公园是总部基地的配套环境。(2)以“中华情”为主题内容,绿地公园载体着高端商务办公环境和休闲观光的任务。
(3)公园以唐朝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为主要文化线索,营造五大意境区,即:心境、梦境、迷境、仙境、悟境。
(4)利用基地周边环境,营造生态型公园,建设生态水系。
4.1.3 设计依据
(1)《青羊绿舟公园C区方案阶段设计任务书》;
(2)国家和地区有关方面的现行规范、法则和文件;
(3) C区文化提案;
(4) C区地形、地貌及地理特征;
(5) C区城市控制性规划;
(6) C区前期概念规划设计成果;
(7)生态水系设计相关理论依据;
(8)成都市青羊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和要求。
4.1.4 设计限制与要求
4.1.4. 1 现状对景观的营造有诸多限制
(1)“成飞”对绿地的航空限高;
(2)规划四环路两侧50 m范围的防护林带;
(3)规划四环路两侧200 m范围可能涉及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要求不能有过多的建筑等;
(4)规划的两条穿境市政道路将绿地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四块。
4.1.4. 2 景观营造中对应解决的方法
(1)有效控制绿地内建筑物的高度。
(2)将防护林带和园区景观绿化联系起来,作为园区良好的背景林带最大限度的将扩充园区,同时发挥“造林与造景相结合”的景观设计理念,生产与景观两不误。
(3)整合建筑群、水系,尽可能朝200 m控制线靠,给未来市政留出余地。200 m以内以植物造景为主。
(4)采用立体交通解决南北地块被25 m宽路的分割问题。采用建造景观桥梁,结合水景来削弱16 m宽对园区的影响,变市政通道为园区景观通道。
4.1.5 项目概念策划
4.1.5. 1 功能
项目承载高端商务办公和休闲观光。创意总部基地是项目的核心价值所在。设计时应包括如下3个功能板块,如图4所示。
(1)商务功能(创意总部组团);
(2)文化休闲观光功能(市政公园和公共建筑、景观建筑及其附属环境);
(3)商业功能(公园内的商业建筑及河边轻商业建筑)。
4.1.5. 2 文化
公园以唐朝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为主要文化线索,营造五大意境区,即:心境、梦境、迷境、仙境、悟境,如图5所示。设计应紧紧围绕“中华情”文化主题展开,着力打造独特的景观节点,形成主题景观。根据各个意境表现的不同主题,规划设计不同的水面表现形态,连续而迥异的水体表现了李白各个时期不同的心路历程。
4.2 总体设计
4.2.1 景观方案思路的形成
本案以“中华情”为主题,李白《梦游天姥离留别》诗,李白传奇的人生以及心路历程为线索进行造园。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符合造园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展现中华情结完成“命题造园”,如图6所示。
中华情应该以自然山水园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表象联系是山水画。山水画与山水园林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它们是可以相互指导相互印证的,具体如表1所示。
如此,最终的公园应该具备山水画的意境和山水诗的文化内涵。水结合山体,表现不同的意境特征。
公园意境营造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空灵、质朴、宁静、深远”的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商务园林绿地以及水生态公园。
4.2.2 空间系列营造
根据已经形成的五大中华情主题意境,经过进一步挖掘提炼,五个意境景区可以形成“紧—松—紧—松—紧”5个空间系列,形成良好的对比满足园区的空间过渡。
(1)心境体现的宁静、禅意可以用“密”的空间来表达,“密”产生封闭的静的意境,故水面多采用溪流的形式。
(2)梦境体现的飘逸可以用“畅”的空间来表达,产成一种开阔流畅的意境,开阔的水面呼应了梦境的主题。
(3)迷境体现的是转折、绝处逢春,可以用“幽”的空间表达,产生一种相对封闭幽绵曲折的意境,对水系设计采用蜿蜒曲折的形态。
(4)仙境体现的是一种愉悦畅快,可以用“逸”来表达,体现在空间上是一种舒心畅快的开畅空间,欢快的溪流设计以及极富文化色彩的“曲水流觞”,将“逸”表现的淋漓尽致。
(5)悟境所要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思考,进而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从容态度,用空间表达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半封闭空间,体现“思”的意境感受,用亲切宜人的水景表达主题。
4.2.3 设计理念
以“诗仙”李白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诗词、典故为素材,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引,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组织手法,吸收中国皇家山水园林、江南私家园林精华,通过适当的园林形式呈现出独具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诗歌、山水画精髓的“中华情”山水园林。从水系设计角度,设计足够的水面积,通过各种不同形态的水面表现各个区域不同的意境。
4.2.4 设计目标
(1)为创意总部提供如画的外环境,提升总部格调与品位。
(2)为游人提供心灵的洗涤,营造空灵、质朴、宁静、深远的绿地公园。
(3)将中华文化以适当的布局、形式、手法、意境展现在园林中,体现“中华情”主题。
(4)水系设计生态化使得公园水系的合理性及实效性达到最大化。
4.2.5 设计原则
(1)主题化原则:紧紧围绕“中华情”主题展开。在“一首诗、一段人生经历、五大意境区”的框架下进行设计。
(2)景观情境化原则:让景观变成为制造情境的手段,着力营造“意境”氛围。
(3)环保节能原则:注重低能耗技术的运用,多用新材料,新产品,增加园区科技含量,增强创新性。
(4)景观生态化原则:以生态环境和绿色植物为基础,以生态绿色植物作为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基础和手段,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限制条件遵从原则:遵从各种城市控规条件。在控规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景观布局等。
4.2.6 设计风格
李白一生中,上至皇家御园、达官贵人,下至乡村野夫,均有所游历,因此公园内的风格是多元化的。
公园总体布局参照皇家山水园林进行筑山理水,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的审美情趣。局部景区则参照江南园林理景精华,注重园林的空间转换,景点的精致布局,体现中国传统绘画中“工笔”的笔意。园林建筑风格则反映中国北派建筑的大气、端重。植物设计则体现南方园林的灵秀。园林小品是公园的文化载体,以“唐”为风格主线进行展开设计。园林水系则体现自然的淳朴。
4.3 初步设计
4.3.1总平面图
根据以上的分析总结,将公园规划设计如图7所示。
4.3.2 分析图
4.3.2. 1意境划分图
公园划分为五境:心境、梦境、迷境、仙境、雾境。如图8所示。
4.3.2. 2空间视线分析图
空间视线分析如图9所示。
4.3.2. 3 空间构成分析图
空间工程分析如图10所示。
4.3.2. 4 道路分析图
道路分析如图11所示。
4.4 生态水系扩初设计
4.4.1 公园总体水系规划图
成都中华情公园的水系在符合生态性的要求下,根据各个意境所表达的不同主题,设计成如图12的水系形式。被动的水系统采用双源头单出口。在源头处,根据所处的意境,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进水口,如心境(告别尘世,追寻自由。由喧嚣红尘迈入奇山妙水)表现成瀑布,而在仙境(反映的是李白人生中最辉煌的阶段)中,通过提高地形、建筑高耸及景象开阔来表现主题,故采用涌泉、跌水的形式。梦境通过开阔的水面表现了梦的飘渺虚幻,而在迷境中,水面多采用溪流的形式,表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意境。悟境围绕回归人间,亦仙亦尘的意境,设计成亲切宜人的水景。
水流过程如图11箭头所示,利用水的重力作用,通过水底的高度不一,从而使园中的水自己流动起来,形成活水系统,达到生态要求。
而对公园周边的水系,则通过生物坝的调节,形成主动的水流系统。
4.4.2 水系驳岸设计
4.4.2. 1 水、岸生态系统循环图
生态水系的形成,除了水的流动性外,水系驳岸的生境环境对生态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如图13所示,只有形成了一定得系统,才能达到生态的要求。
4.4.2. 2 驳岸设计
4.4.2. 2. 1 心境驳岸
心境驳岸主要形式是结合景观而设计的各种石质驳岸。山潭设计是原型于《小石潭记》意境,以花岗岩堆砌的各种参差、犬牙交错的乱石驳岸。溪流部分结合流水设计,采用的是石草相见的驳岸设计。
太液池以日式园林为摹本,采用圆润的石灰岩堆砌的驳岸。如图14 (a) (b)所示。
4.4.2. 2. 2 梦境驳岸
梦境水系主要体现开畅自由,因此驳岸以各种软质驳岸为主,结合设计可以有石质明驳岸,如图15所示。木质明驳岸,如图16所示;和隐驳岸,如图17所示。
4.4.2. 2. 3 迷境驳岸
迷境水系以溪流小水面为主,表现蜿蜒曲折,驳岸多以石材表现,仿自然界中的溪流形式。如图18所示。
4.4.2. 2. 4 仙境驳岸
仙境溪流由山顶留下,流向全园,水流急的地方采用岩石驳岸,有效保持水土,并种植相应的水生植物,减缓水对驳岸的冲击,如图17。而在水流较缓的地方,可做成如图19所示驳岸。
4.4.2. 2. 5 悟境驳岸
悟境设计围绕“亲切”的主题,故应使水系与人亲密联系,能够产生互动,所以设计成如图20所示的生态驳岸。
4.4.3 水坝设计
为了有效合理的利用公园外部水源,梦境中,在与外水源相接的几条水流上设置隐形可调拦水坝,通过调节水坝,达到好水经园的目的。
4.4.3. 1
生物坝设想图
平面图如图21所示,剖面图如图22所示。
4.4.3. 2 水坝设计
梦境水坝处于石拱桥下,隐于植物中间,如图23所示,表现的是水坝周边的环境,图24是水坝的钢笔线条效果图,图25是水坝周边环境效果图。
4.4.4 水生植物设计
4.4.4. 1 水生植物配置规律
何种水质需要何种数量、何种构成的水生植物才能够达到均衡的草型清水状态?其实缺乏严谨的数据支持,更多的是经验数据。
如果简单而言,建设一个拟自然的池塘可以将30%以上的面积让水生植物覆盖,但对于这样一个既要实现水体深度处理、又要达到一定景观效果的湿地景观,我们则需要首先确定污染物容量和处理能力,需要确定观赏性水生植物和功能性水生植物的比例,对于水生植物量则通过各种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来估算大致的水生植物量,最后参考湿地的水处理能力来模拟景观湿地的情况对植物的配置进行调整。
如果单纯从水生植物的污染物吸收能力来分析的话、芦苇、凤眼帘、伞草、茭笋、美人蕉都具有成长快速、生物体量大的优点,它们对N、P的吸收率都比较高。
另外我们在这个项目中比较注重沉水植物的作用———尤其在需要开敞水面的场合,沉水植物不会影响水面开阔性,而且可以提供给水体一个富氧环境。
湿生植物作为水系的重要缓冲带,可以减轻外部环境的不良冲击,我们在设计中也尽可能加大这个缓冲区。
4.4.4. 2 水生植物配置
4.4.4. 2. 1 心境水生植物
心境的水景主要是模仿自然界动态水体,一般只有水湾水流慢的地带才会有一些水生植物,重点配植岸生植物来表现水草繁茂的蓬勃生机,如图26所示。
4.4.4. 2. 2 梦境水生植物
梦境的设计围绕梦的“虚幻”进行意境展开,用“开畅的空间、广阔的水面”表达主题。
湖岸成丛点缀种植唐菖蒲、花菖蒲、水葱、千屈菜、泽泻等水生植物,大片种植芦苇丛,形成丰富而宁静开阔的水面,如图27所示。
4.4.4. 2. 3 迷境梁园水生植物
梁园表现李白的浪漫爱情故事,其间千金买壁场景再现,设置千金壁,上刻《梁园吟》。
植物上,池塘种植莲花,因莲子象征爱情,一梗二花做成“并蒂莲”图案,象征夫妻恩爱,美满幸福。水边种植柳树,柳树可以象征依依惜别的爱情,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如图28所示。
4.4.4. 2. 4 悟境水生植物
湖岸种植唐菖蒲、花菖蒲、水葱、花叶美人蕉、千屈菜、泽泻、睡莲等水生植物,配合鸡爪槭、含笑、白玉兰等乔灌木,形成水边丰富的植物景观。图29,且悟境桃花潭效果图,其水面植物错落有致,在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的同时,也创造了健康的水系生态系统。
4.5 小结
通过对成都中华情公园的规划设计,以及对其水系部分的扩初设计,掌握了解了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同时对生态水系的概念、应用、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进行生态水系扩初阶段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1)创造生态性水系,必须建立水陆交界通道,即使在设计时为了符合要求,使用的是直立驳岸也应留出局部的通道满足信息流、物质流、生物信息流的要求。(2)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减少硬质材料在驳岸中的使用,创建生态型的软质驳岸。(3)在满足安全的要求下不应简单的使用栏杆等硬性材料,可以通过浅水区的设计,满足安全的条件。(4)根据成都的土质特点,可以适当的使用木桩来完成驳岸的构造。
5 结语
5.1 经验总结
水系是园林设计中必不可缺的一大元素,而所谓的生态水系设计,其实就是模拟自然水系的形态,进行园林理水。经过此次的设计,对生态水系的设计作了一下几点总结:
(1)借自然之物,活园中之水:园林水源活水为佳,古语有云“正源而富流”“为有源头活水来”。
(2)仿自然之形,引生物入园::依托自然水系的形态,婉转而柔和,去除生硬,更适合水系中生物生长。
(3)偱自然之理,建稳定生境:水系驳岸的生态环境与驳岸所用的材质形式同等重要,形成良好的水、岸环境,水系的生态才能稳定。
(4)传自然之神,成生态水系:经过引借自然水体,仿效自然之水形,深究自然之水理,所获得得园林水景,无疑就能传出自然之神韵,形成生态水系。
5.2 现状
生态的概念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就提出了,而将生态这一概念引入水系设计,是在二十世纪末。为了人们自己的生存,水的循环使用已经越来越重要。减少城市建设绿化用水迫在眉睫,城市水环境的健康已经越来越困扰人们,生态水系的建设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成都中华情公园的水系设计是跟随着时代的步伐,提出了生态的概念。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园设计不再将水这一元素设计成一潭死水,应用生态的原理,不仅创造了美的园林环境,同时也解决了园林绿化用水的问题,形成了循环的水系统。
5.3 展望
关键词:茌平县;水系;生态环境
茌平县位于鲁西平原,山东省聊城市东部。全县东西横距46.30 km,南北纵距43.50 km;总面积为1003km2。境内有徒骇、马颊、赵牛、管氏、茌新、茌中、冯氏、西新、老徒骇、七里、普济沟共11条河流。徒骇、马颊河为海河水系,其余均属支流。水系主要承担上游和境内径流排水,年径流量达4亿m3。
1水系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茌平县水系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河道不断被侵占,生态不断遭到破坏,水系空间格局被分割,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生态系统状况不容乐观,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质污染
近年来,通过加大排污许可控制力度,划分水资源保护区,进行河道治理工程等措施,茌平县水系水质有了明显改变,水系生态环境
状况有了较大提高,但水系生态环境状况依然较差,存在水体污染严重、河床淤积、河道占压、生态功能低下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部分河段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受纳水体的纳污能力。目前茌平县河道水体水质大部分为劣Ⅴ类,水污染严重,河流生态功能日益下降,整体生态环境较差,严重限制了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水土流失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4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0%,经多年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综合治理,截止目前尚有水土流失面积99 km2,其中轻度侵蚀面积56 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6.5%;中度侵蚀面积36.0 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6.3%;强度侵蚀面积7.1 km2,占流失面积的 7.2%。
1.3水体生态功能退化
由于水体严重污染、河道堤岸工程阻隔、生态环境水量不足等,造成河湖萎缩,生态环境恶化,水生植物、鱼类、底栖生物、微生物、湿地等逐渐减少,既丧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也破坏了河湖滨水景观环境。同时,河道裁弯取直,河道多为硬质护岸,生态式驳岸还未有效推广,滨水绿地空间过多追求园林景观效果,滨河生态环境单调,亲水景观建设较为落后。
1.4地下水漏斗区扩大
茌平县工业用水基本上是采用浅层地下水,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出现了地面沉降现象,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城区局部,地下水漏斗区已经形成,浅层地下水动水位埋深由1990年的27m下降到现在100m以上,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思路和总体布局
2.1建设思路
茌平县水系生态建设在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生态理念为指导,维护、保障水系生态健康,完善水系布局。主要以县管河道为骨干,构建茌平县水系生态网。因地制宜建设自然生态型河道和景观型河道,增强河网水体流动性,改善河道水环境、河流水质,主要河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及以上标准,维持河网原生态水系景观与风格。规划实施后,实现茌平县水系 “水活、水清、水美”,生态系统优良,打造茌平县健康和谐的水系生态网,提升茌平县经济发展潜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需求,围绕骨干河渠集中力量进行河湖疏浚以及截污治污,使这些河渠实现水通、水清。建设完成水系生态网络。水系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各项功能得到实现,水体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水系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茌平县成为“水活、水清、水美”、河湖水景交相辉映、人水和谐的现代水利示范县。
2.2总体布局
茌平县水系生态保护工程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景观河道治理工程、生态湿地保护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共四大工程体系。
水系生态布局可总结为:一环、三源、四区、十脉。
一环:环城水系;二源:东邢水库、信源水库、龙腾水库;四区:崔范沟小流域治理区、杨屯小流域治理区、普及沟小流域治理区、菜屯林场保护区;十脉:赵牛新河、普及沟、管氏河、冯氏河、茌中河、茌新河、西新河、老徒骇河、七里河、丁新河。
3方案措施
3.1生态景观河道治理工程
茌平县环城水系工程西侧边界为茌新河,北、东、南三侧边界为城区外环公路沟,城关分干、茌中河、冯氏河贯穿其中。结合其特点,定位县城区综合滨水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区,通过布设生态景观护岸、亲水平台、景观小品、园林观赏植物、休憩广场、游玩设施等,打造环绕县城的绿色走廊。
茌平县境内主要县管河流有十条,分别是茌新河、西新河、赵牛新河、七里河、管氏河、丁新河、茌中河、冯氏河、老徒骇河、普及沟。在城区及附近河道沟渠实施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沟塘联通等工程,着力恢复河道蓄水功能,改善水环境。主要通过修建拦水堰形成连续水面,即满足景观要求、生态需求,又可以为周边农田提高灌溉水源。滨水植物配置遵循“乡土树种为主、防护效果好”的原则,在突出其生态防护功能的同时,着力营造自然滨水景观。
3.2生态湿地工程
茌平县湿地综合整治中重点开展茌中河湿地工程与环城水系湿地工程。人工湿地系统工程以芦苇、香蒲、莲和金鱼藻等作为湿地植物,建立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湿地生态系统。随着茌平县茌中河与环城水系人工湿地系统工程的建成,建设区的生境将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由此形成的湿地系统,不仅可以为水禽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繁茂的植物群丛也可以为水禽提供栖息繁殖所必需的安全空间,这对于增加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当地气候具有重要的意义。
3.3水源地保护工程
根据茌平县现状引水条件和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结合县经济发展计划,基本建成信源水库,规划建设东邢水库、龙腾水库。拟在各水库周边建设50~100m宽的湖库保护与修复生态带。以保护水库的水质目标,采取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等措施,防治面源污染,同时达到改善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目的,并兼顾休闲、旅游等功能。
3.4水土保持工程
茌平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大力发展经果林,全面配置水保生态林;发展主导农产品,实现特色产业化,形成“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经济带,一串产业链”的流域经济产业化布局。促进生态修复,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对崔范沟片区、杨屯片区、普及沟片区进行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土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水土保持设施建设,造林绿化,恢复植被,蓄水灌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在道路、沟渠两侧营建农田林网和防风林带,对低产田和沙荒地进行土地平整,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干旱地段,通过打机井,扩大灌溉面积达到以井保丰的效果,以及修建配套工程,有效减轻洪涝灾害,提高作物单产。
4结论
茌平县水系生态环境面临水系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等诸多问题,通过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生态湿地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建设,当地生态系统将得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将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
李楠,男,汉族,1983年7月4日生,籍贯山东聊城,工学硕士,工程师,单位: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主要从事水利生态规划设计工作。
二、现状基本情况 流经中心城区的主要河流水系包括:涝淄河、猪龙河、玉龙河、南部排洪沟、孝妇河、漫泗河、范阳河,以及规划的新区景观河和排洪沟。面积较大的水面主要包括:公园湖、植物园湖、玉黛湖、珍珠湖,以及规划的新区北部休闲公园湖和南部生态湖。
(一)河流
1、涝淄河:由**区边河乡流入张店境内,流经中心城区的河道长度约为18.6km,实现雨污分流。共青团路至北辛路河段已治理,长度约10.3km。该段河道能满足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目前水源主要来自雨水和矿坑水、工业废水以及局部河段的井水补充。景观:20xx年改造,由水利部门负责,改造段河道为护砌型,河岸景观西侧为绿化带,东侧为建筑。
2、猪龙河:由张店区沣水镇流入,流经中心城区的河道长度约为14.1km,基本实现雨污分流。20xx年开发区段改造完成;20xx年公园段改造完成;20xx年莲池路至中润大道段正在改造。改造后的河道可满足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其余段由于蓬河建筑等原因,最多只能满足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原来水源主要来自煤矿废水和工业、生活污水,20xx年实现截污,河水变清,水源主要来自南郊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近期为3万吨/天;远期为5万吨/天。景观:开发区段改造长度1.6km,由开发区水务局负责,河道为护砌型,两岸绿化较少。公园段改造长度310米,由市建委负责,河道为护砌型,河岸景观以东侧公园绿化为主。莲池路至中润大道段改造长度420米,由张店区建设局负责,河道为生态型,两岸景观为两侧自然式的绿化带,宽度约10-20米。其余河段为蓬河建筑或自然状态,景观较差。
3、玉龙河:玉龙河原为东猪龙河干流的西排洪沟,河道总长8.2km。1999年、20xx年先后两次高标准治理,现状设计防洪标准达到了100年一遇。目前水源主要是漫泗河引水工程。景观:改造河道为护砌型,河中以橡皮坝拦截蓄水。现由张店区建设局管理。两岸景观东侧为道路景观,西侧为绿化带,为后期逐步改造。
4、南部排洪沟:是1989年人工开挖的土沟,连接猪龙河和玉龙河,主要为了减轻城区段河道的排洪压力而修建。20xx年对其进行了清淤整治,由张店区建设局负责,改造后可满足2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景观:清淤已经完成,景观尚未形成。
5、孝妇河:是**市重要的自然水系与城市文脉,自淄川区杨寨流入张店区,流经中心城区河段总长5km。目前水源主要来自上游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和部分矿坑水。20xx年完成治理,断面可满足100年一遇洪水标准。景观:改造河道为部分护砌,属半生态型,由水利部门负责。两岸绿树成荫,绿化带较宽,优美景观已逐渐形成。
6、漫泗河:是孝妇河的一级支流,由张店区南定镇流入,流经中心城区河段全长6.8km。结合“863”水环境改善项目,已进行了部分河道的建设。景观:改造为生态型,目前张博路两侧河道内建有绿洲与湿地,水质较清,可向玉龙河提供景观用水,环境较好,其它河段环境较差。
7、范阳河:是孝妇河的最大支流,全长48.5km,中游有一中型水库──萌山水库。目前在中心城区段污染比较严重,主要为杨寨工业园污水。景观:为自然状态,环境较差。
(二)湖面
1、公园湖:位于人民公园内,20xx年改造公园时将原有水面扩大形成,由市建委负责,水源为地下水,以机井的形式采集。景观较好。
2、植物园湖:位于世纪路南端,20xx年建设植物园时形成,由张店区园林局负责。水源为地下水,以机井的形式采集。目前与玉龙河相互联系。景观相对比较单一。
1.0.1 为促进城市水系及滨水空间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范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水系专项规划及以城市水系为主要规划对象的相关专业规划。
1.0.3 城市水系规划的对象为城市规划区内构成城市水系的各类地表水体及其岸线和滨水地带。
1.0.4 城市水系规划应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尊重水系自然条件,切实保护城市水系及其空间环境。
1.0.5 城市水系规划期限宜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对水系安全和永续利用等重要内容还应有长远谋划。
1.0.6 城市水系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以及有关的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术 语
2.0.1 城市水系 urban water system 城市规划区内各种水体构成脉络相通系统的总称。
2.0.2 岸线 shoreline 指水体与陆地交接地带的总称。有季节性涨落变化或者潮汐现象的水体,其岸线一般是指最高水位线与常水位线之间的范围。
2.0.3 生态性岸线 shoreline for ecology 指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而保留的自然岸线。
2.0.4 生产性岸线 shoreline for production 指工程设施和工业生产使用的岸线。2.0.5 生活性岸线 shoreline for activity 指提供城市游憩、居住、商业、文化等日常活动的岸线。
2.0.6 滨水区 waterfront 在空间上与水体有紧密联系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总称。
2.0.7 水域控制线 controlling line for waters 水域的边界界限。
2.0.8 滨水绿化控制线 controlling line for waterfront greening 水域控制线外滨水绿化区域的界限。
2.0.9 滨水建筑控制线 controlling line for waterfront architecture 滨水绿化控制线外滨水建筑区域界限,是保证滨水城市环境景观的共享性与异质性的控制区域。基本规定
3.0.1 城市水系规划的水系保护、水系利用和涉水工程设施协调,应包括下列内容: 建立城市水系保护的目标体系,提出水域、水质、水生态和滨水景观环境保护的规划措施和要求; 完善城市水系布局,科学确定水体功能,合理分配水系岸线,提出滨水区规划布局要求; 协调各项涉水工程设施之间以及与城市水系的关系,优化各类设施布局。
3.0.2 编制缄市水系规划时,应坚持下列原则: 安全性原则。充分发挥水系在城市给水、排水和防洪排涝中的作用,确保城市饮用水安全和防洪排涝安全; 生态性原则。维护水系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公共性原则。水系是城市公共资源,城市水系规划应确保水系空间的公共属性,提高水系空间的可达性和共享性; 系统性原则。城市水系规划应将水体、岸线和滨水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空间、功能的协调,合理布局各类工程设施,形成完善的水系空间系统。城市水系空间系统应与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开放空间系统等有机融合,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5 特色化原则。城市水系规划应体现地方特色,强化水系在塑造城市景观和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的作用,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景观,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
3.0.3 城市水系规划的对象宜按下列规定分类: 水体按形态特征分为江河、湖泊和沟渠三大类。湖泊包括湖、水库、湿地、塘堰,沟渠包括溪、沟、渠; 水体按功能类别分为水源地、生态水域、行洪通道、航运通道、雨洪调蓄水体、渔业养殖水体、景观游憩水体等; 岸线按功能分为生态性岸线、生活性岸线和生产性岸线。
3.0.4 编制城市水系规划应充分收集与水系相关的资料,并应进行下列评价; 1 城市水系功能定位评价,应从宏观上分析水系在流域、城市空间体系以及在城市生态体系中的定位; 水体现状评价,应包括水文条件、水质等级与达标率、水系连通状况、水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保护或改善水质的制约因素与有利条件、水系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岸线利用现状评价,应包括各类岸线分布、基本特征和利用状况分析、岸线的价值评价; 滨水区现状评价,应包括滨水区用地现状、空间景观特征及价值评价; 5 根据水系的具体情况,可进行交通、历史、文化等其他方面的评价。
3.0.5 编制城市水系规划的基础资料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保护规划
4.1 一般要求
4.1.1 城市水系的保护应包括水域保护、水生态保护、水质保护和滨水空间控制等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可增加水系历史文化保护和水系景观保护的内容。
4.1.2 城市水系保护规划应体现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保护水系的完整性,明确重点保护的水域、保护的重点内容。4.1.3 城市水系保护规划提出的保护措施应结合城市的特点,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4.2 水域保护
4.2.1 水域保护应明确受保护水域的面积和基本形态,提出水域保护的控制要求和措施。
4.2.2 受保护水域的范围应包括构成城市水系的所有现状水体和规划新建的水体,并通过划定水域控制线进行控制。划定水域控制线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有堤防的水体,宜以堤顶临水一侧边线为基准划定; 无堤防的水体,宜按防洪、排涝设计标准所对应的洪(高)水位划定; 3 对水位变化较大而形成较宽涨落带的水体,可按多年平均洪(高)水位划定; 4 规划的新建水体,其水域控制线应按规划的水域范围线划定。
4.2.3 水域控制线范围内的水体必须保持其完整性。
4.2.4 在满足水体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可根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系统规划布局合理调整水域控制线,各水体调整后的控制水域面积不宜小于其现状的水域面积。
4.2.5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水体,应依据水域控制线确定水域控制点,作为水域控制的依据。
4.3 水生态保护
4.3.1 水生态保护应包括划定水生态保护范围、提出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与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内容。
4.3.2 珍稀及濒危野生水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域和有保护价值的自然湿地应纳入水生态保护范围,并应根据需要划分核心保护范围和非核心保护范围。
4.3.3 已批准为各级自然保护区或湿地公园的,其水生态保护范围按批准文件确定的保护范围划定;其他水生态保护范围的划定,应满足受保护对象的完整性要求,并兼顾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4.3.4 水生态保护应维护水生态保护区域的自然特征,不得在水生态保护的核心范围内布置人工设施,不得在非核心范围内布置与水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无关的设施。
4.3.5 来列入水生态保护范围的水体涨落带,宜保持其自然生态特征。
4.4 水质保护
4.4.1 水质保护应明确城市水系水质保护的目标和制定水质保护的措施。
4.4.2 水质保护目标应根据水体规划功能制定,满足对水质要求最高的规划功能需求,并不应低于水体的现状水质类别。
4.4.3 制定的水质保护目标应符合水环境功能区划,与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水体水质目标不一致的应进行专门说明。
4.4.4 同一水体的不同水域,可按照其功能需求确定不同的水质保护目标。
4.4.5 水质保护工程应以城市污水的收集与处理为基本措施,并包括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控制与处理,必要时还可包括水生态修复措施。
4.5 滨水空间控制
4.5.1 滨水空间控制应保护水系的滨水空间资源,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在水域控制线外控制一定宽度的滨水绿化带,滨水绿化带的范围应通过划定滨水绿化控制线进行界定; 在滨水绿化带外控制一定区域作为滨水建筑控制区,滨水建筑控制区的范围应通过划定滨水建筑控制线进行界定。
4.5.2 滨水绿化控制线应按水体保护要求和滨水区的功能需要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饮用水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陆域和水生态保护范围的陆域应纳入滨水绿化控制区范围; 有堤防的滨水绿化控制线应为堤顶背水一侧堤脚或其防护林带边线; 3 无堤防的江河、湖泊,其滨水绿化控制线与水域控制线之间应留有足够空间; 4 沟渠的滨水绿化控制线与水域控制线的距离宜大于4m; 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滨水绿化控制线应按现有滨水空间格局因地制宜进行控制; 6 结合城市道路、铁路及其他易于标识及控制的要素划定。
4.5.3 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的绿化应有足够的公共性和连续性,并宜结合滨水绿化控制线布置滨水道路。
4.5.4 滨水建筑控制线应根据水体功能、水域面积、滨水区地形条件及功能等因素确定。滨水建筑控制线与滨水绿化控制线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并明确该区域城市滨水景观的控制要求。利用规划
5.1 一般要求
5.1.1 城市水系利用规划应体现保护和利用协调统一的思想,统筹水体、岸线和滨水区之间的功能,并通过对城市水系的优化,促进城市水系在功能上的复合利用。
5.1.2 城市水系利用规划应贯彻在保护的前提下有限利用的原则,应满足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容量的限制要求,并能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5.2 水体利用
5.2.1 城市水体的利用应结合水系资源条件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按照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分析比较各种功能需求基础上,合理确定水体利用功能和水位等重要的控制指标。
5.2.2 确定水体的利用功能应符合下列原则: 1 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 兼有多种利用功能的水体应确定其主要功能,其他功能的确定应满足主要功能的需要; 应具有延续性,改变或取消水体的现状功能应经过充分的论证; 水体利用必须优先保证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的需要,并不得影响城市防洪安全; 5 水生态保护范围内的水体,不得安排对水生态保护有不利影响的其他利用功能; 6 位于城市中心区范围内的水体,应保证必要的景观功能,并尽可能安排游憩功能。5.2.3 同一水体多种利用功能之间有矛盾的,应通过技术、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分析进行协调,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可以划分不同功能水域的水体。应通过划分不同功能水域实现多种功能需求; 2 可通过其他途径提供需求的功能应退让无其他途径提供需求的功能; 3 水质要求低的功能应退让水质要求高的功能; 4 水深要求低的功能应退让水深要求高的功能。
5.2.4 城市水体的控制水位应依据水体水位变化现状和水体规划功能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已编制城市防洪、排水、航运等工程规划的城市,应按照工程规划成果明确相应水体的控制水位; 工程规划尚未明确控制水位的水体或规划功能需要调整的水体,应根据其规划功能的需要确定控制水位。必要时,可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对不同功能的水位和水深需求进行协调。
5.3 岸线利用
5.3.1 岸线的使用性质应结合水体特征、岸线条件和滨水区功能定位等因素进行确定。
5.3.2 岸线利用应优先保证城市集中供水的取水工程需要,并应按照城市长远发展需要为远景规划的取水设施预留所需岸线。
5.3.3 生态性岸线的划定,应体现“优先保护、能保尽保”的原则,将具有原生态特征和功能的水域所对应的岸线优先划定为生态性岸线,其他的水体岸线在满足城市合理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前提下,应尽可能划定为生态性岸线。
5.3.4 划定为生态性岸线的区域必须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除保障安全或取水需要的设施外,严禁在生态性岸线区域设置与水体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
5.3.5 生产性岸线的划定,应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确保深水岸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生产性岸线应提高使用效率,缩短生产性岸线的长度;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相关工程设施的生态性和观赏性。
5.3.6 生活性岸线的划定,应根据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居住、公共设施等用地相结合,5.3.7 水体水位变化较大的生活性岸线,宜进行岸线的竖向设计,在充分研究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防洪排涝工程要求,确定沿岸的阶地控制标高,满足亲水活动的需要,并有利于突出滨水空间特色和塑造城市形象。
5.4 滨水区规划布局
5.4.1 滨水区规划布局应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生态功能为主的滨水区,应预留与其他生态用地之间的生态联通廊道,生态联通廊道的宽度不应小于60m。
5.4.2 滨水区规划布局应有利于水环境保护,滨水工业用地应结合生产性岸线集中布局。
5.4.3 滨水区规划布局应有利于水体岸线共享。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宜布置为公共绿地、设置游憩道路;滨水建筑控制范围内鼓励布局文化娱乐、商业服务、体育活动、会展博览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场地。
5.4.4 滨水区规划布局应保持一定的空间开敞度。因地制宜控制垂直通往岸线的交通、绿化或视线通廊,通廊的宽度宜大于20m。建筑物的布局宜保持通透、开敞的空间景观特征。
5.4.5 滨水区规划布局应有利于滨水空间景观的塑造,分析水体自然特征、天际轮廓线、观水视线以及建筑布局对滨水景观的影响;对面向水体的城市设计应提出明确的控制要求。
5.5 水系改造
5.5.1 水系改造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保持现有水系结构的完整性。水系改造不得减少现状水域面积总量和跨排水系统调剂水域面积指标。
5.5.2 水系改造应有利于提高城市水系的综合利用价值,符合区域水系分布特征及水系综合利用要求。
5.5.3 水系改造应有利于提高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增强水系各水体之间的联系,不宜减少水体涨落带的宽度。5.5.4 水系改造应有利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江河、沟渠的断面和湖泊的形态应保证过水流量和调蓄库容的需要。
5.5.5 水系改造应有利于形成连续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5.5.6 规划建设新的水体或扩大现有水体的水域面积,应与城市的水资源条件和排涝需求相协调,增加的水域宜优先用于调蓄雨水径流。在资料条件有限时,可按表5.5.6确定新增加水域的面积。
注:1 一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上海、江苏、安徽、重庆;二区包括贵州、四川、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套以东和甘肃黄河以东的地区;三区包括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河套以西和甘肃黄河以西的地区。2 山地城市宜适当降低水域面积率指标。涉水工程协调规划
6.1 一般要求
6.1.1 涉水工程协调规划应对给水、排水、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再生水利用、综合交通等工程进行综合协调,同时还应协调景观、游憩和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内容。
6.1.2 涉水工程协调规划,应有利于城市水系的保护和提高城市水系的利用效率,减少各类涉水工程设施的布局矛盾,并应协调下列内容: 1 涉水工程与城市水系的关系; 2 各类涉水工程设施布局之间的关系。
6.1.3 涉水工程各类设施布局有矛盾时,应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分析,按照“安全可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原则调整工程设施布局方案。
6.2 涉水工程与城市水系的协调
6.2.1 选择地表水为城市给水水源时,应优先选择资源丰沛、水质稳定的水体;在城市水系资源条件允许时,应采用多水源,并按照各水源的水质、水量及区位条件明确主要水源、次要水源或备用水源。
6.2.2 防洪排涝工程应避免对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水库的设置应保证下游河道生态需水量要求,堤防的设置可能导致原水生态系统自然特征显著改变的应同步设置补救措施。
6.2.3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应结合再生水利用系统进行合理布局,促进城市水系的健康循环。初期雨水处理工程宜结合滨水的城市绿化用地设置,并采用人工湿地等易于塑造滨水景观的处理设施。
6.2.4 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的前提下应有利于水系空间的连续和水生态系统的完整,避免对水系的破坏,确需穿越水体的道路应采用桥、隧道等方式。滨水道路宜结合滨水空间布局进行统筹安排。
6.3 涉水工程设施之间的协调
6.3.1 取水设施不得设置在防洪的险工险段区域及城市雨水排水口、污水排水口、航运作业区和锚地的影响区域。
6.3.2 污水排水口不得设置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设置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的污水排水口应满足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目标的要求。
6.3.3 桥梁建设应符合相应防洪标准和通航航道等级的要求,不应降低通航等级,桥位应与港口作业区及锚地保持安全距离。
6.3.4 航道及港口工程设施布局必须满足防洪安全要求。
6.3.5 码头、作业区和锚地不应位于水源一级保护区和桥梁保护范围内,并应与城市集中排水口保持安全距离。6.3.6 在历史文物保护区范围内布置工程设施时应满足历史文物保护的要求。
附录A 规划编制基础资料
A.0.1 基础资料的调查与收集应根据城市水系的特征和规划的实际需要;提出调查提纲并有侧重地进行。
A.0.2 基础资料的调查与收集应分类进行,取得准确的现状和历史资料,并宜包括下列内容; 测绘资料:水系规划使用的地形图,其精度不应低于城市总体规划使用的地形图精度,必要时还可利用航片、卫片等遥感影像资料; 城市基础资料: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城市建设等方面资料; 3 水体(及水资源)资料:包括城市水系的水体形态、面积、权属、水文特征、水质、底泥、重要水生动植物、地下水等内容,以及水体的利用现状;主水资源及客水资源相关资料; 岸线资料:包括岸线形态、河势与岸线演变、使用现状,岸线水文特征和水深条件,陆生植物种类和分布、特殊岸线的概况,排水设施和防洪设施布局、规模。5 滨水区资料:包括滨水区的土地使用与批租情况、建设状况、人口总量与分布、滨水建筑景观状况。相关规划资料: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江河流域防洪规划、流域环境保护规划和水利工程规划等相关规划和流域管理规定。其他资料:包括水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流域状况,排入水体的污水量和污水成分,桥梁等水上构筑物的基本概况。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
GB 50513—2009
条文说明
制订说明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城市规划编制标准规范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编制城市水系规划规范,对于保护城市水系、合理发挥城市水系功能,促进城市安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标准编制遵循的主要原则
1.安全性原则。增强水系在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作用。2.生态性原则。加强水系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3.公共性原则。强化城市水系资源的公共属性。
4.系统性原则。协调水系与城市在功能和空间上的统一关系。5.特色化原则。突出城市水系的地域特性,二、编制工作概况(一)编制过程及主要工作
1.准备阶段(2000年5月~2000年12月)主编单位自2000年5月启动编写准备工作,2000年12月23日召开《规范》开题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进入编写工作阶段开题会原则同意编制组提出的《规范》编制大纲、主编及参编单位的分工和工作计划,并同意大纲各章节的设置经调整后可作为编制依据。
2.调研及初稿编制阶段(2001年2月~2003年8月)(1)编制组在2001年2月到7月期间,按照调研分工陆续对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沈阳等地域代表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并与当地主要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座谈,收集相关城市近年编制的有关城市水系的部分规划实例。
(2)编制组在2001年10月到2003年8月期间,结合《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生态综合规划》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国内城市正在进行的与水系相关的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充实及完善《规范》内容,初步形成了《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讨论稿。
(3)编制组于2003年8月在珠海召开了《规范》编制工作会议,对《规范》总体内容及条文进行了广泛及深入的讨论,并就下一步征求意见的相关工作安排达成一致意见。3.征求意见稿阶段(2003年9月~2005年5月)2004年12月,主编及参编单位根据编制组工作会议的精神,借鉴了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生态综合规划》的正式成果,形成了《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正式稿。2005年1月~2005年5月,在原建设部城乡规划司的组织下,向北京、上海、沈阳等城市的规划设计机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水行政管理部门、水相关工程设计机构征求意见。4.送审阶段(2005年6月~2007年9月)编制组对函调单位反馈的意见进行了整理和汇总,形成了《规范》送审稿的初稿。根据《规范》(送审稿)专家预审会的意见及建议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并形成正式稿后上报原建设部城市规划标准规范归口单位。
(二)开展的专题研究
在《规范》的编制过程中,编制及专家顾问组一致认为应结合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中的《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生态综合规划》科研课题开展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抓住构成水环境完整概念的水系形态、水质水生态及滨水空间等三大要素,并以三个构成要素为主体分别进行相关研究,找到影响这三大要素的各种相关关系,力求寻找其量化的关系式,从而建立起各种影响因素与水环境总体状况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在不同规划时期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方案。在专题研究中力求建立指导建设的指标体系,量化规划目标;构建规划沟渠分布协调、水体交换便捷、生态联系通畅和历史文化丰富的城市水系网络;形成满足水体功能要求的水污染控制体系;建立水生态保护的综合体系,丰富生物多样性;制定滨水区控制体系、展现地区水环境生态特色,为《规范》的编制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三)征求意见的范围及意见
在原建设部城乡规划司的组织下,编制组结合城市水系的地域特征和行业管理特征,向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沈阳、吉林、哈尔滨、上海、南京、宁波、合肥、济南、厦门、郑州、广州、深圳、桂林、成都、昆明等省市和大城市的规划设计机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水行政管理部门、水相关工程设计机构发函征求意见,共发征求意见函50份,收到回函22份共180余条修改意见及建议,同时征求意见稿还通过建设部有关网站进行了网上征求意见,收到1份共5条建议。
(四)审查情况及主要结论
2007年9月27日,原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在武汉组织召开了《规范》的审查会,出席会议的有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标准规范归口办公室的领导和《规范》专家组的全体专家及编制组成员共27人。
会议认为《规范》是国内首次编制,是一个创新型的规范,技术难度大,涉及面广,需要协调的相关规范、标准较多,是对近年来城市水系规划的系统总结。《规范》目的比较明确、框架结构合理、章节设置和内容深度把握基本得当,符合规范编制的要求,体现了生态优先、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理念。《规范》在专家预审会议所提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完善,内容完整、编制程序符合要求、总体上体现了先进性、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达到了国内城市规划规范编制的先进水平,专家评审会一致同意通过审查。总 则
1.0.1 我国是一个多江河、多湖泊的国家。近年来,位于城市内或城市周边的水体和水系空间资源出现了高强度开发和无序利用的现象。一方面,城市内部和周边的水体易受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另一方面,滨水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景观条件,一些地方存在因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滨水地区公共性降低、开发强度过高等问题。建设部于1999年正式批准编制《城市水系规划规范》,以指导各地的水系保护和利用规划的编制,规范保护和利用城市水系的行为,有利于城市水系综合功能持续高效发挥,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1.0.2 关于规范适用范围的规定。城市一般依水而建,水、城的关系十分密切,水系的形态影响着城市总体空间结构,是城市总体空间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水系的保护和利用宜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统筹、同步编制城市水系规划,或者单独编制相应的专项规划。
1.0.3 在确定水系规划对象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水系规划应以城市规划区内的水体为规划对象,但是,水系是一个区域性的有机体,特别是江、河一类的水体更与周边城市有着十分密切的上下游关系,因此,水系规划范围可在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水系的区域关系,适当扩大研究范围,以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在规范编制的过程中也研究过是否将地下水作为规划对象,考虑到地下水的详细资料在一般情况下比较难以完整取得。因此,本规范暂不要求将地下水作为规划对象。鉴于地下水是水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议已经具有地下水相关资料的城市将地下水纳入城市水系规划。
由于与水相邻的陆地空间是保护和利用水系的重要空间要素,因此,规范将滨水地带也作为规划对象。
1.0.4 城市水体及水系空间环境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是体现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空间景观环境的重要载体。城市水系规划的总体原则就是强调对水系及其空间环境的优先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再提出有限的合理利用目标。
1.0.5 关于规划期限的规定。
1.0.6 与水系相关的专业规划很多,如给水规划、排水规划、航道规划、防洪规划等,均有相应的国家规范或标准。城市水系规划应与这些规划的规范、标准相衔接。城市水系一般是流域或区域水系的一部分,城市水系规划应符合已批准的有关流域和区域规划。基本规定
3.0.1 本条根据城市水系保护和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城市水系规划的内容要求。
保护规划的核心是建立水体环境质量保护和水系空间保护的综合体系。明确水体水质保护目标,建立污染控制体系;划定水域、滨水绿带和滨水区保护控制线,提出相应的控制管理规定。
利用规划的核心是要构建起完善的水系功能体系。通过科学安排水体功能、合理分配岸线和布局滨水功能区,形成与城市总体发展格局有机结合并相辅相成的空间功能体系。
工程设施协调规划的核心是协调涉水工程设施与水系的关系、涉水工程设施之间的关系,工程设施的布局要充分考虑水系的平面及竖向关系,避免相互之间的矛盾和产生不良影响。
3.0.2 本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城市规划基本原理,提出了城市水系规划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原则。主要强调水系在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作用,包括饮用水安全和防洪排涝安全。
2.生态性原则。主要强调水系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水系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二是避免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三是鼓励在对城市水系进行必要的改造时采用生态措施。
3.公共性原则。主要强调城市水系资源的公共属性。城市水系的公共性一方面表现为权属的公共性,这一直成为世界各滨水城市高度关注的问题,为确保水系及滨水空间为广大市民所共享,不少国家的城市对此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功能的公共性,在滨水地区布局公共性的设施有利于促进水系空间向公众开放,并有利于形成核心积聚力来带动城市的发展。成功的案例如美国巴尔的摩、悉尼情人港等滨水地区的建设。
4.系统性原则。主要强调水系与城市在功能和空间上的统一关系。水体、岸线和滨水陆域空间是水系综合功能实现的基本构成要素,水系规划应将水体一岸线(水陆交接带)一滨水空间(陆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和利用,实现水系规划的各项目标。第一层次是水体,是水系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点。第二层次是水体岸线,是水域与陆域的交接界面,是体现水系资源特征的特殊载体。
第三层次是濒临水体的陆域地区,是进行城市各类功能布局、开发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水系规划必须统筹兼顾这三个层次的生态保育、功能布局和建设控制,岸线和滨水地区功能的布局必须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避免相互矛盾,确保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完整性。水系空间系统和园林绿地系统、开放空间系统具有密切的功能和空间联系,从而成为城市总体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5.特色化原则。主要强调城市水系的地域特性。水系作为体现城市特征的自然要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空间布局和文化延续有重要影响。水系是典型的开敞空间,往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因而水系规划不应仅仅限于水系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还应充分体现规划对水系空间景观体系的引导和控制,塑造出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象。
3.0.3 本条提出了城市水系规划对象的分类方法。分类的主要目的一是便于进行聚类分析,二是便于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水体的形态十分丰富,但分类过多不利于制定基本的保护利用对策和措施,因此根据其基本形态特征分为江河、湖泊和沟渠三大类,江河以“带”为基本形态特征,一般水面宽度在12m以上,具备较大的流域(汇流)范围;沟渠以“线”为基本形态特征;湖泊以“面”为基本形态特征。滨海城市可以增加海湾类别。
水系岸线按在城市中的作用进行分类。生态性岸线是有明显生态特征的自然岸线,需要加强原生态保护;生产性岸线主要为满足城市正常的交通、船舶制造、取水、排水等工程和生产需要,包括港口、码头、趸船、船舶停靠、桥梁、高架路、泵站、排水闸等设施;生活性岸线主要满足城市景观、市民休闲和娱乐、展现城市特色的需要,生活性岸线应尽可能对公众开放。
3.0.4 本条提出了城市水系规划编制中一般应进行重点分析的内容。城市水系的现状分析和评价是确定城市水系功能、制订保护措施、统筹水系综合利用和协调涉水工程设施的规划依据。保护规划
4.1 一般要求
4.1.1 本条规定了城市水系规划中需要进行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是城市水系作为城市资源并实现其资源价值的主要构成要素。
4.1.2 本条是对城市水系保护规划的基本要求,以利于在城市水系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与其他规划进行有效协调。
4.1.3 本条提出了城市水系保护规划应与城市实际情况相协调的要求。随着城市水系保护的技术和手段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在城市水系的保护中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由于水系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果简单地借用或采用一些在当地具体条件下难以发挥作用的技术或措施,将可能影响规划的实施。
4.2 水域保护
4.2.1 本条规定水域保护的主要内容。水域作为水系在城市空间中的具体表现,是影响水系功能发挥和协调城市与水系关系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城市水系规划中应将水域作为重要的资源予以保护。
4.2.2 关于确定水域范围的基本方法。国内一些城市的规划蓝线仅限于水域范围,滨水绿线单独确定,而另一些城市的规划蓝线既包括了水域也包括了与水域紧邻的滨水绿化范围,为准确区分保护区域,也避免与《城市蓝线管理办法》中关于蓝线的有关规定相冲突,规划采用水域控制线的概念,将其作为水域的范围线。
划定水域控制线时,对水位变化较大而形成较宽涨落带的水体,由于达到高水位的几率较低,特别是一些在防洪、排涝中作用较大的水体,往往按照10年以上甚至高于50年一遇的标准确定设计高水位,平均洪水位以上的滩地在大部分年份没有水,如严格按设计高水位确定水域范围既不利于亲水性的体现,也不符合资源复合利用的原则,同时也增加该区域保护的难度,因此,这些水体的水域
控制线宜采用多年平均洪水位线来划定。在具体划定时,应以有利于滩地的保护和复合利用为原则,结合滩地利用的难易程度、防洪或排涝设计标准和滨水地区的用地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4.2.3 关于不得占用、填埋和分隔水域控制线范围内水体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条规定:禁止围湖造地,禁止围垦河道。建设部《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规定:禁止“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针对国内目前一些地区在开发建设时占用、填埋城市江河、湖泊等水域的现象作出本条规定,并作为强制性内容。
4.2.4 关于特殊情况下水域控制线调整的规定。一方面体现对水系的保护,避免各城市以重点项目建设的名义占用城市水系;另一方面,对铁路编组站等系统性要求高、占地面积大的基础设施选址提供了解决与水系保护矛盾的方法,有利于在保护的基础上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用本条的规定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布局的项目为重大基础设施,二是周边用地条件可以满足通过调整水域控制线达到规划水域面积不小于现状水域面积的要求。
4.2.5 关于设立水域控制点的要求。由于水域控制线只能在图中进行表示,水域的日常管理维护单位对于没有明确地标物作为水域界限的水体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借鉴目前部分地区的成功做法,对水体进行界桩形成人工地标标识易于操作,但界桩不是用地权属范围的界限,而是管理界限,因此,规范要求在规划中明确水域控制线的主要控制点,以作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界桩的依据,目的是有利于水域控制线的规划管理和接受社会监督。
4.3 水生态保护
4.3.1 本条规定了城市水系规划关于水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
4.3.
2、4.3.3 关于水生态保护区域的构成和保护范围划定原则。
水生态保护区域的设立主要是保护珍稀及濒危野生水生动植物和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这些区域一部分已批准为自然保护区或已规划为城市湿地公园,对那些尚未批准为相应的保护区但确有必要保护的水生态系统,在满足受保护对象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要求基础上,水生态保护范围宜尽可能小,避免因保护范围过大而难以进行有效保护。4.3.4 本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关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要求制定,并参照《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有关规定,作为强制性条文执行。
4.3.5 关于水体涨落带保护的规定。自然特征明显的水体涨落带是水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对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降解城市污染物,以及促进水生生物多样化都有重要作用,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体现亲水性和便于确定水域范围,该区域自然特征又很容易被破坏,因此作这一规定。
4.4 水质保护
4.4.1 本条规定了编制城市水系规划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内容要求。水质是水系功能发挥的重要保证,水质下降将影响水系的正常和持续利用,因此,水系规划应将水污染的防治作为重要内容。水污染的防治包括水质目标的确定和保护措施的制定。
4.4.2 关于确定水质保护目标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的水环境形势较为严峻,社会对保护水环境的认识日益增强,因而提出相对严格的要求。水体现状水质应采用各城市环境公报的数据。
4.4.3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一般都已划定当地的水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的是《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纲要》(国家环保局[90]环管水字第104号),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的是《水功能区管理办法》(水利部水资源[2003]233号),各地可根据规划编制任务的要求选择相应区划技术标准,但目标水质都必须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 标准》GB 3838的规定。对因水体规划功能调整而需要变更区划确定的水质保护目标的,应专门进行说明,以便于政府决策和调整区划时参考。
4.4.4 本条是针对面积较大或岸线较长的水体所作的规定。在确定分水域水质管理目标时,应保证低水质目标水域不对高水质目标水域产生不利影响,必要时可设置过渡水域。
4.4.5 本条规定了制定水质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由于城市水系中不同的水体受污染的程度、污染物来源以及水体纳污能力都不完全相同,因此,制定保护措施需要有针对性。水质保护的措施除传统的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外,面源和内源的治理措施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以生态修复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治理措施在水污染治理、特别是湖泊水库的污染治理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就城市水系而言,在选择治理措施时,一般应坚持先点源治理,再面源治理,然后内源治理的顺序。
.5 滨水空间控制
4.5.1 滨水空间是水系空间向城市建设陆地空间过渡的区域,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作为开展滨水公众活动的场所来体现其公共性和共享性,二是作为城市面源污染拦截场所和滨水生物通道来体现其生态性,三是通过绿化景观、建筑景观与水景观的交相辉映来展现和提升城市水环境景观质量。因此,完整的城市滨水空间既包括滨水绿化区,也包括必要的滨水建筑区。为有利于明确这两个区的范围,分别采用滨水绿化控制线和滨水建筑控制线进行界定。
4.5.2 本条规定了划定滨水绿化控制线的原则。滨水绿化控制线以道路、铁路、堤防为参照可有利于空间控制和便于标识。对滨水绿化控制区的宽度进行明确规定比较困难,需要结合具体的地形地势条件、水体及滨水区功能、现状用地条件等多个因素确定。
具体划定时可以参照以下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有关规定: 参照《公园设计规范》关于容量计算的有关规定,人均公园占有面积建议为不少于30m2~60m2,人均陆域占有面积不宜少于30m2,并不得少于15m2。因此,当陆域和水域面积之比为1:2时,水域能够被最多的游人合理利用。该规范还要求作为带状公园的宽度不应小于8m。沟渠两侧绿化带控制宽度应满足沟渠日常维护管理和人员安全通行的要求,单边宽度不宜小于4m。作为生态廊道或过滤污染物的绿化带宽度,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表1和表2的内容。在武汉进行的“科技部武汉水专项研究”中,在水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如果滨水绿化区域面积大于水体面积,在没有集中的城市污水的排人时,水生态系统将能够维持自身稳定并呈现多样化趋势。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如周庄、丽江古城),由于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的要求,应结合历史形成的现有滨水格局特征进行相应控制。
注:表1和表2的数据来源为: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城市生态研究,2001,9(11);朱强等,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生态学报,2005(9)(第25卷第9期)。4.5.3 关于滨水绿化区的基本规划要求。结合滨水绿化控制线布局道路可有利于实现滨水区域的可达性和形成地理标识。
4.5.4 关于滨水建筑区的划定原则,实际规划中还应考虑地形地势条件和周边的用地布局,其目的主要是在滨水城市地区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使水、岸和城市建筑相互呼应,要结合不同的滨水条件和功能,对主要的景观要素进行控制。利用规划
5.1 一般要求
5.1.
1、5.1.2 关于水系利用的一般性规定,城市水系的利用要突出功能上的复合利用和系统上的整体利用,并不超过城市水系自身的承载能力,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5.2 水体利用
5.2.1 关于水体利用的原则要求。水是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命脉,城市水体对城市运行所提供的功能是多重的,城市·饮用水的供给、航运和滨水生产、排水调蓄功能、水生生物栖息、生态调节和保育、行洪蓄洪、景观游憩都是水系可以承担的功能,这些功能必须在城市水系规划中得到妥当的安排和布局,不可偏重某一方面,而疏漏了另一方面的发展和布局。
5.2.2 关于确定水体功能的规定。在水体的诸多功能当中,首先应确定的是城市水源地和行洪通道,城市水源地和行洪通道是保证城市安全的基本前提。对城市水源水体,应当尽量减少其他水体功能的布局,避免对水源水体质量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水生态保护区,尤其是有珍稀水生生物栖息的水域,是整个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敏感和脆弱的部分,其原生态环境应受到严格的保护,应严格控制该部分水体再承担其他功能,确需安排游憩等其他功能的应经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确保这类水体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位于城市中心区范围内的水体往往是城市中难得的开敞空间,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赋予其景观功能和游憩功能有利于形成丰富的城市景观。
5.2.3 同一水体可能需要安排多种功能,当这些功能之间发生冲突时,需要对这些功能进行调整或取舍,其依据应为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分析结论。一般情况下可以先进行分区协调,尽量满足各种功能布局的需要。当分区协调不能实现时,需要对各种功能的需求进行进一步分析,按照水质、水深到水量的判别顺序逐步进行筛选。
5.2.4 关于水体水位控制的原则规定。一般情况下水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水位涨落对城市周边的建设,特别是对于周边城市建设用地基本标高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水位的控制是有效和合理利用水体的重要环节。江、河等流域性水体,以及连江湖泊、海湾,应根据水文监测站常年监测的水位变化情况,统计水体的历史最高水位、历史最低水位和多年平均水位,并按照防洪、排涝规划要求明确警戒水位、保证水位或其他控制水位,作为编制水系规划和确定周边建设用地高程的重要依据。
5.3 岸线利用
5.3.1 关于如何确定岸线利用性质的基本要求。
5.3.2 岸线利用应确保城市取水工程需要,取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取水工程不应只包括近期的需要,还应结合远期需要和备用水源一同划定,及早预留并满足远期取水工程对岸线的需求。
5.3.3 生态性岸线往往支撑着大量原生水生生物甚至是稀有物种的生存,维系着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以生态功能为主的水域尤为重要,因此,在确定岸线使用性质时,应尽可能多地划定生态性岸线。
5.3.4 生态性岸线本身和其维护的水生态区域容易受到各种干扰而出现退化,除需要有一定的规模以维护自身动态平衡外,还需要尽可能避免被城市建设所干扰,这就需要控制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限制甚至是禁止在这个区域内进行与城市相关的建设活动。
5.3.5 生产性岸线易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生产性岸线规划布局时应尽可能提高使用效率,缩减所占用岸线的长度,并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量美化、绿化,形成适宜人观赏尺度的景观形象。
5.3.6 生活性岸线多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内,是与城市市民生活最为接近的岸线,因此,生活性岸线的布局应体现充分服务市民生活的特点,确保市民尽可能亲近水体,共同享受滨水空间的良好环境。生活性岸线的布局,应注重市民可以到达和接近水体的便利程度,一般平行岸线建设的滨水道路是人群接近水体最便利的途径,人们可以沿路展开休憩、亲水、观水等多项活动,水系规划应该尽力创造滨水道路空间。
5.3.7 为加强岸线的亲水性,便于人们接近水体,可结合水位变化和岸线的高程设置梯级平台。梯级平台的设置,要考虑水位的变化情况,例如常年水位、最高水位等不同水位高程的台级,由于被水淹没的时间长短和程度的不同,应有不同的功能布局和处理方式。因此,竖向设计是生活性岸线布局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5.4 滨水区规划布局
5.4.1 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体,当其作为城市生态功能区来进行规划时,应该考虑与其他生态版块的连通问题,以满足不同物种之间的交换和活动需要。按照表2的研究数据,以及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中所开展的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生态专项研究成果,生态廊道的宽度至少需要控制在60m以上,一般应达到100m。
5.4.2 滨水区的建设与水系有着直接的相互影响。规划应避免滨水区建设可能对水系造成的不利影响,特别是部分工业的布局容易导致对水体的污染,因此,本条提出控制有污染工业布局的要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严禁沿水体零散布局有污染的项目,零散布局必然带来污水截污排放系统的不经济性,最有可能带来水体污染。5.4.3 滨水区的公共性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得到确保:一是滨水空间的公共开放性,岸线的空间资源十分珍贵,应通过滨水区空间科学布局增强其共享性,创造出充裕连续、开放的滨水空间;二是滨水区功能的公益性,通过鼓励在滨水区尽可能多地布局城市博览、文化娱乐、休闲游览等公益性活动设施,提高滨水区的公共使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活品质。
5.4.4 滨水区内的道路或各类通廊是滨水空间组织的重要内容。
垂直通往水体的道路可加强岸线可达性,这些道路既可使人们便捷地到达滨水区,而且还形成了通往岸线的视线通廊,形成美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另外,当条件允许时,也应考虑适当的园林绿化通廊,绿化通廊的间距是按照城市主干道的间距进行控制的,条件好的城市,也可以因地制宜进行控制,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滨水区的建筑物布局应避免沿水体密集安排,形成通透、开敞的景观效果和良好的城市风道。
5.4.5 滨水区是体现水系景观功能的重要载体,但景观特征与各地的具体情况有直接的关联,难以作出统一的规定,因此,本条从规划管理角度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通过城市设计来规范滨水区的景观塑造。
5.5 水系改造
5.5.1 关于水系改造规划的基本要求。城市水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变迁过程是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的结构是城市空间演变和水系自身发展的结果,水系的改造应顺应水系与城市的这种有机联系,避免为改造而改造,避免对自然的、历史的城市水系进行不合理的人工干预,更要避免借改造的名义填占水体的行为,特殊情况下需要减小单一水体的水面面积时,应在同一个排水系统内的其他水体增加不小于该减小的水面面积。
5.5.2 本条规定了水系改造的基本原则。5.5.3~5.5.5 提出了城市水系改造的主要方向。水系改造的目的应包括提高城市行洪调蓄能力、为改善水质创造条件、为丰富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走廊、形成城市独特的景观和水上交通通廊、提高水体的观赏价值等。因此,结合水系各类功能的发挥提出相应的改造要求。
5.5.6 关于扩大水域面积的规定。水系改造是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升水系综合功能的手段,在改造过程中水域面积是重要的控制条件,但水域面积的大小与各地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地势条件等实际情况有较大关联,也与城市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规范编制过程中就水域面积率有很多争论,虽然都同意水系改造不能减少水面,也认为有必要适当限制在水资源缺乏城市盲目扩大或开挖大型景观水面的行为,但对于水面较少的城市是否有必要在规划中增加新的水面有不同意见。结合征求意见的反馈情况、近年来国家对减轻洪涝灾害的重视程度、减小城市排涝系统压力和降低城市面源污染的生态型雨水排除系统的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因素,在规范中按照不同地区降雨及水资源条件给出了水域面积率的建议值,以便各地在规划建设新的水体或扩大水域面积时参考。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域25个城市近年所编规划的统计分析,规划的水域面积率都基本处于规范建议的范围内。
城市分区保持与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一致,以便于在使用本规范过程中与其他规范相协调。
由于水域面积率是以水资源条件和排涝需求为依据提出的,对于山地城市,其自身排水条件较好,需要在城市规划区内屯蓄降雨的要求不高,同时,山地城市建设水面的难度较大,因此,山地城市在采用上述建议数值时,应根据地形条件适当调减。涉水工程协调规划
6.1 一般要求
6.1.
1、6.1.2 关于涉水工程协调规划内容和协调原则的规定。
涉水工程主要包括对水系直接利用或保护的工程项目,这些工程往往都已经有相对完备的规划或设计规范,但不同类别的工程往往关注的仅是水系多个要素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需要在城市水系保护与利用的综合平台上进行协调,在城市水系不同资源特性的发挥中取得平衡,也就是要有利于城市水系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利用。站在水系规划的角度,在协调各工程规划内容时,一是从提高城市水系资源利用效率角度对涉水工程系统进行优化,避免因为一个工程的建设使水系丧失其应具备的其他功能;二是从减少不同设施用地布局矛盾的角度对各类涉水工程设施的布局进行协调。6.1.3 关于调整工程设施布局的原则。有一些现状涉水工程设施由于其自身系统性的要求难以重新选址,同时对其进行异地重建又存在较大工程建设任务,只进行定性的分析不足以判断或协调设施布局之间的矛盾,这时,需要采用一些定量的分析方法,从技术、经济和环境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终的协调方案。比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往往存在城市集中排水口与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取水口的矛盾,不能只从建设的先后顺序进行定性分析,还需要在城市整体利益基础上,从水系条件、建设投入、综合运行成本、环境影响等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是排污口下移还是取水口上移。
6.2 涉水工程与城市水系的协调
6.2.1 本条是对给水工程与城市水系协调的具体要求。近年来,部分城市出现了突发性的水源污染事故,一些现状水源的水质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有些城市还被迫重新选择水源地,对城市供水安全和给水系统的经济性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对水源选择和给水系统布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源选择除注重水资源量的规模外,还应重视水源水质的稳定性要求,在有条件的城市,应采用多水源供水系统或预先控制、保留可作为备用的水源,以适应城市发展中不确定性因素对城市供水系统的要求,避免在被迫调整城市水源地时对水系功能体系和给水系统整体布局带来结构性的改变,有利于城市水系综合保护与利用体系的建立和持续稳定的发挥作用。
6.2.2 关于防洪工程与城市水系协调的具体要求。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系统保护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水利防洪工程引起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生态水利的理念已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相关部门、学者的认可,因此,在进行防洪排涝工程规划时需要避免工程实施对生态的破坏,一方面是在确定水资源调度方案时要考虑和保证生态需水量的需求,维持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要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比如鱼道的设置、水生态交换通道的设置等。
6.2.3 本条提出了水污染治理工程与城市水系协调的具体要求。一是在布局上通过与再生水利用系统、滨水景观系统协调,降低水污染治理工程对局部水域的不利影响,从而在城市的水系、供水、排水系统之间建立健康稳定的循环系统;二是在处理设施选择上考虑滨水景观塑造的需求,提高滨水土地资源的复合利用效率。
6.2.4 本条是关于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水系协调的具体要求。在城市中对水系形态完整性影响最大的是城市道路,由于不,同等级的道路对其线形走向的要求不同,等级越高的道路对线形要求也越严格,对于必须穿越水体的道路为减小对水体的影响,规定其不得影响水体的完整和水生态系统的交流,必须采用立体交叉,或桥或隧道。滨水道路要为滨水地区的功能服务,一般情况下,滨水道路提供滨水观光、休闲的意义要大于其区域交通功能,应以提供滨水活动区通达和观光为主,因此,道路的走向也应该尽可能结合滨水空间的自然地形进行布局,不要为追求道路的等级及相应的线形而对滨水区现有的景观及生态格局造成大的破坏。
6.3 涉水工程设施之间的协调
6.3.1 本条是关于取水设施与其他工程设施布局协调的要求。一是强调取水设施的安全,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洪水冲刷和其他设施正常运行产生的水流变化等对取水构筑物的安全影响;二是强调取水水质稳定,尽可能减少在其他工程设施运行过程中污染水体的几率。由于水流条件及其他设施规模、等级的不同,会导致相应的影响区域范围变化较大,难以明确统一的具体间距要求,在协调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6.3.2 本条规定了污水排水口布局与水源地的协调要求。在界定水源保护区的范围时,有相关规划的按该规划确定的范围为准,没有相关规划明确其范围的以国家现行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38规定的范围为准。
6.3.3 本条是关于桥梁设施布局与其他设施布局的协调要求。桥梁在选址时要选择河势稳定、河床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并避免受到其他工程或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也不应对城市防洪和航运造成不利影响。桥位与港口作业区和锚地的安全距离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分析确定。
6.3.4 本条规定了航道及港口设施的协调布局原则。航道的清障与改线、港口的设置和运行等工程或设施可能对堤防安全造成,不利影响,需要进行专门的分析,在确保堤防安全及行洪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改造方案。
6.3.5 关于码头、作业区和锚地等设施的布局协调要求。码头、作业区和锚地是水系航运功能发挥的重要基础条件,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易对附近水域产生不利影响,从保障用水安全和自身作业安全出发,码头、作业区和锚地应与水源一级保护区、桥梁影响区域、排水口影响区域保持安全的距离。
一、林业现状
(一)主要成就
1、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全省最新有林地面积、林木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等,与上期森清相比,增长比例。近5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等。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成、粮食高产稳产;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风沙区生态环境好转;山区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小,强度减轻;通道沿线森林景观初步形成等。
3、重点工程成效显著
国家、省级各重点工程造林面积、天保工程面积、绿化通道长度等,94个县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9个县已建成林业生态县,山区自然植被初步得到恢复等。
4、林业产业初见成效
经济林总面积、产量;花卉种植面积,销售额;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林纸一体化项目启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区数量,游客量,收入;2006年全省林业总产值等。
5、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天保区严禁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火灾受害率一直控制在0.3‰以下;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81.8%;区划界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891万亩(其中870万亩已得到补偿),省级公益林480万亩(其中120万亩已得到补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2处,面积达735.8万亩等。
6、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实施国家林木种苗工程项目122个;建立了1个省级林业重点实验室和11个林业科技示范园,建扑火物资储备库140座,各类防火设施442 座,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251个。
(二)林业在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效能
(1)蓄水净水作用
全省林地涵养水源总量达到49.3亿立方米,相当于我省地方大中型水库库容的34.1%;982.8万亩湿地(不包括水稻田)每年可净化氮、磷、硫污染物78.6万吨,净化水4.7亿立方米。
(2)固土保肥作用
全省林地年减少土壤流失7287万吨,保肥量折算成全氮为38.8万吨、速效磷0.02万吨、速效钾0.75万吨。
(3)吸碳放氧作用
全省森林资源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897万吨,相当于燃烧2826.5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扩大了我省工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年释放氧气6105.6万吨。
(4)净化环境作用
森林净化环境功能主要体现在杀菌和减少隔噪音上,根据相关研究,每公顷森林净化环境功能价值为8800元(其中:每公顷森林的杀菌价值为5300元,减少噪音价值为3500元),全省森林净化环境总价值达211.4亿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人们对森林净化环境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
(5)庇护农田作用
我省平原防护林体系有效避免或减轻了干旱、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据专家测算,可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全省年增产粮食100亿斤以上。
(6)其他作用
包括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洪涝和地质灾害、森林景观等。
2、经济效能
我省林业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400万立方米,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年产林果产品665万吨,改善了人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为省内药、果、茶、油等加工企业提供了主要原材料。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6年全省每个农民来自林业收入平均达到325元。
3、社会效能
全省1.3万家林产加工企业,转移了近6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全省6000多万亩集体林地,可使200多万农民得到最直接的就业机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低
全省现有有林地面积4054.5万亩,活立木蓄积1.34亿立方米,人均有林地面积只有0.42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为1.3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6.19%,在全国排名第21位。林业用地面积6846.1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只有27.33%,林地资源总量不足,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
2、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农业生产;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60%以上;山区还有800万亩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硬骨头”;平原区806.5万亩沙化土地,特别是28.8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沙地亟需治理。
3、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有林地树种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2.83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5.2立方米/亩)的一半。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山区尚有大量残次林分和灌木林,400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平原绿化树种单调,结构单一,通道绿化标准低。
4、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林业投资、公益林补偿标准低,省级资金与国家资金比,与周边省份比;林业科技储备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在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二)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巩固和完善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省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省。
1、总体目标
全省新增有林地1350万亩,达到5404.5万亩;林木覆盖率增长5.4个百分点,达到2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太行山区4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平原风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760亿元。80%的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
2、具体目标
现有8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得到绿化;现有28.8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地)全部固定,806.5万亩沙化土地全面得到治理;现有1029.9万亩的低质低效林基本得到改造。
新增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420万亩,达到1167.4万亩;新造生态能源林423.8万亩,改造138.5万亩,达到562.3万亩;新增名优特新经济林基地350万亩,达到1650万亩;新增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30万亩,达到110万亩。
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95%以上,沟、河、路(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省道、景区道路、县乡道、村道等)、渠绿化率95%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以上,平原村庄林木覆盖率40%以上。
新增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2966.8万吨,达到9863.8万吨。
到“十二五”末,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30%(森林覆盖率达到24%),林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所有的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建成林业生态省。
三、总体布局
根据河南省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规划以“两区”(山、丘区,以下简称山区;平原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一)两区
1、山区
――基本情况
共涉及几个市多少个县(市、区)、自然条件、社经情况、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建设重点
加强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护,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优特新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管理。
先叙述该区分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
然后按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大别桐柏山区分别叙述建设范围――具体到市、县(市、区)、存在问题、建设重点(分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等。
2、平原区
――基本情况(共涉及几个市多少个县(市、区)、自然条件、社经情况、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建设重点
重点是完善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营造防风固沙林,大力发展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等。在滩区、蓄洪区着力营造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
先叙述该区分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
然后分一般农区、风沙区、低洼易涝区叙述建设范围-具体到市、县(市、区)、存在问题、建设重点(列表说明各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等。
(二)两点
1、城市绿化美化
包括城市(含县城)及郊区,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2、村镇绿化美化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村镇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乔灌结合,村庄周围、街道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三)一网络
即生态廊道网络,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全省所有铁路(含国铁、地方铁路)、公路(含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景区道路等)、河渠(含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流域的干支流河道及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及重要堤防(主要指黄、淮河堤防)。
绿化宽度视级别而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侧各栽植100米以上树木;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四大水系干流及一级支流、干渠两侧各栽植10行以上树木;省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支渠两侧各栽植5行以上树木;县乡道、三级支流两侧各栽植3行以上树木;村级道路、斗渠两侧各栽植至少1行树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景区道路、重要堤防等沿线第一层山脊以内宜林荒山荒地全部绿化,重要地段适当增加绿化宽度,乔灌花草相结合,提高常绿树种比例,高标准绿化美化;路(渠)基两侧挖方坡面适度硬化后栽植灌木、藤本或常绿树种进行绿化美化。
四、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一)国家重点工程
1、天然林保护工程
在黄河流域的洛阳、三门峡、济源3市的15个县(市、区)和26个国有林场,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2、退耕还林工程
根据《国务院关于延长退耕地还林补助期有关政策的通知》精神,暂不安排新的退耕地还林任务,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
3、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包括南阳、信阳、驻马店、洛阳、平顶山、郑州、开封、周口、商丘、漯河、许昌等11个市的90个县(市、区)。
----太行山绿化工程
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等4个市的20个县(市、区)。
4、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完善和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种源基地和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拯救和恢复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含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5、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在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二)省级重点生态工程
将各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到各功能区、省辖市、县(市、区)、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林种、等。
1、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在全省山区丘陵区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能源林等。
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工程。
规划建设以黄连木、油桐、文冠果为主的生态能源林基地562.3万亩,其中,新造423.8万亩,改造138.5万亩。
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人为活动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深山独居户、散居户迁出,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对原址因地制宜,采用“飞、封、造”多种造林方法,恢复植被。
在郑州等地的各类露天采掘矿区、尾矿堆集区、煤矿沉陷区等,全面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矿区生态。
2、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
平原农区,加大针阔及乔灌结合林带比例,提高绿化标准,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完善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成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
3、防沙治沙工程
包括郑州、开封、新乡、安阳、濮阳、焦作、鹤壁、商丘、周口、许昌等10个市的44个沙化土地监测县(市、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凡流动、半流动沙丘(地),全部营造防风固沙林;在风沙危害程度为轻度和中度的沙化耕地上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在一般泛风沙耕地上营造农田林网。
4、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在对现有廊道绿化改造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规划布局与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廊道网络。
5、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通过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等创建活动,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
6、村镇绿化工程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在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内,采用乔木、灌木、藤本、花卉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省级林业产业工程
将各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到各功能区、省辖市、县(市、区)、等。
1、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
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在豫北、豫南发展以杨树、松树等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豫东、中部发展以杨树、泡桐等为主的林纸林板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滩区、蓄洪区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规划建设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基地420万亩。
2、经济林
经济林发展围绕“绿色”、“有机”,突出名优特新。重点建设大别、桐柏山区的茶叶、板栗基地,伏牛、太行山区的核桃基地,黄土丘陵区的苹果基地,浅山丘陵区的柿子、石榴基地,平原沙区的大枣、梨、葡萄基地和城市郊区的时令鲜果基地等;在伏牛山区建设山茱萸、辛夷、杜仲等森林药材基地。规划建设经济林基地350万亩。
3、园林绿化苗木花卉
规划新建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30万亩,达到110万亩。
4、森林生态旅游
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为主要目标,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等建设,建成太行山、嵩山、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黄河沿岸及故道、中东部平原等七大森林生态旅游区。
五、森林经营管理
将以下两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各功能区、省辖市、县(市、区)、等。
(一)中幼林抚育管理
对新造林地,加强抚育管护,促进尽早郁闭成林;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林地生产力。
(二)低质低效林改造
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科学改造,使其形成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生态区位一般、立地条件较好的低质低效林,通过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高质量的商品林;对其它低质低效林,实施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提高林分质量。
六、支撑体系建设
(一)森防体系建设
1、森林防火
2、森林公安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二)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
1、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体系
2、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3、林木种苗质检体系
4、基层林业服务体系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林木种苗基地
立足以县为主、市里平衡的原则,建设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和林木种子基地(含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
2、重点实验室、林产品质检站和森林生态定位站
3、林业信息化
七、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经初步估算,完成规划任务大约需要投资
亿元。
(二)资金筹措
分国家投资、省财政投资、市县级财政投资、吸引社会资金(含国内贴息贷款)、造林单位自筹等。
(三)效益分析
规划任务完成后,每年将增加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总价值
亿元。
1、生态效益
年将增加生态效益价值
亿元。包括减少土壤流失、蓄积养分、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庇护农田、净化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减少地质灾害、森林景观休闲等项效益价值。
2、经济效益
年增加经济效益
亿元,包括木材、园林绿化苗木花卉、果品、生物柴油、森林旅游等项效益。
3、社会效益
包括安排就业等效益。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二)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三)深化林权改革,增强林业活力
(四)抓好典型示范,推动林业发展
(五)实施人才战略,强化科教兴林
从18世纪西欧的产业革命开始,现代化的工业大生产带来的强大的生产力促使着城市不断发展与扩张,世界城市化的水平也在一路飙升。早在上世纪末,世界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达到了50%,根据预测,到203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突破60%。本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将是世界城市化水平的主要贡献力量。我国的城市化浪潮在21世纪尤为突出。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时代,城市发展的号角声早已响彻云霄。然而,在城市发展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正不断被打破。城市中的自然水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毁灭,城市正面临着水资源匮乏、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在提倡永续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为城市创造一个自然、生态的景观环境,为居民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本文以盐城市为例,从城市水系的背景与现状入手,逐步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提出规划与保护对策,以明确城市生态水系规划与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1 盐城市城市生态水系的概述
盐城地处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濒临黄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城区河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数量众多,水乡特色显著,号称“百河之城”。
自古以来,盐城一直是中国海盐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历史车轮下渐渐沉淀出独特的开放式的地域性海盐文化,一条条河上盐道在纵横交错的河网上孕育并传承着,灿烂辉煌的盐运文化就这样流淌了千年,直至今天的消亡。
上世纪,盐城城区主要以河运交通为主,城市发展呈现为内聚式的发展格局,河运文化成为当时城市的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盐城改变了其自身发展的方式,逐渐突破城池的限制,迎来了发展的新格局,圈层式的发展逐步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城市河运交通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快捷的陆上交通。交通方式的革新发展无可厚非,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盐城的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曾经让无数盐城人民引以为荣的“百河之城”名片正在慢慢地被遗忘。
2 盐城市城市生态水系的现状
2.1 水系空间历史演变及现状格局
早在战国时期,先民们就利用近海之利“煮海为盐”。到了秦汉时代,先民们在境内“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形成最初的城市水系基本骨架。汉晋时期,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此时盐运行业达到顶峰,河道长度有所增加。清末民初,随着废灶兴垦的兴起,盐城的盐业有所萎缩,部分河道被填塞。现代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方式的革新,不少河道淤积严重,有的被填塞。如今,城市中心区水系主要格局为蟒蛇河、串场河、越河、小洋河、小新河、新生河。
2.2 水系生态环境现状
2.2.1 水系的水质演变
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无污染问题,河水生态状况很好。
新中国成立后到1990年:国家工业化步伐加快,大量工业出现且沿河上游布置,工业生产上的废水在未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使水系的生态逐步走向脆弱的边缘。
1990年至今:市场经济的到来,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使得每日大量的生活废水、生活垃圾不断排入河道,水系的生态每况愈下。
2.2.2 水系现状
由于早期城市基础设施的落后,沿河居民点尚未完全实现自来水的供应,市民生活用水主要来自附近河流,且当时城市生活水平较低,人口较少,生活废水对河流较少排放,故城市中心区水系水质较好。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城市水系在市民心中的地位日益衰退。污水过度的泛滥式排放使水系生态变得脆弱不堪,沿河的绿色屏障形同虚设,河面漂浮着清晰可见的斑驳油污,其浑浊程度更不用说了。河道水位极低,锈迹斑斑的排污管裸露在外,不时有污水断断续续地流入河道。部分垃圾池集中在河流两岸,溢出的垃圾进入河内,加上长期未被清理,河水泛黑,不时发出阵阵恶臭,附近行人都是皱眉掩鼻而过。以往令人津津乐道的城市水系,如今留下的只有城市之殇。
2.3 水系景观环境现状
景观方面,在河道两岸种植绿化植物,并建设休闲景观广场,形成沿河景观带,塑造独特的水上空间。例如串场河、小洋河。
顾绅的诗中这样描述串场河:“飞帆点点梨花雨,古堰依依杨柳风。”串场河作为景观河道,在与小洋河汇接处形成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迎宾公园,其将水与盐城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一个集游憩与休闲于一体的市民公园。但据调研分析,东西向的串场河段只在河的南岸设有景观带,北岸则是建筑群直接沿岸建设,未设置景观带,居民很难亲近河流,河流景观利用不充分。在南岸看对岸,只有单调乏味的建筑群,两岸很不协调。
串场河西段成东西向,位于商业街建军路的南侧,且与其平行。河的局部地段设置有绿化带、景观小品。但如今,河流在城市中的景观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并且有些地段沿河公共设施破坏严重。很多居民反映,他们在人行道上行走时,看对岸,多为单调乏味的建筑群,并不能感受到河流景观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
2.4 水系旅游环境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市民认为在串场河两岸看到的景色与“水绿盐城”相一致。可见,串场河用于旅游开发,能够充分展现盐城历史特色文化。
河道用于旅游开发,主要以历史遗迹、桥、盐运码头、两侧建筑等元素向游客展示盐城的特色文化。串场河、小洋河沿河风貌较好,而新生河、小新河等相对较差,通航能力则整体较低。若要开发旅游功能,需整治周边风貌,提高梁底标高以提高通航能力,才能充分实现水系的旅游价值。
2.5 水系空间环境现状
城市中心区水系周边古建筑、古桥、码头等共同构成城市水系的空间环境。
2.5.1 古建筑
水街,是市政府市政建设规划中的一个项目,将市区境内的串场河,打造成绿色的河、文化的河、繁华的河、欢乐的河,以彰显水绿盐城、湿地之都的优美环境。从2012年开始,在亭湖区东闸村南面新建了一片砖瓦大屋顶,东临范公堤,西靠串场河,南北长一华里,占地6万平方米。
2.5.2 建筑及建筑群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串场河两岸的建筑立面与水绿盐城的城市特色不太协调。“迎宾桥—解放桥河段”的南岸主要是废弃的工业厂房,“解放桥—太平桥河段”的北岸则是住宅区,废弃厂房与商业建筑混合布置,看上去很不协调。
2.5.3桥
盐城素有“百河之城”的美誉,故而百桥盐城的名片也呼之欲出。桥作为沟通两岸的纽带,既便利了交通,更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
登瀛桥,又名永丰桥,在盐城西门外,横跨串场河。登桥临水,在落日余晖中,看水中倒影,令人赏心悦目。清人高岑题《登瀛晚眺》诗云:“众仙携手共登瀛,入画芳菲一望平。”
东闸桥,盐城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盐城市区重要的历史地理标志性建筑。虽历经数百年,仍坚固如初、保存完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研究我国古代建闸造桥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解放桥,古称南门桥。立于桥头,环顾四周,杨柳依依,绿影迷离,浮云薄霭,烟水苍茫,是古盐城的最佳观景处。
2.5.4 码头
串场河迎宾公园段对岸是上个世纪废弃的码头,没有充分挖掘出其历史特色与景观功能,浪费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3 规划与保护对策
3.1 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强制性与指导性作用
城市规划部门作为城市综合性的建设管理部门,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生态水系的规划与保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效力,通过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组织和协调好同其他各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和市民的协作关系。
在规划与保护的制订过程中,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切实制订城市生态水系的发展目标,即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和维护城市水生态平衡;在城市水系污染现状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计算水环境容量;综合划定城市生态水系保护范围,制订保护措施及实施方案;结合城市设计的要求,对城市生态水系的空间环境进行空间要素的引导,创造具有城市地域特色的生态水系景观系统。
3.2 城市水系规划与保护中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协商
在城市水系规划与保护中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是规划、水利、环保三个部门。这三个部门在负责各自管理重点的同时,也会出现交叉。由于水利、环保部门在考虑问题时,一般较多地从自身专业特点和长期以来形成的某种思路出发,这样就难免会使目标和结果发生偏差,因此,城市规划部门必须发挥专业特点,在管理机构中担负起协商沟通各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3.2.1 规划与水利部门的协商
城市水系规划与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在滨河地区恢复和建设自然生态的开敞空间网络,其中绝大部分是关于河流线形、断面、滨河绿化带的设计和建设的内容。这些按惯例属水利部门的业务范围,但水利部门一般只关注泄洪排水等纯工程技术目标,而较少对景观和生态问题进行考虑,因此,规划部门必须加强与水利部门的有效协商,向他们导入水系规划与保护景观和生态等多方面目标。这种协商其本质是有效协调防洪安全与城市生态和景观的冲突,将矛盾降到最低点。规划部门和水利部门协商确定合理适当的河流水位标高体系应该是城市水系规划与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3.2.2 规划与环保部门的协商
环保部门和规划部门都是对决定滨河沿线有污染工厂是否搬迁有影响力的部门,为避免两者意见分歧,影响整治力度,规划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共同对河流沿线有污染企业进行普查,对各单位搬迁、改造与否达成一致,并发放统一的处理决定,并由规划部门安排好土地使用调整等后续工作。若有意见分歧,可通过整治管理机构工作例会,以协商的形式统一作出安排。加强规划部门与环保部门的有效协商,将会大大促进城市水系规划与保护工作。
以上主要是管理部门块与块之间的协商。此外,城市水系规划与保护往往不只涉及城市里一个区,空间范围广泛,这就要求加强条与条、条与块之间的上下和平行部门的协商。在上下部门协商上,城市一级部门要加强对城市水系的整体管理和控制,这一点在城市各项管理权普遍下放的今天,意义更为重大。在平行部门协商上,河流沿线各区职能部门要彼此配合协商,克服局部利益,服务整体利益。
3.3 城市生态水系旅游功能综合开发利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城市生态水系旅游功能也日益突出。如何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地保护城市生态水系,以达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之间的平衡,是城市文化经济发展需重点解决的问题。盐城中心区城市生态水系旅游功能开发利用如下:
3.3.1 市区游览区
市区游览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旅游景点区和旅游服务区。两大部分相辅相成、相互联系。
(1)旅游景点区:毗邻串场河的中国海盐博物馆以及位于东进路和世纪大道之间的盐城水街构成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主景区。次景区包括陆公祠、先锋岛、泰山庙、新四军总部旧址、新四军纪念馆等,构成了人文、革命历史风貌区。
(2)旅游服务区:与串场河相邻的建军路商业街以及在建的建军路地下商业步行街、先锋岛国际购物中心共同构成旅游服务核心区,是能够为旅游业提供完善而优质的食、行、住、游、购、娱、信息等旅游产业要素的基础设施。
3.3.2 旅游景点规划
(1)水街景区。在串场河边的环形码头乘坐木制篷船,经水路入口,穿过横跨水街景区最南侧的“水城门”,就进入了水街。沿街分布着五十多家商铺,集中了与海盐文化相关的盐城特色旅游商品。木船缓慢地经过“漂舟戏苑”、“老周茶社”、“翰墨阁”和“水云阁”,最后到达位于水街北端的盐商宅院———大宅门。大宅门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三进,是整个水街景区占地最大的一组集中建筑。
(2)海盐博物馆景区。盐城“因盐而生,因盐而兴”,以海盐生产、河运历史为主题深入挖掘,规划建设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海盐博物馆,成为知识性、历史性、游乐性兼具的综合类文化景观。海盐博物馆独特的建筑造型与水街的古建筑群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建筑风景线,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展现出海盐文化充满智慧和汗水的发展历程。
(3)陆公祠景区。陆秀夫是盐城最具社会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开发陆秀夫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极为有益。
实施陆公祠二期工程,结合迎宾公园历代文化名人长廊,与迎宾公园连为一体。随着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建议将迎宾公园更名为秀夫公园,并修复陆秀夫童年读书处和故居,建陆秀夫纪念馆,形成从盐城陆公祠到建阳陆秀夫纪念馆的旅游观光热线。
(4)先锋岛景区。先锋岛位于盐城老城区内,三面环水,景色怡人,自然环境独特。其作为建军路商业街一个重要的节点,规划中将建成集商业、文化、景观广场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核心景区。景区分为四大功能地块: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传统文化商业街、泰山庙、新四军军部旧址、文殊阁等)、酒店公寓、滨水广场景观带。
4 结束语
城市生态水系,除了要达到“水清、岸洁、有绿”外,还应有更高的发展目标。整体意义上的城市生态水系规划与保护包括水系滨河地区土地使用功能结构的优化调整与良好的生活游憩环境的建立,这不仅在于消除河水的黑臭和在沿岸建设绿化带,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城市水系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空间组织、景观质量等方面的潜在功能,建立良好的城市环境的功能。这才是我们规划与保护城市生态水系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J].城市规划,1999,(02):50-55,33.
[3]李刚.苏州河综合整治中规划问题的研究——滨河地区用地形态的变迁[Z].1999.
[4]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水系生态建设】推荐阅读:
水系统公司简介09-17
基于GIS组件技术的江西水系信息查询系统的研究与开发10-25
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生态安仁06-26
生态社区建设方案05-30
生态建设社会实践07-08
生态文明建设试卷07-21
生态环境的建设07-27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09-15
白杨村生态建设总结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