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有哪些生态策略及生态技术?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筑设计有哪些生态策略及生态技术?(共13篇)

建筑设计有哪些生态策略及生态技术? 篇1

场地环境部分: 1.保护场地原生态环境特征, 2.通过植物配置提高场地的绿量和植被生态功能。 3.采用人工湿地等生物净化技术处理雨水和污水。 4.通过建筑布局和植物配置优化场地风环境,

5.为利用浅层地热能创造场地条件。

浅谈生态建筑设计的策略 篇2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策略

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从技术上来讲,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正在不断地出现。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与体会对此浅谈以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1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 节能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区别

生态建筑 英文名称:ecological building 定义: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其主要特征有: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材料再生利用、减少废物排放、与环境和文化领域的和谐统一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节能建筑 英文名称:energy-saving building 定义: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建筑物;在此类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接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有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利于子孙后代。 实现可持续建筑,必须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状态和重点,以及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模型去执行。

2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建筑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能源、土地、建房、环境等危机日益破坏生态平衡,并威胁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迫使人们寻求新的对策。先前的节能建筑、太阳能建筑等,其含义和原理均末明确这样一个概念:建筑应促进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各领域的生态平衡與可持续发展。具备促进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建筑,可以叫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这是20世纪90年代建筑学新发展的热门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生态建筑的主要特点:

2.1节能与少、无污染。 即在建筑中充分利用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持续能源,尽量取代传统的污染性能源。同时考虑多能转换、余热回收和自然空调等等。所谓“多能转换”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建筑构件成为多种能量形式的转换器,如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或电能以供利用;二是建筑物实现多种使用功能的转换利用以节省资源。所谓“自然空调”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发挥绿色植物调温调湿、防尘、减噪和改善大气质量的功效;二是利用建筑材料和深层土壤的热惰性,通过有效的气流组织,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调温调湿,以改善室内物理环境。因此,自然空调是一种既节能又没有污染的空调方式。

2.2节约用地,开发地上、地下空间

2.3生态平衡。就建筑而言,生态平衡的技术关键是:做好输入、输出物质流的良性循环和能量形式的良性转换。目前这仅仅是一个发展目标,有着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

2.4其他含义还可包括立体绿化、智能运行、保护地方特色等等。

3生态建筑的设计思路

生态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具体来说,小环境的创造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声环境以及长效适宜的灵活空间等;对大环境的保护主要反映在两方面,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要小。对小环境的创造主要体现在建筑的使用阶段,而对大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将生态策略引入其中,例如建筑的高度和朝向、定位均应综合考虑到地区的各种因素,在建筑周围设置水面,利用蒸发来降低环境温度等等。具体到单个建筑,在酝酿设计时,每个单独要素,如中庭、大空间、构造、屋顶、体量等和各种建筑设备一样重要,应系统地、综合地考虑,同时各种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的可能性也归纳在其中。

4生态建筑设计的对策

4.1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凌霄有哪些生态习性? 篇3

拉丁学名:Campsis grandiflora(Thunb)Loisel.ex K.Schum.

科属:紫葳科紫葳属

形态特征:落叶藤本,长达10余米,茎上有攀缘的气生根,攀附于其他物上,

树皮灰褐色,小枝紫色。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一9枚。卵形,有锯齿,无毛。顶生聚伞花序或圆锥花丛,花冠漏斗状,唇形五裂,鲜红色或桔红色,花期7一8月。蒴果长如豆荚,种子多数扁平,果实10月成熟。

生态习性:性喜阳、温暖湿润的环境,稍耐荫。喜欢排水良好土壤,较耐水湿、并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

丝棉木有哪些生态习性? 篇4

拉丁学名:Euonymus maackiiRupr.

科属:卫矛科卫矛属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树冠圆形或卵形,树皮灰褐色,小枝绿色,近四棱形,

叶对生,椭圆状卵形或宽卵形,边缘有细锯齿。聚伞花序腋生,花37朵,黄绿色。蒴果4瓣裂,淡红色或带黄色;种子有桔红色假种皮。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

生态习性:丝棉木为暖温带树种,产我国中部、北部各省,浙江、福建也有分布。喜光,稍耐荫,耐寒,亦较耐旱。适生于肥沃、湿润之地,中性土、微酸性土均能适应。根系发达,萌生能力强。

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篇5

二要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进一步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要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三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各企业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把立足点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调整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确保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强化产学研结合,带动的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重大专项实施。要围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集中要素资源,着力突破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要继续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要发展创新文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我国生态旅游现状及开发策略 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存环境;旅游业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早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在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是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的具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以欣赏、享受历史和现存自然文化景观为目的,这种行为要在不干扰自然地域、降低旅游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旅游的两个前提条件是生态旅游的物件必须是自然景物且不应该受到损害,当前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危机,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觉醒,提倡绿色消费等运动风靡全球,生态旅游自然在全球反向很大,生态旅游的概念也飞速普及到世界各地,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旅游”和“保护旅游”。生态旅游不仅仅是在旅游中欣赏美丽景色,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是一种具有保护性的旅游,生态旅游大力倡导认识生态、保护生态、不破坏生态、最终达到永久的和谐,这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用旅游来促进生态保护,用生态保护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这样既不会破坏自然,还会让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获取经济效益。

二、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的状况

1.认识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虽然旅游业一直被称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还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未被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要议程,怎样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旅游业涉及面较宽、带动性强、关联度大,必须实行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突破体制局限,达到可持续快速发展。

2.宣传不到位,生态旅游推广度不够。在推广宣传生态旅游时缺乏理性的分析与认真的研究规划,仅仅依靠简单且小范围的宣传等是远远不够的,各个旅游景点在宣传上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宣传手段还过于单一,技术含量低,没有将宣传达到最大的发挥,无法达到突出特色的效果。

3.规划不到位,无法达成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旅游发展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这样必然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造成盲目建设等,既浪费资金也破坏资源,更严重会造成生态破坏、资源浪费。

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1.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指的是以革命老根据地、纪念物品等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观光者进行参观,达到对革命知识的认知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例如韶山、井冈山等旅游区。

2.风景名胜旅游。我国有着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这些旅游胜地拥有着独特的自然景物与悠久的历史文物,从壮美山河到悠久文化景观,再到民俗风情,无不尽展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物华天宝。

3.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它巧妙地利用了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做出规划设计,用生态旅游组合旅游产业,以此引起旅游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的衣食住行、娱乐等需求,让游客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湿地旅游。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湿地生态旅游逐渐兴起,这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新型旅游模式,湿地景观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开发项目的特色性,我国重点开发的湿地旅游景点有青海湖鸟岛等。

5.山地旅游。山地旅游是极具生态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我国有着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我国多处地质地貌独具一格,特别是我国地貌區域的界山有着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过度的奇观,不仅有着生态物种的多样性,还有生物景观、气象景观等的独特性。

四、生态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有些生态旅游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让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缺乏科学的管理,生态旅游区的多方面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例如风景区归建设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管理、森林公园归林业部门管理等,这样就存在着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在其中则成为了牺牲品。

2.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在许多生态旅游区,相关部门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缺乏对旅游区的规划等,甚至有个别旅游区在资源本地调查没完成时就开始发展生态旅游,因此导致多数保护区假借生态旅游之名,实则发展大众旅游产业,能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景区少之又少。

3.生态旅游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当地社区参与少。开展生态旅游业,对保护区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保护区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且资金不足,致使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相适应。生态旅游是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的统一体,若在生态旅游指导方针里只是一味强调一方面,则会导致生态旅游发展上出现偏颇,而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的现状是当地社区参与较少,社区受益也较低,由此证明,我国生态旅游保护区在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关系方面上仍有不完善之处。

五、生态旅游开发的策略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是有别于其他旅游业的一种特殊产业,具有原始性和整体性价值,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发展与保护要得到同等重视,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生态学的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策划生态旅游,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让生态旅游业成为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2.要加强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宣传推广是提高生态旅游知名度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生态旅游业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在对外宣传上要坚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理念,这就要求管理者与策划者要细分市场、有的放矢,认真研究分析主流客源市场,力求发挥最大的宣传效果,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我国游客的需求。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宣传促销的理念,采取电台、媒体等多方面渠道对生态旅游业做出宣传。还要求政府起到主导作用,达到最大力度的宣传。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

[2]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3]张惠华.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4.4

建筑设计有哪些生态策略及生态技术? 篇7

人类污染、全球变暖、能源紧缺、土地沙漠化

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如何应对及妥善解决论文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摘 要】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与环境保护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环境保护要切实解决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核与放射污染,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实行有利于环保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推动环境科学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落实环境保持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关键词】环境保护 战略位置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一)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二)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紧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三)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当前必须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要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要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重点,加强海洋环保工作。五是要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二)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要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二是要加强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四是要根据环境状况,确定不同地区的脱硫目标,制订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五是要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六是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三)以防治污染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

一是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二是要在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三是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四是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六是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四)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

一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二是要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三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五是要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五)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辐射环境安全

一是要全面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国家对核设施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二是要科学制订核电发展规划,核电建设要充分考虑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废物处理处置等问题。三是要加强在建和在役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快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步伐。四是要加强电磁辐射和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一)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一是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二是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

三是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四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二是要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三是要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四是要强化环境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防范范围由建设项目扩展到宏观经济发展的源头,由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和对外贸易领域,构建全方位的环境防范体系,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和全程控制转变的目标要求。

(三)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一是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严格执行国家定员定额标准,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

二是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具备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也可以借助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融资方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四)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政府定价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对市场调节的价格也要进行有利于环保的指导和监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并停止信贷,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或者依法取缔。

二是要按照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按照谁开发准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五)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一是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二是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要求县级以上要设立独立的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执法人员,将环境监察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明确执法地位,严格岗位标准,规范执法行为。

(六)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并抓出成效。二是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四是要建立问责制,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环境执法问题,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五是要在评优创先活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而对环保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我国进入环境污染高发期[N].人民日报,2005-12-02(6).[2]编写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5:112-123,137-144.[3]解振华.为什么要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日报,2004-12-14(5).[4]农业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N].经济日报,2005-11-17(12).[5]新华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N].2006-02-15(8).[6]梁沂滨.指导环保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环保局长周生贤答记者问.经济日报,2006-02-15(8).[7]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环保“十一五”规划[R].2008-01-18.1.城镇绿化规划方案

结合晋江市市区、镇区绿化基础与现状,以及市、镇区性质与规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等实际情况,近期目标不宜订得太高,以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为宜,中、远期则应与省的指标相吻合。

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成熟度的情况下,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城市绿地建设是否合理。晋江在今后的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中,都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的绿地率,至少保持在30%。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和物种选择应满足环境美化、污染防治和舒适性营造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结构应以大型带状绿地形成的网络为基本框架,块状绿地尽量与带状网络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大型绿化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辅助点状绿化、小品绿化、庭院绿化、墙面和屋顶绿化等多种绿化形式。要抛弃传统的点、线、面结合,见缝插针的绿化形式,通过合理的设计,把绿地建设工作有机地结合到城市建设中去,使晋江的城市绿地建设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2.市域造林绿化方案 晋江市是一个城乡结合型的城市,目前尚有40%左右土地为有农作物覆盖的农业用地。但是,农作物和林木是两类不同的植物,两者在形态上的差异,使得林木比农作物具有更大的生态振幅,对环境更广泛的适应性,因此两者在调节生态平衡方面的功能是不可代替的。结合晋江市实际情况,近期市森林覆盖率达25%,中期达30%,远期保持在35%以上。为实施以上规划目标采取以下措施 ①巩固和完善防护林体系

根据晋江市实际情况,防护林建设应以提高防风固沙,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能力为主。在晋东南海岸新营造防风固沙林,进一步完善沿海“绿色长城”。在今昔丘陵台地重点建设保持林工程,并以九十九溪干、支流两侧一重山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台地、赤土*等水土保持绿化工程为主。同时要抓好老林带的更新改造。②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

晋江市水果种类多,品种资源丰富,是全国有名的龙眼生产基地县之一。要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建设水果生产基地。对于一些严重缺水,土层浅薄,广种薄收的三级台地和沿海沙滩,可通过合理规划,适当地退耕还林。3.自然资源保护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其永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理基础。同时,构成自然资源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也是人类生存必须的环境因素,从这个角度讲,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晋江市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可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却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现象,资源浪费严重,这不仅导致资源基础不断削弱,加剧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而且也是造成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所以,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环境问题。为此,只有坚持贯彻执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以及“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真正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放在核心地位,才能突破资源条件的限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①土地资源

晋江市土地总面积72165公顷,人均土地0.073公顷。耕地面积262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5.4%,人均耕地0.024公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037公顷/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之三分之一。根据晋江市土地局1996年调查资料,全市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利用率达92%,与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论文 篇8

摘 要:介绍了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说明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木原则,并讨论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具体对策,提出合理的建议,供有关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设计原则

1 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史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对这种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索,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能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竹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考虑建筑物周边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室内环境对居住者健康的危害等因索。

2 生态建筑的技术策略

由于生态建筑的理论起步的时间并不长,其设计建造涉及到众多的学科,运转实施起来就更加复杂,所以虽然有上述一些成功的范例,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其设计和建设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生态建筑是一新生事物,新理论、新材料层出不穷,但并不意味着其设计和建造必须采用高、精、尖技术。国外确有一些生态建筑移植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科技,但也不乏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的做法。对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取舍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在发达国家具有良好效果的生态建筑技术,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一定是可行的方案。在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业发展水平、建造技术和材料,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生态建筑建设技术和方法。

从建筑设计角度看,生态建筑的基木技术策略,应当重点考虑规划选址合理,顺应气候条件。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选择可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空间组织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能源;提高材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隔热、防晒和保温,降低空调能耗等空间设计和构造设计方而的措施。生态建筑是一个技术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节约能源、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并不是建筑专业的内容,需要专业工程师配合工作。

3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之中,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应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种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的变动。

整体优先的原则: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暂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性利益。

经济性原则: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提倡“4R”原则。

乡上化原则:延续地方文化和民俗,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结合地区气候地形地貌。

安全性原则:社区环境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安全,还要考虑突发情况下的安全。

方便性原则:社区环境对居民提供的方便性服务主要体现在社区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服务方式的便利程序上。

舒适性原则:一般应当保证居住区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静无噪声,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4 继承历史而融入城市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文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城市建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链条要衔接好,因此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护保存历史风貌,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进行开放式设计,使建筑融入城市轮廓线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惯例,保留居民对原有地域的认知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和谐。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窒息环境,使所有构成元索在共生中蕴含共性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在多彩的象征意义中丰富城市形象。

5 结语

生态设计思想是人类对20世纪造成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建筑师应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丰富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开拓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可以预见,生态建筑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中国建筑师理应将生态原则整合融汇到建筑创作中,在实践中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学习国外的经验,以适合自己国情的方式克服环境危机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创造出真正可持续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韩继红.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上海绿色建筑示范楼技术集成体系[J].住宅科技,,(4).

[2]@蔡镇钰.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J].建筑学报,,(7).

建筑设计有哪些生态策略及生态技术? 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失衡现状;理论基础;可行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01-01

一、生态课堂概述

最早提出“生态课堂”(Ecology of classroom)理念的是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在其著作《教育社会学》中首次提出。[1]他认为,生态课堂应该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微观生态环境,三者通过合作与共生使课堂保持平衡、和谐和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应该师生协调、共同构建。教师主要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人发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则自主构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主体作用,以此实现并维持大学英语生态教学的整体性、和谐性和共生性。

二、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依据

1、生态失衡的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整体生态失衡,由于外语语言教学自身机制所存在的惰性,在对环境的适应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而使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减弱,造成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现象,在时间、精力、人力等方面造成极大浪费。[2]主要表现为:(1)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失衡。由于各大高校大部分英语教师将诸多精力应用于学生过级考试,忽略了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语用能力。(2)教、学失衡。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占据着主体和中心地位,学生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3)学、用失衡。大部分大学生英语运用意识不足,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积累,而不知道借助课外交际的机会进行语言操练。

2、科学的理论基础

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需要理论基础,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下,才能实现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绿色、健康、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1)生态教育观。根据生态学整体性和平衡性的特点,现代教育主张以生态学的角度去看待现代教育活动,将其视为一个包括教师、学生、课堂、实践等诸多生态因子的有机的生态整体,任何一个生态因子薄弱都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失衡。(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外界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运用自身的认知方式、情感体验、学习动机、价值观念等因素积极构建而成。(3)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包含以人为本和终身发展两个基本概念。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的自我激发、促进和评价过程。终身发展是指教学活动要有差异化、多元化的特色,且兼具创造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并辅以模糊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科学、客观评价标准或体系,以实现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和健康人格的双重发展。

三、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可行性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基石,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和技能培养上来,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用技能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只有将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才能构建出整体邮寄的“生态教育环境”,从根本上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管理育人。

2、互换师生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权威,占主体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处于从属地位。而在生态教育理念下,教师、学生虽然都是生态课堂的重要生态因子,是主要的课堂活动参与者。但是,学生是被更为关注和强调的中心和主体,教师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解惑答疑者,服务于学生,起发挥引导、激发和协助的作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

3、营造和谐氛围

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真诚的微笑、善意的鼓励、信任的眼神都能从心理深处激发和感染学生,促使他们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平等、和谐的氛围之中。生态课堂的构建离不开这样的氛围,更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共融。

4、样教学方法

英语是一门较为抽象和枯燥的语言学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和交流机会。

5、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堂的归纳、总结和拔高阶段,通过评价,可以温故知新,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认同感,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生态课堂当中的评价体系应当具备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特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弱化名次、排名和分数,形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生态形成性评价机制。

四、结语

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目的是为了确立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真正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力,让他们的语言技能和个人品格得到双重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人文理念的根本体现。

参考文献:

[1]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 梅德明,户进菊.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景观生态规划调查指标哪些 篇10

景观规划调查指标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生态指标 1.气候条件

1.1大气条件

大气组分、大气污染程度、辐射强度、日照天数 1.2温度

年平均温度、最高温最低温、年际变化 1.3降水量

年均降水、季节分配、年变率 1.4气象灾害

风沙、暴雨、冰雹、干旱、霜冻等

2.土壤条件

2.1土壤肥力

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有效氮磷钾 2.2土壤结构

孔隙度、透水性、持水性 2.3土壤污染

有害微生物种类、土壤有机污染物(面积、强度、趋势)、重金属污染(面积、强度、趋势)、固体废弃物处理率 2.4土壤侵蚀

侵蚀面积、侵蚀强度、变化趋势 2.5土壤退化

土壤沙漠化、盐碱化(面积、强度、过程)

3.地质地形

3.1地貌特征

地貌类型、坡度坡向

4.水文条件

4.1水资源量

水域面积、水资源总量、年季变化、供需平衡 4.2水质

浑浊度、重金属含量、溶解氧、水化学特征

5.生物资源

5.1动物

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动物个数、出生率、死亡率、存活率、自然增长率、灭绝率、分布密度、人为传播的病虫害 5.2植被

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植被覆盖率、生物量、优势种类、生长率、人工/天然植被组成、密度、盖度、频度、高度、外来种 5.3生物组成

生物种类、受威胁程度、生物年龄结构、空间结构、生物数量分布

6.景观

6.1景观异质性

景观类型多样性、经管的独特性、景观的破碎度、景观的敏感度、自然景观分离度、人造景观与自然及民族习俗的协调度 6.2景观稳定性

自然灾害发生率、人为灾害发生率、人均栖息面积、景观功效性、宜人性、景观美学价值、社会认同度、空间统一性

二、经济指标 1.基础设施

1.1交通设施

停车场、码头、道路、科技投入、便捷度、安全度 1.2生活游乐

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住宿、文化、娱乐、通讯、空间环境协调度、固体废物处理率、餐饮便捷度、科技投入 1.3安全卫生

安全标志、治安管理、危险动物危害频率、植物危害率、生活娱乐污水处理率

2.经济资源

2.1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来源、劳动力季节变化 2.2资金来源

资金信贷方式、资金回收 2.3智力资源

文盲率、教育普及率

3.经济环境

3.1生产成本

投入水平、生产风险、生产成本季节性变化 3.2信贷环境

信贷可获取程度、使用方式 3.3人口环境

人口密度、人口流动、人口变化

4.综合效益

4.1经济收入

总收入、人均收入 4.2消耗

总消耗、消耗分配比例

三、社会指标 1.人文环境

地方文化习俗、民族文化多样性、民族习俗、宗教文化、历史人文景观

2.心理环境

居民心理、民族心理、宗教心理

3.人类环境影响

3.1公众参与

人员性别比、年龄比、参与程度、参与的多样性 3.2环境意识

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环境的预期行为 3.3流域保护

污染排放控制、水资源利用、管理行动 3.4土地利用及分布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资源动态变化、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社会效益 3.5法制完善程度

4.宏观社会政治环境

4.1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区域政策、专项政策、部门调理法规 4.2总体规划

国家区域中长期规划、近期规划、部门规划 4.3政策保障

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

5.社会接受能力

5.1个人接受能力

直接影响者、间接影响者 5.2团体接受能力

文化、宗教、部门、区域团体 5.3美学价值

建筑设计有哪些生态策略及生态技术? 篇11

序号

分项工程

雨季施工技术要点

1

测量工程

1) 避免空气潮湿,对施工测量精度的影响

2) 测量仪器及棱镜等,避免雨淋;

3) 避免水汽进入仪器内部导致仪器失准;

4) 主机体及光电配件需采取防潮措施;

5) 避免蒸汽引起的视线误差;

6) 钢尺量距时进行温差改正;

7) 避免高温影响测量精度,

2

装饰工程

1) 雨季施工期间需将易受潮的装修材料堆放至室内或用防雨材料覆盖;

2) 室内装修,对于还未封闭的幕墙,在大风雨天应采取临时封闭措施,防止室内装修面受潮、受淋产生污染和损坏;

3) 对于露天保温材料要加盖帆布,对敷设电缆及导线两端用绝缘防水胶布缠绕密封,防止进水影响其绝缘性,对仪表要用塑料袋包套并扎紧下部;

4) 水溶性涂料应避免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施工;

5) 硅酮密封胶、结构胶、粘结剂等材料施工应按照使用要求监测环境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时应考虑合理的工序技术间歇时间;

6) 地下室或封闭房间的室内进行涂饰工程的施工,应有排风设备保证室内空气质量,防止发生中毒事故;

7) 混凝土或抹灰基层涂刷溶剂型、乳液型涂料时,基层的含水率不得大于 8%,

木材的含水率不得大于 8%;

8) 为保证油漆成型质量,不宜在雨天进行油漆工程施工;

9) 阴雨天批腻子,应用干布将施涂表面水气擦拭干净,保证表面干燥,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延长腻子干透时间,一般情况以 2~3 天为宜;

10) 雨天施工采取防滑措施,加强对安全带、安全网的检查,彻底杜绝事故隐患,确保人身安全;

11) 风雨过后应对脚手架、搭设的梯子平台等设施认真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加固并经专业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12) 认真检查现场各种用电设施是否完好,确认未受水淹时方可投入正常动作。如发现被水浸泡或受潮,必须重新测试。

3

机电安装

工程

1. 设备预留孔洞做好防雨措施。如施工现场地上部分设备已安装完毕,要采取措施防止设备受潮,被水浸泡。

2. 现场中外露的管道或设备,应用塑料布或其它防雨材料盖好。

3. 敷设于潮湿场所的电线管路、管口、管子连接处应作密封处理。

4. 将预埋电管及管口封好,以免水和杂物流进管内,影响后序施工。

5. 做好设备预留孔洞的防雨措施。如施工现场地下部分设备已安装完毕,要采取措施防止设备受潮、被水浸泡。

6. 地下管线的施工要速战速决,及时下管、试压、确认验收回填。

7. 现场中外露的管道或设备,应用塑料布或其它防雨材料盖好。

建筑设计有哪些生态策略及生态技术? 篇12

通过规划把小区建设成为空间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建设组织有序,配套设施完善,景观宜人,环境优美的集居住、休闲娱乐、商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高尚现代地标社区,

1.住宅设计 充分协调经济、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关系,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深入细致的考虑空间的组合,建筑外在的立面形式、内在的功能组织、社区景观构成等方面的因素,使之更能符合居住建筑发展方向,

创造一个基于未来生活发展模式的高素质、新时代的高档小区。

2.商业设计 发展充满活力的现代商业模式,充分利用周边资源,营造具有公共空间亲和力和人文特色的商业环境。

建筑设计有哪些生态策略及生态技术? 篇13

建筑工程的承包,即建筑工程发包的对称,是指具有从事建筑活动的法定从业资格的单位,通过投标或其他方式,承揽建筑工程任务,并按约定取得报酬的行为,

建筑工程的承包单位,即承揽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等业务的单位,包括对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的单位和承包分包工程的单位。

建筑工程的承包按照承包方承包的工作内容,可以分为总承包与单项任务承包两类:

1.建筑工程的总承包

实践中采用较多的有建筑工程全部工作任务的总承包和施工总承包。

建筑工程全部工作任务的总承包,又称为“交钥匙承包”,是指发包方将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土建施工、设备的采购及安装调试等工程建设的全部任务一并发包给一个具备相应的总承包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由该总承包单位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向建设单位负责,直至工程竣工,向建设单位交付经验收合格符合发包方要求的建筑工程的承发包方式,

施工总承包,是指发包单位将建筑工程的施工任务,包括土建施工和有关设施、设备安装调试的施工任务,全部发包给一家具备相应的施工总承包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由该施工总承包单位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向建设单位负责,直至工程竣工,向建设单位交付经验收符合设计要求的建筑工程的承发包方式。

此外,还有分别对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及设备采购等不同专业的工作任务实行总承包的承发包方式等。

2.单项任务的承包

即发包方将建筑活动中不同的工作任务,分别发包给不同的承包单位,与其签订相应的承包合同。

上一篇:对入党的认识与看法下一篇:某商场店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