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验德育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体验德育(精选8篇)

生态体验德育 篇1

昨天是我县观鸟节开幕式,在大雨中来自全县一百多所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完成了开幕式,开幕式的场面大,参加人员多,商业广告氛围浓,本来写了篇关于开幕式的真实文章,刚好有朋友说我喜欢找领导的毛病,所以就用去年应我的推荐,朋友为我县生态德育写的一篇文章,回味观鸟的真实内涵,希望形式主义越少越好,生态德育活动花架子越少越好,参加主办者的辛苦越来越少,参与者的怨气越来越少,希望观鸟活动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培养学生淡定精神,让学生做一个心静之人,淡定低调之人,吃苦耐劳之人,热爱自然之人,诚实谦虚之人,感恩珍爱生命之人,让观鸟活动回归本真,还原生态德育的本来面目。

生态德育——体验生命温暖的旅程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教育的瓶颈。一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破解德育难题的方式方法,努力践行生态道德教育,通过生态体验,诱发生命感动,唤醒生命自觉,用教育者的人文情怀关照学生走过一段温暖的生命之旅。

一、三省吾身,审视学校德育现状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惯性冲击和应试教育的强势挤压,学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以下态势:

一是教条化。学校为德育而德育,贴在墙上的是警句,挂在嘴边的是训诫,拿在手中的是规范,给学生造成了视觉上的盲点、听觉上的麻木和心理上的逆反。学生个性各有差异,道德基础不尽相同,而规范标准整齐划一,让鲜活的生命个体变成了俯首帖耳的躯体。这种教条式德育,导致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能力薄弱,某些受教育者的行为被规约但德性并没有培养起来,一旦找到释放的触点,便会引起报复性反弹。

二是边缘化。应试教育仍然是当前教育创新的痼疾,学校屈于社会的各种评价压力,迫于家长对孩子过高的升学期望,仍然将追求升学率作为提高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的主要标杆,重“智”而轻“德”,学校德育工作在有意无意间被演绎为仅仅是教育孩子勤奋读书的一项辅助工具,没有将其最根本的促进学生良好品行养成、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教育功能加以凸显和扩大。

三是封闭化。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动用各种资源,才能达到育人目的。而学校德育工作往往过多地拘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道德教育的系统放大效应无法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

诸如此类,导致了教育的失效或无效。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一方面不断对人的思想、人格、心理等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网络文化所催生的负面效应对既有的价值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撞击着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并演变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如何构建新形势下富有特色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具有健康心智、健全人格的青少年,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思考。

二、推陈致新,开启生态体验之旅

教育不在于哲学上的穷究,而在于生命中的体验。随着人们生命意识的凸显和生态意识的觉醒,教育观必将完成从机械论到生命论的转化。基于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理念和教育发展趋势的重新认识,我们尝试冲破固化德育的樊篱,对学生进行生态体验式教育,即: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德育的生命成长出发,以活动为载体,用智慧与行动引导,促进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生长、发展、提升自己的生态道德素养,从而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鸟儿是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朋友,也是我们当地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几年,我县广泛开展了以“爱鸟爱自然,做个环保人”的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全县有36所学校成立了46支观鸟队,以爱鸟、护鸟、观鸟、摄鸟、写鸟、说鸟、画鸟、唱鸟、舞鸟为主要内容的“九鸟”生态体验系列活动有声有色,其中,观鸟摄鸟比赛已逐渐成为宣传地方特色和爱鸟文化的环保盛会。

2012年6月,我县成功举办了京山观鸟节暨湖北省第五届野生鸟类观鸟摄鸟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支观鸟队参与了此项活动,《湖北日报》、凤凰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京山县的观鸟活动和生态德育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9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在京山县拍摄的以观鸟为主题的专题片《走进绿林》;10月,京山观鸟队应邀参加洞庭湖国际观鸟大赛,一举荣获最高奖“雏鹰奖”。

“爱鸟爱自然,做个环保人”的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实践中升华,心灵在体验中放飞,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合作能力明显提高,爱心责任感与日俱增。爱家乡、爱集体、讲文明、守纪律、诚实守信、保护环境、爱护资源等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富有爱心、责任心、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等情感价值观得以彰显。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以“爱鸟爱自然,做个环保人”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启示下,全县各中小学校深切感受到生态德育的魅力,纷纷依据自身优势,发掘当地资源,践行生态德育,开展课题研究。“百灵鸟工程”、“大课间活动”、“野外生存训练”、“休闲教育模式”等各具特色的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发。与此同时,由全县6所学校参与的教育部“十二五”重点教科研课题《生态体验:感动师生生命的德育模式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而今,“湖北京山,观鸟天堂”的口号日渐唱响,京山县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爱鸟护鸟志愿者向往的地方。也正是在此前提下,京山观鸟品牌最终得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认可,京山县被授予“中国观鸟之乡”称号。

三、不拘一格,创建生态德育模式

“爱鸟爱自然,做个环保人”的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的效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尊重学生生命的自然成长规律,尊崇生态环境对造就生命成长的重要性,营造生态型的教育环境,创新德育策略,通过体验式教育,实现全体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为了让生态德育成为学校常态化的教育实践,我们确立了“三维架构”,开展了“四个建设”,用生态体验德育模式共建师生和谐发展的精神家园。

“三维架构”即校外生态体验、校本课程培育、校园文化熏陶。其中“自然是大课堂,社会是大舞台,学校是主阵地,学生是主角色”。“三维架构”的生态德育理念是:通过生态体验,诱发生命感动,弘扬生命正气,唤醒生命自觉,追求生命梦想。

“四个建设”的核心是“创设生态课堂,搭建体验舞台,据守德育阵地,坚持以生为本”,具体内容为:

(一)开展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教师的生态德育意识是生态德育目标实现的前提,首先应加强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素质。我们每学期都要聘请专家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生态德育知识培训,我们还连续三年组织观鸟教师到广东深圳、武汉沉湖、四川雅安等地观摩学习,培训教师150多人次。其次是加强对教师生态德育工作情况的考核评估,把生态德育绩效作为教师评先选优的重要条件。

(二)开展生态体验的项目建设。生态体验教育需要构建课内与课外融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城区与乡镇契合、教育与社会联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模式,我们一方面引导各个学校开发周边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内引外联,建起了县“中小学生活动中心”、“亚太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野外素质拓展训练营地”、“青少年观鸟站”等多个生态体验场所,这些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生态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多样化的自然、人文景观,在生命深处积淀难忘的生命感动和生态阅历。我们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环保节日、社会调查、主题教育等活动,并配合有关部门和宣传媒介,加大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教育的感召力。

(三)开展校本课程的特色建设。只有努力促进“认知式”教育与“体验式”、“参与式”教育的融合,才能使生态德育收到实效。学校既要注重学科渗透,更要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需要,其次要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我们组织专家、师生和家长编写的《观鸟》乡土教材,在全省小学4——6年级中推广使用,这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成功案例,还有《休闲教育》、《坪坝史话》、《绿林旅游》等各校本土化的教材上课表、进课堂,激发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能,其地域特色和育人效果都相当明显。

(四)开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学校要在物质、精神、制度乃至行为等各个层面注重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使其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通过创建“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等活动,树起催人奋进的旗帜。通过“洁、丽、雅”,弘扬“真、善、美”。校园要能给人一种“目之所及皆有意,身之所处都舒心”的愉悦感受。学生在彰显办学特色和个性魅力的环境中轻松、自在、真实,对于品格的养成具有诱发和唤醒的积极作用。如京山小学的“和美”校园文化建设,既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表象,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内涵,是办学特色与育人功能的有机融合。

四、研精致思,感悟生态德育智慧

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体验式教育活动,它是现代教育智慧的结晶,在探索实践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它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一)德育的本质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把学生束缚在校园里,禁锢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让学生不加思考地接受既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本身是缺乏道德意义的。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融入德育活动,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自觉追求德性的进步,获得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生态体验是有效能的德育。在生态体验教育活动中,体验者经历着感情触动——眼界打开——心灵洞开——生命感动——美善意识涌流等教育与成长历程,诱发了生命感动,弘扬了生命正气,唤醒了生命自觉,在传统德育失效或无效的情形下,生态德育不失为一剂“良药”。

(三)教育应回归本真。生态体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是关注和尊重生命个体的教育,是遵循现代教育规律的理论探索,是自主与规范最自然的结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觉悟已不仅意味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觉醒,追求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带来了整个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的觉醒,引起对人的精神的重新建构。

(四)教育是一段温暖的旅程,要给予学生心灵的慰藉。“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伦理学认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而达到心智成熟的生态德育方式,正是教育的理想性与功用性的价值体现。

生态体验德育 篇2

一、制订学校德育规范

规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而过分强调规范,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近几年来,我校强调实施学生“一日常规”评价制度,注重细化德育测评体系,体现自主的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凸显创造的团队活动。

1.“一日常规”

我校“一日常规”评价制度要求是我校德育的基础,也是我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我校自2011年开始推行“星级学生”评选制度,现已初步设立了管理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守纪之星、奋进之星、志愿服务之星、礼仪之星、低碳节约之星等八个单项,旨在通过星级学生评选活动,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在学生中树立文明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展现我校学生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每次的星级学生颁奖活动都渗透着我校的德育主张。政教处设计评星活动,认定的权限下放到年级组,以便年级组教师利用“星级学生”评选这个教育契机,通过班内推选、材料展示、年级大会表彰等形式,展示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的事迹,创设了良好的德育平台。

2.德育测评

在行规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考核,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品德的获得和发展中有所感悟,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班在实施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班集体实际不断丰富考核内涵,使考核成为调控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内驱力,使考核过程成为学生德育体验的过程。德育考核是我校基础德育的抓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考核在班集体管理中的功效,其关键就是根据班级实际和阶段目标,调整和细化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3.班级文化建设

班集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明确一致的奋斗目标,它不仅是班级全体成员思想行动的向导,也是衡量班集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我校班级文化建设体现了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原则。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群体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导向对学生个体也起着监督和约束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是非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行为习惯的好坏、思想品德的优劣、文化修养的高低。因此,我校建设班级内涵的重要指标是确立明确的班级目标,营造自主发展的大环境。

4.凸显创造的团队活动

学校要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凸显自己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我校在团队活动的组织上,坚持学生活动过程不干预原则。据此原则,我校每次大型活动前都对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充分理解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唤起学生自尊、自强与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产生自主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在活动中,我校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让学生学会独立操作,激发学生的竞争、探索、创新精神。

二、实施校本德育

校本德育就是在深入研究本校德育实际,充分挖掘本校德育资源,组合有关德育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学校特色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我校隶属复旦大学,因而努力打造“大学城”品牌,用好“大学城”资源是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以校为本的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既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元素,又为自主性学生体验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我与大学城共成长”学生德育体验活动

“我与大学城共成长”学生德育体验活动是我校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城、认识大学城的传统德育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大学城昨天、今天、明天的探究,了解老中青三代学者的成才经历和奋斗历程。通过查学者资料、听学者报告、与学者对话等,学生可以了解学者生平,感受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作风、奋进的人生追求,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爱国、爱校的热情以及立志成才的信心、决心。

我校预备年级以“追寻父兄足迹”为主题,从了解父母着手,感知当代中青年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时代精神;初一年级以“成功者的心路”为主题,追寻学长的成长历程,采访在校优秀大、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理想追求;初二年级以“传承学者精神”为主题,全面、深入地挖掘杨浦大学城中一些知名学者身上所体现的各种优秀品质。

2. 家长义工

我校作为复旦大学的子弟学校,复旦大学的百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时刻影响着我校的发展和建设。同时,复旦大学丰富的家长资源也推动着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家长义工制的有效推进,充分调动了家长的主观能动性、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家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家校间建立了良好关系,并在其中渗透了我校倡导的开放式教育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义工活动,家长能更了解学校,从而更理解学校,形成有效的家校教育机制。由于实施了家长义工制,我校的德育元素更丰厚了,教育渠道也更畅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研究所、飞机制造厂等成为我校学生接触高科技的窗口。名师讲坛更成为家长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的最直接的平台,分享与交流成为家长和孩子的共同的期待。家长们还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校开设各类课题讲座、名师讲坛,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及课外兴趣组的指导工作。同时,家长义工把学生带进了一些学校课程所无法涉及的领域,可以说是我校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等三类课程的延伸和发展。

三、开展“两纲”教育

“两纲”教育的本质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而“绿色指标”中关于德育的评价内容与“两纲”教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近几年来,我们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两纲”的要求有机整合,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梯度前行。每学期,我校都会确定一个教育主题,策划系列活动,使形象的教育活动生动化、系统化。例如,我校的“知荣辱、讲诚信、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与“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有机结合,通过对发生在学生身边事例的评析,使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又如,我校的“知荣辱、懂感恩、做真人”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活动形式,形成了感恩的氛围,唤醒了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知恩图报,以感谢祖国养育之恩与父母生养之恩教育为载体,引导全校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每学期的主题活动,我校都会关注教育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充实主题教育的内容,发展主题教育的内涵,使几个单项的教育活动有机整合,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功能。

四、设立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

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是由校长直接领导,家长、学生、教师、校外专家共同参与的,倾听学生呼声,关注学生德育成长,并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咨询、保障、审议、指导和决策的组织。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我校创新了学生成长工作的协作机制,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从“秉承复旦精神,胸怀家国天下”为主题的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到预备年级的“追寻父兄足迹”德育课程活动,到初一年级的“寻访红色基地”行迹上海场馆活动,到初二年级的“倾听远山呼唤”大手牵小手志愿者接力活动,再到初三年级的“放眼世界风云,胸怀家国天下”模拟联合国活动,这些活动梯度呈现了校园文化、城市文明、国家意识、国际视野在学生成长中的德育渗透,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优化了我校德育课程建设,也推进了初、高中在德育特色课程项目上的衔接。

构建体验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 篇3

关键词:学生体验;德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发展中放在首位。在新形势下,改变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是时代的呼唤和德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有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不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无影中把道德一分为二,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为此,我们应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走向,注重情感体验和师生互动,使德育贴近生活,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存在着重“明理”,轻“导行”;重“灌输”,轻“感悟”;重“接受”,轻“体验”;重“书本”,轻“生活”的弊端,即“说教式教学”。它以教师为主角进行单一的说教和训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是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机器和没有独立自主思想的教育对象,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同时传统的德育教育是老师津津乐道、苦口婆心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口授式的教育固然必要,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似乎已经落伍了,仅靠“言传”有时往往会脱离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的德育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能够实地操作,亲身感受,这就是体验。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使德育教育发挥更好的效果。

“体验式教学”理论正是针对这种“说教式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

德育课中的体验式教学改革了传统的说教方法,强调体验的生成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德育生活化,重视探究性学习,它是教师按照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这样,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做”共同置于一种情境和氛围之中,使教学双方在共同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在心理上拉近距离并产生情感的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在“体验式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每一个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科学有效地为学生创设达到心灵体验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进入体验状态,在体验中形成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从而达到净化自我心灵,形成自觉行為的目的。这样,就实现了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否则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已经没有效果了。

一、体验德育的实施途径

1.注重日常行为训练。学生的行为规范是衡量其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课堂上虽然对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和领悟,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易受外界影响,难以把握自己。授课中在讲到长怀一颗感恩的心时进行体验:为老师做一件实事”,开展“我们来当一天班主任”的体验活动或为老师做一件小事的服务活动;

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纪念日走进社区、走进养老院;每天至少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叠被、整理房间等;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如: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送一句温馨的祝福;记住并祝贺父母的生日等。学校进行德育要与学生课外的行为训练有机结合,从生活和学习的小事着手,并持之以恒,让学生在日常行为训练中形成一种力量,推动其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如每周一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学生争当“护旗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当护旗手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增强学生自豪感和上进心。在升旗过程中学生站队伍、唱国歌,此外,学校每周安排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学生体验实践周活动,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卫生、纪律以及各班的动态和学生之中的状况,让学生成为学校的小主人,从而从心底爱学校、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荣誉。这些行为训练,会极大地增加学生的道德自信心和行为力。学生置身于反复训练、评价、思考中,不断深化情感,最终将内部情感外化为道德行为。

2.注重校园文化生活。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校园多层面的文化生活是学生道德情感倾注、投射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应当注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首先,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教育功能,校内墙壁、文化长廊、室内黑板报内容要经常展示道德规范要求及一些名言警句、小故事等。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当首先做到;学校管理部门要规范自身的工作,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其次,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德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电影电视节目,听先进人物报告会,举办“爱祖国”、“诚实守信”、“热爱科学”、“热爱劳动”、“文明礼貌教育”、“热爱集体”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会、讨论会、征文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体验,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化道德情感,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良好效果。

3.注重社会生活环境。今天的德育,应当为学生将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社会生活环境是课堂的延伸,教师要善于把道德规则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为学生情感投射提供广阔的领域,让他们走进社会,亲自去实践、去体验、去验证。在亲身体验中接受道德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认识,巩固情感,鞭策其道德行为。

二、体验德育的意义

1.体验能感化人的心灵

在学校工作中,除了教学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学生的参与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感化学生的心灵。例如,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学校为了响应国家的这一改善民生政策,同时也为了教育同学设置了这样一个课堂,举行一个隆重的为贫困生捐款活动,号召全体师生各尽所能,为贫困学生捐款,对于老师和职工来说,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却很值得思考,因为学生本身仍是一个消费者,尤其作为农村学校,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什么零花钱,平时所用的每一分钱几乎都是计划好的,现在叫他们捐款,那不是让他们为难吗?但是,只要学校的宣传发动工作做得好,以贫困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现状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以自愿为原则,不强求多捐,旨在培养同学们的爱心奉献精神。事实表明,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不甘落后,都能积极响应这样的献爱心捐款活动,他们宁可少吃一些零食,少打一份菜,也要挤出一点儿钱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再通过举行庄重而简朴的捐款仪式,可以达到潜移默化学生心灵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如此的活动,学生将会终生难忘,捐款的同学会为自己的行动而感到欣慰,没有捐款的同学也会在这次活动中深受教育。

2.体验能指导人的发展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鼓励学生要善于发展个人特长,只要不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并发展自己良好的兴趣。然而,一个人的兴趣并非天生铸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他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条件密不可分的。组织学生参加庭审现场会,可以增进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组织学生参观禁毒画展,能令学生深知毒品的危害,引导学生远离毒品,树立抵制邪恶的思想。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所受到的教育影响,要比老师在课堂上干巴巴的讲深刻得多,也比较符合教育的认知规律,学生明白了道理,就等于给自己找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确立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3.体验成功,能树立信心,增强发展的动力

我们的学生总存在差异,成功不可能同时赋予每一个人,尤其是在某个竞争中,注定有成功者就必然有失败者。或许,有某些同学素来与成功无缘,对于这些同学来说,自尊心与自信心都受到很大的打击,学习劲头和精神情绪就不用说了,为了转变这些同学,除了给他们做好思想工作,用各种方式鼓励他们之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有一个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因为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苦尽甘来的感觉。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十分重视发展个人特长,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在其他方面总有一些优点。比如,体育方面有专长,文艺方面能唱会跳,善于作画书法,有较好的演说才能,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等等,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我们总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有一个能够站在领奖台上的机会,去感受成功者的喜悦心情。这样,他们才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去进一步发展个人的爱好和特长。

实际上,德育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教育,德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生幸福。理智爱的特征是育人为本,是让德育走进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灵。德育不能一味地去选择学生,而应是让学生选择德育,选择自己喜欢的教育活动。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目中无人”,只能回归于人,回归于学生生活,回归于体验与实践。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然过程。

体验式德育 篇4

王乔

一、体验式德育内涵和实质

体验式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方法。它强调体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的过程,着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实践,用心体验,用心感受,不断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体验教育已成为学生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体验教育的实施,旨在通过有效的实践体验(包括学习体验、社会生活体 验、家庭生活体验、科技体验)、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在学习领域、社区领域及活动领域等方面进行实践体验,让学生力求做到自主参与、积极体验、内省感悟、思想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体验。当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时,我们的德育才是成功,才是最有效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传统德育教育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大道理式的教育,缺乏学生亲身体验的德育是苍白的,是低效的,它不仅不能触及学生的“道德灵魂”,反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德育陷入“假大空”的说教境地,很难达到德育目标。

而“体验式”德育,是指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之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特定的活动或游戏,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获取个人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胆识、情绪管理、自理能力、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体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的过程,着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实践,用心体验,用心感受,不断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首先是重点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是落实班级管理的重心,营造文化浓郁、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为“多元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最大价值”打下基础;第三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力求引导班主任老师们关注异常,关爱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心理异常的学生等,对典型学生要进行特殊关爱和个别追踪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体验式德育活动”开展各项教育引导活动,不忘记关爱所有学生的初衷。

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五;但所经验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百分之八十。”也证明了经过亲身体验我们才能有效的把学到的东西悟出来。可以说,体验式教育古而有之,古今同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而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在道德教育领域,体验式教育应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

通过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实践,力求使学生形成 “会自主、能参与、重体验、有感悟”的认知过程,做到思想认识和行动能力的和谐统一。通过各项体验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成功意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体验教育的开展,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体验式德育开展的途径:

1.学校“体验式德育活动”大型集体活动的固化,形成蓬勃发展、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势。

(一)学校的“体验式德育活动”工作开展的重点活动,比如“艺术节”、“体育节”等,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广泛开展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二)、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为师生的愉悦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三)、感恩情怀,伴我成长:培养全校师生的感恩情怀,关注环保问题,教育引导师生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2.班级“体验式德育”顺利开展,建设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班级是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的主阵地,各班级根据学校的活动主题设计适合班情学情的活动主题,达到教育引导学生的目的。各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得到全面的锻炼。全新的体验式家长会活动的开展,加强家校沟通,为班级优良班风的建设,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3.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

学校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最终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以致用”这十二字方针。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时,让孩子们感受到奉献的乐趣;进行军训,学生体验到了“纪律”的内涵;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加对科学的认知和热情;在了解社会用字的习惯活动之时,孩子们明确了正确书写汉字的重要性;到社区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做实事,享受助人为乐的滋味。

三、结语

生态体验德育 篇5

一个人想学骑自行车,无论他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也不能保证拿到自行车就会骑,反过来,他即使没有理论基础,如果身边有自行车可接触,他也会很快学会,而且学会后即使很多年没有骑车,他也丢不掉这项技能。这就是体验的作用和效果。

一、体验式教育及其实施的意义

体验式教育就是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特定的活动和游戏,在与同学的互动中,获取亲身经历,发展自信心与胆识、情绪管理、自立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等。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的养成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或空洞的说教,但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和反感,无法获得预想的教育效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已经没有效果了”。而体验式教育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本身所带来的感受,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格,最终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可以把体验式教育作为养成教育的理想途径。

二、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实施方式

1、开展拓展活动和游戏项目,寓教于乐

针对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生源素质较差,学生不爱学习,缺乏责任感,缺乏友爱等现象,有计划的组织一些团队性的拓展游戏和活动项目,通过拓展项目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认可、对他人的认可,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如果这些目标都能达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也就养成了,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讲,其它的教学工作都能够迎刃而解。

比较经典的“驿站传书”“电网”、“雷阵”等项目就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群体凝聚力为目标的。这几个项目的共性,就是团队的所有成员首先要树立一个共同目标,大家为了这个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在这些拓展项目中,团队的成员们尽心尽力,寻找合作的黄金点,不断形成一种默契,把原来松散的个体,磨合成为一个能够冲破任何防线的团队。活动后同学们会深深地体会到,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互不相干,每一个人在集体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班级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班级的成绩是属于大家的,荣誉是属于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

通过“信任背摔”、“漫漫人生路”等游戏,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锻炼学生的执行力和责任意识。“信任背摔”主要效果是培养团体间的高度信任;提高组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引导组员换位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责任与信任是相互的。“漫漫人生路”更多的强调的是对同学的负责和被帮助同学的感恩意识。

通过“极速60秒”、“七巧板”等游戏项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可以开发大家的智力,突破惯性思维,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游戏项目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运用得当,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角色扮演,让学生真实感受

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充当某种角色,采用与角色相应的语言、动作进行表演、思维、使学生理解不同角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从面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角色,理解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能更好的发现自己、改进自己、并容纳他人,理解他人,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类活动可以在主题班会上进行,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和角色,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来扮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真实的感受。具体可以针对改善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端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正确面对就业等内容。

3、创设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

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背景,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真实地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获得认知,生成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模拟教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是一种视觉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一些与父母相关的情景,例如,母亲十月怀胎,或是假设灾难来临,猜想一下自己的父母会怎样做等情景,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三、体验式德育教育的三个重要环节

不管是哪种体验式教育形式,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活动后所形成的效果和影响。所以,若想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德育教育活动必须包含以下三个重要环节:第一,老师的讲解与引导;第二,学生的体验与感悟;第三,体验之后的分享与内化。

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对活动有一个全面具体的安排,例如活动的要求,注意事项等,引导学生能够清晰活动全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很投入,会有很深的感触,此时若加上老师的讲解、分析与引导,就会把这种感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分享感受和体验是体验式德育课堂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参与和收获最充分的表达方式。面对主题,经过体验,让大家沟通的更为彻底。

我们一定要保证每个项目都有“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的流程和时间。而且一定要趁热打铁,也就是教师要趁学生还处于项目完成后的兴奋状态时,组织他们及时分享、交流,并合理、适时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把活动本身的感受和体会渗透到自己的言行中,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四、体验式德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体验式教育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改变了教师原来的教育主体的地位,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体验式活动本身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深入的了解,要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第二,教师本身要相关的专业培训,符合相应的素质要求,能够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同时还要具有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某种教育情境。

第三,每次项目或活动前,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包括方案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和一些意外发生的应急预案等等。方案的确定则来自于教师平时对于相关信息的搜集和日常知识的积累。

有效德育是亲身体验出来的 篇6

学生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尽可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

我们的学生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能够背得滚瓜烂熟。有的违纪学生,你把他叫过来,他马上就能说出违反了哪一条,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以后决不再这样干了,但一转背,想怎么干还是怎么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规则都是你要我遵守的,遵守了这些规则有什么意义,没有内心的体验。所以说,学生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尽可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抛开条条框框的束缚,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讨论,作为学校里的学生,家庭中的成员,社会上的公民,在不同的群体生活中应该遵循哪些规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全校学生审议通过,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也许最终的内容跟自上而下制订的仍然差不多,但对学生遵守规则能动性的激发却是大不一样的,那不是“要我遵守”,而是“我要遵守”。

深化道德体验提高德育水平 篇7

一个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的———“道德即教育”。这一思想最大的意义在于提出了道德规范或道德美德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个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这一思想的现实价值在于重视生活的教育意义, 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脱离, 主张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将这两种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碰撞在一起,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校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要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几年来, 学校以此为依托, 从环境体验、生命体验、能力体验、科技艺体体验、民俗劳动体验、校外体验六个方面, 搭建体验平台、开展体验活动、拓宽体验渠道,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用心的浇灌———环境体验

(一) 景观精致, 催人向上

总校区的平台是全校师生最乐于驻足观赏的景观。“启智”雕塑上的这首 《钗头凤·校园抒怀》 精准地概括了这样一方美景:“春草绿, 白鸽聚。荷花池水风吹碧。苍穹暗, 淫雨浊。青松傲立, 无限勃勃, 茁!茁!茁!小桥弓, 石碑红。蒂固根深屹园中。鱼儿跳, 鹿儿鸣。和谐启航, 明辨西东, 冲!冲!冲!”对比十几年前的一方黄土, 面对如今的绿荫浓翠, 繁花似锦,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愫已经油然而生———德育, 贵在无痕。

(二) 壁画雕塑, 寓教无声

总校区的文化墙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二十余幅古人孝顺父母、勤奋刻苦的壁画。商务区分校的巨幅浮雕以“爱家乡”为主题, 浓缩了家乡的著名景观。“启智”“启航”“传承”三个校园雕塑各有不同的寓意。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德育, 贵在领悟。

(三) 人与动物, 和谐相处

白鸽飞舞、鱼儿嬉戏是二小校园里特有的景观。在我们学校有一个隐蔽的堪称“三星级”的“白鸽之家”:那里有专门定制的鸽笼、有精心囤积的鸽食、有抵御寒冷的草绒。阳光明媚的蓝天、孩子们的欢笑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是德育渗透的最高境界———德育, 贵在相融。

(四) 金叶成画, 悦目赏心

二号校区的“金叶节”因地制宜深受孩子们喜爱。由银杏叶扩展开来的树叶贴画不仅幻化为孩子们眼中优美的作品, 还有老师巧妙引导下的德育渗透。我们由一片落叶延伸到“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广博之爱, 让孩子们学会奉献, 学会为他人着想, 同时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赋予并创造了叶子新的生命的喜悦与神奇———德育, 贵在引导。

(五) 欢乐采摘, 品味收获

七月流火, 九月飘香, “红杏”“山楂”的两次采摘是商务区孩子们收获果实时最幸福的时刻!校园里, 每一株杏树、每一棵山楂树都有各自的主人, 孩子们及时浇水、科学施肥、精心呵护, 在历时几个月的亲自体验中, 渐渐懂得了果农们的艰辛不易, 学会了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 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成果。所以, 2015年7月孩子们走在大街上义卖时, 即便是长得瘦小、干瘪的青杏也舍不得扔掉———德育, 贵在经历。

二、坚实的保障———生命体验

(一) 疏散演习

我校于2003年开始, 从未间断地进行了12年的消防疏散演习活动。一次比一次有序, 一次比一次时间更短。通过无数次的演练, 孩子们掌握了逃生的技巧, 明确了逃生方法。他们懂得关注生命、珍爱生命, 学会在灾难突袭时, 从容镇静, 顺利逃生, 从而避免无谓伤亡———德育, 贵在坚持。

(二) 逃生路线图

针对地域特点, 学校专门聘请专家开展“地震海啸”专题讲座。同时,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居住的方位及周边环境, 绘制 “海啸逃生示意图”, 并号召家长与孩子共同演练, 做好一切应对危险的准备, 确保危险来临时有思维的清晰, 准确的判断———德育, 贵在预知。

(三) 磨砺体验我能行

针对独生子女的现状, 我们多次开展“磨砺体验我能行”为主题的远足活动。活动中五六年级的学生要徒步走完20公里, 设计有平坦的柏油路、有松软的沙滩、有难以跨越的礁石、还有要攀爬的山坡。学校旨在考查这些足不出户、缺乏锻炼的孩子们简单的生存能力、意志品质、环保意识及团结合作精神———德育, 贵在磨砺。

(四) 再走长征路

在磨砺体验成功之后, 学校率领4000名学生大军再次徒步行军, 冠名为“重走长征路”。1~3年级五公里, 4~6年级十公里。每人限带一个面包一瓶水, 不准搭乘任何交通工具。学校的救援车、家长的小轿车跟随而行, 孩子们视而不见, 不离开队伍, 不离开团队。他们在实践体验中, 证明了自己, 也证明了“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永不言弃的精神———德育, 贵在挑战。

(五) 预防可疑人

为了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与家长、报社记者、电视台工作人员共同策划并开展了四次“预防可疑人”的防恐演习。几组演习人员, 在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 通过各种欺骗手段混入校园, 进行恐怖活动。学校教育孩子懂得危险可能有时就在身边, 让孩子们学会时刻警惕, 以免生命受到威胁———德育, 贵在预防。

(六) 变换思路过清明

清明节, 我们让孩子们讲家史、绘制本家族的图表, 使他们明白自己是家族链条经过无数次的繁衍生息, 才缔造出现在的生命, 体会生命的可贵, 进而体验到了那些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是多么的勇敢和无畏。最后, 学校让学生每人为已逝的长辈撰写一份“祭词”, 亲自跟随父母或家人到已逝的亲人的墓前诵读祭词, 以寄哀思。这种对生命价值与生命内涵的教育, 要比空洞的誓词和口号效果强得多———德育, 贵在平实。

(七) 关爱特殊儿童

二年十三班是我校于2015年11月刚刚成立的一个特殊的班级, 班级里只有一个患有先天脑病、极易对其他孩子造成伤害的特殊学生。鉴于原班家长的排挤, 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 学校专门抽调了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荣佳老师做班主任, 配备了经验丰富极有爱心的夏云辉老师做副班主任。同时, 开辟了专门的教室, 配齐教学设备, 重排课表, 确保孩子接受全面的教育。同时, 我们还为智力及行动具有双重障碍的特殊学生安装了特殊的座便, 确保他们能愉快幸福地生活。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 呵护每一个心灵, 始终把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力求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平等、公平的教育———德育, 贵在博爱。

(八) 同在一片蓝天下

我们邀请绥中县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羊岩子小学的吴艳兰老师和12名可爱的小伙伴们来到我校, 开展为期3天的“同在一片蓝天下”庆六一活动。三天里, 手拉手结对子的小伙伴将同吃、同住、同上课,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德育, 贵在给予。

三、绽放的花蕾———能力体验

(一) 小小设计师

我们学校的校徽、读书节的徽章、启航文学社的社服以及班级的板报都是由学生自己构思、设计并独立完成的。在亲历作品设计到成品出炉的过程中, 孩子们学会了合作, 学会了取长补短, 充分意识到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 小小辩论家

“走上辩论台”不仅是大学生的事, 在十岁左右的小孩子们身上一样可以辩出精彩, 辩出趣味。孩子们在辩论中懂得了有理不在声高, 懂得了用事实为依据进行判断, 明白了不能莫须有与想当然的人云亦云。

(三) 小小表演家

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集音乐、文字、语言、画面于一体。孩子们在表演中明晰道理, 辨别是非, 受到启发。

(四) 小小文学家

文学社是我校的一大品牌社团, 也是德育教育的中坚力量。走进春天,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和冬天有个约会, 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体味四季变幻的无穷魅力。

(五) 小小创作家

“变废为宝”实践活动, 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废旧的物品是可以再生、再利用的资源, 引导他们学会节约, 不乱扔垃圾, 懂得爱惜身边的环境。

(六) 小小职业家

学校电视台、广播、周报都是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由大队委完成的。大队委中, 每个人各司其责, 有负责宣传的, 有负责审稿的, 有负责录像的, 孩子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职业的辛苦与幸福。

(七) 小小服务家

每天中午, 学校“啡香小筑”主题角总是人满为患, 那里有专业的小咖啡师。每天中午, 孩子们穿上定制的统一服装, 微笑地为自己的小伙伴斟满一杯咖啡, 擦掉他们残留的水痕。这样的体验活动, 培养了孩子们的奉献意识, 服务意识, 生存意识。

四、芬芳的香气———科技艺体体验

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是我校的四大品牌节日, 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德育渗透的最好契机。

(一) 艺术节

歌曲、舞蹈、器乐、表演等一系列艺术活动的展演让学生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 学会感悟美、鉴赏美, 学会做情趣高雅, 兴趣广泛的人。

(二) 体育节

运动会上, 我们让学生进行火炬的传递, 让获奖的同学登上冠亚季军的领奖台, 为他们颁发学校定制的金银铜牌, 为他们献上鲜花, 让他们像站在国际赛场上的运动员一样聆听者国歌, 注视着国旗缓缓升起,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树立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 读书节

一年一度的“我爱背古诗”大赛, 采用全新的淘汰模式,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升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古诗词传统文化的传承, 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科技节

滑翔机、F1赛车、直升机、路灯、汽水的制作等一系列科技活动的开展生动有趣;主题鲜明、参与面广的“科技节表演大赛”精彩连连, 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热爱。

五、美艳的色彩———民族及劳动体验

(一) 妇女节

开展“护蛋体验”活动。学校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生鸡蛋, 并在外面套一层塑料袋, 学生将生鸡蛋放入自己的口袋中保护, 利用放学前的一节课, 对没有破碎的鸡蛋进行装扮。孩子们将装扮好的鸡蛋作为三八节的特殊礼物送给母亲, 体验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 感悟母爱的伟大。

(二) 端午节

学校邀请家长和孩子么一起包粽子、叠灯笼、做香包, 使学校传统活动、传统文化与亲子活动有机结合, 拉进了亲情的距离, 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积累了生活经验。

(三) 劳动节

在我校平台上, 有一个菜园。菜地由高年级的各班学生承包, 从播种、施肥、除草, 到收获都由孩子们独立完成。我们还分批组织学生深入我校食堂学习切菜、择菜、削土豆皮, 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学校开展内容丰富的魅力乡村体验活动, 学习辣椒和玉米的栽种方法, 使孩子们在劳动中养成细心、用心的生活品质, 体验农民伯伯耕种的辛苦。

(四) 重阳节

让孩子们为长辈洗脚, 教育他们从小学会感恩, 学会尊老、敬老、爱老, 让他们通过小事中懂得, 感恩无需等待, 更不需要豪言壮语。

六、灿烂的光芒———校外体验

(一) 走进军营夏令营

每年的八一建军节适逢孩子们的暑假, 但是学校总会在那一天风雨无阻地走进军营, 为部队战士送上爱心鞋垫。同时观看战士们的队列表演、内务整理, 与部队战士共同联欢, 激发孩子们勇敢、果断、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二) 阳光假日小队

孩子们利用假期走进福利院、走进孤寡老人的家庭, 深入到电视台、报社、消防队、社区等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不同职业的辛苦, 学会感恩, 学会关爱他人, 更在对比中感悟到了自己生活的幸福, 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情感上的震撼。2015年11月, 我校三年七班“蒲公英爱心小队”在龙背山进行苹果义卖, 孩子们不畏严寒、不辞劳苦, 共筹得善款1730元。12月5日, 孩子们将善款送到兴城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手中, 并且与特殊儿童一起涂鸦、剪纸。孩子们天真善良的品质不但让参与活动的家长动容, 也得到了相关媒体的关注。葫芦岛电视台“零距离”栏目对活动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我校其他阳光小队的体验活动也纷纷在葫芦岛日报、晚报、电视台纷纷报道。德育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 孩子们洒满阳光的足迹遍布于大街小巷, 足以说明:实践出真知, 生活才是孩子们学知识、学做人的最丰富的课堂!

真正的德育是不能脱离学校工作整体, 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要始终如一贯穿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角落, 乃至每一个人一生的生命旅途之中。

生态体验德育 篇8

基于对“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认识,学校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特点,结合当前德育工作新要求,确立了建设“体验式”德育基地的整体工作方案。2012年,学校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积极打造“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创业教育实践中心”“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数字德育应用中心”五大德育中心,着力创新德育载体,丰富德育内容与形式,让师生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一、“素质拓展训练中心”——让师生在合作中体验

快速发展的社会对职校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有一技多能,更希望学生能够会做人、能做事、懂合作,能够了解并认同优秀的企业文化。素质拓展训练中心的功能也正在于此。2013年6月,经过多方论证,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集教育性、体验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全面建成,户外占地2000平方米,室内占地600平方米,设有高空极限挑战区、地面项目、定向越野、真人CS、攀岩、室内训练区6个区域。拓展中心建成后,学校通过校内外共同培养14名培训师,先后为2800人次开展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学校在新生军训中引入了拓展训练内容,班级的凝聚力显著提升;班主任培训、学生干部培训也以拓展训练的方式进行,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怕吃苦、能力弱是很多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评价。素质拓展中心对每一批实习学生进行了岗前拓展训练,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规则意识和吃苦精神。经过培训的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得到了充分肯定,优化了校企间的关系。拓展培训师们还将拓展训练引入课堂教学,将拓展游戏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氛围渐浓,拓展中心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作用逐步彰显。此外,拓展中心还为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提供了近500人次的拓展培训服务,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创业教育实践中心”——让师生在创造中体验

对职业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实、转化到创业实践中去,不断实现自我超越。2013年5月,联合了26家企业、近30家职业学校及政府部门的淮安市高职校职教集团成立,学校抓住这一契机,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起以SYB理论教室、创业模拟实训室、学生创业园为框架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心。中心与北京华普亿方等合作开设了SYB在校学生培训班,首次引进了创业模拟实训环节。培训采用小班授课、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和个性化指导等方式,强化学生创业意识,鼓励帮助学生创业;开展模拟创业大赛,培养创业技能,培育创业之星;利用学校门面房开设创业孵化园,为学生打造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机会。

2013年6月,“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培训基地”在学校挂牌,中心与市劳动局、区妇联等合作,组织了面向退役士兵及徐杨社区下岗女职工的创业培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业办与学校挂钩,为学校培训师资,为学生创业孵化园提供项目。

三、“学生文体活动中心”——让师生在快乐中体验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抓手。学生文体活动中心以校团委为核心,成立后以打造校精品社团为重点工作,在已有社团规模的基础上,整合了爱心公益类、社会实践类、兴趣爱好类、文化艺术类和创业创新类社团组织共30个,其中上规模、达标准的社团数已达26个。

学校还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了社团的运营与管理。如今,课外活动、晚自习学生无所事事、到处游荡的场景不见了,操场上,锣鼓队鼓声震天,武术队虎虎生风;舞蹈房里,啦啦操青春洋溢,礼仪队有板有眼;实训室中,数控组铁花飞溅,媒体组剪辑采录……各个社团均在教师或学生导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活动,学生第二课堂得到极大丰富,学生在快乐中增长了知识,也提升了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让师生在关爱中体验

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或是城镇低收入家庭,不少学生不仅行为习惯养成不够,同时还或多或少地存在自信缺失、耐挫力不足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障碍,需要成人予以干预或疏导。学校利用2012年搬迁新校区的契机,重新建设了400平方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学科建设、危机干预为支撑点,重点建设“静湖驿站”心理咨询室、情绪疏导室和流动服务站,以“体验式”团体辅导和个性化辅导活动为主要途径,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和缓解学生心理问题,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年来,中心在校内各专业普设心理健康课程,校内开设讲座近二十场,开展学生心理普测、团体辅导等活动,受益学生达千余人次。同时,中心还利用优势资源,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中心负责人沈晓勤老师多次为淮安市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家长开设“亲子沟通”等讲座。

五、“数字德育应用中心”——让师生在沟通中体验

自我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前人早已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的深层意蕴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网络时代让如今的德育空间无限扩大,那种试图通过“关”“管”“灌”迫使学生“就范”的德育形式已经无法奏效,学校唯有因势利导,合理利用网络,建构学生自我教育的体验场,并加以适度的调控,才能抢占教育先机。

从2012年起,学校即以“一台、两库、三站”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数字德育应用中心建设,构建学生自我教育的体验平台。“一台”就是校园广播台;“两库”就是德育资料库和德育课件库;“三站”就是学校德育网站、专业系网站和班级网站。借助“一台、两库、三站”和相关管理工作软件的应用,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实施平台,促进学生的德育内化和自育。2013年9月,全新的校园广播系统也全面建成,开办了晨光雨露、简要新闻、音乐之旅、时尚生活馆、环球扫描仪、文化下午茶、体育面面观、巴黎塔尖、和风日堂、校园点歌等节目,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喜爱。同时,基于“两库”“三站”的网络平台也初步建成,覆盖所有系部、班级及学生,既是校系沟通、师生沟通、学生沟通的平台,也成为家校沟通的有效渠道。

通过“体验式”德育基地的建设和一段时间的运行,我们发现,基地的师资尚嫌不足,课程资源有待于规范和开发,课程评价体系尚需完善,一些中心目前还存在着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效果表面化等不足。下一阶段,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要求,不断创新,深度挖掘德育资源,组织力量编写符合我校专业特点的校本培训教材,充分发挥“体验式”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办学质量与效益大幅提升,实现学校“苏北领先、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特色显著”的十二五发展目标,继而推动学校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挥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上一篇:留一点梦想给自己初一作文600字下一篇:走进敬老院体验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