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论文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资源论文

生态资源论文 篇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企业间的竞争加剧, 在市场上的生存状态将更加的激烈。如今比较的已经是各个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 那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生产要素和科技的发展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原动力, 而人才是积极的引导者, 人才具有主观能动性, 掌握着知识和科技的发展动向。各个地区都在积极的引进人才, 给予各项优惠政策, 吸引人才的进入, 提供优惠的待遇。在企业的内部, 要具备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才能够在人才投资方面具备优势, 有效的规避风险。

2 从人力资源生态角度看人力资源投资风险

人力资源生态是由人力资源供求生态、偏好生态和组织内部生态所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 人力资源投资风险的大小是由这三种生态环境所决定的。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生态的上述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人力资源投资风险。

2.1 从人力资源供求生态方面看。

人力资源的供求状态直接影响到人力投资的风险性, 它主要反映了人才间的竞争和企业间的竞争状态。人力资源的供求状态决定了企业的用人价格, 薪资福利等方面, 并且可以影响到人才的流动性, 涉及到企业间争夺人才的激烈程度。所以在对人力资源投资之前, 要对市场上的人才供应状况有清晰的了解, 便于企业做出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

2.2 从人力资源偏好方面看。

每个人从出生到工作, 不仅具有先天的遗传因素, 还和后天在社会上环境中的历练有很大的关联。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人生目标, 并且会向着人生目标一步步的靠近, 所以在寻求企业的过程中, 就会比较倾向于对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企业。这类人才在企业中的所寻求的是一种过程, 工资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能够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有利于施展才华的企业才是他们的目标。这些因素都是人才的偏好, 每类人的偏好不同, 所追求的方向就不同。那么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过程中, 就要合理的掌握这类人的偏好, 投其所好, 满足人才的需求, 这样才能够吸引人才, 并且在个人偏好方面满足, 可以留住人才。要善于对人才进行分析, 不要千篇一律的采取一种方式, 因人而定, 这样才能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有效的规避风险, 合理的利用人才, 留住人才。

2.3 从企业内部生态方面看。

企业内部的生态主要就是包括企业的性质, 企业文化, 企业发展规划等, 这些条件都会对人才产生很大的影响。人才在选择企业的时候, 首先要在工资待遇上达到要求, 然后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只有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一致的情况下, 人才才会长久的留在企业内。所以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过程中, 要考虑到企业的内部生态, 做出合理的判断, 规避投资风险。

3 从优化人力资源生态入手规避人力资源投资风险

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就是指人力资源投资未能收到预期的收益。由于人力资源生态对人力资源投资风险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 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生态可以规避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具体说来, 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根据人力资源供求生态确定人力资源投资方式和内容。

确定人力资源的供求状态, 采取合理的投资方式。当市场上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对人才使用的价格就会有所下降, 人员流动性也会减弱, 比较固定, 企业之间对人才的竞争也减弱。这种状况下, 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投入方面, 外部成本小于内部, 所以要将资金主要应用到外部投资中。相反的当人力资源供小于求的状况下, 人才的价格自然就会上涨, 在企业间的流动性也就加大, 企业之间对人才的争夺也开始加剧, 这种情况下, 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外部成本要大于内部成本, 所以要将投资主要应用到内部培养中。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投资内容方面的选择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到投资的风险性。一般情况下, 企业所选择的投资内容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通用技术投资, 一种是专用技术投资, 对于两种内容的选择不同, 对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风险也就不同。通用技能的投资, 是大多数企业都普遍采用的内容方式, 培养的内容在各个企业之间可以使用,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但是这种情况又会产生很大的人员流动性, 增加了寻找外租的机会, 投资的风险性较大。专用技能投资指的是主要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 培养符合企业发展的专业技能,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流动性要小, 减小了投资的风险性。所以企业在选择投资内容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来选择, 权衡个方面因素, 选择有利于企业的培养方式。

3.2 根据人才偏好进行人力资源投资。

调查发现, 经过企业投资培养后跳槽的人群中, 大多数是因为企业所能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与他们的需求偏好不匹配。比如, 有些业投人大量资金吸引和培养了高水平的人才, 但由于不能为这些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环境和条件, 企业最终还是留不住这些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 适才是企业选人、用人的根本原则。比如: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专家, 对一个汽车制造公司来说不一定是人才。要慎重选择人力资源投资对象, 主要是确定其人是否能为我所用。因此, 企业根据人才偏好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至关重要。唯有如此, 才能降低和规避人力资源投资风险, 才不致于造成人力资源投资的损失和浪费。同时, 要依据人力资源的需求偏好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 降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总体上来说, 人的需求偏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有经济效益型的、有追求工作稳定型的、有追求发展型的等。

3.3 积极培育良好的企业内部生态。

首先, 要加强情感管理, 降低投资风险。与物质资本不同, 人力资本的载体是活生生的人, 而人是有感情的。人在获得基本物质生活满足后, 对感情满足的需求甚至超过物质需求。企业中的员工, 尤其是拥有高级技术的员工因情感不合而离开企业的数量并不少。东方人, 特别是中国人对情感尤为重视, 把人的情感看成生活中甚至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而言, 如何使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效力?如何使员工不为更高的薪金而跳槽--这远远超越了物质福利的境界, 解决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要加强情感投资管理, 培养一个企业与员工之间, 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信任、互相爱护、互相尊敬、团结合作的感情环境。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是不可避免的, 克服企业中情感管理的缺陷, 有效发挥感情纽带的作用, 力争把个人的知识资产传承、沉淀为企业的知识资产, 是企业规避人力资源投资风险的有效措施。其次, 要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留住核心员工。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 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独立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生态而言, 就如自然生态中的空气和水。

4 总之, 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如果对人力

资源本身的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不断采取优化人力资源生态的有效举措, 可大大降低甚至有效规避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风险。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 就要充分的发挥人才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生态建设方面, 要有组织有规划, 这样才能够在对人力资源投资方面规避风险, 拥有健康强健的人才队伍, 促进企业的发展。

生态资源论文 篇2

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资源;补偿方式

一、 引言

2016年5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提出到2020年,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生态补偿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生态补偿制度,激励生态资源保护和建设,遏制生态破坏行为,通过经济手段解决生态资源保护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达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经历主要经历了从污染者付费的惩罚性原则到激励生态保护行为的保护者受益原则的过程。目前,我国以政府引导为主体,以森林、草原、流域、矿产、海洋等生态资源为主要补偿对象,以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标准,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措施的生态补偿的机制建设已初现端倪。生态补偿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在生态补偿实践中对生态补偿主体、客体、标准、措施等现实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不同生态补偿由生态资源的属性差异决定。因此,从生态资源属性的角度出发,剖析生态补偿的根本,从而可以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坚实有效的制度基础。

二、 生态资源的属性

生态资源与一般的产品资源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生态资源产权属性界定并不清晰,价值确定较为困难,导致交易市场需要人为创建且交易成本明显大于一般产品。

涉及到生态补偿的生态资源产权属性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如矿产、石油、天然气、土地等,此类资源的产权界定一般较为清晰。第二类是介于完全不可再生和可再生的临界带生态资源,如水、森林、草原等,此类资源一般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实行承包制或者有偿使用制度,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究竟由哪一个组织来行使所有权和怎样行使所有权,容易导致所有权虚置,因此产权界定存在一定困难。第三类是由各种生态资源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产权,此类产权大部分属于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具有区域外溢性,产权难以清晰界定或者界定成本高。大部分生态资源的产权都不具有排他性,市场机制决定的供给量远小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的供给量,因而会导致出现“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的现象。

生态资源的价值属性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生态资源中的自然资源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物质的一个重要来源,能够作为原材料直接转化为产品,如矿藏、木材和粮食等;二是生态资源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市场机制仅能体现生态资源的产品价值,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无法体现。同时,生态资源的市场价值量化存在困难和供需之间存在价值差异矛盾,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大部分都是通过低层次的原材料产品价值进入市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体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明确,降低了生态服务提供者的效益,最终将会导致生态资源的大量缺失。

生态资源的空间属性包括依存性、层级性、不可替代性和差异性。按照生态资源所在的空间来看,一个地区的生态资源现状往往会影响到另一个地区,存在相互依存性。不同类型的生态资源的溢出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层级性,应在其“俱乐部成员”之间共同分担成本和共享收益。生态资源在不同地区的生态功能并不一致,多数生态服务不具备空间替代性,而且各地区实施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经营管理成本及损失的机会成本差异较大,生态效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生态资源的时间属性是指生态资源发挥其全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周期长。大部分生态资源并不具有在短期内发挥其全部效益的可能性,一旦投入中止,可能因缺乏维护、经济开发而影响其价值的体现,或者因生态效益尚未达到而前功尽弃。

开展生态补偿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生态环境的价值具有外部经济和公共物品的属性,导致成本和效益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存在不对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以内化外部成本为原则,补偿生态资源保护者是对为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付出的保护成本和为此而失去发展的机会成本;生态破坏者和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是对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对生态资源保护者的发展机会的补偿。目前仅对森林、草原、湿地等部分生态资源的生态恢复成本进行了评估,但对其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则无法体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明确的空间差异性,不同主体之间对同一生态资源的价值标准认定存在偏差,不同地区的主体因为受偿者的受偿意愿、补偿者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等对同一生态资源的补偿标准也存在偏差,如北京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进行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要高于安塞和西安。要建立引導生态资源合理配置、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的机制,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引入生态补偿。但是,生态资源的属性差异又决定了不能对所有的生态资源实行单一的生态补偿机制,要提高生态补偿效益,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三、 不同生态补偿方式的差异比较

生态补偿方式的划分有多种形式,本文主要根据生态补偿的运行机理差异,将生态补偿分为市场补偿和政府补偿。市场补偿是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和方法通过市场信号引导行为主体的动机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的外部性内部化,包括税收、生态补偿费、生态保证金等主要手段,以利用市场力量为主要特征,行为主体在追求其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就能同时实现生态补偿的目标。政府补偿根据是否能够在空间上明确定义补偿受益(受损)主体,分为纵向生态补偿和横向生态补偿。也可以认为,市场补偿是一种区内生态补偿方式,政府通过税收或者市场主体之间自发行为而实现区内的生态资源平衡,而政府补偿更多是区际之间的生态补偿,存在的前提是生态利益的依存性,由生态受益地区给予受损地区、开发地区给予保护地区一定的经济补偿。

1. 补偿主体的差异。生态补偿主体分为生态服务受益主体和生态服务受损主体。根据生态补偿方式的分类,市场补偿的主体是直接与生态服务相关的主体,包括生态资源的使用者和保护者、污染环境的企业和居民等,市场补偿主体都是能够明确生态资源产权的主体。政府补偿的主体是生态服务受益地区或受损地区的政府组织,由于我国森林、湖泊、河流、草地等自然资源产权大部分属于国有或者集体所有,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是自然资源产权的代理人,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负有使用、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地方政府作为产权主体代理人进入到生态补偿中。横向生态补偿的主体相比纵向生态补偿的主体更为明确和清晰,能够较好地确定政府之间的生态服务关系。因此,当生态效益外溢涉及的地区政府主体较多时,可由纵向生态补偿来实现,而对于有限受益地区的生态资源,应该主要由受益地区政府来承担。

2. 补偿客体的差异。生态补偿的客体就是指生态补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应该对哪种生态资源进行补偿。在我国现行生态补偿相关法规制度中,涉及到的生态补偿客体包括森林、湿地、草原、流域、海洋、耕地、矿产和区域等。其中,对区域的生态补偿是为了提高生态受损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修复、保护和维护能力,所包括的生态资源可以划分到其他类型中,如张家口市和乌兰察布市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主要涉及到森林、草地和流域等。

不同补偿客体的主要生态补偿方式存在差异。以市场补偿方式为主的生态资源主要是矿产、耕地和海洋,对草原、森林、湿地主要是纵向生态补偿方式,流域则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生态补偿方式。我国的森林、草原、湿地的生态效益补偿由国家财政设立专门的补助费用或者补贴费用,向保护自然生态的个体发放,从而鼓励他们采取措施保护所利用土地上的自然资源。流域生态补偿发展较为迅速,以政府补偿为主,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方式。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四川等省市主要采取纵向方式,江苏太湖流域、湖北省汉江流域、长沙市境内河流采取横向方式。也有部分地区同时采取纵向和横向方式,如贵州省的红枫湖流域和清水江流域地区政府的生态补偿资金既涉及上下游地方政府,省政府也在生态补偿金中占有一定比例。福建省建立了流域下游地区对上游森林生态效益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

3. 补偿标准的差异。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主要根据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成本、生态保护者的机会成本、生态受益者的获利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但由于生态资源的价值属性和空间属性决定了不同生态资源的生态效益存在差异,而且位于不同地区的主体对同一生态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认定存在差异性,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在提供生态服务的成本投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西部地区的投入远高于东部地区。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可考虑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费用分析法、水资源价值法等方法核定补偿额度。以矿产、耕地和海洋为主要補偿对象的市场补偿主要是用于生态资源恢复,是直接投入成本,因而补偿标准较低。政府补偿由于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补偿标准相对较为稳定。由中央政府主导的纵向生态转移支付,为了体现各区域之间的公平,容易导致生态补偿标准单一,补偿标准偏低的情况。如退耕还林补偿全国仅分南方和北方两个补偿标准,在2009年国家级公益森林生态效益林补偿中国有的与集体和个人的补偿标准分别为每年每亩5元和10元,远低于林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标准则要高于中央政府,如2010年北京市新的补偿标准范围扩大到1 010.95万亩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为40元/年·亩,远高于国家标准。横向生态补偿一般都是在相关主体范围内的“俱乐部产品”,因而能够较好的内化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因此补偿标准较高。政府生态补偿标准除了与生态效益相关外,政府财政收入水平也直接影响生态补偿的标准,进一步影响到生态补偿能否实施和生态补偿的效果。如河南省2010年出台的水环境生态补偿标准为化学需氧量每吨2 500元,氨氮每吨10 000元,2007年江苏省出台的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标准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分别为每吨1.5万元、10万元、10万元,远高于河南省的标准。其原因既与两地的财政收入差异相关,也因为两地分别采取的是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河南省的补偿资金要先上缴省财政然后再划拨,而江苏省则是直接在上下游地区政府之间补偿,效率更高。

4. 补偿措施的差异。根据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可以将补偿措施分为输入和输出两部分,输入部分是指生态受益主体或者生态破坏主体缴纳生态补偿的过程,输出部分是指生态补偿向生态受损主体输出的过程。输入部分的生态补偿措施主要是税费征收和财政扣缴。目前,我国仅有部分税费政策间接地体现出生态保护价值,主要包括生态税、生态补偿收费和生态保证金三大类。生态税主要有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生态补偿收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负外部性矫正的惩罚性收费,主要是排污费;二是对资源有偿使用收费,如水资源费、砂石资源费、耕地开垦费、矿产资源补偿费;三是对生态维持、恢复、重建成本以及环境保护成本正外部性补偿征收的费用,如森林植被恢复费、林地补偿费、草原植被恢复费、土地复垦费、城市污水处理费等。财政扣缴主要用于水环境生态补偿中,当上游地区水质未达标准时需要向上级政府或者下游地区政府扣缴生态补偿金。生态补偿的输出过程的补偿措施主要是转移支付和基金项目支出。在草原、森林和湿地等纵向生态转移支付中,主要由中央政府设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北京的山区生态林补偿资金由乡镇财政以直补的方式发给管护人员。

5. 补偿效率的差异。从生态补偿的效率来看,实现生态补偿目的最优的选择是采用市场机制。但是我国生态资源的产权属性界定并不完善,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市场补偿的优势。运用政府补偿进行生态补偿的主要缺点在于体制不灵活,难以照顾到千差万别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纵向生态补偿为主的转移支付方式支出责任的边界模糊,不能很好的体现地区之间的生态服务关系,引起资金的浪费和低效使用。对于区域间生态利益协调问题,纵向生态补偿方式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力度和范围都非常有限。从实践来看,以横向生态补偿方式来协调那些生态关系密切的相邻区域间或流域内上、下游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更直接有效。

四、 结论

生态补偿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实践手段。生态资源的产权、价值、空间和时间属性决定了生态资源并不能完全通过市场自发形成有效的市场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生态服务系统的价值。从产权方面来说,大部分生态资源的产权都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其帕累托最优状态,生态资源供给无法得到有效激勵。从价值角度来说,生态资源的产品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价值差距较大,而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困难,从而导致生态资源供需之间存在矛盾。从空间角度来说,在不同层级和地域之间,生态资源都存在依存性,而且生态资源在不同空间的存在都不具有可替代性,但是不同地区的主体对生态资源的价值认识差异性较大。从时间角度来说,生态资源发挥生态效益的时间周期长,并且需要长时间的不断投入。不同的生态补偿方式在补偿主体、客体、标准、措施和效率之间都存在差异,根据不同生态资源之间的属性差异,适用于不同的生态补偿方式。在主要的生态资源产品中,森林、草原和湿地主要适用于纵向政府补偿方式,海洋和矿产主要适用于市场补偿,流域主要适用于横向生态补偿。

要实现生态补偿的目的,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生态补偿在生态环境保护、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脱贫和环境保护是其中的短板,在生态环境重要但生态脆弱地区,如何通过生态补偿方式来保护环境,将一部分农民从依靠破坏生态环境来生存的生活方式中转移出来,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贫困群众,通过生态补偿分摊其市民化的部分成本;其次,要根据生态资源的产权、价值、空间和时间属性,选择合适的生态补偿方式,合理推进不同资源的生态补偿进度;再次,在生态补偿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市场补偿、横向政府补偿和纵向政府补偿等多种不同的生态补偿方式,提高生态补偿效率;最后,我国目前政府主导下的生态补偿机制,要逐步过渡到以市场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方式中,实现生态补偿资金多种来源渠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Wang Xuehong, Bennett Jeff, Xie Chen, et al.Estimating non-market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the Conversion of Crop 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Program: A choice modeling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63(1):114-125.

[2]李国忠.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财政研究,2005,(5):41-44.

[3]李齐云,汤群.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08,(12):35-40.

[4]卢洪友,杜亦譞,祁毓.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研究[J].环境保护,2014,42(5):23-26.

[5]秦玉才,汪劲.中国生态补偿立法:路在前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沈满洪,陆菁.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J].浙江学刊, 2004,(4):217-220.

[7]王潇,张政民,姚桂蓉等.生态补偿概念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8):161-165.

[8]王翊,黄金玲.东西部地区之间公益林生态补偿负担与分摊[J].生态经济,2007,(3):53-55.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5YJC790019);2015年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项目号:2015010017)。

作者简介:黄顺魁(1987-),男,汉族,湖南省华容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政策、生态补偿。

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 篇3

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中药资源过渡开发利用,会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因而,解决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当前的突出矛盾.现就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综述如下:

作 者:徐美菊 徐震威 吴庆丰 作者单位:徐美菊(黑龙江龙卫同新医药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06)

徐震威(北京同仁堂哈尔滨药店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150001)

吴庆丰(黑龙江省药品稽查总队,哈尔滨,150076)

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问题 篇4

外文题目: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 Benefits Of Forest Resources

毕业论文共12 页

完成日期 2011年11月

答辩日期 2011年12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

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其对生态的影响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为缓和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其所生长的自然环境所受到的干扰,国家、社会、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受益人及其他组织以资金方式给予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付出经济代价的人适当的经济补偿,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加强森林资源自我调节的法律制度,这种制度称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资源补偿制度在我国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对森林及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全新理解,森林资源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森林资源补偿资金的筹措方式,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我国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及其展望等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本人的见解。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生态公平;自然的权利;

I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ABSTRACT Forest, is a high density of trees area, its influence on ecological has very significant role.To alleviate the trees and other woody plants, and the growth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y the interference, the state, society, the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benefit beneficiarie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to way to give money for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benefit pay economic the price appropriate economic compensation,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forest used to provide the building, cultivatio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enhance forest resources about the legal system, this system is called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The forest resources compens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a new research field, this paper forest and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of meaning,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resources brand-new understanding, the forest resources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rest resources compensation funds way of raising money, our country forest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ur country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benefit compens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 point of view.Key words: The forest resources;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Ecological justice;Natural rights;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目录

前言.................................................................................................................1 1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及理论依据...................................................2 1.1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全新理解...........................................................2 1.2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2 2传统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缺陷......................................................6 2.1 补偿主体范围过于狭窄…..............................................................................6 2.2未把森林资源当作主体加以保护…...........................................................................6 2.3 对森林的保护仅局限于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7 3完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具体措施...........................................................8 3.1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资金筹措方式......................................................8 3.2改变落后的补偿观念,树立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观念..........................9 3.3明确补偿者,采用多种补偿方式.............................................................................9 3.4针对不同类型的公益林,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9 4 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

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条把森林划分为以下五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等,主要是根据森林对人类的效用来区分的。这种对森林概念的狭隘理解是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曾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也就是说,人是判断万物是否曲直的惟一标准。

这种理论认为,在整个生命共同体和所有生命形式之中,人类处于最高位阶,占主导地位,是价值的主体,而自然、其他生命形式是价值的客体,它们本身无价值可言,它们至多具有工具价值,自然的价值不过是人类情感投射、映射、折射的产物。“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映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其典型表现就是在衡量资源与环境的价值时,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而无视其生态效益。例如,我国《森林法》第四条把森林的功能定位为防护、用材、经济、薪炭、特种用途等,计算利润时用林木、竹林和林地的总利润减去开采、运输、仓储等成本。实际上,森林不仅有经济效益,更具有生态效益。

森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科学测算,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大约有上千万种野生生物,其中已被认识并有科学记载的只有1430万种,而在热带雨林生物群落内聚集的就有200-400万种,森林是陆地物种基因库。此外,森林还可以净化空气,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杀灭细菌,净化水质,消除噪声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据不完全统计,从价值来估算:森林提供林木等产品的价值只占其全部价值的20%,而保护生态方面的价值则占80%。由此可见,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森林的生态价值,从生态的角度去定位森林。从这个生物界相互间的共生关系来研究森林生长、繁衍所需要的生态环境,然后再借助人类力量来保护森林资源。

因此,森林可以定义为:由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与其所生长的牧、灌木地、湖泊及沼泽地组成的协调共生的生物社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年每年遭到乱砍滥伐的面积达200多公顷,国际环境专家警告:如果巴西政府不积极采取措施拯救亚马孙雨林,那么再过10--15年,亚马孙森林将无法恢复原状,人类也将痛失这片美丽的家园。在“接受了自然界接连的报复”①后,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生态安全理念就在这一时代主题的呼唤下应运而生。森林给砍伐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然而过度砍伐森林导致了生态失衡,产生了生态危机。

所以,我们在不放弃森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从生态效益角度给予积极保护,这就要求补偿主体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森林资源的使用费、维护费,以确保森林的质量和数量不因过度采伐或保护不当而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所贬损。

1.2.2 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协调发展的需要

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并寻求法律对策,作为积极的成果,环境权概念被广泛接受,写入很多国家的法律。与此同时,生存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任何人的生命都不受非法侵犯,但是维持生存的基础是物质条件。如前文所述,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伐木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为了生存他们必须砍伐树木,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发挥,侵害了公民的环境权。

这里存在着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的冲突问题,怒江修建大坝和水电站与怒江的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问题就是著例。同样的问题也反映在三峡工程建设上,一方面,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效益;另一方面,三峡工程势必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棘手课题,这里有一个严正的利益衡量问题,各国的价值取舍也不尽相同,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强调环境权的保护,而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则更多地关注生存权、发展权的实现。的确,很多情形下,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我们认为,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两者不可偏废,应当寻求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法律上创设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可以作为一种极其有效的调和剂,使人类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并行不悖。一方面,国家充分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包括在合理限度内利用森林资源的权利;另一方面,森林资源又可以通过充足的补偿基金得 ① 王银辉 安远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第54页.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利,尊重自然的权利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不过,笔者并不赞成将动植物、生态系统、自然等非人类存在物视为法律上的主体及诉讼主体,主要理由如下:首先,现代法律体系和民法理论的主要支柱在于主体、客体的划分,人(包括人的组织)是权利主体,人以外的动植物及其他存在物属于权利客体,这一划分被认为是民法典及整体法律体系的基石和支柱,如果动摇这一基石和支柱,民法典及整个法律体系的大厦势必将全部坍塌和土崩瓦解。其次,大陆法系法律思维的传统一向严谨缜密,对诉讼主体资格的限定十分严格,防止诉权的滥用,笔者尚未收集到大陆法系国家有关动植物、自然物作为诉讼主体的案例。

英美法系缘于其自由主义的法律传统③,承认非人类存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和诉讼主体资格,似乎并无理论障碍,英美法系的一切创新及发展都可以从其自由主义精神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再次,中国法律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加上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们对动植物权利和价值的体认程度不可估计,人们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动植物权利、自然的权利之间有较大冲突,若在法律上承认动植物、生态系统、自然等非人类存在物具有主体地位及诉讼主体资格,难免缺乏法律实施的深厚沃土,有严重脱离中国现实之嫌。但作为理论上的先导,对其进行有益的探讨,势必会促进人们的自然权利意识,其作用和价值值得肯定和推崇。

1.2.4 生态正义理念的呼唤

生态正义包括三条伦理原则④——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以及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的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

这三项中第一项原则将强可持续性及弱持续性区分开来。它保障人类只能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来满足其所需求,包括现存的和将来的。所以该原则统摄后面两个原则,就此意义而言,也就高于其余两个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不损害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对森林资源给予补偿,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

③柴会群.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违法占地案始末.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第8版. ④麻然花,辽宁林业科技,1987(7):26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的“土地伦理”⑤思想对美国的环境法及当代国际环境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土地伦理”在美国很多州被接受为一项法律原则。而地球宪章在原则“

一、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中指出,尊重地球及其所有生命,“认识到所有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每一种生命形式,无论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有其自身价值。” 因此,我们应将《圣经》中的“爱人如己”、“爱邻如己”原则进行推广,把非人类存在物视为人类的“近邻”,“要叫邻舍喜悦”,真正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权利,正如地球宪章在结尾部分所呼吁的那样,“让我们这个时代成为被后人铭记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唤醒了对生命的重新尊敬。”

但是传统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把森林看作是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对象,把森林资源仅当作客体加以保护,从功利主义出发来思考问题并进行法律制度设计,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不承认森林具有自身的价值和生存的权利,这无疑是“人类中心主义”⑥为主导的生态伦理观念,正是这一价值观导致当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冲突和危机。

2.3 对森林的保护仅局限于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

在传统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概念中,忽视对林木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孤立地看待林木的保护问题。事实上,森林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周围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它放在生态系统的整体中来进行保护才是恰当的,才能更有效的保护森林资源并发挥其生态效益。

莱昂波德认为,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类似于机器的部件,因此,应“像一座山一样思考”,即要有整体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一项使用土地的决策,只有当它有助于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才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

地球宪章原则二“生态完整性”(Ecological Integrity)指出,“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别关注维系生命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过程。” 因此,将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仅局限于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的观点是缺乏整体主义思维的。

⑤王平,中国农村经济,2007,(S1),第6页.⑥陈红军,绿色财会,2006,第12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移交于给政府部门。在典型的BOT方式中,政府将某项基础设施项目交由商业公司或私人公司进行融资,建设和经营,后者经过一定的特许期限回收成本并获取利润,然后无偿的将该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BOT方式为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财政预算外的资金来源渠道,能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将BOT融资方式应用于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可以加速资金筹措,尽快改善生态效益的维护。

3.2 改变落后的补偿观念,树立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观念

具体而言,应将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办法改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由“补助”改为“补偿”,不是简单的语词的改变,而是观念的彻底转变。这一转变对制度的具体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宏观指导作用。

3.3明确补偿者,采用多种补偿方式

补偿者与补偿资金的来源关系密切,因而是理论研究的重点。在市场经济下,以“谁受益,谁补偿”为基本原则,扩大补偿者的范围,既符合由林业部门办林业向由全社会办林业转变的改革趋势,又能为补偿资金的来源提供多种渠道,分散风险,为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者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前者是指直接依靠森林资源获取经济利益的单位和个人,后者是指因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享有良好环境的全社会所有人。明确了补偿者后,应明确被补偿者是因划定为公益林禁止采伐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林地使用者或林木所有者。采取以上多种方式筹集的补偿金应当直接拨付给被补偿者,防止出现“生态补偿不到位”的问题。这又涉及对补偿基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问题,将在下面专门探讨。

3.4 针对不同类型的公益林,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

一方面,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种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的成本不同,因而制定补偿标准时不应过于单一化,搞“一刀切”;另一方面,同一地区对于具有同样结构和功能的国有林、集体林和私有林,应适用相同的补偿标准,平等对待不同性质的权利主体。具体而言,对于不同类型的公益林执行的补偿标准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的指导下,通过地方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具体化,建立地方性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评估体系,从而科学合理地体现不同级别公益林的生态价值。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致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敲下“致谢”两个字,心中无限感慨。回眸过去,一路走来,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实在是这些简单的文字所不能表达和承载的。

格外感谢指导老师对我不厌其烦的指导与启发,特别是在我一筹莫展时帮我拓宽思路,走出困境;非常感谢本班通需的无私帮助,调研的艰苦、数据录入的枯燥、项目结题的忙碌。我们并肩作战的场景历历在目,你们的存在为我的研究生生活平添了许多色彩,祝你们事业有成!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我最最挚爱的父母,是你们让我有机会、有毅力完成了全部的学业,鼓励我、支持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愿你们一生平安。

感谢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所有人!感谢文中所引用文献的编、著、译者。

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征文 篇5

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作为世界知名的大国,水资源如此匮乏,这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解决。

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历史少有。生活在从未发生过旱灾地区的我一直理解不了水在云南的珍贵,但是今年的寒假去了云南之后,我切身感受到了水在当地的宝贵。

这次去云南的行程中一共遇见了三位导游,这三位导游都会在早上给每人发一瓶矿泉水,这三位导游是分别在不同的日期为我们担任导游,他们之前素不相识,甚至可能从未见过面,但是他们却在发矿泉水的时候说出了相同的话:“我给大家发的这瓶水是用来喝的,如果你想用这瓶水来洗手的话,请你把这瓶水还给我。”导游还对我们讲,云南的人最看不惯的就是有人浪费水。当我们还在浪费水的时候,干旱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节约水了,所以我们也要行动起来,不能等到水已经枯竭的那一天才意识到水的重要性。

我国的水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水资源的短缺,二就是水污染严重。

有关资料显示,1994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颍上水库水位急骤上涨超过防洪警戒线,因此开闸泄洪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了下来。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丧生。下游一些地方居民饮用了虽经自来水厂处理,但未能达到饮用标准的河水后,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经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不少地方花高价远途取水饮用,有些地方出现居民抢购矿泉水的场面,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水污染的例子。我每次去沿江公园散步,都会发现松花江面上有行人随手丢弃的饮料瓶、塑料袋等垃圾,美丽的松花江就这样被污染了。

现如今,工业越来越发达,人类的生活需求越来越高,有些工厂为了图省事,直接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入江河之中,导致了水的污染。有些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从而造成了农田污水。由于人们过多的砍伐树木,造成了水土流失。

多年来,中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人类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这样做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世界上仅城市地区一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就多达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将污染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水体。这惊人的数字也警示着我们要保护水资源。

污水还会危及我们的健康。中国很多癌症多发地区的人就是因为长时间喝了被污染的水,才导致了寿命减少。由于喝了被污染的水而丧生的孩子不计其数。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一定要重视水安全。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养殖 篇6

2015年, 陇南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把土鸡产业和土蜂养殖作为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全市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来抓, 土鸡产业和土蜂养殖得到明显提升。2015年放养鸡出栏331.01万只, 新增52.39万只, 同比增加18.8%;全市蜜蜂养殖户达4177户, 养蜂达到8.7万箱, 土蜂蜜产值约0.7亿元。

一、积极筹措资金, 促进放养鸡产业发展

(一) 扎实开展考察和调研。自2015年初将生态放养鸡产业作为优化全市畜牧业产业结构和扶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后, 陇南市业务部门和重点县区有关人员先后到广元、天水、宝鸡、岷县等市对放养鸡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同时, 组织开展全市放养鸡产业调研, 摸清了产业底子、确定了发展方向、提出了推进方案。

(二) 积极争取项目支撑。积极汇报和沟通协调, 争取到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和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场两个项目1 000万元的扶持资金, 用于放养鸡产业发展, 全市共有57家放养鸡规模养殖场 (合作社) 获得了项目支持, 撬动民间资本3 000万元。

(三) 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两当县于8月成功与天水雪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了鸡苗购销合作事宜, 投放苏北草鸡10.2万羽, 扶持537余户养殖户。10月底成功引进甘肃中盛农牧发展公司, 签订了由中盛公司投资5亿元的合作协议。

(四) 举办专题技术培训。9月10日, 在两当县举办了陇南市放养鸡养殖技术培训班, 各县区农牧局局长、畜牧兽医局局长和项目实施养殖场 (合作社) 业主共120人参加。培训班上总结了两当经验, 提出了“六抓六推”的具体工作方法。

(五) 开展全方位技术服务。一是提供疫病防控专项服务。以重点县区、重点养殖企业为监测对象, 对土鸡免疫抗体进行监测检验。二是开通微信群和短信交流平台。创建了“陇南生态鸡”微信群, 成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养殖户交流养殖信息、政策、市场行情、养殖经验的平台。三是强化服务。重点县区成立了服务小组, 公布服务热线和手机号码, 通过电话或现场为养殖业主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管理信息, 解决产销问题;四是兴办放养鸡示范点。市县狠抓康县太平鸡、武都康源、徽县大河、成县鸡峰等生态放养鸡示范点建设, 对全市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开展蜂业调研, 制定产业规划

9月中下旬, 组织开展了全市蜜蜂养殖情况专题调研。12月2日, 在徽县召开了全市养蜂技术培训会, 理清了发展思路, 坚定了发展信心, 交流了养蜂经验, 培训了技术人员, 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养蜂发展的实施意见》, 明确了工作重点, 提出了发展措施,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不足和问题

(一) 产销对接不畅, 制约产业发展。目前, 放养鸡产业随着养殖规模的快速发展, 商品鸡销售渠道不畅、周边市场难以打开等关键问题已经显现。缺少龙头、无知名品牌、养殖水平参差不齐成为了放养鸡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 整体水平不高, 产业化发展任务艰巨。养蜂业在生产方面还存在技术落后, 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 组织化程度低, 深加工企业少, 品牌建设滞后和蜂产品质量监管不力等问题成为制约养蜂业产业化发展的短板。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 生态放养鸡。一是做好放养鸡项目建设和技术服务。二是开通放养鸡专题网页, 抓好放养鸡技术指导、产销对接和宣传工作。三是组织有关人员外出考察放养鸡销售市场, 拓宽销售渠道。四是积极配合中盛集团项目建设。

生态资源利用的文化定格 篇7

关键词:生态资源;生态危机;文化定格;民族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7—0058—02

人类的社会行为始终受到各种知识系统的规约和引导,除了普同性知识外,各民族各地区的本土知识一直在潜移默化中规约和引导着不同文化群体的行为。尤其是各民族拥有的本土生态知识都是特定民族文化在世代调适与积累中发育起来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都系统地包容在特定族群的文化之中,本土性生态知识的本质在于对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生态资源靠文化去定义,生态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靠文化去实现,而达致区域的生态安全。因而,具体的生态问题需要依靠特定的文化去解决。如果忽视或者在无意中丢失任何一种本土生态知识,都意味着损失了生态维护中不可替代的生态知识与技能。因此,利用本土生态知识去维护生态安全是一种最有效的生态维护方式。

20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生态难题十分繁复,其中较为集中体现为各种能源的超负荷利用和有毒“三废”的处置无法得到科学的解决,这是资源利用方式趋于单一化的恶果,而资源利用方式的单一化则是由于原有文化制衡在解体后新的文化制衡格局尚待建构的过渡时期必然伴生的状况,而人类历史上类似的状况曾多次重演,只不过具体的内容和波及的范围与当代略有不同。21世纪的生态人类学研究目标仅至于缩短这个必经的过渡时期,加速新型文化格局的定型,为此生态人类学需要分析发现当今强势民族的文化运行弱点帮助弱势民族获得更强的延续能力,借助文化的诱导重构和文化要素的嫁接,推动强势民族资源利用方式的多元化,利用各民族资源利用方式的客观差异,引导各民族在资源利用上的互补和互惠,利用文化的差异引导不同民族以至社会调适的无限扩大,集合各民族潜在的生物适应机制,从积累下来的“三废”中开发新的再生资源,实现“三废”治理和资源利用的有机接合,凭借对人类已有文化的系统把握,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使生态人类学成为21世纪人类面对生态困境时科学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依据。

工业类型文化带给了人类社会无比丰富的物质财富,这样的财富对地球生命体系而言会构成各种冲击和扰动,但由于人类种群具有两重性,因而可以将这些财富应用于生态维护之中。在化石能源还能支撑人类社会以前,尽快地消除已经露头的生态灾变,建构一个世界各民族都可以接受的生态安全体制,使生态维护职责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民族,由每一个民族分别完成其具体承担的生态维护责任,同时建构起全人类的泛化生态维护框架,确保每一个民族的生态行为协调一致。

工业类型文化为人类社会建构了高效便捷的信息网络系统,可以将全球发生的事情在短时间内纳入观察的视野。这是保证泛化生态维护协调有效与起码的物质装备。利用好这一系统,全球生态安全的监控将成为可能,这对于建构有意识生态维护的体制显然是一个必备的条件。不过,它仅是物质装备,代替不了对各民族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的具体认识和把握。突破信息隔膜,完成各民族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的沟通与理解,这是生态民族学具体要完成的研究任务。

工业类型文化出于分割市场的需要,建构起了一系列的国际协商机制,尽管这些机制无一不打上特定民族文化的印记,其运行的实效也大可怀疑,但这样的沟通机制毕竟给全人类提供了一个相互阐明观点和思想的场所。利用好这样的场所,对于强化各民族在生态维护中的协调机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近年来,通过《里约热内卢宣言》、《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会议以及联合国有关决议等等,尽管很难在短期内彻底生效,但至少让世人看到了一线希望,并提供给人类一些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与生态维护相关联,因此这样的沟通机制对全球的生态维护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可以吸引全球各民族的广泛参与。这是泛化生态维护必不可少的先行步骤。

工业类型文化所驱动的现代科学研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比丰富的知识库藏,帮助全人类提高了对地球生命体系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还远远不够,但它毕竟是建构今后泛化生态维护体制的理论基础。工业类型文化还给全人类带来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只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技术的适用范围,那么这些技术在生态维护中就大有用武之地。有了这样的科学技术,再加上各民族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泛化的生态维护才可能做好。

总之,工业类型文化产生后,对全球的生态维护,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造成了众多的失误。现在已经到了清理这些失误,从头开始着手全球生态维护的时候了。

因为,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生态资源,显然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式加以利用,并获得同样的效益,这取决于生态资源的利用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大自然本身要求人类用千姿百态的方式利用各地不同的生态资源结构,这正是民族文化分野得以稳定延续的物质基础之一。然而,在我国以往的生态资源利用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生态资源利用原则,不加区别地对不同的生态资源按同一的标准加以利用。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对生态资源利用的效益,而且为人为生态灾变不断扩大埋下了祸根。为此,维护生态资源的目标应当是因地制宜地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价值。而实现因地制宜的利用生态资源,只能凭借各民族的文化规约,才能使不同的生态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使用效益。对这一原则理解的偏颇,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推行以粮为纲的时期一度发展到了极端。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非宜农区的生态灾变规模性地发生了。当前我国西南山区的水土流失、内蒙古草原的退化、河套地区的土壤沙化、内陆河地区土地盐渍化以及青藏高原的草原退化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都与这种生态资源人为划一的利用方式直接或间接相关。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为维护生态资源做出了重大的努力,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就整体而言,人为生态灾变至今仍在不断加剧,自然生态灾变仍在不断发生,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生态资源维护至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既不是工程技术的失误,也不是维护力度不够而导致的后果,关键性的失误在于生态资源维护思路的偏颇,背离了生态资源维护的基本目标,用单一文化的思维模式应对我国千差万别的生态资源实际,以至于在不适于固定农耕的地区机械照搬汉族的生态资源利用模式。因而对我国生态资源维护现状的评估,不能理解为局部的失误或失当,而应当理解为维护方略上的偏颇以及维护目标上的混淆,它是一种维护思路的失范。要改变目前的这一被动局面,必须从改变维护的文化思路人手,将生态资源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利用方式的多重可能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掘利用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生态智慧与技能,并辅以现代的科学技术,才能开创我21世纪生态资源维护的新局面。

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没有各民族成功的生态资源维护经验和传统,而是我们的生态资源维护部门没有注意它们,更没有在科学的指导下对这些传统加以创新,这就难怪当前很多生态资源维护的举措成效低了。总之,在系统的科学资料缺乏、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残缺的情况下,在西部各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维护中,若忽视各民族的生态智慧与技能,肯定是一种严重的失误。只有纠正这一失误,我们的生态资源维护才能做到因地制宜、事半功倍。

生态人类学高度关注本土性生态知识,是因为本土性生态知识在维护人类生态安全上,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提到生态维护人们总是习惯于单纯动用技术、法律、经济或行政的手段,去完成既定的维护目标。然而类似的手段只能在特定的时段内,解决某些局部的生态维护问题,这远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原因在于人类的生态安全是一个全局性超长期的复杂问题,人类日常生产与生活的一切活动,都与人类的生态安全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维护人类的生态安全当然需要各种工程维护措施,但更需要的却是协调一致的可持续社会行动。协调的社会行动又只能建构在并存的各种社会行为之上。为此生态人类学的研究任务正在于,搜集整理不同人们群体的社会行为资料,辨析梳理不同人们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分析归纳各种 社会行为造成的不同生态事实,探索总结不同生态事实的各种生态后果,并以这些研究为基础,进而探索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意义与生态运行规律,从中找出人类社会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以便更好地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人类的社会行为始终受到各种知识系统的规约和引导,除了普同性知识外,各民族各地区的本土性知识,一直在潜移默化中规约和引导着不同人们群体的社会行为。把握了一种本土性知识,也就获得了预测和引导特定人群社会行为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自然不难运作该社区的社会行动,接下去要作的事情,仅止于将社会行动引入有利于生态维护的轨道上去。生态人类学主张凭借本土性知识去推动生态维护的办法,其理论依据在于本土性知识规约下的社会行动具有至关重要可持续运行禀赋,一经正确启动,即使没有外力作用,也能可持续地运行下去,不断地发挥生态维护效益。

鉴于生态系统的高度复杂性,生态维护的办法自然也需要多样化,并具有必要的灵活性,才能确保生态维护成为全方位并相互协调的人类社会行动。为了使维护办法尽可能多样化,这就必须发掘和利用各种本土性知识,使我们拥有尽可能多的生态维护经验与技能,并如实地了解这些经验与技能的利弊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建构起全方位的生态维护体制来。即使遇到生态维护失误,或碰到不测的生态变故时,我们也才有可能灵活地选用不同的对策,加以有针对性的补救。为此,生态人类学正在努力探明各种本土性知识,及其存在与延续的前提和范围,辨析不同的本土性知识作用于不同的生态系统时,会造成哪些不同后果,以便对不同的本土性知识作出准确的评估。只有奠定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后,我们才能进一步弄清各种社会行为聚合为社会行动的机制,协调一致的生态维护体制也才可能建成。以此同时,各种本土性知识与普同性的技术、法律、经济或行政手段结合也才能作好。因此只有珍重各种本土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存的各种本土性知识,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生态安全。

上一篇:店头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申请幼儿园的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