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共10篇)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篇1

教案-23-1 生态系统概述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节教材分析: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第8单元的开篇,主要介绍生态学的最基本的知识。通过第23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对一些环境现象分析解释,并且指导自己在环境活动中的行为。 我们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我们在生态系统中生活,直接接触着各种生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自己的生活环境,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初一年级开始学习生物学时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教学中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已经学习的有关内容,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加深对生态学有关知识的理解。 由于生态学的特点,教学中不易安排实验活动。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有关问题,本章安排了一些对二手资料的分析讨论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二手资料的处理,形成感性认识,进而理解生态系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何安排组织好这些活动,是备课时要认真考虑的。以下是本章安排的活动。 活动 活动目的 第一节 什么是生态系统 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关系 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 讨论水族箱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 认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认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制作生态瓶 (见教材第79页)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因素以及结构被破坏的原因 从知识教育的角度看,本章主要是认识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的教学,切忌死记硬背,要建立在学生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学生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研究。 从能力技能培养的目标考查,主要是认识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从分析凯巴森林生态系统迁移到分析其他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其他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本章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联系制作生态瓶,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学生能应用已有基础知识进行设计规划生态瓶的制作,制作过程中很自然要涉及操作技能的训练。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角度考查,特别注意的应该是有关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学习了生态学有关知识,学生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有信心地参与社会上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讨论,例如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关生态入侵的问题等,如果有可能,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针对某些生态学问题进行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对于澄清有关价值观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生态学是人们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 1、阅读、思考、回答: 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请同学们阅读课 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什么? (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态系统。 (2)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 (2)研究内容包括了生态系统的构成,各构成成分的作用,以及各成分之间所具有的关系等内容。 2、展示生态系统图,引导学生在观察的 2、观察图片,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基础上,描述凯巴森林的构成及各成分之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 间所具有的关系。 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3、展示其他生态系统图,请同学们分析 3、观察图片,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 讨论自己收集的生态系统资料,说明生态 小,具有多种类型。一片草原、一片农田、系统的多样性。 一个学校等等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4、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 4、讨论: (1)生物圈的概念? (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 (2)生物圈的具体范围包括:地球大气 (2)思考,记忆。 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 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言】: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 1、回顾所学的生物知识,想到了美好的自 关生物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了生命 然环境及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 活动的规律。请同学们看教材P69页 的图,你想到了什么? 2、这就是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的生物 2、阅读教材前言,认识生态学的概念 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教 材,思考: (1)什么是生态学的概述? (1)生态学是指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的知识? (2)生物离不开它的生活环境,学习生态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它与人类的生活发展的密切联系。 《二》、分析图片,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观看生态系统组成的有关影 1、观看图片资料,思考。 视资料与图片。 2、组织“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 2、进行分析与讨论,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境”的活动: 及其环境的关系,并回答: (1)根据各种生物生活的特点,可以将 (1)分为三类:植物、动物、大型真菌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除了图中表示的生物,在生态系统 (2)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中还会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 (3)动物的生存需要什么条件? (3)需要食物、水分、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 等条件。 (4)为保证各种生物的存在,生态系统 (4)还要有各种生物和各种养料等物质。 中还应具有什么条件? 3、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 3、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作用。 (1)一个生态系统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 (1)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的?分别有哪些? 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 非生物: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 (2)为什么说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 生产者? 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3)为什么动物是消费者? (3)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消费有机物。 (4)作为分解者的细菌、真菌的主要作 (4)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 用是什么?物 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 (5)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的作用是什 (5)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等条件。 么? 4、观察图片,讨论、分析生态系统中各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 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并提问:生态系统 紧密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中能否缺少某一组成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凯巴森林这一具体生态系统的介绍,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生态系统的类型;通过分析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认识,并在活动中认识到各成分所具有的地位及作用。 五、课堂练习: 教材P73页 思考与练习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篇2

1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1.1 定义

随着人们对森林在全球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 以及对森林的不合理经营和破坏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威胁逐步加重, 人们提出了生态系统管理, 对其认识也不断深化。自Agee和Johnson1988年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以来, 由于研究对象、目的和专业不同, 科学家提出了各自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解。目前国际上对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现有的相关定义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从生态学角度提出的概念, 从维持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平衡出发, 强调保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维持生态系统理想的状态、价值、产品和服务, 同时生产基本的商品, 满足公众的需求, 使其达到社会所期望的状态。二是从管理者角度提出的概念, 侧重于强调要有明确的目标驱动, 由政策、协议和实践活动保证实施, 并基于研究和监测, 对管理活动进行适应性调整;三是从管理对象角度提出的概念, 更强调生态、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协调管理。

1.2 内涵

a.整体性 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整体性, 生态系统管理必须把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体、非生物体和生态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要充分应用生态学中的等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缀块动态理论等, 分析以时空相互作用为特征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 从系统等级序列 (基因、物种、种群、生态系统及景观) 中寻找联系及解决办法, 从而确定管理的边界、合适的规模及时空尺度和层级结构, 以核心层次为主, 适当考虑相邻层次内容;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性, 即维持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 保护生物多样性。仿效自然干扰机制, 利用自然干扰与系统稳定性等原理, 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恢复与重建, 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弹性或恢复力, 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力。

b.可持续性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以长期的可持续性为先决条件和总体目标, 在确保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过程的可持续的基础上, 持续地提供人类需要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条生态途径。从生态学角度, 可持续性反映一个生态系统动态地维持其自身组成、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可持续性, 保持其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 以及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等对外输出的可持续性;从社会经济角度, 则体现为与森林相关的基本人类需要 (如食物、水、木质纤维等) 及较高水平的社会与文化需要 (如就业等) 的持续满足。

c.社会性 生态系统管理不仅要考虑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 而且要有社会和政治上的可接受性, 要考虑社会价值、公众参与、组织协调、冲突决策, 以及政策、组织和制度设计, 维持森林资源与依赖于森林资源的undefined

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一种平衡。森林生态系统如何利用和管理, 由社会选择来决定, 选择的基础由需求、价值和利益来判定, 具体的目标和方法因特定的社区的特殊需求而异。生态的可持续性是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生态系统管理只有在人类的福利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因此要通过立法、政策等手段促进可持续目标的实现。

d.适应性 适应性管理是将民主原则、科学分析、教育、法规学习结合起来,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可持续地管理资源的过程, 它包括连续的调查、规划、实施、评估、调控等一系列行动;它允许管理者对不确定性过程的管理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适应性管理提供了一个把科学有效地融合到生态系统管理中的途径, 同时也提供了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可能。由于生态系统具有动态特征和不确定因素, 必须通过生态学研究和生态系统监测, 在不断反馈中深化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并据此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以保证生态系统功能得以实现, 从而达到可持续性。

e.复杂性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 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流的关系错综复杂, 生物系统对环境的响应和反馈多表现为非线性关系, 其社会经济环境在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 人类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要求, 也因价值观和生活水准而多种多样, 这些因素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对生态系统认识的有限性, 因而需充分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复杂性。也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除了林学、生态学、物理学、化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外, 还要充分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和法律等社会科学的知识进行管理, 要将自然科学的工具和数据与政治和社会科学的方法相融合。

2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

a.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必须以和谐与平衡为原则, 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并且把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和一项组织管理的技术体系。同时, 把生态系统知识、有关环境问题的政策和社会组织管理手段结合起来。

b.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必须贯彻无害性原则, 实施生态系统管理不能造成区域的危害和潜在危害, 任何开发活动都不能突破生态系统自身的阈值, 即实行阈值管理。任何管理措施都不能引起危害或潜在危害, 如不能因开发利用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或水体污染等。

c.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应该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用系统思维方式和系统工程方法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信息管理技术、数学模型和政策间的关系对生态过程进行系统动态仿真与分析。同时充分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异质性, 随着对象的不同 (如从起源上分为天然林、人工林, 在结构功能上分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 在管理目标、管理模式上各不相同, 要求多元化管理, 以满足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多样性、异质性、复杂性、适应性的需要。

d.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一个自组织与它组织、适应与它适应相结合的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所以要从适应性管理的角度去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复杂性管理。

3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实施过程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

a.调查和评估阶段。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不仅重视多资源、多层次的调查, 而且重视评估。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调查;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评估、经济评估和社会评估。

b.规划阶段。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规划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土地利用规划, 为土地适宜性分类和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即在一个全面保护、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战略下, 将多种资源和多种效益的要求分配到每块土地和林分上, 以保持一个健康的土地状况、森林状态和一个持久的土地生产力。通常, 按生态系统管理规划是在4个空间范围内进行, 即区域、省/流域、集水区和生态小区。

c.实施、监测和建立起自适应机制的阶段。主要包括在对未来取得共识的基础上, 执行适应性管理过程, 建立新的监测和信息系统, 增加调研和调整计划的方法, 增强部门内外机构的合作, 以及如何保证公众的参与等。

4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林业处在一个转折时期, 森林经营处在转型期, 林业经济体制处在转轨期。国内外对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正处在一个探索过程中, 它代表了林业发展一个正确方向。一方面对生态系统管理及其主要概念缺乏严格、统一的定义, 如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健康、期望的森林景观状况、仿效自然干扰机制、可持续性等, 因此, 妨碍了其研究的进展。另一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作为一个新领域, 缺乏被实践证实的原理为指导。目前生态学家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尺度和边界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以及对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的长期定位监测, 提出了一些概念化的理想的管理模型, 这些模型对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考虑并不充分,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难于实施。而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在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时, 与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结合比较欠缺, 以零星、分散的对某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为主, 系统的配套研究比较少, 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的实施,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保障体系, 也难于在实践中实施。因此,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还需要在实践中的长期探索和研究, 在从生态学角度继续深入研究的同时, 将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三个研究角度有机的结合, 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林情, 研究适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管理模式及其配套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收稿日期:2010-10-21

作者简介:王爽(1985-),女,黑龙江绥芬河人,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构层次分析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其在理论上有着严密的系统性,构成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政治和生态产业这四个有着紧密联系的结构层次。

生态意识构成,在思想观念层面上要求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生态转向。人类的社会发展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纳入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指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和绿色消费的生活观来指导社会活动的生态转向,从“经济主义”指导下的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转换到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目标。

生态行为构成,在行为方式层面上要求全社会的行为,包括政府的生态政策导向、生态立法、生态教育等行为,企业的绿色生产与营销以及公众的绿色消费行为等,以保证资源的永续使用和循环利用。

生态政治构成,在社会制度层面上要求政府执政职能的生态转变,着着眼于维护生态环境的制度改革,加强生态立法与执法,并进一步强化生态意识教育。中国政府“大部制”改革就有强烈的改建旨在高效运作的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的意图。

物质生产层面上的生态产业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态产业的构成要求建立以生物间动态平衡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建立信息技术、生物科技为手段的无污染生态工业,建立促使人们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态旅游业和建立以实现环境保护为特定目标和任务从而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产业。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概述

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新的文明状态。它相对地具有全面性、和谐性、高效性、公平性和持续性这五个基本特征。

生态文明的全面性,是指生态文明的对象是包含人类在内的整个地球生态圈,这一大生态系统。就如我们所知道的,人类只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并非这个生态系统的统治者。人类在满足于自身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更要满足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以及进化需求。这就要求人类在知识进步、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把知识应用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与进化上,从而更好的维持这一大生态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转。

生态文明的和谐性,是指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的关系,三者关系的协调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这三个紧密相关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系统在保持自身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共同发展的需要,达到三者和谐有序的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

生态文明的高效性,是指社会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形成协调一致的网络化局面,在全社会范围内循环使用包括物质和信息在内的各种资源。达到资源高效而广泛地得以利用,同时有效的通过转化、循环、再生等形式使各种废弃物得以再利用。

生态文明的公平性,承认世界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具有各自内在价值且地位平等,在各自发展道路上遵循公平共进的规则。国家之间不分大小,都有各自公平发展的权利,人与人之间包括代与代之间都有公平享有各种社会资源、获得自身发展的权利。

生态文明的持续性,是指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之内,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各个子系统和谐共生的基础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功能阐述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作为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并行的“第四文明”,它的实现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具体落实。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既相对独立存在又有着紧密联系。生态文明为其它三个文明提供必需的生态条件,是其它几种文明存在的基础。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保证作用。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没有生态文明,人就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物质、精神文明。只有这四大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经济快速有序地发展,才能保证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的前提条件,它要求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方向转换,同时影响着生产力各要素的性质和水平,规定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物质文明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并不能无限地向生态系统索取,生态文明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的基础就会随之动摇。恩格斯说过:“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步结果又取消了”,这对于只重视经济而无视生态环境,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的状况有巨大的警示作用。传统的物质文明主要强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主张正确处理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生态要求,并主张发展循环经济,为物质文明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

生态文明是实现政治文明发展的强有力杠杆。在人类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当今世界,它的建设程度如何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的现代化状况的好坏。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如果发展为我国政府的自觉行为,将有力推动政治行为的生态化与民主化。近来世界各国都对生态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如加强工业污染监控、节约天然自然资源、加强环境立法等。其次,生态建设的加快体现了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新特点。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纷纷根据本国国情加快了各自国家的环境法规建设,生态问题法制化阶段的政治发展正在来临。另外,生态危机的突出以及人类对危机认识的加深,促进了公众的生态保护参与行动的发展,有大大推动政治生态化进程。民众在诸如选举领导人、参加环保组织的活动等方式督促政府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灵活采取有利于环保的措施和对策,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参考文献

[1]吴凤章.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解保平.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生态系统”教案 篇4

“生态系统”是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具有小学自然常识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前面三节内容学习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资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因此本节课课前强调学生回去搜集和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受到破坏的实例”的资料。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平时上这一节课时我都要留下一点内容,因此我选用特长班来上,尽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根据特长班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三、教法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凋节能力是有限的,从而突破难点。

四、师生活动设计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组成的共同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内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外因。教学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因而,整节课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建立在前三节课基础上,因而引入时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得出环境对生物产生影响,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和环境形成统一整体,通过学生阅读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通过学生观察两幅图,思考几个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让学生在寻找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体现教学面向全体的宗旨。在这里教师要注意解释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不同,也可以用练习解决这个难点。

对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第25页的图,要求学生在观察后画好食物链,讨论教材上的两道题。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有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对于进一步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我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的有关自己的食物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这个过程锻炼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在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课前学生已经搜集了很多关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搜集分析资料,通过交流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我还准备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这类事件更有说服力,能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五、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教学难点1.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教法设计1.多媒体教学法。2.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3.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第22—27页。

2.课前学生记下自己当天所吃的食谱,写出每一种食物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另找一张纸列出这些生物名称以及这些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别忘了写上自己的名字。

3.搜集和分析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实例(可从报纸上剪取或查阅资料)。教师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资料及图片。2.制作简单的课件(含抢答题)。3.多媒体教学准备。课时安排1课时

六、板书结构(略)第四节 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第22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2.食物网。3.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七、教学过程 上课师生问好。引言

启动课件,投影幻灯片1复习前面的内容。引出课题。

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投影幻灯片2、3学生朗读第22页两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学生自己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要点。教师小结,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投影幻灯片4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

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认真观察第23页资料,然后分析,同学互相提问,可以提教材上的问题,也可以围绕生态系统的组成提其他问题。教师点拨、引导,然后小结。

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投影幻灯片5 明确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观察第25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提问:

1.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2.假如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提问:

什么叫食物链、食物网? 教师小结并强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教师检查课前布置的第25页“进一步探究”,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食物种类制定的食物网。

这个过程锻炼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作为生物圈的一员要爱护身边的生物。投影幻灯片6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然后讨论,教师提问: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学生观察第26页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教师投影分析后小结。

教师举著名的有毒物质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总结本节课讲述四个内容: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生物网;生态系统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爱护生物,保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反馈出示抢答题。

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5

引导、启发、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

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春暖花开,许多人都想乘此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从而放飞自己的心灵,舒展一下疲惫的身心。(点击,学生观看大屏幕)同学们,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略)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溪水淙淙,虫鸣鸟唱。

师:这时候,你会想到过这些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有没想过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呢?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起来畅游这奇妙的“生命之网”(点击,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86页。

2、新课讲授: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板书)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态系统的成分。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呢?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就象我们校园内的池塘一样。其实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广阔的沙漠,海洋,甚至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叫生态系统吗?(板书)

1、生态系统

生:(预设回答)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师: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下面让我们来观看大屏幕(点击),并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这是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它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热烈,讨论的结果最准确。(板书)

2、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呢?

生: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师:(点击)很好,那又有哪些生物成分呢?

生:有一些藻类、浮萍、莲、芦苇等植物,有虾、小鱼、大鱼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师:回答很好。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呢?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看看生态系统里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植物自身的生长、生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所以把他们叫生产者。

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的生存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所以把它们叫消费者。以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人也是消费者。

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师:同学们刚才了解了它们的作用。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点击)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可以用这一图解来表示它们的关系: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又被生产者利用,这充分说明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停顿)请学生回答。

生:预设答案: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条练习,来巩固一下刚才所学的内容。

1、请你用直线将下列有所属关系的名词连起来:

水草

鱼生产者

藻类

细菌消费者

狮子

人分解者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群羊B、一只猫C、一片森林D、一窝小鸡

3、在生态系统中阳光、水分属于()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成分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水草B、鲤鱼C、螺蛳D、浮游生物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说明对刚才的内容掌握得很好!你们的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价值;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收获着果实,那么他们是生产者吗?

生:不是(或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才是生产者。

师:可以这样理解,其实人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者,而植物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者。

师:大家一定知道“螳螂补蝉,黄雀在后”的成语了,它揭示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生:捕食关系

师: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影片,体会一下生物捕食的精彩和刺激。

生:欣赏并不时的发出阵阵惊叹。

师:从刚才这段影片中我们知道草,兔,鹰之间的联系吗?

生:鹰吃兔,兔吃草的关系

师:很好这就是食物链(点击)大屏幕上出现:

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板书)

那么谁可以告诉大家什么叫食物链呢?

生: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师:(点击)例如:草――兔――狐――狼。让学生之间交流并举例

生:讨论并回答

师:好,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图25―1,这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请你们用箭头把消费者和生产者连接起来。注意:每一条食物链的起点必须从生产者(植物)开始,箭头要指向捕食者。我先做一个示范(点击)好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其他生物,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生:看书连图,讨论

师:在黑板上写下几种生物的名称

师:好,你们连接了几条食物链?

生:……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板演一下。

生:连图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同学连得怎样?分析(点击)其实连出几条食物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两个注意点。大家看这幅图象什么?

生:象一张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例如:小鸟不仅吃昆虫,也吃野果。野兔不仅被狐狸捕食,也其他肉食动物捕食。因此,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络,这就是食物网。(点击)

师: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在这张网中,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老鼠的数量可能会增加,鸟的数量也可能会增加,昆虫的数量可能会减少等。

师:我们在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同学们课后探究一下我们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好不好?

师:当人类的生产活动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情况会怎样呢?(点击)请看大屏幕(图25―2)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大家讨论,分析这两个问题。

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有毒物质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鹰体内的?(老师在黑板板书)

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 篇7

1.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的总和。

2.范围: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生态系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常见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

九、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篇8

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

概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难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导入:

问: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各种食物?(获得营养物质和能量)思考 述: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特质如何循环,能量怎样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问:每天克们不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许多能量,其他生物也一样,这些能量最根本的来源是什么? 太阳(能)

问:太阳能首先进入哪种物体内? 植物

问:通过什么方式进入? 光合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

阅读64,讨论能量被固定在绿色植物体内后如何继续流动? 思考:

1、能量伴随什么流动?(食物链)思考

2、能量由哪种生物流向哪种生物?(被取食者—取食者)

3、在流动过程中能量是否有流失?(呼吸)逐级递减

述: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能量从一种生物的流向另一种生物时,是不是100%传递?(图片)答:不是,有一部分散失了 单向流动

述:刚才我们还了解到,能量由被取食者流向取食者,能不能倒过来,由取食者流向被取食者呢? 不能,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物质循环

述: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物质循环

述:自然界中许多物质如N、P、S、C等元素都可循环,我们要详细了解C循环。

物质循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述:我们重点了解碳循环

问: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以什么形式存了?(CO2,有机物)回答(图片:碳循环)

根据图片完成课本讨论题 讨论 动植物—CO2(呼吸)动物—有机物(摄取)动植物遗体—煤、石油、泥炭cte(有机物)煤等—CO2(燃烧)

述:通过这样一系列反应实现了碳元素的不断循环,反复利用。选择题

1.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沿着食物链的传递叫做

()A.能量输出

B.能量交换C.能量输入 D.能量流动 2.生态系

中的能

()A.绿色植物 B.真菌C.动物

D.人 3.下列能

链的是

()

A. 猫头鹰捕食田鼠,蛇捕食田鼠 B. C.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是米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 狐狸吃兔子,兔子吃草 判断题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实质上就是碳循环。

()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严格遵守着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再流向分解()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教学方法】:讨论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寻找答案。

生态系统的概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念

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生态系统的组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

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食物链和食物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系。

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庭水族箱。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环保教育 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学生观看课件,分析环保意义。论: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情绪情感概述-教案 篇10

一、出示实物“苹果”,聊一聊导入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苹果”。

怎么知道是苹果的?大家看到这个客观物体时,有一个感觉和知觉的过程。首先,你看到这个物体是什么颜色?红红的。什么形状?圆圆的。走近闻一下,是香香甜甜的。吃一口,甜甜脆脆的。这些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是感觉过程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眼前这个物体进行判断,这是一个苹果,这是知觉的过程。这是我们前面学习的认识过程的内容。

现在我要把这个苹果送给你,你现在是什么心情?开心,高兴。呀!这个苹果怎么是坏的呢?不能吃了。你现在是什么心情呢?失落,不开心。

我们所说的开心、高兴、不开心、失落就是情绪。

最近萨德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国内出现了强烈的抵制韩货,抵制乐天的自发行为,这种行为就是爱国主义激发是爱国行为。这里的爱国主义就是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情绪和情感,第八章第一节:情绪情感的概述。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以下几项内容: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二、情绪情感的作用

三、情绪与幼儿的健康

其中第一个教学内容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情绪情感,也就是情绪情感的概念。(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首先情绪情感也是人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属于心理过程。其次,情绪情感反应的是什么呢?是客观事物本身吗? 不是,它反应的是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下一篇: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