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论文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学论文(共8篇)

生态学论文 篇1

电气学院1106102班何承桂学号:11106102 29

摘要:生态破坏,又叫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自从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几乎增加了30倍人类在大幅度利用自然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大自然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过度的砍伐和放牧,不加节制的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废气,盲目地利用土地······大自然正在被不停地破坏着。然而,人类也不能置身事外,生态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生活环境日益恶劣,动植物不断灭亡,数量不断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不断袭来:海平面上升在淹没陆地,臭氧层空洞带来越来越多的辐射,酸雨······目前,虽然已经采取一些措施治理生态破坏,但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做更多来阻止环境破坏,来弥补曾经的伤害,还人类与自然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一个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生态破坏,污染,物种灭亡,生态保护,低碳。

(一)生态破坏的原因及后果

生态破坏主要可分为一下几种:气体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物理污染等。生态破坏不仅给自然带来极大的危害,森林消失,物种灭亡,疾病更严重地困扰人类,生活环境恶化等。人口暴增是贫困和污染的根源,因为要应付人口成长的需求,人类必须扩张耕地、伐林建屋、提高工业生产等等,于是生态失衡的问题也就源源不断的出现

(1)气体污染

气体污染主要由工业废气乱排放造成,已造成“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等危害。由于CO2等引起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明显变暖。科学家预测,到下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从而导致南北极冰雪部分融化。加上海水本身热膨胀,就会使世界海平面上升25~100厘米,一些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将葬入海底。地球上的许多平地将被淹没掉。数亿沿海居民将被迫迁居。同时地 球变暖将使不少国家和地区干旱少雨,虫害增多,农业减产。另一方面,“温室效应”还造成部分地区气候不稳定,诱发更多的极端天气。

此外,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SO2、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也在急剧增加。当大气中的SO2与氮氧化物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即转化成硫酸与硝酸溶解在雨水中,使降雨的ph值低到5.6以下(正常为5.6),这种雨称为酸雨。如果大气中SO2和氮氧化物浓度很高时,可以使降雨的pH值低到3左右。本世纪以来,全世界酸雨污染范围日益扩大,酸度也在不断增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我国在内,酸雨都将日益严重。酸雨使土壤、湖泊、河流水质酸化,使水生生态恶化,危害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生长。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26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酸雨污染,使粮食作物减产10%左右。同时,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严重损害古迹、历史建筑、雕刻、装饰以及其他重要文化设施,由此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国内外研究表明,癌病与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尤以肺癌与大气污染最为明显。目前癌症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大城市癌症死亡率为129.9/10万,中小城市为104/10万。而在癌症中以肺癌死亡率最高。肺癌高发区大多集中在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密度较高、大气污染较重的地区。而大气污染则是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诱因之一。全世界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主要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癌病。

(2)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主要由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水污染破坏了水中的生态系统,造成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特别是水生动物,甚至灭种。水质污染导致发病率上升,水污染导致的引用水危机正席卷着全球。每天约有2.5万人死亡与饮用受污染的水有密切关系,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4/5归因于和水有关的疾病。未经处理的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排入江河湖泊,导致水资源严重污染。尽管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治理,但治理的效果赶不上污染的速度。水污染加重、水生态恶化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我国是贫水国家,水资源紧缺,水环境的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不仅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影响到了公众的饮水安全和水产品食用安全,直接威胁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3)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包括采矿业的废石、尾矿、煤矸石;工业生产中的高炉渣、钢渣;农业生产中的秸秆、人畜粪便;核工业及某些医疗单位的放射性废料;城市垃圾等等。若不及时清除,必然会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导致蚊蝇孳生、细菌繁殖,使疾病迅速传播,危害人体健康。目前的“白色污染”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耕地质量和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造成化学污染;废旧电池污染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如铅、汞、镉等有毒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长期积蓄难以排除,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和骨骼,甚至可以致癌。

(4)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包括:过度砍伐、过度捕捞与捕杀、过度放牧、乱开垦草地与湖泊、不合理的建造等。人类的这些行为严重的生态系统,超越了它的恢复力稳定性,使物种地生活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进而使物种死亡、灭种;另外,还引发沙漠化、沙尘暴、土地盐碱化、洪水泛滥等问题。人类经常因为经济或安全的理由而与海争地,例如以填土方式将沿海湿地改变成工业区或修筑堤防、辟建港口等。由于人类渔捞科技的改进,造成全球性的过渔。渔业上的选择性捕捞行为,往往使同一种海洋生物急遽减少,导致海洋生态系的群落结构失衡。无选择性的捕渔法,误杀目标渔获以外的海洋 生物,还有产卵场的破坏、海域污染等,都使得海洋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

(5)物理污染

物理污染是另一类的生态失衡问题,其中包括噪音污染、放射线污染、热污染等三类。噪音对人体会造成听觉障碍、血压、心跳上升,以及精神紧张等。辐射是一种能量,一般所谓的辐射或放射线,大都是指游离辐射而言。环境中的游离辐射污染源有医疗射线、核武试爆、核能工业以及核能发电等。所谓的热污染,是指环境中被加入一些无用的废热,导致气温、水温因而升高,故又称为「热能输入。热污染的来源可分为机械运转废热、化石燃料废热、核能废热三种。

此外,生态破坏的原因还有错误地引进物种,错误地引进物种会使物种因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因大量捕食其他物种等原因是当地其它物种食物死亡、灭绝。

(二)生态保护策略

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迫在眉睫——必须在法律、生产规则、生活习惯、思想教育、技术发展等方面同时行动。

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人口暴增,各国对资源的索取和掠夺。在国际方面,对发达国家来说,要抑制消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主动帮助贫穷国家发展经济。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鼓励经济增长,特别贫穷的国家: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不要步工业化国家的后尘。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必须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必须适应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我们要有足够完善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工业污水废气的排放管理,提高排放标准。加强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加大了对非法围、填海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已审批用海项目实行严格监管。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防止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产生影响和破坏。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推动水电建设的有序发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电力发展方针由积极开发水电调整为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

农村生态保护工作对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努力营造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加强对各级领导决策者的培训,开展全民生态科普活动,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建立并逐步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开展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监测,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优先建立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监控系统,建立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拓展生态保护和建设投融资渠道。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建立健全生态审计制度,对生态治理工程实行充分论证和后评估,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生态学论文 篇2

1 开设分子生态学课程的必要性

分子生态学这个名词出现较晚, 但国际上已相继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分子生态学研究工作的机构。比如, 英国Durham大学生物科学系的A.R.Hoelzel领导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小组就非常活跃。国内分子生态学起步较晚, 但近年分子生态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分子生态学研究室, 以开展分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1996召开的首届全国植物分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来揭示植物个体、居群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的异同, 是分子生态学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

为了顺应生态学发展的新趋势, 我院先后对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课程。希望通过课程培养, 使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的深造和工作过程中更具适应性和竞争力。但实践反馈的信息是, 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分子生物学操作的能力, 但常常难以将所学习到的实验技能与实际的生态学问题相挂钩。那么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使同学将一些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学习到的实验技能与生态学研究的科学问题相结合。为此目的, 我院又为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分子生态学的课程, 以解决这一教学上的矛盾。

2 分子生态学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目前高校教学存在许多人为的模式, 这些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形成的, 这些模式过于强调某种固定的程序, 使教学显得单调、枯燥,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尤其是对交叉科学和实验性科学。那么如何灵活运用及组合各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成为各个高校实验性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无疑对于快速发展的生态学也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具有突出的优越性, 曾一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替代了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但对于不同的专业采取一致的要求, 也容易进入教学模式应用的误区。因此近些年, 各个高校教学一线的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及课程对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使用量进行了一定调整, 希望能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分子生态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采取了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所使用教材中的图表、图画以及电泳图谱在PPT中形象的展示。此外, 还可以用flash动画将一些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形象化地展示给同学,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 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易接受, 而且大大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了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结合传统板书教学模式, 可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分子生态学实验过程分段式、步骤化地给学生展示出来,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同学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2.2 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正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我院目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首先, 任课教师选取教材当中一些合适的章节, 并结合当前该领域研究前沿或社会热点问题, 让班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文献检索, 撰写读书报告, 任课老师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随后在相应的教学章节中进行课堂演讲及讨论;其次, 我院分子生态学任课老师针对该课程特点, 设计了与课程紧密结合的8个学生实验, 一方面通过这8个实验操作过程促使同学复习并加强分子生物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分子生物技术如何与生态学实践相结合;最后, 我校还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了一些本科生创新性项目, 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与相关专业教师沟通, 撰写项目申请书, 审批立项后既可进入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工作, 我校以这种模式使部分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工作,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式的实验,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3 对于分子生态学课程教学的一些设想

3.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但教学中所使用的计算机往往是不能上网的。而我们知道生物学研究至今有很多的研究成果, 多数资源已经被搜集整理, 并在互联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而分子生态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利用这些网络资源。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仅仅依靠课堂当中的多媒体设备, 那往往只能是任课教师在做演示, 并不能让所有的同学在同一时刻参与进来。因此, 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 针对类似分子生态学的一类的交叉课程, 应该针对课程内容开设计算机机房的上机课程。一方面, 利用多媒体机房可以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 给同学展示如何使用与下载网络上的生物学网络资源;另一方面, 在上机课过程中就使同学有一个实际检索和使用生物学网络资源和软件的动手机会。这样上课过程中学生就有一个独立动手的机会, 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 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专题讲解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分子生态学的兴趣尤为重要。但任课教师由于研究领域的限制, 不可能了解所有教材中所涉及内容前沿研究发展动向。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交叉学科的兴趣, 我们院还组织不同教师讲解与教材内容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 同时进行专业指导工作, 希望以此树立学生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组织同学参加学术报告活动,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分子生态学异军突起, 在解决传统生态问题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本校生态学本科专业已开设了分子生态学课程, 本文分析了现有的分子生态学教学模式, 针对该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具体教学情况, 初步探讨了分子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模式。

关键词:分子生态学,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康乐, 张民照.分子生态学兴起、研究热点和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5 (4) :292-299.

鲁迅的生态学 篇3

鲁迅是一位生态哲学家,或者说,一位环境思想家。听上去很奇怪是么?那我们就来读他的《故事新编》吧。

《采薇》写伯夷、叔齐的故事。他俩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至饿死。鲁迅将《史记·伯夷列传》上的寥寥几句敷衍成篇,加了许多想象,写他俩到了首阳山,一座好山,既不高,又不深,新叶嫩碧,土地金黄,是理想的幽栖之所,虽然山下就是人家,可吃的野果一颗也找不到,茯苓、苍术之类也没有,但好在有薇菜:“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这简直是一幅丰足的场景,堪称物质的盛宴。好景不长——

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的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的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

伯夷和叔齐也在一天一天的瘦下去了。所苦的是薇菜也已经逐渐的减少,每天要找一捧,总得费许多力,走许多路。

我们读出了什么?难道不是一个原初的生态系统因为人类活动的过度而逐步透支的寓言么?在郭沫若赞美烟囱是黑色牡丹,是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世文明的严母时,鲁迅已经意识到人类的环境支撑问题。在鲁迅写作《采薇》的一九三五年,英国学者坦斯利(A.G.Tansley)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与环境、物种与物种之间相互联系,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达致动态的平衡。但外来的干扰一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平衡即被打破,导致机制退化,难以修复。首阳山的生态环境本来薄弱,物种多样性也谈不上(野果、茯苓、苍术皆无),生产者少而消费者众(有山下的人家,还有鹿),再加上伯夷和叔齐,他们的薇菜大餐持续不下去是可以肯定的。

《采薇》事实上只不过提供了一个小小的采样。鲁迅的生态学思考,早在一九二六年的《奔月》中就有了丰富而深刻的表现。

从天上射落九个太阳的伟大的后羿,在《奔月》里被刻画成一个专看老婆脸色行事的猥琐男,每天都穷于食,骑马百十里地去打猎,射到一只鸡都心花怒放,只因为嫦娥不喝鸡汤已经一年多了,成年累月老是吃乌鸦炸酱面。面临的问题跟伯夷、叔齐一样:近处的已经完了,“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

从前不是这样的。当嫦娥竖眉痛斥自己的背运,又赌气不吃晚饭之后,后羿坐到她旁边的木榻上,手摩着脱毛的旧豹皮,说出一番痛自反思的话来:

“唉,”他和蔼地说,“这西山的文豹,还是我们结婚以前射得的,那时多么好看,全体黄金光。”他于是回想当年的食物,熊是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将们。后来大动物射完了,就吃野猪兔山鸡;射法又高强,要多少有多少。“唉,”他不觉叹息,“我的箭法真太巧妙了,竟射得遍地精光。那时谁料到只剩下乌鸦做菜……”

何止射法高强,箭法巧妙,装备的精良也不能不提——

对面墙上挂着的彤弓,彤矢,卢弓,卢矢,弩机,长剑,短剑,便都在昏暗的灯光中出现。羿看了一眼,就低了头,叹一口气……

火力配置实在太强,以至于射一只麻雀也没有小一点的箭头,只能射成全都粉碎了的“一团糟”。弗洛姆在《希望的革命:走向人道化的技术》一书中说,人们如果知道现代技术朝向什么方向发展,就会打断这一发展。但如果对此毫无意识而任其发展,就会有被惊醒的时候,且发现厄运已不可逆转。

后羿大概被惊醒了。当嫦娥终于忍受不了,吃下灵药飞升之后,他在房里转了几个圈子——

走到堂前,坐下,仰头看着对面墙上挂着的彤弓,彤矢,卢弓,卢矢,弩机,长剑,短剑,想了些时……

后羿在想什么呢?鲁迅曾说自己一生的失计,在历来并不为自己打算,因为那时预计是活不久的。后羿现在“弊病百出,十分无聊”,也是因为长远的欠打算吧。“他回忆当年的封豕是多么大,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小土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还有长蛇,也可以做羹喝……”当年射杀封豕长蛇的丰功伟绩,彤弓彤矢卢弓卢矢的奇巧淫技和坚船利炮,如今仅仅成了嘲弄其颟顸和愚蠢的荒唐的把柄。

后羿的“逞能”,在在显示人类中心主义的狂悖。他无所不能,无所不为,最终却将与自己一味需索的自然同归于尽。鲁迅天才地预见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末日景象,而且将这一终局归因于不加节制和约束的人类欲望。

我曾经说过,《故事新编》是俗到骨子里去的,“吃”在其中具有核心的意义,食物也成为无处不在的符号,既是时间单位,又是货币单位。“《狂人日记》将中国五千年历史归结为‘吃人’二字,而《故事新编》里给置换成‘吃饭’,鲁迅对历史的看法从早期的‘峻急’转变为晚年的‘通脱’。”“通脱”便有精神的余裕来游戏文章,但骨子里却一点也不轻松。鲁迅刻画起人的贪婪来,真是穷形尽相。《补天》最后写人类在女娲倒下后的行径:

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

在《故事新编》里,英雄们纷纷杀价或被杀价。老婆子要后羿赔十五个炊饼,后羿只愿出五个,最后好容易砍价砍到十个(《奔月》)。因为优待老作家,老子的稿酬有十五个饽饽,否则只有十个了(《出关》)。说定给阿廉一千盆粟米的,却只给五百盆。因为少了,所以走了(《非攻》)。但这种讨价还价,属于人们相互之间节制和约束欲望。若是不受约束无需节制地面对大自然,那就尽管像早期后羿那样糟蹋去了。

这种牢不可拔的欲望,在《理水》的汤汤洪水中,固然体现为富翁筵席上的清炖鱼翅和凉拌海参,也尤其表现为下民们总有法子想,拿水苔做“滑溜翡翠汤”,榆叶做“一品当朝羹”。这都是素餐馆里的素鸡素鹅之类,知他心里仍有鸡呀鹅的在。后羿哪怕嫦娥奔月了,也还惦记着“赶快去做一盘辣子鸡,烙五斤饼来”。像伯夷、叔齐这样没有豪奢的可能者,有了点“捞儿”也不遑多让:“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这样的穷铺张里,透出潜意识深处的贪婪与挥霍。而他们的死,到底也还是因为他们的贪。《采薇》最后,阿金姐说: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的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用不着种地,用不着砍柴,只要坐着,就天天有鹿奶自己送到你嘴里来。可是贱骨头不识抬举,那老三,他叫什么呀,得步进步,喝鹿奶还不够了。他喝着鹿奶,心里想,‘这鹿有这么胖,杀它来吃,味道一定是不坏的’。一面就慢慢的伸开臂膊,要去拿石片。可不知道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那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非攻》里的墨子对公输般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墨子》原文:“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这话在传统伦理学中是成立的,但现在听起来却有人类中心主义之嫌。《沙郡年鉴》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一九四九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大地伦理学”(land ethics)。他认为应该扩大共同体的边界,不止有人,而且动物与植物、土和大气和水,都应包括在内。人与这一共同体其他成员的关系,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一件事有益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是正确的;如果相反,它就是错误的。”墨子的话应该这样改写了。后羿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从运气(happy end)渐渐走到了末路(dead end):

今天总还要算运气的,居然猎到一只麻雀。这是远绕了三十里路才找到的。明天我想起得早些。我准备再远走五十里,看看可有些獐子兔子。……但是,怕也难。当我射封豕长蛇的时候,野兽是那么多。你还该记得罢,丈母的门前就常有黑熊走过,叫我去射了好几回……谁料到现在竟至于精光的呢。想起来,真不知道将来怎么过日子。

这不是生态灾难又是什么呢?《理水》中的灾民代表,都还懂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理:“剥树皮不可剥光,要留下一道,那么,明年春天树枝梢还是长叶子,有收成。”伯夷、叔齐采薇菜也不忘“留着根”。这是古老的智慧。《礼记·月令》里的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孟子》也说:“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讲查干湖冰下捕鱼,也引过郭尔罗斯蒙古族的一句话:“猎杀不绝。”然而人类却是后羿式“得步进步”地赶尽杀绝。《奔月》里是文豹和黑熊,《理水》中则有巡按大员的“舱里铺着熊皮、豹皮,还挂着几副弩箭”。鲁迅预见了人的主体无限膨胀所导致的遍地精光。后羿跑了两百里地,只听得一片“鸦雀无声”。

《非攻》里有对比强烈的两幅图景:“楚有云梦,满是犀兕麋鹿,江汉里的鱼鳖鼋鼍之多,那里都赛不过,宋却是所谓连雉兔鲫鱼也没有的;楚有长松文梓榆木豫章,宋却没有大树。”是宋国从来如此贫瘠么?估计鲁迅不会这样看。河南可是古代出大象的地方。所以,非关自然的先天禀赋,应该是后天人类活动频繁造成的结果吧。一九三零年的《〈进化和退化〉小引》一文,说明鲁迅的环境思想一向很成熟,而且并不完全是我们从他的小说中读出来的东西。在这篇为周建人辑译的生物科学文集所写的小序中,鲁迅痛惜于我们中国人生息于自然中,却未尝加意研究自然大法。他说:

沙漠之逐渐南徙,营养之已难支持,都是中国人极重要,极切身的问题,倘不解决,所得的将是一个灭亡的结局。可以解中国古史难以探索的原因,可以破中国人最能耐苦的谬说,还不过是副次的收获罢了。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倘这事能为现在和将来的青年所记忆,那么,这书所得的酬报,也就非常之大了。

“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这说法在今天已成共识,但那是八十年前。鲁迅的敏感与博识真不可及。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中他也写道:“听说在阿拉伯,有些地方,水已经是宝贝,为了喝水,要用血去换。”如今已发展到湄公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要与上游争水了。

农业生态学 篇4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生态系统特点:1具有生命性。2具有地区性。3具有演替性。4具有动态平衡性。5具有开放性。按人为干预程度划分1自然生态系统2驯化生态系统3人工生态系统

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能量不会消失也不会创造,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数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传递方向和转化效率)能够保持较高的自由能和较低的熵值。

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过程称初级生产

总初级生产力(pg)指在一定面积上、一定时间内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

次级生产者: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其它有机体,利用初级产品进行物质生产,能量积累的过程。十分之一定律:次级生产者转化初级生产的产品过程,大约只有10%转化为次级产品的能量

食物链: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能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的营养序列。类型:根据能流发端、生物成员取食方法及食性不同,可划分为1捕食食物链(草牧或活食食物链)2腐食食物链3寄生食物链

生态金字塔可分1数量金字塔2生物量金字塔3能量金字塔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1植物—草食动物—食肉动物2各营养级中的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排泄物和残留体进入腐生食物链,在分解者作用下,被还原为CO2、H2O和无机物质。3各营养级生物有机体在代谢过程中都要呼吸消耗能量,并以热能形式消散于环境。

特点!进出的平衡性2不可逆转性(单向、非循环)3耗损性

“十分之一定律”著名生态学家林德曼发现,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率在5-20%之间,平均10%,大约有10%的能量转变为下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其余90%消耗于采食者的选择浪费,排泄和呼吸消耗,这就是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

根据“十分之一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改善食物结构,多吃肉、奶、蛋,就必须注意维持一定的人地比例和努力提高初级生产和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否则,在人多地少,生产力低下,转化效率不高的国家和地区,缩短食物链,以素食为主。

物质循环的特点:1可循环往复利用2物质流和能量流密不可3生物在循环中占有特殊地位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稳态机制

水循环中的主要问题是:1,地区间分布不均匀2.过度开采,形成“地下漏斗3.水资源污染。碳循环中的突出问题:产生“温室效应”

磷循环中的问题是:1.全世界磷的贮量有限,磷是不可代替资源。2大量使用打破原有平衡,带来环境问题 环境: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周围的影响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外界力量、物理条件(光、热、水、土、气)及其它有机体的总和

生态环境: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指生物有机体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生物起作用的环境总和。

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上限达海平面以上10Km以上的高度,下限达海平面以下12Km深处。植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可分阳性、阴性、耐阴植物。

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可分酸土、碱土和中性植物。

耐性定律: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和最大最的界限,限存在一个最低限和一个最高限,两限之间称耐性范围。

限制因子的应用1某地适种作物的确定2原有生态条件的改造3确定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4指示植物的利用。

生物的生态适应1生态型(分气候、土壤、生物生态型)2生活型

生态位: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行为。

内禀增长率:当建立了稳定不变的年龄分布时,这时的种群在无限制条件下的增长率,也称做生物潜能。指数增长常见于细菌,浮游生物,某此昆虫及一个生杂草。

种群波动的情况1非周期性的波动;2周期性的波动。原因:1非密度制约2密度制约

生态对策:指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r对策:体积小、数量多、寿命短、存活率低,但繁殖率高,具较大的扩散能力(昆虫、杂草、细菌及一年生短命植物)

k对策(多年生种子植物,乔木,脊椎动物)

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与固氮细菌)

生物种间的他感效应:由生物体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能在生物体间传递信息,并导致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又称克生作用。

农业生产中对种间关系的利用:1利用种群间的互利共生、互容关系,实行间作套种、人工混合林的建立。2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关系3利用种群间的捕食与寄生、竞争等负相互关系,生物防虫防草。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群落的成层现象)2水平结构(指作物分布)3时间结构

群落的边缘效应:指在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较相邻群落增大的现象。

原因:由于群落交错区的环境较复杂,异质和多变、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提供条件,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隐蔽条件。

原生演替:指在没有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群落被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逆行演替:在通常情况下,群落的演替总是由简单、不稳定和生产力低向复杂、较稳定和生产力高的方向发展,但在某些外力作用下,群落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发生逆行演替

顶极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的特征:1它是系统内部与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相对稳定3有机物质的年生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4顶极群落若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存在下去。

群落演替理论在农业生产上应用:1对撩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3人工模拟群落演替进展,促进植被的建立和恢复4建立仿自然顶极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维持着某种协调状态。

生态平衡失调: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压力或冲击时,系统的平衡受到影响,如压力或冲击超过了生态系统承受力或阈限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以至消失。

结构上的标志:1一级结构缺损2二级结构发生变化

功能上的标志:1能量流动受阻2物质循环中断

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病虫害)2人为原因(资源不合理开发、工业“三废”)

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成1农业生物系统2生态环境系统3人工调控系统

为什么说农业生产的实质是能量转化的生物学过程?

太阳能不能直接为人类或动物直接利用,必须经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食物链转化利用,农产品中70%左右的不能直接被人类利用的产品只有通过其它动物,转化为肉、奶、蛋产品供人类利用,畜禽也只能利用第一生产中的一部分,其余除呼吸代谢消耗外,随粪尿排出体外,人类又以施肥等方式将这部分归还土壤,满足土壤微生物对能量需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以草牧食物链为主。2.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短。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较高。4.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开放性强。5.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具有双通道特征。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有:1.选育高光合强度品种。,2.改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3.改革种植制度,适长光能利用时间。4.增加辅助能投入。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1.目标性产出。2.非目标性产出。

扩大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1.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扩大绿色面积,提高对太阳能的吸收、固定和转化效率。2.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并举的农业发胀方向,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3.建立多层次的能量转化结构,减少能量无效损失,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4.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辅助能的投入,提高光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开放性。2.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高效性。3.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自我调节能力差。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出:1.农畜产品输出。2.反硝化作用输出。3.挥发损失处处。4.淋溶损失输出。5.水土流失的输出。6.燃烧作物秸秆和畜粪损失输出。

论述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的主要问题及保持农田养分平衡途径:1.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的主要问题①作物秸秆无谓焚烧未能正常还田,是影响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原因之一。②水土流失造成大量养分流失,是影响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又一重要原因。③豆科作物、豆科绿肥、牧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也是英献给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原因之一。④农田营养物质投入不足,氮、磷、钾比例失调。⑤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区域间差异悬殊,基本趋势是发达地区较好,边远山区、贫困落后地区差。2.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途径:①嘉庆各类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第一生产力,以生产富集更多的物质,同时还应合理 安排种植归还率高的作物类型,扩大豆类作物和豆科牧草绿肥种植面积,实行合理轮作稻茬。②积极强化牧业,扩大有机物质的生产转化。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④妥善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匮乏的状况。

农业资源按其来源的分类:1.自然资源。2.社会资源

农业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更性分类:1.可更新资源。2.布可更新资源。

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现状:我国资源绝对量丰富,但资源人均占有量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资源的另一特点是,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带来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及环境污染等,珍惜一切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和水资源,合理经济,高效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尽可能持久和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形成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利用模式。我国农业环境问题:1.森林资源破坏。2.草场资源退化。3.土壤沙漠化加剧。4.水土流失严重。5.旱涝灾害频繁。

6.工业“三废”污染。7.化肥、农业及农业废弃物污染。8.乡镇企业污染。

农业环境保护的途径:1.建立环境立法,是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2.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市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3.以农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市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途径。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理性的标志:1.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应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消除不利影响,尽可能地把资源的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能保持资源的永续作用。2.合理的生态结构必须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体表现为①保持系统输入与输出平衡。②系统中农、林、牧、副、渔比例合理,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③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组成比例合理,配置得当,它们之间的物质循环和嫩光量转化渠道畅通,达到供求平衡。3.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还应具有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4.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最终应能保证获得最高的系统产量和优质多样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多种需求。总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最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较好的生态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农、林、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通过能量、物质的不断交换、转化和循环,彼此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统一整体。

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2.生产蛋白食品,改善人们食物组成。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机能。4.增加经济效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1.反馈机制2.适应机制3.生态系统水平的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的直接调控:1.个体水平的调控。2.群体水平的调控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点的调控。4.系统输出的调控。5.生物环境的调控。6.区域系统水平调控。

外部系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间接调控:1.商品交换系统的调控作用2.工业、交通及信息系统的调控作用3.科学技术系统的调控作用。/4.经营管理的调控作用。

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农业生态工程:将生态工程原理应用于农业建设,即形成农业生态工程。

中国生态农业和概念、目标及特点是什么?

中国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方法及现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及经济有效性的技术集约型农业,它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为目的,具有整体性、多目标、多功能、多组分、多层次、良性循环、资源再生、协调发展、建具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生态农业的机泵目标是使农业成为具有前大自然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能力的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最佳组合和最佳效益。

生态学实习 篇5

城规091 尹华冰200908340311

1.实习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认识什么是湿地,湿地的主要功能、湿地的类型以及为什么说湿地生产量是最高的。

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野外实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领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专业、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野外生存和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印证、扩大、巩固和加强课堂教学内容。

2.实习地点:

杭州市西溪湿地

3.时间

2011年6月11日

4.内容:

我们于2011年6月11日一早去了西溪湿地进行我们的生态学校外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上午,但是在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西溪湿地,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

所有人聚在一起,一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疲惫。最喜欢的是,大家三五一群坐在石头上,看着西溪美丽的风光确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一路上大家还不忘用相机记录我们的美丽时光。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四处浏览了西溪的生态环境。不由感慨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

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类型(1)沼泽湿地。中国的沼泽约119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及海滨、湖滨、河流沿岸等,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2)湖泊湿地。中国的湖泊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并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据统计,全国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个,总面积约90864平方公里。(3)河流湿地。中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500条。因受地形、气候影响,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4)浅海、滩涂湿地。中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海域沿岸约有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形成浅海滩涂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六大类、30多个类型。(5)人工湿地。中国的稻田广布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的稻田约占全国稻田总面积的90%。近年来北方稻区不断发展,稻田面积有所扩大。全国现有大中型水库2903座,蓄水总量1805亿立方米。另外,人工湿地还包括渠道、塘堰、精养鱼池等。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湿地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湿地的生态结构独特,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众多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它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药材、能以及多种工业原料和旅游资源。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本次实习不仅学习到了生态学的一些基本调查方法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另外在野外环境中也培养了我们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我们扩大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正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将来胜任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的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升华。

5.总结

生态学词汇 篇6

生态学词汇

1.abundance多度

2.Acclimatization 驯化、顺应 3.Adaptive radiation 辐射适应 4.age—specific life table 特

定年龄生命表

5.Allen’s rule 艾伦法则 6.association 群丛

7.Bergman’s rule 伯格曼定律 8.Biocoenosis 生物群落 9.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 10.Biogeochemical cycle 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

11.Biological zero 生物学零度 12.carnivore 肉食动物

13.carrying capacity 环境容纳量 14.coevolution 协同进化 15.community 群落

16.consumption efficiency 消费

效率

17.convergent adaptation 趋同适

18.decomposer 分解者

19.density dependent factor 密

度制约因子

20.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

非密度制约因子

21.detrital food chain 碎屑食物

22.diapause 滞育 23.dominance 优势度

24.dominance species 优势种 25.dormancy 休眠

26.ecologicalamplitude 生态

27.ecologicalefficiency 生态

效率

28.ecologicalnatality生态出

生率

29.ecologicalniche生态位 30.ecotone 群落交错区 31.ectotherm 外温动物 32.edge effect边缘效应 33.effective accumulation

temperature 有效积温

34.eutrophication水体富营养化 35.food chain食物链 36.food web食物网 37.gene pool基因库

38.genetic drift遗传飘变

39.grazing food chain 捕食食物

40.guild 同资源种团,共位体 41.herbivore 植食动物、草食动物 42.isotonic 等渗的43.keystone species 关键种 44.Law of limiting factors 限制

因子法则

45.Law of the minimum 最低量法

46.Law of tolerance 耐受性法则 47.Liebig 利比希 48.life form生活型

49.Lindemans efficiency 林德曼

效率

50.MSY最大持续产量 51.phenology物候学 52.Population种群

53.Primary consumer一级消费者 54.Primary succession原生演替 55.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竞争排斥原理

56.pyramid of energy 能量椎体 57.pyramid of number数量椎体 58.survival curve存活曲线 59.synusia 层片

60.trophic level营养级

61.61、xerarch succession 早生

《口腔微生态学》 篇7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医学微生态学基础

第二章口腔微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口腔微生物群的演替

第四章口腔正常微生物群

第五章口腔微生态境中细菌黏附

第六章口腔生态系动力学

第七章口腔微生物组群的生态关系

第八章牙菌斑生物膜微生态境

第九章儿童口腔微生态

第十章龋病微生态

第十一章牙髓根尖周病微生态

第十二章牙周病微生态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与微生态

第十四章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微生态

第十五章口腔正畸及修复的微生态

第十六章口腔感染性疾病的生态防治

第十七章口腔微生态学的研究技术

定价:148.00

需购者, 请直接汇款至:西安市长乐西路145号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收,

邮编:710032

生态学论文 篇8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信息时代

一、教育生态学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Cremin,L.A)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这一术语(张,2009)。该理论力求研究生态环境(社会、学校、课堂环境等)中各生态主体(教师、学生)之间如何取得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日益增多,有一些学校以此理论为基础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取得了骄人的实践成果(刘芹,2013)。本文的教育学生态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课堂生态范围内,分析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在新的大生态环境中生态位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力求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平衡的课堂生态。

二、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生态失衡现象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最初由外语系部分教师担任,全校进行大班教学,每周分别进行一次听力和阅读课程,教材和教案统一进行,教学生态环境基本稳定。2011年,公共英语教学部成立,大学英语教学学校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学英语教师数量增长一倍多,大学英语教学也更加科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采用不同的教材,部分专业实行小班教学,新增写作、口语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新的教学生态环境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要求,近几年来也趋于稳定,然而课堂生态环境在做出适应学校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转变的过程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导致了一些课堂生态失衡。

1.生态主体之间失衡

第一,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围绕课本知识,以四六级为导向,多采用填鸭式方法教学,花盆效应产生,学生习惯了这种方式,师生之间达到了基本的平衡。然而公共英语教学部成立以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另一大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建构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活动比重,增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然而受花盆效应的影响,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不为学生理解与认同,尤其是理本、艺术和专科的学生。他们最关注的不是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而仍以四级为目标停留在词汇的积累和应试的技巧的掌握,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参与方面不积极、阅读课文时被动,甚至部分通过四级考试的同学认为他们没有必要再学习英语。这种目标和理念的差异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新的变化也导致了课堂生态主题之间地位的失衡。在传统的课堂生态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现在很多知识学生自己上网一查便知,无须教师满堂灌输。学生缺乏的是一种主动求知的能力和查询信息的能力。新的目标和理念要求教师充当引导者、助学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然而,现实中有一些教师还没有完成地位的转换,让学生觉得上课无聊、机械。有一些教师费劲心思设计课堂活动,为调动学生主动性伤透脑筋,学生却依然比较习惯于依赖老师,不能主动地探索、思考。这种地位的失衡会让学生和教师都产生挫败感,加剧课堂生态失衡。

2.生态主体与时代信息之间失衡

教师与时代信息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对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上。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有的教师在每一张ppt上编入大量的信息,没有将学生的吸收速度和消化能力考虑在内,课堂完全以多媒体课件为中心,忽略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有些教师认为课件准备耗时大,上课时容易被课件牵着走,因此在课堂中拒绝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些做法都是不能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体现。

学生与时代信息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上。笔者抽样175名本科学生,对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英语的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学生在课余时间收听学校英语电台节目;有57名同学上课经常用手机将黑板或PPT内容用照片形式记录下来;只有14名学生会抄写到课本或笔记本上,其余学生过段时间则会删除照片笔记;有29名学生关注了英语相关微信公众号并注意积累相关知识;只有三名同学定期(一周两次)从网上下载BBC或VOA锻炼自己听力。这些失衡现象一部分原因是非应以专业学生平时不注意英语积累、英语学习动机弱、自控能力差等。信息技术没有起到助学作用,反而被学生利用来进行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打游戏、聊天、看电视、看小说等,阻碍了和谐平衡的课堂生态的获得。

三、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生态优化策略

1.提高生态主体对大学英語教学的理念的认识

要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就要从根源出发,转变教学理念,带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换。要慢慢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换,从“知识吸收”向“能力锻炼”转换,从“控制型教学”向“开放性教学”转变,从“接受型学习”到“探究性学习”转换(刘长江,2013,pp.140-143)。这些转换不是完全否定前者,并不能理解为生态课堂都是学生做练习或者学生自主思考,而是以活水效应为引导,以后者为主,两者能够互相融合。

2.提高生态主体的信息技术利用水平

提高生态主体信息技术利用水平,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要改变观念和提高技术水平。首先教学的领导者可以进行座谈集体讨论、教师个人谈话、优秀教师演示等方式,也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对各类办公软件和教学软件的应用能力。可以组织一些激励活动,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琴岛学院公共英语教学部组织过课件大赛,优秀作品起高了其他教师对于PPT制作的认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nlc202309040254

學生方面,主要是提高他们提取信息的素养。课堂上,来时课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英语微博、微信,推荐等各种影视资源,课上与同学分享,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源,模仿网络资源或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运用,开展一些英语知识竞赛、演讲、话剧比赛、配音比赛等,检验学生自觉运用和吸收信息的能力。

3.转变生态主体的课堂角色

对于教师来说要实现课堂翻转就必须履行好以下角色的转换,做到教学资源的整合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习策略的指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课堂关系的协调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学习任务的合作者、教学效果的评估者、道德专责的实践者等等(刘长江,2013,p.165)。课堂不同阶段,需要教师发挥不同的角色职能,同时学生也要做好相应的角色转变,自主制定学习方案、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

4. 加强教师对教学方法学习和掌握

生态课堂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对教师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履行好课堂的各项职责,还应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才能运用到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其中教学方法的掌握必不可少。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方法和技巧三个方面(Richards & Rodgers,1986,p.15)。20世纪80年代以前,课堂的教学方法很少考虑人的因素。1990年之后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不断加深,教育生态学理论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主要理论之一。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和谐的生态课堂中,教师以认为本,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教育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Leather & Dan,2003)。结合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构建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的生态优化策略,以期为同类三本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素环. 论生态学对英语教学研究的适切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9):37-38.

[2]. 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 刘芹.教育生态环境下分层次递进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外语界, 2013, (5): 51-58.

[4]. Leather J & Dam J.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5].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上一篇:长沙市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BEC听力考试技巧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