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和谐社会与校园安全文化貌离神合、形散神聚: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论文 篇1: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校园安全文化,通过校园安全文化的加强可以有效地提升校园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氛围和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因此高校要重视基于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一、 文化生态学

美国的斯图尔德于1955年最早提出文化生态学,随后美国的莱奥波尔德又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是指把生态因素加入现代的文化伦理后,可以催生出和生态和谐共生的文化。如果要对文化的具体产生规律和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就需要对自然、社会、人类等各种交叉力量的作用进行考虑,从而促进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如此。生态性的高校文化是指通过考察校园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和校园内部的生态发展,来提升校园的文化层次。①实施育人为本和生态教育的教育理念,通过生态教育的引导加强学生的社会认知,使学生在融入社会的同时强化自身能力,从而发展成综合型的实用人才。②构建生态心理,通过学校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和谐发展,从而把生态理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甚至是把生态理念和未来的职业相结合。③建设高校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型的育人环境和校园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 校园安全文化

根据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人类文化的进步途径是追求文化的先进性。从生态学的层面来看,校园安全文化的生态主体是师生,师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发展是在时代背景下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文化实践的发展。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价值取向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且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引导着行为方式,而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是在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平衡发展,这种平衡发展是校园安全文化实现多样性的平衡之一。因为对文化物种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维护是建设文化生态的目的,其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生态的整体平衡,因此在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要把师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认知、社会安全等全面地贯彻到生态文明中,使高校逐渐形成安全文化的模式,并在校园安全文化的生态系统中形成各要素力量的整合,从而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三、 文化生态视野下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态性的校园安全文化把新时代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等集合在校园安全文化的具体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思想教育的不断强化,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目的。在建设生态性的校园安全文化时,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只有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能力、智力,才能加强学生的协同创新、团结合作、积极竞争意识,才能有效地培养出更多综合型的社会人才。另外,还要在生态性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氛围的潜在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促进学生的人际和谐

人际和谐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另外一个建设课题,高校不仅要营造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和育人氛围,还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使校园的人际和谐和育人氛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学校要把生态育人作为校园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延伸和发展,在校园内倡导协同创新、平等民主、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从而加强学校的竞争力和文化品牌。

3.促进高校的发展

高校只有具有自己的独特特色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生态性的校园安全文化是高校现阶段的发展方向,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高校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目前,全国正在提倡建设生态文明,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高校建设生态性的校园安全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引领和塑造,从而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目的。实践活动证明,建设生态性的校园文化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高校展现学校特色的表现,是高校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条件。

四、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开放意识较弱

高校是社会生态中的生态单元,高校的不同会导致地域文化的差异和校园文化的差异,尤其是闹市区的高校,其环境周围会衍生出服务区、商业区、社会机构,而这些校外生态环境和高校文化相融合便形成了文化的生态圈。文化生态圈中包含的文化都是对校园安全文化有用的素材,属于高校的财富。有些高校在建设校园安全文化时,认为校外文化属于负面文化,因此会使用多种手段阻碍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和谐共生,这种行为会导致高校忽视了社区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2.激励和评价的制度缺乏灵活性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中,师生的价值观和追求是在具体的校园活动和安全制度建设的设过程中逐渐协调统一的,这样可以在建设安全制度的背景下通过安全文化的方式凝聚参与人员的力量,从而全面地提升高校的竞争能力。高校不仅要建设校园的安全制度和提倡校园的安全文化,还要建立灵活性较强的激励和评价制度。目前高校在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其激励和评价的制度缺乏灵活性,无法有效地延续校园安全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这样不仅会对师生的持续发展造成影响,还会对生态性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造成影响。

3.生态意识较弱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逐渐重视校园的安全文化。由于历史原因的局限,社会和高校在解决安全问题时都认为保障安全的方法是不出事,而真正从安全文化的层面实行安全教育的基本没有。高校安全的保卫工作集技能性、体能性、智能性的劳动为一体,是校园文化中的主要组合之一,其对校园安全文化的影响较为显著。如果在安全问题上只使用防卫手段会导致生态意识的缺乏,而生态意识的缺乏难以有效地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发展。

五、 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1.通过情感发展来促进生态意识的发展

高校的校园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尤其是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其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会发生极大变化,因为文化生态对个体的影响较大。通过群体的生态文化和个体的自我创造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与学生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由于文化环境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文化条件之和,而情感是文化环境发生变化的展现,且情感的产生原因是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因此文化环境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学生的熏陶与塑造非常重要。学校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要打造和谐安全的文化环境,要强化师生的生态意识,通过情感发展的方法来促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

2.通过共生互补促进各文化生态元的发展

在整体生态环境的带动下和映照下,单个的生态元通过自身进化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斯图尔德认为社会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就是文化生态学,由于文化和环境相互适应,因此高校要引导师生在自己的生态位置上积极地体验校园安全文化的感受。在生态因子的变化范围中,被生态元适应或者利用的部分就是生态位,在高校师生加强文化力的同时,其生态位也会相应地出现变化。文化生态群是指各文化的共生互补和竞争合作,社会多样性不仅是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更是人类精神创造的表达,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在文化生态群中的共生互补,通过校园文化的共生互补来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持续发展。

3.建立灵活的激励和评价制度

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引导者、受益者是师生,师生通过在校园安全文化中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来不断完善自我。从文化生态学的层面而言,校园安全文化受其复杂变量相互演变和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在相关性、整体性、主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特点。作为特殊文化的校园安全文化,其有着自己独特的产生特点和发展作用,根据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只会从文化和社会的交互变量中对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进行理解,而忽视了在这些变量中作为生态主体的人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中要建立长久的激励和评价制度,通过对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的激励和评价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天宋,罗干程,刘海仁.文化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20):152-153.

[2]王文鹏.生态视角下高校文化建设探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4):26-27.

[3]何频.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文化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3):131-134.

[4]高海生,王森.论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质量文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7):15-18.

[5]付卓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邹长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J];湖湘论坛,2005年02期

[7]毛现桩.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属高校为例[J].科技视界,2013(15):20-20.

作者:王冬燕 王天凌 滕华荣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论文 篇2: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摘 要:和谐社会与校园安全文化貌离神合、形散神聚: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 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当前,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历史任务,也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愈来愈明显,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的提出源于西方社会核工业的发展。1986年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后,198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首次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 这一术语。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安全文化的定义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了一种超越一切之上的观念, 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重视。”[1]1993年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进一步阐述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是决定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的那些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可以这么说,关于安全文化,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我国,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为了维护安全而创造的校园安全物态文化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包括安全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安全伦理道德、安全管理哲学、校园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校园安全规章制度等等;安全物态文化主要包括为了保证学校在教学、实验、生活中的本质安全性,所作的各种工作安排,以及教学活动和生活中所使用的设备、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品及与自然相适应的有关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等,如实验器材及条件如何,以及为了保证教学基本条件的安全性所采取的措施等等。总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有关安全的意识、理念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形态、物理环境相互交融而形

成的综合体系。

二、和谐社会与校园安全文化貌离神合、形散神聚 

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二字,古今中外有多种解释,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到《辞海》中的“和睦协调”,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如果从造字法来看,“和”字可拆为“禾”与“口”,即一人一份饭;繁体的“諧”字可拆为“皆”与“言”,即人人都可言。因此,本文对和谐二字的诠释是:一人一份饭、人人都可言,或者说人人有饭吃、人人都有发言权。“和”字体现的是生存、生活等物质层面,而“谐”字则更多地体现在民主或价值层面。

安全文化中的“安全”,本义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和损失”,属于人类基本需要,人的安全权、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基本人权,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属于需求层次金字塔中的物质层面;而“文化”,则通常被看作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为人类所共享[2],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文同“纹”,即人工的痕迹。西方则取其英文culture义,即“耕耘”处理的东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与校园安全文化一方面强调人的生存或物质层面,另一方面强调人的价值或精神层面,二者貌离神合、形散神聚。 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校园安全文化本质 

马克思主义把文化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毛泽东则更进一步地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 

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安全文化是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是用无数起重大事故的沉痛代价换来的。不同时代的安全事故,必然产生不同的安全文化;不同时代对待安全防范、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的态度都体现了不同社会政体和国体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

我国的安全文化不是统治集团与被统治集团之间利益相互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它已不是文化主义某些流派所主张的把文化看作是从社会底层自然出现的文化,是来自人民的“声音”,是“纯真”的工人阶级文化,更不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某些流派所宣称的“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强加的文化,是为利润和意识形态控制服务的文化”。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在我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已成为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领域的一项主文化,国家要富强、社会要发展,“和谐校园”、“稳定校园”的社会主义校园安全文化观已广为流传,校园安全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

四、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校园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了关爱和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的统一起来。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因此,安全文化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精心培育起来的,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引导师生员工增强安全意识。校园是传播和集成人类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如何保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保护师生员工在校园工作、学习、生活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直接关系到校园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潜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本着“和谐有序促进发展,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原则。校园安全文化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通过文化的渗透,提高每个人的安全价值观和规范人的行为。此外,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建立侧重于对人的观念、意识和态度的转变,由人被动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到主动防范安全隐患、自觉提高安全意识的转变。也就是说,要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安全伦理道德、科学的思维方法、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安全的师生员工群体。

2、坚持把安全文化建设融入教学与管理之中,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服务的实践活动来开展。安全道德规范、各种制度和纪律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只有把这些规范、制度融入师生员工的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才能建立起一种职业行为习惯和发自内心的自我规范。学校作为管理者,在办学理念、发展规划、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管理工作等方面应融入安全文化的内容。如开设安全文化课,向学生讲解防火、防盗、防骗相关知识,以及对流氓滋扰、群体纠纷的处理和预防等;将安全文化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把学生的安全文化素质教育普及到每个学生中。相对应的,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可以通过学校在教学、德育等工作中建立的安全文化宣传平台,接触学习各种安全文化知识,系统了解安全知识,接受安全文化的熏陶。要利用校园多种活动和一切时空,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4]

3、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活动,营造安全文化的校园环境。学校应通过对师生员工的安全宣传教育,使人们形成对安全的认知观念和对安全活动的态度,使师生员工的行为更符合社会生活和教学活动中的安全规范与要求。要建立学生安全宣传组织,打造学生保卫队伍。在高校内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让学生参与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教育。成立大学生安全保卫委员会,在大学生中开展日常的安全知识自我教育且形成规模,定期开展规范的安全教育月活动。通过组织治安、消防、交通等专题讲座,使学生对安全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同时还组织班级治保委员的技能培训,确保每个班都有部分掌握安全常识技能的学生,并且通过消防运动会、安全知识竞赛、演讲等大型活动,引导全校师生员工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安全技能安全知识。要运用各种手段、形式,定期对师生员工进行安全技能、避险自救、生活安全、公共安全等知识教育,使安全文化知识深入人心。[5]

4、坚持落实高校校园综合治理责任制,形成齐抓共建的整体合力。所谓综合治理,就是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保障社会和谐的社会系统工程。而高校校园综合治理则是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针对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而提出的。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全力做好维护学校稳定的工作,切实把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常性工作中。要健全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机构,定期分析校园及周边治安形式,逐级落实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和任务,使维护安全稳定工作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种力量,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参考文献:

[1]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安全文化报告[M],1991年,第3页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8页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1940年1月

[4]夏泽育、段安琪,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济南: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5]李伟清、孙广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研究[J],石家庄: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作者:肖永忠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论文 篇3:

关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 校园安全文化的定义

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定义有的学者曾提出过,认为校园安全文化是高等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由学校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并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素养和能力等的综合。

首先,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安全文化”,有研究者认为“就是安全价值、信念、道德、传统、风气和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强调安全文化的意识形态表现。涵盖企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交通安全文化等。校园安全文化是作为其中一个分支而存在的。其次,校园安全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题中之意。所谓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并受之濡化,与社会文化紧密互动的一种特定的社区文化。”校园安全文化是与校园社团文化、课堂文化、寝室文化、社会实践文化等校园文化子系统相统一的。综上所述,校园安全文化是由“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交叉组成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是学校为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和安全监管制度,以预防和消除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专题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而营造稳定、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工作系统,由于高校中的部门、院系较多,各部门、院系的职能及人员的职责不尽相同,个人或部门对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安全文化才能促使各级各类人员按照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来协调自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师生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保护功能:师生员工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素质,就能够自觉地遵守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就能够自觉地、潜意识地、安全地学习、工作、生活、生存,从而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安全以及个人和学校的财产安全。

创新功能:高校云集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拥有雄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设备、仪器,是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传播的场所,这为高校安全文化孕育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高校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形成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能力。

补位功能:校园安全工作仅仅有物质和技防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的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刻刻监督每一位师生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安全管理及师生的积极参与,形成从领导到学生参与的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

育人功能:校园安全文化以关心和维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和谐有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广大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学会竞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都是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校园安全文化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统一起来,对师生员工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的关心和影响是长远的。

三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载体

一般来说,文化结构都可以分为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次,校园安全文化也应由这三个文化层所构成,从而构成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物质层面:物质文化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表层部分,如安全设备、装置、防护器件、报警系统及警力等。它所折射出的是一所高校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作风及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形。

制度层面:主要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制度,还包括对师生员工的安全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规定着学校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

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安全价值理念。它体现着师生员工的安全思想、安全意识,包含着有关安全管理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校园安全文化应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关注安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并能够达到由关爱自己到关爱他人、关爱全社会、关爱全人类的境界。

从以上三个层面出发,建设学校安全保障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要充分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活动组织各方面。

四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安全工作正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推广安全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转变,安全管理经历了事后处理型向以危险预测、控制与评估为重点的预防安全管理转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安全工作仍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中单纯依靠相关职能部门采用纪录教育、技术手段的情况较多,安全管理水平与当今高校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体师生中形成有利于打造安全和谐校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职业行为规范、安全舆论和习惯,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一,载体的设计要坚持内容的人本性,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安全价值。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负责公共安全管理的人员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应用知识、能力,深入实际发现问题,贴近广大师生员工热情服务、排忧解难。二是安全教育和设施、制度、机制等建设应“以人为本”,从切实需要出发,以师生员工乐于接受、学校能够承担的方式、方法进行,充分尊重人的情感诉求。只有坚持内容的人本性,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深得人心、顺利进行。

第二,要建立相应的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为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载体建立组织保障。在具体的学校建设中,可以进行分工,由学校的各个不同部门具体负责,一是由保卫处负责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负责安全设备管理;二是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对全体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教育;三是由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四是由科研和国资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和科研活动中的安全管理和教育,等等。建立职责明确和分工明细的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第三,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载体的具体实施组织队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使学校学生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编制安全教育教材;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等。突出重点,提高实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包括专业的安保队伍、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心理咨询队伍以及学生骨干队伍。在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安全教育、预防为主”的意识,积极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一所学校从领导到普通师生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伦理道德在思想深处扎根并自觉按安全责任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富有显著的校本特色,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学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邹长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J].湖湘论坛,2005(3).

[2]孙晔.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J].现代情报,2002(1).

[3]邱小云.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6).

[4]姚连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5).

[5]胡源春,刘江华.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实践与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8).

[6]臧兵.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生成机理与路径选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作者:陈榕生

上一篇:美容租赁合同下一篇:动迁房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