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共10篇)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 篇1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预警;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8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现状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结构

高校网络舆情分主体、客体和媒介三部分。

高校校园的舆情主体是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主要指通过高校校园网络发表意见、看法和提出建议的高校师生。虽然大部分师生只以看客身份出现,只有少部分才是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但热点新闻、校园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尤其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件,若得不到合理解决,便会很快在各类网络平台中发酵,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客体是指引发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信息和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外热点新闻事件。如2016年3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公报,2015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创下新纪录,共达21.8万件。美国仍是申请量最大的国家,而中国增长最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则在企业界蝉联首位。高校大学生对这一事件十分关注,对知识产权这一热点词汇搜索排名一度上升,充分反映了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上升。

二是校内外突发事件。主要指涉及高校师生的突发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如火灾、食物中毒或不健康饮食、学生受伤、重疾等。

三是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如师生的评定优秀、考试作弊、学术腐败等。这些事件一经网络传播,特别容易引起其他师生的转发和评论,形成网络舆情。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有着开放、迅速、多样、隐藏、不明确及难以控制等特点。

现今高校网络舆情成为全民都可参与的活动。只要有互联网,有移动通信设备,网民就可以自由地表达对高校事件的看法。网络有实时性,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连接互联网就可提供实时动态信息。新媒体的迅速报道,可缩短信息传播的距离,加快舆情形成的进度。谁都可依托网络将实时关注的新闻焦点通过发帖、跟帖、分享朋友圈等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一起互动,这种互动如果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很快就会引发舆情。高校舆情的内容多样,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隐藏自己在现实中的身份,这种自由使个人的网络言论到处传播,若动机不纯,会造成消极影响。大家很难预料哪个事件将成为热点,也几乎无法预料事件的发展进程。高校网络舆情事先几乎无预兆,却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现状

当前预警意识偏低。我国部分高校在面对网络危机时预警意识不够,认为不会出现太恶劣的结果。即使处理时也只是简单地敷衍一下,在爆发危机时也往往采用隐瞒等不恰当的方式应对公众,很容易使公众对高校失去信任,如果影响扩大,则进而影响到高校的口碑及招生就业等。

学院网络舆情管理不到位。目前,高校舆情管理效率低下,源于高校对网络舆情预警不太重视,处理问题时没有完善的策略,导致高校舆情管理延迟甚至错误处理。高校管理舆情的过程中,预判不准确,决策时也会拖延,不能当机立断,没有解决措施。有些高校在处理这方面问题能力不足,出现问题时选择逃避和漠视,任由问题恶化。

学生道德意识较弱。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太明确,在获取信息时缺乏是非判断,加上从众心理,会导致道德意识薄弱。而大学生群体大,很多谣传的信息都会选择大学生作为受众,从而将信息扩大,引起不良后果。

沟通渠道不畅通。许多网络危机可以通过学生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化解,然而当大学生不能理解学校的管理工作,高校管理者又不能得知学生的心声时,双方会产生误解,导致矛盾升级。这时大学生就会利用网络的渠道将实情夸大,导致高校的声誉受损。

2.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出于对网络舆情预警现状的考虑,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方面来建立预警机制。

一要强化危机意识。高校应意识到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而且当舆情爆发时高校应积极应对而不是逃避或置之不管。危机意识的建立是重点,高校应充分重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做到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二是完善高校舆情管理。高校应建立有效的舆情管理机构,要切实落实任务和工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对将要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敏感性,搜集信息后,要将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假,及时把结果上报给上级; 在信息处理方面,应将问题进行整合,并且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当问题爆发时就能够及时拿出方案进行处理; 预警工作要做到严格无误,落实到人,对存在潜在危机的信息,高校舆情预警人员应及时向当事人提出警告。

三是强化学生预警意识。学生具有预警意识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保护学校的网络安全。大学生应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遇到虚假信息,应及时上报给高校的有关部门。高校应该时常开设相应讲座,引导大学生获取有效的信息,并且识别虚假信息。

四是拓展沟通渠道。学生跟高校之间应沟通想法和看法。学校要给提供大学生可沟通的渠道,可以通过校长信箱、班级座谈会、学生社团等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学生也应该不隐瞒、不夸张,将自己的意见告诉学校。以上方式既可以大大化解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也可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几率。

五、高校应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方法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 篇2

本文结合网页信息采集、中文信息处理以及web内容挖掘等技术设计构建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系统, 实现了热点话题的推送与跟踪, 舆情内容的筛选和判定, 以及公共危机和热点事件的检测预警功能。

2 系统功能设计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需要对互联网上各类信息, 如:各大网站、百度贴吧、微博、校内BBS等进行24小时监控, 随时采集话题性强、时效性新的各类消息和意见, 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内容清洗过滤、关键词提取等预处理后, 利用文本分类、聚类等方法对处理后得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挖掘, 实现热点信息的发现和跟踪。此外, 系统通过与用户的交互界面, 将舆情分析结果反馈上报给高校网络监管人员, 以帮助他们及早发现舆情信息, 实现对高校重大舆情事件的及时响应。系统模块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2.1 舆情信息采集

舆情信息采集模块是整个系统数据分析的信息源, 指的是抓取Web网页和存储相关数据, 即通过网页的链接地址来寻找网页。从网站的初始页面开始, 舆情信息采集模块抓取网页内容, 并且获得当前网页的全部链接URL放到有序的待采集队列里。完成初始页面的抓取后, 舆情信息采集模块依次取出队列中的URL, 在抓取网页内容的同时, 获取它所指向的链接URL放到待采集的队列里。上述过程一直循环, 直到整个网站的全部网页都被采集完为止。

2.2 信息预处理

除正文内容外, Web页面包含广告链接、版权信息等其他大量信息, 因此, 信息采集模块抓取到的数据含有大量噪声。另外, 与传统结构化数据相比, web文档中的数据结构较为复杂, 难以直接处理。因此, 信息预处理模块是信息采集后的关键步骤, 主要工作包括:读取采集到的Web信息数据后, 首先对数据进行页面清洗与内容提取以去除文本中的无关信息, 然后对文本进行分词索引, 通过特征和关键词提取技术提取有效的关键信息为舆情信息分析模块提供数据资源。

页面清洗的主要工作是对网页的注释、导航、广告和版权说明等噪声信息去噪, 达到在Web页面中划分出精确的信息单位的目的, 然后通过内容提取将复杂的Web数据格式转化成具有固定模式、操作性强的信息。常用的Web信息提取方法有基于规则的提取方法, 基于应用本体的提取方法等。文本分词是将网页中连续的字词序列以一定的规则重新分割成词的序列的过程。常用的分词算法有基于字符串匹配、基于理解和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 其中, 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具备识别能力强、分词准确率高及便于实施等优势, 更适合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系统的研究要求。特征与关键词提取是指从分词后的文档中提取有效的关键信息, 达到减少数据维数的目的。常用的特征抽取的方法包括基于词性和词义的特征提取方法。

2.3 舆情信息分析

舆情分析模块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处理模块, 主要利用文本分类和聚类等方法对预处理的舆情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挖掘, 以实现热点信息和敏感话题的发现、跟踪。

热点信息发现的算法本质上属于文本聚类算法, 其实现目的是通过对预处理的文档按照话题进行聚类, 以获取聚类中心, 也就是舆情热点。热点事件跟踪是为方便用户跟踪自己所关心的热点事件而进行的操作, 首先由用户将已获得的热点样本信息以系统学习的方式交给系统, 然后系统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对不断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 判断其是否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在判断的同时, 系统也通过用户的反馈信息不断地修正系统的学习算法, 使得交给用户的信息越来越接近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本质上来说, 热点事件跟踪是一种特殊的二元分类问题。敏感话题识别就是通过分析话题参与规模、评论观点对立度等相关因素统计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被人们所关注的程度。如果参与讨论某个话题的学生数量较多, 并且评论对立度较大, 则其容易成为敏感话题, 在满足了规模和对立度的阈值后, 就会触发预警系统。

2.4 舆情预警上报

舆情预警与上报模块的主要功能为:通过系统的用户交互界面将舆情分析模块交付的热点信息和敏感话题等信息以图表、排行榜等方式反馈给高校网络监管人员;针对某一网络舆情信息, 系统将其安全级别划分为安全、较安全、临界、较危险、危险等五个级别, 必要时系统将对危险事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监管人员通过舆情信息的直观展示和预警提醒对热点话题和敏感信息实施在线分析, 确定舆情在网站中的发展变化, 以达到及早发现、及时响应高校重大舆情事件的目的。

3 总结

为充分利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 全面了解和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言论, 本文设计构建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系统, 在采集和预处理相关网页信息后, 实现热点与敏感话题的推送与跟踪, 并进一步分析判定舆情内容的观点与安全级别, 这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高校重大事件, 缓解舆论压力, 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摘要:针对高校传统舆情监控与预警手段的不足, 本文设计构建了一个基于中文信息处理与挖掘技术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系统, 系统结合相关技术实现了互联网信息的采集、识别分析、热点推送与预警功能, 为高校监测和解决公共危机和热点事件提供了技术手段。

关键词:高校舆情,监控,信息挖掘

参考文献

[1]李彦丽.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J].信息系统工程, 2011 (2) :90-92.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 篇3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陷入舆情危机。高校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场所,当高校危机事件发生后,社会群体会立即聚焦事件,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导致高校的负面新闻放大,甚至将社会矛盾指向高校,加大舆情群体化的风险。本文将以高校作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研究对象,以华南地区某大学校园执法事件为例,从多元主体角度展开对高校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归因分析,并从事前预警预防、事中应急处理、事后恢复三个阶段来探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危机应对

“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态,公众在网络媒介上互动交流意见,但也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由于网络自身的自由性和即时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的特点,多元主体在网络场域中开展博弈,但在群体协同效应下出现群体极化现象,使网络舆情偏离正常社会价值目标。本文将以华南地区某校园执法事件为例,对高校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进行归因分析,并探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路径。

一、校园执法事件回顾

由于该校商业区商铺合约即将到期,学校为了重新规划商业区,要求商铺在合约到期后尽快清空。然而在校方发6次通知后各商铺档主仍无动于衷,校方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强制清除措施。

事发现场,城管、派出所及校方执法人员均在场。在学校执法过程中,某商铺女店主手臂无故受伤流血。事件后,电视台记者介入并采访了该校资产管理处处长。在被问及女店主流血原因时,该校资产管理处处长回答模糊,并表示要记者关了摄像机才能解释。随后,该校执法事件和记者采访的情况被电视台某栏目作为当天的头条新闻播出。在新闻播出后,很多民众情绪化地认为校方执法暴力,欺负“弱势群体”,对新闻报道进行网络传播,使校方陷入舆情危机和形象危机。

二、校园执法事件中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表现

“群体极化”概念是由凯斯·桑斯教授坦提出的,他认为:“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由于网络平台开放性、交互性特质,个体间在进行信息交互后,其意识和行为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在该校遇到网络舆情危机过程中,群体极化产生负面的催化效应。

网络舆情初期,媒体存在着标签化的舆论引导。在栏目组制作的视频中“暴力执法”、“保安”、“关摄像机”等敏感词语反复出现。由于校方标签化越多,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就越小,越被民众边缘化。观众“未审先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出现情绪化、非理性化的攻击和谩骂,使得部分理性的声音被淹没;舆情传播加速,负面信息急速失控;不少网民在维护正义、讨还公道的旗帜下凝聚成偏激的价值偏好。校方面临严重的舆情危机与“执法”困境。

三、校园执法事件中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归因分析

1.规则博弈中道德绑架。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重新规划宿舍区,面临政策变迁的困境,此次租户与校方处在博弈规则的矛盾状态,校方以正式规则(学校规章制度)执行政策,但租户以非正式规则(社会道德准则)来期望获得最后利益筹码。租户们在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情大于法理,觉得这是一个人性社会。显然,租户们对校园利益形成长期固化的依赖,不舍得放弃最后稻草,所以与学校僵持住,希望通过媒体报道的形式获得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租户们的道德绑架情绪通过媒体传播发酵,引起了民众的集体情绪化,使民众站在租户的统一阵营里,并对峙性地以舆论导向的方式批判学校的强制性清除行为,将学校的合法性行为歪曲化。在很多民众看来,该校的“保安与租户”关系如同社会上的“城管与小贩”。近些年来“城管与小贩”的敏感话题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并且很多时候民众会支持“被执法”的弱势群体,声讨具有执法权力的城管。而校园发生的事件让民众会有情绪或者情景迁移,从而出现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现象。

2.校方保密性与媒体间矛盾。在进行清除时,学校部门领导、城管、派出所及校方执法人员均在场,学校相关负责领导能够有效地跟进了解事实,并及时地与媒体互动。但在该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信息报送要求中,有相关的保密原则: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按照保密工作的各项要求,确保整个事件的信息处理过程不出现失密、泄密情况。所以在危机事件处置中,学校有时会陷入一种“该不该向社会信息公开”的选择矛盾中:如果信息公开,有可能媒体的舆论引导加重学校的形象危机;如果信息不公开,选择保密,使媒体和公众可能会质疑学校隐瞒真相,又使学校陷入舆情危机。

3.校方对公共危机安全的培训不足,缺乏新闻发言人制度。该校资产管理处处长代表学校积极接受媒体的访谈,但在记者询问关于流血事件真相时,校方发言人要求关摄像机的行为被媒体断章取义,引发社会对学校执法行为的质疑。如果平时有足够多的培训或健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对于言辞的拿捏应该有很好的斟酌,并且类似敏感的行为就会大大减少。在这次风波中,学校的危机意识不强,没有专门制度化的机构、也没有训练有素的公关人才来处理校园危机,以致于学校名誉受损。

4.媒体对事件存在主观性的舆论引导。媒体是很重要的网络信息渠道,在舆论中能起到导向作用。此次事件的报料人为其他租户,而媒体作为第三方介入事件。虽然媒体有反映一些现实,但是事件报道更多地反映租户的利益诉求,将学校执法的合法性弱化,放大所谓的“暴力执法”。媒体对事件报道是不应该带过多偏见的,但从该新闻的报道可以看出,媒体更偏袒表面上弱势的一方,或者说更贴近民众的一方,给予租户更多的话语权、倾诉权,而对于学校相关负责人的采访则单一而尖锐,并对于一些字眼有意放大,营造更多舆论空间,这本身对学校不公平。

5.网络平台特性带来舆论负效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信息传递,为网民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工具,民众可通过网络平台交流意见。但是网络平台具有自由性,每個人的言论很难受到约束,个性化甚至偏激化的言论层出不穷。同时,网络平台的隐匿性和便捷性弱化了法制与责任,缺乏道德与熟人社会的约束,使得部分网民随心所欲地表达观点,导致许多网络舆情偏见。网络空间的交互性传播渠道畅通和容量巨大,舆论很容易传播。但是在舆论传播中,信息被扭曲误解,存在失真风险。

6.群体协同效应。不少网民缺乏信息驾驭能力和思考能力,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会盲从其他人意见而强化某一趋势,产生群体极化。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自己认同且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的讨论当中去,这类观点也因此会不断得到放大或扩散;而当人们在面对自己认同的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的情况时,往往用保持沉默来避免可能出现的群起而围攻的遭遇。对于此次校园执法事件,很多民众在强大的舆论场域中失去自我理性判断或者屈服于集体意识,以道德情怀扭曲校方行为的合法性。

四、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路径

1.事前预警预防阶段。高校要对网络平台舆论和媒体播报新闻进行动态关注,尤其对与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相悖的事件、与校园生活及大学生利益相关事件等信息进行重点收集。在信息收集后,识别负面报道和不良言论、热点和敏感话题,分析舆情信息的倾向性,对有必要重视的舆论进行预警和报告。做好舆论信息的预警,制定较为详尽的警报标准和预警方案,和不同等级对应的应急措施;监测网络舆情动态,做好危机处置前的准备工作。

2.事中应急处理阶段。在危机处理中要坚持5S原则,包括承担责任、真诚沟通、速度第一、系统运行、权威证实的原则。

(一)速度第一原则

在舆论危机处理过程中,高校主流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要在第一时间内抢占舆论制高点,表明学校的鲜明立场以及应急预案、处置措施,并及时发布事件信息进行澄清,对网民质疑进行回应,把握舆论主动权。校方要持续跟踪事态、跟进报道,积极反馈网络舆情,及时给全体师生和社会公众通报事件处理结果,对舆论危机事件的制造者、传播者等进行查处,让相应人员承担责任。

(二)系统运行原则

高校各部门要联合起来,成立危机应急联动小组,对网络舆情持续跟踪,了解舆情的新动态,掌握舆情的处理情况,及时发现、纠正工作中存在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统一规划,对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和权限进行相应的划分,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加强各环节的衔接和及时报送,确保第一时间汇总、分析和处理网络舆情。

(三)承担责任原则

在舆论危机时,高校要承担责任,始终保持坦诚负责的立场和态度发布信息,满足民众的需求。切忌遮遮掩掩、闪烁其词。因为侥幸心理的隐瞒和不负责任的歪曲,甚至进行错误的袒护,只会带来网络谣言和负面舆论的蔓延。

(四)权威证实原则

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准确全面地向外发布信息,包括对源头事件的起因、过程、造成的后果、进展情况的介紹、高校的立场和态度、已采取的解决办法和收到的相应成效等,对于可能引起误解的细节进行详细说明。

重视校园媒体的传播功能,将权威媒体引入校园媒体,并加强校报、杂志、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等多种渠道对舆情的深入解读,引导主流网络舆论。及时邀请不同领域的权威人士、自媒体意见领袖以及高校管理人员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传播正确观念,引导舆论。

3.事后恢复阶段。网络舆情危机平复后,高校要第一时间进行反思,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积极稳妥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舆情危机,有关部门和成员要勇于承担责任,对于造成经济损失的,要在信息公开发布时及时予以道歉和赔偿,重塑高校形象。并以舆情危机为案例,加强工作探讨,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预案,确保及时化解危机。

五、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重视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协调多元主体在网络场域的关系,从预警预防、应急准备、恢复阶段探索危机应对路径,把握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态,维护学校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展眉.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危机公关策略研究[J].视听,2015

[2]段美霞.网上群体极化事件危机研究及其应对策略[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唐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与政府干预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

[5]钟莉.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应对机制研究[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 篇4

2013年05月02日 13:14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 大 中 小]

(江西瑞昌市纪委,江西瑞昌 332200)

[摘要]随着互联网微时代的到来,网络涉腐舆情频频考验纪检监察机关的应对处置工作。近年来,网络反腐、微博反腐蔚然成风,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反腐的主要途径。面对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表现的复杂性、直接性、互动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因此,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对于做好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反腐工作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本文从当前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发展现状着手,分析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微时代 网络舆情 反腐倡廉

[中图分类号] D632.8[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互联网正以超乎想像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日渐成为当前思想文化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同时,网络舆情也已随着微时代的迅速兴起,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当前形势下,如何积极科学应对网络舆情,使之转化为助推反腐倡廉工作的“正能量”,成为当前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项崭新而又严峻的课题。

一、微时代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概述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规模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占网民总数的74.5%,互联网普及率达42.1%;我国微博用户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占微博用户的65.6%。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微博快速崛起,中国互联网发展已进入了全新的“微时代”。

(二)微时代网络舆情现状及特点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这些言论和观点主要在论坛、微博以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微时代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更加快捷、信息更加多元,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微时代下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加之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网民发布的内容较为广泛,往往鱼目混杂。

2.直接性。通过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尤其是手机网民的增加,使得舆情发布、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3.互动性。[1]网络事件之所以能成为舆论焦点,就在于网络本身开放式的环境,让大范围、大规模网民能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给应对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4.突发性。[2]透过众多网络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情发生之初并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然而却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微时代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三不”导致网络舆情应对积极性不高——思想认识不够、敏感意识不强、主动意识不足

首先,对网络舆情工作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就办信而办信,就查案而查案,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其次,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去应对。2012年8月7日,安徽省庐江县的“艳照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呈现了大尺度、广范围的传播趋势,虽然最后证明该事件与庐江县无关,但是一个由传言构成的舆论场却把庐江县“拉下水”。在此过程中,由于应对网络舆情的被动,使得该县深陷于舆论漩涡之中。

(二)“三少”导致网络舆情应对系统性不强——缺少监控技术、缺少引导机制、缺少应对预案

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大多仍采取传统的办案程序,按常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处理手段上不能适应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此外,以江西省为例,目前江西纪检监察系统的舆情监控多依托网络监管部门,尚无自主研发的专门舆情监控信息系统,舆情信息搜集工作难以实现自动发现、归类、汇总、统计和热点话题的精确定位、自动预警以及有关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舆情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和应对预案,对网民关心的话题、事件回应滞后,疏导网民情绪的意识和手段还有待改进。2012年4月5日,一则题为《河南漯河市一房管局副局长持枪殴打记者》的视频在各大论坛和微博上疯狂传播,引发网友热议。事件初期,漯河市政府第一时间没有发出官方声音,使得网民质疑声音高涨,政府陷于被动。随着事件的发展,漯河市政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公布事件的处理进程,有效地化解了网友的猜疑。

(三)“三无”导致网络舆情应对专业化不足——没有专门机构、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项资金[3]

首先,没有专门机构。目前我国各地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大多由纪委内设部分科室协同“兼职”负责,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缺少统一部署、统一调配,在网络舆情的研判处置上会出现滞后推诿现象,不利于“网络情绪”的及时回应和疏导。专门机构缺乏从另一个方面也导致舆情监测处置专职人员缺乏。纪检监察机关网络舆情工作基本上都是兼职,大多都以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主,把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副业”,加之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再次,没有专项经费。网络舆情工作在大多数地区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经费支出中几乎没有列出用于网络舆情的开支。

三、关于如何科学应对处置网络涉腐舆情的建议

近年来,借力中央高层惩治打击腐败所展示的决心,网络反腐、微博反腐蔚然成风,“表哥”、“房叔”、“房妹”等,一个个官员因网络举报而落马。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调查显示,68%的网民最愿意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参与反腐,其中87%的网民会选择匿名举报。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参与反腐的主要途径,面对当前网络涉腐舆情存在的诸多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

(一)提高认识,正确引导,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应对

实践证明,对网络舆论一味采取加以限制的“硬”做法或放任自流的“软”做法,都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网络是网民参与反腐倡廉的重要平台,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理性对待网络舆情,才能正确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同时,坚持客观、公正、平等的处置原则,以认真、细致、全面的调查还原事实,做到信息反馈快、研究分析快、调查核实快、处理落实快,通过快查快结表明坚决态度,积极回应媒体和广大网民。2012年11月23日,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在其不雅视频曝光后63小时被免职并立案调查;2013年1月21日,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因“离婚承诺书”,在12小时后被立案调查。这些对网络举报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行为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好评。

(二)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坚持科学研判、规范处置

1.建立网络涉腐舆情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纪委书记任组长,相关科室、纪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置,并积极组建网络舆情监测处置的日常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对有关网络媒体的相应反腐倡廉舆情进行收集和分析,组织协调有关舆情核查、督办及处置工作。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通过联席会议把宣传、检察、公安等主体纳入到舆情研判处置的队伍中来。

2.健全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干预机制。首先,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在网络空间里,各种各样的舆情纷至沓来,常使网民感到莫衷一是,通过引导机制可以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网民提高对环境的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其次,组织开展网络评论和政务微博互动,宣传法律知识,倡导文明上网,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再次,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意见领袖”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生力军,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引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善网络涉腐舆情监测研判机制。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机构,负责对重点领域的日常舆情监测。舆情监测研判机构要定期提供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监测报告以常态化监测和异常性监测为主,常态化监测以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到决策机构,异常性监测以及时报告的形式提醒领导决策,以启动相应的应对预案。[4]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搭建权威的信息发布网络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舆情监测处理情况,保证信息流通的即时性和常态化,让公众及时了解相关事件和工作进展。

4.健全网络涉腐舆情预警处置机制。建立敏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将网络舆情划分并制定重大(红色预警)、较大(橙色预警)、一般(黄色预警)三级预警响应机制[5]。属于重大或较大的,在1小时以内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属于一般的,在2个工作日内按程序上报,提出拟办建议;一般舆情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要立即报告,以便及时调整措施。

(三)依托科技,搭建载体,坚持公开高效、智能管理

目前很多网站利用在系统中设置禁用词的方法对发布的信息进行自动审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但总的来说,不良信息在网络空间肆虐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打造一个符合党的反腐倡廉工作需要、符合广大群众新的更高要求、符合网络传播发展规律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先行试点开发、使用以应用为导向的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自动实现与主流网站搜索系统的对接,加强对网评、跟帖、博客等网上反腐舆情的跟踪监控,为纪检监察机关实现科学管理、智能管理、高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四)夯实基础,健全队伍,坚持监测到位、及时准确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完善规范应对处置突发性案事件新闻发布工作,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规范和完善新闻发布的内容、形式,及时、有序、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其次要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员队伍。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员要坚持值班监看网络舆情,及时报送信息,发生重大涉腐舆情时要24小时值班,确保能及时发现、报送、处置网上的重要信息,同时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员专业化培训。再次要建立民间义务网络廉政观察员队伍。民间反腐败需要借助于政府反腐败机构的权威及机制查处腐败分子;而政府反腐败机构则要借助于民间力量扩大信息来源,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制定法规,完善制度,坚持依法约束、依规管理

明确将网络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使网络舆情的监管法制化、有序化进行。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信息与保密信息、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界限,合理界定非法信息的范围。针对当前反腐倡廉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诽谤、无序现象,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和调控。要从保护和规范群众网络监督权出发,明确网络舆论监督权的法律界限,包括保护群众网络监督权的法规条例以及禁止性规范和惩罚措施。要加强对互联网经营企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信息采集和发布的审核制度,严厉打击利用网站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 篇5

摘要:随着高校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网络舆情成为校园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来自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需要。针对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 成因 引导策略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问题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态度、意见、情绪的总和。[1]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在网络空间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借助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新媒体工具,随时阅读、评论、转发。这种轻松、便捷的交流方式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进而加深了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但是,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研究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迫在眉睫。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

在商品市场经济中,有需求就有生产,同理,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正是因为网络媒介的

独特之处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和愿望,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高校网络舆情便应运而生。

(一)网络信息量大,能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

信息和知识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网络内容包罗万象,有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其中讨论的话题各式各样,从学业到就业、从购物到旅游,从体育健身到休闲娱乐,从社会问题到校园文化等等,应有尽有。在大学生的眼中,实用是网络的最大功能,遇到什么事,都倾向于在网上发出求助,有些热心的同学会及时回复,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经常把一些有意义的网络资源分享到网络上,与他人共同分享。这就是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原因。

总之,在校园网络舆情载体上,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能成为大学生舆论的话题,网络上海量信息,使得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应运而生。

(二)网络的交互性,能给大学生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

情感交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交流与沟通是人们传递情感,以获得心灵慰藉的必经之路。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生活的困惑,考研、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紧迫感和危机感也越来越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向熟人表露自己的情感,找人倾诉时会犹豫不决、不好意思开口。

再者,校园生活的人际交际圈较小,学生之间彼此的交流的范围有限。因此,他们的社交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得到满足,他们迫切需要寻求其他的途径来结交朋友,需要一个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和宣泄的渠道。

社会化网络服务特定的群体,使得网站的群体表现出“同辈群体”的特点,成员有大致相同的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共同语言、生活方式等,具有很强的群体认同感,易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2]相同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是交流感情的前提之一。因此,高校校园网络的“同辈群体”如校园官方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种方便。

总之,由于互联网的互动性、平等性、隐匿性,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的需要,使得他们有强烈的欲望来表达和倾吐内心的声音,从另一个侧面引发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空前繁荣。

(三)网络的自由与开放,开通了大学生表达利益的渠道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意见表达的不畅,也是导致校园网络舆情兴起的重要原因。当学生在遇到挫折或者对不满想提出意见的时候,在常规渠道上,比如学校的报纸、校园广播、座谈会等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寻求网络便是学生一个便捷的选择。

校园网络凭借它的天然亲和力和吸引力成功地打造成为一个汇集校园意见的新平台,成为大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新渠道。第一,可以达到宣泄的目的;第二,在舆情达到一定的程度下,能够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便于问题的解决。

(四)网络的平等性,能满足大学生对尊重理解的需要

互联网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的交往空间,使得他们在交流感情、发表言论的时候不受性别、身份、地位的束缚,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充分享受这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交往模式。

通过网络平台对某些焦点问题来表达自己具有深刻思想的看法和观点,对学校的改革和服务质量等发表深刻意义的意见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这样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学生会受到网友的极力追捧。而且,大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认同感,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也满足了他们被理解与被尊重的需要。

当然,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也与当今社会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官员腐败、就业等热点问题密不可分。包括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国际关系也会触动促发大学生的情绪,造成校园舆情热点。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一)主动介入,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舆情平台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借助校园官方微博、校园门户网站等载体进行发布和传播。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平台,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自媒体时代里,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上的信息层出不穷。但如果信息泛滥,或者一些扭曲的言论,则会对校园网络舆情产生恶劣的影响。高校可以加强主题网站的建设,网站上设置一些具有教育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议题,立足于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高校还可以在主页面设置网络意见箱,提高学生表达意见的渠道,拉近大学生网民与主题网站的距离,使主题网站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运用诸如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校外主流网站,在校园网站上建立相应官方论坛、微博等,让主流媒体声音的覆盖面更加扩大化,让学生的信息获取更加完整和正确,积极进行网络舆情引导,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

当前,大多数高校主流网站内容比较单一,以校内新闻、通知公告等为主,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对此,高校应当完善校园主流媒体建设,充分利用好学校新闻广播、校报等主流媒体,营造健康的校园舆情环境。

(二)强化熏陶,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群体面对网络中充斥的鱼龙混杂的信息,往往缺乏理性的判断,容易人云亦云。在使用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更容易扩大言论发起者和转发者因理性缺失而助长的负面效应。美国学者埃瑟?戴森指出:“网络比大多数环境拥有较少的普遍规则,也较少需要这样的规则,它更多地信赖于每个公民的判断与积极参与。” [3]因此,要做好网络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疏导,不仅要靠社会大环境的净化,还有赖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

首先,大学生要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价值判断的能力,以及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履行好作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的道德义务。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腐蚀。

最后,高校还可以将网络道德教育延伸到高校校园官方微博、官方人人网主页面上,通过留言、发帖等采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文件、网络链接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并积极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三)健全队伍,扮好“把关人”的角色

高校要重视校园微博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微博的交流沟通和服务功能。高校微博是大学生主要的舆论场所,也是高校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加强微博的管理。

微博上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舆论甚至谣言,因此,高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舆论动态,有必要安排教师或者专家、网络技术过硬的人对微博上的言论进行清理、严格把关,一旦发现虚假的、低俗的、反动的或者错误价值取向的,要迅速鉴别并加以查封,从源头上杜绝反面性、虚假性的言论在校园网上传播。对于那些恶意的情绪宣泄信息,不是盲目地“堵”,而是要重“疏”,及时进行疏通和引导。因为,大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尊严和价值的人,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我们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认真倾听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

(四)交流互动,做好大学生的服务工作

网络的自由和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思想的新空间,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校园网络舆情载体,集中着大学生大量的观点,心声的倾吐,情绪的宣泄等。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与广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要,有效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党委可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两课”教师都要申请一个微博账号,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4]针对大学生的学业迷茫、情感挫折、就业压力和成长困惑等各方面的问题,应给予及时的解答和提出有效的建议,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正能量。针对大学生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高校要进行有效的辨别和引导。

当这种热点问题可能会对大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的,高校则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加以关注,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达成有利于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当这种热点问题可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的,则应减少大学生对此事的关注,转移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如针对大学生对学校制度、食堂质量、宿舍情况等问题的反映,高校应给与正面的解释以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以学生为本,尽量做到一切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曹银忠.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6):146-150.[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2.[3](美)埃瑟?戴森.2.0 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8:18.[4]陈树春,黄华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引导策略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2-134.此课题为:江苏大学第12批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编号:12C027。

作者简介:

曹新燕,江苏大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创新。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 篇6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通讯飞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应运而生,网络舆情工作也成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网络舆情就是指高校教职工、在校学生和校外组织(人士),对最新的各种社会问题或现象,通过互联网网络空间表达和传播,且形成一定规模、对高校学生和教师产生态度、意见和情绪等方面影响。为解决网络舆情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舆情工作的实效性,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队伍保障机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互联网本身既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特点,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十分迅猛,影响广度和深度亦非常深远。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是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加强以及改进,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公共网络或者校园网络平台,经过各种渠道了解并关心一些事件或者新闻,并对其表达个人态度、个人意见、情绪看法,从而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以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了解即时的在校学生诉求和意见,维护高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高校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总的来看,其过程一般为四个环节:舆情生成期、扩散传播期、讨论冲突期和舆论消散期。为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动性,并规避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对其生成与传播规律有足够的认识。

1.舆情生成期 当下的热点新闻、社会问题等互联网资讯是舆情生成的诱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一般是由学生关注度较高或有关于学生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引发的。这些信息首先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同时经过网络媒体的转载报道,于是有关“个人爆料”首先在论坛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与时间有关信息。这类信息一旦触及到高校学生的敏感地带,就会引起学生群体的高度关注,随后高校学生的对其时间或问题相关言论便会生成,引起广泛关注和传播。

2.扩散传播期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同时助力了网络信息的快速扩散传播。社会新闻、热点事件等在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事件本身信息,同时也传播了多样化的评论和个人观点,其扩散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热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观点和评论等在校园论坛等平台上发表、扩散和传播。同时网下讨论的新言论和评价又会被即时回传到网络,形成网上和网下交互影响。经过学生群体的集中讨论后,对该新闻事件的言论高潮随即形成,这也就标志着高校网络舆情达到了高潮期。

3.讨论冲突期

当大学生们关于事件的不同意见成为焦点之后,也就极易引发学生在线下社交生活中对该问题的讨论和争辩。而高校学生群体又具有易情绪化的特点,在网络舆情的负面信息的刺激下,学生易采取过激行为,甚至组织、参与某些不良群体性活动。若高校不能及时地对舆情高潮予以引导和应对,极易导致网下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当然,讨论冲突期并非必然发生。

4.舆论消散期

网络舆情的扩散传播发展,无论是否经历网下的讨论冲突期,最终都将消散,舆论观点及造成的影响的慢慢淡化至消逝。舆论消散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通常伴随着新舆论讨论点的产生,因此也有可能出现二次发酵的现象。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任务及存在问题 新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在校大学生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动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真伪的甄别和对事件发展的完整了解。大学生群体许多时候不能准确把握各种信息本质,不能冷静客观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极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因此,明确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搜集整理、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和即时处理。在舆情发展和演变的不同阶段,高校实际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各有侧重。

2.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作方法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不能科学研判舆情态势,没有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预案等。

三、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措施

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舆情预警机制、队伍保障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1.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且动态复杂、情况多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到下分层管理、各司其责的工作领导机制,这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

2.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在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前对舆情的搜集汇总、预测以及提供预先处理方案的重要机制。若想要对网络舆情的预警要达到良好效果,必须构建成熟合理的预警体系,并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3.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切配合的队伍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学领导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安全可靠的预警机制,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前提,各高等学校应该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需要在相关的职能部门设立有专门的工作岗位,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作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其熟悉学生交流习惯、了解学生群体动向的优势,及时收集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积极发表引导正确言论的传播。

4.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对灵活的干预引导机制 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的、完善的的高校舆情干预引导机制对消解高校以及社会的网络舆情危机,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来看,网络舆情形成之前和形成初期的干预效果最佳,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和导向;但要注意不恰当的网上干预往往适得其反,甚至诱发网络舆情的危机出现。因此,网络舆情形成后,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导向更有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问题评价和主要反映,集中表现初大学生当时的情绪和思想活动,是在校学生的个人意见以及群体要求的综合反映,对学生以及社会公众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的开展、加强以及改进,以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维护高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网络舆情引导必须坚持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力求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方面得到进一步创新。

参考文献: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 篇7

1 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所面对的舆论安全问题

1)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更加的迅速。网络信息所传达的并非都是正面积极的内容, 很大一部分的信息是来源不明、不切实际、甚至虚假的信息, 但是这些无法排除的信息都对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危害, 同时也对教师的应对能力构成挑战。处于心理断奶期的大学生本身的思想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 他们的控制力和判断力有限, 网络上的铺天盖地的新闻信息让学生们真假难辨, 容易捕风捉影、以讹传讹。

2) 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介中信息的快速传播为公共舆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高校原有的舆论引导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其功能严重滞后。网络出现后, 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受控制, 不是学校宣传部门等传统部门“一夫当关”的局面了, 那些幻想着通过一两个职能部门就可以完全掌控信息来源的想法已经站不住脚了。

3) 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普及高校面对危机事件其公关能力严重不足。网络中突发事件的产生过程相比较传统舆论环境中突发事件更加的让人不可控制。网络中事件的细微末节都会被放大, 并且传播速度无法控制, 这都对高等院校危机公关能力提出挑战。

4) 高校想要对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的监测作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高校学生对所有的问题尤其是校园内外的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的关注及参与其根源都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如何控制网络舆论的发展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多技术人员想到网络监控技术, 但是监控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财力的投入, 同时新型的网络技术也让高校的监控渐渐力不从心。

2 高等院校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机制

网络社会环境下高等院校对舆论危机有效应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网络发展初期, 多个部门没有重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一味的认为传统的舆论引导足以应对网络媒体的出现, 导致现如今网络舆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很多网民习惯于在网络上寻找事件的始末和细节。高等院校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有利于粉碎网络谣言, 增强高校教育质量

高校中的舆论事件一经产生, 会伴随着虚假的信息和谣言, 很多不明就里的网民会随着舆论领袖的指引产生诸多负面新闻, 那些无辜的网民在攻击事件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错误言论推广给其他人, 被动地接收的网民会更加的愤怒, 以至于会出现谩骂等舆论。最终的结果是没有人关注事件的真实情况。粉碎谣言的最佳方法不是对发生的事件欲盖弥彰, 而是对舆论事件做到真诚面对, 真心解决, 第一时间面对公众的疑问。

2.2 有利于重塑高校公信力, 恢复民众信心

曾几何时, 高等院校的形象发生了重大变化, 原先的“象牙塔”、“净土”, “神圣的学术殿堂”被满眼的网络负面消息所环绕, 高校公信力越低, 在学生网民心中的形象就越差。在网络社会环境中, 舆论危机发生后高校要发挥好自身的导向作用把引导学生真实面对事件, 真诚发表言论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来面对。同时可以派出专门的管理人员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 解答大家关注的问题, 目的都是让学生看到学校在面对舆论危机事件时的主动行动和积极态度, 让学生可以把所见所闻在网络上进行发布, 提升大家对高校处理事件的信心, 让民众的信心回到高校。

2.3 有利于化解矛盾, 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的安定团结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的学生永远处于变革的前沿, 尤其是高校管理人员无法避免的一些舆论危机事件, 比如某高校的“恋爱实名制”事件, 还有诸如“校园婚礼”“炫富”“毕婚族”“搀扶摔倒行人”等网络热炒事件, 所有与社会主流意识相冲突的事件最终都演变为网络群体事件。还有一些关注度高的事件, 例如:“中国式过马路”、“海外奢侈品消费”、“转基因食品安全”、“住房保障”等, “农民工讨薪”、“机动车与行人碰撞”、“城管与小商贩之间的矛盾事件”等。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微博、微信、BBS、博客等互联网“自媒体”, 成为唯一比较顺畅的公众意见表达平台。如何应对舆论危机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首要解决问题。高校不仅要分析学生和多数网民的思想波动情况, 更要分析网络上出现这一舆论的深层原因, 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和解决工作, 最终促进和谐校园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宜航.郑杰.都市灾难报道的民生视角——以广州特大暴雨为例[J].中国记者, 2010, 10.

[2]李蓓.校园媒体在净化高校舆论环境中的角色扮演[J].新闻知识, 2010, 12.

[3]孟庆涛.刘兴业.唐勇.高效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其引导[J].科技信息, 2007, 32.

[4]尚俊杰, 霍晓丹, 孙也程.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8.

[5]王娟.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7, 4:202.

[6]卫晓君.王刚.高校媒体整合——汇合媒介时代的最佳选择[J].新闻知识, 2010, 11.

[7]王丽.虚拟社群中意见领袖的传播角色[J].新闻界, 2006, 3.

[8]钟莉.王志榕.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应对机制研究[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23) .

[9]张真继.张润彤.网络社会生态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网络舆情现状分析与应对 篇8

【关键词】网络;分析;应对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加上网络的高速便捷性,人们往往更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而不再仅限于报纸和电视上。在看到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生活诸多便利的同时,互联网自身的风险性不容忽视。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对社会突发事件或与人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所形成的不同意见的网络舆论,是人们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具有时间短、传播快、影响大等特点。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热点,懂得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正能量意义重大。

一、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37次中显示,截至200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更是塑造了全新的一种社会生活形态。在当前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当突发事件被媒体或者网民曝光上传网络后,在短时间内会引起众多的关注,被大量地转发、评论,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扩散,形成网络舆情。从近几年的突发事件来看,涉及灾难事故、公共卫生、社会道德、网络反腐等都是网民热心关注的焦点问题。网络舆情分为形成、持续高涨、上下波动、淡化四个阶段。1.网络舆情的形成。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往往源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反映社会道德问题,或是和自身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是和弱势群体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事件,在经过媒体或个人报道后,都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与热烈的讨论,从而广泛传播。2.网络舆情持续高涨。由于网络意见领袖的参与,使得突发事件得到迅速升温,左右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在观点形成以后,网民易出现情绪化,意見不满不断高涨,关注程度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影响不断深化。有些网民不满足于仅仅网上评论,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一些过激的言语和行为。3.网络舆情上下波动。没有一个网络舆情会一直高涨的。在热点持续高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网友关注度的降低往往发生一些回落,由于某些触发点进而又重新到达高潮期,如此反反复复数次。4.网络舆情逐渐淡化。在时间进行当中会出现一些新的热点事件,多数网民会转移到下一个话题。原来的热点舆情就会慢慢地降温直至“归零”。但是网络舆情不会彻底地“消失”,当有类似的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会重新想起,再度成为特点。例如陕西发生孕妇卡护栏身亡事件,使网民想起了南京彭宇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是开放的,又是虚拟的,因此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播的爆炸性。网络舆情的形成时间较传统媒体更短,受众范围更大。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不需要排版、印刷等等,在突发事件正在发生时网络上就能同步报道,并配以现场图片及文字。一个热点事件加上带有情绪化主观性的想法,就可以点燃整个网络舆论热潮,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2.网民的互动性。通过社区论坛、微博、贴吧、门户网站等渠道,网民可以发表言论或意见,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3.主体的隐蔽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上传播主体是模糊的,信息可能是以实名制发表,也可能是匿名发表。匿名发表可以让其摆脱现实中的层层压力,使自己得到解放。但是匿名会让主体免于承担责任而发表一些不实的言论,不明真相的人很容易上当,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4.信源的模糊性。网络信息的来源往往有一定的模糊性,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有信息内容没有信息来源;另一种是无中生有,凭空编造一条信息当作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权威机构不能够及时予以解释或澄清,或者将不可靠的信息删除,网民很可能半信半疑,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引起网络热议。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各级政府应当予以重视。对于网络中出现的各种舆论,要做到及时反馈,说明事实,和网民形成平等有效的沟通,加强控制和引导。

三、对加强网络舆情应对的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随之产生的各种矛盾逐渐凸显。网络舆情热点不断,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社会、经济、道德多个方面,如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事故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等,在网络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互联网的辉煌发展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需要政府部门认真思考。1.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应对网络舆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科学的管理应对机制。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常规检测,每天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出舆情监测分析报告,根据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制定处置工作预案,控制舆情发展态势。2.占据网络舆论话语权高地。网络舆情传播的爆炸性,要求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积极应对,通过政务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准确发布消息,和网民平等沟通。如果信息不及时公开,就会给居心不良者提供可乘之机,使政府陷入被动当中。对于敏感问题重点督办,遵循“三不分”原则:不分大小、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组建一支政治坚定、责任心强、嗅觉敏锐的专业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把握舆情导向,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疏导,实时跟踪处理危机的进展情况,防止网民凭空猜测产生谣言。平时注重加强网络评论员业务培训,使其成为网络舆情引导员。3.加大网络违法惩治力度。对利用网络匿名的特点故意造谣、发表、传播有害信息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监管部门要彻查不可靠信息,尤其是有损我党形象、混淆视听的不实言论的来源,一旦发现,从严处理。同时,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倡导网上文明发帖,做合格网民的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国军.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考量[J].理论研究,2010,(3):39-42.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篇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的功能的拓展,人人都成为互联网中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也数量级倍数的扩展。而目前互联网的自由性使得人们在发布自己的诉求和言论时无所顾忌,大多数人们在参与过程中无法认清信息的真实性,更多的仅仅是盲目的跟风和起哄,随着更多网民的加入,这种信息的传播面将更广、引起的后果将更严重,甚至能达到失控的局面。监狱的管理性质决定了大多数信息无法及时公布公开,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及时,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有关于监狱的舆情信息。如何能在网络舆情爆发前采取适当的措施,将舆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一、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网络舆情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网络事件发表言论、表明态度、参与争辩,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呈现出载体的多样化,最常见的

有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转帖)、论坛、个人博客、播客、微博、QQ 群、微信等,同时,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还不断涌现,网络舆情传播表现出“海量、迅猛、不可预料”的特点,所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和应对网络舆情是从更高层次上减少负面信息的关键,要积极收集舆情,正视问题,理性应对,在网络舆情即将成为众多网民热议的焦点时,必须掌握相关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启动网络舆情应对程序。

为了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全面、准确、及时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设置网络监督员。在互联网上设置网络监督员,不断培养熟知网络、技术专业、经验丰富的监督员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

二是发动群众。在一些行业或者社会上聘请兼职的网评员,搜集、整理与监狱机关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定期汇报网络舆情信息。

三是与有影响网站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联系有影响的重点网站的管理员,定期召集开会,加强沟通,保证事件发生后,对一些网站的帖子能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理。

四是建设网络舆情搜集平台,通过论坛、电子信箱、微博、微信等方式让群众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过来,尽量不要将其扩散到社会上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五是强化与各主流网络媒体和公安、监察院网监等的交流沟通,建立起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以协作互补。

六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特别是应该将监测的重点放在本地网站和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涉及本地的相关信息上。

七是要对舆情统筹全局、综合考虑,全面了解舆情发生的大背景和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对舆情的预判,同时与舆情直接关联人加强沟通,全面掌握舆情详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对舆情的实际察知。

八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咨询团,共同参与舆情研判,确保对舆情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二、完善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制度

(一)建立网络舆情值班制度。

1、监狱信息化管理部门设置专人(网络管理员)值班,及时捕捉信息,分析研判汇总。

2、在工作时间每天浏览查看与监狱相关的监控网站至少三次以上,并做好有害信息的记录情况。记录应包括:有害信息的网址、主题、发布时间、发现时间、上报时间、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

3、建设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实时搜集网络信息,并定期编写舆情报告,制定舆情疏导方案。

(二)建立网络舆情报告制度。

网络管理员要认真整理各类舆情,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备份,并报宣传部门处理。特殊情况,直接向分管领导汇报。如发现包含以下内容信息的,及时报告;违反法律规定的,应及时上报公安机关。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2、损害国家机关声誉的;

3、煽动分裂国家、破环国家统一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6、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教唆犯罪的;

7、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恶意攻击他人的;

8、损害党委政府声誉,影响我县安全稳定的;

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三)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制度。

1、通过新闻发布、狱务公开、调查处理等方式引导其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2、做好网络舆情疏导工作,利用网络管理员和宣传部门作为网络“写手”,将舆论向有利于我方的方向疏导,同时积极与相关网站联系进行删除或冷处理。

(四)建立网络舆情协作制度。

1、信息化部门和宣传部门负责搜集舆情信息,由宣传部门进行处理。

2、固定管理人员,培训网络“写手”。

3、做好信息备份,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4、对违反网络安全法规或传播有害信息的人员,情节严重的交予公安部门查处。

(五)建立网络保密制度,预防内部信息泄露。

1、内外网必须进行物理隔离。

2、内外网U盘必须分开使用,不得将内网文件在互联网计算机上尽心处理。

3、内外网计算机必须安装杀毒、防木马软件。

4、内网禁止使用无线设备。

5、网络管理员必须定期对内网服务器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升级服务器系统,安装必要的系统补丁,预防网络安全漏洞。

区级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篇10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方方面面建言献策,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网络舆情引发的信任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助推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也可以减缓阻碍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思想观念也深刻地受到影响。2011年,以微信、微博、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移动社交应用和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媒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使得网络舆情呈现井喷态势。虽然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网络舆情平稳可控,应对得体,但是部分地区仍存在态度不积极、处置不及时、应对方法不得体、应对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网络舆情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率,为互联网从业人员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满足了政府、企业等群体对不同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但是网络舆情又因为其自身的隐藏

性、片面性、交互性等特性,放大扭曲事实真相,以及追逐经济利益的商家、达到某种目地的部分群体的投机行为等因素给我国网络舆情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由于网络舆情自身特性和信息容易失真的缺陷不利于网络舆情行业的正常发展,容易引发群众事件、各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社会矛盾激化、政府公信力受损等问题,因而需要政府介入,以消除网络舆情的缺陷。然而网络舆情监管本身发育就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不当引导和应对不仅解决不了网络舆情信息放大失真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而且其不当干预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只会进一步加剧网络舆情信息的失真。为此,网络舆情行业必须进行规范,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机制,加强政府与主流网络媒体的合作,共同把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行业的发展维持在健康有序的路线上。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和因特网的不断普及,掇刀区网络媒体从无到有,再到政府门户网站和商业网站并蒂开放,掇刀区在应对管理网络舆情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与本市部分区、县相比,掇刀区对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过热,在监管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作用。本文以掇刀为例,结合笔者工作实际与涉掇舆情的特点,以掇刀区政府如何应对和引导涉掇网络舆情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涉掇网络舆情状况,对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

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掇刀区网络媒体发展的具体状况,深入思考和探讨了我区实现网络舆情监管制度化、规范化、良性健康发展的方法措施,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目录

引 言„„„„„„„„„„„„„„„„„„„„„„„„„„„„1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2

(一)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性„„„„„„„„„„„„„„„„„„2

1、网络舆情的含义„„„„„„„„„„„„„„„„„„„„„„„2

2、网络舆情的特性„„„„„„„„„„„„„„„„„„„„„„„2

(二)网络舆情的来源„„„„„„„„„„„„„„„„„„„„„4

(三)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及特点„„„„„„„„„„„„„„„„4

(四)网络舆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6

1、网络舆情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6

2、网络舆情有利于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7

3、网络舆情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7

4、网络舆情有利于政府经济决策„„„„„„„„„„„„„„„„„7

5、网络舆情有利于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8

6、网络舆情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和增加就业„„„„„„„„„„„8

(五)非理性网络舆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消极作用„„„„„„„„8

1、非理性网络舆情消弱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9

2、非理性网络舆情干预政府经济决策„„„„„„„„„„„„„„„9

3、非理性网络舆情阻碍各行业健康发展„„„„„„„„„„„„„„9

二、掇刀区网络舆情发展现状„„„„„„„„„„„„„„„„„„9

(一)网络日渐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10

(二)网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识在增强„„„„„„„„„„„10

(三)政府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10

(四)媒体跟进网络舆情反映民意„„„„„„„„„„„„„„„„11

三、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11

(一)掇刀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成功经验„„„„„„„„„„„„„11

1、第一时间反应,把握最佳时机„„„„„„„„„„„„„„„„12

2、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化解网民情绪„„„„„„„„„„„„13

3、利用主流媒体等渠道全方面引导舆情,矫正舆论导向„„„„„„14

4、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要同步启动 „„„„„„„„„„„„„„„15

(二)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16

1、网络舆情应对态度不积极„„„„„„„„„„„„„„„„„„16

2、网络舆情应对方法不得体„„„„„„„„„„„„„„„„„„17

3、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17

4、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现象严重„„„„„„„„„„„„„„„„18

5、网络媒体监管机制的空白„„„„„„„„„„„„„„„„„„18

6、政府利用网络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主动性不够„„„„„„„„„„18

四、区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19

(一)加强政府官员、网民、网站信息管理员综合素养„„„„„„„19

1、政府官员„„„„„„„„„„„„„„„„„„„„„„„„„20

2、网民„„„„„„„„„„„„„„„„„„„„„„„„„„„20

3、网站信息管理员及从业人员„„„„„„„„„„„„„„„„„21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21

1、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21

2、加强政务微博建设„„„„„„„„„„„„„„„„„„„„„23

3、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宣传引导„„„„„„„„„„„„„„„„„24

4、减少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24

5、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24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25

1、设立区级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构„„„„„„„„„„„„„„„25

2、实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网状监测模式„„„„„„„„„„„„25

3、明确监测内容和范围„„„„„„„„„„„„„„„„„„„„26

4、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划分情况„„„„„„„„„„„„„„„26

5、建立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评估方法„„„„„„„„„„„„„26

6、实行区级网络舆情预警分级响应„„„„„„„„„„„„„„„27

(四)建立科学地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和反馈追究机制„„„„„„27

1、成立组织机构„„„„„„„„„„„„„„„„„„„„„„„27

2、规范区级网络舆情处置流程„„„„„„„„„„„„„„„„„28

3、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28

4、建立处置结果反馈机制„„„„„„„„„„„„„„„„„„„28

5、建立责任追究倒逼机制„„„„„„„„„„„„„„„„„„„29

(五)采取各项措施,维护网络信息安全„„„„„„„„„„„„„29

1、加强互联网法律制度建立„„„„„„„„„„„„„„„„„„30

2、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建设„„„„„„„„„„„„„„„„„„30

3、建立区级互联网行业管理规章制度„„„„„„„„„„„„„„30

4、运用网络监控追踪技术„„„„„„„„„„„„„„„„„„„31 后 记„„„„„„„„„„„„„„„„„„„„„„„„„„„„32 参 考 文 献„„„„„„„„„„„„„„„„„„„„„„„„„34 4

区级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以掇刀区为例

网络舆情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国家形象和国家安全,它是一把双刃剑,是反映民意的“晴雨表”、“放大镜”,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着力促进网络舆情良性发展,有利于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有利于政府经济决策,有利于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

在继2008年6月胡锦涛主席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之后,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2月在全国“两会前夕”,第一次与全球网友进行“零距离”在线互动,激发了网民的积极参与热情,网络社交平台迅猛发展,网络日渐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网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识逐渐增强,各地政府紧跟形式积极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截止2014年,我国互联网网民占人口总数44%。同时,据《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2013年12月,中国网站数量为320万,全年增长52万个,增长率为19.4%。可见,网络舆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使各种供求关系处于瞬息万变中,其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掇刀作为区级城市的典型代表,其涉掇舆情发展过程中,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像掇刀这样的区级城市网络舆情发展,引导网络舆情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一)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性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

网络舆情定义: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2.网络舆情的特性

与报纸、无线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成本极低,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阅读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信息网络已成为一个“虚拟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与此同时,“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根据中国舆情网以往的研究经验,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

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2)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3)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4)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

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5)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又使得网络舆论的自由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人身攻击。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影响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与严峻挑战。

(二)网络舆情的来源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

(三)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由于网络传播的参与成本低,人气集聚快,传播规模和影响可以迅速扩大,使网络舆情发展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一集聚一热议一流行或沉寂”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简言之 “四段三关”。认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研判;有利于适时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第一阶段是散播,即网络信息在没有策划和组织的情况下,总是零散地存在于网络空间,尚没有形成网民关注和广泛舆论。网络舆情信息散播是一种常态,只有少量的信息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形成关注集聚和意见集聚。

第二阶段是集聚,即原本处于散播状态的舆情信息,突然被多数网民关注,访问量和信息点击量呈爆炸式增长,形成网络关注的集聚。从网络舆情传播的历时性来看,由散播阶段到集聚阶段非常短暂,大多在半天之内即可完成,有的甚至在1-2个小时左右就可完成。

第三阶段是热议,即成为网络媒体的舆论焦点,同时传统媒体也大量参与相关舆情传播,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效互动、相互促进的舆情发展态势,纷纷将舆情进展作为重点议程设置加以呈现。网络舆情热议期持续的时间长短往往取决于现实处置的结果能否尽快为人们所接受。

第四阶段是流行或沉寂,指在网络舆情热议期后,一些从该舆情传播中总结或概括出来的语汇及其象征成为网络传播乃至社会公共传播中的流行语,而另一些舆情则会彻底沉寂消失,迅速被新的舆情所吸引。网络舆情传播的流行阶段并不是每一个经过热议阶段的具体舆情都将经历的过程,而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舆情,特别是因处置不当引起网民和公众不满的负面舆情结果所导致的,对人们的思想和认知产生长期影响,也对舆情所涉及的当事主体的形象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四段”是指网络舆情的沿时间轴线所依次呈现的四个发展阶段,而

在每个阶段之间则各形成一个关口,即所谓“三关”。

第一关是爆发关,即网络舆论由散播的潜在状态到引发集中关注,其传播呈非线性爆发增长。把好网络舆情的爆发关,离不开三个有效的工作环节,即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快速处理。

第二关是升华关,即网络舆论在传统媒体介入下进一步升华,成为各类媒体广泛关注的舆情。把好升华关的关键所在是及时、主动地通过网络发言和网络评论回应舆情诉求,减少传统媒体的介入与传播,将相关舆情控制在合理的温度范围,不直接上升到舆情热议的阶段。

第三关是延续关,即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影响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得以持续,成为普遍性社会认知。把好舆情传播的延续关,要在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中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防范舆情结果恶化、消解公共舆论诉求、重构责任主体形象。

(四)网络舆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舆情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传播的便捷性和相对平等性等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舆情,能够及时快捷和相对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监督公共权力运行,为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网络舆情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主报告》显示,截至于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上31.8%。如此庞大的一个数字,标志着我国网络的发展状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网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兴足

轻重的群体,网民的社会政治观念以及网民的“网上集会、游行”等行为,将对社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舆情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传播的便捷性和相对平等性等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舆情,能够及时快捷和相对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监督公共权力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网络舆情有利于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近年来中国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单薄,商业信用缺失,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各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弘扬诚信文化,树立道德模范和挖掘中国企业先进典型,能够为经济发展营造尊重诚信、崇尚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助于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良好局面,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3、网络舆情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经济增长内在活动与动力的主要源泉。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民间投资的发展信心,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环境的改善,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

4、网络舆情有利于政府经济决策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草根性等特征,通过从网络上获取网民的相关言论使政府的决策参考信息更为丰富。网络舆情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群众参与度高,政府的决策者通过网络收集的建议、意见等信息覆

盖人群更广,更具有代表性,帮助决策者做出准确经济决策。同时,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网民可以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匿名发布信息,所以网络舆情具有更原始、更真实的特点,政府部门更容易从网络上获取民众的真实意见,也更有利于政府经济决策。

5、网络舆情有利于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消费人群获取各类资讯信息的平台,是了解商品价格、商品质量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各行业和消费者联系的一个重要的纽带。在互联网这个开放性的平台,网络舆情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监督作用,有利于各行业充分的市场竞争,有效避免信息垄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商品的优胜劣汰,从而促进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6、网络舆情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和增加就业

随着政府、企业等对网络舆情服务需求量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进入到这个行业,各级政府也设置或延伸了一些传统行政部门的职能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处理。网络舆情服务行业从早期的“舆情监控”、“舆情监测”发展至今,不仅是概括方式的改变,而且更是服务观念的更新,这一行业的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行业的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网络舆情服务业已经形成了政府、媒体、教育科研、软件和商业等五大背景的行业格局。随着网络舆情服务行业的发展,网络舆情分析行业和网络舆情监测行业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有效带动了就业。

(五)非理性网络舆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消极作用

由于网络的虚似性以及部分网民意见的非理性等缺陷的存在,网络舆情可能出现偏差,从而扰乱公众思想,混淆网民视听,削弱政府权威,冲

击政府公信力,最终对社会政府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1、非理性网络舆情消弱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

虚假的言论、片面的报道等信息所形成的非理性网络舆情会对民心的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引发公众产生恐慌情绪,甚至会让网民对经济增长丧失信心,最终会选择减少投资行为等一系列躲避风险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整体经济增长的活动与动力。

2、非理性网络舆情干预政府经济决策

非理性网络舆情能够使社会的舆论导向主体发生改变,从政府主导转向网络主导。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局,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在网络这一高速、广泛传播的媒体上,如果监管不力,极易引起舆论导向主体和能力的转移,政府经济决策将受到网络舆情干预,最终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非理性网络舆情阻碍各行业健康发展

网络造谣抹黑、网络恶意诽谤均系网络暴力,这些非理性网络舆情往往是竞争者聘请网络“黑公关”公司所制造的,通过“造谣、抹黑、诋毁”等手段,利用网络舆论打击竞争对手。黑公关与非理性网络舆情的存在会严重威胁到互联网舆论的可信度和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各行业秩序混乱,阻碍各行业健康发展。

二、掇刀区网络舆情发展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意见,政府部门纷纷开通网络问政平台,设立网络发言人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对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反映社情民意等的社会作用在不断显现。

(一)网络日渐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

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掇刀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也“汇集”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普遍性使得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遨游,表达自己的意见。每当有强影响力的事件发生时,掇刀网民都会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事情的解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网络日渐成为掇刀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

(二)网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识在增强

从2009年的“掇刀区为民办十件实事征集活动” 议题到“掇刀区政府2015-2016年拟修建公务员小区”等问题广泛征询网民意见可以看出政府正逐步加强政务公开化建设,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意识也正在不断加强。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政府开通网络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使得通过网络发表个人见解更为容易、方便,快捷,并且没有阶级观念之分,只要懂得一定的网络知识,所有人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个人见解。网民们很多时候对问题的解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舆情也真正发挥了舆论监督、工作导向的作用。

(三)政府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2011年 11 月12 日,在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委宣传部承办的今日掇刀政府门户网站首创“在线访谈”工作平台,区直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纷纷通过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这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也带动了各地各单位的网络问政之风。同时,在今日掇刀政府门户网站增设了“在线沟通”栏目、在新浪网开通了“掇刀探微”政务微

博等一系列网络问政平台,政府积极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可见,互联网逐渐成为掇刀政府部门了解民情、听取民声、汇聚民智一种新途径。

(四)媒体跟进网络舆情反映民意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媒体不再单纯地采用外出采访、拍摄等手段向观众报道社会事件,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网络已成为媒体发掘新闻的重要渠道,通常舆情强度越高的事件,媒体的关注度也越高。据《2013年掇刀区网络舆情综述报告》指出,目前掇刀网民在涉掇网络舆情和涉掇舆论场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该报告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显示,掇刀网民对涉掇重大社会事件网络舆情的贡献率为59%;79%的涉掇重大新闻事件中,掇刀网民积极评论对媒体增加报道量具有推动作用。“掇刀地税团购房”、“掇刀区强台石膏厂疑奴役智障工人”事件等,网民的步步跟进,各大媒体也对事件进行了追踪报道,可见媒体对网络舆情越来越重视。

三、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掇刀区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击时期,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征地、拆迁等引发的区内各种社会矛盾加剧,随着改革及城镇化程度的深入,政府与少数利益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利益诉求也日益增多、网上维权意识愈发强烈,导致涉掇舆情呈高发态势。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改进。

(一)掇刀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成功经验

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掇刀区政府从社会公众关切的利益出发,真诚、及时、积极地应对,以诚恳的态度赢得公众的认可。为有效应对利益诉求、网上维权等涉掇网络舆情,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舆情高度关注的问题,积极妥善处置各类纠纷和矛盾,确保全区网络舆情信息安全和网络舆论环境稳定,掇刀区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规范了涉掇舆情处置工作程序,专门制定了《区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成立舆情处置应对工作小组,进一步细化涉掇舆情收集上报、分析研判、联动应对、处置答复和终结评估等五个步骤,确保舆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答复,反应能力显著增强,处置效果明显提升。

通过梳理2010至2014年掇刀区网络舆情事件,剖析掇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舆情运行规律,认真分析总结掇刀区近年来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方法,在此基础上为今后处理相关舆情危机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为区级政府的舆情危机应对提供一定的借鉴。掇刀区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处置方面确实可圈可点。从以下几个成功处置的典型事例中可以获得一些启迪:

1、第一时间反应,把握最佳时机——案例一 抢盐**:以最快的速度发布信息,制止谣言的传播

2011年3月16日,全国范围内因核辐射恐慌引发抢盐**,掇刀区少部分民众也被误导出现短暂的抢盐现象,随后掇刀主流论坛网友立即爆料掇刀发生抢盐事件,掇刀区网管办第一时间监测到该舆情,在舆情发生不到2个小时就用掇刀区网络发言人账号“掇刀区网管办”在主流论坛予以发帖回应,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受“食盐被核辐射污染不能食用”、“食盐防辐射”、“食盐产量和存储量有限”等各种谣言所蒙蔽,食盐未被核辐射污染,也不具备防辐射功能,我省盐产量和储备量非常丰富。网民纷纷

跟帖表示,感谢政府及时辟谣,避免我和家人陷入核辐射、抢盐谣言的恐慌之中。

掇刀区网管办在舆情发生的“黄金四小时”内及时回应,避免了谣言的进一步传播,网民恐慌情绪得到及时安抚,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掇刀区政府的形象不但没有在这种谣言中受损,相反得到网民的一直好评。在任何网络舆情事件面前,政府部门应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回应网民,澄清事实真相,消解网民猜测和疑虑,阻止谣言或不实信息的继续蔓延。

2、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化解网民情绪——案例二 强台石膏厂疑奴役智障工人:诚恳的态度是化解舆论危机的良药

2012年8月29日强台石膏厂疑奴役智障工人的舆情被腾讯·大楚网推为图片新闻头条,以“井喷”方式爆发,舆情被瞬间点燃,迅速引发舆情围观狂潮和网民关注。8月29日下午16时,掇刀区政府正面回应:企业并未对工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不存在强迫劳动的违法情况,但确实存在用工不规范、拖欠工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已责令该公司停产整顿、补发拖欠工人工资、妥善安排停产期间工人生活和行政处罚贰万元,并告知工人已由相关部门将其护送回家。由荆楚网以标题“荆门回应石膏厂被责令停产 智障工人被护送回家”进行报道,其它网络广泛转载。8月29日晚上23时,在接受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电话连线采访时,掇刀区政府网络发言人坦然承认自身存在监管不利和失察过错,并表示今后将加强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8月30日早上7时,掇刀区政府在新华网等主流网站刊登《湖北荆门市在全市督查企业违法用工问题》文章。随后,中新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迅

速进行转载,公众的猜测和质疑被消除,围观人群迅速散去,该舆情得到平息。

处置舆情的态度决定了处置舆情的结果,掇刀区政府以坦城的心态正面回应,澄清事实、表明立场、公布处置结果,整个舆情的处置呈现链式完整性,以得当地处置策略“制止”了部分网民及媒体的“找茬”。在舆情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应坦诚应对公众质疑,及时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消除化解网民负面情绪,使事态发展回到正常轨道。

3、利用主流媒体等渠道全方面引导舆情,矫正舆论导向——案例三 掇刀地税局团购房事件: 善用主流媒体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

2010年4月12日,掇刀网民向荆楚网报料,掇刀区地税局免去房产公司的税后,组织地税局职工以2600元每平方米低价购买奥林雅苑的住房,而该楼盘开盘后价格在3500左右。随后,掇刀区地税局团购房事件迅速被荆楚网、腾讯网、网易网、搜狐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和手机网站相继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立即引起掇刀区地税局领导高度重视。4月15日,掇刀区地税局在荆门社区上发表标题为“掇刀区地税局关于团购房的有关声明”的贴文,就该事件进行网上回复。同时,中新网、腾讯网、网易网、凤凰网、新浪网等多家主流网络媒体刊登了标题为“荆门市地税局回应团购房事件称按市场化运作”的文章,对网友爆料的团购房事件的有关情况进行解释、说明与澄清,该舆情很快得到平息。

团购房事件发生后,该局在第一时间邀请中新网记者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并对团购房事件做出正面积极的回应,是成功化解这次危机事件的关键。该局充分利用了主流网络媒体自身优势,主动邀请全国最具知名度和

影响力的新闻门户网站中新网记者调查了解情况对事件进行报道,中新网发布“荆门市地税局回应团购房事件称按市场化运作”新闻报道后,该新闻在极短时间内被其它主流网络媒体、地方论坛争相转载,有效平衡信息,抑制舆论导向一边倒。“掇刀区地税局团购房事件迅速平息”的成功经验给我们重要启示: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政府部门充分利用主流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发挥其舆论引导优势,矫正舆论导向,消除舆论杂音。掇刀地税局成功化解危机的经验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要同步启动——案例四 麻城村民质疑石膏厂排污致农田绝收事件:舆情处置成功的关键在于事件处置

2012年10月24日荆楚网爆料“荆门市麻城镇部分农田绝收,五千人饮水困难,麻城村村民质疑是周边石膏厂长期排放大量质量不达标用水污染河流、土壤,造成农田生态环境被破坏粮食绝收、村民饮水困难等问题”,该舆情迅速引发网民广泛关注与讨论。10月25日早上8时掇刀区政府立即组织国土部门、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宣传部门及农业专家专立成立“麻城村农田绝收情况调查领导小组”,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寻找农作物绝收原因。10月25日上午9时,掇刀区政府回应:区政府高度重视,已组织相关部门成立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对农田绝收原因进行调查。10月26日上午9时,区环保局公布石膏厂排放污水水质检测结果和土壤成分检测报告。10月27日下午3时,农业部门公布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结果。10月28日,以政府名义公布“专家分析农田绝收原因是气候、种子、土壤、水质等综合因素所造成”。10月28日下午4时,区政府宣布农民补

偿方案,网民对事件处置结果表示满意,舆情得以真正平息。

舆情发生后,掇刀区将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展开,坚持 “公开透明”信息原则,持续公布调查进展,充分尊重网民的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赢得了网民的信任,有效防止舆情危机扩大,查明农田绝收的原因、农民补偿方案的出台,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舆情危机被成功化解,可见,舆情处置成功的关键在于事件处置。在处置网络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要将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同步启动,只有事件处置到位,舆情处置才更有说明力,舆情危机才能被真正化解。

(二)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尽管掇刀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所提升,但仍处于探索阶段,面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应变能力,制度化水平也较低。

1、网络舆情应对态度不积极

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因没有认识到了解、占领网络空间的重要性,没有将网络看成是新的执政领域,认为网络仅是多种传播媒介的一种,其影响力有限,而不愿意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网络的关注和了解中,缺乏舆情意识和大局意识,对涉掇负面舆情持一种轻视、忽视、不负责任的态度,任由涉掇舆情发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隔岸观火,极易引发网络热点,小事变大,网上变成网下,甚至酿成公共突发危机;另外,一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虽然认识了解网络舆情,但对网络的繁杂现象和汹涌的网络舆情缺乏宏观把握和掌控,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对网络舆情持一种畏惧、恐慌、排斥、害怕、躲避等应对态度,主要表现在一些负面的涉掇新闻发

生后,这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出于各种顾虑不愿意在第一时间公开发布新闻说清真相,这种主动公开的思维习惯的缺失,使得政府部门在处置问题的时候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导致错过最佳处置时机,酿成重大舆情危机。

2、网络舆情应对方法不得体

一些部门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一帖当前,完全忘记了互联网作为情绪减压阀的社会功用,认为这些负面的帖文有损掇刀形象有损政府脸面,不在顺应民意、完善工作上做文章,而是千方百计找关系托人情,甚至施加压力,删除帖文。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做事倍功半,删不胜删。与其把精力放在删帖上,不如在网络上告诉群众:我们注意到了大家的关注,正在采取措施解决中,欢迎网民通过网络对政府工作建言献策监督帮助等等。这样做,既理顺群众情绪,又对实际工作有所推动,可谓益处多多。

3、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

积极的沟通协调是政府部门调动各种资源、防止网络舆情危机扩大的有效途径。目前,掇刀区政府缺乏制度化、系统化的应对机制。这包括网络舆情危机等级划分体系、网络舆情危机报告机制、资源调配机制、跨部门协调机制、媒体引导以及善后机制等。应对机制的不健全难免会使我区在网络舆情的处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临时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临时处理小组或机构。这些机构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此外,从事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不具有专业背景,缺乏正规系统的危机管理培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网络舆情的应对水平。

4、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现象严重

2011年6月,掇刀区建立了网络发言人制度。2014年5月,掇刀的网络发言人队伍已扩充至50人。然而在《关于掇刀区网络监管暂行办法(试行)》实施一年后,其网络发言人制度却出现严重的空置现象: 65%的网络发言人电话无人接听。同时,44%的网络发言人的人事变更信息也没有及时向区网络文化建设和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虽然,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设立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该政策的运行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掇刀逾6成政府网络发言人电话无人听的现状来看,政策资源浪费、制度空置现象非常严重。

5、网络媒体监管机制的空白

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形式,网络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健全、部分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及网民素质有待提高、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和监管办法等等。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特点,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形式不够规范,新闻内容的准确性难以保证。一些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利用网络媒体散布危害性较大的言论,给掇刀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有甚者,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如诈骗财产、散播非法言论等时有发生,给掇刀人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也对掇刀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6、政府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主动性不够

掇刀区政府存在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性不够积极,对主流网络媒体监督不到位,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塑造政府形象的意识不强

等问题。掇刀区作为地方政府,无论危机发生与否,在当前这个网络充分发达、网络媒体无处不在的环境中,要深刻认识政府、媒体、公众三者在传播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好社会传播过程中强弱互变规律,改变过去不能主动沟通媒体、忽视公众知情权的“官老爷”作风,重构政府与主流网络媒体、社会公众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双向对称、透明的有效传播模式,促使在信息的交流和反馈中达到信息拥有的动态平衡,营造和谐顺畅的舆论环境。

四、区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掇刀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严格有序,对我区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同时社区、论坛等各种本地网络媒体资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我区网络媒体管理制度与相关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导致虚假广告、恶意抹黑、散布谣言、网络诈骗等多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同时也给我区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的经济隐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和斯蒂格利茨认为:市场是有缺陷的,需要政府来干预市场,作为信息不完全的网络舆情市场,更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网络舆情信息不完全的缺陷,我们必须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来努力改善网络舆情的信息不完全,发挥网络舆情对政府权力的正边际效用,实现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帕累托最优。下面笔者针对掇刀区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及建议,希望对掇刀及我国其他像掇刀这样的区级政府的网络舆情管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一)加强政府官员、网民、网站信息管理员综合素养

如何全面提高政府官员、网民、网站信息管理员及从业人员素质,清除网络上有害信息和杂音噪音,为网络舆情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是当今政府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政府官员

加强政府官员网络舆情知识体系的培训,提升舆情应对能力。我国社会舆情的生态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政府官员应充分认识当前严峻的网络形势,增强网络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舆情应对观念,面临“麦克风时代”,要谨言慎行,禁绝“雷语”,提高直面媒体和善于同媒体进行直接沟通的水平,培养自己建设、运用、管理网络的能力。各地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府官员培训,定期组织干部举办网络舆情知识体系的培训活动和考试活动,邀授网络舆情专家传经授道,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确保政府官员能够熟知和掌握网络舆情理论知识内容,并制定短期或长期读书计划,倡导政府官员开展网络业务知识读书活动。

2、网民

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升网民自身素质。广大网民是网络舆情的发起者,也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对象,通过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综合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各地网管部门要将网上与网下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步进行,双管齐下,网上积极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宣传活动,树立“诚实上网,讲求信用”网络道德标杆,宣传“诚信网民”先进典型,大力弘扬网络公德;网下则举办以网络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宣传教育知识讲座活动,倡导网民文明上网,引导网民上网

时不传播含有暴力、反动的信息,坚决维护党和国家政策,积极抵制各种不良信息。

3、网站信息管理员及从业人员

加强对互联网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网站信息管理员及从业人员自律意识。网站信息管理员是最后一道“信息把关人”,把关人的把关意识强不强、把关能力强不强、把关责任心强不强,直接关系到网站舆论导向的正确性、网站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网站的公信力。各地网管部门要迅速成立互联网行业协会,规范互联网行业行规,建立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应加强从业人员尤其是网站信息管理员的经常性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信息编写、发布的流程,提高信息真假的识别能力,纠正以流量为唯一考核标准的现象,开展合法、公平、有序的行业竞争,反对采用不正当手段竞争,切实维护互联网行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意见领袖”、“网络推手”、“异见人士”、“维权群体”、“草根记者”争相亮相,社会舆论格局复杂多变,一些局部性、一般性、地区性和偶发性舆论被炒作放大,容易演变成“全民围观”的全局、全国性甚至国际性、政治性事件。政府部门要积极利用行政手段改善网络舆情的信息不完全,重视政府网站建设和政务微博建设,善用主流网络媒体宣传引导,严格落实网络发言人制度、积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切实加强政府自身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建设,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

1、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政府门户网站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是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获取公众认可的重要渠道,是政府部门开展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的重要平台,是向社会宣传和展示当地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各级政府要加强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努力提升政府门户网站的社会影响力,使政府门户网站能够成为引导当地社会舆论导向的主流网站。

(1)信息公开平台

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政务公开要求,组织及时公布政策法规、通知通告、工作部署等重要信息,不断提升信息发布的深度和广度;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和公众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布热点政务专题、政策法规解读等权威政府信息,引导公众理解、支持和配合政府工作;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主动、及时地发布权威政府信息,避免在网络舆情中缺位和失语。

(2)网络问政平台

政府门户网站也是网络问政平台。要加强互动栏目建设,不断丰富互动交流方式,为公众参与互动交流创造条件。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和公众关注热点,开通在线访谈、热点解答、网上咨询等栏目,及时答复和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使政府网站成为党政部门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窗口。要通过领导意见信息、公众监督信箱等,接受公众建言献策和情况反映,适时开通留言板功能。围绕政府重要决策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开展网上调查、网上听证、网上评议等工作,征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3)便民服务平台

政府门户网站也是便民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将成为政府网站未来发展的重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政府网站网上办事服务功能建设,提高网上办事的服务能力,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设计公共服务,整合各种在线办事的资源与系统,提供“一站式、全天候”的网上办事服务,实现只要登陆政府网站,用户就能快捷提交相关办事需求,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同时政府门户网站还可以提供一些便民查询,比如企业信用查询、税务登记查询、养老保险查询、住房公积金查询、水电费查询、驾驶员积分查询、违章查询邮编、公交线路、飞机票、火车票、天气预报等各类查询服务。

2、加强政务微博建设

微博的自媒体传播特性,使其迅速成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面对微博中各类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冲击,各级政府要积极建设政务微博,及时化解危机,阻止各类谣言传播,塑造政府亲民形象,增加政务微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争夺政务微博在微博舆论场的话语权,占领以微博为传播载体的网络阵地,充分发挥好政务微博的舆论引导作用,为微博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态环境。一是及时更新微博信息。政府部门要坚持每日更新信息和信息更新频率,确保信息时效性和价值,持续吸引粉丝关注政府微博,防止信息更新间断和不及时,造成政务微博粉丝的流失。二是及时回复提问和投诉。政府部门要加强与微博粉丝的互动,倾听粉丝的心声,及时回应政务微博中的问题和投诉内容,塑造政府亲民形象。三是主动回应尖锐负面言论。政府部门要敢于回应政务微博评论中的尖锐负面言论,敢于承认错误和开展自我批评,以诚恳的态度化解网络矛盾。四是及时回应突发

事件和网络谣言。面对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政府部门要通过政务微博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披露突发事件情况,报告事件进展,还原事实真相,澄清网络谣言,在危机应对中建立政务微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3、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宣传引导

主流网络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品牌优势,其影响力、点击率都是非主流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往往能够代表主流声音,可以左右舆论导向。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府部门要重视主流网络媒体平台,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宣传引导,主动设置议题,利用主流网络媒体来主导网络舆情事件发展态势和走向,掌握舆论主导权。

4、减少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

网络发言人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政府网络问政的方式之一,是政府及时引导网民、披露真相、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各地政府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现象严重,没有将网络发言人制度真实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培训机制,健全政府网络发言人体制和监督问责制度,建立网络发言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统一的信息收集发布平台,进一步减少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确保政府网络发言人这一制度更好运行。

5、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网络意见领袖是指能够在网络中造成社会舆论的声势,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的网络领军人物。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论是各级政府掌握话语主动权的重要方法之一。显性的“意见领袖”通常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

评论人士,通过他们的网络深度评论主导网络正确的舆论风向,而隐形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隐没在各行业中的普通民众,是能够代表民意的真正发言人。各级政府要积极培养本土显性“意见领袖”和隐性“意见领袖”,建立培养显性“意见领袖”和隐性“意见领袖”的长效机制,发挥它们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逐步实现网民意见的趋同,潜移默化地提高网民对政府各项决策和政策举措的认同感。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

随着我国正处在改革关键期、矛盾突发期诸种问题冲突的叠合积聚,网络舆情状态更加复杂、多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有利于提升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力、判断力和处置力,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为政府部门成功应对危机事件赢得更多更宝贵的时间。

1、设立区级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构

区级政府要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构,负责本地网络舆情的采集、筛选、分析、归类及研判,定期向政府决策部门提交本地网络舆情热点专报或摘报。及时掌握本地舆情动态,避免发生网络热点事件时,政府和领导干部仍处于不知情的状态。

2、实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网状监测模式

为区(区直单位)、镇(街办)、村(社区)分别配备一名专职舆情信息员,组建政府三级舆情监测网络,利用QQ群等方式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员”及时通讯平台, 随时汇集各级的舆情信息,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

状监测模式,能够提高舆情监测的效率,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有效防止重要舆情的遗漏。

3、明确监测内容和范围

区级政府要明确监测内容和监测范围,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网上意识形态信息、利益群体诉求与冲突、重大事故、敏感事件、民生问题、环境污染、司法公正等。监测范围为所有涉及本地相关舆情信息的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中的新闻报道、网评文章和网民评论等。

4、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划分情况

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的设定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我国相关机构管理规定及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区级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被划分为轻警情(Ⅳ级,一般)、中度警情(Ⅲ级,比较重大)、重警情(Ⅱ级,重大)和特重警情(Ⅰ级,特别重大)四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蓝色级(Ⅳ级):出现舆情。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低,传播速度慢,舆情影响局限在较小范围内,没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黄色级(Ⅲ级):出现舆情。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较高,传播速度中等,舆情影响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没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橙色级(Ⅱ级):出现舆情。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高,境外媒体开始关注,传播速度快,影响扩散到了很大范围,舆情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红色级(Ⅰ级):出现舆情。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极高,境外媒体高度关注,传播速度非常快,影响扩大到了整个社会,舆情即将化为行为舆论。

5、建立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评估方法

在综合考虑我国现有的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可以从数量、时间、关注度、观点及集中度这五个维度进行评估。即以帖子数量、话题存活期、点击量、点击率、评论量、评论率、观点倾向性、观点敏感度和网民集中度为评估指标,依据这些评估指标,判断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等级。

6、实行区级网络舆情预警分级响应

根据预警程度不同,实施分级响应:对于一般级预警舆情,由涉事单位要安排工作人员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对于比较重大级预警舆情,由涉事单位第一时间组织工作人员跟帖正面引导,积极控制舆论导向;对于重大级预警舆情,由涉事单位网络发言人要在第一时间正面回应事件,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升级;对于特别重大级舆情,由涉事单位网络发言人主动回应事件之外,并积极组织“网络意见领袖”撰写网评文章,放大强化主流声音,消除减弱网络杂音,平息网络舆论**。

(四)建立科学地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和反馈追究机制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帕累托最优”经济学原理看,在正常范围内,网络舆情关注度越高,政府权力的公正性越强,当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超过正常范围时,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越高,反而会干扰和绑架政府权力,影响政府权力的公正性。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构建科学地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反馈追究机制以实现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与政府权力的公正性的最佳配置,从而最大化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化负面网络舆情为推动政府自身建设的动力。

1、成立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和反馈追究机制顺利运行的保障。建议成立以区委书纪为组长,区长为副组长以及区直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级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全局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及反馈追究工作。

2、规范区级网络舆情处置流程

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网络办。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和“部门职能划分原则”,网络办第一时间将本地网络舆情转给对应地涉舆单位,涉舆单位接到舆情后,必须迅速调查核实舆情是否属实,如果不属实,应当立即予以澄清;如果属实,必须在规定的三个工作日内进行网上回复,并向网络办递交情况说明或反馈事件处置进展。对于超出规定时间未有回应地涉舆单位,网管部门要及时予以督办,并定期将各单位落实情况进行通报。

3、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

在许多情况下,网络负面舆情一旦出现,单靠个人或者某一单位的力量是不足以应对的,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应对,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多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区级政府应积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合作和快速反应,形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快速反应、责任落实”的一体化联动协调管理机制,确保舆情危机一旦出现,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有序地开展后续调查处理工作。

4、建立处置结果反馈机制

总结评估是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的提升环节,政府部门要积极建立

处置结果反馈机制,做到每经历一次网络舆情事件,就带来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方面的提升。在网络舆情处置后,要根据网民的态度、媒体的舆论导向等因素来评价处置效果的好坏。要定期总结网络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总结评估报告,定期上报反馈。在不断地分析总结、梳理反思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应对网络舆情水平。

5、建立责任追究倒逼机制

区级政府要切实抓好网络舆情工作的责任倒查机制建设。责任倒逼机制是确保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真实落实到位的有力保障。针对监测、分析、研判、预警、引导、处置等网络舆情工作各个环节查找出的风险点,进行分析梳理,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对监测内容、监测范围、监测方式、处置流程、责任追究进行规范,建立一环扣一环、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层级监测责任制、处置责任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尤其对网络发言人等重点岗位要推行责任制,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五)采取各项措施,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互联网络世界的自由联通,滋生出了各种网络文化现象,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着人的思维和行为,甚至威胁社会政治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地方政府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加强互联网法律制度建设,约束互联网用户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和行业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规范网络媒体监管,引用先进的网络监控追踪技术,净化网络信息,打击网络违法行为,为实现我国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1、加强互联网法律制度建立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前提是有法可依,中心环节是有法必依。因此,地方政府更好的应对网络舆情的制度前提之一就是要完善网络立法。各级地方政府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通过立法,加强网络信息保护,阻止泄露和贩卖个人信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规范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民等网络主体的网络信息行为,严厉打击成人色情、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等危害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的非法信息,提高网络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共同推动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

2、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建设

区级政府部门必须遵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基本方针,积极建立本地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者行为,坚决制止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要倡导以“传播先进文化、有用信息、有益信息为荣”的精神和“八荣八耻”核心价值观,要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办网行动响应倡议书”等多种行业自律活动,坚决抵制网络淫秽色情与低俗信息的工作,努力完善各网站自身监督举报机制,促进各网站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3、建立区级互联网行业管理规章制度

区级政府必须建立本地互联网行业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制定互联网行业管理相关细则和条例,明确规定本地网站、论坛、社区等互联网运营机构成员的基本权力,以及其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成立本地互联网行业管理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搞好本地网络媒

体行业的管理,增强网络媒体行业自律意识,维护网络媒体行业秩序,引导本地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4、运用网络监控追踪技术

政府部门要加强网络监控追踪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网络监控追踪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监控网络舆情的热点和进程,提高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测效率。另外,网管部门可以利用网络监控追踪技术,智能识别图片和音视频等的多媒体信息,对网上信息进行甄别,过滤网上有害信息的内容,及时发现、查封、堵截、屏蔽、过滤和清除有害信息,阻断非法信息传播,治理网络文化环境。公安部门则可以利用监控追踪技术,查找信息来源,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

后 记

光阴荏苒,随着论文的完成,三年的研究生求学时光转瞬即逝,这三年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建立的情谊,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论文从确定论文选题,到搜集参考文献、数据资料,到构思,搭建论文整体框架,撰写开题报告,再到完成初稿我用了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三个多月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其中最难的是论文定位和搜集数据,光是文中的数据,我来来去去换了不下三遍。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邹德文教授,感谢他对我论文的指导,他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和精准求实的研究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精神影响着我,使我受益终身。本文就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初稿的审定、修改到最终定稿,都凝聚着马跃珍导师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没有导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提供的大量宝贵资料,就没有这篇论文。另外,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班主任宁心红老师,三年来她兢兢业业,每次上课前都给学员发短信,通知上课时间及课程,对于未到课的同学,她也常常一个个打电话通知,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教师风范。她为人师表的率先垂范和世事洞明的谆谆教诲,又为我处世和做人指明了方向,在此表示我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未来的日子里,32

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和工作,不辜负老师的教诲和希冀。

同时,感谢所有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几年来,他们充分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风范,是他们将其渊博的知识无私的传授予我,为我完成学业提供了帮助。

最后,在即将毕业离校之际,帮助和鼓励。

我还有感谢同班同学给予我的

参 考 文 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 柯健.《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预警及对策机制初探》[J].红旗文稿,2007(15).[3] 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04).[4] 姚敏.《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初探》[J].电子政务,2009(04).[5]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6] 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7] 任洪涛.网络舆情引导对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的要求[J].青年记者,2010(4).[8]聂建江.从“信息公开”到“网络对话”:政府与网民建立新型关系.新华网,2009(12).[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7).[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1).[11]谢金林.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机制[J].公共

行政,2009(3).[12]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02).[13] 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03).[14] 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理论与现代化》,2009(05).[15] 张丽红.《论我国公共决策与网络舆情》[J].广西社会科学,2009(07).[16] 张方华.《我国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09).[17] 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载于人民网2009年12月28日.[18] 勇刚.新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能力的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02).[19] 曾小明.网络舆论及其导向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国防科技大学,2008.[20] 朱义宁.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9.[21] 唐守廉.互联网及其治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22]范正伟.把民意作为第一信号[N].人民日报,2009.35

上一篇:初中必备古诗40首下一篇:高校研究生会学生干部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