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期待教学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学生阅读有一个钢性的量化规定,那就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可见,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篇幅,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被动地实现这样一个阅读“总目标”,则势必有很大难度。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学会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期待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阅读期待教学论文 篇1:

谈“阅读期待”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和总结,深悟出“阅读期待”的作用。文章从导入煽情、阅读中驰情、阅读后感悟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的实践体会和具体运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期待 主要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几个春秋,深深感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也常常为阅读教学所困,在种种弊端、多重困惑并存中,也带着对课改的期待、课堂教学的转变,不断探索,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新途径。

然而,我們的阅读教学以生字词的解决、段落的划分、主题的提炼为主要形式和手段,忽视阅读兴趣激发,忽略阅读技巧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改变传统阅读教学,实施阅读期待教学,是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打造阅读期待、快乐阅读的高效课堂,值得我们探讨。下面,以初中语文几个教学案例为例,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进行阅读教学的实践体会。

一、导入时煽情——阅读期待的前提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引发深层的阅读,而导入煽情是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的关键和前提。

1.情境导入法煽情

新颖、趣味化的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之效,阅读教学中的别致的导读,可以促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如《在山的那边》的教学前,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高耸入云的层岚叠嶂,问:对于不是生长在山里的你来说,你看到这个画面时,你除了看到“山”,你还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此时,近似于闲谈式的导入,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同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回答:“除了山还是山”“想到山那边是大海”“蔚蓝的海”“灰暗的海”“巨浪滔天的海”等后,教师给以启发式的导入:每一个人在童年时都有梦——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的奇妙的梦,对未来,有遐想、有企盼。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想法,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这样的导入,由景入境,由境生情,激发学生对《在山的那边》的神往和阅读的期盼,产生阅读的期待和欲望。

2.谈论导入煽情

初中语文阅读课文,以故事为主者居多,对于故事性的阅读文章,毫无疑问,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策略就是谈论故事法。故事法导读成为教师们的主要的方法之一。

如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可以简单概括文章的大意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欲罢不能的效果。如教师呈现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和文静俊美的花木兰的两张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张图片上的人物是不是一个人,不同之处在哪儿?木兰的前后变化为什么这么大?木兰为什么会由一个文静俊美的姑娘而变为英勇善战的将军?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由此而引出文章的题目《木兰诗》。再以问题:你能说说木兰是怎样替父从军的吗?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阅读中驰情——阅读期待的核心

叶老先生说“文字是桥梁,这座桥连接这作者和读者,自由作者和读者见面,才能产生心情的契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架起这座桥,才能启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漾起涟漪、泛起微波,产生震撼心灵的阅读期待。

1.研读,领悟激情

所谓研读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推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和抒发的感情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旨在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就是叶老先生所说的读者和作者的“见面”,也是对阅读文章的赏析的过程。这个过程、这种方法以字词、句段的理解为基础。

2.问题深入领悟激情

所谓问题深入,就是不局限于字词、句段的表面的理解,而是深入领悟的方法,这种方法以从修辞、主旨等方面加以理解和感悟。

仍以《在山的那边》的阅读教学为例,根据“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而提出几个对字词的理解而感悟的问题:“飘”的含义什么?为什么要用飘?“种子”是什么意思?采用的哪种修辞手法?“扎下了深根”中的“深根”是什么意思?以及“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中的“一次又一次”的含义是什么?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本诗的言旨是什么等等,都可以促使学生通过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理和诗意。

三、张扬阅读个性——阅读期待的关键

同一篇文章,有的学生重情节的发展,有的关注能否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积累字词而关注精彩的段落,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有的喜欢预测……同一篇阅读文章,同一首诗,不同的学生产生的阅读期待千差万别。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这些阅读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阅读期待,留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在个性化阅读中 ,验证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让“阅读期待”成为阅读期待的助推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拓展性的阅读活动,提出共同的、代表性的问题,提升阅读质量,延伸阅读。如《在山的那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探究性的任务:

(1)挑选自己最喜爱的一段文章背诵,并说说你喜爱的原因。

(2)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哲。

(3)谈谈自己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克服困难的经历和感受。

(4)根据“山”与“海”的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这样的拓展训练,既体现个性化阅读,又注重和体现阅读共性,也使阅读和写作携手,更使阅读与生活完美结合,体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总之,阅读期待是实现有效阅读的有效举措,是乐读、想读、会读的宗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拓展阅读等,让学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问题让学生去议,答案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个性的亮点,最后实现“文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至高境界,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曹海霞. 巧用“阅读期待”,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水平 【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7)

【2】李秀芳.在期待中引发心灵共鸣——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3)

作者:刘新涛

语文阅读期待教学论文 篇2:

“阅读期待心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学生阅读有一个钢性的量化规定,那就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可见,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篇幅,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被动地实现这样一个阅读“总目标”,则势必有很大难度。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学会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就着重指出,语文教师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谓“阅读期待”,其实是一种阅读的心理反应,即面对文本使学生产生一种期待心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阅读期待心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阅读,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一、注重阅读“目录”解读,使学生产生阅读全书的期待

新学期发教材时,有些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习惯:打开语文书,翻阅一下自己喜爱的文章。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这一点,教师不仅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且应注意加以引导。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我通常的做法是带领学生一起看“目录”。看看这学期语文教材一共分几个单元,每个单元侧重学习哪些内容,训练哪些项目,哪些文章是我们以前读过的,请读过的同学说说为什么读它;哪些文章是我们没有看过的,教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可读性”在哪里。每每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以后,学生都会产生一种迫不及待地读自己想要阅读的文章的欲望。读过的想去再读,没读过的想去读,文章教师虽然没有去讲,但学生对其已了然于胸。

二、精心设计导言,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的期待

有些学生对于外国作品或篇幅较长的文章往往缺乏阅读兴趣,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学习这样的文章,光靠“解读目录”是不够的。为此,教师应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十分注意精心设计导言,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和心理期待。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抄写员》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言:“在每天的生活中,你需要父母的帮助吗?现在你家里遇到了困难,父母不想耽误你的学习,不想让你去帮助他们,你会怎么办?”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设问,不仅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分享学习成果。与此同时,教师要顺势引导:“一个叫叙利奥的外国小男孩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他是怎样做的呢?比比看,他与你们相比谁做得更出色?”这种“挑战”式的导言,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更能感染学生的情绪,带动他们自主学习,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提高阅读质量的目的。

三、巧妙利用“经典”,使学生产生课外阅读的期待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里向来不乏经典之作,这里既有列夫·托尔斯泰、雨果、契诃夫、巴金、老舍等大家的精悍之作,又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鲁滨孙漂流记》等中外文学名著的精彩片段。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巧妙利用这些经典之作,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构建学生的课外阅读期待心理,从而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道:“曹操之所以轻信黄盖的诈降,是因为在此之前,还有黄盖自献的苦肉计、周瑜施的反间计做基础。此外,赤壁决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庞统献连环计、曹操横槊赋诗等情节都写得异常精彩,令人不忍不读,读来爱不释手。”这种鼓动式的拓展,让学生极易处于一种“急于想知,急于欲读”的心理状态之中,使有的学生一下课就急切地向我借阅原著,欲先睹为快。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只是使学生在主观上有了阅读的愿望和兴趣,要想把这种“期待心理”变为实际的阅读行为,教师需要开展的工作还很多。首先,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只有演绎出一堂堂生动的语文课,才会令学生的“阅读期待”不断得以生成、延续。其次,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农村的语文教师尤其应注意这一点。因为农村相对落后的教育条件,使学生难以接触到更多更好的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而教师则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开辟书源、创造良好读书环境的责任,为学生阅读创造最佳的客观条件,使学生的“阅读期待”成为立刻实施的现实,而不是望尘莫及、肥皂泡式的幻想。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阅读和求知的心理状态,即阅读的愿望和兴趣。其实不光阅读教学中涉及“期待”问题,我们教学其他学科时同样需要激发和利用学生的“期待”。此外,需强调一点的是,“期待”与“兴趣”和“愿望”相比,多了一些个性化的要素,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指因个人爱好和认知水平所带来的差异。因此,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和利用他们的“期待”是值得每位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唐桂霞

语文阅读期待教学论文 篇3:

语文阅读期待教学探讨

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教学。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以提高阅读质量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什么是“阅读期待”呢?就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情境的创设,悬念的制造,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好“阅读期待”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利用“阅读期待”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呢?

一、热情——让期待更富“暖意”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教师的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如教学柯灵《乡土情结》时,我一走进教室,便激动地朗诵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学生兴趣盎然,纷纷静下心倾听。我饱含深情的朗诵,虽然无什么技巧,但学生们的感情随之便被激发出来。我趁热打铁地对学生说:“这首诗深深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我们今天要学的《乡土情结》,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呢?”学生很快就急切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当然,教师要用热情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情感——让期待更具“神韵”

1.启动情感,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入入胜的故事……于是学生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曲子作为背景,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了海伦对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向往!

2.牵住情感,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荷塘月色》中描写夜晚的情境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夜晚荷塘万籁俱寂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使学生仿佛看到了那清幽的荷塘,激起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宁静,驰而神往,激起学生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

3.推动感情,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如教学《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尽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理解,读出情感。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更加明确。及时引导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心理的需要。

三、理解——让期待更有“个性”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的感悟,必然会带着浓重的个性化倾向。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怎样来保护和运用好他们的阅读期待呢?

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阅读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如在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有学生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殉情的方式可不可取发生争论,我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因为他们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所以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学习课文时,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有的喜欢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还善于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等等。

有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甚至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最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期待,学生阅读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大公中学

作者:范 霞

上一篇:远程教育培训总结三篇下一篇:作文期中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