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共8篇)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七、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描写(抒情)方式:正面(直接)、反面(间接)
九、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十、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基本答题思路:
1.从内容上看:①分析原因②靠中心③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④抓重点动词和形容词分析其作用 ⑤思考它象征了什么
2.从结构上看: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十一、环境描写的作用:1.表现了什么精神、性格、特点。2.烘托了人物的什么心情。3.渲染了什么气氛。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了铺垫。
5、交代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背景。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按特征又可分为白描、细描、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情景交融等等。
1、记叙文
命题分析
(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3)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1、偏重于文学作品
2、突出了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情。
3、评价作品,谈论启示,探究疑难,自由赏析,提出设想,表达创意等方面的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中考阅读考点: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概述内容;
3、理解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3.文章内容: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7.为文章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0.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1.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作用?(包含修辞)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2.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13.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 14.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1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A、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揭示社会现实。
各类记叙文的阅读(1)叙事性记叙文的阅读
①明确事件六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明确记叙顺序。事情总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作者是采用何种顺序来安排的呢?明确记叙顺序对把握内容和主题都有重要作用。
③明确文章中心。所写事件体现的主题,通常用“记叙了……事,歌颂(批评)了……,表现了……”的模式来回答。
(2)写人记叙文的阅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以人物为主来安排文章内容的记叙文,阅读时应以把握人物形象为主。
①明确主要人物(主人公)。一篇文章总共有多个人物出现,其中以谁为主要形象,谁就是所谓的主人公。有的文章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人物同时都能体现文章主题,到底谁是主人公就无所谓,两人的地位同等重要。
但要注意一点,主人公并不一定是文中描绘篇幅最多的人物。
②注意人物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无一不是围绕表现人物性格来展开的。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见到穷水手于勒后的神态和心理描写,将他们由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因而生恨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③重视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可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类。所谓横向对比,是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看法。所谓纵向对比就是指同一人对同种事物(事件)前后的不同看法,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前倨后恭的做法,把胡屠户这一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市侩形象地描绘了出来。(3)写景状物记叙文的阅读
写景状物记叙文是通过描摹某一事物,通过对这一事物的特点分析来体现主题的记叙文。进行这一类文章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②对比手法的运用:这类文章大多采用对比手法。
③象征手法的运用,写景状物是为表现一定主题,所以所写事物往往富含象征意义(4)新闻与通讯阅读
①重视对标题的把握。新闻与通讯的标题一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新闻的“主标题”,所以我们读这类文章时先要提炼标题内容。
②重视对新闻导语的把握。如果说标题仅是概括正文内容的话,那么导语就是较详细地介绍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
③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新闻与通讯要求语言准确,虚假性的、欺骗读者的语言绝不能出现,而且一定要具体、准确。如“西起九江(不含)”括号中“不含”一词,如去掉就会让人产生疑问。
④新闻通讯虽要求记者实事求是地记录事件全过程,但在写作中总会有作者观点和情感融入其间,所以我们阅读时也要把握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个人爱憎、好恶等情感。(5)、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见后文)
2、说明文
1、说明文的类型: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8、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议论文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⑪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⑫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⑪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⑫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⑬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⑭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⑮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⑪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5引用论证
⑫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⑬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⑭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⑪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⑫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⑪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⑫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⑬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⑭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⑪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⑫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⑬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ü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ü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ü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4、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七、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5.表现手法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5、小说
阅读小说,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思想内容、作家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方法等。
首先,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具体地说,应该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更应该注意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的表现,从中去认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故乡》中就是通过对少年、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对比描写来揭示主题的。同时,还须努力探求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其次,要通过小说中情节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与巧妙构思。
再次,要通过对小说中环境的分析使阅读收获得以补充与深化,茅盾先生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了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之分,阅读时要区别对待。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描写的方法: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与步骤:
(1)理清故事情节。情节是人物活动的产物,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据。在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时,一要理解小说所采用的叙述情节的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二要在理清作者的构思脉络的基础上,把握好小说的结构特点,并联系作者要表达的题旨和情感作深入的思考。
(2)分析典型环境。环境是人物赖以活动的舞台,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阅读、鉴赏小说时,我们就要参照对小说典型环境的分析,去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制度、阶级状况、世态风情,去体会小说所展现的人物活动场所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去领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物典型性格的独特魅力及产生此种性格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意义。
(3)把握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并借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小说创作的重点。在阅读小说时,需要从作家刻画人物、塑造典型性格的方法入手,去分析小说的人物特征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4)品味语言特点。一般说来,阅读小说首先要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这就需要弄懂词句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特别是要着意去体会小说中那些关键词句,尤其是那些通常不被用来描写事物的词语、句子。还需要着意去理解小说语言中所隐含的信息,多角度地分析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仔细品味小说语言的特点。
古诗文赏析专题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解题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一、在阅读教学中采取设喻教学的作用
1.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喻教学法是一种形象的阅读教学方法, 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不像数理化, 有严格的科学性, 一环紧扣一环;所以要吸引学生, 就必须依据语文课的特点, 进行形象化的教学。设喻教学法就是根据语文课的这一特点而来的。设喻教学时, 师生以一种形象的眼光来分析课文, 使那些本来显得平淡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 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设喻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教学。教师只有对这篇课文有相当的情感偏向, 才能对课文进行设喻教学;而随着教师设喻教学的展开, 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地被激发出来, 以至情不自禁地进入对作品的分析之中。设喻时还要进行联想, 使本体与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必然会启发学生的想象, 提高其想象能力。
二、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激活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 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 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 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章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 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 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 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总之, 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 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三、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
首先是唤起学生体验生活, 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 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 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 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 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这时, 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 教师只能引导, 不能轻易否认, 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 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 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出来, 答案可谓层出不穷, 有的说是热衷自由, 有的说是追求刺激, 有的说是赏夜景, 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给予了肯定、鼓励和引导, 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 得到了认同, 得到了提高。
四、要关注学生基础的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大家都知道, 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 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 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五、要关注学生语言的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 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 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 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 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 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 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 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 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六、要关注学生写作的积累
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 丰富情感, 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 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 但我认为还很不够, 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 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 可让学生当堂展示, 也可作为课外训练, 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一、预习生字和生词
学生在预习阅读课时,常常会遇到不认得的生字或生词,特别是做古文阅读预习时会遇到的生字、生词更多。有些学生觉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和生词不去特别了解也不要紧,自己不认识这些生字或生词也能看懂课文大致的意思,第二天教师在阅读课上会讲解这些生字和生词,所以不将弄懂生字和生词的事情放在心上。然而学生通过自己借助工具书和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是学生完成阅读练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生字生词的技能。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黔之驴》时,学生要把自己不认识的生词通过查阅工具书查阅出来,对于自己不太理解的字句先按上下文的内容初步理解字句的意思。等到在阅读课中,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印证自己理解的知识。如果自己理解得不够正确,学生要分析自己错误在哪里、是哪些结构知识没有掌握。如果教师没有提及该类知识,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教师共同讨论。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生字和生词,在课堂学习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预习阅读文章中的难点
学生在阅读文章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如果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在阅读课堂中,学生将无法把握学习的要点。因此,学生要通过有效的预习,自己了解课文中的难点,同时要了解难在什么地方。学生能了解课文难在哪里,在课堂中就能重点学习。
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两小儿辩日》的课文时,都曾经觉得要阅读这篇课文很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发现这篇课文难在:文字艰深,这篇课文节选自《孔子·汤问》,该书籍编写的时候过于古早,很多词句的用法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通假字很多,学生很容易念错;该文章观察事物的角度非常玄奥,学生见过该类自然现象,然而平时学生没有深入思考过,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会发现两个小孩观看自然现象的角度自己是从未思索过的,学生发现自己从未用这样的角度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事件;在书中,孔子被两个小孩问得哑口无言,学生虽然学习过现代天文学知识,能够了解问题的答案,然而学生会想象,如果自己站在孔子的立场去思考自己从来不理解的事物现象,自己会用怎样的角度去判断问题呢?该课文虽然很短,学生却普遍觉得难度很大,学生只有自己理顺文章的难点,在阅读课上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和讨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在预习时就理顺文章的难点。
三、预习阅读文章中的重点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有时会感觉这篇文章有一些重点,然而什么是重点,学生有时不能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圈画文章的重点,通过圈画重点的方式,学生能对文章初步进行把握。在课堂中,学生可以重点学习自己圈画出的重点,将这些重点与其它人交流。
比如学生在阅读《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时,学生要逐渐圈出文章重点学习的内容。这篇文章的题材是演讲,学生要通过阅读课文自己总结演讲题材的特点;这篇文章的另一个重点为“五分钟”学生必须要理解在这五分钟的简短演讲中,郭沫若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思想;这篇演讲的主题是箫红,那么从郭沫若的演讲中透露出他给予箫红怎样的评价等。通过把握重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更加有针对性。
四、预习阅读文章中的争议
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可能会发现这篇文章的一些思想内容会引起争议,而这些文章值得人争议的部分往往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学生在面对文章争议的内容时,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学生要通过仔细的思索,理解这部分内容为什么会引起争议,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做好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在课堂中与他人共同交流这些争议内容,一起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有些学生听人说朱自清的文章并没有那么好,他的文章逻嗦、重复多,词藻过于华丽,文章的内容却不深刻。学生可以针对这种争议认真预习这篇文章的内容,自己通过分析认识这篇文章的价值,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就能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一起交流这些争议的说法。学生如果在课堂中能有效的讨论,就能深入理解《背影》这篇文章是否属于优秀的文章。
(1)晨读:短新闻发布会、五分钟读报、优秀诗文诵读。
(2)课前:“书海拾贝”、“谈天说地三分钟”、“成语沙龙”、“一分钟演讲”。
(3)晚上:记自己喜欢的新闻;搜集、剪贴自己喜欢的信息资料,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
(4)双休:小组共读、个人自读、亲子共读,天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做阅读笔记。
2、把握一般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把握中心,最后写出读书笔记。读报也要有阅读顺序,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把握文章内容。
3、认真实施读书要求。一为眼到、心到、手到;二为不懂就问,善于思考;三为要与“说话”、“作文”紧密结合;四为持之以恒。
4、背诵古诗16首,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四分之一。
5、开展活动,巩固阅读效果。
6、背诗大王: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评选,并授予称号。
7、读书日记:把所读的书在日记上有所纪录,有计划安排,每学期检查一次。
8、手抄报:办有关方面的读书内容,一个月一次。
小学语文阅读汇报课《走近名人》教案
——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读名人的故事,并做读书交流卡。教学目标:
1、了解更多名人的故事,并受到启迪。
2、继续锻炼学生的组织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
3、进一步熟悉交流的方法,提高学生交流的兴趣。教学准备:每桌发一张名言书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刚才,老师在你们的每一张桌子上都放了一张书签,现在,谁来读一读上面的内容。
生读
名人的言行如一块砺石,它可以激励我们的斗志。
2、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名人?
真是 “江山代有才人出”,这些古今中外的风云人物,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航标,引领着人类走向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和更加精彩的物质世界。
3、因此,上星期,老师让你们去读名人的故事,并作了阅读交流卡。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阅读汇报课
板书:走近名人
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阅读交流卡,想一想你准备用什么方式、交流你的收获?大部分同学已经想好了。咱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二、小组内交流读的内容。
小组交流时请注意两个要求:
1、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交流,把自己的见解表达清楚。
2、认真听,学习别人的收获。
学生交流,师小结:看到同学们交流的这么开心,这么投入,我相信你们的收获一定很多。想把你的收获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三、交流读书内容
(一)(中国名人的故事)
师:谁先来:你准备用什么方式交流你的收获、? 生1:讲主要内容和收获
板书:
讲
其余同学补充收获
(怎样才能讲好一个故事?)
师:这位同学交流的是中国名人的故事,还有谁也读了这样的故事,优选教育资料
生2:表演故事
(同学们想看吗?那我们欢迎小演员上台表演,先介绍 一下自己扮演的角色
板书:
演
其余生评价,(这三位小演员你最喜欢谁?)(祝贺你们表演成功,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吗?)
师:还有谁读了这样的故事?
生3:读受感动的段落。
(来,我们一起听)
板书:
读
师:读的多好呀!真是我们班的朗读小能手。告诉同学们,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外国名人的故事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几个中国名人的故事,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还学到了一些好词、好句子,收获很大。有谁读了外国名人的故事?
师:你来!
生分角色读故事,谈收获
生画故事,并讲述
其余同学补充收获
四、拓展延伸
师:俗话说的好:名人故事,流芳百世;传世名言,启迪心智。名人的成就犹如一面明镜,它照出了我们的不足。
说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读书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交流更是增长知识的一条捷径,所以同学们要多读书,多交流。老师这里也有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想读吗?
请同学们翻到语文《伴你成长》73页,用学过的读书方法默读两遍,看谁的收获最多。五:总结,布置作业
品冰心作品
徐州市鼓楼小学
张晓辉
教学目的:
1、学生汇报在阅读冰心作品的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教学内容:
交流在活动中阅读的作品,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
用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
(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回顾学习方法
回顾在学习《海伦 凯特》时用 “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
四、欣赏、品味作品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荐。展示朗读的形式不限,展示的作品多篇。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五、推荐名句段
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老师推荐名段。(课件展示)
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味冰心作品。
一、确定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目标的制订要从初中生的学习经验和个性特点出发, 遵循初中生阅读的心理规律, 有效发挥教学目标的引导作用,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感。所以, 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前, 要先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的设定可以以一篇文章, 或者一周、一个月为基本单位, 近期目标的设定要和具体的学习内容相结合, 配合课堂课本解读, 教师补充必要的知识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真正让学生读有所用。远期目标一般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为基本单位, 远期目标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让学生明确这一学期或学年自己在哪些方面要了解和掌握, 要重点积累和拓宽哪些方面的知识面, 阅读哪些文体的文章。确定语文阅读目标, 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明确的方向, 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语文阅读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指不需要别人要求, 也不需要自己强迫, 就能自觉地去阅读的行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 保证阅读的效果, 完成阅读目的有重要的作用。
1.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 适当的时间、地点、氛围, 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要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和学生做好互动交流, 对回答问题积极的同学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还可以把班级分为几个阅读学习小组, 让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共同探究, 这样的学习氛围, 不仅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学到了知识, 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让他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每天阅读的习惯
阅读贵在坚持, 如果学生能每天拿出一些时间阅读, 阅读习惯就会自觉养成, 阅读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坚持每天阅读, 哪怕是每天阅读一段文字也好。培养这个习惯要由教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在家里, 家长可以适当地提醒督促孩子阅读, 给孩子提供阅读需要的空间、书籍。在学校, 教师每天留出一部分时间, 指导学生读书看报, 交流读书体会, 天天如此, 每天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动笔摘录, 可以加深记忆, 抓住重点, 对于积累资料和丰富知识十分有利。对于动笔摘录的方法教师要做具体指导, 让学生真正把阅读过的文章和内容中的有用知识积累起来, 做好储备。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章中浓厚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人文性, 教师的讲析不能替代学生的感悟, 一定要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体验。如, 阅读一篇散文, 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优美的语言, 丰富的情感, 体会散文所描述的意境, 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得出自己的评价和感受。这样, 才能让学生真正独立地去赏析阅读的文章, 为以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四、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还应该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1.把握文章的主旨
阅读任何一篇文章, 都应该首先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这样才能更快更深刻地把握整个文章, 利于分析文章的内涵、文采和特色等。
2.精读、细读
在一篇文章整体阅读之后, 在概括掌握了文章的主旨之后, 还要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精读细读。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论述和描写表现文章主旨的, 学习文章中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 记录一些优美、深刻的句子、词语, 为自己积累经验, 做好知识储备。
五、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
新课标强调的是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引导, 运用有效策略,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阅读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1.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把阅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环境, 让学生能够专心读书, 认真读书, 兴致勃勃地读书, 让学生在独立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感悟, 进而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 (2) 教师要为学生在阅读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之间的差距搭桥铺路。阅读文章的内容是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 学生没有什么直接的感受,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启发学生, 为学生答疑解惑, 扫清阅读学习的障碍。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批判阅读
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批判阅读, 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精神,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阅读探究中得出答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教师要发挥引领、促进作用
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是完全放任自由的。一节课成功与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调控的尺度。引导适当, 调控到位, 课堂教学就是流畅的、紧凑的, 更是有智慧和效果的。因此,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之间, 教师要细心观察, 准确调控, 并适时介入, 进行必要的评价、拓展、补充、总结等。因为虽然学生对阅读文本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但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是不同的, 甚至是片面的、肤浅的,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引和促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抓住精彩的语段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发挥课堂中教师的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把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到新的高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探究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动力,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更多地激励他们主动阅读、主动思考。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有价值、有效果地进行自主阅读, 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 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的根本目的, 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如何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者探索的课题。提出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庆丰.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的若干思考[J].时代教育, 2012 (01) .
[2]袁文娟.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J].教育科研, 2012 (08) .
一、改变观念,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
三、重视朗读和默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 “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默读”算得上是人们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阅读方法,我们很难看到在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前读书查资料,在家读报纸、看信件时会有人在高声朗读。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要是通过默读的方式体现的,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看学生终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的特殊任务。
四、加强方法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
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
首先是快乐地阅读,有意的阅读,专注的阅读。
在学生阅读中,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把书籍当作快乐源泉,这样,阅读效果自然显著。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之初,要努力创设愉悦情境,避免给学生施加压力,可以由学生兴趣导入阅读,在学生阅读中,应保持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免打扰学生思维的连贯。
其次,要使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逐步积累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识能力得到发展。
五、制定明确计划,因材施教
1.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习题课教案07-03
初中语文阅读综合练习06-01
初中语文阅读推荐书目06-11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方法07-12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10-2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11-1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06-27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07-19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07-08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色彩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