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阅读教学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二语文阅读教学

初二语文阅读教学 篇1

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一、问题式教学法教学意义

问题式教学法最大优势即在于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深化。通常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课上告诉学生的知识,学生可能会很快忘记;但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则能加深印象,将知识内化,这便是问题教学法最重要价值之一。同时,问题教学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所谓“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种种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推动力;而在这些问题的推动下,学生通常能够更多地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积极展开对答案的探究。此外,问题式教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传统教学模式,带动了学生思考,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真正意义上对教学模式创新的一种践行。对学生而言,问题式教学法使其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在接触问题式教学法之前,学生可能极少主动进行自主学习,然而随着教师不断提问,不断地展开思考,学生为求解答自觉展开探究,这一过程不仅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具体措施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是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着手去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初中课本所选篇目都是著名作家作者的优秀作品,在词语的使用、句子的把握上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学习的典范,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在知识积累之余深化文意认知。比如,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冯骥才的《珍珠鸟》、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等佳文中,词句运用写作技巧无一不蕴藏着作者无限寓意、深情,教师可在学生掌握字词、句子的基础上,设置与课文写作背景、引申含义、留白手法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思考、解答,进行知识的拓展训练。其次是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即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时应作出具体的思路解析,对学生的优缺点要有所掌握,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加以引导,详细说明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考虑,如何考虑以及注意事项等。再者是增进交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法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还要对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二)注意事项据笔者教学经验,建议采用上述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前计划,即在计划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先行制定本季度或的工作规划,并将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整体教学计划之中,从而妥善分配课时。二是设计新教案,即教师先要全面加强对此教学方法的学习,积极借鉴以往教学案例,并对此展开纵深层的研究、分析,学习相关教学技巧与经验,在已有的教案基础上创新。三是充分教课准备,即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应大致介绍本堂课采用的教学法的概念、作用和意义,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式教学法有所了解。四是充分备课,即根据课标要求选择应实施互动教学的章节,结合知识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并于课后调查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五是将课堂提问设置为开放性。语文学科并不像数学、物理,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既定的答案,所以,将语文问答设作开放性的答题方式,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使想象力和联想力得以充分锻炼。以笔者教学经验总结,在解答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有更多尝试性的思考,能紧扣文章主旨,进一步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认知。

(三)效果分析采取问题式教学法,结果显示,学生“睡觉不听课、听讲但不互动、听讲且参与互动、积极提问与考试成绩”等课堂指标调查结果均优于传统教学法授课的学生,同时,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兴趣的调动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由此,说明了问题式教学法对学生课堂表现、提升学习成绩等改善作用显著。

三、结语

阅读教学是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投入学习精力,更是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无论如何阅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基石,离不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由此,教师应基于本文所述教学思考,结合学生个体差异,通过“问题”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筛选表述,整合关键语句

做阅读理解题要做到文通句顺。答出答题的区域,显示答题的方式。站在命题人的角度分析问题,所答与所问是否相扣、条理是否明晰。分析所答即所问的技巧,从语句中筛选整合并加以提炼。从原文中寻找答题信息的关键句,按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文章,在准确的语句中摘抄并提炼答案。关注的句子信息包括:名词术语、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理论论据、思想感情等。例如,分析题目法。假如题目是否定句,就反向推理,避免遗漏要点。假如题目是肯定句就采取正面分析的答题方式。通过分析题目的性质,体会文章的态度和情感倾向,弄清题目的结构形式。分析题目中是作者的思想的还是命题者的意思,明确答题的重点和限制的范围。

二、关键句段提炼法

语文的阅读理解往往从一些句子中提炼出要解答的重点信息。这些关键信息往往就隐含在关键句段中,学生阅读时要把重点词语、句子画出来,再重点理解和分析。这一类型解题的技巧就是找关键句段,通俗的讲就是找原话。步骤是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浏览要解答的问题,对照解题范围,整合思路,找出最准确信息答题。有些试题要求用原文重点语句作答,可以利用关键句段提炼法找到要回答的句子。有些试题没有明确的要求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的信息”整合作答;有些试题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语言解答。

三、修辞方法解析技巧

阅读理解解题类型中有一些出题方向是有关修辞方法类的试题。常用的修辞方法有8种:比喻、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比拟、反复。比喻的作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说明的事物产生感情。夸张的作用:显现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联想。排比的作用: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设问的作用: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反复的作用: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在诗句中还能使得表达的句子格式整齐有序。对偶的作用: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与记忆,有韵律美。

总之,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有很多,学生不懂得答题要领和技巧就会痛失分数,这是十分可惜的。因此,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并掌握一定的解题规律,答题时组织语言要规范,认真书写,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

第三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一、注意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方法训练

良好的方法是正确解决问题的保证,是确保少走弯路的捷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做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去读、怎样去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没能切实地去解答,就不能很好地算注重了方式方法。”在给学生日常授课和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白他们要去读的是什么,要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指向性,目标要明确,还要明白怎么去读,怎么去理解。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它们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行文脉络。不同的作者在写相同体裁的文章时也会因为个人文学修养、意趣爱好、侧重习惯等的不一样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写作习惯和突出的语言文字风格等。

在给学生授课和指导时,要引导学生精细阅读,逐渐去发现这些差异和不同,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分类,以提高其学习能力。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记叙文时,首先要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重点去品味叙述部分和议论抒情叙述部分。一般来说,初中学段学生所接触到的议论文,其论点往往出现在句首或句尾。但偶尔也有出现在句中的,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因为一般性特征而湮没了特殊性存在,亦不能一概而论。学习说明文时要仔细分析其课文内容,明确课文的说明对象,找出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并根据关键字词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文章不同的知识点去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的知识点,以循序渐进式地提高现代文学习和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是关键。

二、鼓励学生适度扩大阅读视野,涉猎课外美文,加大阅读量,进行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分析

能力的有效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特点是其阅读量积累量是没有限度的,是没有上限的。从古自今,没有哪一个大文学家敢说自己读尽了天下书,识尽了天下字。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也是积淀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阅读是积累,是吸收,是消化,是把阅读材料内化为自己阅读能力的关键步骤和必须方法。我们应该鼓励新生代学生放宽视野,不要做井底蛙、蜀地犬,在学好教材里面的课文之外,还要广泛涉猎那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读物和文章。在选取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选择那些符合初中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读物,尤其要注意思想情趣方面的精细选择,要挑选出那些能激发学生正义感和有助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特性的文章。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也说:“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量的长期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课外阅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起了强化和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符合法度,显然跟吸收密切相关。”无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是针对语文考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当今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任。我们要将教材课文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期帮助学生学好现代文,学好语文,受益终身。

第四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一、以“读”为本,咀嚼文本语言

文本细读,顾名思义一是要“细”,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所以,要进行文本细读,就必须从语言入手,从最基本的字词入手;二是要“读”,南宋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后自精熟,精熟了理自见得。”结合这两点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朗读朗读是亲近和理解语言的前提,也是进入文本的必要一环。在朗读中,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辞质朴,情感真挚,就适宜在朗读中体会,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可以走进朱自清的情感世界,感同身受地体会那种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情感。

2、阅读时间要充分教师要上好语文课,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对于课上朗读,短小的篇幅适宜集体朗读,较长的篇幅宜选取部分集体朗读、自由朗读。整篇文章应该给学生预留课前预习时间,在这时间段朗读。总之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文本。

3、寻找切入点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一些细微处,仔细阅读,细细揣摩,才能品出精妙之处。(1)细读关键字。“从一个读者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字就是能让你头痛的字,关键字词通常仅提供最有特点的细部,而把其他的部分留给读者,须调动读者想象,用读者的经验来补充刺激读者的联想或者想象,把他们的经验与记忆激活”。所以真正要分析作品,还是得从分析关键字入手。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课文一开始安排孔乙己就是在众人的“笑”中入场,在文章最后又是以“笑”结束,“笑”这个字贯穿全篇,细读“笑”可以品味出这种笑是众人冷漠麻木的笑,作者更是用众人的笑来突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而这不仅仅是孔乙己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2)细读人物称谓。人物称谓就是人物间彼此的叫法,细细地深入挖掘,你会收获良多。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文中的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一会儿是“好心的人”、“善良的人”,一会儿又是“贼”、“讨饭一样的人”,随着这称谓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而这改变的依据就是于勒是否有钱。通过对人物称谓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在金钱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漠、势利的关系。(3)细读标点。文中的一些标点寓意深刻却经常易被忽略。例如,《故乡》里“我”重新看到闰土时,“啊!闰土哥,———你来了?……”这处标点很有特点,仔细品味诵读之后,我们能读出对重新见到久别的儿时伙伴的兴奋激动,也有对儿时伙伴变化之大的疑惑,更有想说的话很多却无从说起的迟疑等复杂的人物心理活动,从而能更加形象地感受闰土这个人物形象。(4)细读空白处。空白顾名思义就是作品省略了的地方。文学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它往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正为读者参与文本创设了弹性空间。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渔人“一一为具言,皆叹惋”。渔人“一一”叙说了些什么呢?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呢?因为渔人叙说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这就引导读者了解当时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当时社会战乱频繁,赋税沉重,民不聊生,这正与桃花源中的人们和平安宁、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桃源中人“叹惋”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文学作品中的“留白”,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

二、结合语境,把握文章整体之美

初二语文阅读教学 篇2

一般认为, 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和阅读速度等, 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 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读与教读相结合, 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独立钻研课文, 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 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 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 通过教读, 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另一方面, 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 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 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 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 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 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朗读。

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 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 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2、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 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 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 加快理解, 增强识记, 丰富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 都要有专题训练,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 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3、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 巩固阅读成果, 积累语言材料, 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 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4、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 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 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 把握阅读要领, 提高阅读能力。

三、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 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 自己解决问题。同时, 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 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 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3、阅读卫生习惯。

阅读卫生习惯要求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卫生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 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要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 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初二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主体作用;灵活性;教学方法

一、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任何教学前都会提前备课,写好教学方案,而初二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教案中要充分展现教学内容,并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周密设计。初二阶段的语文学习与初一阶段的语文学习相比较,学习内容更加有深度和高度,也更加全面和丰富。教师在初二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说,只有教学内容丰富和有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渴望,因此,可以说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且固定,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通常在教学过程中会按照书本顺序传授知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板书的书写,使学生的思路也更加清晰明了。然而这种模式过于单一且固定,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固定,难以突破思维定式,并且违反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不是教师单独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完成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时,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依照这样的思路,笔者和学生共同研究了如何有效授课,最后我们得出一致的结果,无论哪一篇课文,都会有平淡的地方,同样也会有高潮的地方,而这往往也是吸引众人的焦点。所以,笔者通常在授课时,会运用这样的方式。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我就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将其中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圈出来,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对文章中的高潮部分和文章的主线进行讨论。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是不同的,他们都会畅所欲言,在讨论中会产生共同的观点,也会产生分歧,但是最后大部分学生会找到高潮所在,就是孔乙己在断腿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店里的情形。学生经过激励的讨论,情绪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教师之后的讲课进展也更加顺利。这堂课有别于以往的语文教学,使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

三、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灵活性的特点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灵活性,除了一些问题具有固定的答案,有很大一部分试题都是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围绕中心意思答出即可。因此,在初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灵活性。语文教学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对试题的答案都没有固定统一,也就不会要求学生必须按照准确答案回答问题,不会让学生受到固定思维的约束,让学生能够拓展思维,独立自主地思考。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这样的小视频:地球上,有清澈的小溪,茂盛的树林,里面鸟语花香,等学生看过这一段视频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的观点也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会想到地球这么美丽我们要保护环境;有的学生会想到自然界的生物之间要和睦相处;有的学生还会想到生命非常可贵要爱惜生命等等各种各样的观点,这样一段小小的视频,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教师利用这一段视频想要表现的主题是环保,而学生各种各样新奇的观点,也不存在错误,教师也不能直接否认,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说明他们积极开动了脑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能将自己的想法详细表达出来,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学生的作文内容也将不再是平淡无奇。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转变指明了方向。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只是教会学生课本上的语文知识那么简单,而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全面型人才。同时,教师也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得以扬长避短。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并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初二这个阶段学好语文,从而为日后的深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侯丽芳.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二语文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5(23).

[2]柴春丽.语文专业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才智,2015(18).

初二语文优秀作文阅读 篇4

陆游不陷世俗,他希望国家统一,所以有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的诗句流传千古。文天祥刚正不屈,他希望有一身的正气,所以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千秋诗句。杜甫虽曾被叛军所俘,却一贯有心系天下的远大志向,所以作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千古绝唱,让”诗圣“这个称号流传千古。

以上种种事例不正昭示着我们:只有有了希望 ,才能照亮心中之灯,人生之灯,让人生更有意义,让人活得更精彩。

若没有了希望,大树还何以挺拔?若没有了希望,江河还何以奔腾?若没有了希望,星星之火还何以燎源?

记住,人生只有一次。何不以希望为帆,理想为桨,信心为船,向人生的目标驶去?纵然前方有惊涛骇浪,有急流险滩,又何以为惧?

让我们心怀希望,那里有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的秀美风光,那里有惊涛骇浪、怪石嶙峋的壮伟奇观!

初二语文阅读教学 篇5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2、《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3、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2、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戌边将士的思想情感。讨论: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3、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4、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赏析提示

第一、二句写出了形势的危急。“青海”地区,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长云,指横在天际的云,把雪山都遮蔽,因而天色就比较昏暗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围困的,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其形势是如何凶险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纵观全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两句形成鲜明对照。第三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觉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本诗在抒写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使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这首诗歌最突出之处。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附1:古诗鉴赏六看

古典诗歌的鉴赏,一看类型(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战争或边塞类,爱情类,民生类,闲适类,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二找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三定感情,四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五下结论(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六品风格。

附2:王昌龄诗作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

初二语文阅读教学 篇6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 乾

(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①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8)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②,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10)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11)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12)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13)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1993年10月6日(选自《萧乾散文》,有删改)

注: ①[锔(jū)]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②[沙雁]做工精细的风筝。下文中的”屁股帘儿”是一种自制的简易风筝。③[秫秸(shú jiē)]去掉穗的高粱秆。

【练习】

1、请你以“阅读提示”的形式,把这篇文章介绍给未来的读者朋友。(6分)

2.从第(4)段中找出与第(1)段画线句子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9)(10)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模仿上文语言特点,以《我家的老院》为题,写一篇感念儿童时候美好时光的短文,要求字里行间体现出对老院及发生在老院的故事的感念。请保持段落清晰,控制在500字以内。【答案及解析】

1、作者先概括交代了自己在北京生活的“简历”及对北京胡同的模糊印象,然后详细描述了北京居民胡同生活的几个典型画面:叫卖声、放风筝、捉蛤蟆、逗蛐蛐。作者对胡同生活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切情感,渴望保留“胡同文化”,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适当地拆除胡同的做法做了含蓄的批评。

2.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3.要点:(1)丰富(2)和谐(有趣、安宁)

4.回忆儿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或:回忆儿时游戏之乐)

初二语文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阅读过程中, 营造良好的氛围, 鼓励学生边读边想, 使学生回归常态, 沉浸其中, 真正读进去; 要给足时间, 使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读、思、画、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 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要坚决摒弃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介绍作者、分段分层, 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等, 离开语言文字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注重整体把握, 重对文章的总体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 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因此, 阅读教学要从整篇课文入手。要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重视个人阅读后感受、体验的交流, 切忌肢解课文。此外, 只有整体把握是不够的。阅读教学还要结合语言的学习,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逐渐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整体把握, 珍视学生整悟的个体性、差异性、创造性; 还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经由教师点拨、启发、激励, 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联系全文, 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 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不断提高分析概括和品积累的能力。由词句到语段到篇章, 不仅要抓理解, 还要抓表达。要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闪光点, 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 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 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 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 然后,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 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最后, 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 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 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 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 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一般说来, 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 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 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 学生就“热”一下, 过一段时间, 又“冷”了, 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 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 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 就提出有点拨作用, 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 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 不愿思考问题时, 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 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 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 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 或结合教材, 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 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 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 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 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 感悟作品, 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五、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 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首先, 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 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 分为多个小组。其次, 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 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从而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因此, 选取合作的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 具有合作的价值, 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评估性。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 为下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 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成果, 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 不仅要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 更要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 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还要关注他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初二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阅读教学,但学生的阅读始终不尽如人意。析其缘由,最主要的是教师习惯地只把一篇课文变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或画面而操作阅读的知识教学和方法传授,忽视了“阅读技能”的训练。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加强阅读教学,重视方法指导。

一、强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1.抓课题,提问题,理解课文

低年级年龄小,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每次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学读,再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读起课文来,主动认真。如,《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学生读课题后提出:谁得红圈圈?为什么得红圈圈?为什么奖励他红圈圈?他得的红圈圈为什么最多?学生初读课文后对前三个问题比较清楚,对后一个问题只要用心去读,就会明白。这样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2.抓朗读,多体会,理解课文

阅读课文的教学,“读”是根本。要重视学生的朗读:(1)初读课文,借助于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2)细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数出句子和自然段。(3)精读课文,理解每句话、每一个词,懂得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读懂课文,学生边读边想,碰到疑难问题,要大胆质疑,师生要同时读。(4)用感情读课文,形式可有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在反复阅读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还可以在今后的说话、写作中能提高自己。同时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3.抓习题,多思考,理解课文

学生年纪小,读课文的目的性不强,让学生朗读课文时,先读课文后的思考题,使学生读了问题后再用心读书。展开小组讨论,使学生读有目标,读有目的,这样学生才有收效。学生有所知而读,思维得到了培养,理解课文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4.抓改写,多角度,理解课文

低年级学生多形象思维,对小动物、声、光、色、像等感兴趣。因此,针对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多角度发挥想象,去改写文章中的故事,可改写,可仿写,可缩写,可续写等。这样可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写作水平提高,真正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5.点图画,多操作,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道“不动笔墨不读书”,从低年级起,应开始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教给学生一套作记符号,如遇到生字围起来,生字下面画横线,好词好句水波线,不理解词句打“?”,久而久之,学生作记能力增强,對课文的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二、倡导合理的多元解读教学模式

要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课本,对于教师来讲,首先自己要做到多元解读课本,因此,教师就需要对教材充分掌握,用心去理解课文内容,不能仅仅看教参,而自己不去意会。首先多元理解,不能简单地将其认为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定的,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力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引导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对过去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革,对学生的个人体验充分重视,构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多元阅读大力倡导,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由学生来对文本的意义单方面接受,还需要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新的意义进行建构,通过这个方法,也可以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在多元阅读理念下,可以存在差异,允许有多样化的视角存在,但是首先要保证合理,通过引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此外,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往往比较沉闷,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就需要将一系列的教学技巧给应用过来,促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将学生的阅读兴趣给激发出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三、对阅读教学效果评价机制进行科学的构建

如今阅读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比较缺乏的,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就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以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就需要对考核体系科学构建,借助于构建的评价体系来合理评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通过考评结果,来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以便不断地实践和创新,完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总之,加强语文学法指导,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必须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重在一个“学”字,教师重在一个“导”字。凡是学生能够懂的地方,要放手让其自学。阅读一旦形成习惯,学生能自觉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得到快乐,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郭奎梅.如何加强职业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J].飞:素质教育版,2013,2(11):123-125.

[2]黄文鑫.阅读教学应加强学生能力和个性培养[J].语文学刊,2004,2(8):66-68.

[3]杨丽萍.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读写算,2009,2(18):144-145.

初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9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二年级3班和1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初二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部编版初二年级教材难度明显增加,两个单元都是文言文,加大了学生的背诵量,其次学生的文言文是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文言文学习的“度”很难把握,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文言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语文课应该注重品词析句,品出语文味。语文课本身包含的知识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语文课强调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有时候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得不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对其中的重点词句忽略,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过。但是大多数时间在课文方面都是让学生对重点语句品析,来了解作者思想,认知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我反思得出以下方法:

一、反复朗读能让学生感悟理解文本。语文课重在品词析句,这是语文课语文味的来源。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对一些成语,需启动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并在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进行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理解决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而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心灵与文本的交融。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基本功。

二、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丧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读进行表达。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可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才能进行大阅读,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才能品尝到语文课的味道!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上我对自己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继续听课学习,勤于请教师傅,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在本册教材中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使教材更加完善,学生的认知更加强化。

其次要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我的教学行为,使我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在这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不过我觉得已有的知识、两年的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课堂上要不断的创新,不然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所以我想是到了要及时充电、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片新天地。

上一篇:2024.6朱楼小学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如何培养演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