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论文(精选11篇)
1、.明确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本的关系
首先我们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为基础。因为阅读获取的信息是由文本提供的,文本的客观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阅读再创造的巨大可能性也是文本给予的,阅读的目标和思路更是由文本限定的。如果为了突出个性化而不顾一切,那就变成了随意化、自由化,而不是真正的个性化。真正的个性化是在与共性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中产生的,是在一定背景下建立的对文章的多角度的理解。如果学生对课文缺乏最初的理解,缺乏一些共性问题的统领,那将是不合适的。
其次,就我们学生接触到的文体,大多数可以读出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但是对于科技文、文言文等,在个性化阅读上则应当受到一些限制。因为科技文最基本的特点是科学性和严密性;文言文则有其固有的文化背景,所以在个性化阅读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不能要求对任何一篇作品都要个性化,这样也不符合文学本身的规律。
2、明确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教师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风格会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形成,甚至决定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不应当忽视自己的作用,不能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由传统的“惟教师是听”变成“惟学生是听”。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若失去自身精深的感悟和流畅的表达,甚至连自己的观点见解都不再表达,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个性化阅读要做到恰到好处才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否则就会起反作用,不但个性培养不起来,可能连共性也丢了,学生最终将一无所获。
3、明确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恰到好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注重学科特点,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忽视文本的作用,正是文本,正是语言文字本身给我们创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品味这些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会因其直观的特点而阻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想象和体验。因此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滥用,应根据文本需要来用。调查显示,学生借助多媒体获得知识的比例已不在少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个比例只会有增无减。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引导,使更多的学生关注文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悟汉语的博大精深。
二、执教课堂,自我反思 课堂,应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的重要场所。师生共同创设科学而又民主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并使学生掌握个性化阅读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为重点,其基本课堂程序为:充分阅读,感悟文本——以情激情,创设氛围——咀嚼欣赏,领悟意蕴——讨论质疑,激活思维——浮想联翩,拓展延伸。本阶段,每个实验教师都精心执教课堂,教并反思着。
1、充分阅读,感悟文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达到书与我化,我与书化,书为我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先读后教,给学生充裕的诵读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目的。凡是学生自主读书能体会到的,教师重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复述、默读以及略读、浏览、精读。
2、以情激情,创设氛围语文教学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一个语文老师光靠呆板的冷冰冰的说教是难以成功的。因此,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全身心投入,激起和调动学生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寓意。如在艾青《我爱这土地》一文的教学中,用《黄河大河唱》乐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咀嚼欣赏,领悟意蕴咀嚼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为把握作品精髓、领悟作品意蕴所进行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语文教材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课文,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创作作品形象到作品意蕴等,都值得学生咀嚼欣赏。也只有通过咀嚼欣赏,学生才能获得情绪上的激动,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满足。
4、讨论质疑,激活思维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看法,可以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展开讨论。
5、浮想联翩,拓展延伸个性化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因为创造想象是培养个性化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学生说话、看问题的深浅、角度和方式不可能全然一样,教师可因势利导,不妨有意选取文本中可以想象的篇章,引导学生在质疑、想象中培养创造想象力。
每一节课后,教师都写教后记,大都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以便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或伤感蜻蜓点水、草草剖析;或痛惜以讲代读,喧宾夺主;或后悔对学生阅读的缺乏指导;或感慨课堂缺乏目标,盲目性大。以本人为例,我则多反思如何以教师个性化的解读引领学生重视文本的精神层面的阅读?几番尝试,稍有收获。精神层面的解读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定位解读目标对教学文本进行精神层面的解读设计,首先要求教师处理好文本的教学定位问题,确定解读目标,即一篇课文,教师要用它教给学生什么。简而言之,解读目标的设计可以主要着眼于以下两点:一是情感培养,二是能力培养。培养情感与培养能力可以作为对文本设计解读目标时的两个主要定位,并根据这两个定位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筛选,符合这两个定位的就重点设计,以此来处理文本,确立心灵视线的解读角度。
2、组织相关情节内容在定位好解读目标的前提下,要收集、组织能够帮助有效解读文本、达成解读目标的相关情节内容。以《小桔灯》为例,根据文本特点,把解读主题定位于解读 “人在特定环境中的作为”这一主题,从而体验小姑娘在那特定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下,直面困难,乐观坚强,从容应对生活的挑战的勇敢作为。
3、选定阅读切入点为了引导学生进入精神层面的解读程序,应根据有效情节提出一个或几个能够统领学习全过程的阅读切入点。这些阅读切入点,能够成为学生进行阅读思考的脉络,能够贯穿于整个文本之中。教师通过这些切入点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人物的精神层面,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对文本作出富有思想意义和价值意义的解读。
4、解读心灵世界从引导性问题出发,就可以解读人物的心灵世界,可运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1)心灵换位。即将文本中处于情感焦点位置的人物(角色)与阅读者本人(学生)作心灵上的换位体验,让学生以文本中人物的身份,“亲身”去用心体验文本人物在心灵上所经历过的情感历程,体验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内涵。(2)心灵独白。即选定文本中具有独特心理状态的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文本中角色的内心独白,以此角度加深对文本所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把握。如对《小桔灯》中坚强、乐观的小姑娘,让学生写出她在大年三十的内心独白,对学生同样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此外,我校课题组成员还精选出几节有探讨价值的课例在全区展示,中区教研领导及兄弟学校各位老师积极参与研讨,提出改进意见。
三、走出课堂,扩大视野
(一)美文赏读,链接个性化课堂 为了满足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求知欲望,也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人文知识积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提高学生业余生活品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文学社倡议七至九年级所有语文晚自习为课外阅读课,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必须拿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或交流课。学校领导对这一做法大力支持,对凡是有读书需求的老师和同学开绿灯,可以随时借阅图书杂志,加之我们订阅的《语文精品读本》,还有学生自带的时文杂志,充实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写作水平。将学生引向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力的文学海洋。具体做法是:
1、以文本为基点,将阅读的触角伸向原著。美国一位教育家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我们的教学以课文为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到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内涵储备更丰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习《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我们引导学生走进三国,让他们去自主阅读,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探寻杨修的真正死因,应如何看待杨修这个人?曹操又是怎样的人?文学中的形象与历史中的有何区别?前面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以作者为原点,向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作家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他们的作品展示的大千世界也是千变万化的,可是课本选择的文本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学生只是了解书本上的作者,那么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也未免太肤浅了,还会造成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出现偏颇甚至错误。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要以作者为原点,向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背影》之后,学生再去阅读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绿》、《河塘月色》等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散文。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中对作者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才能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一.个性化阅读, 首先要求学生能独立感悟文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那么阅读也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读, 而不是被包办被代替。我们往往会因为诸多原因, 以讲代读, 这种填鸭式的做法只能是事倍功半, 学生永远不会自己阅读, 更不要奢望他们会有自己的见解。于是, 呼唤个性化阅读, 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春潮。让学生在深入阅读时, 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其调动各种感官,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 才能积极地思考, 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 让学生能够独立地感悟文本, 才能在其中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个性化阅读, 要求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当今社会中, 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 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 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 理解是核心, 吸收是结果。陶渊明曾经说过:“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是说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 只求了解主要内容, 后一句是说读文章要下苦功, “钻”进去才能读出来, 有收获。这就告诉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篇, 得其大意, 再细读, 然后揣摩, 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 新颖深刻的词句, 最后再通篇领略。总之, 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内容———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 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读, 一定能读懂, 读通, 读出语文味来。运用这种方法, 指导学生自学同类文章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关于个性化阅读的方法肯定还有很多, 只要能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的方法, 我们都应积极提倡, 借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愈加丰富多彩起来。
三.个性化阅读, 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使阅读教学个性化, 就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并能够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 进而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四.个性化阅读, 要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非智力因素, 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质, 还需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实际上这种方法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 其一, 在各种课型中都应该注意运用的方法。比如在新课导入时, 利用导语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 其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特别是散文的教学, 创设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艺术享受中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学习, 更能主动地轻松地获取知识。其三, 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 注意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课堂有不和谐的因素时, 教师应注意处理的方法, 不要破坏了原有的学习气氛。这样, 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更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和心智发展的和谐。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源源不动的动力来自于本身对阅读的兴趣。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将无意识的学习行为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来,才能积极调动自身知识储备深入探究文本,从而获得独特的见解与阅读感悟。相反,如果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即使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放在他的面前,他也没有阅读的激情与欲望。即使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了阅读,也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一个任务。没有学生的积极情感参与,阅读只能浮于表面,只能看到字面的意思,而无法将阅读引入深处,那么个性化阅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山、水、风、雨、花、草等,同时配以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妙的春天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仿佛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主观意愿。
二、鼓励发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倡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教师则要以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对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个性化阅读说到底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来代替,因此教师要让位于学生,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充分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勇于发表个人见解。教师要相机加以指导,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与独特体验,使学生间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不能将学生的阅读与思考限定在条条框框里,而要给学生以广阔的阅读空间与思考空间,让学生展开激烈的交流,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与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三、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重要资源,但只是冰山一角,而非全部。随着生活即教育的大语文教学观的树立,广大教师已普遍认识到了教材并不能满足信息飞速发展时代下的学生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应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让学生读好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学生读得多了,視野就会更开阔,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综合运用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我们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广阔的阅读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益于课内,提升于课外。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制定了长期的课外阅读计划,让学生阅读一些国内外的经典作品,内容也尽量广泛,自然、人文等都要有所涉及,使学生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汲取养分,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是值得广大教师不断地实践与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将致力于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研究,以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教育学(小学教育)11本1 1117034226 谢雯娟
摘要:针对新课标提出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这一理念,进行了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究,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健全学生的人格,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无穷的生命活力。本文主要从什么是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以及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时间以及实践的证明。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个性化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进行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使学生得到他人或前人未曾有过的独特体验和新结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传统教学中往往被教师忽视的方面,现在随着新课标的修订,这又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有时盲目的尊崇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违背了新课标的初衷。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真正理解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为学生负责!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个性化阅读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那到底什么是个性化阅读呢?什么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呢?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不同的说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个性就是作为社会的个人在社会领域中起独立作用的社会性质。”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个性是与共性相对的概念,是指“单一事物的个体性、独特性,强调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差别。”在心理学上,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等)的总和,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合。而教育学则认为,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本属性,是某人之所以成为某人的特点。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与他人不同的独立的个体,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教育中的个性是指通过教育活动获得自己独特体验,得到自我提升,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人格。
那什么是个性化阅读呢?首先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先把书面材料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从阅读的概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阅读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把这一点忽视了。个性化阅读就是阅读的主体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喜爱的方式,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教师恰当的指导,对教材进行自己的解读,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这些体验往往是不同于他人的。
个性化阅读教学则是教师个性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阅读教学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让学生自己体验教材的内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1.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个性化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都会写好教案,在课上就按着教案的内容来教学,忽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课堂是僵化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丧失自己的思考能力。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后,学生是主体,教师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先自主学习,可以自己提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可以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而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学习,把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最后不会的由教师解疑。刚开始,也许学生的思考没有深度,但这至少是学生会思考的一个开端,将学生从禁锢中解放出来,自由的翱翔在知识的海洋。
2.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我们现在的社会,缺乏的是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的人才。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学校很难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单看中国这么多年都没出几个诺贝尔奖就可以知道。个性化阅读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能变得善于思考,善于质疑,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机械的学习,通过机1 械的学习可能在最后的学业评定中能够获得一个好成绩,但通过机械训练得来的成绩含金量着实太低,但是经过创造性思维、有个性化的东西获得的成绩,含金量才高。个性化阅读教学可能一开始并不能对提高学业成绩有帮助,但经过一段时间,必定对学生的发展有所帮助,它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因为学生才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尊重学生思想的差异性
在对教学是否有效进行衡量时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学习体验。学习体验是看不见的,但是它又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欢乐,那就是整个童年的幸福,也是一生的幸福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学生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才有学的动力,才能积极展开思考,获得自己的学习体验。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那么他们必然存在着思想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思想都是宝贵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这些差异性擦出美丽的火花,使得教学过程划上完美的句号。
2.及时引导学生偏离轨道的误读,引导学生误读变悟读
虽然教师要倡导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教师不能为了个性化而个性化。将学生的任何体验都当作对的,渐渐脱离文章的原意,越走越远。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尊重原文,不能将原文理解的面目全非,这并不是创新文本,超越文本,而是曲解文本,游离文本,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司马光》时,问到学生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不好,有的学生回答“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有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有的学生也附和“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真的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缸片飞出来,还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这办法危险。”但是该文主要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这几位同学对文章的独特体验,完全脱离了文本,将大智大勇的司马光批的体无完肤,教师在这时就要及时引导二不是赞扬学生的理解新奇,应该将学生往司马光勇敢救人的品质方面引导,不能让学生再这样理解下去,这样只会误导其他学生。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出现类似的偏差,例如在《狐狸与乌鸦》中,认为“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在《秦兵马俑》中,认为“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虎门销烟》中,认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1 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教师对于这些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要及时引导,让学生抛弃这些误读,转而悟读。
3.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包容教学过程中的意外
教师在课前通常会进行备案,写教案,预设课上的种种情况,但是教师不能按部就班,不能教案上怎么写,课就怎么上。学生是活动的个体,课上肯定会出现意外,肯定有教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些意外足够包容,这些意外就很可能是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因为教案中没有预设到,就直接无视这些意外。教案是死的,教学活动是活的,教师不能把一堂课上成死课。例如在上完《南郭先生》一课后,老师让班上的同学来评说“南郭先生”,绝大多数学生都顺着老师的意思把南郭先生批了一通,最后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站起来说:“老师,在我看来,南郭先生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要是大家肯帮他一把,他就不会滥竽充数了。”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美丽的意外,因为这位学生也是班上的南郭先生,所以他才有这样的独特体验,与别人都不一样,这种体验是有价值的,教师肯定没有预设到,但是教师此时就应该正视这个意外,鼓励其他同学一起来帮助他们班上的南郭先生,二不是一带而过。
4.课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
这里的自由时间指的是非学习时间,包括必要的游戏、休闲、玩耍、劳动、制作、审美、交友等相关的精神生活,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来源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实践,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埋头在书房中做练习,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情商。这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更能够获得自己的体验,因为教学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5.对老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一些老教师教了十几年的书,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也许这套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老教师也以自己的这套教学模式为荣,但是这套教学模式不适应现在教学大发展的话,就需要改变,但是要想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对老教师进行再培训,以现在的理念对老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老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在的教学理念,又能发挥出巨大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
6.重新编排座位方式
现在很多的课堂中,学生的座位编排方式通常是两人坐一起或者一人一座,这样的编排方式虽然使得教室整个看上去很整洁,但是无形之中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如果学生能够几个人围1 着坐,几张桌子拼在一起,这样既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也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调动。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更容易思考,更乐于探讨,而轻松的氛围也能使学生大胆发言,不受拘束。
四、总结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使教师以本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又不能为了个性化而个性化。教师不能忽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一切脱离文本散漫的体验都不是个性化,需要及时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敏.试论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以小学语文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3].《江西教育》,2006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选择、个性化的质疑、个性化的积累、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张扬。
一、个性化的思考
曾经有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来我国考察。一位特级教师给他们上了一节课,教学设计严谨有度,学生对答精彩纷呈、气氛活跃。我们认为这堂课上得极为成功,可是美国专家却说:既然学生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教他们呢?其实,静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一个深思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常常只是优生的活动天地。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或看客,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求他们的答案能配合我们的教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才算达到了目标要求。
比如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成语故事三则》一课时,问学生:“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不会吹竽的人也混在会吹竽的里面吹”、“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充数”……老师都说不正确,叫了好多学生,最后有一个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成语词典上的意思,老师这才松了口气。还有的老师,常常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把一些可以有多种分段方法的课文“定死”为一种标准答案。在这样的例子中,老师完全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的预设,这样的期待将导致封闭。封闭必将扼杀个性,扼杀创新。倡导个性化阅读,就不应该期待唯一的所谓标准答案,要从期待标准答案中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潜能生的照顾,让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思考中来,发挥个性,发展创造力。
二、个性化的选择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7—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课堂上,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16*晏子使楚》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组际竞赛,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讨论中来。我不禁感叹: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除了要注意到孩子们的共性以外,我们更要注意到学生每个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如在课堂上朗读、背诵课文,学生自己喜欢哪一节,就可以自由选择哪一节。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选择中个性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三、个性化的质疑
我国许多教师认为,把学生教得没了任何问题是教学效果好。而美国教师则认为,把学生教得有许多问题才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事实证明: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个性、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一直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四、个性化的积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现在的课内外衔接,要么放任自流、不作启蒙,要么横加干涉、强行填充,这着实是对学生个性的伤害。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对科普类课文感兴趣、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就向他介绍一些科普类读物。一些学生对故事特别喜爱,就可以向他介绍一些童话名著。一些学生写作水平较佳,在鼓励的同时,可以向他推荐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使他有个比较、学习的机会。这样尊重个性、选择性的阅读,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个性化的表达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我在教完《麻雀》一课后,总结道:“课文通过描写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歌颂了一种崇高伟大的母爱精神。”而学生听后质疑道:本文没有一处提示这只麻雀的性别,怎么肯定是“母爱”而不是“父爱”呢?对于学生的质疑和反驳,我感到愕然。细细读来,在字里行间找不出这只麻雀的雌性特征。作为一种泛指,学生的质疑还是有道理的。这一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们顿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用了大家都比较认可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一种伟大崇高的亲子之爱。语文上的很多东西其实是说不准、道不清的,很多问题都不只有一种答案。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 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让其在优美的情境之中自主体验语文的独特美。为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 以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 使学生乐意去体验。这种情境的创设, 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也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图景思维。当然, 情境的创设要恰到好处, 这样才能使学生一下子产生个性化阅读的期待。例如, 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 教师如此深情地进行导入:“家是爱的港湾, 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 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 一家祖孙三代人一次再平常不过的散步, 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一家人之间的和和美美、相亲相爱, 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这一导入语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课文阅读体验的热情, 为其课文的学习做了或内容或情感体验上的铺垫。
二、放飞思维, 倡导个性化阅读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 因而对文学形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鉴于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多留一些想象和再创作的空间, 让学生通过自己大胆的想象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 如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特征,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教师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去填补诗歌语言的空白, 从而对诗歌内容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例如, 我在教学王维《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时, 就曾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 使他们通过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去填补诗歌语言的空白, 再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这样, 学生兴趣空前高涨, 思维空前活跃, 一个个回答得都非常精彩。记得一位学生是这样描述此诗的意境的:“在那空旷的山林中, 感受着万籁无声。细品一旁桂树的缓缓落花。在这春夜的山林中, 山空而不虚, 夜静亦非寂。皓月初升时, 月光渐渐洒满林中。栖鸟群飞, 山涧回响着久久不绝的鸣声。细听来, 却更显四周寂静了。”显然, 这位学生的描述已加入了自己的合理想象, 生动的描述中充满了其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三、放手实践, 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个性化的阅读, 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亲自实践。由于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与体验也不尽相同。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地对文本中印象最深的场景 (包括人、事、细节等) 进行个体化解读、描述, 以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 我就曾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首先, 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弄清文章的主旨大意。由于要复述的课文一般都是叙述类的, 情节故事性比较强, 学生对文章主旨大意理解难度一般不大。接着, 提醒学生抓关键词, 如时间副词、动词、地点或者人名之类的词语, 就像列一个写作大纲一样。最后, 要求学生凭自己的记忆将故事复述出来。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 都在头脑中对童话的故事情节进行了重新建构, 复述中还融入了自己对作品个性化的理解。一位同学是这样复述的:“很久以前有位皇帝很爱穿新衣服, 其他的事他都不管。有一天, 来了两个骗子, 说自己能做一种美丽的衣服, 但愚蠢与不称职的人是看不见的, 爱穿新衣服的皇帝当然上当了……到了街上, 人们都说好看, 只有一个小孩说出了实话, 皇上并没有穿衣服, 后来, 大家都这样说。皇帝也有点发抖, 但他还是继续向前走着。”可见,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在这生动有趣的复述中得到了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讨
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通过文本语文接收知识信息,实现信息和非认知因素二者互动的作用,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效果差异。整个个性化阅读是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和作者沟通的过程,有较为明显的个性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性研究、创造性感受、深刻性理解、客观性评价的过程。因为不同的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审美特点也不同。所以,阅读凸显了个性化的特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分析生活文化背景,采取一些符合农村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个性化阅读。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有时还可能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心理场,让自由交流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不惟师,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己,则学生可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加强学生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尤其是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完全尊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要求,可以任其自主选择阅读内容。教师要分析农村初中生的个性特点,依照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确定适合的学习与交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组织学生阅读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升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致和能力。当学生完全实现自主学习的时候,就会主动阅读、自觉阅读、愉快阅读,将阅读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所在。这样的形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阅读的内心体验,满足学习需求,提升个性发展。
三、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
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生成或難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都要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育,充当被塑造、依附性的角色。阅读教学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他们往往被圈定在教师设计好的一定的模式里,课堂的答案是千篇一律。而在如今的新课改中,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动、自觉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他们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那么,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呢?首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孔子曾说,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即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知识面较窄,语文成绩一直徘徊不前。因此,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就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课内外阅读,使他们以各种阅读评价为乐趣。在课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退居幕后,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话,以平等、民主的教育价值观对待学生。其次,要竭尽全力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平台。在课堂上,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阅读面越广,参与的兴趣越浓,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容易完成阅读任务。否则,课堂就会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沉闷气氛,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却游离于课堂阅读之外,收获甚微;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或印象深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也可出示问题组进行引导,注意结合他们的实际,贴近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去深入文本,体味文本的意味、意蕴、意趣!在此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字求其意、句求其质,让他们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体验感悟、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明确认识到现今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学生的接受能力、认识水平,以此采用正确适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采用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能够将课内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融合,加强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塑造,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和价值
1、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它要求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新的课改理念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观和课堂教学观的变革。不管是原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把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个性化阅读,最终使学生掌握自行阅读、自能阅读的方法技巧,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2、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知识经济竞争时代的到来,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创造性、创造能力以及良好社会适应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社会所淘汰。21世纪呼唤有创造性的人才,呼唤有知识、有思维、有素质、有独立个性的,能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的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具有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3、问题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它要求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新的课改理念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观和课堂教学观的变革。为此,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索的研究》,为的是在个性化阅读中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对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参透,促进学生母语的优美体验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二、研究的对象
1——6年级学生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即主渠道中的阅读教学,同一材料、同一篇课文对于个性差异的学生,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就是针对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教”与“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并且能够使之经常地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养成个性化阅读行为。具体的研究内容为: 本课题下设4个子课题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途径、策略和基本模式等。
2.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阅读个性化的研究。着重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个性化阅读的表现形式、基本模式或途径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3.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地位和方法,标准的制定和操作要点。
4.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素养研究。着重研究教师的知能水平、文化素养、课堂教育机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影响等。
以上各个子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有侧重,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
四、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3、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
五、课题组织
六、研究步骤
1、课题设计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制定严谨的研究设计,加强理论学习,查阅文献,确定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明确研究的步骤、任务与要求。
工作指标:理论学习读书笔记数篇,制定子课题计划。
2、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
第一阶段(2012年4月——2012年5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第二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第三阶段(2012年6月——2012年7月)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素养研究
3、结题阶段(2012年7月)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与个性教学方法
(1)语文课堂独有的感性魅力
语文课堂的感性魅力表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语文教学的独特性,而是认为语文教学课堂与理科教学课堂没有多大的差别,缺乏对语文课堂的感性认识,最终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下滑,教学内容索然无味,缺乏真实的情感,使得学生丢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只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语文教师传授的知识,却不能吸收消化,导致学生厌烦心理的产生。例如,在《望江南》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头朗诵文章,让学生跟读,引领学生走进这篇文章,走到文章内容中去,切实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学生独立朗诵,鼓励学生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进行朗诵,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心境。此外,在朗诵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作者想要标的是什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性认识。其实,学生朗诵文章的.同时,学生也在内心对问斩大意进行梳理。感性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的运用,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学习,提高语文成绩。
(2)教师个性有利于感性课堂的建立
事实上,教师个性的展现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的独特个性,诸如个人气质、风格都会吸引学生,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于教师而言,个人魅力的养成,是来源于教师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如果教师缺乏对生活的领悟,就很难养成独特的个性。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教师对自身个性的缺乏,使得教师只能生搬硬套书面上的死知识,缺乏灵活的运用。教师对课堂没有深刻的感悟,学生受教师教导对语文课堂就很难有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机、缺乏活力,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课堂上。相比于年纪较大的教师而言,年轻教师充满活力,这种活力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年纪较长的教师则就更加具有优势,他们具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岁月经历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形成他们独一无二的个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教师的个性不可或缺,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更好的开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
(3)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个性的展现
要能够完成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仅仅有个人魅力是不够的。判断一名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要看他是否有能力将个人魅力与教学魅力完美的融合。参考近年来被人们所推崇的“疯狂英语”,它能够表现出强大的个性,因此,我们也可以创新出一种被称之为“疯狂语文”的教学手段。对于年轻的语文教师而言,“疯狂语文”可以表现为采用疯狂的朗诵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课文,充分展现出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个性,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疯狂英语”是靠学生大胆的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而“疯狂语文”的教学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大声的将文章朗诵出来,朗诵情节跌宕起伏的文章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氛围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如何创造出课堂的活跃氛围,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单方面教学努力,更需要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二、结语
一、充分尊重作者,深挖文本潜在资源
余彤辉先生指出:“阅读,不论你把它描绘成什么,首先必须接受文本,必须认准文本的文字,弄懂、理解文本的意思,哪怕是局部的。没有这一点,就不是阅读;离开了这一点,就是谬误。”文本阅读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文本的意义就是在这一对话交流过程中实现的。
接受美学认为,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中死的语言材料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作家创作文本时留下了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点”,召唤着读者寻幽探微去破译这些“密码”,从而完成作品意义上的建构。在阅读文本时,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文本意义的“空白点”,融入自身特定的文化背景、生活体验、阅读经验,寻找与文本的“交叉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另一方面这种个性化解读必须建立在尊重和理解作者赋予作品意义的基础上,因为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社会、心理环境、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都隐藏着作者的价值判断,都是作者心路历程的一种客观反映。无论是对话理论还是美学所强调的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都是在尊重原作前提下的独特体验。无论你读出多少个哈姆雷特,他仍旧是哈姆雷特,不应变成哈里波特。同样,无论读出多少个林黛玉,她仍旧是林黛玉,不会变成薛宝钗,更不是林道静。我们应当树立平等对话的阅读观,尊重作者,凭借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去解读作品,尽可能正确地理解作者所赋予作品的意义,这才是文本阅读最基本的任务所在。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而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低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准确地把握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和要表达的意义。尊重文本,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教学生学会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宗旨。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文本观,既不可漠视文本自身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无原则无根据地肆意歪解文意;也不能让学生对文本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随意拓展。任何衍生与拓展都不是简单的由此及彼,更不是“种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己的田”,而是建立在听说读写知识序列根基之上为课堂教学整体目标服务的,都应在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上展开的,最终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锻炼。作为教师决不能脱离文本本身仅仅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分理解并深刻体验作者通过文本传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发现文本自身的美,从而在美的体验感悟中学会欣赏美。这才是阅读学习、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也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在短时间内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实施差异教学,激活多元思维
个性化阅读,究其实质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教学,产生对学生个性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的影响以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呵护和引导为标志的。个性化阅读的指向,不是阅读结论的个性化,也不是阅读方法、阅读过程的个性化,而是阅读教学智慧的个性化,判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阅读对学生个性心理是否产生有益影响。
阅读本来就是有个性的,每一个读者都是带着不同的知识背景、阅读期待、情绪心理进入文本阅读的。个性是“营养液”,需要注入到阅读中去。但是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制约时常被来自教师的分析所取代。所谓自己的分析既可能是教师沿袭教参的分析,也可能是教师本人的个性化阅读结果,但都剥夺了学生作为主观能动的读者的权利,把他们当成被动的“容器,对其灌以课程的、教材的、教师的、而唯独不是学生自己的阅读理解。所以,个性化阅读教学首先就是为学生的个性松绑,是解放而不是放纵,是恢复而不是从无到有的培养。松绑和恢复之要义,是教师努力理解并照顾到学生由于个性差异而导致的阅读方法、过程与结果的差异。
阅读认知理论强调: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本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该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匹配,相似激活,从而顺利识别出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中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而个性化解读的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算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呢?首先对教师而言,就是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差异,并以此为起点组织有效的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以不同的方式,以学生的优势智能来带动学生的弱势智能。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把交往、对话、合作等因素引入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需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达到阅读教学目标,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智能类型与阅读基础之上的大发展。其次对个人而言,尊重绝不意味着无条件地赞成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过程,更不是无条件地接受每一个学生的阅读结果。对学生个体阅读结果的无条件容忍,其本质则是对学生个性的不尊重。阅读教学所要呵护、尊重的个性,主要是学生的阅读个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仅可以培养个体独立的阅读能力、方法、态度,而且可以通过个体之间有差异的阅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碰撞、补充,使阅读教学成为立体交叉的分享与交流的共同学习过程。
三、拓展阅读空间,累积创新素养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之上的。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个性化阅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阅读习惯,也要关注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然而,在现在较为流行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对文本自身的精读精练、品析积累,以本为本,结果使学生的阅读视野过于狭窄,对阅读也渐渐失去兴趣与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多种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努力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还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教师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读书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能力。另外还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观察、阅读、交流、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在知识积淀中善于吸收、敢于质疑、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观感与创意阅读,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潜能。
四、引入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个性化评价的目的是对个体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以及提出继续学习的建议。评价应是自然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不是一学期剩余部分的外加内容,它在个体学习情境中自然进行,相伴相随,以真正预测个体今后的发展。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要注重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方法、认知风格以及情感体验基础之上的学生在动机、情感、信念、人生观、意志品质、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这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既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也为那些异彩纷呈的答案的生成预留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对于阅读的标准化考试而言,应考虑到读者解读的差异性,在某些阅读理解的题目上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读者对于问题有独特的、个性化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标准化考试的弊端。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还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教学评价既要有总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评价。阅读教学评价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给予相应评价。评价的关键是要看到学生个人相对于以前的进步,看到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当中随时记录每个学生的阅读表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本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作出综合的合理的评价。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阅读教学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因为真正的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主动地接纳学生参与到阅读评价之中来,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凭思考去认识。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了解、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其不断改进,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重视开放的阅读成果
教师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 要让学生向文章敞开心扉, 把自身体验融注到对文章的生活表达中, 学生通过对这种“他人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 扩展自己的世界, 理解和探寻作品的我思, 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的意义。课本剧表演给了学生想象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肢体语言, 口头积累的语言, 结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 把课本内容中故事情节、人物特征搬到舞台上, 通过艺术的加工使其内容逼真, 人物形象鲜明。学生只有细致体会人物的感情, 才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演戏的过程, 就是学生主体实现角色转换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和学生一起商量设计动作, 起到“导”的作用。例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 既愚蠢又狡猾、既自信又心虚, 要想很好地展现他的多重性格特点, 学生要设计好他的台词, 并结合他的动作, 比如在皇帝游行的时候, 在听到百姓对他的赞美后, 发出得意的笑, 并频频向人们挥手致意;在听到人们说他没穿衣服时, 又是心惊肉跳, 又是趾高气扬的矛盾的心态, 在学生的表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经常开展课本剧表演, 会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 获得意想不到的“角色效应”, 让学生真正进行个性化解读,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摘抄批注, 记录阅读成长足迹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 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我们认为:要实现“在阅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阅读”的最好途径就是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方法。比如:抄名言美句, 写摘要, 作批注, 列提纲, 制卡片, 画漫画……通过各种方法记录并展示出自己的阅读成长足迹。既加深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又便于知识的积累和内化, 文学素养的提高。例如:读《水浒传》的时候, 可以让擅长画漫画的学生用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每个章回的主要故事情节。这样学生不仅要读书, 还要提炼主要故事情节, 并用漫画展现出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这样坚持下来, 比单纯的读完一本书的成效高何止千倍万倍啊!
三、促进学生感受与体验
传统意义中的语文教学课堂, 更多地是教师在讲台上以一己之解读代替学生集体解读, 抑或成为了教参视角与思想的传声筒。新课改活动下, 我们要将个性化教学策略进行到底, 就需要创设种种真实化的生活情境, 促进学生感受与体验, 让学生在自我的个性解读当中有着深刻的体悟, 产生具体、真实而具有个性的看法。譬如笔者在讲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 就积极鼓励学生在寒风凛冽、雪花飞舞的严冬走出教室, 在瑟瑟寒风中体悟戍边战士的悲苦与思家情怀。在课下交流时, 有的学生感慨地说, 应该给戍边战士及家属以更多的经济补偿与优惠政策。看, 这就是个性化解读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四、阅读方法多样化
1. 联系生活法。
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书, 让生活走近阅读, 让阅读亲近生活, 生活和阅读相接, 阅读感悟就愈多, 阅读所激发的思维就会活, 如在教《珍珠鸟》中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场景, 就很容易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与动物、花草和谐相处的往事, 从自己美好的回忆中很轻松地意会到“信赖, 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恰恰就是文章的主题。甚至想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从而深化的主题, 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轻松地发现、理解、深化主题, 不是很好吗?
2. 逆向思维法。
不以现有的结论为最后的定论, 不受别人思想的支配与左右, 只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就是成功。逆向反弹, 观点出新, 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这是阅读创新的体现。
3. 怀疑批判法。
新课标要求“提倡多角度的, 有创意的阅读, 进行阅读反思和批判, 以提高阅读的质量”。如《皇帝的新装》, 有的教参认为主题是: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 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但这只是强调了政治批判性, 其实还可以从人性批判的角度解读。作者在鞭挞了皇帝、大臣的丑行后, 又善意的嘲讽了老百姓的虚伪, 即爱慕虚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弱点。这样的解读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或者说丰富了学生的阅读。
总之, 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是当前语文的教学的热点, 只有讲究教学的方法和艺术,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感受到了个性化教学带来的更多乐趣和更高效益。我们将在探索中不断地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进取, 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的优化, 争取教学研究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迎东.浅谈初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J].现代语文, 2012, (2) :85-86.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06-27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方法07-12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10-2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11-1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10-29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色彩06-15
略论初中语文教学的互动阅读模式06-19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12-17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11-2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