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共6篇)

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篇1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仍然是个问题──即使面对同一文本,对于不同教师来说,“教什么”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正如王崧舟所说,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换言之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将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更不应该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过程。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就是要有“语文味”,语文的本体论使人们关注到语言的学习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它的工具性,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语言教学上来。而语言教学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

一、“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的训练。”吕淑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通过阅读(包括有声的阅读)培养语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

语感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

(一)比较品味,培养分寸感

分寸感是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和把握。语感是在长期的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因此教学时,我们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字、词、句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分寸感。第一小学王语执教的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朗读体会句子“春天到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时,教师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感受用词的。师:句子中为什么用“抽出”呢?用“长出”不行么?甲生:我觉得树木发芽的速度特别、特别快。乙生:我觉得树木是迫不及待长出来的。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生朗读。师:还不够快,能再快一点吗? 读出树木发芽的迫不及待。在这里,教师在理解重点词“抽出”后,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感受“抽出”与“长出”的不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语言的表达效果,学生在“品味”活动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准确。再如赵英老师教授的四年级《自然之道》一课时出示句子:“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将“探出”与“伸出”进行比较,都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推敲,加深体验,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高。

(二)正确流利,培养畅达感

畅达感主要是对语流的感受。它包含对语句通顺以至畅达的感受,句与句之间上下衔接、句式搭配、语气呼应等方面的感受。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能按标点符号读出句间不同的停顿。这样,可增强语言的正误感。然后力求学生读时达到通顺流畅,能读出各种语气和语调,这样,可增强语言的畅达感。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就是畅达感的培养。

(三)入情入境,培养情味感

情味感是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感受。要想用朗读培养语感,就必须训练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文句的思想内容读出语句的感情。第一小学王语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指导句子“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的朗读时,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对小鹿的喜爱之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感情朗读指导。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愈发深刻。四十四小学甘乐乐执教三年级《秋天的雨》时,请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选出喜欢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汇报后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尊重了学生的读书体验,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兴致盎然,教学效果好。

(四)想象入境,培养形象感

形象感不仅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的感受。还主要指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整体性感受。对语感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会把眼前的文字内化为鲜明的形象,并激发丰富的感情,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和深蕴的思想感情。如尚晨老师教授的《和时间赛跑》一课,首先要求学生画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后进行出示:“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再用一个词概括出作者的心情,学生找到“忧伤”,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忧伤,找到后读一读。通过学生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先是因为失去外祖母而忧伤的男孩形象,进而因为感慨时间里的事物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而产生忧伤的那个男孩形象赫然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课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需要我们凭借语言文字的描写,通过想象进入作品本身所形成的艺术氛围,在脑海里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来。“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我们应以这个核心来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即帮助学生变课文中的文字为鲜明、生动、具体的图像,变活生生的、精彩的生活图景为文质兼佳的文字。重视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二、“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一)理解词句意思

理解语言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理解语言是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有效积累,灵活运用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的标准,学生在习作当中词汇贫乏,表述不清其实就是学生对词汇没有真正理解,对阅读者来说,已经掌握的词语,如果不能放入具体语境转化为文意,是难以感受到它所传达的思想的。

如在赵老师教授的《自然之道》一课中,对于“愚不可及”一词的理解,老师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及”,通过字典中“及”的解释即比得上,初步理解了“愚不可及”的字面意思是: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在这里教师明确地介绍了解词的一种方法,即抓住词语当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在初步解词的基础上,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词语的表面意思上,而是随着课文内容理解的推进,用课文中的事例进一步解读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愚不可及”的,让学生对词语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笔者思考是否可以采用另一种教学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愚不可及”的事情。第二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愚不可及”的事,要求不能使用这个词,但把意思说出来。借助以往的生活经验把文字进行还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体验、有形象、有情感、有感悟、有运用,所有的一切以感性的方式读懂这个词的形象、情味,使其成为他们思维中的一个鲜活元素,进而促进学生的有效积累和灵活运用。

(二)体会表达效果

体会文本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语句的表达效果、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展开。在引导体会词、句、修辞的表达效果时,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通过比较不同,发现表达效果的差异,进而体会文本中表达方式的妙处。

1.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词语表达的准确性、鲜明性、简洁性、生动性、新颖性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体会。以表达的新颖性为例,在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体会句子“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抽”,可以换成为“长”“发”等,可用“抽”不仅可以表明枝条是细长的,而且能使人联想到从笔筒里抽出铅笔之类的情景,让人觉得枝条似乎早已藏在树干内,现在只是“抽”了出来,所以眨眼间就伸长了一大截。这种表达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2.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指体会一些特殊句子的表达效果。

无谓句:一般用来表示赞叹。如: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迷人的张家界》),教学中先让学生试着把它变成有谓语的句子:“迷人的张家界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朗读体会,通过朗读学生体会无谓句的使用,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张家界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连动句:有几个谓语是动词及其附属、连带成分构成的句子教连动句。如:一个好心肠的老伯伯走过来问小姑娘:“孩子,你在等谁呀?”(《在金色的沙滩上》)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如果在“„„走过来”和“问小姑娘„„”之间加上逗号与原句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学生明显感到连动句可以使动作行为显得更加地紧凑。

转述句:转述句的使用可以是使句子显得简洁流畅。如: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鱼游到纸上》)不用冒号和引号,语言也显得干净利落。

3.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对修辞手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辨别和认识其结构,往往忽视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而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恰恰有利于提高阅读欣赏和习作表达的水平。所以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应将注意力转到体会表达效果上来。以比喻句为例,四十四小学甘乐乐执教三年级《秋天的雨》时,采用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首先出示句子:1.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2.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鼓励学生发现不同,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比喻句将没有见过的银杏叶的样子比喻成熟知的一把把小扇子,使文字的表达更加的具体、形象。

三、“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写味,首先要被提及的就是“积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成就了写作,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积累方法和习惯,阅读教学应该通过针对性的圈点标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积累。

(一)词语的积累

一个人的语言修养高不高,主要是看他掌握词汇的多少。因为词汇不丰富,思想感情就不丰富;词汇不丰富,就无法表达思想感情。在赵英老师教授的《自然之道》一课时,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刻画小海龟小侦察兵身份的相关词语:欲出又止、踌躇不前、探等词语,在初步归类的基础上,老师进而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词库里找一找还有没有这样的词语,学生列举: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等词语,通过一个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类积累,还可以帮助学生模仿作者的具体说法,生成自己的作文话语。再如尚晨老师教授的《和时间赛跑》一课指导学生找一找要珍惜时间的词语,找到后读一读再写一写,这些都是有效的积累方式。

(二)语段的积累

朗读和背诵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更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良好途径,语段的积累离不开背诵,虽然熟读成诵,但如果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背诵必然事半功倍。如第一小学王璇执教四年级《颐和园》一课时,首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理清了语段的脉络。进而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通过朗读领略了长廊之美,再鼓励学生边看图边试着背一背。背诵积累是建立在理清脉络,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使背诵显得水到渠成。边看图边背诵将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图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背诵积累。

(三)语言的运用

运用语言其实就是读写结合中的写,要求学生将在阅读教学中习得的方法和规律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将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整合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是语文教学中学以致用的教学任务。

在赵英老师教授的《自然之道》一课时,通过故事的推进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后指导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进行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同时也渗透了如何将话说完整的意识。尚晨老师教授的《和时间赛跑》一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时间过去了,事物就不会再回来了”的相关句子,如:“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时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再飞过这条路线,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在朗读体会这些句子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不仅要关注课文内容,更要关注课文的文本表达方式,仿写的安排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表达方式的基础上通过习作进一步得到巩固;仿写的训练形式为学生的写话训练设置了坡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把句子写生动。优秀的写作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感受句子的表达效果后,照着样子仿写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指导学生将发现的写作方法及时在习作中进行运用,既体现了学以致用,同时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篇2

与中学里议论文教学要求学生比较论点、学会立论、正确使用论据、合理进行论证等教学要求有所不同, 小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议论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本学期, 我对即将学习的《学会合作》一文进行了一些研究, 取得了一点认识。

《学会合作》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为一篇议论文, 它的中心论点是“学会合作”。根据这个中心, 课文分三个层次来阐述这个观点:首先是为什么要合作, 其次阐述了合作的意义, 最后用两个例子浓墨重彩地来说明了如何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

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 有同主题的《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 这一课引用了许多故事, 开展了一些实验, 让学生明白了学会合作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合作。作为语文教材, 《学会合作》应该和它有什么区别呢?不久前刚听到一位老师上这一课, 整整40分钟就是玩游戏、读课文、谈道理、举例子。不但学生索然无味, 连我这个听课的也糊涂了。如此上, 它与思想品德课还有什么区别?语文课的语文味体现在何处呢?

在听课时, 我突然意识到:不管是什么文体的课文, 都应该把握语文课的本质, 都应该着力地在课堂中体现语文味。因此,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定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其他语文课文的共同要求,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已具有一定的朗读水平了, 因此我不想花太多的工夫一遍又一遍地在课堂中进行朗读了。一上课先让学生快速读一遍后, 就进行朗读的检查。

2.了解合作的含义, 懂得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知道怎么样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这一目标是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制订的。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 我将一步步地把这些问题解答。

3.了解议论文的特点。了解议论中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的重要性, 了解例子的层次性, 初步学会使用事例印证观点。这一目标是针对文体来制订的。作为议论文, 这应该是本课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如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1.玩三人四足跑游戏。

(只讲清楚活动的规则, 不作其他任何的提示。但在活动结束后, 请胜利的和失败的双方学生代表谈感受。学生必然会谈到“我们进行了先出哪只脚、后出哪只脚的约定”的问题, 顺势引入下文。)

2.看来这个活动需要合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学会合作, 读课题) 。

3.同学们在课前一定读过了这篇课文, 你发现它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议论文) 引导学生想一想, 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与它相似? (《谈礼貌》《说勤奋》……) 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 (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这样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二、检查朗读, 明确问题

1.快速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本课中有一个多音字“卡”, 要引导学生注意)

2.指名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交流。

(1)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 你明白了什么? (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2) 为什么说合作非常重要呢?我们再来读一读。继续引读:你是学生……你是工人……你是军人……

(3) 课文举的三个例子非常有道理, 看来这三种工作特别需要合作。那么, 你觉得还有什么职业也特别需要合作?出示填空:“你是________, 就要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该练习可以分几个层次, 先让学生说说哪些职业需要合作, 然后再完成填空, 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合作的)

(4) 在我们的生活中, 你觉得还有什么活动特别需要合作?请完成填空 (如 (3) 中) 。

(5) 引读最后一句。“总之, 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 也不论你在何时何地, 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

【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课文中用了学生、工人、军人三个例子及一串省略号来表述, 读了之后, 学生能懂它的道理, 但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合作。因此, 我们首先让学生打开思路, 了解更多的需要合作的行业, 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举出需要合作的活动, 这样, 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能真正地体现出来了。】

3.交流第三自然段。

(1) 什么是合作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

(2) 理解“顾名思义”出示“顾”的四种解释, 选择。

(3) 什么样的名词可以顾名思义? (出示词语:办公桌、《小学语文学习》、莫斯科、文件夹、黄家俊 (学生名) 等词) , 它们都能“顾名思义”吗?

(4) 用“顾名思义”造句。

【关于“合作”的定义, 课文是用“顾名思义”这种方式来阐述的。什么是“顾名思义”?学生并不懂。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来了解“顾名思义”表面的意思, 接着对几个名词辨析, 最后用造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这个词的真正理解情况。】

4.交流第四自然段。

(1) 既然合作这样重要, 我们应该怎样合作呢?课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指名读课文。 (要求学生把描写音乐会的那段文字读美。)

(2) 你见过交响乐团的演奏吗?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放映]

(3) 交流:你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回答:指挥家手中的小棒起什么作用?如果有人想表现自己, 会怎么样?)

(4) 他们为什么能合作得如此卓有成效?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目标、协作)

(5) 这一段告诉我们要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回答这个问题时, 课文中举了个例子。我把中间的那个例子去掉, 你觉得读得行不行? (出示去掉交响乐团演奏的部分) (引导交流:去掉例子后就没有说服力了)

(6) 小结:可见, 举例子对于说明一个道理是多么重要。

5.交流第五自然段。

(1) 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这个问题, 课文还举了一个例子。指名读。

(2) 读着这个例子, 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群孩子靠什么来完成这个实验的? (引导学生讨论, 然后补充课程资源, 可适当地组织学生动一动。该实验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已讲过,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印象)

(3) 引读第6自然段。

6.比较两个例子。

(1) 课文为了说明“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举了两个例子。请同学们默读这两个例子, 你觉得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区别又在哪里?

(2) 交流。相同点:都有统一的目标, 都需要相互协作。不同点:第二个事例强调了合作中需要有牺牲的精神。

(3) 小结:它们不是简单的重复, 它们之间有递进关系。

(4) 分角色读4~6节。 (老师读开头和结尾部分, 男女生分别读两个事例, 看谁合作得好)

【语文课与思品课的不同就在这里, 思品课强调不同的文章要做到主题的统一, 侧重于思想教育;而语文课也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更强调语言之间的关系。】

7.齐读第七自然段。

三、组织活动, 提升认识

1.再做三人四足跑的游戏。游戏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小组讨论:你们的目标明确吗?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你们需要做些什么 (如:选人) ?哪些地方需要协调?

【再次玩这个游戏, 与第一次有所不同。所有的学生被分进不同的小组, 每个学生必然会为本组在竞争中获得成功而献计献策。这样, 他们会对“合作”理解得更深刻。】

2.游戏, 比一比谁的好。谈一谈, 你们小组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谈话中要有引导:如我们组大家都为选手们出主意, 选手们是怎么样决定齐心协力地完成任务的。还要有追问:你们觉得之所以获得成功, 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3.刚才我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合作, 现在, 能不能简要地谈一谈你们的故事?要求:用“怎样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呢?”这句话开头, 用课文第六自然段“可见, 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 要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 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 心中想着集体, 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作结束。

4.师生评价。

【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他有没有把故事讲清楚?他有没有把进行合作的过程讲明白?】

5.小结:这就是议论文, 根据一个中心, 用一些不重复的例子来阐明我们的观点。原来写议论文并不难!

【语文课强调“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 我们不能把思想教育的目标当成语文教学的全部目标, 什么是议论文?课的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一课, 我们初步地了解了议论文的特点。但这不够。用举例子的方法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这样, 我们学生也可以写议论文!这对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这一课, 我们通过读课文不但明白了“学会合作”的意义, 还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文体 (议论文) 的特征, 感受了文体的写法, 并小试牛刀, 进行了说 (用一个事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的模拟训练, 它的内涵远远地丰富了。

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篇3

关键词:新课标;自主性;语文味

阅读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阅读是为了从中体验生命、体验生活、认知世界,因而阅读自身也就有了—个对话交流的过程。读者要读文章,不是为了读文字,而是为了其中的人文精神、思想内涵、生命感悟、生活体验,是为了和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实现自我知识的飞跃。

《普通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课程当中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高低,占整个高考语文试卷的比例相当大,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谨慎地对待,用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寻求创新的教法,经常反思和总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且及时针对学情做出科学有效的调整。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针对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行为上有偏差的做法,觉得无从下手,甚至手足无措。而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理应适当地增加课内以及课外的阅读量。那么,在增加阅读量的过程中,阅读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让学生读出语文味,引起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教学方法的考验。我们只有摒弃了过去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将学生引到一条正确的阅读之路上。所以,首先我们要看清的是我们之间的缺点和不足以及教学上的一些误区。比如说,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化,对于学生先天的认知规律不够尊重,程式化地分析替代了学生个性化的认知过程。教学方法单一,语文教学大多往往拘泥于课本,拘泥于课堂,偏向于应试。以上种种做法,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扼杀了学生对语文阅读原本的兴趣,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

因此,根据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可以从整体上考虑,让学生真正读出“语文味”,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一、“读”味——用心默读,动情诵读

“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因此,我们要指导中学生读第一流学者写的书,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除了强调阅读的兴趣,还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放开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用心默读、动情诵读。

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每天语文课的五分钟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

二、“写”味——圈点批注,摘抄佳作

在教学实践和读书实践中,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同志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徐老读书的时候常用朱墨两色毛笔,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有时还在书页空白处加上注解和批语。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鼓励高中生圈点批注,以提升语文阅读水平。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是尤其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方法的传授和思路的点拨。

三、“品”味——含英咀华,品析佳句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

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读文章,划出有疑问的字、词、句。教师再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心里颇不平静、为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样学生就可以逐层深入,理解文章。

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有益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真正读出“语文味”。

参考文献:

卢凤琦.读出“语文”味: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3(5).

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篇4

中和小学:韩龚梅

九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我发现在目前科技发达,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不断充斥的现代社会,小学生在动画片、在游戏机的吸引下,对读书的兴致很不高。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锻造良好的文字基础以及出色的语感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乘着新课改的春风,在专家学者的引领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彩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也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现就我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因素总结如下几点:

1.在教学中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拓展阅读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可是在很多常态课堂上,同主题的或关联主题的拓展阅读往往进行得不够深入或不够广泛。教师的阅读积累不够广泛和丰富,学校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条件不够理想等原因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因素。

2.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由于家庭因素,生活环境的因素,学生很少买书;再加上学校图书室设备的不齐全,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

3.由于部分教师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不理解,对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缺乏研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只教主体课文,没有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往往是把二者割裂开来,没有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4.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阅读教学时间分配随意性很大,教学空间封闭。由于教育评价制度的“考试化”导致了部分教师把阅读教学课,变成分析课。课上教师滔滔不绝、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和思考,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空间,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则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外阅读教学效率低。

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篇5

一、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学应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然而,许多阅读教学仍然停留于单纯的知识教学。我们经常看到,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上或大行“满堂灌”的枯燥之风,或大行分析之风,以学生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为目的,不允许学生有独立的见解,怕学生质疑问难,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和情感的投入。阅读教学,这一本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正因为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轻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所以使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参与意识不强,主体精神不能得到弘扬。

我们总在呼吁,要向课堂的45分钟要质量,然而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从何谈起?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的、独立的活动,受到语言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因此,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就要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承认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承认学生具有差异性。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才能在备课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也必然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必然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课堂。

二、阅读教学要因学定教

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呢?这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学定教。

(一)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阅读教学过程。

1. 从难点入手,关注解疑,研究突破的方法。

一篇文章,总有学生能够读懂的内容,也有学生读不懂的内容。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就要结合学生实际,找准教学的难点、疑点,然后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疑难之处。

2. 从内容入手,关注兴趣,研究有艺术性的导入方法。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了解,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学生往往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实际,从教学内容入手,设计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

3. 从认知能力入手,关注发展,研究有实效的训练过程。

在备课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研究在进行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怎样“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认知的新台阶,即体现训练的渐进过程。训练过程要体现以下几点内容:(1)目的性,(2)针对性,(3)层次性,(4)操作性,(5)全员性,(6)差异性。

(二)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阅读教学的认知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也会随时参与并不断变化。积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而消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抵制作用。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来,教师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创设友善的教学氛围,消除心理障碍。

在教学中,我们应时常给学生以激励,特别是学困生,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他们的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更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个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从而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心理场。

2.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干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由此可见,每一堂课都应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三)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条件。

教师要设立创设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1. 设立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1)集体授课学习。(2)分组合作学习。(3)学生自学。这些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交流信息,互相启发,培养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2. 给足时间。

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要有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因此,每堂课都应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要给教学重点内容安排大量的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就可以实实在在地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 设置质疑问难的环节。

质疑问难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让学生质疑问难,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教学的活力。

三、不要架空主体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活泼,主动地得以发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绝不能抛开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任务与规律孤立地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切实地把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就应做到:(1)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研究训练实效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要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在以读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会读、善读的能力;(2)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注重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情感,陶冶情操;(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兴趣。总之,在充分的阅读训练中,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感情涟漪被激起,语文素质得以培养,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篇6

【关键词】聋校教育  阅读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73-02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聋校阅读教学应渗透在聋生的生活中进行。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阅读教学的延伸。那么,怎样才能让聋校阅读教学创设出生命力且富有生活特色的呢?

一、阅读教学的内容应贴近生活

聋校阅读教学目的是为聋生今后的生活打基础,这就要求聋校阅读教学内容在注重思想性的同时,必须突出注重实际运用的选材。首先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人类的社会生活不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奔腾向前,还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和发展性。课本的选材只有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生活,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缩短“学”与“用”的距离。在这方面,许多特教专家们已经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无本教学,随手拾取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材料。如“让学生写日记”、“书信”、“请假条”、“留言条”等均可成为学习的材料。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材料的完整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内容对他们生活的实用价值确实很大。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学、喜欢学,而且越学越觉得有意义。总之一句话,聋校阅读教学材料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完完整整,身临其境地学。

二、阅读教学的方法取于生活

聋校阅读教学要走向生活,教学方法还应取于生活。聋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初步会用汉语交际,形成了基础的语文能力,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汉语经验和汉语知识,事实上已开始用汉语进行生活应用。但我们反思一下,学生们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究竟多少是老师、家长和社会着意教授的,聋校是社会向聋生提供的一个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学习环境,吸引这些残疾学生主动参与,自主习得。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把聋校阅读教学生活化,给聋生提供一个语文学习的大环境,让学生充分练习,相信学生可以凭借自身已有的语文能力,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肯定能进一步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水平。

语文来源于生活,其本身也就是生活。因此学习语文必须讲求“悟”。古人对此是非常看重的,认为学而不悟是门外化缘终究难规堂奥。如何“悟”?朱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必须引导聋生积极参与生活,融入实际生活,处处留心,事事在意,去发现生活的美。

三、阅读教学的语言、教学体态生活化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美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幽默、风趣、抑扬顿挫,展示语言的韵律流动之美。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思想清晰明确,把讲课的内容和方法熟记于心,根据聋生习语特点和语言接受水平,围绕主题,组织和推敲语言,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激情饱满地展开讲述,或示范朗读。必要时放慢说话速度或及时重现口形,并灵活恰当地使用手势语做辅助。如《我爱家乡》,教师深情地讲述,使师生共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口语的兴趣,达到培养和发展聋生看话能力和注意的目的。

聋校课堂中的教师犹如舞台上的演员,举手投足,体态眼神都会给学生以示范,并服务于即定教学任务的完成。耳聋学生生活在无声世界中,他们用眼睛从人们的表情和体态中获取信息。如:在执教《群鸟学艺》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迎来了观摩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在表演中,学生了解了麻雀、乌鸦、猫头鹰、老鹰、小燕子都向凤凰学习搭窝本领,结果仍旧不会搭窝,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最好。是因为只有小燕子学习搭窝时最耐心。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从生活中去领悟生活。

四、阅读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生活

让聋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促进回归主流“人是社会的人”,聋人亦是如此,作为聋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不能把聋生束缚在学校、家庭这个狭窄的范围内。“回归主流”的思想已提出了好多年了,但在许多聋校都还未走出传统的圈子,聋校阅读教学应充当教学改革的先锋,使聋生在尽量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同正常儿童一样,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为此,聋生在与正常儿童的交流过程,深感学好语文对自身需要的重要性,达到自我促进的效果。久而久之,聋生在同正常儿童交流时的自卑心理也就会慢慢消除,随之,他们逐步树立的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上一篇:成功和努力的名言警句下一篇:谨防保险销售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