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篇1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情境;

前言: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显著成效: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我们学校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应从课堂、课外的资源开发两方面入手,接下来简单的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会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1.积极培养对话意识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2.巧妙创设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教学开始,老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钓鱼会有什么启示?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教学《太阳》一课,教师讲了某人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

想象情境--即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文章的末尾可以设问:①为什么扬科被活活打死后,还睁着眼睛?②如果他还能说话,想说些什么?③假如扬科活着,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这样诱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把感情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3.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悟,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语言。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地震”这个话题,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想一想课文围绕“地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阿曼达于父亲的坚强、痛苦等心理,了解到父亲为了救儿子的艰辛,但为了亲情还坚持用手挖了38小时。我们提倡整体读书法是在贯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以领会其要旨。这种思考,当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少做一些“碎尸万段”式的条分缕析。还要立足文本,优化朗读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长。

二、开拓资源,保证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五彩斑斓的乡土文化是我们鲜活的语文阅读教学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后,要找准切入点,顺势引入到乡土教材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课堂资源,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弘扬了乡土文化。魏书生曾说:“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只在由四堵墙围成的物理空间中进行。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在于他能把学生的目光由课内进而引向课外那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使学生能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知识、长才干。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首先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让家长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其次,国家在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多方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农村小学应建起图书室,班级可成立图书角。有了图书室或图书角,还要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再者,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起于思,思源于,小学阶段,正是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用大课程观,整合课程资源,综合设计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寻求学科间的有机渗透。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快乐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近些年来,我国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教学中可借鉴如下的做法: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题或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画、录相、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以趣激学,使学生感到“课伊始,趣即生”,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兴趣。2).针对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易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可做做“猜字谜”、“找朋友”、“打扑克”、“击鼓传花”、“开火车”、“送信”、“添笔组字”等教学游戏。课堂中有动有静,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3).结合学生好胜心强、勇于进取的特点,可开展“比一比”、“赛一赛”、“争上游”、“插红花”、“夺红旗”、“当医生”、“看谁先到知识宫”等课堂学习竞赛,诱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感受攀登之乐、成功之乐。

“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求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对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字可以是看作是形象材料、思维材料、情感材料等,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发现问题需要思考,解决问题更需要思考,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不是外貌衣着而是思考着的头脑,把这个人从众多的人中区别开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将读、写割裂开来,花很大功夫在习作教学和指导上,却事倍功半,教师们不要用一种方法教一辈子的书,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这样才不会淘汰和落伍。我听过一些公开课,教师都只重视读的训练,而忽视写的训练。甚至有的教师为有赶进度,每篇课文只教生字、词,把阅读教学砍了。曾经有一位教师说过:阅读教学必须读写结合。让习作渗透在每一节阅读教学中,让每一课的学习有所获,尤其是每一课的习作指导更不能少。我想:只要我们把习作当作识字、写字那样来教,把习作渗透到每一节阅读中,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能提高的。

四、教师评价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评价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评价包括学生自己评,教师评,家长评。在课堂上,教师评价是常见的一种方法。评价用得好,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鼓励中进步,并能查漏补缺,乐于接受。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有的教师生怕伤了学生自尊心,一味说好,既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不指出,让学生不知对错,久而久之,学生反而不能接受失败或教训,一遇到挫折就无法承受;有的老师一节课下来没有一句评价语言,或有也是一味夸奖学生,但整堂课之间只有“你真棒”不绝于耳。教师正确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给学生终身回味的留念。教师丰富多彩的评价语不仅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方面,也是做人诚挚的一个方面。真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

1、巧用评价语。

表扬语要适度,不能满天飞。应根据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的用一句话。例如:“你真了不起,有独特的想法。”“还不错,你进步真大。”“你声音真好听,像黄莺唱歌一样动听。”

2、评价可加上肢体语言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优劣时,可结合肢体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拉近学生之间距离,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当学生回答了精彩的发言,教师可带头鼓掌祝贺;当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向他表示感谢: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你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全班同学学到这方面的知识;当害羞的学生能大胆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和分握握手;当学生不敢回答时,教师可以摸摸他的头,鼓励他大胆些等等。

总之,针对农村小学的现状:许多教师没有提升的机会、学习的机会,再加上没有多媒体设备,学生没有课外书读,没有家长辅导,课余生活贫乏,单调。所以,要改变现状,必须改变教师有思想素质,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多姿多彩,让我们的教育理念走近世界。参考文献: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见《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罗素.《教育的目的》见《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篇2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标中指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对于小学生,朗读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方法,是语感培养的关键时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达情意。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能传递感情信息,触发情感思维,引起情感共呜,更能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朗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技巧。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本,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情感中体会。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比较集中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可以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感情美、意境美,从而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有齐读、指名读、分组读、配乐读等,只有经常反复训练,才能为阅读打基础。

二、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力和内驱力。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首先引导学生读电子图画书,教师利用多媒体边放边讲,学生边听边看图画,这样对图画书有了一定的认知,对此也就感兴趣了。之后,教师再换成纸质的绘本读物,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免》《蚯蚓日记》等等,当学生对绘本读物生产兴趣时再给他们推荐一些童话书、故事书,如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等,这些书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经过这样的阅读,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还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一些他们喜欢的书,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中所表现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增加了阅读兴趣。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是产生阅读兴趣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潜能,觉得越读越有趣,越读越想读。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阅读的兴趣,而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阅读,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大。因此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介绍一些读书方法,使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还读得更有成效。听读法:如选择一些简单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等。现在大部分都学校都编了校本诵读教材《弟子规》和《三字经》,学生边听边读,透过耳朵将美好的故事流淌到他们心中,此法最适易于低年级的学生。精读法:逐字逐句精思熟读,比如《火烧云》《燕子》等经典作品,要让学生精读,以吸取文章的精髓。略读法:重在略读,知其大意,拓宽知识面。比如《矿矿的研究》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寻学生向矿矿一样去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录法:此法就在阅读的过程中,作批注,如一、二年级的学生,作批注的形式画出好诗佳句,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将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词语、句、段乃至全篇摘抄到自己的“采蜜集”中,为以后写作做准备。总之,阅读的书籍不同,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我们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书籍和阅读目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

四、搭建学生的阅读平台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师应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1.课前两分钟,轮流朗读。2.结合课文内容,编演课本剧。3.课堂新知识,讲给家长们听。4.阅读成果展,建立自信心。5.布置作业,课外阅读等。

五、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做起,课前能认真预习,课后能及时的复习。严格按照良好的习惯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要提醒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目的。还要让学生进行品味阅读,通过品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把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内和课外两个“阵地”进行双管齐下,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才能让小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搭建学生的阅读平台,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进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略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每一位学习者交际的必备工具,更是学习做人处世的基石。对于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事实上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掌握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导入能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指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更好地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朗读、表演地读等。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读,要对学生的读作出明确的要求,杜绝泛泛而读。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奇强暗记”,“逐句玩味”,“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之读的效果。

二、以读精讲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教,讲不是为了学生讲。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话就是一口清泉。比如:一位教师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在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景象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当遇到这个问题时,教师充分抓住学生提出“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这一个办法。大胆让学生读书,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小主人。

三、情景激读

首先问题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指引者。一堂富有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用充满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儿童化语言,创设出一定的语文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要让学生产生读的兴趣,一个重点就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具有引导的能力。引导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读得是否成功,教学是否有达到预期目的。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年级阅读的重点。小学低年级主要是识字;中年级是词语、句子;高年级是段、篇、章。大量的识字、词语、句子都要在阅读中进行。其次要认真分析学情,要顺学而道,顺学而教。教师在把握诱导读这一个环节中,一般是从问题入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在学生中选择有价值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围绕课文展开阅读,细细朗读重点的句子、篇章。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能在文本中找出富有意義的答案。

其次,阅读教学要做到生活化。陶行之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教学就是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与已有经验,实现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比如,在教学春天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回到大自然中,在山上、小河边、草地等欣赏春天的美景色。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以写促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特点。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读与写,读与说。”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体会一下,有什么感想。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谈谈感想,或者写出感想。比如:《窗前的红气球》一课,激趣: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学生通过阅读,众说纷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而且感悟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训练 篇4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独立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它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重复讲解。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最终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也得到了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学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篇5

【摘 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学习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本文主要分析了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说话训练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说话训练;培养

说话训练首先要立足于文本和课堂。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数的课文都是以童话或有着具体情景的形式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尝试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发挥语文教学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言语表达的能力。

一、营造氛围培养自信,学生敢于说

小?W中、低年级是学生系统学习规范化语言的开始。但是,由于孩子们年龄尚小,语言表达往往是不规范的。而又由于他们是刚进入一个比较新的环境,大部分孩子因胆小而不愿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学生更多一些,他们通常羞羞答答,即使回答问题声音也很轻。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帮助孩子消除胆怯心理,让孩子开口说话。

如在上《荷花》一课时,老师要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理解“冒”:

师:荷花的姿态这么多,多美呀!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

到荷花的美?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

生:跳出来。

生:钻出来。

师:说得多好呀!你们能不能做做动作来表演一下荷花拼命冒出来的样子呢?

(学生很兴奋,课堂气氛热烈。一个平时不太愿意举手发

言的孩子兴奋地蹭着同桌的肩膀。)

师: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冒出来的吗?

生(支支吾吾):挤出来的。

师:这个词用得多准确呀。(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夸夸他。

(这位学生显得很高兴,抬起了头。)

师:你能不能再大声地读出荷花拼命挤出来的样子呢?

(这位学生略带自信的回答)

由此可见,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当时教师没有给予这位学生机会,或是因为他的声音轻而打断他的回答,也许这位学生就不会从中获得学习的机会了。同样,教师让学生做动作表演的环节,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和谐的氛围,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

二、利用媒体激发兴趣,学生乐于说

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是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形象且直观的事物感兴趣,更容易被色彩鲜艳的图片或是声情并茂的动画所吸引。故此,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采用出示图片及播放动画的方式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更容易接受。对于学习能力较低、开口难的学生来说,可让他们根据图片说一句完整的话;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可让他们用上一些形容词来将其表达得更具体。在低年级说话训练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再现性等特点,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三、运用句式习得方法,学生善于说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句子的结构概念还比较模糊,在说话的过程中常出现简短的电报语言。要让学生由想说到会说,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说。模仿是低年级儿童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其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恰当利用和发挥这一特点,是进行说话训练的有效途径。句式训练作为说话训练的一种基本的训练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和形成多种表达技巧起着主导作用。

例如《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小松鼠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这个仿说句式让学生有据可依,通过朗读、填空等方式理清思路,把握句子的结构。其实,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一系列形式多样、层次性强的句式训练题。教师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可以把这一句式放在原句中,让学生感受、体会这一句式的结构特点;其次,可提供一些景物或图片,让学生根据这些事物的特点,初步练习说话;最后再甩掉“拐杖”,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该旬式的说话训练。

四、创设情境深化练习,学生精于说

儿童言语的表达,是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有所认识,才有所表达。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使事物带着鲜明的形象,直观地进入学生的意识。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积极地观察和想象,自主练习说话,提高说话能力。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以图画、表演等方式展现情境,进行有效的说话训练。如《骑牛比赛》一课中对于骑牛比赛的场景描写十分生动。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展开模拟骑牛比赛的活动,体会骑牛比赛的乐趣,其他同学在加油的同时,观察比赛选手的神态,动作。比赛过后,让学生试着用连贯的句子说一说比赛选手的神态、动作。教师适时板书好词、好句。学生有了体验后,更加具体形象地说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学生带着真实的感情,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情境,能极大地引起说话欲望,表达能力也会得以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深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81-0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是围绕着基础的识字、解意来展开,很少进入到内涵升华的深度层面中。小学生虽然理解能力不足、主动探究意识不强,但却不乏灵动的想象和感知力。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渠道,将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加深。

一、关注文本语言,增强深度理解

文本是阅读学习的基本依据,阅读教学的源头就是教材本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而没有深入挖掘文本语言。语言是阅读的框架,文本中的语言是值得深入推敲的部分,语言不仅是学生了解文意、增进理解的工具,更是让学生理解更透彻、应用更灵活的有效通道。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炼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细致体会。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时,学生完成常规阅读后,教师加强了语言分析阅读,如针对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教师把“有的„„,有的„„”句式提炼出来,让学生细细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并将描述性的动词、形容词,如“搬”“使劲”等单独列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模仿人物的动作。这样教学,学生感受到了司马光的镇定,并由衷地赞叹,学生不只是读懂了意思,而且提升了自己的感想。

二、促进思维想象,展开深度拓展

深度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拓展课本所学,透过阅读内容激发出个性、大胆、丰富的思维。要让学生不拘泥于固定思维模式,教师就要从思维想象力入手,从阅读教材中有意识地收集资源、聚集灵感,在深入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挖掘深刻的思维感受。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取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的阅读材料。例如,在进行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庐山的云雾》的教学时,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让学生反复感受重点语句,如用“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这样优美而色彩鲜明的语句作为引线,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有的学生说:“成堆的厚重云雾就像巨大的棉花糖悬在空中,让人心痒。”也有的学生说:“云雾变薄了,若隐若现,就像披着轻纱的仙女在起舞。”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完成了从理解到感知应用的转换。

三、融入生态文明,完善深度探究

随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以及生命追求理念的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的概念也越来越多地和语文结合在一起。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遵循客观规律和谐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成果。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这一理念,能够促使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升华精神追求。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材、有效引导。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着重阅读了文中对迪拜地理环境恶劣却建设繁华、环境优美,这看似矛盾实则深意十足的描述,从生态平衡以及迪拜人民对自然美的渴求,对美丽环境发自内心的爱护等方面进行精心挖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萌发出保护环境、物我和谐的生态追求意识,同时也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态现象,自觉反思,其精神追求从生态文明意识中得到了升华。

四、体验精神情感,提升深度感悟

情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深度阅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深度感悟的阅读学习习惯。教学中的知识点具体到读、写、思考等传导环节,而情感感悟却是自由无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阅读教学中情感引导的难点所在。教师要以点拨、启发为主,而不是亦步亦趋地牵引学生的思维感知。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艾滋病小斗士》时,教师以勇敢的艾滋病患儿小恩科西的成长历程和奋斗精神为线索,引导学生站在主人翁的角度切身思考。学生通过对比自己的现实愿望或理想,以及自己在生病时的情绪、行为,对小恩科西勇敢面对生命威胁却从不言弃的精神感到了深深地震撼。教师继续带领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进一步对小恩科西身染重病,却身怀大爱的奉献精神进行深度感悟。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情绪饱满、情感满溢,课堂收效明显。

语文学科集合了文化的传承、情感的交流、艺术的融合于一体,阅读就是一个对知识了解、探究和感知的过程,起到挖掘价值、凝练精髓的作用,教师要将传统意义的阅读由浅层导向深度,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7

读、写、思的训练, 让学生要用心。其次是步骤环节要到位。

2. 要注重课堂上的细节

我们的评价语言要真实、不做作, 要充满“语文味”, 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解读, 即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偏差, 也不可直接给予否定, 而是让学生继续探究文本, 在文本中主动获得答案。我们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辅导、帮助孩子们学习, 语气、语调要儿童化, 让孩子们觉得非常亲切,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学中,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 语言充满童趣, 能贴近儿童的心理。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情感的渲染, 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一定的境界,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另外, 我们要注重个人形象, 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 甚至是一个表情, 都应赏心悦目。我想, 在我们的农村小学教育中, 也应该追求这样一种端庄的教态。对于我们的学生, 尤其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弱势群体, 我们的一个抚摸、一个握手、一个鼓励的眼神, 对他们是一个多么大的呵护!教师们不仅仅领悟到了“以生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理念, 并且他们已将这种理念化为了一种实际的行动。

三、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将课文教给学生, 还要思索

如何让课堂生成更多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 有人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 这个简单, 是指教学内容要简约, 教学环节要简化, 教学方法要简便, 教学态度要亲和, 教学语言要质朴, 教学鼓励语言要灵活多变、百花齐放。同时, 语文教学要依托语文教材, 落实语言训练, 讲究诵读感悟, 丰富语言积累, 加强语言运用, 关注语言形式。

我想, 引导学生开展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 从中获得阅读知识, 培养阅读能力, 把重心放在阅读能力培养上, 让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学习方法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 学会如何去阅读, 这才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的终极奋斗目标。

总之, 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教学, 心中时刻装着学生的成长和求知, 努力地加强业务素养, 不断地充实自己, 一定会探索出更新的教学方法来。

学习和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

众所周知的学习和人生, 中扮演着重要英语在一个人四川学的角色。在我看来, 它是挑战广习一名学的开始, 生也, 我们都知道是挑战本身。, 在我作为元的们整个学习过程中, 英语期末张●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英语竞赛、六、级考试英语征文, 都, 莉巧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它不仅初条件是我, 也是我们英语水平最基们能否顺利毕业的重要探本的证明。而英语这一技之

长, 长久而言, 将使我们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更多的机会, 所以我们要及早提高英语的重视, 改进方法。

当今, 很多家长和同学们都已经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了, 但是怎么学好英语, 是大家一直关心和谈论的话题。作为一名大专院校的一线英语教师, 我就近十年的英语教学经验, 整理了一些英语语言学习方面的技巧, 希望对想学好英语的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自己平时在英语教与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十个方面, 从而学好英语这门语言。

1.减少抑制

什么是减少抑制呢?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要一味死板, 而应该用多种学习方法来激发我们的英语学习兴趣。例如猜谜游戏、交谈游戏、角色扮演、讲幽默故事、唱英语歌曲等。

2.鼓励冒险

什么是鼓励冒险呢?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 特别是英语交流中要敢于张口, 在课堂外的各种场合利用各种机会多练习英语口语。

3. 建立自信心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一定要明确地告知 (口头的或非口头的) 学生, 你相信他能学好英语, 并要学生列出一个他们长项的清单, 列出那些他们已经知道的和在最近的课堂中弄懂的项目, 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4. 建立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英语教师应明确提醒学生学习英语会带来的回报或奖励, 使学生看到除了期末考试以外, 学习英语对他们自身而言还会带来其他的好处。如向学生描述需要英语技能的职位, 或带学生去应聘需要英语技能的职位。

5. 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

英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优化 篇8

为什么要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呢?这个问题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现在我们在一些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出现的弊端。翻开语文教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年代会有一个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首先成立在他适应那一个时代的要求,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正因为它的模式性,就相对的约束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发展,从而使这个模式变成牢笼,最终需要冲破它,重新寻找更科学的模式。

今天我们在中高年级所采用的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我们似乎觉得这个教学模式已经够严密的了。但是这个模式同样也使我们陷入了一个死框子里。例如:第一个整体的教学,现在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现象的大多都是为了完成整体认识这个模式的要求而进行的教学,忽视了学科的性质、训练的性质、课文内容特点、目标的不同,只是为了完成第一个整体的教学的过程,肤浅而死板,假设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看上去光滑却实质全无,巧成了误,美其言是启发。其实这个整体的模式就已经制约了今天语文阅读的教学。各篇课文有各篇的特点。各个班级有各个班级的特点,学生个人的素质也有差异教学目标也各不相同,真的就除了以一个整体为开始而无它法吗?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采取各种手段达到这个目的的都是可以的。这里不是模式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不能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死守模式。

第二个部分的教学又开始陷到分段、写出段意、概括中心等语文教学套路里去忽视了个年纪各阶段训练组的特点,学生只是顺着老师指好的路子走下来,实际上连分段的方法都没学会。要不就在词和句上下大功夫,把一篇文章的好句子反复分析,个别词语反复强调训练,脱篇而出,连第一个整体教学的效果也给打乱,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优秀老师的优质课,这种部分的教学能充分显示老师的语文才华,学生却如纵云雾。

第二个整体教学重新回到套子里,总结讲了什么?受到什么教育?学生回答流利,实际怎样讲的?为什么会受到教育,学生却迷迷糊糊,课堂教学的过程好像是一个圆,又回到原地,这叫有始有终,实际上是老师自己在唱大团圆。

上面仅为一己之见,但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忽视了学科的性质及语文能力训练的阶段性,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差异,忽视了各科内容的特点。就是当堂巧设问题看似完成了教学目标,却不可能达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得进行阅读教学过程的优化变得非常重要。

1.学科的性质决定着优化的手段: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着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的手段,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优化的手段。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可以用实验,演示,参观,调查等比较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它需要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体会和感悟。所以说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2.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是要以朗读为主线,副射各个目标,带动各个目标的完成。为什么这样说呢?

(1)从教学模式看:从今天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来看,有利于第一个整体的教学

例如:在第一个整体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有利于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有利于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不明白的句子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理解。在这一个阶段的朗读教学就好像我们淌水过河一样,一能知深浅。二能知冷热。三能知滋味。在这个基础上再把问题提出来,才能有利于课文的整体感悟,启发学生的思考,使第一个整体的教学即不空洞肤浅,也不过于深难懂。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为主线有利于部分的教学:每一课的大部分目标训练都是放在部分教学中完成的。例如:段的训练(包括分段,概括段意)和篇的训练(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等),只有反复指导学生认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体会,才能理解每句每段的意思,然后再教给学生分段方法,学生就容易接受了。这是个层次的读。在这个层次上再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去读,上升到总体感知。接受教育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层次,这实际上同时也过渡到了第二个整体教学阶段。所谓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生已经顺着作者的思路体会到了课文内容的真谛。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线有利于当今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就有利于阅读教学过程的优化。

(2)从教学的总目标来看:小学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得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朗读体会为主线十分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听说能力的培养在中高年级的要求已经提高了,难度也加大了。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多朗读的方法,直接起到听说训练的作用,学生通过朗读直接接触到完整而又各具特色的语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提名朗读,让其余的同学纠正朗读的错误,这样在朗读理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听话的能力。读写的训练是不可分割的,在小学阶段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较难的。要想写出较好的文章,学生的脑子里要有较丰富的材料基础。小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大多只是课文知识的积累,他们还具备把生活提炼为作为作文材料的能力,作文模式大多反映的是读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模式,这些课文如何在生的头脑中有印象,起作用,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朗读与背诵,背诵是朗读的高要求,学生读得多了,语句理解的透彻,自己的作文语句也就相对通顺,段落安排,顺序安排也就能摸到点规律,相对的作文就会写得有顺序,有中心,所以说,读与写是不可分割的,以读代写是最好的作文手段,比生硬死板的教学作文的格式要好的多。

(3)上面所说的是朗读教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利处,但在课堂上如何以朗读为主线进行教学呢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整体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动

1.要求学生完整地去读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需要教师指导的地方,需要教师指导的地方。(社会背景是主要需要教师解释的)

3.不理解的字词。

二、指导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逐段朗读:了解故事的进展顺序。

2.让学生有重点的去读:抓住描写小女孩外貌,小女孩出现幻觉和实际互相变化的段落去读,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饥寒交迫,引起学生深切的同情。这样学生就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抓住课文结束时 的话: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他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再一次体会作品。对罪恶沙皇的仇恨和对小女孩的同情。文章以情动人,学生体会了情感,理解也就深了。再指导学生整体有感情的去读。

综上所述,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手段很多,相对来说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具体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是一个简单易行、比较好的优化阅读教学的方法。

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篇9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写作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写作能力。

一、精读范文,积累写作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最佳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整体结构中,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用心去体会、感悟范文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表达方式。通过阅读、分析、研究课文,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从而掌握文章的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作者按时间顺序来写,分别抓住了每个地方,每个季节的景物特点,以总分总的方式成篇的写作技巧。这样,使学生积累写作方法,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二、广泛阅读,丰富语言材料

写作是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反映客观事物的。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就很难写出好文章来。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使用词达一万六千个,没有这么多的词汇,恐怕他也很难写出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所以,我提倡学生在读书时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而且,每篇课文学完后,我会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些好的词、句、段落等,要求学生背诵,并有意识地在写作中运用。每学完 1

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的词语、精彩的段落,并背诵积累,初步学习运用。如学了“络绎不绝、兴高采烈、焕然一新”等词语后,很多学生的作文中描写家乡的街道、集市或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都用上了这些词语,从而使作文更具体、更生动了。

三、仿写创新,多种方式练笔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初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讲,我倡导学生仿写。当然,模仿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一味地模仿,不会创新,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我们强调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使学生形成好的文风。要突出以下仿写创新形式。

1、仿句式

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常见的关连句子、简单的并列句子,熟读甚至会背诵,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仿写。如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仿照文中“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描写一次课间活动,使学生在习作中体会了句式的用法,学生习作的语言更精彩了。

2、仿段落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范文中精彩片段,或饶有趣味的段落,练习仿写。让学生选择一个使其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段话,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及其得到的感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落概念,提高构段的能力。如教学《鲁滨孙漂流记》

一课,引导学生写精彩片段的感悟,通过联系自己经历的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写出来的感想真实可信,十分感人。

3、仿顺序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变换顺序、方位顺序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如《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说钓鱼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记叙的要素,并引导学生在写事的习作中把这些要素写清楚,使学生在习作中掌握了思路,知道了如何去写。

四、培养兴趣,激发习作欲望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时,他们才能怀着积极的情绪,愉快地去写。因此,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运用教材习作资源进行练笔,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写作能力。

1、变换文体练习写

作文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写作,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变换文体练习写,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如《鲸》一文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等,由于本文是说明文,内容较枯燥。因此,我就请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用第一人称来介绍鲸。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有所提高。

在引导学生改变文体练习写的过程中,教师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情引导学生进行改变文体练习写作,以兴趣为动力,激发学生改变文体习作的欲望,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如教学《秋思》这首古诗,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这首诗写成一篇现代文,不但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我还结合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把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改写成其他文体,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2、发挥想象拓展写

教师指导作文,应充分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生活蓝天上翱翔。例如《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美丽的故乡、优美的文字,让学生陶醉其间,惊叹不已,学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采茶女的情景,野花开满山野的情景……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根据文中场景描写,对课文进行二次创作,将其中一个场景加入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描绘,从而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山野气息。

上一篇:平面设计学习总结下一篇:失题,失题唐备,失题的意思,失题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