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题(精选8篇)
(一)记叙文阅读(35分)
我从山中来
我有一位朋友,将他一本书的稿费,托湖南省的一家出版社,转到他渴望支持的远在湘西山坳里的一座希望小学。他不愿意张扬这件事,因为一本书的收入终究有限,但由于他心诚的缘故,出版社也慷慨解囊,这样,玉成了他的这个美好愿望,给那座小学送去一笔可观的经费,也带去一份文化人关注的情意。
我一直不知道他在做这件事情。他也不是特意对我保密,只是觉得这点微薄的心意,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后来,等到他从山里回来,送了我一小袋当地出产的野茶,我才晓得他应那里师生的邀请,已经不远千里地走访了一程。湘西我去过的,那是修枝柳线的时候,到过古丈、永顺、大庸。但他走得更偏僻,是连汽车都不通的深山里。他不但看到了那座小学,看到了那些孩子,还和同学们一起蹬着湍急的河流,走过青石板的村路。按他的话说,又回到学童时代,按照铃声,走进课堂,坐在教室的后排,听乡村教师讲语文课上的唐诗。他说:你想想,望着窗外的高山,听老师念杜牧的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那是一种多么贴切、多么深刻的体会啊!
这时,他端起刚沏的茶水,很珍惜地饮了一口,并且问我,你是不是闻到了一股兰花的香味?要不是他的启发,我也真是没有发觉这种比茉莉清新,比珠兰淡雅的芳香呢!他告诉我,野茶长在山间坡上,兰草就夹长在茶林之中,村民们采摘茶叶时,自然而然地薰上兰花的香气。他赞不绝口地说:这是天然自成的芬芳啊,是一种能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佳品啊!
我从他那被山野阳光晒黑了的脸上,看到了他此行的收获。他从那山坳里的希望小学来,不仅仅带回兰花馨香的野茶,还带回做成一件事的欣喜,带回他对那些老师的敬意和对那些孩子的怀念。更重要的是,也就是他自己的感悟,希望工程固然是为了那大山深处的琅琅读书声,但也是对每个把心投入希望工程的人的一次灵魂的洗涤。
他说:物质的给予,是一种快乐,但心灵的收获,则是更大的快乐。当一个人把他的心和遥远地方的那“希望”两字联在一起的时候,岂不自己也生发出更热烈的希望了吗?
我望着茶水袅袅的氤氲,也望着我这位朋友。于是,我想起一首早先流行过的歌曲,那歌词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胡适的诗句——“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我觉得我也被触动了,那旋律,那希望,像一一股暖流,流过心田。我和这位朋友约好,下次,我们一起去寻访那山坳里的兰花草。
1.根据上下文,推测文中“玉成”“ 馨香”两个词的意思。(4分)
2.文中引用了杜牧的两句诗,你能补出这首诗的后两句么?并请写出这首
诗的题目。(5分)
3. “他”不远千里走访那所希望小学的原因是什么?文中说“他”有一种“多么贴切,多么深刻的体会”指的是什么?(8分)
4想想“我们一起去寻访那山坳里的兰花草”一句中的“兰花草”应包含什么深刻的意思。(5分)
5.为什么说的“心灵的收获,则是更大的快乐”?说说这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6.本文通篇写“他”,为什么题目却是“我从山中来”?说说你的看法。(7分)
(二)说明文阅读(32分)
向“空中死神”酸雨宣战
①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产物,它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出现的环境问题。随着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人类燃烧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越来越多。在煤和石油中,一般含有0.5%~5%的硫,它们在燃烧的过程中,所含的硫90%都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硫排放到大..
气中。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溶于大气中的雨水后就生成了硫酸,从而形成了酸雨。除了二氧化硫之外,人类排放的氮氧化物也是产生酸雨的原因之一。氮氧化物也是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其产生途径有两个—:—是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条件下与氧气化合生成氮氧化物:二是燃料中含的有机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被氧化成氮氧
化物。氮氧化物与大气降水接触,就生成了硝酸。在我国,酸雨主要是由二氧化硫造成的,其中硫酸占了70%,硝酸占了30%。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年排放量高达2000万吨,酸雨污染己成为我国面临的—个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标,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区)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另外两大酸雨区是欧洲和北美),酸雨区已占我国土面积的40%。
③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使树木枯萎,农作物减产,还腐蚀各种建筑物和金属设施。重庆的嘉陵江大桥在酸雨、酸雾的进攻下锈蚀得特别快。我国南方许多城市街头的公共汽车站牌,常常被酸雨侵蚀得锈迹斑斑。
④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占的比例过大。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了75%,而国外平均才28%,我国目前一年煤炭的消费量达到10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⑤愈演愈烈的酸雨危害,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防治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己被列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家目前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酸雨污染。如提高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比例。大力推行清洁煤技术。改变城市能源结构,推广()、()等低污染能源。对火力发电实行烟气脱硫等。
1、第①节中加点的“它们”指代的是()。(3分)
2、酸雨中的硫酸来自燃烧物中的(),酸雨中的硝酸来自燃烧物中的()。(6分)
3、第⑤节两个[]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是。(4分)
A.减免B.减弱C.减轻D.削弱E.削减F.削除
4、第⑤节横线上应填入的低污染能源是()(至少两种)(4分)
5、第④节中划线句严格地讲是一个病句,修改时可改动其中的一个词,这个词是(),可改为()(5分)
6、③④两个小节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6分)
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4分)
(三)议论文阅读(33分)
从“点石成金”到“点金成土”
我国有个流传广泛的故事:一个穷苦人遇见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洞宾怜悯他,用手对一石块一指,石块就成了金子。可是这个人不要金子,却恳求吕洞宾教他点石成金的本领。这个故事本来是嘲笑贪得无厌的,但有时也用来说明向聪明人学方法的重要性。
1920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罗素应邀来华讲学。在北京的欢迎宴会上,梁启超就从这一角度运用这个故事。他说,点石成金,也可以说是寓言,颇值得大家注意。希望罗素先生到中国能将其点石成金之本领,即做学问的科学方法传授给我们。的确,中国现在需要人人都有这样的手指,中国才能进步。梁启超很注重方法,他从欧洲游历归来,就用刚刚学来的分析社会的方法,批判封建史学,对历史做出新的解释。
教育家蔡元培有一次给北京大学学生也讲了这个故事。他说,那个穷人不要金子,而 要学点金的方法技术,这是很对的。蔡元培从方法论角度教导学生,不要只满足眼前拥有的那么一点儿,坐吃山空。人生在世,是要学本领的,有了一技之长就于社会有贡献了。文学理论家胡寄尘也曾以这个传说为素材,编写了童话《新点金术》,他借文中主人公之口,提出“不学点土成金之术,只要学点点金成土之术”。为什么呢?胡寄尘说:“我不怕天下金子尽变成土,我只怕天下的土都变成金子,那么,我倒真要冻馁而死了。”这话也是很有见地的。一物自有一物用。金子和泥土在地球上自有相对的比例而平衡,如果把普天下的泥土都点化成了金子,那么在这遍地黄金的世界里,人民将怎样生活?胡寄尘借这个故事发挥自己的农本思想,而重要的是讲方法要对头,对人类有益,点石成金从根本上说,还不如点金成土来得有用处。
读书,贵在思索,推陈出新,即使早已定论之说,只要不墨守成规,也可以从中悟出新道理,发现或衍生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方法是无穷的。从梁启超、蔡元培到胡寄尘对点石成金的诠释,不就是一个例证吗?
1.理解下列词语,给每个词语补写两个同义词。(4分)
①怜悯:
②贪得无厌:
2.本文通过一个民间故事是要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若文中有原句可以将原句划出,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5分)
答:
3.在不同的文章和场合,梁启超、蔡元培和胡寄尘都引用了点石成金故事,同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用来证明不同观点。说说三位学者分别从什么角度表达了怎样的观点?(9分)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答:
5.“不学点土成金之术,只要学点点金成土之术”,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
6. 这个民间故事的题目叫“点石成金”,你认为合适吗?如不合适请你为它另取个题目。(要求说明理由)(5分)
答:
答案及解析
(一)记叙文阅读
1、根据上下文推测词语的大意是一般阅读应具备的能力。“玉成”,根据上文“他”的渴望,出版社也慷慨解囊和下文愿望实现,可推测是帮助别人做成(好事)的意思。“馨香”,可以理解为比较独特的“香”,从上文“馨”应是散布很远的香。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3,“他”走访希望小学的直接原因是那里的师生邀请他,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对山里的师生怀有真挚的情感。真切的美好体验,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的收获。4,这里兰花草显然不是指具体的花草,而有了象征意义,兰花草象征了品德淳朴高洁的山里人。5,用物质资助别人,心里快乐,在这过程中自己心灵也得到净化。这是情感的升华。答题可先答字面的意思,再答深刻涵义。6,应有多重理解:题目中的“我”是借用“他”的话说的;“我”包含“他”、我和所有关心希望工
程的人;作者已被深深地感染,心灵得到洗礼,仿佛也去过山里;用歌词做题能吸引读者。
二、说明文阅读
1.煤和石油。2.硫有机氮化合物。3.EC4.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5.达到有(“达到”和句中“左右”矛盾)。6.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7.逻辑顺序
(三)议论文阅读
1、可怜同情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2、即使早已定论之说,只要不墨守成规,也可以从中悟出新道理,发现或衍生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自己概括意思对即可)
3、梁启超从向聪明人学方法的重要的角度,强调方法的重要。蔡元培从方法论角度教导学生,不要只满足眼前拥有的那么一点儿,坐吃山空。人要学本领的,有了一技之长才能为社会做贡献。胡寄尘提出“不学点土成金之术,只要学点点金成土之术”。是从农本思想对人类有用的角度,强调方法要对头。
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联系下文,事物间应有相对的平衡,遍地是金子,就失去了寻求发展的方法。(意思对即可)
6、本题可多解,只要理由充分,题目合理即可。
作文(60分)
一、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特点
首先, 遵循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理念。自从新课程标准颁布并实施以来, 我国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不仅愈发的迎合新课标的基本精神, 且有意识的遵从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此类题不仅极具科学性, 更加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贯彻其中。
其次, 命题更具开放性和综合性, 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中可以得到较完整的体现:其一,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近些年来我国中考中语文阅读题不仅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察相对稳定, 其题型不断的创新, 其内容不断提纯, 其知识不断淡化, 其不断呈现出情境的设计及有创新的表达, 语文实践越来越多的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和教师的重视。其二, 中考语文阅读题的选材以书中的内容为主, 注重课内外的有效结合, 并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人文特点融入其中。近几年来,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考试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要求学生较好的再现结构性知识而转向了要求学生以知识为平台, 生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 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其三,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名著阅读题, 笔者赫然发现, 现阶段的中考名著阅读题, 其主要考点由过去的文学常识向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转变, 并且, 此类题型绝大多数都是以主观问答题的形式出现的, 着重考察学生对于整篇名著的认识及理解。
第三,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命题愈发灵活、多变, 以考察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伴随着我国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入, 我国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题型愈发灵活、多变, 这不仅有助于考核学生课内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还有助于学生应变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有效应对方法及备考策略
首先, 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 为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等。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等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学以及中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 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 应该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 科学的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感悟人生, 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其次, 选好阅读教材、确定阅读范围, 不断增进自身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中外能够称之为名著的书籍很多, 而学生的时间却极其有限。所以,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读完那些充满着人类智慧与精华的名著呢?从这一点上而言, 名著书籍的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附录二以及课标教材中都相继的推荐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读性的名著读本, 教师可以先有计划、有针对的引导学生对推荐的读本进行阅读, 以提高其阅读的能力与水平。此外, 教师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也相当重要, 应该引起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第三, 重视对考点和重点的训练, 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名著阅读是对学生阅读状态的一种考察, 其主要目标是要使学生详细的了解中外名家的作品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等, 其具体重点和考点如下:掌握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了解主要情节、事件以及主要人物;识记作品中的相关诗句、成语以及歇后语等;通过对作品的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并能够根据作品内容对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小结
总而言之, 中学的语文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 并让阅读名著成为伴随学生一生良好习惯, 让阅读名著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王玉芬.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J].现代教育.2011.
[2]张永林.对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9 (02) .
一、解题原则
阅读分析题最大的原则就是遵循原文。现代文阅读中的题目,除了很明显的让考生发挥的题目外,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同学们答题时切勿天马行空,应先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处,增删修改即可得到对应答案。而对科技文阅读来说,这一个原则更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选项都应该在文中找到支撑,所有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这就提醒我们要准确把握所给的阅读材料。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材料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有些文章题目甚至交代了说明和论证的中心。抓住了题目,答题时一般就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二、做阅读分析题的方法
1.审题。如何审题?主要抓住12个字——抓关键词、细探题意、兼顾分值。例如,2014年苏州卷阅读分析第17题:“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这里的关键词应为“特点”,再仔细研究还要注意“联系全文”(答案的范围)、“分点归纳”(不完全是材料中现成的语言)。根据全文,答案可以概括为①历史古老、沧桑,②外形:躯干粗壮、面容枯槁、枝丫挺立,③神韵:孑然孤傲。(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2定位。如何定位?也是抓住12个字——立足本段、瞻前顾后、圈画范围。如2014年淮安卷阅读分析第Il题:“文章第④、⑤两段顺序能否对调,为什么?(2分)”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先立足第④、⑤两段,一看④段首句“人们不禁会问,如果不仅仅是糅进舞蹈元素,而是完全地‘舞蹈化’,这样的建筑有可能吗?”和⑤段首句“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建筑艺术的新胜利,但这种完全‘舞蹈化’的建筑恐怕只能作为一种流派,而且是小说流派而存在的”,很自然的,我们就会知道还要兼顾第③段,因为第③段首句是“最先把舞蹈元素糅进设计中的,可能是某些大型运动场馆的天棚”。从这三句话,我们就知道:第④段是顺着第③段的思路进行说明的,而第⑤段说明了完全“舞蹈化”的建筑物的前景。三段之间是按逻辑关系安排的,所以不能对调。
3.采点。如何采点?还是抓住12个字——摘录要点、组织答案、分条陈述。如2014年连云港卷阅读分析第13题:“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笑是怎样提高记忆力的(3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难度。综观全文,第②段说明了研究的结论,具体的科学说明在第③段,借博士的话阐释了幽默和笑的作用。从第③段中摘录出要点,组织成答案,可分为三条①减少皮质醇等有害的压力激素;②增加大脑中内啡肽和多巴胺的释放;③令大脑进入一种深度的冥想状态。(回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
三、重视训练积累,培养阅读能力
1.培养读的能力。平时上新课文之前要预习、阅读课文,力求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做阅读练习时,更要对材料多读,特别是浏览、细读、品读三个步骤不能少。浏览,即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品读,就是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十二,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2.抓住文体特征,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阅读。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了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时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论点、论据类型、论证方法等。这些都涉及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四、迎考复习策略
剥茧抽丝,理清情节-20中考语文“情节”类阅读题解析
周远喜
题型一:补写情节
【原题回放】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戋昏暗。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几个月后,他父母回来,还受了些伤。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罪,连滴眼泪都没流……”
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想,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年浙江台州卷)
1.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李想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母刚离家时,伤心难过――父母离家五年,一――父母因车祸受伤,――父母留在家以后,开心快乐
【解析】
“用文中的词语补齐情节”是情节考查题型中最简单、最常见的题。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发展过程、生活事件,可以理解为不同时空的具体事件。理清情节主要抓住表时空变化的词语,顺势找准具体事件。本题不仅标出“父母打工出走和回家”具体时间,而且还有一前一后的示例,直观形象,降低了难度。考生只要根据提示的两个时间段,“父母离家五年”、“父母因车祸受伤”不难找出李想心理变化:忧郁漠然;无动于衷。
补写情节题还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如荆州卷《汤姆的午餐》:“请用一句话概述小说的高潮部分。”做这道题,先要能明确判断小说高潮部分,它往往在靠后部位,然后概括:汤姆代汤米受罚。无独有偶,2012年四川省凉山州卷《生命之芯》:“文章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写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考查对情感梳理过程,考生只要抓住葡萄生长两个过程,不难找到“由十分喜爱到痛惜不已”到“充满敬意”的变化过程。
【备考指导】
抓住标志,理清情节。叙事散文和小说情节发展,一是要关注时空转换。阅读时,要顺势画出表时间、空间变化的词语,然后找出相关事件,理清情节;二是要借助线索来梳理情节,如贯穿全文的具体实物、中心事件、人物感情变化线索。
题型二:概括情节
【原恩回放】
桥在木上(有删节)
桥上没有行人,桥中央的栏杆旁躺着个男子。这几天,我每天从桥上走过,总能看见他蜷缩在这里。
一辆红色小轿车出现在桥头边。车门开了,两个孩子从车里跑了出来,后面是一位中年妇女。男孩六岁模样,女孩小一些。两孩子各抱个纸袋,奔到男子身旁站住。早上好!男孩女孩异口同声说。
早上好!男子翻了个身,坐了起来,靠在桥栏上。他头发蓬松,胡子拉碴,深色的夹克衫满是污迹。
这是你的早餐!男孩把手里纸包递过去。这是你的苹果!女孩把手里的纸包也递了过去。
过了一会儿,女孩问,先生,我能不能抱抱你呢?不,不不,男子惊慌地缩了缩身子,低头看看肮脏的衣服,我很久没有洗澡了……话还没说完,女孩伸出细小的胳膊,绕住男子的脖子,男子犹豫了一下,紧紧抱住了女孩。随即,男孩也扑过去,三个人拥抱在一起。
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表,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该走啦!两个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和男子挥手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再次飞奔而来,每人给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妈妈说了,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谢谢你让我们有这样快乐的早晨!
谢谢你们,我也非常快乐。坐在地上的男子扒着栏杆摇晃着站起来,他伛偻着身子,不停地挥手,谢谢,谢谢,告诉你妈妈,这是我来到这个城市最快乐的一天!
(2012年河南省卷)
1.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解析】
理清并概括文章情节,是近几年中考常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既考查了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也考查考生概括能力。有的直接要求理清并概括文章情节,而更多的是间接表述:如某人对某人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者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物态度或情感的变化就是情节的发展过程。本题要抓住两个孩子对乞讨者态度变化过程:给乞讨者送早餐,和他玩耍,并拥抱他,是两个小孩友好热情的态度感染了乞讨者,让他感觉到人间的温暖,产生了好好活下去的勇气。
【备考指导】
理清文章情节,先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先划出表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然后看看相应的时空人物态度(行为)和事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用准确语言概括就可以了。题型三:赏析情节
【原置回放】
只弟
春旺不大喜欢福生,他一直觉得爹娘偏心,对福生好。小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宽裕,偶尔有了好吃的,爹娘总是由着福生吃,还反复对春旺说:“你是哥,多让着弟弟。”春旺二十岁的时候,爹娘叫他把福生带去打工,春旺心里不情愿,可拗不过爹娘,还是把福生带了出来,不过春旺告诉福生,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不要人了,把福生介绍到了城西工地,那工地有他们村里的大牛。春旺让福生有事找大牛,别往自己的工地跑。大半年了,兄弟俩就见了两次面,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
中秋节到了,春旺工地活儿多,没有放假,但发了月饼,一共四个,四个品种。春旺拿起一个最贵的肉馅儿月饼,喜滋滋的。他闻了闻,口水差点儿流出来。他忍不住三口就吃掉了这个月饼。因为吃得快,他没吃出月饼的.滋味,只是觉得特别好吃。春旺想自己是哥,过节还是该去看看福生。
吃过晚饭,春旺就出了工棚。春旺想自己不能空手去见福生,得带月饼,一个就行。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
三天后,大牛来找春旺,说要跟他借点钱。尽管春旺不情愿,可自己才发了工资,况且大牛是村里人,不借说不过去,只得把工资借给大牛。大牛接过钱,兴奋地说:“太谢谢了!我知道你们哥俩都是好人!前几天中秋,公司什么都没发,福生去超市花十块钱买了两个肉馅儿的月饼,非要送我一个。”春旺听得愣住了。
送走大牛,春旺走到一边,捂着脸留下了眼泪……
两天后,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
(2012年南京卷)
1.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这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情节回答。
【解析】
本题题干问法直接,可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直接联系情节具体作用作答:为兄弟互相送月饼的情节做铺垫,与福生搬进春旺的工棚相照应,引出人物大牛。
【备考指导】
①“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略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
②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人们普遍认为,纳米科技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将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③从90年代初起,纳米科技得以迅速发展,新名词、新概念不断涌现,如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等等。
④科学家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若干年后的蓝图: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巨型计算机能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韧性的,成为一种重要材料;世界上还将出现1微米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能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对基因进行定点等。
⑤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从战略高度部署纳米领域的研究。
1.根据第①段文字,给“纳米科技”下一个定义。
2.从文章看,纳米科技有什么深刻意义?从文中选取有关语句回答。
3.第①段和第④段中加点的“略”“将”能否删去?请分别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纳米科技就是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
2.纳米科技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将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说明文,要做到:1、从文本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要的言语信息,这句话意思简单的理解就是说明文阅读题的答案都在文本中。2、合理地整理、组合信息,概括其要点。3、能按照要求加工信息。
从题型上看,主观性试题在说明文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还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此外,科技文阅读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间的整合,强调人文精神。因此,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说明文知识概说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一)说明文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分: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说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
1、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2、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二)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三)、说明的顺序
⑴时间顺序、⑵空间顺序⑶逻辑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一篇完整的说明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五)、说明文的语言
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六)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①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②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1)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
明确:(1)作诠释(2)下定义
考点及答题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2、练习巩固
请分别指出下面的文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一)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二)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明确:材料一是时间顺序,找出明确时间先后的词,如:原文中画线的词语。
材料二是空间顺序,是名胜古迹,并找出地点发生转变的词。如原文中的画线的词语。
材料三是逻辑顺序,方法有两种,一是,没有时间先后的词,可排除是时间顺序,也没有找到地点发生转变的词,因而也可以排除是空间顺序,由此可知是逻辑顺
序。方法二是:说明赵州桥的特点是由主要原因说到次要原因,符合逻辑顺序的内容。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阅读信息题的材料往往是通过在报刊、杂志中选择一段科学性的读物、新闻背景、科技博览等文章, 一般带有标题, 选择的文章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等, 考查的范围较为广泛, 主要涉及气象、地质灾害、时事、军事战争、能源利用、科学技术革新、航天技术、国土资源等一些重点、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呈现的背景, 深入地了解文章中的内容, 解读其隐含的信息, 并且根据已有的学过的物理知识, 和通过文章的信息新学的知识, 来解决题所要求解决的问题。考查内容既有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又有对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一、声学类
例1: (2011年河北省) 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 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高于20 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 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 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 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 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 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 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 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 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2) 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________;
(3) 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 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
(4) 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l 500m/s, 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 到接收回声所用时间为4s, 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为_________m。
解析:此题属于声学类的信息题, 是比较简单的一道根据文中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信息题, 是针对某一声学知识进行阅读和学习的过程, 从题中给出的信息不难找出超声波的频率范围,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根据真空不能传声可知, 超声波在月球上不能测距离, 最后根据s=vt/2可求海洋的深度。
答案: (1) 高于20 000Hz; (2) 能量; (3) 真空不能传声; (4) 3 000。
二、光学类
例2: (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阅读文字材料, 完成后面的问题:
透镜的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 焦距越短, 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的焦度, 用Φ表示, 即Φ=1/f。
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m, 它的焦度就是:Φ=1/0.5m=2m-1.
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 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 4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角度是4m-1, 它的焦距是0.25m。
注意:凸透镜 (远视镜片) 的度数是正数, 凹透镜 (近视镜片) 的度数是负数。
(1) 如图1所示是小明的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 则他的眼病及需要用来矫正的透镜分别是 () 。
A.近视凸透镜B.近视凹透镜
C.远视凸透镜D.远视凹透镜
(2) 若他所戴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2m, 则该镜片的焦度为________m-1, 度数为________度。
解析:此题是以透镜为知识点进行阅读分析的一道信息题, 是教材的翻版, 重新对教材内容的解读, 让学生认识课本内容的重要性。此题重点揭示了焦距、焦度、折光能力、度数之间的关系, 学会利用公式信息进行计算, 从而解决问题。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 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 戴上凹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由图可知, 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面, 所以患的是近视眼,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 会聚能力增强, 即折光能力增强, 应佩戴发散透镜, 使光线推迟会聚; (2) 因为焦度Φ=1/f, 此透镜的焦距是0.2m, 它的焦度Φ=1/0.2m=5m-1;故其镜片的度数为5×100=500度.
答案: (1) B (2) 5, 500
三、能源环保类
例3: (2011年湖南省衡阳市)
地球一小时
2011年3月27日20:30, “地球一小时”活动又在全球开展, 熄灭灯光, 关灯一小时, 向全世界发出“紧急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地球一小时”活动号召每个人承担责任, 为确保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全球许多个城市、许多人参与活动, 政府、企业、社区积极加入。目前, “地球一小时”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保行动。
中学生小严家也参与了该活动, 全家关闭电灯, 在烛光中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小时。在熄灯前, 小严家打开的电灯有:客厅吊灯“25W 220V”10盏, 书房台灯“40W 220V”1盏, 过道灯“30W 220V”2盏, 在“地球一小时”活动中, 小严家节约了kW·h电能, “地球一小时”活动的意义于倡导全人类关注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加剧现象,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19世纪以来, 全球气温已上升1.4度, 预计到2100年, 地球平均气温仍将进一步上升4.3度, 海平面升高2米, 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图瓦卢将成为地球上首个沉入海底的国家。
(1) 请将文中空白补全;
(2) 现在气候的无常变化, 都是人为活动破坏环境的结果。为控制“温室效应”, 保护环境, 我们可以怎么做? (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能源环保类是如今中考信息题的热点, 是对学生能源环保的教育。首先根据电能的公式W=Pt进行计算, 认识“地球一小时”的重要性。对于“温室效应”, 要找到产生的原因, 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
答案: (1) 0.35; (2) 少开车, 减少CO2的排放, 增加植被面积, 消耗CO2, 节约用电, 不乱砍滥伐森林, 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 限制航空业发展等。
四、力学类
例4: (2011年江苏省徐州市) 阅读短文, 回答文后的问题:
马铃薯, 俗名土豆。因其生长适应性强、产量高、烹制方法多样等众多优点而广受人们喜爱。马铃薯富含淀粉, 是生产淀粉的重要原料。小明在淀粉厂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他跟随师傅一起去采购一批淀粉含量不低于20%的马铃薯。下表是小明收集到的一些反映马铃薯相关信息的数据。在收购点, 小明测出一只马铃薯质量为0.22kg, 体积为200cm3, 准备据此鉴定马铃薯是否符合厂里的采购要求。
(1) 在坐标图中画出马铃薯密度和淀粉含量关系的图像;
(2) 从图像可以看出, 马铃薯中淀粉含量越高, 密度越________;
(3) 小明测量的这只马铃薯是否符合厂里的采购要求?________ (填“是”或“否”) ;
(4) 淀粉含量高的马铃薯价格也高。在符合厂里采购要求的马铃薯品种中, 价格相对便宜而出粉率又高的是:________ (填品种号) 。
解析:此题主要是针对图表信息的考查, 通过给定的表格信息, 然后进行描点连线, 进行对图像的分析、处理而得出结论。绘制图像和对图像的归纳是实验中的重点和关键, 正确的绘制图像更能体现物理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的理念, 要求对照表格数据描点, 用平滑曲线连接, 注意连线的技巧。
答案:
(1) 如下图所示;
(2) 大; (3) 否; (4) 4。
五、新材料类
例5: (2011年湖南省衡阳市)
石墨烯———改变世界的神奇新材料
一片碳, 看似普通, 厚度为单个原子, 却使两位科学家海姆和诺沃肖洛夫赢得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种全新材料名为“石墨烯”。
石墨烯不仅“最簿、最强”, 作为电导体, 它和铜有着一样出色的导电性;作为热导体, 它比目前任何其他材料的导热效果都好。利用石墨烯, 科学家能够研发一系列具有特殊性质的新材料。比如, 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远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 因此有希望应用于全新超级计算机的研发;石墨烯还可以用于制造触摸屏、发光板, 甚至太阳能电池。如果和其他材料混合, 石墨烯还可用于制造更耐热、更结实的电导体, 从而使新材料更薄、更轻、更富有弹性, 从柔性电子产品到智能服装, 从超轻型飞机材料到防弹衣, 甚至未来的太空电梯都可以以石墨烯为原料。因此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 这种新材料属于________ (填“导体”或“绝缘体”) ;
(2) 石墨烯应用于超级计算机的研发, 是因为________;
(3) 石墨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请你从材料中找出两例________。
解析:此题是针对新材料知识的考查, 通过对石墨烯的介绍,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新材料的特点, 真正领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魅力。石墨烯具有导电性, 因此属于导体材料。文中信息“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远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是 (2) 问的答案。应用很容易从文中提炼出来。
答案: (1) 导体; (2) 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远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 (3) 柔性电子产品、智能服装、超轻型飞机材料、防弹衣、太空电梯等。
六、力电类
例6: (2011年江苏省盐城市) 阅读短文, 回答问题:
力传感器在电子秤中的应用
电子秤所使用的测力装置是力传感器。
常见的一种力传感器由弹簧钢和应变片组成, 其结构示意图如下页图甲所示。弹簧钢右端固定, 在其上、下表面各贴一个相同的应变片。若在弹簧钢的自由端施加向下的作用力F, 则弹簧钢发生弯曲, 上应变片被拉伸, 下应变片被压缩。力越大, 弹簧钢的弯曲程度越大。
应变片结构如下页图乙所示, 其中金属电阻丝的阻值对长度变化很敏感.给上、下金属电阻丝提供相等且大小不变的电流, 上应变片两引线间电压为U1, 下应变片两引线间电压为U2, 传感器把这两个电压的差值U (U=U1-U2) 输出, 用来反映力F的大小。
金属电阻丝的阻值随温度会发生变化, 其变化情况如下页图丙所示。为消除气温变化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需分别在上、下应变片金属电阻丝与引线之间串联一只合适的电阻, 进行温度补偿。串联合适的电阻后, 测量结果不再受温度影响。
(1) 这种力传感器是将力的大小转换为________ (电流/电压) 的装置;
(2) 外力F增大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上、下应变片金属电阻丝电阻都增大
B.上、下应变片金属电阻丝电阻都减小
C.上应变片金属电阻丝电阻减小, 下应变片金属电阻丝电阻增大
D.上应变片金属电阻丝电阻增大, 下应变片金属电阻丝电阻减小
(3) 传感器输出的电压U随外力F增大而________;
(4) 进行温度补偿时, 应给上金属电阻丝串联阻值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的电阻, 下金属电阻丝串联阻值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的电阻;
(5) 如果未进行温度补偿, 自由端受到相同的力F作用, 该传感器下应变片两端的电压U2冬天比夏天 (大/小) 。
解析:通过对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的介绍, 更能深入了解其应用, 此类信息要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综合运用, 通过将力大小转换为电压装置, 这样把力和电联系到一起, 而后根据电学知识进行分析。“金属电阻丝的阻值对长度变化很敏感”, 电阻大小和长度有关, 当外力增大时, “若在弹簧钢的自由端施加向下的作用力F, 则弹簧钢发生弯曲, 上应变片被拉伸, 下应变片被压缩”。由此可知, 外力增大时, 上应变片金属电阻丝电阻增大, 下应变片金属电阻丝电阻减小, 于是得出传感器输出的电压U随外力F增大而增大, 在结合图像信息便可解决问题。
答案: (1) 电压; (2) D; (3) 增大; (4) 减小, 减小; (5) 小。
七、综合类
例7: (2011年广东省清远市) 阅读下列短文
父亲拍下儿子在黄河冰面上救人的惊现瞬间
据山西晚报报道, 2011年2月4日, 张帆与父母来到运城平陆黄河湿地观赏天鹅, 突然间, 在冰水交融的湖面上, 一落水女孩凄厉呼救.张帆迅速趴在了满是天鹅粪的冰面上, 匍匐着向前爬去救人。张帆艰难地爬到女孩身后, 把在冰面上捡到的女孩遗落的围巾甩给女孩, 并向她高喊:“赶紧抓‘绳子’。”女孩很快抓紧了“绳子”, 无奈女孩的身体太重, 张帆反倒一次次差点被拖入水中。小伙子长时间的匍匐, 加速了冰的熔化, 张帆感觉身下涌出一股股冰水, 耳边不断响起“咔嚓咔嚓”的冰裂声。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景区管理人员带着救生圈, 系着长绳赶来增援, 落水女孩终于被托出湖面。
就在张帆救人之时, 父亲张京平正在远处专心拍摄天鹅, 忽然, 在湖中央, 一个挣扎着的女孩闯入他的镜头, 紧接着, 一个匍匐行进的身影, 也进入他的视线。他屏住呼吸, 小心翼翼地按动快门, 见证、记录着一个正在发生、可遇不可求的事件!张京平调整焦距, 使年轻人的面容清晰地出现在镜头里, 却惊恐地发现———救人的小伙, 竟是他的独生儿子张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张帆趴在冰面上匍匐着爬去救人, 是因为趴在冰面上能增大与冰面的________, 减小对冰面的________, 使冰面不易裂开;
(2) 张帆用“绳子”去拉女孩时, 反倒差点被拖下水中, 说明了________;
(3) 张帆耳边不断响起“咔嚓咔嚓”的冰裂声是由于冰的________产生的;
(4) 张京平使用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
解析:此题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 涉及力、声、光等知识的综合类信息题, 内容很简单, 只要读懂信息, 然后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便可解决问题。而此信息题, 不仅仅考查知识的运用, 而且宣传舍己救人的精神, 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答案:
(1) 接触面积 (表面积或受力面积) , 压强;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相互作用) ;
(3) 振动;
鸡尾酒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争相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唯有美国人笑而不语。
为了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他们纷纷拿出具有民族特色、能够体现民族悠久历史的实物——酒,来彼此相敬。
中国人首先拿出古色古香、做工精细的茅台,打开瓶盖,顿时香气四溢,众人纷纷称赞。
紧接着,俄国人拿出( )伏特加。
法国人拿出()了大香槟。
意大利人拿出( )了葡萄酒。
德国人拿出( )威士忌。
精彩纷呈。
最后,大家都看着美国人。
美国人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把大家先前拿出的各种酒都倒出一点,兑(duì)在一起,说:“这叫鸡尾酒,它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博取众长,综合创意。我们随时准备召开世界文明智慧博览会。”
一个建国仅有二百多年的国家,成为世界的老大,其过人之处在哪里?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香气四溢: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纷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博取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人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用词重复,相信你能把文中画线的四个“拿出”换成四个不同的词,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3.读了这篇文章后,想一想,老师为什么经常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
4.一个建国仅有二百多年的国家,成为世界的老大,其过人之处在哪里(用文中的两个词语回答)?
【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题】推荐阅读:
珠海语文中考阅读题12-09
中考语文阅读题练习题06-08
中考模拟测试卷语文07-25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考点06-01
广州中考语文阅读真题06-05
江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07-23
合肥语文中考模拟试卷09-12
中考语文试题《道行》阅读答案07-12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05-28
2018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