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方法(精选8篇)
首先是散文的阅读.散文基本特征: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散文据内容和性质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哲理散文。其次是小说的阅读。
小说的基本特征:性格刻画丰富、细致;情节构造完整、复杂;环境描写具体、生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叙述方式: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环境: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一、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名词术语的归纳整理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描写方法: ①语言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③心理描写 ④外貌描写 ⑤神态描写 ⑥环境描写 ⑦景物描写 ⑧场面描写 ⑨细节描写 ⑩侧面描写
5.修辞方法: ①比喻、拟人②夸张、反复③对比④对偶⑤排比、反问、设问⑥引用、反语、互文、双关
6.文章写法:正反对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类比比兴;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辛章显志;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7.赏析标题: ①总领全文、行文线索 ②画龙点睛、突出主题 ③含蓄凝练、耐人寻味 ④巧用修辞、引人入胜
8.赏析结尾:①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②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9.特殊用词: ①叠字 ②反语 ③双关 ④褒贬易用 ⑤大词小用 ⑥词性变化
二、阅读技巧与答题的方法的指导与探究
(一)概括提炼能力训练
在中考阅读题中,考察“概括提炼能力”的考点有:
1、概括提炼中心、主旨;
2、概括题目的用意;
3、提炼记叙的线索;
4、概括文章的情节;
5、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6、概括文、段的内客;
7、通过划分文、段的结构,提炼文段的思路。概括提炼中心或主旨其实就是归纳“人、事、景、物、情、理”之间的关系。具体方法与格式是人物和事件。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说明了…道理。
概括题目的用意:①总领全文、行文线索 ②画龙点睛、突山主题 ③含墓凝练、耐人寻味④巧用皆辞、引入入胜 提炼记叙的线索:人物、事物、感情。概括文章的情节;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比如:2008年市中考语文试题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
第19题.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
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书桌上画画”)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比如:长春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题。季羡林《怀念师友》:老舍先生的美好品质可概括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待人热情,广交朋友,体贴细致。
(二)词语理解能力训练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出题的正确形式为“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答题的形式为“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语句特色评价:
生动形象、准确严密、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说理透彻,有说服力、朴实无华、清新优美。比如:2008年长春市中考语文 冯骥才 《失去了的书桌》
第18题.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恰切地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说
说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4分)①每当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②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答案:①心旷神怡:原指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里表达我坐在书桌前的喜悦心情。②莫名其妙:原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这里表达了木匠师傅对我想要复原书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三)语言能力表达训练
1.修辞之美:了解几种修辞的形式与作用。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写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心情,说明道理。
比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谢璞 《呼唤》 第19.本文的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鹞鹰和老猫独特的形象。请从修辞的角度,分别体会下面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4分)①它麻碌碌的大翅膀在低空打得啪啪作响。猝然身子一斜,翻了个身,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就气势汹汹地飞远了。②它如饿虎捕羊似的,拱着背,弯着两只前爪,尾巴竖得高高的,两只金黄的眼睛盯住斑鸠,它的胡子利箭似的动弹着。
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具体地把鹞鹰擒斑鸠而没有得逞恨恨的神态描写出来。(答比拟或拟人均可)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猫看到猎物时急于得到猎物的状态。
拟人:把xx事物人格化,增强生命力,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xx的心里(心情),说明xx道理。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客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优美。
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引用、反语、互文、双关: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生动活泼。2.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的抒情,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3.用词之美:动词的连续,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入物的xx心理(心情),刻画了人物的格特征或反映精神品质,表现xx的高超技能;拟声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xx的心理(心情),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如“金光灿灿、杀气蹲蹲”“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等叠词的使用。很有表现力。
(四)句子的理解能力训练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点题,总结全文。
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中间:承上启下、呼应(照应)前文(开头)、行文线索。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内容方面:结古合人物性格、事件情节、事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题。
写法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来谈。比如:2008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第22.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15段对四季景色的描写似与小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桠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这段文字写出了小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温馨的气
氛,烘托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情。(共4分,能围绕“陪伴、温馨、美好、静谧、和谐”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气氛可得2分;能围绕“喜欢、喜爱”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情感可得2分)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试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里的自然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五)表达能力训练
直桂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叔、描写,抒情、议沦、说明。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2.描写的形式: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思想等。语言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或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细节描写:指一些细小的或反复出现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就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如云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描写了景物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或衬托人物…的形象、预示人物的命运、为下文作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也起突出主题的作用。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3.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引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表现手法能力训练
正反对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扬先抑;象征;联惩想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类比比兴;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辛章显态;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理手法。
1.正反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2.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3.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4.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突出强调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征。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5.托物寓意:即假托一个事物,寄寓某种深刻含义。所托之物同所喻的对象必须在事理上很相似,才能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6.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即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表达方式是适应着写作目的和所用材料的需要而产生的,目的材料不同,则表达方式不同,分为四种: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场所;目的使人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说明——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便读者了解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等,都给人以知识。议论——是作者就所议论的问题所持见解,看法,态度,主张。抒情——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使读者与作者间产生共鸣.9.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作家在作品中为了使事物描写富于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和谐统一,虚写与实写的结合,经常采用此法。10.类比:所谓类比几即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它介于对比与比喻之间,同时也含有对比与比喻之意。它所涉及到的两类事物中,前一事物或对象是次要的,起到领起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而令一事物是重点、核心,是作者所要集中阐释或说明的对象。
比兴,“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写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1.首尾拜应、自后照应:照应题目。解释题目、回答题目问题、结尾与开头内客一致、照应伏笔、前暗示后结果,后文对前文相同相关内容的照应。作用是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 从结构上来说, 是落笔点题, 点明文章的中心, 开门见山, 总领全文, 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 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 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 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 点明文章主旨, 让人回味无穷, 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 (怀念) 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 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 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 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 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 歌颂 (赞美) 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 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 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 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 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 常用的有8种,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 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 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 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 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 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 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 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 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 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具有音韵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 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 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 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关键词】解题方法;答题技巧;答题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看清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分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掘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分析表现手法,领汇中心思想。
二、解题主要步骤
(一)总览全文,把握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答题时,不要全文都还没有完整地阅读完,就草草地答题。一定要在拿到文章以后,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其有初步的理解,再去答题。
(二)弄清题意,确定问题需要我们回答的是什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细读文章后面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经过仔细的思考,确定我们所要回答的答案。
(三)从文章的一些句子中直接提取问题的答案。有些题目可以用文章中的原话来回答,这时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所要回答的问题。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深层涵义。有些问题是需要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挖掘句子的隐藏信息,经过仔细全面的思考,寻求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再答题,端正态度再书写。答案要基本考虑全面以后再写上去,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方法和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直达问题的核心,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繁杂冗余,没有重点,往往会事倍功半。
三、解题方法以及答题技巧
(一)题型1
文章开头第一段中某一句话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最后一段中某句话的作用。(某一句或某一段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结构上和内容上。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回答,开篇点题,点明文章的主旨,开门见山,统领全文,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从内容上来说,为下文作铺垫以及为下文衬托作用,为后面的某一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最后一段或某句话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以及开头相呼应。
(二)题型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就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热爱、感动、激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歌颂、赞美、热爱、惆怅、离愁别绪、孤独、惋惜、思乡、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内疚、痛心、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中作者所描述的话语中看出来的,有些会是直抒胸臆,也有些会写得比较含蓄难懂。
(三)题型3
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类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仔细细地通读几遍,然后可以以下的模板来进行回答和描述:“通过作者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我们也可以从原文中去查找,文章中的每一段,尤其是第一段或者是最后一段中,有些句子中都含一定的信息,比如第一句或者是最后一句,一般文章中都富含有深意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都是作者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题型4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手法非常多,有比喻、夸张、排比、比拟、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等等,我们常用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更容易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文章所写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更加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写热爱的事物,可以将它描写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到自然亲切;写的事物,能够把它表现得更加憎恶,给人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可以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态度,是喜爱还是厌恶,这样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加强渲染,可以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有利于表现事物的本质与特征。
排比的作用: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语言气势,提高表达效果。还有叠词、短句的使用,能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分析语文重点变化形势。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阅读理解从课内转向课外,难度加大,课外篇目比重上升,客观性试题减少,主观题增加,难度更加大。
五、总结
基于多年语文学习经验,在我看来,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并不能靠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循序渐进,才能有慢慢的提高。我们可以借助多阅读名篇,开阔视野,增加实践活动,增强对语言感悟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语文兴趣,陶冶情操,在多读多思中慢慢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探微[J].成功(教育),2012(11).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例题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特色?
文首:1)结构上,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奠定基调、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内容上,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或中心(记叙文、小说),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首尾呼应、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这些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等。
例题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2高中语文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技巧
1.传记的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人物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高考重点)
2.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性的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
(1)真实性: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2)文学性: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写人,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对传记中形象的把握及传主精神品质的概括
方法:从传主经历的事件、传主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作者对传主的正面或侧面(外人的评价)的描写等着手
1、传主在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细节)
2、从传主与时代、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以上对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知识的讲解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大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做阅读理解的两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通过上面对语文做阅读理解的两个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语文知识的巩固学习吧,希望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解题方法之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
答问题
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2.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4.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5.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语文教学观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 而新课改则更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 强调经验与知识的整合, 使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 使文本为教学对话提供话题及创设情景。因此, 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 树立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探索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 还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初中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流向, 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编写有梯度的教学设计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 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 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 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 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 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 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 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 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 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 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 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 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 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 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 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由认读到鉴赏, 甚至到评价与创新, 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 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 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 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 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 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 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 才能各有所得, 各有提高。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 反复推敲, 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 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 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 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 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 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 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四、改进阅读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 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 教学信息呈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常常要营造氛围, 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 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及作品赏读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当前很多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 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课件的功用, 要树立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应该在吃透教材、理解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教学对象、切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五、形成师生互动的阅读氛围
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 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 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 也参与教。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 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在教学中, 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 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 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 请提出来, 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 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 辟一墙报, 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 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 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 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 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 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 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 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 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 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 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 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就所谈论的话题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它是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判断句。考查论点题较为常见,题型一般有:(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给文章拟标题。
(一)找论点,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看题目: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如《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积极面对无奈》、《熬住就是一切》,这些题目就亮出了作者的观点。
二看开头:很多文章在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如《谈骨气》——“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小议传统读书教育》——“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都是在开头亮出了作者的观点。还有些文章在开头,通过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引用故事、材料等引出论点。如2008年山西省中考短文《让有些话穿耳而过》,开头引用李肇星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议论文开头的作用:(1)引出论点或论题;(2)做为事实论据来论证论点;(3)增强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看结尾:在文章末尾归纳出中心论点。一般由“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词语领起。
四抓关键词:如:“我认为、因此、这个故事不难发现等”关键词领起的往往就是中心论点。
(二)给文章拟标题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用论点或论题作标题。这里需要让学生对论题和论点加以区分:论题是作者谈论的话题(一般是谈、议、论)。论点是对谈论话题的看法。如《论友谊》是论题,“友谊的基础是美德”是论点。
本文围绕来展开论述的题,要让学生明确只能填论点,不能填论题。如《论友谊》这篇文章始终围绕着友谊的基础是美德,这一观点展开论述,不能说文章围绕论友谊展开论述。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的作用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一般出现在每段的开头或结尾。
二、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考查的题型一般有:
(一)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这类题比较简单:让学生明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并学会判断。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现象、史实、数据、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古诗词、谚语俗语、公式定理等。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一般这样表述: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或分论点)的作用。
(二)论据
这种题型近几年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答这类题,要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看清类型(即看清楚是让补充事例还是名言)。(2)论据要有说服力,能很好地证明论点。(3)要有代表性,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4)语言表述要严禁、概括。
具体方法:仿写(看文中举了什么例子,依葫芦画瓢)
语言表述为:人物+事件+评论
如诸葛亮 隐居隆中是为了寻找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是为了等待时机,以报仇雪耻
(三)给出的事例、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做这类题先让学生判断,给出的事例、名言、所论述的观点与文中的观点是否一致。
名言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源泉,洒遍了牺牲的血泪。——冰心
答:不能+因为此名言论述的是成功与奋斗的关系+而文中谈的是成功与失败的关系
名言二: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言败,而在于屡仆屡起。——拿破仑
答:能+因为这是谈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而这种行为正是善败者的行为
三、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这一考点最常见的题型一般有:
(一)本文、某段或某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这类题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四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并学会区别。具体、有力、突出、生动形象。
论证方法的作用,通常这样表述:论证方法+作用(固定俗语)+观点。
(二)分析论证过程(也就是理清论证思路),这类题考查形式比较多样,一般有:
简要分析本文或某段的论证过程。做这类题时,先让学生根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部分,给文章分段,再在段落前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后关系的词语。
如:2010年河南中考短文《匠人与大师》,让学生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应这样答,首先提出匠人较一单,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斯和毛泽东等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前面的论点。
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位置?说明理由。答这类题,一看是否与前文照应,二看是否递进形式。如:2010年沈阳中考《积极面对无奈》一文,问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解答时可以从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照应这一角度入手来答。因为这段开头作者就对人生中的无奈先写“消极”态度,再写“积极”态度,A、B句的顺序与此对应,所以不能调换。再如:《小议传统读书教育》一文中,④、⑤、⑥段能否调换?为什么?可以从找关键性词语入手,第④段:古代读书,重记诵;第⑤段:古代读书,还重朗读;第⑥段,古代读书,更重学养。从“重”、“还重”、“更重”这些词可看出三段内容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最后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一般围绕议论文结尾作用来回答。议论文结尾作用一般有:得出结论;强化的中心论点;发出号召(或劝勉人们);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如:2010年山西中考短文《熬住就是一切》,涉及到了这个题型,大家可以自己查看。
四、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
议论文语言具有严密、概括性强的特点。考查其严密性题型较为常见:如: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加点的一般都属于限制性词语:如“大部分”、“常常”、“之一”等。值得注意的是回答时,必须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一般答题格式为:不能删+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去掉后的效果+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如:“往往”一词不能删去,因为“往往”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去掉后就显得太绝对;“往往”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五、拓展题
近几年让学生阐发个人观点的题型也较为常见,这属于开放性题,设题形式一般有:(1)针对文中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答题模式: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从文中获得的感想和启示。先围绕文中观点谈感悟和启示;然后加上现实生活中事例,作具体阐述。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方法】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性答题方法06-2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10-29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论文09-08
语文阅读题快速答题方法10-10
初中语文提高方法11-27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11-09
初中语文阅读综合练习06-01
初中语文阅读推荐书目06-11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07-02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