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责任扩散效应分析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西部受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历史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生合理定位是其成功就业的起点,人职匹配是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的关键。在引导和鼓励应届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的过程中应当利用一些积极的社会心理效应,从而帮助大学生理性就业。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责任扩散效应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责任扩散效应分析论文 篇1:

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引导路径

摘 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成为新的民主政治发展趋势。微信的出现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参与身份的复杂性、参与途径的创新性、参与过程的互动性以及参与程度的可控性四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呈现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媒体、微信服务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引导路径

一、大学生微信参政: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微信的功能不断完善,微信在民意表达、制造舆论以及信息服务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成为继微博之后的又一政治参与新平台。大学生是经常接触使用微信这类新媒体的重要群体,也是微信政治参与的群体之一,大学生通过微信进行政治参与这一现象反映了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1.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内涵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政治参与被定义为“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1]。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以达到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影响某一政策的制定或改变政治决策、监督决策而实施的政治运行过程”[2]。笔者结合微信的特色功能以及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认为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主要指:大学生利用微信这一媒介,通过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参与政治事件和政策的讨论,表达政治主张和看法,影响政策议题的参与行为。

2.微信给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的新变化

大学生是新媒介技术的敏感群体,对掌握新媒介传播方式有便捷的渠道和巨大的扩散效应。而微信的高用户粘度、跨平台沟通、交互跟随性病毒式传播等特征契合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心理需求,带来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心理状态与参与效能的新变化。

(1)参与途径的创新性:政务微信成为问政新平台

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部门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即政务微信。政务微信具体是指通过服务号、订阅号实现将政府与民生、人和公共服务连接起来的信息服务新平台。政务微信虽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极快,据腾讯微信团队联合腾讯研究院发布的 《“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8月底,全国开设的政务民生微信公众号已超过8.3万个,部委微信公众号拥有率超过40%,涵盖公安、医疗、交通等多个政务民生热点领域[3]。政务微信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表达政治诉求的快捷通道,既降低了大学生政治参与成本,又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有助于政府准确即时地了解大学生的政治意愿要求。

(2)参与过程的互动性:基于强关系政治信息互动

强关系和弱关系构成了微信的主要关系链,“所谓微信强关系,是指微信用户经过互相确认所形成的网络社交关系;所谓微信弱关系,是指微信用户未经彼此确认而形成的社交关系。[4]”在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中,大学生通过订阅微信公众号接收陌生用户推送的时政信息,这是基于弱关系的时政信息传播过程。而在强关系方面,大学生在朋友圈进行政治信息互动几乎是建立在“朋友”“亲人”等现实关系基础之上的,关注、分享转发、评论、点赞政治信息内容都属于大学生政治信息互动行为。由于微信的朋友圈是以亲人、朋友、同学为主构建的熟人圈,交流互动更加频繁密切,某类政治信息或某个政治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被聚集起来的熟人群体讨论,熟人之间信任度较高易形成统一论调,形成朋友圈舆论,再经由微博或传统媒体的介入,形成新一轮舆论高峰,最后吸引政治决策机构的关注,实现影响政府公共政策。

二、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现状

笔者对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有效率为91%。问卷问题主要是围绕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微信政治参与途径、微信政治表达、微信政治参与方式等方面进行设计。

1.获取时政信息渠道通畅

在问卷调查中,回答大学生微信接触情况一项时,有46.89%的大学生选择“总是使用微信”,有40.67%的大学生选择“经常使用微信”,有9.09%的大学生选择“有时使用微信”,有3.35%的大学生选择“几乎不使用微信”。以上数据表明,微信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之中覆盖面较广,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利用微信了解政治内容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占总体的60.77%。但仍然有32.23%的大学生不通过微信了解政治内容,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微信政治性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完全重视和充分利用。在涉及通过微信获取时政信息具体途径的调查中,有23.6%的大学生选择使用政务微信,有50.4%的大学生选择关注官方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有73.2%的大学生选择关注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有45.7%的大学生选择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有50.4%的大学生选择朋友圈,而选择其他途径的只有2.4%。(如图1所示)这说明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在传递时政类信息内容方面最具影响力,其次是官方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大学生主要愿意通过关注网络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官方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以及浏览朋友圈来获取时政信息。

2.关注政治内容范围广泛

当被问及“在微信政治表达中所关注的政治内容有哪些领域”时,“民生问题”选择频率最高,有78.74%的大学生选择关注民生问题,这说明大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当然,关注民生问题也是当前政治参与的一种发展趋势,随着新媒体日益渗透和介入个人生活,并成为公众表达自我和维权的有力工具,民众注意力越来越随着新媒体的传播导向而指向更为微小的公民生活世界,并时常把个体生活事件放大为公共事件,民众更加关注自身和他人的民生问题与命运,关心个案正义[5]。据问卷调查统计,有64.57%的大学生选择关注“国际局势”,有45.67%的大学生选择关注“反腐倡廉”,有41.73%的大学生选择关注法律法规,还有7.87%的大学生选择关注“其他”(如图2所示),这说明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内容更加广泛,更具国际视野,同时关心国家政策和国际局势,渴望实现政治理想,满足自我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3.政治表达相对随意

在传统的政治表达过程中,政治表达趋于理性,表达主体多是专业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他们在一定的政治概念的基础上对表达对象进行抽象概括和深度总结,最终实现政治表达,这样的政治表达专业要求高、渠道单一、内容相对严肃,大学生参与此类政治表达的情况较少。而在自媒体时代,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私密的话语平台,朋友圈则是微信中私密环境下的的一个个性化自由表达平台,大学生在这里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见解,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传统的、规范化的政治表达方式被不断解构,政治表达出现碎片化趋势。据笔者调查,当涉及评论朋友圈与政治相关内容的态度时,有34.65%的大学生选择“随便说说”,有29.92%的大学生“观点独特、有理有据”,有20.47%的大学生选择“并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引用他人观点”,有11.81%的大学生选择“其他”,具体来说,选择“其他”的大学生多是“只是看看,几乎不会发表政治观点”,只有3.15%的大学生选择”言辞激烈,感情色彩浓厚”。(如图3所示)可见,多数大学生愿意通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表达。部分大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政治热情,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具有有一定的政治素养与政治分析能力,能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在面对复杂的政治信息时,多数大学生由于自身有限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缺乏政治精英对待政治事件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事件深入跟踪了解的态度,所以大学生总体上在政治表达方面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4.参与程度的低层次性

虽然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参政渠道,但由于政务微信功能尚待完善、部分信息真假难辨等种种因素,大学生的微信政治参与受到一定的局限,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方式上多是“围观式政治参与”。“围观式政治参与是在20世纪90 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其主要特征是以网络为平台,通过话语参与一定的政治事件或议题,展开虚拟的集体政治行动,影响政治发展、政府决策,以实现自身价值或权益的政治活动。[7]”为了解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程度,笔者围绕知情(浏览)、表达(评论、转发)、参议(建言献策)、监督(公开谴责)这四个维度进行问卷设计,釆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参与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从未”“偶尔”“一般”“经常”“总是”。由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利用微信进行政治参与过程,在政治知情方面参与程度较高,而在政治表达、政治参议方面以及政治参与程度较低。

三、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引导路径

微信在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即时便捷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针对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高校、政府、媒体以及微信服务商都应探索有效途径,积极采取措施,不但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微信政治参与能力,而且要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的规范化、理性化,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环境。

1.高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政行为是否理性与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显得极其重要。一方面,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大学生利用微信进行政治参与的动态,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对进行正面积极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新媒体政治参与观,有序、理性地参与微信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各高校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开通高校微信公众号,组织专门人员管理微信公众平台并推送原创的、时效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同时,“实现广播、电视台、报刊、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等校园媒体一体化,优势互补,避开短板,共同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立体式、一体化的宣传网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当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时,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8]。

2.政府:建立健全政务微信平台,完善舆论引导体制

目前,微信的政治性功能并未充分开发和利用,政务微信平台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功能也亟待完善,有不少政府部门的政务微信存在“僵尸号”现象,只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并未真正成为与公众沟通。政务微信应该根据自身的个性化定位,深入转变话语方式,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原创性信息,增强其主流舆论的引导,完善个性化服务,对大学生的政治诉求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及时的解答,保证大学生的政治诉求得到充分的表达。此外,政府也应制定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新媒体的管理和建设,完善新媒体的监管体制,为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营造良好有序的新媒体环境。

3.媒体:积极培养微信意见领袖,实现正确舆论引导

在微信公众帐号之中存在政治意见领袖。广播、电视、报纸、门户网站等媒体几乎都在微信上创建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另外,不少现实生活中或是微博上的政治意见领袖也在微信上拥有自媒体账号,用户为了及时获取时政信息会主动订阅各种公众号。当微信上出现一些极端言论或真假难辨的政治信息时,大学生往往会寻求一些自己信服的权威媒体的观点。意见领袖的观点会对大学生的参政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意见领袖的态度有时会比法律监管所产生的引导效果更好。因此,对于政府主管下的主流媒体而言,应积极正当微信公众号中意见领袖,正面引导舆论,弘扬正能量。此外,主流媒体、门户网站以及其他媒体也应该恪守媒体职责,坚守新闻专业精神,有效引导舆论,避免大学生利用微信进行非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

4.微信服务商:及时出台监督管理办法,加强技术监控力度

微信服务商已经出台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等一系列的服务协议和监督管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用户微信使用行为,有利于微信健康生态秩序的建设。但由于微信的信息传播环境较为复杂并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微信监管方面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微信服务商的相关部门,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出台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解决问题。此外,微信服务商还应该培养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加大对虚假信息的监控力度,完善监管和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梁辰.微信发布政务民生白皮书:政务微信总量破4万[EB/OL].http://tech.qq.com/a/20150422/025037.htm.

[4] 方兴东,石现升.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6).

[5] 赵春丽.当前微博政治参与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5).

[6] 王晓燕.“偏离”与“重构”一一角色社会化进程中的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D].上海大学,2008.

[7] 王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14(2).

[8] 高翩翩.新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新闻战线,2014(6).

[责任编辑:思涵]

作者:燕道成 陈曦

大学生责任扩散效应分析论文 篇2:

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心理学分析

摘 要:西部受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历史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生合理定位是其成功就业的起点,人职匹配是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的关键。在引导和鼓励应届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的过程中应当利用一些积极的社会心理效应,从而帮助大学生理性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西部就业;心理学分析

一、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西部需要大学毕业生

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展,大部分属欠发达区域,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历史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学历低;人才队伍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尽合理,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缺乏。西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各级各类的人才。当前,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建立一支与西部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西部就业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激增。更重要的是,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诸多原因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在此就业,无形中也增加了这些地区就业的压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有60%以上毕业生择业时的首选是东部地区大城市,高收入、大公司、高效益,其次是中小城市或农村。而西部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等急需毕业生的地方则要不到毕业生。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拥挤的独木桥越来越窄;另一方面西部人才极度缺乏,急需高校毕业生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三)西部就业有利于个人实现高层次心理需要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与安定、社交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些需要成为个人的主导需要,只有当主导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很多资料表明,现在的知识分子,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更侧重于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的优惠政策,生活需要、安全需要将不再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导需要,许多人才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更多的是看重事业发展的空间、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因素及可能性。如果用人单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帮助他们在事业上不断进取,当他们取得一点成绩时,及时给予激励,从而引导他们向更高目标和更大成就迈进,就会形成一个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与职位高低、知识水平是一种匹配关系,要想满足高层次需要,必须有较高的学识与能力和成功的职业生涯。在西部就业的大学生,由于人力资源优势更容易进入高层岗位,从而较早满足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人——职匹配是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的核心

(一)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有关人——职匹配的说法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1909年,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明确阐明谋职者选择职业的三大要素或步骤:

1.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兴趣、性格、局限和其他特征;

2.应清楚地了解职业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

3.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帕森斯的理论内涵即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

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特点相匹配的职业。

人—职匹配,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因素匹配,多为活找人。例如,需要有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脏、累、苦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有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二是特性匹配,多为人找活。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

可见,人—职匹配是职业选择的基础条件,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一个不符合自己特点的工作,则很可能劳心劳力,事倍功半,工作不顺心,心情也不舒畅。

(二)霍兰德的类型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原因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基于人格心理学理论与他本人的职业咨询经验,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人格与职业类型匹配的理论。有关人格与职业的关系,霍兰德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在人类文化中,大多数人的人格都可以归入六种类型中的一种,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工作环境也大致可区分为上述六种类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往往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人们普遍愿意寻求能充分施展自己才能与满足自己价值观的职业环境;个人的职业动力取决于个人特征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霍兰德认为不同类型人格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例如“实际型”的人需要实际型的环境或职业,因为这种环境或职业才能给予其所需的机会与奖励,这种情况即称为“和谐”。类型与环境不和谐,则该环境或职业无法提供个人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

按霍兰德在1973年出版的《职业决策》一书中描述的六种人格类型及其相应职业理论,并非每个人都适合相同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东西部地区的生活文化环境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层级的用人单位之间也有不同的亚文化背景,东部地区工作、生活的高节奏、高压力环境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与适合,而西部用人单位的成长空间未必就没有吸引力。

三、大学生西部就业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避免从众效应成为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动力

从众效应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或独特主张。压力是从众的另一个决定因素。如果某个大学生因为多数人争相去东部大城市、大公司拥挤,自己选择去西部就业,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则是明智之举。如果某个大学生因为学校或政府的宣传,或者因为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同学报名去西部就业而加入这个队伍,则并非善事。

(二)借用观众效应成为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助力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某一行为的当事人往往会认为旁观者会自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虚荣动机。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害怕被抛弃,总希望被别人喜欢和接受。当我们确实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不少高校的团委、组织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会在大二、大三等中年级大学生中宣传去西部就业的好处,并因此而组织学生报名,一旦有学生报名就大加表扬与奖励,或者让他们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作报告,从而使这些报名者成为观众效应的崇拜者、仰慕者、效仿者。在被赞扬与被注意的情境下,当事人会更加坚定自己志愿服务西部的决定。另一方面,大量利用榜样人物做宣传还可以对低年级的学生起到暗示作用,让他们确信去西部就业的确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价值。

(三)推进责任扩散效应成为大学生西部就业的保障屏

“责任扩散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其影响不可低估。在推进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就业的过程中,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中组部、共青团中央以及各高等学校都负有相应的责任。责任扩散效应使各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文件联合下发,逐级宣传落实。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加,执行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就业成为推进西部用人制度改革,提高西部科技、管理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肖红伟等.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赵卫国.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模式案例实务全书[M].北京: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

[3]吴薇.打开职场第一扇门[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作者:渠东玲

大学生责任扩散效应分析论文 篇3:

普惠金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研究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而对于创业者来说,普惠金融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怀揣着创业的梦想,但囊中羞涩,普惠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大大解决了这一问题。“普惠”一词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普遍惠及,那么惠及的这部分群体,自然包括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创业期间融资难的问题。文章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度剖析普惠金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通过了解普惠金融以及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普惠金融;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

一、研究背景

2005年联合国系统在宣传小额信贷年时率先运用“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一词即普惠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对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鼓励小微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但是资金融通困难的问题一直存在,而普惠金融的出现有力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全球化智库(CCG)发布了《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受访大学生中高达65.14%的人群对创新创业热情很高。但是,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2012~2016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情况的分析发现,5年来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平稳略升,从2012届的2.0%上升到2016届的3.0%。大学生实际创业人数比例与有意愿人数比例差距悬殊。也就是说虽然很多人有意愿但是并没有将其付诸于实践,这又是为何?这其中肯定有多种因素,例如:未寻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资金融通困难、专业知识不足、没有管理经验、市场推广困难......这些都是创业道路上的绊脚石。

此外根据全球化智库(CCG)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中有61.37%的人群认为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融资困难是他们创业的主要瓶颈。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创业热情也不断高涨,除了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等社会团体受到了普惠金融的帮助,大学生群体也将受惠。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一方面来自于高校的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占比为20.94%)另一方面来自于政府部门申请的创新创业资金(占比19.93%),国家也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比如说: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高校大学生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这些政策为高校的青年创客提供了资金帮助,暂时解决了大学生们资金的融通问题,真正的将普惠金融落在实处,相信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大学生创业当中去,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中去,让创新创业深入到每一位大学生心中,只要有想法、有计划、有项目,普惠金融将会助你圆梦。

二、普惠金融优点

在2016年G20峰会上,普惠金融被议为重要议题之一,会议中提出了三个指引性文件,增加了數字普惠金融领域的新指标,提出改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鼓励动产抵押融资、改革中小企业破产制度三项优先改革措施。

在中国,普惠金融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为了使“普惠”这一概念能更加深入,更能结合中国国情,在2017年6月,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正式成立,中行金融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不少人认为普惠金融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动,甚至把它同公益画上等号,但实际上,它不是慈善和救助,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发展可持续。普惠金融重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但也需要讲究市场性原则,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既要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

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普惠金融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彰显了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普惠金融设立机构的门槛低:江苏省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普惠金融的政策,包括减少普惠金融机构成立的注册成本,并且没有较高的技术团队要求。虽然会出现一些没有因地制宜,顾客需求不明确的问题,但是门槛低是毋庸置疑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江苏省的大部分高校鼓励学生尝试自主创业,再加上“互联网+”和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配上青年人的想法新颖,同时高校又会给大学生分配经验丰富的导师教授给予指导,使得不少的方案相当的具有可行性,这时普惠金融的出现就会提供相当大的便利。近年来,国务院多次研究部署普惠金融领域的政策措施,推动出台一系列货币信贷、差异化监管和财税政策,不断强化正面引导和负面约束,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

货币政策方面,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继续落实并完善对各类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对资金投向、利率的传导功能,创设扶贫再贷款,同时发挥宏观审慎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较低的门槛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资金和技术的多方面支持,使得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三、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截至2019年,普惠金融已经在中国走过13个年头,其发展昭然可见,模式也渐趋完善,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控

在多维开放和多项互动的网络环境下,金融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更容易产生扩散效应,使风险传递得更快、波及面更广。除此之外,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财务信息不明朗,财务状况混乱等问题,普惠金融服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信用评价、风险承担及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是非常不全面的。部分地区信用环境不佳,外部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不健全等均会削减普惠金融政策落实的积极性。

(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资金的给予方与资金的需求方,两者之间容易产生信息误差,资金的给予方在给资金的需求方(在此我们仅研究当代大学生,以下均称大学生)资金的同时,仅对大学生的信用情况、经济情况、负债能力进行调研,其调研覆盖面还不够广,而大学生对资金给予方的相关政策也并非全部了解,研究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存在不知道普惠金融是什么,怎么运用这一政策,如何筹到钱等现象,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可能因为不会融,或者说融不到资金而中途放弃创业。

(三)政策覆盖面窄

在国家拨款的同时会对受益人进行征信调研,对他们的还款能力进行考察,那么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很多大学生刚刚走入社会所创立的公司可能规模效益并不怎么样,家境也很普通,如果融到了资,但是迟迟赚不回本,就会面临还不上款的风险,那么此时对于他们这类企业首先能够通过征信一关就很困难,又何谈以后的发展,由此很多初创企业由于政策限制,授信额度有限,并不能很好的得到财政的支持,而普惠金融作为资金的给予方,那些想创业的大学生正是资金的需求方,给予方与需求方毫无疑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有甩不开的责任和义务。

(四)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实行普惠金融制度,并且也往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固然便捷,但其安全性仍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的数字化普惠金融虽然也在快速发展,但仍缺乏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无证经营、无证上网情况突出,部分互联网企业以普惠金融为名,行“庞氏骗局”之实,影响金融的安全稳定。

(五)大学生自身不合理的利用资金

虽然普惠金融本身还需要完善,但其发展还是值得肯定的。即使现阶段它可能还存在不足,但是大部分想借政策融资的还是能够融到的(以大学生为例),那么融到了之后呢,事情还没有结束,普惠金融在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一个不足,那便是自己的需求方(以下简称大学生),部分融到资的大学生拿到了钱可能会由于不合理的规划,以致所融的资金并未产生规模效益,从而呈现资不抵债,即使征信很好项目亏损的太高,那也是釜底抽薪,难以偿还。

四、解决方法

针对普惠金融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政策,适度降低基准

央行近日决定自2019年起,调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贷款考核标准,此项措施简而明之就是拓宽了普惠金融的惠及面,为更多初创的大学生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当然这是央行下达的政策,要想让其真正的落实还需要地方政府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真正的让政策“落地”。那么为了更好地落实政策,建立一項或多项考评机制无疑有助于激励和监督相关工作人员对工作的完成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影响力。

(二)高校加强对普惠金融的宣传和引导

虽然现在江苏省的普惠金融的政策已经进一步完善,但是很多院校的大学生对金融知识还是匮乏,使得他们就算想创业也难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即使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有益于他们融资的政策,他们也未能有效运用,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么为了更好的规避这一错误循环,便需要得到各大院校的支持,各大院校应加强对在校生的金融知识教育与引导,努力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熟知、掌握金融知识,从而为他们的创业融资新添一把柴。

(三)加强自身修养,拓宽知识面

对于普惠金融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十几年,仍存在大部分学生对普惠金融一无所知的现象,大学生应加强对普惠金融的了解,并学习相关知识提升个人素养。

(四)完善监管机制

为了普惠金融长远的发展,建立完备的监管机制无疑是必要之选。为此,相关部门理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工作人员的行为,使之有序进行,同时做到在满足大学生创业资金需要的同时,也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财务管理能力,提升技能

对于融到了资金的大学生来说,可以说成功了一半,接下来的首要任务便是盈利,或者说即使未产生高额收益也不能出现资补抵债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无疑需要大学生创业者本身研读财务知识的相关内容,不断改善自身财务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金的合理运用,让普惠金融真正的实现它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江飞,郑晓静.江苏省普惠金融的发展与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01).

[2]汪琳璐,王世杰,张逊.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财务管理问题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03).

[3]赖雨宏.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J].纳税,2018(08).

[4]陆敏. 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体系[N]. 经济日报,2019-02-25.

[5]顾冯洁,董自光.普惠金融视角下校园金融服务供给机制[J].鄂州大学学报,2018(05).

*基金项目:院级项目“普惠金融下扬州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研究”(YJ20180206)。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作者:高娜 宿浩田 陈颖

上一篇:市场随机波动的农业经济论文下一篇:税务局长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