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课论文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心理课论文

大学心理课论文 篇1

很高兴的学到了大学心理这门课。一个多学期在大学心理的课题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了解自己。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我们避免或消除述种种心理压力就是这门课程最关注的问题。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一定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从各方面认识自我。

这门课虽然是学校初次开设,但是我觉得在课程安排,上课形式等方面都非常好。首先,课堂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大学生活各个方面,不论是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甚至就业、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专题一一为我们解答。这些所设置的专题都是我们大学生非常感兴趣或者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目的就是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老师就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及心理活动,什么是爱情、恋爱动机、择偶过程、感情纠葛、失恋问题,都一一有所涉及。许多我们困惑不解问题,经过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老师也提到了。也结合性格特点,一一讲解分析,帮助我们理解。

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十分鼓励我们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能交到许多朋友,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可贵的是,课程也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比如我就是非常严重的拖延症,做事不到关键时刻不会有意识去做。而我也在这门课中找到了解决方案,可以向别人寻求帮助,听取建议,同时可以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课堂上的学习也教我正视了自己问题,一直以来或许我不敢面对,想改正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老师课堂上的指点,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大学心理课论文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团体心理辅导

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要求中提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在教学方法要求中也明确提出了理论与体验相结合, 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不仅可以实现多种团体训练、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教法, 而且会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训练与体验的机会, 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与人数的限制困惑。

一、可行性分析

1. 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以及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在美国称指导, 我国台湾称辅导, 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很多, 其主要的含义包括: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是由共同成长意愿的人组成的有序组织, 并通过活动的形式给予指导;团体心理辅导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主, 主要强调助人发展的功能, 即助人自助, 并且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的是团体动力、团体活动中人际交往与互动对人的影响。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 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 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 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 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大都以课外活动形式开展, 人数大都在15-30人左右。这种课外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由于人数较少, 所以教师可以把各种心理辅导技术和心理咨询技术, 包括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都用在辅导中, 对于参加辅导的学生起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国内很多心理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研究的大学生新生环境适应性团体、矫治神经症倾向学生团体, 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团体、人际交往团体等。

心理研究证明, 不管是发展性的团体辅导, 还是咨询性和治疗性的团体辅导, 对于参与团体辅导成员的影响都是积极有效的, 甚至对有些参与成员的改变是决定性的。笔者曾经以自卑感的降低为目的带过一个20人20次的团体辅导, 最后从测试的心理数据、参与人员的主管感受以及周围成员对参与者的评价证明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对于参加团体辅导成员自卑感的降低是有显著作用的。

2.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总学时在32-36。从教育内容上看, 如果全部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性, 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既让学生学习到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又有完整的团体心理辅导体验,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完全可以提取出来设计成一套系统的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学生只需要通过辅导体验学习即可, 而不需再对有关知识进行讲解。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都开在第一学期, 根据学生面临学校环境的适应问题以及学校人际关系建立的需要, 笔者以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为主题设计4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情绪再设计2次情绪管理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这两个方案用时6周, 时间是9个小时。笔者的经验是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课的第3-4周开始, 连续6周的团体辅导体验不仅使得学生与同学尽快建立关系, 而且在团体辅导中学习到的交际方法和情绪处理方法, 也可以支持学生面对来到新环境的陌生与恐惧情绪, 交到朋友, 学习到有效的沟通方法, 很快适应环境。

实践发现以上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完成教学内容, 而且对于学生心理适应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从学生反馈过来的团体辅导主观感受调查表中得知, 一学期学生对于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体验最深刻, 获得的感受与收获要强于理论课程。

三、课堂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方法

1. 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应遵循原则

在课堂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因为人数多, 必须是结构式。所谓结构式的班级团体辅导, 一般表现为以问题为中心, 有明确目标导向, 有具体的讨论主题, 活动 (又称作团体练习) 的设计紧紧围绕辅导主题, 辅导进程有严密的组织环节, 辅导教师在辅导前已经设计好辅导的各个环节。

根据笔者经验, 在课堂团体辅导可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等为内容, 学生的活动环节设计一定要简单, 易操作。例如, 笔者在让学生体验人际交往中学习欣赏的团体辅导中, 设计的“戴高帽子”活动只包括讲解、语言与肢体演练、小组学生体验、小组代表分享、总结分享四个环节。

2. 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程序

清晰讲解, 示范演习、模拟演练、游戏导入、小组体验、分组分享、总体分享与总结。根据笔者带领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的经验, 在学生活动前的清晰讲解、示范演习和模拟演练非常重要, 特别是男生多的团体, 一定要讲解活动的理论依据以及活动的目的。示范演习要用学生代表体验, 而且活动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清晰的示范, 并进行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活动的步骤, 这样在人多的情况下就可以保证体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游戏导入也是课堂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利用游戏活动面激起学生快乐情绪, 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团体动力。游戏活动设计内容要活泼, 最好以简单的肢体表达为主, 例如笔者经常运用的“爱在指间”“捉蛇游戏”“兔子舞”“泡泡糖”“松鼠搬家”等, 学生都特别喜欢。

学生在分成小组进行体验活动中, 指导教师需要指派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与活动后小组的分享。活动结束以后, 全班同学在一起的分享以及指导教师对整个活动的总结也很重要。这个总结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到辅导的有始有终, 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把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情绪通过语言清晰化, 并把活动中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体验提升到认知层面, 从而让学生在情绪层面和认知层面悟到人际交往和处理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促使学生在行为上进行选择和实践。

3. 课堂团体心理辅导因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辅导教师需要在各个小组活动中再加以示范和引导, 并对于个别学生加以关注。

辅导教师在学生分组进行体验活动中走进各个小组中间进行示范和引导在辅导中也非常重要。辅导教师首先对整个小组活动进行观察, 在看到一些消极参与的小组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发;在观察到一些小组对活动要求很模糊时要进行示范。同时对于一些不能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关注、询问和要求。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团体出现活动中呈现一些问题, 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情绪安抚方法, 给予在团体中出现情绪问题的学生以安抚。

团体情景体验中教师需要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情绪变化, 对一些消极的学生给予关注也是课堂团体辅导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辅导教师可以给予这些学生关注和引导, 可以使得整个团体动力增强, 从而促进一学期中团体辅导的逐渐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汪海燕, 马奇柯.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杨敏毅, 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6.

[4]欧文·亚隆 (IrvinYalom)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大学心理课论文 篇3

【关键词】乒乓球课;大学生;心理发展;情绪

【Abstract】This study provide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evalu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of the college. We give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160 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able tennis class maybe enhances the mental developments effect and self-confidence when the college student’s feel excited angry and tired, and keep their emotion and mood relaxed. By against the competition to do some exercise the table tennis class maybe produces positive thinking and emotion.

【Key words】table tennis class,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emotion

引言

学校体育对心理发展的效应有7个方面:1态度改变并影响不良行为的改变;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3提高知觉敏感性和反应准确性;4提高自我良好感;5促进精神放松;6解除身心障碍;7获得运动技能〔2〕。Berger;Cox;Petruzzello多名学者的研究发现,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治疗焦虑〔3〕,抑郁等消极情绪〔4〕。Bos.K的一项分析表明体育活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积极效应〔5〕。梁德清和刘绍君;蒋碧艳等人的研究表明大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疲劳,减缓紧张,愤怒,抑郁,慌乱等情绪反应。乒乓球运动是隔网对抗的技能类运动项目〔6〕 ,如果产生心理效应会有什么特征?乒乓球课中那些因素可能导致心理发展效应的产生?本论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为大学体育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供心理参考依据。依照Scott 的理论,本研究做出假设:大学生上乒乓球课可以产生心理发展效应。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物理、计算机、材料专业大二学生160人,男性,平均年龄20.88±0.66。2002-9选修乒乓球课至今已有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开学第一周(2013-02)进行第一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第八周(2013-04)进行第二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37份。

1.2研究工具

(1)POMS量表

(2)自尊量表

(3)10项陈述测验。指导语:以下是有关“练习乒乓球我…”的10个句子,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它续写成完整句子。句子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真实即可。谢谢合作。

1.3 程序

(1)第一周乒乓球课,专业人员向大学生发放问卷,并宣读指导语和测试要求。大学生答卷后,专业人员统一收回问卷。

(2)第八周采用同一程序对上述大学生进行第二次调查。

(3)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大学生匿名填写所有问卷。

1.4全部测试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为多元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描述性统计。

2结果

2.1POMS量表研究结果

大学生两次POMS测试结果请见1。表1显示POMS第二次测试紧张、愤怒、疲劳、精力感、自尊感得分高于第一次,其中愤怒、疲劳和自尊感有显著性。

2.2自尊量表研究结果

大学生两次自尊量表测试结果见表2。表2显示,第二次自尊量表测试得分高于第一次,但是没有显著性。

2.310项陈述测验结果

10项陈述测验结果见表3。

作者反复阅读了10项陈述测验的问卷,参照Scott的理论对所有句子进行了分类,共分为两个维度,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包括:形体改变、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增强、睡眠食欲良好、疲劳肌肉酸疼。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知识、增进人际交往、提高自信、调节情绪、精力感增强、态度积极、单调枯燥、信心不足。我们把“臂围增加了两公分”“肌肉变结实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形体改变;把“感冒不来找我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免疫力增强;把“力量提高了”“协调性变好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身体素质提高;把“吃得多睡得香”等类似句子归类为睡眠食欲良好;把“腰酸腿疼”“累得筷子都拿不起”等类似句子归类为疲劳、肌肉酸疼;把“学会锻炼身体各部分肌肉的技巧和学问”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学习知识;把“认识了许多外班同学”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增进人际交往;把“更有魅力了”“发现了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好品质”等类似句子归类为提高自信;把“心情变得很好,尤其是在郁闷时有发泄的快感”等类似句子归类为调节情绪;把“精神饱满的学习其它知识”等类似句子归类为精力感增强;把“处世更积极心胸更开阔”“不再是斤斤计较的我”等类似句子归类为态度积极;把“面对冷冰冰的杠铃有时感到很乏味”等类似句子归类为单调枯燥;把“我身体素质比别人差”“担心自己的身体状态难以承受大强度的练习”等类似句子归类为信心不足,把对有关练习器械要求,考试形式等句子归类为其它。

nlc202309051312

表3显示,乒乓球课对大学生影响的两个维度13个方面依照百分数高低,两次调查排列顺序分别为:(1)调节情绪;提高自信;态度积极;形体改变;学习知识;精力感增强;疲劳、肌肉酸疼;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信心不足;睡眠食欲良好;人际交往;单调枯燥。(2)调节情绪;提高自信;精力感增强;态度积极;形体改变;免疫力增强;疲劳、肌肉酸疼;学习知识;身体素质提高;睡眠食欲良好;信心不足;人际交往;单调枯燥。

表3还显示,第二次10项陈述测验有关疲劳、肌肉酸疼句子的百分数比第一次有所提高,有关提高自信、精力感增强句子的百分数也比第一次有所提高,单调枯燥和信心不足句子的百分数比第一次有所下降。

3讨论

3.1乒乓球课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经过8周乒乓球课后,POMS量表中7个维度有5个(紧张,愤怒,疲劳,精力感和自尊感)得分高于第一次测试,其中愤怒,疲劳和自尊感有显著性。有学者认为〔7〕,体育课的心理负荷是各种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内部心理压力或负担。乒乓球课要求大学生不断挑战个体的力量和技术的极限,完成训练计划,还要进行考试,这些因素有可能形成心理负荷,使大学生在第二次测试中紧张,愤怒和疲劳上升,但是大学生的精力感和自尊感也同时上升。研究结果提示,面对紧张,愤怒和疲劳,大学生应对调控的自信和能力也可能提高了。POMS的研究结果支持本研究的假设。

对大学生自尊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二次自尊量表测试得分高于第一次,但是没有显著性,结果支持“自尊与个性相似,自尊水平是长期恒定的”理论〔8〕。

3.2乒乓球课的身心交互作用

10项陈述测验研究表明,乒乓球课对大学生的生理状态有较大影响。如:练习乒乓球“我的肌肉发达了,腹肌也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去掉了腹部多余的脂肪,身材变得挺拔了”;“近一年来我很少得病”;“我的耐力好了,协调性好了”;“胃口大开,失眠不治而愈”等等。这些身体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亦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形体改变,“我有了男子汉的阳刚之美”;“我找回了失去很久的自信心”;由于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我学习其它知识精神饱满而不觉疲倦”;“注意力更加集中,记忆力更好”;“我的反应敏捷了”等等。10项陈述测验研究结果提示,乒乓球课对大学生生理状态的积极影响可能延伸到心理状态,对他们的自信心、精力感、知觉敏感性和反应准确有积极影响。

3.3乒乓球课“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10项陈述测验研究还表明,在乒乓球课中,大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在球台边挥洒汗水时,也诱发了他们“积极的思维和情感”〔9〕。如练习乒乓球“我汗流浃背,浑身疲惫,但有一种淋漓尽致挥洒青春的舒展,体验到与对手抗争的乐趣”;“在比赛练习中,深切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乒乓球技术难度的不断增加,使人产生一种征服感,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我品尝了向极限挑战的快感,使我相信人的体能是无限的”;“我更自信了,以前让我战胜某某想都不敢想,可现在却成功了”;“我锻炼了意志,其实任何事情只要咬住牙坚持一会儿没有不能成功的”;“处世更积极,心胸更开阔,进取心更强”等等。Bandura认为人们完成了一项自己认为较为困难的任务后,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10项陈述测验的研究结果支持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同时也提示乒乓球课可能对“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有促进作用。

3.4乒乓球课调节情绪、改善心境

分散注意力假说认为〔10〕,身体活动可以分散人们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乒乓球课面对对手,大学生们必须聚精会神,认真练习,否则举不起杠铃。这对于他们调节情绪,改善心境有积极作用。如练习乒乓球“我不仅找到了科学锻炼的途径,也找到了宣泄郁闷的方法”;“疲劳、全身肌肉疼,但精神确却很轻松”;“我很累,但却有一种充实感和满足感”;“我疲惫的心灵得到解脱,一种仿佛重生的信念油然升起”;“我心情愉快,气血通畅”等等。两次10项陈述测验调查表明,调节情绪排在首位。研究结果支持注意转移的假说,同时也提示乒乓球课可能对调节情绪,改善心境有促进作用。

10项陈述测验的研究结果也支持本研究的假设。

4小结

(1)乒乓球课可能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发展效应:使他们在面对紧张、愤怒和疲劳时,有应对调节的自信和能力;(2)乒乓球课的身心交互作用可能对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精力感有促进作用;对于他们的情绪调节和改善心境亦有积极影响;(3)乒乓球课对抗比赛练习的特点可能诱发大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4)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是男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38-594.

〔2〕Scott.M.G.The contrib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y of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J〕. Research Quarterly, 1990; 31:307.

〔3〕Berger.B.G, Owen.D.R. Stress reduction and mood enhancement in four exercise moods: Swimming , body conditioning〔J〕. Hatha yoga, and fencing.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1988; 59:148-159.

〔4〕Cox.R.H. Sport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3rd ed〔J〕. Madison: brown & Benchmark, 1994 .

〔5〕Bos K. Sport and gesundheit〔J〕. Sportpsychologie, 1993; 1: 9-16.

〔6〕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366.

〔7〕罗映清,曲宗湖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8〕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

〔9〕Cox R H. Sport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3rd ed〔J〕.Madison: brown & Benchmark, 1994 .

〔10〕Berger.B.G, Mackenzie.M.M.A.case study of a woman jogger: A psychodynamic analysis〔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980: 3: 3-16

大学心理健康课论文 篇4

大学心理健康课论文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精英人才的增多,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并没有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有所上升,相反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考验。这一系列的现实背后,会给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这个方面入手分析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 压力

一、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才无德。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外科学期刊 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其次,功利主义。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第三,漠视生命。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危机值得我们关注。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同危机

大学生活与以往的生活不一样,在面对学习、生活、爱情等方面纷繁复杂的选择时,易陷入内心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之中,人格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压抑了自我的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2.意义世界的缺失

由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在大学生生活中体现出的空虚与混乱、冷漠与消极。大学生在经历心理失衡后必将以消极的形式追寻本真的存在。当所珍视的意义缺失产生心灵空寂时,生活与学习的勇气与信心也将消失殆尽。

3.应对机制的不当

通常大学生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机制能帮助他们平安地度过危机,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机制虽暂时能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但是,却为心理危机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聚焦式”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消极归因时,都不利于行为的坚持性进展,所表现的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片暗区,形成无可奈何的消极、失落心态。

二、反思背后的举措

从外部环境看,高等教育的普及从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但其骨子里的自视甚高却没有因此减少,除此之外,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学校的考试压力也是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很多悲剧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没来得及调试自身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社会等方面没有及时的引导。因此,如何妥善的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所引发的悲剧再次发生,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作为学校

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帮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大学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自由度,帮助其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2.作为家庭

父母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

3.作为大学生群体自己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经济管理期刊 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医疗保健论文 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三、结束语

有心理危机并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界力量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够“安全着陆”,用一颗成熟,从容的心态面对处理自身的心理危机。这其中要反思和行动的不仅仅是外界,大学生群体自身也应该开始重新定位自身是否拥有正确的,积极地,向上的人身观,价值观,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们认清自身,走出心理健康危机,走上真正属于大学生群体自己的阳光校园道路。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借鉴国外经验,有效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 〔J〕. 中国 高等教育,(8).

[2]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EB/OL〕.北京社科规划,-08-01.

[3]刘效仁. 公民发言: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N〕. 新闻周刊, -10-12.

大学生心理课自我评价 篇5

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自卑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原

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 宋濂

一、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卑,顾名思义,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和自满正好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质,却都是大学生常有的心理表现。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自己评价过低,如认为自己的外貌、身高以及学习、交往能力不如他人。

2、有泛化的特点,泛化性的特点是指大学生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容易泛化到其他方面上去。如:一位男同学,因身材不好引起自卑,并认为同学看不起他,使他感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及社交能力均不如别人,这就是不合理的泛化。

研究表明,自卑严重的大学生,有以下心理缺陷:

⑴缺乏稳定的自我形象,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掩饰自己的弱点。

⑵对一切事物敏感,因而很容易遭受挫折。

⑶倾向于超脱现实而陷入幻想世界,缺乏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有严重的孤独感。

⑷缺乏竞争意识。

二、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评估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2、家庭经济因素,

自我评价

《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自卑》部分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太差而感到自卑。

3、与成长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有关。心理科学的研究已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原因。

4、个人的性格特点,意志品质。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者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将其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

三、自卑心理的消除

1.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忌讳自己的缺点。

2.作业法——正确地表现自己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有自卑感受的大学生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确立自信,以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3.补偿法——正确地补偿自己

补偿法即通过努力奋斗 ,以某方面的成就来补偿自己自身的缺陷,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而要看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找到正确的补偿目标,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从另一方面提到补偿。

4.领悟法——心理分析法

领悟法即有自卑感受的大学生,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分析治疗。其要点是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经分析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

5.暗示法——自我鼓励法

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进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人对自我的一种暗示作用。

6.成功性格训练法——自我训练

有自卑心理的人常常在性格上表现出不当之处,如内向,不与人交往,敏感多疑等,为此我们不妨进行一下成功性格的训练。

大学心理学结课感想 篇6

电子1202 杨恩泽 对于心理学,当初我一听到这个名词时,就觉得这是一门比较高深、比较神秘而抽象的学科。自从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时,就已经成为一个很流行,很前沿化的高端的词。吸引了一大批人去研究探索。

从初中以来,学校就会给我们设置心理辅导、思想建设等课程。一般都是每周一节课,而上课的内容,无非是老师按照所谓的教材去念一些所谓的教案,最多会给我们放一些电影,至此而已。对于学业繁忙的我们来说,是一种挺不错的放松方式。但是心理课的目的只仅于此么?我觉得在让同学们感到放松的前提下,是不是应该真正的教给我们一些心理学知识。

我并非用批判的态度去看待中学的心理课,我只是充分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观点来阐述自己对于心理学的认识和思考。

我在小学三年级时转过一次学,因自己性格内向,所以不是很能融入新的集体。当时为此感到非常苦恼,经常会一个人独自地想一些事情,久而久之,我逐渐形成了不爱与人打交道的性格,不爱笑,自我保护的意识极强。所以现在想来,童年对我来说多数是不好的回忆,而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是他的人生观、道德观等重要观念的形成时期,若是这个时期的心理出现问题的话,对一个人的一生可能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我也意识到自己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凭借着自己的意识能力或是其他什么的,最终我还是健康正常的发展成了一名拥有着健康身心的大学生。

在高中时期,我曾借过一本名叫《变态心理学》的书。当时只是觉得书名很霸气,就向同学将十分厚重的这本书借阅了。当我仔细研究起那本书时,几乎是充满着学术性的语言和各种变态心理的案例以及附在案例后的分析。全书将各种心理问题归类,并加以统计。我只是大概地浏览了一下此书,觉得枯燥乏味便没有仔细看下去。而我也在疑惑将抽象化的学术成果以更加学术化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是否会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或者说“心理学”只是作为高端理论产物,被高端的学者用于理论阐述的东西,平常人并不会经常接触它。尤其是对于贫富差距大的中国来说,“看心理医生”已经成为了贵族、有钱人的专属名词。

有人说过,研究心理学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心理学专家、医生之类的;另一种是自己心理有问题的人。

又有人说过,每个人都用自己的阴暗面,它在人的一生中迟早会出现,作为人类本性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不安定元素的源头。

同样在我的高中时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我也曾迷恋过一名日本作家,他笔名叫乙一。最早听说他是从表姐那里,当时自己还小,对于上高中的姐姐推荐给我的惊悚小说还不是很感兴趣。而第二次从同学那里听到他的名字后,便夜以继日地看他的作品。他作为广受日本以及中国读者的欢迎的作家,拥有着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一种是充满着惊悚、变态、杀戮的黑色文风;另一种是充满温暖、治愈、清新的文风。黑色乙一从描述暴力血腥的情节中,展现人类的阴暗面,在看似变态、不为常理所接受的故事中,挖掘一个人的极限,讽刺当今冷漠的社会人情。白色乙一作为了黑色乙一的附属物,让读者在黑暗中找到温暖的慰藉,从猎奇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将自己的感悟上升到精神层面。

事情和物质总是相对的。想要去评价事物的好与坏,首先得找到一个参照物。而这个参照物是人们身边的事物,比如说你经常与所谓的“精神病”相处的话,那么“平常人”在你眼中就会比较怪异,比较不好相处。

我曾经把自己归为了神经不正常的人。我有一种类似“精神自虐”的倾向,将意识之中自己的伤痛的感觉过于放大,整天沉浸在自己所创造的痛苦的世界当中。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年少懵懂的自己受到了情感上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每每独自一人时,总是会回首那些虐心的过往,再将其以加工,在心中一幕幕地过电影。并且喜欢给他人讲述自己惨痛的经历,这应该可以成为一种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了吧。

现在想来当初的自己只是各种不成熟,但是这种经历也算是一种很珍贵的财富,它使我加速成长,自己总结并领悟了属于自己的认知。

而上了大学以来,这半个多学期的时间当中,我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常人”。从开学的各社团招新面试,到进入社团后的忙碌,再到竞选班委,处理各类班级内部的事情,我从中了看到了社会的缩影,我需要协调好和每一个人的关系,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表达能力,我逐渐变得善于与人交流,不将内心的想法全部表露在脸上。同时我也习惯了没有父母照顾的生活、学会自立,学会包容他人的缺点,学会总结自己的不足。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他自己的特殊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当中我们可能会诸事不顺,受到各种各样的打击,导致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只要我们学会自我引导自我调节,放松心态,坚持自己,度过这段时期,就可以收获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大学心理学这门课,是紧张的星期一的早上的第二节课。在我们经历过半梦半醒的微积分的洗礼后,提供给我们一个放松的环境,每次看到孙大强老师脸上永远挂着的笑容,就会觉得星期一不会那么疲倦。而上课的内容,因为心态很放松,就没记得多少了。我们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和温暖的话语,就这样结束了将近一学期的课程,其中也参观了心理中心,至于感想什么的也写过了,也是手写的。总之我对于这门课程有着自己的感悟,每一次的文章也是认真对待的,我以自己的方式学习着自己的心理学,在平常的道理之中添加个人的情感色彩。

让心理课“美”起来 篇7

心理课是以心理学理论为背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景,开展富有意义的活动,造成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激发其心理感受,让学生获得成长的一门课程。美的事物可以陶冶人,也可以激发人。因此,心理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愉悦和美的享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让教师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达到心理课的辅导效果。

回味之美,能启发人。心理课犹如一首乐曲,总结环节做得好,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笔者曾听过一节有关于如何提高记忆力的公开课,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探讨了各种提高记忆力的方法。最后,教师讲的一个小故事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只小鸡特别想飞,所以跑到山上去请教老鹰如何才能飞翔。经过几个月艰苦的训练,小鸡终于学会了飞翔。一天老鹰对小鸡说:‘你已经会飞了,可以出师下山了!’结果这只小鸡飞快地跑下山去。”这个小故事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要做会飞的老鹰,不做会跑的小鸡”,学生们纷纷发出感悟。一堂课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进入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回味无穷”的美好效果。

心理课本来就具备很多美的因素,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探索,善于总结,在上课时用好这些因素,就能让心理课变得更加快乐、更加优美,更受学生的喜爱。

如何上好心理班会课 篇8

一、为什么要上心理班会课

作为班主任,我曾经简单地将学生中存在的一切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例如,男女生之间谈恋爱了,会斥其道德品行不好;考试成绩不好,会批评他们不够努力,懒惰怕吃苦……

学生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深层的心理需求。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一些教师过度强调道德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有时行动力不强,只因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有些学生过早陷入爱河,只是出于内心的空虚和好奇;一些学生喜好打扮,只是成长过程中悦纳自我的方式。这些心理需求无关对错,如果没能及时得到满足,我们还加以无端责备,很可能会造成孩子们更激烈的举动。所以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尽早地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中。这就是我们上心理班会课的初衷。

二、如何上心理班会课

对于心理班会课这个概念,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解释。我们学校的班主任在学校心理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探究,初步形成了如下概念。

心理班会课是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以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及相关技术为指导,有目的地设计主题班会活动,促使学生自我探索、体验与感悟,预防或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潜能,促进班级成员的个性发展的活动课程。

其实很多班主任在平时的班会课中已经运用了一些心理学的理论,例如,一个励志的主题班会课,从让学生被动吃苦到激励学生主动吃苦,就利用了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个体对人对事的看法,帮助个体很好地处理行为和情绪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班会课,学生就会消除畏难情绪,增加努力的动力。这种“不自觉的运用”我们认为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心理班会课,真正的心理班会课应该是教师自觉地针对学生不同时间段表现出的心理困惑,运用心理学理论,特别设计的班会课。

例如:期中考试结束后,班会课上什么内容比较合适?可以是学习质量分析、总结,也可以请成绩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也可以对没有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但我以为,这些方法对苏州中学高一国际班的学生都不合适。因为这些在初中的佼佼者们一直是在表扬声中长大的,他们曾经是“学霸”“牛人”。可是现在他们进入了一个“牛人”倍出的环境,他们还能继续“牛”吗?从未经历过的失败,对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打击呢?所以我设计了一节名为“悦纳自己”的班会课,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将班会课分三个环节,即“体验失败”“体现优势”和“体会转变”。

1.体验失败

我们用一个游戏来让学生“体验失败”。用蹲着代表幼儿阶段、跳绳代表小学阶段、投篮代表中学阶段、坐在活动区域为成人阶段(用猜拳的方式决定升级还是留级,输就留在幼儿阶段,每次都是同一级别的人相互猜拳)。游戏结束后,让每个阶段的人说说感想:如果在喊停的一刹那你从投篮到了蹲着,你有什么感想?第一个到达成人阶段的人有什么感想?一直上上下下起伏的人有什么感受?从来没有成长,一直处于幼儿阶段的人有什么感受?

这个环节告诉大家: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通过努力可以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不小心犯错的话也会退步。人生中失败和成功是常见的事,学习中更是多见。

2.体现优势

在班会课开始前,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多元智能量表,事先做好49个选择题,统计好七项智能的分数。同时让学生们将结果保密。

然后开始“戴高帽子”的游戏。在学生中找出一人到中间戴高帽子,学生们必须真诚地说出他的优点,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

中间的学生要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已经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再与自己手中的智能量表作比较,看是不是符合。很多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有有很多自己所不知的长处。

3.体会转变

转变一:看一段视频(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曲向东采访钱伟长的片段)。

看完视频后学生们都很惊讶,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在高考的时候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但是数理化和英语四门学科加起来竟然只有25分。而就是这么一个物理只考了5分的人,凭借着一种救国救民的信念,成为了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然后让学生谈谈:钱伟长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们一致认为,“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弱势是可以改变的,甚至还可能转化成优势。”

转变二:教师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忘掉自己在哪儿,忘掉自己是谁。静静聆听,赋予自己一个全新的

身份。

请一位班内朗诵较好的女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一位女孩的自述:

我的童年只有两个主题——贫穷和饥饿。我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酗酒最后进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我,我只好流浪街头。不久,母亲去世了。母亲因艾滋病死去的那一天,只有棺木,连简单的葬礼仪式都没有。我只想渴求父母的亲情,这人世间最基本的愿望对我来说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我跳上了棺木,静静躺在上面,和妈妈做最后的告别。妈妈已经离我而去,世间最爱我的人已经离我而去。我只渴望亲情围绕,然而,当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留给我的,除了伤心,只有伤心。我该怎么面对我的未来?

朗诵结束后,教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并以这个小女孩的身份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将来的打算。教师可以有意先选读几条比较悲观的想法。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美国“奇迹女孩”莉丝·默里,她亲笔写了传记Breaking Night,后被拍成电影《风雨哈佛路》。

电影中的女孩,她没有让自己沉沦下去,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美国最高学府。这部电影是想告诉我们,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可以用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自己、改变人生。她可以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三、心理班会课的实施效果

在班会课结束后,我布置了周记,请学生谈谈对这次班会课的看法。学生们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心态。我仅摘录一位学生的周记:

“刚刚理完所有的考卷,考完也有一段时间了,面对很差的成绩也比较平静了,重新想了想班会的过程,也更有感触了。那天下午真的很感动,从来没有在考试后开过那样的班会,以前总是班主任在讲台上总结,让我们自己写反思,分析哪里不该丢分。班会开始时我的情绪很低落,提不起精神去参与,但后来看同学们玩着就想到了很多东西,很真心地说,那一刻真的觉得自己在这个班级遇到顾老师很幸运……她不提成绩,也不说些什么安慰我们,但就在那些活动中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那天我想了很多,如果我一直蹲着从来没能站起来一次,那我就不会在这个班级里。起起落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状态。最先胜出者要明白,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占领着最高的天空呀!也许我在这里并不出色,甚至表现不佳,但我每天踏入这个班级度过一整天的时光都很快乐,我在努力学更多东西,不只是学习,还有处事的方法,这就够了吧。”

这篇周记让我倍感欣慰,这个在几个月前还是风光无限的女孩,这次期中考试的名次下滑到的班级四十几名,她所遭受的打击肯定是很惨重的。但是通过这篇周记,我看到了她的笑容、她的坚强。

让每位学生都能快乐地生活在我的班级中,这比考多少个第一名都更让我感到自豪和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中学,苏州,215007 。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 篇9

现在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很容易形成自私、偏激、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造成了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无法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之中,无法与自己的同学、室友很好相处。面对这些困惑,除了可以自我调整之外,我还有一些处理解决方法。

在和同学初次见面时要注意主动打招呼,主动去认识别人。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会显得自己比较低贱,会觉得:我这样麻烦人家,人家肯定会讨厌我的,又不互相认识,怎么会搭理我呢?这种想法是十分普遍的误解,阻碍了人们主动和他人建立联系,从而失去了很多结交朋友、发展友谊的机会。而事实是,在我们采取主动时别人很少有不响应的情况。试想一下,当一个陌生的同学主动友好地和你打招呼时,你会采取拒绝的态度吗?现代我们的交往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认识他人的过程,在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学习、调整自己的社交技巧。要勇于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去征求别人的看法、主动去帮助别人、主动去和别人沟通。付出了热情和真诚后,你就没有理由会收获冷漠与孤单,哪怕有小的阻碍那也是暂时的,时间一定会让阻碍消融,别人也一定会了解你的心意。

在和同学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后,我还会时不时去维持这段友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礼尚往来”。这个“礼”不一定是物质上的,绝大多数的情况是精神上的,给同学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都可以达到此目的,它的意义就在于要彼此相互照顾,有礼有节,有恩有德,有情有义。比如,将来毕业了,我有可能会到外地工作,每每回来时我就会给朋友带点小礼物,这个礼物的外延和范围很大,不一定重,意在“礼轻仁义重”,太贵重了反而会让人觉得隔膜生疏了,只要让朋友觉得我没有把他忘记就好;我在有机会时去和游玩是,也会带些小礼物送给同学,这样彼此念念不忘,之间就不会有矛盾。出现的有利益才是朋友的情况,就是不懂得这一点造成的。我会多参加朋友同学的聚会,去别的寝室转转,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生命感悟或者奇闻趣事。

在相互的交流中化解误会、矛盾,增进进了我们彼此间的了解,巩固我们相互之间的情谊,朋友自然就越来越多,眼界也自然越来越宽广。

同时我也会爱护朋友,为朋友着想。“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尊敬他。爱护自己的朋友,处处为朋友着想,同样会得到朋友的爱护和帮助。

当然,在对方有错误的时候我也是要纠正的,纠正时我会注意方式方法,顾及朋友的面子,不要轻易地做出价值判断,也不要让朋友觉得我高人一等、超然物外,但是还要真正做到帮助人改恶向善,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做到。现代社会,人人好像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忙碌着,相互有利益就是朋友,没利益就不往来了,这样的不是朋友。朋友是道义之交,不是利害之交。道义是永恒的,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普世价值;利害是短暂的,是眼前的利益。当我的交往中,我会有这样的担当——结恩德情义,重舍己奉献,助和谐互利。

再有就是宽容。宽容指的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也就是说,别人造成了对自己的伤害,而自己不计较,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涵养,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它既是思想的成熟,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学会宽容,才能契机应缘,和谐圆满,微笑地对待人生。

在大学生活中,有些同学缺乏宽容之心,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往往因为一点点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既伤害了他人,又伤害了自己;有些同学遇事斤斤计较、小肚鸡肠,总是和班级同学之间搞得关系紧张,给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带来了危害;还有些同学缺乏对宽容的正确认识,认为宽容必须是他人先宽容自己,然后再是自己宽容他人,这种错误的认识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这些不能宽以待人的现象,不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构建,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心理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我们只有学会宽容,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和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看看我们自己,缺点与优点并存,其他同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在与同学交往时,我并不是总看到同学的短处,而回想想同学的长处。世界上不存在一无是处的人,就像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一样。我不会对同学的缺点和错误揪住不放,得理不让人,斤斤计较,不宽容对方,甚至以牙还牙,这样只能使隔阂越来越深,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对人对己都没有任何益处,只会增加更多的麻烦。只有正确对待同学的缺点和错误,才能学会宽容,学会原谅,才能更好地与同学团结合作,才能学到同学的长处,使自己不断进步。

以宽容之心化解矛盾。宽容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和误会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像一团无形的火,能融化人世间的恩怨纠纷,化干戈为玉帛,使矛盾得到化解。《将相和》这个故事就证明了这个道理,战国时的廉颇和蔺。相如由“势不两立”到“刎颈之交”,这都归于蔺相如的大度忍让,他以大局为重,不与廉颇相争,后来共事对秦。所以,学会宽容是解决我和同学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

学会换位思考。同学与同学之间,由于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性格不同,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因此,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分歧。即使是有相同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也难免会发生磕碰和摩擦。如果总是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话,就会造成双方关系的破裂,人际关系的恶化。于是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对方、宽容对方,化解矛盾和冲突。也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彼此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才能学会从消极中寻找积极的一面,让彼此的心情快乐起来,也才能在生活中多一分宽容和理解,使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谐友好。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我们学会宽容,友好待人,不是无原则的忍让和宽容,不是好坏不分,软弱可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挑拨是非、两面三刀、落井下石、背信弃义以及违法乱纪的人,是不能讲宽容的。“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则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应该恪守的信条。

学会倾听。倾听是人性之门、智慧之门、知识之门、善良之门、理解之门、尊重之门、礼貌之门„„可以说学会了倾听就是找到了人际交往的门径,人与人之间的所有交往活动,都是由倾听开始的。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愿意倾听的人。世界上的物质是无限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认识却是有限的,谁都不能绝对地保证自己比他人知道的更多。虚心的倾听是我和同学之间交流应有的态度,任何成功的交流与对话都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善于听取同学的劝告才能够不断完善自我。

在沟通的各项功能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倾听的能力。有效沟通始于真正的倾听,我若想别人同意我的观点,我就会先给他们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说”与“听”是沟通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两者相互平衡,才会产生理想的沟通。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能言善辩者,而是缺少善于倾听者。倾听不只是听这么简单,“听”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声音的生理反应。倾听与听不同,它包括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和用心灵感受,做到诚心、虚心、耐心、静心和专心。

上一篇:公司年度新闻宣传工作总结下一篇:省国资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