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精选7篇)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篇1

雷雨

(鞍山师范学院政史系 辽宁 鞍山 114007)

[摘要]: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股“考证热”,在当今充满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有

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教育体制、就业形势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促使大学生热衷于考证,对此,学校必须正确引导在校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考证。

[关键词]:大学生;考证热;就业

一、大学生“考证热”现状

“考证热”是指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希望能通过各种渠道来增强自身能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对社会上各种各样证书的狂热追求。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兴起了一股“考证热”,并持续升温: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可谓当下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两大证书,但如今这两大证书显然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学生的“胃口”了。据有关报道,目前已多达百余种,其中比较常见的也有二三十种。归纳一下,现今大学生热衷的考试证书主要有三类:一是通用型或必考型证书,现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这类“大众化”的证书特别被用人单位看重,成为大学生考证的首选; 二是职业资格证书。此类证书范围较广,种类最多; 三是能力型证书。如英语中高级口译证书、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博思BULATS证书、微软系统管理员证书等。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专家、老师、用人单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必须理性认识这种现象,应在诸多方面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考证的引导、监督和管理,扬长避短,使大学生考证“热得其所”

二、大学生“考证热”的成因分析

“考证族”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非常普遍,据一些学校研究以及相关调查,大学生热衷考证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和制度的导向。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并重的制度,为大学生考证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此外,我国政府对一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要求从业人

员持证上岗,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毕业生要想进入这些行业,必须投入到考证大军中去,先取得上岗资格。

(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现实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国成功入世,融入全球经济大家庭,需要大量的适应国际市场、了解乃至精通国际游戏规则、按国际惯例办事的应用型人才。[4]一大批外贸企业、外资企业需要大量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上岗职业资格的人才,这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必须具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为大学生考证热增添了助燃剂。

(三)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了考证热潮。[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大学教育已逐渐大众化,高校扩招后的毕业高峰也已来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相当多的大学生充满危机意识。大学生们在完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主观上会选择考取几个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证书。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心理满足感,在找工作时获得职业上的自信和安全感;另一方面是对功利性的追求,大家普遍认为拿到一个含金量比较高的证书,就可以获得相对满意的工作和比较高的收入。

(四)用人单位对证书的认识取向。

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当然需要相关证书做为从业“敲门砖”。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具备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做好该项职业工作的一个依据,而且还认为,所持证书与所学专业背景一致,所持证书与本人实际能力一致时最受欢迎。[1][2] 如果两个应聘者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企业在招聘时可能会对拥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者有所偏爱,但归根结底,企业最看重的还是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能否胜任岗位工作需求。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在短时间内很难全面、真实地评估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此时相关含金量较高、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证书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必须具有强制性上岗证书的岗位招聘,用人单位无疑会优先录用具有该类资格证书的大学生。[2]

(五)高校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提供了考证平台。

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陈旧,教材知识结构滞后,教育方式落后,学生的实践技能

培养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薄弱环节,另外现有高等教育资源还不能提供学生充分选择专业的自由,专业面窄,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证书在高校内才有了一个存在和升温的空间。

三、针对“考证热“现象的对策及建议

很多大学生认为,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就等于拿到了“就业通行证”,并且笃信证书

“多多益善”。但专家们对此并不认同,职业资格证对大学生找工作的确有一定帮助,但通常并非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标准。所以,相对于一味热衷于考证,多积累一些实习实践经验对找工作的帮助会更大。因此,社会各个层面应重视大学生“考证热”的现象,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引导学生理性、正确对待专业学习与考证的辩证关系。[1]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专业学习,把本专业知识学精学透,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

本专业的实践技能,把考证作为一种提升自己的手段,作为大学学习的补充,这样的“考证大学生”是用人单位欢迎的。所以,要让学生明白不能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整顿校内培训市场,建设优良的校内考证环境。

以前,各种培训机构或从事培训的个人充斥校园,龙蛇混杂,学生经常受骗上当。由

学校负责引进大学生热衷的一些考证项目,并对整个培训过程实行监督管理、合作培训考证或直接代理等方式,构建了一个良性的校内考证环境。

(三)科学合理筛选考证项目。

证书种类多、杂,同一种证书又有不同的机构认证发证,对于各种证书背景、社会认

同度等学生感到很茫然,需要学校来把关。[3]重点引入国家政府指定证书项目、实行劳动准入制度的专业岗位资格证书以及权威机构认证能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用人单位认可度

较高的证书项目,动员、引导学生以选择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证书为主,不宜太多太滥。

(四)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在,用人单位普遍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考证培训过程中,主管部门和

大学生都要树立起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意识。

结语

实践证明,对于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大多数大学教师都表示可以理解,但同时提

醒学生们对是否要考证、考哪些证等问题要冷静思考,同时不能影响专业学习。大学生应该多浏览企业的招聘广告,看看自己比较青睐的企业和岗位是否要求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需要的话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考一两种,做到有的放矢。

极影响,于学校、于学生、于用人单位皆有利。

参考文献:

[1]汤燕娜.大学生“考证”现象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50

[2]杨晓,杨薇.大学生考证的功利化现象剖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5):122-126[3][2]只要我们重视和支持学生考证,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完全可以把大学生考证热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带来更多的积

[3]夏奕.大学生如何理性面对考证热校园心理[J].,2007,(9):11-12

[4]杨跃,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3):55-58

指导教师:宋琳琳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篇2

一、大学生“考证热”的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热衷的几类证书

当今受大学生青睐的证书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必考型或通用型证书

一般来说, 这类证书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组织的, 是大学生必考的, 也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证书, 因此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比如, 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 等等。

2. 职业资格证书

此类证书种类最多, 是从事某种职业必备的“敲门砖”, 也是公司企业在招聘时比较看重的证书。包括教师资格证、外贸跟单员证书、会计资格证、司法考试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 等等。

3. 各种能力型证书

主要是英语能力型和IT软件能力类证书, 如托福 (TOE-FL) 成绩证书、雅思 (IELTS) 成绩证书、商务英语等级证书、微软系统管理员 (MCSA) 证书、ACCP软件工程师证书, 等等。

(二) 大学生“考证热”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考证热”的成因并不是单一的。其中, 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分析。

1. 国家政策因素

1993年起, 我国开始推进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以前, 只要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等于一辈子端上了铁饭碗, 而现在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要求大学生既要有学历, 又要具备某一职业资格才能进入就业市场。教师、律师、会计、护士、医生都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目录》, 规定了90个必须有职业资格才能进入的行业。从此, 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敲门砖"。

2. 社会因素

自加入WTO, 我国不断融入全球经济市场, 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加大了学生就业的压力。此外, 用人单位也普遍认为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招聘员工时, 用人单位把大学生是否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看作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某种程度上, 用人单位的这种态度是引发“考证热”最直接的原因。此外, 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也需要人们不断升级、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多一门证书, 就为自己找工作增加了一个筹码。因此, 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考证族之列。

3. 学生个人因素

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高峰的来临, 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及“持证上岗”制度的实行, 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很明显, 在职场上, 那些手握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 胜算几率自然大很多。为了在毕业后尽快谋求一份好的职业, 众多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 纷纷加入考证大军, 以此增加自己的砝码。另外, 很多大学生感觉大学时代空闲时间较多, 他们以此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不想虚度光阴。也有不少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程不感兴趣, 希望在毕业后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因此就想通过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拓宽就业渠道。还有些同学考证是受到教师的引导及周围同学的影响。

二、大学生“考证热”的影响

以上分析了“考证热”出现的原因, 不难看出,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的, 我们在看到考证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出其消极的影响。只有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 我们才能给予正确而理性的建议和引导。

(一) “考证热”的积极影响

1. 有助于促进高校创新体制, 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 深化教育改革。

“考证热”的出现使高等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审视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 使他们意识到市场经济情况下, 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已经落伍了, 不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改变专业课程的设置、教育方式、教材知识结构;关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学分制, 使学生在完成规定必须完成的学分的同时, 能自主选择;积极推进双学位制,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有助于大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综合技能。

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大的大背景下, 需要冷静思考, 弄清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以明确今后奋斗的大方向, 这有助于学生作出适当的职业规划。另外, 考证其实也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选择好要考的证书, 就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这一过程有助于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 激发智慧和潜能。通过考证, 学生开始主动地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早地走出象牙塔, 融入社会。同时, 大学生通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改变过去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传统教育中的一些弊端。

(二) “考证热”的负面影响

1. 学生盲目跟风, 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大学生考证存在一定的盲从性, 他们往往一哄而上地选择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证书, 比如金融、法律等, 而忽视自己的专业和社会上的一些“冷门”专业。殊不知, 这些被忽略的专业恰恰是最需要人才的领域, 也是更适合某些大学生发挥潜力的专业。

2. 学生一头扎进考证热潮, 影响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些大学生为了准备考试, 宁愿旷课, 即使是勉强来到课堂, 也不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 尤其是临近考试的时候, 有的同学逃课去参加各种考前辅导班。这给其他听课的学生和教师带来不良的影响。

3. 价值取向功利化, 不利于学生人格精神的塑造。

教育的根本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身人文精神素养, 塑造完美人格精神。而在整个考证过程中, 一些学生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 完全是为了考证而考证, 价值取向功利化, 精神素养得不到进一步提高, 浪费了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美化人格精神的机会。

“考证热”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理性地对待。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既应该给予理解和宽容考证的学生, 又要适当地引导, 提出合理的建议, 帮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证观。

三、对大学生“考证热”的建议

(一) 政府高度重视培训市场的管理和调控

政府应高度重视培训市场山共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 认真清查社会上的培训机构, 规范培训市场, 取缔不合法机构, 严格检验培训许可证书的可靠性。加强管理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 以确保培训机构能伟学生提供真正有用的培训。

(二) 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应该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应只凭学生手中的证书数量来衡量。学生的证书只能反映该学生在某一方面掌握了一定的技能, 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用人单位应以科学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三) 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证观

学生在面对五花八门的证书时眼花缭乱, 多半会感到迷茫;加上有些培训机构浑水摸鱼, 通过虚假广告, 夸大其词, 骗取学生钱财。学校要加大对学生考证的积极引导, 避免造成大学生人力财力的浪费。高校不应为了追求毕业生就业率, 大肆鼓励学生考证。学生盲目考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 大学生要理性对待考证

学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 证书再好也只是找工作的“敲门砖”, 要想在职场上长胜不败, 必须看自身的综合素养。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并结合自己的专业, 在把本专业学精学透的基础上, 考适合自己的证书。不要盲目跟风, 舍本求末。

摘要: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在高校中不断蔓延, 最近几年, “考证热”更是急剧升温。大学生考证是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增加获胜的筹码, 但“考证热”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考证热现象的成因、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考证热”,成因,影响,建议

参考文献

[1]闻建华.对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5下) :170-171.

[2]肖河水, 阳德华.浅析大学生的“考证热”[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66-68.

[3]张楠.理性看待大学生“考证热”现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8) :49.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篇3

【摘 要】针对大学生“考证热”现象,本文从刚就业大学生的角度看待其,研究总结大学生考证的背景、心理。以刚就业大学生的口吻,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而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正确对待考证,进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为自己有个美好的明天奋斗,而不是盲目跟风。

【关键词】刚就业大学生 考证热 心理 思考

1 目前考证的社会现象

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以来,我国在各大高校便刮起了一阵考证热潮,特别是近年来这阵“考证热”更是愈演愈烈,这是场出于“逃避自由”的社会心理的大学生考证热潮,在彰显现代社会理性色彩的同时也导致了“泡沫教育”“人才高消费”“知识失业”等非理性化的社会负功能。因此,如何正确对待“考证”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据了解,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年年递增,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就越来越大,考证似乎成为了许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可以占据一定位置的一种手段,证书即是大学生在场域中所拥有的权利和资本,资本的数量和类型的多少也必将是占据场域获得优势的关键之所在。显然,当代大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千方百计的给自己寻找筹码。

2 找工作时证书的用途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培养制度,以及一年年增加的毕业生数量,让很多单位招聘时总是收到堆积成山的简历,为了提高简历删选速度,并且招聘者又想招到优秀人才,让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时看中证书,特别是非面试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证书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了找工作的敲门砖。

3 “考证热”带来的后果

3.1 专业为辅,考证为主,本末倒置

考证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相关内容,有的甚至逃课去准备考证,专业课则放在一边。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自己本身的专业学得不精不好,更有甚者专业课考试通过不了,导致延迟毕业甚至是无法毕业,得不偿失。

3.2 导致错误的价值观

“考证热”的兴起,使得大学生忽视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证书才是评价人才的标准,盲目地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考证上,而不是学习专业课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

4 刚就业大学生对考证的态度

刚收到中海油offer的李同学说到“企业看中的是你的能力,其他都是次要的”。也有同学说:“证书是必须的。没有证书,第一轮淘汰掉,没有商量。”也有同学觉得,除一些必要的证书像英语四六级,计算机2级等,其他根据自身情况考,企业看得不是很重,但毕竟证多不压身嘛。

从那些刚就业的大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考证的态度大家还是意见不一的,但我们调查发现,69%的人认为除了英语、计算机证书其他对找工作影响不大,17%的人觉得大学应该把时间多花在有意义的事上,考证很浪费时间;14%的人觉得多考点证书是有用的,证书代表着你的能力。

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也透露,现在大学生的心理——想找个好工作,不管是赞成考证的,还是想多花时间在其他方面的,归根结底还是想给自己找个好工作,未来能有个好的发展。因此大学生考证热的心理还是积极向上的。

5 对“考证热”现象的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考证热”现象?都知道这种现象的弊端,为什么迟迟不得解决呢?到底这种现象有利还是有弊?这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考证热”的社会心理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向上的,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考证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为自己有个美好未来作铺垫。但是考证这种方法是有争议的,现在有的证书通过花点钱就能轻松考过,真实含金量不高,这就体现了很多大学生考证是有投机取巧的心理的。

其次从社会现状来思考,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速度加快,许多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也飞速前进。因此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数量庞大,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以证书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似乎是比较可行的一个办法。但是,“考证热”带来了好多弊端,很多学生本末倒置,放下了自己所学专业,只为证书而努力,忽视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

最后,从企业角度思考“考证热”。它的兴起可以说以企业的招聘原则息息相关,是企业的招聘使其成长起来的。但是,“考证热”的现状使企业不得不重新看待证书。现在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有许多证书,但有了证书他就真的具有相应的能力吗?现在考证培训机构太多,有的甚至交钱就能考过,这些都影响了企业招聘时对人才的判断。因此,企业不希望“考证热”继续升温。

【参考文献】

[1]闻建华. 对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8(15):171.

[2]宋红岩,王克. 当前高校大学生“考证热”面面观[J].教育与职业,2003(22):20.

[3]杨跃. 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5.

大学生“考证热”的思考 篇4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考证”之风在大学校园持续升温, 至今热度不减, 并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的行列中来, 部分学生甚至逃课参加考证培训班。他们认为证书是今后找工作的“敲门砖”, 多拿一个证, 就多一个就业机会。然而大多数学生考证盲目跟风, 对于自己真正需要考什么证书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

二、大学校园考证热产生的原因

1.就业压力的影响。教育部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727万人, 较上一年增加了28万人。加上2013年未就业的人数, 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大学生们产生了危机意识, 大学生便通过多考证书来增强求职竞争力。

2.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说明学历、学位证书不再是就业的唯一通行证。想上岗, 先拿证, 无意间造就了“考证大军”队伍的加大。

3.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方向。连续多年大学扩招, 人力资源供过于求,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优中选优。虽然他们更看重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 但面对千百份简历, 在同等条件下, 他们只能通过获得的证书对学生第一印象做出初步判断。

4.教育体制的欠缺。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某种程度上讲, 高等教育还游离于产业发展之外。部分高校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 缺乏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及运用, 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市场要求的人才模式严重脱节。为缩减在校所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增强就业竞争力, 学生不得不通过考证来加强行业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

5.学生的盲目跟风。从众心理是人类难以克服的障碍。当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投身到“考证大军”中, 学生自身会产生一种紧迫感, 不甘落后的心理促使他们也加入到考证队伍中来。

三、“考证热”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

1.“考证热”的正面效应。能增强大学生的自主竞争意识, 为了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被淘汰, 大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通过考证为未来就业增加筹码。有助于知识结构的改善, 通过各种考证培训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公关、信息科学等多方面的技能, 全面改善知识结构, 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有助于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 大学生蜂拥考证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的这一行为, 实际上也是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无形中促进了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步伐。

2.“考证热”的负面效应。影响正常学业。很多学生为了考证而考证, 甚至牺牲自己专业课的上课时间去参加考证培训机构的培训。这样不仅耽误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且还错失了在学校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机会。诱发个人的功利主义, 大学生盲目考证是为了在就业时能够脱颖而出, 看重的完全是证书的市场效应。这种把考证当作谋生的手段, 以利益来决定学习的行为必定造就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人才错位。大学生偏热衷于考取经济、法律等热门专业的证书, 然而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决定了现有人才需求涉及领域的片面性。失重的偏向必然导致人才的错位。

四、大学生如何理性地面对“考证热”

1.理性的认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会要求应聘者持有一些职业相关的证书, 但企业最注重的还是应聘者的职业能力, 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参考。因此学生要跳出盲目考证的误区, 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 在不耽误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自己的证书考试。

2.科学的选择。大学生应该首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就业需要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考取证书。其次, 在适当考取一些通用性证书以后, 选择考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高级技能性证书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五、如何规范和引导大学生考证

政府部门严格规范“考证”。政府应坚决取缔社会上不合法的培训机构, 加强培训教学质量的监督, 确保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用人单位客观评判“考证”。用人单位不能只认“证”, 要把重点放在考量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操作能力上来。高校科学引导“考证”。学校的老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证观”。帮助他们明确考证的目的, 认清考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教育学生尽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综合考虑个人的具体情况, 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适当地选择考证。注重学习的过程, 不要为了考证而考证。

六、结语

实践证明,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 证书不是衡量一个人才能的最终标准, 扎扎实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才是硬道理。

摘要:近年来, 愈演愈烈的大学生“考证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促使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应该如何理性地选择证书的考取?各部门应该如何规范和引导大学生考证?诸多问题值得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考证,就业,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夏奕.大学生如何理性面对考证热[J].校园心理, 2007 (9) .

[2]张胜利.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9) .

[3]叶璐.谈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回归[J].衡水学院学报, 2010 (5) .

[4]闻建华.对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15) .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篇5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理论价值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为我们解读“考证热”提供了思想资源。资本是一种通过实践、以物质化、身体化形式存在的积累起来的劳动,可分为物质形式的经济资本和非物质形式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等。文化资本通过积累模塑成个人的整体文化习惯而成为进入现代社会分层秩序的一个重要砝码。文化资本又具体分为身体化、客观化和制度化三种形式,其中“制度化的文化资本”表现为制度性的规定(如学历认定、学术资格、文化能力证书等),摆脱了资本拥有者的个体生物性限制,赋予其具有合法保障的非个体性价值,更具有集体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并给予行动者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以体制上的承认,还能在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设定某种转换率,由此确立其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价值,获得人自身价值的认同和保障。为此,现代人抛弃了个体性的独特成才方式而争相获得官方认可的文化资本,除了竞相获取高等教育文凭,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颁发的形形色色的证书也成为人们为了赢得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本”而不得不被迫接受的社会权力话语。文化资本的体制化使文化资格拥有者间的相互比较成为可能,而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策略又导致稀缺优质教育资源被近乎疯狂地争抢;规格统一的人才批量生产又日益巩固着这种公认的体制化权力话语。在文凭略呈贬值趋势的今天,证书成为了新的标榜个体价值的符号、新的个体文化资本价值的合法屏障。

(2)实践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家庭后,出现了一大批行业,这些行业需要大量有专业知识、有上岗职业资格的人才。因此,许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做好该项职业工作的一个依据。用人单位认为通过“考证”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其次,它促进了有关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此外,它还推动了我国人才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另外,随着时代的变化,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人单位变得越来越务实,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大学生“一张文凭,多张证书”也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导向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现在每年都有六,七百万左右的毕业生,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难有缓解。有调查表明,在未来几年这种状况还呈增长的态势。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大学教育已逐渐大众化,高校扩招后的毕业高峰来临、“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以及最近各行业“持证上岗”制度的实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相当多的大学生充满危机意识感。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证书有助于提高其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那些具有学历证书又有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生很自然地就有更大的胜算机率。为了毕业后谋求到一份好职业,大学生们在完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纷纷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培训。“考证热”已经成为大学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要妥善解决当前大学生考职业资格证书过热的问题,需要社会重视和转变观念,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需要学生慎重对待,如此才能保证有效的社会资源不会被浪费,才能真正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效,使各类证书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凭证,使学生成为不仅精于本专业、同时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

考证是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根据主客观的需要,自发做出的一种适用性选择,这种现象有弊有利。“考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其开发自身潜能。大学生“考证”行为,是一个有选择地学习的过程,它可以大大激发高校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自身情况出发,找到适合的道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1998).《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导》指出根据社会冲突论的观点,这种状况并非与经济需求有关,而是与人们竞争权力、财富和声望有关;迫使人们不断提高学历层次、证书级别。而它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专业化职业本身要求新成员必须符合很高条件,作为保卫自己利益的手段:二是受教育者也希望文凭、证书能够使自己在竞争市场上更加有利。斯沃茨(2004)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表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诸多不统一,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不足,在培养和输出学生时产生“离市场较远”等问题。

(2)国内有关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的张伟豪(2004)的《探析高校考证族》,主要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考证族”的日常行为、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对由“考证”而产生的各种现象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运用参与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来研究“考证族”参加考证的原因和目的。进而分析了“考证族”复杂的心态和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肖河水(2008)的《浅析大学生烤证热》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入手,主要旨在分析考证的原因及其利弊关系,最后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宋红岩和王克(2003)在《当前高校大学生“考证热”面面观》分析了大学生热衷各类证书的现象,同时还有一些报刊、网络对此进行了相当多的报道,散见于各种媒体之中。

二、“考证热”的主要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高校校园里出现了“考证热”现象。时至今日,大学生考证愈演愈烈.考证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期间的一个重要部分。据一项对2008年某城市高校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考证”率已经达到68.7%,而暂时没考证的大学生中有“考证”打算的更是达至76.23%,那些铁了心坚决不“考证”的大学生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由此可见,“考证热”已经成为大学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家庭后,出现了一大批行业,这些行业需要大量有专业知识、有上岗职业资格的人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实力的要求随社会发展而变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许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做好该项职业工作的一个依据。高校大学生在学好自身专业同时,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以提高自己就业竞争力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考证无疑为大学生群体中的这一现象提供了良好契机。

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几年,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已经有多项职业资格证。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职业资格,考证的种类也就会越来越多。

三、“考证热”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在为期一周的调研中,本团队主要发现了“考证热”对江苏省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自身问题:从客观方面来说,目前大学生面临最难就业季,每一年不断增高的就业人数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们要想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占得先机,必须有超越其他人的特长,这就产生了考证一族。证书有助于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考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就业层次,扩大就业范围。而职业资格证成为大家热衷的目标,究其本身而言,学生本身对于考证的意愿不高,但在就业市场面前,不得不改变原先的想法,为考证而考证,忽视其他个人能力的提高,也限制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接收和个人职业的自由发展。

从主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乏规划,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不加强内在修养,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亦不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内功没有修炼好,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在面对“双向选择”以及“持证上岗”制度的时候,只好盲目地跟风,不得不用考证的形式证明自己的能力,以便增加就业的砝码。

高校问题:目前,由于一系列政策为推手,许多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急功近利。就业指导课程成为单纯的“就业知识”灌输,就业指导讲座成为应景式的“求职技巧”的“比拼”。仅仅盯着近期就业率的就业指导只能为大学生奉上“求职快餐”,而无法解决大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问题。

在培养目标方面,我国不同类别的高校都有着浓厚的“文凭唯上”的观念,一味追求升格,升级。其结果是重点高校,普通高校改和职业学院大同小异,没有自身特色,培养目标也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

在专业设置方面,由于大学生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受利益驱动,盲目追求所谓就业前景良好的“热门专业”,甚至有些高校强制学生去考一些与本专业无关的证书。相对于快速变化的人才市场,高校缺乏灵活变动性,专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状况不协调。

社会问题:许多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被提的越来越高,门槛难进,学生只能考更多的证来应付工作部门的需要。实际上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招聘时侧重认“证”,在工作中又重能力,这反映出用人单位择才方法缺乏科学性。其次劳动供求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市场信息网络服务不完善,创业市场的政策支持不完备,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劳动力质量不高。同时,政府的就业政策也不够完善,就业渠道比较窄。

四、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本身

首先,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为自己的专业需要和就业前景去考证,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盲目跟风采取“四处撒网”式考证法。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个清晰的定位,弄清楚究竟什么样的专业书才是适合自己的。其次,在考证的同时要注重自我能力的提高,让证书和自身能力成正比。要认识到能力与职业证书之间的区别,理性对待“考证热”现象。最后,大学生应该及早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定位和规划,有针对地考取一些职业证书,不管是在专业内考证还是跨专业考证,都要与自己未来发展相结合,不要随波逐流,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

高等教育对于专业设置的论证、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招生人数的设定等等都要有科学的论断。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要跳出传统观念的窠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进入高科技领域。高校应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专业知识讲座,举办各种科技竞赛和创业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勇气和能力,提升大学生承受创业挫折的心理素质;其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前培训。高校应该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寒暑假时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或老少变穷地区,体察民情,为民服务;最后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高校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指导学生在就业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就业之后能够更好的择业和发展。

(三)社会

对于企业而言,考证固然重要,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做好该项职业工作的一个依据。但是证书并不能完全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应以长远的目光来审视人才,企业未来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篇6

关键词:辅导班热;规范化;师生关系

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班在最近的几年内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每逢假期各类辅导班的广告就会张贴于大街小巷,其中大部分有英语、奥数、作文、舞蹈等,种类繁多。这些辅导班的办班时间不等,规模大小不一。笔者针对长春市各类假期辅导班进行了秘密的走访,通过与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交流,总结出了假期辅导班存在的原因以及对于假期辅导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在调查与思考的同时,也对长春市假期辅导班治理提供了具有可靠依据的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长春市20个假期辅导班,根据假期辅导班的规模大小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具有开办公共教育的合法机构开办的辅导班,例如少年宫、文化宫等;第二类是由一些优秀的培训机构开办的假期辅导班,例如新东方、新航道等;第三类是由个人私自开办的假期辅导班,例如在职教师、非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等。

二、研究方法

1.随机抽样法

长春市的朝阳区是辅导班较集中的地区,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辅导班广告选择了20个假期辅导班。其中包括英语辅导班、作文辅导班、奥数辅导班、国学辅导班和素描辅导班五种类型。

2.访谈法

访谈法主要通过与家长和孩子的访谈,以了解与本研究有关的真实信息。

3.观察法

通过在访谈的过程中对辅导班的各个方面的条件进行真实详细的记录,以为本研究提供真实的材料来源;在访谈的过程中还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

三、研究结果

在此次研究中,笔者发现在调查的20个假期辅导班里,只有12家是有开班执照的,剩下的8个辅导班是假期临时开的。在调查的13个英语辅导班中,家长的好评率是89%,学生的好评率只有78%;而9个奥数辅导班中只有3个是家长和学生认为比较好的;5个作文辅导班中学生有88%认为是可以对自己的作文成绩有提高的;2个国学辅导班学生认为只要教师讲的有意思就可以了;而对于3个素描辅导班,学生认为学习内容较难,而且上课的时间较长。通过观察的41名学生,笔者发现有9名在上课的时候做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动作;有近20名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经常有小动作。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家长选择假期辅导班主要有两个途径:观看广告和朋友介绍。

四、假期辅导班产生的原因

1.应试教育模式催生了大量的假期辅导班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认知的发展。”[1]而现今的中小学教育几乎是建立在应试模式之上的,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完全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的,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不予以重视,甚至剥夺发展除学习能力以外其他能力的时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出足够多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2.学校文化教育的缺乏催生了大量的假期辅导班

长春市的教育资源分配呈现出不均的趋势,相对于有丰厚教育资源的重点中小学来说,普通中小学无论是教师的学历还是学校的环境都是不及的。当今的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当重视,对于其他的能力给予很少的时间。这样就会给社会上的各类辅导班提供发展的机会。

3.丰厚的利益催生了大量的假期辅导班

近几年来,一些在职教师利用假期,风风火火地开办起辅导班来,因为辅导班是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丰厚利润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据学生反映,自己的老师要求他们参加自己的假期辅导班,如果不参加开学后老师就会对他们表现出冷淡,开始用忽视的手段强迫学生参加自己开办的辅导班。教师这样的举止不仅是对学生的伤害,也是国家教育的一种丑陋的表现。国家早有相关的规定,在职教师不准利用假期时间开办以盈利为目的的辅导班。但是时至今日,在职教师开办的辅导班仍旧在肆意的收费。

五、反思与建议

1.假期辅导班办班的规范化

假期辅导班的开办一般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要经过相关教育部门的审批,经批准以后才可以开班;二是能从根本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效益。第一个标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开班所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是需要从社会、家长和学生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的,虽然这是一个主观的标准,但这是辅导班开班的最终目标。所以,在现今假期辅导班种类繁杂的时期,要使假期辅导班的开办具有规范化是必不可少的。

开办假期辅导班的人员标准也要清晰明确,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是不允许开办辅导班的。因为辅导班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相关的培训才可。

2.在职教师的教育

“大多数学校的教师管理仅限于对教师在校工作期间的管理,对于教师的假期生活,学校通常不作具体安排和规划,只是传达当地教育局有关假期安排的文件。许多地方教育局都明文禁止在职教师办假期辅导班,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在职教师办假期辅导班情况仍时常发生。”[2]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相关的教育部门与学校领导,就要对教师假期生活做好规划。既让教师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又要提高教学技能。

综上所述,假期辅导班的影响有利有弊。要想让假期辅导班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部分,社会、家长和学生要共同努力,抵制不良现象的出现,使良好的辅导班健康地发展,从真正意义上给学生带来利益。

参考文献:

[1]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成力,成云.对“假期辅导班热”的现状分析及反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2.

当代大学生国学热现象透视 篇7

一、国学的定义

国学, 顾名思义, 中国之学, 中华之学。狭义的讲, 就是秦砖汉瓦;宽泛来说, 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 都能统称为国学。至今为止, 学术界也没有给国学下一个全面的定义。可见, 国学之博大精深, 包罗万象。本文立足现实需要, 着眼于“热”的部分进行探讨, 即狭义的“国学”。

二.国学在当代大学生中“热”的原因

首先, 学界的大力倡导。如编纂《儒藏》, 出版相关学术著作;成立国学院, 招收全日制本科生;每年召开各种国学研讨论会等, 甚至还有数十名博士生联名抵制过洋节。学界的这些活动引起了大学生的关注。

其次, 媒体的广泛宣传。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的风行, 使得大学生接收到大量国学信息。甚至某些媒体带着商业化的目的进行炒作, 如学术“超女”、“国学大师”、文化明星的推出, 而那些尚不能完全辨别信息良莠的大学生, 则在其中充当着粉丝、观众、接收者的角色。

最后, 自身的精神需要。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 大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 更多的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与塑造。但是,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难免存在着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 比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 诚信危机与诚实守信等等。面对这些矛盾和冲突, 大学生自身就需要一个突破口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心理战, 或者说帮助他们找到信仰。而之所以能从“国学”中寻到安慰, 恰恰是因为国学中所包含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观符合大学生对于“善”与“美”的追求。

三提高大学生国学修养的途径

1. 学界和媒体正确引导

国学作为一门学问, 是需要潜心钻研才能获得真知的。面对浮躁的社会现状, 学界要保持理智严谨的作风态度。然而, 某些媒体所谓的“国学文化”过于商业化、娱乐化, 使得大学生的国学热情被商业娱乐所利用, 成为消费品。为防止这一倾向的极端发展, 学界应和媒体联合起来, 让“学究派”和“快餐派”互相借鉴, 打造出健康、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国学学习形式。

2. 培养国学教师队伍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成立了国学院, 并授予学士学位, 但是学生对此热情并不高。在功利性学习目的驱使下, 很多大学生更愿意选择金融、师范等就业机会多、赚钱多或是工作稳定的专业, 也因此大学里的国学教育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对国学教育的看法, 将其纳入常规教学体系中, 使国学教育进入培养方案。培养新一代国学学生也是为诞生新一代国学教师打下基础, 使得国学教育薪火相传。

3. 加强国学隐性教育

学校可利用“氛围”建设国学文化景观, 比如建立“国学馆”, 营造古风环境, 使得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抓住传统节日, 开展“文化节”, 将国学知识渗透其中;利用学校建筑搭建国学走廊。类似于这种形式, 让学生在行走中有意无意学习国学知识。

4. 批判继承国学

国学并不是只有“真善美”, 也有虚伪、封建、残忍、庸俗的一面,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批判地继承。孔子的仁爱、儒家的积极入世等这些国学主体内容与现代文明是相一致的, 但是其中“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等封建伦理道德则充满着束缚、禁锢和霸权主义, 这就需要我们加以辨别, 正确取舍。

5. 完善评价机制

国学作为人文学科, 不同于理工科, 可以用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其成绩。所以, 它需要有自己特定的一套标准去评价。在探索这一标准时, 我们要结合前人经验和现代评价制度, 确立有关国学教育的运行机制, 如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和评估机制结合, 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保持国学热情。

参考文献

[1]宋莹、陈晓春.人大校长纪宝成在南大呼吁:人文社会科学不能被边缘化[N].新华日报.2005.04.

[2]黄济.如何看待“国学热”[J].教育科学论坛.2006.11.

[3]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02.

上一篇:第05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下一篇:六一儿童节搞笑短小品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