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修养和能力。信息时代中,人们不仅应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创造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论文 篇1: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师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既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考验。学校不能开学,但应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学”,学生要通过电视、网络的形式在家学习,完成作业;教师也要通过网络进行教研、学习、批改作业。这就要求师生都要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讓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有的教师积极行动,学习新的教育技术,通过微信小管家、腾讯直播、钉钉直播等布置、批改并讲解作业。教学工作照常进行,只是换了地方工作,换了方式教学。教师还通过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教研工作,分享教育资源,参加教学活动。而也有教师不会、不愿意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导致教学工作不能照常进行。

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孩子每天在家按时上课,认真反馈作业,遇到不懂的知识还会上网查询。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可能拥有自己的电脑,这样的学生在电脑操作和信息收集上都会接触些,因此这方面的能力就会强一些;而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学生可能也只有在学校才能接触到电脑,因此动手能力上肯定不及前部分的学生。如何让学生能够在家庭条件不一的情况下统一提高自己信息方面的素养呢,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1.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1)摒弃“不想学”“不愿学”“不用”的思想,提升教师信息意识,教师要意识到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这样的教学时代早已过去,教育技术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掌握必要的教育信息技术技能。我们必须明白作为教师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是对教育事业的负责、对孩子发展的负责,是对终身学习思想的践行。

(2)不断熟悉、掌握并应用“三通两平台”

教育技术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体。学习必要的理论是对付诸实践的指导,而实践是对理论的加工。目前,教育部建设的“三通两平台”正在逐步完善,上级主管部门、学校也对教师进行了培训。教师应高度重视,进入平台进行学习,并根据教师实际参与到平台建设中来。上传自己的资源,将整合的资源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应用平台空间与学生、家长互动起来。

(3)强化电子白板、视频软件训练,教学技能再“深造”

现代化白板及其技术已经远超出了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传统教学工具。白板电子设备不仅提供着硬件支持,也提供着跟踪的技术服务。软硬结合大大方便了我们的教学。一些有技术难度的课件不难了,提供的模板方便快捷。比如我校正倡导使用的赣教云教学通2.0软件,平台中有丰富的教学云资源,还有精美的趣味分类、连线、选词填空、知识配对等模板供教师自创资源。

2、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1)要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能够熟练运用获取信息工具、编辑生成信息工具、信息管理工具,将会对他们的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小学信息课中设置了一些研究型的课题,让学生自己选定主题(如环境保护、旅游、体育、社会现实等),用Word、Wps或Powerpoint以电子报刊、幻灯片的形式完成作业,以主题报告活动的形式与其他同学互相研究讨论。如学生在制作主题报告过程中,学生会将搜索到的“原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去粗取精,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如对文字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对图片资料进行加工美化等)。最后,学生把处理后的信息,利用Word创作出表达主题的电子报等;利用Powerpoint创作出各种主题的电子报告等。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现实中,计算机高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电脑方面的兴趣。因此,老师应注意在课前就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上来。例如小学生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课,在课前把机器全部开好,第一件事就是用赣教云教学通2.0软件演示了一个Flash动画作品。这些学生此前每天都在接受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此时都被屏幕上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深深吸引了。三分钟播放完毕后,我说:“你们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以后也会制作这些美妙的Flash MTV的。你们想不想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学生们都表示很愿意学。当然,在以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也注意收集一些跟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的内容给学生观看,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3)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程上,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如何运用强大的搜索引擎来搜索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学生在制作环保电子报刊“绿色家园”时,为了获得有关环保的“绿色知识”、“绿色文学”、“绿色行动”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只要利用到“百度”、“搜狐”、“雅虎”、“Google.Com”“163.com”这些网站的搜索引擎,敲入关键字(如“环保”、“绿色文学”、“绿色家园”等)就能搜索出相关的大量的资料和信息。

三、教师引领学生学会甄别信息

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这些信息资源是良莠不分的。既存在着科学的、海量的信息,同时也存在着大量反动、诈骗、色情等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害的信息。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有责任为学生组织开展学习网络文明讲座、网络文明征文、《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者:谢力勤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论文 篇2:

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修养和能力。信息时代中,人们不仅应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创造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即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和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即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的能力,即融入信息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以及信息素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理引导,创设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教师就要做好课堂设计,将抽象知识转变为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课程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通过图像资料或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病毒发作时的特征及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备课,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学习建构。

二、激发兴趣,双向互动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变展示工具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为了增强互动性,可采用主题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互动交流的环境,使学生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出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自主探索:保证学生思路清晰后,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采取对某一学生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三、课堂内外,相互补充

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算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在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教师应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让学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活用能力:

1.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通过学生的交流,亦可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

2.开展“系列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3.学以致用,提倡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

4.积极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并成为一种习惯。

四、学科沟通,优化组合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活用、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如使用多媒体、网络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完善、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这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目前,效果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的整合,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出难以动态演示的几何状态、函数图像,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制作课件,促进数学的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是以某种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信息素养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将信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贯穿于工作实践,学生一定能够在信息社会中立于领先地位,成为新时代的主人。

作者:顾燕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论文 篇3:

用信息素养支撑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保罗·泽考斯基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而言之,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得的信息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以其之道,还施其身——基于重复性内容显现学习的过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过程的显性化无疑可以帮助学生看清楚这一抽象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中大量的重复性知识正具备了这一条件。例如,小学阶段教学幻灯片制作软件时,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通过对比,分析Word与PPT之间的异同之处,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有所用,实现触类旁通。教师的合理放手与适当指导,向学生展现出一个清晰的学习过程——如何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去了解、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化零为整,关注全局——展现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

无论是对画图工具的教学还是对Office命令的教学,抑或是上网发帖、收发电子邮件,这些零碎、单个的技术教学往往显得单调且枯燥,容易让学生产生“知识无用”的疑惑。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教师需要用一个整体的框架来整合这些零碎的知识点,这就是主题活动教学。

笔者在设计《文件与文件夹操作》一课时,曾尝试设计了一个《整理“书包”》的主题活动。将电脑中的文件与文件夹模拟成学生司空见惯的书包夹层和书本,让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学习,这很好地解决了电脑中比较抽象的文件复制、文件移动、建立文件夹、文件归类等知识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调动情感参与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在主题式活动(比如用Word制作小报,用幻灯片制作完整的动画作品等等)开展过程中,学生情感因素的缺失,往往会使课堂成为纯技术的教学,最终,学生的作品会显得单调且无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看似与信息素养无太大关联的情感因素往往成了决定信息技术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比如,用画图软件创作一幅图画,首先应该让学生对相关的主题有一定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一个氛围的营造能够充分体现出技术的实用价值。什么地方用什么工具好,如何搭配色彩,怎样绘制出适合主题的形象等等,这样的教学无疑会让纯粹的技术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只是一个工具,而非学生学习的终点。对技术的准确定位和有效利用,是这门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必然是这门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小学)

作者:唐天池

上一篇:家长会小学生发言稿(精选2篇)下一篇:三农问题认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