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学分制分析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德育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状态改革德育教育途径是当下紧迫性的课题。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心理辅导咨询、自我教育四个层面出发分析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而探索出迎合大学生兴趣、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的教育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德育学分制分析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生德育学分制分析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学分制对思政工作的作用

[摘 要] 当今社会是迅速发展的,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从个人的工作能力方面考虑,还从这个人的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现阶段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德育学分制的基本现状,然后提出了将德育学分制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校的思政工作产生的作用。希望能给相关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学分制;思政工作

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满足于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学生的本科阶段要求用德育学分制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教育。这项制度能够让高校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学生的素质是千差万别的,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因材施教,能够培养出高素质型人才,从而保障学生能够个性地进行发展。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来,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思政教育。

一、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德育学分制的基本现状

传统思政的教育是极为枯燥的,不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运用德育学分制正弥补了这一缺陷,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发展,同时也加大了本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力度,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其中,让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升。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越来越关注,因此通过德育学分制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让学生能够成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德育学分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师未能够采用恰当的德育教学方法

在之前学校教师沿用了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讲人,学生被动地接受所谓的教育,从而让学生的德育发展得不到提高,被动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去主观接受新知识,而且也不能让他们拥有自学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学校在实施德育学分制的过程中,应当让教师把教与学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以致于学生能够吸收更多的关于德育教育的知识。德育开展的活动不仅要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要让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同时这也是德育学分制实施的目的。

(二)学生不能将道德价值与社会的实际关怀相联系

一个人可以没有学识,但是不能没有道德,拥有一颗道德之心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了对于德育学分制的政策实施,学生对于道德价值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学生无法将道德价值与社会的实际关怀联系在一起,在自身的道德行为上做不到规范。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诚信考试,没有拥有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就让德育学分制在本科院校的实施成为一种形式。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学分制对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德育指导教育制度,有利于学校进行思政工作

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扩招,因此本科的学生数目迅速的增加,但是高校的教师资源却不够,若是教师同时担负着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那么就会在这两者之间出现矛盾。因此,学校建立的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德育指导教育制度能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引导人。这样指导教师就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对学生德育指导上面,指导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而不会把精力和重心放在科研成果或者是论文著作上。

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了德育学分制体系,在这个体系的不断运行下,推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德育指导教育制度。在每个专业都设置了一名专门的指导教师,该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生活中的一些麻烦或者是情感上的一些问题等,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意见和见解,在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之前,对学生进行疏导工作,让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样学校在进行思政工作时,学生对于学校的思政工作才会选择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以教师为中心的德育指导教育制度,应当将重点放在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手段上,让指导教师的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进行观察,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让学生遵守纪律、不触犯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且积极参与到班级或社团的集体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操作相关专业的实验,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比如,现阶段许多本科院校中每个专业都有一个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很明确,就是負责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合理解决这些问题,辅导员在平时就应当多观察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才会了解学生,当有学生思想出现问题时,辅导员及时与该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更正学生的思想观念,这样不但对于学校的思政工作起到一个促进作用,还能够调动辅导员要求自身做好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二)建立的德育学分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强思政工作

在一定基础上建立了学分评价的体系,将该学分评价的体系加入学习目标之中,学校加大了对于德育学习的管理力度,在对于课程的编排和课程内容上进行整理,以最适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还有在德育学分评价体系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从学生日常的上课情况、出操情况、学习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考虑,还应当从学生是否为班级或者系作出贡献来进行评测加分,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违背学生规章、制度、守则,并且还会为了班级、系或者院校的荣誉而去努力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攀比心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德育学分评价系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测与认定。比如在评价体系中,对于一些为班级、为学校作出贡献的学生都会提供加分项,在每一个学期结束之后对于学生的加分情况还有成绩进行汇总,然后从整个专业中按比例分配出得奖学金的名额,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德育学分评价体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在与其他学生相处时做到相互尊重,对教学产生兴趣,在平时不仅仅会注意到自己的学习,要求自己按时完成作业,还会愿意为班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班集体更加充满正能量。

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建立,让学生能够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德育学分评价体系建立在一定的思政基础上,在沿用体系的时候,还会不断地加强思政工作。比如一些学生没有诚信应考,触犯了学分评价体系的规则。学校会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像诚信应考、在宿舍使用违禁电器等行为都包含在德育学分评价体系中,所以说德育学分评价体系中也贯穿了思政工作,有利于学生拥有正确健全的道德思想。

(三)有利于培養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高了学校思政工作的水平

德育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参加政治学习,学校鼓励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他们利用课余生活来让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让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从而为他们以后的综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当学校或者是学生会以集体名义组织一些活动时,学生就会以集体的名义参与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一同进行思想交流,并且可以对他们的活动提出量化的要求。一些优秀的党员和社团的骨干都可能会在一个社团中参与活动,这样不但能够增强社团内部的团结,还能够为以后思想工作的展开提供一个主要阵地。

社团现在是大学生主要的群体形式,大学中存在许多社团。比如像青协,它的全称就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学校中属于一个经常有义务活动的社团,它经常组织协会的学生在养老院进行义务表演,为老人送去自己的爱心;也会组织到一些山区进行为期一天的支教活动,也会在学校进行衣服回收,将这些衣服赠送给山区的孩子们。这些都是能够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还能够带给社会正能量。经常参与这种活动的学生,他的思想道德修养一定会得到提高,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也会带着这种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工作。所以,本科院校应用德育学分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思政工作质量,为社会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三、总结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德育学分制时应当注意让教师将德育带进课程内容中去,让思政教育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的道德与实际行动的道德相通,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展现出自己高素质的一面。德育的开展让学生对生活充满激情,对自己的理想充满追求,同时增强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于学校思政工作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蔡楷有.高校实行学生导师制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5(2).

[2]郑永廷,李萍,钟明华,等.粤港澳台高校德育比较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89-94.

[3]杜公卓,楼军江.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管理新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作者:仲海燕,岳增玲

大学生德育学分制分析论文 篇2:

改革高校德育教育途径的研究

摘 要:高校德育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状态改革德育教育途径是当下紧迫性的课题。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心理辅导咨询、自我教育四个层面出发分析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而探索出迎合大学生兴趣、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的教育途径。这有利于使大学生恢复对德育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改革;途径;德育教育;心理接受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心理状态犹如心理活动背景,是联系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过渡阶段。接受在心理学上是指因喜爱而接纳外界人和事物的一种行为心理,核心是价值观的认同,实现的手段多是信息堆积的结果。综上所述,心理接受状态是指个体因喜爱而从内心接纳外界人和事物的一种行为心理和特征。基于大学生心理接受状态下改革德育教育途径,探索出迎合大学生兴趣的、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的教育途径,有利于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改革高校德育教育途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总则部分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为此,必须重视德育,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首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1]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国家历来强调的重点,改革德育教育使其符合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及在这一社会中受到影响的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状况具有必要性。

社会的变化发展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改革德育教育途径的紧迫性。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心理特点。在我国,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一般年龄是在十七八岁到二十四五岁之间,此时正是经过青年初期后迅速发展的时期,生理发展逐渐缓慢并趋于成熟,身体、智力、性的发育等都处于成熟和完善的阶段,然而心理变化却是最激烈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因此,对高校而言,基于大学生心理接受状态来改革高校德育教育途径极其必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陈旧老套,存在传统化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是我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基于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状态来看,处于求知欲强却辨别力低、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与自己尊重别人、独立自主与遵守纪律等一些矛盾之中的大学生,很难做到专心听完一堂枯燥无味、陈旧老套的思想品德课。此外,大多数学校的德育教育以公共课的形式开展“两课”教学,每个教学班人数较多且系别较杂,因此大多任课教师采取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所讲授的知识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大脑,对学生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这就出现了教师仅负责完成规定的教学学时,围绕考试进行教学,学生则为了完成学分而进行学习。

(二)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存在简单化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程度不够。大多数学生简单的认为社会实践就是去做一些有报酬的兼职,把社会实践简单化、现实化。基于大学生极度渴求知识和极度想认识社会,但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和社会认识不够深刻等心理特点,形式单一的社会实践就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目前大多学校大力支持党团建设、学生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但仍存在不足:党团建设存在形式化、学生社团不够丰富、志愿者服务队缺乏、社会服务活动单一、参观访问机会过少等等,大学生自主意识、实践精神的塑造仍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心理辅导咨询未正式引入课堂教学,存在边缘化

虽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及各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承受挫的能力等,但现今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多样化、复杂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本科生中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咨询等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仍存在不足。基于大学生情感丰富、渴望交往与独立,但又存在情绪波动大、有封闭心理和一定依赖性的心理特点,要有效地解决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问题,心理辅导咨询亟须正式引入课堂正规教学。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效果不明显,存在形式化

“尊重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潜能,彰显个性,以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2]。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表明进行自我教育也是极为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采用自我教育的方法,能更好地彰显大学生个性。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学校的外在教育要有机结合才能够起作用,单方面的教育效果很微小,大学生如果不经过自身的内在转化,那么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教会你再简单的知识。基于大学生自觉性、自我调节能力、果断性不断增强但仍存在惰性、自我调节能力薄弱、易轻率行事等心理特点,亟须加强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三、改革高校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多样化

“如何挖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关键就是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的知觉主要有三个因素: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3]基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应当采取多样化形式以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可以做到:加强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继续推进学分制;突出课堂重点,丰富课堂内容,讲授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使课堂生动丰富且具有吸引力;教师应当脱离书本,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授课,使学生易接受且愿意接受;教师授课时不应局限于讲台,要做到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必要時请学生上讲台,使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教师课堂中应有问题提问环节,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强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另一方面也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必要时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互动交流,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以助于学生的理解;注重学生自觉性培养,鉴于大学生自制力方面还较弱,需要严格执行相关的纪律制度。

(二)社会实践丰富化

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它不但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促使大学生朝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前进,努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加强大学生的自身独立性,这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做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意义及类型,勇于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党团建设,避免过度政治化;丰富学生社团的类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参观访问,增加学生的参与、学习机会;完善大学生培养方案中有关社会实践的制度,使社会实践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倡志愿者光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加强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建设。

(三)心理輔导咨询普遍化、生活化

部分大学生面对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具有神秘感和恐惧感,认为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人才需要接受,认为接受了这类辅助就是不光彩的事,这是亟须消除的一种错误认识。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心理咨询是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心理辅导咨询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找出引起心理不适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面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应该设置心理咨询指导机构,不断完善心理咨询机构的设施,重视心理咨询工作,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具体可以做到:加大心理辅导咨询的宣传教育,使其生活化、普遍化;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消除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咨询的错误认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的相关讲座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调节大学生情绪、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及感情生活,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学校要制定与不同阶段大学生相关的心理咨询策略,切实开展校园心理咨询工作,努力做到面向全校、面向每一位同学。

(四)自我教育具体化

“大学生良好的德育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这个社会化过程除了德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外在教育外,更需要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3]自我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可以做到:学校要宣扬正面思想并形成校园主流,教育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为大学生树立榜样,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创造外在环境条件,宣扬党的指导思想、引导大学生学习时政等,并将这些引导生活化、简易化,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倡导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好方式,同时也是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好方式;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

[2]朱坚强.大学德育创新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11-23.

[3]孙艳艳.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作者:桂榆栋

大学生德育学分制分析论文 篇3:

浅谈德育学分制在高职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更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各高校中应广泛开展诚信教育。然而想真正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光靠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学生实际管理中多方考量。德育学分制是学生管理的强有力抓手,在我院已经施行多年,将德育学分制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通过正、负激励的原则,更多的让诚实守信的人和事迹在校园中传播,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让学生们从心底里真正意识到诚信的重要,逐渐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等素质教育;高职学生;诚信缺失;德育学分

高职学生是当前高等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重要群体,同时也是高校扩招环境中高等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由于高中时期学习成绩、综合素质水平等,与同届本科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势必会出现上课玩手机、逃课、编造各种理由请假等问题,直接反映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诚信问题。高职学生诚信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还可能延伸到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真正生活中,对其影响非常深远。因此,如何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等环节中诚实守信品格的建立,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

一、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常见“诚信缺失”现状

1)日常不好好学习、考试作弊。高职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較差,日常上课不好好听讲、不好好做作业,到了考试时候,抱着侥幸心理,希望通过做小抄、手机传输答案、交头接耳等作弊方法通过考试。虽然,高职院校次次叮嘱考试纪律问题,但考试作弊却屡禁不止,且作弊手段也向多样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快速发展。考试不诚信之风,高等教育工作者甚为担忧,高职学生尤为突出。

2)不能自觉遵守在校期间的校纪、校规。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问题在高职课堂教育中比比皆是;缺早操、矿早晚自习等现象屡教不改;上课替人答到,大声吵闹,影响上课纪律等问题较为突出;在校外包机上网甚至通宵达旦夜不归宿,不仅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同时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私拉乱接电线、网络,乱用大功率电器等。在校期间,不能自觉主动遵守各种校纪校规,懒散、随性心理较重。

3)弄虚作假、编造假理由现象成风。为了避开学校日常教育管理,有些高职学生通过编造假理由获得请假资格;通过伪造家庭出身或隐瞒家庭状况等,获得国家、学校贫困助学金等。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写假材料、开各种虚假证明、编造各种假理由,来欺骗教育管理人员和隐藏真实现状,弄虚作假、贪图安逸之风,在高职学生中较为常见。

4)故意拖欠学费、逾期不还助学贷款。有些高职学生到校后不及时缴纳学费,故意拖欠学费或毕业后逾期不还助学贷款,从而给学费收缴、助学贷款清缴等工作带来较大难度。有些学生,为了追求安逸享乐生活,通过“借贷宝”、“校园贷”等贷款平台,通过分期付款形式贷款。后期不能及时还款,不仅给自己埋下较大还贷压力,不敢告诉父母,同时又给自己信誉度埋下不好种子,影响其进入社会后的贷款、消费等信誉度,导致其在社会中的评价度不断降低。

二、引起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探析

1)社会不良风气浸润。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影响学生个人价值观,同时贪污、腐败、虚伪、欺诈等不良风气也在不断浸润高职学生纯洁的心灵,引起其认知和价值观形成中的一种错位引导。负面能量不断侵蚀学生心灵,导致不可逆心灵伤害。

2)家庭教育不全面。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习成绩、轻行为引导,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典型。长期忽视小孩个人正确价值观培养和遵纪守法行为的家庭教育,导致其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诚信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长期积累演变为在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缺失问题。

3)学生自身价值观偏离和诚信意识淡薄。追求个人名利、追求安逸享乐等,学生自身价值发生偏离,以及诚信意识淡薄,心中只有自我而极少考虑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受不良之风绑架,道德判断能力较弱,引起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畸形个性发展,诚信价值严重缺失。

4)学校德育体系不完善。德育目标过大、过于笼统;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只重视思想灌输,缺乏行为指导;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制度不健全等,导致对学生诚信缺乏常规性的检查和监督,没有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诚信行为并加以制止和引导,导致其逐步演变成诚信缺失。

三、利用德育学分制,构建完善高职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可能接触的各种遵章守制、契约行为进行有效归纳整理,并分类赋予相应分值以确立完善的评估标准,并通过实践应用中的不断优化改进,进而探索形成一套与高职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和诚信教育相匹配的量化考核体系,使高职学生诚信管理方面有章可以,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有规可循,逐步培养其“诚信无价、信用有价”的良好人生观和价值观。

1)建立完善诚信评价体系,将德育学分制运用到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行为引导中去,建立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相匹配的诚信考评机制。把学生在校的各类诚信行为、毕业生助学贷款拖欠情况等行为列为诚信学分条款,每个条款都有具体的分值规定。并将德育中的诚信学分,引入到每学年学生评定各奖项中,只有德育学分达到优良且不存在较大诚信问题的学生方有资格参与评选。

2)实行信用奖惩制度。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包括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让学生在日常行为中不断约束自我行为,形成“诚信无价,信用有价”的个人价值共识,最终能在任何环境中自觉主动做到“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3)建立信用监督管理机构,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摸排、统计分析和检查监督,做到当大学生违反诚信时做到“有人查、有人管、有人指导和有人监督”。通过诚信监管制度的强制性、约束性和行为导向性,促进校园诚信意识和良好学风的全面形成。

4)建立诚信教育的社会体系

创新诚信教育方法,尊重大学生的主管能动性,积极创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塑造的条件。采取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感悟诚信,体验和理解诚信,提升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自觉做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 奚进.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思考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2(30).

[2] 王锡金.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0).

作者简介:

赵越(1984-),女,汉族,内蒙古人,工学学士,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作者:赵越

上一篇:共青团委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市交警支队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