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数学分析(精选8篇)
110)作10等分,分点为:n.n11,n.n12,,n.n19,则存在0,1,2,,9中的一个数n2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2 数集.确界原理
《数学分析》电子教案
(1)对任何xS,有xn.n1n2(2)存在a2S,使a2n.n1n2.1102;
如此不断10等分前一步骤所得区间,可知对任何k1,2,存在0,1,2,,9中的一个数nk,使得:(1)对任何xS,有xn.n1n2nk(2)存在akS,使akn.n1n2nk.将以上步骤无限进行下去,得到实数n.n1n2nk,以下证明supS,即证:(ⅰ)对一切xS,有x;(ⅱ)对任何,存在x0S使得x0S.110k;
先证(ⅰ):(反证)假设存在xS,使x,则可找到非负整数k,使xkk,而xxk且kn.n1n2nk110k,故xn.n1n2nk110k与(1)矛盾,故对一切xS,有x.再证(ⅱ): 由知存在非负整数k,使kk,而kn.n1n2nk,k,故n.n1n2nk,由(2)便知存在x0S使x0n.n1n2nk
确界原理是数学分析极限理论的基础,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应对定理的内容充分理解,给予充分重视.例4 设数集S有上界,证明:supSSmaxS.分析:由确界原理,supS意义,按确界定义证明。
证(必要性)因为supS,所以对一切xS有x,又S,故maxS.(充分性)设maxS,则:对一切xS,有x;对任何,只需取x0S,则x0,故supS。
例5 设A、B为非空数集,满足:对一切xA和yB有xy.证明:数集A有上确界,数集B有下确界,且supAinfB.分析:首先,证明supA,infB.有意义,用确界原理.其次,证明supAinfB.证
关键词: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现状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 创建于1948年, 至今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史, 从最早引用国外的教育思想, 编写了新中国体育系科第一套教材, 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体育教学骨干和一些优秀专家学者, 可见,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撤系建立体育学院, 在原有深厚底蕴的体育系基础上, 增设了运动训练学本科专业, 使得学科体系逐渐扩大, 同期也在研究生培养上积极扩大了招生规模。从1994年检索全年6篇期刊到2012年的全年78篇检索期刊, 不仅是发表学术期刊的数量增多, 撰写文章的质量也在不断增长, 其中核心期刊在检索期刊中的比重也在逐年提升。可见,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学术研究现处于从秉承传统转向蓬勃发展的阶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从1994年至2012年检索到的学术期刊, 包括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1.2 数据来源
通过从中国知网 (CNK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 (CSSCI) 和《复印报刊资料·体育》这三种国内主流数据库中收集所需资料, 其中, 中国知网是我国收录最多的连续动态更新的数据库,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是我国具有较强学术权威性的引文数据库, 《复印报刊资料·体育》是评价体育类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以这三个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来源可以全面和客观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学术期刊历史沿革与现状情况。
1.3 文献计量法
通过对发文量、被引量、研究层次、发文作者等几个角度来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等, 对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检索期刊的数量和类别等进行分析, 阐释体育学院检索期刊科研水平的内在规律和变革走向。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索期刊的发文量分析
通过知网检索到自1994年至2012年止, 作者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期刊共计679篇, 根据发文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划分, 可以将体育学院的检索期刊划分为三个阶段。
1994年至1999年为秉承传统阶段, 该阶段发文数量处于相对薄弱和稳定的状态, 此阶段体育学院刚刚撤系建院, 也尚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从检索到1994年的6篇期刊文献中发现, 其中两篇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的课题研究, 其中两篇为运动人体科学方向的课题研究, 此外的剩余两篇则是围绕单项运动进行研究的期刊。而从当时拥有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理论、学科教育论3个研究生方向及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学2个本科专业的学科研究方向大体相同。可以看出, 任意时期的检索期刊文献的数量和质量跟同时期体育学院培养方向和学科构建存在重大的联系。
2000年至2007年为待机勃发阶段, 这一时期学院学科体系建设也已完善, 2003年和2006年又被分别被教育部授予了体育教育训练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这都为体育学院发表学术期刊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该阶段不仅在期刊的发文量逐年递增, 并且在核心期刊发表和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的论文汇编也都大幅度的增添。从1994至1999年第一个成长阶段中仅仅于1995年有一次本院专家、学者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的论文汇编。而2000至2005这个待机勃发的阶段中, 2002年一年中就有本院专家、学者6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的论文汇编;2004年全年也有本院专家、学者参加5次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
2008年至2012年为蓬勃发展阶段, 北京奥运会和后奥运精神文化成为科研水平勃发的契机, 不仅引导了体育学院发表期刊发文量的提升, 学术研究的方向也不再局限于体育领域的单一研究, 研究方向转向为多学科交叉的多元化研究, 无论从发文量还是核心期刊所占比重全都是达到了崭新高度, 特别是2012年全年发表学术期刊共计78篇, 其中核心期刊的数量就占了45篇。这都表明, 学术期刊发文量不仅与体育学院的发展密切相关, 还与我国体育理念革新和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都存在着重要关联。
2.2 检索期刊的被引量分析
期刊的被引用量是衡量期刊价值和影响的一种测度标准, 通过CNKI数据库对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检索期刊的前20篇进行分析评价。在被引量前20篇期刊中13篇分别发表于体育类核心期刊, 2篇为其他类别的核心期刊, 说明了体育学院对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重视程度。剩余的5篇省级期刊中4篇发表于《冰雪运动》杂志, 可以看出, 冰雪运动是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传统体育项目。此外, 从这检索到的20篇期刊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 其中研究体育社会学方向课题为6篇, 研究学校体育方向课题为6篇, 研究体育哲学方向课题为2篇, 研究曲棍球运动方向课题为2篇, 研究运动生物力学、速度滑冰、篮球运动、其他各一篇。从研究方向的倾向程度上可以发现, 这与体育学院重点研究专业方向的设置是大致相同的, 发表期刊基本就代表了体育学院对于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课题的研究水平。
2.3 检索期刊的研究层次分析
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检索期刊中研究层次的查阅, 研究层次主要为基础研究 (社科) 、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自科) 、行业指导 (社科) 、工程技术 (自科) 、高级科普 (社科) 、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其中研究层次为基础研究的期刊占全部检索期刊的75%, 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却相对比较匮乏。此外, 检索到1994年至2012年止的679篇期刊, 其中包括北大核心期刊230篇, 南大核心 (CSSCI) 期刊118篇, 还有1篇被SCI (科学引文索引) 收录。通过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占据总期刊发文量的比例, 可以说明体育学院的学术研究成果已经具有很深的层次, 但是在SCI (科学引文索引) 、EI (工程索引) 、ISTP (科技会议录索引) 等国际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文献检索系统中却只有一篇学术期刊。也同样说明, 体育学院的研究能力与国际上先进研究成果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 应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集群, 制定体育科研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导向, 积极吸纳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 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交叉学科, 并及时地推出鼓励学科发展和提升科研水平的各种政策, 以促进学校体育科研研究和学术期刊水平的飞速发展。
2.4 检索期刊的发文作者分析
根据CNKI统计的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检索期刊发文量前10名的作者情况进行分析, 统计检索期刊自1994年至2012年止的679篇期刊中, 发文量前10名的作者就共计发文221篇, 其发文数量占总发文数量的1/3。其中1960年以前出生的发文作者占6人次, 1970年以后出生的发文作者占4人次。可见, 体育学院的学术顶尖人才现处于一个新老交替的过渡阶段, 符合体育学院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这10名发文作者中其中5名为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 更加说明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作为我国体育教师的摇篮所具有的强盛师资力量。再将发文量前10名作者研究方向的领域进行划分, 其中有7人次属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2人次属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1人次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这种现象不仅将体育学院各专业间科研学术水平的差异展现出来, 同时也将体育学院各专业间发展不均匀的弊端暴露了出来。因此, 依靠优势专业引发与其他薄弱专业的互融互通, 才能保障体育学院体育学科朝着有序和全面的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应加强对体育学院学生群体科研能力的提升, 学术期刊发文量是以学生群体为主体的趋势发展, 只有教师与学生相互间通过学术研究的争鸣, 才能保障科研水平提升的可持续发展。
3.2应加快对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发展体系完善, 密切关注国际科研成果的前沿动态, 通过引进高水平的科研思想和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论坛, 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条件下, 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部分, 从而引导体育学院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
3.3应重视对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探讨, 不能一味的将研究层次设定为基础研究, 更不能在学术研究上一味的空谈理论, 必须对我国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和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 并找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4应促进体育学院学科队伍的建设和融汇, 依靠优势专业扶持薄弱专业的发展, 消除学科发展不均匀的现象, 重新规划体育学科体系的设置, 促进体育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融合, 构建有本校特色的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建新, 孙麒麟.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湘潭大学出版社, 湖南, 湘潭.2012. (6)
[2]卢石, 刘文娟.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评价现状及研究走向[J].体育科学, 2006, 26 (2) :82-85
[3]刘文娟, 陈勇, 崔建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1 (2) :11-15
[4]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EB/OL].1999
关键词 健康 价值观 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
一、前言
我国对价值观的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教育,我觉得社会也应该肩负一定的责任,毕竟人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出了校园这个安全、安逸的环境,我们便处在了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因此我们必须得学会如何融入到这个社会中来。
研究大学生健康价值观有利于解决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大学生健康问题,一些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者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收到其健康价值观的引导作用。那么,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和教育者们就应该从最根本的健康价值观着手,在修正大学生健康价值观消极一面的基础上,更为彻底地解决大学生健康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北工程学院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男女生各10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各种健康书刊、报纸、期刊、网络等途径查阅国内外有关健康价值观研究论文。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逻辑分析法
三、湖北工程学院学生健康价值观特点及现状
(一)特点
根据回收的调查表1分析,我校大学生健康价值观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大学生在健康价值观上整体表现是积极向上的。(2)大学生在健康价值观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分析大学生健康价值观内在联系时我们发现“健康价值目标”和“健康价值手段”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目标执行力不够。(3)大学生在处理健康问题上的矛盾性,相比于生理方面,大学生更关注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价值取向。
(二)我校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现状
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我的定位较高,社会阅历不够丰富以及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使得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有很大的差距,实际生活情况跟自己预期的不太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产生,进而发生一些带有暴力倾向或者是有损于他人或社会的事件,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学生来说尤为突出。还有一部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主要表现在不善与人沟通交流,自闭,抗压能力较差,自我调节舒缓情绪的能力不够等现象。
四、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健康价值观的结构
健康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结构,第一层分为“健康价值观目标”和“健康价值观手段”两个维度。在第二个层次中健康价值目标分为“生理方面的目标”、“心理方面的目标”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三个维度。健康价值手段则包括“对待健康的思想和态度”,“掌握健康的知识技能”,“关于个人的健康行为”和“关于群体的健康行为”四个维度。
(二)影响我校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因素
1.对健康的理解太片面不够重视 性别、專业、家庭环境三个结构性因素
还有就是性别不同健康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男生可能因为毕业之后所要面临的压力比女生多,比如说就业、情感、家庭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影响会较大地影响我校大学男生的健康价值观,同时所处专业的不同也会对价值观产生影响。当然,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可能比较优越,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教育方法得当,会充分满足他们在生活和情感各个方面的需要,因此自我评价也高,在心理上也会有一定的优越感,导致其生理心理健康目标较低。
2.学业、感情、就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长期以来,在我国应试教育这种大背景下,人们都是以成绩的好坏来作为评判标准。学业压力是指学生在学校里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各种负担,即通常所说的课业负担。首先,每一位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既从一个以往被动学习的角色转变成自主学习的角色。刚入学时,大学新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高中时期所向往的大学生结果与实际的大学生活不太一样,有所冲突,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全新的教学模式,都会让他们产生困惑,从而导致心理失调。
五、结论
健康价值观可区分为健康价值目标和健康价值手段。前者体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后者表现为对待健康的思想态度、健康知识技能的掌握、涉及个人和涉及群体的健康行为实施这几个渐进的因素。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因此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高中那种紧张、被动、单一的学习生活中解放了,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与生活,反而迷茫和焦虑。
参考文献:
[1] 李冬生,阮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
Mathematical Modeling association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东北电力大学数学协会是东北电力大学校团委的领导下,由本校学生组成的社团组织,隶属于东北电力大学和东北电力大学社团联合会。
第二条: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本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
第三条:数学协会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数学知识。提高各位会员自身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加强他们的应变能力,培养团体精神和拼搏精神,活跃校园学术气氛,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迎接21世纪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挑战。学校数学协会以“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为活动宗旨,以“基于学术、用于生活”为主要目标,以“老师指点、同学互促”为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数学教研组的指导下,开展学校数学类竞赛(建模竞赛、高数竞赛、数独竞赛等),组织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
第二章机构职务设置及其职能
第四条:数学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成员大会,本协会重大决策和经费使用报告必须经会员大会讨论决定通过。
第五条:数学协会内设常委会、主席团、宣传部、组织部、外联部、策划部等职能部门,各部内设部长一名,副主席由部门决定,部内有干事若干。每届任期一年。
(一)常委会职责:常委会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组成,执行全体会员大会所作出的各项决定和方案,管理协会日常事务。
主席职责:
1.对校团委及社团联合会的指示精神进行贯彻实施。定期向团委及社团联合会汇报工作。
2.审定与支持组织机构的工作计划并监督其执行。
3.对各组织机构部门的工作进行评审和考核,对晋升和改派工作干部提名,授权审查不合格的干事,以便协会讨论予以撤消其职务。
4.代表协会参加各种典礼性质的仪式,代表协会参加各种公共活动。
副主席职责:
1.积极配合主席工作,同时对校团委的指示精神进行贯彻实施,定期向协会汇报各部门活动及考勤工作。
2.与主席对各组织机构部门的工作进行评审和考核,对晋升和改派工作的干部提名,授权审查不合格干事,以便讨论予以撤消其职务。
秘书长:
1.积极配合主席工作,同时代表会员对主席的工作进行监督。
2.协助社团联合对本协会进行各项的考察工作。
(二)主席团职责:
1. 积极配合主席审定与支持组织机构的工作计划并监督其执行,可代表协会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并保管好本协会的各种资料、书籍、档案文件。
2. 总负责本协会财务管理与预算支出。
3. 筹备协会会议各项议程,拟定协会文件草案。
(三)宣传部职责:
1. 策划各种活动的宣传方案并组织实施。
2. 负责社团举行的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扩大社团影响力
3. 协助社团有关部门做好各种会议及活动的会场布置、宣传标语、会议标题的书写
4. 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工具,对社
团的各项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
(四)外联部职责:
1. 组织本协会与兄弟院校相关社团组织进行交流,互相促进。
2.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发展本协会,提高协会的声
誉和影响力。
3. 联系活动赞助商,寻找合作商家
4. 进行联谊活动,丰富成员的课余生活和建立更广的社交网
5. 发放校外友人及社团的邀请函
(五)组织部职责:
1.组织协会活动的开展。
2.主持换届选举工作。
3.根据校社团联合会的指示精神,制定组织部工作规划和安排,完成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策划部职责:
1. 拟定本部活动计划及执行方案,负责社团各类活动的策划,活动项目的定位与策划报告的撰写以及组织协调
2. 负责活动场地的组织、策划、实施工作,维持现场的秩序,调动现场的气氛
3. 对每次活动结束后写一份总结报告
(七)秘书处职责:
1.辅助决策搜集信息提供可行性的方案供选择
2.协调关系部门人际关系
3.处理信息文书撰写、制作、处理和档案管理
4.办理事务督促、检查组织交办批办工作的落实情况
第三章会员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入会条件:凡东北电力大学在校学生,接受协会章程,均可自愿报名入会,成为正式会员,享受会员权利,履行会员义务。协会所有会员一律平等。会内实行民主制原则。
第七条: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1.参加本协会的讲座、研讨会等一切活动;
2.享有知晓社团详细财务状况的权利。
3.享有本协会内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在协会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可以推荐参加全国数模竞赛。
5.享有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并发挥自身才能的权利;
6.享有自由退会的权利,但需写出申请,并交回会员证;
7.参加本协会的建设。向协会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对协会的工作有监督权。
第八条:会员义务
1.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和协会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本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2.加强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服从协会的一切活动安排;
3.承担协会委托的各项任务。
4.认真学习数模理论知识,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5.宣传数模协会,扩大其在学生中的影响,激发大家的热情;
6.协调好本对内队员的关系,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第九条:会员组队以自由组队和本协会协调组队相结合。三人组成一队,建议跨系组合,以培养会员的团结合作能力。老会员有职责帮助新会员。如果不能自由组队,则由本协会组织部协调组队。
第十条:每一个会员不论职务高低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本协会活动和会议的特殊会员。
第十一条:奖惩
1.凡违反校纪校规或对本协会声誉造成副面影响的会员,视其情节轻重,协会内部讨论、会员大会通过报社团联合会批准后给予会内警告或开除。
2.对应该出席会议、活动或工作而三次无故不参加的协会成员,经协会内部讨论通过后按自动退会处理,并报社团联合会备案。
3.对表现突出的会员,协会给予相应的奖励,并报社团联合会备案。
4.所有受奖励或处分的会员一律上报社团联合会备案。
第十二条:会员有退出协会的自由。会员退出本协会必须提前一个星期向委员会递交书面申请,经批准后,交还会员证并注销会员档案。凡退学、转学或毕业的会员一律不再保留会籍。
第十三条:会内有一定特长和组织能力的任一会员,有权发起某项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发起人要制定一份详细的策划书,递交会长由协会审定后授权发起人全权负责组织“特别小组”和执行工作,活动结束后,小组自行解散。
第四章组织制度
第十四条:经费
1.本协会每年向新会员收取规定的会费,作为本协会的活动经费。
2.活动经费由办公室负责帐目管理,并坚持合理、定期公布的原则。所有费用收支保持有关单据材料备查,每学年结束前随同工作总结报社团联合会审查。
3.尽可能地承接外来公司的赞助,获取更多的经费,开展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第十五条:本协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体。本协会的民主集中制是:
1)会员个人服从协会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体会员服从协会全体会员的决议;
2)协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于重大问题都要由协会成员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分工和决定,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3)协会要保证协会干部的活动处于全体会员的监督之下,同时保护一切代表协会和全体会员利益的负责人的威信。
第十六条:协会所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重大问题,要进行表决,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如对重大问题发生争论,双方人数接近,除了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意见执行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进一步调查研究,交换意见,下次再表决。
第十七条:任何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私自决定问题。如果遇紧急情况必须由个人作出决定时,事后要迅速向协会报告,不允许任何人私自独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
第十八条:协会宣传工作必须宣传协会的工作及活动,不允许宣传不健康的内容。
第五章发展规划
第十八条:本协会将在校领导及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主要计划如下:
1.近期目标
第一项:进行有关数学建模知识的咨询活动。
第二项:面向全校招收新会员。
第三项:邀请老师谈数学建模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意义。
第五项:邀请获奖同学谈心得体会(讲座形式)。
第六项:开办数学建模培训班,指导会员数学软件操作。
第七项:举办东北电力大学内数学建模大赛,获奖同学将发给证书和奖金 第八项:选拔优秀同学认真准备并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2.远期目标
第一项:在近两至三年内将协会发展成为一个管理科学,运作高效的优秀协会。
第二项:与吉林各高校相关组织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第三项:通过协会不断努力,使我校数学建模水平不断提高。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协会每学年的章程由本学年的负责人修改制定,并在会员大会上征求全体会员意见。
第二十条:本章程解释权归数学建模协会。
第二十一条:协会接受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二条:本章程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学
时:51 适用专业:师范类本科数学专业 大纲执笔人:刘树德
大纲审定人:鲁世平学
分:
一、说
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数学物理方程》作为高等学校数学专业与应用数学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讲叙波动方程,热传导方程和调和方程这三类曲型的二阶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与求解方法,同时也注意突出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本课程直接联系着众多自然现象和实际问题,所面临的数学问题多样而复杂,不断地促进着许多相关数学分支的发展,并从它们之中引进许多有力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数学物理方程又是纯粹数学的许多分支和自然科学各部门及工程技术等领域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将实际总是的归结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学会利用数学手段抓住问题的最本质的特征,作出一些理想化的假设等,掌握按规律列方程的基本方法。
(2)了解波动方程。热传导方程和调和方程所反映的三类不同的自然现象及其典型意义,理解、掌握这三类方程的基本定解问题的适定性、求解方法及解的性质,初步领会一些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课程教学改革
(1)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力度,以社会发展的新科技、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教学不断提出或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和新方法。注重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生配合,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
(2)深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彻底改变“一差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制作CAI课件,使用多媒体授课,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
波动方程(18课时)
[内容要点]
弦振动方程的导出
定解条件
达朗贝尔公式
波的传播
齐次化原理
边界条件齐次化
分离变量法
球平均法
降维法
能量不等式 [教学要求]
1、了解弦振动方程、膜振动方程的导出过程,理解偏微分方程及其解、定解条件、定解问题及定解问题适定性的概念。
2、掌握弦振动方程的达朗贝尔解法,理解应用齐次化原理处理非齐次方程的情形。
3、熟练掌握运用分离变量法求解弦振动方程的初边值问题,了解处理非齐次方程及非齐次边界条件的方法。
4、会用三维或二维波动方程的泊松公式求解相应的初值问题。
第二章
热传导方程(12课时)
[内容要点]
热传导方程的导出
定解问题的提法
扩散方程
初边值问题的分离变量法
傅里叶变换及其基本性质
热传导方程柯西问题的求解极值
解的渐近性态 [教学要求]
1、了解热传导方程的导出过程,熟练掌握运用分离变量法求解热传导方程的初边值问题。
2、熟记傅里叶变换及逆变换的表达式,理解并掌握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并能在变换运算中熟练运用。
3、了解极值原理,它描述了扩散、传导等现象的热传导方程的重要特性。
调和方程(6课时)
[内容要点]
导致调和方程和泊松方程的实例
格林公式
平均值定理
极值原理
格林函数及其性质
静电源象法
调和函数的基本性质
球的泊松公式 [教学要求]
1、了解几个导致调和方程和泊松方程的实例,如引力位势,静电场的电位势等。
2、理解格林公式及其应用,熟记调和函数的基本积分公式。
3、掌握运静电源象法构造格林函数的方法,熟记球域、圆域、上半空间、上半平面等几种特殊区域上的格林函数,进而利用它求解相应区域的第一边值问题。
第四章
二阶线性偏微分方程和分类与总结(6课时)
[内容要点]
二阶线性方程
两个自变量的方程
方程的分类
特征概念
特征方程
三类方程的比较
线性方程的叠加原理
解的性质的比较
定解问题提法的比较
先验估计 [教学要求]
1、了解两个自变量的二阶线性方程的化简理解二阶线性方程的特征概念及特征理论。
2、熟练掌握两个自变量的二阶线性方程的分类,并以前三章对三类典型方程的研究为基础,就双曲型方程、抛物型方程和椭圆型方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方程的解的性质、定解问题的提法等方向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总结,比较它们确实存在的一些本质的差别。
参考教材
大学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首先介绍微积分中所用到的几个数学思想。
1.极限的思想
极限思想是微积分中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早在公元3世纪,我国杰出数学家刘徽在创立割圆术的过程中就丰富和发展了极限思想,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就是对极限思想的精辟论述,很多问题用常量数学的方法无法解决,却可用极限思想来解决。在微积分中体现在求曲边梯形面积中,通过分割,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思想解决曲边梯形面积的问题。事实上,利用极限思想是人们能够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成为可能。
2.函数和方程的思想
函数和方程的思想是对于数学问题要学会用变量和函数来思考,会转化未知和已知的关系,它是永恒的好数学。如在证明方程根的存在性时,用到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零点定理,需要通过构造一个函数,并满足零点定理的条件,由此,把方程问题转化成函数问题,并进一步说明了微积分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函数。
3.归纳概括的思想
归纳概括是把问题间共同的属性概括成一种具体的概念,产生一种新的概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有许多概念都不是孤立产生的,如导数概念的产生,它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曲线的切线问题,得到二者在数量关系上的共性,即有关变化率的念都可以归结为的形式,得出函数导数的概念。如何较好地把数学思想介绍给学生? 这依赖于许多方面,如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等。数学思想是不可能填鸭那样灌输给学生的。能否较好地把数学思想介绍给学生,要求是双向的。既要求老师善于讲,也要求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数学思想,达到运用的目的,适用于未来。下面具体说明这几个方面。
3.1态度和动机
“态度”是指一个人做事的细节精神,它能以周密、踏实的方式成就别人不能成就的事情。态度决定一切成为许多成功人的座右铭。对学生而言,拥有积极的态度必不可少,是因为他们肯定“今天”的无穷价值。动机包括愿意学习数学,感觉到学习的需要,有目的的`学习,致力于数学。
3.2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有效的动力。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努力,等等。这些虽然必要,但是,单纯地把学习当成任务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压力。有了兴趣,学习就如燃烧,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像燃烧产生的热加快燃烧过程本身一样,只要有兴趣,学到的知识能扩大我们对学习的兴趣,诱使我们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兴趣不仅对学习重要,对事业上的努力同样是重要的。数学家韦尔斯(An2drewWiles)十年磨一剑攻克费尔马大定理,就是从小就迷上了这个世界难题。物理学家弗里希(O. R. Frisch) “科学家必定有孩童般的好奇心。
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有利的条件有三:一是数学本身的确有趣; 二是年轻人容易来兴趣; 三是学生们暂时还没太多其它的兴趣。什么最能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是数学的美,学科的重要,还是教材的生动? 无疑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但我认为,最最重要的还是老师。一堂课,一个定理,乃至一句话都可能使得学生对数学终身的爱。例如,数学家哈代(G. H. Hardy)说到: “My eyes were first opened by Prof Love,who first taught me a fewterms and gave me my first serious concep tion of analysis.”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有时要因人而异,所以老师必须了解学生。
3.3思考
关键词:亚健康,调查,诊断,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科学和经济的发展, 个人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也日益重视。而青年人的健康特点是处于非病非健康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特别多, 对他们学习工作的影响很大。为了真实地了解我校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造成亚健康的影响因素, 为我校的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校医院《健康教育》课程组对我校2003~2006级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与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大学城校区、南海校区在校2003~2006级 (一~四年级) 12个院系大学生, 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共调查2000人, 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情况见下表 (1, 2, 3, 4) 。
1.2 内容
每份调查问卷除个人一般情况外, 主要是根据《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结合大学生青春期的实际情况, 与亚健康诊断有关的躯体、心理、社会适应3方面各11个条目, 和1个综合感受条目共34个条目。
1.3 评分
每个条目评分采用模拟线性方式, 各个条目的原始分的回答是在标明0到10的从最差到最好的分级线段上进行, 根据过去4周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对应的分级分数上打“”, 每个条目只能“”1个分数。34个条目中正向评分的条目有24条, 反向评分的条目有10条 (4、5、6、9、15、16、17、18、19、20) , 需要重新评分。正向条目的重新评分与原始分相同, 反向条目的重新评分等于10减去原始分。
1.4 方法
以院系和班级为单位,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现场调查, 问卷当场收回, 要求真实完整填写, 有缺漏或填写不准确的视为不和格问卷予以剔除。
1.5 统计
每份问卷的重新评分数据编码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出调查问卷2000份, 收回1988份, 收回率99.04%, 其中合格1980份, 合格率99%。在合格问卷中, 男生714份, 女生1266份;一年级510份, 二年级516份, 三年级492份, 四年级462份;文科生1200份, 理科生780份;校本部756份, 大学城774份, 南海校区450份。
2.2 总体健康状况
全校每份问卷的总分的平均分是219.9303, 其中躯体方面的平均分是70.3636, 心理方面的平均分是71.2212, 社会适应方面的平均分是71.5788。总体分的区间分布图如图1。
2.3 不同性别健康状况
(表1)
2.4 不同年级健康状况
(表2)
2.5 不同专业健康状况
(表3)
2.6 不同校区健康状况
(表4)
3 讨论
亚健康状况是近些年来被人们逐渐认识并重视的一种人体健康状态, 是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 无器质性病变, 但有功能性衰退, 又被称为“第三状态”[1]。参考WHO有关健康的定义或内涵及相关文献对亚健康的论述, 可以认为亚健康状态就是人体的躯体、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出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只是初期, 可能对人体的生命来说不是致命的, 但对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研究还发现, 亚健康状态多存在于中青年人群中, 大学生是主要群体之一[2~3]。因此在科教兴国的国策下, 研究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 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由于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 目前对亚健康的诊断标准还没有金标准, 因此对亚健康的诊断就有各种不同的方法[4]。我校校医院承担学校的卫生保健和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 工作中我们发现, 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自测健康法来普查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可能是一个方便、有效的方法, 特别对亚健康状况的筛查更有意义。于是我们根据国内常用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改进, 制订了《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表》。该表主要是根据《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结合大学生青春期的实际情况, 与亚健康诊断有关的躯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各11个条目, 和1个综合感受条目共34个条目。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平均分为219.9303分, 换算成百分制为64.69分, 从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统计得分主要集中在199~235之间 (百分制为58.5~69.1) , 中心点在220 (百分制为64.7) 。我们认为, 该调查结果可以看作是一个常模, 总分低于平均分或3个子条目有一项低于平均分, 都可以被认为是亚健康可疑者, 差值越大可能性越高。从不同大学生人群的调查结果来看, 男女生P值均>0.05, 故男女生之间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间变化较明显, 从表2中的P值可以发现:学生的健康状况在一、二年级之间和二、三年级之间变化明显, 而三、四年级之间没有明显变化, 从躯体方面看一、二年级之间明显提升, 但到三、四年级又回到了入学前, 心理方面在一、二年级之间有明显提升, 后面则变化不明显, 但在三、四年级之间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有大幅提升;文理科学生之间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校区学生之间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
本文虽然反映的是我们一所大学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但我们认为本文所用的调查方法, 可能为诊断亚健康提供了一个实用可行的样本, 如果有更多的院校采用此方法, 那么常模标准将更加真实客观, 再运用到个体进行诊断将更加有效, 对我们今后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筛查将更加方便可行;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与入学时间有显著关系, 这对我们今后进一步完善大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将更加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赵瑞芹, 宋振峰.亚健康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 (社会医学分册) , 2002, 3:10~13.
[2]范存欣, 王声勇, 吴赤蓬, 等.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5:774~777.
[3]黄丽玲.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19 (7) :43~44.
[关键词]大学理念 大学教育 大学城
[作者简介]张晓玲(1969- ),女,四川邻水人,重庆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副研究员。(重庆 40004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39-03
目前我国大学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大学城创建规划中的用地趋大化、融资渠道单一化及生存理念上对人本主义的偏离和功利主义的扩张等诸多方面,都隐藏着阻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隐患。对此,从认识论根源上对大学理念和大学发展价值观进行正本清源,认识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正确认识大学城的功能、含义及其特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调节大学城建设的价值取向,实现大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没有先进的大学和大学教育
从中外教育史发展进程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大学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内涵而言,大学可能是学者的社团,也可能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探究学问的机构,还可能是多元化大学的城邦;就外延而言,大学可以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也可以指某一类高等学校。
从教育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大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泛指各种性质、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它是高等学校的总称,包括公立、私立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成人学校;狭义的大学指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的,由多门学科、专业组成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和独立设置的各类学院。最狭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则专指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多学科、高水平是其基本特征,一般具有传授知识、科研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
现代大学基本按西方学术框架建立,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割断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的有机联系。大学之所以被称为“探究学术的殿堂”“云集大师的圣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发展科学的源泉”“铸就人生的熔炉”“引导社会的灯塔”“人类的精神家园”“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站”①,等等,是因为现代大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传统悠久的中世纪大学所奠定的雄厚基础,也离不开北美富有生气和创造力的高校对它的丰富和充实。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除了欧洲封建社会本身提供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外,还吸取和引用了东方文化(主要是拜占廷文化)和古希腊的文化成就。著名的波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作为同一时代的产物,其世俗性、专业性、自治性以及国际性等特征是在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
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大学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国家加强对本国高等教育的干预、自然科学进入教学和研究的背景下,欧美各国通过改革古典大学、建立新大学和其他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教育民主化思潮、人力资本理论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以及人口增长的压力下,大学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格局,呈现出精英教育与大众化并存、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数量走向质量与数量协调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了过分专业化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大学教育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尺度。但就其大学的外显性而言,“人们普遍认为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就是因为它是‘大’与‘学’的有机统一——研究范围博大、研究学问高深、研究视野广阔。它保存、传递、创造与应用高深知识,使人类因此走向智慧与光明的前景;它胸怀宽大,大器大象,兼容并包,气度辉宏,充溢着一种大象无形的灵性氛围和神圣精神;它是人才的摇篮,也是人类智慧的摇篮。”②
二、以实现大学教育功能任务为价值取向的新兴大学理念
“理念”一词含有“精神”“信仰”“理想”“宗旨”“认识”“观点”“使命”等含义。依据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主要有两种:认识论的哲学和政治论的哲学。③大学理念指人们在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大学的性质、职能、精神、使命、目的、功能与价值、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大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其核心是要回答大学“是什么”和“做什么”,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定向作用。大学理念大致可分为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和工具主义大学理念两类,前者强调大学对于个体乃至整个人类进步的价值意义,强调“大学的理想”,追求大学的终极意义,是大学理想化的表现;后者则强调大学贴近社会,利用自身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意义,强调“大学的功用”,追求大学的现实意义,是大学世俗化的表现。
西方经典的大学理念孕育于漫长的欧洲中世纪,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各个阶段后逐步形成,并在世界各国大学中流传、更新。它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统一等内容,反映了大学系统内部学术发展和大学管理的内在规律,也是大学合理存在与延续的认识基础,体现了世界各国对大学的理性认识、追求以及所持有的高等教育观念和教育哲学思想。所谓“大学理念”,就是指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哲学观点。④中外教育历史场合中形成的经典大学理念在今天仍不失其启迪和导向作用。
我国近现代大学理念萌发于清朝末期,经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对我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创造性地把注重人文、伦理与人格的中国古代大学理念与立足科学、民主与自由的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集成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西合璧的大学理念。他的关于“完全人格”“诸育和谐”“教育独立”“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一系列大学理念,对我国现代大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清华大学前任校长、现代著名高等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把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和西方古典教育哲学相结合,吸收欧美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思想,并在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影响下,提倡“知类通达”的通才教育,在办学主体上坚持“端赖大师、教授治校”,在办学实践上奉行“兼涵并容、学术自由”,以此作为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建设知名学府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当代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学生、教师、教材和学习等概念均已与传统概念有很大的区别。“高等教育日益受到外部关系的制约,社会也日益要求大学为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根据19世纪以前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所总结的经典的大学理念,已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与高等教育关系的新进展,也不能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追求。”⑤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需要为切入点,以适应、服务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尊重大学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为前提,以实现大学教育功能任务为价值取向的新兴大学理念应运而生。其内涵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科教兴国”这一具有宏观性、引导性的理念下,大学紧紧围绕“兴国”的基本理念,把“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作为“兴国”的途径,把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大学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的基地和主体,成为科教兴国的中枢机构。
二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大学的发展共识。表现在大学教育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受到重视,大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被认可。大学教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则极大地促进大学在运行机制、发展取向、资源利用、规模速度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和战略规划,“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优势”成为大学发展的基石。
三是面向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学发展途径多样化、大学服务的社会化、大学“教学研”一体化,成为高校探索办学的新思路。
四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既反映了我国政府“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对大学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人类企盼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符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谋求大学自身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实际需要。对于促进学术交流、推进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地位也是十分有益的。
中外教育史证明,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没有先进的大学和大学教育。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于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共性,又在历史传承中与时俱进,展现个性,正确定位。笔者认为,没有先进理念的大学教育活动很难塑造自身的特色和个性而随波逐流,但脱离大学实践的大学理念又易走进空想的境地。潘懋元先生指出:“大学的理念不是指大学的具体实践,但却是大学实践的指针;不是指大学的制度,但却是大学制度的思想基础;不是指大学的组织,但却是大学运行的基本原则。”⑥
三、基于新兴大学理念的大学城价值取向分析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持续推进,教育成本分担制度逐步形成。由于高等教育高投入、高回报、广需求的产业属性被社会广泛认可,与传统办学模式相比较,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点。许多区域经济学家和区域高等教育研究者认为,大学城建设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办学质量”,它闯出了一条“集约化”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带来了蓬勃生机。
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仅两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2003年,重庆大学城建设项目启动,极大地带动了重庆西部新城的开发建设,对于实现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和人力资源的有机整合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196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弗雷德里克·A·P伯纳德(Frederick A.P.Barnard)说:“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和文明生活的技艺的差异性的不断增加,新的领域正在展开,新的需要正在出现,它们不可避免地要求创建新的机构。”⑦据教育部公布的消息,2000年我国共有高校1813所,共计在校学生1007.9万人。如果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5%,则在校生将达到168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20%,则校生应为2300万人左右。⑧在我国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资源强国”的战略大背景下,大学城建设应运而生。所谓大学城,即由两所以上大学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城市基本特征的特定区域。它不仅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而且人文环境良好,具有明显的大学特质。大学城的组成要素有三:一是旨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大学;二是为大学服务的体系;三是以大学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体系。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可见,大学城在其属性上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办学机构和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尤其是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企业、银行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构建的大学城,实际上是政府引导高等教育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发展的产物,具有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高校为依托、通过市场引导、协调教育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公共产品属性。但是,由于大学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特征,办学主体和相关利益集团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因而它又具有产业属性。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相对短缺与公民接受高等教育需求增长的矛盾状况,高等教育大众化虽然需要数量支撑,但其前提是大众型教育机构的设立,以及以普及程度较高的中等教育机构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来逐步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根据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测算,本科院校的生师比急剧上升,由1998年的10.5∶1上升到18.6∶1;而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和生均藏书量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此,大学城的建设者和管理者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是科学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在融资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开融资渠道,强调高效实用,努力实现资金的动态平衡,采取政府贴息、银校合作、土地置换、校企共建等方式吸纳国内外资源和资金,以满足大学城建设的需要。在管理方面,通过行政或立法程序与手段制定权威性的大学城建设指导标准,对建设的基本条件、基本原则作出规定,各地政府应当加强对大学城的管理力量,完善管理机制。各入住高校应加强管理创新,实现自主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方面,大学城内部的功能分区、设施布局、建设规划乃至建筑风格等都应有整体的设计和安排,尤其是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应先于校园设计,应服从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使校园功能设计具有学科发展的硬件潜力。
二是选择科学发展模式,有效发挥大学城的聚集、辐射和互动作用。在大学城的建设中,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工作指导、建设监督和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的领导与协调作用;在筹资方面,尽量吸收国内外企业、组织或个人投资支持大学城建设;突出大学城中大学的主体地位,使大学城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聚集、辐射和互动的积极作用。
三是坚持以人为为本,统筹发展。为防止大学城建设盲目追求“地大楼高”的倾向,必须正确处理大学、大学服务、科技产业三者的联动关系,统筹大学城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各方利益所得,在资源共享、管理运行方面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也要遵循教育规律。
[注释]
①④⑥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69,70.
②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94.
③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9.
⑤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8.
⑦(美)茱丽·A·罗宾.现代大学的形成[M].尚九玉,译校.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69.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分析】推荐阅读:
东北师范大学真题09-28
奥鹏东北师范大学10-16
2018年春季东北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学07-05
数学师范专业求职信06-22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生的自我鉴定07-14
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生的面试自我介绍07-06
美国东北大学06-01
简介东北财经大学09-21
东北大学专业概况10-08
东北婚礼习俗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