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涉及会计事项的各类交易中的利益冲突与“博弈论”转换机理的分析,逻辑推导出公允价值会计对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人三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缓和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的节约和企业价值的提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投资决策理论与会计信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及决策理论等方面阐述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进一步研究了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原因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有效证券市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信息不对称便是其中之一。现实中信息不对称有两种表现形式: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发生源于一些人,诸如公司管理人员和其他内部人员,比外部投资者掌握了更多的有关公司当前状况及未来前景的信息。管理者和其他内部人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以牺牲外部投资者的利益来谋取他们的信息优势利益。这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利益,使其作决策时更加谨慎,同时市场便产生了将内部信息可靠地转化为外部信息来控制逆向选择问题的强烈需求,这样,会计信息披露应运而生。道德风险的产生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和债权人不可能有效地直接观察到高层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所以,管理层可能将公司状况的恶化归结为他们不可控制的因素以推托责任。作为披露形式之一的会计报告中的净利润便成为衡量高层管理人员受托责任的重要尺度和标准。这两种形式的信息不对称都使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必然。
当然,会计信息披露本身对投资者作出决策也有重要意义。信息是能潜在影响个人决策的证据。决策理论指出,投资者就是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不断修正他们对未来回报的主观概率。当期财务报表信息和未来收益正是通过信息系统这座桥梁相连接的。信息就是在历史成本可靠性的基础上利用主观概率或者事件的概率分布来预测未来收益和风险的。会计信息披露可分为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两种方式。尤其是在我国现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有些公司如果认为发行的股票或公司价值被投资者低估了,那么他就有强烈的动机自愿披露一些信息,以使投资者对股票或公司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当然,市场上也必然会存在一些恶意的效仿者,不过像这样的效仿者寿命是不会长的,投资者也是聪明的,其种种弊端和问题必然会暴露。
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并没有因其对使用者的重要性而表现的让人满意,而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但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仍存在不少违规行为,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完善和健康发展。
(一)存在虚假会计信息披露
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目的、有意识地修改、“加工”会计信息,从而改变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为。可靠的信息是指真实、可验证和中立的信息。会计信息的生命是真实可靠,虚假的会计信息严重背离和扭曲了真实可靠性的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虚假性主要表现在制造环节和披露环节的信息虚假行为。制造环节的信息虚假行为提供的会计信息通常是虚假的、不存在的会计信息,而披露环节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是经过信息供给者主观有意识地“加工”过的信息。 这些粉饰过的信息使企业看上去似乎高额盈利、扭亏为盈从而骗取了股东和社会公众的信任。“琼民源”、“银广夏”等事件只是管中窥豹,这些虚假信息不仅造成了投资者的不信任,更严重地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时效性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虽然明确地规定了定期报告公布的日期,但仍然存在很多延期披露的现象。刘茜、陈红(2008)以2007年部分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正文作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定期报告信息披露时间前松后紧,前少后多状况;定期报告推迟披露现象严重,而且不对推迟披露年报进行解释;对重大事件的临时公告披露不及时。我国《证券法》明确了11项重大事件,规定当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这些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立即提交临时报告,并予以公告,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事实上,上市公司很少对此主动履行披露义务。上市公司利用推迟公布或不公布信息来抵减“坏消息”的影响,使投资者错过获利机会或被套牢而惨遭损失。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足”和“过度披露”问题
这里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即信息供给者提供的信息缺乏相关性,而披露的与信息需求者相关的信息实质上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和实质意义,投资者实际上并没有获得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上市公司在面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时只是在敷衍,并不是出于自愿。在证券市场中披露的无关会计信息如果太多,极可能使真正相关的信息反而被掩盖起来,这样会影响预测和决策。而如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投资风险、股市风险等风险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虽然是信息使用者渴望获知的,而实际上当他们被披露出来时却是一种信息集合的简单列举与陈述。当信息使用者获得这类信息并深入研究后就会发现这类会计信息并不利于做出决策。
(四)公司主观将某些信息划入信息保密的范围
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信息保密内容和时间、范围作了详细的界定和补充说明,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但是即使是再完美的制度,如果执行效度较差,也起不到期望的作用。上市公司信息保密的实际范围与规定范围存在出入。常见的现象是法律规定不允许保密的信息,上市公司却以信息保密为盾牌不披露,他们认为披露此种信息将导致公司重大损失或造成股市震荡,如:公司重大变故、重大投资方向、异常业绩或行业高额利润等等。
此类现象不利于市场透明,有悖于信息披露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对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信息是公共物品
归根结底,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信息使用者(包括竞争对手)有搭便车的“癖好”。这使得信息提供者难以对所产生的信息收费。实际上,当单个人对信息的使用不会损害他人对该信息的使用时,其他投资者就能在此信息使用上搭便车,如果信息供给者无法弥补信息生产的成本,它就会生产比能弥补成本的情况下更少的信息。信息的供给者总是在披露的成本和收益间不断的权衡。
(二)可观的利益报酬使然
我国证券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配股资格和退市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有的公司取得发行额度并获得上市相当不易,若被摘牌,就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白白浪费。为了达到这些要求,为了确保不被摘牌,宁愿对会计信息进行粉饰。同理,债务契约的硬约束也会使报表的供给者对会计信息作手脚,从而减弱债权人的监督和约束。有些信息属于内幕信息,仅掌握在高层管理人员手中,他们可以利用这些内幕信息进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从而操纵利润,为自己赚取丰厚的利润。
(三)披露制度不完善,惩罚措施及其执行不具有足够的威慑力
尽管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但到目前为止,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规则制定不完整、不配套、没有前瞻性和统筹计划性;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仍没突出市场经济主体,尤其是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要求;准则内容仍过于简单,缺乏明细,操作性不强,透明度不高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另一深层原因是违规成本低廉。有关惩治会计造假的规定处罚过轻过宽。这样,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行为可能获得的不义之财,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从我国目前对会计信息披露违规案件的超出情况来看,主要是行政和刑事处罚为主,但是,由于我国对于违反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的追究缺乏系统规定,对于具体该如何承担各自的责任,没有细致的规定,因此,由会计造假而受到刑事制裁的案件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法律的威慑作用。
(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会计人员在将内部会计信息外部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会计这个职业才得以存在。会计人员的职责就在于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一部分的财务报告。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顾职业操守,利用专业优势,铤而走险。尤其是当领导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于不顾。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相当多的会计人员认为应作好“技术处理”,使领导意图得以“合法化”。国内发生的银广厦、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使会计业面临着诚信危机。
(五)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弱化
会计师事务所归根结底也是提供服务收取费用的营利性组织,现在很多事务所不仅仅提供审计服务,还包括管理咨询、记账服务等非审计业务。当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报告的意见表达上存在冲突时,被审计单位很可能会更换事务所。而一旦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仅仅是意味着事务所失去审计业务,同时还意味着它将失去收益可观的非审计业务。“安然事件”告诉我们:当注册会计师站在巨额的非审计服务收入与精神独立的天平上时,天平往往偏向于巨额私利这一边。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非审计服务的提供使得注册会计师面对“审查自己,审查同伴”的尴尬,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四、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就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者之间权责利的一种制度安排。现代公司的特性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可避免地产生契约关系下的代理成本问题。为了降低代理成本,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发生,所有者通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一系列激励和监督机制促使经营者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和所有者的目标函数不断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提供了保障,而真实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又可以监督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优化。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不断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准则
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措施和规定,但是迄今为止出台的一些有关证券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不完备和缺乏操作性等问题,阻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加强证券法律体系的完善,加大法律的执法力度,增强法律的威慑作用。立法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制订出具体的会计法规实施细则,明确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判断标准和惩处方法,避免执法上的混乱,使有关法规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堵住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法律漏洞。特别要严加追究违规公司领导人责任,强迫那些私欲膨胀、以身试法者能反省和收敛自己的趋利行为。
(三)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的惩罚力度,加强法律的威慑力
上市公司及各种中介机构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取决于市场上信息的需求及由此带来的收益,经过成本——收益权衡后,上市公司或中介机构会做出决定,微弱的违规成本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毫无阻拦之力,所以,要加大会计信息违规披露的成本,让法律有足够的威慑力,使有此意图的上市公司或中介机构望而却步,从而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四)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委派机制和收费方式
注册会计师的生命就在于其独立性,即其组织地位和财务利益都必须独立于被审单位。为避免当地政府行政干预过多以及所有者缺位问题,应改革由管理层委托并支付费用的做法。如果审计人员不是由客户选聘并支付审计费用,审计人员就不会顾忌客户中止审计聘约,注册会计师就没有经济上的动机为客户隐瞒已发现的错报,这时审计人员是完全独立于客户的。另外,会计师事务所应意识到应该以审计服务质量为本,树立并维护注册会计师职业形象,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不能为追求利润而偏离独立性。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刘茜、陈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有效性分析[J].财会研究,2008,(12).
[2]李鹂.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J].现代管理,2008,(08).
[3]姚蓉.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8).
[4]于天野.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02).
[5]王宏玉、王娟.浅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J].中国农业会计,2009,(01).
[6]张航.试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作者:杨培培
公允价值与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权益均衡论
摘 要:文章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涉及会计事项的各类交易中的利益冲突与“博弈论”转换机理的分析,逻辑推导出公允价值会计对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人三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缓和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的节约和企业价值的提高。
关键词:博弈论 公允价值 筹资成本 代理成本
博弈论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它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领域。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各种交易作用的结果,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在着利益相关者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均衡,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此冲突过程看作博弈过程,进而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对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人三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缓和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的节约和企业价值的提高。
一、博弈分析公允价值与股东和债权人
在此博弈分析中,我们首先假设公允价值能够提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相对于公允价值,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得出的会计信息由于不能将如今瞬息万变的经济情况及时反映出来,所以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与高质量标准相反的低质量会计信息。
现对此博弈的相关要素作出如下解释:
1.参与人:此博弈的参与人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双方。股东代表作为借方的法人会计主体所有者的利益,他拥有与公司价值相关的信息优势,属于会计主体内部利益相关者;债权人处于信息劣势,属于会计主体外部利益相关者。
2.行动:债权人有贷款和不贷款两种行动选择。股东也有高和低两种行动选择,高表示股东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低表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得出的与高质量标准相反的低质量的会计信息。
3.支付函数:在表1中,股东的两种策略写在左边,债权人的两种策略写在上边。表中的每一格表示对应于股东、债权人的一个策略组合的一个报酬组合,每格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股东的报酬,第二个数字表示债权人的报酬。首先,当债权人选择贷款这种行动时,其利率为i,股东以贷款进行投资,并考虑投资的风险,假设投资项目的息前期望报酬率为20%,此时股东选择高这种行动时,所获得的报酬是20%-i1,当股东选择低这种行动时,所获得的报酬是20%-i2;当股东选择高行动时,债权人首先依据公允价值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评估其破产或债务重组风险,假定其概率为q1,在此情况下,假设本金收不回来的比例为30%,贷款利率为i1,这样在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时债权人所获得的报酬为-30%q1+(1+i1)(1-q1)-1,同理,当股东选择依据历史成本提供会计信息时,债权人选择贷款行动所获得的报酬为-30%q2+(1+i2)(1-q2)-1。如果债权人选择不贷款这种行动,那么股东不管选择高或低这种行动,股东的报酬都是为0,而债权人可以购买国债等无风险投资,假设无风险投资报酬率为3%,即债权人的不贷款行动的报酬为3%。
在表1中,债权人愿意贷款必须满足-30%q+(1+i)(1-q)-1>3%且20%-i>0。我们假使-30%q+(1+i)(1-q)-1大于无风险利率3%,报酬为10%,当股东依据公允价值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时,债权人根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评估股东所代表的法人会计主体破产或债务重组的可能性为5%,则-30%q1+(1+i1)(1-q1)-1=10%,计算求得i1≈16%;当股东依据历史成本提供会计信息时,债权人估计股东所代表的法人会计主体破产或债务重组的可能性要比5%高,我们假设为10%,则-30%q2+(1+i2)(1-q2)-1=10%,计算求得i2≈24%。
在此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出,当股东利用公允价值披露会计信息时,其筹资成本要小于利用历史成本披露会计信息时的筹资成本。由于公允价值披露会计信息可以使股东的筹资成本降低,使债权人真实的评估企业所承诺的归还债务的能力,加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这样就有效地缓和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了企业的价值。
二、博弈分析公允价值与股东和经理人
在此博弈分析中,我们仍然假设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与高质量标准相反的低质量会计信息。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在雇佣合同中的博弈,实质上是所有者权益与人力资本权益之间的博弈,该博弈最后转化为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均衡。
现对此博弈的相关要素作出如下解释:
1.参与人:此博弈的参与人包括股东和经理人双方。股东不只一人,但他们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经理人也不只一人,他们之间也不存在利益冲突。在此博弈中,我们可将参与人看作控股股东和经理人双方。
2.行动:股东有高和低两种行动选择,高表示股东要求经理人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供具有较强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低表示股东要求经理人选择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提供与高质量标准相反的低质量的会计信息。经理人也有两种行动选择,由于股东用于评价经理人的指标主要是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第一个指标用于评估经理人利用企业资产的有效性水平,第二个指标用于评价财务经理的业绩,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经理人能够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收益,使两个指标产生了偏差;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揭示了企业的真实状况,防止了模糊性,从而使经理人的财务活动更清晰的置于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监视之下,迫使经理人留意和保护金融资产的价值,从而防止了收益的操纵,因此我们说,经理人的两种行动选择是操纵收益和不操纵收益。
3.支付函数:在表2中,股东的两种策略写在左边,经理人的两种策略写在上边。表中的每一格表示对应于股东、经理人的一个策略组合的一个成本组合,每格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股东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第二个数字表示代理成本。首先,当股东选择公允价值提供会计信息这种行动时,由于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一定的估计和判断,因此其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相对较高,我们假设为70个单位效用,而在此情况下,经理人很难操纵收益,我们假设其代理成本为50个单位效用;当股东选择历史成本提供会计信息时,其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相对较低,我们假设为60个单位效用,在此情况下,经理人有两种行为选择,首先由于历史成本披露会计信息给经理人操纵收益留有空间,因此其代理成本高,假设为90个单位效用;当经理人选择不操纵收益时,由于历史成本提供会计信息容易造成秘密储备,容易模糊真实的经济价值,因此其代理成本也比较高,但低于经理人同时还操纵利润时的代理成本,我们假设为80个单位效用。
在表2中,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加上代理成本之和即70+50=120<60+80=140<60+90=150,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和代理成本之和最低,从而导致总成本降低,企业价值增加。
而另一种情况,即股东选择公允价值提供会计信息这种行动时,会计信息披露成本高,我们假设为110,如表3。
在表3中,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加上代理成本之和即110+50=160>60+90=150>60+80=140,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使得信息披露成本和代理成本之和最高,引起总成本升高,因此我们就不能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供会计信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选择公允价值披露会计信息时,如果其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不太高,信息披露成本加上代理成本之和小于选择历史成本披露会计信息时的总成本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公允价值来披露会计信息,这样可以缓和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使总成本降低,企业价值增加。
三、权益均衡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与利益相关者行为
通过以上的权益均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终将被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取代。与历史成本隐藏真实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相反,公允价值计量更具有相关性、更有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和经理人效率的提高。由于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缓和,从而减少了他们之间的冲突以及降低了由此产生的筹资成本和代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志亮.论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内涵[J].财会月刊,2010(1)
2.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
3.周守华,肖正再.权益均衡论:关于以财务会计目标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10)
4.王建成,胡振国.公允价值会计与利益相关者行为[J].管理世界,2006(4)
5.谢诗芬,戴子礼.会计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J].财会通讯,2003(9)
6.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1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0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审计处 辽宁沈阳 110136;沈阳惠东管道控制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 266000)
(责编:贾伟)
作者:李 倩 王学君 谢秋玲
个人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关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股票已成为个人投资者主流的金融产品,会计信息受个人投资者关注程度也逐渐提高。本文基于会计信息和股票投资决策理论,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股民关注会计信息的因素,研究发现:股民的文化程度、教育背景、职业类别和入市期限与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密切相关;而投资规模及其占财产比重与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无关。
关键词:会计信息 股票投资 决策Logit模型
注:“本文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魏 剑 梁宇峰 代 凌
推荐阅读:
重大投资决策管理办法05-23
国际融资融资决策论文07-16
领导科学与管理决策07-17
现代投资理论小结06-11
议事决策规则07-01
营销决策07-01
决策失误的原因07-07
科学民主决策制度10-19
民主决策的教案10-27
机关重大行政决策制度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