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决策的案例(通用8篇)
案例1:这个领导班子应如何搭配? 某市一家中型印刷厂,原有党政领导共3人(党委书记,正、副厂长),平均年龄已达57岁。3名领导干部中除一名主管经营的副厂长是大专文化程度(年龄较大,59岁),其余两位均是初中毕业。由于老班子缺乏现代管理思想,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销售不畅,造成企业连年亏损。为了改变后进面貌,上级组织部门决定派工作组进厂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通过查阅全厂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档案,同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依靠群众对这批千部进行民主评议,最后确定了5名德、才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干部作为厂级党政领导的候选人。
陈伟,男,45岁,大专毕业,中共党员。现为厂企管办负责人,懂行,领导能力强,但办事独断,脾气急躁。
林海,男,32岁,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现任厂团委书记,思路敏捷,创新意识强,但工作专注性不够,缺乏经验。
韩雨,女,40岁,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有工程师职称,原则性强,遇事较冷静,善于顾全大局,但谨言慎行,缺少开拓精神。
王刚,男,45岁,大专毕业,中共党员,部队转业千部,善决策和统筹,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但比较主观,出言严厉。
张林,男,42岁,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现任厂办主任,为入稳重厚道,群众关系好,但工作节奏慢,优柔寡断。
根据上述情况,上级领导多次开会研究,大家感到这5位同志都基本符合干部“四化”条件,但究竟应该选哪3位进入领导班子、具体分工应如何安排呢? 案例思考:如果你作为上级领导,将如何搭配这个领导班于?理由是什么? 答:1案例主要体现了领导班子成员的互补原则出发,综合考虑班子成员在知识能力结构、专业结构、个性心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相互补充和最佳组合,从而发挥领导班子的群体优势。
根据行政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要求来看,该厂领导班子可以考虑陈伟任厂长,韩雨任副厂长,张林任党委书记。
主要理由:从知识能力结构看有懂行,领导能力强的陈伟,有原则性强,遇事较冷静,善于顾全大局的韩雨,有稳重厚道,群众关系好的张林;从个性心理结构方面看陈伟的懂行,领导能力强,但办事独断,脾气急躁; 韩雨的遇事较冷静,善于顾全大局,但谨言慎行,缺少开拓精神;张林的为入稳重厚道,群众关系好,但工作节奏慢,优柔寡断;三者相互弥补!案例2杨华的用人观
葛明是东镇溪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从村里拿出500多万元资金划出一块地,建了80套商品房,希望能赚上一笔钱,正当房屋结顶之际,县领导发现他们用地没有经过县里批准,严重违反了国家土地法,商品房屋为违章建筑,县委书记杨华指出要严肃查处,葛明请了一些人到杨华处说情都无功而返。最后葛明在支部大会上作了诚挚深刻的检讨,承担了违法建房责任。80套商品房全部被县里没收。葛明没有辜负杨华的希望,把村里几家企业办得有声有色,当年收益便将违法建房的损失基本补上。也就在这个时候,杨华向县常委建议,调葛明到著名的大镇,西镇当党委书记。“他犯过那么大的错误还提拔他?”,“他是个支书,一下子就提拔为镇党委一把手,中间没有个过渡,能行吗?„„”又有些人说。“我们要用的是人才,是干事业,有错误,能改就行。用人才就不能按部就班、论资排辈。葛明把一村的经济办得兴旺发达,建房的损失说补就补上了,有这样拼搏精神和才干的人,应该放到重要的岗位上”。杨华的一席话,是在席者都纷纷点头。不久,葛明走马上任,他根据西镇的特点,大胆发展外向型经济,短短两年就建了一个韩国工业园,前来投 1 资的客商络绎不绝,工业总值和利税翻了两番。看着西镇的经济发展,人们不禁说,杨华没有看错人没有用错人。
结合领导用人的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答:、案例主要体现了领导用人的相关原则和方法。
此案例主要说明领导用人遵循用人的原则:量才使用,能质对应,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原则。用人的方法:敏锐发现潜在人才,顺势育才,给员工压担子,在压力中使其成长。
案例中村党支部书记葛明有错误能改并且把村里几家企业办得有声有色,县委书记杨华坚持全面辩证的识别人才和重实践的效益原则,既看到葛明的短处,更看到他的长处,一切从工作和事业的需要出发,不拘一格,大胆提拔,量才使用,敏锐发现潜在人才,顺势育才,并坚持放到发挥其长处的重要的岗位上,给下属压担子,在压力中使其成长,既有爱才之心,识才之能,举才之魄,又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故领导用人是知人善任是领导活动和事业成功的关键,葛明走马上任后业绩的实践证明之。案例3拍脑袋决策留下大量烂尾楼
据《新华每日电讯》5月5日报道,一个财力只有3000多万元的贫困县,计划斥资60多亿元建新城,一场历时十年的造新城运动,结果是留下了一堆“烂尾楼”,这场闹剧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
清水河县副县长回忆说,1998年,一位上级领导到清水河县考察工作,认为这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妨碍经济发展,不如选一个地方建新区。但是占地问题没有解决只能作罢。2001至2002年间,上级领导又到清水河县考察,再次提出建新区的设想,造新城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记者从清水河县新区建设投资估算表上看到,项目总投资611272.89万元,其中建设期利息支出1.2亿元,就算全国人民不吃不喝,需要四年才能还清这笔利息。在资金筹措方面,自筹资金仅占新区建设的26.23%,相当于清水河县10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当地一位干部说,新区建设本来就是某些领导“拍脑袋决策”的结果,缺乏可行性调查研究。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指出,急需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体制,以此来制约长官意志。
结合领导科学的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参考原理:科学决策的信息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答:烂尾楼出现是因为清水河县上级领导拍脑袋“长官意志”,没有依据科学决策,在制定决策没有依据信息原则及可行性原则进行决策。
(1)此案例违背了领导决策中的客观原则的重要性。客观原则是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造成烂尾楼的主要原因上级领导头脑发热下能不计后果盲目服从,而没有从当地财力等情况出发,决策中作出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与选择。
(2)此案例违背了领导决策中的信息原则:信息是决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依据,是沟通的桥梁,它直接反映决策者所要解决问题的现状。决策的科学性是同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成正比的。科学决策要求决策者掌握决策所需要的充足的信息,缺乏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领导者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3)违背了领导决策中的可行性原则:科学决策要求对决策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和分析。决策方案只有经过可行性分析认证的前提下才能对其进行最终选择。
故此案例中新区建设没有客观条件,也缺乏信息的全面掌握及可行性规划,酿成这样的苦果,说明地方领导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案例4受灾群众的损失该不该赔偿?
某建制镇为了节省耕地、繁荣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经镇政府研究决定,在紧靠老镇繁华地带河边,改河道围沙滩100亩,进行商贸区开发建设。由于土地造价低,又紧靠繁华地带,投资者热情很高,很快就引进私营业者60多户到此区安家落户从事商贸经营活动,该商贸开发区经营两年,经营状况良好,活跃了镇区经济,给财政增加了税收。县政府将这作为发展经济的典型,表彰了该政府。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特大洪水把此开发区绝大部分地段变成了河滩,财产受损达90%。为此受灾者找镇政府,以不该围河滩搞开发,使他们受灾为由,而要求镇政府给予赔偿。镇政府以天灾人祸谁也预想不到,而且已经经营了两年的良好状况,认为无理由要求镇政府赔偿,向受灾者进行说服,问题没有解决。受灾者坐在镇政府不走,态度十分强硬,并扬言,问题不解决,就要炸平镇政府机关。镇政府领导没有办法,甚至不敢在镇政府机关办公,镇政府的工作已不能正常开展,问题反映到了县政府。
假如你作为县委、县政府领导,将如何看待并采取哪些措施处理这一事件? 参考原理:基层领导危机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答:(1)造成这一事件,政府领导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们没有科学决策造成的。
(2)依据危机处理的原则,领导者在处理这场危机时应当将“下属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基层领导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与下属群众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处理好“奖杯”与“口碑”的关系,以赢得他们的支持。
镇政府在处理这一件事情时没有遵守“下属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危情发生后,一味逃避责任,将责任归于天灾,没有诚恳地与灾民进行沟通,从而引起了民愤,使事态朝着恶性方向发展。
(3)镇政府在事件发生后,没有以最快的方式启动危机计划书,调查受灾者财产受损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危机的严重性确认与评估不足,镇政府也没有将受灾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缺少与受空群众保持良好沟通,没处理好“奖杯”和“口碑”的关系,以赢得受灾群众的谅解。
(4)正确的方法是:当事件发生时,及时启动危机处理的程序,当确认危机导致群众利益受损时,必须受灾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第一时间向群众表示关怀,并且给受灾群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补偿,缓和矛盾。
案例5:薪酬保密惹的祸
小王进入一家小有名气的外企。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一方面,公司的上上下下很和谐,气氛非常轻松,工作虽累却很舒心;另一方面,薪水也不错,底薪有3000元,还会有一些奖金。小王一门心思都扑在工作上,经常加班加点,有时还把工作带回家,而且确实也成绩斐然。比如说,上次湖北的一个设备安装项目,在小王的努力下,只用1/3的时间就完成了,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成本。项目负责人还专门写了一份报告表扬了小王。同事们都很佩服他,主管也很赏识他。同年进入公司的小李却开心不起来,因为他今年的业绩并不好。午饭时两人聊了起来,小李唉声叹气地说“小王,你今年真不错,不像我这么倒霉,薪水都加不了,干来干去还是3900元。”猛然间,小王才知道,原来小李的底薪比自己高900元。他对小李没意见,可他想不通,即使不管业绩,小李的能力、学历都不比他强,公司怎么会这样做呢?他想也没想就往人力资源部跑去。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这一案例
答:(1)此案例体现出了公平理论的原理。公平理论是指出:当一个做出成绩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各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得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后期工作的积极性。
比较有两种,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一种称为纵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即一个人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所谓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较,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2)从纵向比较:小王自己的今昔获得报偿与自己投入的努力作比较,对目前这份工作很满意。工作虽累却很舒心,薪水也不错,底薪有3000元,还会有一些奖金。故工作积极性很高,一门心思都扑在工作上,为公司作出了贡献,也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此时进行比较,他才认为是公平。可小李的一席话打破了小王的公平感,从横向比较:小王将自己获得的薪水与自己的“投入”即业绩、学历及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的比值与小李作社会比较,认为极度的不平衡,故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减小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
所谓案例分析, 就是广泛搜集个例的资料, 彻底了解个例现状及发展历程, 对单一研究对象的典型特征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全面研究分析, 确定问题症结, 进而提出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也被称为个案法、案例研究法。案例分析或案例研究起源于法律领域, 后在医学领域、商业领域以及企业管理、教育培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实践证明, 是一种广泛有效地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能否取得有益经验和成果, 取决于案例本身的典型性、实践性、延伸性。在当今案例分析法已成为普遍研究方法的大背景下, 加强对案例本身的研究, 加深对案例本质的把握, 对于正确选择案例、分析案例、应用案例, 提高人们对案例的科学认识水平具有越来越显著的意义。
二、案例的分类及定义
当前, 案例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 可根据研究对象、介入属性、专业领域、结果属性、表现形式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 如根据案例的专业领域可分为法律案例、医疗案例、经济案例、市场营销案例、企业管理案例等;根据案例的结果属性可分为成功、失败案例等。这些分类对于特定的应用环境和对象均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基于对大量现有案例的研究, 笔者认为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将案例分为以下两类:
行为事件案例:是指个人实践中经历过的具体事件过程的客观再现, 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源、发展、矛盾、冲突、结果等要素。这类案例正是领导力测量和开发过程中迫切需要的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课程开发等宝贵材料。
典型经验案例:是指在企业管理实际中, 具有一定创新性, 经证明为有效和可持续的, 产生出色成果并具有推广价值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包含背景、思路、方法、效果等内容。
三、差异分析
行为事件案例、典型经验案例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很大的区别, 共性是均具有案例本身的特性, 来源于实践, 对于人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启发性。但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主体、文体、目的等不同方面, 具体如下:
1.主体
行为事件案例以个人为核心, 讲述的是个人工作实践中经历过的典型事件, 突出个体在化解矛盾过程中的思考和细节行为;而典型经验案例是以组织整体为核心, 描述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总结出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如5S典型经验案例, 直接应用于企业现场规范管理和员工习惯的培养。
2.文体
行为事件案例采用故事演绎的表达方式, 以事件的发展为脉络, 具体描述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外在现象, 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源、发展、矛盾、冲突、结果等要素;而典型经验案例采用工作总结或情况汇报的表达方式, 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总结、改进为脉络, 总结提炼问题存在的内在原因和有效措施, 主要包含背景、思路、方法、效果等内容。
3.目的
行为事件案例具有启迪性, 能无形中把读者带入故事情境中, 启发更多思考, 寻找规律性、普遍性的内容, 多应用于情景模拟培训与考试, 提升与检验领导力;而典型经验案例揭示了问题的内在本质和解决措施, 具有直接推广应用的价值, 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当然, 案例的分类只是着眼点、侧重点不同, 不管怎么分类, 不同类型的案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所以不可能截然分开。
四、实践意义
通过将案例分为行为事件案例、典型经验案例两个类别, 在具体实践和特定环境中, 对于更好把握案例本质、提高对案例本身的认识, 确保通过案例分析取得有益经验和成果, 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有利于更清晰地把握案例规律。案例的形成有着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 由于案例的主体, 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所导致的案例结果也千差万别, 因此我们在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学习案例时, 针对特定的主体、特定的环境去把握案例规律, 才能得出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二是有利于更准确地研究案例价值。不同类别的案例所体现的主题和内容不同, 它既包括了案例的背景、过程、结果, 也包括了作者对事件利弊得失的看法与分析。案例针对不同的分析应用对象, 其考虑分析的角度不同, 所产生的思考和借鉴也不同, 因此, 在研究案例价值时, 针对不同的目的, 采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分析角度, 来表现案例、阐述案例, 能更准确、更全面地揭示案例的意义与价值。
三是有利于更科学地推广应用案例。之所以能成为案例, 其根本是具有一定启发性和借鉴性, 能让人们通过本案例的学习, 方法、思维和能力得到提升。但我们在收集、使用、传播案例时, 也必须充分认清行为事件案件与典型经验案例的区别与联系, 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甄选案例, 产生最佳的推广应用效果。
四是有利于更准确地表达案例收集的需求。在实践中, 很多HR部门、领导力开发机构和培训机构, 都需要大量鲜活的行为事件案例作为情境模拟类测量案例和课程开发的原始素材。大型组织和专业机构往往要假手他人获取案例, 但实践表明, 由于表达不清, 收集的往往是典型经验类案例, 甚至是工作总结、表功材料。案例分类研究有助于澄清要求, 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领导者;科学决策;路径
管理学上有一句名言:一个错误的决策100个行动都无法挽救。可见决策的重要性。目前,我们一些错误决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5000亿元,如果按照全社会投资决策成功率70%计,则每年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为1200亿元。20年来,损失应该在24000亿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曾说:我们国家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战略决策的失误。科学决策是使决策失误减少到最低的有效途径。科学决策是相对于不科学决策而言的,按照科学的决策规律,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的正确决策。领导决策是在那些具有战略、全局和方向性的问题上,领导事先就要总是能够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大方向。领导者要做好科学决策的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
一、领导者要具有科学决策的意识
这是决策科学的首要前提,如果一个领导者都没有进行科学决策的意识,那决策方法、程序等等问题都无从谈起。“三拍领导”的出现就是缺乏科学决策的意识。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意识来源于“道德”层面的对将要做出的决策的负责态度,即责任感。如果领导者本身对决策敷衍应付,随意马虎,决策的科学性肯定不会高。比如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决策者由于缺乏科学决策意识,不顾客观规律和工作实际,照搬照抄,致使全国各地出现了各个大学城,甚至还有天价的大学校门,很多大学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领导者必须具有责任伦理的观才能做好科学决策。
二、领导者科学决策要具有全局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为了客观地把握外界事物,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以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结构、风尚习惯和方法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有机统一体。它内化于人脑中,成为发动认识与构思的内在机制。科学决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考虑决策执行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要求领导者首先具备全局思维的能力。树立科学决策的全局意识,关键是要转变思维方式,变“单一型”、“项目型”思维为“全局型”思维,将仅仅关注某一个项目本身的规划与设计,缺乏长远、综合的考虑的思维消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决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变化迅速。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具备战略思维的能力,战略思维是思维主体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谋划的思维过程。战略思维具有长远性、前瞻性、整体性、重点性、关键性、复杂性、开放性等特点。
领导者科学决策还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有创造性,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模式。现代社会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这句话就表明了人的思维创新的重要。爱因斯坦在1936年10月15日,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指出,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领导者只有具备创造性思维才能发现问题,抓住问题,解决问题。
从1986年以来,中共在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等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都提到要推动科学决策,这就领导者在进行科学决策时,也必须具有全局、战略和创新的能力,为实现长远目标,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知识和胆识
科学决策与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会影响领导者的决策。在领导的决策过程中,领导者面对着各种备选方案,他必须依靠自身的经验、思维等特质对它们进行筛选和运用。这些经验、思维等特质的不同在领导者的脑中产生并发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决策中会产生特定的心理效应。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必然对决策产生影响和作用。
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提出“决策人”模式,指出“决策人”应把学习、记忆、习惯等心理学因素作为其决策行动的基础。而他们所强调的这些基础正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等多项指标综合的表现形式。它是领导实行决策的基础,他对领导决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领导者个体素质的分析,可以将领导者素质简单分为知识和胆识。知识主要是智力因素,智力一般包括个体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能力。胆识从个体的意志和个性特质体现出来,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行为去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领导决策所必备的,它是直接决定决策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主要包括自觉性、耐压性、决断魄力、自制力等。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基本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等。个性是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势必影响人的行为。从上面的分析看要提高领导者的知识和胆识,需要从智力、意志和个性方面人手,一个决策者必须具备的特征,应该包括理性的思维能力;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敏锐的预测能力和机智的判断能力;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主动承担责任,敢于担当风险;全局观念等等,培养出这些特征的领导者才是最利于决策的领导者。
四、领导者要加强决策的“外脑”与“电脑”建设
科学决策的“策”需要集思广益,打开空间,解放思想。因此,需要加强“外脑”与“电脑”的建设。“外脑”就是借助领导者以外的专家学者民众的意见,解决问题的办法。“电脑”就是借助于计算机来分析问题。
科学决策要求领导者更多地了解专家的意见。当今社会,领导者面临的事务错综复杂,专家以其专业性、独立性、客观性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在科学决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主要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多是政府下属机构,其独立性差,它们的计划、人事和财务都受到了过多的制约。有时因为不得不服从某些部门的局部利益,使研究人员很难真正发表自己的意见,导致决策咨询思想库难以发挥实际作用,这种状况也制约了我国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因此,领导者在加强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基层咨询机制的建设,让专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借助于计算机分析软件来帮助分析决策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因此,把系统科学、运筹学、博弈论、预测科学、仿真技术、信息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方法和先进手段引入科学决策研究领域,通过计算机周密严谨的分析,从而在做出科学决策之前得到理论上结论。现代社会很多大型项目的决策很复杂,往往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借助于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
五、领导者要遵循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是保证决策科学的条件。任何决策过程,都必须遵循法定程序或正当程序,通过程序化可以使决策者遵循一定的规范行事。
决策程序是决策规律在决策规范化上的反映,是正确决策的保证。决策科学化只有通过一定的环节,才能从组织上保证其准确无误。一般来说,错误的决策往往是少数人拍拍脑袋,不经过决策的必要程序,轻率拍板定夺。所以严格遵循决策程序,不仅仅是一个方法步骤问题,也是一个是否遵循决策规律的重大原则问题。实践证明,许多重大决策的失误,大都与领导没有按程序决策有关。
曾经在某本杂志上看到,有位外国人很聪明。他开的公司是专门帮助别人预测彩票的。公司刚开的时候,生意还红火,毕竟很多人都梦想能够有朝一日能够彩票中奖成为百万富翁,有这样的预测机构为他们服务,他们会觉得自己成功的概率在增加,于是那位外国仁兄的生意自然兴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生意突然冷淡了起来,因为很多人通过这位仁兄的预测并没能让他们中奖,这些顾客有了种受骗的感觉,于是不再光顾。看到经营如此惨淡,这位聪明的外国仁兄想了想问题所在,遂作了个决定,公司针对的顾客群主要就是那些通过公司预测而中奖的那些人,因为他知道,他随便的一个预测,要么是正确,要么是错误,机率都是均等半半的,所以他只要这样有针对性的经营,他的公司这样能够经营下去,而且还有那些慕名而来的顾客。后来,自然不想而知,聪明的外国仁兄,他的公司顺利经营下去,而且钱越赚越多。
我不知道你看了以上的故事会作何而想?而我怎么老觉得我们中国的算命先生比那位外国仁兄更是聪明,不仅是因为我们中国的算命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因为现在素质如此之高的社会,算命行业还依然如此风行,可见得我们中国算命先生的厉害了。但我还是想问问的是,诸位观众是否是否有觉得那位外国仁兄的思想和我们中国算命先生在某些方面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在我觉得,他们都是非常相似的,要么是正确,要么是错误,机会均衡,且等得结果出来之后便来个马后炮将军,这一招果然厉害,难怪会有如此多人相信命运之说了。
而至于缘分之说,我想应该可以不必多提,你若用相对论的观点来看的话,你就会觉得命运与缘分之说几乎是可以等同的。在你结交朋友或在爱情方面成功的时候,你说你们很有缘分,倘若失败则常叹一声:“我们有缘无分”,完全也是一种等结果出来,你再说原因,也还不是马后炮将军么?简直是必死无疑。
钢材集团总公司下有8个分公司。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分公司是集团中规模最大的分公司。张、王、李三人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分公司的业务科长。今年比利时召开全球钢材交易大会,此次会议对集团未来的发展和市场定位非常重要。集团决定让最具规模的第一、第二、第三分公司的科长同去参加此次会议。会议3天,加上来回的路程和周末,一共用去了一周的时间。回来后,第四分公司没有参会的赵科长是新近被提拔的年轻的科长,很想同他们了解一些目前国际上最新的动态,就主动给张、王、李打电话询问什么时间方便开个小会。第一分公司的张科长还没有搞清楚赵科长的意图就打断说:“我现在手头有很多积压的文件,一半天没有时间,无论什么事情等过两天再说吧。”第二分公司的王科长比较耐心的听完后,思考了一下说:“上午我要处理开会期间没有办的工作,下午有时间,欢迎你来找我。”第三分公司的李科长表现的很热情:“没问题,你现在来都可以。”赵科长感到三个科长管理风格相差很多,觉得他们可能从会上感受到的内容也可能各有不同,决定分别找三个科长聊聊,时间上也不发生冲突。这样既可以了解市场的动态,又可以分别向三个科长请教一些管理的方法。问题:(1)三个科长是同行业的,假定他们的职责大体相当,开会离开的七天里,科里工作也是大致相似的,那么,三个科长会后的状况为何如此不一样呢?(2)你认为哪种科长的管理风格更可取?为什么?
1、张科长应该偏向于凡事比较亲力亲为的(集权)管理者。科里的工作不管事大事小,都喜欢抓一把。
2.王科长属于集权跟分权相结合的管理者。
建新公司原是军工企业,在我国体制改革过程中,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军品的基础上,又转向民品的开发与生产,并获得了成功。现该厂共有军用通讯设备、电话机、电话交换设备、音响设备等产品系列,企业资产总值2亿元,职工1600人。该公司30多年中一直采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共设有21个职能科室,各职能部门各自负责一部分管理业务。五个副总经理分别负责生产、销售、技术、财务和人事等工作,并各自分管若干个职能科室。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该公司领导人越来越感到这种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经营的需要,组织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问题有:由于产品种类多,技术差异大,而每个管理职能部门都要涉及对所有产品的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觉得工作头绪过多,难以应付;各种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在各部门和单位之间交叉进行,相互扯皮现象严重,协调难度大;公司的高层领导整天陷入繁忙的日常事务,无暇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
为了使公司获得更好的发展,在不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条件下,你认为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该如何改革?为什么?
分析:
公司的现行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制组织。该组织形式一般在企业规模比较小,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工艺比较稳定,市场销售情况比较容易掌握的情况下采用。但公司现在的发展已达较大规模,产品已形成较大差异的多个系列,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直线职能制组织已难以适应该公司的发展。
建议该公司将直线职能制组织改为事业部组织。如下图所示。
1.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原则,按产品建立事业部。
2.总公司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公司的各种政策和涉及公司整体发展的重大决策。
3.事业部是一个利润中心和责任中心,在总公司的宏观控制下,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可以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公司的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搞好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有利于统一管理、多种经营和专业分工地结合;公司和事业部的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各事业部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和自主权,事业部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比较容易协调;能较好地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能加强事业部领导人的责任心,有助于全面管理人才的培养。
李明的工作调动
三年以前,某计算机公司招聘录用两名计算机专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张强和李明。公司人事经理决定让他们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虽然两个人都愿意从事该项工作,但张强个性外向、热情、开朗,善于交际且主动;而李明则与之相反。一年后,张强完全适应了销售工作,且成绩出色,被提升为部门副经理;而李明表现一般,仅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过了一段时间后,李明找人事主管谈话,说他准备辞职,对营销工作早已不感兴趣。人事主管私下了解,得知李明有极强的创新精神,高中时就获得过科技发明奖。人事主管和公司总经理找李明作了一番长谈后,将李明调到公司研究开发部工作。李明到新的工作部门不到一年,两项发明就为公司创利二十多万元。
1.为什么张强能适应营销性工作,而李明就不能?
2.如果你是公司管理者,你如何解决李明提出辞职的问题?
3.从这一案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分析要点:
1.张强的性格较好地适应营销工作特点,而李明的性格与之不一致是导致他们的成败不一的重要原因。
2.作为管理者,面对部下的辞职,应深入了解其辞职原因,了解其个性、兴趣、气质和志向等心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将其调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以激励他的创造性、主动性。
3.人员配备工作的目标是:探索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的规律和方法,正确处理和协调组织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人和事、人和物的关系,使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协调,实现最优组合,做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管理者应了解组织中个体差异,以最大限度地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任务,使人、事相适应,提高工作绩效,完成组织目标。
检测一下你的冲突处理风格
冲突处理风格问卷:
当你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你是否经常用下列方式来表示?答案可以选择(经常、有时、很少)。
1.我会进一步了解我们之间的不一致,而不是立刻改变自己的看法或强加给他人我的看法。
2.我坦诚地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并欢迎有关这一方面的进一步的讨论。
3.我寻求一种双方共同满意的解决办法。
4.我要确保自己的意见被倾听,而不能让别人不听我的意见就下结论。当然,我也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5.我采用折衷办法,而没有必要非去寻求完全满意的解决办法。
6.我承认自己错了一半而不去深究我们的差异。
7.我总是迁就别人。
8.我希望自己只说出了真正想说的一部分。
9.我完全放弃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改变别人的意见。
10.我把有关这一问题的所有矛盾搁置在一旁暂不考虑。
11.我很快就会同意别人的观点而不去争论。
12.一旦对方对某一争论感情用事,我很快就会放弃。
13.我试图战胜其他人。
14.我要不惜一切代价取得成功。
15.对于一项好的建议,我从不退缩。
16.我更愿意取胜,而不是进行妥协。
给你所选择的“通常”打5分;“有时”打3分;“很少”打1分。然后计算每组陈述的总分,分组方式如下:
A组:项目13~16
B组:项目9~12
C组:项目5~8
D组:项目1~4
分别对每组进行分析。任何一组得分在17分或以上的,属于高程度;得分在12-16分之间属于较高;得分在8-11分之间属于较低;得分在7分或以下属于低程度。
A、B、C和D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冲突解决策略:
A——强迫/支配:我赢,你输。
B——和解:我输,你赢。
C——妥协:双方都有所赢,有所输。
D——合作:我赢,你也赢。
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因地制宜改变自己对冲突的态度的能力,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处理冲突的习惯风格。此问卷能够帮助你认识你处理问题的基本风格。
你也许能够改变你的基本风格以适应某种冲突环境;但是你的基本风格表明你最可能采取的行为和最经常采用的冲突处理方式。
附:新棋武士2
一、游戏目的:
了解团队组建的过程、应考虑的要件及团队的分工与合作。
二、游戏程序: 第一阶段:小组议事(10分钟)
1、讨论如何应战
2、小组成员编号及按照棋子角色分工(将分工状况交给讲师)
3、制作表明身份的身份卡(一面为号码,一面为角色名称)第二阶段:小组布阵(3分钟)
小组按照先后次序进行布阵 第三阶段:应战阶段(20分钟)
1、选取一种方式决定谁先走棋
2、讲师宣布开始作战(某组先走)
一、《领导学》案例教学的现实意义
1. 案例教学是学生感受领导不但是一门科学, 而且是一门艺术的过程。
领导学原理、方法是能清楚表达和记录出来、便于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的, 属于显性知识, 而领导艺术是对领导学原理创造性的发挥, 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 拥有者能自如地应用但不能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 属于隐性知识, 是不容易习得的。通过对复杂案例的分析, 学生可以感受领导者的矛盾处境, 体会领导活动的不确定性或者复杂性, 感悟领导不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2. 案例教学是培养和锻造学生领导者素质, 提高其领导能力的过程。
一个合格的现代领导者, 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 还应该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案例教学, 通过学生的思考、发言, 教师的启发、引导, 可以使学生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彰显。具体来说, 通过讨论、辩论, 学生可以提高思辨能力、批判反思能力, 增强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安排学生自我组织讨论或安排学生总结发言, 以及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 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通过对风险性决策问题或者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综合分析, 学生可以培养综合决策的能力。
以上各种能力、意识, 都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通过案例教学, 学生不仅可以对某一特定领导环境下的领导问题有一个专门的感性体认和理性把握, 由此直接增长相应的实践经验、见识、才干和胆略, 而且可以在案例设定的特定领导情形下或者以当事的领导者的角色培养相应的领导意识, 训练相应的领导能力。
3. 案例教学是师生良性互动和发现未来领导人才的过程。
学生是高等教育过程的客体, 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成功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了解学生。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学习, 教师就很难了解他们的真实水平、分析和理解能力, 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个性心理特征, 等等。通过案例教学, 教师可以获得这些信息。另外, 通过教师参与讨论、进行启发和案例总结, 学生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等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教师与学生平等讨论和对其观点客观点评, 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信任, 促进相互间的沟通与理解。良好的互动不但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模式的改进, 还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中的领导人才。
二、案例教学中的权变量
1. 学员成熟度。
成熟度的概念源自生命周期理论, 后经过情境理论的发展, 简单解释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否愿意和是否有工作能力。高等学校开设《领导学》课程面向在校学生, 以及社会上接受再教育的人员, 这些听课对象在年龄、学历、工作经历, 以及个人学识、阅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用“学员成熟度”的概念反映上述差异。“学员成熟度”可以简单理解为学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按照是否有工作经历, 领导学授课对象可以分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再教育学员两类, 这两类学员成熟度不同, 案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区别。
(1) 在校学生
在校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多数都尚无工作经历。他们对领导活动的领悟, 仅仅来自学生团体中领导活动, 因此, 对于学习领导学, 无论是兴趣还是领悟能力都不高, 属于低成熟度群体。对他们进行领导学案例教学, 案例内容的选取和案例讨论方式就要结合他们的特点和兴趣。当前在校学生的主要群体是“90后”, “90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富有个性, 兴趣取向呈多元化趋势并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例如, “你心中的领导人物是谁”的课堂调查结果, 表现出强烈的不一致性:有人觉得商业领袖引领社会风骚, 有人认为政界领导人更能决定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有人对国外那些跨国组织的领导者感兴趣, 有人把国内平步青云的创业者奉为偶像;有人感怀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有人对当今的变革者欣赏不已。此外, 部分同学在选择心目中的领导人物时, 还会考量性别、出身、奋斗历程、同年龄层次等因素。因此针对在校学生选择案例, 老师必须同时考量学生的特点及他们的兴趣取向。另外在教学方法上, 应该根据“90后”学生乐于彰显个性的特点, 设计诸如扮演领导角色或对知名领导者的现场提问等模拟活动, 比如可以先看视频, 再进行现场提问, 或者直接分配角色进行模拟。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是明显的, 不但让学生表现了自己, 而且通过模拟让学生有了一些新的心理体验。
(2) 在职学员
在职学员是来学校接受短期学历教育的, 如MPA、MBA, 以及其他短期培训形式的学生, 这些学生来自社会各界, 有一定的工作经历, 有的已经是中高层领导, 他们已经从工作实践中获得了很多社会经验, 对领导活动有所感悟, 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熟度较高。因此在案例教学方式上不适合角色的模拟, 而应该从领导学理论切入, 选择对案例中的领导者的成功之道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 特别是从职位、体制、领导力的角度分析领导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讨论增加领导力的途径, 以及怎样做才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在选择案例时, 应结合听课对象的行业或工作经历, 选择与他们的行业背景、专业背景相关并且时效性强的现实案例。在案例分析中, 不能理论脱离实际, 尤其在分析现实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去掉学院派风格, 鼓励学员用日常用语分析问题, 注意提高学员的理论驾驭能力。
2. 学生专业背景。
(1)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专业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公共部门管理的专门人才, 《领导学》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必修课, 授课内容的安排要注意和最大的公共部门——政府的管理活动相联系。例如, 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这个章节, 重点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阐述领导者的唯一定义是身后有追随者, 政府领导者代表国家管理社会, 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领导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活动特性”这个章节, 应该与公共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相联系, 重点强调领导活动的服务性;在“领导权威及领导者类型”这个章节, 重点强调政府领导者在社会变革时期应该充当能人型领导者的角色, 树立强硬的权威, 在社会稳定发展时期应当充当仁人型领导者, 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 坚持原则、以身作则, 发挥领导的示范作用。
(2) 企业管理
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差异在于前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后者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组织目标的不同, 决定了其领导风格, 以及领导者素质的核心要素有所不同。为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企业领导者在领导风格上表现出任务取向是可以理解的;公共管理部门的领导者更应该关注领导风格上的关系取向, 获得高的支持率和满意度。企业有生命周期, 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 对领导和管理的匹配比例的要求是不同的, 企业的领导者必须了解到这一点, 在用人上及时做出战略调整;同样的问题, 政治体制中的情况远比企业复杂, 因此, 给企业管理的学生讲领导学, 可以偏硬科学一些, 即强调《领导学》的科学性。
三、《领导学》案例教学的控制点
案例教学需要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加强运用。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 (C.R.Christensen) 认为:“案例就是一个执行官或其他管理人士曾面临的情景的一个部分的、历史的、临床的研究。它运用叙述式的表达方式, 来鼓励学生的参与, 并为可替代许多方案的构建和为认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提供资料——实证的和过程的材料——这是对于一个特殊情景的分析所必需的。”[2]案例教学主要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 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 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体会实践中运用相关理论的复杂性, 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大致可按以下环节开展 (见图1) 。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认为, 在这五个环节中, 精选案例、组织讨论和总结三个环节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和难点。这些难点的突破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挑战。
1. 精选案例环节。
这一环节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基础。学生对案例讨论是否热烈, 首先取决于对案例的兴趣是否浓厚。什么样的案例学生才能感兴趣?首先要如上文所述, 根据学员成熟度和学生专业背景等权变量选择合适的案例内容。其次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现实性和复杂性。典型性是指案例的选择应该突出所要验证的相关理论。现实性是指所选案例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距离现实社会不是很远。学生是对时事最敏感的群体, 而且由于就业的压力, 部分学生会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如果案例的社会背景距离他们太远, 就往往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 因而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复杂性是指案例中描述的情景, 常常充满了多重矛盾, 隐藏着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使决策者处于两难甚至多难境地。案例的复杂性有利于学生综合决策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实施有效领导需要灵活驾驭领导学理论和具备现代领导者素质, 从而感悟领导艺术的魅力。选择兼有典型性、现实性、复杂性的案例, 既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嗅觉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又要求案例的挖掘有通畅的渠道。因此,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对教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教学经验、敬业精神的一种挑战。
2. 组织讨论环节。
案例讨论组织的成败是验证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以往的经验, 案例讨论冷场往往跟组织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紧密的关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结合学生的特点组织讨论。除在“布置查阅资料”的环节给出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准备外, 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在组织讨论开场的时候, 可以借鉴头脑风暴法, 启发学生畅所欲言不必顾虑自己可能会说错什么, 让大家感觉“不用听我的立场, 我只是一个主持人。”“我们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过去有过太多的标准答案了。”[3]在这个环节, 老师需要做的, 一是让大家感觉师生是平等的, 甚至老师示弱, 鼓励学生示强;二是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与发言学生一对一的讨论, 引导全体学生参与, 或通过学生的发言引出新问题, 抛砖引玉。在组织讨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两点:一是不要跑题太远, 适当展开是必要的, 但必须有一条主线;二是注意发言同学的前后衔接, 只有前后发言衔接得好, 才能对某个问题的分析或解决方案形成争鸣, 最后才能启发学生扩展思路, 发挥集体的才智, 领悟现实问题的复杂性, 进而深刻体会领导活动的特性和实施有效领导的关键所在。案例讨论的顺利开展, 要求教师不但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宽泛的知识面、一定的科研积累, 更要求教师具备很好的组织能力、启发能力、平衡能力、沟通能力及亲和力, 等等, 这无疑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挑战。
3. 总结的环节。
这一环节在案例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总结得好, 学生会感到案例教学有收获,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下次案例教学的组织打下基础。但是, 由于时间关系, 总结的环节往往被省略掉了。如果省略掉, 就有两个弊端:一是同学各持己见, 大家不知道哪种看法更符合社会现实和领导活动的规律;二是集体讨论的效果没有得到及时肯定, 不利于保护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总结环节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总结的环节可以由老师自己完成, 也可以指派某个同学完成, 老师加以补充。老师在总结时要注意对学生观点的评价, 肯定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所持的独到见解, 阐述自己的观点, 并指出讨论的不足。对于存在争议的案例, 可以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课下继续思考或在以后的实践中体会, 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对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就是大有裨益的, 也符合现代教学从知识的灌输向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方向的要求。这个环节, 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整理学生的发言的同时, 理顺分析的脉络, 提炼学生观点的精华, 做出恰当的点评。另外如果讨论激烈甚至学生情绪激动, 就要引导学生从“对人”的感性思维转到“对事”的理性思维上。如果组织讨论要求教师担当“导演”的角色, 总结环节就要求教师担当“主持人”的角色。总结能否做好, 与教师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养高低等有直接的关系, 也反映了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综上所述, 《领导学》课程案例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方式难度大, 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
《领导学》案例教学虽然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但是成效是毋庸置疑的。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机构, 在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师素质提高, 以及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等方面应该不断改革, 走出一条新路。就学校而言, 可以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体系, 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对教师来说, 案例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根据现实条件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 比如, 把企业家请进课堂, 等等。我认为, 案例教学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化发展, 在《领导学》这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 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陈潭, 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4) .
[2][美]小劳伦斯.E.列恩著.郗少剑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1-12.
决策之前:从群众中来
正确的决策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领导干部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来自群众,来自基层,来自实践。
小岗村的故事尽人皆知。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严俊昌等18位农民冒险按下“包产到户”的手印,这一壮举谱写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被载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册。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同志的这番谈话,使得小岗村“大包干”为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试验被推向全国各地农村,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大潮。可以说,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正确决策,就来自以小岗村为代表的中国农村、中国农民。
这个典型事例生动地说明,领导决策形成之前,一定要到群众中去广泛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准确把握群众脉搏,全面掌握实际情况,进而“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毛泽东语),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与此相反,有些领导干部习惯于体现领导意志,热衷于实行“顶层设计”,结果往往是闭门造车,甚至是盲目决策。不是说领导意志都不能要、顶层设计都不能搞,而是应当谨记,领导意志必须服从于群众意愿、顶层设计必须来自于基层实践。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这种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进入决策,才能确保我们的决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决策过程:让群众参与
领导决策的过程不应当是全封闭、不透明的,而应当是公开的、透明的,应当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其中,这是民主决策的题中应有之义。
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不仅创造着物质财富,而且创造着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变革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执政的实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然如此,就应当相信群众的觉悟,相信群众的智慧,相信群众的力量,尊重群众的决策参与权,让群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决策的主体,在决策的整个过程中,要让人民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因为在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上,群众当然最有发言权。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不仅要在决策之前尽量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而且要在决策环节邀请群众代表参与。要建立健全意见建议征集制度,把集中群众智慧作为领导决策的重要原则,把群众参与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和规定动作,确保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心声。只有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亲身经历决策实践,亲眼见证决策诞生,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水平。
决策执行:到群众中去
当我们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决策之后,下一步就是“到群眾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毛泽东语)也就是说,把决策交给群众,用决策引导群众,让广大群众了解决策的真情,推动决策的执行。因为,“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列宁语)
有些领导干部喜欢决策神秘化,仅凭个人经验、主观意志和片面依据搞暗箱操作,这种缺乏民意支持、缺乏民主参与、缺乏科学分析的决策,往往是见不得阳光的。见不得阳光而又需要落地,怎么办?只好或遮遮掩掩糊弄群众,或依仗权力强行推进。其结果,要么,那决策如同纸糊的灯笼,一经实践检验便弄得千疮百孔;要么,那决策如同霸道的螃蟹,由于横行无忌以至于后患无穷。
那么,是不是正确、科学、民主的决策就一定能够顺利地得以执行呢?也不尽然,决策执行环节走群众路线依然十分重要。首先,需要到群众中去广为宣传,使群众认识到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理性,使决策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其次,需要选择那些对群众有感情、一切为了群众、真心依靠群众的党员干部来执行决策,以防个别“歪嘴和尚”念坏了经。第三,需要将决策与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决策执行环节出现“排异反应”。第四,需要让群众对决策执行进行监督,群众会观察到执行决策是不是坚决、是不是严格、是不是彻底、有没有走样、有没有缺陷、有没有弊端,根据群众监督意见,再对决策进行修订完善。
领导决策里有群众路线,领导决策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把人民群众作为领导决策最可宝贵的资源,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群众路线,才能作出正确决策、推进决策执行,才能更好地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人民力量。
【领导科学决策的案例】推荐阅读:
领导科学新07-10
领导科学与管理决策07-17
领导科学与艺术课件06-09
领导科学复习资料06-19
领导科学概论期末试题07-17
10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06-29
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本领10-22
北师大领导科学与艺术10-14
小学科学养成教育案例10-16
重庆领导案例分析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