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民主决策制度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精选10篇)

科学民主决策制度 篇1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只有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要加快健全以下制度:

(一)依法决策制度。决策的合法性,是决策的第一要件。违法决策、越权决策,决策的合法性就无从谈起。对于重大决策,必须实施决策者资格审查制度和依法备案制度。对已经作出的重大决策,要进行复查,与现行法律法规有抵触的,要及时修正或撤销。现在,在一些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决策中流行的“一支笔”审批等现象,有一些明显不合法,必须加以改变。

(二)调查研究制度。调查研究是领导决策活动的前提、依据和基础性环节,贯穿于决策活动的始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不应有决策权。要把不深入调研不决策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在进行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之前,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作出准确判断。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各级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制度。

(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调查研究制度的经常化、制度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主要是对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受理机构、处理方式等作出规范。这项制度有助于党政机关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群的思想动态、活动趋势。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一是要把各级党员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群众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进一步完善提案议案制度。二是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联系不同社会阶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发挥信访作为社情民意晴雨表的作用。四是发挥大众传媒表达群众意愿、交流社会信息、执行社会监督的功能。五是完善社情民意调查网络,不断整合和培养民间调查力量。

(四)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通过民主程序决定重大事项,保证决策层每一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内部充分讨论才能作出决策,有的还要经专家和研究机构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平等讨论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特别注意倾听少数人的意见。建立投票表决制度,按表决意见形成会议决议。未经集体讨论,任何个人不得作出决策,要坚决杜绝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五)专家咨询制度。现代社会是分工社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现代社会又是信息社会,科技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决策者不可能样样精通。为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事先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一要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作用。二要加强党政机关内部研究机构建设。三要重视培育和发展民间咨询机构。此外,在进行专家咨询过程中,要保证专家组成的全面性,尤其是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专家的作用。应改变现在一些重大决策很少经过人文社会科学论证的状况。还要保持专家咨询的独立性。杜绝领导先下结论、然后专家论证的不良现象出现。

(六)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公开的本质是对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保护。要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凡属重大事项,除重要机密外,属于党内的,应向党员公开;属于国家和政府的,应向社会公开。完善决策公开制度,一是决策事项要公开。凡是需要领导机关作出选择或者决定的事务,都应当向社会公开。二是决策依据要公开。决策的规定,包括有关决策权限、决策程序等规定都要公开。三是决策结果要公开。

(七)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这既是决策公开制度的要求,也是提高行政决策质量的保证。对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社会公示的范围和原则,制定社会公示的具体程序,选择社会公示的有效形式。对公示期间群众和利益相关者反映的问题、情况、信息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并把其纳入到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实行社会听证制度要保证听证参与者的利益相关性、听证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避免走过场和搞形式主义。

(八)重要决策评估制度。主要是对决策评估的标准、组织、方法、技术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样做既有利于衡量决策的实效,也有利于总结经验、改进决策、落实责任,保证决策执行。要将决策评估贯穿于决策和执行的全过程。决策前评估重点是在调研、论证、咨询的基础上,对决策事项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最大限度地降低决策风险。决策执行中的评估主要是对决策实施的过程进行全方位跟踪,随时收集和掌握决策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反馈到决策机关,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及时补救错误或停止执行错误决策。决策后评估主要是对重大决策事项的实施结果,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九)决策监督制度。主要是明确监督的主体、内容、对象、依据、方式和结果,保证监督有效和客观公正。监督的核心是制约权力,重点是对遵守决策制度、程序、规则情况以及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决策目标和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决策方案的顺利实施,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保证决策得到正确和有效贯彻执行。

科学民主决策制度 篇2

关键词:军队财务,科学管理,决策机制

一、现实财务决策中存在的不足

(一) 程序混乱, 论证不足

在实际中, 一些单位往往先由决策者提出方案, 各职能部门再去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二) 不顾财力, 超前消费

有些财务决策者在财务决策中不顾单位财务承受能力, 花钱大手大脚, 崇尚“超前消费”。“家底”经费达标的要花, 不达标的想法设法也要花。有的靠借贷或挪用其他经费, “拆东墙补西墙”来办一些预算外项目, 造成其他项目的经费紧张, 影响单位的全面建设。

(三) 突出政绩, 目光短浅

有些财务决策者为了在任期内突出个人成绩, 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建设任务之间的轻重缓急关系, 只顾搞一些能得到上级领导赏识的项目, 办一些不该办的事, 账外债台高筑, 留给下任去处理。

二、建立科学民主的财务决策机制的对策

科学民主的财务决策的特点是, 以提高整体效益为目的, 以宏观决策为对象, 以系统分析法为手段, 以发挥集体智慧为前提, 以科学管理为中心。

(一) 解放思想, 树立科学民主的财务决策意识

1.实事求是, 财务决策切实符合部队建设的实际需求

深入了解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 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是实现军队财经科学决策的基本条件。财务决策直接影响的是训练质量和官兵生活, 但最终影响的是的战斗力的生成。决策者通过深入部队基层, 不仅能够掌握部队管理的真实情况, 而且可以认识其自身在财务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找到问题的症结, 正确处理军队财务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最大限度的减少军事和经济改革给军队财务带来的摩擦和震荡, 为军队财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运行环境。

2.以人为本, 财务决策充分反映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

财务决策充分反映广大官兵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是推进军队财务决策民主化得根本所在。通常情况, 军队广大官兵的愿望和要求, 能从整体上反映和体现军队整体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财务决策能集中广大官兵的意志和体现广大官兵的利益, 得到他们的拥护, 就可坚持下去;如果财经决策不能完全代表广大官兵利益, 得不到他们的拥护, 决策者就需要认真思考, 再次进行论证, 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是官兵没有正确理解, 就需做好解释和正确引导, 如果确实方案有问题, 就必须对方案进行修正, 使之真正符合官兵的愿望和要求。

3.讲求民主, 财务决策广泛集中全体官兵的聪明才智

广泛集中全体官兵的智慧, 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才能推进军队财务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进程。要充分发挥军队财经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 建立领导、专家和广大官兵相结合的军队财经决策咨询机制, 把大家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建立最佳的军队财经决策方案。财经决策是各级领导班子的重要任务, 领导班子在财经决策中处于关键地位, 是军队财经决策的主体。

(二) 筑牢基石, 建立系统的财务决策信息采集机制

1. 完善信息采集的内容信息是进行决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财务决策方案的制定、优选, 也都是在掌握足够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制定前要采集方案涉及到的所有信息, 广泛征求意见, 为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案论证时要对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可能产生的影响, 采集可靠和权威的信息, 为方案的选择打好基础;方案实施过程中, 决策者要加强反馈信息的获取, 掌握具体情况, 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 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2. 规范信息采集的方式

信息采集方式影响着信息采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信息采集要突出两个特点:一是“广”, 就是要广泛征求大家意见, 征求各种岗位、各种层次的人, 确保信息的完备;二是要“专”, 信息采集的对象必须包括专业人士, 使得采集的信息有更为科学的依据。这就要求在确定采集信息的人员上, 既要包括决策方案的受益者也要包括未受益者, 可以存在非专业人士但必须包括相关专业人士;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面谈, 发放调查问卷, 也可以采用写建议信的方法, 目的是信息真正反映出所有人对方案的真实看法、想法。

(三) 铸牢框架, 建立完备的财务决策约束机制

1.决策程序约束机制

决策前要坚持把科学论证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 尽可能咨询相关专家, 并广泛征求广大官兵的意见, 进行不可行性论证, 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决策中, 要严格执行平等讨论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反复分析、比较, 打分, 排出名次, 确定最终方案;决策后, 对方案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检查, 做好信息反馈, 以便及时修正、完善方案。

2.预算约束机制

单位在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 都要考虑到预算的约束, 不能突破预算。这从表面上来看, 是为了“量入为出”, 取得预算收支平衡, 但实际上关系到军队建设的大局和正确处理各级部队、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

3.责任约束机制

民生、民主与科学决策 篇3

民生的需求目录是要靠民主机制来表达的。改革之初,民生需求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解决衣食的问题;现在民生的需求层次提高了,需要解决的是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等高层次的问题。因此,如果没有民主机制,政府官员就不知道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

民主是必要的,但也是有代价和成本的。

经济成本。民主讨论要开会,就要用会场,就要消费纸张,就要有人工费用,这是小的成本,不可避免。

时间成本。民主讨论需要花费时间,比如说,《物权法》起草于20世纪90年代初,2002年12月提请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到此次2007年3月8日提请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前后已审议5年,但这是必须的,是民主机制所不可避免的。

出错的成本。民主有时也会出错,也要付出代价,也会有“民主失灵”的时候。

决策不仅要讲民主,还需要讲科学

我们不仅要讲决策的民主化,还要强调决策的科学化,以弥补“民主失灵”。

首先,“决策的科学化”,简而言之,就是决策的专业化,就是决策要依靠专业知识,依靠专业人士。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表达民生的需求方面,则更多地需要依靠民主机制;但是在解决民生的供给方面,在进行制度设计方面,可能更多地需要依靠科学,依靠专业知识,依靠专业人士。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懂专业的人,是无法找到该领域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的。例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模式是令所有人满意的。如果把这么一个极其复杂、极其专业的问题,不是向专家学者求助,而是向全社会征求方案的话,其结果必然是拿不出一个令社会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因为令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根本就不存在。并且,向全社会征求方案,还会把老百姓的胃口都吊起来,从而加大改革的难度,结果正如德国前总理阿登纳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

一些人喜欢把我们当前所做的事情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政府时期搞的“伟大社会”建设相比较。的确,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提出的一些口号和当时的美国非常相似,诸如,教育公平、医疗卫生、人人有住房、社会福利保障等等,我们应当趁着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加快社会安全网建设。但这只是一个方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美国在建立“伟大社会”之后,虽然其中的一些社会目标在近期内得到了实现,但是其后遗症是“制造了一个大政府,压抑了社会的创造力”。其结果,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都陷入了严重的“滞胀”危机。在此之前,要么是经济停滞,要么是通货膨胀;二者通常是此消彼涨的关系。而此时却变成了同时并存。人们的生活非但没有改善,反而陷入了更加严重的痛苦之中。此后,经济学界的一些分析认为,美国的“滞胀”危机与此前建设“伟大社会”不无关系,尤其是社会保障、工资上涨等都具有只能上不能下的刚性特征。

这一教训应当引以为鉴,在我们当前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经济是基础。现在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只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二者对立起来,甚至相互排斥。其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这一点我们永远都不应忘记。

其次,政策制定还需要科学化分工。现代社会就是分工越来越细,其中一项重要的分工就是将政府政策制定的调研、决策、执行、监督等四个环节实现相对分离。

在国外,前期政策法规的调研工作通常是由审议会、研究会来负责;决策则是由专门委员会来负责;政府部门就是执行机构,最后是议会和社会的监督。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政府行政部门既管研究,又管决策,还管执行,还管自我监督。结果是问题越积越多。政府部门搞研究,带着部门利益去搞研究,结果是部门之间打架,打的都是部门利益,没有人去考虑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

另外,我们现在提倡“科学发展观”,同样也应当提“科学决策观”,“科学改革观”。像过去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模式早已过时了,现阶段的改革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决策模式。

要建立科学的改革观,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六大机制。

一是要加强实地调研机制。要从实际出发,避免闭门造车、关门订方案的工作方式。二是要加强理论研究机制。没有理论支持的改革容易走弯路,甚至走回头路。三是需要建立协商机制,要建立广大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四是要完善决策机制。要使有关改革的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五是要建立补偿机制。对于改革中那些利益受损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予以必要的补偿,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六是要建立纠错机制。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改革方案中的缺陷和不足。

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1)全国人大和政协,应当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供一定的调研费用,并且,鼓励人大代表和政协问题花钱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政策、法律方面的咨询研究。这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提出的议案就能够更加专业化,质量更高。

(2)在人大和政协中,应当提高专业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发挥专业代表的作用。

(3)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审议会和委员会制度,实行决策与执行分离。审议会作为半政府机构,应由监管者、被监管者、专业人士代表以及民众代表所组成。而决策环节应由专门委员会进行。

(4)应当在全社会提倡,尊重专业知识、尊重专业人才,并在各项决策中加以落实。

科学民主决策工作总结 篇4

科学民主决策工作总结 2006、2007 ,市政府分别 制发了《 关于贯彻落实 <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县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决定 > 的实施意见》(穆政发〔 2006 〕 56 号)和 《**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规则》(穆政发 〔 2007 〕 1 号),确立了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了市政府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

一、明确了决策权限,完善了政府决策程序。近两年市政府各项决策均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一)凡是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等重大决策,均由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市政府全体会议决定,并事先组织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了必要性、可行性论证。(二)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都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或者媒体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了社会公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的意见。(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了行政首长负责制与重大决策集体讨论研究制度。(四)在行政决策公布实施前,经过了本级政府或本部门法制机构进行了合法性审查。

二、建立了决策的执行和督查制度。负责执行市政府决策的责任单位应制定决策实施方案,明确领导责任及具体承办机构和责任人及完成时限,确保了市政府决策落实的质量和进度。

党内民主决策制度 篇5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议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避免和减少工作失误,特制定红枫五小党支部民主决策制度。

一、民主决策范围

1、党建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党支部重大工作任务部署和重大决策出台;

2、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及职责;

3、目标管理考核评定及党员干部的考评推优与惩处;

4、党支部其他重要事项和上级党组织安排的重大事项。

二、民主决策议事的程序和原则

1、民主决策通过党支委会议或党员大会的形式进行。

2、重大决策会议的举行须由主持人或办公室在会前通知,并原则要求全体班子成员或全体党员参加。应到会的党员实到人数超过半数时,举行的决策会议有效。

3、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重要问题的决策要进行表决。对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讨论,必要时暂缓作出决定,经调查研究并交换意见后,待下次会议复议。对民主集中形成的决议,班子成员要共同承担责任,不得推诿、扯皮。

4、会议讨论的内容属于保密事项的,与会人员应自觉遵守保密制度,防止泄密。

5、会议要有专人记录,必要时形成纪要或决议,以便贯彻执行。

三、民主决策表决的方法

党支部委员或党员大会进行民主决策表决时,采取票决制。会上应充分酝酿讨论,再进行表决。表决时采取无记名表决的方式进行。

四、民主决策的实施及监督

1、会议讨论研究和决定的事项要按照决定的意见和分工负责的原则,抓紧落实,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行使职权。凡是需要协同配合完成的工作或任务,应相互支持、配合,避免各行其是。

2、凡决定事项在贯彻实施中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并确实对贯彻实施带来难度或因情况有重大出入而难以贯彻实施的,应及时提出复议。

3、坚持群众监督,虚心听取党员和党员干部职工意见。同时,严格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实施责任制,加强决策实施的督促检查,确保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

4、对来不及集体议决的重大事件和紧急情况,党支部书记可临机处置,但事后应及时向领导集体报告。

5、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落实科学民主决策。

清镇市红枫第五小党支部

科学民主决策制度 篇6

摘 要:在推进政府行政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过程中,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经常发生矛盾,能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衡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必须把握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的深刻内涵,把群众利益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以民主决策作为基础,保证决策的合法性,以科学决策作为导向,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关键词: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 增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但现实政府行政实践常常发生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矛盾和冲突,出现决策的困境。处理好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关系,就有助于实现政府的决策目标,否则就会因决策失误造成混乱,甚至引起重大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

一、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内涵及其矛盾

1.决策民主化的内涵。行政决策民主化是指行政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参与决策,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信息渠道,充分表达对各种行政决策供选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达到决策目标符合民情、决策过程尊重民意、决策结果顺应民心,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行政行为。简言之,行政决策民主化就是指行政决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充分保持广大公民的参与度,力求使决策的达成融入人民的力量,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行政行为。

2.决策科学化的内涵。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也可称为科学决策,是指行政决策在科学的决策理论指导下,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包括决策体制的科学化、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决策方式的科学化。行政决策科学化的本质内涵是决策的内容必须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它是和决策的随意性、人为因素以及浪费等相对应的概念。为此要建立一整套决策的程序、体制、方法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化。简言之,所谓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就是指决策的正确属性,以及是否能够最大程度的契合当时的环境,强调的是决策的做出是否既考虑到了降低成本,又考虑到了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或是否很好的处理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协调了各方的利益格局。3.两者之间的矛盾。一般情况下,行政决策的民主性并不能兼容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反过来,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也不是完全能兼容其民主性,在行政决策实践中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决策民主性强调的是合民意性,而决策的科学性强调的是合规律性,有时候往往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以失去决策的科学性为代价,或者是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以失去决策的民主性为代价。

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日趋多元化,特别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政府一项行政决策的出台涉及的不仅仅是民生问题,还有生态问题、发展问题等。也不仅仅是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而是在更大范围、更多的主体之间利益的整合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有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等。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决策便会带来巨大的成本与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新时代对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的要求便显得更为迫切。

在决策实践中,政府决策存在着草率决策、随意决策、决策的经济导向和政绩导向,出现了大量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现象。归结起来,就是没有把决策的科学性与决策的民主性统一起来,把民意与科学结合起来统筹谋划,要么在某项决策偏向于科学性,要么在某项决策中偏向于民主性。大多数情况下是偏向于注重行政决策的科学性而忽视了行政决策的民主性。行政决策的出台主要是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而并没有考虑人民力量的参与。其实,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一个正确合适的决策是可以把科学性寓于民主性之中的,同时把民主性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既在民主过程中寻求科学性,又在遵循规律性的基础上追求民主性。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既能充分地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合法性,又能保证决策的质量,降低决策的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这样一种决策模式或许才是我们现今急需要的一种决策模式。

二、以民主作为决策的基础,保证行政决策的合法性

1.民主决策要以人为本。建立人本的理性权威,体现对人的真正尊重和敬畏,而不是把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口号。在政府实践中把人本的终极价值当作评价一切制度和规范,以及政策措施优劣的最高标准、终极标准。“执政效果问民意”,重庆在行政实践中,注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这个做法就是很好的例证。要把所有人都当作人看,正视、尊重他们的需求、兴趣、爱好、宗教信仰,以及觉悟层次的差别等,不能采用单一的高标准要求所有人。遵循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原则。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雷托最佳配置,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被广泛应用。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的情况下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帕累托改进是通过持续改善,不断提高社会的公平与效率,从而使社会和事物发展达到“理想王国”,简而言之,各方都有利、都同意的事情或制度安排,一定是帕累托改进,即政府要最大限度地改进和增加民众的福利。

2.扩大行政决策民众参与的途径。目前我国民众参与行政决策的主要途径就是参加听证会。听证会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为人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现在的听证制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例如确定听证代表的遴选程序、标准和数量不透明;缺少听证代表意见的信息反馈制度;缺少规范化的听证程序,听证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听证笔录对行政机关缺乏约束力;缺少听证权利的救济途径。正是由于听证制度存在着如此之多的弊端,所以不能满足人民对参政议政的需求,因而扩大行政决策参与的途径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应该在建立听证制度为核心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和完善公众其他参与的途径,让公众有更多的选择。比如说发展和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3.决策效果由民众评价。民主的主动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把握着,政府又是由政府官员组成,所以说,政府官员充分掌握着决策是否民主的主动权。官员如果想推进民主,再大的代价民主也能顺利开展下去,官员如果没有民主的意识,成本为零的民主也付诸不了实践。所以要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官员的主观意识是关键,要帮助官员树立正确的民主观。首先,要让干部真正明白自己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作为权力的所有者当然在权力的行使过程中要参与进来。其次,要树立民众作为决策的评价主体。这就必须靠制度创设,政府的政绩真正由老百姓来评。以往决策效果都是由上级领导评价,上级说决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你就有升官的可能。这样的决策评价机制,使得官员在进行决策时都特别去迎合上级的意思,而不考虑群众的意见。而由百姓来评价政府的政绩就改变了行政决策评价的主体和导向,政府必须满足了群众利益诉求,才可能得到好的评价。重庆的实践就十分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4.决策的执行过程中要有民众的参与。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偏离了最初制定的决策方案,不仅使决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挫伤民众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所以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有人民的监督,以便及时纠正决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真正的民主不是花钱让民众坐在一间空房子里高谈阔论,然后由工作人员把人民谈话的过程记录起来,而是应该把记录起来的东西付诸实践。实现决策民主化要从转变观念、完善体制等方面入手。一是从转变观念入手,提倡民主精神,破除各种不适应于改革开放新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旧的决策观念,树立重视民众参与的决策观念,专家咨询观念,集体决策观念,决策权力分散、下放观念,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观念,重视决策跟踪评价观念等。同时,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公共政策环境,形成一种人人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并积极提出政策建议的局面,促进多种公共政策方案的优化与选择。二是理顺决策子系统中各种决策主体的关系。既要保证党对公共政策工作的领导,又要保证人大和政府的决策权,充分发挥它们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完善体制内的公共政策研究组织,从法律上保障其应有的地位,赋予这些研究机构相对的独立性、主动性及工作的灵活性,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跟踪研究,主动提供咨询、建议,提高其权威性,而不是被动地作政策调研论证。四是大力发展体制外或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让其充分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形成强大的决策参谋后盾。

三、以科学作为决策的目标,保障决策的正确性 科学决策不能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如美国新实在论者要求哲学家效仿科学家。美国哲学家W·奎因则说,认识论就是生物学对自身的运用。唯科学主义在国外是一个贬义词,是对那种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主张的一种贬称,但在我国有一些科学主义者,却把这当做一个美称来加以提倡。科学决策要注重政策过程,保证决策方法和程序的科学性,这就是: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评估修正。把握科学决策的标准:效益(effectiveness)标准;效率(efficiency);充分性(adequacy)标准;公平性(equity)标准;回应性(responsiveness)标准;适当性(appropriateness)标准。

1.专家咨询是保证决策正确的保障。现代社会面临的决策问题与传统社会迥然不同,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加快,各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关系、利益矛盾十分复杂,而且关联性日益增强,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微博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社会和环境的快速变化又要求公共决策者及时地作出回应。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少数几个管理精英的知识和经验已远远不够,必须依靠“智囊团”、“思想库”这样的“外脑”来广泛集中“民智”,着力集成各部门、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智慧,才能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降低决策的风险。真正有效解决有效决策能力与职责不对称的矛盾。同时专家咨询还体现了决策的民主化。专家咨询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精英决策的模式,然而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对公共问题的思考角度往往具有社会化和公众化的倾向,再加上专家来自于不同的科学和职业领域,具有多元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不同的政策目标,因此对于同一个公共问题就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决策方案。专家咨询的过程就是一个集思广益、民主集中的过程。政府需要做出的决策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而政府的管理人员很难在每个领域精益求精,这就使得专家的咨询成为必要和必须。

2.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可以说基本上反应他们这一类群体的利益诉求。但是由于这一类组织的广泛性和专业性,政府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 NGO 参与进来。比如政府要出台一项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就应该邀请这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参与进来。这些组织不仅涵盖了来自民间可贵的声音,而且由于这种组织的专业性往往能为政府的组织带来科学合理的意见。

3.尽可能地收集整理信息,信息完备性是决策科学性的必要条件。任何重大的决策其实就是信息的输入、加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信息时代更是如此。决策的科学性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基本上是成正比关系。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一项决策可能涉的对象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于是信息的重要性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政府在决策前必须收集到充分的信息,了解到各个对象的利益诉求。然后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满意的决策。尽量使对象之间的利益损害与获得达到平衡。具体是要在信息收集方面采取正确的手段、正确的途径;收集过程中,切忌以偏概全,保证信息的完整性,防止信息失真;积极努力做好信息收集前的工作;要对资料或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尽量从反映事实的全部和全方位的角度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科学民主决策制度 篇7

关键词: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信息时代,公众参与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基础,一切行政活动都有赖于正确的行政决策的指导。衡量行政决策是否符合大众利益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求是决策的关键。行政决策民主化就是指行政决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充分保证广大公民的参与度。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是指决策的正确性,决策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包括制度的制定、人员的参与和领导人的意志等多方面。

1 推进我国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

1.1 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使得公众对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当今社会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日趋多元化,对决策的参与性与科学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时代背景下对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了更高的利益诉求。

1.2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参与决策是行使权利的表现,有益于政府在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基础上,使用现代技术做出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

1.3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目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范围的政府改革,政府的管理方式正在由强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实现改变,关键是政府要深入基层,广泛深入了解企业和公众的诉求,从而制定科学、民主的行政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公众和社会多层次的需要。

2 我国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状

2.1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率有待提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 年6 月,我国网民的规模达6.6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互联网的普及率还比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公民有序参与的政治体制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不能满足公民有序参与行政决策的需求。政治参与的法律化程度比较低。参与体制往往只是根据工作经验和习惯,领导人的思维和随意性对行政决策带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造成政治参与行为的无规则性。

2.3 公众社会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公众对待公民的权利意识不强,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一些权利并没有很好的行使,公众对于义务感也不强,参与决策主要是为了获取个人的私利,而没有更开阔的眼界,对于我国国家事物的参与是很少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就有权利和义务将国家的发展放在心上,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3 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途径

3.1 提高中国政治参与体制的分化程度

我国差不多没有一种是专门为了公众政治参与而建立的体制。我国的政治体制是在党政机关的控制下而产生的公众参与,公众没有完全的自主性,只是将政府的决策贯彻执行下去,比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集发布信息与公众参与为一体的制度。

3.2 加大媒体的参与力度

大众传媒是公众表达心声和意愿的窗口,同时,也是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西方国家,大众传媒的权力相对较大,有的人称大众传媒是立法权力、司法权力、行政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因为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有专门反映社情民意的专门栏目,比如说焦点访谈,由于大众传媒所具有的信息传递的直接性和迅速性,能快速的将信息传播出去。

3.3 加大电子政务的运用

电子政务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可以通过政务公开和网上信息发布,切实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关切度,给予他们更多参与行政决策的机会。

3.4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扩大公众参与渠道

公民的意识不光是在自己的小利益上,而且要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并考虑这些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公民通过电子信箱、网上信访等方式不但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且能够保障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权利,降低参与成本,提高效率。能够便利地获取行政信息,改变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从而提高决策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彭程甸,罗依平.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及其辩证关系[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2]何林生.公众参与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J].东南学术,2003(4).

[3]尹艳红.公众参与决策的形式和保障——浅谈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科学民主决策制度 篇8

省教育厅厅长、省指委主任委员沈健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省指委的成立是推进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加快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的一项重要机制创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对于面广量大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来说。目前取得的成果还是局部的、实验性的,校企合作还显得不够普遍和深入。各地各校都要进行大胆尝试,充分依靠省指委各成员单位,共同推进校企合作的多样化、普及化,逐步使校企合作模式覆盖到所有学校、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职业院校要主动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其变化情况,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围绕岗位变化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设置课程。通过“订单式”培养、共同建设基地、共同设计课程、共同培养培训人才等方式,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还要加强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对校企合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创建和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载体,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明确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开展校企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形成推动校企合作的新的合力。沈健希望省指委各位委员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研究分析,认真研究和制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立足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引导和促进职业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效益。同时要尽快形成决策咨询的高效机制,营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

据了解,省指委委员共62人,除了教育系统的同志之外,还有省政府有关厅、委、局的部门负责人,行业协会负责人,企业界负责人,以及科研院所的专家。

XX社区民主决策制度 篇9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做到民主决策,建立科学、民主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发挥群众参政议政作用,调动干部积极性、创造性,共同管理单位事务,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增强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推进我局工作规范化,制定本制度。

一、民主决策原则

(一)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根本的领导制度。政府部门实行民主决策,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部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保证部门决策准确、科学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民主,坚持小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大局,坚决反对“一言堂”和“家长制”作风。决策形成后,局领导、各股室要坚决予以拥护、执行。

(二)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征求意见、寻求对策,坚持实事求是,说实话、想实招,立足实际,形成科学决策。

(三)坚持依靠群众、依靠社会的原则。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干部和其他部门的意见,重视发挥信息咨询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参谋作用,集思广益,形成决策。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抓决策的执行。

二、议事决策的范围

(一)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和镇委重要指示、决策的实施意见和措施。

(二)我社区工作计划、发展规划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

(三)本局规章制度,重大工作事项的组织实施;

(四)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干部综合考核、奖惩,先进个人推荐。

(六)组织市政府的重大活动,出台重大行政措施、重要的改革方案和政策,确定重要的奖惩事项。

(七)其他需要集体研究决策的重要事项。

三、民主决策和议事办事规则

书记、副书记和纪检书记组成决策机构,共同研究决定社区重大事项,对单位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不得以个人意见代表“三人小组”意见。

(一)领导班子会研究的事项范围

1、单位发展计划和建设规划;

2、向上级请示、报告的事项、工作总结;

3、工作变动和人员调整;

4、重要改革措施;

5、涉及干部切身利益的问题;

6、有关重要规章制度和奖惩规定;

7、干部考核及推先选优;

8、单位预决算;

9、一次性一万元以上的经费支出;

10、需要领导班子会研究的其他重要事项。

(二)领导班子会的决策程序

需要提交领导班子会研究决定的事项,由书记召集领导班子会,研究决定有关议题。研究议题时,领导班子成员应充分发表意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书记综合班子成员的意见,最后形成决定。对某个问题意见不一致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不同意见可以保留。领导班子会形成的意见代表集体意见,不是个人意见,班子成员应维护会议决定,保留意见的成员不得在群众中发表保留意见的言论。在会议决定未形成文件或未在会议上公布前,不得在群众中公布会议内容。

研究决定问题一般采取个别酝酿、征求意见、会议决定的程序,召开会议应认真作好记录,不得以个别酝酿代替会议决定。领导班子会原则上不得缺席。书记外出期间,副书记和纪检组长研究处理某些重要问题时,事先应尽量与书记取得联系,向书记汇报情况;副书记、纪检组长因故不能到会时,能推迟的就推迟召开;不能推迟的,事后应将会议研究决定的事项尽可能向缺席成员通报。

(三)党支部会议研究的事项范围

1、对一些工作作出安排,布臵任务;

2、工作汇报、通报;协调处理单位内部工作;

3、学习传达上级会议、文件精神:

4、应在党支部会上研究的其他重要问题。

参加人员:书记、副书记、纪检组长。

每次召开党支部会议,到会人数不能少于4人。

(四)干部会议

1、向社区干部传达贯彻上级会议、有关文件和政策精神;

2、政治学习;

3、通报有关事项;

4、为完成某项全局性的工作任务进行号召动员;

5、应在干部会议上通报或通过的其他事项。

召开干部会议表决通过某一重要事项时,应有80%以上的人员参加,且到会人员中赞成比例达到80%以上,通过的事项才视为有效。

四、、监督检查

(一)领导干部应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维护党的利益,不拿原则作交易,不徇私舞弊。模范执行集体决议。

(二)集体的决议、决定,必须坚决执行,任何个人无权改变。如执行中出现新情况,须修正决议、决定内容时,必须提交领导班子会或党支部会复议,再重新决定。

(三)党政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每位领导干部都必须自我检查执行集体决议的情况。对执行决议不坚决或不落实的个别班子成员,党政主要负责人有责任给予提醒注意,批评教育。

(四)对严重违反集体决议、决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党纪、政纪甚至法律责任。

(五)党政班子领导成员要自觉接受党内外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民主管理集体决策制度(精选) 篇10

民主管理-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策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强化领导班子建设,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科学决策水平。

(二)重大问题的界定

1、重大决策:

(1)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的贯彻和落实;

(2)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问题;

(3)医院发展规划的确定和调整;

(4)医院工作计划的确定和调整;

(5)医院总结的制定和调整;

(6)医院重大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的制定;

(7)医院重要专项工作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8)医院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和调整;

(9)职工工资福利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10)医院对外重要合作和交流事项;

(11)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

(12)涉及医院、职工安全稳定工作;

(13)向上级提交的重要请示和报告

2、重要干部任免、人事工作:

(1)领导班子成员的分工,包括中层领导干部配置和调整;

(2)确定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

(3)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范围内人员的任免、使用、推荐和奖惩;

(4)岗位职责的制定、修改和调整;

(5)各类评先树优和各类考核、奖励、处罚的审批;

(6)职工合同的签定、职称的评聘。

3、重要项目安排:

(1)房屋整修、大修计划的拟定和申报;

(2)设施设备、服务项目等方案的确定和调整;

4、大额度资金的使用

未列入预算单项支出在1万元以上(含1万元)的资金款项。

(三)参与集体研究决策人员范围

党支部委员、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工会主席、与研究决策问题相关的科室负责人和责任人。

(四)重大事项决策的程序

凡研究决定重大问题的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应与会人员到会方可举行,其中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到会方能举行。

1、会前通报。研究决定重大问题的会议不得搞临时动议,议题应在相关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做会前通报,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决定是否将问题提交会议。

2、会议准备。需要有会议材料的,应准备书面会议材料。

3、提前通知。会议通知(含议题及有关资料)须至少提前2个工作

日,通知到应与会人员。

4、充分讨论。会议由班子主要负责人主持,安排足够的时间对议题进行充分讨论。讨论时,主要负责人不应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须听取其他与会人员的意见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故,未到会的应与会人员的意见,可用书面形式在会上表达。

5、事项表决。会议由主持人视讨论情况决定可否进入表决程序。可采取口头、举手、投票表决的形式,持赞成与反对意见(含未到会领导班子成员的书面意见)的人数接近时,可暂缓表决,留待下次会议讨论。

6、做出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决策形式,赞成票数超过应到会人员的半数为通过。

7、作好记录。

上一篇:中华文明我传承总结下一篇:教师德育工作年终总结